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6176B -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06176B TWI506176B TW100118095A TW100118095A TWI506176B TW I506176 B TWI506176 B TW I506176B TW 100118095 A TW100118095 A TW 100118095A TW 100118095 A TW100118095 A TW 100118095A TW I506176 B TWI506176 B TW I50617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ewing
- holder
- buckle
- button
- surface fasten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縫扣方法及縫扣縫紉機,係在例如紳士、婦人用衣服等之布料的表面側,縫上主要為扁平式鈕扣等表面扣,並在布料的背面側縫上補強扣,且在位於表面扣與布料之間之鈕扣縫製線的周邊捲繞繞線結線,以進行繞線結縫。
欲使用縫紉機以進行表面扣之縫製、補強扣(係用來補強前項縫製)的縫製、以及繞線結縫(係用以更為強化鈕扣之縫製),需有之步驟,大致可分為縫扣步驟與繞線結縫步驟2個步驟;該縫扣步驟,係將由各鈕扣保持具所保持之表面扣及補強扣以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裝設於既定之縫扣位置,並將布料裝設在兩鈕扣間之落針位置,在該狀態下藉由使兩鈕扣保持具獨立的於正交之水平二維方向移動以使兩鈕扣之鈕扣孔依序位在落針位置,將兩鈕扣同時縫製於布料;該繞線結縫步驟,係在該縫扣步驟後,將兩鈕扣反轉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為了避免較縫扣處位在布料端緣側之布料端部成為落針時的障礙,而將該布料端部往落針位置之反側折返,在該狀態下,進行對於呈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之鈕扣縫製線的周邊捲繞繞線結線之繞線結縫。
在將上述二個步驟以縫扣專用之縫紉機與繞線結縫專用之縫紉機而分別進行時,必需使用二台(二種)專用的縫紉機,因此,除了設備成本增加之外,亦由於設置(併置)二台縫紉機而必需確保有較寬的縫製空間,且不僅如此,在將已由縫扣專用之縫製機縫上鈕扣之布料暫時由該縫扣專用之縫紉機取下後,必須要重新裝設於繞線結縫專用縫紉機之側,方能進行繞線結縫,因此其問題點在於,包含至繞線結縫為止之縫扣之作業性及作業效率極差,縫扣完成之衣服,並不具有良好的生產性。
在以往,如日本發明專利第4198023號公報所揭示般,習知提案中,已有將上述之二個步驟、即可將縫扣步驟與繞線結縫步驟以一台(一種)縫紉機來進行之縫扣縫紉機。
在日本發明專利第4198023號公報所揭示之習知的縫扣縫紉機,係在將縫製表面扣之布料保持於對折狀態之布料保持構件的前端部,安裝附有補強扣之布料保持手段,該附有補強扣之布料保持手段,可將縫扣完了後之附有補強扣的布料保持於使該布料端部往落針位置之反側折返之狀態,且可將該附有補強扣之布料保持手段位置切換於,布料保持構件之前端部之落針位置附近之繞線結縫位置,以及退離位置(係指離開布料保持構件之前端部之落針位置之處)。
在該種習知的縫扣縫紉機中,係藉著使附有補強扣之布料保持手段退避至從布料保持構件之前端部之落針位置離開之退離位置,以進行縫扣步驟,之後則藉著使附有補強扣之布料保持手段切換至布料保持構件之前端部之落針位置附近,進行繞線結縫步驟,如上述,遂能使用一台縫紉機來進行縫扣步驟及繞線結縫步驟。
然而,在日本發明專利第4198023號公報所揭示之習知的縫扣縫紉機,在縫扣步驟與繞線結縫步驟中,必需動用人力來切換附有補強扣之布料保持手段的位置。特別是,在縫扣步驟結束而移至之後之繞線結縫步驟時,必須從布料保持構件暫時取出附有補強扣之布料,才能切換附有補強扣之布料保持手段的位置,接著才能將附有補強扣之布料再度裝設(安裝)至已切換位置之附有補強扣之布料保持手段,在上述情況中,在從縫扣步驟轉移至繞線結縫步驟時,需仰賴人力(縫製作業者)之投入且需要煩雜的作業程序。
因此,儘管能使用一台縫紉機來進行縫扣步驟及繞線結縫步驟,但在兩步驟之切換時仍需要如上述之煩雜的作業程序,因此其問題點在於,無法充份提昇既定之縫扣的作業性及作業效率。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現況而完成者,以可使用一台縫紉機來進行縫扣步驟與繞線結縫步驟,且無需人手即可連續進行兩步驟以明顯提昇作業性及作業效率之縫扣方法及縫扣縫紉機。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縫扣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以下各步驟且連續進行之:裝設步驟,係將由表面扣保持具所保持之表面扣及補強扣保持具所保持之補強扣,透過兩個鈕扣保持具,以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裝設在既定之縫扣位置之載置板上,且將布料裝設於兩鈕扣間的落針位置;縫扣步驟,係將兩鈕扣保持具以相對落針位置之方式而獨立的移動,以使該表面扣及補強扣之各鈕扣孔依序位在落針位置,再將兩鈕扣同時縫製於布料;縫製鈕扣保持步驟,係將在前端部形成有縫線卡合部之縫製線保持具沿著該表面扣側之布料面行進移動,使得位在表面扣與布料之間之鈕扣縫製線卡合於該縫製線保持具的縫線卡合部,藉此由表面扣保持具與縫製線保持具來保持表面扣及布料,且使補強扣保持具由載置板上退離;保持具位置退離移動步驟,係使保持著表面扣及布料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移動至由該載置板上退離的位置;鈕扣反轉步驟,係在該退離位置中,將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反轉成使兩鈕扣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反轉鈕扣復歸步驟,其係使因該反轉而從鈕扣縫製處下垂之布料端部朝表面扣側之反側進行彎折,且,將移動至該退離位置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復歸移動至該載置板上,而將布料端部進一步彎折;繞線結縫步驟,係夾位在該表面扣與縫製線保持具間之鈕扣縫製線而使針部交互的落在其兩側,以在鈕扣縫製線的周圍縫上繞線結線;及返回反轉步驟,係使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往逆向返回反轉,以使該表面扣及補強扣成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且使縫製線保持具退離。
又,為達成上述之同一目的,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具備:表面扣保持具,能將表面扣保持成可反轉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與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狀態;補強扣保持具,將補強扣保持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載置板,係被設置於既定之縫扣位置,並可載置及支承該補強扣保持具;及二個鈕扣保持具移動手段,係將該表面扣保持具及補強扣保持具沿水平面或大致水平面而個別的移動;構成為在透過該兩個鈕扣保持具將表面扣及補強扣以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而裝設於該鈕扣載置板上,且在將布料裝設於兩鈕扣間之落針位置之狀態下,係將該二個鈕扣保持具移動手段控制成能相對落針位置而獨立移動,以使此兩鈕扣之各鈕扣孔依序位於落針位置,藉此將表面扣及補強扣同時縫製於布料,且使兩鈕扣反轉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並且將掛懸於表面扣與布料之間之鈕扣縫製線夾於其中而在其兩側交互落針,以在鈕扣縫製線的周圍進行捲繞上繞線結線之繞線結縫;其特徵在於,設置有:縫製線保持具,係在將表面扣及補強扣縫製於布料後,沿表面扣側之布料面行進移動,以卡合於掛懸於表面扣與布料間之鈕扣縫製線而能保持表面扣及布料;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係將該縫製線保持具及表面扣保持具移動至退離該載置板上的位置,在該退離位置將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反轉成使兩鈕扣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且將反轉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復歸移動至該載置板上;及布料端部彎折手段,將因該兩鈕扣朝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反轉而從鈕扣縫製處下垂之布料端部,在被復歸至該載置板上之際,朝表面扣側之反側進行彎折。
根據具有上述特徵構成之本發明之縫扣方法及縫扣縫紉機,係使透過各鈕扣保持具而以水平或略水平姿勢裝設於載置板上之表面扣及補強扣,被控制成能獨立的相對落針位置而移動,藉此,與兩鈕扣之鈕扣孔數及孔間距的大小無關,能同時將表面扣及補強扣縫製於已裝設在兩鈕扣間之落針位置之布料上,以進行既定的縫扣作業。又,在縫扣作業之後,係使縫製線保持具之縫線卡合部卡合於在表面扣與布料之間的鈕扣縫製線,藉此使表面扣及布料被表面扣保持具與縫製線保持具所保持,使兩者(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移動至離開載置板上的位置,且,在該離開之位置將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反轉成使兩鈕扣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且使反轉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復歸移動至載置板上,藉此使由鈕扣縫製處下垂之布料端部朝表面扣側的反側進行彎折,遂能在布料端部不妨礙落針的情況下,進行既定之繞線結縫。
因此,藉著設將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往復移動於載置板上之位置與退離位置之步驟或機構,可將縫扣步驟與之後的繞線結縫步驟以一台縫紉機來進行,更重要的是,在縫扣步驟後而移至繞線結縫步驟之際,不需要將縫扣完了之布料藉人手來替換或重新裝設等煩雜的作業程序,而可連續的進行縫扣步驟與繞線結縫步驟。藉此,縫扣(包含補強扣之縫製及繞線結縫)的作業性及作業效率可顯著提昇,縫扣完畢之衣服之生產性可以增強。
在本發明之縫扣方法中,該保持具位置退離移動步驟包含有,使得由表面扣保持具與縫製線保持具所保持之表面扣及布料成大致水平地從該載置板上朝縫製作業位置移動之步驟;以及,在該水平移動後之縫製作業位置將該兩鈕扣反轉之鈕扣反轉步驟後,將已經反轉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扣保持具從縫製作業者位置朝其上方位置上昇移動之步驟;且,該反轉鈕扣復歸步驟係將上昇移動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位置之上方位置成大致水平地往該載置板之上方位置移動後,從該位置下降移動至載置板上之步驟。
又,該保持具位置退離移動步驟係使得由表面扣保持具與縫製線保持具所保持之表面扣及布料從該載置板上朝該載置板的上方位置上昇移動之步驟;且,該反轉鈕扣復歸步驟係藉由彎折手段,將已被上昇移動至載置板的上方位置、並在該位置進行反轉步驟後之布料端部朝著表面扣側之反側進行彎折,再從載置板之上方位置下降移動至載置板上之步驟。
又,在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該繞線結縫切換機構,在將該縫製線保持具及表面扣保持具從該載置板上朝縫製作業位置成大致水平地行進移動及使之反轉後,係從該縫製作業位置上昇移動至該縫製作業位置的上方位置,且,在將反轉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位置之上方位置朝該載置板的上方位置成大致水平地復歸移動後,係從該位置下降移動至載置板上。
又,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當兩鈕扣被反轉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時,用以將從縫扣處往下垂之布料端部在繞線結縫前朝著表面扣側之反側進行彎折之布料彎折手段,可採用下列任一者;即,在將反轉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位置的上方位置成大致水平地復歸移動至該載置板之上方位置時,使布料端部接觸於載置板,以將布料端部朝表面扣側之反側進行彎折的手段;或者是,在將反轉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從載置板的上方位置下移至載置板上之前,能先將布料端部壓向表面扣側之反側之彎折手段;較偏好的手段,係將布料端部接觸於載置板以使彎折之手段。在此情形,無需設置有例如吹氣等強制壓入機構,構成方式簡單,且,無需設有特別之步驟以供布料端部的彎折,遂能進一步提昇縫扣作業的效率。
其他之本發明之特徵構成及伴隨之效果,應可由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中而獲釐清。
以下,根據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圖1係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的大致整體立體圖。圖2~圖5係顯示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之主要各部之構成的立體圖。
如圖1所示,縫扣縫紉機1具備:可透過設置在縫紉機臂部2內之昇降驅動機構而在一定位置進行上下往復運動之針部3;用以保持表面扣B之表面扣保持具4;用以保持補強扣P之補強扣保持具5;可載置支持補強扣保持具5之載置板6;縫製線保持具(參照圖3)7;繞線結縫切換機構8;及布料壓件9。
該補強扣保持具5,係被固定於可藉由汽缸10之收縮伸張而繞著水平軸11之軸心旋轉搖動之搖動腕12的前端部。在該補強扣保持具5之旋轉搖動方向之前端部的上面,如圖2所示,安裝有:左右一對之抱持構件13、13,係從徑向的兩側彈性的抱持著補強扣P以保持之;一對之輔助彈簧構件14、14,係用來補強由該一對抱持構件13、13對補強扣P之抱持力道;及鈕扣載板15,係將補強扣P夾於與補強扣保持具5之間以保持之,且可供在其上面裝設布料W。
該補強扣保持具5的構成方式,係可藉由隨著汽缸10的收縮伸展之繞著水平軸11之軸心之旋轉搖動,而在於前端部之一對抱持構件13、13及鈕扣載板15保持補強扣P之狀態下,切換於在載置板6上受載置支承之位置、以及在縫扣結束後由載置板6上退避至機器的近側(即縫製作業側)的位置。
再者,在補強扣保持具5及鈕扣載板15的前端,形成有落針孔5a及15a,在與其相對應之位置處之載置板6,亦形成有落針孔6a。該補強扣保持具5側的落針孔5a、15a,係前端開放,使得在縫扣後將補強扣保持具5切換、搖動至上述之退離位置時,能夠從後述之鈕扣縫製線N1拔出。
上述水平軸11及載置板6,係被掛懸及固定於左右一對之補強扣保持具臂部27、27間。該左右一對之補強扣保持具臂部27、27,係被固定於可透過二個步進馬達而在水平面內互相正交之前後、左右方向(Y1-Y2方向及X1-X2方向)驅動移動之移動框體(由於係周知故省略圖示),藉此,補強扣保持具5及載置板6的構成方式,係透過移動框體而被控制成可朝前後、左右方向驅動移動。
上述之表面扣保持具4,如圖3所示,具備有:保持具本體16C;一對可動夾持構件16A、16B,係將表面扣B由徑向兩側予以夾持;以及氣壓缸17,用以使該一對可動夾持構件16A、16B呈直線式的往復驅動滑動,以切換於夾持表面扣B之狀態與夾持解除狀態,且,在該表面扣保持具4之保持具本體16C,安裝有縫製線保持具7、及用以驅動移動該縫製線保持具7之氣壓缸18。
該表面扣保持具4,係在鈕扣保持具臂部19之下端部,以可繞著水平軸心旋轉之方式而受支承,其構成方式,係可藉由氣壓缸20之伸展收縮,透過連結桿21、22而切換於將表面扣B保持於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的狀態,以及反轉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的狀態。
上述之縫製線保持具7,如圖4所示,係被固定於保持具安裝構件24的前端,該保持具安裝構件24,係以可在水平方向移動自如的方式而被縫製線保持台23所貫通支持。在該縫製線保持具7的前端部,形成有縫製線卡合部7a。該縫製線保持台23,係透過安裝片25及螺絲26而由該表面扣保持具4之保持具本體16C予以固定支承。又,保持具安裝構件24的另一端,係被固定於氣壓缸18之可動桿18a的前端,其構成方式,係可透過氣壓缸18的收縮伸展,而使縫製線保持具7沿著箭頭y1-y2方向進退移動,而切換於該卡合部7a卡合於縫扣後之鈕扣縫製線N1(參照圖8)的狀態,以及從鈕扣縫製線N1脫離的狀態。
該鈕扣保持具臂部19,如圖5所示,係由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所固定支承。在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與配置在其下方之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引導台29之間,設有作為該繞線結縫切換機構8之構成要素之一的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昇降驅動機構。又,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引導台29,係被固定於移動台30,該移動台30可透過二個步進馬達而被控制驅動移動於在水平面內彼此正交的前後、左右方向(Y1-Y2方向及X1-X2方向),藉此,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的構成方式,係透過移動台30而以獨立於補強扣保持具5及載置板6的方式而被控制成可驅動於前後、左右方向。
再者,由於移動台30之驅動移動機構及其控制機構係周知,故省略詳細說明及圖示。
上述繞線結縫切換機構8,其構成方式如下述。
亦即,如圖5所示,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係透過複數條(在圖面係4條)之桿狀導件31,以可對在移動台30上固定之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引導台29在上下方向Z1-Z2昇降的方式而被支承。在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的上面,固定支持有氣壓缸32,該氣壓缸32中之可動桿部33的下端部,係螺合及固定於在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所形成的螺絲孔34。
被固定於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引導台29而朝上方立起之螺栓35,於其上端部分,係透過防鬆螺帽37及墊圈38以可在上下自由調節位置之方式而螺合有螺帽狀的上限止動部36,該止動部36,係藉由抵接於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來限制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之上昇位置。又,在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中,透過防鬆螺帽41以可在上下自由調節位置之方式而安裝有下限止動部40,該止動部40,係藉由抵接於固定在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引導台29之止動部39來限制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之下降位置。
在以上各構成要素中,係藉由使氣壓缸32作動、使可動桿33進行伸縮動作,而構成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昇降驅動機構,其可切換於圖6所示及圖7所示之狀態,即圖6所示之將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下降至下限止動部40抵接於止動部39之下限位置之狀態,以及如圖7所示之將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上昇至使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抵接於上限止動部36之上限位置之狀態;藉由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昇降驅動機構、移動台30之驅動移動機構、及其控制機構、以及表面扣保持具4之反轉切換機構的組合,而構成該底部縫線切換機構8。
該布料壓件9,係透過汽缸42,由斜上方抵接於已被置於補強扣保持具5之鈕扣載板15上之布料W的上面,藉此防止布料W之過度的移動或彎折。
接著根據圖8及圖9,依照步驟流程,列記並詳細說明如上述構成之縫扣縫紉機1之第1縫扣流程(動作)。
1.裝設步驟:如圖8(a)所示,將表面扣保持具4所保持之表面扣B及補強扣保持具5所保持之補強扣P,透過兩個鈕扣保持具4、5而裝設在載置板6上之既定的縫扣位置、亦即以水平姿勢而裝設於落針孔6a上的位置,且,將布料W裝設在補強扣P上,將布料壓件9抵接於已裝設之布料W的上面,而將布料W保持於既定位置。
再者,在該裝設步驟中,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係如圖6所示般,位在被下降至下限位置之狀態,且,表面扣保持具4被切換為將表面扣B保持於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的狀態。
2.縫扣步驟:透過移動台30及移動框體(省略圖示),將兩個鈕扣保持具4、5控制成可獨立在前後、左右方向(Y1-Y2方向及X1-X2方向)移動,以使表面扣B之鈕扣孔及補強扣P之鈕扣孔依序位在落針位置,再使針部3相對落針孔進行上下的往復運動,藉此如圖8(b)所示,將兩鈕扣B、P同時縫製於布料W的表面與背面。在兩鈕扣B、P的縫製後,將與針部3相連側之縫線予以切斷。
3.縫扣保持步驟:如圖8(c)所示,藉由氣壓缸18之收縮動作,縫製線保持具7沿著布料W的上面,朝圖4所示箭頭y1方向推進移動,使得該縫製線保持具7之縫線卡合部7a,卡合於位在表面扣B與布料W之間之鈕扣縫製線N1。因此,藉由表面扣保持具4與縫製線保持具7,保持表面扣B及布料W。之後,補強扣保持具5藉由伴隨汽缸10之收縮伸展之繞著水平軸11之軸心的旋轉搖動,由被載置支持於載置板6上之位置,切換至退避至縫紉機近側之縫製作業(操作者)側,且,布料壓件9由布料W退避至往斜上方離開之退離位置。
4.保持具位置退離移動步驟:如圖8(d)所示,透過移動台30,將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往前方方向(Y2方向)移動,藉此將由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所保持之表面扣B、補強扣P、及布料W,朝著從載置板6上往操作側退離之位置進行水平移動。
5.鈕扣反轉步驟:藉著使氣壓缸20進行收縮動作,使得已移動至操作者側之退離位置之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繞著水平軸心進行旋動,如圖8(e)所示般,將表面扣B及補強扣P反轉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伴隨著該反轉,較鈕扣縫製處位在布料端緣側之布料端部We遂成為下垂狀態。
6.上昇步驟:在鈕扣反轉步驟後,藉著使氣壓缸32進行伸展動作,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被上昇至如圖7所示之上限位置。隨著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的上昇,已反轉之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係透過鈕扣保持具臂部19,如圖8(f)所示般的朝上方(Z1方向)上昇移動。
7.反轉鈕扣復歸步驟:藉由將上昇移動後之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透過移動台30朝後方(Y1方向)進行水平移動,圖9(g)所示,使得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復歸移動至載置板6的上方位置。此時,從鈕扣縫製處下垂之布料端部We係接觸於載置板6,藉此,布料端部We被彎折往與表面扣B側呈反向之補強扣P側。
再者,如上述,為了在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朝後方(Y1方向)水平移動時,使布料端部We接觸於載置板6而使布料端部We確實往補強扣P側彎折,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之上限位置,係根據從鈕扣縫製處下垂之布料端部We之下垂長度而預先調整設定。
8.下降步驟:藉由使氣壓缸32收縮動作,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被下降至圖6所示的下限位置。隨著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的下降,已反轉之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係透過鈕扣保持具臂部19,如圖9(h)所示般朝下方(Z2方向)下降移動,使得被彎折之布料端部We在載置板6上進一步地被彎折成大致水平姿勢。
9.繞線結縫步驟:透過移動台30,使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在前後Y1-Y2方向及左右X1-X2方向以預先設定的間距進行往復移動,藉此如圖9(i)所示,交互的將針部3落在位於表面扣B與縫製線保持具7之間的鈕扣縫製線N1的兩側,而在鈕扣縫製線N1的周邊將繞線結線N2捲繞縫。在繞線之後,將與針部3相連側之縫製線(繞線用之線)予以切斷。藉由上述之繞線結縫方式,使得鈕扣縫製線N1受到補強,縫扣動作乃更為確實。
10.後處理步驟:在繞線結縫步驟後,藉由使氣壓缸32伸展動作,使得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上昇至圖7所示之上限位置。隨著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的上昇,表面扣保持具4、縫製線保持具7、及布料W,係透過鈕扣保持具臂部19而朝著圖9(j)所示之上方向(Z1方向)上昇移動。接著,在該上昇位置,藉由使氣壓缸20伸展動作,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繞著水平軸心旋轉而朝著逆向轉動,遂如圖9(k)所示般,表面扣B及補強扣P反轉而回到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最後,藉由氣壓缸18的伸展動作,縫製線保持具7沿著布料W之上面朝著圖4所示箭頭y2的方向退離移動,且,藉由透過氣壓缸17,使表面扣保持具4之一對可動夾構件16A、16B直線驅動滑動,而解除表面扣B的夾持,遂如圖9(l)所示般,加上補強扣P及繞線結縫之既定的縫扣作業遂告完成。
在上述1~10所說明之第1縫扣流程(動作)之情形,各步驟係自動且連續的進行,藉此,表面扣B及補強扣P之雙方的縫扣作業,以及之後的繞線結縫,遂可使用一台縫紉機來進行,更重要的是,在縫扣步驟之後移至繞線結縫步驟時,無需有藉助人手將縫扣完成之布料W予以替換或重新縫製等煩雜的作業程序,既定之縫扣之作業性及作業效率,能有明顯的提昇。
之後,在鈕扣反轉步驟後,先將反轉後之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如圖8(f)所示朝著上方(Z1方向)上昇移動,在使該上昇移動後之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朝載置板6之上方位置復歸移動之反轉鈕扣復歸步驟中,如圖9(g)所示,係使從鈕扣縫製處下垂之布料端部We接觸於載置板6,藉此,可將該布料端部We彎折往與表面扣B側呈反向之補強扣P側。因此,無需為了避免布料端部We在之後的繞線結縫步驟時成為落針作業的障礙物之用來彎折之特別機構,例如吹氣機構之設置或進退自如之彎折具等之設置,而能輕易實現構造的簡化。
接著,根據圖10及圖11,依步驟流程列記並詳細說明以如上述構成之縫扣縫紉機1進行之第2縫扣流程(動作)。
1.裝設步驟:與第1縫扣流程時之步驟1完全相同,如圖10(a)所示,將表面扣保持具4所保持之表面扣B及補強扣保持具5所保持之補強扣P,透過兩個鈕扣保持具4、5而裝設在載置板6上之既定的縫扣位置、亦即以水平姿勢而裝設於落針孔6a上的位置,且,將布料W裝設在補強扣P上,將布料壓件9抵接於已裝設之布料W的上面,而將布料W保持於既定位置。
再者,在該裝設步驟中,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係如圖6所示般,位在被下降至下限位置之狀態,且,表面扣保持具4被切換於將表面扣B保持於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的狀態。
2.縫扣步驟:與第1縫扣流程(動作)時之步驟2完全相同,透過移動台30及移動框體(省略圖示),將兩個鈕扣保持具4、5控制成可獨立在前後、左右方向(Y1-Y2方向及X1-X2方向)移動,以使表面扣B之鈕扣孔及補強扣P之鈕扣孔依序位在落針位置,再使針部3相對落針孔進行上下的往復運動,藉此如圖10(b)所示,將兩鈕扣B、P同時縫製於布料W的表面與背面。在兩鈕扣B、P的縫製後,將與針部3相連側之縫線予以切斷。
3.縫扣保持步驟:與第1縫扣流程(動作)時之步驟3完全相同,如圖10(c)所示,藉由氣壓缸18之收縮動作,縫製線保持具7沿著布料W的上面,朝圖4所示箭頭y1方向推進移動,使得該縫製線保持具7之縫線卡合部7a,卡合於位在表面扣B與布料W之間之鈕扣縫製線N1。因此,藉由表面扣保持具4與縫製線保持具7,保持表面扣B及布料W。之後,補強扣保持具5藉由伴隨汽缸10之收縮伸展之繞著水平軸11之軸心的旋轉搖動,由被載置支持於載置板6上之位置,切換至退避至縫紉機近側之縫製作業(操作者)側,且,使料壓件9由布料W退避至往斜上方離開之退離位置。
4.保持具位置退離移動步驟:藉由使氣壓缸32伸張動作,使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上升至圖7所示之上限位置。隨著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的上升,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係透過鈕扣保持具臂部19朝上方(Z1方向)上升,如圖10(d)所示般,退離移動至載置板6之正上方位置。
5.鈕扣反轉步驟:藉著使氣壓缸20進行收縮動作,使得已退離移動至載置板6之正上方位置之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繞著水平軸心進行旋動,如圖10(e)所示般,將表面扣B及補強扣P反轉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伴隨著該反轉,較鈕扣縫製處位在布料端緣側之布料端部We遂成為下垂狀態。
6.布料端部之折返步驟:如圖10(f)之箭頭所示,從表面扣B側朝著因反轉而下垂之布料端部We以吹氣等方式使其彎折,而將布料端部We朝表面扣B側的反側進行彎折。
7.反轉鈕扣復歸步驟:藉由使氣壓缸32收縮動作,使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下降至圖6所示之下限位置。隨著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的下降,已反轉之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係透過鈕扣保持具臂部19,如圖11(g)所示般地朝下方(Z2方向)下降移動,使得已彎折之布料端部We在載置板6上被彎折成大致水平姿勢。
8.繞線結縫步驟:與第1縫扣流程(動作)時之步驟9完全相同,透過移動台30,使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在前後Y1-Y2方向及左右X1-X2方向以預先設定的間距進行往復移動,藉此如圖11(h)所示,交互的將針部3落在位於表面扣B與縫製線保持具7之間的鈕扣縫製線N1的兩側,而在鈕扣縫製線N1的周邊將繞線結縫N2捲繞縫。在繞線之後,將與針部3相連側之縫製線(繞線用之線)予以切斷。藉由上述之繞線結縫方式,使得鈕扣縫製線N1受到補強,縫扣動作乃更為確實。
9.後處理步驟:與第1縫扣流程(動作)時之步驟10完全相同,在繞線結縫步驟後,藉由使氣壓缸32伸展動作,使得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上昇至圖7所示之上限位置。隨著該鈕扣保持具臂部架台28的上昇,表面扣保持具4、縫製線保持具7、及布料W,係透過鈕扣保持具臂部19而朝著圖11(i)所示之上方向(Z1方向)上昇移動。接著,在該上昇位置,藉由使氣壓缸20的伸展動作,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繞著水平軸心旋轉而朝著逆向轉動,遂如圖11(j)所示般,表面扣B及補強扣P反轉而回到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最後,藉由氣壓缸18的伸展動作,縫製線保持具7沿著布料W之上面朝著圖4所示箭頭y2的方向退離移動,且,藉由透過氣壓缸17,使表面扣保持具4之一對可動夾構件16A、16B直線驅動滑動,而解除表面扣B的夾持,遂如圖11(k)所示般,加上補強扣P及繞線結縫之既定的縫扣作業遂告完成。
在上述1~9所說明之第2縫扣流程(動作)之情形,與第1縫扣流程時相同,可將表面扣B及補強扣P雙方的縫扣作業,以及之後的繞線結縫,使用一台縫紉機來進行,更重要的是,在縫扣步驟之後移至繞線結縫步驟時,無需有藉助人手將縫扣完成之布料W予以替換或重新縫製等煩雜的作業程序,既定之縫扣之作業性及作業效率,能有明顯的提昇。
再者,在採用第2縫扣流程之情形時,在縫扣步驟後,係將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如圖10(d)所示地上昇移動至載置板6的上方位置,可在該上昇位置進行鈕扣反轉步驟,因此,可省略使表面扣保持具4及縫製線保持具7在水平方向往復移動的步驟,而可進一步提昇縫扣作業的效率。
再者,在上述第2縫扣流程,作為布料端部We之彎折手段,係吹氣較佳,但亦能使用驅動彎折具來進行,亦可由操作者以手持棒狀構件之方式予以加壓使之彎折。
1...縫扣縫紉機
4...表面扣保持具
5...補強扣保持具
6...載置板
7...縫製線保持具
8...繞線結縫切換機構
30...移動台(鈕扣保持具移動手段)
B...表面扣
P...補強扣
W...布料
We...布料端部
N1...鈕扣縫製線
N2...繞線結線
圖1係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大致之整體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之補強扣保持具的分解擴大立體圖。
圖3係顯示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之表面扣保持具、其驅動機構、及反轉機構之擴大立體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之縫製線保持具、及其移動驅動機構之擴大立體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之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之部分切除後的擴大立體圖。
圖6係用以說明上述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之一個動作狀態之部分剖面之擴大側面圖。
圖7係用以說明上述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之另一動作狀態之部分剖面之擴大側面圖。
圖8(a)~(f),係用以說明縫扣流程之一例之要部的擴大概略前視圖。
圖9(g)~(l),係用以說明縫扣流程之一例之要部的擴大概略前視圖。
圖10(a)~(f),係用以說明縫扣流程之另一例之要部的擴大概略前視圖。
圖11(g)~(k),係用以說明縫扣流程之另一例之要部的擴大概略前視圖。
3...針部
6...載置板
6a...落針孔
7...縫製線保持具
B...表面扣
N1...鈕扣縫製線
P...補強扣
We...布料端部
Claims (9)
- 一種縫扣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以下各步驟且連續進行之:裝設步驟,係將由表面扣保持具所保持之表面扣及補強扣保持具所保持之補強扣,透過兩個鈕扣保持具,以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裝設在既定之縫扣位置之載置板上,且將布料裝設於兩鈕扣間的落針位置;縫扣步驟,係將兩鈕扣保持具以相對落針位置之方式而獨立的移動,以使該表面扣及補強扣之各鈕扣孔依序位在落針位置,再將兩鈕扣同時縫製於布料;縫製鈕扣保持步驟,係將在前端部形成有縫線卡合部之縫製線保持具沿著該表面扣側之布料面行進移動,使得位在表面扣與布料之間之鈕扣縫製線卡合於該縫製線保持具的縫線卡合部,藉此由表面扣保持具與縫製線保持具來保持表面扣及布料,且使補強扣保持具由載置板上退離;保持具位置退離移動步驟,係使保持著表面扣及布料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移動至由該載置板上退離的位置;鈕扣反轉步驟,係在該退離位置中,將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反轉成使兩鈕扣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反轉鈕扣復歸步驟,係使因該反轉而從鈕扣縫製處下垂之布料端部朝表面扣側之反側進行彎折,且將移動至該退離位置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復歸移動至該載置板上,而將布料端部進一步彎折;繞線結縫步驟,係夾位在該表面扣與縫製線保持具間之鈕扣縫製線而使針部交互的落在其兩側,以在鈕扣縫製線的周圍縫上繞線結線;及返回反轉步驟,係使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往逆向返回反轉,以使該表面扣及補強扣成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且使縫製線保持具退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縫扣方法,其中該保持具位置退離移動步驟包含有:使得由表面扣保持具與縫製線保持具所保持之表面扣及布料成大致水平地從該載置板上朝縫製作業位置移動之步驟、以及在該水平移動後之縫製作業位置將該兩鈕扣反轉之鈕扣反轉步驟後,將已經反轉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扣保持具從縫製作業者位置朝其上方位置上昇移動之步驟;且,該反轉鈕扣復歸步驟係將上昇移動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者位置之上方位置成大致水平地往該載置板之上方位置移動後,從該位置下降移動至載置板上之步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縫扣方法,其中該保持具位置退離移動步驟係使得由表面扣保持具與縫製線保持具所保持之表面扣及布料從該載置板上朝該載置板的上方位置上昇移動之步驟;且,該反轉鈕扣復歸步驟係藉由彎折手段,將已被上昇移動至載置板的上方位置、並在該位置進行反轉步驟後之布料端部朝著表面扣側之反側進行彎折,再從載置板之上方位置下降移動至載置板上之步驟。
- 一種縫扣縫紉機,具備:表面扣保持具,能將表面扣保持成可反轉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與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狀態;補強扣保持具,將補強扣保持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鈕扣載置板,係被設置於既定之縫扣位置,並可載置及支承該補強扣保持具;及二個鈕扣保持具移動手段,係將該表面扣保持具及補強扣保持具沿水平面或大致水平面而個別的移動;構成為在透過該兩個鈕扣保持具將表面扣及補強扣以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而裝設於該鈕扣載置板上,且在將布料裝設於兩鈕扣間之落針位置之狀態下,將該二個鈕扣保持具移動手段控制成能相對落針位置而獨立移動,以使此兩鈕扣之各鈕扣孔依序位於落針位置,藉此將表面扣及補強扣同時縫製於布料,且使兩鈕扣反轉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並且將掛懸於表面扣與布料之間之鈕扣縫製線夾於其中而在其兩側交互落針,以在鈕扣縫製線的周圍進行捲繞上繞線結線之繞線結縫;其特徵在於,設置有:縫製線保持具,係在將表面扣及補強扣縫製於布料後,沿表面扣側之布料面行進移動,以卡合於掛懸於表面扣與布料間之鈕扣縫製線而能保持表面扣及布料;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係將該縫製線保持具及表面扣保持具移動至退離該載置板上的位置,在該退離位置將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反轉成使兩鈕扣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且將反轉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復歸 移動至該載置板上;及布料端部彎折手段,將因該兩鈕扣朝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反轉而從鈕扣縫製處下垂之布料端部,在被復歸至該載置板上之際,朝表面扣側之反側進行彎折。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縫扣縫紉機,其中該繞線結縫切換機構,在將該縫製線保持具及表面扣保持具從該載置板上朝縫製作業位置成大致水平地行進移動及使之反轉後,係從該縫製作業位置上昇移動至該縫製作業位置的上方位置,且,在將反轉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位置之上方位置朝該載置板的上方位置成大致水平地復歸移動後,係從該位置下降移動至載置板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縫扣縫紉機,其中該布料端部彎折手段,在將反轉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位置之上方位置成大致水平地復歸移動至該載置板的上方位置時,係使布料端部接觸於載置板,藉此使布料端部朝表面扣側之反側進行彎折使成彎折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縫扣縫紉機,其中該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之構成方式係,在將該縫製線保持具及表面扣保持具從該載置板上上昇移動至該載置板的上方位置且使反轉後,從載置板之上方位置下降移動至載置板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縫扣縫紉機,其中該布料端部彎折手段之構成方式係,在使反轉後之表面扣保持具及縫製線保持具從載置板的上方位置下降移動至載置板上之前,先將由鈕扣縫製處下垂之布料端部壓向表面扣側之反 側使成彎折。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縫扣縫紉機,其中該布料端部彎折手段之構成方式係,從表面扣之側,朝向由鈕扣縫製處下垂之布料端部進行吹氣,或是藉由使驅動式加壓器具移動,而將布料端部朝表面扣之側的反側進行機械性、強制性的壓入使成彎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37703A JP5110491B2 (ja) | 2010-05-31 | 2010-05-31 | ボタン付け方法及び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15727A TW201215727A (en) | 2012-04-16 |
TWI506176B true TWI506176B (zh) | 2015-11-01 |
Family
ID=45007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18095A TWI506176B (zh) | 2010-05-31 | 2011-05-24 |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110491B2 (zh) |
CN (1) | CN102260965B (zh) |
TW (1) | TWI50617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77727B2 (ja) * | 2012-06-14 | 2014-04-23 |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
CN109338600B (zh) * | 2018-10-12 | 2021-03-26 |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纽扣自动调整功能的钉扣机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4045A (ja) * | 1990-05-18 | 1992-01-28 | Brother Ind Ltd |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
JPH08276083A (ja) * | 1996-06-03 | 1996-10-22 | Juki Corp | ボタン付け縫いミシン |
CN1389611A (zh) * | 2001-05-31 | 2003-01-08 | 重机公司 | 缠线脚钉扣缝纫机 |
JP2005118377A (ja) * | 2003-10-17 | 2005-05-12 | Juki Corp |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
JP2008055127A (ja) * | 2006-08-31 | 2008-03-13 |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 ボタン縫い付け方法及びそのミシ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88428A (en) * | 1989-09-18 | 1992-02-18 | Mim Industries, Inc. | Button attaching machine and method |
JP4107763B2 (ja) * | 1999-01-27 | 2008-06-25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
-
2010
- 2010-05-31 JP JP2010137703A patent/JP511049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5-24 TW TW100118095A patent/TWI50617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5-30 CN CN201110158759.9A patent/CN10226096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4045A (ja) * | 1990-05-18 | 1992-01-28 | Brother Ind Ltd |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
JPH08276083A (ja) * | 1996-06-03 | 1996-10-22 | Juki Corp | ボタン付け縫いミシン |
CN1389611A (zh) * | 2001-05-31 | 2003-01-08 | 重机公司 | 缠线脚钉扣缝纫机 |
JP2005118377A (ja) * | 2003-10-17 | 2005-05-12 | Juki Corp |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
JP4198023B2 (ja) * | 2003-10-17 | 2008-12-17 | Juki株式会社 |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
JP2008055127A (ja) * | 2006-08-31 | 2008-03-13 |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 ボタン縫い付け方法及びそのミシ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60965A (zh) | 2011-11-30 |
JP5110491B2 (ja) | 2012-12-26 |
CN102260965B (zh) | 2014-05-28 |
TW201215727A (en) | 2012-04-16 |
JP2011251095A (ja) | 2011-1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WO2015147118A1 (ja) | コード材を縫着可能な刺繍ミシン | |
TW201839204A (zh) | 縫紉機的布料握持裝置 | |
TWI506176B (zh) |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 |
CN106245239B (zh) | 夹紧机构及具备该夹紧机构的缝纫机 | |
JP2013128551A (ja) | ミシン | |
TWI506177B (zh) |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 |
CN113802275A (zh) | 一种缝纫机织物张拉设备 | |
US20050263055A1 (en) | Embroidery frame for caps | |
KR101252055B1 (ko) | 재봉기 | |
JP4057890B2 (ja) | ジグザグ縫いミシン | |
CN213866796U (zh) | 一种手工艺制品用可调节角度的刺绣架 | |
TWI727017B (zh) | 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 |
JPH0642621Y2 (ja) | ミシンのバンドル−プ弛め装置 | |
JP3969574B2 (ja) | ミシン | |
TWI386533B (zh) | Sewing sewing machine | |
JP4198023B2 (ja) |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 |
JPH0523453A (ja) | ミシン | |
JP3693323B2 (ja) | ミシンにおけるスプレッダーの駆動装置 | |
CN219824564U (zh) | 一种自动送料式缝纫工装 | |
JPH0931825A (ja) | 筒状加工布の刺繍方法及び刺繍ミシン | |
CN211645594U (zh) | 防翘曲缝合件缝纫设备 | |
JP4562539B2 (ja) | 刺繍ミシンの縫製品保持装置 | |
WO2005024109A1 (en) | Device to automatically change the thread in a needle in textile machines, relative method and textile machine adopting said thread-change device | |
JP2014161462A (ja) | 縫製装置の下糸繰出し装置 | |
JPS59168162A (ja) | ミシ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