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482389B - 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及其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 - Google Patents

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及其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2389B
TWI482389B TW102107304A TW102107304A TWI482389B TW I482389 B TWI482389 B TW I482389B TW 102107304 A TW102107304 A TW 102107304A TW 102107304 A TW102107304 A TW 102107304A TW I482389 B TWI482389 B TW I4823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connection point
coil
conductive coils
p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7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6411A (zh
Inventor
Ko Ting Liao
Tzong Dar Wu
Ju Chiao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Luxx Lighting Technology Taiw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xx Lighting Technology Taiwan Ltd filed Critical Luxx Lighting Technology Taiwan Ltd
Priority to TW1021073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2389B/zh
Priority to US14/193,016 priority patent/US20140247007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436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64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2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238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及其發送裝置與 接收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能傳送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
隨著科技進步,生活中充斥愈來愈多的電子設備。有些電子設備,諸如電腦、電視等較大型的電子設備,均是以電線連接市電插座,以取得電能而運作,而體積小如行動電話、隨身聽、無線滑鼠等電子設備,則多以碳鋅電池或充電電池提供運作所需電能。
為了提升電子設備的取得電能或是電池充電的方便性,習知無線供電裝置通常使用一線圈系統,透過電磁感應實現無線傳送電能。線圈系統包括一供電線圈以及一受電線圈,其中供電線圈與一供電電路耦接,受電線圈與一受電負載耦接。供電線圈可包括一第一磁性導體以及一第一導電線圈,第一導電線圈圍繞第一磁性導體。受電線圈亦可包括一第二磁性導體以及一第二導電線圈,第二導電線圈圍繞第二磁性導體。第一導電線圈及第二導電線圈皆屬於單一渦形線圈。
當第一導電線圈的兩端電壓為一電壓,且一隨時間變化的電流流經第一導電線圈,並於第一導電線圈周圍產生磁場,磁場之磁力線進入第二導電線圈,並於第二導電線圈兩端產生感應電動勢,進而產生另一電流,且第二導電線圈的兩端具有另一電壓,藉以供電給受電負載。習知線圈系統的無線電力傳輸工作距離(即 第一導電線圈與第二導電線圈間的距離)與第一、第二導電線圈的線圈匝數以及第一、第二磁性導體的長度有關。然而,增加第一、第二導電線圈的線圈匝數以及第一、第二磁性導體的長度,雖然可以增加工作距離d1 ,但將導致諧振電路與第一導電線圈上的電壓及溫度急遽上升,造成溫度過高。舉例來說,習知線圈系統在5瓦(W)電力傳送情況下,工作距離為50毫米(mm)時,第一導電線圈上的電壓須超過400V,而溫度超過攝氏80度,如此在使用上可能有安全上及壽命上的疑慮。
因此,針對無線傳輸電力技術提出一種在較長的工作距離下仍維持在穩定電壓及溫度的線圈系統是有其必要的。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以感應耦合的方式將電能傳送至接收裝置的發送裝置,發送裝置包括一電源供應電路、一第一導電線圈以及一第二導電線圈。電源供應電路具有一第一連接點及一第二連接點。第一導電線圈具有一第一末端及一第二末端。第二導電線圈位於鄰近該第一導電線圈並具有一第三末端及一第四末端。其中,該第一、第三末端分別與該第一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一、第三末端與該第一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一電壓,而該第二、第四末端分別與該第二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二、第四末端與該第二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二電壓。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以感應耦合的方式由發送裝置接收電能的接收裝置。接收裝置包括一受電負載、一第一導電線圈以及一第二導電線圈。受電負載具有一第一連接點及一第二連接點。第一導電線圈具有一第一末端及一第二末端。第二導電線圈位於鄰近該第一導電線圈並具有一第三末端及一第四末端。其中,該第一、第三末端分別與該第一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一、第三末端與該第一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一電壓,而該第二、第四末端分別與該第二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二、第四末 端與該第二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二電壓。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以感應耦合的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電能傳送系統包括一電源供應電路、包含第一、第二導電線圈的供電線圈模組、一受電負載、及包含第三、第四導電線圈的受電線圈模組。電源供應電路具有一第一連接點及一第二連接點。第一導電線圈具有一第一末端及一第二末端。第二導電線圈位於鄰近該第一導電線圈並具有一第三末端及一第四末端。受電負載具有一第三連接點及一第四連接點。第三導電線圈與該第一導電線圈相對並具有一第五末端及一第六末端。第四導電線圈,其位於鄰近該該第三導電線圈且與該第二導電線圈相對,並具有一第七末端及一第八末端。其中,該第一、第三末端分別與該第一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一、第三末端與該第一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一電壓,而該第二、第四末端分別與該第二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二、第四末端與該第二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二電壓。該第五、第七末端分別與該第三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五、第七末端與該第三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三電壓,而該第六、第八末端分別與該第四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六、第八末端與該第四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四電壓。該供電線圈模組與該受電線圈模組相感應耦合,以提供電能予該受電負載使用。
是故,本發明的電能傳送系統利用多個獨立排列的導電線圈作為傳送裝置及接收裝置,使得在特定電力傳送下,可增加無線電力傳輸工作距離,並保持穩定的傳送裝置之導電線圈電壓及溫度。
1‧‧‧電能傳送系統
101‧‧‧發送裝置
11‧‧‧電源供應電路
13‧‧‧供電線圈模組
a、b‧‧‧連接點
131、133、135、137‧‧‧導電線圈
1311、1312、1331、1332、1351、1352、1371、1372‧‧‧末端
132、134、136、138‧‧‧磁性導體
102‧‧‧接收裝置
15‧‧‧受電線圈模組
151、153、155、157‧‧‧導電線圈
1511、1512、1531、1532、1551、1552、1571、1572‧‧‧末端
152、154、156、158‧‧‧磁性導體
17‧‧‧受電負載
c、d‧‧‧連接點
iA -i8 ‧‧‧電流
x1 -x4 、y1 -y4 ‧‧‧軸向
C‧‧‧軸向
21‧‧‧固定外框
21A、21B‧‧‧側邊
22‧‧‧樞軸
23‧‧‧活動框
23'‧‧‧滑動框
23A、23B‧‧‧框邊
230‧‧‧電子裝置
3‧‧‧充電裝置
31‧‧‧充電板
34‧‧‧可攜式裝置
25、32‧‧‧電源
v1 、v2 、v12 、v3 、v4 、v34 、va 、vb ‧‧‧電壓
d1 、d2 ‧‧‧工作距離
E1、E2‧‧‧電磁場
第1圖為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無接觸式電能傳送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為繪示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排列方式。
第3A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將無接觸式電能傳 送系統應用於窗戶上的電子裝置。
第3B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將無接觸式電能傳送系統應用於拉門或拉窗上的電子裝置。
第4圖繪示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將無接觸式電能傳送系統應用於充電裝置。
為進一步說明各實施例,本發明乃提供有圖式。此些圖式乃為本發明揭露內容之一部分,其主要係用以說明實施例,並可配合說明書之相關描述來解釋實施例的運作原理。配合參考這些內容,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以及本發明之優點。圖中的元件並未按比例繪製,而類似的元件符號通常用來表示類似的元件。
第1圖為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無接觸式電能傳送系統的示意圖。「無接觸式」係指該電能傳送系統無須透過導電材質的接觸,即可將電能在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之間傳送。電能傳送系統1包括一發送裝置101以及一接收裝置102。發送裝置101係以電磁感應耦合的方式將電能傳送至接收裝置102。發送裝置101包括一電源供應電路11以及一供電線圈模組13。接收裝置102包括一受電線圈模組15以及一受電負載17。供電線圈模組13與受電線圈模組15大致上相對稱設置於一縱軸C的兩側,電源供應電路11藉由供電線圈模組13與受電線圈模組15之間的電磁感應將電能傳送至受電負載17。
供電線圈模組13包括複數個導電線圈131、133、135、137。值得一提,本發明不限於的導電線圈的數量,其可為2、3、4、5或更多。導電線圈131、133、135、137大致上呈線性排列並彼此間隔設置,且可分別圍繞軸向x1 、x2 、x3 、x4 ,其中軸向x1 、x2 、x3 、x4 相對齊並實質上位於同一第一線性軸上。其中,相鄰的兩個導電線圈(例如導電線圈131與導電線圈133,導電線圈133與導電線圈135, 及導線線圈135與導電線圈137)係沿相反的方向圍繞其對應的軸向。舉例而言,導電線圈131沿第一方向圍繞其軸向x1 ,導電線圈133沿相反的第二方向圍繞其軸向x2 ,導電線圈135沿第一方向圍繞其軸向x3 ,而導電線圈137沿第二方向圍繞其軸向x4 。因此,導電線圈131、133、135、137相對齊並位於同一線性軸上,且相鄰的導電線圈係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該線性軸。
電源供應電路11具有兩個連接點a、b,其中連接點a具有電壓v1 ,連接點b具有不同於v1 的電壓v2 。供電線圈模組13的各導電線圈131、133、135、137皆具有兩個末端,其中一個末端連接到連接點a,另一個末端連接到連接點b,使導電線圈131、133、135、137介於連接點a、b間彼此並聯連接。舉例來說,導電線圈131具有兩個末端1311、1312,導電線圈133具有兩個末端1331、1332,導電線圈135具有兩個末端1351、1352,而導電線圈137具有兩個末端1371、1372。導電線圈131的末端1311、導電線圈133的末端1331、導電線圈135的末端1351及導電線圈137的末端1371(這些末端例如為各導電線圈的電流輸入端)分別連接至連接點a,使各末端1311、1331、1351、1371的電壓實質上等於電壓v1 。導電線圈131的末端1312、導電線圈133的末端1332、導電線圈135的末端1352及導電線圈137的末端1372(這些末端例如為各導電線圈的電流輸出端)則分別連接至連接點b,使各末端1312、1332、1352、1372的電壓實質上等於電壓v2
類似地,受電線圈模組15包括複數個導電線圈151、153、155、157。導電線圈151、153、155、157大致上呈線性排列並彼此間隔設置,且可分別圍繞軸向y1 、y2 、y3 、y4 ,其中軸向y1 、y2 、y3 、y4 相對齊並實質上位於同一第二線性軸上,此第二線性軸與軸向x1 、x2 、x3 、x4 的第一線性軸相間隔並相互平行。其中,相鄰的兩個導電線圈(例如導電線圈151與導電線圈153,導電線圈153與導電線圈155,及導電線圈155與導電線圈177)係沿相反的方向圍繞其對應的軸向。舉例而言,導電線圈151沿第二方向圍繞其軸向y1 ,導電線圈153沿相反的第一方向圍繞其軸向y2 ,導電線圈155沿第二方 向圍繞其軸向y3 ,而導電線圈157沿第一方向圍繞其軸向y4 。因此,導電線圈151、153、155、157也相對齊並位於同一線性軸上,且相鄰的導電線圈係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該線性軸。
受電負載17具有兩個連接點c、d。受電線圈模組15的各導電線圈151、153、155、157皆具有兩個末端,其中一個末端連接到連接點c,另一個末端則連接到連接點d,使導電線圈151、153、155、157介於連接點c、d間彼此並聯連接。舉例來說,導電線圈151具有兩個末端1511、1512,導電線圈153具有兩個末端1531、1532,導電線圈155具有兩個末端1551、1552,而導電線圈157具有兩個末端1571、1572。導電線圈151的末端1511、導電線圈153的末端1531、導電線圈155的末端1551及導電線圈157的末端1571(這些末端例如為各導電線圈的電流輸入端)分別連接至連接點c,使各末端1511、1531、1551、1571的電壓實質上等於電壓v3 。導電線圈151的末端1512、導電線圈153的末端1532、導電線圈155的末端1552及導電線圈157的末端172(這些末端例如為各導電線圈的電流輸出端)則分別連接至連接點d,使各末端1512、1532、1552、1572的電壓實質上等於電壓v4 。因此,供電線圈模組13與受電線圈模組15係對稱地設置,亦即導電線圈131、151以縱軸C相對稱,導電線圈133、153以縱軸C相對稱,導電線圈135、155以縱軸C相對稱,而導電線圈137、157以縱軸C相對稱,從而使得所產生的各電磁場E1分別分佈於同一平面中。
供電線圈模組13的導電線圈131、133、135、137藉由彼此並聯連接,使得各導電線圈131、133、135、137具有與電源供應電路11的兩連接點a、b的電壓相同的穩定電壓差v12 =v1 -v2 。故導電線圈131、133、135、137的傳輸工作距離d2 可視需要而增加,而各導電線圈並聯的效應減少工作距離d2 對導電線圈的電壓的影響。其中工作距離d2 係指供電線圈模組13與受電線圈模組15之間的距離。舉例來說,電源供應電路11供應5瓦(W)電力,且工作距離d2 為50毫米(mm)時,導電線圈131、133、135、137上的電壓約小於200V。
當電源供應電路1於連接點a輸出一隨時間變化的電流iA ,電流iA 分配到各導電線圈131、133、135、137形成分流電流i1 、i2 、i3 、i4 ,使導電線圈分別產生磁場。由於相鄰的兩個導電線圈(例如131、133)係沿相反方向圍繞其軸向,因此,相鄰的兩個導電線圈(例如131、133)產生的磁場方向相反,且其相鄰末端(例如1312、1331)具有相同的極性,使得導電線圈131、133、135、137彼此不會相吸,可呈分開排列。
在一有效的工作距離d2 下,導電線圈131、133、135、137透過電磁感應耦合於導電線圈151、153、155、157上分別產生感應電流i5 、i6 、i7 、i8 ,經匯聚後形成一電流iC 流經受電負載17,使受電負載17的連接點c具有電壓v3 ,連接點d則具有電壓v4
受電線圈模組15的導電線圈151、153、155、157藉由彼此並聯連接,使得各導電線圈151、153、155、157具有與受電負載17的兩連接點c、d的電壓相同的穩定電壓差v34 =v3 -v4 。由於相鄰的兩個導電線圈(例如151、153)係沿相反方向圍繞其軸向,因此,相鄰的兩個導電線圈(例如151、153)產生的磁場方向相反,且其相鄰末端(1512、1531)具有相反的極性,使得導電線圈151、153、155、157彼此不會相吸,可呈分開排列。
根據一實施例,為了增加供電線圈模組13的電感,導電線圈131、133、135、137可分別圍繞磁性導體132、134、136、138,且磁性導體132、134、136、138彼此間隔設置,其中磁性導體例如為鐵粉芯。由於相鄰的兩個導電線圈(例如131、133)係沿相反方向圍繞磁性導體(例如132、134),因此,通過相鄰的兩個磁性導體(例如132、134)的磁場方向相反,且其相鄰末端具有相反的極性,使得磁性導體132、134、136、138彼此不會相吸,可呈分開排列。
類似地,為了增加受電線圈模組15的電感,導電線圈151、153、155、157可分別圍繞磁性導體152、154、156、158(例如鐵粉芯),且磁性導體152、154、156、158彼此間隔設置。由於相鄰的兩個導電線圈(例如151、153)係沿相反方向圍繞磁性導體(例如152、154),因此,通過相鄰的兩個磁性導體(例如152、154)的 磁場方向相反,且其相鄰末端具有相反的極性,使得磁性導體152、154、156、158彼此不會相吸,可呈分開排列。
值得一提,本發明可以相同的電性連接、相同的導電線圈繞法,實現不同的排列方式。第1圖所示的實施例係將導電線圈排成沿同一方向相對齊的線性排列方式。第2圖為繪示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排列方式。於第2圖所示的供電線圈模組13中,導電線圈131、133、135、137大致上相互平行呈共平面排列,亦即軸向x1 、x2 、x3 、x4 為相互平行且非相對齊的異軸向,大致上相互間隔設置於同一第一平面上,而相鄰的導電線圈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其對應軸向。於受電線圈模組15中,導電線圈151、153、155、157亦類似地相互平行呈共平面排列,亦即軸向y1 、y2 、y3 、y4 為相互平行且非相對齊的異軸向,大致上相互間隔設置於同一第二平面上,而相鄰的導電線圈可沿相反或相同的方向分別圍繞其對應軸向。導電線圈131、133、135、137的第一平面與導電線圈151、153、155、157的第二平面相互平行,且導電線圈131、133、135、137與導電線圈151、153、155、157亦分別相對稱地設置,使得所產生的各電磁場E2分別分佈於多數相互平行的平面中。除導電線圈在空間中的不同排列以外,其餘均與前述的實施例相同。
藉由本發明所述的架構,發送裝置101不需提高供應電壓,亦可在較長的工作距離d2 將電能傳送至受電裝置102,能避免溫度上升、電壓飆升過高的問題。
本發明所述的無接觸式電能傳送系統可應用於不同產品中。第3A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將無接觸式電能傳送系統應用於窗戶上的電子裝置。窗戶包括有一固定外框21、一活動框23及樞軸22。活動框23透過樞軸22可樞接於固定外框21的一側邊21A。活動框23組裝有一電子裝置230,其中電子裝置230例如為顯示裝置、電動機械裝置等等。電能傳送系統的供電線圈模組13可設置於固定外框21的側邊21A中,並透過電線與插頭電性連接至電源25。電能傳送系統的受電線圈模組15則設置於活動框23中在鄰近固定外框21的側邊21A之框邊23A中,並與電子裝置230電性連接。在此 架構中,供電線圈模組13與受電線圈模組15例如以第1圖或第2圖所示的實施例排列,電源25可連接至電源供應電路11,而安裝於活動框23上的電子裝置230則為電能傳送系統中的受電負載17。藉由供電線圈模組13與受電線圈模組15之間的電磁感應耦合,使供電線圈模組13可以非接觸式地傳送電能至活動框23,以作為電子裝置230運作上所需的用電。藉此,電子裝置230上不必設置外露的金屬接點以作為電能傳輸途徑,故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
另一個例子為無接觸式電能傳送系統應用於滑動門/窗。第3B圖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將無接觸式電能傳送系統應用於滑動門或滑動窗上的電子裝置。滑動門或滑動窗與第3A圖的窗戶類似,將電能傳送系統的供電線圈模組13設置於固定外框21的不同側邊21A、21B(側邊21A、21B例如為相垂直的側邊)中,並透過電線與插頭電性連接至電源25。滑動框23'可透過滑軌相對於固定外框21作水平滑動,受電線圈模組15則設置於滑動框23'中在鄰近固定外框21的側邊21A、21B之框邊23A、23B(框邊23A、23B例如為相垂直的框邊)中,並與電子裝置230電性連接。值得一提,本實施例裝設於側邊21B中的供電線圈模組13可跨過兩個滑動框23'的寬度,以分別提供電能至其對應的受電線圈模組15。
藉由供電線圈模組13與受電線圈模組15之間的電磁感應耦合,使供電線圈模組13可以非接觸式地傳送電能至滑動框23'中,以作為電子裝置230運作上所需的用電。
第4圖繪示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將無接觸式電能傳送系統應用於充電裝置3。充電裝置3可包括一充電板31。電能傳送系統的供電線圈模組13內嵌於充電板31中,並透過電線與插頭電性連接到電源32。電能傳送系統的受電線圈模組15內嵌於一可攜式裝置34,諸如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等。依據一實施例,供電線圈模組13與受電線圈模組15可以第1圖或第2圖所示的實施例排列。當可攜式裝置34置放於充電板31上時,藉由供電線圈模組13與受電線圈模組15之間的電磁感應,使供電線圈模組13以非接觸式傳送電能至可攜式裝置34,以作為可攜式裝置34充電所需的電 能。藉此,充電板31與可攜式裝置34上皆不必設置任何金屬接點或電線作為電能傳輸途徑,因此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
以上實施例所述之以感應耦合的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利用複數個導電線圈彼此並聯,且相鄰的兩導電線圈具有相反或相同的圍繞方向,使得多個導電線圈在增加無線傳輸的工作距離時,降低對導線線圈之電壓或溫度之影響。
以上敍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徵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於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敍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範之用,並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1‧‧‧電能傳送系統
101‧‧‧發送裝置
11‧‧‧電源供應電路
13‧‧‧供電線圈模組
a、b‧‧‧連接點
131、133、135、137‧‧‧導電線圈
1311、1312、1331、1332、1351、1352、1371、1372‧‧‧末端
132、134、136、138‧‧‧磁性導體
102‧‧‧接收裝置
15‧‧‧受電線圈模組
151、153、155、157‧‧‧導電線圈
1511、1512、1531、1532、1551、1552、1571、1572‧‧‧末端
152、154、156、158‧‧‧磁性導體
17‧‧‧受電負載
c、d‧‧‧連接點
iA -i8 ‧‧‧電流
x1 -x4 、y1 -y4 ‧‧‧軸向
C‧‧‧軸向

Claims (16)

  1. 一種以感應耦合的方式將電能傳送至接收裝置的發送裝置,包括:一電源供應電路,其具有一第一連接點及一第二連接點;一第一導電線圈,其具有一第一末端及一第二末端;以及一第二導電線圈,其位於鄰近該第一導電線圈並具有一第三末端及一第四末端;其中,該第一、第三末端分別與該第一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一、第三末端與該第一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一電壓,而該第二、第四末端分別與該第二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二、第四末端與該第二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二電壓,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分別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軸向,且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係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該第一、第二軸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送裝置,其中,該第一導電線圈係圍繞一第一磁性導體,該第二導電線圈係圍繞一第二磁性導體,而該第一磁性導體與該第二磁性導體呈分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發送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相對齊並位於同一線性軸上,且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係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該線性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發送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分別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軸向,該第一、第二軸向相間隔並非相對齊。
  5. 一種以感應耦合的方式由發送裝置接收電能的接收裝置,包括: 一受電負載,其具有一第一連接點及一第二連接點;一第一導電線圈,其具有一第一末端及一第二末端;以及一第二導電線圈,其位於鄰近該第一導電線圈並具有一第三末端及一第四末端;其中,該第一、第三末端分別與該第一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一、第三末端與該第一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一電壓,而該第二、第四末端分別與該第二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二、第四末端與該第二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二電壓,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分別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軸向,且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係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該第一、第二軸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接收裝置,其中,該第一導電線圈係圍繞一第一磁性導體,該第二導電線圈係圍繞一第二磁性導體,而該第一磁性導體與該第二磁性導體呈分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之接收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相對齊並位於同一線性軸上,且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係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該線性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之接收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分別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軸向,該第一、第二軸向相間隔並非相對齊。
  9. 一種以感應耦合的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包括:一電源供應電路,其具有一第一連接點及一第二連接點;一供電線圈模組,其包括一第一、第二導電線圈,其中該第一、第二 導電線圈相鄰近,該第一導電線圈具有一第一、第二末端,該第二導電線圈具有一第三、第四末端,該第一、第三末端分別與該第一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一、第三末端與該第一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一電壓,而該第二、第四末端分別與該第二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二、第四末端與該第二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二電壓;一受電負載,其具有一第三連接點及一第四連接點;一受電線圈模組,其包括一第三、第四導電線圈,其中該第三、第四導電線圈相鄰近且分別與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相對,該第三導電線圈具有一第五、第六末端,該該第四導電線圈則具有一第七、第八末端,該第五、第七末端分別與該第三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五、第七末端與該第三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三電壓,而該第六、第八末端分別與該第四連接點電性連接,使該第六、第八末端與該第四連接點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四電壓;其中,該供電線圈模組與該受電線圈模組相感應耦合,以提供電能予該受電負載使用,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分別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軸向,且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係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該第一、第二軸向,該第三、第四導電線圈分別具有互相平行的第三、第四軸向,且該第三、第四導電線圈係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該第三、第四軸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能傳送系統,其中,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導電線圈分別圍繞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磁性導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能傳送系統,其中,該第一、第二導電 線圈相對齊並位於同一第一線性軸上,且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係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該第一線性軸,該第三、第四導電線圈相對齊並位於同一第二線性軸上,且該第三、第四導電線圈係沿相反的方向分別圍繞該第二線性軸。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能傳送系統,其中,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分別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第二軸向,該第一、第二軸向相間隔並非相對齊,該第三、第四導電線圈分別具有互相平行的第三、第四軸向,該第三、第四軸向相間隔並非相對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能傳送系統,其中,該第一、第二導電線圈與該第三、第四導電線圈分別相對稱。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3項其中任一項所述之電能傳送系統,其中,該供電線圈模組設置於一窗戶的固定外框中,該受電線圈模組及該受電負載則分別設置於該窗戶的一活動框中,且該活動框與該固定外框相樞接。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3項其中任一項所述之電能傳送系統,其中,該供電線圈模組設置於一滑動門或滑動窗的固定外框中,該受電線圈模組及該受電負載則分別設置於該滑動門或滑動窗的一滑動框中,且該滑動框可相對該固定外框作滑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3項其中任一項所述之電能傳送系統,其中,該供電線圈模組內嵌於一充電板中,該受電線圈模組內嵌於一可攜式裝置,當該可攜式裝置置放於該充電板上時,藉由該供電線圈模組與該受電線圈模組之間的電磁感應,使該供電線圈模 組以非接觸式傳送電能至該可攜式裝置,以作為該可攜式裝置充電所需的電能。
TW102107304A 2013-03-01 2013-03-01 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及其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 TWI4823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7304A TWI482389B (zh) 2013-03-01 2013-03-01 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及其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
US14/193,016 US20140247007A1 (en) 2013-03-01 2014-02-28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s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7304A TWI482389B (zh) 2013-03-01 2013-03-01 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及其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6411A TW201436411A (zh) 2014-09-16
TWI482389B true TWI482389B (zh) 2015-04-21

Family

ID=51420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7304A TWI482389B (zh) 2013-03-01 2013-03-01 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及其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47007A1 (zh)
TW (1) TWI4823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2366B2 (ja) * 2014-03-31 2018-12-05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用コイルおよ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US10333293B2 (en) * 2016-12-20 2019-06-25 Witricit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ncreasing pad efficiency and robustness
US10984946B2 (en) * 2016-12-20 2021-04-20 Witricity Corporation Reducing magnetic flux density proximate to a wireless charging pad
CN113872338A (zh) * 2020-06-30 2021-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电路、充电设备以及待充电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4437A (zh) * 2003-09-30 2005-04-06 夏普株式会社 非接触供电系统
TW201143251A (en) * 2011-08-04 2011-12-01 Fu Da Tong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charging coil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92319A (en) * 1955-02-18 1958-03-26 Power Frequency Heating Ltd A combined engine heater and battery charger
US6452482B1 (en) * 1999-12-30 2002-09-17 Ambient Corporation Inductive coupling of a data signal to a power transmission cable
US3594627A (en) * 1969-10-20 1971-07-20 Teledyne Inc Capacitor discharge battery charger
US3775659A (en) * 1971-06-09 1973-11-27 Mcculloch Corp Battery charger
US3964296A (en) * 1975-06-03 1976-06-22 Terrance Matzuk Integrated ultrasonic scanning apparatus
US4031449A (en) * 1975-11-20 1977-06-21 Arthur D. Little, Inc. Electromagnetically coupled battery charger
JPH01300748A (ja) * 1988-05-30 1989-12-05 Rion Co Ltd 受話装置
US5162982A (en) * 1991-05-30 1992-11-1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wer converter continuously operable through boost and buck modes
WO1995011545A1 (en) * 1993-10-21 1995-04-27 Auckland Uniservices Limited Inductive power pick-up coils
US6032546A (en) * 1997-07-21 2000-03-07 Stone; Neil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electrical power between non-contacting elements in relative motion
US20030042571A1 (en) * 1997-10-23 2003-03-06 Baoxing Chen Chip-scale coils and isolators based thereon
DE19754964A1 (de) * 1997-12-11 1999-06-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Vorrichtung zur Energieversorgu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US6127799A (en) * 1999-05-14 2000-10-03 Gte Internetworking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powering and recharging
US7612528B2 (en) * 1999-06-21 2009-11-03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Vehicle interface
US7518267B2 (en) * 2003-02-04 2009-04-14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Power adapter for a remote device
US7126450B2 (en) * 1999-06-21 2006-10-24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Inductively powered apparatus
WO2004073283A2 (en) * 2003-02-04 2004-08-26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Inductive coil assembly
GB2416248B (en) * 2003-05-02 2007-02-21 George Alan Limpkin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energy to a load and a related system
US7262700B2 (en) * 2005-03-10 2007-08-28 Microsoft Corporation Inductive powering surface for powering portable devices
US7411363B2 (en) * 2006-06-26 2008-08-12 Lam Dat D Conserva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and electro-magnetic power in motor, generator, and product components
US9019057B2 (en) * 2006-08-28 2015-04-28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Galvanic isolators and coil transducers
US8385043B2 (en) * 2006-08-28 2013-02-26 Avago Technologies ECBU IP (Singapoare) Pte. Ltd. Galvanic isolator
WO2008030379A2 (en) * 2006-09-01 2008-03-13 Powercast Corporation Hybrid power harvesting and method
CA2677406A1 (en) * 2007-03-20 2008-09-25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Power supply
US7999414B2 (en) * 2007-09-01 2011-08-16 Maquet Gmbh & Co. K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energy and/or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a source device and at least one target device
US20100219183A1 (en) * 2007-11-19 2010-09-02 Powermat Ltd. System for inductive power provision within a bounding surface
WO2009070195A1 (en) * 2007-11-27 2009-06-04 Extremely Ingenious Engineering,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wireless energy and data transmission
AU2008339692B2 (en) * 2007-12-21 2014-08-2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Circuitry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US8723366B2 (en) * 2008-09-27 2014-05-13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resonator enclosures
US8482158B2 (en) * 2008-09-27 2013-07-09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using variable size resonators and system monitoring
CN102341985B (zh) * 2009-01-06 2015-04-01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装置功率符合性的无线充电系统
US8796999B2 (en) * 2009-02-12 2014-08-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low power devices
TWI504096B (zh) * 2009-04-08 2015-10-1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 Llc 可選擇性線圈陣列及其系統與方法
CN102449874B (zh) * 2009-05-25 2015-03-25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探测无线功率传输系统中的装置的方法和装置
US8686685B2 (en) * 2009-12-25 2014-04-01 Golba, Llc Secure apparatus for wirelessly transferring power and communicating with one or more slave devices
US8866495B2 (en) * 2010-06-30 2014-10-2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Spatial tracking system and method
EP2591200B1 (en) * 2010-07-05 2019-04-10 Services Petroliers Schlumberger (SPS) Inductive couplers for use in a downhole environment
AU2010356886B2 (en) * 2010-07-06 2014-11-20 Lg Electronics Inc. Charger system for an automatic cleaner
KR101184503B1 (ko) * 2010-08-13 2012-09-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그 전송 방법
EP2620961A4 (en) * 2011-01-26 2013-07-31 Panasonic Corp Contactless charging module and receiving-side and transmission-side contactless charger using same
TWI563765B (en) * 2011-04-08 2016-12-2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 Llc Counter wound inductive power supply and related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operation
EP2730005B1 (en) * 2011-07-08 2021-05-05 Auckland UniServices Limited Interoperability of magnetic structures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
WO2013022255A2 (ko) * 2011-08-09 2013-02-14 주식회사 케이더파워 고효율 무선 충전기
JP2013070520A (ja) * 2011-09-22 2013-04-18 Panasonic Corp 非接触給電装置の駆動方法、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KR101320615B1 (ko) * 2011-11-08 2013-10-22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자기 인력의 조정이 가능한 창문 청소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6088234B2 (ja) * 2011-12-23 2017-03-0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受電装置、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US9799443B2 (en) * 2012-06-12 2017-10-24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hrough embedded geometric configurations
CN104604080A (zh) * 2012-07-09 2015-05-06 奥克兰联合服务有限公司 通量耦合装置以及其磁性结构
JP2014090528A (ja) * 2012-10-29 2014-05-15 Hitachi Ltd 移動体用非接触充電装置および移動体用非接触充電方法
JP2015128347A (ja) * 2013-12-27 2015-07-09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受電装置、無線送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4437A (zh) * 2003-09-30 2005-04-06 夏普株式会社 非接触供电系统
TW201143251A (en) * 2011-08-04 2011-12-01 Fu Da Tong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charging coil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47007A1 (en) 2014-09-04
TW201436411A (zh) 2014-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256990A1 (en) Receiver Coil Arrangements for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Portable Devices
US10593468B2 (e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assembly
US9274147B2 (en) AC plug receptacle with non-contact power meter and radio telemetry
US11056918B2 (en) System for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portable devices
JP4561886B2 (ja) 電力伝送装置、給電装置及び受電装置
JP6122402B2 (ja) 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20110143556A1 (en) Connecting mechanism for connecting power adapt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287041B2 (en) Coil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having the same
KR20160108031A (ko) 무선 전력 송신기
JP2017536072A5 (zh)
CN104637658A (zh)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线圈和非接触式供电装置
CN102957214B (zh) 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JP2012143091A (ja) 遠隔無線駆動充電装置
TWI482389B (zh) 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及其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
US20180062441A1 (en) Segmented and Longitudinal Receiver Coil 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JP5981202B2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204927513U (zh) 合成线圈天线
TW201411979A (zh) 無線充電系統
CN104578346A (zh) 双长圆芯安全电能耦合中端
KR20210129618A (ko) 무선 전력 송수신 장치
JP2012075283A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送電装置
Bin et 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
TWM457346U (zh) 以感應耦合方式傳送電能的電能傳送系統、及其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
CN112737143B (zh) 无线充电线圈和充电设备
KR20160050445A (ko) 무선충전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