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9397B - 發光二極體 - Google Patents
發光二極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69397B TWI469397B TW99142510A TW99142510A TWI469397B TW I469397 B TWI469397 B TW I469397B TW 99142510 A TW99142510 A TW 99142510A TW 99142510 A TW99142510 A TW 99142510A TW I469397 B TWI469397 B TW I46939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emitting
- light
- fluorescent region
- fluorescent
- blue light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光二極體,尤其涉及一種白光發光二極體。
先前的發光二極體,為了發出白光,一般在發光晶片的出光面設置熒光粉。並且,一般地,為了得到較好的演色性,在藍光發光晶片的出光面設置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但由於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的光轉換效率較低,因此,最終得到的白光強度較弱。當然,為了得到較強的光強度,一般在發光晶片的出光面設置黃色熒光粉。但黃色熒光粉吸收藍光並將其轉換成的白光的演色性較差。為了同時達到演色性好,且出光強度較強,一般將紅色熒光粉、綠色熒光粉以及黃色熒光粉均設置在發光晶片出光側,但由於發光晶片出光側的出光不均勻,最終導致出光不均勻。
因此,上述得到白光的混光方法在使用上均受到一定限制。
有鑒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出光均勻的發光二極體。
一種發光二極體,其包括基座、安裝基座上的藍光發光晶片、覆蓋藍光發光晶片的封裝體、以及設置在該藍光發光晶片出光面的熒光層。該熒光層覆蓋該藍光發光晶片的整個出光面,該熒光層包括一個位於該藍光發光晶片的正上方的第一熒光區域以及環繞該第一熒光區域的第二熒光區域。第一熒光區域內包括紅色熒光
粉和綠色熒光粉,該第二熒光區域內包括黃色熒光粉。
一種發光二極體,其包括基座、安裝基座上的藍光發光晶片、覆蓋藍光發光晶片的封裝體、以及設置在該藍光發光晶片的出光面設置的熒光層。該熒光層覆蓋該藍光發光晶片的整個出光面,該熒光層包括一個第一熒光區域以及一個第二熒光區域。第一熒光區域內包括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該第二熒光區域內包括黃色熒光粉。所述藍光發光晶片照射在該第一熒光區域的光線的光強大於照射在第二熒光區域的光線的光強。
所述發光二極體包括的該藍光發光晶片的出光強度從中間到兩側逐漸減弱,該藍光發光晶片點亮,該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吸收該藍光發光晶片發出的中間區域的光強度較強的光,並將其轉化為白光;而該黃色熒光粉吸收該藍光發光晶片發出的周邊區域的光強度較弱的光,並將其轉化成白光。由於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吸收藍光並將其轉化成白光的效率比黃色熒光粉差,因此,該第一熒光區域與該第二熒光區域的光轉換效率基本相同,所以,該發光二極體發出的白光均勻。
100‧‧‧發光二極體
10‧‧‧基座
11‧‧‧基底
12‧‧‧反射杯
20‧‧‧第一引腳
30‧‧‧第二引腳
22、32‧‧‧接線段
24、34‧‧‧接觸段
26、36‧‧‧連接段
40‧‧‧藍光發光晶片
42‧‧‧金線
50‧‧‧封裝體
60‧‧‧熒光層
61‧‧‧第一熒光區域
62‧‧‧第二熒光區域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的示意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100。該發光二極體100包括基座10、分別固定於基座10相對兩端的第一引腳20及第二引腳30、安裝於第一引腳20上的藍光發光晶片40、覆蓋藍光發光晶片40的封裝體50,以及設置在該封裝體50上且位於遠離
該藍光發光晶片40一側的熒光層60。
上述基座10包括基底11及形成基底11上的反射杯12。所述反射杯12呈環狀,其中部形成一凹陷部(未標示)。所述第一引腳20及第二引腳30均由金屬材料製成,並彎折成U型,分別穿置於基座10的基底11的相對兩端。第一引腳20與第二引腳30相互隔開以避免短路。第一引腳20及第二引腳30均包括位於基底11底面的接觸段24、34、位於基底11頂面且暴露於凹陷部內的接線段22、32及連接接觸段24、34及接線段22、32的連接段26、36。該接觸段24、34用於與外部的電路(圖未示)連接以將電能輸入進發光二極體內。該接線段22、32用於與藍光發光晶片40電連接,以驅動藍光發光晶片40發光。該接線段22、32平行於接觸段24、34且垂直於連接段26、36。所述基座10可以由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即液晶高分子)材料一體製成,也可以為不同材料分開製造,比如所述基座10的反射杯12由LCP材料製成,而基底11為矽基板、塑膠基板或陶瓷基板。另外,在製作中,所述LCP材料中可以混入塑膠(Plastic)粒子、陶瓷(Ceramic)粒子或者高揮發性溶液。
上述藍光發光晶片40容置於所述基座10的反射杯12內,並固定於第一引腳20的接線段22表面上,其是由氮化鎵、氮化銦鎵等半導體化合材料所製成。所述藍光發光晶片40在通電之後可發射出藍光。該藍光發光晶片40的兩個電極通過二金線42分別連接至第一引腳20及第二引腳30的接線段22、32以實現電性導通。當然,藍光發光晶片40也可採用倒裝(flip-chip)的方式直接固定於第一引腳20及第二引腳30的接線段22、32表面,而無需使用金線42。
上述封裝體50填滿反射杯12的凹陷部內以保護位於凹陷部內的藍光發光晶片40。封裝體50由聚碳酸酯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透明材料所製成。
所述熒光層60設置在該封裝體50的遠離該藍光發光晶片40的一側。該熒光層60包括一個該藍光發光晶片40的第一熒光區域61以及環繞該第一熒光區域61的第二熒光區域6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熒光區域61位於該熒光層60的中心處,且位於該藍光發光晶片40的正上方。該第一熒光區域61為圓盤形,該第二熒光區域62為圓環形。
該第一熒光區域61內包括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該第二熒光區域62內包括黃色熒光粉。在本實施例中,該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均勻分佈在該第一熒光區域61內。該黃色熒光粉均勻分佈在該第二熒光區域62內。該紅色熒光粉為氮化物、硫化物或矽酸鹽。該綠色熒光粉為氮氧化物、硫化物或矽酸鹽。該黃色熒光粉為石榴石的化合物或矽酸鹽。
該藍光發光晶片40的出光強度從中間到兩側逐漸減弱,該藍光發光晶片40點亮,該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吸收該藍光發光晶片40發出的中間區域的光強度較強的光,並將其轉化為白光;而該黃色熒光粉吸收該藍光發光晶片40發出的周邊區域的光強度較弱的光,並將其轉化成白光。由於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吸收藍光並將其轉化成白光的效率比黃色熒光粉差,因此,該第一熒光區域61與該第二熒光區域62的光轉換效率基本相同,所以,該發光二極體100發出的白光均勻。
綜上所述,本發明符合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在爰依本發明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發光二極體
10‧‧‧基座
11‧‧‧基底
12‧‧‧反射杯
20‧‧‧第一引腳
30‧‧‧第二引腳
22、32‧‧‧接線段
24、34‧‧‧接觸段
26、36‧‧‧連接段
40‧‧‧藍光發光晶片
42‧‧‧金線
50‧‧‧封裝體
60‧‧‧熒光層
61‧‧‧第一熒光區域
62‧‧‧第二熒光區域
Claims (10)
- 一種發光二極體,包括基座、安裝基座上的藍光發光晶片、及覆蓋藍光發光晶片的封裝體,其改進在於,該藍光發光晶片的出光面設置有一個熒光層,該熒光層覆蓋該藍光發光晶片的整個出光面,該熒光層包括一個位於該藍光發光晶片的正上方的第一熒光區域以及環繞該第一熒光區域的第二熒光區域,第一熒光區域內包括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該第二熒光區域內包括黃色熒光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其中,該紅色熒光粉為氮化物、硫化物或矽酸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其中,該綠色熒光粉為氮氧化物、硫化物或矽酸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其中,該黃色熒光粉為石榴石的化合物或矽酸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其中,該第一熒光區域為圓盤形,該第二熒光區域為圓環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其中,所述熒光層設置在該封裝體的遠離該藍光發光晶片的一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其中,所述基座包括基底及形成於該基底上的環狀反射杯,所述藍光發光晶片設置於基底的表面上,所述反射杯的內側壁面圍繞該藍光發光晶片設置。
- 一種發光二極體,包括基座、安裝基座上的藍光發光晶片、及覆蓋藍光發光晶片的封裝體,其改進在於,該藍光發光晶片的出光面設置有一個熒光層,該熒光層覆蓋該藍光發光晶片的整個出光面,該熒光層包括一 個第一熒光區域以及一個第二熒光區域,第一熒光區域內包括紅色熒光粉和綠色熒光粉,該第二熒光區域內包括黃色熒光粉,所述藍光發光晶片照射在該第一熒光區域的光線的光強大於照射在第二熒光區域的光線的光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其中,該第一熒光區域該藍光發光晶片的正上方,所述第二熒光區域環繞該第一熒光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其中,該第一熒光區域為圓盤形,該第二熒光區域為圓環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9142510A TWI469397B (zh) | 2010-12-07 | 2010-12-07 | 發光二極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9142510A TWI469397B (zh) | 2010-12-07 | 2010-12-07 | 發光二極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25347A TW201225347A (en) | 2012-06-16 |
TWI469397B true TWI469397B (zh) | 2015-01-11 |
Family
ID=46726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9142510A TWI469397B (zh) | 2010-12-07 | 2010-12-07 | 發光二極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69397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117106A1 (en) * | 2008-11-07 | 2010-05-13 | Ledengin, Inc. | Led with light-conversion layer |
US20100148200A1 (en) * | 2008-12-15 | 2010-06-17 |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Inc. |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light conversion |
-
2010
- 2010-12-07 TW TW99142510A patent/TWI46939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117106A1 (en) * | 2008-11-07 | 2010-05-13 | Ledengin, Inc. | Led with light-conversion layer |
US20100148200A1 (en) * | 2008-12-15 | 2010-06-17 |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nology, Inc. |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light conversio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25347A (en) | 2012-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39862B2 (en) |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having enhanced white lighting efficiency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
JP5810758B2 (ja) | 発光装置 | |
JP5899507B2 (ja) | 発光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 |
TWI416770B (zh) | Led封裝結構 | |
TWI606616B (zh) | 發光裝置封裝件 | |
TWI565103B (zh) | 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 |
JP2013110273A (ja) | 半導体発光装置 | |
JP2013182918A (ja) | 発光装置 | |
TWI433361B (zh) | 用於增加均光效果的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 |
TWM496850U (zh) | 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 |
CN102487116B (zh) | 发光二极管 | |
JP2022056834A (ja) | 発光装置 | |
JP5573602B2 (ja) | 発光装置 | |
JP2015225910A (ja) |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照明装置 | |
CN115719787A (zh) | 发光装置 | |
TWI469397B (zh) | 發光二極體 | |
JP2009177188A (ja) | 発光ダイオードパッケージ | |
JP2007005549A (ja) | 白色発光ledランプ | |
JP5738257B2 (ja) | 発光装置 | |
JP2017162997A (ja) | 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 |
TWI362767B (en) | Light-emitting diode | |
JP2017163002A (ja) | 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 |
JP2007207939A (ja) | 発光装置 | |
JP2017054996A (ja) | 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 |
JP5970939B2 (ja) | 発光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