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4266B - 觸控方法及手持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方法及手持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74266B TWI474266B TW101148599A TW101148599A TWI474266B TW I474266 B TWI474266 B TW I474266B TW 101148599 A TW101148599 A TW 101148599A TW 101148599 A TW101148599 A TW 101148599A TW I474266 B TWI474266 B TW I47426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input
- touch device
- controller
- main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247 h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8
- G06F2203/04806—Zoom, i.e. interaction techniques or interactors for controlling the zooming ope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雙或/及多面觸控機制,且特別有關於一種觸控方法及手持裝置。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流行,各種用於控制手持裝置的輸入方式都在持續發展。
目前的智慧型手機的操控,用單手時除了握住外,只能用拇指單點和移位,且還具困難性。如果需要放大,放小,就需要雙手操作。對於平板電腦的操控,如輸入鍵盤需分左右單指操作,如果需要放大,放小或移動,也需要使用雙手進行操作程式,對使用者進行輸入來說造成不方便。
基於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揭露了一種觸控方法,適用於包括一主觸控裝置和至少一附屬觸控裝置之一手持裝置,包括:藉由上述主觸控裝置,顯示一畫面;藉由上述附屬觸控裝置,接收一第一輸入;藉由一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一輸入決定並執行一操作程式或一應用程式,進而產生顯示在上述主觸控裝置的上述畫面;其中上述主觸控裝置和上述一附屬觸控裝置位於上述手持裝置的兩個不同面。
本發明實施例更揭露了一種手持裝置,包括一主觸控
裝置、一附屬觸控裝置以及一控制器。該主觸控裝置位於上述手持裝置之一表面,用於顯示一畫面。該附屬觸控裝置位於上述手持裝置之另一表面,用於接收一第一輸入。該控制器耦接上述主觸控裝置和上述附屬觸控裝置,用於根據上述第一輸入決定並執行一操作程式或一應用程式,進而產生顯示在上述主觸控裝置的上述畫面。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實施例中的各元件之配置係為說明之用,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第1A、1B和1C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中3種手持裝置背面和正面的示意圖。實施例中的3種手持裝置都是有關於雙面觸控裝置的硬體界面,其背面都配備某種附屬觸控裝置。在第1A圖中,手持裝置背面1A的附屬觸控裝置係為觸控螢幕100,手持裝置正面2A的主觸控裝置係為主觸控螢幕104。在第1B圖中,手持裝置背面1B的附屬觸控裝置係為一個觸控板120,手持裝置正面2B的主觸控裝置係為主觸控螢幕124。在第1C圖中,手持裝置背面1C的附屬觸控裝置係為二個光學軌跡球140a和140b,手持裝置正面2C的主觸控裝置係為主觸控螢幕144。手持裝置背面1A、1B和1C可分別配備鏡頭102、122和142,用於提供照相或攝影功能。手持裝置可以是手機、平板電腦、
掌上型遊戲機或其他手持的觸控裝置。附屬觸控裝置可以是透明或不透明的裝置。另外,附屬觸控裝置可以是包括顯示功能的觸控螢幕,如第1A圖的觸控螢幕100,或是沒有顯示功能的觸控裝置,例如第1B圖的觸控板120和第1C圖的光學軌跡球140a和140b。
當使用者握住或拿著手持裝置觀看正面的螢幕(未圖示)時,位於手持裝置背面的手指能用來在附屬觸控裝置上進行觸控。例如,當使用者使用單手握住手機看手機正面的螢幕時,在手機背面能用其餘的手指來觸控。在另一些實施例中,使用者能用雙手拿著平板電腦觀看正面的觸控螢幕,背面可以用其餘的手指在附屬觸控裝置上進行觸控。在某些實施例中,附屬觸控裝置不需裝設在手持裝置的背面而可以裝設在側邊。附屬觸控裝置可以是一個或多個設置在和正面螢幕(主觸控裝置)不同面的觸控螢幕、觸控板或軌跡球,如第1B和1C圖所示。手持裝置的正面螢幕是觸控螢幕,具有顯示和觸控的功能。
在第1B和1C圖中,單手的手指可以控制觸控板120或光學軌跡球140a和140b而對手持裝置下指令。在第1C圖的實施例中,手持裝置1C背面的兩個光學軌跡球140a和140b可設置於控制手的食指和中指處以食指或中指控制。在某些實施例中,當閱讀手機時,左右光學軌跡球140a和140b在單獨使用時都是用於「移動畫面」,而軌跡球140a和140b同時一起上下移動則是用於「放大/縮小」。手持裝置1C亦可設定為滑鼠模式,執行時功能類似光學無線滑鼠。在第1B圖的實施例中,觸控板120的位置可設於
食指和中指的位置,其輸入指令和功能與第1C圖的光學軌跡球140a和140b相同。
實施例中的手持裝置在正面的主觸控螢幕外,另外在背面添加不會擋到主觸控螢幕的附屬觸控裝置,讓使用者可以只用一手操作智慧型手機,或是不需另外將手移動至正面的主觸控螢幕上就可以對手持裝置下指令,定義出用手指來操作更方便更直覺的輸入,並針對習知正面觸控介面的輸入方法,提供一種更好的替換方法。
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手持裝置20的方塊圖,包括主觸控介面200、附屬觸控介面202控制器204和其他手持裝置電路206,其中主觸控介面200包括主觸控控制器2000,附屬觸控介面202包括附屬觸控控制器2020,且控制器204包含權重電路2040和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主觸控介面200和附屬觸控介面202耦接至控制器204,其另外耦接到其他手持裝置電路206。
主觸控介面200係為手持裝置20的主要觸控螢幕(主觸控裝置),設置於手機20的正面,可用於顯示畫面及接收使用者的主要觸控輸入(第一輸入)Sprim並轉傳至主觸控控制器2000先做初步處理,如刪除訊號雜訊或決定訊號處理的順序,再傳至控制器204。附屬觸控介面202(附屬觸控裝置)可用第1A、1B和1C圖中的觸控螢幕100、觸控板120、光學軌跡球140a和140b或其他觸控裝置加以實現。附屬觸控介面202設置於手機20的背面,接收使用者的附屬觸控輸入(第二輸入)Ssec並轉傳至附屬觸控控制器2020先做初步處理,如刪除訊號雜訊或決定訊號處
理的順序,再傳至控制器204。
權重電路2040會從主觸控控制器2000接收處理後的主要觸控輸入Sprim並從附屬觸控控制器2020接收處理後的附屬觸控輸入Ssec,再度決定主要觸控輸入Sprim和附屬觸控輸入Ssec的使用順序並在使用者22同時操作主觸控介面200與附屬觸控介面202時,以主要觸控輸入Sprim進行主要操作,並搭配附屬觸控輸入Ssec決定最後執行的動作。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耦接權重電路2040,用於把使用者22的操作指令訊號Sprim和Ssec,進一步地轉譯成指令訊號,再傳給手持裝置電路206。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能用於定義並執行某些本發明實施例特別針對輸入(編輯)和點選(動作)指令所提出的使用方法。以第1C圖之手持裝置1C為例,在某些實施例中,當使用者拇指按住手持裝置20側鍵(未圖示)為鼠標模式,箭頭會出現,依照食指控制光學軌跡球140a或140b的動作移動,按下去則點選,同時使用螢幕觸控和滑鼠的功能。第3圖的觸控方法3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針對具有雙面觸控裝置之手持裝置20而定義的指令訊號。
實施例中的智慧型手機在已存在的正面觸控螢幕的觸控動作指令上,在背面加入附屬觸控裝置以及其觸控動作指令和新定義的正面觸控螢幕上的編輯指令,配合側面實體按鍵(或觸控按鍵),可以做更多動作,提供更方便更直覺的輸入方式。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觸控方法3的流程圖,適用第2圖之手持裝置20。
觸控方法3開始後,手持裝置20可顯示包括一或多個圖示的畫面。手持裝置20持續藉由附屬觸控介面202偵測及接收使用者輸入的附屬觸控訊號Ssec(S300),同時藉由主觸控介面200偵測及接收使用者輸入的主要觸控訊號Sprim(S302)。
一旦接收到主要觸控訊號Sprim,權重電路2040會濾除雜訊並排定先後順序,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接著判斷主要觸控訊號Sprim是否和編輯動作(S306)或其他選取、縮放、捲動、拍照動作相關(S304)。另一方面,當接收到附屬觸控訊號Ssec,權重電路2040會濾除雜訊並排定先後順序,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接著判斷附屬觸控輸入Ssec是否和其他選取、縮放、捲動、拍照動作相關(S304)。在某些實施例中,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能藉由手持裝置20的上述側鍵接收之輸入判斷目前的模式是編輯模式或其他模式。在其他實施例中,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能藉由主要觸控訊號Sprim的內容判斷要進行的動作。
例如主要觸控訊號Sprim包括「指定」或「單指點」的內容時,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能判斷要進行的動作是編輯模式下的點選動作,並相應選擇對應到上述主要觸控訊號Sprim指定的圖示、文字或物體(S316)。單指點一個物件為點選。當主要觸控訊號Sprim包括不放開上述單選物體並用另一隻手指再去點其它第二個、第三個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能判斷要進行的動作是編輯模式下的複選(S322)。當主要觸控訊號Sprim包括雙指各取頭尾的範圍時,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能判斷要進行的動作是編輯模
式下的選取動作,並相應選取對應到上述雙指定義範圍內的圖示、文字或物體(S320)。上述雙指的第二手指若不離開螢幕,則可隨時改變範圍選取,只要兩指未離開,就可以滑動改變選取範圍。當主要觸控訊號Sprim包括三指向三指中間內捏然後離開時,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能判斷要進行的動作是編輯模式下的複製動作,並相應複製對應到上述選取範圍內的圖示、文字或物體(S324)。當主要觸控訊號Sprim包括三指下點至主觸控介面200然後分開時,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能判斷要進行的動作是編輯模式下的貼上動作,並相應貼上步驟S324複製的內容貼到選定範圍(S326)。
上述其他選取、縮放、捲動、拍照模式可由主要觸控訊號Sprim或附屬觸控訊號Ssec選擇。當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判斷由主觸控介面200或附屬觸控介面202收到之觸控訊號包括手指上下左右移動時即會執行捲動螢幕的動作(S310)。針對背面觸控的功能,附屬觸控訊號Ssec能包括食指在手持裝置20背面附屬觸控介面202上下左右移動的訊號。當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判斷由主觸控介面200或附屬觸控介面202收到之觸控訊號包括雙指同時上下或斜向以相反方向移動或同時向上時即會執行放大畫面的動作(S312)。針對背面觸控的功能,附屬觸控訊號Ssec能包括食指和中指在手持裝置20背面附屬觸控介面202同時上下或斜向以相反方向移動或同時向上的訊號。當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判斷由主觸控介面200或附屬觸控介面202收到之觸控訊號包括雙指同時下上或斜向以合併方
向移動或同時向下時即會執行縮小畫面的動作(S314)。針對背面觸控的功能,附屬觸控訊號Ssec能包括食指和中指在手持裝置20背面附屬觸控介面202同時下上或斜向以合併方向移動或同時向下的訊號。
針對拍照的功能(S308),在拍照模式時,可以以手指在正面或反面以表面滑動方式拍下照片。例如,在主要或附屬觸控介面上,水平或垂直一「勾」,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就判斷要按下快門,在背面附屬觸控介面202上適合用食指往外勾,在正面主觸控介面200上適合用拇指往下勾。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在正面主螢幕上出現橫向的快門按鈕圖案。可以類似實體快門按鈕有兩段快門,第一段快門用來對焦測光第二段快門用來曝光,或是在觸到螢幕時才顯示。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利用暗示的箭頭,當在正面主螢幕上按下時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可判斷要進行對焦測光並會在螢幕上出現暗示的箭頭,當沿著暗示的箭頭勾去時,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可繼續曝光的動作。在快門按鈕在正面螢幕上時,使用「勾」的動作比「按」的動作要平穩。用雙指在主觸控介面200或附屬觸控介面202上下滑動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可對應將照相的畫面放大縮小。如果主觸控介面200和附屬觸控介面202都是以觸控螢幕的方式實現時,使用者22可以在其中之一的觸控螢幕看到自己的影像出現,確認最後要拍下的照片影像。
在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根據主要觸控訊號Sprim和/或附屬觸控訊號Ssec判斷和執行步驟S308到S326中對應到上述動作的一個或多個應用程式後,可以將所有要應
用程式產生的畫面合併輸出於正面的主要觸控螢幕200。例如,使用者22由正面主觸控介面200以拇指點選一物件,並以食指在背面附屬觸控介面202上放大該點選的物件,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可在使用該兩個相應的應用程式執行點選和放大動作後將產生的畫面顯示在主要觸控螢幕200上。
第3圖實施例中的手持裝置觸控方法在已存在的正面觸控螢幕的觸控動作指令上,使用背面附屬觸控裝置的觸控動作指令和新定義的正面觸控螢幕上的編輯指令,配合側面實體按鍵(或觸控按鍵),可以做更多動作,提供更方便更直覺的輸入方式。
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觸控方法4的流程圖,適用第2圖之手持裝置20。
觸控方法4開始後,手持裝置20可在正面主觸控裝置200上顯示畫面(S400)。接著,附屬觸控介面202持續偵測使用者22是否輸入了附屬觸控訊號Ssec(S402),當接收到附屬觸控訊號Ssec後,附屬觸控控制器2020將附屬觸控訊號Ssec去除雜訊且判斷是否為有效訊號(S404)。若是附屬觸控介面202沒有偵測到任何輸入訊號,觸控方法4即繞回步驟S402繼續偵測附屬觸控訊號Ssec。附屬觸控控制器2020能將附屬觸控訊號Ssec和所有有定義的手指操作比對,當附屬觸控訊號Ssec符合其中有定義的手指操作時即被判斷為有效訊號,當所有定義的手指操作都不符合時即被判斷為無效訊號。有定義的手指操作可以是觸控方法3中步驟S308到S316內定義的手指操作。
當附屬觸控訊號Ssec無效時,觸控方法4即繞回步驟S402繼續偵測下一個附屬觸控訊號Ssec。
同樣地,主觸控介面200也持續偵測使用者22是否輸入了主要觸控訊號Sprim(S406),當接收到主要觸控訊號Sprim後主觸控控制器2000會將主要觸控訊號Sprim去除雜訊且判斷是否為有效訊號(S408)。若是主觸控介面200沒有偵測到任何輸入訊號,觸控方法4即繞回步驟S406繼續偵測主要觸控訊號Sprim。主觸控控制器2000能將主要觸控訊號Sprim和所有有定義的手指操作比對,當主要觸控訊號Sprim符合其中有定義的手指操作時即被判斷為有效訊號,當所有定義的手指操作都不符合時即被判斷為無效訊號。有定義的手指操作可以是觸控方法3中步驟S308到S326內定義的手指操作。當主要觸控訊號Sprim無效時,觸控方法4即繞回步驟S406繼續偵測主要觸控訊號Sprim。
當偵測到有效的主要觸控訊號Sprim或附屬觸控訊號Ssec時,觸控功能判斷電路2042能根據主觸控訊號Sprim或附屬觸控訊號Ssec決定並執行應用程式,進而產生主觸控介面200的顯示畫面(S410)。上述執行應用程式包含開啟程式、登入程式、操作程式、登出程式與關閉程式等。而操作程式則包含開啟物件、關閉物件、新增物件、刪除物件、選取物件、剪下物件、貼上物件、複製物件、縮放物件、移動物件、檢查物件、編輯物件、修改物件、列印物件、檢視物件、插入物件、尋找物件、取代物件、調整物件、傳送物件、校閱物件、翻譯物件等。
第4圖實施例中的手持裝置觸控方法在已存在的正面觸控螢幕的觸控動作指令上,使用背面附屬觸控裝置的觸控動作指令和新定義的正面觸控螢幕上的編輯指令,配合側面實體按鍵(或觸控按鍵),可以做更多動作,提供更方便更直覺的輸入方式。
本發明描述之各種邏輯區塊、模組、以及電路可以使用通用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其他可程控邏輯元件、離散式邏輯電路或電晶體邏輯閘、離散式硬體元件、或用於執行本發明所描述之執行的功能之其任意組合。通用處理器可以為微處理器,或者,該處理器可以為任意商用處理器、控制器、微處理器、或狀態機。
本發明描述之各種邏輯區塊、模組、以及電路的操作以及功能可以利用電路硬體或嵌入式軟體碼加以實現,該嵌入式軟體碼可以由一處理器存取以及執行。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手持裝置
200‧‧‧主觸控介面
2000‧‧‧主觸控控制器
202‧‧‧附屬觸控介面
2020‧‧‧附屬觸控控制器
204‧‧‧控制器
2040‧‧‧權重電路
2042‧‧‧觸控功能判斷電路
206‧‧‧其他手持裝置電路
22‧‧‧使用者
S300、S302...S328‧‧‧步驟
S400、S402...S410‧‧‧步驟
第1A、1B和1C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中3種手持裝置背面的示意圖。
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手持裝置20的方塊圖。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觸控方法3的流程圖。
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觸控方法4的流程圖。
S300、S302...S328‧‧‧步驟
Claims (20)
- 一種觸控方法,適用於包括一主觸控裝置、一第一附屬觸控裝置、一第二附屬觸控裝置和一控制器之一手持裝置,包括:藉由上述主觸控裝置,顯示一畫面;藉由上述第一附屬觸控裝置,接收一第一輸入;藉由上述第二附屬觸控裝置,接收一第二輸入;以及藉由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一輸入及上述第二輸入決定並執行一操作程式或一應用程式,進而產生顯示在上述主觸控裝置的上述畫面;其中上述主觸控裝置和上述附屬觸控裝置位於上述手持裝置的不同表面。
- 一種觸控方法,適用於包括一主觸控裝置、至少一附屬觸控裝置和一控制器之一手持裝置,包括:藉由上述主觸控裝置,顯示一畫面;藉由上述附屬觸控裝置,接收一第一輸入;藉由上述主觸控裝置,接收一第二輸入;以及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一輸入及上述第二輸入而決定並執行上述操作程式或應用程式,進而產生顯示在上述主觸控裝置的上述畫面;其中上述主觸控裝置和上述附屬觸控裝置位於上述手持裝置的不同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2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上述附屬觸控裝置係為一種不透明的裝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2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 中,上述附屬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螢幕、一觸控板或一軌跡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2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二輸入而決定並執行的上述應用程式和檔案編輯相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2項所述之觸控方法,更包括:藉由上述控制器,判斷上述第一輸入無效;以及當上述第一輸入無效時,藉由上述控制器,濾除上述第一輸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2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上述主觸控裝置也能接收上述第一輸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2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一輸入而決定並執行的上述應用程式和拍照相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2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一輸入而決定並執行的上述應用程式和上述畫面的捲動相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2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一輸入而決定並執行的上述應用程式和上述畫面的縮放相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2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一輸入而決定並執行的上述應用程式和上述畫面上之一物體的選取相關。
- 一種手持裝置,包括: 一主觸控裝置,位於上述手持裝置之一表面,用於顯示一畫面;一第一附屬觸控裝置,用於接收一第一輸入;一第二附屬觸控裝置,用於接收一第二輸入;以及一控制器,耦接上述主觸控裝置、上述第一附屬觸控裝置和上述第二附屬觸控裝置,用於根據上述第一輸入及上述第二輸入決定並執行一操作程式或一應用程式,進而產生顯示在上述主觸控裝置的上述畫面;其中上述主觸控裝置和上述附屬觸控裝置位於上述手持裝置的不同表面。
- 一種手持裝置,包括:一主觸控裝置,位於上述手持裝置之一表面,用於顯示一畫面並接收一第二輸入;至少一附屬觸控裝置,位於上述手持裝置之另一表面,用於接收一第一輸入;以及一控制器,耦接上述主觸控裝置和上述附屬觸控裝置,用於根據上述第一輸入及上述第二輸入而決定並執行上述操作程式或應用程式,進而產生顯示在上述主觸控裝置的上述畫面;其中上述主觸控裝置和上述附屬觸控裝置位於上述手持裝置的不同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13項所述之手持裝置,其中,上述附屬觸控裝置係為一種不透明的裝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13項所述之手持裝置,其中,上述附屬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螢幕、一觸控板或一 軌跡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13項所述之手持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二輸入而決定並執行的上述應用程式和檔案編輯相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13項所述之手持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器用於判斷上述第一輸入無效;以及當上述第一輸入無效時,上述控制器用於濾除上述第一輸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13項所述之手持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一輸入而決定並執行的上述應用程式和拍照相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13項所述之手持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一輸入而決定並執行的上述應用程式和上述畫面的捲動相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13項所述之手持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器根據上述第一輸入而決定並執行的上述應用程式和上述畫面的縮放相關。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48599A TWI474266B (zh) | 2012-12-20 | 2012-12-20 | 觸控方法及手持裝置 |
US13/785,799 US20140176454A1 (en) | 2012-12-20 | 2013-03-05 | Touch control method and handheld device utilizing the same |
KR1020130127828A KR20140080412A (ko) | 2012-12-20 | 2013-10-25 | 터치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핸드헬드 장치 |
EP13190241.3A EP2746922A3 (en) | 2012-12-20 | 2013-10-25 | Touch control method and handheld device utilizing the sam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48599A TWI474266B (zh) | 2012-12-20 | 2012-12-20 | 觸控方法及手持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26571A TW201426571A (zh) | 2014-07-01 |
TWI474266B true TWI474266B (zh) | 2015-02-21 |
Family
ID=49518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48599A TWI474266B (zh) | 2012-12-20 | 2012-12-20 | 觸控方法及手持裝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176454A1 (zh) |
EP (1) | EP2746922A3 (zh) |
KR (1) | KR20140080412A (zh) |
TW (1) | TWI4742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318044B2 (en) * | 2013-12-24 | 2019-06-11 | Kyocera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ouch sensors on both front and back surfaces |
US10061506B2 (en) * | 2014-09-22 | 2018-08-28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Touch determination on stacked or laminated display panels |
CN106896997B (zh) * | 2016-06-28 | 2020-11-10 |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 滑动控件控制方法及装置、滑块选择器 |
KR102589496B1 (ko) * | 2016-07-04 | 2023-10-1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화면 표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
CN111930296A (zh) * | 2020-08-05 | 2020-11-1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22806A (zh) * | 1997-10-31 | 1999-07-14 | 诺基亚流动电话有限公司 | 无线电话手机 |
WO2012109813A1 (zh) * | 2011-02-15 | 2012-08-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面触控移动终端 |
WO2012149911A1 (zh) * | 2011-05-04 | 2012-11-08 | Hou Wanchun | 一种四面触摸屏幕移动电话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0721475D0 (en) * | 2007-11-01 | 2007-12-12 | Asquith Anthony | Virtual buttons enabled by embedded inertial sensors |
KR200450989Y1 (ko) * | 2008-07-25 | 2010-11-16 | 이노디지털 주식회사 | 양면 터치스크린을 구비한 플랫 패널 형상의 모바일 장치 |
US20110292268A1 (en) * | 2010-05-26 | 2011-12-01 | T-Mobile Usa, Inc. | Multi-region touchpad device |
JP5668355B2 (ja) * | 2010-08-04 | 2015-02-1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5529700B2 (ja) * | 2010-09-27 | 2014-06-25 |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816834B2 (ja) * | 2011-03-22 | 2015-11-1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入力装置、および入力方法 |
JP2012243166A (ja) * | 2011-05-20 | 2012-12-10 | Sony Corp | 電子機器、プログラム及び制御方法 |
US8711116B2 (en) * | 2011-10-17 | 2014-04-29 | Facebook, Inc. | Navigating applications using side-mounted touchpad |
-
2012
- 2012-12-20 TW TW101148599A patent/TWI474266B/zh active
-
2013
- 2013-03-05 US US13/785,799 patent/US2014017645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3-10-25 EP EP13190241.3A patent/EP2746922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10-25 KR KR1020130127828A patent/KR20140080412A/ko not_active Ceas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22806A (zh) * | 1997-10-31 | 1999-07-14 | 诺基亚流动电话有限公司 | 无线电话手机 |
WO2012109813A1 (zh) * | 2011-02-15 | 2012-08-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面触控移动终端 |
WO2012149911A1 (zh) * | 2011-05-04 | 2012-11-08 | Hou Wanchun | 一种四面触摸屏幕移动电话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40080412A (ko) | 2014-06-30 |
EP2746922A3 (en) | 2015-03-11 |
US20140176454A1 (en) | 2014-06-26 |
TW201426571A (zh) | 2014-07-01 |
EP2746922A2 (en) | 2014-06-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30412908A1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for photo management | |
US9357134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 |
TW201805796A (zh) | 控制圖形化使用者介面的方法及其電子裝置 | |
TW201013511A (en) | Method of operating user interface | |
TWI474266B (zh) | 觸控方法及手持裝置 | |
JP2020204914A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CN103885698A (zh) | 触控方法及手持装置 | |
JP6362110B2 (ja) | 表示制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JP2017152841A (ja) | 撮像装置、操作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AU2008100176B4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for photo management | |
AU2008100372B4 (en) | Electronic device for photo management | |
AU2015201028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for digital object management | |
AU2011265412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for digital object manag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