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600414B - Absorbent article - Google Patents

Absorbent art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0414B
TWI600414B TW102136617A TW102136617A TWI600414B TW I600414 B TWI600414 B TW I600414B TW 102136617 A TW102136617 A TW 102136617A TW 102136617 A TW102136617 A TW 102136617A TW I600414 B TWI600414 B TW I6004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indicator
absorbent article
region
col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6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2213A (zh
Inventor
Ayuka Minamizaki
Nobuya Sato
Mina Tomita
Shigeto Yanagihara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334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2784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750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9924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22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2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0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041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2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with wetness indicator or alarm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先前,已知有具備根據顏色判斷穿著者是否已排泄之指示劑之拋棄式尿布。作為具備指示劑之拋棄式尿布,例如,本申請人先前提出了如下之拋棄式尿布:其包含位於穿著者肌膚面側之肌膚側吸收體及位於穿著者非肌膚面側之非肌膚側吸收體,且於該非肌膚側吸收體與非肌膚接觸面側之背面片材之間設置有藉由與液體之接觸而視覺上發生變化之指示劑(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記載之拋棄式尿布係根據藉由所排泄之排尿等而產生之變色而容易辨別出更換時期者。
先前,為了使吸收性物品之外觀提昇等,而將花紋、字母、數字、文字等印刷設計印刷於吸收性物品之特定部位。例如,於專利文獻2中,作為幼兒用之具時尚感之拋棄式尿布,記載有於背面片材印刷有設計、圖畫、照片等外衣式樣之圖形的拋棄式尿布。
又,已知有具有於因排尿等而濡濕之情形時通知更換時期之功能之拋棄式尿布。例如,於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如下內容:於吸收體與背面片材之間設置藉由與水分之接觸而視覺上發生變化之親水性之藥劑(指示劑),並且對該背面片材中之於尿布之厚度方向上未與該親水性之藥劑重疊之部分施加具有即便與水分接觸在視覺上亦不發生變化且與該親水性之藥劑視覺上發生變化之前後的任一種顏色相似之相似色的花紋。根據專利文獻3,除根據變色而通知更換時期之指示 劑以外,而且在與該指示劑於尿布寬度方向上分開之位置上施加該指示劑之變化前或變化後之顏色之相似色之花紋,藉此,可使觀察者(尿布穿著者為嬰幼兒之情形時母親等)有效地辨別出指示劑之變色,於專利文獻3中暗示指示劑與花紋於尿布之厚度方向上不重疊之情況在提高指示劑之辨別性方面之重要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24004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0-50811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4-337385號公報
一般地,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係例如自接觸於排尿口之胯下部至腹側部吸收排尿之比例較高且相反地排尿不易擴散至距離排尿口較遠之背側部者。此處,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拋棄式尿布係肌膚側吸收體及非肌膚側吸收體分別自腹側部遍及背側部配置,指示劑亦自腹側部遍及背側部配置。因此,有存在排尿時配置於背側部側之指示劑之部分難以變色之情形,若以未發生該部分之變色為指標進行更換判斷,則有排尿自胯下部分漏出之情況,更換時期之準確性有改良之餘地。又,於專利文獻1中,關於為發揮上述效果而如何配置肌膚側吸收體與非肌膚側吸收體,進而如何配置其等與指示劑,未進行任何記載。
因此,本發明(第1發明)係與提供可滿足上述要求之吸收性物品有關。
已穿著先前之具備指示劑之尿布之情形時,有如下情況:即便藉由與尿液等體液之接觸而指示劑變色,觀察者亦辨別不出上述變色,而錯過更換時期,先前之具備指示劑之尿布係於指示劑之視覺上 之變化之辨別性之方面有改良之餘地。藉由實施印刷設計而外觀提昇且容易自外部辨別出指示劑之視覺上之變化的吸收性物品尚未提供。
因此,本發明(第2發明)係與外觀良好且容易自外部辨別出指示劑之視覺上之變化之吸收性物品有關。
本發明(第1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縱長之吸收性本體,該縱長之吸收性本體包含配置於肌膚對向面側之正面片材、配置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及配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劃分成腹側部、背側部及胯下部,於該吸收性本體,於該背面片材與該吸收體之間,沿縱向配置有塗敷有根據顏色之變化而通知排泄之指示劑之指示劑塗敷區域。上述吸收體包含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上述吸收體係包含自上述腹側部遍及上述背側部之下層吸收體、及配置於該下層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上之自上述腹側部僅遍及上述胯下部之上層吸收體,且劃分成俯視上述吸收體時該上層吸收體與該下層吸收體重疊之主吸收區域、及該主吸收區域以外之次吸收區域。上述下層吸收體中屬於上述主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屬於上述次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大。上述上層吸收體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上述下層吸收體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小,或者上述上層吸收體不包含上述吸收聚合物。俯視上述吸收性物品時,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係配置於上述主吸收區域,該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配置於該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附近。
本發明(第2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吸收體及配置於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具有相當於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之縱向及與之正交之橫向,且於該縱向上包含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腹側部、配置於褲襠部之胯下部及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上述背面片材具有透濕性片材與不織布之積層構造,於上述胯下部中 之該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配置有藉由與水分或體液之接觸而變色之指示劑,該指示劑之變色前後之顏色分別與該透濕性片材及該不織布之本色不同。於上述透濕性片材中之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厚度方向上與上述指示劑重疊之指示劑對應區域,以在1cm見方之正方形形狀之區域中存在複數個之方式印刷有與該指示劑之變色後之顏色為同色或相似色之設計要素,複數個該設計要素分別由未實施印刷之無印刷部包圍。將上述指示劑對應區域中之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中之任意一個設為特定設計要素,將存在於距離該特定設計要素最近之位置上之1個設為最接近設計要素,且繪製一條通過該特定設計要素及該最接近設計要素各自之中心之假想直線的情形時,該假想直線中之與該特定設計要素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1、及該假想直線中之與該最接近設計要素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2分別和該假想直線中之與由該特定設計要素與該最接近設計要素夾著之上述無印刷部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3相同或長於該長度L3。
1A‧‧‧尿布
1a‧‧‧端部
1B‧‧‧尿布
1C‧‧‧尿布
1c‧‧‧端部
2‧‧‧正面片材
3‧‧‧背面片材
4‧‧‧吸收體
4E‧‧‧次吸收區域
4M‧‧‧主吸收區域
4Ma‧‧‧端部
4Mb‧‧‧端部
4Ms‧‧‧側部
5‧‧‧旁側片材
6‧‧‧指示劑
7‧‧‧立體防護
7a‧‧‧片材
7b‧‧‧伸縮片
8‧‧‧次層片材
9‧‧‧被固著區域
10‧‧‧吸收性本體
10s‧‧‧側部
11‧‧‧變色部
15‧‧‧標記
30‧‧‧透濕性片材
30A‧‧‧指示劑對應區域
31‧‧‧不織布
35‧‧‧設計要素
35a‧‧‧特定設計要素
35b‧‧‧最接近設計要素
36‧‧‧無印刷部
40‧‧‧吸收性芯體
41‧‧‧下層吸收體
41a‧‧‧第1包芯片材
41b‧‧‧第2包芯片材
42‧‧‧上層吸收體
51‧‧‧立體褶皺形成用之彈性構件
52‧‧‧腿部褶皺形成用之彈性構件
60‧‧‧指示劑塗敷區域
60a‧‧‧端部
60b‧‧‧端部
60s‧‧‧側部
61‧‧‧指示劑6之線
62‧‧‧指示劑6之線
71‧‧‧固著部
72‧‧‧黏扣帶
73‧‧‧著扣帶
91‧‧‧圓筒
92‧‧‧圓筒
93‧‧‧夾具
94‧‧‧墊圈
411‧‧‧下層吸收性芯體
412‧‧‧被覆材
421‧‧‧上層吸收性芯體
A‧‧‧腹側部
B‧‧‧背側部
C‧‧‧胯下部
CL‧‧‧中心線
L‧‧‧假想直線
L1‧‧‧長度
L2‧‧‧長度
L3‧‧‧長度
W‧‧‧人工尿液
X‧‧‧橫向
Y‧‧‧縱向
圖1係自正面片材側觀察作為本發明(第1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展開型拋棄式尿布所得的一部分斷裂平面圖。
圖2係圖1之I-I線剖面圖。
圖3係圖1之II-II線剖面圖。
圖4(a)~(e)係用以對拋棄式尿布所具備之指示劑塗敷區域之其他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的圖。
圖5係於橫向上剖面觀察作為本發明(第1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展開型拋棄式尿布之胯下部所得的橫剖面圖(相當於圖2之圖)。
圖6係於縱向上剖面觀察作為本發明(第1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展開型拋棄式尿布所得的縱剖面圖(相當於圖3之圖)。
圖7係液體透過時間之測定方法中使用之裝置之圖。
圖8係表示針對作為本發明(第2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使各部位之彈性構件伸展而展開成平面狀之展開狀態的背面片材側(非肌膚對向面側)之一部分斷裂平面圖。
圖9係模式性地表示圖8之I-I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10係模式性地表示圖8所示之尿布中之透濕性片材之指示劑對應區域之一部分的平面圖,圖10(a)係指示劑變色前之模式性之平面圖,圖10(b)係指示劑變色後之模式性之平面圖。
圖11係圖8所示之尿布中之透濕性片材之設計要素之放大平面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第1發明)之吸收性物品,根據其較佳之第1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1~圖3一面進行說明。於圖1中示出自正面片材側觀察作為本發明(第1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展開型拋棄式尿布所得的一部分斷裂平面圖,於圖2中示出圖1之I-I線剖面圖。又,於圖3中示出圖1之II-II線剖面圖。
第1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1A(以下,亦稱為「尿布1A」)係如圖1所示,包含縱長之吸收性本體10,該縱長之吸收性本體10具備配置於肌膚對向面側之正面片材2、配置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3、及配置於該等兩片材2、3間之吸收體4且劃分成腹側部A、背側部B及胯下部C。而且,於吸收性本體10,於背面片材3與吸收體4之間,沿縱向配置有塗敷有根據顏色之變化而通知排泄之指示劑6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如圖1所示,尿布1A形成為相對於沿縱向延伸之中心線CL左右對稱。
若對尿布1A詳細地進行敍述,則尿布1A之吸收性本體10係如圖1所示,於縱向(以下亦稱為「Y方向」,Y方向:指與中心線CL平行之方向)上包含腹側部A、背側部B及位於該等A、B之間之胯下部C。腹 側部A係於尿布穿著時位於穿著者之腹側之部位,背側部B係位於穿著者之背側之部位,胯下部C係位於穿著者之胯下之部位。胯下部C係位於尿布1A之縱向(Y方向)中央部。再者,將與縱向(Y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尿布1A之橫向(以下亦稱為「X方向」)而進行說明。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肌膚對向面」,係指構成尿布1A之正面片材2等各構件之正背兩面中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肌膚側之面,所謂「非肌膚對向面」,係指正面片材2等各構件之正背兩面中於穿著時朝向與穿著者之肌膚側為相反側之面。
尿布1A之吸收性本體10係如圖1所示,腹側部A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左右兩側緣及背側部B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左右兩側緣分別相較胯下部C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左右兩側緣而向橫向(X方向)外側延伸。而且,胯下部C之左右兩側緣朝向橫向(X方向)內側(中心線CL)呈凸狀彎曲,整體上具有縱向(Y方向)中央部朝著內側變細之形狀。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分別自吸收體4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左右兩側緣及縱向(Y方向)之前後兩端緣向外側延伸。正面片材2係如圖2所示,其橫向(X方向)之尺寸小於背面片材3之橫向(X方向)之尺寸。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分別於自吸收體4之外周緣向外側延伸之延伸部直接地或插入其他構件而相互接合,夾持、固定吸收體4。
如圖1及圖2所示,於尿布1A之吸收性本體10,於沿著縱向(Y方向)之兩側部10s、10s各者介隔正面片材2而配置有旁側片材5。如圖1所示,旁側片材5係遍及正面片材2之肌膚對向面側且沿著縱向(Y方向)之側部整個區域配設固定。各旁側片材5之X方向之內側(靠近中心線CL)之端部係如圖2所示,成為自由端,於自由端附近,於胯下部C,立體褶皺形成用之彈性構件51以伸長狀態配設固定於縱向(Y方向)上,於穿著時,藉由上述彈性構件之收縮力,距離自由端特定寬度之部分自正面片材2離開而形成立體褶皺。
各旁側片材5之X方向之外側之端部係如圖2所示,與背面片材3固定,於各旁側片材5之外側之端部與背面片材3之間,於胯下部C,腿部褶皺形成用之彈性構件52以伸長狀態配設固定於縱向(Y方向)上,於穿著時,藉由上述彈性構件之收縮力而形成腿部褶皺。
如圖1所示,尿布1A為所謂之展開型尿布,且包含連設於吸收性本體10之背側部B之左右兩外側之左右一對伸縮片(panel)7b、7b。尿布1A之一對伸縮片7b、7b係於背側部B,靠近上述中心線CL之端部固定於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而連設於吸收性本體10之背側部B之左右兩外側。再者,於尿布1A中,一對伸縮片7b、7b係固定於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但亦可固定於介隔正面片材2而配置之旁側片材5與背面片材3之間。安裝有包含機械性面狀扣件之公型構件之固著部71之黏扣帶72向X方向外側延伸地安裝於各伸縮片7b。伸縮片7b係使用接著劑或融合等方法固定於吸收性本體10。
又,如圖1所示,尿布1A包含連設於吸收性本體10之腹側部A之左右兩外側之左右一對片(panel)材7a、7a。尿布1A之一對片材7a、7a係於腹側部A,如圖1所示,靠近上述中心線CL之端部固定於介隔正面片材2而配置之旁側片材5與背面片材3之間,而連設於吸收性本體10之腹側部A之左右兩外側。再者,於尿布1A中,一對片材7a、7a係固定於旁側片材5與背面片材3之間,但亦可固定於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片材7a係使用接著劑或融合等方法而固定於吸收性本體10。又,於腹側部A之非肌膚對向面,於一對片材7a、7a彼此之間設置有使背側部B之黏扣帶72之固著部71固著之著扣帶73。
如圖1所示,吸收體4包含自腹側部A遍及背側部B之下層吸收體41、及配置於下層吸收體41之肌膚對向面上且自腹側部A僅遍及胯下部C之上層吸收體42。於尿布1A中,如圖2及圖3所示,上層吸收體42係自腹側部A僅遍及胯下部C,下層吸收體41係自腹側部A遍及胯下部 C,進而遍及背側部B,因此,長度方向(縱向(Y方向))之長度係下層吸收體41形成得較上層吸收體42長。進而較佳為於下層吸收體41為縱長之矩形狀之情形時上層吸收體42之寬度短於下層吸收體41之寬度。藉由使上層吸收體42之寬度變窄而容易獲得吸收體4之柔軟性,因此,對於身體之服貼性良好。關於縱向(Y方向)之長度,亦如上述般使上層吸收體42變短,藉此,自腹側部A至背側部B容易彎曲,而對於身體之服貼性提昇。然而,於下層吸收體41為於胯下部C變細之形狀之情形時,有上層吸收體42之寬度與下層吸收體41之寬度僅於胯下部C相等之情形。具體而言,關於縱向(Y方向)之長度,上層吸收體42為下層吸收體41之20%以上,較佳為40%以上,且為80%以下,較佳為60%以下。關於寬度,上層吸收體42為下層吸收體41之40%以上,較佳為60%以上,且為95%以下,較佳為80%以下。
下層吸收體41係於尿布1A中,如圖2及圖3所示,包含下層吸收性芯體411及包裹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之被覆材412,利用被覆材412包裹下層吸收性芯體411而形成。上層吸收體42不包含被覆材,而僅由上層吸收性芯體421所形成。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之基重較佳為100g/m2以上1000g/m2以下,被覆材412之基重較佳為3g/m2以上20g/m2以下。另一方面,上層吸收性芯體421之基重較佳為50g/m2以上500g/m2以下。
若對下層吸收體41詳細地進行敍述,則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係於尿布1A中,如圖1所示,腹側部A側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兩側緣及背側部B側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兩側緣分別相較胯下部C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兩側緣而向橫向(X方向)外側延伸,整體上形成為自縱向(Y方向)中央部起靠近腹側部A之部分朝著內側變細之形狀。又,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係於尿布1A中,如圖2及圖3所示,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之肌膚對向面及非肌膚對向面各自平坦。而且,下層吸收體41係於尿布 1A中,如圖2所示,使用1片被覆材412,翻折被覆材412之兩側部,以使被覆材412之側緣部彼此於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之非肌膚對向面側(背面片材3側)重疊之方式包裹下層吸收性芯體411而形成。如此般形成之下層吸收體41係自腹側部A遍及背側部B而形成。再者,於尿布1A中,如上所述,下層吸收體41利用1片被覆材412包裹下層吸收性芯體411而形成,但亦可利用配置於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之肌膚對向面側及非肌膚對向面側之2片被覆材412夾持而形成。
若對上層吸收體42詳細地進行敍述,則上層吸收性芯體421係於尿布1A中,如圖1所示,其寬度與下層吸收體41之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之胯下部C中之兩側緣間之寬度大致一致,形成為自腹側部A僅遍及胯下部C之於縱向(Y方向)上較長之矩形狀。又,上層吸收性芯體421係於尿布1A中,如圖2及圖3所示,上層吸收性芯體421之肌膚對向面及非肌膚對向面各自平坦。而且,上層吸收體42係如圖2所示,僅由上層吸收性芯體421所形成。如此般形成之上層吸收體42係自腹側部A僅遍及胯下部C而形成。即,上層吸收體42未形成於背側部B。
吸收體4係如圖1所示,劃分成俯視吸收體4時上層吸收體42與下層吸收體41重疊之主吸收區域4M、及主吸收區域4M以外之次吸收區域4E。換言之,主吸收區域4M係上層吸收體42及下層吸收體41之雙層構成之區域,次吸收區域4E係僅下層吸收體41之單層構成之區域。若更具體地進行說明,則於尿布1A中,如圖1所示,上層吸收性芯體421之寬度與下層吸收體41之最窄之位置上之寬度大致一致,因此,矩形狀之上層吸收性芯體421整體配置於中央部分朝著內側變細之形狀之下層吸收體41上。因此,於尿布1A中,上層吸收性芯體421與下層吸收體41重疊之雙層構成之主吸收區域4M係指配置有上層吸收性芯體421之區域,次吸收區域4E係指僅由下層吸收體41中之未配置上層吸收性芯體421之下層吸收體41單層構成之區域。
吸收體4包含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而且,下層吸收體41中屬於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屬於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大。具體而言,下層吸收體41之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係於尿布1A中由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所形成。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佳為50g/m2以上,進而較佳為100g/m2以上,且較佳為5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400g/m2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50g/m2以上5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100g/m2以上400g/m2以下。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纖維素纖維之基重較佳為0g/m2以上,且較佳為3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200g/m2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0g/m2以上3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0g/m2以上200g/m2以下。另一方面,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佳為20g/m2以上,進而較佳為50g/m2以上,且較佳為4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300g/m2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20g/m2以上4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50g/m2以上300g/m2以下。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纖維素纖維之基重較佳為0g/m2以上,且較佳為25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200g/m2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0g/m2以上25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0g/m2以上200g/m2以下。又,就有效率地吸收尿液之觀點而言,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佳為比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大10g/m2以上,進而較佳為大20g/m2以上。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以及屬於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係利用以下之方法而測定。
<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及 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以及屬於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之測定方法>
首先,將吸收體4設置於水平台上,於上層吸收體42與下層吸收體41重疊之主吸收區域4M中,裁斷成70mm×70mm之大小,自該經裁斷之樣品中將上層吸收體42之部分與被覆材412去除,將此設為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樣品。於鑒於吸收體之大小之關係而裁斷特定之樣品大小較為困難之情形時,亦可配合吸收體之大小而變更裁斷之樣品大小。於已測定重量之利用熱密封而封閉之尼龍包(nylon pack)(篩孔no.250)之袋中封入同樣地已測定重量之樣品,並浸漬於0.1%抗壞血酸、0.01%核黃素(維生素B2)水溶液中直至樣品吸收溶液而膨脹為止,藉由太陽光暴露20小時以上。其後,隨時進行水洗直至檢測不到包內之樣品之黃色或成為紙漿之白色為止,將被水溶解之聚合物洗出至包外。繼而,於800rpm之條件下實施離心脫水10分鐘,於80℃下使其乾燥12小時~24小時,算出樣品之減量份作為吸收聚合物量,且將自樣品之重量中減去上述減量份所得之量設為纖維素纖維量。樣品數係設為3件以上,求出其等之平均值,根據經裁斷之樣品之面積算出各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及各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以同樣之方式測定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之基重。
上層吸收體42較佳為快速地將液體傳遞至下層吸收體41,就上述方面而言,上層吸收體42之上層吸收性芯體421至少可使用纖維素纖維,更佳為使用由交聯纖維素纖維所形成之積纖體。再者,上層吸收體42中不包含被覆材,但於包含吸收聚合物之情形時,亦可利用包裹下層吸收體41之被覆材412包裹上層吸收體42,亦可與下層吸收體41分開地利用被覆材僅包裹上層吸收體42。上層吸收體42係其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下層吸收體41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小或不包含吸收聚合 物者。具體而言,於尿布1A中,上層吸收體42(上層吸收性芯體421)係由交聯纖維素纖維所形成之積纖體,含有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佳為0g/m2以上,且較佳為3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200g/m2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0g/m2以上3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0g/m2以上200g/m2以下。上層吸收性芯體421之纖維素纖維之基重較佳為50g/m2以上,進而較佳為100g/m2以上,且較佳為5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300g/m2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50g/m2以上500g/m2以下(與上述上層吸收性芯體421之基重相同之範圍),進而較佳為100g/m2以上300g/m2以下。又,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及屬於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之平均值)較佳為100g/m2以上,進而較佳為150g/m2以上,且較佳為4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350g/m2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100g/m2以上40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150g/m2以上350g/m2以下。又,就提高液體擴散性之觀點而言,上層吸收體421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佳為比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及屬於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之平均值)小50g/m2以上,進而較佳為小100g/m2以上。上層吸收體42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係利用以下方法而測定。
<上層吸收體42之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之測定方法>
首先,將上層吸收體42與下層吸收體41分離,將分離後之上層吸收體42設置於水平台上,裁斷成70mm×70mm之大小,將此設為測定樣品。測定係與上述<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中之屬於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以及屬於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之測定方法>中記載之方法同樣地進行,得出上層吸收體42之吸收聚合物與纖維素纖維之基重。
以下,對吸收體4所包含之吸收聚合物具體地進行說明。
就排泄物之吸收保持之觀點而言,吸收聚合物之吸水量較佳為10g/g以上,進而較佳為15g/g以上,且較佳為50g/g以下,進而較佳為30g/g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10g/g以上50g/g以下,進而較佳為15g/g以上30g/g以下。吸收聚合物之吸水量可利用以JIS K7223為依據之離心保持量之測定方法而求得。吸水性聚合物之離心保持量係與吸水性聚合物之吸水量(吸水倍率)相關聯之特性,一般地,離心保持量之值較大之吸水性聚合物之吸水量亦較大。
<離心保持量(吸水量)之測定方法>
離心保持量(吸水量)之測定係依據JIS K7223(1996)而進行。將尼龍製之織布(開孔255、三力製作所銷售、品名:尼龍網、規格:250×篩孔寬度×30m)切斷成寬度10cm、長度40cm之長方形並於長度方向中央對折,將兩端熱密封而製作寬度10cm(內部尺寸9cm)、長度20cm之尼龍袋。繼而,準確稱量作為測定試樣之吸收聚合物1.00g,並均勻地加入至所製作之尼龍袋之底部。繼而,使裝有試樣之尼龍袋浸漬於溫度調整為25℃之生理鹽水(0.9質量%氯化鈉水)中。繼而,自浸漬開始起1小時後將尼龍袋自生理鹽水中取出,以垂直狀態懸掛1小時而去除水分之後,使用離心脫水器(KOKUSAN(股)製造、型式H-130C特型)進行脫水。脫水條件係設為143G(800rpm)且10分鐘。脫水後,測定試樣之質量,根據下式算出目標之離心保持量(吸水量)。
離心保持量(g/g)=(a'-b-c)/c
式中,a'表示離心脫水後之試樣及尼龍袋之總質量(g),b表示尼龍袋之吸水前(乾燥時)之質量(g),c表示試樣之吸水前(乾燥時)之質量(g)。測定係進行5次(n=5),刪除上下各1處之值,將剩下3處之平均值設為測定值。再者,測定係於23±2℃、濕度50±5%下進行,於測定前將試樣在相同環境下保存24小時以上之後進行測定。
又,就加壓時之排泄物之吸收保持之觀點而言,吸收聚合物之2.0kPa下之加壓下吸收量較佳為10g/g以上,進而較佳為15g/g以上,且較佳為50g/g以下,進而較佳為30g/g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10g/g以上50g/g以下,進而較佳為15g/g以上30g/g以下。此處,2.0kPa之荷重係大致相當於穿著吸收性物品時施加於吸收體之體壓。加壓下吸收量成為表示於藉由穿著吸收性物品而對吸收體施加壓力之狀態下吸收聚合物最大可吸收多少的尺度。
<加壓下吸收量之測定方法>
加壓下吸收量係利用日本專利特開2003-235889號公報中記載之測定方法及測定裝置而測定。即,準備網眼63μm之尼龍網(於底面貼有JIS Z8801-1:2000之圓筒塑膠管(內徑30mm、高度60mm)。繼而,準確稱量0.50g試樣(吸收聚合物),將試樣以成為大致均勻之厚度之方式加入至垂直之圓筒塑膠管之尼龍網上。繼而,以對試樣施加2.0kPa之荷重之方式將外徑29.5mm×厚度22mm之砝碼插入至圓筒塑膠管內。繼而,將裝有試樣及砝碼之圓筒塑膠管以尼龍網側為下表面垂直地浸泡於裝有60ml生理鹽水之培養皿(直徑=120mm)中。繼而,一面浸泡一面放置60分鐘之後,將裝有試樣及砝碼之圓筒塑膠管取出,去除水分15分鐘之後,計量裝有試樣及砝碼之圓筒塑膠管,算出試樣所吸收之生理鹽水之重量。將該吸收之生理鹽水之重量除以0.5所得之值設為加壓下吸收量(g/g)。測定係進行5次(n=5),刪除上下各1處之值,將剩下3處之平均值設為測定值。再者,測定係於23±2℃、濕度50±5%下進行,於測定前將試樣在相同環境下保存24小時以上之後進行測定。
又,就加壓時之液體之擴散性之觀點而言,吸收聚合物之2.0kPa下之加壓下液體透過速度較佳為5ml/min以上,進而較佳為10ml/min以上,且較佳為150ml/min以下,進而較佳為120ml/min以 下,具體而言,較佳為5ml/min以上150ml/min以下,進而較佳為10ml/min以上120ml/min以下。加壓下液體透過速度係一般地作為吸收體中之液體之擴散.透過速度之指標而有用者。
<加壓下液體透過速度之測定方法>
加壓下液體透過速度係利用日本專利特開2003-235889號公報中記載之測定方法及測定裝置而測定。即,於100mL之玻璃燒杯中,將作為測定試樣之吸收聚合物0.32±0.005g浸泡於足以膨潤之量之生理鹽水(0.9質量%氯化鈉水)例如吸收聚合物之飽和吸收量之5倍以上之生理鹽水中並放置30分鐘。另外,準備於垂直地豎立之圓筒(內徑25.4mm)之開口部之下端設有金屬線網(網眼150μm、股份有限公司三商銷售之生物柱燒結不鏽鋼過濾器30SUS)與附有旋塞(內徑2mm)之細管(內徑4mm、長度8cm)之過濾圓筒管,於將旋塞閉鎖之狀態下,將包含經膨潤之測定試樣之上述燒杯之內容物全部投入至該圓筒管內。繼而,將於前端具備網眼為150μm且直徑為25mm之金屬線網之直徑2mm之圓柱棒插入至過濾圓筒管內,以該金屬線網與測定試樣接觸之方式,進而以對測定試樣施加2.0kPa之荷重之方式載置重物。於該狀態下放置1分鐘之後,打開旋塞而使液體流動,測量過濾圓筒管內之液面自60mL之刻度線到達至40mL之刻度線(即,20mL之液體通過)為止之時間(T1)(秒)。使用所測量之時間T1(秒),根據下式算出2.0kPa下之加壓下液體透過速度。再者,式中,T0(秒)係在未於過濾圓筒管內加入測定試樣之狀態下測量生理鹽水20ml通過金屬線網所需之時間而得之值。
加壓下液體透過速度(ml/min)=20×60/(T1-T0)
測定係進行5次(n=5),刪除上下各1處之值,將剩下3處之平均值設為測定值。再者,測定係於23±2℃、濕度50±5%下進行,於測定前將試樣在相同環境下保存24小時以上之後進行測定。加壓下液體透 過速度之更詳細之測定方法係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03-235889號公報之段落〔0008〕及段落〔0009〕中,且測定裝置係記載於該公報之圖1及圖2中。
又,就快速地吸收保持尿液之觀點而言,吸收聚合物之依據DW法而測定之吸收速度較佳為10ml/(g‧10分鐘)以上,進而較佳為20ml/(g‧10分鐘)以上,且較佳為100ml/(g‧10分鐘)以下,進而較佳為70ml/(g‧10分鐘)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10ml/(g‧10分鐘)以上100ml/(g‧10分鐘)以下,進而較佳為20ml/(g‧10分鐘)以上70ml/(g‧10分鐘)以下。利用DW法獲得之吸收速度係表現吸收聚合物將體液往上吸而吸收之行為或將體液取入至相鄰之吸收聚合物之粒子之間隙中之行為者,作為製造時及體液吸收後之吸收體之保形性、尤其是體液吸收後之吸收體之保形性之指標而有用。
又,就快速地吸收保持尿液之觀點而言,吸收聚合物之依據DW法而測定之吸收速度較佳為3ml/(g‧1分鐘)以上,進而較佳為5ml/(g‧1分鐘)以上,且較佳為30ml/(g‧1分鐘)以下,進而較佳為20ml/(g‧1分鐘)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3ml/(g‧1分鐘)以上30ml/(g‧1分鐘)以下,進而較佳為5ml/(g‧1分鐘)以上20ml/(g‧1分鐘)以下。
<利用DW法之吸收速度之測定方法>
利用DW法獲得之吸收速度係使用需求潤濕性測試儀(Demand Wettability Tester)裝置而測定。具體而言,於該裝置中,將生理鹽水之液面設置成與聚合物散佈台〔70mm、於玻璃過濾器No.1上載置有No.2濾紙之台〕之表面為等水位,於該聚合物散佈台之表面上散佈0.3g測定對象之吸收聚合物。將散佈吸收聚合物之時間點之吸水量設為0,測定經過1分鐘後及經過10分鐘後各個吸水量。該吸水量係以表示生理鹽水之水位之降低量之滴定管之刻度測定。將所獲得之吸水量 之值設為利用DW法獲得之吸收速度。測定係進行5次(n=5),刪除上下各1處之值,將剩下3處之平均值設為測定值。再者,測定係於23±2℃、濕度50±5%下進行,於測定前將試樣在相同環境下保存24小時以上之後進行測定。
上述吸收聚合物較佳為可吸收、保持自身重量之20倍以上之液體且能夠凝膠化者。上述吸收聚合物較佳為其平均粒徑為10μm以上1000μm以下之粒子狀者,更佳為其平均粒徑為100μm以上800μm以下之粒子狀者。粒子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採用球狀、塊狀、葡萄狀、草袋狀等各種形狀。
作為一例,具有上述特徵之吸收聚合物可將選自以下之單體中之1種以上聚合而獲得。又,視需要實施交聯處理。聚合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採用反相懸浮聚合法或水溶液聚合法等眾所周知之吸收聚合物之各種方法。其後,視需要對該聚合體進行粉碎、分級等操作,且視需要進行表面處理。
製造吸收聚合物時使用之單體係水溶性且具有聚合性之不飽和基之單體。具體而言,可列舉烯烴系不飽和羧酸或其鹽、烯烴系不飽和羧酸酯、烯烴系不飽和磺酸或其鹽、烯烴系不飽和磷酸或其鹽、烯烴系不飽和磷酸酯、烯烴系不飽和胺、烯烴系不飽和銨塩、烯烴系不飽和醯胺等具有聚合性不飽和基之乙烯基單體。
以下,對吸收體4所包含之纖維素纖維具體地進行說明。
作為纖維素纖維,可列舉棉花、紙漿纖維、嫘縈纖維等。上層吸收體42之纖維素纖維與下層吸收性芯體411之纖維素纖維既可為同種纖維,亦可為不同種纖維。尤其是,就使回液性提昇之觀點而言,上層吸收體42之纖維素纖維較佳為纖維素纖維中經交聯之纖維素纖維。作為經交聯之纖維素纖維,可列舉日本專利特表2010-526632號公報中記載之改性(纖維素)纖維、例如經化學性地剛化、經搓合及/或 經捲曲之(捲曲)(纖維素)纖維;經化學性地剛化、經搓合及/或經捲曲之交聯纖維素或合成聚合物纖維等,可單獨地使用該等之1種或者混合使用2種以上。亦可使用市售品。作為如上所述之市售品,例如,可列舉Federal Paper Board Co.製造之「ALBACEL」(商品名)、PT Inti Indorayon Utara製造之「INDORAYON」(商品名)、ITT Rayonier Inc.製造之「FILTRANIER」(商品名)及該公司製造之「POROSANIER」(商品名)等。
就使擴散性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構成下層吸收體41之被覆材412較佳為其液體透過性低於上層吸收體42之液體透過性。液體透過性係根據可利用以下方法測定之液體透過時間而加以評價。關於可利用以下方法測定之液體透過時間,被覆材412之液體透過時間較佳為比上層吸收體42之液體透過時間延遲5秒鐘以上,進而較佳為延遲8秒鐘以上。
<液體透過時間之測定方法>
如圖7所示,將上下端開口之內徑35mm之2根圓筒91、92使兩圓筒91、92之軸一致而上下配置,於直徑55mm之金屬製篩網、40mm見方之切割樣品片及其上側設置1片ADVANTEC公司製造101直徑55mm之濾紙,夾入於上下之圓筒91、92間。此時,較佳為使夾具93嵌合於設置於上側之圓筒91之下端及下側之圓筒92之上端之環狀之凸緣部而將上下之圓筒91、92連結。符號94係具有與圓筒91、92之內徑為同徑同形狀之貫通孔之橡膠製等之墊圈。於如此般利用上下之圓筒91、92夾持固定切割樣品片之狀態下,向上側之圓筒91內供給圖中符號W所示之人工尿液40g。所供給之人工尿液係透過切割樣品片,通過下側之圓筒92內而自該圓筒92之下端流下。使用電子天秤等重量測定機構觀察自該下側之圓筒92流下之人工尿液之重量之經時變化,測定自人工尿液之供給開始時起直至該質量成為20g為止之時間,將 上述時間設為液體透過時間。於複數次測定中,切割樣品片係每次準備新樣品片。測定係進行3次,將平均值設為測定值。
液體透過時間之測定中使用之人工尿液之組成如下所述。尿素1.94質量%、氯化鈉0.7954質量%、硫酸鎂(七水合物)0.11058質量%、氯化鈣(二水合物)0.06208質量%、硫酸鉀0.19788質量%、聚氧乙烯月桂醚0.0035質量%及離子交換水(餘量)。
如上所述,於吸收性本體10,於背面片材3與吸收體4之間,沿縱向配置有塗敷有藉由顏色之變化而通知排泄之指示劑6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而且,如圖2所示,俯視尿布1A時,塗敷有指示劑6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配置於吸收體4之主吸收區域4M,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縱向(Y方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60b配置於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4Mb附近。此處,所謂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指俯視塗敷有指示劑6之部分時包圍該部分整體之區域。又,所謂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60b配置於主吸收區域4M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4Mb附近,係指如下內容:不僅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端部60b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端部4Mb之位置一致,只要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縱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60b以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4Mb之端緣(尿布1A中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之端緣)為基準,而位於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長度(尿布1A中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長度)之約十分之一之範圍內即可。例如,於尿布1A中,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長度為100mm之情形時,意味著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端部60b配置於以上層吸收體42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之端緣為基準而±10mm之範圍內即可。
又,於尿布1A中,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60a配置於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 4Ma附近。此處,所謂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60a配置於主吸收區域4M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4Ma附近,係指如下內容:不僅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端部60a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端部4Ma之位置一致,只要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縱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60a以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4Ma之端緣(尿布1A中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之端緣)為基準,而位於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長度(尿布1A中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長度)之約十分之一之範圍內即可。
若對尿布1A更詳細地進行敍述,則如圖1所示,沿著沿縱向(Y方向)延伸之中心線CL之位置遍及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前後端緣而配置有1條指示劑6之線61,於該1條指示劑6之線61與上層吸收體42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兩側部之兩側緣各者之間,遍及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前後端緣而配置有沿縱向(Y方向)與中心線CL平行地延伸之2條指示劑6之線62、62。因此,於尿布1A中,如圖3所示,包圍1條指示劑6之線61及2條指示劑6之線62、62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遍及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前後端緣配置,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縱向(Y方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60b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4Mb之位置一致。而且,於尿布1A中,如圖3所示,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60a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4Ma之位置一致。
進而,於橫向(X方向)上剖面觀察尿布1A時,就可精度良好地辨別排尿之程度之觀點而言,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側部60s較佳為配置於主吸收區域4M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側部4Ms附近。再者,於圖2所示之尿布1A中,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側部60s未配置於主吸收區域4M之側部4Ms附近。所謂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沿著縱 向(Y方向)之側部60s配置於主吸收區域4M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側部4Ms附近,係指如下內容:不僅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側部60s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側部4Ms之位置一致,只要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側部60s以主吸收區域4M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側部4Ms之側緣(尿布1A中上層吸收體42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側部之側緣)為基準,而位於主吸收區域4M之橫向(X方向)之長度(尿布1A中上層吸收體42之橫向(X方向)之長度)之約十分之一之範圍內即可。例如,於尿布1A中,上層吸收體42之橫向(X方向)之長度為40mm之情形時,意味著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側部60s配置於以上層吸收體42之側部之側緣為基準而±4mm之範圍內即可。
指示劑塗敷區域60除圖1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以外,例如亦可如圖4(a)~圖4(e)所示般配置。於圖4(a)~圖4(e)中例示俯視吸收性物品時指示劑塗敷區域60於縱向(Y方向)上到達至上層吸收體42之前後端附近且於橫向(X方向)上為至少該塗敷區域60之一部分塗敷至上層吸收體42之兩側部4Ms、4Ms為止者。以下,對圖4(a)~圖4(e)具體地進行說明。
於圖4(a)中,示出指示劑6於縱向(Y方向)上隔開間隔地塗敷而形成有1條沿縱向(Y方向)延伸之指示劑6之群且包圍該指示劑6之群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又,於圖4(b)中,示出指示劑6於縱向(Y方向)上連續地塗敷而形成有1條線且包圍該1條指示劑6之線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圖4(a)及(b)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遍及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前後端緣配置,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縱向(Y方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60b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4Mb之位置一致。而且,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60a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4Ma之位置一致。
又,於圖4(c)中,示出圓形狀之指示劑6於縱向(Y方向)上左右交替且隔開間隔地塗敷而形成有沿縱向(Y方向)延伸之指示劑6之群且包圍該指示劑6之群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圖4(c)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左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6之最左側之位置與上層吸收體42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左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且右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6之最右側之位置與上層吸收體42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右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進而,最靠近背側部B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6之最靠近Y方向之前端之位置與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且最靠近腹側部A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6之最靠近Y方向之下端之位置與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因此,圖4(c)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與上層吸收體42之輪廓一致且與吸收體4之主吸收區域4M一致者。如此,圖4(c)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其背側部B側之端部60b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4Mb之位置一致,且其腹側部A側之端部60a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4Ma之位置一致。而且,圖4(c)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其兩側部60s、60s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兩側部4Ms、4Ms之位置一致。
又,於圖4(d)中,示出於上層吸收體42之對角線之位置上配置有由2條線構成之指示劑6且包圍該2條指示劑6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圖4(d)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如上所述,於上層吸收體42之對角線之位置上配置2條指示劑6之線而形成,因此,圖4(d)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與上層吸收體42之輪廓一致且與吸收體4之主吸收區域4M一致者。如此,圖4(d)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其背側部B側之端部60b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4Mb之位置一致,且其腹側部A側之端部60a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4Ma之位置一致。而且,圖4(d)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其兩側 部60s、60s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兩側部4Ms、4Ms之位置一致。
又,於圖4(e)中,示出沿著上層吸收體42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兩側部之兩側緣之位置、及上層吸收體42之沿縱向(Y方向)延伸之中心線CL之位置配置有沿縱向(Y方向)延伸之3條指示劑6之線且包圍該3條指示劑6之線的指示劑塗敷區域60。圖4(e)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左側之指示劑6之線之位置與上層吸收體42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左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且右側之指示劑6之線之位置與上層吸收體42之沿著縱向(Y方向)之右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進而,3條指示劑6之線係最靠近背側部B側之Y方向之前端之位置與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且最靠近腹側部A側之Y方向之下端之位置與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因此,圖4(e)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與上層吸收體42之輪廓一致且與吸收體4之主吸收區域4M一致者。如此,圖4(e)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其背側部B側之端部60b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4Mb之位置一致,且其腹側部A側之端部60a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4Ma之位置一致。而且,圖4(e)所示之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其兩側部60s、60s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兩側部4Ms、4Ms之位置一致。
對本實施形態之尿布1A之形成材料進行說明。
作為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通常,若為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者,則各自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例如,作為正面片材2,可使用親水性且液體透過性之不織布等,作為背面片材3,可使用液體不透過性或撥水性之樹脂薄膜、該樹脂薄膜與不織布之積層體等。作為構成下層吸收體41之被覆材412,可使用包含親水性片材例如透水性之薄紙(衛生紙)或透水性不織布之包芯片材等。作為形成立體褶皺或腿部褶皺之旁側片材5,通常,若為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 品中所使用者,則各自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可使用伸縮性之薄膜、不織布、織物或其等之積層片材等。
作為立體褶皺形成用之彈性構件51、腿部褶皺形成用之彈性構件52,通常,若為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者,則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例如,可使用包含天然橡膠、聚胺基甲酸酯、聚苯乙烯-聚異戊二烯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丁二烯共聚物、丙烯酸乙酯-乙烯等聚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之線狀之伸縮性材料。
作為指示劑6,通常,若為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者,則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例如,可使用與背面片材3不同之薄膜或不織布等片材、或於背面片材3直接塗佈藉由與排泄物接觸而發色、變色或褪色之有色材料而成者。例如,作為有色材料,可使用pH指示劑與氧化化合物之混合物等。
作為伸縮片7b,例如,可使用(1)可伸長之纖維層與彈性纖維層之兩面或單面一體化而成之片材、(2)可伸長之纖維層與網狀之彈性片材之兩面或單面一體化而成之片材、(3)可伸長之纖維層與包含彈性薄膜之彈性片材之兩面或單面一體化而成之片材。關於片材7a,通常,若為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者,則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例如,可使用液體不透過性之不織布等。關於黏扣帶72,通常,若為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者,則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例如,作為黏扣帶72之固著部71,可使用「Magic Tape(註冊商標)」(可樂麗公司製造)、「QUICKLON(註冊商標)」(YKK公司製造)、「Magicloth(註冊商標)」(Kanebo Bell-Touch公司製造)等中之公型構件等。
對於正面片材2、背面片材3、旁側片材5、黏扣帶72等之固定,通常,使用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使用之熱熔式接著劑或加熱壓花、超音波壓花、高頻壓花等融合方法。
對使用上述本發明(第1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1A時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尿布1A包含吸收體4,該吸收體4包含自腹側部A遍及背側部B之下層吸收體41及配置於下層吸收體41之肌膚對向面上且自腹側部A僅遍及胯下部C之上層吸收體42,上層吸收體42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下層吸收體41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小。因此,於上層吸收體42中,成為尿液容易擴散之構造。而且,下層吸收體41中屬於上層吸收體42與下層吸收體41重疊之主吸收區域4M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屬於主吸收區域4M以外之次吸收區域4E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大,因此,自上層吸收體42移行之尿液主要容易由主吸收區域4M保持。又,如圖3所示,於縱向(Y方向)上剖面觀察尿布1A時,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配置於主吸收區域4M,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60b配置於主吸收區域4M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4Mb附近。因此,藉由主要由主吸收區域4M保持之尿液,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指示劑6容易準確地變色,尿布1A之更換時期之準確性提昇。如此,尿布1A之更換時期之準確性提昇,因此,根據尿布1A,尿液不易自胯下部C部分漏出。
又,於尿布1A中,如圖3所示,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60a配置於主吸收區域4M之縱向(Y方向)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4Ma附近。因此,一看便可確認到直至主吸收區域4M之端部為止吸收有尿液,因此,更換時期之準確性進一步提昇。
尤其是,於尿布1A中,指示劑塗敷區域60係如圖3所示,其背側部B側之端部60b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背側部B側之端部4Mb之位置一致,且其腹側部A側之端部60a配置成與主吸收區域4M之腹側部A側之端部4Ma之位置一致。因此,藉由主要由主吸收區域4M保持之尿液,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指示劑6容易更準確地變色,而尿布1A之 更換時期之準確性進一步提昇。
接下來,根據圖5及圖6對作為本發明(第1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短褲型拋棄式尿布1B(以下,亦稱為「尿布1B」)進行說明。
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尿布1B,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尿布1A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未特別說明之方面與尿布1A相同,適當應用尿布1A之說明。
尿布1B係如圖5及圖6所示,於吸收體4與正面片材2之間配置有相較上層吸收體42而不易被壓縮(壓縮工作量較低)之親水性之次層片材8。尿布1B所包含之次層片材8係俯視呈矩形狀,如圖5所示,形成為橫向(X方向)之長度與上層吸收體42之橫向(X方向)之長度相同且縱向(Y方向)之長度與上層吸收體42之縱向(Y方向)之長度相同。即,尿布1B之次層片材8係如圖6所示,配設固定於吸收體4之上層吸收體42之肌膚對向面上,且自腹側部A僅遍及胯下部C配置,而未配置於背側部B。
次層片材8較佳為其基重為10g/m2以上100g/m2以下。作為次層片材8,可使用以親水性纖維為主體之片材(親水性纖維之含量較佳為90質量%以上之片材),作為該片材,例如,可列舉紙、不織布、網狀物等,特佳為熱風或樹脂黏合等之不織布。作為親水性纖維,若為具有親水性表面且於其濕潤狀態下可形成纖維彼此相互具有較高之自由度之片材的纖維,則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例如,可使用經親水化之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者該等之複合纖維。再者,次層片材8除含有親水性纖維以外,亦可含有其他成分例如吸水性聚合物、除臭劑等。
次層片材8之壓縮工作量較佳為50g‧cm/cm2以上,進而較佳為100g‧cm/cm2以上,且較佳為500g‧cm/cm2以下,進而較佳為400g‧cm/cm2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50g‧cm/cm2以上500g‧cm/c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00g‧cm/cm2以上400g‧cm/cm2以下。下層吸收體41之壓縮工作量較佳為200g‧cm/cm2以上,進而較佳為300g‧cm/cm2以上,且較佳為1200g‧cm/cm2以下,進而較佳為900g‧cm/cm2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200g‧cm/cm2以上1200g‧cm/cm2以下,進而較佳為300g‧cm/cm2以上900g‧cm/cm2以下。上層吸收體42之壓縮工作量較佳為300g‧cm/cm2以上,進而較佳為400g‧cm/cm2以上,且較佳為1200g‧cm/cm2以下,進而較佳為800g‧cm/cm2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300g‧cm/cm2以上1200g‧cm/cm2以下,進而較佳為400g‧cm/cm2以上800g‧cm/cm2以下。尤其是,就使加壓時之擴散性提昇之觀點而言,次層片材8之壓縮工作量較佳為比上層吸收體42之壓縮工作量高50g‧cm/cm2以上,進而較佳為高100g‧cm/cm2以上。壓縮工作量係利用以下方法而測定。壓縮工作量之值越高越容易被壓縮(容易壓癟),值越低越不易被壓縮(不易壓癟)。
<壓縮工作量之測定方法>
關於壓縮工作量之測定,藉由使用加多技術公司(股)製造之KES-FB3-AUTO-A之壓縮試驗機測定樣品之壓縮工作量:WC值(單位:g‧cm/cm2)而求得。關於測定條件,於壓縮變形速度:0.10mm/sec、壓縮最大荷重條件:50gf/cm2下進行。於測定對象物為纖維素纖維或聚合物之積纖物,且其等未由被覆材等被覆而測定較為困難之形態之情形時,亦可利用基重為10g/m2~30g/m2之紡黏不織布被覆而製成樣品片。針對樣品片中之不同之部分測定3次,將其平均值設為壓縮工作量(g‧cm/cm2)。
對使用上述本發明(第1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尿布1B時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尿布1B之效果,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尿布1A 之效果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未特別說明之方面與尿布1A之效果相同,適當應用尿布1A之效果之說明。
尿布1B係如圖5及圖6所示,於吸收體4與正面片材2之間配置有壓縮工作量較上層吸收體42小即相較上層吸收體42而不易被壓縮(壓縮工作量較低)之親水性之次層片材8。因此,可加強尿液吸收能力,而減少所吸收之尿液返回至正面片材2側之現象(回濕)。尤其是,於尿布1B中,如圖5及圖6所示,次層片材8自腹側部A僅遍及胯下部C配置,因此,可加強主要由主吸收區域4M保持之尿液之尿液吸收能力,由於未配置於背側部B,故不易對指示劑塗敷區域60之指示劑6之變色帶來影響。
本發明(第1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並不受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尿布1A、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尿布1B任何限制,可適當進行變更。又,上述第1~第2實施形態之尿布1A~1B中之各構成要件可於不損害本發明(第1發明)之宗旨之範圍內適當進行組合而實施。
例如,本發明(第1發明)之吸收性物品除如上述尿布1A、1B般之展開型拋棄式尿布以外,亦可為短褲型拋棄式尿布,亦可為拋棄式尿布以外之例如經期衛生棉、接尿墊等。
以下,針對本發明(第2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基於作為其較佳之一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尿布1C係如圖8及圖9所示,包含吸收體4及配置於該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3,且具有相當於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之縱向Y及與之正交之橫向X。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尿布1C)或其構成構件(正面片材2、背面片材3、吸收體4等)中之於穿著吸收性物品時朝向穿著者之肌膚側的面,非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中之於穿著吸收性物品時朝向與肌膚側為相反側(著衣側)的面。 又,縱向Y係與沿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之長邊之方向(長度方向)一致,橫向X係與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之寬度方向一致。
若進一步進行說明,則尿布1C係所謂之展開型拋棄式尿布,如圖8及圖9所示,包含形成肌膚對向面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2、形成非肌膚對向面之液體不透過性或撥水性(以下,將該等總稱為液體不透過性)之背面片材3、及配置於兩片材2、3間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4,且如圖8所示,於俯視時形成於一方向(縱向Y)上較長之形狀而實質上為縱長。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分別具有大於吸收體4之尺寸,且自吸收體4之周緣向外側延伸。
如圖8所示,尿布1C係於縱向Y上包含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腹側部A、配置於褲襠部之胯下部B及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C。胯下部B包含於穿著時與穿著者之排泄部對向配置之排泄部對向部。尿布1C係胯下部B之沿著縱向Y之兩側緣向內彎曲成圓弧狀,且如圖8所示,於俯視時,具有縱向Y之中央部朝著內側變細之沙漏狀之形狀。
腹側部A係距離尿布1C之縱向Y之一端部1a(吸收性物品中之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部位之縱向端部)100~180mm以內之區域,占尿布1C之縱向Y之全長之25~40%。又,背側部C係距離尿布1C之縱向Y之另一端部1c(吸收性物品中之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背側之部位之縱向端部)100~180mm以內之區域,占尿布1C之縱向Y之全長之25~40%。又,胯下部B係由腹側部A與背側部C夾著之區域,占尿布1C之縱向Y之全長之25~40%。
如圖9所示,吸收體4包含液體保持性之吸收性芯體40與分別被覆該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及非肌膚對向面之透水性之包芯片材41而構成。包芯片材41包含:第1包芯片材41a(親水性不織布),其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與正面片材2之對向面);及第2包芯片 材41b(疏水性不織布),其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與背面片材3之對向面)且捲起至肌膚對向面之沿著縱向Y之側緣為止。包芯片材41係為了維持吸收性芯體40之保形性而使用。吸收性芯體40與包芯片材41之間亦可藉由熱熔式接著劑等公知之接合機構而接合。
吸收體4係由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夾持、固定。於自吸收體4之縱向Y之前後端緣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腰部5、5各者,腰部彈性構件51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腰部5之兩片材2、3間,又,於自吸收體4之沿著縱向Y之左右側緣沿橫向X延伸之腿部6、6各者,腿彈性構件61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腿部6之兩片材2、3間,於穿著尿布1C時,藉由該等彈性構件51、61之收縮而形成腰部褶皺及腿部褶皺。又,於尿布1C之正面片材2側之沿著縱向Y之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立體防護7。立體防護彈性構件71以伸長狀態固定於立體防護7之自由端,於穿著尿布1C時,藉由該彈性構件71之收縮而形成立體褶皺。
如圖8所示,於尿布1C之背側部C之沿著縱向Y之兩側緣部設置有一對黏扣帶8、8。於黏扣帶8安裝有包含機械性面狀扣件之公型構件之未圖示之固著部。又,於尿布1C之腹側部A之非肌膚對向面(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形成有包含機械性面狀扣件之母型構件之被固著區域9。被固著區域9係利用公知之接合方法(例如接著劑或熱密封等)將機械性面狀扣件之母型構件接合固定於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而形成,且可裝卸自如地固著黏扣帶8之上述固著部。
如圖8及圖9所示,背面片材3具有透濕性片材30與不織布31之積層構造。透濕性片材30係形成背面片材3之肌膚對向面(與吸收體4之對向面)之內層片材,不織布31係形成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尿布1C之外表面)之外層片材,上述積層構造係按照距離吸收體4由近及遠之順序,包含透濕性片材30、不織布31而構成。如圖8所示,透濕性片材30與不織布31係縱向Y之長度相同,但關於橫向X之長度(寬 度),透濕性片材30短於不織布31而相對地形成為窄幅。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均遍及腹側部A、胯下部B及背側部C配置。透濕性片材30之尺寸大於吸收體4,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與背面片材3之對向面)之整個區域由透濕性片材30被覆。透濕性片材30與不織布31之間亦可藉由熱熔式接著劑等公知之接合機構而接合。
作為構成尿布1C之以上之各構成構件,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該技術領域中先前公知之構件。作為正面片材2,可使用液體透過性片材,例如,可使用親水性不織布等。作為吸收性芯體40,例如,可使用包含木材紙漿、藉由親水化劑進行處理後之合纖纖維等親水性纖維之纖維集合體、或使粒子狀之吸水性聚合物保持於該纖維集合體中而成者等。作為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包芯片材41(41a、41b),例如,可使用衛生紙等紙或各種不織布、開孔薄膜等液體透過性之片材。作為彈性構件51、61、71,可使用各種彈性體材料。
關於包芯片材41(41a、41b),尤其是就吸收性芯體40充分吸收水分之後使下述之指示劑10變色之目的而言,與指示劑10接觸之第2包芯片材41b較佳為設為疏水性之片材,具體而言,可使用包含聚丙烯等之聚烯烴樹脂之紡黏不織布、紡黏-熔噴(SM,Spunbond Meltblown)不織布、紡黏-熔噴-紡黏(SMS,Spunbond Meltblown Spunbond)不織布、紡黏-熔噴-熔噴-紡黏(SMMS,Spunbond Meltblown Meltblown Spunbond)不織布等。包芯片材41(41a、41b)之基重較佳為8~25g/m2,進而較佳為10~20g/m2。又,藉由選定用於包芯片材41b之不織布之耐水壓之程度,可調整下述之指示劑10之變色之時期。作為如上所述之吸收體4之一例,使用肌膚對向面側之親水性之包芯片材41a為藉由於聚丙烯製之SMS不織布(基重15g/m2)塗佈界面活性劑而受到親水化處理者且非肌膚對向面側之疏水性之包芯片材41b為聚丙烯製之SMS不織布(基重15g/m2)的吸收體,藉此,獲 得利用肌膚對向面側之包芯片材41a之水分之吸水性之提昇效果、及利用非肌膚對向面側之包芯片材41b之攔液效果。根據後者之攔液效果,在吸收性芯體40充分吸收水分之前(吸收性芯體40處於可進行使用之狀態之期間),水分不易通過非肌膚對向面側之包芯片材41b,藉此,可有效地防止達到更換時期之前之指示劑10之變色。
作為構成背面片材3之透濕性片材30,可使用「藉由具備於厚度方向上貫通片材之微細孔而具有透濕性之樹脂薄膜」,作為該樹脂薄膜,例如,可使用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等之樹脂之薄膜。作為構成背面片材3之不織布31,例如,可使用紡黏不織布、紡黏-熔噴-紡黏(SMS)不織布、紡黏-熔噴-熔噴-紡黏(SMMS)不織布、熱風不織布、水針不織布等。關於背面片材3,該背面片材3整體上具有液體不透過性即可,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亦可不一定具有液體不透過性。透濕性片材30之基重較佳為5g/m2以上,進而較佳為8g/m2以上,而且,較佳為5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40g/m2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10~30g/m2,進而較佳為15~25g/m2。又,不織布31之基重較佳為5g/m2以上,進而較佳為8g/m2以上,而且,較佳為4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30g/m2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10~25g/m2,進而較佳為12~20g/m2
如圖8及圖9所示,於胯下部B中之背面片材3與吸收體4之間、更具體而言、透濕性片材30與包芯片材41b之間,配置有藉由與水分或體液(尿液、糞便、經血等)之接觸而變色之指示劑10。指示劑10包含親水性之組合物,該親水性之組合物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視覺上發生變化之變色物質、及作為接著劑發揮功能之黏著性物質,指示劑10除具有作為將穿著者(例如嬰幼兒)之體液之排泄通知給觀察者(例如母親)之指示劑機構之功能以外,亦具有作為將背面片材3與吸收體4之間接合之接合機構之功能。指示劑10係藉由於透濕性片材30之肌膚對 向面或包芯片材41b之非肌膚對向面塗佈上述親水性之組合物而配置。指示劑10之變色前後之顏色分別與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之本色不同。於本實施形態中,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之本色係與此種吸收性物品中之背面片材之素材之顏色同樣地為白色,指示劑10之變色前之顏色(黃色)及變色後之顏色(藍色)均經由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及不織布31)透過而看得見,而可自尿布1C之外部看到。
於本實施形態中,指示劑10係於尿布1C之橫向X之中央部呈沿縱向Y延伸之直線狀而設置有1條,且遍及胯下部B之縱向Y之全長而延伸。藉由如此般通知尿液等體液之排泄之指示劑10配置於體液直接排泄之部位即胯下部B,胯下部B中之指示劑10之變色藉由與相對難以變色之腹側部A或背側部C之比較而可明確地辨別出。指示劑10之縱向Y之長度較佳為100~400mm,進而較佳為150~300mm,橫向之長度(寬度)較佳為1~10mm,進而較佳為2~6mm。
作為指示劑10(親水性之組合物)中所包含之上述變色物質,列舉例如pH指示劑。pH指示劑可根據應用指示劑10之吸收性物品之種類等而適當選擇,於如本實施形態般吸收性物品為拋棄式尿布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於與尿液之接觸之前後顏色發生變化者,例如,較佳為溴酚藍、甲基橙、茜素S、溴甲酚綠、甲基紅、溴甲酚紫、刃天青等pH值為3~7時變色者。
於本實施形態中,指示劑10於變色前(與水分或體液之接觸前)為黃色,變色後為藍色,指示劑10之變色前後之顏色為補色之關係。處於補色之關係之顏色係指於色相環中位於完全相反之位置上之關係之顏色之組合、例如「紅/藍綠」「橙/藍」「黃色/藍紫」等互補之顏色。補色彼此之顏色之組合相互襯托相互之顏色。
作為變色前為黃色且變色後為藍色之變色物質(pH指示劑),例如,列舉溴甲酚綠。
又,作為指示劑10(親水性之組合物)中所包含之上述黏著性物質,就與上述變色物質之相溶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具有親水性者。作為如上所述之物質,例如,列舉至少在與水分接觸之前作為將背面片材3(透濕性片材30)與吸收體4(包芯片材41b)之間接合之接著劑發揮功能的親水性之聚合物,具體而言,例如,列舉聚乙二醇(PEG,polyethylene glycol)、聚丙二醇(PPG,Polypropylene glycol)、聚乙烯醇(PVA,polyvinyl alcohol)、聚醯胺、乙烯基吡咯啶酮均聚物等。
若對作為本實施形態之尿布1C之主要之特徵部分之1個之透濕性片材30進行說明,則如圖8及圖10所示,於透濕性片材30中之於尿布1C之厚度方向上與指示劑10重疊之指示劑對應區域30A(如圖8所示,於俯視時與指示劑10重疊之區域),以在1cm見方之正方形形狀之區域(未圖示)中存在複數個之方式印刷有與指示劑10之變色後之顏色為同色或相似色之設計要素35。複數個設計要素35分別由未實施印刷之無印刷部36包圍。無印刷部36係透濕性片材30之本色,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白色。於本實施形態中,設計要素35係印刷於透濕性片材30之非肌膚對向面(與不織布31之對向面)。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0所示,複數個設計要素35分別形成俯視點狀(圓形狀),呈散布狀以規則之圖案印刷於透濕性片材30(指示劑對應區域30A)。複數個設計要素35之大小均勻。於本實施形態中,包含複數個設計要素35及包圍該等之無印刷部36之印刷設計係遍及透濕性片材30之非肌膚對向面(與不織布31之對向面)之整個區域實施。於指示劑對應區域30A與透濕性片材30中之除此以外之部分,設計要素35之印刷圖案(上述印刷設計)相同。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指示劑10之變色後(與水分或體液之接觸後)之顏色為藍色,因此,印刷於透濕性片材30之複數個設計要素35分別為藍色或其相似色。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設計要素35 之顏色與指示劑10之變色前之顏色(黃色)處於補色之關係。
於本發明(第2發明)中,關於指示劑之變色後之顏色與設計要素之顏色之相似性,只要為具有通常之注意力之觀察者一看便可辨別出兩顏色相似之程度即可。就使觀察者之辨別性更高之觀點而言,關於設計要素35之顏色,作為評價之尺度有效的是L* C* h表色系,可以h值規定。具體而言,較佳為將指示劑10之變色後之顏色與設計要素35之顏色之h值(直接測量)之色相角度之差(△h)設為0°~30°,進而較佳為設為0°~20°。藉由將上述△h設為上述範圍,使得關於變色後之指示劑10與設計要素35而在視覺上不易辨別出差異,可使觀察者感到兩者具有相似色。上述L* C* h之測定可使用簡易型分光色差計NF333(日本電色工業(股)公司製造、商品名)而測定。關於測定條件及測定方法,可使用4mm之ND110感測器,以光源C/2、視角2°(3次測量之平均值))進行測定。作為指示劑10,例如,若為將溴甲酚綠用作變色物質(pH指示劑)且變色前顯示黃色之提色、變色後顯示藍色之提色者,則列舉變色前之黃色之L* C* h之值為(L*值:90.06、C*值:28.23、h值:104.19°)且變色後之藍色之L* C* h之值為(L*值:74.13、C*值:9.39、h值:175.93°)者。
若如此般於本色為白色之透濕性片材30之指示劑對應區域30A,以在1cm見方之正方形形狀之區域中存在複數個之方式印刷為與本色不同之顏色且與指示劑10之變色後之顏色(藍色)為同色或相似色之設計要素35,則與未印刷如上所述之設計要素之無花紋之尿布相比,外觀良好,且作為對於自外部觀察尿布1C之觀察者而言之「指示劑對應區域30A之顏色之印象」,設計要素35之顏色較本色顯眼,成為大致藍色(發藍之顏色)之印象。如此一來,於黃色之指示劑10之一部分與尿液等體液接觸而變色成藍色之情形時,如圖10(b)所示,上述藍色之變色部11與覆蓋該變色部11之外表面側(非肌膚對向面側)之發藍 之顏色之印象之指示劑對應區域30A(透濕性片材30)之對比度變弱,因此,可給予觀察者宛如沿縱向Y延伸之黃色之直線狀之指示劑10之一部分(變色部11)消失般之印象,其結果,可有效地呼籲觀察者注意指示劑10之視覺上之變化即尿布1C之更換時期。
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設計要素35呈散布狀以規則之圖案印刷,故給予觀察者之指示劑對應區域30A之顏色之印象容易變得與設計要素35之顏色相同。因此,與設計要素35之顏色(藍色)與指示劑10之變色前之顏色(黃色)處於補色之關係相結合,於指示劑10之變色前,發藍之顏色之指示劑對應區域30A與黃色之指示劑10之對比度較強而容易辨別出指示劑10,且於指示劑10之變色後,可使觀察者對上述變色部11之消失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中,包含複數個設計要素35及包圍該等之無印刷部36之印刷設計遍及透濕性片材30之非肌膚對向面(與不織布31之對向面)之整個區域實施,因此,更有效地發揮上述作用效果(尿布1C之外觀及指示劑10之視覺上之變化之辨別性之提昇)。
然而,即便指示劑10之顏色與覆蓋其外表面側之指示劑對應區域30A之設計要素35之顏色存在如上所述之關係,根據設計要素35之印刷圖案,亦有無法充分獲得上述之指示劑10之變色部11之視覺上之消失效果之虞。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以如下方式設定設計要素35之印刷圖案。即,如圖11所示,將指示劑對應區域30A中之複數個設計要素35中之任意1個設為特定設計要素35a,將存在於距離特定設計要素35a最近之位置上之1個設為最接近設計要素35b,且繪製一條通過特定設計要素35a及最接近設計要素35b各自之中心之假想直線L的情形時,假想直線L中之與特定設計要素35a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1、及假想直線L中之與最接近設計要素35b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2分別和假想直線L中之與由特定設計要素35a與最接近設計要素35b夾著之無 印刷部36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3相同或長於長度L3。再者,根據設計要素(特定設計要素、最接近設計要素)之形狀,有無法求得其「中心」之情形,於上述情形時,以通過該設計要素之「重心」之方式繪製上述假想直線即可。於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設計要素35之間隔均勻,相對於圖11中位於中央之特定設計要素35a,包圍該特定設計要素35a之6個設計要素均可成為最接近設計要素35b。
相對於此,若與設計要素35(特定設計要素35a、最接近設計要素35b)之重疊長度L1及L2較與無印刷部36之重疊長度L3短(L3>L1、L2),則於指示劑對應區域30A(透濕性片材30)中,其本色(本實施形態中為白色)所占之比例變得過高,其結果,作為對於自外部觀察尿布1C之觀察者而言之「指示劑對應區域30A之顏色之印象」,本色較設計要素35之顏色(本實施形態中為藍色)顯眼,成為大致本色(發白之顏色)之印象。如此一來,即便指示劑10藉由與尿液等體液之接觸而變色成藍色,上述藍色之變色部11(參照圖10(b))之色相亦與覆蓋該變色部11之外表面側(非肌膚對向面側)之發白之顏色之印象之指示劑對應區域30A(透濕性片材30)不同,因此,無法獲得上述之變色部11之視覺上之消失效果,而無法有效地呼籲觀察者注意尿布1C之更換時期。
就使上述作用效果更確實地發揮之觀點而言,透濕性片材30中之印刷設計之各部之尺寸等較佳為以如下方式設定。
俯視點狀(圓形狀)之設計要素35之直徑(相當於圖11中之長度L1及L2之長度)較佳為0.3mm以上,進而較佳為0.5mm以上,而且,較佳為5mm以下,進而較佳為4mm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0.8~3mm,進而較佳為1~2mm。
假想直線L中之與無印刷部36之重疊長度L3(參照圖11)較佳為0.2mm以上,進而較佳為0.4mm以上,而且,較佳為4.5mm以下,進而 較佳為3.5mm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0.5~2.5mm,進而較佳為0.8~1.5mm。
於長度L1、L2長於長度L3之情形(L3<L1、L2)時,兩者之比(L3/L1或L3/L2)較佳為0.2~0.9,進而較佳為0.5~0.8。
存在於1cm見方之正方形形狀之區域中之設計要素35之數量即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印刷密度)較佳為2個以上,進而較佳為5個以上,而且,較佳為100個以下,進而較佳為50個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8~30個,進而較佳為10~20個。若設計要素35之印刷密度過高,則於自外部觀察尿布1C之情形時,有指示劑10隱藏於設計要素35而難以辨別之虞,相反地,若印刷密度過低,則有無法充分獲得上述之指示劑10之變色部11之視覺上之消失效果之虞。
於本發明(第2發明)中,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印刷密度)既可於透濕性片材30之整個區域相同,亦可局部不同。尤其是,於如本實施形態般透濕性片材30遍及腹側部A、胯下部B及背側部C配置之情形時,若腹側部A及背側部C中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比胯下部B多(即,胯下部B中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比腹側部A及背側部C少),則由於通常腹側部A或背側部C係與胯下部B相比而容易自外部觀察之部位,故可使自外部觀察尿布1C之觀察者對設計要素35之顏色(本實施形態中為藍色)留下深刻印象,可使觀察者對尿布1C之外觀之顏色之印象留下與設計要素35之顏色為同色之印象,其結果,可充分獲得上述之指示劑10之變色部11之視覺上之消失效果。
就使上述作用效果更確實地發揮之觀點而言,腹側部A或背側部C與胯下部B中之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之比(腹側部A或背側部C中之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胯下部B中之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較佳為1.1~2.5,進而較佳為1.2~2.0。再者, 於腹側部A與背側部C中,設計要素35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既可相同,亦可不同。
如圖8所示,於尿布1C之沿著縱向Y之側緣部中之位於指示劑10之橫向X之外側的部分,以可自尿布1C之外部看到之方式印刷有與指示劑10之變色前之顏色(本實施形態中為黃色)為同色或相似色之標記15。此處,指示劑10之變色前之顏色與標記15之顏色之相似性係與上述之指示劑10之變色後之顏色與設計要素35之顏色之相似性相同。標記15係使用具有耐水性之油墨等而印刷,使得即便與水分或體液接觸亦不變色。於本實施形態中,標記15之顏色(黃色)與指示劑10之變色後之顏色(藍色)處於補色之關係。
於本實施形態中,標記15形成俯視四邊形形狀,且於胯下部B中之尿布1C之左右兩側緣部、更具體而言、透濕性片材30之沿著縱向Y之左右兩側緣部之非肌膚對向面(與不織布31之對向面)印刷有一對。即,標記15係印刷於透濕性片材30中之與設計要素35之印刷面相同之面。一對標記15、15於尿布1C之縱向Y上分別係位於自尿布1C之縱向Y之中央起前後相距30mm以內之位置上。上述標記15之縱向Y之位置係與尿布1C中最初承接穿著者排泄之尿液等體液之部位之縱向Y之位置大致相同,通常為指示劑10最初發生變色之部位。
若如此般與指示劑10之變色前之顏色(黃色)為同色或相似色之標記15以可自外部看到之方式印刷於指示劑10之橫向X之外側(尿布1C之側緣部),則指示劑10之一部分(尤其是由一對標記15、15夾著之部分)藉由與尿液等體液之接觸而變色成藍色時,藉由上述藍色之變色部11與位於該變色部11之橫向X之外側之一對黃色之標記15、15之對比,觀察者可更清楚地辨別出變色部11之形成即上述之變色部11之視覺上之消失效果。指示劑10之變色前之顏色與標記15之間之同色或相似色之程度可利用上述L* C* h表色系而判斷,可以h值規定。具體 而言,較佳為將指示劑10之變色前之顏色與標記15之顏色之h值(直接測量)之色相角度之差(△h)設為0°~30°,進而較佳為設為0°~20°。
以上,對本發明(第2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第2發明)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形態而可適當進行變更。例如,指示劑配置於胯下部中之背面片材與吸收體之間即可,其配置形態(數量、俯視形狀、位置等)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形態。又,設計要素之形狀並不限制於如上述實施形態般之點狀(圓形狀),可設為正方形形狀、長方形形狀、菱形形狀、六邊形形狀、橢圓形形狀、星型形狀等各種形狀。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複數個設計要素全部為相同之形狀,但亦可混合形狀不同之複數種設計要素。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設計要素及標記均印刷於透濕性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與不織布之對向面),但亦可印刷於肌膚對向面(與吸收體之對向面),又,設計要素與標記亦可不印刷於透濕性片材之同一面。又,本發明(第2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並不限制於展開型拋棄式尿布,廣泛包含用於自人體排出之液體之吸收之物品,亦包含短褲型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生理用內褲等。
僅上述一實施形態所包含之部分均可於各發明(第1及第2發明)內或各該發明間適當地相互進行利用。關於上述實施形態,進而揭示以下之吸收性物品。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縱長之吸收性本體,該縱長之吸收性本體包含配置於肌膚對向面側之正面片材、配置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及配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劃分成腹側部、背側部及胯下部,於該吸收性本體,於該背面片材與該吸收體之間,沿縱向配置有塗敷有藉由顏色之變化而通知排泄之指示劑之指示劑塗敷區域, 上述吸收體包含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上述吸收體係包含自上述腹側部遍及上述背側部之下層吸收體、及配置於該下層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上之自上述腹側部遍及上述胯下部之上層吸收體,且劃分成俯視上述吸收體時該上層吸收體與該下層吸收體重疊之主吸收區域、及該主吸收區域以外之次吸收區域,上述下層吸收體中屬於上述主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屬於上述次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大,上述上層吸收體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上述下層吸收體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小或者上述上層吸收體不包含上述吸收聚合物,俯視上述吸收性物品時,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配置於上述主吸收區域,該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配置於該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附近。
<2>
如上述<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配置於上述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附近。
<3>
如上述<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以上述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為基準,而位於該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長度之約十分之一之範圍內。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以上述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為基準,而位於該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長度之約十分 之一之範圍內。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沿著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中之沿縱向延伸之中心線之位置遍及上述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前後端緣而配置有1條指示劑之線,於1條該指示劑之線與該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兩側部之兩側緣各者之間,遍及該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前後端緣而配置有沿縱向與該中心線平行地延伸之2條指示劑之線。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係遍及上述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前後端緣配置,該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配置成與該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之位置一致,且該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配置成與該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之位置一致。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上層吸收體之纖維素纖維係經交聯之纖維素纖維。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與上述正面片材之間配置有壓縮工作量較上述上層吸收體低(不易被壓縮)之親水性之次層片材。
<9>
如上述<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次層片材係俯視呈矩形狀,配設固定於上述吸收體之上述上層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上,且自腹側部僅遍及胯下部配置,而未配置於背側部。
<10>
如上述<8>或<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次層片材之基重為10g/m2以上、100g/m2以下。
<11>
如上述<8>至<1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次層片材係以親水性纖維為主體且該親水性纖維之含量為90質量%以上之片材,該片材係紙、不織布、網狀物中之任一者。
<12>
如上述<8>至<1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次層片材之壓縮工作量為50g‧cm/cm2以上、500g‧cm/cm2以下,較佳為100g‧cm/cm2以上、400g‧cm/cm2以下。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體係利用被覆材包裹下層吸收性芯體而形成,上述被覆材之液體透過性低於上述上層吸收體之液體透過性。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俯視上述吸收性物品時,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於縱向上到達至上述上層吸收體之前後端附近,且於橫向上為至少塗敷區域之一部分塗敷至上述上層吸收體之兩側部為止。
<15>
如上述<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中圓形狀之指示劑於縱向上左右交替且隔開間隔地塗敷而形成沿縱向延伸之指示劑之群,該指示劑塗敷區域係寬度方向一方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之一側之位置與上述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一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寬度方向另一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之另一側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另一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最靠近背側部側之圓形 狀之指示劑之最前端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最靠近腹側部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之最下端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
<16>
如上述<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係於上述上層吸收體之對角線之位置上配置有包含2條線之指示劑且包圍2條該指示劑之區域。
<17>
如上述<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中,沿著上述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兩側部之兩側緣之位置、及該上層吸收體之沿縱向延伸之中心線之位置配置有沿縱向延伸之3條指示劑之線,包圍3條該指示劑之線之範圍為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該指示劑塗敷區域係一側之指示劑之線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一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另一側之指示劑之線之位置與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另一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進而,3條指示劑之線係最靠近背側部側之前端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最靠近腹側部側之下端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
<18>
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上層吸收體係僅由上層吸收性芯體所形成,上述上層吸收性芯體之基重係50g/m2以上、500g/m2以下。
<19>
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體係使用1片被覆材,翻折該被覆材之兩側部,以使該被覆材之側緣部彼此於下層吸收性芯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背面片材側)重疊之方 式包裹該下層吸收性芯體而形成。
<20>
如上述<1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性芯體之基重係100g/m2以上、1000g/m2以下,上述被覆材之基重係3g/m2以上、20g/m2以下。
<21>
如上述<19>或<2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上述主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係50g/m2以上、500g/m2以下,較佳為100g/m2以上、400g/m2以下,該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該主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係0g/m2以上、300g/m2以下,較佳為0g/m2以上、200g/m2以下。
<22>
如上述<19>至<2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上述次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係20g/m2以上、400g/m2以下,較佳為50g/m2以上、300g/m2以下,該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該次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係0g/m2以上、250g/m2以下,較佳為0g/m2以上、200g/m2以下。
<23>
如上述<19>至<2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上述主吸收區域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比該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上述次吸收區域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大10g/m2以上,較佳為大20g/m2以上。
<24>
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中所包含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吸水量為10g/g以上、50g/g以下,較 佳為15g/g以上、30g/g以下。
<25>
如上述<1>至<2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聚合物之2.0kPa下之加壓下吸收量為10g/g以上、50g/g以下,較佳為15g/g以上、30g/g以下。
<26>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聚合物之2.0kPa下之加壓下液體透過速度為5ml/min以上、150ml/min以下,較佳為為10ml/min以上、120ml/min以下。
<27>
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聚合物之依據DW法而測定之吸收速度為10ml/(g‧10分鐘)以上、100ml/(g‧10分鐘)以下,較佳為20ml/(g‧10分鐘)以上、70ml/(g‧10分鐘)以下。
<28>
如上述<1>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聚合物之依據DW法而測定之吸收速度為3ml/(g‧1分鐘)以上、30ml/(g‧1分鐘)以下,較佳為5ml/(g‧1分鐘)以上、20ml/(g‧1分鐘)以下。
<29>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聚合物係可吸收、保持自身重量之20倍以上之液體且能夠凝膠化者,且係其平均粒徑為10μm以上、1000μm以下、較佳為100μm以上、800μm以下之粒子狀者,該粒子之形狀係球狀、塊狀、葡萄狀、草袋狀之多種形狀中之任一種。
<30>
如上述<1>至<2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下層吸收體之被覆材之液體透過時間比上述上層吸收體之液體透過時間延遲5秒鐘以上,較佳為延遲8秒鐘以上。
<31>
如上述<1>至<3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下層吸收體之被覆材係親水性片材,作為該親水性片材,使用包含透水性之薄紙(衛生紙)或透水性不織布之包芯片材。
<32>
如上述<1>至<3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上述上層吸收體之上層吸收性芯體及形成上述下層吸收體之下層吸收性芯體係矩形狀,該上層吸收性芯體係縱向之長度短於該下層吸收性芯體且寬度方向之長度短於該下層吸收性芯體。
<33>
如上述<1>至<3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上述上層吸收體之上層吸收性芯體係矩形狀,形成上述下層吸收體之下層吸收性芯體係於胯下部變細之形狀,該上層吸收性芯體之縱向之長度短於該下層吸收性芯體,且寬度方向之長度係於胯下部中於該上層吸收性芯體與該下層吸收性芯體相等。
<34>
如上述<1>至<3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作為上述正面片材,使用親水性且液體透過性之不織布,作為上述背面片材,使用液體不透過性或撥水性之樹脂薄膜、或該樹脂薄膜與不織布之積層體。
<35>
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包含吸收體及配置於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具有相當於穿著者之 前後方向之縱向及與之正交之橫向,且於該縱向上包含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腹側部、配置於褲襠部之胯下部及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上述背面片材具有透濕性片材與不織布之積層構造,於上述胯下部中之該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配置有藉由與水分或體液之接觸而變色之指示劑,該指示劑之變色前後之顏色分別與該透濕性片材及該不織布之本色不同,於上述透濕性片材中之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厚度方向上與上述指示劑重疊之指示劑對應區域,以在1cm見方之正方形形狀之區域中存在複數個之方式印刷有與該指示劑之變色後之顏色為同色或相似色之設計要素,複數個該設計要素分別由未實施印刷之無印刷部包圍,將上述指示劑對應區域中之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中之任意1個設為特定設計要素,將存在於距離該特定設計要素最近之位置上之1個設為最接近設計要素,且繪製一條通過該特定設計要素及該最接近設計要素各自之中心之假想直線的情形時,該假想直線中之與該特定設計要素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1、及該假想直線中之與該最接近設計要素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2分別和該假想直線中之與由該特定設計要素與該最接近設計要素夾著之上述無印刷部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3相同或長於該長度L3。
<36>
如上述<3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設計要素係呈散布狀以規則之圖案印刷。
<37>
如上述<35>或<3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包含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及包圍該等之上述無印刷部之印刷設計遍及上述透濕性片材之整個區域實施。
<38>
如上述<35>至<3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透濕性片材係遍及上述腹側部、上述胯下部及上述背側部配置,該腹側部及該背側部中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比該胯下部多。
<39>
如上述<35>至<3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係包含吸收性芯體與分別被覆該吸收性芯體之肌膚對向面及非肌膚對向面之包芯片材而構成,該肌膚對向面側之包芯片材為親水性之不織布,該非肌膚對向面側之包芯片材為疏水性之不織布。
<40>
如上述<3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包芯片材包含:第1包芯片材,其被覆上述吸收性芯體之肌膚對向面;及第2包芯片材,其被覆該吸收性芯體之非肌膚對向面且捲起至該肌膚對向面之沿著縱向之側緣為止;上述吸收性芯體與上述包芯片材之間係藉由熱熔式接著劑而接合。
<41>
如上述<35>至<4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係展開型拋棄式尿布。
<42>
如上述<35>至<4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係上述胯下部之沿著縱向之兩側緣彎曲成向內之圓弧狀,於俯視時,具有縱向之中央部朝著內側變細之沙漏狀之形狀。
<43>
如上述<35>至<4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自上述吸收體之縱向之前後端緣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腰部各者,腰部彈性構件 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腰部之兩片材間,於自上述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左右側緣沿橫向延伸之腿部各者,腿彈性構件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腿部之兩片材間,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側之沿著縱向之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立體防護,立體防護彈性構件以伸長狀態固定於該立體防護之自由端,於穿著該吸收性物品時,藉由該立體防護彈性構件之收縮而形成立體褶皺。
<44>
如上述<35>至<4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側部之沿著縱向之兩側緣部設置有一對黏扣帶,於該黏扣帶安裝有包含機械性面狀扣件之公型構件之固著部,於上述腹側部之非肌膚對向面形成有包含機械性面狀扣件之母型構件之被固著區域,該被固著區域係利用接合機構將該母型構件接合固定於上述背面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而形成,且可裝卸自如地固著上述黏扣帶之上述固著部。
<45>
如上述<35>至<4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透濕性片材及上述不織布之本色係白色,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前之顏色及變色後之顏色均經由上述背面片材透過而看得見,而可自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外部看到。
<46>
如上述<35>至<4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於變色前(與水分或體液之接觸前)為黃色,變色後為藍色,該指示劑之變色前後之顏色為補色之關係。
<47>
如上述<35>至<4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 劑係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橫向之中央部呈沿縱向延伸之直線狀而設置有1條,且遍及上述胯下部之縱向之全長,進而延伸出至上述腹側部及上述背側部各自之靠近該胯下部之部分,上述指示劑之縱向之長度係100~400mm,橫向之長度係1~10mm。
<48>
如上述<35>至<4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包含親水性之組合物,該親水性之組合物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視覺上發生變化之變色物質、及作為接著劑發揮功能之黏著性物質,上述指示劑除具有作為將穿著者之體液之排泄通知給觀察者之指示劑機構之功能以外,亦具有作為將上述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接合之接合機構之功能。
<49>
如上述<4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變色物質係pH指示劑,該pH指示劑係於與尿液之接觸之前後顏色發生變化且pH值為3~7時變色者。
<50>
如上述<4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pH指示劑係選自由溴酚藍、甲基橙、茜素S、溴甲酚綠、甲基紅、溴甲酚紫及刃天青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
<51>
如上述<48>至<5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黏著性物質係於與水分接觸之前作為將上述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接合之接著劑發揮功能之親水性聚合物,該親水性之聚合物係選自由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烯醇、聚醯胺及乙烯基吡咯啶酮均聚物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
<52>
如上述<35>至<5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分別形成俯視點狀(圓形狀),且呈散布狀以規則之圖案印刷於上述透濕性片材,複數個該設計要素之大小均勻,包含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及包圍該等之上述無印刷部之印刷設計遍及上述透濕性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之整個區域實施,於上述指示劑對應區域與上述透濕性片材中之除此以外之部分,上述設計要素之印刷圖案(上述印刷設計)相同。
<53>
如上述<35>至<5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印刷於上述透濕性片材之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之顏色與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前之顏色為補色之關係。
<54>
如上述<35>至<5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前後之顏色為補色之關係。
<55>
如上述<5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印刷於上述透濕性片材之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分別為藍色或其相似色,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前之顏色係黃色。
<56>
如上述<35>至<5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後之顏色與上述設計要素之顏色之h值(直接測量)之色相角度之差(△h)係0°~30°。
<57>
如上述<35>至<5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俯視點狀(圓形狀)之上述設計要素35之直徑L1、L2較佳為0.3mm以上、5mm 以下,進而較佳為4mm以下,上述假想直線中之與上述無印刷部之重疊長度L3較佳為0.2mm以上、4.5mm以下,於上述直徑L1、L2長於上述長度L3之情形(L3<L1、L2)時,兩者之比(L3/L1或L3/L2)係0.2~0.9。
<58>
如上述<35>至<5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存在於1cm見方之正方形形狀之區域中之上述設計要素之數量〔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印刷密度)〕係2個以上100個以下。
<59>
如上述<35>至<5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腹側部或上述背側部與上述胯下部中之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之比(腹側部或背側部中之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胯下部中之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係1.1~2.5。
<60>
如上述<35>至<5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沿著縱向之側緣部中之位於上述指示劑之橫向外側之部分,以可自該吸收性物品之外部看到之方式印刷有與該指示劑之變色前之顏色為同色或相似色之標記。
<61>
如上述<6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前之顏色與上述標記之顏色之h值(直接測量)之色相角度之差(△h)係0°~30°。
<62>
如上述<1>至<6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係拋棄式尿布。
<63>
如上述<6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拋棄式尿布係展開型拋棄式尿布,且具有腿部褶皺及立體褶皺。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第1發明)之吸收性物品,指示劑容易準確地變色,而更換時期之準確性提昇。由於如此般更換時期之準確性提昇,故根據本發明(第1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不會錯過更換時期而排尿等體液不易自胯下部分漏出。
根據本發明(第2發明),提供一種外觀良好且容易自外部辨別出指示劑之視覺上之變化的吸收性物品。
1A‧‧‧尿布
2‧‧‧正面片材
3‧‧‧背面片材
4‧‧‧吸收體
4E‧‧‧次吸收區域
4Ma‧‧‧端部
4Mb‧‧‧端部
6‧‧‧指示劑
41‧‧‧下層吸收體
42‧‧‧上層吸收體
60‧‧‧指示劑塗敷區域
60a‧‧‧端部
60b‧‧‧端部
411‧‧‧下層吸收性芯體
412‧‧‧被覆材
421‧‧‧上層吸收性芯體
Y‧‧‧縱向

Claims (62)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縱長之吸收性本體,該縱長之吸收性本體包含配置於肌膚對向面側之正面片材、配置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及配置於該等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劃分成腹側部、背側部及胯下部,於該吸收性本體,於該背面片材與該吸收體之間,沿縱向配置有塗敷有藉由顏色之變化而通知排泄之指示劑之指示劑塗敷區域,上述吸收體包含吸收聚合物及纖維素纖維,上述吸收體係包含自上述腹側部遍及上述背側部之下層吸收體、及配置於該下層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上之自上述腹側部遍及上述胯下部之上層吸收體,且俯視上述吸收體時劃分成該上層吸收體與該下層吸收體重疊之主吸收區域、及該主吸收區域以外之次吸收區域,上述下層吸收體中屬於上述主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屬於上述次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大,上述上層吸收體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較上述下層吸收體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小、或者上述上層吸收體不包含上述吸收聚合物,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係遍及上述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前後端緣而配置,俯視上述吸收性物品時,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係配置於上述主吸收區域,該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配置成與該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之位置一致,且該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配置成與該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之位置一致。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配置於上述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附近。
  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以上述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為基準,而位於該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長度之約十分之一之範圍內。
  4.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以上述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為基準,而位於該主吸收區域之縱向之長度之約十分之一之範圍內。
  5.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沿著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中之沿縱向延伸之中心線之位置,遍及上述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前後端緣而配置有1條指示劑之線,於1條該指示劑之線與該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兩側部之兩側緣各者之間,遍及該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前後端緣而配置有沿縱向與該中心線平行地延伸之2條指示劑之線。
  6.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上層吸收體之纖維素纖維係經交聯之纖維素纖維。
  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與上述正面片材之間配置有壓縮工作量較上述上層吸收體低(不易被壓縮)之親水性之次層片材。
  8. 如請求項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次層片材係俯視呈矩形狀,配設固定於上述吸收體之上述上層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上,且自腹側部僅遍及胯下部配置,而未配置於背側部。
  9. 如請求項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次層片材之基重為10g/m2以 上、100g/m2以下。
  10. 如請求項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次層片材係以親水性纖維為主體且該親水性纖維之含量為90質量%以上之片材,該片材係紙、不織布、網狀物中之任一者。
  11. 如請求項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次層片材之壓縮工作量為50g‧cm/cm2以上、500g‧cm/cm2以下。
  12.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體係利用被覆材包裹下層吸收性芯體而形成,上述被覆材之液體透過性低於上述上層吸收體之液體透過性。
  1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俯視上述吸收性物品時,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於縱向上到達至上述上層吸收體之前後端附近,且於橫向上為至少塗敷區域之一部分塗敷至上述上層吸收體之兩側部為止。
  14. 如請求項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中圓形狀之指示劑於縱向上左右交替且隔開間隔地塗敷而形成沿縱向延伸之指示劑之群,該指示劑塗敷區域係寬度方向一方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之一側之位置與上述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一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寬度方向另一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之另一側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另一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最靠近背側部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之最前端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最靠近腹側部側之圓形狀之指示劑之最下端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
  15. 如請求項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係於上述上層吸收體之對角線之位置上配置有包含2條線之指示劑且包圍 2條該指示劑之區域。
  16. 如請求項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中,沿著上述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兩側部之兩側緣之位置、及該上層吸收體之沿縱向延伸之中心線之位置配置有沿縱向延伸之3條指示劑之線,包圍3條該指示劑之線之範圍為上述指示劑塗敷區域,該指示劑塗敷區域係一側之指示劑之線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一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另一側之指示劑之線之位置與上層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另一側部之側緣之位置一致,進而,3條指示劑之線係最靠近背側部側之前端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背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最靠近腹側部側之下端之位置與該上層吸收體之縱向之腹側部側之端部之端緣之位置一致。
  1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上層吸收體係僅由上層吸收性芯體所形成,上述上層吸收性芯體之基重係50g/m2以上、500g/m2以下。
  1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體係使用1片被覆材,翻折該被覆材之兩側部,以使該被覆材之側緣部彼此於下層吸收性芯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背面片材側)重疊之方式包裹該下層吸收性芯體而形成。
  19. 如請求項1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性芯體之基重係100g/m2以上、1000g/m2以下,上述被覆材之基重係3g/m2以上、20g/m2以下。
  20. 如請求項1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上述主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係50g/m2以上、500g/m2以下,該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該主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係0g/m2以上、300g/m2以下。
  21. 如請求項1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上述次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基重係20g/m2以上、400g/m2以下,該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該次吸收區域之區域之上述纖維素纖維之基重係0g/m2以上、250g/m2以下。
  22. 如請求項1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上述主吸收區域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比該下層吸收性芯體中之屬於上述次吸收區域之區域之吸收聚合物之基重大10g/m2以上。
  2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中所包含之上述吸收聚合物之吸水量為10g/g以上、50g/g以下。
  24.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聚合物之2.0kPa下之加壓下吸收量為10g/g以上、50g/g以下。
  25.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聚合物之2.0kPa下之加壓下液體透過速度為5ml/min以上、150ml/min以下。
  26.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聚合物之依據DW法而測定之吸收速度為10ml/(g‧10分鐘)以上、100ml/(g‧10分鐘)以下。
  2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聚合物之依據DW法而測定之吸收速度為3ml/(g‧1分鐘)以上、30ml/(g‧1分鐘)以下。
  2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聚合物係可吸收、保持自身重量之20倍以上之液體且能夠凝膠化者,且係其平均粒徑為10μm以上、1000μm以下之粒子狀者,該粒子之形狀係球狀、塊狀、葡萄狀、草袋狀之多種形狀中之任一種。
  29.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下層吸收體之被覆材之液體透過時間比上述上層吸收體之液體透過時間延遲5秒鐘 以上。
  30.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構成上述下層吸收體之被覆材係親水性片材,作為該親水性片材,使用包含透水性薄紙(衛生紙)或透水性不織布之包芯片材。
  31.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上述上層吸收體之上層吸收性芯體及形成上述下層吸收體之下層吸收性芯體係矩形狀,該上層吸收性芯體係縱向之長度短於該下層吸收性芯體且寬度方向之長度短於該下層吸收性芯體。
  32.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上述上層吸收體之上層吸收性芯體係矩形狀,形成上述下層吸收體之下層吸收性芯體係於胯下部變細之形狀,該上層吸收性芯體之縱向之長度短於該下層吸收性芯體,且寬度方向之長度係於胯下部中於該上層吸收性芯體與該下層吸收性芯體相等。
  3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作為上述正面片材,使用親水性且液體透過性之不織布,作為上述背面片材,使用液體不透過性或撥水性之樹脂薄膜或該樹脂薄膜與不織布之積層體。
  34.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包含吸收體及配置於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背面片材,具有相當於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之縱向及與之正交之橫向,且沿該縱向包含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側之腹側部、配置於褲襠部之胯下部及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上述背面片材具有透濕性片材與不織布之積層構造,於上述胯下部中之該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配置有藉由與水分或體液之接觸而變色之指示劑,該指示劑之變色前後之顏色分別與該透濕性片材及該不織布之本色不同,於上述透濕性片材中之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厚度方向上與上 述指示劑重疊之指示劑對應區域,以在1cm見方之正方形形狀之區域中存在複數個之方式印刷有與該指示劑之變色後之顏色為同色或相似色之設計要素,複數個該設計要素分別由未實施印刷之無印刷部包圍,將上述指示劑對應區域中之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中之任意1個設為特定設計要素,將存在於距離該特定設計要素最近之位置上之1個設為最接近設計要素,且繪製一條通過該特定設計要素及該最接近設計要素各自之中心之假想直線的情形時,該假想直線中之與該特定設計要素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1)及該假想直線中之與該最接近設計要素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2)分別和該假想直線中之與由該特定設計要素與該最接近設計要素夾著之上述無印刷部之重疊部分之長度(L3)相同或長於該長度(L3)。
  35.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設計要素係呈散布狀以規則之圖案印刷。
  36.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包含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及包圍該等之上述無印刷部之印刷設計遍及上述透濕性片材之整個區域實施。
  37.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透濕性片材係遍及上述腹側部、上述胯下部及上述背側部配置,該腹側部及該背側部中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比該胯下部多。
  38.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係包含吸收性芯體與分別被覆該吸收性芯體之肌膚對向面及非肌膚對向面之包芯片材而構成,該肌膚對向面側之包芯片材為親水性之不織布,該非肌膚對向面側之包芯片材為疏水性之不織布。
  39. 如請求項3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包芯片材包含:第1包芯片材,其被覆上述吸收性芯體之肌膚對向面;及第2包芯片材,其 被覆該吸收性芯體之非肌膚對向面且捲起至該肌膚對向面之沿著縱向之側緣為止;上述吸收性芯體與上述包芯片材之間係藉由熱熔式接著劑而接合。
  40.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係展開型拋棄式尿布。
  41.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係上述胯下部之沿著縱向之兩側緣彎曲成向內之圓弧狀,於俯視時,具有縱向之中央部朝著內側變細之沙漏狀之形狀。
  42.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自上述吸收體之縱向之前後端緣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腰部各者,腰部彈性構件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腰部之兩片材間,於自上述吸收體之沿著縱向之左右側緣沿橫向延伸之腿部各者,腿彈性構件以伸長狀態固定於構成該腿部之兩片材間,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側中之沿著縱向之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立體防護,立體防護彈性構件以伸長狀態固定於該立體防護之自由端,於穿著該吸收性物品時,藉由該立體防護彈性構件之收縮而形成立體褶皺。
  43.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側部之沿著縱向之兩側緣部設置有一對黏扣帶,於該黏扣帶安裝有包含機械性面狀扣件之公型構件之固著部,於上述腹側部之非肌膚對向面形成有包含機械性面狀扣件之母型構件之被固著區域,該被固著區域係利用接合機構將該母型構件接合固定於上述背面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而形成,且可裝卸自如地固著上述黏扣帶之上述固著部。
  44.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透濕性片材及上述不織布 之本色係白色,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前之顏色及變色後之顏色均經由上述背面片材透過而看得見,而可自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外部看到。
  45.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於變色前(與水分或體液之接觸前)為黃色,於變色後為藍色,該指示劑之變色前後之顏色為補色之關係。
  46.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係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橫向之中央部呈沿縱向延伸之直線狀設置有1條,且遍及上述胯下部之縱向之全長,進而,延伸出至上述腹側部及上述背側部各自之靠近該胯下部之部分,上述指示劑之縱向之長度係100~400mm,橫向之長度係1~10mm。
  47.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包含親水性之組合物,該親水性之組合物包含藉由與水分接觸而視覺上發生變化之變色物質、及作為接著劑發揮功能之黏著性物質,上述指示劑除具有作為將穿著者之體液之排泄通知給觀察者之指示劑機構之功能以外,亦具有作為將上述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接合之接合機構之功能。
  48. 如請求項4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變色物質係pH指示劑,該pH指示劑係於與尿液之接觸之前後顏色發生變化且pH值為3~7時變色者。
  49. 如請求項4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pH指示劑係選自由溴酚藍、甲基橙、茜素S、溴甲酚綠、甲基紅、溴甲酚紫及刃天青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
  50. 如請求項4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黏著性物質係於與水分接觸之前作為將上述背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接合之接著劑發 揮功能之親水性之聚合物,該親水性之聚合物係選自由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烯醇、聚醯胺及乙烯基吡咯啶酮均聚物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
  51.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分別形成俯視點狀(圓形狀),且呈散布狀以規則之圖案印刷於上述透濕性片材,複數個該設計要素之大小均勻,包含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及包圍該等之上述無印刷部之印刷設計遍及上述透濕性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之整個區域實施,於上述指示劑對應區域及上述透濕性片材中之除此以外之部分,上述設計要素之印刷圖案(上述印刷設計)相同。
  52.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印刷於上述透濕性片材之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之顏色與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前之顏色為補色之關係。
  53.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前後之顏色為補色之關係。
  54. 如請求項5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印刷於上述透濕性片材之複數個上述設計要素分別為藍色或其相似色,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前之顏色為黃色。
  55.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後之顏色與上述設計要素之顏色之h值(直接測量)之色相角度之差(△h)係0°~30°。
  56.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俯視點狀(圓形狀)之上述設計要素之直徑L1、L2係0.3mm以上且5mm以下,上述假想直線中之與上述無印刷部之重疊長度(L3)係0.2mm以上且4.5mm以下,於上述直徑(L1)、(L2)長於上述長度(L3)之情形(L3<L1、L2) 時,兩者之比(L3/L1或L3/L2)係0.2~0.9。
  57.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存在於1cm見方之正方形形狀之區域中之上述設計要素之數量〔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印刷密度)〕係2個以上且100個以下。
  58.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腹側部或上述背側部與上述胯下部中之上述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之比(腹側部或背側部中之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胯下部中之設計要素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係1.1~2.5。
  59. 如請求項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沿著縱向之側緣部中之位於上述指示劑之橫向外側之部分,以可自該吸收性物品之外部看到之方式印刷有與該指示劑之變色前之顏色為同色或相似色之標記。
  60. 如請求項5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指示劑之變色前之顏色與上述標記之顏色之h值(直接測量)之色相角度之差(△h)係0°~30°。
  61.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係拋棄式尿布。
  62. 如請求項6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拋棄式尿布係展開型拋棄式尿布,且具有腿部褶皺及立體褶皺。
TW102136617A 2012-10-23 2013-10-09 Absorbent article TWI6004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3428A JP6027848B2 (ja) 2012-10-23 2012-10-23 吸収性物品
JP2012275008A JP6099248B2 (ja) 2012-12-17 2012-12-17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2213A TW201422213A (zh) 2014-06-16
TWI600414B true TWI600414B (zh) 2017-10-01

Family

ID=50544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6617A TWI600414B (zh) 2012-10-23 2013-10-09 Absorbent articl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82653B (zh)
RU (1) RU2636371C2 (zh)
TW (1) TWI600414B (zh)
WO (1) WO20140650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46307A (zh) * 2014-12-31 2015-04-29 广东百顺纸品有限公司 一次性吸湿用品
JP6414107B2 (ja) * 2016-03-04 2018-10-31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106093026A (zh) * 2016-07-06 2016-11-09 哈尔滨贝贝凯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尿液检测功能的儿童纸尿裤及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WO2018116893A1 (ja) * 2016-12-20 2018-06-2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880144A1 (en) * 2018-11-12 2021-09-22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s comprising wetness indicators
JP2020081340A (ja) * 2018-11-22 2020-06-0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814249B2 (ja) * 2019-05-30 2021-01-13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129382B2 (ja) * 2019-06-28 2022-09-0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183137B2 (ja) * 2019-11-01 2022-12-0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409996B2 (ja) * 2020-08-18 2024-01-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436326B2 (ja) * 2020-08-25 2024-02-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75248A (ja) * 2005-12-27 2007-07-12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2012223230A (ja) * 2011-04-15 2012-11-15 Kao Corp 使い捨ておむつ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5161B2 (ja) * 2005-05-30 2011-04-20 花王株式会社 外装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JP4855184B2 (ja) * 2006-08-31 2012-01-1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紙おむつ
CN101534765A (zh) * 2006-11-06 2009-09-16 宝洁公司 包括外衣状图形的一次性套穿吸收制品
JP4993479B2 (ja) * 2007-03-27 2012-08-0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09072420A (ja) * 2007-09-21 2009-04-09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5081039B2 (ja) * 2008-04-01 2012-11-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MX345705B (es) * 2010-01-28 2017-02-13 Glatfelter Falkenhagen Gmbh Material flexible altamente absorbente.
JP5624800B2 (ja) * 2010-05-20 2014-11-12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75248A (ja) * 2005-12-27 2007-07-12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2012223230A (ja) * 2011-04-15 2012-11-15 Kao Corp 使い捨ておむ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2213A (zh) 2014-06-16
RU2636371C2 (ru) 2017-11-22
CN104582653A (zh) 2015-04-29
RU2015118339A (ru) 2016-12-10
CN104582653B (zh) 2018-04-24
WO2014065072A1 (ja) 201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0414B (zh) Absorbent article
EP2640331B2 (en) Absorbent article
US8053625B2 (en) Absorbent articles including a body fluid signaling device
RU2414204C2 (ru) Поглощающие изделия одноразового пользования с индикатором состояний в виде дизайна внутренней части изделия
EP1845913B1 (en)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improved properties of handling low-viscosity fecal materials
ES2843827T3 (es) Artículos absorbentes y métodos de fabricación
RU2582470C2 (ru) Абсорбирующее изделие
MX2010014150A (es) Articulo absorbente que tiene advertencia de filtrado.
TWI603725B (zh) Disposable diapers
TWM513015U (zh) 拋棄式尿布
KR20190017779A (ko) 팬티 타입 일회용 기저귀
RU144709U1 (ru)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JP6027848B2 (ja) 吸収性物品
KR20170018356A (ko) 사용중 제어된 변형을 나타내는 흡수 물품
KR20130101024A (ko) 실금용 라이너
JP552961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81603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60741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541931B2 (ja) 吸収性物品
ES2991972T3 (es) Cubierta reutilizable e inserto desechable doblado
JP2020081342A (ja) 吸収性物品
JP7534967B2 (ja) 吸収性物品
KR20230017763A (ko) 일회용 기저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3423372A (zh) 吸收体以及设置有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