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9845B - 內視鏡握把 - Google Patents
內視鏡握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19845B TWI719845B TW109106743A TW109106743A TWI719845B TW I719845 B TWI719845 B TW I719845B TW 109106743 A TW109106743 A TW 109106743A TW 109106743 A TW109106743 A TW 109106743A TW I719845 B TWI719845 B TW I71984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 button
- outer tube
- flexible
- wall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內視鏡握把,包含有:一可撓管,其身部在受側向力抵壓時,即使其局部管徑縮小,無側向力作用時即回復原形;一套管,其管壁具有一開口,該套管套設於該可撓管;一外管,其管壁具有一按鈕,該外管套設於該套管外,該按鈕在受側向力按壓時,即伸入該開口並抵壓該可撓管,無側向力作用時即復位;一頭端蓋,具有一前貫孔,該頭端蓋螺設於該套管之前段管壁;一支撐管,其後端固設於該頭端蓋;以及一尾端蓋,具有一後貫孔,該尾端蓋螺設於該套管之後段管壁,並與該頭端蓋前後夾持該外管。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與內視鏡探測管的握持結構有關,特別係指一種內視鏡握把。
現今,內視鏡為侵入式人體檢查所普遍使用的工具之一,而除了應用於醫療用途之外,內視鏡亦可應用於工業用途。基於提升維修效率以及安全性的考量,當複雜的機械結構出現異常,作業人員可先藉由內視鏡確認故障位置,而後進行修復或除錯作業。基本的工業用內視鏡結構,是於一探測管的一端設置一鏡頭,另一端連接一顯示器,且鏡頭所拍攝到的影像可藉由探測管傳輸至顯示器,並於顯示器上顯示。當作業人員欲檢查機械結構的內部元件時,可藉由將探測管及鏡頭伸入機械結構的縫隙中,以鏡頭拍攝內部狀況並將影像傳輸至顯示器,作業人員即可檢視顯示器所呈現之影像以審視複雜機械的內部結構。
其中,內視鏡探測管的種類分為軟管及可塑形的蛇管。針對可供作業人員操作鏡頭端轉向的探測管而言,其結構必須為軟管,但當作業人員欲檢視的位置位於高處或遠處時,作業人員則很難藉由操作軟管結構的探測管,將鏡頭移動至欲檢視之位置。
為解決上述問題,TW I432164 專利案揭露了一種使用於內視鏡管體之套筒裝置,探測管之部分係可移動地穿設於握持塊以及硬管中,硬管係用以支撐探測管,以供作業人員將探測管伸至高處或遠處,而作業人員可藉由按壓設置於握持塊的按鈕,使握持塊的貫孔口徑縮小並夾持探測管,並可藉由呈「C」形的鎖定件,使按鈕維持伸入貫孔的狀態,以供作業人員方便操作,然而,此套筒裝置只能夾持單一管徑的探測管,若探測管的管徑過大則無法伸入套筒裝置;而若探測管的管徑過小,套筒裝置的按鈕則無法有效固定探測管。
有鑑於上述缺失,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內視鏡握把,可適用於不同管徑的內視鏡探測管。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內視鏡握把,包含有:一可撓管,該可撓管之長度延伸方向定義為前後,該可撓管之身部在受一側向力抵壓時,即使其局部管徑縮小,無該側向力作用時即回復原形;一套管,該套管之管壁具有連通該套管之內部與外部的一開口,該套管套設於該可撓管外;一外管,該外管之管壁具有一按鈕,該外管套設於該套管外,該按鈕在受一側向力按壓時,即伸入該開口並抵壓該可撓管,無該側向力作用時即復位;一頭端蓋,具有一前貫孔,該頭端蓋螺設於該套管之前段管壁;一支撐管,其後端固設於該頭端蓋,而該可撓管之管內空間可透過該前貫孔與該支撐管之管內空間相互連通;以及,一尾端蓋,具有一後貫孔,該尾端蓋螺設於該套管之後段管壁,並與該頭端蓋前後夾持該外管,且該可撓管之管內空間可透過該後貫孔對外連通。
較佳地,該可撓管自位於其管壁之一第一預定位置至其後端的內管徑係前小後大而其內側管面係呈推拔狀。
較佳地,該可撓管自其外側管壁向外凸伸一凸環,該按鈕在受一側向力按壓而伸入該開口並抵壓該可撓管時,該按鈕係抵壓於該凸環。
較佳地,該可撓管自其內側管壁向內凸伸一凸環,該按鈕在受一側向力按壓而伸入該開口並抵壓該可撓管時,該按鈕係抵壓於設有該凸環的該可撓管之部分管壁。
較佳地,該套管更自其外側管壁向內凹設一凹槽,且該凹槽之槽底呈平面狀;該外管更自其內側管壁向內凸伸一凸台,且該凸台呈平頂狀而具有一平面,該平面貼合於該凹槽之槽底。
較佳地,該可撓管更自其外側管壁向外凸伸一肩部;該套管自位於其管壁之一第二預定位置至其前端的內管徑係呈前大後小階梯狀而形成朝前的一階面,該套管係以該階面與該頭端蓋前後夾持該肩部。
較佳地,該按鈕具有一凸塊,當該按鈕受一側向力按壓而伸入該開口時,該按鈕係以該凸塊抵壓該可撓管。
較佳地,該按鈕以其一端連接該外管之管壁,並具有朝向該外管之外側管面之切線方向且相對的二按鈕側壁,且該二按鈕側壁與該外管之管壁間分別形成一空隙;該內視鏡握把更包含有一蓋體,該蓋體具有一頂板以及自該頂板之兩相對側緣同向延伸的二蓋體側壁,該二蓋體側壁分別向外凸伸至少一凸肋,該蓋體蓋設於該按鈕,該頂板位於該按鈕之外側,而該二蓋體側壁以及該至少一凸肋皆部份位於該空隙,該二蓋體側壁分別頂抵於該二按鈕側壁,且該至少一凸肋頂抵於該外管之管壁。
較佳地,更包含有一扣環,該扣環具有一弧狀身部以及一鎖定件,該鎖定件設置於該弧狀身部之一端,該扣環可活動地套設於該外管,並可供使用者操作而於一鎖定狀態以及一釋放狀態間轉換,該扣環於該鎖定狀態時,該鎖定件固定該弧狀身部之兩端,該弧狀身部即壓制該蓋體而使該按鈕保持伸入該開口;該扣環於該釋放狀態時,該弧狀身部即未壓制該蓋體,而該按鈕即復位。
較佳地,該外管之外側管壁更環設有一環槽,該扣環係套設於該環槽。
較佳地,該弧狀身部更自其內側表面向內凸伸至少一限位柱;該外管更自其外側管壁向內凹設至少一限位槽,該至少一限位柱係卡合於該至少一限位槽。
為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構造及特點所在,茲舉以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說明如後,其中:
如圖1至圖13所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一種內視鏡握把10,包含有:一可撓管11、一套管21、一外管31、一頭端蓋41、一支撐管51以及一尾端蓋61。
該可撓管11,其長度延伸方向定義為前後,該可撓管11自其外側管壁向外凸伸一肩部12以及一凸環13,該肩部12位於該凸環13之前方,該可撓管11自位於其外側管壁之一第一預定位置(圖中未標)至其後端之內管徑係前大後小而其內側管面係呈推拔狀,該可撓管11之身部在受一側向力抵壓時,即使其局部管徑縮小,無該側向力作用時即回復原形。
該套管21,其管壁具有連通該套管21之內部與外部的一開口22,且如圖 3 所示,該套管21之外側管壁向內凹設一凹槽23,該凹槽23之槽底呈平面狀,該套管21自位於其管壁之一第二預定位置(圖中未標)至其前端的內管徑係呈前大後小階梯狀而形成朝前的一階面24,該套管21套設於該可撓管11外。
該外管31,其管壁具有一按鈕32,且如圖 4 所示,該外管31自其內側管壁向內凸伸一凸台33,該凸台33呈平頂狀而具有一平面331,該外管31套設於該套管21外且該平面331貼合於該凹槽23之槽底,該按鈕32在受一側向力按壓時,即伸入該開口22並抵壓於該可撓管11之該凸環13,無該側向力作用時即復位。須特別說明的一點是,該按鈕32具有一復歸能力(圖中未示),該復歸能力(圖中未示)係藉由該按鈕32與該外管31為一體成形所產生,該按鈕32以其一端連接於該外管31之管壁,當該按鈕32受一側向力按壓而以其與外管31的一連接部位(圖中未標)為轉軸旋擺時,該連接部位(圖中未標)因形變而產生一彈性力(圖中未示),該彈性力(圖中未示)即提供該按鈕32該復歸能力(圖中未示)。於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按鈕32係以其與該外管31一體成形並以其一端連接於該外管31之管壁為例,但不以其為限,亦可為該按鈕32藉由沿該外管31之管壁之切線方向的一軸桿樞設於該外管31之管壁,並藉由套設於該軸桿的一扭轉彈簧達到無該側向力而該按鈕32即復位之功能,此結構之組合關係甚為習知,容不贅述。
須特別說明的一點是,該套管21係藉由該平面331貼合於該凹槽23之槽底的組合關係,使該外管31無法受一外力(圖中未示)作用而相對於該套管21沿該套管21之外側管面旋轉,達到對該外管31限位之功能,而為達前述之功能,於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係以該平面331貼合於該凹槽23之槽底的組合關係為例,但不以其為限,亦可為該外管31套設且黏合於該套管21之組合關係。
該頭端蓋41,具有一前貫孔42,該頭端蓋41螺設於該套管21之前段管壁,且該套管21係以該階面24與該頭端蓋41前後夾持該肩部12。
該支撐管51,其後端固設於該頭端蓋41,而該可撓管11之管內空間可透過該前貫孔42與該支撐管51之管內空間相互連通。
該尾端蓋61,具有一後貫孔62,該尾端蓋61螺設於該套管21之後段管壁,並與該頭端蓋41前後夾持該外管31,而該可撓管11之管內空間可透過該後貫孔62對外連通。
其中,該可撓管11以及該支撐管51之管內空間係用以供一內視鏡探測管99穿過。
須補充說明的一點是,如圖 5 所示,當該內視鏡探測管99穿設於該可撓管11且該按鈕32受使用者抵壓而伸入該開口22時,該凸環13之結構係用以受該按鈕32抵壓而使該可撓管11之局部管徑縮小,進而夾持該內視鏡探測管99,而為達前述之夾持功能,除該可撓管11自其外側管壁向外凸伸該凸環13外,亦可為下述之二實施態樣:
如圖 6 所示,該可撓管11自其內側管壁向內凸伸一凸環13’,該按鈕32在受一側向力按壓而伸入該開口22並抵壓該可撓管11時,該按鈕32係抵壓於設有該凸環13’的該可撓管11之部分管壁。
如圖 7 所示,該按鈕32具有一凸塊321,當該按鈕32受一側向力(圖中未示)按壓而伸入該開口22時,該按鈕32係以該凸塊321抵押該可撓管11。
以上說明了本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架構,接下來說明本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操作狀態。
請再參閱圖 2,係顯示該內視鏡探測管99還未穿過該可撓管11以及該支撐管51之管內空間的狀態。
如圖 8 所示,於使用本第一較佳實施例前,係先藉由使用者操作,將該內視鏡探測管99以其鏡頭端由該後貫孔62穿入該可撓管11之管內空間,該內視鏡探測管99在穿入該可撓管11之管內空間的過程中,會受到該可撓管11呈推拔狀之部分內側管面的引導而往前進入到該可撓管11於該第一預定位置(圖中未標)前方的部分,而後進入到該支撐管51,最後由該支撐管51的自由端穿出。
如圖 9 所示,於該內視鏡探測管99由該支撐管51之自由端穿出後,使用者按壓該按鈕32,該按鈕32即伸入該開口22並抵壓於該可撓管11之該凸環13,即使該可撓管11之局部內管徑縮小,此時位於該可撓管11之管內空間的該內視鏡探測管99即受該可撓管11之內側管壁擠壓夾持。
於該可撓管11之內側管壁夾持該內視鏡探測管99後,使用者即無須一直手持該內視鏡探測管99,而可如圖 10 所示,以一手握持本第一較佳實施例,另一手進行該內視鏡探測管99之鏡頭端的操作或控制(例如控制鏡頭端之拍攝方向)。
而當使用者欲釋放該內視鏡探測管99時,使用者停止按壓該按鈕32,該按鈕32即藉由其自身的該復歸能力(圖中未示)而復位,該可撓管11之身部由於未被該按鈕32抵壓即回復原形且其局部內管徑復原,該內視鏡探測管99即未受該可撓管11之內側管壁夾持而使用者可輕易地由該後貫孔62抽出。
如先前技術中所述,該內視鏡探測管99之外管徑需略小於該可撓管11以及該支撐管51之內管徑,但不可過大或過小,以符合該按鈕32穩定夾持該內視鏡探測管99之功能。當前述但書之狀況發生時,使用者則需替換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一相容組件71,該相容組件71即包含有該可撓管11、該頭端蓋41以及該支撐管51,而使用者於替換該相容組件71時的操作狀態如下所述。
請再參閱圖 2 以及圖 11 至圖 13,為明確描述本第一較佳實施例於替換該相容組件71之操作狀態,於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後續部分操作狀態說明中,該可撓管11、該頭端蓋41以及該支撐管51之數量分別為二,且分別定義為已設置於該套管21的一第一可撓管11’以及固設有一第一支撐管51’的一第一頭端蓋41’與未設置於該套管21的一第二可撓管11”以及固設有一第二支撐管51”的一第二頭端蓋41”,且該第一可撓管11’以及該第一支撐管51’之內管徑小於該第二可撓管11”以及該第二支撐管51”之內管徑,該第一頭端蓋41’之該前貫孔42的孔徑小於該第二頭端蓋41”之該前貫孔42之孔徑。
於使用者開始替換該相容組件71的作業時,藉由使用者操作,沿該套管21之外側管面的切線方向旋轉該第一頭端蓋41’,解除該第一頭端蓋41’與該套管21之螺設關係以及該第一頭端蓋41’與該套管21對該第一可撓管11’之該肩部12之夾持關係,並將該第一頭端蓋41’以及該第一支撐管51’自該套管21移除。
當該第一頭端蓋41’以及該第一支撐管51’自該套管21移除後,如圖 11 所示,使用者即可自該套管21之前端開口取出該第一可撓管11’。須補充說明的一點是,使用者可藉由翻轉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其餘部分,使該套管21之前端開口朝下、後端開口朝上,該第一可撓管11’即可自該套管21之管內空間中落下,以自該套管21中取出該第一可撓管11’,亦可藉由一工具或其手指自該套管21之前端開口取出該第一可撓管11’。
當使用者自該套管21之前端開口取出該第一可撓管11’後,如圖 12 所示,藉由使用者操作,將該第二可撓管11”以其後端由該套管21之前端開口伸入該套管21之管內空間,直至該第二可撓管11”之該肩部12置於該階面24。
當該第二可撓管11”之該肩部12置於該階面24後,藉由使用者操作,將該第二頭端蓋41”放至該套管21之前端,並沿該套管21之外側管面的切線方向旋轉該第二頭端蓋41”,使該第二頭端蓋41”螺接於該套管21之前段管壁,且該套管21以該階面24與該第二頭端蓋41”前後夾持該肩部12,如圖 13 所示,即完成使用者替換該相容組件71之作業。
藉此,使用者僅須替換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該相容組件71,本第一較佳實施例即可適用於不同外管31徑之該內視鏡探測管99。
如圖 14 至圖 16 所示,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一種內視鏡握把80,主要概同於前揭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
於本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該按鈕32係以其一端連接該外管31之管壁,並具有朝向該外管31之外側管面之切線方向且相對的二按鈕側壁322,且該二按鈕側壁322與該外管31之管壁間分別形成一空隙G。
該內視鏡握把80更包含有一蓋體81,該蓋體81具有一頂板82以及自該頂板82之兩相對側緣同向延伸的二蓋體側壁83,該二蓋體側壁83分別向外凸伸二凸肋84,該蓋體81蓋設於該按鈕32,該頂板82位於該按鈕32之外側,而該二蓋體側壁83以及該四凸肋84皆部分位於該空隙G,該二蓋體側壁83分別頂抵於該二按鈕側壁322,且該四凸肋84分別頂抵於該外管31之管壁。須特別說明的一點是,於本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自一該蓋體側壁83凸伸之該凸肋84的數量係以二為例,但不以其為限,亦可為其餘一或以上之數量。
使用者於操作本第二較佳實施例時,可單獨按壓該按鈕32或該蓋體81,亦可同時按壓該按鈕32以及該蓋體81,使該按鈕32伸入該開口22並抵壓於該可撓管11之該凸環13。
藉由上述之結構,於該按鈕32直接或間接受一側向力(圖中未示)按壓而伸入該開口22時,可避免該按鈕32於該空隙G內產生沿該可撓管11之外側管面的切線方向偏移的狀況,使該按鈕32穩定地將該側向力(圖中未示)傳導至該可撓管11之該凸環13。
本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其餘結構及其所能達到的功效均概同於前揭第一較佳實施例,容不贅述。
如圖 17 至圖 20 所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一種內視鏡握把90,主要概同於前揭第二較佳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
於本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該外管31之外側管壁更環設有一環槽34,且該外管31更自其外側管壁向內凹設二限位槽35。實際實施時,該二限位槽35係自該環槽34之槽底向內延伸。須特別說明的一點是,於本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該限位槽35之數量係以二為例,但不以其為限,亦可為其餘一或以上之數量。
該內視鏡握把90更包含有一扣環91,該扣環91具有一弧狀身部92以及一鎖定件93,該弧狀身部92自其內側表面向內凸伸二限位柱921,該鎖定件93設置於該弧狀身部92之一端,該扣環91可活動地套設於該外管31之該環槽34,且該二限位柱921卡合於該二限位槽35,該扣環91可供使用者操作而於一鎖定狀態S1以及一釋放狀態S2間轉換,該扣環91於該鎖定狀態S1時,該鎖定件93固定該弧狀身部92之兩端,該弧狀身部92即壓制該蓋體81而使該按鈕32保持伸入該開口22;該扣環91於該釋放狀態S2時,該弧狀身部92即未壓制該蓋體81,而該按鈕32即復位。實際實施時,該鎖定件93為一迫緊式搭扣。須特別說明的一點是,於本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該限位柱921之數量係以二為例,但不以其為限,亦可為其餘一或以上之數量。
以上說明了本第三較佳實施例的架構,接下來說明本第三較佳實施例的操作狀態。
須事先說明的一點是,於使用本第三較佳實施例前,該扣環91係呈該釋放狀態S2而該弧狀身部92未壓制該蓋體81。
於該內視鏡探測管99由該支撐管51之自由端穿出後,藉由使用者操作,將該扣環91由該釋放狀態S2轉換至該鎖定狀態S1,該弧狀身部92即壓制該蓋體81而使該按鈕32保持伸入該開口22並抵壓於該可撓管11之該凸環13,進而使該可撓管11之內側管壁維持夾持該內視鏡探測管99。
而當使用者欲釋放該內視鏡探測管99時,藉由使用者操作,將該扣環91由該鎖定狀態S1轉換至該釋放狀態S2,該弧狀身部92即未壓制該蓋體81,該按鈕32即藉由其自身的該復歸能力(圖中未示)而復位,該可撓管11之身部即回復原形,該內視鏡探測管99則未受該可撓管11之內側管壁夾持而使用者可輕易地由該後貫孔62抽出。
藉此,當使用者欲維持本第三較佳實施例與該內視鏡探測管99之相對位置時,藉由將該扣環91由該釋放狀態S2轉換至該鎖定狀態S1後,即無須持續按壓該按鈕32或該蓋體81,操作上更為輕鬆且便利。
本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其餘結構及其所能達到的功效均概同於前揭第二較佳實施例,容不贅述。
10:內視鏡握把
11:可撓管
12:肩部
13, 13’:凸環
21:套管
22:開口
23:凹槽
24:階面
31:外管
32:按鈕
321:凸塊
33:凸台
331:平面
41:頭端蓋
42:前貫孔
51:支撐管
61:尾端蓋
62:後貫孔
71:相容組件
11’:第一可撓管
41’:第一頭端蓋
51’:第一支撐管
11”:第二可撓管
41”:第二頭端蓋
51”:第二支撐管
80:內視鏡握把
322:按鈕側壁
G:空隙
81:蓋體
82:頂板
83:蓋體側壁
84:凸肋
90:內視鏡握把
34:環槽
35:限位槽
91:扣環
92:弧狀身部
921:限位柱
93:鎖定件
S1:鎖定狀態
S2:釋放狀態
99:內視鏡探測管
圖 1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前視立體圖。
圖 2 係沿圖 1 中 2-2 剖線之剖視圖。
圖 3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構造後視立體圖,顯示套管之凹槽的結構。
圖 4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構造俯視立體圖,顯示外管之凸台的結構。
圖 5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構造剖視圖,顯示凸環之結構,本圖之剖線位置與圖 1 中 2-2 剖線之位置相同。
圖 6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構造剖視圖,類似圖 5,顯示凸環之另一實施態樣。
圖 7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構造剖視圖,類似圖 5,顯示凸環之另一實施態樣。
圖 8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顯示內視鏡探測管伸入可撓管與支撐管之管內空間的狀態。
圖 9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顯示內視鏡探測管由於按鈕伸入貫孔並抵壓可撓管而被可撓管之內側管壁夾持的狀態
圖 10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顯示使用者握持本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狀態。
圖 11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顯示第一可撓管自套管中取出的狀態。
圖 12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顯示第二可撓管自套管之前端開口伸入套管的狀態。
圖 13 係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剖視圖,顯示相容組件為第二可撓管、第二頭端蓋以及第二支撐管的結構,本圖之剖線位置與圖 1 中 2-2 剖線之位置相同。
圖 14 係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前視立體圖。
圖 15 係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前視圖。
圖 16 係沿圖 14 中 16-16 剖線之剖視圖。
圖 17 係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前視立體圖。
圖 18 係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局部構造立體圖,顯示扣環的結構。
圖 19 係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顯示扣環於釋放狀態時,本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狀態。
圖 20 係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顯示扣環於鎖定狀態時,本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狀態
10:內視鏡握把
31:外管
32:按鈕
41:頭端蓋
51:支撐管
61:尾端蓋
Claims (11)
- 一種內視鏡握把,包含有:一可撓管,該可撓管之長度延伸方向定義為前後,該可撓管之身部在受一側向力抵壓時,即使其局部管徑縮小,無該側向力作用時即回復原形;一套管,該套管之管壁具有連通該套管之內部與外部的一開口,該套管套設於該可撓管外;一外管,該外管之管壁具有一按鈕,該外管套設於該套管外,該按鈕在受一側向力按壓時,即伸入該開口並抵壓該可撓管,無該側向力作用時即復位;一頭端蓋,具有一前貫孔,該頭端蓋螺設於該套管之前段管壁;一支撐管,其後端固設於該頭端蓋,而該可撓管之管內空間可透過該前貫孔與該支撐管之管內空間相互連通;以及一尾端蓋,具有一後貫孔,該尾端蓋螺設於該套管之後段管壁,並與該頭端蓋前後夾持該外管,且該可撓管之管內空間可透過該後貫孔對外連通。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握把,其中:該可撓管自位於其管壁之一第一預定位置至其後端的內管徑係前小後大而其內側管面係呈推拔狀。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握把,其中:該可撓管自其外側管壁向外凸伸一凸環,該按鈕在受一側向力按壓而伸入該開口並抵壓該可撓管時,該按鈕係抵壓於該凸環。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握把,其中:該可撓管自其內側管壁向內凸伸一凸環,該按鈕在受一側向力按壓而伸入該開口並抵壓該可撓管時,該按鈕係抵壓於設有該凸環的該可撓管之部分管壁。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握把,其中:該套管更自其外側管壁向內凹設一凹槽,且該凹槽之槽底呈平面狀;該外管更自其內側管壁向內凸伸一凸台,且該凸台呈平頂狀而具有一平面,該平面貼合於該凹槽之槽底。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握把,其中:該可撓管更自其外側管壁向外凸伸一肩部;該套管自位於其管壁之一第二預定位置至其前端的內管徑係呈前大後小階梯狀而形成朝前的一階面,該套管係以該階面與該頭端蓋前後夾持該肩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握把,其中:該按鈕具有一凸塊,當該按鈕受一側向力按壓而伸入該開口時,該按鈕係以該凸塊抵壓該可撓管。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握把,其中:該按鈕以其一端連接該外管之管壁,並具有朝向該外管之外側管面之切線方向且相對的二按鈕側壁,且該二按鈕側壁與該外管之管壁間分別形成一空隙;該內視鏡握把更包含有一蓋體,該蓋體具有一頂板以及自該頂板之兩相對側緣同向延伸的二蓋體側壁,該二蓋體側壁分別向外凸伸至少一凸肋,該蓋體蓋設於該按鈕,該頂板位於該按鈕之外側,而該二蓋體側壁以及該至少一凸肋皆部份位於該空隙,該二蓋體側壁分別頂抵於該二按鈕側壁,且該至少一凸肋頂抵於該外管之管壁。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內視鏡握把,其中:更包含有一扣環,該扣環具有一弧狀身部以及一鎖定件,該鎖定件設置於該弧狀身部之一端,該扣環可活動地套設於該外管,並可供使用者操作而於一鎖定狀態以及一釋放狀態間轉換,該扣環於該鎖定狀態時,該鎖定件固定該弧狀身部之兩端,該弧狀身部即壓制該蓋體而使該按鈕保持伸入該開口;該扣環於該釋放狀態時,該弧狀身部即未壓制該蓋體,而該按鈕即復位。
-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內視鏡握把,其中:該外管之外側管壁更環設有一環槽,該扣環係套設於該環槽。
-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內視鏡握把,其中:該弧狀身部更自其內側表面向內凸伸至少一限位柱;該外管更自其外側管壁向內凹設至少一限位槽,該至少一限位柱係卡合於該至少一限位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06743A TWI719845B (zh) | 2020-03-02 | 2020-03-02 | 內視鏡握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06743A TWI719845B (zh) | 2020-03-02 | 2020-03-02 | 內視鏡握把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19845B true TWI719845B (zh) | 2021-02-21 |
TW202133786A TW202133786A (zh) | 2021-09-16 |
Family
ID=75746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06743A TWI719845B (zh) | 2020-03-02 | 2020-03-02 | 內視鏡握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19845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57963A1 (en) * | 2016-09-23 | 2018-03-29 | Sentreheart, Inc.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
WO2019210227A1 (en) * | 2018-04-26 | 2019-10-31 |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 Endoscope with rotatable camera and related methods |
TWM598120U (zh) * | 2020-03-02 | 2020-07-11 | 醫電鼎眾股份有限公司 | 內視鏡握把 |
-
2020
- 2020-03-02 TW TW109106743A patent/TWI71984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57963A1 (en) * | 2016-09-23 | 2018-03-29 | Sentreheart, Inc.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
WO2019210227A1 (en) * | 2018-04-26 | 2019-10-31 |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 Endoscope with rotatable camera and related methods |
TWM598120U (zh) * | 2020-03-02 | 2020-07-11 | 醫電鼎眾股份有限公司 | 內視鏡握把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3786A (zh) | 2021-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80337B2 (en) | Handle of endoscope with self-locking assembly and insertion end positioning assembly | |
JPS6138449B2 (zh) | ||
KR20080023175A (ko) | 액세서리 및 액세서리 부착 장치 | |
CN114403777B (zh) | 内窥镜旋钮制动装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 |
TWM598120U (zh) | 內視鏡握把 | |
TWI719845B (zh) | 內視鏡握把 | |
JP5784975B2 (ja) | 歯科用ハンドピース | |
KR20040061637A (ko) | 진공청소기의 연장관 록킹장치 | |
JP7540116B1 (ja) | 挿着装置、内視鏡及び使用方法 | |
US20150265140A1 (en) | Instrument holder for mounting a medical instrument on a joint arm | |
JPH1052400A (ja) | 電子内視鏡装置のコネクタ接続部 | |
CN210990135U (zh) | 一种内窥镜的手持端 | |
JP3544204B1 (ja) | 光コネクタの雌プラグ | |
TWI709466B (zh) | 伸縮桿 | |
JP2018117872A (ja) | 内視鏡挿入部の先端部構造及び内視鏡 | |
CN115251804A (zh) | 通用内窥镜夹持器 | |
CN221504486U (zh) | 连接结构及拆装组件 | |
TWI413600B (zh) | 快拆結構 | |
JPS6120568Y2 (zh) | ||
KR200265954Y1 (ko) | 전선보호관용 접속구 | |
CN220309106U (zh) | 通用内窥镜夹持器 | |
JPS6120569Y2 (zh) | ||
TWM635348U (zh) | 鎖固裝置 | |
KR200370071Y1 (ko) | 진공청소기의 호스 연결장치 | |
JPH0248809Y2 (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