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515373B - Synchronization device of double shaft and its combination method - Google Patents

Synchronization device of double shaft and its combination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5373B
TWI515373B TW102105149A TW102105149A TWI515373B TW I515373 B TWI515373 B TW I515373B TW 102105149 A TW102105149 A TW 102105149A TW 102105149 A TW102105149 A TW 102105149A TW I515373 B TWI515373 B TW I5153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rotor
double
synchronous motion
mo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5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2173A (zh
Inventor
An Szu Hsu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to TW1021051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5373B/zh
Priority to CN201310071469.XA priority patent/CN103982532B/zh
Priority to US13/867,258 priority patent/US8959715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32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2173A/zh
Priority to US14/522,900 priority patent/US945865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5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53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3/00Hinges with pins
    • E05D3/06Hinges with pins with two or more pi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7/00Hinges or pivots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99/00Subject-matt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06F1/161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the display being foldable up to the back of the other housing with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e.g. by 360° rotation over the axis defined by the rear edge of the base enclos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24Hinge making or assemb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Description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及其組合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及其組合方法;特別是指一種提供一組合裝置控制複數個轉子和牽引部組合雙轉軸,而使該雙轉軸產生同步轉動型態之技術手段。
  應用因外力可往復轉動自如的樞軸或轉軸,來配裝在電子器物上,例如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PDA、數位取像機、電子書等,使其蓋、顯示螢幕或觀景窗可轉動而具有開、閉作用,係已為習知技藝。例如,台灣第97222022號「轉軸結構」、第96217011號「樞軸定位構件」、及第98207366號「樞軸結構」等專利案,係提供了典型的實施例。
  為了使電子器物的顯示模組(例如,螢幕)及/或機體模組在使用方面具備有更多的操作模式和應用範圍,習知技藝也已揭露一種在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之間設置雙轉軸,使顯示模組及/或機體模組可產生不同操作模式或轉動角度的結構。例如,台灣第96148572號「超廣角雙轉軸結構」、第99211350號「雙樞軸樞紐器」專利案等,係提供了可行的實施例。
  一個有關上述實施例在操作、運動和結構設計方面的課題是,這類樞軸或轉軸組件通常應用了複數個具有通孔、凹凸定位部的墊片、摩擦片、彈簧等組合在轉軸上;轉軸兩端分別以扣環或固定件固定。以及,配合彈簧的能量蓄積和釋放,來達到轉軸或樞軸組件轉動和定位的作用。
  代表性的來說,這些參考資料顯示了在有關轉軸或其相關結合組件在使用和結構設計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設計考量該轉軸和相關組件結構,以及上述的應用情形,使其不同於習用者,將可改變它的使用型態,而有別於舊法;實質上,也會增加它的應用範圍和組裝方面的簡便性。
  依據上述,在結構設計和操作技術方面係考量了下列的課題:
  1. 提供一種同步運動裝置,配裝在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之間;容許操作者只轉動顯示模組0°~180°時,使機體模組也相對同步轉動0°~180°,而使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的轉動角度總和達到360°;在使電子器物具備有更多種操作模式(或應用範圍)的條件下,獲得操作簡便之作用。
  2. 考量所述的同步運動裝置在結構設計上,應撤除習知技藝應用複數個具有通孔、凹凸定位部的墊片、摩擦片、彈簧等組合在轉軸的型態;以及,配合彈簧的能量蓄積和釋放,來達到轉軸組件轉動和定位作用。
  3. 為了在雙轉軸上建立該同步運動裝置,考量設計提供一種組合(裝置)方法,可簡便操作控制的將同步運動裝置和雙轉軸組裝在一起;並且,使該雙轉軸獲得同步轉動之作用。
  而這些課題在上述的參考資料中均未被具體教示或揭露。
  爰是,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及其組合方法,係在一個操作簡便的條件下,使雙轉軸(包括第一軸和第二軸)組合同步運動裝置之作用。包括提供一組合裝置控制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和繞設在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間的牽引部成緊張狀態;以及,推動上述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分別進入第一軸和第二軸,而構成該同步運動裝置。並且,建立第一軸轉動,經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和牽引部的配合,使第二軸同步轉動之作用。
  根據本發明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該同步運動裝置包括設置在第一軸的第一轉子、第三轉子,設置在第二軸的第二轉子、第四轉子;以及,該第一、二轉子和第三、四轉子分別配置有牽引部。實質上,第一軸驅動第一、三轉子轉動時,牽引部係拉動第二轉子朝相反第一轉子運動的方向轉動;同時,第四轉子相對使牽引部拉動第三轉子轉動,而使第一、二軸產生同步轉動型態。
  根據本發明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該牽引部係一(撓性)纜線型態,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使第一、二端分別繞設固定在第一轉子(第三轉子)和第二轉子(第四轉子)上的型態。
  根據本發明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係包括:
一作業(a),提供一組合裝置;以及,將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配置在組合裝置上。
  該組合裝置包括一基部、設置在基部上的兩驅動軸和一推動部;所述的推動部可沿著該驅動軸往復移動。以及,該驅動軸係包括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實質上,該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具有一軸孔,使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可分別安置在該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上。
一作業(b),使組合裝置之驅動軸轉動(即,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之至少其一轉動);並且,帶動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轉動,使牽引部繞設在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上,成緊張狀態。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牽引部繞設在第一轉子上的長度係大於牽引部繞設在第二轉子上的長度;牽引部繞設在第三轉子上的長度係小於牽引部繞設在第四轉子上的長度。
以及,一作業(c),組合裝置的第一、二驅動軸對應第一、二軸;並且,驅動推動部往動,將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推向第一、二軸,迫使軸孔套入第一、二軸,而完成同步運動裝置裝配在第一、二軸之作業。
  對於本發明所具有之新穎性、特點,及其他目的與功效,將在下文中配合所附圖式的詳加說明,而趨於了解;如圖所示:
10...第一軸
20...第二軸
10a、20a...固定端
10b、20b...樞接端
11...第一轉子
22...第二轉子
33...第三轉子
44...第四轉子
50、60...牽引部
51、61...第一端
52、62...第二端
70...固定部
80...固定組件
90...電子器物
91...顯示模組
92...機體模組
100...組合裝置
101...基部
103...推動部
104...組合孔
111...第一驅動軸
122...第二驅動軸
111a、122a...驅動端
111b、122b...樞接端
a...本體
b...肩部
c...軸孔
d...栓孔
第1圖係本發明和殼體之結構示意圖;顯示了第一、二軸、第一~四轉子和牽引部的組合情形。
第2圖係本發明同步運動裝置之結構分解示意圖。
第3圖係第1圖之結構剖視示意圖;圖中假想線部份描繪了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的位置。
第4圖係本發明組合方法之實施例示意圖;描繪了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和組合裝置的配合情形。
第5圖係本發明組合方法之ㄧ操作實施例示意圖;顯示了組合裝置第一、二驅動軸轉動控制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的牽引部成緊張狀態的情形。
第6圖係本發明組合方法之另ㄧ操作實施例示意圖;描繪了組合裝置的推動部推壓第一、二轉子(或第三、四轉子)設置在第一、二軸上的情形。
  請參閱第1、2及3圖,本發明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包括第一軸和第二軸;概分別以參考編號10、20表示之。該第一軸10、第二軸20係組合設置在一殼體30內;第一、二軸10、20分別具有一固定端10a、20a和一樞接端10b、20b。固定端10a、20a係配合固定座(圖未顯示),使第一、二軸10、20分別固定在電子器物90(例如,行動電話、電腦…等)的顯示模組91和機體模組92。
  第1、2及3圖也顯示了第一軸10的樞接端10b設置有第一轉子11和第三轉子33;第二軸20的樞接端20 b設置有第二轉子22和第四轉子44。第一~四轉子11、22、33、44之間配置有牽引部50、60;以及,所述第一~四轉子11、22、33、44和牽引部50、60配合固定組件80組合在第一軸10和第二軸20上。為便於說明,牽引部50係定義為A牽引部;牽引部60係定義為B牽引部。
  在所採的實例中,第一~四轉子11、22、33、44係一轉輪的型態,具有一柱狀本體a和連接形成在本體a兩端的肩部b。並且,本體a的寬度(或直徑)小於肩部b的寬度(或直徑)。
  圖中描繪了第一~四轉子11、22、33、44也包括有軸孔c;軸孔c的輪廓相同於第一、二軸樞接端10b、20b的斷面形狀。例如,圖中顯示了第一、二軸樞接端10b、20b(或軸孔c)的形狀係一矩形斷面的型態;使軸孔c樞接第一、二軸10、20的樞接端10b、20b。並且,使第一、三轉子11、33和第一軸10一起轉動;第二、四轉子22、44和第二軸20一起轉動。
  請參考第1、2及3圖,第一轉子11和第二轉子22之間配置了該A牽引部50;以及,第三轉子33和第四轉子44之間配置了該B牽引部60。A、B牽引部50、60係一(撓性)纜線型態,具有第一端51、61和第二端52、62。A牽引部50(和第一端51)係繞設固定在第一轉子11的本體a;A牽引部50和第二端52係繞設固定在第二轉子22的本體a上。以及,使B牽引部60(和第一端61)繞設固定在第三轉子33的本體a;B牽引部60和第二端62繞設固定在第四轉子44的本體a上。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第一~四轉子11、22、33、44的本體a設有栓孔d,使A、B牽引部50、60的第一、二端51、61、52、62通過栓孔d,結合一固定部70。因此,A、B牽引部50、60的第一、二端51、61、52、62不會脫離第一~四轉子11、22、33、44。並且,配合肩部b限制A、B牽引部50、60,使A、B牽引部50、60不會從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上滑脫。
  請參閱第1、2及3圖,A牽引部50配置在第一、二轉子11、22上的方向相反於B牽引部60配置在第三、四轉子33、44上的方向。例如,第3圖顯示了A牽引部50從第一轉子11(圖中)左邊繞設到第二轉子22右邊的方向,相反於B牽引部60從第三轉子33右邊繞設到第四轉子44左邊的方向。所述的配置型態會使第一軸10和第二軸20產生不同方向轉動的型態。
  請參考第3圖,假設顯示模組91係閉合在機體模組92上;其夾角角度定義為0°。當操作者打開顯示模組91,使第一軸10帶動第一轉子11(或第三轉子33)朝圖中逆時針轉動時,A牽引部50係拉動第二轉子22迫使第二軸20朝相反(即,順時針方向)第一轉子11運動的方向轉動。同時,迫使第四轉子44也順時針轉動,相對使B牽引部60配合第三轉子33的逆時針轉動,而使第一、二軸10、20產生同步轉動型態。
  因此,該同步運動裝置容許操作者打開顯示模組91使第一軸10逆時針轉動180°的位置時,第一~四轉子11、22、33、44配合A、B牽引部50、60的傳動,也使第二軸20和機體模組92同步順時針轉動到180°的位置;即,顯示模組91和機體模組92共轉動了360°的範圍。
  也就是說,所述的同步運動裝置讓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91轉動一角度或範圍,可獲得該轉動角度或範圍的二倍行程;而具備了操作快捷的作用。
  在一個較佳的實施例中,該A牽引部50的長度考量係在第一轉子11隨第一軸10轉動180°後,仍保持A牽引部50(或第一端51)捲繞在第一轉子11上的長度至少等於或大於第一轉子11圓周的1/2(圈)。也就是說,在第一轉子11轉動180°後,A牽引部50(或第一端51)繞在第一轉子11上的長度等於或大於第一轉子11轉動90°的(圓周)距離。
  可了解的是,該B牽引部60的長度考量係在第四轉子44和第二軸20轉動180°後,仍保持B牽引部60(或第二端62)捲繞在第四轉子44上的長度至少等於或大於第四轉子44圓周的1/2(圈)。也就是說,在第四轉子44轉動180°後,B牽引部60(或第二端62)繞在第四轉子44上的長度等於或大於第四轉子44轉動90°的(圓周)距離。
  須加以說明的是,牽引部50(或60)緊繞設置在該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的傳動配合結構,使牽引部50(或60)在傳遞動力的過程中,和本體a之間係形成摩擦(力)組合的型態,像習知技藝產生轉動扭力變化或滑動的情形,係被儘可能的減到最小;而使第一、二軸10、20的轉動獲得一運動平順的作用。並且,在人員的轉動操作力消失時,即停止轉動,形成定位作用。
  請參閱第4、5及6圖,根據上述說明,可了解本發明應用在這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係包括了下列的組合方法;所述的組合方法係包括:
  一作業(a),提供一組合裝置100;以及,將配置有A牽引部50的第一、二轉子11、22(或配置有B牽引部60的第三、四轉子33、44)配置在組合裝置100上。
  該組合裝置100包括一基部101、設置在基部101上的兩驅動軸(111、122)和一推動部103;所述的推動部103可沿著該驅動軸往復移動。以及,該驅動軸係包括第一驅動軸111和第二驅動軸122。第一、二驅動軸111、122具有一驅動端111a、122a和一樞接端111b、122b;並且,所述樞接端111b、122b的斷面輪廓係相同於該第一、二軸樞接端10b、20b的斷面輪廓和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的軸孔c輪廓。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推動部103係一板塊型態,具有兩組合孔104,分別套合第一、二驅動軸111、122的樞接端111b、122b,使推動部103可往復移動的組合在第一、二驅動軸111、122的樞接端111b、122b上。
  第4圖顯示了該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分別安置在該第一驅動軸111的樞接端111b和第二驅動軸122的樞接端122b上的情形。此時,A牽引部50(或B牽引部60)係成鬆弛狀態。
  一作業(b),使組合裝置之驅動軸轉動(即,第一驅動軸111和第二驅動軸122之至少其一轉動);並且,帶動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至少其中之ㄧ轉動,使A牽引部50(或B牽引部60)繞設在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上,成緊張狀態;例如,第5圖所描繪的情形。
  在可行的實施例中,配合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的繞設方向,第一、二驅動軸111、122係經驅動端111a、122a接收的動力而產生同方向轉動。可了解的是,第一驅動軸111和第二驅動軸122可依實務操作要求,形成同方向及/或非同方向、同步及/或不同步的轉動型態。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A牽引部50繞設在第一轉子11上的長度係大於A牽引部50繞設在第二轉子22上的長度;B牽引部60繞設在第三轉子33上的長度係小於B牽引部60繞設在第四轉子44上的長度。
  請參考第6圖,以及,一作業(c),組合裝置100的第一、二驅動軸111、122的樞接端111b、122b對應第一、二軸10、20的樞接端10b、20b;並且,驅動推動部103沿第一、二驅動軸111、122往動,將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推向第一、二軸10、20,迫使軸孔c套入第一、二軸樞接端10b、20b,而完成同步運動裝置裝配在第一、二軸10、20之作業。
  可了解的是,上述作業(c)的組合裝置第一、二驅動軸111、122的樞接端111b、122b對應第一、二軸10、20的樞接端10b、20b的型態,在一個修正的實施例中,係可使第一、二驅動軸111、122的樞接端111b、122b具有中空區域,以容許第一、二軸10、20的樞接端10b、20b前端進入該中空區域,使第一、二驅動軸111、122的樞接端111b、122b和該第一、二軸10、20的樞接端10b、20b位在同一直線上,以利於驅動推動部103將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推向第一、二軸10、20的作業。
  代表性的來說,這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在具備有操作轉動和定位作用的條件下,相較於舊法而言,係具有下列的考量條件和優點:
  1. 該轉軸(包括第一軸10和第二軸20)和相關組件結構(例如,第一轉子11和第二轉子22繞設A牽引部50;第三轉子33和第四轉子44繞設B牽引部60的配合等)組合構成一同步運動機制,係已被重行設計考量;而明顯不同於習知技藝應用多個墊片、摩擦片配合彈簧等組件的能量蓄積和釋放的結構型態。
  2. 該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配合A牽引部50(或B牽引部60)緊繞設置的傳動結構,以提供一種同步運動裝置,配裝在顯示模組91和機體模組92之間;容許操作者只操作顯示模組91轉動0°~180°時,機體模組92也相對同步轉動0°~180°,而使顯示模組91和機體模組92的轉動角度總和達到360°的範圍。也就是說,所述的同步運動裝置讓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91轉動一角度或範圍,可獲得該轉動角度或範圍的二倍行程。在使電子器物90具備有更多種操作模式(或應用範圍)的條件下,獲得操作簡便之作用。
  3. 應用組合裝置100的第一、二驅動軸111、122驅動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轉動,控制牽引部50(或60)繞設在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的作業;以及,使推動部103可沿第一、二驅動軸111、122往復移動的將該第一、二轉子11、22(或第三四轉子33、44)設置在第一、二軸樞接端10b、20b的作業等,而在雙轉軸(第一、二軸10、20)上建立該同步運動裝置的技術;明顯設計提供了一操作簡便的組合(裝置)方法。
  故,本發明係提供了一有效的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及其組合方法,其空間型態係不同於習知者,且具有舊法中無法比擬之優點,係展現了相當大的進步,誠已充份符合新型專利之要件。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可行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發明專利範圍所涵蓋。
10...第一軸
20...第二軸
10a、20a...固定端
10b、20b...樞接端
11...第一轉子
22...第二轉子
33...第三轉子
44...第四轉子
50、60...牽引部
70...固定部
100...組合裝置
101...基部
103...推動部
104...組合孔
111...第一驅動軸
122...第二驅動軸
111a、122a...驅動端
111b、122b...樞接端
a...本體
b...肩部
c...軸孔
d...栓孔

Claims (49)

  1. 一種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包括:
    第一軸和第二軸,第一軸和第二軸分別具有一固定端和一樞接端;
    設置在第一軸的第一轉子和第三轉子;
    設置在第二軸的第二轉子和第四轉子;
    第一轉子和第二轉子之間配置有一A牽引部;以及
    第三轉子和第四轉子之間配置有B牽引部,而使第一、二軸同步轉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第一~四轉子係一轉輪的型態,具有一柱狀本體和連接形成在本體兩端的肩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本體的寬度小於肩部的寬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第一~四轉子具有軸孔;
    該軸孔的輪廓相同於第一、二軸樞接端的斷面形狀;以及
    該軸孔係樞接第一、二軸的樞接端;並且,使第一、三轉子和第一軸一起轉動;第二、四轉子和第二軸一起轉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第一、二軸樞接端和軸孔的形狀係一矩形斷面的型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A、B牽引部係一撓性纜線型態,分別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A牽引部第一端係繞設固定在第一轉子的本體;其第二端係繞設固定在第二轉子的本體上;以及
    B牽引部第一端繞設固定在第三轉子的本體;其第二端繞設固定在第四轉子的本體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第一~四轉子的本體設有栓孔;以及
    A、B牽引部的第一、二端係通過栓孔,結合一固定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A牽引部從第一轉子繞設到第二轉子的方向,相反於B牽引部從第三轉子繞設到第四轉子的方向,使第一軸和第二軸產生不同方向轉動的型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A牽引部從第一轉子繞設到第二轉子的方向,相反於B牽引部從第三轉子繞設到第四轉子的方向,使第一軸和第二軸產生不同方向轉動的型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A牽引部的長度係在第一轉子隨第一軸轉動180°後,仍保持A牽引部捲繞在第一轉子上的長度至少等於第一轉子圓周的1/2。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A牽引部的長度係在第一轉子轉動180°後,保持A牽引部第一端繞在第一轉子上的長度大於第一轉子轉動90°的圓周距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B牽引部的長度係在第四轉子和第二軸轉動180°後,仍保持B牽引部捲繞在第四轉子上的長度至少等於第四轉子圓周的1/2。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B牽引部的長度係在第四轉子轉動180°後,保持B牽引部第二端繞在第四轉子上的長度大於第四轉子轉動90°的圓周距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第一軸、第二軸係組合設置在一殼體內。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第一、二軸的固定端係配合固定座,使第一、二軸分別固定在一電子器物的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第一~四轉子和A、B牽引部配合一固定組件組合在第一軸和第二軸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第一軸轉動0°~180°的範圍,相對使第二軸同步朝相反方向轉動0°~180°的範圍。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使第一軸轉動0°~180°的範圍,相對使第二軸和機體模組同步朝相反方向轉動0°~180°的範圍。
  19. 一種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包括:
    作業(a),提供一組合裝置;以及,將配置有A牽引部的第一、二轉子配置在組合裝置上;該第一、二轉子具有軸孔;
    該組合裝置包括一基部、設置在基部上的兩驅動軸和一推動部;所述的推動部可沿著該驅動軸往復移動;以及
    該驅動軸係包括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第一、二驅動軸分別具有一驅動端和一樞接端;
    作業(b),使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之至少其一轉動;並且,帶動第一、二轉子至少其中之ㄧ轉動,使A牽引部繞  設在第一、二轉子上,成緊張狀態;以及
    作業(c),組合裝置的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對應一第一、二軸的樞接端;並且,驅動推動部沿第一、二驅動軸往動,將第一、二轉子推向第一、二軸,迫使軸孔套入第一、二軸樞接端,而完成同步運動裝置裝配在第一、二軸之作業。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a)包括將配置有B牽引部的第三、四轉子配置在組合裝置上;該第三、四轉子具有軸孔。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b)也包括帶動第三、四轉子至少其中之ㄧ轉動,使B牽引部繞設在第三、四轉子上,成緊張狀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c)也包括驅動推動部將第三、四轉子推向第一、二軸,迫使軸孔套入第一、二軸樞接端之作業。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斷面輪廓係相同於該第一、二軸樞接端的斷面輪廓和第一、二轉子的軸孔輪廓。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斷面輪廓係相同於該第一、二軸樞接端的斷面輪廓和第三、四轉子的軸孔輪廓。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推動部係一板塊型態,具有兩組合孔,分別套合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使推動部可往復移動的組合在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上。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a)的第一、二轉子分別安置在該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上。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a)的第三、四轉子分別安置在該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上。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b)配合第一、二轉子的繞設方向,第一、二驅動軸係形成同方向和不同方向之其中之ㄧ轉動的型態。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b)配合第三、四轉子的繞設方向,第一、二驅動軸係形成同方向和不同方向之其中之ㄧ轉動的型態。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b)的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係形成同步和不同步之其中之ㄧ轉動的型態。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b)的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係形成同步和不同步之其中之ㄧ轉動的型態。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b)的A牽引部繞設在第一轉子上的長度係大於A牽引部繞設在第二轉子上的長度。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b)的B牽引部繞設在第三轉子上的長度係小於B牽引部繞設在第四轉子上的長度。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b)的A牽引部的長度係在第一轉子隨第一驅動軸轉動180°後,仍保持A牽引部捲繞在第一轉子上的長度至少等於第一轉子圓周的1/2。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b)的B牽引部的長度係在第四轉子和第二驅動軸轉動180°後,仍保持B牽引部捲繞在第四轉子上的長度至少等於第四轉子圓周的1/2。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方法,其中該作業(c)的第一、二驅動軸樞接端具有中空區域,以容許第一、二軸樞接端的前端進入該中空區域,使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和該第一、二軸的樞接端位在同一直線上。
  37. 一種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包括:
    基部;
    設置在基部上的驅動軸,驅動軸包括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第一、二驅動軸具有一驅動端和一樞接端;以及
    沿著該第一、二驅動軸往復移動的推動部。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係組合有第一、二轉子;第一、二轉子具有軸孔;
    第一、二轉子配置有A牽引部;以及
    該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斷面輪廓係相同於第一、二轉子的軸孔輪廓。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推動部係一板塊型態,具有兩組合孔,分別套合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使推動部可往復移動的組合在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上。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組合有第三、四轉子;
    第三、四轉子具有軸孔;
    第三、四轉子配置有B牽引部;以及
    該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斷面輪廓係相同於第三、四轉子的軸孔輪廓。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之至少其一轉動;並且,帶動第一、二轉子至少其中之ㄧ轉動,使A牽引部繞設在第一、二轉子上,成緊張狀態。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之至少其一轉動;並且,帶動第三、四轉子至少其中之ㄧ轉動,使B牽引部繞設在第三、四轉子上,成緊張狀態。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係形成同步和不同步之其中之ㄧ轉動的型態。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係形成同步和不同步之其中之ㄧ轉動的型態。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係形成同方向和不同方向之其中之ㄧ轉動的型態。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係形成同方向和不同方向之其中之ㄧ轉動的型態。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A牽引部繞設在第一轉子上的長度係大於A牽引部繞設在第二轉子上的長度。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B牽引部繞設在第三轉子上的長度係小於B牽引部繞設在第四轉子上的長度。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所述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其中該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具有中空區域,以容許一第一、二軸樞接端的前端進入該中空區域,使第一、二驅動軸的樞接端和該第一、二軸的樞接端位在同一直線上。
TW102105149A 2013-02-08 2013-02-08 Synchronization device of double shaft and its combination method TWI5153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5149A TWI515373B (zh) 2013-02-08 2013-02-08 Synchronization device of double shaft and its combination method
CN201310071469.XA CN103982532B (zh) 2013-02-08 2013-03-06 双转轴的同步运动装置的装配装置与装配方法
US13/867,258 US8959715B2 (en) 2013-02-08 2013-04-22 Dual-shaft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US14/522,900 US9458652B2 (en) 2013-02-08 2014-10-24 Dual-shaft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5149A TWI515373B (zh) 2013-02-08 2013-02-08 Synchronization device of double shaft and its combination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2173A TW201432173A (zh) 2014-08-16
TWI515373B true TWI515373B (zh) 2016-01-01

Family

ID=51274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5149A TWI515373B (zh) 2013-02-08 2013-02-08 Synchronization device of double shaft and its combination method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959715B2 (zh)
CN (1) CN103982532B (zh)
TW (1) TWI5153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66285U (zh) * 2013-03-27 2013-11-21 First Dome Corp 雙軸式轉軸樞轉定位結構
CN104100629B (zh) * 2013-04-15 2016-09-28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转轴的同步运动装置
TWM483647U (zh) * 2013-12-31 2014-08-01 First Dome Corp 雙軸式樞鈕之切換制動裝置
US9290976B1 (en) * 2014-10-22 2016-03-22 Chin-Hsing Horng Position-limit hinge
US9683398B2 (en) * 2014-11-19 2017-06-20 Deda Metals Company Limited Multiple-stage positioning structure of synchronously rotatable dual shafts
KR20160112143A (ko) 2015-03-18 2016-09-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의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화면 업데이트 방법
CN106286577A (zh) 2015-06-12 2017-01-0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多轴铰链和电子设备
CN105402248A (zh) * 2015-12-16 2016-03-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0635139B2 (en) 2015-11-17 2020-04-28 Lenovo (Beijing) Limited Connecting apparatus, rotating shaf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488882B2 (en) 2016-09-02 2019-11-2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Electronic device hinge assembly
CN106873718B (zh) * 2017-02-24 2020-07-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TWD187827S (zh) * 2017-07-24 2018-01-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齒輪同動式雙空心軸鉸鏈
TWM558515U (zh) * 2017-11-13 2018-04-11 Fositek Corp 扭力裝置及電子設備
US11181950B2 (en) * 2018-07-24 2021-11-2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d device
US10754394B2 (en) * 2018-10-30 2020-08-2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Hinged device
DE102018132674A1 (de) * 2018-12-18 2020-06-18 Endress+Hauser Conducta Gmbh+Co. Kg Flügelscharnier für ein Feldgerätgehäuse sowie Feldgerätgehäuse mit Flügelscharnier
TWI713433B (zh) * 2018-12-18 2020-12-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伸縮式鉸鏈及具有其的電子裝置
TWI746217B (zh) * 2020-10-20 2021-11-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可撓螢幕的轉軸結構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CN113931923B (zh) * 2021-09-30 2023-11-2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15478B (en) * 1982-02-15 1985-10-16 Courier Display Syst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hinges
TW454886U (en) * 2000-10-04 2001-09-11 Inventec Multimedia & Telecom Pivot structure
US7512426B2 (en) * 2003-04-23 2009-03-31 Noki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
US7426406B2 (en) * 2003-04-23 2008-09-16 Noki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
DE10325232B4 (de) * 2003-06-04 2005-05-25 Adam Opel Ag Scharniervorrichtung
FR2902763B1 (fr) * 2006-06-23 2009-05-22 Alcatel Sa Articulation auto-motorisee pour ensemble articule tel qu'un panneau solaire de satellite
JP2008014449A (ja) * 2006-07-07 2008-01-24 Sugatsune Ind Co Ltd 二軸ヒンジ装置
KR101449754B1 (ko) * 2008-05-14 2014-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통신 장치의 힌지 장치
GB2462583B (en) * 2008-07-30 2012-08-29 Dlp Ltd Hinge assembly for panels with toothed elements
JP2012057662A (ja) * 2010-09-06 2012-03-22 Sony Corp 電子機器
CN102654162B (zh) * 2011-09-02 2015-03-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铰链装置和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TWM461974U (zh) * 2013-02-08 2013-09-11 First Dome Corp 雙轉軸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58652B2 (en) 2016-10-04
CN103982532B (zh) 2016-09-14
CN103982532A (zh) 2014-08-13
US20150040362A1 (en) 2015-02-12
US20140223694A1 (en) 2014-08-14
US8959715B2 (en) 2015-02-24
TW201432173A (zh) 2014-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5373B (zh) Synchronization device of double shaft and its combination method
TWM458068U (zh)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
US9309705B2 (en) Dual-shaft 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fixing device
US8904601B2 (en)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US8959720B2 (en)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US9003606B2 (en)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TW201603689A (zh) 雙轉軸同步傳動裝置
CN110879643B (zh) 铰链结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TWM513555U (zh) 可應用在軟性顯示屏幕之聯結裝置
TWM461973U (zh) 轉軸傳動結構
TWM461974U (zh) 雙轉軸同步運動裝置之組合裝置
CN112449523A (zh)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设备
TWM493243U (zh) 雙轉軸同步傳動裝置
TWI615083B (zh) 可應用在軟性顯示模組之樞鈕裝置
TWM461975U (zh) 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改良
CN205876951U (zh) 双转轴同步传动结构
CN204140636U (zh) 双转轴同步传动固定装置
CN203239749U (zh) 用于双转轴的同步运动装置
CN104100629B (zh) 用于双转轴的同步运动装置
TWM464554U (zh) 用於雙轉軸之同步運動裝置
TWM537378U (zh) 用於樞軸裝置之扭力模組
JP2015004372A (ja) 360度開閉2軸ヒンジ構造
TWI549595B (zh) 旋轉組件
CN119222248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02732674U (zh) 转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