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1130B - Crimping pliers for compression molding - Google Patents
Crimping pliers for compression molding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31130B TWI531130B TW103117997A TW103117997A TWI531130B TW I531130 B TWI531130 B TW I531130B TW 103117997 A TW103117997 A TW 103117997A TW 103117997 A TW103117997 A TW 103117997A TW I531130 B TWI531130 B TW I53113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 control member
- groove
- clamping gap
- block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一種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尤指一種應用於電工配線相關領域的鉗具裝置,其特徵在於透過單手按壓的方式,即可簡易、快速的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而更換鉗具前端的壓模,且不易脫落與遺失,即為一種實用性極佳之發明。
在傳統的工業配線上所要應用到的工具何其多,像是螺絲起子、尖嘴鉗、剝線鉗或切管器等,每種工具都有專屬使用的方式及用途,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莫過於用來銜接電器用品的接線部分,早期的施工師傅最快速的接設方式是將電線的外皮剝除一小段,使內部的金屬導線裸露後,接著就直接纏繞於電器用品的接點上,此種的銜接方式在現今的工業配線法規裡是不被允許的,其因在於單透過金屬導線的銜接根本不夠穩固,容易凹斷、變形,結果造成電路的斷線而釀成重大的災難,因此現今已經在導線要銜接電器用品的一端裝設有壓接端子。
一般的壓接端子根據導線的種類、粗細而有不同的型態,有的呈Y字狀、有的是O字狀,甚至有的只為管狀體等,不同的導線及所要銜接的電器用品不同而有不同的壓接端子,又要應用壓接端子來協助導線與電器用品的銜接必須利用到所謂壓接鉗,請參閱中華民國專利公告號M308835『兼具壓著功能之鋼絲鉗』,其係由
二鉗柄於適當位置處相亙樞接而成之鉗具,令鉗具自該相接處之兩端分別形成為夾持段及握柄段,而其夾持段係設有呈短厚以夾持工作物件之鉗口部及作為剪斷金屬絲或剝切電線外緣所包覆之表皮及電線之剝切部,其特徵在於:在鉗具之握柄段靠近樞接處配合便於施力大小而依序設以三組尺寸由大至小之端子壓著結構,達到該鉗具即可兼作配接電線工作使用之鉗具,且提供多種尺寸規格之瑞子壓著結構之實用及便利效果。
上述『兼具壓著功能之鋼絲鉗』是現今市面上常見最基本的壓接鉗,使用者可先將壓接端子要與導線接合的一端至於壓著結構之間,接著將導線插入壓接端子內,最後將兩鉗柄朝相對方向位移而讓壓接端子產生變形而固定導線,如此一來即為呈導線與壓接端子之間的結合,可是此種壓接鉗僅能是用於特定尺寸的壓接端子,倘若壓接鉗上無相對應之尺寸時就必須再換之壓接鉗使用,此狀況除了造成使用者在施工上的費時、費工之外,更會造成攜帶上的不方便及體力上的消耗等問題。因此相關業者進一步推出一種能夠減輕攜帶上重量外,更可提供簡易的替換對應壓接端子之尺寸。
請參閱中華民國專利公告號M441263「壓接鉗快拆結構」,乃使壓接鉗可方便快速更換不同規格壓接頭;主要係:壓接鉗之鉗嘴部設成具有組合槽、軸孔、螺孔,組合槽可組合壓接頭,軸孔及螺孔組設補強座,補強座設有軸心桿、螺栓,形成軸心桿穿組合壓接頭,並可方便抽離軸心桿供更換不同規格之壓接頭,因此,本創作可得一壓接鉗供壓接不同直徑之接線端子。
上述即克服良『兼具壓著功能之鋼絲鉗』技術上的缺失,進一步提供使用者在施工的過程中無需來回替換可用之壓接
鉗,大幅減少體力與工時上的浪費,可是透過螺栓鎖設補強座,並以軸心桿的拉動位移而控制壓接頭組裝的方式容易造成軸心桿長期的拉動,彈性扣的彈性疲乏,最後無法穩固壓接頭的組裝,除此之外以螺栓鎖設補強座的方式只會增加整支壓接鉗的成本而已,故「壓接鉗快拆結構」必須進一步的思考該如何改良才能符合大眾所使用。
另外再請參閱美國專利申請號3947905以及4106195兩件所描述之,此兩件專利雖然亦提供使用這能夠裁減、壓接,但是在壓接部分的模塊設計上其為固定形態,使用者要是需壓接其他非模塊上之尺寸時,則必須更換整支工具才可繼續操作使用,如此一來也是浪費工時以及增加攜帶上之重量等問題。
有鑑於上述情形,本發明人投入許多時間研究相關知識,並加以比較各項優劣,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究及開發,並歷經的多次實驗及測試,而終於推出一種『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改善上述缺失,以符合大眾所需使用。
本發明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使用者能夠以簡易、方便、易上手、快速的方式進行壓模的置換,除了能節省施工上的時間之外,更能減輕攜帶上的重量,其改善習知技術所列舉的兩先前技術所具有的缺失。為此,本發明人極力達成前述發明之目的與功效,本發明一種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其包括:一第一鉗件,其具有一第一鉗柄部及一第一驅夾部,該第一驅夾部係由二第一驅板間距設置,並進一步形成有一第一夾持間隙,而在該第一夾持間隙內進一步設有一第一定位桿,另設有一第一控制件裝設於該第一夾持間隙內並
對應第一定位桿,而該第一控制件其一端外露於第一夾持間隙外,另一端則設有一第一彈性件彈抵於第一定位桿,在該第一控制件設有第一彈性件的一端進一步向上凸設有一第一扣卡部;一第二鉗件,其包括有一第二鉗柄部及一第二驅夾部,該第二驅夾部的一側係與第一驅夾部相樞接,而該第二驅夾部的頂底兩端分別形成有一第二夾持間隙以及與第二鉗柄部相樞接,另設有一限位組件的兩端分別組設於第一鉗柄部以及第二鉗柄部,而該第二夾持間隙內進一步設有一第二定位桿,另設有一第二控制件裝設於第二夾持間隙內並對應第二定位桿,而該第二控制件其一端外露於第二夾持間隙外,另一端則設有一第二彈性件彈抵於第二定位桿,該第二控制件設有第二彈性件的一端進一步向上凸設有一第二扣卡部;二壓模塊,各壓模塊分別滑組於第一夾持間隙、第二夾持間隙內,而各壓模塊於相對應的一側係凹設有複數鉗槽,另外各壓模塊滑組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的一端進一步各凹設有一組裝槽,各組裝槽係分別與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相互卡接定位;其中,使用者單手按壓第一控制件或第二控制件外露的一端,使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退離與各壓模塊的組裝槽之卡接後,另一手即可將各壓模塊拔離第一夾持間隙與第二夾持間隙,並予以更換具有適合大小鉗槽之壓模塊。
本發明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各組裝槽對應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的一側槽壁進一步凹設有一嵌固槽,而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對應嵌固槽的設置則分別形成有一倒鉤塊,各倒鉤
塊於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滑組於第一夾持間隙、第二夾持間隙內時卡扣於相對應之組裝槽的嵌固槽內。
本發明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各壓模塊之組裝槽槽口處且相鄰於嵌固槽的一側進一步各設有一斜導面,而第一扣卡部與第二扣卡部的倒鉤塊之頂面且對應各壓模塊之斜導面係各設有一導斜面,各壓模塊分別滑設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時,以各壓模塊之斜導面推抵於各倒鉤塊之導斜面予以滑設進入。
本發明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各組裝槽對應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的一側槽壁進一步凹設有一嵌固槽,而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對應嵌固槽的設置則分別形成有一圓凸塊,各圓凸塊於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滑組於第一夾持間隙、第二夾持間隙內時卡扣於相對應之組裝槽的嵌固槽內。
本發明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內且相鄰於第一、第二定位桿係各設有一導接塊,而各壓模塊之組裝槽係沿著導接塊的位置而插設組裝,又在各導接塊對應各組裝槽分別與第一、第二扣卡部相卡接的一側係凹設有一陷位槽,在各陷位槽內進一步設有一彈簧及定位珠,該彈簧的一端彈抵陷位槽槽底,另一端則彈抵定位珠,另外各組裝槽對應定位珠的一側槽壁係凹設有一滑槽,各導接塊之定位珠於各壓模塊滑設組裝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時分別與相對應之滑槽相互卡合。
本發明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於外露的一側係具有一齒排紋,而各壓模塊分別對應第一控制
件、第二控制件設有齒排紋的相同側係各設有一止滑齒紋。
本發明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第一驅夾部及第二驅夾部分別開設至少一限位孔,而第一控制件及第二控制件分別凸設該至少一活動穿設於該至少一限位孔之限位塊。
綜合上述各項針對本發明所描述的技術特徵下,其優點在於使用者利用單手按壓第一控制件及第二控制件設有齒排紋的一端,使第一彈性件及第二彈性件壓縮而蓄力,且第一扣卡部與第二扣卡部之倒鉤塊(圓凸塊)分別退離各壓模塊組裝槽之嵌固槽內,如此一來使用者的另一隻手即可將壓模塊抽離第一、第二夾持間隙內予以置換;反觀要將壓模塊裝入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內時,無需再次按壓第一、第二控制件,僅需透過各壓模塊之斜導面配合各倒鉤塊之導斜面(圓凸塊之圓弧狀設計)即可輕易提供使用者將各壓模塊滑入第一、第二夾持間隙內,並以各倒鉤塊(圓凸塊)卡固於相對應之嵌固槽,藉此讓各壓模塊能夠穩固組設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透過此方式的設置能夠提供使用者在更換壓模塊的工時縮短,且減輕隨身攜帶的重量,除此之外更可避免使用者在操作的過程中,壓模塊脫離第一、第二夾持間隙內而遺失。因此本發明可說是一種相當具有實用性及進步性之發明,相當值得產業界來推廣,並公諸於社會大眾。
(1)‧‧‧第一鉗件
(11)‧‧‧第一鉗柄部
(12)‧‧‧第一驅夾部
(121)‧‧‧第一驅板
(122)‧‧‧第一夾持間隙
(123)‧‧‧限位孔
(2)‧‧‧第一定位桿
(3)‧‧‧第一控制件
(31)‧‧‧第一扣卡部
(32)‧‧‧限位塊
(4)‧‧‧第一彈性件
(5)‧‧‧第二鉗件
(51)‧‧‧第二鉗柄部
(52)‧‧‧第二驅夾部
(53)‧‧‧第二夾持間隙
(6)‧‧‧限位組件
(61)‧‧‧驅動片
(611)‧‧‧齒排
(62)‧‧‧控向片
(621)‧‧‧嵌齒部
(622)‧‧‧撥部
(623)‧‧‧尖齒部
(63)‧‧‧復位鈕
(631)‧‧‧斜抵面
(7)‧‧‧第二定位桿
(8)‧‧‧第二控制件
(81)‧‧‧第二扣卡部
(811)‧‧‧嵌固槽
(9)‧‧‧第二彈性件
(10)‧‧‧壓模塊
(101)‧‧‧鉗槽
(102)‧‧‧組裝槽
(103)‧‧‧斜導面
(104)‧‧‧滑槽
(105)‧‧‧止滑齒紋
(20)‧‧‧倒鉤塊
(201)‧‧‧導斜面
(30)‧‧‧圓凸塊
(40)‧‧‧導接塊
(40’)‧‧‧導出塊
(401)‧‧‧陷位槽
(401’)‧‧‧導出槽
(402’)‧‧‧嵌卡部
(50、50’)‧‧‧彈簧
(60)‧‧‧定位珠
(60’)‧‧‧推塊
(70)‧‧‧齒排紋
(80)‧‧‧第一復位彈簧
(90)‧‧‧第二復位彈簧
第一圖係本發明立體示意圖。
第二圖係本發明另一視角立體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發明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四圖係第一圖之AA線段剖面示意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按壓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並抽離各壓模塊之立體示意圖。
第六圖係第五圖BB線段之剖面示意圖。
第七圖係本發明各壓模塊滑設入第一、第二夾持間隙內之組裝動作圖。
第八圖係第七圖CC線段之剖面示意圖。
第九圖係第八圖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十圖係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的一端為圓凸塊之另一實施例立體示意圖。
第十一圖係第十圖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十二圖係第一圖之DD線剖面示意圖。
第十三圖係復位鈕按壓時控向片之作動示意圖。
第十四圖係另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十五、十六圖係第十四圖的局部放大作動圖。
第十七圖係第一圖安裝另一態樣之壓模塊示意圖。
為了清楚說明本發明所能達成上述之目的及功效,茲搭配圖示就本發明的實施例加以詳細說明其特徵與功效。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四圖所示,本發明一種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其用來壓夾壓接端子與導線,主要包括:一第一鉗件(1),其具有一第一鉗柄部
(11)及一第一驅夾部(12),該第一驅夾部(12)係由二第一驅板(121)間距設置,並進一步形成有一第一夾持間隙(122),而在該第一夾持間隙(122)內進一步設有一約呈矩形立方體之第一定位桿(2),該第一定位桿(2)分別穿設於該二第一驅板(121),且與各第一驅板(121)外側面相互切齊;另設有一第一控制件(3)裝設於該第一夾持間隙(122)內並對應第一定位桿(2),而該第一控制件(3)其一端外露於第一夾持間隙(122)外,另一端則設有一第一彈性件(4)彈抵於第一定位桿(2),而在該第一控制件(3)之第一彈性件(4)的一端進一步設有向上凸設有一第一扣卡部(31);一第二鉗件(5),其包括有一第二鉗柄部(51)及一第二驅夾部(52),該第二驅夾部(52)的一側係與第一驅夾部(12)相樞接,而該第二驅夾部(52)的頂底兩端分別形成有一第二夾持間隙(53)以及與第二鉗柄部(51)相樞接,另設有一限位組件(6)的兩端分別組設於第一鉗柄部(11)以及第二鉗柄部(51),而該第二夾持間隙(53)內進一步設有一呈矩形立方體之第二定位桿(7),另設有一第二控制件(8)裝設於第二夾持間隙(53)內並對應第二定位桿(7),而該第二控制件(8)其一端外露於第二夾持間隙(53)外,另一端則設有一第二彈性件(9)彈抵於第二定位桿(7)(本發明在第一、第二控制件(3、8)外露的一端分別位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122、53)的側邊),該第二控制件(8)設有第二彈性件(9)的一端進一步向上凸設有一第二扣卡部(81);二壓模塊(10),各壓模塊(10)分別滑組於第一夾持間隙(122)、第二夾持間隙(53)內,而各壓模塊(10)於相對應的一側係凹設有複數鉗槽(101),而單一壓模塊(10)之複數鉗槽(101)與另一壓
模塊(10)之複數鉗槽(101)呈交錯對應設置,另外各壓模塊(10)滑組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122、53)的一端進一步各凹設有一組裝槽(102),各組裝槽(102)係分別與第一扣卡部(31)、第二扣卡部(81)相互卡接定位;其中,使用者單手按壓第一控制件(3)或第二控制件(8)外露的一端,使第一扣卡部(31)、第二扣卡部(81)退離與各壓模塊(10)的組裝槽(102)之卡接後,另一手即可將各壓模塊(10)拔離第一夾持間隙(122)與第二夾持間隙(53),並予以更換具有適合大小鉗槽(101)之壓模塊(10),請參閱第十七圖所示,其係更換另一態樣的壓模塊(10)。
前述為本發明主實施例之主要技術特徵,其對應本案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的內容,得以詳知本發明之目的與實施型態,而其餘附屬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的技術特徵是為對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內容的詳述或附加技術特徵,而非用以限制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的界定範圍,應知本案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不必要一定包含其餘附屬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的技術特徵。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說明下,當使用者欲要置換壓模塊(10)時,僅需分別以單手按壓第一控制件(3)或第二控制件(8)的外露一端,讓整個第一控制件(3)或第二控制件(8)於相對應之第一、第二夾持間隙(122、53)內位移,而第一、第二控制件(3、8)的位移亦會造成第一、第二彈性件(4、9)的壓縮蓄力,此時因為第一、第二控制件(3、8)的位移會使第一扣卡部(31)、第二扣卡部(81)退離與各壓模塊(10)的組裝槽(102)之組裝卡接,如此一來使用者的另一手即可
將要更換的壓模塊(10)抽離而出;接著只需將所要置換的壓模塊(10)滑設入第一夾持間隙(122)或第二夾持間隙(53)內,使第一扣卡部(31)或第二扣卡部(81)與壓模塊(10)的組裝槽(102)相互卡接即可完成置換,並提供使用者繼續操作使用,請參閱第五圖至第八圖所示,並以第三圖為輔助說明;而該限位組件(6)的設計上,其包括有一驅動片(61)及一控向片(62),該驅動片(61)的兩端分別與第一鉗件(1)之第一鉗柄部(11),以及第二鉗件(5)之第二鉗柄部(51)相樞接,其中在該驅動片(61)樞接於第二鉗柄部(51)的一端進一步設有一齒排(611),而該控向片(62)係樞組於第二鉗柄部(51)內且靠近驅動片(61)設有齒排(611)處,而該控向片(62)具有一與齒排(611)相嚙合之嵌齒部(621)、一提供使用者撥動控制之撥部(622),以及一藏設於第二鉗柄部(51)內之尖齒部(623),另外在第一驅夾部(12)內設有一第一復位彈簧(80),其一端勾組於第一驅夾部(12),另一端則勾設於驅動片(61),而在第二鉗柄部(51)內亦設有一第二復位彈簧(90),其一端勾設於第二鉗柄部(51)內,另一端則勾設於控向片(62)之撥部(622)與尖齒部(623)之間,因此當使用者需壓接端子時,其操控第一鉗柄部(11)與第二鉗柄部(51)樞擺靠近時,該控向片(62)之嵌齒部(621)會與驅動片(61)之齒排(611)相互嚙合卡設,而當使用者壓接完成後要進行下一個端子的壓接時,其具有三種方式能解除壓接狀態,其一為使用者持續將第一鉗柄部(11)及第二鉗柄部(51)相互按壓靠近,使嵌齒部(621)脫離與齒排(611)的嚙合,再透過第二復位彈簧(90)的彈性而帶動控向片(62)的復位,如此即可讓第一鉗件(1)與第二鉗件(5)之間開
啟;其二為使用者能透過扳動控向片(62)之撥部(622),將撥部(622)朝驅動片(61)方向撥動,使嵌齒部(621)脫離與齒排(611)的嚙合,同樣的再透過第二復位彈簧(90)的彈性而帶動控向片(62)復位;其三為進一步在第二鉗柄部(51)的兩側面之任一側設有一復位鈕(63),該復位鈕(63)一端外露於第二鉗柄部(51),另一端則插設於第二鉗柄部(51)內且靠近尖齒部(623)的側邊,而該復位鈕(63)靠近尖齒部(623)的一端係於周側環設有一斜抵面(631),使用者亦可透過按壓復位鈕(63)外露的一端,使具有斜抵面(631)的一端沿著尖齒部(623)的側邊向下位移,透過復位鈕(63)插設於第二鉗柄部(51)的一端之圓徑由窄漸寬之設計,得以帶控制控向片(62)之尖齒部(623)朝逆時鐘方向擺動,如此即可讓控向片(62)之嵌齒部(621)能脫離與齒排(611)的嚙合,並經由第二復位彈簧(90)的彈性帶動而復位,請參閱第十二、十三圖所示,並以第四圖為輔助說明,透過本發明的三種操控方式可提供使用者能快速將第一鉗件(1)相對第二鉗件(5)張開,得以連續操作壓接。
本發明主要的技術在於提供使用者在置換壓模塊(10)上能夠縮減工作時間,並達到快速、簡便、易上手之目的,因此在第一控制件(3)與第二控制件(8)的設置極為重要,而本發明在第一、第二扣卡部(31、81)的設計上係具有兩種實施型態,現於下分別列舉並細部說明:
一、在各壓模塊(10)的組裝槽(102)內對應第一扣卡部(31)、第二扣卡部(81)的一側槽壁進一步各凹設有一嵌固槽(811),而該第
一扣卡部(31)、第二扣卡部(81)對應各嵌固槽(811)的設置則分別凸設有一倒鉤塊(20),各倒鉤塊(20)係與第一扣卡部(31)、第二扣卡部(81)呈直角設置,而第一扣卡部(31)與第二扣卡部(81)係呈L狀設計,因此當使用者將壓模塊(10)滑組於第一夾持間隙(122)或第二夾持間隙(53)內時,僅需透過第一扣卡部(31)或第二扣卡部(81)的倒鉤塊(20)嵌入組裝槽(102)之嵌固槽(811)內予以固定,如此即可完成壓模塊(10)的組裝定位,並使其壓模塊(10)倒鈎扣住,而不會因為外力而使壓模塊(10)飛出,請參閱第三、四圖所示。
二、另一實施型態不同於前一實施型態之處在於倒鉤塊(20)的設計,上述的倒鉤塊(20)係與第一、第二扣卡部(31、81)呈直角狀態設計,而第二實施型態係於第一、第二扣卡部(31、81)對應各壓模塊(10)之嵌固槽(811)的一側各凸設有一圓凸塊(30),而各嵌固槽(811)對應圓凸塊(30)的形狀設計則呈圓弧狀,透過圓凸塊(30)的形狀設計讓壓模塊(10)能同於前述的實施型態相同具有穩固之功效,進一步防止脫離、掉落、遺失等,請參閱第十、十一圖所示,並以第三、四圖為輔助。
上述本發明兩種實施型態之說明主要目的在於提供壓模塊(10)能夠確實且穩固的組裝於第一夾持間隙(122)、第二夾持間隙(53)內,避免使用者在施工操作的過程中自行脫離、掉落而遺失,而上述所列舉的兩種實施型態並非用以限制卡接固定的型態;另外,在第一種實施型態上,為了方便使用者在組裝壓模塊(10)時
無須再次按壓第一控制件(3)或第二控制件(8)外露的部分,因此在各壓模塊(10)之組裝槽(102)靠近槽口處且與嵌固槽(811)為相同側之槽壁進一步各設有一斜導面(103),各斜導面(103)的斜向係由組裝槽(102)向外傾斜設計,而第一扣卡部(31)與第二扣卡部(81)的倒鉤塊(20)之頂面,且對應各壓模塊(10)之斜導面(103)係各設有一導斜面(201),且各導斜面之斜向係由頂端朝第一、第二控制件(3、8)外露的一側傾斜設計。故,各壓模塊(10)在滑設入第一、第二夾持間隙(122、53)時,以各壓模塊(10)之斜導面(103)推抵各倒鉤塊(20)之導斜面(201),透過兩斜面之設計讓壓模塊(10)能夠很順暢的滑設進入,並與配合第一、第二彈性件(4、9)的彈性而讓倒鉤塊(20)能夠快速嵌入嵌固槽(811)內予以限位固定,請參閱第七至九圖所示;而本發明第二種實施型態主要透過圓凸塊(30)與嵌固槽(811)在形狀上的設計,亦能夠提供使用者在組裝各壓模塊(10)上的順暢。
另外,為了提供使用者在組裝各壓模塊(10)上的快速、確實性,避免在組裝的過程中壓模塊(10)歪斜而無法正確與第一、第二扣卡部(31、81)相卡接,因此進一步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122、53)內且相鄰於第一、第二定位桿(7)係各設有一導接塊(40),各導接塊(40)的兩側分別卡接於第一驅夾部(12)、第二驅夾部(52)的兩側,當使用者欲想裝設壓模塊(10)時,僅需將各壓模塊(10)的組裝槽(102)槽口對準導接塊(40)位置以滑設進入第一、第二夾持間隙(122、53)內,如此一來即可避免壓模塊(10)在組裝上的歪斜,另外在各導接塊(40)對應各組裝槽(102)與第一、第二扣卡部(31、81)相卡
接的一側係各凹設有一陷位槽(401),並於各陷位槽(401)內裝設有一彈簧(50)及一定位珠(60),該彈簧(50)的一端彈抵陷位槽(401)槽底,另一端則彈抵定位珠(60),另外各組裝槽(102)對應各定位珠(60)的一側槽壁係凹有一滑槽(104),各導接塊(40)之定位珠(60)於各壓模塊(10)滑設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122、53)時分別與相對應之滑槽(104)相卡合,透過導接塊(40)的設置不僅提供使用者在組裝壓模塊(10)上能夠更加的準確,更可進一步強化壓模塊(10)在組裝上的穩固性,請參閱第三圖所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提供使用者在操作上的順暢性,該第一控制件(3)、第二控制件(8)於外露的一側進一步設有一齒排紋(70),而各壓模塊(10)分別對應第一控制件(3)、第二控制件(8)設有齒排紋(70)的相同側係各設有一止滑齒紋(105),該第一、第二控制件(3、8)透過齒排紋(70)的設置能夠提供使用者確實的按壓,並透過各壓模塊(10)的止滑齒紋(105)的設計,使用者能穩固的以單手按壓,另一手抽取各壓模塊(10),避免操作置換上的滑手、壓模塊(10)的掉落等問題發生,請參閱第一、二圖所示。
再者,為了提供使用者在使用上的快速及便利性,避免在拆除壓模塊(10)時因為須施以較大的外拉力量而生危險,因此進一步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122、53)內向壓模塊(10)拉出方向設有一導出塊(40’),並如第十四至第十六圖所示,該導出塊(40’)主要設有一導出槽(401’),並於各導出槽(401’)內裝設有一彈簧(50’)及一推塊(60’),該彈簧(50’)係受抵於導出槽(401’)槽底及
推塊(60’)間(實施例圖示中以鋼珠表示推塊(60’)),而導出槽(401’)外端設有一嵌卡部(402’),而因而使推塊(60’)受彈簧(50’)推抵而仍陷於導出槽(401’)內滑動,透過導出塊(40’)的設置可以提供使用者在按壓第一控制件(3)時,該推塊(60’)可以推抵壓模塊(10)稍稍脫離第一、第二夾持間隙(122、53),而使得壓模塊(10)可以更簡單地被拉出置換不同樣式的壓模塊。
此外,第一驅夾部(12)及第二驅夾部(52)開設一限位孔(123),第一控制件(3)及第二控制件(8)分別凸設至少一活動穿設於該至少一限位孔(123)之限位塊(32),藉此透過限位塊(32)於限位孔(123)內位移,令使用者能穩定的操作第一控制件(3)。
綜合上述本發明各項技術特徵之說明,其提供使用者在施工操作上能夠減輕所要攜帶的工具,且在置換、組裝不同的壓模塊(10)上能夠更加的快速、穩固、易上手,除此之外更可提供使用者以單手按壓另一手抽取的方式置換壓模塊(10),大幅省去置換上的不方便,或是容易造成過力抽取壓模塊(10)而甩脫等問題發生,與習知技術所列舉的兩專利相比之下更具有相當程度上的進步性,亦更符合一般大眾所使用。
由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之發明精神下所做有關本發明之任何修飾或變更者,為其他可據以實施之型態且具有相同效果者,皆仍應包括在本發明意圖保護之範疇內。
綜上所述,本發明「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其實用
性及成本效益上,確實是完全符合產業上發展所需,且所揭露之結構發明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新構造,所以其具有「新穎性」應無疑慮,又本發明可較習用之結構更具功效之增進,因此亦具有「進步性」,其完全符合我國專利法有關發明專利之申請要件的規定,乃依法提起專利申請,並敬請 鈞局早日審查,並給予肯定。
(1)‧‧‧第一鉗件
(11)‧‧‧第一鉗柄部
(12)‧‧‧第一驅夾部
(121)‧‧‧第一驅板
(2)‧‧‧第一定位桿
(5)‧‧‧第二鉗件
(51)‧‧‧第二鉗柄部
(52)‧‧‧第二驅夾部
(53)‧‧‧第二夾持間隙
(6)‧‧‧限位組件
(7)‧‧‧第二定位桿
(8)‧‧‧第二控制件
(10)‧‧‧壓模塊
(101)‧‧‧鉗槽
(40)‧‧‧導接塊
Claims (7)
- 一種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其包括:一第一鉗件,其具有一第一鉗柄部及一第一驅夾部,該第一驅夾部係由二第一驅板間距設置,並進一步形成有一第一夾持間隙,而在該第一夾持間隙內進一步設有一第一定位桿,另設有一第一控制件裝設於該第一夾持間隙內並對應第一定位桿,而該第一控制件其一端外露於第一夾持間隙外,另一端則設有一第一彈性件彈抵於第一定位桿,在該第一控制件設有第一彈性件的一端進一步向上凸設有一第一扣卡部;一第二鉗件,其包括有一第二鉗柄部及一第二驅夾部,該第二驅夾部的一側係與第一驅夾部相樞接,而該第二驅夾部的頂底兩端分別形成有一第二夾持間隙以及與第二鉗柄部相樞接,另設有一限位組件的兩端分別組設於第一鉗柄部以及第二鉗柄部,而該第二夾持間隙內進一步設有一第二定位桿,另設有一第二控制件裝設於第二夾持間隙內並對應第二定位桿,而該第二控制件其一端外露於第二夾持間隙外,另一端則設有一第二彈性件彈抵於第二定位桿,該第二控制件設有第二彈性件的一端進一步向上凸設有一第二扣卡部;二壓模塊,各壓模塊分別滑組於第一夾持間隙、第二夾持間隙內,而各壓模塊於相對應的一側係凹設有複數鉗槽,另外各壓模塊滑組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的一端進一步各凹設有一組裝槽,各組裝槽係分別與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相互卡接定位;其中,使用者單手按壓第一控制件或第二控制件外露的一端,使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退離與各壓模塊的組裝槽之卡接後,另 一手即可將各壓模塊拔離第一夾持間隙與第二夾持間隙,並予以更換具有適合大小鉗槽之壓模塊;進一步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內且相鄰於第一、第二定位桿係各設有一導接塊,而各壓模塊之組裝槽係沿著導接塊的位置而插設組裝,又在各導接塊對應各組裝槽分別與第一、第二扣卡部相卡接的一側係凹設有一陷位槽,在各陷位槽內進一步設有一彈簧及定位珠,該彈簧的一端彈抵陷位槽槽底,另一端則彈抵定位珠,另外各組裝槽對應定位珠的一側槽壁係凹設有一滑槽,各導接塊之定位珠於各壓模塊滑設組裝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時分別與相對應之滑槽相互卡合。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其中,各組裝槽對應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的一側槽壁進一步凹設有一嵌固槽,而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對應嵌固槽的設置則分別形成有一倒鉤塊,各倒鉤塊於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滑組於第一夾持間隙、第二夾持間隙內時卡扣於相對應之組裝槽的嵌固槽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其中,各壓模塊之組裝槽槽口處且相鄰於嵌固槽的一側進一步各設有一斜導面,而第一扣卡部與第二扣卡部的倒鉤塊之頂面且對應各壓模塊之斜導面係各設有一導斜面,各壓模塊分別滑設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時,以各壓模塊之斜導面推抵於各倒鉤塊之導斜面予以滑設進入。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其中,各組裝槽對應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的一側槽壁進一步凹設有一嵌固槽,而第一扣卡部、第二扣卡部對應嵌固槽的設置則分別 形成有一圓凸塊,各圓凸塊於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滑組於第一夾持間隙、第二夾持間隙內時卡扣於相對應之組裝槽的嵌固槽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進一步於第一、第二夾持間隙內向壓模塊拉出方向設有一導出塊,該導出塊主要設有一導出槽,並於各導出槽內裝設有一彈簧及一推塊,該彈簧係受抵於導出槽槽底及推塊間,且導出槽外端設有一嵌卡部,因而使推塊受彈簧推抵而仍陷於導出槽內滑動,透過導出塊的設置可以提供使用者在按壓第一控制件時,該推塊可以推抵壓模塊稍稍脫離第一、第二夾持間隙,而使得壓模塊可以更簡單地被拉出置換不同樣式的壓模塊。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其中,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於外露的一側係具有一齒排紋,而各壓模塊分別對應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設有齒排紋的相同側係各設有一止滑齒紋。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壓線鉗置換壓模裝置,其中,第一驅夾部及第二驅夾部分別開設至少一限位孔,而第一控制件及第二控制件分別凸設至少一活動穿設於該至少一限位孔之限位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17997A TWI531130B (zh) | 2014-05-23 | 2014-05-23 | Crimping pliers for compression molding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17997A TWI531130B (zh) | 2014-05-23 | 2014-05-23 | Crimping pliers for compression molding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45428A TW201545428A (zh) | 2015-12-01 |
TWI531130B true TWI531130B (zh) | 2016-04-21 |
Family
ID=55407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17997A TWI531130B (zh) | 2014-05-23 | 2014-05-23 | Crimping pliers for compression molding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31130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646539B2 (en) | 2019-11-08 | 2023-05-09 | Snap-On Incorporated | Pliers with angled crimping opening |
TWI836981B (zh) * | 2023-05-09 | 2024-03-21 | 李有信 | 可更換口膜之平行式壓線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02674B (zh) * | 2016-07-06 | 2022-12-09 | 湖北大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钳子 |
CN112255729B (zh) * | 2020-11-02 | 2022-04-01 | 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 | 夹紧装置、光纤切割装置及光纤切割方法 |
-
2014
- 2014-05-23 TW TW103117997A patent/TWI531130B/zh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646539B2 (en) | 2019-11-08 | 2023-05-09 | Snap-On Incorporated | Pliers with angled crimping opening |
TWI807649B (zh) * | 2019-11-08 | 2023-07-01 | 美商施耐寶公司 | 具有成角度的壓接開口的鉗子 |
TWI836981B (zh) * | 2023-05-09 | 2024-03-21 | 李有信 | 可更換口膜之平行式壓線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45428A (zh) | 2015-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31130B (zh) | Crimping pliers for compression molding | |
US9660407B2 (en) | Crimp head quick-change structure of a crimping tool | |
TWM478599U (zh) | 自動回復之木工夾具結構 | |
TWM471338U (zh) | 管鉗迫緊安全結構 | |
KR20120005930U (ko) | 파이프 압착 체결기 | |
KR200472268Y1 (ko) | 파이프 압착 체결기 | |
CN205985708U (zh) | 压线钳 | |
CN105281176B (zh) | 压线钳置换压模装置 | |
TW201338937A (zh) | 手工具之固定裝置 | |
CN204344807U (zh) | 一种改进的手锤式订扣机 | |
CN210589062U (zh) | 一种液压钳 | |
CN204784449U (zh) | 一种钢绞线排状复合夹紧装置 | |
CN204209574U (zh) | 夹臂延伸定位改良结构 | |
CN100560299C (zh) | 活动扳手 | |
US7103934B1 (en) | Multipurpose combination pliers | |
TWI391210B (zh) | 兩用型接頭結構 | |
CN208755219U (zh) | 拉片及拉头 | |
TWM481257U (zh) | 鉚合帆布扣用鉗之結構 | |
CN105522508A (zh) | 快脱式扳手结构 | |
CN201455866U (zh) | 水管钳结构 | |
TW201032958A (en) | Adjustable spanner | |
CN203387032U (zh) | 压接钳 | |
CN204640113U (zh) | 压管器结构 | |
CN206850200U (zh) | 具有可组卸式压模的压线钳 | |
CN101298133A (zh) | 具有棘轮功能的快夹扳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