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3756B - 電池組件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池組件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43756B TWI743756B TW109113852A TW109113852A TWI743756B TW I743756 B TWI743756 B TW I743756B TW 109113852 A TW109113852 A TW 109113852A TW 109113852 A TW109113852 A TW 109113852A TW I743756 B TWI743756 B TW I74375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ertion portion
- battery
- assembling
- idle space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22 operating i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7—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computers, hand tools or pacemak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池組件,可拆卸地安裝於一裝置本體而電性接觸裝置本體之一座體上的至少一電池接點。電池組件包含一電池本體、至少一電池端子以及至少一第一插入部。電池端子設置於電池本體上。第一插入部可滑移地設置於電池本體上。電池本體用以可拆卸地裝設於裝置本體上使電池端子用以電性接觸電池接點。第一插入部可分離地插入電池接點與座體之間的一閒置空間中,使得至少部分的電池接點被夾設於第一插入部與電池端子之間。此外,本發明還涉及包含前述電池組件之電子裝置。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儲能元件,特別是一種設置有固定機制以維持電性接觸的電池組件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功能可被整合至可手持的裝置中,如日常所使用的智慧型手機、工業用手機或貨物掃描器等具有特殊作業用途的手持式電子裝置,以滿足各種需求。同時,考量能耗與使用便利性等因素,手持式電子裝置通常裝設有儲能元件(如充電電池),以讓使用者得以自由地攜帶並持續地使用該裝置。
通常,電池是以端子(battery terminal)電性接觸裝置上的電池接點(battery contact)的方式來形成供電迴路。詳細來說,在標準的規格中,電池接點為一或多片金屬彈片的形式,安裝電池時可令端子推抵金屬彈片,從而使金屬彈片與端子相互抵緊而維持電性連接。在多數情況中,金屬彈片並不會被端子擠壓至極限,以確保其可重複使用性,也就是說,電池安裝後,金屬彈片即使與端子抵緊時還是具有可再進一步形變的空間。然而,這樣的配置會在一些情況時產生問題。
具體來說,在晃動或落摔時對裝置所產生的外力,可能會使金屬彈片再進一步地形變,從而使其與電池的端子產生分離,導致接觸不良甚或是斷電關機的後果,進而造成資料傳輸中斷等使用上的不便。甚至,金屬彈片也可能會因彈性疲乏而不能再維持與電池之間的接觸強度,從而更容易受外力影響變形而導致接觸不良或斷電等前述問題。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電池組件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可確保電性接觸不會受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揭露的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裝置本體以及一電池組件。裝置本體,包含一板件、一座體以及至少一電池接點。座體設置於板件上。電池接點自座體向外彎曲突出而與座體之間形成一閒置空間。電池組件包含一電池本體、至少一電池端子以及至少一第一插入部。電池端子設置於電池本體上。第一插入部可滑移地設置於電池本體上。電池本體可拆卸地裝設於裝置本體之板件上使電池端子電性接觸電池接點,第一插入部用以可分離地插入閒置空間中,使得至少部分的電池接點被夾設於第一插入部與電池端子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揭露的一種電池組件,可拆卸地安裝於一裝置本體並與裝置本體之一座體上的至少一電池接點電性接觸。電池組件包含一電池本體、至少一電池端子以及至少一第一插入部。電池端子設置於電池本體上。第一插入部可滑移地設置於電池本體上。第一插入部用以可分離地插入電池接點與座體之間的一閒置空間中,使得至少部分的電池接點夾設於第一插入部與電池端子之間。
本發明前述實施例所揭露的電池組件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由於電池組件之第一插入部可用以插入電池接點的閒置空間而將至少部分的電池接點夾設於第一插入部與電池端子之間,因而可藉由第一插入部限制並避免電池接點受到外力的影響而產生形變,從而可避免電池端子與電池接點在晃動或落摔等外力衝擊或電池接點彈性疲乏時產生接觸不良或是中斷供電等問題,進而可維持並提升使用可靠度。
以上之關於本發明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此外,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實施例,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的是,這些實務上的細節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並且,為達圖面整潔之目的,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可能會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另外,本案之圖式中部份的特徵可能會略為放大或改變其比例或尺寸,以達到便於理解與觀看本發明之技術特徵的目的,但這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依照本發明所揭露之內容所製造之產品的實際尺寸與規格應是可依據生產時的需求、產品本身的特性、及搭配本發明如下所揭露之內容據以調整,於此先聲明之。
另外,以下文中可能會使用「端」、「部」、「部分」、「區域」、「處」等術語來描述特定元件與結構或是其上或其之間的特定技術特徵,但這些元件與結構並不受這些術語所限制。在下文中,也可能會使用「及/或(and/or)」之術語,其是指包含了一或多個所列相關元件或結構之其中一者或全部的組合。以下文中也可能使用「實質上」、「基本上」、「約」或「大約」等術語,其與尺寸、濃度、溫度或其他物理或化學性質或特性之範圍結合使用時,為意欲涵蓋可能存在於該等性質或特性之範圍之上限及/或下限中之偏差、或表示容許製造公差或分析過程中所造成的可接受偏離,但仍可達到所預期的效果。
再者,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詞彙或術語,包括技術和科學上的詞彙與術語等包含其通常的意涵,其意涵能夠被熟悉此技術領域者所理解。更進一步的說,上述之詞彙或術語的定義,在本說明書中應被解讀為與本發明相關技術領域包含一致的意涵。除非有特別明確的定義,這些詞彙或術語將不被解釋為過於理想化的或正式的意涵。
首先,請參閱圖1,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電子裝置1,電子裝置1可以但不限於是如智慧型手機、工業用手機或貨物掃描機等具有特殊作業用途的手持式電子裝置,其可包含一電池組件10以及一裝置本體20,電池組件10為可拆卸地組裝於裝置本體20上,且電池組件10含有一或多個充電電池(未標號),以儲存電能並將其提供給裝置本體20。
於此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與其他實施例主要係著重於電池組件10與裝置本體20之間的電性接觸及穩固該電性接觸的固定機制,因此電子裝置1所能提供之功能或其種類、尺寸或規格等均可依據實際需求進行設計與調整,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故圖1與其他後續圖式中僅繪示裝置本體20的部分及其與電池組件10之組裝相關的部分,而省略了如走線、螺絲等其他非必要之電子或非電子元件。
接著,請參閱圖1再進一步參閱圖2~3B,於本實施例中,裝置本體20可包含一板件210、一座體230、至少一電池接點(battery contact)250。板件210可以但不限於是可電性連接裝置本體20中之其他電子元件的電路板(circuit board),或是包含電路板與一或多層殼體結構的集合或組件,但本發明並非以此為限。座體230可設置於板件210上並相對於板件210之表面向外突出。於本實施例中,座體230可直接設置於板件210上,但本發明並非以此為限;例如於其他實施例中,座體230與板件210之間也可具有一或多層殼體結構。
電池接點250可設置於座體230之同一側並經由內部走線(未繪示)而電性連接裝置本體20中的其他電子元件。如圖所示,電池接點250可為自座體230之表面向外彎曲突出的片狀結構,從而可與座體230之表面之間形成一閒置空間(idle space)IS。於本實施例與其他實施例中,電池接點250可以但不限於以可導電且具有彈性形變能力的合適金屬材質所構成,可用於與電池組件10對接並在受到電池組件10推抵時產生可回復之形變。因此,電池接點250也可被稱為電池彈簧連接器(battery spring connector),或簡稱為金屬彈片(elastic metal plate)。可理解的是,電池接點250產生形變時也同時改變其閒置空間IS的形狀與大小。此外,電池接點250的形狀與尺寸均可依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且其數量也可依據實際需求進行增減,本發明並非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電池組件10可包含一電池本體110、一第一滑移件130以及一第二滑移件150。電池本體110可拆卸地裝設於裝置本體20之板件210上或之上而可鄰設於座體230上設置有電池接點250之一側,可為電池組件10中主要用於容置充電電池或儲存電能的部分,但本發明並非以電池本體110之形狀或尺寸及其可容置之充電電池的數量或蓄電量為限。進一步來說,於本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中,電池本體110可包含一前簷部120、一接觸側111及至少一電池端子(battery terminal)113,接觸側111係指電池本體110被放置於裝置本體20上時用於對接或朝向電池接點250的一側。電池端子113設置於接觸側111上,其可以具有可導電的合適金屬材質所構成,以分別用於電性連接裝置本體20之電池接點250並將所儲存之電能傳遞給電池接點250。於此可理解的是,電池組件10之電池端子113與裝置本體20之電池接點250的位置與數量可相對應,但本發明並非此為限。此外,於本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中,電池端子113上可各具有一接觸凸點1131,但其用途將於後續詳述之。
前簷部120自電池本體110之接觸側111向外延伸突出,於本實施例與其他實施例中,電池本體110可具有一第一滑槽121以及一第二滑槽122,第一滑槽121與第二滑槽122可位於前簷部120上,如圖所示,第一滑槽121與第二滑槽122為彼此並列的長形孔,其中第二滑槽122較第一滑槽121更靠近電池本體110之接觸側111或接觸側111上之電池端子113,且第一滑槽121與第二滑槽122實質上沿著與電池端子113之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換句話說,第一滑槽121與第二滑槽122之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電池端子113之排列方向。
第一滑移件130可滑移地設置於前簷部120之第一滑槽121。具體來看,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滑移件130可包含一第一組裝部131以及至少一第一插入部133,第一組裝部131略呈長條狀,為可滑移地設置於前簷部120之第一滑槽121中,第一插入部133自第一組裝部131朝遠離前簷部120之一側延伸突出,並沿著第一組裝部131彼此間隔地排列,第一插入部133可隨著第一組裝部131而沿著前簷部120之第一滑槽121活動,從而可滑移地設置於電池本體110上而具有一第一固定位置(如後續圖4C所示)與一第一釋放位置(如圖1所示)。於此可知,第一插入部133的可滑移方向實質上平行於電池端子113的排列方向。如圖所示,第一插入部133可略呈L形,但本發明並非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組裝部131與第一插入部133可以但不限於是以塑膠材質所一體成型的結構,但本發明並非以此為限。另外,於本實施例與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滑移件130之第一插入部133的數量可與電池本體110之電池端子113相同,第一插入部133可作為加強電池端子113與電池接點250之電性接觸的固定機制,且其末端的尺寸與形狀適於在其滑移至第一固定位置時部分地插入電池接點250與座體230之間的閒置空間IS中,然其內容將於後續操作說明中描述。
第二滑移件150可滑移地設置於前簷部120之第二滑槽122。具體來看,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滑移件150可包含一第二組裝部151以及至少一第二插入部153,第二組裝部151略呈長條狀,為可滑移地設置於前簷部120之第二滑槽122中,第二插入部153自第二組裝部151朝遠離前簷部120之一側延伸突出,並沿著第二組裝部151彼此間隔地排列,第二插入部153可隨著第二組裝部151而沿著前簷部120之第二滑槽122活動,從而可滑移地設置於電池本體110上而具有一第二固定位置(如後續圖4B所示)與一第二釋放位置(如圖1所示)。於此可知,第二插入部153的可滑移方向實質上平行於電池端子113的排列方向。且在此配置下,第二滑移件150之第二插入部153為可滑移地位於第一滑移件130之第一插入部133與電池端子113之間。此外,如圖所示,第二插入部153可略呈L形,但本發明並非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至少第二滑移件150之第二插入部153可由可導電且具有彈性形變能力的合適金屬材質所構成,其中,相較於前述由塑膠材質所構成之第一插入部133,第二插入部153的可撓性(flexibility)較佳,反言之,第一插入部133相較於第二插入部153具有較高的抗撓性或剛性(stiffness)。而第二組裝部151可以但不限於是以塑膠材質所構成。另外,於本實施例與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滑移件150之第二插入部153的數量可與電池本體110之電池端子113相同,第二插入部153可作為加強電池端子113與電池接點250之電性接觸的固定機制,且其末端的尺寸與形狀適於在其滑移至第二固定位置時部分地插入電池接點250與座體230之間的閒置空間IS中,然其內容將於後續操作說明中描述。
此外,於本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滑移件150還可包含至少一凸起結構155,分別突設於第二插入部153朝向第一滑移件130之第一插入部133的表面(或者說,突設於第二插入部153相反於電池端子113的表面)。
另外,於本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滑移件15之第二插入部153可設有一折角156,可自第二插入部153之末端(或自由端)往第一滑移件130的方向延伸(或者說,往遠離電池端子113的方向延伸)。
接著,請參閱圖1再進一步參閱圖4A~4C以介紹電子裝置1的組裝操作,其中需說明的是,為達到便於說明與圖式簡潔之目的,圖4A~4C將僅針對其中一組電池端子113與電池接點250的部分進行說明,故僅繪示局部的電子裝置1。
首先,在將電池組件10組裝於裝置本體20之前,可如圖1往箭頭A1方向滑移第一滑移件130與第二滑移件150,如圖4A所示,第一滑移件130之第一插入部133可被推至第一釋放位置,而第二滑移件150之第二插入部153可被推至第二釋放位置,第一插入部133與第二插入部153此時可僅遮蔽所對應之電池端子113的部分,以讓電池組件10依循如箭頭A2方向放置於裝置本體20之板件210上時,得以讓電池端子113之另一部分直接暴露於所對應之電池接點250。
此時,電池組件10之電池端子113可以但不限於處於可直接接觸裝置本體20之電池接點250的狀態而得以經由電池端子113提供電能給裝置本體20,或者,電池端子113也可僅是處於對應電池接點250但尚未與電池接點250直接接觸的狀態,但本發明並非以此為限。
另外,如圖1所示,於本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中,裝置本體20在靠近電池組件10之電池本體110上相對於接觸側111的一側處可設置有合適的止擋結構(未標號),該些止擋結構可將所安裝的電池組件10維持於所需的位置,以避免電池組件10往遠離電池接點250的方向移動。然而,本發明並非以圖示之止擋結構為限,任何在電池組件10相對於電池接點250之其他側上可對其提供定位效果的設計均可作為或替代前述的止擋結構。
接著,可先沿相反於前述箭頭A1之方向推移第二滑移件150,具體來說,如圖4B所示,可沿著箭頭A1’所示方向推動第二滑移件150之第二組裝部151,從而將第二插入部153往第二固定位置推移而令其插入電池接點250之閒置空間IS中。過程中,位於第二插入部153之末端(或自由端)的折角156有助於將第二插入部153導引進入閒置空間IS。隨著第二插入部153進入閒置空間IS,部分的電池接點250可進入第二插入部153與電池端子113之間而使第二插入部153產生些微的形變,換言之,部分的電池接點250將被夾持於第二插入部153與電池端子113之間。在此情況下,第二插入部153之形變所累積的彈性位能可加強並維持電池端子113與電池接點250之間的接觸強度。
此外,第二插入部153未插入閒置空間IS的部分可與電池端子113之接觸凸點1131電性接觸。在此情況下,除了電池端子113與電池接點250之間的直接接觸所形成的傳導途徑之外,電池端子113還可透過接觸凸點1131與第二插入部153之接觸而構成另一個與電池接點250電性連接的途徑,從而可增加電池端子113與電池接點250之間的可傳導路徑。藉此,若電池接點250不慎脫離電池端子113時,電池接點250仍可經由第二插入部153及接觸凸點1131保持與電池端子113之間的電性連接關係,從而提高電性連接的可靠度並避免裝置斷電的情況發生。
接著,可沿相反於前述箭頭A1之方向推移第一滑移件130,具體來說,如圖4C所示,可沿著箭頭A1’所示方向推動第一滑移件130之第一組裝部131,從而將第一插入部133往第一固定位置推移而令其插入電池接點250之閒置空間IS中。過程中,介於第二插入部153與座體230之間的第一插入部133進入閒置空間IS時可推抵第二插入部153上的凸起結構155,從而對第二插入部153位於閒置空間IS的部分施加往電池端子113的力,進而再進一步加強電池端子113與電池接點250之間的接觸強度。且此時,部分的電池接點250將被夾持於第一插入部133與電池端子113之間,而閒置空間IS中的第二插入部153受到第一插入部133推抵而被夾持於第一插入部133與電池接點250之間。
其中,凸起結構155可維持第一滑移件130與第二滑移件150為點接觸的狀態,以利於第一插入部133相對於第二插入部153的滑動運動。並且,如前所述,由於第一插入部133相較於第二插入部153具有較高的剛性,從而有助於加強第一插入部133、第二插入部153與電池接點250的整體的剛性,而使電池接點250較不容易受外力影響而產生形變。
藉由前述的操作,裝置本體20之電池接點250可受到第一滑移件130之第一插入部133與第二滑移件150之第二插入部153的限制與壓力而加強並維持與電池端子113之間的電性接觸,因而可避免電池接點250受到外力的影響而產生形變而脫離電池端子113的情形發生。因此,可避免電池接點250與電池端子113在電子裝置1晃動或落摔等外力衝擊或電池接點250彈性疲乏時產生接觸不良或是中斷供電等問題,從而可維持並提升電子裝置1的使用可靠度。
由此可知,在達到避免電池接點250因外力而產生形變的同時維持電池接點250與電池端子113之電性連接的設計,均屬於本發明所欲涵蓋的範疇。例如於一些實施例中,電池組件之第二滑移件可僅保留第二插入部,而第二插入部可改為直接設置於第一插入部上而得以隨著第一插入部一起活動,在此情況下,第一插入部與第二插入部插入電池接點之閒置空間後同樣可達到避免電池接點受到外力的影響而脫離電池端子的效果,同時,第二插入部未隨著第一插入部插入閒置空間的部分仍可與電池端子之接觸凸點保持電性接觸而達到增加電池端子與電池接點之間的可傳導路徑的效果。
甚至,於另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插入部之形狀與結構強度可足以避免電池接點受外力影響而脫離電池端子,在此情況下,電池組件也可省略第二滑移件。
接著,請參閱圖5,將介紹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1’,需說明的是,為達簡要說明之目的,以下僅針對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之差異進行說明,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可由參閱前述說明獲得理解,且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將以相同或相似的標號標示之。
如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之電池組件10’可包含一第一滑移件130’、一第二滑移件150’、一固定扣170、一第一復位件181以及一第二復位件182;而電子裝置1’之裝置本體20’可包含一止擋件270、一卡勾結構280以及一第三復位件290。
具體來說,第一滑移件130’之其中一個第一插入部133’具有一凹槽1331,凹槽1331位於該第一插入部133’遠離第一組裝部131之一邊緣上。第一復位件181例如為一壓縮彈簧(compression spring),其一端可固定於電池組件10’之電池本體110,另一端可抵壓或固定於第一滑移件130’之第一組裝部131或第一插入部133’,也可以說,第一復位件181被夾設於之間電池本體110與第一插入部133’之間,從而可常態地對第一插入部133’施加使其往第一固定位置(如圖5所示)移動的力。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滑移件150’可包含一推抵部157、一卡合部158以及一推抵部159。推抵部157可為突出於第二組裝部151朝向第一組裝部131之一側的突塊,可用於在第二插入部153往第二釋放位置移動的過程中推抵第一滑移件130’之第一組裝部131,從而可迫使第一插入部133’往第一釋放位置移動。於此可理解的是,第二滑移件150’之推抵部157為可滑移地位於前簷部120之第一滑槽121上。
第二滑移件150’之卡合部158與推抵部159可分別位於第二組裝部151的相對兩端,且可均自第二組裝部151延伸而穿過前簷部120之第二滑槽122。詳細來說,卡合部158可包含一延伸段1581以及一卡勾段1583,延伸段1581連接於第二組裝部151並可滑移地穿設於第二滑槽122,而卡勾段1583經由延伸段1581連接於第二組裝部151。更進一步來看,卡勾段1583可具有一抵接面15831以及一第一止擋平面15832,抵接面15831可實質上背向第二組裝部151,而第一止擋平面15832相對於抵接面15831且可在電池組件10’安裝於裝置本體20’時實質上背向板件210。
推抵部159可包含一延伸段1591以及一推抵段1593,延伸段1591連接於第二組裝部151並可滑移地穿設於前簷部120之第二滑槽122,而推抵段1593經由延伸段1591連接於第二組裝部151。更進一步來看,推抵段1593可具有一推抵面15931(如後續圖6C所示),推抵面15931可在電池組件10’安裝於裝置本體20’時相對板件210呈傾斜並實質上背向板件210。
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復位件182例如為一壓縮彈簧,其一端可固定於電池組件10’之電池本體110,另一端可抵壓或固定於第二滑移件150’之第二組裝部151、第二插入部153或推抵部159,也可以說,第二復位件182被夾設於之間電池本體110與第二插入部153之間,從而可常態地對第二插入部153施加使其往第二固定位置(如圖5所示)移動的力。
另一方面,固定扣170可樞轉地連接於第二滑移件150’之第二組裝部151之一端並可活動地位於前簷部120之第二滑槽122而具有一展開位置(如圖6D所示)與一收折位置(如圖6C所示)。於展開位置時,固定扣170可以一樞軸(未標號)沿箭頭A3’方向旋轉而至位於第二滑槽122中的狀態,此時,固定扣170自第二組裝部151之一端往遠離第二組裝部151的方向延伸,固定扣170與第二組裝部151此時所構成的整體實質上與第二滑槽122等長,因此固定扣170遠離第二組裝部151之一端可抵接於第二滑槽122之一端,在此情況下,第二滑移件150’受到固定扣170的限制而無法讓第二插入部153往第二釋放位置移動,也就是說,固定扣170將第二插入部153限制於第二固定位置。於收折位置時,固定扣170可以相反箭頭A3’的方向旋轉至可與至少部分的第二組裝部151並排於第二滑槽122中的狀態,此時,固定扣170與第二組裝部151所構成的整體長度較第二滑槽122短,在此情況下,第二滑槽122仍有未被占用的空間可供第二滑移件150’與固定扣170在第二滑槽122中滑移,第二插入部153可活動於第二釋放位置與第二固定位置之間。
裝置本體20’之止擋件270可樞轉地設置於板件210上或之上而具有一止擋位置(如後續圖6B所示)與一脫離位置(如後續圖6C~6D所示)。具體來看,止擋件270可包含一受抵端271、一止擋端272以及介於受抵端271與止擋端272之間的一樞接部273,樞接件270藉由樞接部273可樞轉地設置於板件210上或之上。裝置本體20’之第三復位件290例如為一壓縮彈簧,其一端可固定於板件210上或之上,其另一端可抵壓或固定於止擋端272,從而可常態地對止擋端272施力而驅使止擋件270往止擋位置移動,也可以說,第三復位件290被夾設於板件210與止擋端272之間。反之,可從受抵端271或止擋端272施加適當的外力以驅使止擋件270往脫離位置移動而令止擋端272壓縮第三復位件290。
另一方面,裝置本體20’之卡勾結構280可固定於板件210上或之上,可用於可分離地卡合於前述卡合部158之卡勾段1583。進一步來看,卡勾結構280可具有一受抵面281以及一第二止擋平面282,受抵面281可相對板件210呈傾斜並實質上背向板件210,而第二止擋平面282相對於受抵面281且可實質上朝向板件210。
接著,請參閱圖5再進一步參閱圖6A~6D以介紹電子裝置1’的組裝操作,考量第一插入部133’、第二插入部153之位置改變與電池接點250的相對位置關係已詳述於前述段落,因此以下僅以提及第一插入部133’與第二插入部153之位置(如第一釋放位置、第一固定位置、第二釋放位置與第二固定位置)的方式來說明其與電池接點250的相對位置關係,重複的內容將不再贅述,且部分圖式中可省略繪示電池接點250及座體230。
首先,如圖5所示,在將電池組件10’組裝於裝置本體20’時或之前,為了能使第一滑移件130’與第二滑移件150’處於可滑移的狀態,可先將固定扣170切換至收折位置,此時,使用者即可讓電池組件10’依循如箭頭A2所示方向放置於裝置本體20’之板件210上。
過程中,如圖6A~6B所示,第二滑移件150’之卡勾段1583的抵接面15831將抵接卡勾結構280之受抵面281,受抵面281從而可經由抵接面15831而使第二滑移件150’之第二插入部153往第二釋放位置移動(如箭頭A1所示)。
此時,第二滑移件150’可經由其推抵部157一併推動第一滑移件130’,從而一併將第一滑移件130’之第一插入部133’往第一釋放位置移動。同時,第一復位件181與第二復位件182可分別受到第一滑移件130’與第二滑移件150’的擠壓而累積彈性位能。可理解的是,當抵接面15831越過受抵面281時,第一復位件181與第二復位件182所累積的彈性位能得以釋放而分別將第一滑移件130’與第二滑移件150’復位,從而令第一滑移件130’之第一插入部133’與第二滑移件150’之第二插入部153分別推往第一固定位置與第二固定位置。
前述的操作也由手動推移第二滑移件150’的方式完成。詳細來說,在將電池組件10’組裝於裝置本體20’時或之前,使用者可將第二滑移件150’往箭頭A1的方向推動,而第一滑移件130’可受到第二滑移件150’之推抵部157的推抵而一併隨著第二滑移件150’往箭頭A1的方向滑移,從而令第一插入部133’至第一釋放位置以及令第二插入部153至第二釋放位置。
當第一插入部133’至第一釋放位置時,裝置本體20’之止擋件270的止擋端272可卡合於第一插入部133’之凹槽1331中,止擋端272受到第三復位件290的驅使可穩固地卡合於凹槽1331,此時,第一插入部133’受到止擋端272的限制而被維持於第一釋放位置,即整個第一滑移件130’可被止擋件270限制而被維持於當下的位置。
接著,如圖6C~6D所示,當電池組件10’被安置定位時,使用者可放開第二滑移件150’,第二復位件182所累積的彈性位能可驅使第二插入部153往第二固定位置移動。過程中,第二滑移件150’之推抵段1593的推抵面15931可推抵止擋件270之受抵端271,以令止擋端272脫離第一插入部133’之凹槽1331並壓縮第三復位件290(如箭頭A3所示),不再受到止擋件270限制的第一插入部133’得以藉由第一復位件181所釋放的彈性位能往第一固定位置移動。並且,第二滑移件150’的復位可令其卡合部158之第一止擋平面15832接合於卡勾結構280之第二止擋平面。
接著,使用者可將固定扣170樞轉至展開位置(如箭頭A3’所示),使得固定扣170與第二組裝部151此時所構成的整體實質上與第二滑槽122等長,從而將第二滑移件150’維持於當下的位置而避免其受到外力影響而產生位移。
藉由前述的操作,裝置本體20’之電池接點250可受到第一插入部133’與第二插入部153同樣可達到前述限制裝置本體20’之電池接點250的效果而維持電池接點250與電池端子113之間的電性接觸,並且,第一復位件181以及第二復位件182除了可自動地將第一插入部133’與第二插入部153復位之外,還可持續地對第一插入部133’與第二插入部153施壓以將其維持於當下的位置,從而可提高電性連接的可靠度。此外,還可透過固定扣170限制第二滑移件150’,以避免第二插入部153受外力影響而脫離第二固定位置,可進一步提高電性連接的可靠度。
由本發明前述實施例所揭露的電池組件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由於電池組件可藉由第一插入部與第二插入部插入為電池金屬彈片形式的電池接點的閒置空間的方式以限制並避免電池接點受到外力的影響而產生形變,因而可避免電池組件之電池端子與電池接點在晃動或落摔等外力衝擊或電池接點彈性疲乏時產生接觸不良或是中斷供電等問題,從而可維持並提升使用可靠度。
此外,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插入部未插入電池接點之閒置空間的部分可與電池端子之凸點電性接觸,從而可增加電池端子與電池接點之間的可傳導路徑,藉此,若電池接點不慎脫離電池端子時,電池接點仍可經由第二插入部及凸點保持與電池端子之間的電性連接關係,從而可提高電性連接的可靠度並避免裝置斷電的情況發生。
另外,於一些實施例中,由於第一插入部相較於第二插入部具有較高的剛性,從而有助於加強第一插入部、第二插入部與電池接點的整體剛性,而使電池接點較不容易受外力影響而產生形變。
再者,於一些實施例中,電池組件中可設置有第一復位件以及第二復位件以輔助第一插入部與第二插入部的復位,同時還可持續地對第一插入部與第二插入部施壓以將其維持於當下的位置,從而可提高電性連接的可靠度。
再者,於一些實施例中,電池組件中可透過固定扣限制第二滑移件的活動,以避免第二插入部受外力影響而脫離第二固定位置,可進一步提高電性連接的可靠度。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1’:電子裝置
10、10’:電池組件
20、20’:裝置本體
110:電池本體
111:接觸側
113:電池端子
120:前簷部
121:第一滑槽
122:第二滑槽
130、130’:第一滑移件
131:第一組裝部
133、133’:第一插入部
150、150’:第二滑移件
151:第二組裝部
153:第二插入部
155:凸起結構
156:折角
157:推抵部
158:卡合部
159:推抵部
170:固定扣
181:第一復位件
182:第二復位件
210:板件
230:座體
250:電池接點
270:止擋件
271:受抵端
272:止擋端
273:樞接部
280:卡勾結構
281:受抵面
282:第二止擋平面
290:第三復位件
1131:接觸凸點
1331:凹槽
1581:延伸段
1583:卡勾段
1591:延伸段
1593:推抵段
15831:抵接面
15832:第一止擋平面
15931:推抵面
A1、A1’、A2、A3、A3’:箭頭
IS:閒置空間
圖1係為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係為圖1之裝置本體的局部放大側視示意圖。
圖3A~3B係為圖1之電池組件於不同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4A~4C係為圖1之電子裝置的組裝操作示意圖。
圖5係為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6A~6D係為圖5之電子裝置的組裝操作示意圖。
1:電子裝置
10:電池組件
20:裝置本體
110:電池本體
111:接觸側
113:電池端子
120:前簷部
121:第一滑槽
122:第二滑槽
130:第一滑移件
131:第一組裝部
133:第一插入部
150:第二滑移件
151:第二組裝部
153:第二插入部
155:凸起結構
156:折角
210:板件
230:座體
250:電池接點
1131:接觸凸點
A1、A2:箭頭
IS:閒置空間
Claims (27)
-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裝置本體,包含一板件、一座體以及至少一電池接點,該座體設置於該板件上,該至少一電池接點自該座體向外彎曲突出而與該座體之間形成一閒置空間;以及一電池組件,包含一電池本體、至少一電池端子以及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該至少一電池端子設置於該電池本體上,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可滑移地設置於該電池本體上;其中該電池本體可拆卸地裝設於該裝置本體之該板件上使該至少一電池端子電性接觸該至少一電池接點,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用以可分離地插入該閒置空間中,使得至少部分的該至少一電池接點被夾設於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與該至少一電池端子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之可滑移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該至少一電池端子的排列方向。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池組件更包含至少一第二插入部,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可滑移地設置於該電池本體而可分離地插入該閒置空間中,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介於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與該至少一電池端子之間,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插入該閒置空間的部分抵緊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之可滑移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該至少一電池端子的排列方向。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之剛性高於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之剛性。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由金屬材質所構成,該至少一電池端子具有一接觸凸點,該接觸凸點用以電性接觸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未插入該閒置空間的部分。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具有一凸起結構,於該閒置空間中接觸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池組件更包含一第一復位件,被夾設於該電池本體與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之間,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具有一第一釋放位置與一第一固定位置;於該第一釋放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脫離該閒置空間並壓縮該第一復位件;於該第一固定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插入該閒置空間;該第一復位件使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往該第一固定位置移動。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池組件更包含一第二復位件,被夾設於該電池本體與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之間,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具有一第二釋放位置與一第二固定位置;於該第二釋放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脫離該閒置空間並壓縮該第二復位件;於該第二固定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插入該閒置空間;該第二復位件使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往該第二固定位置移動。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池本體具有一第一滑槽與一第二滑槽,該電池組件還包含一第一組裝部與一第二組裝部,該第一組裝部可滑移地設置於該第一滑槽中,該第二組裝部可滑移地設置於該第二滑槽中,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連接於該第一組裝部而可沿著該第一滑槽滑移而具有一第一釋放位置與一第一固定位置,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連接於該第二組裝部而可沿著該第二滑槽滑移而具有一第二釋放位置與一第二固定位置;於該第一釋放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脫離該閒置空間;於該第一固定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插入該閒置空間;於該第二釋放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脫離該閒置空間;於該第二固定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插入該閒置空間。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池組件更包含一固定扣,該固定扣可樞轉地連接於該第二組裝部之一端且可活動地位於該第二滑槽而具有一展開位置與一收折位置;於該收折位置時,該固定扣與至少部分的該第二組裝部並排於該第二滑槽中;於該展開位置時,該固定扣自該第二組裝部往遠離該第二組裝部的方向延伸,該固定扣遠離該第二組裝部之一端抵接於該第二滑槽之一端,而將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限制於該第二固定位置。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池組件更包含一推抵部,突出於該第二組裝部朝向該第一組裝部之一側;當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往該第二釋放位置移動時,該推抵部推抵該第一組裝部以將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推往該第一釋放位置。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池組件更包含一卡合部,該卡合部自該第二組裝部延伸而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二滑槽,該卡合部具有背向該板件之一第一止擋平面,該裝置本體還包含一卡勾結構,該卡勾結構具有朝向該板件之一第二止擋平面,該卡合部用以於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處於該第二固定位置時可分離地卡合於該卡勾結構,而該第一止擋平面抵接於該第二止擋平面。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裝置本體還包含一止擋部以及一第三復位件,該止擋部包含一受抵端、一止擋端以及一樞接部;該樞接部連接於該受抵端與該止擋端之間且可樞轉地設置於該板件上,該第三復位件被夾設於板件與止擋端之間,該止擋端於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處於該第一釋放位置時可分離地卡合於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之一凹槽,從而將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維持於該第一釋放位置。
-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池組件更包含一推抵部,該推抵部自該第二組裝部延伸而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二滑槽,該推抵部具有一推抵面,該推抵面於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自該第二釋放位置往該第二固定位置移動時推抵該止擋部之該受抵端,使該止擋部之該止擋端脫離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之該凹槽。
- 一種電池組件,可拆卸地安裝於一裝置本體並與該裝置本體之一座體上的至少一電池接點電性接觸,該電池組件包含:一電池本體、至少一電池端子以及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該至少一電池端子設置於該電池本體上,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可滑移地設置於該電池本體上;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可分離地插入該至少一電池接點與該座體之間的一閒置空間中,使得至少部分的該至少一電池接點夾設於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與該至少一電池端子之間。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電池組件,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之可滑移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該至少一電池端子的排列方向。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電池組件,其中該電池組件更包含至少一第二插入部,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可滑移地設置於該電池本體且可分離地插入該閒置空間中,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介於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與該至少一電池端子之間,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插入該閒置空間的部分抵緊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電池組件,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之可滑移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該至少一電池端子的排列方向。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電池組件,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之剛性高於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之剛性。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電池組件,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由金屬材質所構成,該至少一電池端子設有一接觸凸點,該接觸凸點用以電性接觸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未插入該閒置空間的部分。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電池組件,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設有一凸起結構,用以於該閒置空間中接觸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電池組件,更包含一第一復位件,被夾設於該電池本體與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之間,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具有一第一釋放位置與一第一固定位置;於該第一釋放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脫離該閒置空間並壓縮該第一復位件;於該第一固定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插入該閒置空間;該第一復位件使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往該第一固定位置移動。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電池組件,更包含一第二復位件,被夾設於該電池本體與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之間,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具有一第二釋放位置與一第二固定位置;於該第二釋放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脫離該閒置空間並壓縮該第二復位件;於該第二固定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插入該閒置空間;該第二復位件使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往該第二固定位置移動。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電池組件,還包含一第一組裝部與一第二組裝部,該電池本體具有一第一滑槽與一第二滑槽,該第一組裝部可滑移地設置於該第一滑槽中,該第二組裝部可滑移地設置於該第二滑槽中,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連接於該第一組裝部而可沿著該第一滑槽滑移而具有一第一釋放位置與一第一固定位置,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連接於該第二組裝部而可沿著該第二滑槽滑移而具有一第二釋放位置與一第二固定位置;於該第一釋放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脫離該閒置空間;於該第一固定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插入該閒置空間;於該第二釋放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脫離該閒置空間;於該第二固定位置時,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插入該閒置空間。
-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電池組件,更包含一固定扣,該固定扣可樞轉地連接於該第二組裝部之一端且可活動地位於該第二滑槽而具有一展開位置與一收折位置;於該收折位置時,該固定扣與至少部分的該第二組裝部並排於該第二滑槽中;於該展開位置時,該固定扣自該第二組裝部往遠離該第二組裝部的方向延伸,該固定扣遠離該第二組裝部之一端抵接於該第二滑槽之一端,而將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限制於該第二固定位置。
-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電池組件,更包含一推抵部,突出於該第二組裝部朝向該第一組裝部之一側;當該至少一第二插入部往該第二釋放位置移動時,該推抵部推抵該第一組裝部以將該至少一第一插入部推往該第一釋放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13852A TWI743756B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電池組件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
CN202010418231.XA CN113644382B (zh) | 2020-04-24 | 2020-05-18 | 电池组件及包含其之电子装置 |
US16/928,265 US11735792B2 (en) | 2020-04-24 | 2020-07-14 | Batter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13852A TWI743756B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電池組件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43756B true TWI743756B (zh) | 2021-10-21 |
TW202142988A TW202142988A (zh) | 2021-11-16 |
Family
ID=78222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3852A TWI743756B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電池組件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35792B2 (zh) |
CN (1) | CN113644382B (zh) |
TW (1) | TWI743756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51124B (zh) * | 2006-08-28 | 2011-10-21 | Sony Corp | |
TWI451229B (zh) * | 2009-05-22 | 2014-09-01 | Chi Mei Comm Systems Inc | 電池及其裝配結構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894793B1 (ko) * | 2001-07-24 | 2009-04-24 |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 본체측 기기에 대한 장착 부품의 오장착 방지 방법, 이에이용되는 장착 부품 및 배터리 팩 |
CN2560102Y (zh) * | 2002-05-24 | 2003-07-09 | 莫列斯公司 | 电池连接器 |
TWM242884U (en) * | 2003-09-01 | 2004-09-01 | Wistron Corp | Charging seat for both thick and thin batteries and conductive terminal for the same |
CN201171061Y (zh) * | 2008-03-27 | 2008-12-24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固定装置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
-
2020
- 2020-04-24 TW TW109113852A patent/TWI743756B/zh active
- 2020-05-18 CN CN202010418231.XA patent/CN113644382B/zh active Active
- 2020-07-14 US US16/928,265 patent/US1173579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51124B (zh) * | 2006-08-28 | 2011-10-21 | Sony Corp | |
TWI451229B (zh) * | 2009-05-22 | 2014-09-01 | Chi Mei Comm Systems Inc | 電池及其裝配結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336238A1 (en) | 2021-10-28 |
US11735792B2 (en) | 2023-08-22 |
TW202142988A (zh) | 2021-11-16 |
CN113644382B (zh) | 2023-11-24 |
CN113644382A (zh) | 2021-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548554B2 (en) | Conductive terminal having a peripheral open portion between a frame member and a contact member | |
US7520766B2 (en) | Fixing device for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 card | |
JPH11251019A (ja) | カード接続用アダプタ | |
US20020101722A1 (en) | Card connector for receiving information card with identifier therein | |
US9304548B2 (en) | Docking st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 | |
US7488214B2 (en) | Memory card connector | |
US7479041B1 (en) | Mobile memory card adapter | |
TWI612871B (zh) | 電子裝置 | |
JP2002063956A (ja) | 電子カードコネクタ | |
US9575511B2 (en) | Docking unit | |
US8405967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lot cover ejection mechanism | |
US8481200B2 (en) | Battery cover | |
TWI743756B (zh) | 電池組件及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 |
US20200303693A1 (en) | Hold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2011222314A (ja) | カード装着装置、電子機器 | |
TWI539887B (zh) | 電子裝置 | |
US20080102675A1 (en) | Locking Cradle for a mobile device | |
TWI365033B (en) | Chip card latching device | |
JP6128685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TWI358037B (en) | Chip card locking structure and portable electroni | |
CN214154056U (zh) | 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 |
CN204361208U (zh) | 具有电池脱落侦测功能的电子装置 | |
CN201060973Y (zh) | 电子卡连接装置 | |
TWI384832B (zh) | Sim卡固定裝置 | |
JP2006127810A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