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700901B - 無線通訊裝置與其動態抗干擾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裝置與其動態抗干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0901B
TWI700901B TW108115519A TW108115519A TWI700901B TW I700901 B TWI700901 B TW I700901B TW 108115519 A TW108115519 A TW 108115519A TW 108115519 A TW108115519 A TW 108115519A TW I700901 B TWI700901 B TW I7009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ircuit
receiver
transmitter
communic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5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2518A (zh
Inventor
陳建羽
蔡志鴻
Original Assignee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55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0901B/zh
Priority to US16/853,026 priority patent/US1124610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0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090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42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251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5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52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ircuits or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與其動態抗干擾方法,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應用於無線通訊裝置中的動態抗干擾方法運行時,可通過空閒通道評估方法監聽使用各頻道的各無線通訊電路的活動,以取得各無線通訊電路工作時的訊號強度,使得無線通訊裝置可以執行對應的抗干擾措施。例如,當無線通訊裝置的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或接收訊號時,得知第二無線通訊電路開始接收或發送訊號,無線通訊裝置控制在後而同時工作的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或發送器實施一抗干擾措施,如控制接收器使用抗干擾的增益值,或是調整發送器的發送功率。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裝置與其動態抗干擾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線通訊電路,特別是指一種改善兩種無線通訊電路整合時產生的干擾的電路與其動態抗干擾的方法。
隨著通訊技術發展,各式電子裝置(如個人行動裝置、電腦裝置、音樂播放器)也配備有無線通訊的功能,常見的如藍牙通訊電路(Bluetooth)與無線網路通訊協定(WiFi),當將這些無線通訊電路整合在一個裝置內時,可能會因為採用相同的無線電頻段而產生干擾的問題。
舉例來說,在現代的電子裝置中,將藍牙通訊電路與無線網路通訊協定整合於一個組合電路(combo circuit)中,而這兩種無線通訊電路可能都是工作在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 Band)頻段2.4GHz之下,若同時工作則會造成彼此間的干擾,導致彼此接受能力變差,在無線通訊協定下傳輸過程中,會使得封包重新傳輸的機率變高,甚至出現影響使用者體驗的狀況發生。
針對相異的無線通訊電路同時工作產生干擾以致於影響效能的問題,目前一般利用分時(time division)或分頻(frequency division)的機制改善,然而,仍會遭遇工作時間縮短或訊號覆蓋範圍變小與抵抗外部干擾能力降低的問題。因此,需要一種讓不同無線通訊電路共存的新解決方案。
基於習知技術中在一個無線通訊電路中兩種無線通訊電路會互相干擾,並且所提出的分時或分頻解決方案仍遭遇工作時間的縮短或是訊號覆蓋範圍變小與抵抗外部干擾能力降低的問題,揭露書提出一種動態切換抗干擾參數的方法,可以使得具備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的無線通訊裝置可以在其中無線通訊電路互不影響的情況下,仍讓各無線通訊電路可以最大傳輸速率工作,改善習知僅以分時或分頻技術處理無線通訊電路相互干擾而仍存在的缺點。
根據實施例,所述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其中各無線通訊電路的一射頻電路包括一發送器與一接收器,裝置包括一控制電路,用於執行應用於無線通訊裝置的一動態抗干擾方法,以控制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中發送器與接收器使用抗干擾參數以及控制使用抗干擾參數的時機。
進一步地,在動態抗干擾方法實施例中,當無線通訊裝置的其中之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或接收訊號時,得知另一無線通訊電路開始接收或發送訊號,無線通訊裝置將控制在後而同時工作的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或發送器實施一抗干擾措施。
所述抗干擾措施可包括無線通訊裝置控制在後開始工作的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根據一增益控制表使用一增益值,舉例來說,增益控制表描述接收器的輸入訊號功率對照接收器的前級放大器與後級放大器的增益值。
所述抗干擾措施可包括無線通訊裝置控制在後開始工作的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根據一功率對照表設定發送功率,此功率對照表描述無線通訊裝置控制發送器降低發送功率的幅度。
根據再一實施例,無線通訊裝置中設有第一無線通訊電路與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等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如其一為無線網路通訊電路,另一為藍牙通訊電路,各無線通訊電路的射頻電路包括發送器與接收器,其中執行了動態抗干擾方法。
其中,無線通訊裝置通過一空閒通道評估方法監聽使用各頻道的各無線通訊電路的活動,以取得第一無線通訊電路或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工作模式。
當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執行發送訊號的工作時,判斷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是否開始接收訊號;以及,當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接收訊號時,判斷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是否開始發送訊號。
當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或接收訊號時,若裝置得知第二無線通訊電路開始接收或發送訊號,無線通訊裝置控制在後而同時工作的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或發送器實施所述的抗干擾措施。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所公開有關“發光裝置”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發明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或者信號,但這些元件或者信號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揭露書提出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其中整合了至少兩種的無線通訊電路,包括第一無線通訊電路與第二無線通訊電路,並且這兩種為支援不同通訊協定的無線通訊電路。為了改善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利用分頻機制運作時產生的缺點,揭露書同時提出了運作在此無線通訊裝置的動態抗干擾方法,通過無線通訊裝置中的控制電路控制其中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中的發送器與接收器使用抗干擾參數,以及控制使用各抗干擾參數的時機,可以有效改善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整合時產生的干擾以及覆蓋範圍降低的問題。
根據運作於具備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的無線通訊裝置中的動態抗干擾方法實施例,其中運作機制是讓其中的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能夠彼此準確地得知對方的工作時間以及正在進行的接收(接收器RX)或發送(發送器TX)的工作,如此,無線通訊裝置中的控制電路可以決定在收送每一封包時是否要使用抗干擾的參數,達到動態切換抗干擾參數的目的。
在動態抗干擾方法運行時,當無線通訊裝置的其中之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或接收器工作時,裝置中的控制電路可得知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的工作模式,例如將開始發送或接收訊號的工作,以使得控制電路可以控制此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或接收器使用一抗干擾參數。
進一步地,若無線通訊裝置設有第一無線通訊電路與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當第一無線通訊電路工作時,裝置將對在後而同時工作的第二無線通訊電路實施抗干擾措施。舉例來說,當無線通訊裝置得知在第一無線通訊電路以接收器(RX)接收訊號時,第二無線通訊電路以發送器(TX)開始發送訊號,無線通訊裝置中的控制電路將控制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使用抗干擾參數,例如降低此發送器的發射功率,以抑制對第一無線通訊電路接收訊號的干擾。反之,當第一無線通訊電路以發送器(TX)發送訊號時,接著第二無線通訊電路以接收器(RX)開始接收訊號,無線通訊裝置中的控制電路將控制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RX)使用抗干擾參數,例如使用預先設定的增益控制表對接收器執行增益控制,以抑制被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發送訊號的干擾。
揭露書所揭示的無線通訊裝置的架構可參考圖1顯示的裝置方塊電路圖。圖1的無線通訊裝置可以是各式電子裝置(如個人行動裝置、電腦裝置、音樂播放器)。主要電路包括處理各種數據封包、電路元件往來訊號的處理器11,可設有裝置記憶體(未示於此圖中),無線通訊裝置包括有控制器13,電性連接處理器11,用以接受處理器11產生的控制指令而控制第一無線通訊電路15以及第二無線通訊電路16的工作模式,無線通訊裝置通過控制電路13執行動態抗干擾方法,配合動態抗干擾方法,控制電路13中設有一增益控制表(gain control table)131與一功率控制表(power control table)132,以及作為設定第一無線通訊電路15以及第二無線通訊電路16工作參數的特定控制電路,以對其中的裝置中的發送器與接收器實施抗干擾措施。
在一實施例中,但非用於限制揭露書記載之發明,第一無線通訊電路15及第二無線通訊電路16可以例如是:藍牙通訊電路(Bluetooth™)、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AN,WLAN)、紫蜂(ZigBee)、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蜂巢式網路(Cellular network)、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或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等。其中,無線區域網路以常用的無線網路通訊電路的標誌(WiFi)表示。第一無線通訊電路15主要電路有基頻(baseband)單元151,負責無線通訊裝置收發的電磁波訊號與數位訊號的轉換處理;調變解調(modulation/demodulation)單元152主要用於處理無線通訊裝置產生與接收的訊號,包括轉換數位訊號為電磁波訊號(調變),或是將電磁波訊號處理成數位訊號(解調);以及射頻(Radio Frequency)單元153,射頻單元153中設有發送器(TX)154與接受器(RX)155,射頻單元153將無線通訊裝置產生的訊號處理成在特定頻率下的電磁波訊號,通過發送器154發送出去,並可以將經由接收器155接收的電磁波執行高低頻訊號轉換,進行後續解調處理。
無線通訊裝置中的第二無線通訊電路16主要電路包括基頻單元161、調變解調單元162以及射頻單元163,射頻單元163中包括處理發送與接收電磁波訊號的發送器(TX)164與接受器(RX)165。相關電路功能參考以上描述,不在此贅述。
動態抗干擾方法的主要技術概念是讓無線通訊裝置中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例如第一無線通訊電路15以及第二無線通訊電路16)彼此可以準確知悉對方的工作時間與接收或發送的狀態,讓控制電路13可以決定收送的訊號(封包)是否使用抗干擾的參數,通過一控制機制於適當的時間點控制各無線通訊電路(15, 16)中發送器(TX)與接收器(RX)發送或接收封包時實施抗干擾措施,例如,對各發送器降低發送功率,對接收器接收的訊號執行增益控制。
根據實施例之一,所述抗干擾參數在實際應用上,可將抗干擾參數使用在無線通訊裝置中訊號接收路徑(RX)上的前級放大器(front-end amplifier)與後級放大器(back-end amplifier)上,使用在接收器上的抗干擾參數如表一與表二所示的增益控制表範例,在發送器上的抗干擾參數則可建立功率控制的對照表,如表三所示的功率控制表範例。無線通訊電路中接收器電路實施例圖則可參考圖2。
根據圖2所示的無線通訊電路中接收器的電路示意圖,自天線(201)接收外部訊號,經過一低噪聲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202,低噪聲放大器202作為收發訊號通道前端的電路,其工作是從天線獲取電磁波訊號(通常很微弱)後,將訊號放大至一個無線通訊電路可利用的位準(level),並包括增益控制,能處理動態範圍大的輸入訊號。
接著,訊號通過混波器(mixer)203,混波器203的工作主要為訊號頻率的轉換,在此例接收器中即將射頻訊號降頻到中頻或基頻,以利無線通訊電路的後續處理與解調(demodulation);反之,若在發送器中是要將訊號做升頻及調變(modulation)的動作。
訊號接著傳送到可程式化增益放大器(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PGA)24,在無線通訊電路中,可程式化增益放大器204可以實現一種用戶可編程增益的放大器,可以具備多個可選增益,在一實施例中,可程式化增益放大器204的輸出連接到無線通訊電路的基頻單元205,其中考量是否在接收訊號時已經有另一無線通訊電路執行發送訊號的工作,以通過裝置設定的增益控制表(gain control table)設定增益,之後接收訊號轉送基頻單元205執行類比數位轉換(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
在此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電路中,以無線網路通訊電路(WiFi)的接收器為例,採用的增益控制範例如表一所示適用無線網路通訊電路中接收器的增益控制表,其中通過對照表描述接收器的輸入訊號功率(input power)對照接收器中的前級放大器(front-end amplifier)與後級放大器(back-end amplifier)的增益值。而上述在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電路中,低噪聲放大器202可擔任接收器中的前級放大器,可程式化增益放大器204可擔任接收器中的後級放大器。
舉例來說,如同表一所示的接收器增益控制表記載了對應不同輸入訊號功率的增益值,此時,當無線通訊裝置中某一無線通訊電路(如WiFi)單獨工作(接收或發送)時,沒有其他無線通訊電路同時在工作,其中接收器(RX)的工作可以依照表一所示輸入訊號功率動態切換接收器上前後級放大器的增益,達到動態切換增益的目的,一般來說,當僅有其中之一無線通訊電路運作時,此增益表提供低訊號噪聲比的工作參數。
表一:無線網路通訊電路接收器單獨運行的增益控制表範例。
輸入訊號功率 前級放大器 後級放大器
-60dBm 40 20
-58dBm 40 18
-56dBm 40 16
接著,在另一情況下,當無線通訊裝置中的藍牙通訊電路正在工作中,並執行訊號發送(TX),接著無線網路通訊電路啟動,並執行訊號接收(RX),此時,無線通訊裝置通過控制電路控制接收器使用抗干擾參數,也就如表二所示採用此接收器上的前級放大器(如低噪聲放大器202)與後級放大器(如可程式化增益放大器204)的增益值。
表二:當具有藍牙通訊電路執行訊號發送時的無線網路通訊電路接收器增益控制表範例。
輸入訊號功率 前級放大器 後級放大器
-60dBm 30 40
-58dBm 30 28
-56dBm 30 26
更者,在所揭露的動態抗干擾方法中,若無線通訊裝置中的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TX)啟動並要開始傳送訊號,若此時已知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RX)已經在工作中,無線通訊裝置的控制電路將控制降低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的發送功率,這部分也可以建立一個對照表,如表三顯示的功率對照表,相對於在單獨工作模式的發送器運作在一功率下,在有同時工作的另一接收器時,將調降發送器的功率。
表三:功率控制表範例。
發送器工作模式 功率
單獨工作 15dBm
共同工作 10dBm
對接收器設定自動增益控制,可依照上述圖1在控制電路13中的增益控制表131,依照執行自動增益控制;對發送器調整功率則可參考圖1在控制電路13中的功率控制表132。
在動態抗干擾方法中,可參考圖3顯示的實施例流程圖,通過無線通訊裝置中的控制電路取得每個無線通訊電路中發送器或接收器的工作狀態,執行對應的抗干擾措施,如對接收器根據裝置設定的增益控制表設定增益值,實施例之一是可控制接受器中前後級放大器使用對應不同訊號功率的抗干擾參數(增益值);如對發送器,裝置設定的功率對照表記載了降低發送功率的幅度,作為對後來工作的發送器使用對應的抗干擾參數,例如,當有另一無線通訊電路工作時,發送器使用降低的發送功率。
根據揭露書提出的動態抗干擾方法,因為在一個無線通訊裝置中運行不同無線通訊協定使用相同頻率時,即便有分頻技術,都會產生干擾而致使整體效能降低,因此無線通訊裝置可通過應用在無線通訊技術中的空閒通道評估(Clear Channel Assessment,CCA)方法監聽使用頻道的特定無線通訊電路(如WiFi、Bluetooth)的活動,也能監聽使用特定頻道的非無線通訊的活動,並同時取得各無線通訊電路工作時的訊號強度(單位如dBm),無線通訊裝置可以根據這些資訊執行抗干擾措施,目的是能有效地利用無線頻道。
當無線通訊裝置持續運作時,其中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相繼依照控制指令運作,其中發送器與控制器將可能同時工作,也可能先後工作,期間只要在開始工作時,裝置將通過控制電路判斷是否已經有其他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或接收器正在工作中,以控制在後工作的發送器或接收器按照增益控制表使用抗干擾參數。以下流程實施例使用第一與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為例,而第一或第二無線通訊電路並未限定在任一無線通訊協定下的電路裝置。
根據圖3顯示動態抗干擾方法的實施例流程,在步驟S301中,無線通訊裝置通過控制電路執行空閒通道評估(CCA)取得工作中的其中之一(第一或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訊號,並以此判斷其工作模式(TX/RX),如步驟S303,判斷其中之一無線通訊電路執行的是傳輸訊號(TX)或接收訊號(RX)。
舉例來說,當下工作中的為第一無線通訊電路,並正在執行傳送訊號的工作(TX),執行步驟S305,判斷同時是否有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第二無線通訊電路)要開始接收訊號(RX)?若並未有另一無線通訊電路在工作中,回到步驟S301,繼續利用空閒通道評估判斷工作中的無線通訊電路的工作模式,並且,當只有其中之一無線通訊電路工作時,無線通訊裝置可以維持此無線通訊電路原本的發送或接收工作參數。在一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的控制電路還可針對工作中的無線通訊電路中的接收器使用訊號噪聲比(SNR)較佳的工作參數,或其發送器使用預設的發送功率。
反之,當第一無線通訊電路在發送器發送訊號的工作模式下,得出同時有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開始接收訊號,此時,流程執行步驟S307,無線通訊裝置中的控制電路將對此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實施抗干擾措施,如對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接收的訊號執行增益控制。並直到這階段工作結束(步驟S309),再回到步驟S301,繼續運行抗干擾流程。
在另一方面,在步驟S301中,無線通訊裝置通過控制電路執行空閒通道評估(CCA),如步驟S303,取得工作中的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訊號後判斷執行的是傳輸訊號(TX)或接收訊號(RX)。當第一無線通訊電路正在執行接收訊號的工作(RX),流程進行步驟S311,無線通訊裝置判斷同時第二無線通訊電路是否開始要發送訊號(TX)?若並未有另一無線通訊電路在工作中,回到步驟S301。同樣地,當只有其中之一無線通訊電路工作時,無線通訊裝置可以維持此無線通訊電路原本的發送或接收工作參數,如讓工作中接收器使用訊號噪聲比(SNR)較佳的工作參數,或讓工作中的發送器繼續使用預設發送功率。
反之,當在第一無線通訊電路工作時,得出同時有第二無線通訊電路開始發送訊號,如步驟S313,無線通訊裝置將對此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實施抗干擾措施,實施例如對發送器降低發送功率,以降低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TX)發送訊號的能量,使得抑制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對正在接收訊號的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產生的干擾。直到這階段流程結束(步驟S309)。
更者,在以上動態抗干擾的方法流程之外,當無線通訊裝置中的第一與第二無線通訊電路同時工作時,且分別執行發送與接收的工作,無線通訊裝置的控制電路將決定其中之一使用降低干擾的參數。其中決定其中之一無線通訊電路使用抗干擾參數的決策的方式可以隨機、裝置設定優先順序,或是根據當時裝置接收到工作訊息的順序等。
如此,無線通訊裝置在每次有無線通訊電路被啟動執行發送或接收訊號的工作時,執行以上動態抗干擾方法,可以做到確保其中不同的無線通訊電路的訊號覆蓋範圍,並降低彼此間的干擾。
以下圖4~圖8中以BT表示藍牙通訊電路,以RX表示接收訊號的模式,以TX表示發送訊號的模式,因此BT RX表示藍牙通訊電路在接收訊號的模式,BT TX表示藍牙通訊電路在發送訊號的模式;以WIFI表示無線網路通訊電路,以TX表示發送訊號的模式,以RX表示接收訊號的模式,因此WIFI TX表示無線網路通訊電路在發送訊號的模式,WIFI RX表示無線網路通訊電路在接收訊號的模式。圖4~圖8中橫軸為時間。此外,圖4~圖8之無線通訊電路僅為示例,本發明不限定於藍牙通訊電路BT及無線網路通訊電路WIFI。
圖4顯示為利用已知運行的時間點動態使用抗干擾參數的實施例示意圖,圖4中表示藍牙通訊電路在接收訊號的模式(BT RX)時,接著一段時間後,無線網路通訊電路開始執行訊號發送(WIFI TX)。根據此例顯示情況,當無線網路通訊電路開始執行訊號發送(WIFI TX),無線通訊裝置中的控制電路已知藍牙通訊電路正在執行接收訊號的工作,也無法改變藍牙通訊電路接收器的運作參數,因此裝置執行的動態抗干擾的方法即通過控制電路先取得無線網路通訊封包中標頭(header)中記載的發送或接收模式,再對無線網路通訊電路的發送器實施抗干擾措施,例如降低發送器發送訊號的功率,可避免干擾藍牙通訊電路中接收器的接收能力。
圖5顯示無線網路通訊電路先發送訊號(WIFI TX),裝置中的控制電路從其中封包標頭得知發送的工作模式,在一段時間後,藍牙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接著開始工作(BT RX),由於無線網路通訊電路運作時無法調整其發送訊號的運作參數,因此通過控制電路控制藍牙通訊電路的接收器使用抗干擾參數,可以在藍牙通訊電路運作時有效抑制因為與無線網路通訊電路同時工作產生的干擾。
圖6顯示無線通訊裝置的藍牙通訊電路先執行發送訊號的工作(BT TX),接著無線網路通訊電路進行接收訊號的工作(WIFI RX),此時,由於無線通訊裝置的控制電路已知藍牙通訊電路正在發送訊號,因此通過控制電路控制無線網路通訊電路的接收器使用抗干擾參數,可以抑制與藍牙通訊電路同時工作時產生的干擾。
圖7顯示在無線通訊裝置中,無線網路通訊電路的接收器(WIFI RX)先開始接收訊號,一段時間後,藍牙通訊電路的發送器(BT TX)開始發送訊號,於是無線通訊裝置的控制電路對藍牙通訊電路的發送器(BT TX)實施抗干擾措施,例如降低發送訊號的功率,以避免對無線網路通訊電路的接收器(WIFI RX)的干擾。
圖8顯示無線通訊裝置中兩種無線通訊電路運行時發送器與接收器交替工作時使用抗干擾參數的示意圖,圖8中上方表示第一無線通訊電路(此例為無線網路通訊電路(WIFI))的發送器(WIFI TX)與接收器(WIFI RX)的工作時序,下方表示第二無線通訊電路(此例為藍牙通訊電路(BT))的發送器(BT TX)與接收器(BT RX)的工作時序。
由圖8可知,在時間a之前,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與接收器(WIFI TX/RX)為單獨工作,此時採用一般功率與具有較低訊號噪聲比的工作參數(增益值)。在時間a到時間b之間,第一無線通訊電路中的發送器(WIFI TX)先運作,之後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BT RX)也一起工作,此時,無線通訊裝置控制後來啟動的後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BT RX)在一開始即使用抗干擾參數。在時間b到時間c之間,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BT TX)先工作,接著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WIFI RX)同時工作,後來的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WIFI RX)在開始工作時使用抗干擾參數。時間c到時間d之間,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BT RX)先工作,接著是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WIFI TX)工作,而在此發送器(WIFI TX)開始工作時,無線通訊裝置的控制電路調降此發送器(WIFI TX)發送訊號的功率。在時間d到時間e時,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WIFI RX)先開始工作,接著是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BT TX)工作,並在工作開始時,無線通訊裝置的控制電路調降此發送器(BT TX)發送訊號的功率。到了時間e之後,單獨運作的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與接收器(BT TX/RX)工作時採用一般功率與具有較低訊號噪聲比的工作參數。
上述圖4~8所示的範例,同理可適用於其他在單一無線通訊裝置(如一個通訊裝置)中採用兩種或以上無線通訊電路的電路設計,特別是將異質通訊電路整合於一個組合電路(combo circuit)中的電路裝置。應可理解的是,上述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第二無線通訊電路不應限定為藍牙通訊電路(BT)及無線網路通訊電路(WIFI),該等無線通訊電路可以互換,且該等無線通訊電路也可替換為紫蜂、近距離無線通訊、蜂巢式網路、無線射頻辨識或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等不同類型的無線網路通訊電路。
綜上所述,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描述的無線通訊裝置與其動態抗干擾方法,其中方法主要應用在具備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的無線通訊裝置中,其中運作機制是讓無線通訊裝置中不同的無線通訊電路能夠彼此準確地得知對方的工作時間以及正在進行的接收或發送的工作,如此,無線通訊裝置中的控制電路可以決定在收送每一封包時是否要使用抗干擾的參數,達到動態切換抗干擾參數的目的,藉此改善兩種無線通訊電路整合時產生的訊號干擾與訊號覆蓋範圍降低問題。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1:處理器
13:控制電路
131:增益控制表
132:功率控制表
15:第一無線通訊電路
151:基頻單元
152:調變解調單元
153:射頻單元
154:發送器
155:接受器
16:第二無線通訊電路
161:基頻單元
162:調變解調單元
163:射頻單元
164:發送器
165:接受器
201:天線
202:低噪聲放大器
203:混波器
204:可程式化增益放大器
205:基頻單元
a, b, c, d, e:時間
步驟S301~S313:動態抗干擾方法流程
圖1顯示為運行動態抗干擾方法的無線通訊裝置的裝置方塊電路圖;
圖2顯示為無線通訊電路中接收器電路實施例圖;
圖3顯示動態抗干擾方法的實施例流程圖;
圖4~7顯示為利用已知運行的時間點動態使用抗干擾參數的實施例示意圖;
圖8顯示無線通訊裝置中兩種無線通訊電路運行時發送器與接收器交替工作時使用抗干擾參數的示意圖。
S301:取得工作中的無線通訊電路的訊號
S303:判斷工作模式(TX/RX)
S305:是否另一無線通訊電路接收訊號(RX)?
S307:對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接收的訊號執行增益控制
S309:結束
S311:是否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發送訊號(TX)?
S313:對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降低發送功率

Claims (8)

  1. 一種動態抗干擾方法,應用於一無線通訊裝置中,其中該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各無線通訊電路的一射頻電路包括一發送器與一接收器,該方法包括:當該無線通訊裝置的一第一無線通訊電路執行發送或接收訊號時,得知一第二無線通訊電路開始接收或發送訊號,該無線通訊裝置控制該在後而同時工作的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或發送器實施一抗干擾措施;以及當該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發送訊號後,接著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開始接收訊號,該無線通訊裝置控制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根據一增益控制表使用一增益值,以調整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的一前級放大器與一後級放大器中至少一者的增益值。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動態抗干擾方法,其中,當該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接收訊號後,接著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開始發送訊號,該無線通訊裝置控制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根據一功率對照表設定發送功率,其中該功率對照表描述該無線通訊裝置控制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降低發送功率的幅度。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動態抗干擾方法,其中該抗干擾措施係對各無線通訊電路的該發送器降低發送功率,對該接收器接收的訊號執行增益控制,而該無線通訊裝置通過一空閒通道評估方法監聽使用各頻道的各無線通訊電路的活動,取得各無線通訊電路工作時的訊號強度,使得該無線通訊裝置可以執行對應的抗干擾措施。
  4. 一種動態抗干擾方法,應用於一無線通訊裝置中,其中該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各無線通訊電路的一射 頻電路包括一發送器與一接收器,該方法包括:該無線通訊裝置通過一空閒通道評估方法監聽使用各頻道的各無線通訊電路的活動,以取得該無線通訊裝置中工作中的一第一無線通訊電路或一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工作模式;當該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執行發送訊號的工作時,判斷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是否開始接收訊號;以及,當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接收訊號時,判斷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是否開始發送訊號;其中,當該第一無線通訊電路執行發送或接收訊號時,得知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開始接收或發送訊號,該無線通訊裝置控制該在後而同時工作的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或發送器實施一抗干擾措施;當該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發送訊號後,接著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開始接收訊號,該無線通訊裝置控制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根據一增益控制表使用一增益值,以調整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的一前級放大器與一後級放大器中至少一者的增益值。
  5. 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其中各無線通訊電路的一射頻電路包括一發送器與一接收器;一控制電路,執行應用於該無線通訊裝置的一動態抗干擾方法,以控制該至少兩種無線通訊電路中該發送器與該接收器使用抗干擾參數以及控制使用抗干擾參數的時機,該動態抗干擾方法包括:當該無線通訊裝置的其中之一無線通訊電路執行發送或接收訊號時,得知另一無線通訊電路開始接收或發送訊號,該無線通訊裝置控制該在後而同時工作的該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或發送器實施一抗干擾措施;以及 當該第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發送訊號後,接著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開始接收訊號,該無線通訊裝置控制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根據一增益控制表使用一增益值,以調整該第二無線通訊電路的接收器的一前級放大器與一後級放大器中至少一者的增益值。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增益控制表描述該接收器的一輸入訊號功率對照該接收器的該前級放大器與該後級放大器的增益值。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前級放大器為該接收器的一低噪聲放大器,該後級放大器為該接收器的一可程式化增益放大器。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無線通訊裝置,其中該抗干擾措施包括該無線通訊裝置控制該另一無線通訊電路的發送器根據一功率對照表設定發送功率,該功率對照表描述該無線通訊裝置控制發送器降低發送功率的幅度。
TW108115519A 2019-05-06 2019-05-06 無線通訊裝置與其動態抗干擾方法 TWI7009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5519A TWI700901B (zh) 2019-05-06 2019-05-06 無線通訊裝置與其動態抗干擾方法
US16/853,026 US11246102B2 (en) 2019-05-06 2020-04-20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dynamic anti-interference method for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5519A TWI700901B (zh) 2019-05-06 2019-05-06 無線通訊裝置與其動態抗干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0901B true TWI700901B (zh) 2020-08-01
TW202042518A TW202042518A (zh) 2020-11-16

Family

ID=73002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5519A TWI700901B (zh) 2019-05-06 2019-05-06 無線通訊裝置與其動態抗干擾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246102B2 (zh)
TW (1) TWI7009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104017A (ko) * 2019-02-26 2020-09-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5g 네트워크 통신을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상기 전자 장치가 송신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08267A (en) * 2010-06-18 2012-02-16 Mediatek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multiple radio transceivers
TWI565232B (zh) * 2014-04-16 2017-01-01 微晶片科技公司 增益控制方法、模組與使用其的無線信號接收器
EP2452538B1 (en) * 2009-07-09 2017-05-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lution algorithms for multi-radio coexistence
US20180270815A1 (en) * 2012-01-26 2018-09-2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ynamic parameter adjustment for lte coexisten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85192A (ja) * 2000-03-29 2001-10-12 Toshiba Corp 移動通信端末と基地局
JP3933953B2 (ja) * 2002-02-08 2007-06-2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複数の局部発振周波数を用いる受信機のagc回路
JP2005278122A (ja) * 2004-03-26 2005-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受信機
JP4335257B2 (ja) * 2004-07-29 2009-09-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制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090253450A1 (en) * 2008-04-03 2009-10-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quested transmission of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messages
US8477631B2 (en) * 2009-08-25 2013-07-0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Dynamic low power radio modes
JP5733141B2 (ja) * 2011-09-29 2015-06-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装置及び干渉波の除去方法
US8964877B2 (en) 2012-06-19 2015-02-2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hanging power to first transmission signals upon detecting ISM band
US9480032B2 (en) * 2012-12-17 2016-10-25 Zte Wistron Telecom Ab Tracking received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WI510029B (zh) * 2014-06-13 2015-11-2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無線通訊裝置與方法
US9628122B1 (en) * 2016-07-25 2017-04-18 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that spectrally overlaps a desired signal based on dynamic gain control and/or equalization
WO2019203326A1 (ja) * 2018-04-20 2019-10-2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52538B1 (en) * 2009-07-09 2017-05-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lution algorithms for multi-radio coexistence
TW201208267A (en) * 2010-06-18 2012-02-16 Mediatek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multiple radio transceivers
US20180270815A1 (en) * 2012-01-26 2018-09-2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ynamic parameter adjustment for lte coexistence
TWI565232B (zh) * 2014-04-16 2017-01-01 微晶片科技公司 增益控制方法、模組與使用其的無線信號接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2518A (zh) 2020-11-16
US20200359333A1 (en) 2020-11-12
US11246102B2 (en)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5988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selection of a coexistence method and transmit power level based on calibration data
US2020023663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autoscaling in a resource-constrained network
US8401505B1 (en) LNA gain adaption based on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of signals conforming to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CN101978610B (zh) 具有共用低噪声放大器的蓝牙和wlan共存结构
EP2209332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quick 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protocol signal presence detection for coexistence
US870603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collaborative coexistence between Bluetooth and Wi-Fi
EP323250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wireless device
US875584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wer management in a beamforming system
US1049136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KR20150117702A (ko) 무선 디바이스에서 글로벌 네비게이션 위성 시스템(gnss)과 셀룰러 및 wi-fi/블루투스 송수신기들의 공존
WO201318160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tuning and transmit path selection
US2019000785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eceive diversity fo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communication
US9420600B2 (en) Dynamic aggregation for coexistence between wireless transceivers of a host device
US20230284319A1 (en)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Thereof
US2008002669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voice data by using wireless LAN and bluetooth
US9444537B1 (en) Devices for coexistence of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operating based on different wireless protocols
CN104365157B (zh) 选择性减少功率以减轻频带干扰
TWI700901B (zh) 無線通訊裝置與其動態抗干擾方法
JP6104483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CN111934709A (zh) 无线通信装置与其动态抗干扰方法
EP2509220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justing wlan radio receiver gain in a wireless device
US20230231581A1 (en) Bluetooth chip, signal receiving method, and bluetooth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EP2117131A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n-demand beamfor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