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679008B - 足關節用繃帶 - Google Patents

足關節用繃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9008B
TWI679008B TW104106772A TW104106772A TWI679008B TW I679008 B TWI679008 B TW I679008B TW 104106772 A TW104106772 A TW 104106772A TW 104106772 A TW104106772 A TW 104106772A TW I679008 B TWI679008 B TW I6790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body portion
bandage
wearer
foo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6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8144A (zh
Inventor
土屋顯晴
Akiharu Tsuchiya
尾島仁
Hitoshi Ojima
絈野英憲
Hidenori Kaseno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興和股份有限公司
Kowa Compan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興和股份有限公司, Kowa Company, Ltd. filed Critical 日商興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8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8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9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90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06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 A61F13/064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for feet
    • A61F13/066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for feet for the ank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06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 A61F13/064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eet or legs; Corn-pads; Corn-rings for feet
    • A61F13/065Looped bandages around the forefoo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long-term immobilising or pressure directing devices for treating broken or deformed bones such as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102Orthopaedic devices, e.g. long-term immobilising or pressure directing devices for treating broken or deformed bones such as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 A61F5/0104Orthopaedic devices, e.g. long-term immobilising or pressure directing devices for treating broken or deformed bones such as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without articulation
    • A61F5/0111Orthopaedic devices, e.g. long-term immobilising or pressure directing devices for treating broken or deformed bones such as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the limbs or for supporting them; Ortheses, e.g. with articulations without articulation for the feet or ank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2013/00089Wound bandages
    • A61F2013/00119Wound bandages elast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2013/00089Wound bandages
    • A61F2013/00153Wound bandages coloured or with decoration pattern or print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ursing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提昇足關節之穩定性,從而提高穿著者之步行性之具備包紮功能的足關節用繃帶。
足關節用繃帶100具備:帶狀之本體部10,其由捲繞部11、第1支持部12、以及第2支持部13構成,該捲繞部11係由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10c之織物織成,且捲繞於穿著者之腳踝,該第1支持部12係配置於穿著者之腳背至腳踝,該第2支持部13係於穿著者之腳背之上部與第1支持部12交叉地配置於穿著者之腳踝至腳背;固定部20,其接合於本體部10之一端10a,由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23之織物織成,且緊固於與穿著者之蹠骨對應之部分;及扣合部30,其接合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且具有相對於固定部20之絨圈面23扣卸之面狀扣件之鉤面33。

Description

足關節用繃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支援穿著者之日常動作之足關節用繃帶,尤其關於一種提昇足關節之穩定性,減少小腿三頭肌(腿肚)之疲勞,並且緩解跟腱、小腿三頭肌及足關節外側(韌帶)之疼痛的具備包紮功能之足關節用繃帶。
以往,為了應對預防手關節、足關節或膝關節之扭傷等外傷、遭受該等外傷時之應急處理、受傷後至完全恢復之復健之輔助、或預防外傷等之復發等醫療用目的,而使用有帶狀之包紮帶(貼合於身體之部分而使用之伸縮性或非伸縮性黏著布帶)或繃帶、或者以圓編而編成之大致筒狀之護體等。
該等中,包紮帶有如下問題:一次性使用而不經濟,根據使用者之體質不同黏著劑會導致使用者之皮膚產生斑疹,而且對高齡者等皮膚脆弱之使用者而言有於剝離包紮帶時產生表皮剝離之虞。
又,圓編之護體有如下問題:由於為大致筒狀,故而有於使受傷之部位強行彎曲而插入之情形時會伴隨著疼痛之虞,而且與包紮帶相比固定力較差。
相對於此,繃帶由於為於經紗方向上具有伸縮性之帶狀織物,故而易於追隨患部,可由穿著者自身一面調整固定力一面捲繞,不對穿著者之身體之活動施加強制力便可獲得穩定之固定力,且可反覆使用,故而較為經濟。
例如,習知之腳踝矯正器具備:卡止部,其卡止於腳之大拇趾或其他腳趾;帶狀之環狀捲繞部,其呈環狀捲繞於腳踝而固定,且具有沿該捲繞之方向伸縮之可撓性;帶狀之螺旋捲繞部,其將該等卡止部與環狀捲繞部連接,自腳之大拇趾或其他腳趾呈螺旋狀捲繞至腳踝,且具有沿該捲繞之方向伸縮之可撓性;及彎曲螺旋捲繞部,其於環狀捲繞部及螺旋捲繞部與卡止部之間彎曲(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45628號公報
習知之腳踝矯正器係將供腳之大拇趾或其他腳趾插入之卡止部作為固定件,且自腳趾呈螺旋狀捲繞至腳踝,而矯正腳踝之外旋或內旋,並非意圖用以使腳踝之關節整體穩定之包紮(8字形(Figure eight))。
又,習知的腳踝矯正器由於僅於腳之大拇趾或其他腳趾中之1根腳趾插入卡止部,故而有如下問題:與其他腳趾相比,插入有卡止部之腳趾變高卡止部之布料之厚度之量,於穿著腳踝矯正器步行時會在腳底產生不適 感。
又,習知之腳踝矯正器係將於橡膠板之正背面接合固定有布(面狀扣件布、普通布)之素材用於環狀捲繞部,而有環狀捲繞部之厚度變厚之問題。
又,於專利文獻1中,未具體地揭示彎曲螺旋捲繞部、環狀捲繞部及螺旋捲繞部之最大伸長率。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所述之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昇足關節之穩定性,從而提高穿著者之步行性的具備包紮功能之足關節用繃帶。
於本發明之足關節用繃帶中,具備:帶狀之本體部,其由捲繞部、第1支持部、以及第2支持部構成,該捲繞部係由織物織成,且捲繞於穿著者之腳踝,該第1支持部係配置於穿著者之腳背至腳踝,該第2支持部係於穿著者之腳背之上部與第1支持部交叉地配置於穿著者之腳踝至腳背;固定部,其接合於本體部之一端,由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之織物織成,且緊固於與穿著者之蹠骨對應之部分;及扣合部,其接合於本體部之另一端,且具有相對於固定部之絨圈面扣卸之面狀扣件之鉤面。
再者,於本發明中,「配置」意指「接觸並固定於相對於人(穿著者之部位)之特定位置」,「配設」意指「設置於相對於物(足關節用繃帶)之特定位置」。
於本發明之足關節用繃帶中,可提昇足關節之穩定性,減少 小腿三頭肌之疲勞,並且可緩解跟腱、小腿三頭肌及足關節外側(韌帶)之疼痛。
1‧‧‧經紗
1a‧‧‧底經紗(第1底經紗)
1b‧‧‧絨頭紗
1c‧‧‧彈性紗
1d‧‧‧第2底經紗
2‧‧‧緯紗
2a‧‧‧底緯紗
2b‧‧‧熔融紗
10‧‧‧本體部
10a‧‧‧一端
10b‧‧‧另一端
10c‧‧‧絨圈面
11‧‧‧捲繞部
12‧‧‧第1支持部
13‧‧‧第2支持部
14‧‧‧花紋
20‧‧‧固定部
21‧‧‧大徑部
22‧‧‧小徑部
23‧‧‧絨圈面
24‧‧‧中心標記
30‧‧‧扣合部
31‧‧‧長方形部分
32‧‧‧等腰梯形部分
33‧‧‧鉤面
40‧‧‧接合部
100‧‧‧足關節用繃帶
圖1(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右腳內翻扭傷預防用之足關節用繃帶之概略構成的前視圖,(b)係圖1(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後視圖。
圖2(a)係表示於圖1所示之本體部及固定部形成有花紋之足關節用繃帶之概略構成的前視圖,(b)係圖2(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後視圖。
圖3(a)係圖1(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左側視圖,(b)係圖1(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右側視圖,(c)係圖1(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俯視圖,(d)係圖1(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仰視圖。
圖4(a)係將圖1(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本體部表示為環狀之左側視圖,(b)係將圖1(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本體部表示為環狀之右側視圖。
圖5(a)係使圖1所示之固定部之中心標記位於正面中央之前視圖,(b)係圖1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立體圖。
圖6(a)係自左側前方觀察圖1及圖4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b)係自正面側觀察圖1及圖4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c)係自左側後方觀察圖1及圖4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d)係自右側前方觀察圖1及圖4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穿著狀態之說明圖。
圖7(a)係表示於圖1及圖4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固定部插入右腳之腳尖之狀態的說明圖,(b)係表示使本體部自右腳之內踝半旋轉至腳踝之狀態之說明圖,(c)係表示自圖7(b)所示之狀態進而半旋轉至腳踝之狀態之說明圖,(d)係表示將本體部於腳背上配置於右腳之外踝至第1趾側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8(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左腳內翻扭傷預防用之足關節用繃帶之概略構成的前視圖,(b)係圖8(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後視圖。
圖9(a)係圖8(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左側視圖,(b)係圖8(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右側視圖,(c)係圖8(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俯視圖,(d)係圖8(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仰視圖。
圖10(a)係將圖8(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本體部表示為環狀之左側視圖,(b)係將圖8(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本體部表示為環狀之右側視圖。
圖11(a)係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本體部及固定部之絨圈面之織物組織之一例的說明圖,(b)係圖11(a)所示之織物組織之箭視A-A'線之剖視圖。
圖12(a)係用以說明圖2所示之本體部及固定部之絨圈面及花紋部分之織物組織之一例的說明圖,(b)係圖12(a)所示之織物組織之箭視B-B'線之剖視圖。
圖13係表示圖1所示之本體部之最大伸長率之不同引起之效果感之評價結果的表。
圖14(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右腳內翻扭傷預防用之另一足關節用繃帶之概略構成的前視圖,(b)係圖14(a)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之後視圖。
圖15(a)係用以說明圖14(a)及圖14(b)所示之本體部之面料面之織物組織之一例的說明圖,(b)係圖15(a)所示之織物組織之箭視C-C'線之剖視圖。
圖16(a)係用以說明不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之本體部之花紋部分之織物組織之一例的說明圖,(b)係圖16(a)所示之織物組織之箭視D-D'線之剖視圖。
(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
於本發明中,繃帶意指「以於經紗方向上具有伸縮性之帶狀織物為主材料,藉由將該帶狀織物捲繞於身體之一部分,可輔助該身體之功能者」,若為具有此種效力者,則即便不表現為繃帶(例如包紮護體、護體帶等)亦包含於本發明之繃帶之範圍內。
如圖1~圖10所示,本發明之足關節用繃帶100具備:帶狀之本體部10,其係由捲繞部11、第1支持部12、以及第2支持部13構成,該捲繞部11由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10c之織物織成,捲繞於穿著者之腳踝,該第1支持部12係以拉伸狀態配置於穿著者之腳背至腳踝,該第2支持部13係於穿著者之腳背之上部與第1支持部12交叉地以拉伸狀態配置於穿著者之腳踝至腳背;固定部20,其接合於本體部10之一端10a,由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23之織物織成,且緊固於與穿著者之蹠骨對應之部分;及扣合部30,其接合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且具有相對於固定部20之絨圈面23扣卸之面狀扣件之鉤面33。
固定部20藉由緊固於與穿著者之蹠骨對應之部分,而對穿著者之足關節定位足關節用繃帶100,並且成為構成8字形之本體部10之下部固定件。
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係由窄寬度之伸縮織物所構成,該窄寬度之伸縮織物為帶狀,藉由針織機或提花針織機等動力織機組合經紗1及緯紗2而織成,於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圓周方向)上具有伸縮性,且抑制緯紗方向(寬度方向W)之伸縮性。
又,本體部10係由如下部分構成:捲繞部11,其捲繞於穿著者之腳踝;第1支持部12,其係以拉伸狀態配置於穿著者之腳背至腳踝;以及第2支持部13,其係於穿著者之腳背之上部與第1支持部12交叉地以拉伸狀態配置於穿著者之腳踝至腳背;第1支持部12係配設於本體部10之一端10a側,第2支持部13係配設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側,捲繞部11係配設於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間,且第1支持部12、捲繞部11及第2支持部13為相同寬度之直線狀。
又,如圖11所示,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經紗1具備:底經紗1a,其與緯紗2一同構成織物之一面(例如裏料面);絨頭紗1b,其於在經紗方向上相鄰之複數根緯紗2上浮起而於織物之另一面(例如面料面)形成絨圈;及彈性紗1c,其對經紗方向賦予伸縮性。以下,於本說明書中,將具有本體部10之絨圈面10c及固定部20之絨圈面23之面稱為「面料面」,將其背面稱為「裏料面」。
緯紗2具備:底緯紗2a,其與底經紗1a一同構成織物之裏料面;及熔融紗2b,其與底緯紗2a並排設置且具有熱熔性;將1根底緯紗2a及1根 熔融紗2b並排設置而構成為1根緯紗2。再者,於圖11及圖12中,將1根底緯紗2a及1根熔融紗2b圖示為1根緯紗2。又,於圖11(b)及圖12(b)中,以並排設置之緯紗2為基準,上側成為面料面,下側成為裏料面。
又,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係藉由使用提花針織機,而相對於在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上相鄰之複數根緯紗2,使經紗1之底經紗1a向面料面側浮起,使經紗1之絨頭紗1b向裏料面側下沉,如圖2所示,可藉由自由開口之提花組織,將由文字、圖形或記號或者其等之結合所構成之花紋14局部地形成於面料面,除花紋14之區域以外,於面料面之大致整個面具有絨圈(絨圈面10c、絨圈面23)。
其次,使用圖11對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織物組織之一例進行說明。即,形成絨圈面10c(絨圈面23)之底經紗1a係如圖11(b)所示般,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上側浮起,且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下側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之1-3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絨圈面10c(絨圈面23)之絨頭紗1b係如圖11(b)所示般,相對於相鄰之6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上側浮起,相對於相鄰之2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下側下沉,且相對於相鄰之2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上側浮起,相對於相鄰之2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下側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之6-2-2-2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絨圈面10c(絨圈面23)之彈性紗1c係如圖11(b)所示般, 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上側浮起,且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下側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之1-1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再者,圖11所示之由底經紗1a、絨頭紗1b及彈性紗1c構成之織物組織為一例,只要可於面料面具有絨圈(絨圈面10c、絨圈面23),則並不限定於該織物組織。
繼而,使用圖12對本實施形態之形成於本體部10之花紋 14之織物組織之一例進行說明。即,形成花紋14之底經紗1a係如圖12(b)所示般,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上側浮起,且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下側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之3-1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花紋14之絨頭紗1b係如圖12(b)所示般,相對於相鄰之2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下側下沉,且相對於相鄰之2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上側浮起,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之2-2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花紋14之彈性紗1c係如圖12(b)所示般,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上側浮起,且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通過下側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之1-1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再者,圖12所示之由底經紗1a、絨頭紗1b及彈性紗1c構成之織物組織為一例,只要可於面料面之絨圈面10c、23之間形成花紋14,則並不限定於該織物組織。
又,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可藉由經紗1及緯紗2之材質(尤其是彈性紗1c及底緯紗2a之粗細)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而自如地調整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於本發明中,最大伸長率表示「以最高荷重拉伸時之最長長度(伸長尺寸)與原本長度(放置尺寸)之差相對於原本長度的百分率」。
尤其,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根據下述官能評價之綜合判斷結果,較佳設定為40%~80%,更佳為45%~75%,最佳為60%。
此處,對將最大伸長率設定為60%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 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底經紗1a較佳為粗細100支之仿毛尼龍雙紗,較佳為對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使用132根仿毛尼龍雙紗。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絨頭紗1b係將10根尼龍絲合撚並加熱,進而沿10根尼龍絲之撚搓方向的相反方向進行撚搓加工而成的粗細210丹尼之特殊加工紗(210D-10F),較佳為對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使用132根特殊加工紗(210D-10F)。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彈性紗1c較佳為粗細560丹尼之聚胺基甲酸酯紗,較佳為對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使用36根聚胺基甲酸酯紗。
即,上述經紗1之材質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係若例如寬度為5cm,則經紗1(底經紗1a、絨頭紗1b、彈性紗1c)之經密度為1485.6D/mm(=((210D×132根)+(100D×2根×132根)+(560D×36根))/50mm)。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絨頭紗1b係藉由絲支數為10根,而與絲支數為低支數(例如7根)之情形相比,有密集之絲之接著力較高、且織物(本體部10、固定部20)之質感柔軟之優點。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彈性紗1c係藉由將粗細設為560丹尼,而與粗彈性紗(例如1120丹尼)之情形相比,可使織物(本體部10、固定部20)之厚度較薄且使織物本身柔軟。
進而,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底緯紗2a較佳為使用1根粗細150丹尼之聚酯毛紗(EW:polyester woolly)。
又,較佳為對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熔融紗2b使用1根粗細100丹尼之尼龍熱熔紗(例如東麗(To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elder(註冊商標)」)。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係藉由動力織機同時織入1根底緯紗2a及1根熔融紗2b作為緯紗2,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之織入次數(根數)為每2.54cm(1英吋)36.9次(各36.9根)。
即,上述緯紗2之材質及織入次數(根數)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係緯紗2(聚酯毛紗、尼龍熱熔紗)之緯密度為9225D/英吋(=(150D+100D)×36.9次/英吋)。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緯紗2之底緯紗2a係藉由將粗細設為150丹尼,而與粗緯紗之底緯紗(例如300丹尼)之情形相比,可使織物(本體部10、固定部20)之厚度變薄。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可藉由上述經紗1及緯紗2之材質(尤其是彈性紗1c及底緯紗2a之粗細)以及緯紗2之織 入次數(根數),而將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圓周方向)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60%。
再者,關於本實施形態之彈性紗1c之粗細,列舉了560丹尼作為一例,但於本發明中,亦可選擇能夠獲取(量產)之粗細低1等級之420丹尼或粗細高1等級之1120丹尼而變更上述緯紗2之粗細及織入次數(根數)。即,本實施形態之彈性紗1c之粗細只要為420丹尼~1120丹尼,則可將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上述範圍內之最大伸長率。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緯紗2之底緯紗2a之粗細,列舉了150丹尼為一例,但於本發明中,亦可選擇能夠獲取(量產)之粗細低1等級之100丹尼或粗細高1等級之300丹尼而變更上述彈性紗1c之粗細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即,本實施形態之緯紗2之底緯紗2a之粗細只要為100丹尼~300丹尼,則可將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上述範圍內之最大伸長率。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之織入次數(根數),列舉了每2.54cm(1英吋)36.9次(各36.9根)為一例,但於本發明中,亦可選擇每2.54cm32.8次(各32.8根)~41.0次(各41.0根)而變更上述彈性紗1c及緯紗2之粗細。即,本實施形態之緯紗2(底緯紗2a、熔融紗2b)之織入次數(根數)只要為每2.54cm32.8次(各32.8根)~41.0次(各41.0根),則可將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上述範圍內之最大伸長率。
再者,本體部10之厚度於過厚之情形時,當於穿著者之腳 踝捲繞繃帶時厚重而難以捲繞,於過薄之情形時,繃帶之織物本身容易斷裂而無法獲得所期望之固定力。因此,本體部10之厚度係較佳設定為易於捲繞繃帶、且可獲得所期望之固定力之厚度,例如若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為60%,則較佳設定為3mm以下。
又,固定部20之厚度於過厚之情形時,會使穿著者之腳底產生不適感,於過薄之情形時,繃帶之織物本身容易斷裂而無法獲得所期望之固定力。因此,固定部20之厚度係較佳設定為不使穿著者之腳底產生不適感、且可獲得所期望之固定力之厚度,例如若固定部20之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為60%,則較佳設定為3mm以下。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固定部20中,在將固定部20緊固於與穿著者之蹠骨對應之部分之情形時成為外側的面(面料面)配設有絨圈(絨圈面23),因此,就扣卸之容易性及扣合位置之自由度而言,配設於本體部10之扣合部30(鉤面33)係配設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之裏料面側。
又,為了構成8字形及上方固定部,本體部10必需於穿著者之腳背交叉之部分(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之長度、及繞穿著者之腳踝至少一周之部分(捲繞部11)之長度,雖然腳踝之大小因性別或年齡等而存在個人差異,但可考慮設定為例如46cm~48cm之長度。又,為了有效地進行穿著者之足關節之固定,本體部10需要某種程度之寬度,較佳設定為例如3cm~7cm。又,關於固定部20,為了增加與穿著者之腳部之接觸面積而增加摩擦力,防止固定部20相對於穿著者之腳部之位置偏移,而需要某種程度之寬度,較佳設定為例如3cm~7cm。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係使用與固定部20相同之布 料,以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10c之織物織成,但若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為所期望之最大伸長率,則面狀扣件之絨圈面10c並非必需。
然而,本體部10藉由以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10c之織物織成,而與不具有絨圈面10c之情形相比,於不使用時可將足關節用繃帶100捲起使扣合部30之鉤面33扣合於本體部10之絨圈面10c而小型化地保管,並且根據穿著者不同,亦存在將扣合部30之鉤面33扣合於本體部10而使用足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可使足關節用繃帶100之使用方法(扣合位置)具有自由度。
又,本實施形態之固定部20係將作為伸縮織物之帶狀體之兩端互相接合(例如縫合)而形成為環狀,尤其是兩端接合前之帶狀體為等腰梯形狀,藉由將兩端(梯形之腰彼此)接合,從而兩端接合後之帶狀體成為大致圓錐筒狀。
藉此,足關節用繃帶100於穿著者之腳尖插入至固定部20之情形時,固定部20之內側面與腳背之傾斜吻合,而能夠抑制於固定部20之大致圓錐筒之大徑部21及小徑部22產生隆起或皺褶。
再者,關於固定部20,為了供穿著者之腳尖插入並緊固於與蹠骨對應之部分,較佳為例如將兩端接合前之帶狀體之梯形之下底之長度(兩端接合後之大致圓錐筒之大徑部21之圓周長)設定為17cm~21cm,將兩端接合前之帶狀體之梯形之上底之長度(兩端接合後之大致圓錐筒之小徑部22之圓周長)設定為14cm~18cm。
此處,固定部20於兩端接合後之大致圓錐筒之大徑部21與小徑部22之圓周長之差為4cm以上之情形時,即便使大徑部21與穿著者 之腳吻合,由於小徑部22之圓周長較小,故而亦會壓迫穿著者之腳,相反地,即便使小徑部22與穿著者之腳吻合,由於大徑部21之圓周長較大,故而亦會於穿著者之腳與大徑部21之間產生間隙。
因此,固定部20較佳為兩端接合後之大致圓錐筒之大徑部21與小徑部22之圓周長之差設定為未達4cm,較佳為2.5cm~3.5cm,尤其,本實施形態之固定部20係將兩端接合後之大致圓錐筒之大徑部21與小徑部22之圓周長之差設定為3cm。
再者,縫製種類有拼縫(flatseamer)(四根針縫製)、包縫(overlock)、三點鋸齒等,本實施形態之固定部20之兩端彼此之縫製係以拼縫縫製,拼縫具有如下優點:縫合部分變薄,以壓住接縫之力使接縫平坦而牢固地完成,藉由山型剪裁而容易追隨立體物,且布料背面無縫邊,因此縫製部位不會接觸皮膚而穿著感良好。
又,固定部20係縫製帶狀體之兩端而形成為圓周長之長度無法調整之環狀,但亦可不縫製帶狀體之兩端彼此,而於帶狀體之一端之裏料面縫製面狀扣件之鉤面,使固定部20之圓周長之長度可調整。
然而,於固定部20縫製面狀扣件之鉤面會因構件數量增加而導致足關節用繃帶100之製造成本上升,並且固定部20於面狀扣件部分之厚度會變厚,而有損足關節用繃帶100之穿著感及美感,因此較佳為將帶狀體之兩端彼此縫製。
又,本實施形態之固定部20及本體部10係如圖1所示般,將固定部20之圓周方向與本體部10之長度方向L所成之角θ設為155°而接合,但只要於穿著足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時本體部10可構成8字形, 則並不限定於該所成之角θ。
再者,於將本體部10自一端10a牽引至另一端10b側之情形時,所成之角θ越接近180°,力越作用於固定部20之圓周方向(長度方向)而使固定部20旋轉,所成之角θ越接近90°,力越作用於固定部20之寬度方向而使固定部20沿著腳背向上滑。因此,考慮到足關節用繃帶100之使用方法之簡便性,所成之角θ之範圍較佳設定為145°~165°,以便於將本體部10自一端10a牽引至另一端10b側之情形時,能以於固定部20不產生隆起、且於接合部40附近本體部10不扭曲之狀態,相對於固定部20將本體部10向斜後方牽引。
又,固定部20與本體部10之一端10a之接合部40係被縫製成較本體部10之寬度方向W之長度長之凸狀。
如此,足關節用繃帶100係藉由將接合部40朝向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側縫製為凸狀,而於將足關節用繃帶100捲繞於穿著者之足關節之情形時,可與本體部10之捲繞(牽引)方向對應地吸收接合部40處之扭曲,且抑制接合部40附近之隆起或褶皺之產生。
再者,於接合部40為大致三角形狀之情形時,當穿著者穿著足關節用繃帶100時,由於來自本體部10之拉伸應力,而有如下之虞:應力集中於三角形之頂點,使該頂點部分之布料變弱,而縫製部位崩壞。
因此,本實施形態之接合部40係藉由設為大致半圓形狀,而即便對於來自本體部10之拉伸應力,應力亦不會集中,從而可抑制縫製部位之崩壞,亦可應對本體部10之牽引方向之個人差異,並且可抑制接合部40附近之隆起或褶皺之產生。
又,固定部20與本體部10之一端10a之接合係藉由在本體部10之兩側邊不進行縫製,而不將本體部10之兩側邊固定於固定部20,使本體部10之接合部40附近之兩側邊之織物可伸長。
因此,本實施形態之足關節用繃帶100係即便本體部10相對於穿著者之腳踝之捲附角度略有變化,亦可吸收本體部10之接合部40附近之各邊之織物之變形,從而可抑制本體部10之接合部40附近之各邊之布料產生隆起或褶皺。
又,如圖5(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足關節用繃帶100可將作為記號之由接縫構成之中心標記24縫製於固定部20之接合部40附近,以便使固定部20緊固於穿著者之腳之正確位置,而成為本體部10構成8字形之向穿著者之足關節之正確捲繞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扣合部30係例如圖1(b)所示般組合長方形與等腰梯形而成之平面形狀,長方形部分31係縫製於本體部10之裏料面,等腰梯形部分32自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突出。如此,扣合部30藉由等腰梯形部分32自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突出,而變薄不與本體部10重疊之量,可使穿著者之手指易於抓持等腰梯形部分32,從而可相對於固定部20之絨圈面23容易地扣卸鉤面33。
其次,使用圖6及圖7,對圖1、圖3及圖4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之穿著方法進行說明。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對在穿著者之右腳穿著足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進行說明,在穿著者之左腳穿著足關節用繃帶100之情形係使用圖8、圖9及圖10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將以下說明之「右腳」及「左手」 分別替換為「左腳」及「右手」而進行穿著。
如圖7(a)所示,穿著者將右腳之腳尖插通於足關節用繃帶100之固定部20,壓入至與蹠骨對應之部分,且使固定部20之中心標記24對準腳背之中央。
然後,穿著者一面以左手抓持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一面牽引本體部10,將伸長狀態之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於腳背上配置於右腳之第5趾側至內踝。再者,所謂伸長狀態係表示具有穿著者於穿著足關節用繃帶100後可對捲繞位置進行微調整之伸長裕度的狀態。
其次,穿著者如圖7(b)及圖7(c)所示般,使用兩手,使伸長狀態之本體部10(捲繞部11)自右腳之內踝經由與跟腱對應之部分向外踝之方向相對於腳踝僅環繞1周半。
然後,穿著者如圖7(d)所示般,一面以左手抓持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一面將伸長狀態之本體部10(第2支持部13)於腳背上配置於外踝至右腳之第1趾側。
最後,穿著者如圖6所示般,使位於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之扣合部30之鉤面33扣合於位於腳掌心之固定部20之絨圈面23而完成。
如此,足關節用繃帶100係藉由使扣合部30扣合於位於穿著者之腳掌心之固定部20,而可將穿著者之腳掌心向上頂,從而可提昇穿著者之穿著感及效果感。
再者,圖1、圖3及圖4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係於上述足關節用繃帶100之穿著方法中,將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配置於右腳之第5趾側至內踝後,相對於腳踝逆時針地捲繞本體部10(捲繞部11)。 因此,圖1、圖3及圖4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於穿著於右腳之情形時,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開始自固定部20捲繞之方向係自右腳之外側經由腳背至內側,沿足部之外翻方向預先施加力,從而可預防因足關節向內側扭轉而發作之內翻扭傷。
又,於視需要將圖1、圖3及圖4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穿著於左腳之情形時,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開始自固定部20捲繞之方向成為自左腳之內側經由腳背至外側,沿足部之內翻方向預先施加力,從而亦可預防因足關節向外側扭轉而發作之外翻扭傷。
相對於此,關於圖8、圖9及圖10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於穿著於左腳之情形時,將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配置於左腳之第5趾側至內踝後,相對於腳踝順時針地捲繞本體部10(捲繞部11)。藉此,圖8、圖9及圖10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於穿著於左腳之情形時,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開始自固定部20捲繞之方向成為自左腳之外側經由腳背至內側,沿足部之外翻方向預先施加力,從而可預防因足關節向內側扭轉而發作之內翻扭傷。
又,於視需要將圖8、圖9及圖10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穿著於右腳之情形時,本體部10(第1支持部12)開始自固定部20捲繞之方向成為自右腳之內側經由腳背至外側,沿足部之內翻方向預先施加力,從而亦可預防外翻扭傷。
再者,圖8、圖9及圖10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係將圖1、圖3及圖4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之本體部10之一端10a以固定部20之中心標記24為基準接合於線對稱之位置者。
其次,基於試用試驗之試驗結果,對本實施形態之足關節用繃帶100之本體部10的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之最佳範圍進行說明。
再者,於試用試驗中,製作並使用如下足關節用繃帶100(以下分別稱為實施例1、實施例2及實施例3),該足關節用繃帶100係如圖1所示般,具備根據下述表1所示之經紗1及緯紗2之材質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而織成之最大伸長率為45%、60%或75%的本體部10(長度:50cm、寬度15cm)、固定部20、及扣合部30。
又,使用最大伸長率為35%或90%之本體部10(長度:50cm、寬度:5cm),與上述實施例同樣地製作足關節用繃帶(以下分別稱為比較例1及比較例2),用於試用試驗。
試用試驗係如圖6所示般,於穿著者之右腳穿著足關節用繃帶,實施圖13之評價項目中之穿著者之效果感之官能評價(共5人)。評價方法係首先由各穿著者將針對各評價項目之官能評價以3個階段(3:非常好、2:好、1:差)分數化,並算出各評價項目中之全體穿著者(5人)之平均分。其後,針對實施例1~3及比較例1~2,算出各評價項目之總分及平均分,將綜合平均分為2分以上判斷為及格分。
再者,圖13之評價項目「固定力」若為足關節之蹠屈或背屈之可動區域抑制力,則設想步行、跑步、上下樓梯等動作中之過度使用力之足關節之蹠屈或背屈之可動區域的抑制。又,若為足部之內翻及外翻之可動區域抑制力,則設想運動時之側步或衝刺時之停止動作、於階差等不穩定之場所站穩等日常動作時過度使用力之情形、或超過可動區域之界限之動作的抑制。
進而,關於圖13之評價項目「疼痛」,若為因織物之壓迫力所致之疼痛,則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認為織物無法追隨肌肉或關節之活動或皮膚之伸縮,會更強烈地感受到壓迫力而容易感覺疼痛,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大之情形時,認為抑制可動區域之固定力變弱。
又,若為因織物之硬度所致之摩擦之疼痛,則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認為由於無法追隨肌肉或皮膚之活動,因此織物與皮膚摩擦而容易感到疼痛,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大之情形時,認為由於織物隨著肌肉或皮膚伸長,因此對皮膚造成之問題較少。
又,關於圖13之評價項目「面狀扣件之剝離容易度」,所謂面狀扣件容易剝離係指對於無力之穿著者而言,面狀扣件之扣卸使用亦無障礙,並且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之織物本身較硬而不易走樣。
又,所謂面狀扣件難以剝離係指於穿著者運動時,面狀扣件之鉤面不會因繃帶之穿著部位之關節之可動或肌肉之膨脹而自絨圈面脫離,相反地,藉由面狀扣件之鉤面及絨圈面間之強扣合力,於自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之織物拉出絨頭紗而剝離面狀扣件之情形時,絨頭紗會自織物突出而使織物起毛。
進而,關於圖13之評價項目「織物之密接性」,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認為由於無法追隨肌肉或皮膚之活動,因此布料無法密接而皮膚阻力減少,削弱繃帶之效果,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大之情形時,認為布料與皮膚密接而容易固定,與皮膚肌或肌肉之活動吻合,而易於獲得繃帶之效果。
又,關於圖13之評價項目「捲繞容易度」,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難以沿著皮膚之曲面,本體部10之捲繞困難。又,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大之情形時,織物與皮膚密接而容易固定,易於與皮膚或肌肉之活動吻合,但為了有效地穿著,必須將本體部10一面充分伸長一面進行捲繞。然而,若使本體部10充分伸長,則抓持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之手與固定部20之距離分開較遠,因此難以對足關節進行穿著及捲附。進而,難以將本體部10之另一端10b固定於固定部20之特定位置,因此會產生一面摸索一面進行捲繞之動作以便可固定於特定位置。
又,關於圖13之評價項目「固定力之調整容易度」,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適合牢固之固定,但固定力之可調整範圍較窄,因此,對於無力之穿著者而言,固定力之調整變難。
進而,關於圖13之評價項目「織物之斷裂難度」,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小之情形時,織眼密集,因此織物強韌,難以將織物斷裂。又,於織物之最大伸長率較大之情形時,認為織眼稀疏,因此織物為容易斷裂之梭織組織,因織物斷裂而導致本體部10之構造變弱。
於如上之評價項目中,實施例2係如圖13所示般,於幾乎所有評價項目中獲得良好之評價結果。
又,實施例3雖固定力較弱,但於其他評價項目中獲得良好之評價結果。
又,實施例1雖有疼痛,且織物之密接性較差,但於其他評價項目中獲得良好之評價結果。相對於此,比較例1及比較例2於幾乎所有評價項目中均獲得較差之評價結果。
根據以上,可知作為綜合之評價結果,平均分為2分以上之實施例1(最大伸長率45%)、實施例2(最大伸長率60%)及實施例3(最大伸長率75%)作為本體部10最佳。
即,本實施形態之足關節用繃帶100之本體部10之經紗方向上之最大伸長率較佳為40%~80%,更佳為45%~75%,最佳為60%。
其次,基於面狀扣件之耐久性試驗(剝離強度)之試驗結果,對本實施形態之足關節用繃帶100之固定部20進行說明。
再者,面狀扣件之耐久性試驗(剝離強度)係根據上述官能評價之評價結果,以最佳之結果即實施例2(經紗方向之最大伸長率為60%之固定部20)為基準,與其他伸縮織物進行比較。又,作為比較例,使用由下述表2所示之經紗1及緯紗2之材質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所構成之市售伸縮織物(以下,分別稱為比較例3、比較例4及比較例5)。再者,比較例3不具有作為面狀扣件之絨圈面,因此不具備經紗中之絨頭紗及緯紗中之熔融紗。
再者,實施例2與比較例3~5之大的不同點係絨頭紗之絲支數之差異,相對於實施例2之10根,比較例4為7根,比較例5為15根,比較例3未使用絨頭紗(不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
面狀扣件之耐久性試驗(剝離強度)係依據日本工業標準之JIS L3416「面狀扣件」之7.4.2「剝離強度」,將反覆進行1000次接著、剝離後所得之實驗結果示於下述表3。
如表3所示,可知實施例2之保持率(耐久試驗後之剝離強度相對於初始之剝離強度之百分率)與比較例3~5相比最高,作為捲繞於足關節並以面狀扣件之鉤扣合的足關節用繃帶100所使用之固定部20最佳。
尤其是實施例2之耐久試驗後之剝離強度相對於初始之剝離強度變大(保持率超過100%),因此,於長時間持續地用作足關節用繃帶100之方面 較為有利。
再者,絨頭紗之絲支數較多會使面狀扣件之鉤容易扣合於絨圈,而保持率變高,另一方面,最大伸長率變低。
比較例5雖然絨頭紗之絲支數多於實施例2之絨頭紗之絲支數,但為了防止外觀之起毛而實施有樹脂加工,因此面狀扣件之鉤變得難以扣合於絨圈,初始之剝離強度及保持率低於實施例2之初始之剝離強度及保持率。
如上所述,足關節用繃帶100藉由以本體部10構成8字形,而可固定穿著者之踝關節,實現關節適應性,使足關節穩定,抑制(腳跟固定(heel 1ock))步行時穿著者之腳踝之晃動,防止內翻扭傷或消除單腳站立時之不穩定性等,從而輔助穿著者之穩定步行。
又,本體部10所構成之8字形係藉由輔助足關節之背屈制動,而可將穿著者之重心向腳尖站立方向引導,從而輔助穿著者之步行。又,本體部10所構成之8字形可進行用以使穿著者之足關節穩定、吸收立足期(步行中腳接觸地面之期間)之初期來自地面(地板)之衝擊的輔助。
尤其,足關節用繃帶100發揮如下作用效果:可於立足期之初期吸收衝擊,且於立足期之中期至後期有助於產生推進力,並且可藉由左右(內外翻)之制動而獲得足關節之穩定性。
又,足關節用繃帶100發揮如下作用效果:藉由輔助穿著者之足關節,而可緩解跟腱之疼痛、小腿三頭肌之疲勞及疼痛、以及足關節外側(韌帶)之疼痛。
又,圖2所示之足關節用繃帶100係例如對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經紗1之底經紗1a使用綠色之紗,對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經 紗1之絨頭紗1b使用黑色之紗,對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經紗1之彈性紗1c使用黑色之紗,對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緯紗2使用黑色之紗,並且如圖12所示,相對於共用之緯紗2使底經紗1a浮起且使絨頭紗1b下沉,藉此,於黑色之面料面形成綠色之花紋14,與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面料面之花紋14對應的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裏料面之部分呈黑色表現於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綠色之裏料面。
再者,足關節用繃帶100並不限定於該等色彩,例如,考慮對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經紗1之絨頭紗1b使用彩虹色之七色(赤、橙、黃、綠、青、藍、紫)中之任一種顏色之紗,並將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除花紋14以外之面料面設為彩虹色中之任一種顏色。藉此,足關節用繃帶100可藉由七色之色彩豐富之商品群而激發需求者之購買慾望。
又,足關節用繃帶100可藉由例如對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經紗1之絨頭紗1b使用螢光色之紗並將本體部10及固定部20之除花紋14以外之面料面設為螢光色,而激發需求者之購買慾望,並且藉由在夜間外出時穿著,而被汽車等之頭燈照射而醒目,從而可期待亦對安全防災方面有所幫助。
再者,對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10c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如圖14所示般為不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10c之伸縮織物。
於該情形時,本體部10無需形成絨圈面10c之絨頭紗1b,且無需保持絨頭紗1b所構成之絨圈之熔融紗2b。
尤其,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代替構成經紗1之絨頭紗1b,而使用相 對於上述底經紗1a(以下稱為第1底經紗1a)使與緯紗2之交叉浮沉相反地對應之底經紗1a(以下稱為第2底經紗1d)。
即,經紗1係如圖15所示般,具備與緯紗2一同構成織物之一面(例如裏料面)之第1底經紗1a、對經紗方向賦予伸縮性之彈性紗1c、及與緯紗2一同構成織物之另一面(例如面料面)之第2底經紗1d。
又,緯紗2具備與第1底經紗1a一同構成織物之裏料面之底緯紗2a。
再者,於圖15(b)及圖16(b)中,以並排設置之緯紗2為基準,上側成為面料面,下側成為裏料面。
又,本體部10係藉由使用提花針織機,而相對於在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上相鄰之複數根緯紗2,使經紗1之第1底經紗1a(例如綠色之紗)向面料面側浮起(使第2底經紗1d(例如黑色之紗)向裏料面側下沉),可藉由自由開口之提花組織,將由文字、圖形或記號或者其等之結合所構成之花紋14局部地形成於面料面。
其次,使用圖15對本實施形態之織物組織之一例進行說明。即,第1底經紗1a係如圖15(b)所示般,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上側浮起,且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下側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之1-3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彈性紗1c係如圖15(b)所示般,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上側浮起,且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下側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之1-1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第2底經紗1d係如圖15(b)所示般,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上側浮起,且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下側 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之3-1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再者,圖15所示之第1底經紗1a、彈性紗1c及第2底經紗1d所構成之織物組織為一例,並不限定於該織物組織。
繼而,使用圖16對本實施形態之花紋部分之織物組織之一例進行說明。即,形成花紋14之第1底經紗1a係如圖16(b)所示般,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上側浮起,且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下側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之3-1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花紋14之彈性紗1c係如圖16(b)所示般,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上側浮起,且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下側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之1-1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又,形成花紋14之第2底經紗1d係如圖16(b)所示般,相對於1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上側浮起,且相對於相鄰之3根緯紗2(底緯紗2a)通過下側下沉,反覆進行此種與緯紗2(底緯紗2a)之1-3之交叉浮沉而構成織物組織。
再者,圖16所示之第1底經紗1a、彈性紗1c及第2底經紗1d所構成之織物組織為一例,只要可於面料面形成花紋14,則並不限定於該織物組織。
此處,對如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即,為本體部10不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11之伸縮織物,且將本體部10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60% (1.60倍±0.1)。
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第1底經紗1a及第2底經紗1d較佳為粗細100丹尼之仿毛尼龍雙紗,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較佳為將152根仿毛尼龍雙紗分別用於第1底經紗1a及第2底經紗1d。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彈性紗1c較佳為於粗細560丹尼之聚胺基甲酸酯紗(例如Toray-Opelontex股份有限公司之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lycra(註冊商標)fiber」)包覆2根粗細150丹尼之聚酯毛紗(EW:polyester woolly)單紗而成的包覆紗,較佳為於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使用41根包覆紗。
又,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之底緯紗2a較佳為使用1根粗細150丹尼之聚酯毛紗(EW)。
進而,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係藉由動力織機織入1根底緯紗2a作為緯紗2,緯紗2(底緯紗2a)之織入次數(根數)為每2.54cm(1英吋)33.6次(33.6根)。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可藉由上述經紗1及緯紗2之材質(尤其是彈性紗1c及底緯紗2a之粗細)以及緯紗2之織入次數(根數),而將經紗方向(長度方向L)之最大伸長率設定為60%。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係尼龍47%、聚酯44%、聚胺基甲酸酯9%之混合率,但並不限定於該混合率。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足關節用繃帶100,對直接捲繞於皮膚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對於例如穿著有國際公開第2011/090193號公報所揭示之足關節護體或襪子(襪套類、短襪類、長筒襪類、緊身褲襪及連褲 襪類)的足關節,藉由捲繞於足關節護體上或襪子上,而可消除足關節用繃帶100相對於皮膚之滑動,從而可提昇足關節用繃帶100之作用效果。
再者,於將足關節用繃帶100捲繞於襪子上之情形時,亦可將足關節用繃帶100與襪子設為一套。
又,於將足關節用繃帶100捲繞於襪子(較佳為最大伸長率低之襪子)上之情形時,作為足關節用繃帶100之一態樣,可藉由將足關節用繃帶100之固定部20自本體部10去除,並將本體部10之一端10a縫製於襪子之腳背部及腳底部之交界處之外側面或內側面,而使襪子之腳尖部作為固定部20發揮功能。

Claims (6)

  1. 一種足關節用繃帶,其特徵在於,具備:帶狀之本體部,其由如下部分構成:捲繞部,其由織物織成,且捲繞於穿著者之腳踝;第1支持部,其配置於上述穿著者之腳背至腳踝;以及第2支持部,其於上述穿著者之腳背之上部與上述第1支持部交叉地配置於上述穿著者之腳踝至腳背;固定部,其接合於上述本體部之一端,由具有面狀扣件之絨圈面之織物織成,且緊固於與上述穿著者之蹠骨對應之部分;及扣合部,其接合於上述本體部之另一端,且具有相對於上述固定部之絨圈面扣卸之面狀扣件之鉤面;上述固定部與上述本體部之一端之接合部係被縫製成較上述本體部之寬度方向之長度長之凸狀;上述接合部係將上述凸狀朝向上述本體部之另一端側而縫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足關節用繃帶,其中,上述第1支持部係配設於上述本體部之一端側,上述第2支持部係配設於上述本體部之另一端側,上述捲繞部係配設於上述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間,且上述第1支持部、捲繞部及第2支持部為相同寬度之直線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足關節用繃帶,其中,上述本體部之長度方向之最大伸長率為40%~8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足關節用繃帶,其中,上述固定部及上述本體部係將上述固定部之圓周方向與上述本體部之長度方向所成之角設為145°~165°而接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足關節用繃帶,其中,上述固定部為大致圓錐筒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足關節用繃帶,其中,於上述本體部之面料面形成由文字、圖形或記號或者其等之結合所構成之花紋。
TW104106772A 2014-03-03 2015-03-03 足關節用繃帶 TWI679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0937 2014-03-03
JPJP2014-040937 2014-03-03
JPJP2014-043639 2014-03-06
JP2014043639 2014-03-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8144A TW201538144A (zh) 2015-10-16
TWI679008B true TWI679008B (zh) 2019-12-11

Family

ID=54055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6772A TWI679008B (zh) 2014-03-03 2015-03-03 足關節用繃帶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1224B2 (zh)
EP (1) EP3115029A4 (zh)
JP (1) JP6728034B2 (zh)
KR (1) KR102242387B1 (zh)
CN (1) CN106163460B (zh)
CA (1) CA2939898A1 (zh)
CL (1) CL2016002198A1 (zh)
EA (1) EA033765B1 (zh)
MY (1) MY186264A (zh)
PH (1) PH12016501721A1 (zh)
SG (1) SG11201607151RA (zh)
TW (1) TWI679008B (zh)
WO (1) WO20151334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93278U (zh) * 2014-10-21 2015-01-11 Deertex Inc 具有透氣耐磨梭織鞋面之鞋類組件
JP1541684S (zh) * 2015-06-26 2016-01-18
US10799414B1 (en) * 2016-10-20 2020-10-13 Ing Source, Inc. Orthotic ankle garment, and method for stabilizing the lower leg of a wearer
CN108245295B (zh) * 2016-12-28 2021-01-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拇外翻术后矫形固定护具
US11351065B2 (en) 2017-07-31 2022-06-07 Andrey Vladimirovich REZVOV Warp-knitted elastic perforated fabric and elastic perforated compression bandage
RU2674497C1 (ru) * 2018-02-22 2018-12-11 Андр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Резвов Бинт эластичный компрессионный перфорированный
TWI657811B (zh) 2018-03-02 2019-05-01 許文華 下肢矯正裝具
KR102114748B1 (ko) * 2018-08-10 2020-05-26 건양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붕대
CN110613543A (zh) * 2019-10-31 2019-12-27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改善足部痉挛畸形的训练器
US20230149197A1 (en) * 2020-03-31 2023-05-18 Toray Industries, Inc. Lower-limb orthotic device
US20230329358A1 (en) * 2022-04-19 2023-10-19 Corey W. Hutchinson Foot and Ankle Compression and Support Apparatus
KR20250022969A (ko) * 2023-08-09 2025-02-18 이우정 발 교정용 발 착용 밴드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3228A (en) * 1986-07-14 1988-06-28 Selner Allen J Apparatus for foot stabilization
US6811540B1 (en) * 1999-05-05 2004-11-02 Anthony L. Ritchie Ankle wrapping system
JP2006015172A (ja) * 2005-10-18 2006-01-19 Shigeru Mishima 足の健康装具
US20070049857A1 (en) * 2005-08-29 2007-03-01 Swede-O, Inc. Ankle support
JP2012021251A (ja) * 2010-07-17 2012-02-02 Akazawa Tomoko 膝ゲートルサポーター及び固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43844A (en) * 1923-01-30 Aech support
US3699959A (en) * 1970-12-16 1972-10-24 William F Garrahan Bandage construction
US3777751A (en) * 1971-11-29 1973-12-11 E Wise Ankle supports
US4085746A (en) * 1976-09-20 1978-04-25 Lenox Hill Brace Shop, Inc. Ankle wrap
US4207885A (en) * 1979-03-07 1980-06-17 Carolon Company Woven elastic compression bandage
US4367733A (en) * 1980-07-24 1983-01-11 Stromgren Lawrence T Ankle support
US4392487A (en) * 1980-08-25 1983-07-12 Selner Allen J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ot stabilization
US4369775A (en) * 1981-03-06 1983-01-25 Jung Products, Inc. Multi-purpose anatomical support wrap
US4495942A (en) * 1981-12-04 1985-01-29 Palumbo Pasquale M Dynamic ankle brace
JPS5929752Y2 (ja) * 1982-07-29 1984-08-25 啓介 福島 足首用サポ−タ−
JPS61373A (ja) * 1984-06-12 1986-01-06 帝人株式会社 サポ−タ−
US4632105A (en) * 1985-01-11 1986-12-30 Barlow, Inc. Hand and wrist wrap including a thumb loop
US4665909A (en) * 1985-10-15 1987-05-19 Avcor Health Care Products, Inc. Bandage
DE3541350A1 (de) * 1985-11-22 1987-06-04 Pius Voegel Therapiegeraet fuer den menschlichen koerper
US4926848A (en) * 1988-09-02 1990-05-22 Shimkus John W Adjustable elastic bandage
DE3840714A1 (de) * 1988-12-02 1990-06-07 Bauerfeind Gmbh Sprunggelenkorthese
JPH02109673U (zh) * 1989-02-17 1990-09-03
JPH052171Y2 (zh) * 1989-04-27 1993-01-20
JP3040425B2 (ja) * 1990-05-11 2000-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3286Y2 (ja) * 1990-08-03 1994-06-22 賢柱 朴 足関節束帯
JPH0745212Y2 (ja) * 1993-04-30 1995-10-18 アソール株式会社 サポーター
JP3040425U (ja) * 1997-01-20 1997-08-19 落合株式会社 包 帯
US7166760B1 (en) * 1997-06-18 2007-01-23 Talbot Meldon L Ankle brace
USD403425S (en) * 1998-02-25 1998-12-29 Beiersdorf Ag Support brace for ankle or wrist
DE29808232U1 (de) * 1998-05-07 1998-07-23 Lohmann Gmbh & Co Kg, 56567 Neuwied Kompressionsverband
DE20005742U1 (de) * 2000-03-28 2001-08-02 Bauerfeind Holding GmbH, 07937 Zeulenroda Sprunggelenkbandage
US20090247921A1 (en) * 2008-03-28 2009-10-01 Weitzen Juli A Foot/ankle wrap and method of treating infirmities and abnormalities of the foot and ankle
DE102009006628A1 (de) * 2009-01-29 2010-08-05 Bauerfeind Ag Sprunggelenkbandage
JP3157527U (ja) * 2009-05-20 2010-02-25 節子 渡部 健康巻き脚絆と足首サポーター
JP4997612B2 (ja) 2009-08-28 2012-08-08 政則 愛知 四肢矯正具
ES2716533T3 (es) * 2011-09-29 2019-06-13 Andover Healthcare Inc Sistema y método para el tratamiento de úlceras de la pierna
US20130310723A1 (en) * 2012-05-15 2013-11-21 Yueh-Hua Chiang Heel protection band
JP6004781B2 (ja) * 2012-06-28 2016-10-12 岡本株式会社 上肢用編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3228A (en) * 1986-07-14 1988-06-28 Selner Allen J Apparatus for foot stabilization
US6811540B1 (en) * 1999-05-05 2004-11-02 Anthony L. Ritchie Ankle wrapping system
US20070049857A1 (en) * 2005-08-29 2007-03-01 Swede-O, Inc. Ankle support
JP2006015172A (ja) * 2005-10-18 2006-01-19 Shigeru Mishima 足の健康装具
JP2012021251A (ja) * 2010-07-17 2012-02-02 Akazawa Tomoko 膝ゲートルサポーター及び固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A033765B1 (ru) 2019-11-22
JP6728034B2 (ja) 2020-07-22
CN106163460A (zh) 2016-11-23
EP3115029A1 (en) 2017-01-11
CN106163460B (zh) 2019-09-27
KR102242387B1 (ko) 2021-04-19
EA201691770A1 (ru) 2016-12-30
TW201538144A (zh) 2015-10-16
PH12016501721A1 (en) 2016-10-03
US20170079847A1 (en) 2017-03-23
MY186264A (en) 2021-06-30
CL2016002198A1 (es) 2017-05-05
CA2939898A1 (en) 2015-09-11
WO2015133478A1 (ja) 2015-09-11
JPWO2015133478A1 (ja) 2017-04-06
US10751224B2 (en) 2020-08-25
SG11201607151RA (en) 2016-10-28
KR20160129866A (ko) 2016-11-09
EP3115029A4 (en) 2017-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9008B (zh) 足關節用繃帶
TWI670106B (zh) 膝關節用支承具
TWI691312B (zh) 手關節用繃帶
WO2015133481A1 (ja) バンデージ用伸縮織物
JP3237255U (ja) 足関節用サポーター
JP6298857B2 (ja) スパッツ
JP6994708B2 (ja) サポー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