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724042B - 資訊處理裝置及通訊系統 - Google Patents

資訊處理裝置及通訊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4042B
TWI724042B TW105133721A TW105133721A TWI724042B TW I724042 B TWI724042 B TW I724042B TW 105133721 A TW105133721 A TW 105133721A TW 105133721 A TW105133721 A TW 105133721A TW I724042 B TWI724042 B TW I7240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lural
channel resourc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37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4824A (zh
Inventor
田中悠介
森岡裕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4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4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40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404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4Scheduled access
    • H04W74/06Scheduled access using po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適切地進行無線通訊。
通訊系統,係具備第1資訊處理裝置及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為,將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並將該分配,通知給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的資訊處理裝置。第2資訊處理裝置係為,在接收到該通知時,將用來把所定資訊通知給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複數訊號,使用該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發送至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資訊處理裝置。

Description

資訊處理裝置及通訊系統
本技術係有關於資訊處理裝置。詳言之係有關於,利用無線通訊來進行資訊之收授的資訊處理裝置及通訊系統。
先前,利用無線通訊而進行資訊之收授的無線通訊技術,已經存在。又,近年來,複數無線機器同時散佈相同資料的無線通訊技術,已經存在。
例如,在多數利用者聚集的場所(例如飲食店、公共通機關、競技場、教育設施)中,將相同資訊(例如映像、聲音)予以經常性配訊的服務,係已存在。如此,將相同資料同時發送給複數收件端的技術,係被稱為Multicast。
一般而言,於無線通訊中,資料的送訊來源之機器,係會確認是否將已發送之資料正確地發送至收訊端之機器,若未被發送時則重送該資料,較為理想。藉此,可保持通訊品質。例如,想定藉由搭載有依照標準規格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 802.11的無線LAN之機能的機器,來進行資料之收授。此情況下,送訊來源之機器,係針對已發送之資料,確認是否有從送訊目標之機器回送了送達確認(Ack/BA(Block Ack)),藉此可確認該資料是否有被正確地送訊。此外,送訊來源之機器係為例如基地台(AP(Access Point))。又,送訊目標之機器係為例如子機(STA(Station))。
然而,在Multicast中,由於是對複數機器發送資料,因此若向各個機器要求送達確認,則為了該送達確認而需要多數之通訊,負擔會變大。尤其是,在由複數機器進行資料之收送訊的環境中,為了提升通訊品質所需之負擔本身就會消耗通訊資源,可能變成降低通訊品質的主因。又,若操作之流量所要求的延遲時間較小的情況下,若發生許多送達確認之確認或重送,則有可能會超出該所要求之延遲時間。
又,若有資料之收訊狀況特別差的STA存在,則為了該STA而重複資料之重送,從系統全體來看,會成為導致特性劣化的主因。因此,AP係必須要藉由事前從各STA收集收訊狀況之相關資訊,以適切地判斷應該對哪個STA要求送達確認。然而,為了收集收訊狀況之相關資訊所需之負擔又會造成資源消耗,可能變成導致通訊品質劣化的主因。
於是,用來促使Multicast之通訊品質提升的技術,係被提出。例如,將藉由Multicast而接收資料的 客戶端予以分群,於各個群組中選定代表客戶端,以收取送達確認的配訊系統,係已被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該配訊系統中,是將資料未成功收訊之比率較多的客戶端,選定來作為代表客戶端。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53832號公報
在上述的先前技術中,並沒有從未成功收訊之資料的相關是與代表客戶端類似的客戶端,收取送達確認。然而,代表客戶端,係和通常一樣地發送送達確認,因此負擔還是存在的。又,在代表客戶端之數量較多的環境下,無法降低負擔。於是,藉由降低負擔,提高通訊品質,以適切進行無線通訊,是很重要的。
本技術係有鑑於如此狀況而研發誕生,目的在於適切地進行無線通訊。
本技術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而研發,其第1側面係為,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及其資訊處理方法以及令電腦執行該當方法的程式,其中,該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 控制部,其係進行控制,將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機器,並將該當分配,通知給上記複數機器。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將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機器,將該分配通知給複數機器。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還具備:通訊部,係將使用上記機器所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從該當機器所被發送之訊號,在該當複數頻道資源之每一者上予以接收;上記控制部,係將在上記複數頻道資源之每一者上所接收到的複數訊號所構成的1筆以上之資訊,加以取得。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將在複數頻道資源之每一者上所接收到的複數訊號所構成的1筆以上之資訊,加以取得。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對上記複數機器通知送訊條件之相關資訊,令上記複數機器基於上記已被通知之資訊而發送訊號。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對複數機器通知送訊條件之相關資訊,令複數機器基於該已被通知之資訊而發送訊號。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複數頻道資源,係由頻率頻道之資源與空間頻道之資源之組合所構成。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使用由頻率頻道之資源與空間頻道之資源之組合所構成的複數頻道資源。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通知將已被簡化之訊框格式所致之訊號使用上記已分配之頻道資源而加以送訊之事實。藉此可以達 成以下作用:通知將已被簡化之訊框格式所致之訊號使用已分配之頻道資源而加以送訊之事實。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針對構成上記複數機器的各機器,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針對構成複數機器的各機器,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將使用上記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來發送用來把1筆以上之資訊通知給上記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訊號之意旨,通知給上記複數機器。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將使用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來發送用來把1筆以上之資訊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訊號之意旨,通知給複數機器。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將使用不同的頻道資源來發送用來把相同資訊通知給上記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訊號之意旨,通知給上記複數機器。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將使用不同的頻道資源來發送用來將相同資訊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訊號之意旨,通知給複數機器。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分配相同頻率頻道之資源或相同空間頻道之資源來作為上記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分配同一頻率頻道之資源或同一空間頻道之資源來作為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 係進行控制,令上記機器的收訊狀況之相關資訊被發送來作為上記1筆以上之資訊。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令機器的收訊狀況之相關資訊被發送來作為1筆以上之資訊。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將上記複數頻道資源之其中的2個以上之相同頻道資源,分配給上記複數機器之每一者。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將複數頻道資源之其中的2個以上之相同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機器之每一者。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基於使用上記相同頻道資源而被發送之訊號的收訊功率,來判定上記複數機器之中的發送出該當訊號的機器之數量。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基於使用相同頻道資源而被發送之訊號的收訊功率,來判定複數機器之中的發送出該訊號的機器之數量。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令用來通知對於往上記複數機器之多點傳播送訊的收訊結果所需之訊號,使用上記相同頻道資源而被發送。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令用來通知對於往複數機器之多點傳播送訊的收訊結果所需之訊號,使用相同頻道資源而被發送。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在上記複數頻道資源之中,將一部分分配給構成上記複數機器的2個以上之機器,將其他一部分獨立地分配給上記複數機器。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在複數 頻道資源之中,將一部分分配給2個以上之機器,將其他一部分獨立地分配給複數機器。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將上記機器使用上記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來發送訊號時所必須之資訊,予以通知。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將機器使用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來發送訊號時所必須之資訊,予以通知。
又,本技術的第2側面係為,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及其資訊處理方法以及令電腦執行該當方法之程式,其中,該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控制,藉由使用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而向複數機器發送複數訊號,以將由上記複數訊號所構成的1筆以上之資訊,通知給上記複數機器。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藉由使用複數頻道資源而向複數機器發送複數訊號,以將由複數訊號所構成的1筆以上之資訊,通知給複數機器。
又,於該第2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使用上記1筆以上之資訊,而將資料正被累積在上記資訊處理裝置中的機器的相關資訊,予以通知。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使用1筆以上之資訊而將資料正被累積在資訊處理裝置中的機器的相關資訊,予以通知。
又,本技術的第3側面係為,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及其資訊處理方法以及令電腦執行該當方法之程式,該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控制,在接收 到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是已經被分配給該當資訊處理裝置之意旨的通知的情況下,將用來把所定資訊通知給其他機器所需之複數訊號,使用該當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發送至上記其他機器。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在接收到複數頻道資源是已經被分配給本裝置之意旨的通知的情況下,將用來把所定資訊通知給其他機器所需之複數訊號,使用該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發送至其他機器。
又,於該第3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將已被簡化之訊框格式所致之訊號,使用上記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予以發送。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將已被簡化之訊框格式所致之訊號,使用已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予以發送。
又,本技術的第4側面係為,一種通訊系統及其資訊處理方法以及令電腦執行該當方法之程式,該通訊系統係具備: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將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並將該當分配,通知給上記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和第2資訊處理裝置,係在接收到上記通知時,將用來把所定資訊通知給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複數訊號,使用上記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發送至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將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並將該分配通知給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第2資訊處理裝置,係 在接收到該通知時,將用來把所定資訊通知給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複數訊號,使用該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發送至第1資訊處理裝置。
若依據本技術,則可獲得適切地進行無線通訊的優異效果。此外,並非一定限定於這裡所記載的效果,亦可為本揭露中所記載之任一效果。
10‧‧‧通訊系統
100‧‧‧資訊處理裝置(AP)
110‧‧‧資料處理部
120‧‧‧通訊部
121‧‧‧調變解調部
122‧‧‧訊號處理部
123、124‧‧‧無線介面部
125、126‧‧‧放大部
127、128‧‧‧天線
129‧‧‧頻道推定部
130‧‧‧記憶部
140‧‧‧電源部
150‧‧‧控制部
201‧‧‧資訊處理裝置(STA1)
202‧‧‧資訊處理裝置(STA2)
203‧‧‧資訊處理裝置(STA3)
204‧‧‧資訊處理裝置(STA N)
301‧‧‧資源R1
302‧‧‧資源RM
311‧‧‧資源R1-1
312‧‧‧資源R1-2
313‧‧‧資源R1-3
314‧‧‧資源R1-N
321‧‧‧標頭
322‧‧‧酬載
331‧‧‧標頭
401‧‧‧觸發訊框
402‧‧‧訊框
403~411‧‧‧資訊
421‧‧‧訊框
422‧‧‧觸發訊框
431‧‧‧觸發訊框
432‧‧‧訊框
441‧‧‧觸發訊框
451‧‧‧觸發訊框
452‧‧‧訊框
453~458‧‧‧資訊
461‧‧‧信標
462‧‧‧MU-PVB
471‧‧‧信標
472‧‧‧MU-PVB
481‧‧‧信標
482‧‧‧MU-PVB
501‧‧‧PLCP標頭
502‧‧‧MAC標頭
503‧‧‧Payload
504‧‧‧FCS
520‧‧‧TIM
521‧‧‧ELEMENT ID
522‧‧‧Length
523‧‧‧DTIM Count
524‧‧‧DTIM Period
525‧‧‧Bitmap Control
526‧‧‧MU Bitmap Control
530‧‧‧MU-Partial Virtual Bitmap〔0〕
531‧‧‧MU-Partial Virtual Bitmap〔1〕
532‧‧‧MU-Partial Virtual Bitmap〔2〕
533‧‧‧MU-Partial Virtual Bitmap〔n〕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3‧‧‧無線通訊介面
914‧‧‧天線開關
915‧‧‧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天線開關
935‧‧‧天線
938‧‧‧電池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950‧‧‧無線存取點
951‧‧‧控制器
952‧‧‧記憶體
954‧‧‧輸入裝置
955‧‧‧顯示裝置
957‧‧‧網路介面
958‧‧‧有線通訊網路
963‧‧‧無線通訊介面
964‧‧‧天線開關
965‧‧‧天線
[圖1]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10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2]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之機能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3]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10的各機器所使用的頻道資源的模式性圖示。
[圖4]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10的各機器所收授的封包之訊框格式例的模式性圖示。
[圖5]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MU資源位元圖之分配通知、和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所致之資訊送訊之例子的程序圖。
[圖6]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 (AP)100所致之MU資源位元圖之分配通知、和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所致之資訊送訊之例子的程序圖。
[圖7]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MU資源位元圖之分配通知、和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所致之資訊送訊之例子的程序圖。
[圖8]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MU資源位元圖之分配通知、和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所致之資訊送訊之例子的程序圖。
[圖9]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對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之分配例、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往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資訊之通知例的圖示。
[圖10]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對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之分配例、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往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資訊之通知例的圖示。
[圖11]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對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之分配例、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往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資訊之通知例的圖示
[圖12]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對資訊處理裝置 (STA)的頻道資源之其他分配例的圖示。
[圖13]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資料送訊處理的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4]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所致之資料收訊處理的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5]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MU資源位元圖之分配通知、和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所致之資訊送訊之例子的程序圖。
[圖16]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致之送訊內容、和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收訊內容、和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致之NACK送訊數之關係例的圖示。
[圖17]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資料送訊處理的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8]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所致之資料收訊處理的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9]本技術之第3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頻道資源之分配例的圖示。
[圖20]本技術之第3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 (AP)100所致之頻道資源之分配例的圖示。
[圖21]本技術之第4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10的機器間所被收授的信標之訊框格式之一例的圖示。
[圖22]本技術之第4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使用MU資源位元圖而將PVB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STA)之例子的圖示。
[圖23]本技術之第4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使用MU資源位元圖而將PVB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STA)之例子的圖示。
[圖24]本技術之第4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使用MU資源位元圖而將PVB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STA)之例子的圖示。
[圖25]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6]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7]無線存取點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以下,說明用以實施本技術的形態(以下稱作實施形態)。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第1實施形態(資訊處理裝置(AP)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並通知的例子)
2.第2實施形態(對2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相同頻道資源並通知的例子)
3.第3實施形態(在複數頻道資源之中,將一部分對 2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STA)相同地分配,將其他一部分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獨立地分配而通知的例子)
4.第4實施形態(從資訊處理裝置(AP)對資訊處理裝置(STA)使用MU資源位元圖而將資訊予以通知的例子)
4.應用例
<1.第1實施形態> 〔通訊系統之構成例〕
圖1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10之構成例的圖示。
在圖1中係圖示,有N+1台資訊處理裝置(STA0)100、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 N)204存在,對其中的1台機器,由其他N台機器建立連接時的例子。具體而言,圖示了對資訊處理裝置(STA0(AP))100,由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 N)204來建立連接時的例子。又,建立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係可為接收相同Multicast資料之群組中所屬之機器。
例如,可將資訊處理裝置(STA0),設為基地台(AP(Access Point))。因此,以下係將資訊處理裝置(STA0),表示成資訊處理裝置(STA0(AP))、資訊處理裝置(AP)、AP等。又,可將與資訊處理裝置 (STA0(AP))100建立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 N))204,設成相同Multicast群組中所屬之子機(STA(Station))。
此外,在圖1中,利用無線通訊而在機器間進行直接通訊時的通訊路徑之一例,以點線連結表示。
又,例如,資訊處理裝置(STA0(AP))100、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 N))204,係可為具備無線通訊機能的固定型或攜帶型之資訊處理裝置。此處,固定型之資訊處理裝置係為例如: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系統中的存取點(Access Point)、基地台等之資訊處理裝置。又,攜帶型之資訊處理裝置係為例如:智慧型手機、行動電話、平板終端等之資訊處理裝置。
又,假設資訊處理裝置(STA0(AP))100、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 N))204係為例如,具備符合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802.11之無線LAN規格的通訊機能。例如可具備符合IEEE802.11ax之無線LAN規格的通訊機能。又,作為無線LAN係可使用例如:Wi-Fi(Wireless Fidelity)、Wi-Fi Direct、Wi-Fi CERTIFIED Miracast規格(技術規格書名:Wi-Fi Display)。又,亦可進行利用其他通訊方式的無線通訊。
例如,通訊系統10係可為,藉由複數機器以1對1方式進行無線通訊,而由複數機器彼此連接而成的 網路(例如網型網路、隨意網路)。例如,可適用於IEEE802.11s的網型網路。
此外,在本技術之實施形態中,為了方便起見,是將送訊來源之機器(送訊側機器)及送訊目標之機器(收訊側機器)之動作予以個別記載來說明,但亦可不搭載各個機器的雙方之機能,亦可僅搭載單方之機能。
又,本技術之實施形態中作為對象的系統構成,係不限定於這些。例如,在圖1中係圖示,由1+N台資訊處理裝置所構成的通訊系統之例子,但資訊處理裝置之數量係不限定於此。又,關於複數資訊處理裝置之連接形態也是,不限定於上述的各連接形態。例如,藉由上述的各連接形態以外之連接形態,即使是由複數機器所連接的網路,也可適用本技術之實施形態。例如,只要是某資訊處理裝置能夠與所連接的某複數資訊處理裝置進行通訊的通訊系統即可,資訊處理裝置之數量係不限定於此。
〔資訊處理裝置(AP、STA)之機能構成例〕
圖2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之機能構成例的區塊圖。關於圖1所示的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 N))204的機能構成(無線通訊之相關構成),係和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機能構成大略相同。
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具備:資料處理部110、通訊部120、記憶部130、電源部140、控制部 150。又,通訊部120係具備:調變解調部121、訊號處理部122、無線介面部123、124、放大部125、126、天線127、128、頻道推定部129。又,假設通訊部120係可進行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及MU-MIMO(Multi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所致之通訊。
資料處理部110,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控制,處理各種資料。例如,從上層所輸入之資料的送訊時,資料處理部110,係從該資料生成無線送訊所需之封包。然後,資料處理部110,係實施媒體存取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所需之標頭的附加或錯誤偵測碼的附加等之處理,將處理後之資料,提供給調變解調部121。又,例如,有來自調變解調部121之輸入的收訊時,資料處理部110,係實施MAC標頭之解析、封包錯誤之偵測,重排處理等,將處理後之資料,提供給本裝置的協定上層。又,例如,資料處理部110,係將標頭之解析結果或封包錯誤之偵測結果等,通知給控制部150。
調變解調部121,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控制,來進行調變解調處理。例如,在送訊時,調變解調部121係對於來自係資料處理部110的輸入資料,基於已被控制部150所設定的編碼及調變方式,進行編碼、交錯及調變。然後,調變解調部121,係生成資料符碼串流而提供給訊號處理部122。又,例如,在收訊時,調變解調部121,係對來自訊號處理部122之輸入,進行與送訊時相 反的處理,將資料提供給資料處理部110或控制部150。
訊號處理部122,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控制,進行各種訊號處理(例如空間訊號處理)。例如,在送訊時,訊號處理部122,係因應需要而對來自調變解調部121之輸入進行空間分離所需之訊號處理(空間訊號處理),將所得到的1個以上之送訊符碼串流,提供給無線介面部123、124。又,例如,在收訊時,訊號處理部122係對從無線介面部123、124所輸入之收訊符碼串流進行訊號處理,因應需要而進行串流之空間分解,提供給調變解調部121。
無線介面部123、124,係利用無線通訊而與其他資訊處理裝置連接而收送各種資訊所需之介面。例如,在送訊時,無線介面部123、124,係將來自訊號處理部122之輸入轉換成類比訊號,實施濾波及往載波頻率之升轉。然後,無線介面部123、124,係將該類比訊號透過放大部125、126而從天線127、128送出。又,例如,在收訊時,無線介面部123、124,係對來自天線127、128或放大部125、126之輸入實施相反的處理,將資料提供給訊號處理部122及頻道推定部129。
放大部125、126,係將類比訊號增幅至所定之功率的放大器。例如,在送訊時,放大部125、126,係將從無線介面部123、124所輸入的類比訊號增幅至所定之功率而令其從天線127、128被送出。又,例如,在收訊時,放大部125、126,係將從天線127、128所輸入 的訊號增幅至所定之功率而輸出至無線介面部123、124。
此外,在圖2中,放大部125、126及無線介面部123、124係以不同的構成而圖示。但是,關於放大部125、126係亦可為,送訊時之機能與收訊時之機能的其中至少一方是被無線介面部123、124所內包的構成。
又,在圖2中,令無線介面部123和放大部125和天線127為1組,令無線介面部124和放大部126和天線128為1組,表示這些組合係為複數存在時的例子。但是,關於無線介面部、放大部及天線,係亦可為只有1組為構成要素。
頻道推定部129,係在來自無線介面部123、124的輸入訊號之中,從前文部分及訓練訊號部分,算出傳播路徑的複合頻道增益資訊。然後,該所被算出的複合頻道增益資訊,係透過控制部150而被利用於調變解調部121中的解調處理及訊號處理部122中的空間處理。
記憶部130,係擔任控制部150所做的資料處理之作業領域的角色、或具有作為保持各種資料之記憶媒體的機能。作為記憶部130係可使用例如:非揮發性記憶體、磁碟、光碟、MO(Magneto Optical)碟片等之記憶媒體。此外,作為非揮發性記憶體係可使用例如: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又,作為磁碟係可使用例如:硬碟、圓盤型磁性體碟片。又 ,作為光碟係可使用例如:CD(Compact Disc)、DVD-R(Digital Versatile Disc Recordable)、BD(Blu-Ray Disc(註冊商標))。
電源部140,係基於控制部150之控制,而向資訊處理裝置(AP)100之各部供給電力。例如,資訊處理裝置(AP)100為固定型之機器時,則電源部140係由固定電源所構成。又,例如,資訊處理裝置(AP)100為攜帶型之機器(例如行動機器)時,則電源部140係由電池電源所構成。
控制部150,係基於控制程式,來控制資訊處理裝置(AP)100中的各部之收訊動作及送訊動作。例如,控制部150,係進行資訊處理裝置(AP)100中的各部間之資訊的收授。又,例如,控制部150,係進行調變解調部121及訊號處理部122中的參數設定、資料處理部110中的封包之排程。又,例如,控制部150,係進行無線介面部123、124及放大部125、126之參數設定及送訊功率控制。
又,例如,控制部150係進行,以OFDMA及MU-MIMO進行通訊所需之控制。又,例如,控制部150,係發送已簡化之訊框格式,決定頻道資源之分配,將該分配予以通知,進行依照該分配來進行通訊所需之控制。
〔將OFDMA及MU-MIMO所致之多工化雙方同時使用時 的頻道資源例〕
圖3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10的各機器所使用的頻道資源的模式性圖示。
在圖3的左側係圖示,OFDMA所致之M個頻率資源(資源R1(301)乃至RM(302))。又,在圖3的右側係圖示MU-MIMO所致之N個空間資源。
如圖3所示,藉由具有M個頻率資源的OFDMA、與具有N個空間資源的MU-MIMO之組合,可確保合計M×N個頻道資源。亦即,可確保資源R1-1(311)乃至RM-N(314)。
又,在圖3中,為了便於說明,而對各頻道資源標示了識別資訊(R1-1、...、R1-N、...、RM-1、...、RM-N)來圖示。
〔封包之訊框格式例〕
圖4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10的各機器所收授的封包之訊框格式例的模式性圖示。
在圖4的a中係圖示,一般的封包之訊框格式例。圖4的a中所示的封包係由例如標頭321及酬載322所構成。
在圖4的b中係圖示,將一般的封包之訊框格式予以簡化後的訊框格式例。圖4的b中所示的封包,係將一般的訊框格式予以簡化而成者,例如,僅由標頭331所構成。如此,在圖4的b中係圖示,可以只表現非 常小的資訊量(例如1位元、數位元)的訊框之構成例。
此處,若在圖4的b所示的封包(標頭331)中儲存1位元,則可使用例如,實際儲存0/1的欄位。又,亦可藉由已知的編碼模態,來表現0/1。此外,這些係只為一例,亦可設計成使用其他構成之封包,藉由其他資訊傳達手段(例如功率的強弱),來進行資訊的傳達。
例如,在可同時使用OFDMA及MU-MIMO所致之多工化之雙方的資訊處理裝置中,想定將圖4的b所示的訊框(將一般的訊框格式予以簡化而成之訊框)予以構成的情形。此情況下,可藉由這些的組合,而以小的負擔而將小的資訊量,與複數資訊處理裝置進行通訊。
亦即,如圖3所示,藉由複數頻道資源與、圖4的b所示的已簡化之訊框格式之組合,就可以小的負擔將小的資訊量,與複數資訊處理裝置進行通訊。此外,在本技術之實施形態中,將這些的組合稱為MU資源位元圖來說明。
又,在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係展示,由資訊處理裝置(AP)100,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並通知的例子。
此處,如上述,MU資源位元圖,係最多有R1-1乃至RM-N的合計M×N個資源存在。但是,在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為了便於說明,令M=9、N=4,展示合計有36個資源存在時的例子。
又,由資訊處理裝置(AP)100,將MU資源 位元圖,對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進行分配時的例子,示於圖5乃至圖8。又,在圖5乃至圖8中係圖示,基於該分配,由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將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AP)100時的例子。又,在圖5乃至圖8中係圖示,對3台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各分配3個頻道資源時的例子。
〔MU資源位元圖之分配通知與基於該分配的資訊送訊例〕
圖5乃至圖8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MU資源位元圖之分配通知、和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所致之資訊送訊之例子的程序圖。
在圖5乃至圖8中係圖示,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係將已被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要求的資訊,多工化送訊至資訊處理裝置(AP)100時的例子。此外,圖5乃至圖8所示的橫軸係表示時間軸。又,從各機器所被發送的資料,是在各機器所對應之時間軸之上側,以矩形表示。此外,在該矩形內,係標示資料的名稱、或使用的頻道資源之識別資訊來表示。
此處,在本技術的第1實施形態中係展示,將頻帶設成20MHz,將該頻帶以OFDMA分割成最多9個 子頻道的例子。又,在圖5乃至圖8中係圖示,將20MHz以OFDMA分割成3個以上,將其中的3個頻率資源分配至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的例子。又,在圖5乃至圖8中係圖示,針對1個頻率資源,以MU-MIMO將空間資源分配3個的例子。
圖5中係圖示,由資訊處理裝置(AP)100,將MU資源位元圖之分配之相關資訊(頻道資源分配資訊(被包含在訊框402中))與觸發訊框401加以連結而通知的例子。
此處,觸發訊框401,係意味著是引發上鏈多工送訊的作為起點的訊框。又,觸發訊框401中係包含有: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以上鏈多工送訊所發送之資訊及其他有關於送訊方法(例如調變編碼方式、送訊功率、時刻(送訊時序))的指示。
此處,多工送訊係為,將複數訊號(資料)予以集結,以1或複數個被共用的傳輸路徑而加以送訊的意思。又,多工送訊,係亦稱為多工化送訊、多工傳輸、多工通訊。例如,將來自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之資料,以相同時序發送至1個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送訊方法,係可掌握為往資訊處理裝置(AP)100之上鏈多工化送訊。
又,在圖5中係圖示,將頻道資源分配資訊儲存在單一訊框402,將訊框402以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所能收訊的方法而加以發 送的頻道資源分配資訊之通知例。例如,可以藉由將訊框402中的目的地,設成指出應接收訊框402之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所屬之群組的目的地,以進行訊框402之送訊。
具體而言,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將頻道資源分配資訊(被包含在訊框402中)與觸發訊框401連結而變成連結訊框。然後,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將頻道資源分配資訊及觸發訊框401所被連結而成的連結訊框,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
此處,連結訊框,係可以用複數資訊處理裝置所能收訊之方法,予以發送。例如,連結訊框,係可以用OFDMA、MU-MIMO(Multi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ulticast、Broadcast而發送。又,作為此時的連結訊框之訊框格式,係可使用圖4的a所示的一般的封包之訊框格式。又,頻道資源分配資訊,係可記錄在圖4的a所示的酬載中的所定之領域。關於該所定之領域,係為事前設定。
又,訊框402中所含之頻道資源分配資訊(MU資源位元圖之分配之相關資訊),係為用來特定已經分配給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的頻道資源所需之資訊。例如,可將各資訊處理裝置(STA)的識別資訊、和用來特定頻道資源所需之識別資訊所建立關連而成的資訊,當作頻道資源分配資訊。在圖 5中,係在訊框402內,將頻道資源分配資訊予以簡化而圖示。
又,接收到觸發訊框401的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係基於所接收到的觸發訊框401中所含之資訊,而進行上鏈多工送訊。例如,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係基於上鏈多工送訊之相關資訊(例如調變編碼方式、送訊功率、時刻(送訊時序)),而將資訊403乃至411進行上鏈多工送訊。
又,接收到訊框402的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係基於所接收到的訊框402中所含之頻道資源分配資訊,使用已被通知的頻道資源來進行上鏈多工送訊。例如,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係使用已被通知之頻道資源R1-1乃至R1-3,將資訊403乃至405進行上鏈多工送訊。又,資訊處理裝置(STA2)202,係使用已被通知之頻道資源R2-1乃至R2-3,將資訊406乃至408進行上鏈多工送訊。又,資訊處理裝置(STA3)203,係使用已被通知之頻道資源R3-1乃至R3-3,將資訊409乃至411進行上鏈多工送訊。
在圖5乃至圖8中係圖示,將送訊時所使用的頻道資源之識別資訊R1-1乃至R3-3,表示在表示資訊403乃至411的矩形的旁邊。此外,關於資訊403乃至411之內容,係參照圖9乃至圖11而詳細說明。
此外,在圖5中,雖然圖示將訊框402(含有 頻道資源分配資訊)、與觸發訊框401加以連結而形成連結訊框而通知的例子,但亦可在觸發訊框401之一部中含入頻道資源分配資訊而加以通知。
在圖6中係圖示,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將頻道資源分配資訊(被包含在訊框421中),以異於觸發訊框422的時序而加以通知的例子。具體而言,在圖6中係圖示,在觸發訊框422之前進行頻道資源分配資訊之通知的例子。
此外,用來通知頻道資源分配資訊所需之訊框421係對應於圖5所示的訊框402,觸發訊框422係對應於圖5所示的觸發訊框401。因此,此處省略詳細說明。
此處,關於用來通知頻道資源分配資訊所需之訊框421,係亦可如圖6所示,可單獨地發送,亦可連同其他訊框(例如信標)一起發送。
又,關於用來通知頻道資源分配資訊所需之訊框421,係亦可包含有觸發訊框422所被發送的時刻(送訊時序)之相關資訊而予以發送。藉此,接收到訊框421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可掌握觸發訊框422的送訊時序。
在圖7中係圖示,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將頻道資源分配資訊(被包含在訊框432中)與觸發訊框431連結而加以通知的另一例子。
具體而言,在圖7中係圖示,將通知頻道資 源分配資訊的訊框予以多工化而發送的例子。該多工化送訊之際所被使用的頻道資源,係設成使用與通知給各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相同者。
例如,想定對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通知要使用頻道資源R1-1而進行上鏈多工化送訊的情形。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藉由使用頻道資源R1-1而向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發送訊框432,以通知對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分配頻道資源R1-1之意旨。
此外,在圖7中,係在訊框432內,將頻道資源分配資訊(例如目的地、頻道資源之識別資訊)予以簡化而表示。又,將送訊時所使用的頻道資源之識別資訊R1-1乃至R3-3,表示在表示各訊框的矩形的旁邊。如此,在圖7中,只有應通知之目的地的相關資訊(頻道資源分配資訊),被儲存在各訊框432。
此外,觸發訊框431,係對應於圖5所示的觸發訊框401。但是,在圖7所示的例中,為了使用複數頻道資源,比起圖5所示的例子,觸發訊框431之送訊時間係為較短。此處,複數頻道資源,雖然包含有作為OFDMA所致之子頻道的頻率資源、和MIMO所致之空間資源,但主要是藉由MIMO所致之資料速率之提升,而縮短送訊時間。
又,關於觸發訊框431,係可以用OFMDA或MIMO來發送,關於訊框432,係可以用OFMDA或MU- MIMO來發送。
此外,在圖7中,雖然圖示將訊框432(含有頻道資源分配資訊)、與觸發訊框431加以連結而形成連結訊框而通知的例子,但亦可在觸發訊框431之一部中含入頻道資源分配資訊而加以通知。
圖8中係圖示,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只使用觸發訊框441而將頻道資源分配資訊加以通知的例子。
具體而言,在圖8中係圖示,將通知頻道資源分配資訊的觸發訊框441予以多工化而發送的例子。該多工化送訊之際所被使用的頻道資源,係設成使用與通知給各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相同者。
例如,想定對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通知要使用頻道資源R1-1而進行上鏈多工化送訊的情形。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藉由使用頻道資源R1-1而向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發送觸發訊框441,以通知對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分配頻道資源R1-1之意旨。
此外,在圖8中,係在觸發訊框441內,將頻道資源分配資訊(例如目的地、頻道資源之識別資訊)予以簡化而表示。又,將送訊時所使用的頻道資源之識別資訊R1-1乃至R3-3,表示在表示各觸發訊框的矩形的旁邊。如此,在圖8中,只有應通知之目的地的相關資訊(頻道資源分配資訊),被儲存在各觸發訊框441。
又,關於觸發訊框441,係可以用OFMDA或MU-MIMO來發送。
〔頻道資源之分配與使用已被分配之頻道資源的資訊之送訊例〕
在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係展示,為了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向資訊處理裝置(AP)100通知至少1筆資訊,而由資訊處理裝置(AP)100,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時的例子。又,在圖9乃至圖12中係說明具體的分配方法。
〔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3個頻道資源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向資訊處理裝置(AP)通知1筆資訊的例子〕
圖9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對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之分配例、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往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資訊之通知例的圖示。
具體而言,圖9中係圖示,為了通知1筆資訊,而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時的例子。此情況下,假設針對1個頻道資源是可以通知1位元的資訊量。例如,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了3個頻道資源時,則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可將3位元之資訊,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 (AP)。
圖9的a中係圖示頻道資源之分配例。在圖9的a中係圖示,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3個頻道資源的例子。例如,可將頻道資源R1-1乃至R1-3分配至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同樣地,可將頻道資源R2-1乃至R2-3分配至資訊處理裝置(STA2)202,將頻道資源R3-1乃至R3-3分配至資訊處理裝置(STA3)203。此外,在圖9中係圖示,未分配頻道資源R1-4、R2-4、R3-4的例子。
圖9的b中係圖示,已被分配之頻道資源、和往資訊處理裝置(AP)100之通知資訊的關係例。在圖9的b中係圖示,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對資訊處理裝置(AP),通知PER(Packet.Error Rate)時的例子。
如圖9的b所示,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可使用已被分配給本裝置的3個頻道資源,來發送3位元的資訊。此情況下,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從8階段之範圍,特定出在本裝置中所測定到的PER之值所對應之範圍,將該範圍之資訊予以發送。
例如,在本裝置中所測定到的PER之值是0.01~0.02的情況下,則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係將PER之範圍「0.01~0.02」所對應之資訊(R1-1「0」、R1-2「0」、R1-3「1」),予以發送。
此外,將PER以3位元的資訊加以送訊之意旨的指示,係可基於某種資訊來進行之。例如,亦可將該 意旨之指示包含在信標中而加以收授,亦可用其他資訊的事前之收授來進行之。又,用來生成所發送之資訊(3位元的資訊)所需之資訊(例如圖9的b所示的表),係亦可將其包含在信標內而通知,也可藉由其他事前之收授而予以通知。又,作為用來生成所發送之資訊所需之資訊,係亦可通知閾值(例如PER、RSSI之閾值),只有在超過該閾值時,才會向資訊處理裝置(STA)發送資訊。如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可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通知送訊條件之相關資訊(例如PER之閾值)。此情況下,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可基於該送訊條件之相關資訊(例如PER之閾值),來判斷是否向資訊處理裝置(AP)100發送資訊(例如PER之值)。亦即,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進行控制,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通知送訊條件之相關資訊,令各資訊處理裝置(STA)基於該已被通知之資訊來發送訊號。
〔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3個頻道資源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向資訊處理裝置(AP)通知2筆資訊的例子〕
圖10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對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之分配例、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往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資訊之通知例的圖示。
具體而言,圖10中係圖示,為了通知2筆資訊,而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時的例子。例如,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了3個頻道資源時,則可通知3位元的資訊。於是,在圖10中係圖示,為了通知一方之資訊而使用2位元,為了通知另一方之資訊而使用1位元的例子。
圖10的a中係圖示頻道資源之分配例。在圖10的a中係圖示,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3個頻道資源的例子。
圖10的b中係圖示,已被分配之頻道資源、和往資訊處理裝置(AP)100之通知資訊的關係例。在圖10的b中係圖示,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對資訊處理裝置(AP)100,通知PER及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時的例子。
如圖10的b所示,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可使用已被分配給本裝置的3個頻道資源,來發送3位元的資訊。此情況下,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從2階段之範圍,特定出在本裝置中所測定到的PER之值所對應之範圍,將該範圍之資訊予以發送。又,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從4階段之範圍,特定出在本裝置中所測定到的RSSI之值所對應之範圍,將該範圍之資訊予以發送。
例如,在本裝置中所測定到的PER之值是0.10~1.00的情況下,則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係 將PER之範圍「0.10~1.00」所對應之資訊(R1-1「1」),予以發送。又,在本裝置中所測定到的RSSI之值是-40dBm~0dBm的情況下,則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係將RSSI之範圍「-40dBm~0dBm」所對應之資訊(R1-2「1」、R1-3「0」),予以發送。
如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進行控制,將複數頻道資源分配至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將該分配通知給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針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可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此外,複數頻道資源係為例如,如圖3所示,是由頻率頻道之資源與空間頻道之資源之組合所構成。
又,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進行控制,以通知將已被簡化之訊框格式所致之訊號,使用該已分配之頻道資源而加以送訊之事實。又,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進行控制,將資訊處理裝置(STA)使用該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來發送訊號時所必須之資訊,予以通知。該必須之資訊係為例如:調變編碼方式、送訊功率、時刻(送訊時序)、應送訊之資訊。這些係可藉由例如:觸發訊框(例如圖5所示的觸發訊框401)、信標等,而加以通知。
又,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進行控制,將使用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來發送用來把1筆以上之資訊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需之訊號 之意旨,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STA)。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進行控制,令其發送資訊處理裝置(STA)之收訊狀況之相關資訊(例如PER、RSSI),來作為該1筆以上之資訊。這些係可藉由例如:觸發訊框(例如圖5所示的觸發訊框401)、信標等,而加以通知。
又,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通訊部120,係將使用該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所被發送之訊號,在複數頻道資源之每一者上予以接收。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將在複數頻道資源之每一者上所接收到的複數訊號所構成的1筆以上之資訊(例如PER、RSSI),加以取得。
又,資訊處理裝置(STA)的控制部(相當於圖2所示的控制部150),係可在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被通知之頻道資源之範圍內,發送已被指示之複數訊號(例如3位元)而通知1筆以上之資訊。
〔使從資訊處理裝置(STA)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AP)的資訊中帶有冗餘性的例子〕
圖11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對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之分配例、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往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資訊之通知例的圖示。
具體而言,圖11中係圖示,為了通知2筆資訊,而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時的例子。又,在圖11中係圖示,為了使資訊帶有冗餘性,而將相同資訊使用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加以通知的例子。
例如,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了3個頻道資源時,考慮對2個資訊分別通知1位元份的資訊。此情況下,對比較重要的資訊,可使用剩餘的1位元,來通知相同資訊。藉此,可增加比較重要的資訊之冗餘性,可提升通訊的品質。
又,該重要的資訊,係亦可不是複數資訊之其中任一者,而是例如,某單一資訊的重要的位元(例如最上位位元)。
圖11的a中係圖示頻道資源之分配例。在圖11的a中係圖示,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3個頻道資源的例子。
圖11的b中係圖示,已被分配之頻道資源、和往資訊處理裝置(AP)100之通知資訊的關係例。在圖11的b中係圖示,從資訊處理裝置(STA)對資訊處理裝置(AP)100,通知PER及RSSI時的例子。但是,在圖11的b中係圖示,將比較重要的資訊設成PER,對PER使用1位元來通知相同資訊的例子。
如圖11的b所示,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可使用已被分配給本裝置的3個頻道資源, 來發送3位元的資訊。此情況下,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從2階段之範圍,特定出在本裝置中所測定到的PER之值所對應之範圍,將該範圍之資訊,使用1位元來予以發送。此處,如上述,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可將與該資訊相同的資訊,使用其他1位元來予以發送。
又,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從2階段之範圍,特定出在本裝置中所測定到的RSSI之值所對應之範圍,將該範圍之資訊予以發送。
例如,在本裝置中所測定到的PER之值是0.10~1.00的情況下,則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係將PER之範圍「0.10~1.00」所對應之資訊(R1-1「1」),予以發送。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係將與該資訊相同的資訊「1」,使用其他頻道資源R1-3來予以發送。
又,例如,在本裝置中所測定到的RSSI之值是-40dBm~的情況下,則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係將RSSI之範圍「-40dBm~」所對應之資訊(R1-2「1」),予以發送。
如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進行控制,將用來把相同資訊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需之訊號,使用不同的頻道資源而予以發送之意旨,通知給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此情況下,係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將用來把相同資訊(例如 PER)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需之訊號,使用不同的頻道資源而予以發送。
〔頻道資源的其他分配例〕
圖12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對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之其他分配例的圖示。
圖12的a中係圖示,對頻率相同的頻道資源分配相同資訊處理裝置(STA)時的例子。圖12的b中係圖示,對空間相同的頻道資源分配相同資訊處理裝置(STA)時的例子。圖12的c中係圖示,將冗餘位元分配給頻率或空間為不同的頻道資源時的例子。
如圖12的a所示,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2個以上的頻道資源時,則可將該頻道資源分配成相同的頻率頻道。例如,可對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分配頻道資源R1-1乃至R1-3。藉由如此分配,即使於某個頻率頻道中通訊環境為劣化,關於某個資訊處理裝置(STA)之資訊,係可不受該劣化之影響而予以收訊。
又,如圖12的b所示,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2個以上的頻道資源時,則可將該頻道資源分配成相同的空間頻道。例如,可對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分配頻道資源R1-1、R2-1、R3-1。藉由如此分配,即使於某個空間頻道中通訊環境為劣化,關於某個資訊處理裝置(STA)之資訊,係可不受該劣化之影響 而予以收訊。
如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在對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時,則可分配相同頻率頻道之資源或相同空間頻道之資源。
又,如圖12的c所示,對1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2個以上的頻道資源時,則可將該頻道資源分配成頻率或空間為不同的頻道資源。例如,可對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分配頻道資源R1-1乃至R1-3、R2-4。此情況下,係可將冗餘位元,分配至頻道資源R2-4。藉由如此分配,即使於某個頻率頻道中通訊環境為劣化,關於冗餘位元之資訊,係可不受該劣化之影響而予以收訊。
關於這些分配方法,係亦可隨著通訊環境,而做適宜變更。例如,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可在偵測到對某個資訊處理裝置(STA)所要求的資訊未被發送時,則對該資訊處理裝置(STA)變更所分配的頻道資源。又,例如,亦可變更分配方法,以變更對該資訊處理裝置(STA)所分配的頻道資源。
此外,藉由已被分配給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之頻道資源而被通知的資訊,係不限定於上述者。例如,亦可將其他資訊,藉由已被分配給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之頻道資源而加以通知。例如,作為其他資訊,係亦可通知資訊處理裝置(STA)上的收訊狀況之相 關資訊。此處,收訊狀況係為例如:封包錯誤率、吞吐率、SNR(Signal Noise Ratio(訊號雜音功率比))、收訊封包數、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收訊訊號強度))、Block Ack Bitmap的相關資訊。又,亦可將這些的組合,使用所定之模態而加以發送。
〔資訊處理裝置(AP)的動作例〕
圖13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資料送訊處理之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判斷對本裝置所連接的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是否要求2筆以上之資訊(步驟S801)。若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要求2筆以上之資訊時(步驟S801),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決定用來發送應要求之2筆以上之資訊所需之頻道資源的分配(步驟S802)。例如,可用圖10或圖11所示的分配方法來決定。
若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要求1筆資訊時(步驟S801),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決定用來發送應要求之1筆資訊所需之頻道資源的分配(步驟S803)。例如,可用圖9所示的分配方法來決定。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 150,係判斷是否對特定之資訊使其帶有冗餘性(步驟S804)。若對任一資訊都不使其帶有冗餘性(步驟S804),則前進至步驟S810。
若對特定之資訊使其帶有冗餘性(步驟S804),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判斷是否對頻率頻道之頻道資源而使其帶有冗餘性(步驟S805)。
若對頻率頻道之頻道資源使其帶有冗餘性(步驟S805),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對與用來發送要帶有冗餘性之資訊所需之頻道資源不同的頻率頻道的頻道資源,分配與該資訊(原始資訊)相同的資訊(步驟S806)。
若對頻率頻道之頻道資源不使其帶有冗餘性(步驟S805),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判斷是否對空間頻道之頻道資源而使其帶有冗餘性(步驟S807)。
若對空間頻道之頻道資源使其帶有冗餘性(步驟S807),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對與用來發送要帶有冗餘性之資訊所需之頻道資源不同的空間頻道的頻道資源,分配與該資訊(原始資訊)相同的資訊(步驟S808)。
若對空間頻道之頻道資源不使其帶有冗餘性(步驟S807),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不考慮頻率頻道及空間頻道的頻道資源,對與用 來發送要帶有冗餘性之資訊所需之頻道資源不同的其他頻道資源,分配與該資訊(原始資訊)相同的資訊(步驟S809)。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判斷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要求的資訊(要求資訊)之分配,是否為最大頻道資源數以內(步驟S810)。若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要求的資訊之分配,超過了最大頻道資源數(步驟S810),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調整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要求的資訊之分配(步驟S811)。然後,前進至步驟S812。例如,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進行調整,以使得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之分配、與要求資訊之分配,會在最大頻道資源數以內(步驟S811)。
若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要求的資訊之分配,是最大頻道資源數以內(步驟S810),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將所定資訊,通知給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步驟S812)。所定資訊係為例如含有:頻道資源之分配、要求資訊、資訊之分配的資訊。又,所定資訊係為例如,以複數資訊處理裝置所能收訊之方法(例如OFDMA、MU-MIMO、Multicast、Broadcast)而被通知。
〔資訊處理裝置(STA)的動作例〕
圖14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所致之資料收訊處理之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此外,關於其他資訊處理裝置(STA)的動作也是同樣如此。
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的控制部(相當於圖2所示的控制部150),係判斷是否已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接收到本裝置的頻道資源之分配、要求資訊、資訊之分配(步驟S821)。若未接收到這些資訊,則繼續進行監視。
若有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接收到這些各資訊(步驟S821),則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的控制部,係基於該資訊,發送已被要求之資訊(步驟S822)。亦即,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的控制部,係使用藉由資訊處理裝置(AP)100而被分配給本裝置的頻道資源,將已被要求資訊所要求的資訊,依照資訊之分配而予以發送(步驟S822)。
如此,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係會接收到,複數頻道資源已被分配給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之意旨的通知。然後,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的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在接收到該意旨的情況下,將用來把所定資訊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需之複數訊號,使用該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來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AP)100。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的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將已被簡化之訊框格式(例如圖4的 b所示)所致之訊號,使用該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來予以發送。又,所定資訊係為例如:已被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要求之資訊(例如PER、RSSI)。
如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將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將該分配通知給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又,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在接收到該通知的情況下,將用來把所定資訊(例如PER、RSSI)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需之複數訊號,使用該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AP)100。
<2.第2實施形態>
在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係展示,對2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相同頻道資源並通知的例子。
此外,關於本技術的第2實施形態中的各裝置之構成,係和圖1、圖2等所示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大略相同。因此,關於與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部分,係標示和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這些說明的一部分。
又,和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MU資源位元圖,係表示存在有最多R1-1乃至RM-N之合計M×N個頻道資源的例子。但是,以下為了便於說明,令M=9、N=4,展示合計有36個頻道資源存在時的例子。
又,在本技術的第2實施形態中是展示,將36個頻道資源分配給單一資訊處理裝置(STA),且對其他資訊處理裝置(STA)也是同樣地進行分配時的例子。
〔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分配相同的36個頻道資源並通知的例子〕
圖15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MU資源位元圖之分配通知、和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所致之資訊送訊之例子的程序圖。
在圖15中係圖示,由資訊處理裝置(AP)100,將MU資源位元圖,對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進行分配的例子。又,在圖15中係圖示,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係依照該分配而發送資訊的例子。又,在圖15中係圖示,對3台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之每一者分配36個頻道資源的例子。又,頻道資源之分配,係亦可對由3台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所構成的群組來做分配。
此外,關於觸發訊框451、訊框452、資訊453乃至458,係對應於圖5所示的觸發訊框401、訊框402、資訊403乃至411,因此這裡省略說明。
〔STA送訊內容與AP收訊內容與NACK送訊數之關係 例〕
圖16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致之送訊內容、和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收訊內容、和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致之NACK送訊數之關係例的圖示。亦即,在圖16中係圖示,使用了MU資源位元圖的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基礎的系統之動作結果例。
此處,考量資訊處理裝置(AP)100,將基於頻道資源分配而被從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發送過來的資訊(訊號),予以接收的情形。例如,若想定針對1個頻道資源是可儲存1位元的資訊的情形,則在3台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之中,至少1台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是發送了1時,在資訊處理裝置(AP)100上會觀測為1。亦即,收訊結果係成為邏輯和而發揮機能。
若使用該動作,則在NACK基礎的系統中,例如,可使得由對多點傳播之NACK所構成的Block Ack Bitmap,被儲存在MU資源位元圖中而發送。藉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可判定未被至少1台資訊處理裝置(STA)所接收、應該重送的資料訊框。
例如,想定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發送多點傳播封包(序列號碼:0乃至35)的情形。此情況下,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可將其收訊結果,儲存在MU資源位元圖中而發送。 例如,對頻道資源R1-1係將序列號碼0建立對應,對頻道資源R1-2係將序列號碼2建立對應。關於其他頻道資源及序列號碼也是同樣地依序建立對應。
此處,與頻道資源R1-1建立對應的序列號碼(Starting Sequence Number),係可藉由各資訊之收授而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事前傳達至各資訊處理裝置(STA)。
圖16係圖示,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資訊處理裝置(STA3)203的送訊結果及資訊處理裝置(AP)100側的收訊結果之一例。
此處,於NACK基礎的系統中,可以判斷為,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收訊結果中係為1的頻道資源所對應之序列號碼之封包,係至少於1台資訊處理裝置(STA)中未被接收。因此可判斷為,於該收訊結果中係為1的頻道資源所對應之序列號碼之封包,係為應重送之封包。然而,由該收訊結果係為邏輯和,因此無法掌握實際上是已經被幾台資訊處理裝置(STA)所接收。
例如,在圖16中,想定3台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之中,資訊處理裝置(STA3)203的收訊特性是比其他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STA2)202的收訊特性還差的情況。此情況下,在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收訊結果中,會豎立起許多的1。尤其是,如圖16所示,頻道資源R1-4、R9-3係可認為是,發送出NACK的資訊處理裝置(STA)之數量較多 ,比其他頻道資源所對應之封包,應重送的優先度較高。
於是,以下係展示,由資訊處理裝置(AP)100來確認NACK之收訊功率的例子。
例如,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發送出的訊號在資訊處理裝置(AP)100上的收訊功率為相同的情況下,則收訊功率係相對於資訊處理裝置(STA)之數量而成比例。於是,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所發送出的訊號在資訊處理裝置(AP)100上的收訊功率為相同的情況下,藉由確認收訊功率,資訊處理裝置(AP)100就可預測接收到NACK的資訊處理裝置(STA)之數量。藉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可判斷重送之優先度。
此處,例如,若只有對資訊處理裝置(AP)100而存在於較近位置的1台資訊處理裝置(STA)發送NACK,則想定收訊功率之絕對值會比其他還要來的大。通常,存在於較近位置的資訊處理裝置(STA)發生收訊失敗的情況,係想定為是因為偶發性的封包之碰撞的理由。此情況下,藉由對存在於較近位置的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重送而被回復的期待值很高,因而可判斷為重送之優先度為高。
另一方面,存在於較遠的資訊處理裝置(STA)的收訊失敗,係預想為因為訊號功率不足所致之SNR劣化。因此,想定即使對存在於較遠的資訊處理裝置(STA)進行重送,回復的可能性仍很低,因此可判斷為重送之優先度為低。可基於如此而被判斷的重送之優先 度,來控制重送。
又,隨著資訊處理裝置(STA)之遠近,想定於資訊處理裝置(STA)間,資訊處理裝置(AP)100上的收訊功率會有所不同的情形。此情況下,亦可藉由事前的訓練而進行校正後,來判定資訊處理裝置(AP)100上的收訊功率之大小。
又,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亦可通知NACK之閾值(例如NACK之送訊次數),以抑制特性較差的資訊處理裝置(STA)發送比該已被通知之閾值還多的NACK。藉此可以防止由特性較差的資訊處理裝置(STA)而發送較多之NACK,導致難以判斷應重送之優先度為高的封包。如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可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通知送訊條件之相關資訊(例如NACK之閾值)。此情況下,各資訊處理裝置(STA),係可基於該送訊條件之相關資訊(例如NACK之閾值),來判斷是否向資訊處理裝置(AP)100發送資訊(例如NACK)。亦即,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進行控制,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通知送訊條件之相關資訊,令各資訊處理裝置(STA)基於該已被通知之資訊來發送訊號。
如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進行控制,將複數頻道資源之中的2個以上之相同頻道資源,分配至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之每一者。然後,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 進行控制,將用來通知對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之多點傳播送訊之收訊結果所需之訊號,使用該相同頻道資源而被發送。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基於使用該相同頻道資源而被發送的訊號之收訊功率,來判定發送出該訊號的資訊處理裝置(STA)之數量。又,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基於使用該相同頻道資源而被發送的訊號之收訊功率,來判定對多點傳播送訊的重送之優先度。
〔資訊處理裝置(AP)的動作例〕
圖17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資料送訊處理之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對本裝置所連接的各資訊處理裝置(STA),發送多點傳播封包(步驟S831)。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判斷是否為,要求該多點傳播封包之送達確認的時序(步驟S832)。若非要求送達確認之時序,則繼續進行監視。
若為要求送達確認之時序(步驟S832),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將MU資源位元圖所致之送達確認之要求、和封包號碼之頻道資源分配,通知給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步驟S833)。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 150係判斷,是否接收到MU資源位元圖所致之送達確認(步驟S834)。若未接收到MU資源位元圖所致之送達確認(步驟S834),則結束資料送訊處理之動作。
若有接收到MU資源位元圖所致之送達確認(步驟S834),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判斷,在複數頻道資源之中,是否有1個頻道資源的收訊功率是大於閾值(步驟S835)。若該頻道資源的收訊功率是閾值以下(步驟S835),則前進至步驟S837。
若該頻道資源的收訊功率是大於閾值(步驟S835),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將該頻道資源所對應之封包,決定成為重送對象(步驟S836)。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判斷,在複數頻道資源之中,是否有未和閾值做比較的頻道資源存在(步驟S837)。若有未和閾值做比較的頻道資源存在(步驟S837),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從複數頻道資源之中,將未和閾值做比較的頻道資源,選擇作為比較對象。然後,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判斷,該頻道資源的收訊功率是否大於閾值(步驟S835)。
若無未和閾值做比較的頻道資源存在(步驟S837),則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將已被決定作為重送對象的封包,發送至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步驟S838)。亦即,資訊處理裝置(AP)100 的控制部150,係將已被決定作為重送對象的封包,予以重送(步驟S838)。
〔資訊處理裝置(STA)的動作例〕
圖18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所致之資料收訊處理之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此外,關於其他資訊處理裝置(STA)的動作也是同樣如此。
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的控制部係判斷,是否有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接收到多點傳播封包(步驟S841)。若未接收到多點傳播封包,則繼續進行監視。
若已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接收到多點傳播封包(步驟S841),則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的控制部,係判斷,是否已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接收到MU資源位元圖所致之送達確認、和封包號碼的頻道資源分配(步驟S842)。若未接收到這些資訊,則繼續進行監視。
若有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接收到這些各資訊(步驟S842),則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的控制部係發送MU資源位元圖所致之送達確認(步驟S843)。此外,若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被發送出來的多點傳播封包的收訊全部都成功,則不會發送MU資源位元圖所致之送達確認。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的控制部,係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接收重送對象之封包(步驟S844)。
<3.第3實施形態>
在本技術之第3實施形態中係展示,頻道資源之其他分配例。亦即展示,在複數頻道資源之中,將一部分對2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STA)相同地分配,將其他一部分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獨立地分配而通知的例子。
此外,關於本技術的第3實施形態中的各裝置之構成,係和圖1、圖2等所示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大略相同。因此,關於與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部分,係標示和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這些說明的一部分。
〔頻道資源的分配例〕
首先展示,同時進行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頻道資源之分配方法、和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所示的頻道資源之分配方法的例子。亦即展示,同時進行: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從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個別地收集資訊的方法、和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所示的以邏輯和方式而從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收集位元圖之資訊的方法的例子。
圖19係本技術之第3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頻道資源之分配例的圖示。具體而言,圖19中係圖示,在頻道資源之中,將其一部分對2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STA)相同地分配,將其他一部分對各資訊處理裝置(STA)獨立地分配而通知的分配方法之一例。
藉由圖19所示的分配方法,可使用一部分的頻道資源而從各資訊處理裝置(STA)個別地收集複數位元份的資訊,使用其他的頻道資源,以邏輯和的方式,從各資訊處理裝置(STA)收集位元圖之資訊。
具體而言,可使用頻道資源R1-1乃至R1-4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1)個別地收集複數位元份的資訊。同樣地,可使用頻道資源R2-1乃至R2-4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2)個別地收集複數位元份的資訊,使用頻道資源R3-1乃至R3-4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3)個別地收集複數位元份的資訊。又,可收集這些各資訊,同時,使用頻道資源R4-1乃至R9-4,以邏輯和的方式,從各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收集位元圖之資訊。
如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進行控制,在複數頻道資源之中,將一部分分配給2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STA),將其他一部分獨立地分配給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
〔頻道資源的其他分配例〕
接著展示,在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所示的分配方法中,對資訊處理裝置(STA)的頻道資源之數量為不足時會是有效的分配方法之例子。
圖20係本技術之第3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所致之頻道資源之分配例的圖示。圖20的a乃至c係展示,頻道資源對資訊處理裝置(STA)之數量為不足時,對一部分之相同頻道資源分配不同的資訊處理裝置(STA)時的分配例。
圖20所示的分配方法係為,使用一部分之頻道資源而從一部分之資訊處理裝置(STA)個別地收集複數位元份的資訊,至於不足的頻道資源則是讓剩餘的資訊處理裝置(STA)來共用的方法。
具體而言,在圖20的a、b所示的例子中,係使用頻道資源R1-1乃至R8-1而從資訊處理裝置(STA1)乃至(STA8)個別地收集複數位元份的資訊。又,至於頻道資源R9-1乃至R9-4,係讓剩餘的資訊處理裝置(STA9)、(STA10)做共用。
如此,在將頻道資源R9-1乃至R9-4予以共用時,係如圖20的a所示,可以邏輯和的方式收集資訊。
又,如圖20的b所示,亦可在共用之頻道資源R9-1乃至R9-4內進行分割,使其以較粗略的粒度來發送資訊。
又,如圖20的c所示,想定將頻道資源R1-1乃至R6-4,和通常一樣,分配給資訊處理裝置(STA1)乃至(STA6)的情形。此情況下,亦可對頻道資源R7-1乃至R9-4,降低粒度而分配給資訊處理裝置(STA7)乃至(STA10)。
關於這些分配方法,係亦可隨著通訊環境,而做適宜變更。例如,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若偵測到回訊是比基準還差的資訊處理裝置(STA)時,則可藉由增加對該資訊處理裝置(STA)之分配以變更頻道資源。又,例如,亦可變更分配方法,以變更對該資訊處理裝置(STA)所分配的頻道資源。
<4.第4實施形態>
在本技術之第4實施形態中係展示,從資訊處理裝置(AP)對資訊處理裝置(STA)使用MU資源位元圖而將資訊予以通知的例子。
此外,關於本技術的第4實施形態中的各裝置之構成,係和圖1、圖2等所示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資訊處理裝置(STA1)201乃至(STA3)203大略相同。因此,關於與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部分,係標示和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這些說明的一部分。
在本技術之第4實施形態中,可以使用本技術之第1乃至第3實施形態中所採用的已簡化之訊框格 式。但是,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使用其他訊框格式。
又,和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MU資源位元圖,係表示存在有最多R1-1乃至RM-N之合計M×N個頻道資源的例子。但是,以下為了便於說明,令M=9、N=4,展示合計有36個頻道資源存在時的例子。
例如,從資訊處理裝置(AP)100對資訊處理裝置(STA)使用MU資源位元圖所通知的資訊(通知資訊),係可和用一般的位元圖而被發送者為相同的資訊。例如,可將信標訊框內的TIM(Traffic Indication Map)元素內的PVB(Partial Virtual Bitmap)欄位,當作通知資訊。
此處,例如,無線LAN的標準機關IEEE802.11中係提出,在資訊處理裝置不需要進行通訊時,從進行通常動作之Awake狀態變成不進行訊號之收送訊的省電狀態(Doze狀態),藉此以降低耗電量的技術。在此技術中,處於省電狀態的子機,係每一定間隔會變成Awake狀態,以來自基地台的訊號(TIM),確認在基地台中是否有本裝置收之資料正在被緩衝。如此,若處於省電狀態,且無法接收封包的子機存在時,則必須要定期地通知在基地台側上有封包正被緩衝。作為該通知所需之欄位,係使用PVB。以下展示,作為通知的位元圖是使用PVB的例子。
〔信標的訊框格式例〕
圖21係本技術之第4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10的機器間所被收授的信標之訊框格式之一例的圖示。該信標係在圖22所示的例子中被使用。
在圖21中係圖示,被IEEE Std.802.11 2012及IEEE Std.802.11ac 2013所定義的信標之訊框格式之一部分加以變形的例子。具體而言,以該信標之訊框格式為基礎,將PVB(Partial Virtual Bitmap)予以多工化,在頻道資源方向上構成位元圖的例子。
圖21所示的信標,係由:PLCP(Physical.Layer Convergence Protocol)標頭501、MAC(Media Access Control)標頭502、Payload503、FCS(Frame Check Sequence)504所構成。Payload503中係配置有TIM(Traffic Indication Map)520。
TIM520,係由:ELEMENT ID521、Length522、DTIM Count523、DTIM Period524、Bitmap Control525、MU Bitmap Control526、MU-Partial Virtual Bitmap〔0〕530乃至MU-Partial Virtual Bitmap〔n〕533所構成。
如此,在圖21所示的例子中,準備了新的欄位(MU Bitmap Control526)。然後,在該新的欄位(MU Bitmap Control526)中係通知,在其以後的PVB,係為使用了在頻道資源方向上進行多工化而被構成之位元圖的MU-PVB。此外,關於該新的欄位(MU Bitmap Control526)的配置位置,係不限定於圖21所示的位置。
又,於圖21所示的例子中,往縱方向的矩形(MU-Partial Virtual Bitmap〔0〕530乃至MU-Partial Virtual Bitmap〔n〕533)之重疊,係意味著多工化。
ELEMENT ID521中係儲存,表示這是用來通知進行觸發多工送訊之意旨的IE的ID。
Length522中係儲存,表示TIM520之訊框之資料之長度的資訊。
DTIM Count523中係儲存,表示到下個信標為止的信標數的資訊。
DTIM Period524中係儲存,表示將基地台(資訊處理裝置(AP)100)中所被緩衝之資料予以發送之時序予以設定所需之值的資訊。
Bitmap Control525中係儲存,關於下個欄位的資訊。
MU Bitmap Control526中係儲存有資訊,其係表示以後之欄位,係為使用了在頻道資源方向上進行多工化而被構成之位元圖的MU-PVB。
MU-Partial Virtual Bitmap〔0〕530乃至MU-Partial Virtual Bitmap〔n〕533中係儲存有,相當於PVB的資訊。該資訊係可為例如1位元。
此處,也想定資訊處理裝置(AP)100中所被保持的資料之目的地(資訊處理裝置(STA))之數量,會超過最大的MU頻道資源。此情況下,係亦可將MU-PVB分成2個以上而加以連結,並將該意旨以MU Bitmap Control526進行通知。
〔使用了MU資源位元圖的PVB(MU-PVB)之通知例〕
圖22乃至圖24係本技術之第4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使用MU資源位元圖而將PVB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STA)之例子的圖示。此外,在本技術之第4實施形態中,將使用了MU資源位元圖的PVB,稱為MU-PVB來說明。
如圖21所示,MU-PVB,係於信標訊框內被通知。此處,通常,信標係只使用頻率頻道或空間頻道之一部分,而被通知。
於是,使用圖21所示的信標,關於去除MU-PVB部分的信標(含TIM),係使用一部分之頻道而予以發送。又,關於MU-PVB之部分,係進行多工化而發送。此例示於圖22。
在圖22中係圖示,關於MU-PVB462之部分以外的信標461,係使用頻道資源R9-4而發送,關於MU-PVB462,係使用頻道資源R1-1乃至R9-4而發送的例子。
此外,在圖22中,為了便於說明,圖示了在信標461之送訊後,發送MU-PVB462的例子,但送訊順序係不限定於此。
又,亦可在MU-PVB以外之部分中通知,其後,被使用於MU-PVB的頻道資源是對哪個資訊處理裝置 (STA)而被分配。
圖23中係圖示,將MU-PVB472以外之信標471(含TIM),使用全部的頻道資源而予以發送的例子。此情況下,係使用全部的頻道資源來發送信標471,因此可縮短信標471的送訊時間。
圖24中係圖示,將含有只以小資訊量(例如1bit)而被表示之MU-PVB482的信標481本身,分成各頻道資源而發送的例子。
如此,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進行,使用複數頻道資源而向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發送複數訊號所需之控制。亦即,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進行控制,藉由發送該複數訊號,以將由複數訊號所構成的1筆以上之資訊(例如位元圖資訊),通知給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例如,資訊處理裝置(AP)100的控制部150,係可使用該1筆以上之資訊(例如MU-PVB),而將資料正被累積在資訊處理裝置(AP)100中的資訊處理裝置(STA)之相關資訊,予以通知。該複數訊號係可例如,作為信標之一部分、或作為連結或個別之訊框,而予以發送。
此處,在可同時使用OFDMA及MIMO所致之多工化雙方的機器中,可以操控的最大頻道資源數,係為各個頻道資源數的積。又,可將一般的訊框格式予以簡化,例如,只以標頭來構成之,就可構成只儲存有非常小的資訊量(例如1bit)的訊框。藉由這些的組合,就可以 用小的負擔而將小的資訊量,與複數機器進行通訊。又,可以有效率地使用一種多使用者(MU)頻道資源位元圖。藉此,就可以用小的負擔,從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進行簡略的送達確認或資訊收集。
如此,因為可以用小的負擔,從複數資訊處理裝置(STA)進行簡略的送達確認或收集收訊狀況之相關資訊,因此可提升Multicast的通訊品質。換言之,可以削減Multicast的送達確認所致之負擔,可削減收訊狀況之相關資訊之送訊所致之負擔。藉此,可使無線通訊高速化,可提升通訊品質。
又,藉由附加冗餘訊號,可提升堅固性,可分散風險。
如此,若依據本技術的實施形態,則可實現使用了MU資源位元圖的訊令。又,藉由降低負擔,提高通訊品質,就可適切地進行無線通訊。
<5.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資訊處理裝置(AP)100、資訊處理裝置(STA)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電視受像機、印表機、數位掃描器或是網路儲存體等之固定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資訊處理裝置(AP)100、資訊處理裝置(STA)係亦可被實現成 為智慧型計測器、自動販賣機、遠端監視裝置或POS(Point Of Sale)終端等之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資訊處理裝置(AP)100、資訊處理裝置(STA)係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另一方面,例如,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具有路由器機能或不具有路由器機能的無線LAN存取點(亦稱無線基地台)。又,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行動無線LAN路由器。甚至,資訊處理裝置(AP)100係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裝置中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5-1.第1應用例〕
圖25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3、天線開關914、天線915、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 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 Only Memory),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3係支援IEEE802.11a、11b、11g、11n、11ac及11ad等無線LAN標準之其中1者以上,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3,係在基礎建設模式下,可與其他裝置透過無線LAN存取點而通訊。又,無線通訊介面913係在隨意模式或Wi-Fi Direct等之 直接通訊模式下,可和其他裝置直接通訊。此外,在Wi-Fi Direct中,不同於隨意模式,2個終端的其中一方是動作成為存取點,但通訊係在這些終端間被直接進行。無線通訊介面913,典型而言,係可含有基頻處理器、RF(Radio Frequency)電路及功率放大器等。無線通訊介面913係可為,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所集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3,係除了無線LAN方式以外,亦還可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近接無線通訊方式或蜂巢網通訊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天線開關914,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5的連接。天線915,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發送及接收無線通訊介面913之無線訊號。
此外,不限定於圖25之例子,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複數天線(例如無線LAN用之天線及近接無線通訊方式用之天線等)。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4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3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5所示 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25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使用圖2所說明的控制部15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例如,將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機器,將使用該複數頻道資源而被發送之訊號(已被簡化之訊號)予以接收,藉此,可降低電池918的電力消耗。
此外,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藉由處理器901在應用程式層級上執行存取點機能,而成為無線存取點(軟體AP)而動作。又,無線通訊介面913亦可具有無線存取點機能。
〔5-2.第2應用例〕
圖26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天線開關934、天線935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 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IEEE802.11a、11b、11g、11n、11ac及11ad等無線LAN標準之其中1者以上,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係在基礎建設模式下,可與其他裝置透過無線LAN存取點而通訊。又,無線通訊介面933係在隨意模式或Wi-Fi Direct等之直接通訊模式下,可和其他裝置直接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而言,係可含有基頻處理器、RF電路及功率放 大器等。無線通訊介面933係可為,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所集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無線LAN方式以外,亦還可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近接無線通訊方式或蜂巢網通訊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天線開關934,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5的連接。天線935,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被使用來發送及接收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
此外,不限定於圖26之例子,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複數天線。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4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6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26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使用圖2所說明的控制部15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
又,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動作成為上述的資訊處理裝置(AP)100,對搭乘車輛的使用者所擁有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
又,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 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數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5-3.第3應用例〕
圖27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無線存取點95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無線存取點950係具備:控制器951、記憶體952、輸入裝置954、顯示裝置955、網路介面957、無線通訊介面963、天線開關964及天線965。
控制器951係亦可為例如CPU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令無線存取點950的IP(Internet Protocol)層及上層的各種機能(例如存取限制、繞送、加密、防火牆及日誌管理等)作動。記憶體95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95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路由表、加密金鑰、安全性設定及日誌等)。
輸入裝置954係含有例如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的操作。顯示裝置955係含有LED燈號等,顯示出無線存取點950的動作狀態。
網路介面957係為,用來將無線存取點950連接至有線通訊網路958所需的有線通訊介面。網路介面957係亦可具有複數個連接端子。有線通訊網路958係亦可為乙太網路(註冊商標)等之LAN、或亦可為WAN(Wide Area Network)。
無線通訊介面963係支援IEEE802.11a、11b、11g、11n、11ac及11ad等無線LAN標準之其中1者以上,成為存取點而向附近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963,典型而言,係可含有基頻處理器、RF電路及功率放大器等。無線通訊介面963係可為,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所集成的單晶片模組。天線開關964,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6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65的連接。天線965,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被使用來發送及接收無線通訊介面963之無線訊號。
於圖27所示的無線存取點950中,使用圖2所說明的控制部15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6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951中。
此外,上述的實施形態係例示用以將本技術予以實現化所需之一例,實施形態中的事項、和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發明特定事項,係分別具有對應關係。同樣地,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發明特定事項、和標示和其同一名稱的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中的事項,係分別具有對應關係。但是,本技術係不限定於實施形態,在不脫離其宗旨的範圍內,可對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形而加以實現。
又,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處理程序,係可視為具有這些一連串程序的方法,又,亦可視為,用來使電腦執行這些一連串程序所需的程式乃至於記憶該程 式的記錄媒體。作為該記錄媒體,係可使用例如CD(Compact Disc)、MD(Mini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記憶卡、藍光碟片(Blu-ray(註冊商標)Disc)等。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僅為例示並非限定,又,亦可還有其他的效果。
此外,本技術係亦可視為如下之構成。
(1)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控制,將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機器,並將該當分配,通知給前記複數機器。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還具備:通訊部,係將使用前記機器所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從該當機器所被發送之訊號,在該當複數頻道資源之每一者上予以接收;前記控制部,係將在前記複數頻道資源之每一者上所接收到的複數訊號所構成的1筆以上之資訊,加以取得。
(3)
如前記(1)或(2)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對前記複數機器通知送訊條件之相關資訊,令前記複數機器基於前記已被通知之資訊而發送訊號。
(4)
如前記(1)至(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複數頻道資源,係由頻率頻道之資源與空間頻道之資源之組合所構成。
(5)
如前記(1)至(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通知將已被簡化之訊框格式所致之訊號使用前記已分配之頻道資源而加以送訊之事實。
(6)
如前記(1)至(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針對構成前記複數機器的各機器,分配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
(7)
如前記(6)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將使用前記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來發送用來把1筆以上之資訊通知給前記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訊號之意旨,通知給前記複數機器。
(8)
如前記(6)或(7)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將使用不同的頻道資源來發送用來把相同資訊通知給前記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訊號之意旨,通知給前記複數機器。
(9)
如前記(6)至(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 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分配相同頻率頻道之資源或相同空間頻道之資源來作為前記2個以上之頻道資源。
(10)
如前記(2)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令前記機器的收訊狀況之相關資訊被發送來作為前記1筆以上之資訊。
(11)
如前記(1)至(1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將前記複數頻道資源之其中的2個以上之相同頻道資源,分配給前記複數機器之每一者。
(12)
如前記(1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使用前記相同頻道資源而被發送之訊號的收訊功率,來判定前記複數機器之中的發送出該當訊號的機器之數量。
(13)
如前記(11)或(12)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令用來通知對於往前記複數機器之多點傳播送訊的收訊結果所需之訊號,使用前記相同頻道資源而被發送。
(14)
如前記(1)至(1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 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在前記複數頻道資源之中,將一部分分配給構成前記複數機器的2個以上之機器,將其他一部分獨立地分配給前記複數機器。
(15)
如前記(1)至(1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將前記機器使用前記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來發送訊號時所必須之資訊,予以通知。
(16)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控制,藉由使用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而向複數機器發送複數訊號,以將由前記複數訊號所構成的1筆以上之資訊,通知給前記複數機器。
(17)
如前記(16)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使用前記1筆以上之資訊,而將資料正被累積在前記資訊處理裝置中的機器的相關資訊,予以通知。
(18)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控制部,其係進行控制,在接收到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是已經被分配給該當資訊處理裝置之意旨的通知的情況下,將用來把所定資訊通知給其他機器所需之複數訊號,使用該當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發送至前記其他機器。
(19)
如前記(18)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將已被簡化之訊框格式所致之訊號,使用前記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予以發送。
(20)
一種通訊系統,係具備: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將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並將該當分配,通知給前記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和第2資訊處理裝置,係在接收到前記通知時,將用來把所定資訊通知給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複數訊號,使用前記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發送至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
(21)
一種資訊處理方法,係具備:控制程序,其係將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機器,並將該當分配,通知給前記複數機器。
(22)
一種資訊處理方法,係具備:控制程序,其係藉由使用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而向複數機器發送複數訊號,以將由前記複數訊號所構成的1筆以上之資訊,通知給前記複數機器。
(23)
一種資訊處理方法,係具備:控制程序,其係在接收到用來進行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是已經被分配給 該當資訊處理裝置之意旨的通知的情況下,將用來把所定資訊通知給其他機器所需之複數訊號,使用該當已被分配之複數頻道資源而發送至前記其他機器。
100‧‧‧資訊處理裝置(AP)
201‧‧‧資訊處理裝置(STA1)
202‧‧‧資訊處理裝置(STA2)
203‧‧‧資訊處理裝置(STA3)
401‧‧‧觸發訊框
402‧‧‧訊框
403~411‧‧‧資訊

Claims (12)

  1.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電路,其係被構成為:控制用來進行第1無線通訊所需之第1複數頻道資源往第1機器的第1分配;控制用來進行第2無線通訊所需之第2複數頻道資源往第2機器的第2分配;將含有表示前記第1分配及前記第2分配之分配資訊的觸發訊框,發送至前記第1機器及前記第2機器;將使用已被分配至前記第1機器之前記第1複數頻道資源而從前記第1機器被同時發送的第1複數訊號予以接收;將使用已被分配至前記第2機器之前記第2複數頻道資源而從前記第2機器被同時發送的第2複數訊號予以接收;從在前記第1複數頻道資源上所被接收到的前記第1複數訊號,取得第1狀況資訊;從在前記第2複數頻道資源上所被接收到的前記第2複數訊號,取得第2狀況資訊;將關於送訊條件之閾值資訊提供給前記第1機器及前記第2機器;其中,前記第1機器及前記第2機器是基於前記閾值資訊而分別發送前記第1複數訊號及前記第2複數訊號。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 前記第1複數頻道資源係包含頻率頻道之資源;前記第2複數頻道資源係包含空間頻道之資源。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電路係更進一步被構成為:將要使用前記第1複數頻道資源及前記第2複數頻道資源來發送前記第1複數訊號及前記第2複數訊號之意旨,分別通知給前記第1機器及前記第2機器之各者。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電路係更進一步被構成為:將要使用前記第1複數頻道資源來發送前記第1複數訊號之意旨,通知給前記第1機器;將要使用前記第2複數頻道資源來發送前記第2複數訊號之意旨,通知給前記第2機器;前記第1複數訊號及前記第2複數訊號係提供同一資訊給前記資訊處理裝置。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電路係更進一步被構成為:分配相同頻率頻道之資源或相同空間頻道之資源之其中任一方來作為前記第1複數頻道資源及前記第2複數頻道資源。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電路係更進一步被構成為:基於使用前記第1複數訊號及前記第2複數訊號的收訊功率,來判定前記第1機器及前記第2機器之至少1者。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 1機器及前記第2機器之各者,係使用前記第1複數頻道資源或前記第2複數頻道資源之其中任一方,來提供對前記第1機器及前記第2機器之各者的多點傳播送訊的收訊結果的通知。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電路係更進一步被構成為:提供用來讓前記第1機器及前記第2機器分別使用前記第1複數頻道資源及前記第2複數頻道資源來發送前記第1複數訊號及前記第2複數訊號時所必須之資訊。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觸發訊框係還包含:前記第1複數訊號及前記第2複數訊號之送訊所需的至少1個送訊參數之資訊;和回應前記觸發訊框而由前記第1機器及前記第2機器所被發送之資訊。
  10.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電路,其係被構成為:從第1機器接收觸發訊框,其中含有:表示為了第1無線通訊而已被分配給前記資訊處理裝置之複數頻道資源的分配資訊;在接收到前記觸發訊框的情況下,使用用來進行第1無線通訊所需之複數頻道資源而向前記第1機器同時發送用來提供第1狀況資訊的第1複數訊號;將關於前記資訊處理裝置之送訊條件的閾值資訊予以 接收;其中,前記資訊處理裝置是基於前記閾值資訊而發送前記第1複數訊號。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電路係更進一步被構成為:使用前記第1狀況資訊,而將已累積資料之前記第1機器所被建立關連的資訊,予以提供。
  12. 一種通訊系統,係具備: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電路,其係被構成為:將用來進行第1無線通訊所需之第1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中的第2裝置;將用來進行第2無線通訊所需之第1複數頻道資源,分配給前記複數第2資訊處理裝置中的第3裝置;發送觸發訊框,其係含有:表示前記第1複數頻道資源對前記第2裝置之分配及前記第2複數頻道資源對前記第3裝置之分配;和第2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電路,其係被構成為:在接收到前記觸發訊框的情況下,使用前記第1複數頻道資源而將第1複數訊號,使用前記第2複數頻道資源而將第2複數訊號,同時發送至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
TW105133721A 2015-11-02 2016-10-19 資訊處理裝置及通訊系統 TWI7240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5389 2015-11-02
JP2015215389 2015-11-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4824A TW201724824A (zh) 2017-07-01
TWI724042B true TWI724042B (zh) 2021-04-11

Family

ID=58662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3721A TWI724042B (zh) 2015-11-02 2016-10-19 資訊處理裝置及通訊系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1697B2 (zh)
EP (2) EP3675589B1 (zh)
JP (1) JP6791161B2 (zh)
CN (2) CN108141859B (zh)
TW (1) TWI724042B (zh)
WO (1) WO20170777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4090B2 (ja) * 2019-10-23 2023-03-07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装置及び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23848A1 (en) * 2008-05-20 2009-12-31 Ntt Docomo, Inc. Spatial sub-channel selection and pre-coding apparatus
US20100110905A1 (en) * 2005-06-24 2010-05-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providing point-to-multipoint servi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118825A1 (en) * 2006-08-22 2010-05-13 Ntt Docomo, Inc. Radio base station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265842A1 (en) * 2009-04-21 2010-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abling support for transparent relay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110267948A1 (en) * 2010-05-03 2011-11-03 Koc Ali T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and managing conges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20120106517A1 (en) * 2009-01-16 2012-05-03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schedul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20140226552A1 (en) * 2011-09-30 2014-08-14 Intel Corporation Multicast service using unicast subfr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2129T2 (de) * 2002-04-19 2005-04-07 Alcatel Verfahren zum Zuweisen von Kanalkapazität an Kommunikationsverbindungen
GB0407902D0 (en) 2003-08-15 2004-05-12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eedback signalling for multicast data transmission
US20070261082A1 (en) * 2003-08-22 2007-11-08 Interuniversitair Microelektronica Centrum (Imec)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ulti-media wireless system in a multi-user environment
ATE437494T1 (de) * 2004-01-23 2009-08-15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aktedaten-multicast-kommunikationssystem, station und betriebsverfahren für das system
TWI479933B (zh) 2006-10-10 2015-04-0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為傳輸至多數無線傳輸/接收單元下行鏈結共用服務發送回饋之方法及裝置
JP2009303052A (ja) 2008-06-16 2009-12-24 Fujitsu Ltd 無線基地局、無線端末、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514763B2 (en) 2008-06-26 2013-08-20 Thomson Licensing Apparatus for requesting acknowledgement and transmitting acknowledgement of multicast data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US8467345B2 (en) * 2008-08-20 2013-06-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s
KR101591093B1 (ko) * 2009-03-16 2016-0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자원 할당 방법
WO2010118383A1 (en) * 2009-04-10 2010-10-14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ignaling for multi-dimension 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KR101746537B1 (ko) * 2009-04-21 2017-06-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8824392B2 (en) * 2011-06-24 2014-09-02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allocate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54969B1 (en) * 2011-09-29 2015-10-06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Wireless device calibration for implicit transmit
US10439848B2 (en) * 2011-10-07 2019-10-08 Audinate Pty Limited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networking over high impedance cabling
JP5923937B2 (ja) * 2011-11-10 2016-05-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US9277533B2 (en) * 2012-05-17 2016-03-01 Vid Scale, Inc. Scalable video coding over simultaneous unicast/multicast LTE DL shared channel
JP5785329B2 (ja) 2012-07-19 2015-09-3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4053832A (ja) 2012-09-10 2014-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サーバ、クライアント、配信システム及び配信方法
WO2015010332A1 (zh) * 2013-07-26 2015-0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与系统
JP6108554B2 (ja) 2014-02-25 2017-04-0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6105275B (zh) * 2014-03-26 2020-03-10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
WO2016029364A1 (zh) * 2014-08-26 2016-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US9806860B2 (en) * 2014-08-28 2017-10-31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Mechanisms for single user (SU) and multiple user (MU) transmission and association via polling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412677B2 (en) * 2015-04-09 2019-09-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an 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 (EDCA) transmission
CN106303912A (zh) * 2015-05-29 2017-01-04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设备间通信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US10142960B2 (en) * 2016-09-06 2018-11-27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Multi-user ranging with unassociated station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10905A1 (en) * 2005-06-24 2010-05-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providing point-to-multipoint servi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118825A1 (en) * 2006-08-22 2010-05-13 Ntt Docomo, Inc. Radio base station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90323848A1 (en) * 2008-05-20 2009-12-31 Ntt Docomo, Inc. Spatial sub-channel selection and pre-coding apparatus
US20120106517A1 (en) * 2009-01-16 2012-05-03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schedul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20100265842A1 (en) * 2009-04-21 2010-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abling support for transparent relay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110267948A1 (en) * 2010-05-03 2011-11-03 Koc Ali T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and managing conges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20140226552A1 (en) * 2011-09-30 2014-08-14 Intel Corporation Multicast service using unicast subfr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61802A1 (en) 2018-08-15
EP3361802B1 (en) 2020-03-18
EP3675589A1 (en) 2020-07-01
CN115776729A (zh) 2023-03-10
TW201724824A (zh) 2017-07-01
JPWO2017077781A1 (ja) 2018-08-23
US11201697B2 (en) 2021-12-14
JP6791161B2 (ja) 2020-11-25
US20180309543A1 (en) 2018-10-25
WO2017077781A1 (ja) 2017-05-11
CN108141859B (zh) 2022-12-06
EP3361802A4 (en) 2018-11-07
EP3675589B1 (en) 2021-10-27
CN108141859A (zh) 2018-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74904A1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20220046654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10385029A1 (en) User devic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11362850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223195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WI694742B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JP2023129538A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052337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361816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560319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W201713099A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I724042B (zh) 資訊處理裝置及通訊系統
WO2017029892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