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6629B - Expansion tank and rehydrator with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Expansion tank and rehydrator with the sam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16629B TWI616629B TW104144489A TW104144489A TWI616629B TW I616629 B TWI616629 B TW I616629B TW 104144489 A TW104144489 A TW 104144489A TW 104144489 A TW104144489 A TW 104144489A TW I616629 B TWI616629 B TW I61662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xpansion tank
- drain
- rehydrator
- water
- cooling medium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係設置成和使從蒸氣渦輪排出的蒸氣於其內部空間冷凝之復水器(100)的復水器本體(101)相鄰,而使導入的加熱器洩水閃發之膨脹箱(10)。該膨脹箱(10),具備:箱本體(11);及洩水導入部(12),配置於箱本體(11)的內部空間,對箱本體(11)的內部空間導入加熱器洩水;及遮熱構件(14),配置於箱本體(11)與洩水導入部(12)之間。
Description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有關膨脹箱(flash box)及具備其之復水器(steam condenser)。
在設置有蒸氣渦輪之火力發電廠或核能發電廠中,一般而言會設有復水器。復水器,是將從蒸氣渦輪排出的蒸氣藉由冷卻水使其冷凝而成為復水之裝置。像這樣藉由復水器而被冷凝的復水,一般而言會被送至加熱器加熱後,供給至鍋爐。其後,復水藉由鍋爐進一步被加熱而化為蒸氣。其後,從復水氣化而成的蒸氣,再次被供給至蒸氣渦輪,使蒸氣渦輪旋轉。
上述這樣的系統中的加熱器中,一般而言,供給至蒸氣渦輪的渦輪蒸氣的一部分會被供給作為抽氣蒸氣,該抽氣蒸氣被用來加熱復水。供給至加熱器的前述抽氣蒸氣,於復水加熱後被冷凝,藉此成為液體。該液體一般而言稱為加熱器洩水(heater drain)。當產生這樣的加熱器洩水的情形下,加熱器洩水可能會流入復水器。此外,火力發電廠中來自鍋爐的洩水,可能會流入復水器。
上述這樣的加熱器洩水,已知含有許多的溶氧。若加熱器洩水在這樣含有許多溶氧的狀態下混合至復水,則可能因溶氧引起系統內的各機器發生腐蝕。因此,復水器中,為了將加熱器洩水中含有的溶氧予以除氣,會設有膨脹箱。膨脹箱,其內部空間的飽和溫度比加熱器洩水的溫度還低,能夠使高溫且高壓的加熱器洩水在其內部空間膨脹。如此一來,會使含有溶氧的蒸氣(閃發蒸氣)從加熱器洩水放出,而能夠除氣。也就是說,使加熱器洩水閃發(蒸發),而能夠將溶氧和蒸氣一起從加熱器洩水放出。這樣的膨脹箱,一般而言會和用來使渦輪蒸氣冷凝之復水器的框體(復水器本體)分別設置,而設於復水器本體的外壁面。此外,復水器中,使來自鍋爐的洩水流入膨脹箱後,也可能使洩水流入復水器本體內。在此情形下,膨脹箱會使高溫的洩水的溫度降低而流入復水器本體內。如此一來,會防止復水器本體的熱變形等損傷。另,膨脹箱中,也可能有來自加熱器洩水及鍋爐的洩水流入。
就膨脹箱的關連技術而言,例如已知有在膨脹箱設至逆凹型的加熱器洩水通路之構成等。按照此構成,可謀求除氣的效率化。就這樣的發明而言有日本國的特許第5197602號公報(以下稱專利文獻1)。
不過,加熱器洩水或來自鍋爐的高溫洩水
(以下稱洩水),為高能量流體,係高溫且高壓。因此,當膨脹箱被運用於復水器的情形下,若洩水在高溫狀態下流入膨脹箱,則膨脹箱的框體等的溫度會上昇,如此一來會在框體等產生熱應力而有可能發生損傷之問題。
作為消弭這樣的問題之對策,例如可採用下述構成,即,藉由和復水器及膨脹箱分開設置之減溫器使洩水減溫後,再使其流入膨脹箱。然而,此構成需確保減溫器的設置空間、或設置供給至減溫器之冷卻水用的配管等,會有導致系統構成或配置可能變得複雜之問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這樣的事由而研發,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以簡易的構造順暢地容許高能量流體亦即洩水流入之膨脹箱及具備其之復水器。
實施形態之膨脹箱,係設置成和使從蒸氣渦輪排出的蒸氣於其內部空間冷凝之復水器的復水器本體相鄰,而使導入的洩水閃發之膨脹箱。該膨脹箱,具備:箱本體;及洩水導入部,配置於前述箱本體的內部空間,對前述箱本體的內部空間導入前述洩水;及遮熱構件,配置於前述箱本體與前述洩水導入部之間。
此外,實施形態之復水器,具備:復水器本體,使從蒸氣渦輪排出的蒸氣於其內部空間冷凝;及前述膨脹箱,設置成和該復水器本體相鄰。
10‧‧‧膨脹箱
11‧‧‧箱本體
12‧‧‧洩水導入部
13‧‧‧洩水管
14‧‧‧遮熱構件
14A‧‧‧頂壁部
21‧‧‧側壁部
22‧‧‧底壁部
23‧‧‧頂壁部
24‧‧‧補強構件
26‧‧‧除氣氧排出部
27‧‧‧洩水排出部
30‧‧‧冷卻媒介導入裝置
30A‧‧‧吐出孔
31‧‧‧冷卻媒介排出部
40‧‧‧鰭片
100‧‧‧復水器
101‧‧‧復水器本體
101U‧‧‧上側部
101D‧‧‧下側部
102‧‧‧水室
102A‧‧‧流入側水室
102B‧‧‧流出側水室
103‧‧‧細管群
104‧‧‧配管
111A‧‧‧第1壁部
111B‧‧‧第2壁部
S1‧‧‧渦輪蒸氣
S2‧‧‧排氣蒸氣
S3‧‧‧抽氣蒸氣
W‧‧‧復水
D‧‧‧加熱器洩水
A‧‧‧空氣
〔圖1〕設置有具備第1實施形態之膨脹箱的復水器之發電系統一例概略系統圖。
〔圖2〕具備第1實施形態之膨脹箱的復水器俯視圖。
〔圖3〕沿圖2的III-III線之截面圖。
〔圖4〕(A)為被圖3所示Z區域圍繞之膨脹箱的截面圖,(B)為沿圖4(A)的IV-IV線之膨脹箱的截面圖,(C)為設於膨脹箱之遮熱構件的橫截面形狀示意圖。
〔圖5〕為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截面圖,(A)為和圖3所示Z區域相對應之第2實施形態之膨脹箱的截面圖,(B)為沿圖5(A)的V-V線之膨脹箱的截面圖。
〔圖6〕為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截面圖,(A)為和圖3所示Z區域相對應之第3實施形態之膨脹箱的截面圖,(B)為沿圖6(A)的VI-VI線的截面圖。
〔圖7〕為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截面圖,為和圖3所示Z區域相對應之第4實施形態之膨脹箱的截面圖。
〔圖8〕為說明第5實施形態之截面圖,為和圖3所示Z區域相對應之第5實施形態之膨脹箱的截面圖。
〔圖9〕(A),(B)為說明第5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圖。
〔圖10〕為說明第1至第5實施形態之遮熱構件的
變形例之圖。
以下參照所附圖面,詳細說明各實施形態。
圖1中,揭示設置有具備第1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的復水器100之發電系統一例概略系統圖。圖1所示發電系統中,渦輪蒸氣S1被供給至蒸氣渦輪1,藉此,蒸氣渦輪1旋轉,蒸氣渦輪1的旋轉透過旋轉軸2傳遞至發電機3。如此一來,發電機3旋轉而進行發電。
這樣的發電系統中,作為一例,本實施形態之復水器100,係被設置用來將從蒸氣渦輪1排出的排氣蒸氣S2藉由冷卻水予以冷凝而成為復水W。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復水器100,具備復水器本體101、及膨脹箱10,圖示之發電系統中,排氣蒸氣S2流入至其中的復水器本體101。此處,復水器本體101,意指形成供來自蒸氣渦輪1的排氣蒸氣S2流入並冷凝的內部空間之框體部分。
此外,圖示的發電系統,係復水器本體101中受到冷凝的復水W流入至加熱器4,且被供給至蒸氣渦輪1之渦輪蒸氣S1的一部分供給至該加熱器4以作為抽氣蒸氣S3。該加熱器4中,抽氣蒸氣S3用來加熱復水W,抽氣蒸氣S3於復水W加熱後受到冷凝,藉此成為液
體亦即加熱器洩水D。此例中,前述膨脹箱10,係設置用來將從加熱器4排出的加熱器洩水D中含有的溶氧予以除氣而排出。
以下,詳述具備本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的復水器100。圖2揭示復水器100的俯視圖,圖3揭示沿著圖2的III-III線之截面圖。另,圖3中,為便於說明,概略地揭示膨脹箱10的截面。
如圖2及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復水器100,具備前述復水器本體101、及膨脹箱10,膨脹箱10設置成和復水器本體101相鄰。在復水器本體101設有水室102。該水室102為下述用途之構件,即,將用來冷卻流入至復水器本體101內的排氣蒸氣S2(參照圖1)之冷卻水,供給至配置於復水器本體101內之後述細管群103,且將通過了細管群103之冷卻水予以排出。有關該些水室102及細管群103的細節後述之。
本實施形態之復水器本體101,具有配置於上側之上側部101U、及連接至上側部101U的下部之下側部101D,其中,上側部101U形成用來令蒸氣渦輪1所排出的排氣蒸氣S2朝向下側部101D通過之通路。此外,下側部101D,形成令通過了上側部101U的排氣蒸氣S2冷凝之內部空間。
下側部101D,以橫截面視具有長方形狀,且形成為朝上下方向延伸之箱狀。詳言之,下側部101D,具有彼此相向且彼此且沿著彼此延伸之一對第1壁部
111A、及彼此相向且沿著彼此延伸之一對第2壁部111B。一對第1壁部111A的一方的端部間藉由一對第2壁部111B當中的一方而連結,一對第1壁部111A的另一方的端部間藉由一對第2壁部111B當中的另一方而連結。
在下側部101D當中的一對第1壁部111A的外壁面,設有前述水室102,水室102具有流入側水室102A、及流出側水室102B。其中,流入側水室102A設於一對第1壁部111A當中的一方的外壁面,流出側水室102B設於一對第1壁部111A當中的另一方的外壁面。該些流入側水室102A及流出側水室102B,配置成夾著下側部101D而彼此相向。本實施形態中,這樣的水室102,舉例來說是在一對第1壁部111A的外壁面設有2組。
圖3中,概略地揭示配置於復水器本體101內之前述細管群103。細管群103,架設於流入側水室102A與流出側水室102B之間,配置成貫通下側部101D。水室102中,係將流入至流入側水室102A的冷卻水供給至細管群103。此外,流出側水室102B,將通過了細管群103的冷卻水予以排出。
如此一來,復水器本體101中,將流入至下側部101D的內部空間之排氣蒸氣S2藉由通過細管群103的冷卻水予以冷卻而冷凝,藉此可做成復水W。另,就通過細管群111C之冷卻水而言,一般而言是使用海水,但也可使用其他的冷卻水。
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中,膨脹箱10設置成和下側部101D當中的一對第2壁部111B的外壁面各自相鄰。另,圖2及圖3中,符號104表示複數個配管104,用來令從圖1所示的加熱器4排出的加熱器洩水D流入至膨脹箱10內。該些配管104,連接至設於膨脹箱10之具有後述洩水導入部12之洩水管13(參照圖4)。從配管104對洩水管13供給加熱器洩水D,藉此可將加熱器洩水D導入至膨脹箱10的內部空間。
以下,詳述膨脹箱10。
圖4(A)揭示被圖3所示Z區域圍繞之膨脹箱10的詳細截面圖,圖4(B)揭示沿圖4(A)的IV-IV線之膨脹箱10的截面圖。此外,圖4(C)揭示設於膨脹箱10之後述遮熱構件14的橫截面形狀。
如圖4(A),(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具備:箱本體11;及洩水管(洩水構件)13,配置於箱本體11的內部空間,具有將加熱器洩水D導入至箱本體11的內部空間之洩水導入部12;及遮熱構件14,配置於箱本體11與洩水導入部12之間。
本實施形態的箱本體11,具有:側壁部21,於橫截面視具有長方形狀且朝上下方向延伸;及矩形狀的底壁部22,將側壁部21的下端部予以閉塞;及矩形狀的頂壁部23,將側壁部21的上端部予以閉塞。該些側壁部21、底壁部22及頂壁部23,各自例如由碳鋼等所形成。
如圖3及圖4(A)所示,箱本體11的縱截
面形狀,全體而言形成為沿著復水器本體101的下側部101D當中的第2壁部111B長型地延伸之長方形狀。此外,參照圖2,箱本體11當中的側壁部21的橫截面形狀,形成為沿著復水器本體101的下側部101D當中的第2壁部111B長型地延伸之長方形狀。以下,為便於說明,於側壁部21的橫截面視當中,將側壁部21長型地延伸之長邊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將和側壁部21的長邊方向正交之短邊方向稱為厚度方向。
如圖4(A)所示,本實施形態中,在側壁部21當中於厚度方向相向之壁部之間,橫跨設置有複數個補強構件24。如此一來,會確保箱本體11的剛性。補強構件24,在圖示例子中是由管材所構成,一方的端部接合至側壁部21當中於厚度方向相向之壁部的其中一方,另一方的端部接合至側壁部21當中於厚度方向相向之壁部當中的另一方。
詳言之,如圖4(B)所示,複數個補強構件24,設置成於上下方向相距間隔而並排,且於側壁21的寬度方向相距間隔而並排。更詳言之,於上下方向並排之補強構件24的列,座落成和鄰接的補強構件24的列平行,於側壁21的寬度方向並排之補強構件24的行,座落成和鄰接的補強構件24的行平行。
本實施形態之具有洩水導入部12的洩水管13,是以從外側貫通箱本體11的側壁部21之狀態設有複數個,各自沿著補強構件24延伸。詳言之,各洩水管13
係貫通箱本體11的側壁部21中於厚度方向相向之壁部當中和復水器本體101側相反側之壁部。洩水管13的一端部朝外側露出,而與前述配管104連接。此外,洩水管13的另一端部,接合至於厚度方向相向之壁部當中復水器本體101側的壁部的內壁面。
如圖4(B)所示,複數個洩水管13,設置成於上下方向相距間隔而並排,且於側壁21的寬度方向相距間隔而並排。詳言之,於上下方向並排之洩水管13的列,座落成和鄰接的洩水管13的列平行,於側壁21的寬度方向並排之洩水管13的行,座落成和鄰接的洩水管13的行平行。又,圖示例子中,洩水管13是設置成位於於上下方向鄰接之補強構件24之間。
此外,該洩水管13係配置成,當加熱器洩水D貯留於箱本體11的底壁部22側時,洩水導入部12會位於自上方遠離加熱器洩水D的液面之位置。這是因為,當加熱器洩水D從洩水管13的洩水導入部12導入時,若加熱器洩水D直接地導入至已貯留於箱本體11的底壁部22側之加熱器洩水D內,則從加熱器洩水D放出的含有溶氧的蒸氣(閃發蒸氣),會變得難以從加熱器洩水D放出。
又,本實施形態中,洩水管13的洩水導入部12,設於洩水管13當中的中間部,該中間部位於插入至箱本體11的內部的部分之兩端部間。本實施形態的洩水導入部12,構成為朝向下方開放之開口(孔),於各洩
水管13形成複數個。如此一來,本實施形態中,從洩水管13的一端部流入而通過了洩水管13的內部之加熱器洩水D,會從洩水導入部12朝向下方向導入。
接著,圖4(C)中揭示本實施形態之遮熱構件14的橫截面形狀。如圖4(A)~圖4(C)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遮熱構件14,形成為以橫截面視具有長方形狀而朝上下方向延伸,其上端部及下端部係開放。遮熱構件14的橫截面形狀,形成為沿著復水器本體101的下側部101D當中的第2壁部111B長型地延伸之長方形狀。另,如同前述箱本體11般,以下為求便於說明,於遮熱構件14的橫截面視當中,將遮熱構件14長型地延伸之長邊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將和遮熱構件14的長邊方向正交之短邊方向稱為厚度方向。
該遮熱構件14,設置成以橫截面視將洩水導入部12從四方包圍,且將箱本體11的側壁部21的全體從內側覆蓋。此處,在遮熱構件14與箱本體11的側壁部21之間,較佳是設有50mm以上的間隙。此外,該遮熱構件14例如由碳鋼等所形成。如前述般,箱本體11亦是由碳鋼等所形成,但就遮熱構件14的材質而言,較佳是使用耐熱性比箱本體11的材質還優良之構件。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在遮熱構件14當中於厚度方向相向之壁部的各者,設有供補強構件24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及供洩水管13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補強構件24及洩水管13貫通該些貫通孔,而至少補強構件
24係支撐遮熱構件14的荷重。如此一來,遮熱構件14便被固定支撐於補強構件24。
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中,在箱本體11的上部側,設有除氣氧排出部26,將從自洩水管13導入之含有溶氧的加熱器洩水D除氣而出的氧予以排出。此外,在箱本體11的下部側,設有洩水排出部27,將從洩水管13導入之加熱器洩水D排出至復水器本體101的內部空間。
除氣氧排出部26,係令從加熱器洩水D除氣而出的氧流入至配置於箱本體11的內部空間之接收部26A,而排出至復水器本體101的內部空間中的氣相部。此外,洩水排出部27,係令貯留於箱本體11的底壁部22側之加熱器洩水D,流入至配置於箱本體11的內部空間之接收部27A而排出至復水器本體101的內部空間。此處,當加熱器洩水D貯留於箱本體11的底壁部22側時,其液面可能到達至洩水排出部27的接收部27A的上端鄰近。是故,洩水管13及洩水導入部12,較佳是配置於比洩水排出部27的接收部27A還上方。
接著,說明具備以上所說明的構成之第1實施形態的作用。
按照本實施形態之復水器100,當圖1所示發電系統運轉時,從蒸氣渦輪1排出的排氣蒸氣S2流入至復水器本體101。此時,流入至復水器本體101的內部空間之排氣蒸氣S2,藉由冷卻水受到冷凝而成為復水W。藉由復水器本體101而受到冷凝的復水W,流入至加熱器
4,且被供給至蒸氣渦輪1之渦輪蒸氣S1的一部分供給至該加熱器4以作為抽氣蒸氣S3。然後,加熱器4藉由抽氣蒸氣S3來加熱復水W。如此一來,抽氣蒸氣S3於復水W加熱後受到冷凝,藉此成為液體亦即加熱器洩水D。該加熱器洩水D,透過配管104及洩水管13,從洩水導入部12導入至膨脹箱10的內部空間。
本實施形態中,在洩水導入部12與箱本體11之間介有遮熱構件14,藉此,會抑制從洩水導入部12導入的加熱器洩水D直接地接觸箱本體11的側壁部21,而導入至箱本體11的內部空間。如此一來,能夠防止加熱器洩水D的熱造成箱本體11的溫度上昇而在箱本體11產生熱應力,或是加熱器洩水D直接地接觸箱本體11的內壁面造成侵蝕(erosion)產生。
然後,加熱器洩水D在箱本體11的內部空間膨脹,藉此放出含有溶氧的蒸氣(閃發蒸氣)。藉由此蒸氣,溶氧從加熱器洩水D除氣。除氣出的氧朝上方上浮,從除氣氧排出部26排出。另一方面,已放出含有溶氧的蒸氣之加熱器洩水D,會朝下方落下,貯留於箱本體11的底壁部22側之後,從洩水排出部27排出至復水器本體101的內部空間,和復水W混合。其後,復水W流入至加熱器4。此處,膨脹箱10中,加熱器洩水D會藉由朝下方落下而受到冷卻。如此一來,能夠將加熱器洩水D順暢地排出至復水器本體101,也就是說一面抑制復水器本體101的溫度上昇一面排出至該復水器本體101。
按照以上這樣的本實施形態,膨脹箱10中,在洩水導入部12與箱本體11之間介有遮熱構件14,藉此,會抑制從洩水導入部12導入的加熱器洩水D直接地接觸箱本體11。如此一來,膨脹箱10不需設置其他的減溫器等,而能夠以簡易的構造順暢地容許高能量流體亦即加熱器洩水D之流入。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膨脹箱10更具備橫跨箱本體11(側壁部21)當中相向的壁部之間而設置之補強構件24,遮熱構件14被固定支撐於補強構件24。按此,能夠利用用來確保膨脹箱10的剛性之構件,來固定支撐遮熱構件14,因此能夠抑制零件數,遮熱構件14的設置變得容易。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洩水導入部12,係形成於以貫通箱本體11的壁部之狀態設置之洩水構件亦即洩水管13,洩水管13沿著補強構件延伸。按此,在膨脹箱10的內部空間,係空間效率良好地配置洩水管13,因此就結果而言能夠緊緻地設置洩水導入部12而不會複雜化。此外,洩水管13與補強構件24係沿著彼此而配置,故組裝它們時,會防止彼此干涉等,組裝變得容易。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除氣氧排出部26,配置於膨脹箱10中的上部側,亦即從加熱器洩水D放出的蒸氣朝上方上浮之側。如此一來,藉由除氣氧排出部26,除氣而出的氧會有效率地被排出。如此一來,能夠防止膨脹箱10內殘存氧。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洩水排出部27,配置於加熱器洩水D落下之側亦即膨脹箱10的下部側。如此一來,藉由洩水排出部27,加熱器洩水D會有效率地被排出。如此一來,能夠使加熱器洩水D有效率地匯流至復水W。
接著,參照圖5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本實施形態之構成部分當中,針對和第1實施形態之構成部分同樣的構成部分係以同一符號標示,並省略說明。
如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在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間,具備導入冷卻媒介之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本實施形態之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係使用冷卻用的空氣A作為冷卻媒介。如圖5(A)所示,本例中,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的空氣A的導入位置(供給位置),配置於箱本體11的下部側。又,將從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導入的空氣A予以排出之冷卻媒介排出部31,係於箱本體11的頂壁部23設有複數個。
此外,如圖5(A),(B)所示,本實施形態中,遮熱構件14在其上端部具有頂壁部14A,且在其下端部具有底壁部14B,並未朝上方及下方開放。如此一來,便構成為從洩水導入部12導入的加熱器洩水D,不會流出至遮熱構件14的外部。
又,本實施形態中,除氣氧排出部26,係貫通箱本體11及遮熱構件14的上部側,而將從加熱器洩水D除氣而出的氧自遮熱構件14的內部空間予以排出。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洩水排出部27,係貫通箱本體11及遮熱構件14的下部側,而將加熱器洩水D從遮熱構件14的內部空間予以排出。
按照這樣的本實施形態,可獲得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作用、效果,且能夠從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將冷卻用的空氣A導入至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間,能夠進行遮熱構件14及箱本體11之冷卻。如此一來,能夠抑制遮熱構件14的溫度上昇而防止在遮熱構件14產生熱應力。此外,能夠抑制箱本體11的溫度上昇而更確實地防止在箱本體11產生熱應力。此外,藉由冷卻用的空氣A,亦可將加熱器洩水D冷卻,故亦能將加熱器洩水D確實而順暢地排出至復水器本體101。
另,第2實施形態中,雖是使用空氣A作為冷卻媒介,但作為從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導入之冷卻媒介,亦可使用冷卻水。作為冷卻水,能夠使用在復水器本體101冷凝而成的復水W、海水、或它們以外的冷卻水。當以冷卻水作為冷卻媒介的情形下,能夠以較高的熱傳遞係數進行遮熱構件14及箱本體11之冷卻,故能使冷卻效果提升。此外,當使用復水W作為冷卻水的情形下,只要從位於比較近的位置之復水器本體101等將冷卻水用的
配管延伸而連接至膨脹箱10即可,因此能夠防止冷卻用的配管複雜化。此外,當使用海水作為冷卻水的情形下,能夠容量地大量確保低溫的冷卻水,因此能使冷卻效果提升。
接著,利用圖6說明具備第3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的復水器100。本實施形態之構成部分當中,針對和第1或第2實施形態之構成部分同樣的構成部分係以同一符號標示,並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具備利用在復水器本體101冷凝而成的復水W作為冷卻水之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該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設於箱本體11的頂壁部23。
詳言之,如圖6(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箱本體11及遮熱構件14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在此情形下,在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間,會形成朝上下方向延伸,且以橫截面視沿著箱本體11的內壁面及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延伸之空間。此處,如圖6(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以橫截面視,具有設置成沿著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間的空間並排之狹縫狀的複數個吐出孔30A,而從吐出孔30A將冷卻水沿著上下方向朝向下方導入。具體而言,冷卻水是以噴霧狀噴射。另,冷卻水亦
可不以噴霧狀噴射,而是從吐出孔30A落下。
吐出孔30A,是相距一定間隔例如100mm的間隔而配置,各個吐出孔30A,在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間的空間係於上下方向相向。此外,如圖8(B)所示,狹縫狀的吐出孔30A的長邊方向,在本實施形態中,是沿著從箱本體11的內壁面朝向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方向。又,吐出孔30A的長邊方向的兩端部當中的一方,和箱本體11的內壁面接近,另一方和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接近。另,這樣的狹縫狀的吐出孔30A的長邊方向,亦可沿著其他方向,例如以橫截面視沿著箱本體11的內壁面及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
又,本實施形態中,上述這樣的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係分別設於箱本體11的側壁部21的厚度方向之一方的壁部側與另一方的壁部側。設於側壁部21的厚度方向之一方的壁部側與另一方的壁部側之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的各者中,吐出孔30A係沿著箱本體11的側壁部21的寬度方向並排。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除氣氧排出部26,係貫通箱本體11及遮熱構件14的上部側,而將從加熱器洩水D除氣而出的氧自遮熱構件14的內部空間予以排出。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洩水排出部27,係貫通箱本體11的下部側,而將加熱器洩水D從遮熱構件11的內部空間予以排出。此處,本實施形態中,洩水排出部27,係將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所導入之作為冷卻水的復水W予以排
出。另,加熱器洩水D,就結果而言會在復水器本體101的內部空間與復水W混合,因此當冷卻水為復水W的情形下,即使它與加熱器洩水D混合也不會有問題。
按照這樣的本實施形態,可獲得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作用、效果,且能夠從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將冷卻水導入至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間,能夠進行遮熱構件14及箱本體11之冷卻。
此外,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以橫截面視,具有設置成沿著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間的空間並排之狹縫狀的複數個吐出孔30A,而從吐出孔30A將冷卻水朝向下方導入。按此,容易將冷卻水均一地供給至遮熱構件14及箱本體11。也就是說,例如當朝向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間的空間從圓形的孔以噴霧狀噴射冷卻水的情形下,噴射後一瞬間在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會局部地受到冷卻水噴射,而變得難以對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尤其是下方側供給冷卻水,相對於此,當從狹縫狀的複數個吐出孔30A導入冷卻水的情形下,相較於圓形的孔而言朝向下方的冷卻水的指向性會變高,因此會變得容易將冷卻水均一地供給至箱本體11的內壁面與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此外,如本實施形態般即使遮熱構件14為朝上方開放之構成,仍會防止從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導入的冷卻水於遮熱構件14的內側干涉從加熱器洩水D放出的蒸氣,故亦能防止蒸氣變得難以朝
上方上浮。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狹縫狀的吐出孔30A的長邊方向係沿著從箱本體11的內壁面朝向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之方向,吐出孔30A的長邊方向的兩端部當中的一方和箱本體11的內壁面接近,另一方和遮熱構件14的外壁面接近。按此,能夠容易對遮熱構件14及箱本體11更均一地供給冷卻水。
接著,利用圖7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本實施形態之構成部分當中,針對和第1至第3實施形態之構成部分同樣的構成部分係以同一符號標示,並省略說明。
如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如同第3實施形態般,具備設於箱本體11的頂壁部23之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但本實施形態之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中,係使用海水作為冷卻水。因此,本實施形態之遮熱構件14在其上端部具有頂壁部14A,在其下端部具有底壁部14B,並未朝上方及下方開放。
另一方面,將從冷卻媒介導入裝置30導入的冷卻水亦即海水予以排出之冷卻媒介排出部31,係設於箱本體11的底壁部22側。
按照這樣的本實施形態,可獲得和第3實施形態同樣的作用、效果,且藉由使用海水作為冷卻水,能
夠容易地大量確保低溫的冷卻水,因此能夠提升冷卻效果。
接著,參照圖8說明第5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本實施形態之構成部分當中,針對和第1至第4實施形態之構成部分同樣的構成部分係以同一符號標示,並省略說明。
如圖8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更具備從箱本體11的外壁面朝外側突出之複數個鰭片40。其他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本實施形態之鰭片40是形成為棒狀,但亦可如圖9(A),(B)所示變形例般為T字形狀或三角形狀。
按照這樣的本實施形態,可獲得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作用、效果,且箱本體11的表面積會因鰭片40而增大,藉此箱本體11的散熱性會提升。如此一來,因加熱器洩水D的影響而溫度上昇了的箱本體11會變得容易被冷卻,能夠抑制箱本體11的溫度上昇。另,圖9(A),(B)的形狀,相較於棒狀而言容易使表面積增大,因此容易確保冷卻性能。另,這樣的鰭片40,亦可運用於第2至第4實施形態中。
此外,圖10中,揭示對第1至第5實施形態的遮熱構件14共通之變形例。如圖10所示,遮熱構件14亦可由波形狀的板材所形成。在此情形下,遮熱構件
14的表面積會增大,藉此散熱性會提升,因加熱器洩水D的影響而溫度上昇了的遮熱構件14會變得容易被冷卻,能夠抑制遮熱構件14的溫度上昇。此外,如第2至第4實施形態般導入冷卻媒介之構成中,與冷卻媒介之接觸面積會增加,藉此交換熱量會增加,能夠更加抑制遮熱構件14的溫度上昇,效率良好地冷卻加熱器洩水D的熱,使冷卻效果提升。
以上雖已說明了本發明實施形態,但上述實施形態係提出作為例子,並非意圖限定發明的範圍。此新穎的實施形態,可以其他各種形態來實施,在不脫離發明要旨的範圍內,能夠進行種種省略、置換、變更。該實施形態或其變形,均包含於發明的範圍或要旨內,且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範圍內。
例如,圖1所示之發電系統,係揭示了設置有具備上述各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的復水器100之發電系統的一例,具備各實施形態之膨脹箱10的復水器100,當然亦可運用於和圖1相異構成之發電系統中。
此外,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於圖1所示之發電系統中,雖說明了膨脹箱10是從加熱器4供給加熱器洩水D之構成,但膨脹箱10亦可從其他機器供給洩水(來自鍋爐的高溫洩水等)。此外,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說明了膨脹箱10的箱本體11為以橫截面視具有長方形狀的構造之物,但並不限定於這樣的形狀。例如,箱本體11的橫截面視時之形狀為略U字形狀,箱本體11使略U
字形狀的兩端部連接至復水器本體101的壁部而形成閉截面形狀,而在該閉截面形狀的內部空間配置遮熱構件14等亦可。
Claims (15)
- 一種膨脹箱,係設置成和使從蒸氣渦輪排出的蒸氣於其內部空間冷凝之復水器的復水器本體相鄰,而使導入的洩水閃發之膨脹箱,其特徵為,具備:箱本體;洩水導入部,配置於前述箱本體的內部空間,對前述箱本體的內部空間導入前述洩水;及遮熱構件,配置於前述箱本體與前述洩水導入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在前述箱本體的內壁面與前述遮熱構件的外壁面之間,更具備導入冷卻媒介之冷卻媒介導入裝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前述冷卻媒介導入裝置,使用冷卻用的空氣作為前述冷卻媒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前述冷卻媒介導入裝置,使用冷卻水作為前述冷卻媒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前述冷卻媒介導入裝置,使用在前述復水器本體冷凝而成的復水作為前述冷卻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前述冷卻媒介導入裝置,使用海水作為前述冷卻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在前述箱本體的內壁面與前述遮熱構件的外壁面之間,形成 朝上下方向延伸之空間,前述冷卻媒介導入裝置,以橫截面視,具有設置成沿著前述箱本體的內壁面與前述遮熱構件的外壁面之間的空間並排之狹縫狀的複數個吐出孔,而從前述吐出孔將前述冷卻水朝向下方導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更具備在前述箱本體當中相向的壁部之間橫跨設置之補強構件,前述遮熱構件,被固定支撐於前述補強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前述洩水導入部,形成於以貫通前述箱本體的壁部之狀態設置之洩水構件,前述洩水構件,沿著前述補強構件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更具備從前述箱本體的外壁面朝外側突出之鰭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前述鰭片,為棒狀、T字形狀或三角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前述遮熱構件,由波形狀的板材所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更具備:除氣氧排出部,配置於上部側,將從自前述洩水導入部導入之含有溶氧的前述洩水除氣而出的氧予以排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膨脹箱,其中,更具備:洩水排出部,配置於下部側,將從前述洩水導入部導入的前述洩水排出至前述復水器本體的內部空間。
- 一種復水器,其特徵為,具備: 復水器本體,使從蒸氣渦輪排出的蒸氣於其內部空間冷凝;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前述膨脹箱,設置成和該復水器本體相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06587A JP6431383B2 (ja) | 2015-01-16 | 2015-01-16 | フラッシュボックス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復水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36555A TW201636555A (zh) | 2016-10-16 |
TWI616629B true TWI616629B (zh) | 2018-03-01 |
Family
ID=56426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44489A TWI616629B (zh) | 2015-01-16 | 2015-12-30 | Expansion tank and rehydrator with the same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31383B2 (zh) |
KR (1) | KR101831220B1 (zh) |
TW (1) | TWI6166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08590B (zh) * | 2018-09-11 | 2024-01-30 |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电蒸炉的冷凝水回流结构 |
CN115096127B (zh) * | 2022-07-05 | 2025-02-11 | 江苏神农灭菌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通风式灭菌干燥一体机 |
CN115773162B (zh) * | 2022-12-02 | 2024-05-24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 一种排汽装置补水除氧结构及其补水除氧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27276A (zh) * | 2007-12-10 | 2010-01-13 | 株式会社东芝 | 冷凝器 |
TW201350669A (zh) * | 2012-02-29 | 2013-12-16 | Kurita Water Ind Ltd | 渦輪機設備及加熱器排水之水處理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78186A (ja) * | 1982-04-10 | 1983-10-19 | Toshiba Corp | 復水器 |
JPS5997365U (ja) * | 1982-12-22 | 1984-07-0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復水器回収ドレン減温装置 |
JPS59191804A (ja) * | 1983-04-14 | 1984-10-31 | 株式会社東芝 | ドレンフラツシユ装置 |
JPS61192167U (zh) * | 1985-05-24 | 1986-11-29 | ||
JP4621729B2 (ja) | 2007-12-27 | 2011-01-26 | 株式会社東芝 | 沸騰水型原子炉 |
-
2015
- 2015-01-16 JP JP2015006587A patent/JP6431383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2-30 TW TW104144489A patent/TWI616629B/zh active
-
2016
- 2016-01-08 KR KR1020160002359A patent/KR101831220B1/ko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27276A (zh) * | 2007-12-10 | 2010-01-13 | 株式会社东芝 | 冷凝器 |
TW201350669A (zh) * | 2012-02-29 | 2013-12-16 | Kurita Water Ind Ltd | 渦輪機設備及加熱器排水之水處理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36555A (zh) | 2016-10-16 |
JP2016133233A (ja) | 2016-07-25 |
JP6431383B2 (ja) | 2018-11-28 |
KR20160088800A (ko) | 2016-07-26 |
KR101831220B1 (ko) | 2018-0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199720B1 (en) | Double-pressure type condenser, and condensate reheating method | |
TWI616629B (zh) | Expansion tank and rehydrator with the same | |
KR101615318B1 (ko) | 선박용 조수기 | |
JP2010249414A (ja) | 熱交換器 | |
JP4796146B2 (ja) | 湿分分離器 | |
JP7229599B2 (ja) | 多重効用造水装置 | |
JP6312935B2 (ja) | 脱気器(オプション) | |
JP6434518B2 (ja) | 放水路 | |
CN106246250B (zh) | 用于核电厂的蒸汽倾卸装置 | |
US20140202399A1 (en) | Dual end plate subcooling zone for a feedwater heater | |
JP2014005950A (ja) | 船舶用ボイラ | |
JP7002420B2 (ja) | 直接接触式復水器及び発電プラント | |
JP2002081612A (ja) | 給水加熱器 | |
RU2305227C1 (ru) | Пароводяно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 |
JP2018194184A (ja) |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及び配管継手 | |
JP2010266100A (ja) | 湿分分離エレメントおよび湿分分離器 | |
JP2017210910A (ja) | 熱電発電装置 | |
JP6536762B1 (ja) | 水流設備 | |
KR101551822B1 (ko) | 증기발생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원전 | |
JP6419562B2 (ja) | 水平流入型復水器 | |
JP2018194185A (ja) | ドレン回収システム | |
JP4865577B2 (ja) | 湿分分離器 | |
JP6415343B2 (ja) | グランド蒸気供給機構及び原子力発電プラント | |
RU2697073C1 (ru) | Главный конденсатор | |
JP6685809B2 (ja) | 復水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