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522273B -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2273B
TWI522273B TW104103299A TW104103299A TWI522273B TW I522273 B TWI522273 B TW I522273B TW 104103299 A TW104103299 A TW 104103299A TW 104103299 A TW104103299 A TW 104103299A TW I522273 B TWI522273 B TW I5222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frame
fuel tank
vehicle body
front whe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2887A (zh
Inventor
Kazuhisa Takano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32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2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2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22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2005/001Suspension details for cycles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Description

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車輛,其具備:車體框架,其於左右轉動時朝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左前輪及右前輪,其等可於左右轉動時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及後輪,其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
已知有具備於左右轉動時朝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之車體框架、及沿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之2個前輪的車輛(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此種車輛係車體框架能以相對於鉛垂方向傾斜之狀態轉動之車輛。更具體而言,車體框架可於右轉動時朝車輛之右方傾斜,且於左轉動時朝車輛之左方傾斜。
專利文獻1及非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車輛具備連桿機構。連桿機構包含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又,連桿機構包含支持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之右端部之右側桿、及支持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之左端部之左側桿。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之中間部被支持於車體框架。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可繞沿車體框架之大致前後方向延伸之軸線旋轉地支持於車體框架。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係與車體框架之傾斜連動而相對於車體框架旋轉,從而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左前輪與右前輪之相對位置變化。於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下,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被設置於較左前輪及右前輪更靠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上方。
非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先前之車輛係將燃料箱配置於位於騎乘者 擱置左右腳之地板部之間的中央通道中(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之P76-P80、及專利文獻2之圖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313876號公報
專利文獻2:美國設計專利D547、242S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Catalogo parti di ricambio, MP3 300 ie LT Mod. ZAPM64102, Piaggio公司,pp.76-80
包含燃料之燃料箱之重量根據燃料之剩餘量而變化。又,燃料箱之重心位置根據燃料之剩餘量而變化。由此,於普通車輛中,騎乘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根據燃料之剩餘量而變化。
另一方面,若為了減少燃料箱之重量變化而使燃料箱較小,則導致燃料箱之容量變少。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車輛,其具備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左前輪及右前輪、以及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後輪,且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車輛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車輛(以下,亦記為態樣1之車輛)係採用如下構成,即具備:車體框架;右前輪及左前輪,其等沿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且可與上述車體框架一同朝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後輪,其可與上述車體框架一同朝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 右前輪支持裝置,其具有上部、及支持上述右前輪之下部;左前輪支持裝置,其具有上部、及支持上述左前輪之下部;連桿機構,其包含:右側桿,其將上述右前輪支持裝置之上部可繞沿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之右軸線旋轉地支持;左側桿,其將上述左前輪支持裝置之上部可繞與上述右軸線平行之左軸線旋轉地支持;上橫向構件,其將上述右側桿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右端部,將上述左側桿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左端部,且將中間部可繞沿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以及下橫向構件,其將上述右側桿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右端部,將上述左側桿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左端部,且將中間部可繞與上述上軸線平行之下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動力單元,其產生上述後輪之驅動力;以及燃料箱,其儲存供給至上述動力單元之燃料;且上述燃料箱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上述右前輪接地之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之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之後輪接地部之中心與上述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和上述右前輪接地部、上述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與上述後輪接地部的中心之間,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俯視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左端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左端的中心更靠左方,且上述燃料箱之右端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右端的中心更靠右方。
根據本發明,車輛之前部具有能將左前輪及右前輪排列配置於左右方向之車輛左右方向的寬度。由此,容易將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 較大之燃料箱搭載於車輛。進而,根據本發明,燃料箱之左端配置於較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之左端的中心更靠左方,且燃料箱之右端配置於較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之右端的中心更靠右方。由此,燃料箱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因此,根據本發明,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可使燃料箱之高度方向之寬度較小。又,燃料箱係配置於自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與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至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與後輪接地部的中心之間。藉此,可將燃料箱配置於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之車輛之重心位置附近。由此,可提供一種車輛,其藉由將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使燃料箱之高度方向之寬度較小的燃料箱配置於車輛之重心位置附近,而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騎乘時之車輛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因此,可提供一種既確保燃料箱之容量又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騎乘時的車輛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
又,本發明亦可採用以下態樣。
態樣2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其採用如下構成: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後端配置於較上述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前方。
於態樣2之車輛中,車輛之前部具有可配置左前輪、右前輪及連桿機構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由此,態樣2之車輛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在較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前方,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容易變大。根據態樣2之車輛,燃料箱之後端係配置於較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前方,因此容易配置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燃料箱。因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 小的車輛。
態樣3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其採用如下構成: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係以和上述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重疊之方式配置。
於態樣3之車輛中,可使燃料箱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較大。因此,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使燃料箱之車輛上下方向之寬度較小。
因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
態樣4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其採用如下構成: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前端係配置於較上述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後方。
連桿機構將具有上部、及支持左前輪之下部的左前輪支持裝置、以及具有上部、及支持右前輪之下部的右前輪支持裝置可旋轉地支持。因此,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將上述燃料箱之前端配置於較右前輪接地部、左前輪接地部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後方,藉此確保伴隨著車體框架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傾斜的連桿機構之可動範圍及伴隨著車體框架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傾斜的左前輪及右前輪之可動範圍,並且燃料箱之配置自由度較高。因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
態樣5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其採用如下構成:還具備具有供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之座部,且上述燃料箱係配置於上述乘坐面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
根據態樣5之車輛,可使燃料箱接近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之車輛之重心位置。由此,可提供一種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車輛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又,座部之乘坐面於車輛之左右方向具有寬度。因此,藉由將燃料箱配置於座部之乘坐面之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容易增大燃料箱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因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
態樣6之車輛係如態樣5之車輛,其採用如下構成:上述車體框架具有配置於上述座部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之右框架部及左框架部,且上述燃料箱係配置於上述右框架部及上述左框架部之上述車體框架上下方向之上方。
根據態樣6之車輛,燃料箱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右框架部及左框架部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大。進而,可將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燃料箱固定於右框架部及左框架部。因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
態樣7之車輛係如態樣1之車輛,其採用如下構成:其還具備:座部,其具有供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及地板部,其位於較上述座部更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前方,且具有供乘坐於上述乘坐面之騎乘者擱置腳之地板面;且上述燃料箱係配置於上述地板面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
關於態樣7之車輛,車輛之前部具有可將左前輪及右前輪沿車輛之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由此,位於較座部更前方之地板部容易使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寬。進而,根據態樣7之車輛,因此,燃料箱即便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亦可使車輛之上下方向之寬 度較小,因此燃料箱可配置於地板面之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又,可提供一種由於將燃料箱配置於地板面之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而騎乘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因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
態樣8之車輛係如態樣7之車輛,其採用如下構成:上述車體框架具有於上述地板面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沿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延伸之左框架部及右框架部,且上述燃料箱係配置於上述左框架部與上述右框架部之間。
根據態樣8之車輛,即便將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寬之燃料箱配置於地板部之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之較低位置,亦因燃料箱被配置於左框架部與右框架部之間而可於車體框架朝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時予以保護。因此,可提供一種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車輛,其具備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左前輪及右前輪、以及可與車體框架一同傾斜之後輪,且可確保燃料箱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車輛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
100‧‧‧車輛
100A‧‧‧車輛
110‧‧‧車體框架
110A‧‧‧車體框架
111‧‧‧連桿支持部
112‧‧‧下框架部
113‧‧‧底框架部
113Aa‧‧‧左底框架部
113Ab‧‧‧右底框架部
113Ac‧‧‧橫底框架部
114‧‧‧後框架部
115‧‧‧中間框架部
131L‧‧‧左前輪
131R‧‧‧右前輪
134‧‧‧後輪
140‧‧‧連桿機構
141‧‧‧上橫向構件
142‧‧‧下橫向構件
142a‧‧‧前下橫向構件
142b‧‧‧後下橫向構件
143‧‧‧左側桿
144‧‧‧右側桿
146‧‧‧左支架
147‧‧‧右支架
150L‧‧‧左緩衝裝置
150R‧‧‧右緩衝裝置
151‧‧‧左緩衝器
152‧‧‧左旋轉防止機構
153‧‧‧右緩衝器
154‧‧‧右旋轉防止機構
160‧‧‧把手
161‧‧‧轉向軸
162‧‧‧中央操舵臂
163‧‧‧左操舵臂
164‧‧‧右操舵臂
165‧‧‧連接桿
170‧‧‧動力單元
180‧‧‧座部
181‧‧‧乘坐面
201a‧‧‧前外殼部
201b‧‧‧前擋泥板
201c‧‧‧護腿板部
201d‧‧‧地板部
201e‧‧‧後外殼部
210‧‧‧燃料箱
210A‧‧‧燃料箱
250‧‧‧收納箱
501‧‧‧頭盔
A‧‧‧上軸線
AL‧‧‧左上軸線
AR‧‧‧右上軸線
B‧‧‧車輛100之後方向
C‧‧‧下軸線
CL‧‧‧左下軸線
CR‧‧‧右下軸線
D‧‧‧車輛100之下方向
E1‧‧‧右前輪接地部或左前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
E2‧‧‧中心線
E3‧‧‧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
F‧‧‧車輛100之前方向
F1‧‧‧假想線
F2‧‧‧假想線
FB‧‧‧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後方向
FD‧‧‧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下方向
FF‧‧‧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前方向
FL‧‧‧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左方向
FR‧‧‧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右方向
FU‧‧‧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上方向
G0‧‧‧中心軸線
G1‧‧‧右端位置
G2‧‧‧中心位置
G3‧‧‧左端位置
G4‧‧‧右端位置
G5‧‧‧左端位置
H1‧‧‧假想線
H2‧‧‧假想線
H3‧‧‧假想線
H4‧‧‧假想線
H5‧‧‧假想線
H6‧‧‧假想線
L‧‧‧車輛100之左方向
Q1‧‧‧重心
R‧‧‧車輛100之右方向
U‧‧‧車輛100之上方向
Y1‧‧‧左軸線
Y2‧‧‧右軸線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車輛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於實施形態1之車輛中取下外部後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於實施形態1之車輛中取下外部後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4係表示左前輪、右前輪、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前視圖。
圖5係表示左前輪、右前輪、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俯視圖。
圖6係表示車輛傾斜時之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狀態之前視圖。
圖7係表示把手之方向變化時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狀態之俯視 圖。
圖8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車輛中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1之俯視圖。
圖9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車輛中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2之俯視圖。
圖10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車輛中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之車輛重心之側視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車輛之俯視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車輛之側視圖。
圖13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車輛中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1之俯視圖。
圖14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車輛中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2之俯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關於方向之定義>
以下,圖中之箭頭F表示車輛100之前方向,箭頭B表示車輛100之後方向。箭頭U表示車輛100之上方向,箭頭D表示車輛100之下方向。箭頭R表示車輛100之右方向,箭頭L表示車輛100之左方向。再者,車輛100係使車體框架110相對於鉛垂朝車輛100之左右方向傾斜而轉動。因此,與車輛100之方向不同地設定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方向。圖中之箭頭FF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前方向,箭頭FB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後方向。箭頭FU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上方向,箭頭FD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下方向。箭頭FR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右方向,箭頭FL係表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左方向。於說明書中,所謂車輛100之前後方 向、車輛100之上下方向、車輛100之左右方向係指自駕駛車輛100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且為以車輛100為基準之方向。又,於說明書中,所謂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係指自駕駛車輛100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且為以車體框架110為基準之方向。所謂車寬方向中央係指車輛100之左右方向之寬度之中央。換言之為車輛100之左右方向中央。又,於說明書中,所謂直立狀態係指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與鉛垂一致之狀態,且表示把手160未轉向之狀態。所謂把手160未轉向之狀態係指於俯視下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旋轉軸與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正交之狀態。所謂把手160未轉向之狀態換言之係指如圖8所示未使轉向軸161旋轉之狀態、或把手160未旋轉之狀態。於直立狀態下,車輛100之方向與車體框架110之方向一致。再者,於使車體框架110相對於鉛垂朝左右方向傾斜並轉動時,車輛100之左右方向與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不一致。又,車輛100之上下方向與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亦不一致。但是,車輛100之前後方向與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一致。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軸線並非僅表示與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平行之軸線,亦包含相對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軸線。沿相較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前後方向之方向延伸之軸線包含於沿前後方向延伸之軸線。同樣地,所謂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軸線包含相對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軸線。沿相較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更接近上下方向之方向延伸之軸線包含於沿上下方向延伸之軸線。所謂沿左右方向延伸之軸線包含相對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軸線。沿相較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左右方向之方向延伸之軸線包含於沿左右方向延伸之軸線。
又,於本說明書中,於關於車體框架110之各部分提及「沿前後方向延伸」之情形時,於延伸之方向中只要包含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之成分便可,亦包含沿向上下左右傾斜之斜前後方向延伸之態樣。
(實施形態1)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車輛之立體圖。圖2係表示於實施形態1之車輛中取下外部後之狀態之俯視圖。圖3係表示於實施形態1之車輛中取下外部後之狀態之側視圖。於圖2及圖3中,以虛線表示車輛100之外部。於圖3中,以2點鏈線表示車輛100朝左右方向傾斜時之左前輪131L與右前輪131R。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具備左前輪131L、右前輪131R、後輪134、把手160、座部180、及車體外殼(201a、201b、201c、201d、201e)。又,如圖2及圖3所示,車輛100具備連桿機構140、車體框架110(參照圖2)、動力單元170(參照圖3)、燃料箱210、及收納箱250。
車體框架110係保持車輛100之各構成者。車體框架110具有連桿支持部111、下框架部112、底框架部113、及後框架部114(參照圖2及圖3)。
連桿支持部111配置於車輛100之前部。連桿支持部111支持連桿機構140。雖然未特別限定,但於本實施形態中,採用連桿支持部111兼作為頭管之構成。作為頭管之連桿支持部111係以於車輛100之側視下上部較下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相對於鉛垂方向傾斜地配置。又,作為頭管之連桿支持部111係支持把手160及轉向軸161。轉向軸161可旋轉地插入至作為頭管之連桿支持部111。
下框架部112係自連桿支持部111朝下方延伸而連接於底框架部113。底框架部113係配置於車輛100之底部且俯視下之座部180之前。 底框架部113支持下述車體外殼之地板部201d。
後框架部114係自底框架部113之後端朝向車輛100之後部延伸,支持座部180、燃料箱210、收納箱250、及動力單元170。後框架114部係配置於車輛100之左側及右側。動力單元170亦可經由擺臂而支持於後框架部114。
動力單元170產生後輪134之驅動力。動力單元170包含引擎、收容有曲柄軸之曲柄軸箱部、及收容有變速機之變速箱部。
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動力單元170係配置於較左前輪131L、右前輪131R、及連桿機構140更靠後方。雖然並無特別限制,但於本實施形態1中,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動力單元170係配置於較地板部201d之後端更後方。
車體外殼具有前外殼部201a、設置於左右之前擋泥板201b、護腿板部201c、地板部201d、及後外殼部201e。
前外殼部201a覆蓋連桿機構140之前方之至少一部分。
護腿板部201c位於連桿機構140之後方、及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至少一部分之後方。又,護腿板部201c覆蓋下框架部112之前方及後方。護腿板部201c連接於地板部201d。
地板部201d具有供乘坐於座部180之騎乘者擱置腳之地板面。地板面係於俯視下配置於座部180之前方、及護腿板部201c之後方,進而,於側視下,配置於較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上端低之位置。雖然未特別限定,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地板部201d具有與自左前輪131L之左端至右前輪131R之右端為止之長度大致相同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
後外殼部201e覆蓋後框架部114之周邊。
座部180具有供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181。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乘坐面181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與動力單元170之至少一部分重 疊之位置。
收納箱250配置於座部180之後部之下方。收納箱250之上方被座部180所覆蓋。於打開座部180之狀態下,收納箱250可取放物品。雖然並無特別限制,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可於收納箱250收容頭盔501。
燃料箱210儲存動力單元170之燃料。於燃料箱210連接燃料管。燃料係自燃料箱210通過燃料管而供給至動力單元170。燃料箱210之高度範圍較燃料箱210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及車輛之前後方向之寬度小。
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係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與車體框架110一同朝左右方向傾斜。
後輪134被可旋轉地支持於車體框架110或動力單元170之擺臂所支持。進而,擺臂係經由懸架而連接於後框架部114。藉由懸架限制擺臂之旋轉方向之移動。後輪134與車體框架110一同朝左右方向傾斜。
<連桿機構>
圖4係表示左前輪、右前輪、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前視圖。圖5係表示左前輪、右前輪、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俯視圖。圖6係表示車輛傾斜時之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狀態之前視圖。圖7係表示於改變把手之方向時連桿機構及其周邊之狀態之俯視圖。
連桿機構140為平行四節連桿方式(亦稱作平行四邊形連桿)之構成。
連桿機構140支持於車體框架110之連桿支持部111。連桿機構140具備上橫向構件141、下橫向構件142、左側桿143及右側桿144作為用於進行車輛100之傾斜動作之構成。
如圖4所示,連桿機構140之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係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前視下,配置於較把手160更靠下方,且 較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上端更靠上方。又,如圖5所示,連桿機構140之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係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與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重疊之位置。即,連桿機構140之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於側視下,配置於通過右前輪131R之前端之鉛垂線與通過後端之鉛垂線之間、及通過左前輪131L之前端之鉛垂線與通過後端之鉛垂線之間。又,連桿機構140之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係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較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接地部更靠後方。
上橫向構件141之中間部支持於連桿支持部111。上橫向構件141可繞沿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軸線A(參照圖3)旋轉地被支持。詳細而言,上軸線A係與FF-FU平面平行且以箭頭FF為基準朝箭頭FU之方向傾斜45°以內。
上橫向構件141之左端部支持於左側桿143。上橫向構件141可繞與上軸線A平行之左上軸線AL相對於左側桿143旋轉。上橫向構件141之右端部支持於右側桿144。上橫向構件141可繞與上軸線A平行之右上軸線AR相對於右側桿144旋轉。
下橫向構件142之中間部支持於連桿支持部111。下橫向構件142可繞與上軸線A平行之下軸線C(參照圖3)旋轉地被支持。下橫向構件142配置於較上橫向構件141更靠下方。下橫向構件142具有與上橫向構件141大致相同之車輛左右方向之長度,且配置為與上橫向構件141平行。
下橫向構件142之左端支持於左側桿143。下橫向構件142可繞與下軸線C平行之左下軸線CL相對於左側桿143旋轉。下橫向構件142之右端部支持於右側桿144。下橫向構件142可繞與下軸線C平行之右下軸線CR相對於右側桿144旋轉。
雖然無特別限制,但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桿機構140之下橫向構 件142具有前下橫向構件142a及後下橫向構件142b,上述前下橫向構件142a具有位於連桿支持部111、左側桿143、右側桿144之前方之部分,上述後下橫向構件142b具有位於連桿支持部111、左側桿143、右側桿144之後方之部分(參照圖3及圖5)。
左側桿143配置於連桿支持部111之左方,且與連桿支持部111之延伸之方向平行地延伸。左側桿143配置於左前輪131L之上方。左側桿143係將下述左緩衝裝置150L能以左軸線Y1為中心旋轉地支持。左緩衝裝置150L相當於本發明之左前輪支持裝置之一例。
右側桿144配置於連桿支持部111之右方,且與連桿支持部111之延伸之方向平行地延伸。右側桿144配置於右前輪131R之上方。右側桿144將下述右緩衝裝置150R能以右軸線Y2為中心旋轉地支持。右緩衝裝置150R相當於本發明之右前輪支持裝置之一例。
如此,上橫向構件141、下橫向構件142、左側桿143及右側桿144係以保持上橫向構件141與下橫向構件142相互平行之姿勢,且保持左側桿143與右側桿144相互平行之姿勢之方式被支持。
如圖6所示,若車輛100朝左右方向(R-L方向)傾斜,則連桿機構140使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傾斜。進而,連桿機構140係與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之傾斜一致地,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箭頭FU、FD之方向),使左前輪131L與右前輪131R之高度相對地變化。
<操舵機構>
於把手160與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之間設置有操舵機構。操舵機構具有轉向軸161、中央操舵臂162(參照圖7)、連接桿165、左操舵臂163、右操舵臂164、左緩衝裝置150L、及右緩衝裝置150R。
左緩衝裝置150L具有左緩衝器151、左托架146、及左旋轉防止機構152。左緩衝裝置150L支持於左側桿143並與左側桿143一同傾斜。
左緩衝器151係例如利用套筒構造而使來自路面之振動衰減者。左緩衝器151之上端固定於左托架146。左緩衝器151之下端支持左前輪131L。藉此,左緩衝器151係緩衝左前輪131L相對於左緩衝器151之上部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之位移。再者,左緩衝器151之伸縮方向有以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為基準具有斜度之情形。於此情形時,左前輪131L相對於左緩衝器151之上部,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亦位移。此情形時,左緩衝器151亦緩衝左前輪131L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之位移。
左旋轉防止機構152配置成與左緩衝器151平行。左旋轉防止機構152具有套筒構造。左旋轉防止機構152之上端固定於左托架146。左旋轉防止機構152之下端支持左前輪131L。
以藉由左緩衝器151及左旋轉防止機構152支持左前輪131L,而使左托架146之方向與左前輪131L之方向不相對性地變化之方式,將左托架146與左前輪131L建立關聯。
右緩衝裝置150R具有右緩衝器153、右托架147、及右旋轉防止機構154。右緩衝裝置150R支持於右側桿144並與右側桿144一同傾斜。
右緩衝器153係例如利用套筒構造而使來自路面之振動衰減者。右緩衝器153之上端固定於右托架147。右緩衝器153之下端支持右前輪131R。藉此,右緩衝器153係緩衝右前輪131R相對於右緩衝器153之上部之於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之位移。再者,右緩衝器153之伸縮方向有以車體框架110之上下方向為基準具有斜度之情形。於此情形時,右前輪131R相對於右緩衝器153之上部,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亦位移。此情形時,右緩衝器153亦緩衝右前輪131R之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之位移。
右旋轉防止機構154配置成與右緩衝器153平行。右旋轉防止機 構154具有套筒構造。右旋轉防止機構154之上端固定於右托架147。右旋轉防止機構154之下端支持右前輪131R。
以藉由右緩衝器153及右旋轉防止機構154支持右前輪131R,而使右托架147之方向與右前輪131R之方向不相對性地變化之方式,將右托架147與右前輪131R建立關聯。
中央操舵臂162及連接桿165配置於較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更靠上方。中央操舵臂162之一端部固定於轉向軸161,且與轉向軸161一同旋轉。中央操舵臂162之另一端部支持於連接桿165。中央操舵臂162將轉向軸161之旋轉傳遞至連接桿165。
左操舵臂163固定於左托架146。
右操舵臂164固定於右托架147。
連接桿165分別支持中央操舵臂162、左操舵臂163及右操舵臂164,且將中央操舵臂162之旋轉傳遞至左操舵臂163及右操舵臂164。
藉由該等構成,如圖7所示,於操作把手160而轉向軸161及中央操舵臂162旋轉時,左托架146與右托架147以相同之角度旋轉。藉此,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相互朝相同之方向T轉向。
<燃料箱210之配置1>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燃料箱210之上端意指給油口之上端。又,所謂燃料箱210之前端、後端、下端、左端及右端意指收容燃料之空間之前端、後端、下端、左端及右端。
再者,儲存於燃料箱210中之燃料之液面根據車輛100之姿勢變化或路面狀況而變化。姿勢變化例如包含車輛100於轉彎時朝左右方向傾斜之姿勢、及車輛100於加速時或減速時朝前後方向傾斜之姿勢等。路面狀況例如包含坡道等之傾斜、及石子路等路面之凹凸等。
如圖3所示,燃料箱210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假想線F1與假想線F2之間。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前端配置於假 想線F1與假想線F2之間,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假想線F2之後方。
此處,假想線F1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表示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E1與中心線E2的中心。中心線E2表示右前輪接地部及左前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E1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E3的中心。假想線F2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表示中心線E2與後輪接地部之中心位置E3的中心。所謂左前輪接地部表示左前輪131L之接地部。所謂右前輪接地部表示右前輪131R之接地部。所謂後輪接地部表示後輪134之接地部。
進而,如圖2所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俯視下,燃料箱210之右端係配置於較假想線H1更靠右方,燃料箱210之左端係配置於較假想線H2更靠左方。
於本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中,只要將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1稍靠右方且將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2稍靠左方即可。
此處,假想線H1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前視下,表示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之右端位置G1與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之中心位置G2的中心。假想線H2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前視下,表示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之左端位置G3與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之中心位置G2的中心。中心位置G2表示上橫向構件141及下橫向構件142之左右方向之中心。中心位置G2與包含上軸線A及下軸線C之平面一致。左端位置G3係上橫向構件141之左端或下橫向構件142之左端中之位於最左側之端部。
圖8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車輛中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1的俯視圖。於圖8中,以虛線表示車輛100之外部。
燃料箱210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亦可設為如下配置。即,如圖8所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俯視下,燃料箱210之右端亦 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3更靠右方,燃料箱210之左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4更靠左方。只要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3稍靠右方且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4稍靠左方即可。
此處,假想線H3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前視下,表示右上軸線AR(參照圖3及圖4)與中心軸線G0之中心。假想線H4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前視下,表示左上軸線AL(參照圖3及圖4)與中心軸線G0之中心。中心軸線G0表示右上軸線AR與左上軸線AL之中心。
圖9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車輛中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2的俯視圖。於圖9,以虛線表示車輛100之外部。
燃料箱210於車體框架110之左右方向亦可設為如下配置。即,如圖9所示,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俯視下,燃料箱210之右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5更靠右方,燃料箱210之左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6更靠左方。只要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5稍靠右方且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6稍靠左方即可。
此處,假想線H5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前視下,表示右前輪131R之右端位置G4與中心位置G2之中心。假想線H6於車體框架110為直立狀態之前視下,表示左前輪131L之左端位置G5與中心位置G2之中心。中心位置G2表示左前輪131L之左端與右前輪131R之右端之中心。
<燃料箱210之配置2>
於實施形態1之燃料箱210中,以上述配置為基本配置,進而,採用如下具體配置。
燃料箱210之前端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較中心線E2(參照圖3)更靠後方。
燃料箱210係配置於座部180之乘坐面181之下方。該配置可為燃料箱210之一部分位於乘坐面181之下方之配置,亦可為燃料箱210之 全部位於乘坐面181之下方之配置。
燃料箱210係配置於左右之後框架部114之上方。燃料箱210經由托架而固定於左右之後框架部114。如圖2所示,於俯視下,燃料箱210係配置於一部分與左右之後框架部114重疊之位置。
<實施形態1之效果>
如上所述,根據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車輛100之前部具有可將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排列配置於左右方向之車輛左右方向的寬度。由此,容易將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燃料箱210搭載於車輛100。進而,根據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圖2之假想線H2更靠左方,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圖2之假想線H1更靠右方。由此,燃料箱210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因此,可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可使燃料箱210之高度方向之寬度較小。因此,可提供既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又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騎乘時的重心Q1(參照圖10)之位置變化量較小的車輛100。
同樣地,亦可如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之變化例1般,將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圖8之假想線H4更靠左方,將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圖8之假想線H3更靠右方。藉此,可提供燃料箱210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變大而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騎乘時之重心Q1(參照圖10)之位置變化量較小的車輛100。
又,亦可如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之變化例2般,將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圖9之假想線H6更靠左方,將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圖9之假想線H5更靠右方。藉此,可提供燃料箱210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變大而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騎乘時之重心Q1(參照圖10)之位置變化量較小的車輛100。
圖10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車輛中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之車輛重心的側視圖。於圖10中,以2點鏈線表示車輛100朝左右方向傾斜時之左前 輪131L及右前輪131R。
根據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車輛100之前部具有可配置左前輪131L、右前輪131R及連桿機構140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由此,車輛100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在較中心線E2更靠前方,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容易變大。根據車輛100,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較中心線E2更靠前方,因此容易配置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燃料箱210。因此,可提供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100。
根據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可使燃料箱210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較大。因此,可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使燃料箱210之車輛上下方向之寬度較小。
因此,可提供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100。
根據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連桿機構140係將具有上部、及支持左前輪131L之下部的左前輪支持裝置、以及具有上部、及支持右前輪131R之下部的右前輪支持裝置可旋轉地支持。因此,藉由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將燃料箱210之前端配置於較中心線E2更靠後方,而避免妨礙伴隨著車體框架110之車輛100左右方向之傾斜的連桿機構140之可動範圍及伴隨著車體框架110之車輛100左右方向之傾斜而傾斜之左前輪及右前輪之運動,燃料箱210之配置自由度較高。因此,可提供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重心位置之變化量較小的車輛100。
根據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燃料箱210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右底框架部113Ab及左底框架部113Aa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大。進而,可將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燃料箱210固定於左右之車體框架110。因此,可提供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騎乘時之重心位置之 變化量較小的車輛100。
根據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燃料箱210配置於圖3之假想線F1、F2之間。藉由該配置,可使燃料箱210接近車輛100之重心Q1。由此,可提供確保燃料箱210之容量並且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騎乘時之重心Q1之位置變化量更小的車輛100。
進而,於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中,具有可配置左前輪131L、右前輪131R及連桿機構140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因此,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容易使較中心線E2(參照圖3)更靠後方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亦較大。因此,即便將燃料箱210之前端配置於較中心線E2更靠後方,亦可容易地配置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燃料箱210。
又,根據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燃料箱210配置於乘坐面181之下方。因此,可使燃料箱210更接近騎乘者乘坐之狀態之車輛100之重心Q1。由此,可提供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車輛100重心Q1之位置變化量更小的車輛100。
又,根據實施形態1之車輛100,燃料箱210配置於車體框架110(具體而言為左右之後框架部114)之上方。由此,可不受車體框架110之限制而使燃料箱210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進而,可不使車體框架110之構成複雜而容易地固定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燃料箱210。
(實施形態2)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車輛之俯視圖。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車輛之側視圖。圖11表示將車輛100A之把手160取下後之狀態。圖11及圖12係以虛線表示車輛100A之外部。於圖12中,以2點鏈線表示車輛100朝左右方向傾斜時之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
實施形態2之車輛100A主要是車體框架110A之構成及燃料箱 210A之配置與實施形態1不同。對於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說明。
車體框架110A具有連桿支持部111、下框架部112、左底框架部113Aa、右底框架部113Ab、橫底框架部113Ac、左右之後框架部114、及中間框架部115。
左底框架部113Aa、右底框架部113Ab及橫底框架部113Ac支持地板部201d。右底框架部113Ab及左底框架部113Aa係配置於座部180之下方。
左底框架部113Aa之一端連接於下框架部112之下部且沿前後方向延伸,另一端連接於左邊之後框架部114。左底框架部113Aa於車體框架110A之左右方向配置於較地板部201d之中央更靠左方。
右底框架部113Ab之一端連接於下框架部112之下部且沿前後方向延伸,另一端連接於右邊之後框架部114。右底框架部113Ab於車體框架110A之左右方向配置於較地板部201d之中央更靠右方。
橫底框架部113Ac沿左右方向延伸而架設於左底框架部113Aa與右底框架部113Ab之間。
中間框架部115架設於左右之後框架部114之間。中間框架部115配置於座部180之下方,支持座部180。
燃料箱210A儲存動力單元170之燃料。燃料管連接於燃料箱210A。燃料係自燃料箱210A通過燃料管而供給至動力單元170。燃料箱210A之高度範圍較燃料箱210A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及前後方向之寬度小。
<燃料箱210A之配置>
如圖12所示,燃料箱210A於車體框架110A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假想線F1與假想線F2之間。假想線F1、F2與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者相同(參照圖3)。
進而,如圖11所示,於車體框架110A為直立狀態之俯視下,燃料箱210A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1更靠右方,燃料箱210A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2更靠左方。假想線H1、H2與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者相同(參照圖2)。
只要燃料箱210A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1稍靠右方且燃料箱210A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2稍靠左方即可。
圖13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車輛中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1的俯視圖。
如圖13之變化例1所示,於車體框架110A為直立狀態之俯視下,燃料箱210A之右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3更靠右方,燃料箱210A之左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4更靠左方。只要燃料箱210A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3稍靠右方且燃料箱210A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4稍靠左方即可。假想線H3、H4與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者相同(參照圖8)。
圖14係表示實施形態2之車輛中燃料箱之配置之變化例2的俯視圖。
如圖14之變化例2所示,於車體框架110A為直立狀態之俯視下,燃料箱210A之右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5更靠右方,燃料箱210A之左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6更靠左方。只要燃料箱210A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5稍靠右方且燃料箱210A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6稍靠左方即可。假想線H5、H6與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者相同(參照圖9)。
於實施形態2之燃料箱210A中,以上述配置為基本配置,進而採用如下具體配置。
燃料箱210A之後端於車體框架110A之前後方向配置於較中心線E2(參照圖12)更靠前方。
燃料箱210A係配置於地板部201d之地板面之下方。更具體而言,燃料箱210A係配置於地板部201d之地板面與車輛100A之底面之 間。可將燃料箱210A之一部分如此配置,亦可將燃料箱210A之全部如此配置。
燃料箱210A係配置於作為左框架部之左底框架部113Aa與作為右框架部之右底框架部113Ab之間。更具體而言,燃料箱210A係以於俯視下收斂在被左底框架部113Aa、右底框架部113Ab及橫底框架部113Ac所包圍之範圍之方式配置。再者,橫底框架部113Ac亦可省略。
燃料箱210A係經由托架而固定於左底框架部113Aa、右底框架部113Ab及橫底框架部113Ac。再者,橫底框架部113Ac亦可省略。
<實施形態2之效果>
如上所述,根據實施形態2之車輛100A,車輛100A之前部具有可將左前輪131L及右前輪131R排列配置於左右方向之車輛左右方向的寬度。由此,於車體框架110A之前後方向,尤其容易使較中心線E2(參照圖12)更靠前方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寬。而且,根據實施形態2之車輛100A,燃料箱210A之後端配置於較中心線E2更靠前方。因此,容易將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之燃料箱210A搭載於車輛100A。因此,可確保燃料箱210A之容量,並且使燃料箱210A之高度方向之寬度較小。因此,可提供既確保燃料箱210A之容量又基於燃料之剩餘量的騎乘時之重心之位置變化量較小的車輛100A。
又,於實施形態2之車輛100A中,燃料箱210A之左端配置於較圖11之假想線H2更靠左方。燃料箱210A之右端配置於較圖11之假想線H1更靠右方。由此,燃料箱210A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大。因此,可確保燃料箱210A之容量,並且使燃料箱210A之高度方向之寬度較小。
又,於實施形態2之車輛100A中,於車體框架110A之前後方向,燃料箱210A配置於圖12之假想線F1、F2之間。藉由該配置,可使燃 料箱210A接近車輛之重心。由此,可提供確保燃料箱210A之容量並且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騎乘時之重心之位置變化量更小的車輛。
進而,於實施形態2之車輛100A中,燃料箱210A配置於地板部201d之地板面之下方。對於車輛100A之底面(主體下端),為了避開路緣石等而對高度進行了限制。又,對於地板部201d之地板面,為了騎乘者容易擱置腳而對高度進行了限制。藉由根據此種條件將燃料箱210A配置於地板部201d之地板面之下方,可有效地利用地板部201d之下方之空間而配置高度範圍較小且容量較大之燃料箱210A。由此,可提供確保燃料箱210A之容量並且基於燃料之剩餘量之騎乘時之重心之位置變化量更小的車輛。
進而,根據實施形態2之車輛100A,燃料箱210A配置於左底框架部113Aa與右底框架部113Ab之間。由此,容易避免使支持地板部201d之框架之構成變複雜而將燃料箱210A固定於地板部201d之地板面之下方。
以上,對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燃料箱210、210A之配置進行了具體說明。然而,燃料箱210、210A之配置並不限定於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配置。
例如,燃料箱之前後方向之配置亦可如下所述般變更。即,於上述實施形態1中,示出了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將燃料箱210之前端配置於較中心線E2更靠後方的具體例(參照圖3)。又,於上述實施形態2中,示出了於車體框架110A之前後方向將燃料箱210A之後端配置於較中心線E2更靠前方的具體例(參照圖12)。然而,於本發明中,於車體框架110、110A之前後方向,亦可將燃料箱210、210A配置於與中心線E2重疊之位置。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1中,對將燃料箱210配置於座部180之乘坐 面181之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下方的情況進行了說明。該配置可設為燃料箱210之一部分位於乘坐面181之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下方的配置,亦可設為燃料箱210之全部位於乘坐面181之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下方的配置。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2中,對將燃料箱210A配置於地板部201d之地板面之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下方的情況進行了說明。該配置可設為燃料箱210A之一部分位於地板部201d之地板面之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下方的配置,亦可設為燃料箱210A之全部位於地板部201d之地板面之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下方的配置。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在車輛100之側視下,將燃料箱210之前端配置於假想線F1與假想線F2之間且將燃料箱210之後端配置於假想線F2之後方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之燃料箱210只要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假想線F1與假想線F2之間即可。本發明之燃料箱210只要至少一部分於車體框架110之前後方向配置於假想線F1與假想線F2之間即可。因此,本發明之燃料箱210之配置亦包含以下複數種配置。即,亦可設為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前端及後端位於假想線F1、F2之間之配置。又,亦可設為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前端位於假想線F1之前方,且燃料箱210之後端位於假想線F1、F2之間的配置。又,亦可設為於車輛100之側視下,燃料箱210之前端位於假想線F1之前方,且燃料箱210之後端位於假想線F2之後方的配置。
又,燃料箱之左右方向之配置亦可如下所述般變更。
即,於上述實施形態1中,參照圖2對將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1更靠右方且將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2更靠左方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燃料箱210之配置並不限制於圖2所示之具體配置。燃料箱210之右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1稍靠右方,且燃 料箱210之左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2稍靠左方。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1之變化例1中,參照圖8對將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3更靠右方且將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4更靠左方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燃料箱210之配置並不限制於圖8所示之具體配置。燃料箱210之右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3稍靠右方,且燃料箱210之左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4稍靠左方。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1之變化例2中,參照圖9對將燃料箱210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5更靠右方且將燃料箱210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6更靠左方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燃料箱210之配置並不限制於圖9所示之具體配置。燃料箱210之右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5稍靠右方,且燃料箱210之左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6稍靠左方。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2中,參照圖11對將燃料箱210A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1更靠右方且將燃料箱210A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2更靠左方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燃料箱210A之配置並不限制於圖11所示之具體配置。燃料箱210A之右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1稍靠右方,且燃料箱210A之左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2稍靠左方。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2之變化例1中,參照圖13對將燃料箱210A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3更靠右方且將燃料箱210A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4更靠左方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燃料箱210A之配置並不限制於圖13所示之具體配置。燃料箱210A之右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3稍靠右方,且燃料箱210A之左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4稍靠左方。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2之變化例2中,參照圖14對將燃料箱210A之右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5更靠右方且將燃料箱210A之左端配置於較假想線H6更靠左方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燃料箱210A之配置並不限制於圖14所示之具體配置。燃料箱210A之右端亦可配置於較假 想線H5稍靠右方,且燃料箱210A之左端亦可配置於較假想線H6稍靠左方。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2中,對將燃料箱210A配置於左底框架部113Aa與右底框架部113Ab之間的情況進行了說明。該配置可設為燃料箱210A之一部分位於左底框架部113Aa與右底框架部113Ab之間的配置,亦可設為燃料箱210A之全部位於左底框架部113Aa與右底框架部113Ab之間的配置。
又,燃料箱之上下方向之配置亦可如下所述般變更。即,於上述實施形態1中,作為燃料箱之高度方向之配置,以將燃料箱210配置於座部180之乘坐面181之下方之構成為例進行了說明。於實施形態2中,作為燃料箱之高度方向之配置,以將燃料箱210A配置於地板部201d之地板面之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下方之構成為例進行了說明。然而,於本發明中,燃料箱於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前視下,亦可配置於較左前輪及右前輪之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上端更上方。又,燃料箱亦可配置於較左前輪及右前輪之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上端更下方。又,燃料箱亦可配置於與左前輪及右前輪之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上端重疊之高度。
進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車輛100、100A之構成及各部分之構造具體地表示於圖式中並進行說明。然而,車輛及構成車輛之各部分之構造只要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中便可。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以於俯視下在座部180之前方具有地板部201d之車輛10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亦可將本發明之車輛設為無地板部201d且騎乘者跨過座部而乘坐之類型。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以連桿支持部111兼作為頭管之構成為例進行了說明。然而,亦可將本發明之車輛設為與連桿支持部111不同地具有頭管之構成。
又,關於本發明之連桿機構,上橫向構件亦可包含:前上橫向構件,其具有配置於連桿支持部111之前方之部分;以及後上橫向構件,其具有配置於連桿支持部111之後方之部分。又,下橫向構件可僅為前下橫向構件,亦可僅為後下橫向構件。本發明之連桿機構只要具備上橫向構件及下橫向構件便可,亦可具有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配置於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之間之1個或複數個橫向構件。
又,本發明之左框架部及右框架部並不限定於左底框架部113Aa及右底框架部113Ab。本發明之車輛亦可設為於較地板部201d更靠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下方且較底框架部更靠車體框架110上下方向之上方具備不同之左框架及右框架的構成。
又,本發明之座部除騎乘者之乘坐面以外亦可具有同乘者(tandem rider)之乘坐面。同乘者之乘坐面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制。
本發明係以多種不同之形態具體化而獲得者。本揭示應當視作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該等實施形態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本文中所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基於該瞭解,於本文中記載有多種圖示實施形態。
本文中記載有若干本發明之圖示實施形態。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本文中所記載之各種較佳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包含業者基於本揭示可辨別之包含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例如遍及各種實施形態之特徵之組合)、改良及/或變更的所有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用語而廣義地解釋,且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案之訴訟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此種實施形態應解釋為非排他性。例如於本揭示中,「較佳」或「良好」等用語係非排他性者,其意味著「較佳但並不限定於此」或「良好但並不限定於此」。
2014年1月31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14-017273之日本申請 中所含之說明書、圖式及摘要之揭示內容全部引用於本案。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對具有與車體框架一同朝左右方向傾斜之左前輪、右前輪及後輪之車輛等較有用。
100‧‧‧車輛
110‧‧‧車體框架
111‧‧‧連桿支持部
112‧‧‧下框架部
113‧‧‧底框架部
114‧‧‧後框架部
131L‧‧‧左前輪
131R‧‧‧右前輪
134‧‧‧後輪
140‧‧‧連桿機構
141‧‧‧上橫向構件
142‧‧‧下橫向構件
142a‧‧‧前下橫向構件
142b‧‧‧後下橫向構件
151‧‧‧左緩衝器
153‧‧‧右緩衝器
160‧‧‧把手
161‧‧‧轉向軸
165‧‧‧連接桿
180‧‧‧座部
201a‧‧‧前外殼部
201b‧‧‧前擋泥板
201d‧‧‧地板部
201e‧‧‧後外殼部
210‧‧‧燃料箱
250‧‧‧收納箱
501‧‧‧頭盔
G1‧‧‧右端位置
G2‧‧‧中心位置
G3‧‧‧左端位置
H1‧‧‧假想線
H2‧‧‧假想線

Claims (8)

  1. 一種車輛,其包括:車體框架;右前輪及左前輪,其等沿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且可與上述車體框架一同朝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後輪,其可與上述車體框架一同朝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傾斜;右前輪支持裝置,其具有上部、及支持上述右前輪之下部;左前輪支持裝置,其具有上部、及支持上述左前輪之下部;連桿機構,其包含:右側桿,其將上述右前輪支持裝置之上部可繞沿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之右軸線旋轉地支持;左側桿,其將上述左前輪支持裝置之上部可繞與上述右軸線平行之左軸線旋轉地支持;上橫向構件,其將上述右側桿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右端部,將上述左側桿之上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左端部,且將中間部可繞沿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以及下橫向構件,其將上述右側桿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右端部,將上述左側桿之下部可旋轉地支持於左端部,且將中間部可繞與上述上軸線平行之下軸線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動力單元,其產生上述後輪之驅動力;以及燃料箱,其儲存供給至上述動力單元之燃料;且上述燃料箱係: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側視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配置於上述右前輪接地之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之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之後輪接地部之中心與上述 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的中心、和上述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與上述後輪接地部的中心之間,且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俯視下,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左端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左端的中心更靠左方,且上述燃料箱之右端配置於較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中心與上述上橫向構件及上述下橫向構件之右端的中心更靠右方。
  2.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後端配置於較上述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前方。
  3.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以和上述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重疊之方式配置。
  4.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中於上述車體框架為直立狀態之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述燃料箱之前端配置於較上述右前輪接地部及上述左前輪接地部與上述後輪接地部之中心更靠後方。
  5.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還包括具有供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之座部,且上述燃料箱係配置於上述乘坐面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
  6. 如請求項5之車輛,其中上述車體框架具有配置於上述座部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之右框架部及左框架部,且上述燃料箱係配置於上述右框架部及上述左框架部之上述車體框架上下方向之上方。
  7. 如請求項1之車輛,其還包括:座部,其具有供騎乘者乘坐之乘坐面;及地板部,其位於較上述座部更靠上述車體框架前後方向之前方,且具有供乘坐於上述乘坐面之騎乘者擱置腳之地板面;且上述燃料箱係配置於上述地板面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
  8. 如請求項7之車輛,其中上述車體框架具有於上述地板面之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的下方沿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延伸之左框架部及右框架部,且上述燃料箱係配置於上述左框架部與上述右框架部之間。
TW104103299A 2014-01-31 2015-01-30 vehicle TWI5222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7273 2014-01-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2887A TW201532887A (zh) 2015-09-01
TWI522273B true TWI522273B (zh) 2016-02-21

Family

ID=53756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299A TWI522273B (zh) 2014-01-31 2015-01-30 vehicle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840299B2 (zh)
EP (1) EP2982585B1 (zh)
JP (1) JP5797366B1 (zh)
CN (1) CN105377682B (zh)
AP (1) AP2015008940A0 (zh)
ES (1) ES2739695T3 (zh)
MX (1) MX2015017926A (zh)
TW (1) TWI522273B (zh)
WO (1) WO20151151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7366B1 (ja) * 2014-01-31 2015-10-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ES2630206T3 (es) * 2014-01-31 2017-08-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ículo
ES2914152T3 (es) * 2014-03-24 2022-06-07 Yamaha Motor Co Ltd Vehículo de tipo sillín
US10086900B2 (en) * 2014-03-24 2018-10-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ES2727622T3 (es) * 2014-03-24 2019-10-17 Yamaha Motor Co Ltd Vehículo de montar a horcajadas
JP6086889B2 (ja) * 2014-09-30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部燃料タンク
JP2017065534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7065528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7065526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7065529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7065532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WO2017086405A1 (ja) * 2015-11-20 2017-05-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144697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144698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US11130539B2 (en) * 2017-05-12 2021-09-28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Vehicle with upper and lower frame portions
JP1597383S (zh) * 2017-05-31 2018-02-13
US10843759B2 (en) * 2017-10-25 2020-11-2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USD885984S1 (en) * 2017-11-03 2020-06-02 Zhejiang Langxiang Industrial Co., Ltd. Motorcycle
USD872656S1 (en) * 2017-11-06 2020-01-14 Quadro Vehicles S.A. Motor scooter
CN109693745B (zh) * 2018-12-29 2021-04-02 北京牛电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辆的倾斜装置、方法及车辆
CN110435796A (zh) * 2019-05-31 2019-11-12 北京致行慕远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115123433B (zh) * 2022-08-19 2023-02-17 浙江阿波罗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底盘可升降的全地形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1410A (en) 1980-07-17 1982-09-28 Townsend Engineering Company Self-balancing wheeled vehicle
JPS59149874A (ja) * 1983-02-16 1984-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前2輪後1輪の自動三輪車
JPS60163752A (ja) * 1984-02-06 1985-08-26 Yamaha Motor Co Ltd 荒地走行用車輛のブレ−キ装置
JPS60193880U (ja) * 1984-06-04 198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キヤリア装置
JPS6218378A (ja) * 1985-07-17 1987-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リヤフエンダ装置
US4787470A (en) * 1986-06-30 1988-11-2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Three wheel vehicle
JP2918116B2 (ja) * 1989-06-22 1999-07-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三輪車の燃料供給部構造
JPH0661680U (ja) * 1993-02-04 1994-08-30 光雄 柳澤 低床荷台付自動自転車
ITPN20000034A1 (it) * 2000-06-02 2001-12-02 Aprilia Spa Perfezionamenti ai veicoli aventi due ruote anteriori rollanti e sterzanti e almeno una ruota motrice posteriore
US6588529B2 (en) * 2000-07-05 2003-07-08 Yamaha Hatsudoki Kabishuki Kaisha Body cover and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JP4287136B2 (ja) * 2002-12-20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配置構造
ITMI20031108A1 (it) * 2003-06-03 2004-12-04 Piaggio & C Spa Veicolo rollante a tre ruote con due ruote anteriori sterzanti
AU2004281999A1 (en) * 2003-10-21 2005-04-28 Rodney Ian Rawlinson Laterally-leaning four wheeled vehicle
ITMI20040171A1 (it) 2004-02-04 2004-05-04 Piaggio & C Spa Dispositivo anti-rollio per veicoli
ITMI20040172A1 (it) * 2004-02-04 2004-05-04 Piaggio & C Spa Dispositivo di arresto corsa delle sospensioni di un veicolo
JP2006088894A (ja) * 2004-09-24 2006-04-0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US7648148B1 (en) * 2005-07-06 2010-01-19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Leaning vehicle with tilting front wheels and suspension therefor
WO2007041095A2 (en) * 2005-09-30 2007-04-12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Leaning suspension mechanics
JP4886319B2 (ja) * 2006-02-27 2012-02-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減速装置
USD547242S1 (en) 2006-03-02 2007-07-24 Piaggio & C. S.P.A. Motorcycle
US20090107754A1 (en) * 2007-10-31 2009-04-30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Inc. Vehicle having a detachable pulley mount
USD598328S1 (en) * 2008-05-12 2009-08-18 Piaggio & C. S.P.A. Motorcycle
JP2010036791A (ja) 2008-08-07 2010-02-18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204637B2 (ja) * 2008-12-16 2013-06-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W201117997A (en) 2009-11-27 2011-06-01 Kwang Yang Motor Co Anti-turnover device for vehicle having two front wheels
JP5478311B2 (ja) * 2010-03-23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揺動四輪車両
IT1401130B1 (it) 2010-07-16 2013-07-1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sospensione per motoveicoli
JP5694788B2 (ja) * 2011-01-17 2015-04-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ITMI20111469A1 (it) * 2011-08-01 2013-02-0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regolazione dei proiettori anteriori di un veicolo basculante con meccanismo di rollio
CN202414056U (zh) * 2012-01-14 2012-09-05 于金君 一种能够倾斜车体的倒三轮摩托车
JP5889685B2 (ja) * 2012-03-22 2016-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JP5969232B2 (ja) * 2012-03-22 2016-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ホース配置構造
JP5775560B2 (ja) * 2013-12-06 2015-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5113074A (ja) * 2013-12-13 2015-06-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ES2630206T3 (es) * 2014-01-31 2017-08-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ículo
JP5797366B1 (ja) * 2014-01-31 2015-10-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6369217B2 (ja) * 2014-08-20 2018-08-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二輪車
JP6086889B2 (ja) * 2014-09-30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部燃料タン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15110A1 (ja) 2015-08-06
US9840299B2 (en) 2017-12-12
AP2015008940A0 (en) 2015-12-31
EP2982585A4 (en) 2016-05-11
MX2015017926A (es) 2016-04-13
US20160107713A1 (en) 2016-04-21
JP5797366B1 (ja) 2015-10-21
JPWO2015115110A1 (ja) 2017-03-23
EP2982585B1 (en) 2019-07-24
CN105377682B (zh) 2018-04-03
CN105377682A (zh) 2016-03-02
TW201532887A (zh) 2015-09-01
EP2982585A1 (en) 2016-02-10
ES2739695T3 (es) 2020-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2273B (zh) vehicle
TWI639533B (zh) 車輛
JP6134586B2 (ja) 鞍乗型車両
US20160121954A1 (en) Vehicle
TWI581997B (zh) Straddle type electric vehicle
JP2021054129A (ja) 鞍乗型車両
TWI570013B (zh) vehicle
TWI628107B (zh) vehicle
TWI717635B (zh) 傾斜車輛
JP2013129337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OA17617A (en) Vehicle
OA17611A (en)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