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6923B - 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76923B TWI476923B TW101115882A TW101115882A TWI476923B TW I476923 B TWI476923 B TW I476923B TW 101115882 A TW101115882 A TW 101115882A TW 101115882 A TW101115882 A TW 101115882A TW I476923 B TWI476923 B TW I47692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ion
- gate
- dddmos
- conductive layer
- drain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指一種提高崩潰防護電壓(breakdown voltage)與改善能帶間隙穿隧(band-to-band tunneling)效應之DDDMOS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第1A-1C圖分別顯示先前技術之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100剖視圖、立體圖、與上視圖。如第1A與第1B圖所示,於P型基板11中形成場氧化層12,場氧化層12例如為如圖所示之淺溝槽絕緣(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結構或區域氧化(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LOCOS)結構。DDDMOS元件100包含閘極13、漂移區14、源極15、與汲極16。其中,漂移區14、源極15、汲極16係由微影技術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其中,源極15與汲極16分別位於閘極13兩側下方,漂移區14位於汲極16側且部分位於閘極13下方。第1C圖顯示DDDMOS元件100的上視圖,除顯示各區域的相對位置關係之外,更顯示DDDMOS元件100中,導電栓18與第一金屬層19的位置關係。如第1C圖所示,在習知技術DDDMOS元件100中,為了降低天線效應(antenna effect),將導電栓18與第一金屬層19安排於由場氧化層12環繞DDDMOS元件100所定義出來的元件區12a(由圖中粗黑框線所示意)之外。
然而,DDDMOS元件為高壓元件,亦即其係設計供應用於較高的操作電壓下,但當DDDMOS元件需要與一般較低操作電壓之元件整合於同一基板上時,為配合較低操作電壓之元件製程,需要以相同的離子植入參數來製作DDDMOS元件和低壓元件,使得DDDMOS元件的離子植入參數受到限制,尤其是P型基板11與N型漂移區14側邊接面之崩潰防護電壓較低。此外,當DDDMOS元件操作於高電場時,產生電子電洞對造成能帶扭曲,使載子有足夠的能量,在接面空乏區的傳導帶/價電帶接近時,發生載子直接從價電帶穿越能隙禁帶到達傳導帶的效應,即能帶間隙穿隧效應。當元件尺寸愈來愈小,此效應將會明顯造成漏電流,此亦為需要考慮的。因此,在製程條件限制下,進而限制了元件的應用範圍,若不犧牲DDDMOS元件崩潰防護電壓或是需要改善穿隧效應,則必須增加製程步驟,另行以不同的製程步驟來製作DDDMOS元件,但如此一來將提高製造成本,才能達到所欲的崩潰防護電壓。第2A與2B圖顯示先前技術之DDDMOS元件操作於逆向偏壓時,元件等位線模擬圖與電流-電壓特性模擬圖,以6V之DDDMOS元件為例,其崩潰防護電壓約為18.7V,且在逆向偏壓為16.5V以上,表現出明顯的能帶間隙穿隧效應。其與應用本發明之相同規格元件之比較,將於後詳述。
有鑑於此,本發明即針對上述先前技術之不足,提出一種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在不增加製程步驟的情況下,提高元件操作之崩潰防護電壓,並改善穿隧效應,以增加元件的應用範圍,並可整合於低壓元件之製程。
本發明目的在提供一種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DDDMOS元件,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型基板中,該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該DDDMOS元件包含:一漂移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包括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一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該漂移區第一區域位於該閘極下方;一源極與一汲極,皆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閘極兩側之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第二區域中,由上視圖視之,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第二區域的一部分所隔開;一介電層,形成於該閘極與該漂移區第二區域上方;以及一導電層,形成於該介電層上方,且由上視圖視之,該導電層在該閘極與該汲極之間,與至少部分該漂移區第二區域重疊。
就另一觀點,本發明也提供了一種DDDMOS元件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第一導電型基板,其具有一上表面;形成一漂移區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包括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形成一閘極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該漂移區第一區域位於該閘極下方;分別形成一源極與一汲極於閘極兩側之該上表面下方,皆具有第二導電型,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第二區域中,由上視圖視之,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第二區域的一部分所隔開;由介電材料形成一介電層於該閘極與該漂移區第二區域上方;以及由導電材料形成一導電層於該介電層上方,且由上視圖視之,該導電層在該閘極與該汲極之間,與至少部分該漂移區第二區域重疊。
其中一種較佳的實施例,於上述DDDMOS元件中,該導電層與該閘極電連接。
上述DDDMOS元件中,該導電層由上視圖視之,於該DDDMOS元件一寬度方向上,可完全跨越該DDDMOS元件之一元件區,其中,該元件區係由一場氧化層環繞該DDDMOS元件所定義。
上述DDDMOS元件中,該導電層由上視圖視之,宜與至少部分該閘極重疊。
另一種較佳實施例,於上述DDDMOS元件中,該導電層宜由金屬材料形成,且宜與該DDDMOS元件中,一第一金屬層利用相同製程形成。
底下藉由具體實施例詳加說明,當更容易瞭解本發明之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其所達成之功效。
本發明中的圖式均屬示意,主要意在表示製程步驟以及各層之間之上下次序關係,至於形狀、厚度與寬度則並未依照比例繪製。
請參閱第3A-3F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本實施例顯示DDDMOS元件200之之製造方法立體示意圖。需先說明的是,為顯示發明重點,於第3B圖中,將閘極23與閘極介電層23a以及基板21分開顯示,以方便了解。首先,如第3A圖所示,於基板21中,形成場氧化層22以定義元件區(由場氧化層22所環繞,未示出),其中基板21例如為P型但不限於為P型(亦可以為N型);場氧化層22例如為如圖所示之STI結構或區域氧化LOCOS結構。如第3A圖所示,於基板21上表面211上,例如但不限於以氧化技術於基板21上表面211上形成閘極介電層23a。接著如第3B圖所示,於基板上表面211上,形成閘極23;於元件區中,形成漂移區24、源極25、與汲極26。其中,N型漂移區24、N型源極25、以及N型汲極26形成於上表面211下方,係由微影技術且/或以部分或全部之閘極23、場氧化層22為遮罩,以定義各區域,並分別以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植入定義的區域內所形成。其中,源極25與汲極26分別位於閘極23兩側下方。汲極26位於漂移區24之第二區域24b中,而汲極26與閘極23間,由漂移區24之第二區域24b隔開,且漂移區24之第一區域24a位於閘極23下方。
接著,如第3C圖所示,例如但不限於以沉積技術,形成介電層27。介電層27由介電材料形成於上表面211上方以及閘極23上方,且介電層27大致覆蓋了DDDMOS元件所有區域,包括閘極23與第二區域24b。如第3D圖所示,例如但不限於利用微影技術、蝕刻技術、沉積技術、化學機械研磨技術等,形成導電栓28。需說明的是,為了方便理解,第3D圖顯示單獨一導電栓38示意。導電栓例如但不限於與閘極23直接連接,並可安排於元件區之外。第3E圖與第3F圖分別顯示了本發明DDDMOS元件200完成後的立體圖與上視圖。如第3E圖所示,利用例如但不限於微影技術、沉積技術、與蝕刻技術,以導電材料形成導電層29於介電層27上方。其中,導電材料例如但不限於為鋁銅等金屬,且導電層29例如可與DDDMOS元件200中之第一金屬層(未示出)利用相同製程形成。需注意的是,如第3F圖之上視圖所示,導電層29在閘極23與汲極26之間,與至少部分漂移區24之第二區域24b重疊。
與先前技術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DDDMOS元件200由上視圖視之,具有與至少部分漂移區24之第二區域24b重疊之導電層29,形成於介電層27上方。本實施例顯示本發明優於先前技術之處,利用與至少部分第二區域24b重疊之導電層29,其間以介電層27隔開,且此導電層29宜與閘極23電連接。如此一來,無論是DDDMOS元件200操作於導通或不導通的情況,此導電層29產生電場,透過介電層27,影響DDDMOS元件200通道的電場,使得操作於導通狀況時,改善閘極引發汲極漏電流(gate induced drain leakage,GIDL);且於DDDMOS元件200操作於不導通狀況時,改善能帶間隙穿隧效應;此外,可更提高DDDMOS元件200崩潰防護電壓。
比較先前技術第2A與2B圖,DDDMOS元件操作於逆向偏壓時,元件等位線模擬圖與電流-電壓特性模擬圖,與應用本發明,且同為6V之DDDMOS元件,操作於逆向偏壓之元件等位線模擬圖與電流-電壓特性模擬圖第4A與4B圖。應用本發明,可降低等位線的密度,使電場降低,提高其崩潰防護電壓,並改善能帶間隙穿隧效應。比較第2B圖與第4B圖,先前技術之DDDMOS元件的崩潰防護電壓約為18.7V,且在逆向偏壓為16.5V以上,表現出明顯的能帶間隙穿隧效應;而應用本發明之DDDMOS元件的崩潰防護電壓約為19.4V,這對操作於6V的DDDMOS元件而言,可明顯改善元件性能,且在元件發生崩潰前,並未發生明顯的能帶間隙穿隧效應。此外,本發明之導電層29,可利用第一金屬層之製程,與第一金屬層同時完成。此種安排方式的優點,在製程上可以但不限於利用與第一金屬層相同製程步驟,而不需要另外新增光罩或製程步驟,故可降低製造成本。
第5A-5C圖顯示本發明之DDDMOS元件200中,幾種導電層不同的實施例之上視圖。第5A圖顯示由場氧化層22(未示出,請參閱第3E圖)環繞DDDMOS元件200所定義出來的元件區22a(由圖中粗黑框線所示意),具有寬度w,而本實施例中,導電層29a於該DDDMOS元件一寬度方向上,完全跨越該DDDMOS元件之元件區22a。第5B圖顯示導電層29b可與閘極23部分重疊。第5C圖顯示導電層29c可為任意形狀,只要與第二區域24b由上視圖視之,具有部分重疊,且在天線效應容許的範圍內,與大部分的閘極23、漂移區24、與汲極26由上視圖視之,皆可以重疊。
以上已針對較佳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唯以上所述者,僅係為使熟悉本技術者易於了解本發明的內容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範圍。在本發明之相同精神下,熟悉本技術者可以思及各種等效變化。例如,在不影響元件主要的特性下,可加入其他製程步驟或結構,如深井區等;又如,微影技術並不限於光罩技術,亦可包含電子束微影技術;再如,上述所有實施例中,漂移區、源極、汲極等不限於為N型,且基板等不限於為P型,而可以互換,只要其他摻雜區做相應之調整即可;又如,導電栓不限於形成於元件區之外,亦可以安排於元件區之內。本發明的範圍應涵蓋上述及其他所有等效變化。
11,21...基板
12,22...場氧化層
13,23...閘極
14,24...漂移區
15,25...源極
16,26...汲極
18,28...導電栓
19,29,29a,29b,29c...導電層
23a...閘極介電層
24a...第一區域
24b...第二區域
27...介電層
100,200...DDDMOS元件
211...上表面
w
...寬度
第1A-1C圖分別顯示先前技術之DDDMOS元件100剖視圖、立體圖、與上視圖。
第2A與2B圖顯示先前技術之DDDMOS元件操作於逆向偏壓時,元件等位線模擬圖與電流-電壓特性模擬圖。
第3A-3F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
第4A與4B圖顯示應用本發明之DDDMOS元件操作於逆向偏壓時,元件等位線模擬圖與電流-電壓特性模擬圖。
第5A-5C圖顯示本發明之DDDMOS元件200中,幾種導電層不同的實施例之上視圖。
21‧‧‧基板
22‧‧‧場氧化層
23‧‧‧閘極
24‧‧‧漂移區
25‧‧‧源極
26‧‧‧汲極
27‧‧‧介電層
28‧‧‧導電栓
29‧‧‧導電層
200‧‧‧DDDMOS元件
Claims (10)
- 一種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形成於一第一導電型基板中,該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該DDDMOS元件包含:一漂移區,形成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包括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一閘極,形成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該漂移區第一區域位於該閘極下方;一源極與一汲極,皆具有第二導電型,分別形成於閘極兩側之該上表面下方,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第二區域中,由上視圖視之,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第二區域的一部分所隔開;一介電層,形成於該閘極與該漂移區第二區域上方;以及一導電層,形成於該介電層上方,且由上視圖視之,該導電層在該閘極與該汲極之間,與至少部分該漂移區第二區域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DDDMOS元件,其中該導電層與該閘極電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DDDMOS元件,其中該導電層由上視圖視之,於該DDDMOS元件一寬度方向上,完全跨越該DDDMOS元件之一元件區,其中,該元件區係由一場氧化層環繞該DDDMOS元件所定義。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DDDMOS元件,其中該導電層由上視圖視之,與至少部分該閘極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DDDMOS元件,其中該導電層由金屬材料形成,且與該DDDMOS元件中,一第一金屬 層利用相同製程形成。
- 一種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DDDMOS)元件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第一導電型基板,其具有一上表面;形成一漂移區於該上表面下方,其具有第二導電型,包括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形成一閘極於該上表面上方,且該漂移區第一區域位於該閘極下方;分別形成一源極與一汲極於閘極兩側之該上表面下方,皆具有第二導電型,且該汲極位於該漂移區第二區域中,由上視圖視之,該汲極與該閘極間,由該漂移區第二區域的一部分所隔開;由介電材料形成一介電層於該閘極與該漂移區第二區域上方;以及由導電材料形成一導電層於該介電層上方,且由上視圖視之,該導電層在該閘極與該汲極之間,與至少部分該漂移區第二區域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DDDMOS元件製造方法,其中該導電層與該閘極電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DDDMOS元件製造方法,其中該導電層由上視圖視之,於該DDDMOS元件一寬度方向上,完全跨越該DDDMOS元件之一元件區,其中,該元件區係由一場氧化層環繞該DDDMOS元件所定義。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DDDMOS元件製造方法,其中該導電層由上視圖視之,與至少部分該閘極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DDDMOS元件製造方法, 其中該導電層由金屬材料形成,且與該DDDMOS元件中,一第一金屬層利用相同製程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15882A TWI476923B (zh) | 2012-05-04 | 2012-05-04 | 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15882A TWI476923B (zh) | 2012-05-04 | 2012-05-04 | 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7179A TW201347179A (zh) | 2013-11-16 |
TWI476923B true TWI476923B (zh) | 2015-03-11 |
Family
ID=49990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15882A TWI476923B (zh) | 2012-05-04 | 2012-05-04 | 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76923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02577A (ja) * | 1988-10-12 | 1990-04-16 | Nec Corp | 高耐圧半導体装置 |
TW224538B (zh) * | 1991-10-15 | 1994-06-01 | Texas Instruments Inc | |
US20040238913A1 (en) * | 2002-05-09 | 2004-12-02 | Kwon Tae-Hun | Reduced surface field technique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JP2006313901A (ja) * | 2005-05-06 | 2006-11-16 |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fg Ltd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を製造する方法 |
US7405443B1 (en) * | 2005-01-07 | 2008-07-29 | Volterra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Dual gate lateral double-diffused MOSFET (LDMOS) transistor |
US20080246083A1 (en) * | 2007-04-03 | 2008-10-09 | William Wei-Yuan Tien | Recessed drift region for HVMOS breakdown improvement |
-
2012
- 2012-05-04 TW TW101115882A patent/TWI47692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02577A (ja) * | 1988-10-12 | 1990-04-16 | Nec Corp | 高耐圧半導体装置 |
TW224538B (zh) * | 1991-10-15 | 1994-06-01 | Texas Instruments Inc | |
US20040238913A1 (en) * | 2002-05-09 | 2004-12-02 | Kwon Tae-Hun | Reduced surface field technique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US7405443B1 (en) * | 2005-01-07 | 2008-07-29 | Volterra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Dual gate lateral double-diffused MOSFET (LDMOS) transistor |
JP2006313901A (ja) * | 2005-05-06 | 2006-11-16 |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fg Ltd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を製造する方法 |
US20080246083A1 (en) * | 2007-04-03 | 2008-10-09 | William Wei-Yuan Tien | Recessed drift region for HVMOS breakdown improvemen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7179A (zh) | 2013-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14892B (zh)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US9018703B2 (en) | Hybrid high volt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TWI476924B (zh) |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 | |
TWI440181B (zh) | 高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與製作方法 | |
CN107871782A (zh) | 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TWI476923B (zh) | 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TWI484634B (zh) | 隔離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US10868115B2 (en) | High volt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0504318A (zh) | 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TWI422036B (zh)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2903752B (zh) | 高压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US10811532B2 (en) | High volt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8759913B2 (en) | Double diffused drai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TWI469349B (zh)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TWI484631B (zh) | 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CN110838512B (zh) | 高压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TWI535022B (zh) | 高壓元件製造方法 | |
TWI500139B (zh) | 混和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CN110634949B (zh) | 高压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US10943978B2 (en) | High volt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TWI440184B (zh) | 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TWI566400B (zh) | 半導體結構 | |
CN102646706B (zh) | 高压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TWI476925B (zh) | 雙擴散汲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KR101090049B1 (ko) | 반도체 디바이스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