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8807B - 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及電線放電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及電線放電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28807B TWI728807B TW109115608A TW109115608A TWI728807B TW I728807 B TWI728807 B TW I728807B TW 109115608 A TW109115608 A TW 109115608A TW 109115608 A TW109115608 A TW 109115608A TW I728807 B TWI728807 B TW I72880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rotating body
- wire electrode
- electrode
- electrical discharg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1/00—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i.e. removing metal with a series of rapidly recurring electrical discharges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a workpiece in the presence of a fluid dielect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7/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pplicable to both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and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 B23H7/02—Wire-cutting
- B23H7/08—Wire electrodes
- B23H7/10—Supporting, winding 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of wire-electrode
- B23H7/104—Wire tension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7/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pplicable to both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and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 B23H7/02—Wire-cutting
- B23H7/08—Wire electrodes
- B23H7/10—Supporting, winding 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of wire-electrod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1/00—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i.e. removing metal with a series of rapidly recurring electrical discharges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a workpiece in the presence of a fluid dielectric
- B23H1/02—Electric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power supply, control, preventing short circuits or other abnormal dischar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1/00—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i.e. removing metal with a series of rapidly recurring electrical discharges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a workpiece in the presence of a fluid dielectric
- B23H1/02—Electric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power supply, control, preventing short circuits or other abnormal discharges
- B23H1/024—Detection of, and response to, abnormal gap conditions, e.g. short circu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1/00—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i.e. removing metal with a series of rapidly recurring electrical discharges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a workpiece in the presence of a fluid dielectric
- B23H1/08—Working medi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1/00—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i.e. removing metal with a series of rapidly recurring electrical discharges between an electrode and a workpiece in the presence of a fluid dielectric
- B23H1/10—Supply or regeneration of working medi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11/00—Auxiliary apparatus or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7/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pplicable to both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and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 B23H7/02—Wire-cutting
- B23H7/06—Control of the travel curve of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electrode and workpie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7/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pplicable to both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and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 B23H7/02—Wire-cutting
- B23H7/08—Wire electrodes
- B23H7/10—Supporting, winding 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of wire-electrode
- B23H7/105—Wire gu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H—WORKING OF METAL BY THE ACTION OF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ON A WORKPIECE USING AN ELECTR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A TOOL; SUCH WORKING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WORKING OF METAL
- B23H7/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pplicable to both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and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 B23H7/26—Apparatus for moving or positioning electrode relatively to workpiece; Mounting of electr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獲得一種簡單構成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及電線放電加工方法,其能夠促使輸送至加工位置的電線電極繞軸旋轉。一種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包括將電線電極(WE)張緊於其間的上側電線引導件(4U)及下側電線引導件(4L)、以及旋轉體(31)、旋轉體(51)、旋轉體(71)、旋轉體(72)、旋轉體(331),對被加工物(WP)進行加工,所述電線放電加工裝置的特徵在於,藉由變更旋轉體(31)、旋轉體(51)、旋轉體(71)、旋轉體(72)、旋轉體(331)的位置,來促使電線電極(WE)繞軸旋轉。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及電線放電加工方法。
以往,例如,已經知道如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所示,利用電線電極對被加工物進行加工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這種電線放電加工裝置通常以如下的方式而構成:一邊使在長度方向上施加有張力的狀態的電線電極相對於被加工物在長度方向上移動,一邊使形成於所述電線電極的周面與被加工物之間的加工間隙產生放電,去除被加工物的一部分而將被加工物加工成規定形狀。
在如上所述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電線電極通常從被加工物的上表面向下表面供給,但是由於放電現象而會使電線電極產生消耗。特別是在被加工物的下表面附近,藉由較之更靠上表面側的部分的加工,而將消耗加重的電線電極供給過來,所以產生因電線電極表面的放電痕跡轉印而導致的加工面品質下降、加工尺寸精度變差。
具體地說,越接近於被加工物的下表面,由於消耗,而使得電線電極越細,所以會產生從預先設定的加工面偏離而在被加工物形成錐形之類的問題,從而必須相應於電線電極變細的程度,追加進行使電線電極只在下表面側接近於被加工物的錐形修正。
此外,由於電線電極的消耗集中於單側的電極側部,即,與加工面相向之側的電極側部,所以也成為斷線的原因。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62-15772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公平2-4632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為了對付如上所述的電線電極的消耗,以往,已經知道如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所示,促使輸送至加工位置的電線電極繞軸旋轉的技術。但是,使電線電極旋轉的現有的器件是使夾著電線電極的一對輥彼此方向相反而在軸方向上往返移動,或者使電線電極的供給裝置整體旋轉的複雜器件,所以導致電線放電加工裝置的大型化或巨大的成本上升。另外,以往,並未提出當如上所述促使電線電極繞軸旋轉時,能夠更有效地防止加工面品質下降、加工尺寸精度變差的加工方法。
本發明鑒於如上所述的情況而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簡單構成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其能夠促使輸送至加工位置的電線電極繞軸旋轉。本發明的目的還在於提供一種電線放電加工方法,當促使電線電極繞軸旋轉時,能夠更有效地防止加工面品質下降、加工尺寸精度變差。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包括將電線電極張緊於其間的上側電線引導件及下側電線引導件、以及變更所述電線電極的輸送方向的旋轉體,在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之間載置被加工物,使所述被加工物與所述電線電極之間產生放電而對所述被加工物進行加工,所述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配置成與連結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垂直,所述旋轉體藉由配置在從連結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上在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方向上偏離的位置,而促使所述電線電極繞軸旋轉。
一般來說,旋轉體的與電線電極相接的外周面配置於連結上側電線引導件與下側電線引導件的同一直線上。本發明中,只要配置成將旋轉體從連結上側電線引導件與下側電線引導件的同一直線上偏離,就可以簡單地促使電線電極繞軸旋轉,從而能夠避免為了促使旋轉而使裝置大型化或導致巨大的成本上升。
另外,由於一邊促使電線電極繞軸旋轉,一邊進行被加工物的加工,所以電線電極不斷利用新的面對被加工物進行加工,從而不需要錐形修正等追加的處理。
在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旋轉體包括捲繞所述電線電極的捲繞部、及配置於所述捲繞部的兩端的大徑部,所述捲繞部的外圓周的截面形成為圓弧狀。
根據本發明,捲繞部的外圓周的截面形成為圓弧狀,所以只要使旋轉體從連結上側電線引導件與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上在旋轉體的旋轉軸方向上偏離,就能夠產生使電線電極朝向旋轉體的軸方向中央位置旋轉的力,促使繞軸旋轉。
在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所述電線電極相對於在旋轉體的旋轉軸方向上正交的方向在0.1°(度)~1.0°(度)的範圍內傾斜而配置於所述旋轉體的外周面。
另外,在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將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的垂線配置成相對於連結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在0.1°(度)~1.0°(度)的範圍內傾斜。
在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對被加工物進行加工時,理想的是電線電極不斷利用新的面進行加工。加工時,如果在從被加工物的表面到加工結束位置即被加工物的背面為止之間,電線電極繞軸旋轉一圈以上,就會利用電線電極的消耗面對被加工物進行加工。因此,理想的是,電線電極相對於旋轉體的移行方向的傾斜角度優選設為0.1°(度)~1.0°(度)的範圍內,以使得在從電線電極的某點的加工開始位置即被加工物的表面到加工結束位置即被加工物的背面為止之間,電線電極WE旋轉四分之一圈至一圈。
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包括控制裝置、及內置有所述旋轉體的旋轉體單元,所述旋轉體單元根據所述控制裝置的指令,藉由將所述旋轉體切換地配置在相對於連結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為左側的位置、右側的位置及所述直線上的中央位置這三個位置,而變更所述電線電極的旋轉的有無及旋轉方向。
另外,本發明是一種電線放電加工方法,使被加工物與繞軸旋轉的電線電極之間產生放電而對所述被加工物進行加工,所述電線放電加工方法中,當從所述電線電極的輸送方向上游側觀察,所述被加工物的加工面位於加工行進方向右側時,所述電線電極的繞軸旋轉方向設定為逆時針方向,當從所述電線電極的輸送方向上游側觀察,所述被加工物的加工面位於加工行進方向左側時,所述電線電極的繞軸旋轉方向設定為順時針方向。
為了不斷利用未消耗的電線電極對被加工物進行加工,必須根據電線電極的加工行進方向與被加工物的加工基準面的位置關係,變更電線電極的旋轉方向。根據本發明,藉由將旋轉體切換地配置於相對於連結上側電線引導件與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為左側的位置、右側的位置及所述的直線上的中央位置這三個位置,可以變更電線電極的旋轉的有無及旋轉方向,所以也能夠應對各種形狀的被加工物或加工程式,能夠使被加工物的尺寸精度變得均勻。
在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所述控制裝置基於所述電線放電加工裝置的加工程式的資訊,確定所述旋轉體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能夠基於加工程式的資訊,自動地辨別、設定旋轉體的位置(電線電極的繞軸旋轉方向),所以操作員不考慮電線電極的旋轉方向。
本發明是一種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包括將電線電極張緊於其間的上側電線引導件及下側電線引導件、以及變更所述電線電極的輸送方向的旋轉體,在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之間載置被加工物,使所述被加工物與所述電線電極之間產生放電而對所述被加工物進行加工,所述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所述旋轉體配置成使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的垂線相對於連結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傾斜,藉由將所述電線電極配置於所述旋轉體的外周面,而促使所述電線電極繞軸旋轉。
另外,在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所述旋轉體包括捲繞所述電線電極的捲繞部、及配置於所述捲繞部的兩端的大徑部,所述捲繞部形成為圓柱狀。
一般來說,旋轉體的旋轉軸配置成與連結上側電線引導件與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垂直。本發明藉由將旋轉體的旋轉軸的垂線配置成相對於連結上側電線引導件與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傾斜,而可以簡單地促使電線電極繞軸旋轉,能夠實現裝置的小型化或設備費用的削減。
本發明是一種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包括將電線電極張緊於其間的上側電線引導件及下側電線引導件、及以夾入所述電線電極的方式而配置的一對旋轉體,在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之間載置被加工物,使所述被加工物與所述電線電極之間產生放電而對所述被加工物進行加工,所述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所述一對旋轉體藉由將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的垂線,配置成相對於連結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分別傾斜,來促使所述電線電極繞軸旋轉。
根據本發明,藉由使用以夾入電線電極的方式而配置的一對旋轉體,並將旋轉體的旋轉軸的垂線配置成相對於連結上側電線引導件與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分別傾斜,而能夠簡單地促使電線電極繞軸旋轉。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只要將一般設置於電線電極的移行系統的旋轉體設為與通常不同的配置狀態,就能夠促使電線電極繞軸旋轉,所以能夠不為了促使旋轉而導致大型化或巨大的成本上升而形成。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方法,藉由對電線電極的繞軸旋轉的方向,根據加工行進方向與加工面的位置關係而如上所述進行規定,而能夠以緩慢的旋轉高效率地利用電線電極的無消耗的面進行放電加工,所以能夠實現高加工面品質及加工尺寸精度,不需要追加的修正。如果在對被加工物進行粗加工後進行精加工時應用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方法,所述效果就會特別有意義。
(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在圖1中,以使電線電極的規定的移行路徑明白的方式,示意性地表示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在圖1中,自動接線裝置1與電線供給機構以及電線引導機構是以從本機正面觀察的狀態表示,電線回收機構是以從本機側面觀察的狀態表示。以下,參照圖1及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的構成。
以在電線電極WE與被加工物WP之間形成規定的加工間隙的方式,使電線電極WE與被加工物WP相向配置。電線電極WE與被加工物WP藉由未圖示的移動裝置而沿水平面上的任意方向相對移動。使電線電極WE相對於被加工物WP傾斜的所謂錐形裝置省略圖示。
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包括自動接線裝置1、電線供給機構2、電線回收機構3、電線引導機構4、電流供給裝置5、壓縮空氣供給裝置6、加工液供給裝置7及控制裝置8而構成。電線電極WE在夾著被加工物WP而設置的一對電線引導件4U、4L之間,沿規定的移行路徑以已賦予規定的張力的狀態而張緊。
自動接線裝置1是將電線電極WE的前端插通至下孔而自動張緊於一對電線引導件4U、4L之間的器件。如圖2所詳示,自動接線裝置1至少包括導管(guide pipe)11、電線振動裝置12、退火電極(anneal electrode)13、中間供電電極14及電極驅動裝置15。
導管11設置為沿電線電極WE的規定的移行路徑,相對於水平面大致垂直。導管11是以電線電極WE不脫離規定的移行路徑的方式,將電線電極WE從自動接線裝置1的上位引導至上側電線引導件4U為止的器件。導管11藉由升降裝置而在上下方向上往返移動。導管11在使電線電極WE退火時及切斷時,移動至上限位置。導管11在將電線電極WE的前端插通至下孔時,移動至下限位置即上側電線引導件4U的入口為止。
電線振動裝置12設置於導管11的入口的正上方。電線振動裝置12是對電線電極WE賦予上下方向上的微小振動的器件。電線振動裝置12藉由切換未圖示的電磁閥,而從一對導入口12A、12B交替地輸入從壓縮空氣供給裝置6送來的規定壓力的壓縮空氣,並將壓縮空氣的壓力沿規定的移行路徑直接或間接地施加至電線電極WE。其結果為,電線電極WE能夠微小地上下移動,而使電線電極WE容易通入至下孔。
利用上側供電電極13U及下側供電電極13L,構成一對退火電極13。上側供電電極13U與下側供電電極13L中的一者與電流供給裝置5的直流電源的正極連接,另一者與負極連接。中間供電電極14連接於所述直流電源的與連接下側供電電極13L的極相反的極,與下側供電電極13L之間對電線電極WE供給熔斷電流,而有意切斷電線電極WE。
電極驅動裝置15包括上側電極驅動裝置15U及下側電極驅動裝置15L。上側電極驅動裝置15U包括開閉包含一對旋轉體的上側供電電極13U的電磁致動器。電磁致動器在被供電的期間內,對上側供電電極13U朝向電線電極WE施力。下側電極驅動裝置15L包括空氣氣缸(air cylinder)或電動氣缸。空氣氣缸或電動氣缸使滑塊(slider)在水準方向上移動,對固定於滑塊的下側供電電極13L及中間供電電極14朝向電線電極WE施力。
電線供給機構2是將未供加工的新的電線電極WE,沿規定的移行路徑連續地供給至加工間隙的器件。電線供給機構2包括張力裝置10。電線供給機構2主要包括捲軸21、制動裝置22、伺服滑輪23、及藉由送出馬達10B而自轉的送出輥(roller)10A。另外,在電線供給機構2,設置有限位元開關(limit switch)之類的斷線檢測器24、及應變儀(strain gauge)之類的張力檢測器10C。
包括捲軸21、伺服滑輪23及送出輥10A的電線供給機構2的各旋轉體是沿規定的移行路徑引導移行的電線電極WE的引導件。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各旋轉體送出電線電極WE時旋轉的方向設為正轉方向,將與正轉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反轉方向。
在捲軸21,能夠旋轉地安裝有儲存電線電極WE的電線線軸25。電線電極WE纏繞於電線線軸25而儲存,所以會使電線電極WE帶有捲褶。制動裝置22對捲軸21的反轉方向施加所需要的扭矩,對電線電極WE賦予反張力(back tension)。制動裝置22阻止填裝於捲軸21的電線線軸25的空轉,而防止電線供給機構2的電線電極WE的鬆弛。
具體地說,制動裝置22是例如磁滯馬達(hysteresis motor)之類的制動馬達、或電磁離合器之類的電磁制動器。當制動裝置22是制動馬達時,能夠與送出馬達10B同步地運行。當制動裝置22是電磁制動器時,在藉由電磁離合器的摩擦力而獲得制動力的構成中,與送出馬達10B分開獨立地受到控制。但是,電磁制動器能夠藉由控制裝置8來控制使電磁制動器工作的時序及制動力,因此能夠配合自動接線裝置1的各裝置的運行時序而運行。
伺服滑輪23設置於捲軸21與送出輥10A之間。伺服滑輪23藉由自重,而對捲軸21與送出輥10A之間的電線電極WE,向下施加固定的載荷。伺服滑輪23設置成能夠上下自由移動。因此,伺服滑輪23配合張力的微小變動而上下移動。其結果為,伺服滑輪23吸收從電線線軸25陸續放出的電線電極WE中所產生的微小振動而使張力穩定。
張力裝置10是對電線電極WE賦予規定的張力(tension)的器件,即張力裝置。張力裝置10包含於電線供給機構2。張力裝置10主要包括送出輥10A、送出馬達10B、張力檢測器10C、壓緊輥10D及馬達控制裝置10E而構成。
送出輥10A藉由送出馬達10B而自轉。送出輥10A藉由壓緊輥10D將電線電極按壓至送出輥10A的外周面,而獲得使電線電極WE移動的驅動力。送出輥10A藉由包括壓緊輥10D的多個輥而使電線電極WE不鬆弛,使得電線電極WE不斷線地順滑地移行。
送出馬達10B是伺服馬達(servo motor)。送出馬達10B按照控制裝置8的指令信號,藉由馬達控制裝置10E而控制。送出馬達10B藉由馬達控制裝置10E,基於張力檢測器10C的檢測信號進行伺服運行。因此,即使在設定張力值小時,電線電極WE的張力也穩定,電線電極WE鬆弛或斷線的可能性更小。控制裝置8能夠配合電線回收機構3的纏繞裝置30的扭矩,對送出馬達10B進行控制。
送出輥10A在電線電極WE張緊於一對電線引導件4U、4L之間時,在藉由送出輥10A與纏繞裝置30的纏繞輥30A之間的旋轉速度差,而使電線電極WE實質上停止的狀態下,或者一邊以規定的移行速度對加工間隙連續地送出電線電極WE,一邊對電線電極WE賦予規定的張力。
送出輥10A在對電線電極WE進行接線時,藉由送出馬達10B而在正轉方向上定速旋轉,將電線電極WE的前端插通至下孔,並使其穿過而由電線回收機構3捕捉。另外,送出輥10A在進行自動接線的重試(retry)時,藉由送出馬達10B而朝反轉方向定速旋轉,將電線電極WE上捲至規定位置為止。
電線回收機構3是沿規定的移行路徑從加工間隙回收供加工而消耗的電線電極WE的器件。電線回收機構3包括纏繞裝置30、方向轉換用的旋轉體31、搬運管32、抽吸器(aspirator)33、桶(bucket)34及電線裁切機35。纏繞裝置30主要包括纏繞輥30A、纏繞馬達30B及壓緊輥30C。纏繞輥30A構成纏繞裝置30的驅動輥,壓緊輥30C構成纏繞裝置30的從動輥。
脫出下孔而通入至下側電線引導件4L的電線電極WE藉由旋轉體31而將行進方向轉變為水準方向,插入至搬運管32。搬運管32之中的電線電極WE被抽吸器33抽吸而獲得推進力。
脫出搬運管32的電線電極WE被捕捉並夾於纏繞裝置30的纏繞輥30A與壓緊輥30C之間。纏繞輥30A藉由定速旋轉馬達即纏繞馬達30B而在正轉方向上以規定的旋轉速度旋轉,一邊令使用完畢的電線電極WE以規定的移行速度移行,一邊將其拉入到桶34的正上方為止。在本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中,利用電線裁切機35將拉入到桶34的上方的電線電極WE切碎而收容於桶34。
電線引導機構4包括夾著被加工物WP而設置的上下一對電線引導件4U、4L。上側電線引導件4U及下側電線引導件4L分別組裝至上引導元件40A、下引導元件40B之中。一對電線引導件4U、4L使電線電極WE定位在規定的移行路徑上,並且對移行的電線電極WE進行引導。一對電線引導件4U、4L都是具有模具形狀的“模具引導件”,在各電線引導件4U、電線引導件4L與電線電極WE之間具有數μm的間隙(clearance),因此能夠在自動接線時將電線電極WE的前端通入至電線引導件4U、電線引導件4L之中。
在上引導元件40A、下引導元件40B,分別收容有用於從電流供給裝置5向電線電極WE供給加工電流的上側通電體5U及下側通電體5L。另外,在上引導元件40A、下引導元件40B,分別組裝有用於將從加工液供給裝置7供給的規定壓力的加工液噴流噴射供給至加工間隙的上噴嘴8U、下噴嘴8L。
電流供給裝置5至少包括直流電源、開關電路及繼電器開關(relay switch)。在本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中,電流供給裝置5包括對加工間隙供給加工電流的加工電源電路。因此,電流供給裝置5是將放電加工所需的電壓脈衝施加至加工間隙而供給加工電流的器件,並且是在自動接線時對電線電極WE供給規定的退火電流及規定的熔斷電流的器件。
電流供給裝置5的直流電源的正極與分別收容於上引導組件40A、下引導組件40B的上側通電體5U及下側通電體5L連接,負極與被加工物WP連接。在加工中,電流供給裝置5藉由上下各通電體5U、5L及被加工物WP對加工間隙反復施加電壓脈衝,並對加工間隙間斷地供給規定的加工電流。
在本實施方式的電流供給裝置5中,直流電源的正極與自動接線裝置1的上側供電電極13U及中間供電電極14分別經由圖示外的繼電器開關而連接,負極與下側供電電極13L經由繼電器開關而連接。電流供給裝置5在自動接線時,使一對退火電極13導通而對電線電極WE供給規定的退火電流。另外,電流供給裝置5在有意切斷電線電極WE時,使下側供電電極13L及中間供電電極14導通,而對電線電極WE供給規定的熔斷電流。
壓縮空氣供給裝置6是對自動接線裝置1的電線振動裝置12供給工作用的壓縮空氣的器件。壓縮空氣供給裝置6包括未圖示的空氣壓縮機(air compressor)之類的壓縮空氣供給源、多個電磁閥及調節器。壓縮空氣供給裝置6藉由利用調節器將壓縮空氣供給源的高壓的壓縮空氣調整成規定的壓力,對電磁閥進行定期切換,而對電線振動裝置12的一對導入口12A、12B交替地供給規定壓力的壓縮空氣。
加工液供給裝置7是對加工間隙供給規定的壓力的加工液噴流的器件。加工液供給裝置7藉由圖示外的噴流泵,而將儲存於供給箱(service tank)的清潔的加工液,供給至分別設置於上引導組件40A、下引導組件40B的上加工液噴流噴嘴7U、下加工液噴流噴嘴7L。由此,從各加工液噴流噴嘴7U、加工液噴流噴嘴7L,將規定壓力的加工液噴流相對於電線電極WE的規定的移行路徑的軸線方向同軸地朝向加工間隙噴射。另外,在圖1中,對從加工液供給裝置7到電線引導機構4的加工液的路徑省略表示了中途過程,從加工液供給裝置7出來的所述路徑的(A)顯示部分與進入至電線引導機構4的路徑的(A)顯示部分相連。
控制裝置8是對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的運行進行控制的器件。以下,說明控制裝置8的控制運行之中的主要控制。在本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中,控制裝置8對自動接線裝置1的運行進行控制。控制裝置8特別是對電流供給裝置5及張力裝置10進行控制。
控制裝置8在從電流供給裝置5供給規定的退火電流的規定期間內,對張力裝置10進行控制,以將設定張力值盡可能地減小至80 g以下而對電線電極WE賦予張力。控制裝置8特別是以如下的方式對自動接線裝置1進行控制:在停止供給規定的退火電流的同時,在規定期間內在對電線電極WE未加熱的狀態下曝露於空氣中而慢慢冷卻。
控制裝置8以如下的方式對電流供給裝置5進行控制:對電線電極WE施加充分小的所述設定張力值的張力之後,經過規定期間後供給規定的退火電流。另外,控制裝置8以如下的方式對張力裝置10進行控制:在停止規定的退火電流的同時,在所述設定張力值不達0 g的範圍內使所述設定張力值減小10 g以上,並對電線電極WE賦予張力,以使得經過規定期間後恢復到原來的設定張力值。
其次,說明用於不斷利用電線電極WE的無消耗的部分對被加工物WP進行加工的構成。為了使這種加工成為可能,在本實施方式中,是促使輸送至加工位置的電線電極WE繞軸旋轉。即,在圖1所示的構成中,將穿過配置於被加工物WP的下方的下引導組件40B的電線電極WE捲繞至方向轉換用的旋轉體31的外周面。所述旋轉體31包括在外周面捲繞電線電極WE的捲繞部31a、及配置於其左右兩端的大徑部31b,以旋轉軸31c為中心而旋轉。
如圖4所明示,所述旋轉體31將其軸方向中央位置配置在相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在旋轉軸方向Z上偏離的位置。電線電極WE捲繞在設置於旋轉體31的外周面的捲繞部31a的最小直徑即軸方向中央部,但是由於下側電線引導件4L與旋轉體31的位置關係如上所述,因此電線電極WE在向下方脫出下側電線引導件4L之處彎曲行進。這樣一來,電線電極WE在從水準方向觀察的狀態下,相對於與旋轉軸方向Z(旋轉軸31c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而配置。另外,所述傾斜的角度θ優選設為0.1°(度)~1.0°(度)的範圍內的角度,以使得在從電線電極WE的某點的加工開始位置即被加工物WP的表面到加工結束位置即被加工物WP的背面為止之間,電線電極WE旋轉四分之一圈至一圈。
另外,捲繞部31a中,軸方向中央部為最小直徑,隨著向左右端側行進,直徑逐漸增大,整體形成為鼓狀(圖3、圖4、圖5)。如圖5所示,捲繞部31a的外圓周的截面是圓弧形狀,捲繞部31a的截面的曲率半徑R1形成為大於電線電極WE。所截取的截面以使其位於與旋轉體31的旋轉軸相同的平面。
為了電線電極WE在被加工物WP的厚度內旋轉四分之一圈至一圈,電線電極WE的旋轉速度很重要,旋轉速度是由電線電極WE的直徑、捲繞部31a的外圓周的截面的曲率半徑R1、旋轉體31的朝向旋轉軸方向Z的偏離量(傾斜的角度θ)等確定。用於放電加工裝置的電線電極WE的直徑主要是0.1 mm~0.3 mm左右,因此曲率半徑R1優選的是約0.3 mm。
另外,即使是圖5所示的截面形狀以外的形狀,只要是軸方向中央部為最小直徑,並且隨著向左右端側行進,直徑逐漸增大的形狀,就也可以用作本實施方式的捲繞部31a。
在如上所述的狀態下捲繞於旋轉體31的電線電極WE在沿旋轉體31行進時,受到使自身繞軸旋轉的方向上的力。
具體地說,參照圖6及圖7,說明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的電線電極WE的旋轉原理。此處,圖6及圖7是概略性地表示圖1中從上方觀察的狀態,即,從電線電極WE的輸送方向上游側觀察的狀態。
當如圖4所示,將旋轉體31的軸方向中央位置,配置在相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向旋轉軸的負方向Z(‐)即左側偏離的位置時,在旋轉體31的上部,電線電極WE抵接於相對於旋轉體31的軸方向中央位置朝向正的方向Z(+)即右側偏離的位置(圖6)。對電線電極WE,利用張力裝置10賦予了張力,因此藉由所述張力,而產生將電線電極WE按壓至旋轉體31的力F1。電線電極WE按壓至旋轉體31的力F1被分解成作用至電線電極WE與旋轉體31的接觸面的分力F3及使電線電極WE朝向旋轉體31的軸方向中央位置旋轉的分力F2,藉由分力F2,而使得電線電極WE從輸送方向上游側觀察,朝順時針方向旋轉。
另一方面,當將旋轉體31的軸方向中央位置,配置在相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朝旋轉軸的正方向Z(+)即右側偏離的位置時,在旋轉體31的上部,電線電極WE抵接於相對於旋轉體31的軸方向中央位置朝負方向Z(‐)即左側偏離的位置(圖7)。與圖6的情況同樣,將電線電極WE按壓至旋轉體31的力F1被分解成作用至電線電極WE與旋轉體31的接觸面的分力F3及使電線電極WE朝向旋轉體31的軸方向中央位置旋轉的分力F2,藉由分力F2,而使得電線電極WE從輸送方向上游側觀察,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所述電線電極WE的旋轉在比旋轉體31更靠電線電極輸送方向上游側的位置,也會傳遞至與被加工物WP隔開加工間隙而相向的部分的電線電極WE。
另外,所謂“電線電極輸送方向”,是指從圖1所示的電線線軸25朝向電線回收機構3輸送電線電極WE的方向(所述方向在每個輸送位置發生變化)。這樣一來,只要促使與被加工物WP相向的電線電極WE繞軸旋轉,就能夠使用電線電極WE的未消耗的部分進行電線放電加工。另外這時,理想的是,相對於被加工物WP的長度,電線電極WE的旋轉為一圈以下,但是藉由相對於加工行進方向適當地設定旋轉方向,即使是緩慢的旋轉,也可以有效防止加工面品質下降、加工尺寸精度變差。關於所述電線電極WE的旋轉方向上的適當設定,將在後文詳細說明。
(電線放電加工方法的實施方式)
其次,參照圖8及圖9,說明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方法的實施方式。另外,以下,說明在圖1~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實施所述方法的示例。圖8及圖9概略性地表示在圖1中從上方觀察利用電線電極WE對圖1所示的被加工物WP(標有影線的部分)進行加工的情形的狀態,即,從電線電極WE的輸送方向上游側觀察所述情形的狀態。在這些圖中,以箭頭Y1表示的虛線的部分表示期望藉由電線放電加工去除被加工物WP而形成為新的製品面的面,即,加工基準面。
為了形成所述加工基準面,相對於被加工物WP,在以箭頭Y2表示的加工行進方向上輸送電線電極WE。圖8表示加工基準面(加工面)位於所述加工行進方向的右側的情況,與此相對,圖9表示加工基準面位於所述加工行進方向的左側的情況。當如上所述在加工行進方向上輸送配置於所述修正位置的電線電極WE時,電線電極WE是同時從圖1中的上方朝向下方(圖8及圖9中為從近前朝向進深側)連續地輸送。
隨著在加工行進方向上輸送電線電極WE,藉由產生於所述電線電極WE與被加工物WP之間的放電,而形成沿加工行進方向的加工基準面。此處,在本方法中,當如圖8所示加工基準面位於加工行進方向的右側時,電線電極WE的繞軸旋轉方向(以箭頭Y4表示的方向)設定為逆時針方向。另一方面,當如圖9所示加工基準面位於加工行進方向的左側時,電線電極WE的繞軸旋轉方向設定為順時針方向。
此處,當如圖8所示,被加工物WP的加工基準面位於電線電極WE的加工行進方向右側時,例如,如果從電線電極WE的移行方向觀察,將電線電極WE的旋轉方向設定為順時針方向,就會進行左側側面及前方的加工而利用經消耗的部分進行加工基準面的加工。因此,加工基準面的加工精度下降。反之,如果從電線電極WE的移行方向觀察將電線電極WE的旋轉方向設定為逆時針方向,就可以利用未消耗的電線電極WE對被加工物WP的加工基準面進行加工之後,利用經消耗的部分對前方進行加工。
另外,如圖9所示,當被加工物WP的加工面位於電線電極WE的加工行進方向左側時,例如,如果從電線電極WE的移行方向觀察將電線電極WE的旋轉方向設定為逆時針方向,就會進行右側側面及前方的加工而利用經消耗的部分進行加工基準面的加工。因此,加工基準面的加工精度下降。反之,如果從電線電極WE的移行方向觀察將電線電極WE的旋轉方向設定為順時針方向,就可以利用未消耗的電線電極WE對被加工物WP的加工基準面進行加工之後,利用經消耗的部分對前方進行加工。
(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300的概略側視圖。第二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300中,設置有能夠自動變更旋轉體331的旋轉軸方向Z的位置的旋轉體單元301,其它構成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同樣,因此標注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說明。
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300包括自動接線裝置1、電線供給機構2、電線回收機構3、電線引導機構4、電流供給裝置5、壓縮空氣供給裝置6、加工液供給裝置7及控制裝置380而構成。
電線回收機構3包括纏繞裝置30、搬運管32、抽吸器33、桶34及電線裁切機35,並且包括在內部包括方向轉換用的旋轉體331的旋轉體單元301。旋轉體331根據來自控制裝置380的指令而移動至三個位置(position)。
圖11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控制裝置380的框圖,圖14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左側時的下側電線引導件4L、電線電極WE及旋轉體的位置關係的示意圖。圖16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軸方向中央位置時的下側電線引導件4L、電線電極WE與旋轉體的位置關係的示意圖,圖18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右側時的下側電線引導件4L、電線電極WE與旋轉體的位置關係的示意圖。
控制裝置380包括包含顯示裝置381及輸入裝置382的操作面板,並且包括加工程式獲取部383、加工控制部384、記憶部385及旋轉體位置運算部386。
加工程式獲取部383具有獲取包括加工形狀軌跡資料及加工條件資料的加工程式的功能。此處,加工形狀軌跡資料是對伴隨著加工形狀的機械的運轉軌跡進行規定的資料,加工條件資料是峰值電流值、平均加工電壓、加工輸送速度、旋轉體331的位置等構成裝置的加工條件的資料。
加工程式獲取部383對操作員所輸入的數位控制(Numerical Control,NC)程式進行解讀並獲取加工程式。藉由操作員從輸入裝置382輸入加工面粗糙度及加工形狀精度等資訊,也可以從預先儲存於記憶部385的資料庫之中搜索並獲取加工條件。
旋轉體位置運算部386基於加工程式的資訊,確定將旋轉體331配置在相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為旋轉軸的負方向Z(‐)即左側的位置(圖14)、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上即中央位置(圖16)、相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為旋轉軸的正方向Z(+)即右側的位置(圖18)之中的哪個位置,並將其作為加工條件資料而設定於加工程式。
當被加工物WP的加工基準面Y1位於電線電極WE的加工行進方向右側時,如果從電線電極WE的移行方向觀察將電線電極WE的旋轉方向設定為逆時針方向,就可以不斷利用未消耗的電線電極WE對被加工物WP的加工基準面Y1進行加工(圖8)。反之,當被加工物WP的加工基準面Y1位於電線電極WE的加工行進方向左側時,如果從電線電極WE的移行方向觀察將電線電極WE的旋轉方向設定為順時針方向,就可以不斷利用未消耗的電線電極WE對被加工物WP的加工基準面Y1進行加工(圖9)。
因此,旋轉體位置運算部386根據加工程式運算電線電極WE的加工行進方向Y2與加工基準面Y1的位置關係,從左側的位置、中央位置、右側的位置中選擇旋轉體331的位置而設定為加工條件資料。
此處,當如圖14所示,將旋轉體331配置在相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在旋轉軸的負方向Z(‐)上偏離的位置(左側的位置)時,電線電極WE從移行方向觀察朝順時針方向旋轉。另一方面,當如圖18所示,將旋轉體331配置在相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在旋轉軸的正方向Z(+)上偏離的位置(右側的位置)時,電線電極WE從移行方向觀察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另外,當如圖16所示,將旋轉體331配置在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上的位置(中央位置)時,電線電極WE不旋轉。
電線電極WE的加工行進方向Y2與加工基準面Y1的位置關係也可以從作為加工條件資料的偏移(offset)方向匯出。具體地說,當偏移方向Y3是紙面上左方向時(圖8),將旋轉體331設定於右側的位置。當偏移方向Y3是紙面上右方向時(圖9),將旋轉體331設定於左側的位置。
另外,在電線放電加工裝置的加工製程中,首先,注重加工速度而進行留有精加工留量的粗加工,其次以一邊減小加工能量,一邊反復進行精加工而調整形狀精度的方式,多次進行同一加工程式。精加工具有在與粗加工的路徑相同的方向上加工的情況、以及相反方向與相同方向的交替加工的情況。當如上所述,電線電極WE的加工行進方向Y2在粗加工與精加工中為相反方向時,以也同樣地變更旋轉體331的位置的方式進行設定。
當預先將旋轉體331的位置設定於加工條件資料時,也可以不由旋轉體位置運算部386運算旋轉體331的位置。例如當預先在加工條件資料中設定了旋轉停止時,也可以藉由旋轉體位置運算部386將旋轉體331的位置設定為中央位置(圖18),而不促使電線電極旋轉。
加工控制部384具有對電線放電加工裝置300的運行進行控制的功能,基於加工程式的加工條件資料及加工形狀軌跡資料,對電線放電加工裝置300的各裝置進行驅動,而對被加工物WP進行加工。加工控制部384在放電加工時,按照加工程式中所設定的旋轉體331的位置,使旋轉體331移動,促使電線電極WE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
圖12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單元301的截面示意圖。
旋轉體單元301是能夠使旋轉體331移動至左側的位置、中央位置及右側的位置這三個位置的裝置,作為一例,使用三位氣缸(three position cylinder)。
旋轉體單元301在氣缸本體350內包括主活塞(main piston)310、中間活塞320、旋轉體331、桿件(rod)340、第一埠(port)361、第二埠362及電磁閥370。此處,作為大氣開放口的呼吸埠省略圖示。
旋轉體單元301配置成位於中央位置的旋轉體331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上。
主活塞310是藉由從第一埠361及第二埠362向氣缸本體350內供給及排出空氣,而移動至左側的位置、中央位置、右側的位置這三個位置的活塞。
中間活塞320是設置於主活塞310與旋轉體331之間,用於進行中央位置的定位的活塞。
旋轉體331是用於對電線電極WE進行方向轉換的輥或滑輪等構件,包括捲繞電線電極WE的捲繞部331a、及配置在其左右兩側的大徑部331b,以旋轉軸331c為中心而旋轉。捲繞部331a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1的捲繞部31a的形狀同樣,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桿件340是用於將主活塞310與旋轉體331連結的構件,一端安裝於主活塞310的中央部,另一端安裝於旋轉體331的旋轉軸的中央位置。
第一埠361及第二埠362是用於對氣缸本體350內供給壓縮空氣,並排出至大氣的配管連介面。藉由對供給至第一埠361及第二埠362的空氣壓力進行調整,可以將主活塞310切換至三個位置。
電磁閥370是對供給或排出至氣缸本體350內的空氣壓力的流動方向進行控制的閥,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五埠螺線管閥(solenoid valve)。電磁閥370與第一埠361及第二埠362連接。
圖13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左側時的旋轉體單元301的截面示意圖,圖15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軸方向中央位置時的旋轉體單元301的截面示意圖。圖17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右側時的旋轉體單元301的截面示意圖。
在旋轉體單元301中,如圖13所示,藉由只對第二埠362進行加壓,並從第一埠361排出壓縮空氣,而利用壓縮空氣朝旋轉體331的旋轉軸的負方向Z(‐)按壓主活塞310,與主活塞310連結的桿件340及旋轉體331也同樣地移動並停止在左側的位置。反之,如圖17所示,藉由只對第一埠361進行加壓,並從第二埠362排出壓縮空氣,而朝旋轉體331的旋轉軸的正方向Z(+)按壓主活塞310,旋轉體331也同樣地移動而停止在右側的位置。然後,如圖15所示,藉由對第一埠361及第二埠362同時加壓,而使主活塞310停止在中央位置,旋轉體331也同樣地停止在中央位置。
(本發明的第三的實施方式)
其次,參照圖19及圖20,對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400如果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進行對比,則不同點在於取代圖3及圖4所示的鼓狀的旋轉體31而使用圓柱狀的旋轉體51、以及追加設置有電線引導件61及電線引導件62,其它構成與圖1及圖2所示的相同。旋轉體51包括捲繞電線電極WE的捲繞部51a、及配置在其左右兩側的凸緣部(flange)51b,以旋轉軸51c為中心而旋轉。捲繞部51a設為外徑跨凸緣部51b與凸緣部51b之間的全長為固定的圓柱形狀。捲繞於所述捲繞部51a的電線電極WE藉由凸緣部51b,來防止從捲繞部51a脫落。
如圖20所明示,所述旋轉體51配置成其旋轉軸51c相對於水準方向而傾斜的狀態,具體地說,旋轉體51的旋轉軸51c的垂線相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而傾斜的狀態。另外,捲繞於旋轉體51之前、之後的電線電極WE分別藉由電線引導件61及電線引導件62來規定位置。因此,電線電極WE從水準方向觀察,在相對於與旋轉體51的軸方向(旋轉軸51c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的狀態下,捲繞於捲繞部51a。另外,所述傾斜的角度θ優選設為0.1°(度)~1.0°(度)的範圍內的角度。
在如上所述的狀態下捲繞於旋轉體51的電線電極WE在沿旋轉的旋轉體51行進時,受到使自身繞軸旋轉的方向上的力,因此在所述方向上連續地旋轉。所述旋轉在比旋轉體51更靠電線電極輸送方向上游側的位置,也會傳遞至與被加工物WP隔開加工間隙而相向的部分的電線電極WE。這樣一來,在本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400中,也可促使與被加工物WP相向的電線電極WE繞軸旋轉,能夠利用電線電極WE的未消耗的部分進行電線放電加工。
(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
其次,參照圖21及圖22,說明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本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500如果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進行對比,則基本上不同點在於取代圖3、圖4、圖5所示的旋轉體31,而使用一對傾斜的第一旋轉體71及第二旋轉體72,其它構成與圖1及圖2所示的相同。第一旋轉體71及第二旋轉體72都是外周面設為圓柱狀的輥,分別以旋轉體的中心軸(圖21及圖22中省略圖示)為中心而旋轉。另外,第一旋轉體71及第二旋轉體72以如下的方式而配置:在與第一旋轉體71的中心軸方向正交的方向(圖22中以虛線的箭頭表示的方向)、及與第二旋轉體72的中心軸方向正交的方向(圖22中以實線的箭頭表示的方向)都相對於電線電極WE傾斜的狀態,即,第一旋轉體71及第二旋轉體72的旋轉軸的垂線相對於將上側電線引導件4U與下側電線引導件4L連結的直線在0.1°(度)~1.0°(度)的範圍內分別傾斜的狀態下,兩者之間夾住電線電極WE。
另外,第一旋轉體71及第二旋轉體72與第一實施方式及第二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1、旋轉體331以及第三實施方式的旋轉體51不同,不是對電線電極WE的行進方向進行轉換,而是例如設置於電線電極WE從上向下行進的路徑中,直接使電線電極WE向下方行進。另外,第一旋轉體71及第二旋轉體72還可以分別藉由驅動器件而旋轉驅動,使夾著的電線電極WE移行,或者,也可以從動於藉由其它驅動器件驅動而移行的電線電極WE。
藉由將第一旋轉體71及第二旋轉體72配置成所述狀態,而使得旋轉體71、旋轉體72的與電線電極WE相接的部分伴隨著電線電極WE的行進,分別在圖22中以虛線的箭頭、實線的箭頭表示的方向上移動。因此,電線電極WE在第一旋轉體71與第二旋轉體72之間行進時,會受到使自身繞軸旋轉的方向上的力,因此在所述方向上連續旋轉。所述旋轉在比第一旋轉體71及第二旋轉體72更靠電線電極輸送方向上游側的位置,也會傳遞至與被加工物WP隔開加工間隙而相向的部分的電線電極WE。這樣一來,在本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中,也可促使與被加工物WP相向的電線電極WE繞軸旋轉,能夠利用從被加工物WP的上表面向下表面電線電極WE的未消耗的部分進行電線放電加工。
另外,在以上說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第二實施方式、第三實施方式、第四實施方式中,是將促使電線電極WE繞軸旋轉的器件,相對於電線放電加工部而配置在電線電極WE的輸送方向下游側,但是也可以與之相反,將促使電線電極WE繞軸旋轉的器件,相對於電線放電加工部而配置在電線電極WE的輸送方向上游側。
1:自動接線裝置
2:電線供給機構
3:電線回收機構
4:電線引導機構
4U:上側電線引導件
4L:下側電線引導件
5:電流供給裝置
5L:下側通電體
5U:上側通電體
6:壓縮空氣供給裝置
7:加工液供給裝置
8、380:控制裝置
10:張力裝置
10A:送出輥
10B:送出馬達
10C:張力檢測器
10D:壓緊輥
11:導管
12:電線振動裝置
13:退火電極
13U:上側供電電極
13L:下側供電電極
14:中間供電電極
15:電極驅動裝置
15U:上側電極驅動裝置
15L:下側電極驅動裝置
30:纏繞裝置
30A:纏繞輥
30B:纏繞馬達
30C:壓緊輥
31、51、71、72、331:旋轉體
301:旋轉體單元
61、62:電線引導
100、300、400、500:電線放電加工裝置
WE:電線電極
WP:被加工物
圖1是表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的概略側視圖。
圖2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的自動接線裝置1的側視圖。
圖3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100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
圖4是圖3所示的部分的前視圖。
圖5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1的捲繞部31a的放大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的電線電極WE的旋轉原理(繞逆時針方向)的示意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的電線電極WE的旋轉原理(繞順時針方向)的示意圖。
圖8是說明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方法的概略圖1。
圖9是說明本發明的電線放電加工方法的概略圖2。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300的概略側視圖。
圖11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控制裝置380的框圖。
圖12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單元301的截面示意圖。
圖13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左側時的旋轉體單元301的截面示意圖。
圖14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左側時的下側電線引導件4L、電線電極WE及旋轉體的位置關係的示意圖。
圖15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軸方向中央位置時的旋轉體單元301的截面示意圖。
圖16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軸方向中央位置時的下側電線引導件4L、電線電極WE及旋轉體的位置關係的示意圖。
圖17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右側時的旋轉體單元301的截面示意圖。
圖18是表示所述實施方式的旋轉體331位於右側時的下側電線引導件4L、電線電極WE及旋轉體的位置關係的示意圖。
圖19是表示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400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
圖20是圖19所示的部分的前視圖。
圖21是表示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500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
圖22是圖21所示的部分的前視圖。
1:自動接線裝置
2:電線供給機構
3:電線回收機構
4:電線引導機構
4U:上側電線引導件
4L:下側電線引導件
5:電流供給裝置
5L:下側通電體
5U:上側通電體
6:壓縮空氣供給裝置
7:加工液供給裝置
7U:上加工液噴流噴嘴
7L:下加工液噴流噴嘴
8:控制裝置
10:張力裝置
10A:送出輥
10B:送出馬達
10C:張力檢測器
10D:壓緊輥
10E:馬達控制裝置
21:捲軸
22:制動裝置
23:伺服滑輪
24:斷線檢測器
25:電線線軸
30:纏繞裝置
30A:纏繞輥
30B:纏繞馬達
30C:壓緊輥
31:旋轉體
32:搬運管
33:抽吸器
34:桶
35:電線裁切
40A:上引導元件
40B:下引導元件
100:電線放電加工裝置
WE:電線電極
WP:被加工物
Claims (6)
- 一種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包括將電線電極張緊於其間的上側電線引導件及下側電線引導件、以及變更所述電線電極的輸送方向的旋轉體,在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之間載置被加工物,使所述被加工物與所述電線電極之間產生放電而對所述被加工物進行加工,其中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配置成與連結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垂直,所述旋轉體藉由配置在從連結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述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上在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方向上偏離的位置,而促使所述電線電極繞軸旋轉。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其中所述旋轉體包括捲繞所述電線電極的捲繞部、及配置於所述捲繞部的兩端的大徑部,所述捲繞部的外圓周的截面形成為圓弧狀。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其中所述電線電極相對於與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軸方向正交的方向,在0.1°(度)~1.0°(度)的範圍內傾斜而配置於所述旋轉體的外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其中所述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包括控制裝置、及內置有所述旋轉體的旋轉體單元,所述旋轉體單元根據所述控制裝置的指令,藉由將所述旋轉體切換地配置在相對於連結所述上側電線引導件與所 述下側電線引導件的直線為左側的位置、右側的位置及所述直線上的中央位置這三個位置,而變更所述電線電極的旋轉的有無及旋轉方向。
-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其中所述控制裝置基於所述電線放電加工裝置的加工程式的資訊,確定所述旋轉體的位置。
- 一種使用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線放電加工裝置來進行電線放電加工的方法,使所述被加工物與繞軸旋轉的所述電線電極之間產生放電而對所述被加工物進行加工,其中當從所述電線電極的輸送方向上游側觀察,所述被加工物的加工面位於加工行進方向右側時,所述電線電極的繞軸旋轉方向設定為逆時針方向,當從所述電線電極的輸送方向上游側觀察,所述被加工物的加工面位於加工行進方向左側時,所述電線電極的繞軸旋轉方向設定為順時針方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97688 | 2019-05-24 | ||
JP2019-097688 | 2019-05-24 | ||
JP2020016674A JP6754165B1 (ja) | 2020-02-04 | 2020-02-04 | ワイヤ放電加工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2020-016674 | 2020-02-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42944A TW202042944A (zh) | 2020-12-01 |
TWI728807B true TWI728807B (zh) | 2021-05-21 |
Family
ID=70736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5608A TWI728807B (zh) | 2019-05-24 | 2020-05-11 | 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及電線放電加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40114B2 (zh) |
EP (1) | EP3741487B1 (zh) |
KR (1) | KR102422841B1 (zh) |
CN (1) | CN111975143B (zh) |
SG (1) | SG10202004431TA (zh) |
TW (1) | TWI7288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968676B2 (en) * | 2018-04-24 | 2021-04-06 | Gmi Holdings, Inc. | Movable barri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esponding to barrier travel obstructions and abnormalities |
US11746584B2 (en) | 2019-04-24 | 2023-09-05 | Gmi Holdings, Inc.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moveable barrier in jackshaft door operator system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09228A (ja) * | 1981-12-18 | 1983-06-29 | Inoue Japax Res Inc | ワイヤカツト放電加工方法 |
JPS62157726A (ja) * | 1985-12-28 | 1987-07-13 | Ofic Co | ワイヤカツト放電加工方法 |
CN203900666U (zh) * | 2014-05-06 | 2014-10-29 | 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火花深微孔加工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31044A (en) * | 1971-06-23 | 1973-05-01 | Agie Ag Ind Elektronik | Electro-eroding machine with a circuit for the control of at least one advancing device for a wire electrode and/or for a workpiece |
CH528328A (de) * | 1971-08-26 | 1972-09-30 | Ind Elektronik Ag F | Vorrichtung zum elektroerosiven, konischen Schneiden von Werkstückkonturen mit bahngesteuerter Drahtelektrode |
JPS5645324A (en) | 1979-09-13 | 1981-04-25 | Fanuc Ltd | Wire-cut spark processing machine |
JPS62174830A (ja) | 1986-01-29 | 1987-07-31 | Hitachi Ltd | デ−タ処理装置 |
JPH01321126A (ja) * | 1988-06-20 | 1989-12-27 | Adotetsuku Eng:Kk | ワイヤ放電加工機における結線装置 |
JP2545117B2 (ja) | 1988-08-08 | 1996-10-1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トラクタの走行変速構造 |
JPH0326421A (ja) * | 1989-06-24 | 1991-02-05 | Amada Washino Co Ltd | ワイヤカット放電加工機 |
JPH0493117A (ja) * | 1990-08-09 | 1992-03-25 | Hitachi Seiko Ltd | ワイヤ放電加工機の給電部構造 |
JP3014489B2 (ja) | 1991-05-21 | 2000-02-28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ワイヤ送り出し装置 |
JPH08294825A (ja) * | 1995-04-26 | 1996-11-12 | Nisshin Koki Kk | ワイヤ放電加工装置 |
WO2000023221A1 (fr) * | 1998-10-19 | 2000-04-27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Ensemble d'usinage par etincelage a fils |
DE112008003943B4 (de) * | 2008-07-29 | 2019-10-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Mikroöffnungs-Funkenerosionsvorrichtung und Funkenerosionsverfahren |
JP5460039B2 (ja) * | 2008-12-03 | 2014-04-02 | 株式会社エレニックス | 細穴放電加工機 |
JP2012121087A (ja) | 2010-12-07 | 2012-06-28 | Denso Corp | ワイヤ放電加工機、および、ワークを切断加工することで加工物を製造する方法 |
DE112012005754B4 (de) * | 2012-01-27 | 2023-06-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Drahterodierbearbeitungsvorrichtung und Elektrodendrahtentfernungsvorrichtung |
US10011503B2 (en) * | 2014-07-22 | 2018-07-03 | Corning Incorporated | Method for making activated carbon-supported transition metal-based nanoparticles |
JP5783653B1 (ja) * | 2014-07-25 | 2015-09-24 | 株式会社ソディック | ワイヤカット放電加工装置 |
-
2020
- 2020-05-08 KR KR1020200055491A patent/KR102422841B1/ko active Active
- 2020-05-11 TW TW109115608A patent/TWI728807B/zh active
- 2020-05-11 CN CN202010391960.0A patent/CN111975143B/zh active Active
- 2020-05-13 US US15/931,575 patent/US1144011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5-13 SG SG10202004431TA patent/SG10202004431TA/en unknown
- 2020-05-14 EP EP20174573.4A patent/EP3741487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09228A (ja) * | 1981-12-18 | 1983-06-29 | Inoue Japax Res Inc | ワイヤカツト放電加工方法 |
JPS62157726A (ja) * | 1985-12-28 | 1987-07-13 | Ofic Co | ワイヤカツト放電加工方法 |
CN203900666U (zh) * | 2014-05-06 | 2014-10-29 | 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火花深微孔加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741487B1 (en) | 2024-04-10 |
KR102422841B1 (ko) | 2022-07-19 |
CN111975143A (zh) | 2020-11-24 |
CN111975143B (zh) | 2023-04-25 |
TW202042944A (zh) | 2020-12-01 |
US11440114B2 (en) | 2022-09-13 |
KR20200135177A (ko) | 2020-12-02 |
US20200368837A1 (en) | 2020-11-26 |
SG10202004431TA (en) | 2020-12-30 |
EP3741487A1 (en) | 2020-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83653B1 (ja) | ワイヤカット放電加工装置 | |
TWI728807B (zh) | 電線放電加工裝置及電線放電加工方法 | |
CN103974795B (zh) | 线放电加工装置及方法 | |
EP2738129B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textile machine including the yarn winding machine | |
JP2734277B2 (ja) | ワイヤ放電加工装置 | |
JPS6219343B2 (zh) | ||
JP2012218922A (ja) | 糸巻取機及び糸引き出し方法 | |
EP2738127A2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thdrawal method | |
US4999473A (en) | Automatic wire threading method | |
JP6905003B2 (ja) | ワイヤ放電加工装置 | |
EP2738128A2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 |
JP6754165B1 (ja) | ワイヤ放電加工方法および装置 | |
KR20090127758A (ko) | 와이어 컷 방전 가공기의 와이어 텐션 조절 장치 및 이에적합한 조절 방법 | |
JPH0811047A (ja) | ワイヤソー装置およびワーク引抜き方法 | |
CN113412230B (zh) | 片体供给装置及片体供给方法 | |
US11033975B2 (en) | Wire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e and machining condition adjustment method | |
JP2014218315A (ja) | 糸巻取機 | |
JP7104865B1 (ja) | ワイヤ放電加工装置及びワイヤ放電加工方法 | |
US20240051050A1 (en) | Wire-breakage position estimation device and wire-breakage position estimation method | |
JPH05337744A (ja) | ワイヤ放電加工装置 | |
JP2673326B2 (ja) | ワイヤ放電加工装置 | |
JP2003089016A (ja) | ワイヤカット放電加工機 | |
JP2002012370A (ja) | 線条体送出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
JPH04146029A (ja) | ワイヤカット放電加工装置用電極供給装置 | |
JPS63120031A (ja) | ワイヤカツト放電加工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