TWI756670B - 電漿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漿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6670B TWI756670B TW109114145A TW109114145A TWI756670B TW I756670 B TWI756670 B TW I756670B TW 109114145 A TW109114145 A TW 109114145A TW 109114145 A TW109114145 A TW 109114145A TW I756670 B TWI756670 B TW I75667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gas supply
- plate
- supply plate
- reg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4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reactor
- H01J37/3244—Gas supply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4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reactor
- H01J37/3244—Gas supply means
- H01J37/32449—Gas control, e.g. control of the gas flow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009—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plasma specially adapted for examination or treatment of objects, e.g. plasma sources
- H01J37/32082—Radio frequency generated dischar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009—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plasma specially adapted for examination or treatment of objects, e.g. plasma sources
- H01J37/32082—Radio frequency generated discharge
- H01J37/32174—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the RF dischar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4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reactor
- H01J37/3266—Magnetic control means
- H01J37/32678—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65—Plasma etching; Reactive-ion etch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32—Processing objects by plasma generation
- H01J2237/33—Processing objects by plasma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cessing
- H01J2237/334—Etching
- H01J2237/3343—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etc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rying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Plasma Technology (AREA)
Abstract
一種電漿處理裝置,具有:配置於真空容器內部之電漿處理室、及配置於前述電漿處理室內而其上面供試料載置之試料台、及於前述真空容器內配置於前述試料台的上方之第二噴淋板、及配置於前述第二噴淋板的上方之第一噴淋板、及配置於前述第一噴淋板的上方之介電體窗,對前述介電體窗與前述第一噴淋板間的空間,從第一氣體供給手段供給第一氣體,對前述第一噴淋板與前述第二噴淋板間的空間,從第二氣體供給手段供給第二氣體。
Description
本發明有關電漿處理裝置。
半導體元件的製造工程中,要求因應半導體裝置中包含的組件(component)的微細化或積體化。例如,積體電路或奈米機電系統中,構造物的奈米尺度化正逐漸推進。這樣的半導體元件製造工程中,廣泛運用電漿蝕刻、電漿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電漿灰化等的電漿處理。
通常,半導體元件的製造工程中,會使用用來將微細圖樣成形之微影技術。此技術,是在阻劑層的上方運用元件構造的圖樣,將藉由阻劑層的圖樣而露出的基板予以選擇性地蝕刻除去。其後的處理工程,若在蝕刻區域內使其他的材料堆積,便能形成積體電路。
最尖端的半導體元件製造中的蝕刻工程中,對於加工尺寸寬幅的CD(Critical Dimention;臨界尺寸)會要求原子層等級的高尺寸精度。再者,為了能夠在晶圓面內確保此高尺寸精度,會要求良好的加工均一性。
作為電漿蝕刻裝置中的電漿的生成方式,已知有ECR(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電子迴旋共振)、感應耦合、電容耦合等方式。所謂ECR方式,是利用繞磁力線的電子的旋轉頻率與微波頻率一致之共振現象的電漿生成方式。ECR電漿生成方式,具有下述特徵,即,藉由線圈磁場的控制來改變ECR電漿的生成區域而能夠控制晶圓面內的離子通量分布。
此處,電漿蝕刻處理中為了確保晶圓面內均一性,必須調整參與蝕刻的離子或自由基、來自晶圓的反應生成物等前往晶圓之入射通量的分布。使用微波之ECR方式的電漿蝕刻裝置中,為了確保晶圓上的離子通量分布均一性,常常使用控制電磁線圈的電流值所致之在電漿生成區域的875G的等磁場面(ECR面)之位置控制、或調整磁力線的方向所致之離子的輸送控制。
帶電粒子亦即離子,其垂直於磁力線方向的擴散會受到抑制,因此藉由改變磁力線的方向能夠一定程度地控制前往晶圓之通量。另一方面,電性中性的自由基或反應生成物的輸送,無法藉由外部磁場來控制。在晶圓上的自由基或反應生成物密度分布的不均一,是加工尺寸的晶圓面內均一性的惡化因素,因此必須矯正。
例如,作為在晶圓上將不均一的反應生成物分布密度予以均一化之手法的一種,有控制裝置內的氣體流場之技術。例如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在感應耦合型電漿處理裝置內配置供給氣體之陶瓷噴淋板、及在中央部配置氣體噴射器(injector)之構成。
按照專利文獻1之技術,藉由調整對中央氣體噴射器與陶瓷噴淋板分別供給的氣體流量,便能調整裝置內的流速的分布。例如,若從中央氣體噴射器供給氣體則在裝置中心軸上能夠實現高流速,若從陶瓷噴淋板供給氣體則能夠在裝置內實現均一的氣體流動。其結果,藉由氣體流動來調整從晶圓生成的反應生成物之輸送,而對晶圓上的反應生成物密度分布的均一化有所貢獻。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215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24277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6-13655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但,ECR方式之電漿蝕刻裝置中,為了獲得軸對稱的微波電場,微波是被投入於裝置中心軸上,因此若在裝置中央部配置氣體噴射器或通往氣體噴射器之配管等的構造物,則微波電場分布的軸對稱性會被打亂。其結果,電漿密度分布會發生偏頗,而有導致加工均一性惡化這樣的問題。為了避免該問題,而在ECR方式之電漿蝕刻裝置中調整氣體流速分布,一個提議是使用將氣體孔配置予以最佳化而成之噴淋板,以獲得期望的反應生成物密度分布。
例如,若使用孔配置集中於中心部之噴淋板,則氣體會集中於裝置中心軸而被供給,因此能夠提高在晶圓中心部的氣體流速。另一方面,若使用在全面配置有氣體孔之噴淋板,則能夠在裝置內形成較為均一的氣體流動。但,像是多層膜的蝕刻等要求多樣的處理條件之蝕刻工程中,不得不對於各個處理條件一面更換最佳的孔配置的噴淋板一面進行電漿處理,如果每次更換都令電漿處理裝置停止,則生產效率會顯著降低。
此外,作為將自由基的密度分布予以均一化之手法,例如周知有從裝置中心軸鄰近與外周供給異種的氣體之技術。為了控制自由基生成的徑方向分布,必須在自由基生成區域亦即ECR面鄰近使氣體密度帶有徑方向分布。例如,當在晶圓外周部欲增多期望的自由基的情形下,有效方式是從外周供給若解離便會生成期望的自由基之氣體。在該情形下,為了讓從外周供給的氣體所造成之自由基被供給至晶圓外周,來自外周的氣體的噴出方向理想是以不朝向裝置中心側之方式被設定方向。
此處,專利文獻2中揭示將來自外周的氣體從裝置外周部的環狀構件朝斜下方向供給之構成,此外專利文獻3中揭示在噴淋板與介電體窗間的空間形成氣體流路之構成,但各自都具有待解問題。以下敍述各自的構成中的待解問題。
首先,如專利文獻2揭示般,從外周供給的氣體透過氣體導入環與環罩的間隙而流通之構成中,在前述間隙寬的情形與窄的情形兩種情形下會發生待解問題。具體而言,首先當前述間隙寬的情形下,從此間隙噴出的氣體的流速會變低,因此在處理室生成的自由基恐會擴散而到達前述間隙內。
也就是說,作為被供給的氣體,當使用CxFy、CHxFy、SiClx等若解離則會生成堆積性強的自由基之氣體的情形下,或會生成附著性強的反應生成物的情形下,具堆積性的自由基或反應生成物恐會附著在前述間隙。
一般而言,在裝置內壁過度堆積的自由基或反應生成物會剝離,而恐會附著於晶圓上成為異物。若異物附著於晶圓,則會招致半導體元件製造時的良率降低。鑑此,於晶圓處理後必須使用SF6
/O2
等的潔淨用的氣體來生成電漿,以離子或自由基將裝置內壁潔淨。
然而,電漿所做的潔淨,在直接面對電漿的區域雖然有效,但像間隙這樣離子或自由基不易充分到達的區域則潔淨變得困難。若潔淨困難,則異物附著於晶圓上的風險會變高、或潔淨所需的時間會大幅增大。
再者,自由基或反應生成物堆積於氣體通過的間隙,藉此,氣體的傳導性會經時性地變化。亦即,當以同一處理條件連續處理多數個晶圓的情形下,會導致處理結果經時性地變化,因此難以量產同一水準的半導體元件。
相對於此,當將氣體導入環與環罩的間隙做得窄的情形下,從間隙噴出的氣體流速會變快,在處理室生成的自由基或反應生成物不易被輸送至間隙內,故容易抑制前述間隙中的自由基或反應生成物之附著。但,當前述間隙窄的情形下,相對於間隙的尺寸而言環狀的構件的公差或裝配位置的人為誤差的影響就會相對變大。若發生周方向的間隙的不均一,則供給至裝置的氣體的噴出量於周方向會變得不均一,而有阻礙自由基的密度分布的均一化這一目的之問題。
此外,從裝置外周的環狀構件供給氣體的情形下之本質性的問題在於,來自外周的氣體是帶有一定程度的朝向裝置中心軸之方向的初速而被供給。因此,從外周供給的氣體會混在從噴淋板供給的氣體而被輸送至晶圓。是故,即使為了將期望的自由基大量供給至晶圓外周部,而從外周供給期望的氣體,也會因為氣體流動而該自由基變得容易被輸送至晶圓中心部,難以進行原本規劃的供給。
接著敍述如專利文獻3揭示般將噴淋板與介電體窗間的空間分隔成中心部與外周部之構成的待解問題。該構成,乍看之下似乎在噴淋板中心部與外周部能夠獨立地供給氣體,但實際上不是這樣。以下說明若依該構成無法獲得實用的功能。
專利文獻3揭示之構成中,在介電體窗與噴淋板間的空間為了在中心部與外周部形成獨立的流路,係使從介電體窗突出的分隔部緊貼噴淋板。通常,處理室內部的壓力,為適合電漿蝕刻處理之數Pa以下的真空。另一方面,噴淋板與介電體窗的間隙的壓力,成為數百Pa~數kPa。
此時,由於夾著噴淋板之表裏的壓力差,噴淋板會發生撓曲。若噴淋板撓曲,則會損及介電體窗的分隔部與噴淋板之緊貼性,在介電體窗與噴淋板間,中心側與外周側的流路恐會連通。其結果,即使在中心與外周欲獨立地供給氣體,也會導致氣體在從噴淋板混雜的狀態下被供給至處理室,而難以做獨立的氣體供給。
本發明有鑑於該待解問題而完成,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漿處理裝置,藉由使用設有氣體孔的2片的噴淋板,能夠調整在晶圓上的自由基或反應生成物的密度分布。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待解問題,代表性的本發明之電漿處理裝置的一者,係具備:供試料受到電漿處理之處理室、及供給用來生成電漿的高頻電力之高頻電源、及配置於前述處理室的上方而將前述處理室氣密地密封之介電體板、及配置於前述介電體板的下方而將第一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之第一氣體供給板、及供前述試料載置之試料台,該電漿處理裝置,更具備:第二氣體供給板,配置於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下方而將第二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在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第一氣體孔貫通第一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在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第二氣體孔貫通第二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對前述介電體板與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一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一氣體,對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與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二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二氣體,前述第一區域,為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中央部的區域,前述第二區域,為包含前述第一區域並且比前述第一區域還廣的區域,藉此達成。發明之效果
按照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電漿處理裝置,藉由使用設有氣體孔的2片的噴淋板,能夠調整在晶圓上的自由基或反應生成物的密度分布。
上述以外的待解問題、構成及效果,將由以下的實施形態之說明而明瞭。
以下參照圖面而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揭示如下。另,本說明書中所謂「上」,係指沿著從被處理基板的被處理面不通過基板內部而延伸的法線而遠離被處理基板之側,所謂「下」,訂為沿著前述法線接近被處理基板之側。此外,裝置中心軸,訂為通過被處理基板的中心。
[第一實施形態]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電漿蝕刻裝置的截面圖。從微波源1啟振的微波,透過方形導波管2與自動匹配機3與隔離器(isolator)4與圓矩形變換器5而被傳送至圓形導波管6。本實施形態中,在微波源1使用常被用作為工業頻率之2.45GHz的磁控管。但,不限定於此頻率,亦可使用數十MHz至數十GHz的電磁波。
自動匹配機3,具有調整負載阻抗,抑制反射波而有效率地供給電磁波之功用。此外,為了保護微波源1免受反射波影響,使用隔離器4。圓形導波管6,較佳是選擇僅傳播基本模態亦即圓形TE11模態之直徑者。如此一來,當包含高次模態的情形下,會抑制對電漿生成的穩定性或均一性造成不良影響。圓形導波管6連接至空洞部7,空洞部7具有將電磁場分布調整成適合電漿處理的分布之功用。
在電漿處理室(亦簡稱為處理室)100的周圍設有電磁線圈8,在其外周設有軛9。藉由對電磁線圈8供給電流,在電漿處理室100內調整靜磁場分布以便滿足ECR所必要的磁通量密度。軛9具有防止磁場往裝置外部洩漏之磁屏蔽的功用。
藉由電磁線圈8與軛9而形成的磁力線,成為從電漿處理室100內的上方朝向下方而朝外周方向擴展之擴散磁場。2.45GHz的微波的情形下,ECR所必須的磁通量密度為875G。藉由調整靜磁場分布,而將875G的等磁場面(ECR面)調整至放電室內的任意場所,便能調整電漿101的生成區域的位置。此外,藉由靜磁場的調整,能夠控制電漿往被處理基板(試料)10之擴散。因此,電磁線圈8,為了容易達成電漿的生成區域或電漿的擴散之控制,理想是使用複數個。
在空洞部7的下部,自上方起依序配置有將電漿處理室100予以氣密地密封之圓形板狀的微波導入窗(亦稱為介電體板)11、上噴淋板(第一氣體供給板)12、下噴淋板(第二氣體供給板)13、內筒14。作為微波導入窗11、上噴淋板12、下噴淋板13的材質,較佳是使用可讓微波有效率地穿透,而耐電漿性優良的石英。或者,作為它們的素材,亦可使用電漿耐性高而讓微波穿透的材料,即氧化釔、氧化鋁、氟化釔、氟化鋁、氮化鋁等。
內筒14,未必有讓微波穿透的必要性,但從抑制內筒14的濺射等所造成之對於晶圓的異物/污染的觀點看來,必須具有耐電漿性。因此,例如作為內筒14的材質較佳是使用石英,但亦可使用氧化釔、氧化鋁、氟化釔、氟化鋁、氮化鋁等。藉由內筒14與腔室內壁25(後述)而構成真空容器。
對於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間的空間,從第一氣體供給手段15供給第一氣體。此外,對於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間的空間,從第二氣體供給手段16供給第二氣體。第一氣體供給手段15及第二氣體供給手段16中,包含例如藉由質量流量控制器(控制裝置)而獨立地供給期望的流量之功能。此外,第一氣體供給手段15及第二氣體供給手段16中,包含將複數個氣體種類以規定的流量組合而供給之功能。在上噴淋板12形成有複數個氣體孔(第一氣體孔)12p,在下噴淋板13形成有複數個氣體孔(第二氣體孔)13p,處理氣體透過氣體孔12p、13p而被供給至電漿處理室100。
在電漿處理室100內,備有和下噴淋板13相向配置而載置被處理基板10之基板平台兼高頻電極(試料台)17、及配置於其下部之絕緣板18。
從第一氣體供給手段15及第二氣體供給手段16被供給至電漿處理室100內的氣體,是構成為從電漿處理室100的下部透過傳導性調節閥19而藉由渦輪分子泵浦20被真空排氣到外部。
此外,為了對被處理基板10供給偏壓電力(高頻電力),在基板平台兼高頻電極17透過偏壓用自動匹配機21連接有偏壓電源(高頻電源)22。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偏壓電源的頻率是使用400kHz,但亦可配合電漿蝕刻處理所要求之目的而使用其以外的頻率,例如工業頻率的13.56MHz等。
此外,在基板平台兼高頻電極17,備有未圖示之調溫手段及將被處理基板10吸附於基板平台兼高頻電極17之手段,被處理基板10的溫度會視必要受到調節以便能夠達成期望的蝕刻處理。
在基板平台兼高頻電極17的上面的外周部及側面,為了保護基板平台兼高頻電極17,配置有由介電體所構成之基座(susceptor)23及罩環24。例如,作為基座23或罩環24的材質,較佳是使用耐電漿性高的石英。或者,作為耐電漿性高的材料,亦可將氧化釔、氧化鋁、氟化釔、氟化鋁、氮化鋁等用於它們的素材。
電漿處理室100的下部,藉由由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之被接地的腔室內壁25而被包圍。蝕刻處理,是藉由從微波源1供給的微波將被供給至電漿處理室100的第一氣體與第二氣體予以電漿化來生成電漿101,再將該處生成的離子或自由基照射至被處理基板10而進行。
接著敍述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的構成及效果。上噴淋板12的氣體孔12p的各者的傳導性,配置成比下噴淋板13的氣體孔13p的各者的傳導性還小。這是為了當從第二氣體供給手段16供給第二氣體時,防止第二氣體通過上噴淋板12的氣體孔而往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之間的空間或往第一氣體供給手段15逆流,而有效地對電漿處理室100供給第二氣體。為了減小氣體孔的傳導性,能夠運用氣體孔徑的縮小、氣體孔個數的減少等任意的手段。
上噴淋板12的氣體孔被配置之範圍,比下噴淋板13還集中配置於裝置中心軸X鄰近。換言之,上噴淋板12的複數個氣體孔12p,僅貫通形成於中央鄰近的區域(第一區域),而下噴淋板13的複數個氣體孔13p,除了中央鄰近以外還貫通形成於比氣體孔12p還朝徑方向外側擴展的區域(第二區域)。
敍述此氣體孔的配置所帶來的效果。圖2A以箭頭圖樣化地表示當第一氣體與第二氣體之流量比為95:5時,電漿處理室100內部的氣體的流動。箭頭的方向表示流速的方向,箭頭的長度與粗細較大的區域意指流速大。按照圖2A,可知在裝置中心軸X上的鄰近被供給較多氣體,朝向下方形成高速的氣體流動。
另一方面,圖2B以箭頭圖樣化地表示當第一氣體與第二氣體之流量比為5:95時,電漿處理室100內部的氣體的流動。按照圖2B,可知裝置內的徑方向之氣體的流動較為緩和,大概均一。
由以上可明白,使用未圖示的質量流量控制器來控制第一氣體供給手段15與第二氣體供給手段16,而調整第一氣體與第二氣體之流量比,藉此便能如上述般調整裝置內部的流速分布。較佳的氣體壓力為0.1~數Pa,較佳的氣體流速為10~2000ccm。壓力或總流量任意地改變,能夠調整成期望的流速圖樣。以上,本實施形態中之所以能夠有效地調整流速,是因上噴淋板12的氣體孔12p的區域集中於裝置中心軸x鄰近、及下噴淋板13的氣體孔13p的配置範圍比上噴淋板12還大(朝徑方向外側伸出)。
敍述藉由氣體流速的調整而調整CD分布之手法。例如,當藉由電漿蝕刻處理來生成具堆積性的反應生成物的情形下,反應生成物可能會再度附著於圖樣側壁,造成CD變粗。在該情形下,若使第一氣體的流量比第二氣體還增大,則裝置中心軸x鄰近之氣體流速變高,其結果,晶圓中心部的反應生成物會朝排氣方向被輸送而晶圓中心部的反應生成物密度會減少。因此,會抑制晶圓中心之反應生成物的再度附著,晶圓中心部的CD會減少。
和以上相反,若使第二氣體的流量相對於第一氣體的流量增大,則晶圓中心部的反應生成物密度會變高,故晶圓中心之CD會增加。由以上可明白,調整第一氣體與第二氣體之流量比,以將CD分布均一化之方式進行調整。
[第二實施形態]
接著敍述電漿蝕刻裝置中,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相異之第二實施形態。圖3示意本實施形態之裝置截面圖。針對和上述的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標註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如圖3所示,在下噴淋板13,在中心部與外周部的區域配置複數個氣體孔。另一方面,在上噴淋板12的下面,具有將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間的空間分割成中心側與外周側之成為分隔部的環狀的突起部12a。藉由突起部12a,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之間的空間,會被分隔成中央側亦即和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之間的空間相向的第一空間、及周邊側亦即位於比第一空間還外側的第二空間。突起部12a的下面,配置成緊貼下噴淋板13的上面。突起部12a,具有阻止第一氣體與第二氣體於到達電漿處理室100前混合之功能。
下噴淋板13,除了中央的氣體孔13p以外,還具有複數個連通至第二空間之周圍的氣體孔(第三氣體孔)13q。第一氣體孔12p的各者的傳導性之總和,比第二氣體孔13p的各者的傳導性之總和還小。
參照圖4,從第一氣體供給手段15供給的第一氣體,被供給至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間之後,通過上噴淋板12的氣體孔12p,進一步從下噴淋板13的中心部的氣體孔13p被供給至電漿處理室100。此外,從第二氣體供給手段16供給的第二氣體,被供給至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間之後,藉由突起部12a的分隔而不與第一氣體混合,而通過下噴淋板13的外周側的氣體孔13q被供給至電漿處理室100。較佳是,形成於上噴淋板12的氣體孔的傳導性的總和,比形成於下噴淋板13的中心部的氣體孔的傳導性的總和還小。藉此,能夠防止氣體的逆流等。
敍述運用本構成而調整CD分布之手法的一例。例如,電漿蝕刻處理之結果,可能有CD在晶圓中心部變粗,而在外周部變細之情形。在此情形下,較佳是在中心部鄰近供給多量的生成作為蝕刻劑(etchant)的自由基之氣體種類作為第一氣體,在外周側供給多量的生成具堆積性的自由基之氣體種類作為第二氣體。如此一來,在晶圓中心部側能夠使CD變細,此外在外周部側能夠使CD變粗,是故能夠調整CD分布使得全體而言均一化。惟,此手法僅是一例,為了確保加工均一性,能夠適宜調整第一氣體或第二氣體的種類、流量。
如上述般,由於供給氣體時的噴淋板的撓曲,本來在中心部與外周部獨立的氣體流路恐會相通。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中,裝置構成為於氣體供給時會抑制中心部與外周部的氣體流路相通。以下說明該裝置構成。
按照圖3的構成,當從第一氣體供給手段15供給第一氣體時,由於其氣體壓力而下噴淋板13的中央部會朝向電漿處理室100側撓曲。但,此時若上噴淋板12和下噴淋板13皆設計成同等地或者比其更加撓曲,則會總是保持上噴淋板12的突起部12a與下噴淋板13的緊貼性。若要確保此緊貼性,有關於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的厚度、氣體孔的傳導性等的條件,較佳是適當地選擇該條件的參數。
以下檢討保持上噴淋板12的突起部12a與下噴淋板13之緊貼性的條件。首先,當從第二氣體供給手段16供給第二氣體時,在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間的外周側的空間,壓力會變高。在此情形下,承受壓力處是視同固定端的噴淋板外周的鄰近,故幾乎沒有撓曲,能夠確保上噴淋板12的突起部12a與下噴淋板13之緊貼性。
是故,就有關上述緊貼性來說,下噴淋板13的外周部的氣體孔的尺寸、形狀、個數並無特別限制,能夠任意地決定。但,當氣體孔徑大的情形下,在氣體孔內部有發生非意圖的放電的可能性,因此氣體孔徑理想是做成1mm以下。此外,氣體孔的個數,理想是於周方向配置複數個,以便能夠確保氣體供給的周方向均一性。
相對於此,當從第一氣體供給手段15供給氣體時,在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間的空間的中心部,壓力會變高,噴淋板會撓曲而恐會喪失緊貼性。是故,檢討當從第一氣體供給手段15供給氣體的情形下,保持上噴淋板12的突起部12a與下噴淋板13間之緊貼性的條件。
圖4表示微波導入窗11、上噴淋板12、下噴淋板13的周邊的放大圖。此處,將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間的壓力訂為P2
、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間的中心部的空間的半徑訂為c、其壓力訂為P1
。另,處理室的壓力比起P1
或P2
充分地小,故訂為視同0。
圖5A,5B表示噴淋板的構造模型。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近似地想成為以外周作為固定端,而上面承受等分布荷重之半徑R的單純的圓板。
圖5A示意上噴淋板12的構造模型。為了單純化,在上噴淋板12的上面訂為全面承受(P2
-P1
)的等分布荷重。
圖5B示意下噴淋板13的構造模型。在下噴淋板13的上面,於半徑(距中心的距離)r≦c中訂為承受P1
的等分布荷重。藉由像這樣單純化,便能分析性地導出撓曲量(參考文獻:Timoshenko et al.、theory of plates and shells、2nd editi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
在上噴淋板12的環狀的突起部12a與下噴淋板13之間能夠確保緊貼性的條件,是r=c中,上噴淋板12的撓曲W2成為和下噴淋板13的撓曲同等以上(式(1))。
另,E1
、ν1
、L1
分別表示下噴淋板13的楊氏模數、蒲松比(Poisson's ratio)、厚度。
另,E2
、ν2
、L2
分別表示上噴淋板12的楊氏模數、蒲松比、厚度。本實施形態中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的材質皆訂為石英。因此,E1
=E2
、ν1
=ν2
。
接著求出P1
與P2
之關係式。氣體流動的等效迴路如圖6所示。從第一氣體供給手段以規定的流量Q供給氣體,透過上噴淋板12的氣體孔的流路阻力R2
及下噴淋板13的氣體孔的流路阻力R1
,氣體被供給至電漿處理室。
此處,d表示氣體孔徑、L表示氣體孔的長度、PA
、PB
分別表示氣體孔入口與出口之壓力。若將下噴淋板13的氣體孔徑訂為d1
、上噴淋板12的氣體孔徑訂為d2
,則下噴淋板13與上噴淋板12的傳導性C1
與C2
以下式表示。
[數9]
以滿足這樣的關係式之方式來決定各種規格即可。例如,在訂定L1
=L2
=5mm、R=200mm、c=25mm、d1
=0.5mm、d2
=0.7mm、n2
為50個、n1
為150個之規格中,式(13)的左邊為0.8,滿足式(13)的關係式。也就是說,可知藉由上述規格,會保持上噴淋板12的突起部12a與下噴淋板13之緊貼性。
上述模型中是將噴淋板的氣體孔形狀做成圓筒,但亦可為扇形的噴嘴形狀,亦可為拉瓦(Laval)噴嘴形狀。作為近似性的式(13)的d1
與d2
,亦可代入氣體孔形狀的最小徑來代用。
另,本實施形態中是將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訂為同一材料來導出式(13),但當使用異種材料的情形下,能夠運用其楊氏模數、蒲松比而藉由同樣的手法導出確保上噴淋板12的突起部12a與下噴淋板13之緊貼性的條件。
[第三實施形態]
接著敍述可適用於第一實施形態或第二實施形態的構成之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的外周部的具體的構成。圖7為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外周部放大圖。在支撐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的外周之環狀的頭接件(headpiece)(支撐構件)26,配置有3條O型環27。
在O型環27的上方,分別供微波導入窗11、上噴淋板12、下噴淋板13的外周部載置。此處,微波導入窗11的外徑比上噴淋板12的外徑還大,且上噴淋板12的外徑比下噴淋板13的外徑還大,因此能夠將它們的外周部下面透過O型環27而藉由單一構件亦即頭接件26來支撐。
說明分別的O型環27的功用。位於微波導入窗11的外周部正下方之O型環27,是為了確保與大氣之密封性而配置。上噴淋板12的外周部正下方之O型環27,是為了不讓第一與第二氣體混合而配置。又,下噴淋板13的外周部正下方之O型環27,是為了不讓第二氣體從下噴淋板13與頭接件26間漏至電漿處理室100而配置。
在頭接件26內部,形成有供第一氣體與第二氣體流通之氣體流路。為了於周方向均一地供給氣體,上述氣體流路亦可於周方向設置複數條。
圖8A示意從下面側觀看微波導入窗11之圖,圖8B示意從下面側觀看上噴淋板12之圖。在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的下面中央,分別形成有圓形凹部11a與圓形凹部12b,此外在外周鄰近的下面,分別形成有和頭接件26的氣體流路接連之周溝11b與周溝12c。第一氣體流通於周溝11b內,第二氣體流通於周溝12c內。
在圓形凹部11a與周溝11b之間形成有內側環狀部11c,在圓形凹部12b與周溝12c之間形成有內側環狀部12d。此外,和周溝11b鄰接而在其徑方向外側形成有外側環狀部11d,和周溝12c鄰接而在其徑方向外側形成有外側環狀部12e。外周部亦即外側環狀部11d、12e的下面,為與O型環27之密封面。
如圖7所示,微波導入窗11的內側環狀部11c,具有推抵上噴淋板12之功用。此外,上噴淋板12的內側環狀部12d亦同樣地,具有推抵下噴淋板13之功用。藉此,O型環27會彈性變形而獲得氣體的密封性,防止氣體往非意圖之處流出。此外,能夠防止由於氣體的壓力而上噴淋板12或下噴淋板13的位置偏離。
如圖8A所示,在內側環狀部11c形成有朝徑方向延伸之複數個溝11e,藉此將圓形凹部11a與周溝11b連通。此外如圖8B所示,在內側環狀部12d形成有朝徑方向延伸之複數個溝12f,藉此將圓形凹部12b與周溝12c連通。
設置於內側環狀部11c、12d的複數個溝11e、12f,具有將到達周溝11b、12c的第一氣體及第二氣體分別流向噴淋板的氣體孔之功能。為了使氣體於周方向均等地遍布,理想是溝沿著周方向有複數處。本實施形態中,在內側環狀部11c、12d,分別於周方向配置8處的溝11e、12f。
參照圖9,敍述微波導入窗11、上噴淋板12、下噴淋板13的外周部的另一例。本例中,相對於圖7的構成,是在下噴淋板13的外周面上部側設置高低差13a。從第二氣體供給手段16供給的第二氣體,傳播到藉由此高低差13a與頭接件26而定義之環狀空間(第二空間)而朝周方向擴散,能夠於周方向均一地導向下噴淋板13的氣體孔。除此以外的構成和上述例子相同,因此省略重複說明。
如同下噴淋板13般,亦可在上噴淋板12外周面上部側也設置高低差。此外,為了使氣體於周方向均一地遍布,亦可在頭接件26設置用來使氣體於周方向遍布之溝或高低差部。本實施形態中是設置會形成角形截面的環狀空間之高低差13a,但高低差的形狀為任意。
參照圖10,敍述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外周部的另一例。本例中,相對於圖7的構成,是省略下噴淋板13外周部正下方的O型環、與上噴淋板12的周溝及環狀部,而將下噴淋板13的下面全體做成同一面之構造。亦即,僅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的外周部下面透過O型環27而受到頭接件26支撐。除此以外的構成和上述例子相同,因此省略重複說明。
通常,電漿處理室內為真空,與其相比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間的空間內會成為高壓力。由於此壓力差,即使不藉由上噴淋板12的環狀部推抵下噴淋板13,頭接件26與下噴淋板13的外周部下面仍會緊貼。因此,能夠省略下噴淋板13外周部正下方的O型環。藉此,能夠將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的形狀做成單純的圓板,製作變得容易。
圖11中敍述微波導入窗11與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外周部的另一例。按照本例,相對於圖7的構成,是在下噴淋板13的外周面上部形成於徑方向較有寬幅的高低差13a,而以收容在此高低差13a之方式設置和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抵接之環狀的間隙材28。
圖10及圖11的例子,當欲從微波導入窗11的上方的大氣側以光學方式監控處理室內部的狀態的情形下為有用的構造。為了從裝置外方藉由光學相機監視電漿處理室100內部的狀態,必須將微波導入窗11、上噴淋板12、下噴淋板13做成透明。鑑此,檢討在微波導入窗11、上噴淋板12、下噴淋板13使用石英之情形。
一般而言,若僅將石英做切削加工,則表面粗糙度會變大而光會漫射變得不透明,因此必須追加做透明化處理。將石英透明化的手法概分為機械性的研磨、及以火焰將表面熔融之火焰拋光(fire polish)。機械性的研磨,若對象為單純的平面雖能實現良好的平面度,但對於有周溝或高低差、窪陷的面則研磨加工困難。
相對於此,當藉由火焰拋光做透明化的情形下,構件會因熱而變形,因此有面精度容易變差這樣的待解問題。但,微波導入窗11具有耐受大氣壓的強度,因此通常為30mm以上這樣具有厚度。像這樣當構件厚的情形下,熱所造成的變形量小,即使實施火焰拋光仍能達成平面度50μm以下,能夠確保就工業製品而言可容許的低公差,同時透明化。
另一方面,噴淋板是做成容易藉由雷射加工來形成氣體孔之厚度,多會減薄至10mm以下。像這樣當構件薄的情形下,熱所造成的變形量大,因此火焰拋光後的平面度會變粗至數百μm以上。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間成為氣體流通的流路,因此當平面度差的情形下,氣體流通的空間會部分地變窄而導致氣體流動偏頗,電漿蝕刻處理中有時會無法容許。鑑此,若要將上噴淋板12或下噴淋板13透明化,機械研磨為理想。相對於此,圖10及圖11的構成中,上噴淋板12與下噴淋板13的上下面為平坦的平板狀,因此機械研磨所致之透明化為可行。
另,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還包含各種變形例。舉例來說,上述實施形態是為了簡單明瞭地敍述本發明而詳細說明,未必限定於具備上開說明之所有構成者。此外,可將某一實施形態中的構成的一部分置換成其他實施形態之構成,又,亦可於某一實施形態之構成追加其他實施形態之構成。此外,針對各實施形態中的構成的一部分,亦可追加、刪除或置換其他構成。產業利用性
本發明可適用於將半導體晶圓等基板上的試料藉由蝕刻等做處理之電漿處理裝置。
1:微波源
2:方形導波管
3:自動匹配機
4:隔離器
5:圓矩形變換器
6:圓形導波管
7:空洞部
8:電磁線圈
9:軛
10:被處理基板
11:微波導入窗
12:上噴淋板
13:下噴淋板
14:內筒
15:第一氣體供給手段
16:第二氣體供給手段
17:基板平台兼高頻電極
18:絕緣板
19:傳導性調節閥
20:渦輪分子泵浦
21:偏壓用自動匹配機
22:偏壓電源
23:基座
24:罩環
25:腔室內壁
26:頭接件
27:O型環
28:間隙材
100:電漿處理室
101:電漿
[圖1]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電漿蝕刻裝置的截面圖。
[圖2A]圖2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電漿蝕刻裝置內的流速圖樣圖。
[圖2B]圖2B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電漿蝕刻裝置內的流速圖樣圖。
[圖3]圖3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電漿蝕刻裝置的截面圖。
[圖4]圖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介電體窗與噴淋板的放大截面圖。
[圖5A]圖5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噴淋板的構造模型表現圖。
[圖5B]圖5B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噴淋板的構造模型表現圖。
[圖6]圖6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氣體流動的等效迴路圖。
[圖7]圖7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介電體窗與噴淋板外周部的放大截面圖。
[圖8A]圖8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介電體窗的底面圖。
[圖8B]圖8B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上噴淋板的底面圖。
[圖9]圖9為表現另一實施形態之介電體窗與噴淋板外周部的放大截面圖。
[圖10]圖10為表現另一實施形態之介電體窗與噴淋板外周部的放大截面圖。
[圖11]圖11為表現另一實施形態之介電體窗與噴淋板外周部的放大截面圖。
1:微波源
2:方形導波管
3:自動匹配機
4:隔離器
5:圓矩形變換器
6:圓形導波管
7:空洞部
8:電磁線圈
9:軛
10:被處理基板
11:微波導入窗
12:上噴淋板
12p:第一氣體孔
13:下噴淋板
13p:第二氣體孔
14:內筒
15:第一氣體供給手段
16:第二氣體供給手段
17:基板平台兼高頻電極
18:絕緣板
19:傳導性調節閥
20:渦輪分子泵浦
21:偏壓用自動匹配機
22:偏壓電源
23:基座
24:罩環
25:腔室內壁
100:電漿處理室
101:電漿
Claims (11)
- 一種電漿處理裝置,係具備:供試料受到電漿處理之處理室、及供給用來生成電漿的高頻電力之高頻電源、及配置於前述處理室的上方而將前述處理室氣密地密封之介電體板、及配置於前述介電體板的下方而將第一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之第一氣體供給板、及供前述試料載置之試料台,該電漿處理裝置,其特徵為,更具備:第二氣體供給板,配置於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下方而將第二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在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第一氣體孔貫通第一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在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第二氣體孔貫通第二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對前述介電體板與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一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一氣體,對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與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二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二氣體,前述第一區域,為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中央部的區域,前述第二區域,為包含前述第一區域並且比前述第一區域還廣的區域,前述第二氣體孔的各者的傳導性,比前述第一氣體孔的各者的傳導性還大。
- 一種電漿處理裝置,係具備:供試料受到電漿處理之處理室、及供給用來生成電漿的高頻電力之 高頻電源、及配置於前述處理室的上方而將前述處理室氣密地密封之介電體板、及配置於前述介電體板的下方而將第一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之第一氣體供給板、及供前述試料載置之試料台,該電漿處理裝置,其特徵為,更具備:第二氣體供給板,配置於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下方而將第二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在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第一氣體孔貫通第一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在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第二氣體孔貫通第二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對前述介電體板與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一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一氣體,對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與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二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二氣體,前述第一區域,為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中央部的區域,前述第二區域,為包含前述第一區域並且比前述第一區域還廣的區域,更具備:控制裝置,當將前述處理室內的徑方向的氣體流動設為大致均一的情形下,以前述第二氣體的流量比前述第一氣體的流量還大之方式控制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手段與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手段。
- 一種電漿處理裝置,係具備:供試料受到電漿處理之處理室、及供給用來生成電漿的高頻電力之高頻電源、及配置於前述處理室的上方而將前述處理室氣 密地密封之介電體板、及配置於前述介電體板的下方而將第一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之第一氣體供給板、及供前述試料載置之試料台,該電漿處理裝置,其特徵為,更具備:第二氣體供給板,配置於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下方而將第二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在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第一氣體孔貫通第一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在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第二氣體孔貫通第二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對前述介電體板與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一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一氣體,對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與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二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二氣體,前述第一區域,為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中央部的區域,前述第二區域,為包含前述第一區域並且比前述第一區域還廣的區域,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與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是藉由第一空間與第二空間所構成,前述第一空間,和前述介電體板與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相向,前述第二空間,位於比前述第一空間還外側,在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第三氣體孔貫通而在前述第二空間內形成有複數個,被供給至前述介電體板與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之間的 空間的第一氣體,是透過前述第一空間、前述第一氣體孔及前述第二氣體孔被供給往前述處理室內,被供給至前述第二空間的第二氣體,是透過前述第三氣體孔被供給往前述處理室內。
- 如請求項3記載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前述第一氣體孔的各者的傳導性之總和,比前述第二氣體孔的各者的傳導性之總和還小。
- 一種電漿處理裝置,係具備:供試料受到電漿處理之處理室、及供給用來生成電漿的高頻電力之高頻電源、及配置於前述處理室的上方而將前述處理室氣密地密封之介電體板、及配置於前述介電體板的下方而將第一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之第一氣體供給板、及供前述試料載置之試料台,該電漿處理裝置,其特徵為,更具備:第二氣體供給板,配置於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下方而將第二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在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第一氣體孔貫通第一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在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第二氣體孔貫通第二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對前述介電體板與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一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一氣體,對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與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二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二氣體,前述第一區域,為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中央部的區 域,前述第二區域,為包含前述第一區域並且比前述第一區域還廣的區域,前述介電體板的外徑,比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外徑還大,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外徑,比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的外徑還大。
- 一種電漿處理裝置,係具備:供試料受到電漿處理之處理室、及供給用來生成電漿的高頻電力之高頻電源、及配置於前述處理室的上方而將前述處理室氣密地密封之介電體板、及配置於前述介電體板的下方而將第一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之第一氣體供給板、及供前述試料載置之試料台,該電漿處理裝置,其特徵為,更具備:第二氣體供給板,配置於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下方而將第二氣體往前述處理室內供給,在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第一氣體孔貫通第一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在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第二氣體孔貫通第二區域而形成有複數個,對前述介電體板與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一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一氣體,對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與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之間的空間,藉由第二氣體供給手段供給前述第二氣體,前述第一區域,為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中央部的區域,前述第二區域,為包含前述第一區域並且比前述第一 區域還廣的區域,在前述介電體板的下面形成供前述第一氣體流通的溝,在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下面形成供前述第二氣體流通的溝。
- 如請求項6記載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在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的外周面形成定義出前述第二空間的高低差。
- 如請求項7記載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在前述高低差配置和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抵接之間隙材。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8中任一項記載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前述介電體板與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與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的各者的外周部下面,透過O型環而被配置於環狀的支撐構件之上。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8中任一項記載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前述介電體板與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的各者的外周部下面,透過O型環而被配置於環狀的支撐構件之上,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的外周部下面,以和前述支撐構件相接之方式配置。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8中任一項記載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 前述第一氣體供給板與前述第二氣體供給板的材質為石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WOPCT/JP2019/028262 | 2019-07-18 | ||
PCT/JP2019/028262 WO2020121581A1 (ja) | 2019-07-18 | 2019-07-18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05510A TW202105510A (zh) | 2021-02-01 |
TWI756670B true TWI756670B (zh) | 2022-03-01 |
Family
ID=71076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4145A TWI756670B (zh) | 2019-07-18 | 2020-04-28 | 電漿處理裝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14903B2 (zh) |
JP (1) | JP6987986B2 (zh) |
KR (1) | KR102409660B1 (zh) |
CN (1) | CN112534552B (zh) |
TW (1) | TWI756670B (zh) |
WO (1) | WO202012158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81433B2 (ja) * | 2020-06-24 | 2023-05-25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CN115799061B (zh) * | 2023-01-09 | 2023-09-05 |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 SiC晶圆切割片加工方法及SiC晶圆切割片加工装置 |
CN118136485B (zh) * | 2024-05-08 | 2024-08-27 | 上海谙邦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进气装置及等离子刻蚀机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324400A (ja) * | 2005-05-18 | 2006-11-30 | Shimadzu Corp | シャワーヘッドおよび表面波励起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TW201244841A (en) * | 2010-11-05 | 2012-11-16 | Ulvac Inc | Radical clea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TW201327661A (zh) * | 2011-12-21 | 2013-07-01 | Hitachi High Tech Corp | 電漿處理方法 |
TW201419401A (zh) * | 2012-09-21 | 2014-05-16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使用多個流體途徑的自由基化學調製及控制 |
US20180096821A1 (en) * | 2016-10-04 | 2018-04-05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Dual-channel showerhead with improved profi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35309B2 (ja) * | 1996-04-10 | 2004-06-07 |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 減圧処理装置 |
WO1998033362A1 (en) * | 1997-01-29 | 1998-07-30 | Tadahiro Ohmi | Plasma device |
JPH11172448A (ja) | 1997-12-12 | 1999-06-29 | Tadahiro Omi | 光学部品の製造法 |
JP2004022595A (ja) * | 2002-06-12 | 2004-01-22 | Toshiba Corp | 絶縁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cvd装置 |
CN102751159A (zh) * | 2005-09-01 | 2012-10-2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等离子体处理设备 |
JP2007242777A (ja) | 2006-03-07 | 2007-09-20 |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 プラズマエッチング装置及びプラズマエッチング方法 |
KR101245430B1 (ko) * | 2008-07-11 | 2013-03-19 | 도쿄엘렉트론가부시키가이샤 | 플라즈마 처리 장치 및 플라즈마 처리 방법 |
TW201112886A (en) * | 2009-01-09 | 2011-04-01 | Ulvac Inc | Plasma treatment apparatus |
JP2010278207A (ja) * | 2009-05-28 | 2010-12-09 |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US10249511B2 (en) | 2014-06-27 | 2019-04-02 |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 Ceramic showerhead including central gas injector for tunable convective-diffusive gas flow i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
JP2016136553A (ja) | 2015-01-23 | 2016-07-28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JP6488164B2 (ja) * | 2015-03-23 | 2019-03-20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JP7085828B2 (ja) * | 2017-12-18 | 2022-06-17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
2019
- 2019-07-18 WO PCT/JP2019/028262 patent/WO202012158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7-18 US US16/958,313 patent/US12014903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7-18 JP JP2020520671A patent/JP69879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7-18 CN CN201980005164.4A patent/CN112534552B/zh active Active
- 2019-07-18 KR KR1020207009884A patent/KR102409660B1/ko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28 TW TW109114145A patent/TWI756670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324400A (ja) * | 2005-05-18 | 2006-11-30 | Shimadzu Corp | シャワーヘッドおよび表面波励起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TW201244841A (en) * | 2010-11-05 | 2012-11-16 | Ulvac Inc | Radical clea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TW201327661A (zh) * | 2011-12-21 | 2013-07-01 | Hitachi High Tech Corp | 電漿處理方法 |
TW201419401A (zh) * | 2012-09-21 | 2014-05-16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使用多個流體途徑的自由基化學調製及控制 |
US20180096821A1 (en) * | 2016-10-04 | 2018-04-05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Dual-channel showerhead with improved profi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415618A1 (en) | 2022-12-29 |
CN112534552A (zh) | 2021-03-19 |
US12014903B2 (en) | 2024-06-18 |
KR20210010425A (ko) | 2021-01-27 |
WO2020121581A1 (ja) | 2020-06-18 |
TW202105510A (zh) | 2021-02-01 |
KR102409660B1 (ko) | 2022-06-22 |
JPWO2020121581A1 (ja) | 2021-02-15 |
JP6987986B2 (ja) | 2022-01-05 |
CN112534552B (zh) | 2024-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175339B2 (ja) | 周期的かつ選択的な材料の除去及びエッチングのための処理チャンバ | |
TWI756670B (zh) | 電漿處理裝置 | |
CN101038859B (zh) | 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及其所使用的电极 | |
KR101033374B1 (ko) | 펄스화된 vhf 동작에 의한 플라즈마 종 및 균일성 제어 | |
KR102454532B1 (ko) | 전기적 아크 및 발광을 방지하고 프로세스 균일도를 개선하기 위한 피처들을 갖는 정전 척 | |
CN108242381B (zh) | 气体供给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等离子体处理装置 | |
US20120024449A1 (en) | Parasitic plasma prevention in plasma processing chambers | |
KR101839414B1 (ko) | 플라즈마 처리 장치 및 플라즈마 제어 방법 | |
US20080318431A1 (en) | Shower Plate and Plasma Treatment Apparatus Using Shower Plate | |
US20150155139A1 (en) | Dielectric window, antenna and plasma processing apparatus | |
US12215422B2 (en) | Shower head structure and plasma process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JP2012049376A (ja)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処理方法 | |
KR20200051505A (ko) | 배치대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 |
JP7001456B2 (ja)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
CN115398602A (zh) | 等离子处理装置以及等离子处理方法 | |
WO2019229784A1 (ja)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
JP2007324186A (ja)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
JP6551673B2 (ja)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ラズマ処理方法 | |
JP7228392B2 (ja)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
KR20230005107A (ko) | 내벽 부재의 재생 방법 | |
JP7102252B2 (ja)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
TWI830599B (zh) | 內壁構件的再生方法 | |
TWI876923B (zh) | 電漿沉積腔室及噴頭 | |
KR102789802B1 (ko) | 이차 플라즈마 주입을 이용한 플라즈마 에칭 시스템들 및 방법들 | |
JP3364131B2 (ja)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