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5841B - 自行車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15841B TWI715841B TW107117359A TW107117359A TWI715841B TW I715841 B TWI715841 B TW I715841B TW 107117359 A TW107117359 A TW 107117359A TW 107117359 A TW107117359 A TW 107117359A TW I715841 B TWI715841 B TW I71584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bicycle
- rear wheel
- coupling
- crank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 B62M1/24—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reciprocating levers, e.g. foot levers
- B62M1/28—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reciprocating levers, e.g. foot le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flexible drive members, e.g. chai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7/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rotary shaft, e.g. cardan shaf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3/00—Bicycles
- B62K3/02—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9/00—Children's 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1/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 B62M11/0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unchangeable ratio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3/00—Construction of cranks operated by hand or foo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自行車1是具有前輪11及後輪12的自行車。自行車1包括:第1齒輪21,設置在前輪11與後輪12之間;第2齒輪,設置在後輪12上;軸16,包括與第1齒輪21咬合的第3齒輪161及與第2齒輪咬合的第4齒輪162;以及結合部151,拆裝自如地結合用以使第1齒輪21旋轉的齒輪曲柄17,並且將齒輪曲柄17的驅動力傳遞至第1齒輪21。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適合於自行車的練習的自行車和自行車的製造方法。
先前,已知有可拆下包含踏板(pedal)、曲柄(crank)及鏈輪(chain wheel)的單元,以進行騎自行車行駛的練習的練習用自行車。自行車的初學者可藉由在無踏板單元的狀態下一面用腳踢地面,一面使練習用自行車驅動,來培養平衡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147199號公報
在現有的練習用自行車中,為了設為無踏板的狀態,需要拆下包含踏板、曲柄及鏈輪的單元。包含踏板、曲柄及鏈輪的單元的重量大到難以利用單手來支撐的程度,且在鏈輪中亦形成有用以嵌入鏈條(chain)的突起,故而存在有無法容易地拆下單元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是鑒於該些方面而開發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容易地拆下踏板的自行車。
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是具有前輪及後輪的自行車。所述自行車包括:第1齒輪,設置在所述前輪與所述後輪之間;第2齒輪,設置在所述後輪上;軸,包含與所述第1齒輪咬合的第3齒輪及與所述第2齒輪咬合的第4齒輪;以及結合部,拆裝自如地結合用以使所述第1齒輪旋轉的齒輪曲柄(gear crank),並且將所述齒輪曲柄的驅動力傳遞至所述第1齒輪。
所述結合部例如包含與形成於所述齒輪曲柄上的凹部嵌合的凸部或與形成於所述齒輪曲柄上的凸部嵌合的凹部中的至少一個。
所述結合部及所述第1齒輪亦可具有使自所述齒輪曲柄延伸的棒狀構件貫通的孔。
亦可為:在所述棒狀構件上,在所述自行車的右側及左側之中與在所述結合部上結合有第1齒輪曲柄的第1側相反的第2側,形成有結合用機構,所述結合用機構是用以在較第2齒輪曲柄安裝在所述棒狀構件上的位置更靠前端側的位置上,結合對所述第2齒輪曲柄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進行限制的限制構件。
自行車亦可進而包括支撐部,所述支撐部是在所述第2齒輪曲柄與所述第1齒輪之間包圍所述棒狀構件的外周面,對所述棒狀構件進行支撐。
所述結合部亦可為在未結合所述齒輪曲柄的狀態下,拆裝自如地對覆蓋所述結合部的蓋體進行固定的構造。
所述軸亦可由自所述第3齒輪的位置延伸至所述第4齒輪的位置為止的可撓性構件所形成。所述軸例如具有經一體化的多個線狀構件。
亦可為:自行車進而包括設置在所述前輪與所述後輪之間的車架(frame),所述軸具有沿所述車架延伸的區域。所述軸亦可具有沿所述車架的曲線部延伸的區域。
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是具有前輪及後輪的自行車。所述自行車包括:第1齒輪,設置在所述前輪與所述後輪之間;第2齒輪,設置在所述後輪上;軸,包含與所述第1齒輪咬合的第3齒輪及與所述第2齒輪咬合的第4齒輪;齒輪曲柄,用以使所述第1齒輪旋轉;以及踏板,與所述齒輪曲柄拆裝自如地結合。
在所述第1實施方式及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中,亦可為:所述第1齒輪可拆裝地固定在所述自行車的本體上,所述第2齒輪可拆裝地固定在所述後輪上,所述軸藉由使所述第1齒輪自所述本體分離,且使所述第2齒輪自所述後輪分離而自所述本體分離。
所述自行車亦可進而包括將所述後輪與所述第2齒輪加以結合的結合構件,並且在所述結合構件貫通所述第2齒輪,且所述結合構件的前端與所述後輪相接的狀態下,將所述第2齒輪固定在所述後輪上,在所述結合構件未貫通所述第2齒輪的狀態下,使所述第2齒輪自所述後輪分離。
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的製造方法是用以製造所述自行車的方法。所述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準備所述自行車;準備第1齒輪曲柄及第2齒輪曲柄;藉由將自所述第1齒輪曲柄延伸的棒狀構件插入至形成於結合部的孔中,而使所述第1齒輪曲柄與所述結合部結合;將所述第2齒輪曲柄安裝至所述棒狀構件的前端側;以及在較將所述第2齒輪曲柄安裝至所述棒狀構件的位置更靠前端側的位置上,結合對所述第2齒輪曲柄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進行限制的限制構件。
根據本發明,獲得可在自行車中容易地拆下踏板的效果。
<第1實施形態> [自行車1的外觀] 圖1及圖2是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自行車1的外觀的圖。圖1表示已拆下齒輪曲柄17及踏板18的狀態的自行車1,圖2表示安裝有齒輪曲柄17及踏板18的狀態的自行車1。自行車1是齒輪曲柄17及踏板18為拆裝自如的構造的二輪車,是適合於用於學會騎自行車練習的自行車。
使用自行車1進行騎自行車的練習的使用者(例如孩子)可藉由在圖1的狀態下一面用腳踢地面,一面驅動自行車,來培養平衡感。而且,使用者在平衡感提高後將齒輪曲柄17及踏板18安裝至自行車1,進行蹬踏板18的練習。如此一來,使用者可在短時間內學會騎自行車。
在圖1所示的狀態下,自行車1包括前輪11、後輪12、車架13、鞍座(saddle)14、收容部15及軸16。在收容部15上,拆裝自如地設置有覆蓋用以安裝齒輪曲柄17的結合部(後述的結合部151)的蓋體150。在圖2所示的狀態下,自行車1呈現取代蓋體150而結合有齒輪曲柄17(17L、17R)的狀態。在所述狀態下,踏板18(18L、18R)與齒輪曲柄17(17L、17R)結合,使用者可蹬踏板18而驅動自行車1。
軸16是在收容部15上結合有齒輪曲柄17及踏板18的狀態下,將因使用者蹬踏板18而使齒輪曲柄17進行旋轉時所產生的驅動力傳遞至後輪12。軸16是由具有可撓性的構件所形成,在收容部15與後輪12之間,沿車架13的曲線部設置成曲線狀。
[自行車1的驅動力傳遞構造] 圖3是用以說明自行車1的驅動力傳遞構造的圖。在自行車1中,藉由設置在收容部15內的第1齒輪21、軸16及設置在後輪12上的第2齒輪22,而將因使用者蹬踏板18所產生的驅動力傳遞至後輪12。
如圖3所示,軸16包括軸本體160、以及設置在軸本體160的兩側的第3齒輪161及第4齒輪162。軸本體160是由自第3齒輪161的位置延伸至第4齒輪162的位置為止的可撓性的構件所形成。第3齒輪161是與設置在前輪11與後輪12之間的位置(例如鞍座14的下方的位置)的第1齒輪21咬合的齒輪。第4齒輪162是與設置在後輪12上的第2齒輪22咬合的齒輪。
第1齒輪21及第3齒輪161、以及第2齒輪22及第4齒輪162分別構成傘形齒輪(bevel gear)。藉由第1齒輪21旋轉而使得第3齒輪161旋轉,藉由第4齒輪162旋轉而使得第2齒輪22旋轉。
藉由軸16包含構成傘形齒輪的一部分的第3齒輪161及第4齒輪162,而使得第1齒輪21伴隨著齒輪曲柄17的旋轉而旋轉,藉由第1齒輪21旋轉,第3齒輪161旋轉而使得軸16沿徑向旋轉。藉由軸16沿徑向旋轉而使得第4齒輪162旋轉,藉由第4齒輪162旋轉,第2齒輪22旋轉而使得後輪12旋轉。
軸16所包含的可撓性構件例如由經一體化的多個線狀構件所構成。藉由軸16由可撓性構件構成,即使在車架13的一部分區域形成為曲線狀的情況下,亦可沿車架13配置軸16。
因此,軸16可構成為如圖1及圖2所示具有沿車架13延伸的區域,從而可使其難以自外部辨認,因此自行車1的美觀得到提高。又,藉由軸16的大部分區域位於車架13的內側,而使得使用者難以接觸至旋轉的軸16,故而安全性得到提高。
[第1齒輪21及第2齒輪22附近的構成] 圖4是表示從自行車1的右前方辨認收容部15的周邊部的狀態的圖。如圖4所示,軸16自收容部15的後方朝向後輪12延伸。
圖5是從自行車1的上方觀察收容部15的周邊部的位置上的收容部15的內部構造的透視圖。如圖5所示,在收容部15的內部,設置有第1齒輪21、第3齒輪161及支撐部23。圖6是從自行車1的右側觀察收容部15的周邊的位置上的第1齒輪21及第3齒輪161的附近的透視圖。
第1齒輪21是在作為第1齒輪曲柄的齒輪曲柄17R安裝在收容部15內的狀態下,伴隨著齒輪曲柄17R的旋轉而旋轉。第3齒輪161藉由第1齒輪21旋轉,而在與第1齒輪21的旋轉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旋轉。
支撐部23具有與棒狀構件的剖面形狀為相同形狀的空洞。支撐部23是在作為第2齒輪曲柄的齒輪曲柄17L與第1齒輪21之間,包圍用以將齒輪曲柄17R與齒輪曲柄17L加以結合的棒狀構件的外周面,而支撐棒狀構件。
圖7是設置在後輪12上的第2齒輪22及第4齒輪162的周邊的圖。藉由軸16旋轉而使得第4齒輪162旋轉,藉由第2齒輪22沿與第4齒輪162旋轉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旋轉而使得後輪12旋轉。
[收容部15的構造] 圖8(a)~圖8(d)是用以說明收容部15的構造的圖。圖8(a)是在收容部15上未結合齒輪曲柄17R的狀態下,從自行車1的右側辨認收容部15時的外觀圖。如圖8(a)所示,在收容部15上,形成有用以拆裝自如地結合用以使第1齒輪21旋轉的齒輪曲柄的結合部151。在圖8(a)所示的示例中,結合部151為多邊形狀的凸部,且與形成於齒輪曲柄17R的凹部嵌合,但結合部151亦可為多邊形狀的凹部,且構成為與形成於齒輪曲柄17R的凸部嵌合。
圖8(b)是收容部15的A-A線剖面圖。圖8(c)是在收容部15上安裝有齒輪曲柄17R及齒輪曲柄17L的狀態下的A-A線剖面圖。如圖8(b)所示,收容部15包含與第1齒輪21結合的支撐部23。又,收容部15包含用以限制支撐部23向右側(結合部151之側)移動的圓筒形狀的筒部24。筒部24是在未示於圖8(a)~圖8(d)中的位置上與收容部15結合。收容部15亦可作為筒部24而發揮作用。
支撐部23是在齒輪曲柄17L與第1齒輪21之間包圍自齒輪曲柄17R延伸的棒狀構件171的外周面,對棒狀構件171進行支撐。支撐部23的前端部的剖面形狀為多邊形(例如六邊形),例如,與形成於齒輪曲柄17L上的多邊形的凹部嵌合。支撐部23在自前端算起規定的距離的位置上具有階差,A-A線剖面上的多邊形的區域的寬度大於與多邊形的區域相鄰的區域的寬度。
筒部24的外徑小於多邊形的區域的寬度,筒部24的內徑大於與多邊形的區域相鄰的區域的寬度。因此,藉由設置有筒部24,可防止支撐部23與第1齒輪21及結合部151一併向右側移動而脫出。
在結合部151、第1齒輪21及支撐部23上,形成有使棒狀構件171貫通,並且與棒狀構件171嵌合的孔25。在本實施形態中,孔25的形狀及棒狀構件171的剖面形狀為將圓弧與直線加以連結而形成的形狀,藉由棒狀構件171旋轉,而使得第1齒輪21旋轉。
施加至齒輪曲柄17R的旋轉力經由結合部151及棒狀構件171而傳遞至第1齒輪21。又,施加至齒輪曲柄17L的旋轉力經由與齒輪曲柄17L嵌合的支撐部23及棒狀構件171而傳遞至第1齒輪21。
為了使施加至齒輪曲柄17R及齒輪曲柄17L的旋轉力高效率地傳遞至第1齒輪21,孔25的形狀及棒狀構件171的剖面形狀較佳為圓形以外的形狀,但亦可為圓形。當孔25的形狀及棒狀構件171的剖面形狀為圓形時,例如,可利用螺釘將棒狀構件171與支撐部23加以結合,藉此來將施加至齒輪曲柄17L的旋轉力高效率地傳遞至第1齒輪21。
棒狀構件171貫通形成於結合部151、第1齒輪21、支撐部23及齒輪曲柄17L上的孔,並抵達至齒輪曲柄17L上的自行車1的左側為止。在棒狀構件171的前端附近(例如自前端算起5 mm的位置),形成有用以結合限制構件40的作為結合用機構的槽,所述限制構件40是對齒輪曲柄17L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進行限制的構件。作為結合用機構的槽是在棒狀構件171上的自行車1的右側與左側之中與在結合部上結合有齒輪曲柄17R的右側(第1側)相反的左側(第2側),在較齒輪曲柄17L安裝至棒狀構件171的位置更靠前端側的位置進行結合。限制構件40包括由樹脂形成的本體部401、以及固定在形成於棒狀構件171上的槽內的金屬製的變形部402。
圖8(d)是表示在收容部15上安裝有蓋體150及蓋體152的狀態的圖。蓋體150是包含與結合部151的形狀為相同形狀的凹部的構件,可藉由凹部與結合部151嵌合,來覆蓋結合部151。又,蓋體152在收容部15上的與結合部151相反之側,具有與形成於支撐部23上的孔的形狀為相同形狀的凸部。藉由蓋體152的凸部與形成於支撐部23上的孔嵌合,蓋體152可覆蓋支撐部23。
如上所述,在已拆下齒輪曲柄17L及齒輪曲柄17R的狀態下,蓋體150及蓋體152覆蓋收容部15的左右,因此可令使用者不接觸至收容部15內的活動部。因此,使用自行車1時的安全性提高,故而適合於孩子用的自行車。
[用以藉由限制構件40來固定齒輪曲柄17的構造] 圖9(a)~圖9(c)是用以說明用以藉由限制構件40來固定齒輪曲柄17的構造的圖。如圖9(a)所示,在棒狀構件171的前端附近,形成有用以固定限制構件40的槽172。
圖9(b)是表示自與棒狀構件171結合之側觀察限制構件40的狀態的圖。在本體部401上,形成有與棒狀構件171的前端嵌合的凹部。變形部402由相互結合的左右的兩條金屬線所形成。變形部402具有兩條金屬線之間為第1寬度的區域、以及兩條金屬線之間為大於第1寬度的第2寬度的區域。第1寬度小於棒狀構件171的外徑,第2寬度大於棒狀構件171的外徑。
在穩定狀態下,變形部402的第1寬度的區域位於本體部401的凹部的內部,在所述狀態下,藉由變形部402與槽172嵌合,限制構件40可限制齒輪曲柄17L朝向左右方向的移動。
圖9(c)是用以說明使用者自棒狀構件171拆裝限制構件40的方法的圖。在圖9(c)中,為使構造易於理解,未表示齒輪曲柄17L。
使用者在自棒狀構件171拆下限制構件40時,或將限制構件40安裝至棒狀構件171時,藉由按壓限制構件40的一端以使其靠近本體部401,可使變形部402移動,以使變形部402的第2寬度的區域位於本體部401的凹部的內部。由於第2寬度大於棒狀構件171的外徑,故而在變形部402的第2寬度位於本體部401的凹部的內部的狀態下,使用者可自棒狀構件171自如地拆裝限制構件40。
[拆裝齒輪曲柄17的方法] 接著,說明在圖1所示的狀態的自行車1上安裝齒輪曲柄17及踏板18,製造圖2所示的狀態的自行車1的方法。首先,使用者拆下安裝在收容部15上的蓋體150及蓋體152。使用者藉由拉扯蓋體150及蓋體152,可容易地拆下蓋體150及蓋體152。
在已拆下蓋體150及蓋體152的狀態(圖8(a)及圖8(b)所示的狀態)下,使用者藉由將自安裝有踏板18R的齒輪曲柄17R延伸的棒狀構件171插入至形成於收容部15上的孔25內,並設為棒狀構件171的前端抵達至收容部15上的結合部151的相反側為止的狀態,來使齒輪曲柄17R與結合部151結合。
在所述狀態下,使用者藉由將本體部401插入至棒狀構件171而使本體部401安裝至棒狀構件171。接著,在按壓變形部402而使得變形部402的第2寬度的區域位於本體部401的凹部的狀態下,將棒狀構件171的較將齒輪曲柄17L安裝至棒狀構件171的位置更靠前端側的部位插入至限制構件40的凹部。當將棒狀構件171插入至限制構件40的凹部之後鬆開按壓變形部402的手,藉此變形部402的第1區域成為與形成於棒狀構件171上的槽172嵌合的狀態,使限制構件40與棒狀構件171結合,從而可製造圖2所示的狀態的自行車1。
使用者在欲自圖2所示的狀態恢復至圖1所示的狀態時,在按壓變形部402而使得變形部402的第2寬度的區域位於本體部401的凹部的狀態下自棒狀構件171拔出限制構件40。接著,自棒狀構件171拔出齒輪曲柄17L。然後,自形成於收容部15上的孔25中拔出棒狀構件171。最後,以覆蓋結合部151的方式安裝蓋體150,以及以覆蓋收容部15上的與結合部151相反之側的空洞的方式安裝蓋體152。
再者,在以上的說明中,已例示棒狀構件171自齒輪曲柄17R延伸的構成,但亦可為棒狀構件171自齒輪曲柄17L延伸的構成。又,亦可將所有構成設置在左右相反的位置上。
[變形例] 圖10是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自行車2的圖。圖10所示的自行車2中,與圖1所示的自行車1的不同點在於取代圖1所示的車架13,在收容部15與後輪12之間,具有沿與地面大致水平的方向延伸的車架19。又,與自行車1的不同點在於取代圖1所示的軸16,具有大致直線狀的軸20。在自行車2的構成中,軸20亦可不具有可撓性。
[第1實施形態的自行車1的效果] 如以上說明,在自行車1中,設置在前輪11及後輪12上的第1齒輪21與第2齒輪22之間是藉由軸16而連接。而且,自行車1具有結合部151,所述結合部151拆裝自如地結合用以使第1齒輪21旋轉的齒輪曲柄17R,並且將齒輪曲柄17的驅動力傳遞至第1齒輪21。
藉由使用者蹬安裝於齒輪曲柄17上的踏板18而使得軸16旋轉,伴隨著軸16的旋轉,後輪12旋轉。自行車1具有如上所述可容易地拆裝齒輪曲柄17的構成,藉此使用者可在欲培養平衡感時,在圖1所示的未安裝齒輪曲柄17的狀態下使用自行車1,在欲使用踏板18進行蹬自行車1的練習時,在圖2所示的安裝有齒輪曲柄17的狀態下使用自行車1。
自行車1如上所述,是利用軸16將齒輪曲柄17的驅動力傳遞至後輪12,故而使用者只要拆裝齒輪曲柄17,即可容易地切換圖1所示的狀態與圖2所示的狀態。又,軸16具有可撓性,且設置成曲線狀以使大部分區域被車架13掩藏。因此,使用者難以接觸至軸16,從而可確保高安全性。
<第2實施形態> 圖11是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自行車3的外觀的圖。在自行車3中,在安裝有齒輪曲柄17(17L、17R),且未安裝踏板18(踏板18L,踏板18R)的方面,與圖1所示的第1實施形態的自行車1不同,在其他方面則相同。
在齒輪曲柄17上,形成有用以插入踏板18的旋轉軸的孔。踏板18的旋轉軸例如為圓柱形狀,在自旋轉軸的前端算起約1 cm的位置上,形成有與形成於棒狀構件171的前端的槽相同的圓形的槽。使用者可藉由在形成於齒輪曲柄17上的孔中插入踏板18的旋轉軸,且在所述狀態下,將與一面參照圖9(a)~圖9(c)一面說明的限制構件40相同的形狀的構件固定在旋轉軸上,而在踏板18可旋轉的狀態下,容易地使踏板18與齒輪曲柄17結合。
如上所述,自行車3是拆裝自如地構成踏板18,因此可容易地切換圖11所示的未安裝踏板18的狀態與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1般安裝有踏板18的狀態。因此,使用者可在欲培養平衡感時,在圖11所示的狀態下使用自行車3,在欲使用踏板18進行蹬自行車3的練習時,在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1設置的狀態下使用自行車3。
<第3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的自行車1及自行車2是可拆裝地構成有齒輪曲柄17,第2實施形態的自行車3是可拆裝地構成有踏板18。與此相對,第3實施形態的自行車4在與齒輪曲柄17一併,可拆裝地亦構成有收容部15及軸16的方面,與自行車1~自行車3不同,在其他方面則相同。在自行車4中,藉由使第1齒輪21從自行車4的本體(例如車架13)分離,且使第2齒輪22自後輪12分離,而使得收容部15及軸16從自行車4的本體分離。
圖12的(a)、圖12的(b1)及圖12的(b2)是用以說明第3實施形態的自行車4的概要的圖。圖12的(a)表示與圖1所示的自行車1為相同狀態的自行車4,在所述狀態下自行車4呈安裝有收容部15及軸16的狀態。圖12的(b1)及圖12的(b2)示意性地表示已從自行車4的本體上拆下收容部15及軸16的狀態。
如圖12的(b2)所示,亦拆下與軸16上的與收容部15之側相反之側結合的第4齒輪162、及與第4齒輪162咬合的第2齒輪22。第4齒輪162及第2齒輪22是收容在收容部41內,使用者藉由拆下收容部15、軸16及收容部41,可容易地使自行車4變成未安裝齒輪曲柄17及軸16的狀態。
圖13的(a)及圖13的(b)是表示後輪12的旋轉軸附近的圖。圖14(a)及圖14(b)是從自行車4的後方側觀察後輪12的旋轉軸附近的剖面圖。圖14(b)是圖14(a)中的限制構件44的周邊的放大圖。
圖13的(a)表示在後輪12上安裝有收容部41的狀態,圖13的(b)表示已自後輪12拆下收容部41的狀態。如圖13的(a)及圖13的(b)所示,在後輪12上設置有圓盤狀的固定部42。又,在固定部42上,形成有插入結合構件43的端部的凹部421。固定部42是在結合構件43已插入至凹部421的狀態下,將結合構件43固定在後輪12上。
結合構件43包括相對於車架13與固定部42為相反側(即外側)的外側結合部431、以及較車架13更靠近固定部42之側的內側結合部432。外側結合部431與內側結合部432的分界位置亦可為限制構件44與固定部42之間的任意位置,例如為車架13的內部。
外側結合部431的剖面為圓形。外側結合部431呈大致圓柱形狀,形成有與限制構件44卡合的圓周狀的凸部433。內側結合部432的剖面例如為多邊形,內側結合部432例如為長方體形狀。藉由外側結合部431的剖面為多邊形,而使得在圖15所示的凹部421內插入有外側結合部431的狀態下,固定部42伴隨著結合構件43的旋轉而旋轉。因此,藉由使用者蹬踏板18而使得第4齒輪162、第2齒輪22及結合構件43旋轉,後輪12亦與固定有結合構件43的固定部42一併旋轉。
如圖14(a)及圖14(b)所示,在車架13的外側(即與固定部42之側相反之側),設置有限制構件44,所述限制構件44是在結合構件43可旋轉的狀態下,限制結合構件43朝向自行車4的左右方向移動的量。限制構件44例如藉由圖14(b)所示的螺釘N而固定在車架13上。限制構件44呈中央形成有孔的圓環狀的形狀,在中央的孔內插入有結合構件43。在孔的內側面形成有圓形的凹部441,藉由形成為結合構件43上所形成的凸部433收容於凹部441內的狀態,而在結合構件43旋轉的狀態下,限制結合構件43向自行車4的左右方向移動的量。為使結合構件43容易旋轉,限制構件44亦可具有與結合構件43的凸部433相接的軸承。
藉由以上的構成,而在自行車4中,在結合構件43貫通第2齒輪22,且結合構件43的前端與後輪12相接的狀態下,將第2齒輪22固定在後輪12上。又,在結合構件43未貫通第2齒輪22的狀態下,使第2齒輪22自後輪12分離。
圖15是用以說明拆下收容部41的方法的圖。為了拆下收容部41,首先,使用者拆下將限制構件44結合於車架13的螺釘N。接著,使用者在以單手支撐收容部41的狀態下,沿遠離後輪12的方向抽出限制構件44及結合構件43。如此一來,使用者可容易地拆下收容部41。然後,使用者將結合構件43插入至形成於車架13上的孔內,直至限制構件44與車架13密接為止,並利用螺釘N將限制構件44固定在車架13上。
此外,使用者藉由拆下將收容部15與車架13加以結合的結合構件(例如未圖示的螺釘),而自車架13拆下收容部15。藉由以上的順序,使用者如圖12的(b1)及圖12的(b2)所示,可使自行車4的本體與收容部15、軸本體160及收容部41容易地分離。
以上,已利用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形態所記載的範圍,而可在其主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形及變更。例如,裝置的拆分或合併的具體實施形態並不限於以上的實施形態,可對其全部或一部分,以任意單位在功能上或在物理上進行拆分或合併而構成。又,藉由多個實施形態的任意組合而產生的新的實施形態亦包含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藉由組合而產生的新的實施形態的效果綜合具有原本的實施形態的效果。
例如,在以上的說明中,已例示齒輪曲柄17R為第1齒輪曲柄,齒輪曲柄17L為第2齒輪曲柄的情況,但亦可為齒輪曲柄17R為第2齒輪曲柄,齒輪曲柄17L為第1齒輪曲柄。
1、2、3、4‧‧‧自行車11‧‧‧前輪12‧‧‧後輪13、19‧‧‧車架14‧‧‧鞍座15、41‧‧‧收容部16、20‧‧‧軸17、17L、17R‧‧‧齒輪曲柄18、18L、18R‧‧‧踏板21‧‧‧第1齒輪22‧‧‧第2齒輪23‧‧‧支撐部24‧‧‧筒部25‧‧‧孔40、44‧‧‧限制構件42‧‧‧固定部43‧‧‧結合構件150、152‧‧‧蓋體151‧‧‧結合部160‧‧‧軸本體161‧‧‧第3齒輪162‧‧‧第4齒輪171‧‧‧棒狀構件172‧‧‧槽401‧‧‧本體部402‧‧‧變形部421、441‧‧‧凹部431‧‧‧外側結合部432‧‧‧內側結合部433‧‧‧凸部N‧‧‧螺釘
圖1是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自行車的外觀的圖。 圖2是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自行車的外觀的圖。 圖3是用以說明自行車的驅動力傳遞構造的圖。 圖4是表示從自行車的右前方辨認收容部的周邊部的狀態的圖。 圖5是從自行車的上方觀察收容部的周邊部的位置上的收容部的內部構造的透視圖。 圖6是從自行車的右側觀察收容部的周邊的位置上的第1齒輪及第3齒輪的附近的透視圖。 圖7是設置在後輪上的第2齒輪及第4齒輪的周邊的圖。 圖8(a)~圖8(d)是用以說明收容部的構造的圖。 圖9(a)~圖9(c)是用以說明用以藉由限制構件來固定齒輪曲柄的構造的圖。 圖10是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自行車的圖。 圖11是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自行車的外觀的圖。 圖12的(a)、圖12的(b1)及圖12的(b2)是用以說明第3實施形態的自行車的概要的圖。 圖13的(a)及圖13的(b)是表示後輪的旋轉軸附近的圖。 圖14(a)及圖14(b)是從自行車的後方側觀察後輪的旋轉軸附近的剖面圖。 圖15是用以說明拆下收容部的方法的圖。
1:自行車
11:前輪
12:後輪
13:車架
14:鞍座
15:收容部
16:軸
150:蓋體
Claims (8)
- 一種自行車,具有前輪及後輪,所述自行車包括:第1齒輪,設置在所述前輪與所述後輪之間;第2齒輪,設置在所述後輪上;軸,包括與所述第1齒輪咬合的第3齒輪,及與所述第2齒輪咬合的第4齒輪;結合部,將齒輪曲柄的驅動力傳遞至所述第1齒輪,所述齒輪曲柄為了使所述第1齒輪旋轉而拆裝自如地結合於所述結合部;車架,設置在所述前輪與所述後輪之間,包括固定在所述後輪的右側的右側車架、以及固定在所述後輪的左側的左側車架;其中所述軸具有設置在所述右側車架與左側車架之間的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其中所述結合部是在未結合所述齒輪曲柄的狀態下,拆裝自如地對覆蓋所述結合部的蓋體進行固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自行車,其中所述結合部包括與形成於所述齒輪曲柄上的凹部嵌合的凸部或與形成於所述齒輪曲柄上的凸部嵌合的凹部中的至少一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自行車,其中所述結合部及所述第1齒輪具有使自所述齒輪曲柄延伸的棒狀構件貫通的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自行車,其中 在所述棒狀構件上,在所述自行車的右側與左側之中與在所述結合部上結合有第1齒輪曲柄的第1側相反的第2側,形成有結合用機構,所述結合用機構是用以在較第2齒輪曲柄安裝在所述棒狀構件上的位置更靠前端側的位置上,結合對所述第2齒輪曲柄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進行限制的限制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自行車,其中進而包括:支撐部,在所述第2齒輪曲柄與所述第1齒輪之間包圍所述棒狀構件的外周面,對所述棒狀構件進行支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自行車,其中所述第1齒輪可拆裝地固定在所述自行車的本體上,所述第2齒輪可拆裝地固定在所述後輪上,所述軸是藉由使所述第1齒輪自所述本體分離,且使所述第2齒輪自所述後輪分離而自所述本體分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自行車,其中進而包括:結合構件,將所述後輪與所述第2齒輪加以結合;且在所述結合構件貫通所述第2齒輪,並且所述結合構件的前端與所述後輪相接的狀態下,將所述第2齒輪固定在所述後輪上,在所述結合構件未貫通所述第2齒輪的狀態下,使所述第2齒輪自所述後輪分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01321 | 2017-05-23 | ||
JP2017-101321 | 2017-05-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00499A TW201900499A (zh) | 2019-01-01 |
TWI715841B true TWI715841B (zh) | 2021-01-11 |
Family
ID=64395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17359A TWI715841B (zh) | 2017-05-23 | 2018-05-22 | 自行車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255086A1 (zh) |
EP (1) | EP3656653A4 (zh) |
JP (2) | JP6664032B2 (zh) |
CN (1) | CN110621572B (zh) |
TW (1) | TWI715841B (zh) |
WO (1) | WO201821667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09425A1 (ja) | 2020-07-10 | 2022-01-13 | 株式会社 ビタミンアイファクトリー | 練習用自転車及び自転車フレーム |
FR3129361B1 (fr) | 2021-11-25 | 2024-07-05 | Decathlon Sa | Pédalier pour vélo comprenant des manivelles amovible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417245Y1 (zh) * | 1966-02-19 | 1969-07-25 | ||
JP2000318673A (ja) * | 1999-05-07 | 2000-11-21 | In San Che | 無チェーン式自転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
TWM355895U (en) * | 2008-10-13 | 2009-05-01 | Wellgo Pedals Corp | Structure of quick-release bicycle pedal |
JP4417245B2 (ja) | 2002-05-07 | 2010-02-17 | スプレイング システムズ カンパニー | 内部混合空気式霧化スプレーノズル組立体 |
CN202295157U (zh) * | 2011-09-02 | 2012-07-04 | 上海信兴实业有限公司 | 折叠式自行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63503A (en) * | 1973-04-30 | 1975-02-04 | David C Loeb | Multispeed, chainless vehicle drive system |
EP0105949B1 (de) * | 1982-10-12 | 1988-12-14 | Dürkoppwerke Gmbh | Fahrrad mit Wellenantrieb |
CN2291371Y (zh) * | 1997-04-01 | 1998-09-16 | 吴永深 | 无链条自行车 |
EP1147979B1 (en) * | 2000-04-19 | 2007-09-05 | Jen-Chih Liu | Chainless transmit device for bikes |
KR100407015B1 (ko) * | 2001-03-08 | 2003-11-28 | 신영재 | 무체인식 자전거의 양방향 동력 전달장치 |
US6685205B1 (en) * | 2002-10-09 | 2004-02-03 | Blaze L. Weaver | Multi-speed inline bicycle transmission |
US20040119261A1 (en) * | 2002-12-24 | 2004-06-24 | Troutman William E. | Modular drive system |
JP4807644B2 (ja) * | 2005-08-18 | 2011-11-02 | 有限会社エーエムクリエーション | 自転車 |
KR100863350B1 (ko) * | 2006-05-18 | 2008-10-15 | 강주신 | 변속 클러치 기능을 보유한 자전거 페달 하우징 |
CN201169367Y (zh) * | 2008-03-17 | 2008-12-24 | 孟庆奎 | 摩托车齿轮轴传动装置 |
US10604203B2 (en) * | 2010-10-12 | 2020-03-31 | Weng-Dah Ken | Green bike |
JP5825596B2 (ja) | 2012-01-20 | 2015-12-02 | 株式会社 ビタミンアイファクトリー | 走行練習用自転車 |
US20140319797A1 (en) * | 2013-04-24 | 2014-10-30 | Pacific Cycle, Llc | Quick-release bicycle crank assembly |
CN204279868U (zh) * | 2014-12-05 | 2015-04-22 | 张元久 | 自行车轴传动装置 |
US9714065B2 (en) * | 2015-06-29 | 2017-07-25 | Edward Mondello | Modifiable bicycle system |
WO2017046856A1 (ja) * | 2015-09-14 | 2017-03-23 | 有限会社 デザイン・アンリミテッド | 折りたたみ二輪車 |
-
2018
- 2018-05-22 JP JP2019520254A patent/JP6664032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5-22 TW TW107117359A patent/TWI715841B/zh active
- 2018-05-22 CN CN201880030987.8A patent/CN110621572B/zh active Active
- 2018-05-22 WO PCT/JP2018/019591 patent/WO2018216676A1/ja unknown
- 2018-05-22 EP EP18805576.8A patent/EP365665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20
- 2020-02-17 JP JP2020024231A patent/JP6941388B6/ja active Active
- 2020-04-27 US US16/858,747 patent/US2020025508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417245Y1 (zh) * | 1966-02-19 | 1969-07-25 | ||
JP2000318673A (ja) * | 1999-05-07 | 2000-11-21 | In San Che | 無チェーン式自転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
JP4417245B2 (ja) | 2002-05-07 | 2010-02-17 | スプレイング システムズ カンパニー | 内部混合空気式霧化スプレーノズル組立体 |
TWM355895U (en) * | 2008-10-13 | 2009-05-01 | Wellgo Pedals Corp | Structure of quick-release bicycle pedal |
CN202295157U (zh) * | 2011-09-02 | 2012-07-04 | 上海信兴实业有限公司 | 折叠式自行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41388B6 (ja) | 2021-10-27 |
TW201900499A (zh) | 2019-01-01 |
EP3656653A1 (en) | 2020-05-27 |
JP2020073393A (ja) | 2020-05-14 |
CN110621572B (zh) | 2021-08-24 |
CN110621572A (zh) | 2019-12-27 |
WO2018216676A1 (ja) | 2018-11-29 |
US20200255086A1 (en) | 2020-08-13 |
JPWO2018216676A1 (ja) | 2019-11-07 |
JP6664032B2 (ja) | 2020-03-13 |
EP3656653A4 (en) | 2020-10-07 |
JP6941388B2 (ja) | 2021-09-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15841B (zh) | 自行車 | |
TWI734017B (zh) | 自行車用組件 | |
US9248884B2 (en) | Children's tricycle | |
US10363989B2 (en) | Dual purpose cycle | |
US12005993B2 (en) | Movable magnet bicycle pedal, and shoe coupl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attachment of metal powder | |
CN104554589B (zh) | 具有双棘轮的手足复合式自行车 | |
TWI326257B (en) | Sensor device | |
CN209650466U (zh) | 自行车 | |
KR101605679B1 (ko) | 세발 자전거 | |
US20190283498A1 (en) | Wheel for vehicle | |
KR20130010640A (ko) | 자전거용 클러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아용 자전거 | |
EP3189878B1 (en) | Training device for simulation of skiing | |
EP2417010A1 (en) | Foot propelled vehicle | |
JP2013001145A (ja) | 子供用乗物 | |
JP2004314684A (ja) | ブレーキ付保護者用操向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幼児用乗物 | |
KR20150142270A (ko) | 외발 자전거 | |
KR20150041915A (ko) | 전동식 자전거 | |
JP4220438B2 (ja) | 幼児用乗物の保護者用操向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幼児用乗物 | |
KR20090003817A (ko) | 외발 자전거 | |
KR200400737Y1 (ko) | 바퀴커버를 구비한 이륜차 | |
KR200324499Y1 (ko) | 자전거용 체인케이스 | |
JP2008018191A (ja) | 走行玩具 | |
JP2011079475A (ja) | 自転車 | |
FR2744777A3 (fr) | Dispositif moteur a transmission a double sens pour les velociped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