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0442B -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30442B TWI430442B TW099136996A TW99136996A TWI430442B TW I430442 B TWI430442 B TW I430442B TW 099136996 A TW099136996 A TW 099136996A TW 99136996 A TW99136996 A TW 99136996A TW I430442 B TWI430442 B TW I43044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layer
- organic light
- wire
- pattern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JAONJTDQXUSBGG-UHFFFAOYSA-N dialuminum;dizinc;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Al+3].[Al+3].[Zn+2].[Zn+2] JAONJTDQXUSBG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WHXAGNPBEKUGSK-UHFFFAOYSA-N zinc antimony(3+)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Sb+3].[Zn+2].[O-2].[In+3].[O-2].[O-2].[O-2] WHXAGNPBEKUG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YVIMHTIMVIIXBQ-UHFFFAOYSA-N [SnH3][Al] Chemical compound [SnH3][Al] YVIMHTIMVIIXB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 aluminum ti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19 vapor deposi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6—Series electrical configurations of multiple OLED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4—An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e.g. ITO layer combined with metal lin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10K59/80516—An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e.g. ITO layer combined with metal li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有機發光裝置(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有輕薄、自發光、低消耗功率、不需背光源、無視角限制及高反應速率等優良特性,已被視為平面顯示器的明日之星。另外被動式有機發光裝置可在輕薄、可撓式的基材上形成陣列結構,所以也非常適合應用於照明,一般預估有機發光裝置的發光效率提升至100Lm/W以上,且演色性高於80以上時,即有機會取代一般照明光源,因此有機發光裝置在照明設備上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大面積有機發光裝置中,由於有機發光裝置由電流驅動,因此走線阻抗可能會造成發光區的亮度分佈不均。一般的作法是將大面積有機發光裝置分成多個小面積區塊的發光單元,其中橫向的發光單元之間採用串聯方式連結,以及串聯的部分在縱向上以並聯方式連結。換言之,於兩相鄰發光單元之間配置橋接線路,使得整個發光區能達到較一致的亮度。然而,上述橋接線路之設置會降低有機發光裝置整體的開口率。
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機發光裝置,具有一致的亮度與較
佳的開口率。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有機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所製作的有機發光裝置具有一致的亮度與較佳的開口率。
本發明提出一種有機發光裝置,其包括一基板與一第一發光單元。第一發光單元包括一第一陽極層、一第二導線、一第一絕緣層、一第一有機發光層、一第二有機發光層以及一第一陰極層。第一陽極層配置於基板上,包括一第一次電極、一第二次電極以及一連接第一次電極與第二次電極的第一導線,其中第一次電極與第二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一第一方向。第二導線配置於基板上,位於第一次電極與第二次電極之間。第一絕緣層配置於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以及第二導線上,具有分別暴露出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以及第二導線的一第一開口、一第二開口以及一第三開口。第一有機發光層配置於第一開口中。第二有機發光層配置於第二開口中。第一陰極層配置於第一有機發光層與第二有機發光層上且填入第三開口中,其中第一陰極層經由第三開口與第二導線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陰極層實質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次電極與第二次電極包括相同材料。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導線與第二導線包括相同材料。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第二發光單元,第二發光單元與第一發光單元實質上排列於一第二方向,其
中第二發光單元包括配置於基板上的一第二陽極層,第二陽極層與第二導線電性連接,使第二發光單元的第二陽極層經由第二導線與第一發光單元的第一陰極層電性連接,以在第二方向上串聯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二發光單元。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陽極層包括一第三次電極、一第四次電極以及一連接第三次電極與第四次電極的第三導線,第三次電極與第四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第一方向。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導線與第三導線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發光單元更包括一第四導線、一第二絕緣層、一第三發光層、一第四發光層以及一第二陰極層。第四導線配置於基板上且位於第三次電極與第四次電極之間。第二絕緣層配置於第三次電極、第四次電極以及第四導線上,且具有分別暴露出第三次電極、第四次電極以及第四導線的一第四開口、一第五開口以及一第六開口。第三發光層配置於第四開口中。第四發光層配置於第五開口中。第二陰極層配置於第三發光層與第四發光層上且填入第六開口中,其中第二陰極層經由第六開口與第四導線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次電極與第三次電極之間具有一間隙,第一有機發光層與第三發光層在結構上為彼此連結,且第一有機發光層與第三發光層覆蓋第一次電極、第三次電極以及間隙並實質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次電極與第四次電極之間具有一間隙,第二有機發光層與第四發光層在結構上為彼此連結,且第二有機發光層與第四發光層覆蓋第二次電極、第四次電極以及間隙並實質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陰極層實質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第三發光單元,第三發光單元與第一發光單元實質上排列於第一方向,其中第三發光單元包括配置於基板上的一第三陰極層,第三陰極層與第一發光單元的第一陰極層電性連接,以在第一方向上並聯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三發光單元。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陰極層與第三陰極層在結構上為彼此連結並實質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本發明另提出一種有機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首先,於一基板上形成一第一圖案化導體層,第一圖案化導體層包括一第一導線、一第二導線、一第三導線以及一第四導線,其中第二導線與第三導線電性連接。接著,於基板上形成一第二圖案化導體層,第二圖案化導體層包括一第一次電極、一第二次電極、一第三次電極以及一第四次電極,其中第一次電極與第二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一第一方向,第三次電極與第四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第一方向,第一次電極與第三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一第二方向,以及第二次電極與第四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第二方向,第一導線電性連接第一次電極與第二次電極,第二導線位於第一次電極
與第二次電極之間,第三導線電性連接第三次電極與第四次電極,以及第四導線位於第三次電極與第四次電極之間,其中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以及第一導線構成一第一陽極層,以及第三次電極、第四次電極以及第三導線構成一第二陽極層。然後,於基板上形成一絕緣層,且絕緣層具有分別暴露出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以及第二導線的一第一開口、一第二開口以及一第三開口,以及分別暴露出第三次電極、第四次電極以及第四導線的一第四開口、一第五開口以及一第六開口。接著,於絕緣層上形成一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與一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其中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填入第一開口與第四開口中,以及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填入第二開口與第五開口中。而後,於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與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上形成一第一圖案化陰極層與一第二圖案化陰極層,其中第一圖案化陰極層配置於第一次電極與第二次電極上且填入第三開口中,第二圖案化陰極層配置於第三次電極與第四次電極上且填入第六開口中,其中第一圖案化陰極層經由第三開口與第二導線電性連接以及第二圖案化陰極層經由第六開口與第四導線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與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實質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與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實質上在第一方向上排列。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圖案化陰極層與第二圖案化陰極層層實質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圖案
化陰極層與第二圖案化陰極層實質上在第二方向上排列,且第一圖案化陰極層橫跨(cross over)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及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以及第二圖案化陰極層橫跨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及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之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中,發光單元的配置方式與連接方式使得有機發光裝置具有一致的亮度與較佳的開口率。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至圖1D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的上視示意圖,以及圖2A至圖2D為沿圖1A至圖1D之A-A’線、B-B’線以及C-C’線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圖1A至圖1D中省略繪示基板100與絕緣層140。請同時參照圖1A與圖2A,首先,於一基板100上形成一第一圖案化導體層210,第一圖案化導體層210包括多個第一導線126a、126b、126c與多個第二導線130a、130b、130c,其中第二導線130a與第一導線126b電性連接。
請同時參照圖1B與圖2B,接著,於基板100上形成一第二圖案化導體層220,第二圖案化導體層220包括多個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與多個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其中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實質上排列於一第一方向D1,第一次電極122a、122b實質上排列於一第二方向D2,以及
第二次電極124a、124b實質上排列於第二方向D2,第一導線126a電性連接第一次電極122a與第二次電極124a,第二導線130a位於第一次電極122a與第二次電極124a之間,第一導線126b電性連接第一次電極122b與第二次電極124b,第二導線130b位於第一次電極122b與第二次電極124b之間,以及第一導線126c電性連接第一次電極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c,第二導線130c位於第一次電極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c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導線130a、130b、130c例如是配置於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之間的間隙125。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以及第一導線126a、126b、126c構成陽極層120a、120b、120c。
然後,於基板100上形成一絕緣層140,且絕緣層140具有分別暴露出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以及第二導線130a、130b、130c的一第一開口142、一第二開口144以及一第三開口146。
請同時參照圖1C與圖2C,接著,於絕緣層140上形成一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與一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其中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配置於排列於同一列的多個第一次電極122a、122b上且填入多個第一開口142中,以及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配置於排列於同一列的多個第二次電極124a、124b上填入多個第二開口144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
與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的形成方法例如是使用遮罩來進行蒸鍍製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與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例如是實質上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以及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與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例如是實質上在第一方向D1上交替排列。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包括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且位於同一列的多個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152b(分別以虛線隔開來表示),以及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包括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且位於同一列的多個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154b(分別以虛線隔開來表示)。再者,另一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包括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且位於同一列的多個第一有機發光層152c、、、,以及另一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包括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且位於同一列的多個第二有機發光層154c、、、。
請同時參照圖1D與圖2D,而後,於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與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上形成多個圖案化陰極層260a、260b,其中每一圖案化陰極層260a、260b配置於第一次電極122a、122b與第二次電極124a、124b上且填入第三開口146中,其中圖案化陰極層260a經由第三開口146與第二導線130a電性連接,且經由第二導線130a及第一導線126b與陽極層120b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圖案化陰極層260a、260b的形成方法例如是使用遮罩來進行蒸鍍製程。在本實施例中,圖案化陰極層260a、
260b例如是實質上在第二方向D2上排列且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以及圖案化陰極層260a、260b例如是橫跨(cross over)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與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而彼此正交。在本實施例中,圖案化陰極層260a包括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且位於同一行的多個陰極層162a、162c(分別以虛線隔開來表示),以及圖案化陰極層260b包括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且位於同一行的多個陰極層162b、、、(分別以虛線隔開來表示)。
由圖1D與圖2D可知,在形成圖案化陰極層260a、260b後,發光裝置10的製作大致完成。詳言之,在本實施例中,有機發光裝置10包括一基板100與配置於基板100上的多個發光單元110a、110b、110c。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110a與第二發光單元110b例如是在一第二方向D2上排列且串聯,以及第一發光單元110a與第三發光單元110c例如是在一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並聯。其中,第一方向D1例如是實質上垂直於第二方向D2。換言之,多個發光單元110a、110b、110c例如是在基板100上陣列排列。
發光單元110a、110b、110c包括一陽極層120a、120b、120c、一第二導線130a、130b、130c、一絕緣層140、一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152b、152c、一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154b、154c以及一陰極層162a、162b、162c。
陽極層120a、120b、120c配置於基板100上,包括一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一第二次電極124a、
124b、124c以及一連接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的第一導線126a、126b、126c,其中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實質上排列於第一方向D1。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的材料例如是透明電極層,其例如是金屬氧化物層,其例如是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或其它合適的金屬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之堆疊層;或者是具有高透光度之薄金屬層或薄金屬疊層。當然,根據其他變化實施例,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之材質也可為不透光之電極層。第一導線126a、126b、126c的材料一般是使用金屬材料,例如是銅、鋁、銀、金、鈦、鉬、鎢、鉻以及其合金或疊層。然,本發明不限於此。根據其他實施例,第一導線126a、126b、126c也可以使用其他導電材料,例如合金、金屬材料的氮化物、金屬材料的氧化物、金屬材料的氮氧化物、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是金屬材料與其它導材料的堆疊層。
第二導線130a、130b、130c配置於基板100上,位於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之間。詳言之,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之間具有一間隙125(請參照圖1B),以及第二導線130a、130b、130c配置於間隙125。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導線130a、130b、130c的材料一般是
使用金屬材料,例如是銅、鋁、銀、金、鈦、鉬、鎢、鉻以及其合金或疊層。然,本發明不限於此。根據其他實施例,第二導線130a、130b、130c也可以使用其他導電材料,例如合金、金屬材料的氮化物、金屬材料的氧化物、金屬材料的氮氧化物、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是金屬材料與其它導材料的堆疊層。
絕緣層140配置於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以及第二導線130a、130b、130c上,具有分別暴露出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以及第二導線130a、130b、130c的一第一開口142、一第二開口144以及一第三開口146。
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152b、152c配置於第一開口142中。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154b、154c配置於第二開口142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152b、152c與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154b、154c例如是包括相同材料。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152b、152c與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154b、154c可以是單層的發光層或者是發光層加上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電洞傳輸層以及電洞注入層的組合。所述發光層例如是白光發光材料層或是其他特定色光(例如紅、綠、藍等等)之發光材料層。此外,可以選擇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電洞傳輸層以及電洞注入層至少其中一層與發光層來搭配,以構成兩層、三層、四層或五層之堆疊層,進而增進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
152b、152c與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154b、154c之發光效率。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152b、152c與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154b、154c詳細之材質與結構為該項技藝者所熟知,因此於此不再贅述。
陰極層162a、162b、162c配置於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152b、152c與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154b、154c上且填入第三開口146中,其中陰極層162a、162b、162c經由第三開口146與第二導線130a、130b、130c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陰極層162a、162b、162c例如是覆蓋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152b、152c、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154b、154c以及第三開口146,且陰極層162a、162b、162c例如是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陰極層162a、162b、162c例如是透明電極層,其例如是金屬氧化物層,其例如是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或其它合適的金屬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之堆疊層;或者是具有高透光度之薄金屬層或薄金屬疊層。當然,根據其他實施例,陰極層162a、162b、162c可為不透光之電極層。
如圖1D所示,第一發光單元110a與第二發光單元110b例如是實質上在第二方向D2上排列且彼此相鄰。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陽極層120b會與第二導線130a電性連接,第二導線130a又與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陰極層162a電性連接。如此一來,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陽極層120b與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陰極層162a電性連接,以在第二
方向D2上串聯第一發光單元110a與第二發光單元110b。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第一導線126b例如是與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二導線130a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第一導線126b與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二導線130a例如是在結構上為彼此連結。可以理解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一發光單元110a與第二發光單元110b為例來進行說明,然而沿著第二方向D2而排列於同一列的多個發光單元皆具有上述特徵,也就是說,第n個發光單元(諸如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第一導線126b會與第(n-1)個發光單元(諸如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二導線130a電性連接,以在第二方向D2上串聯。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與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第一有機發光層152b例如是在結構上彼此連結而形成一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詳言之,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一次電極122a與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第一次電極122b之間具有一間隙123(請參照圖1B),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例如是覆蓋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一次電極122a、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第一次電極122b以及間隙12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例如是呈條狀且實質上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可以理解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包括在第二方向D2上兩相鄰之發光單元110a、110b的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152b為
例(也就是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覆蓋兩相鄰之發光單元110a、110b的第一次電極122a、122b為例),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a更可以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以覆蓋排列於同一列的多個第一次電極122a、122b。
相似地,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與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第二有機發光層154b例如是在結構上彼此連結而形成一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詳言之,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二次電極124a與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第二次電極124b之間具有一間隙123(請參照圖1B),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例如是覆蓋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二次電極124a、第二發光單元110b的第二次電極124b以及間隙123。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例如是呈條狀且實質上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可以理解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包括在第二方向D2上兩相鄰之發光單元110a、110b的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154b為例(也就是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覆蓋兩相鄰之發光單元110a、110b的第二次電極124a、124b為例),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250b更可以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以覆蓋排列於同一列的多個第二次電極124a、124b。
另一方面,第一發光單元110a與第三發光單元110c例如是實質上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彼此相鄰。在本實
施例中,第三發光單元110c的陰極層162c例如是與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陰極層162a電性連接,以在第一方向D1上並聯第一發光單元110a與第三發光單元110c。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陰極層162a與第三發光單元110c的陰極層162c例如是在結構上彼此連結而形成一圖案化陰極層260a。詳言之,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與第三發光單元110c的第一有機發光層152c之間具有一間隙(未繪示),圖案化陰極層260a例如是覆蓋第一發光單元110a的第一有機發光層152a與第二有機發光層154a、第三發光單元110c的第一有機發光層152c與第二有機發光層154c以及間隙。在本實施例中,圖案化陰極層260a例如是呈條狀且實質上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圖案化陰極層260a例如是橫跨(cross over)多個圖案化發光層250a、250b。可以理解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是以圖案化陰極層260a包括在第一方向D1上兩相鄰之發光單元110a、110c的陰極層162a、162c為例(也就是圖案化陰極層260a覆蓋兩相鄰之發光單元110a、110c的發光層152a、152c、154a、154c為例)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圖案化陰極層260a更可以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以覆蓋排列於同一行的多個發光層152a、152c、154a、154c。再者,由於圖案化陰極層260b與圖案化陰極層260a相似,因此於此不贅述,將於後文中描述。
特別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二及第三發光單元110b、110c與第一發光單元110a具有大致相同的結
構為例來進行說明,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及第三發光單元110b、110c也可以與第一發光單元110a具有不同的結構。另一方面,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A與圖3B所示,第一次電極122a、122b、122c與第二次電極124a、124b、124c可以彼此連結且覆蓋第一導線126a、126b、126c與第二導線130a、130b、130c。再者,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一導線126a、126b、126c具有如圖1A所示的條狀構型為例,但第一導線126a、126b、126c實質上可以具有其他構型。舉例來說,如圖4所示,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導線126a可以具有分支導線127,以增進第一導線126a與第一次電極122a及第二次電極124a之間的電性連接。再者,雖然圖4是以分支導線127配置於第一次電極122a與第二次電極124a的邊緣且分支導線127與次電極122a、124a為一對一配置為例,但分支導線127也可以配置於第一次電極122a與第二次電極124a的中央處或其他位置以及具有多對一的配置方式(如圖5所示)。另一方面,雖然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是以一個發光單元的陽極層包括兩個次電極為例,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換言之,在又一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一個發光單元110a的陽極層120a可以包括多個次電極122a、124a、128a,而該些次電極122a、124a、128a經由第一導線126a電性連接,以及該些次電極122a、124a、128a之間分別配置有一第二導線130a,其中第二導線130a與相鄰的發光單元110b的第一導線126b電性連接,以電性連接發光單元110a的陰極層162a
與發光單元100b的陽極層120b。其中,各次電極122a、124a、128a上配置有一發光層152a、154a、156a與一陰極層162a。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圖案化發光層、與圖案化陰極層是以彼此橫跨(諸如正交)的方式形成,因此在發光裝置的製造過程中,能簡化用以形成圖案化發光層與圖案化陰極層之遮罩的對準步驟,因此本實施例之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具有簡單的製程與較短的製程時間。
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的配置方式使得多個發光單元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串聯,而彼此串聯的發光單元串列又可在第二方向上並聯,如此一來,有機發光裝置具有一致的亮度。此外,由於本實施例是將用以連接兩相鄰發光單元之陰極與陽極的第二導線設置在兩個分離的次電極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大幅縮減橋接兩相鄰發光單元之導線所造成的非發光區面積,使得發光單元之間不會有明顯可見的非發光區,進而使發光裝置具有較佳的開口率。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之發光裝置中,發光單元之第一導線與第二導線的配置使得多個發光單元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串聯,以及圖案化陰極層的配置使得彼此串聯的發光單元串列又可在第二方向上並聯,如此一來,有機發光裝置具有一致的亮度。此外,由於本實施例是將用以連接兩相鄰發光單元之陰極與陽極的第二導線設置在兩個分離的次電極之間,因此能大幅縮減橋接兩相鄰發光單元之導線所造成的非發光區面積,使得發光單元之間不會有明顯可見
的非發光區,進而使。再者,在本發明之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中,使圖案化發光層與圖案化陰極層彼此橫跨配置,以簡化用以形成圖案化發光層與圖案化陰極層之遮罩的對準步驟,因此本實施例之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具有簡單的製程與較短的製程時間。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發光裝置
100‧‧‧基板
110a、110b、110c‧‧‧發光單元
120a、120b、120c‧‧‧陽極層
122a、122b、122c、124a、124b、124c、128a‧‧‧次電極
123、125‧‧‧間隙
126、126a、126b、126c、130a、130b、130c‧‧‧導線
127‧‧‧分支導線
140‧‧‧絕緣層
142、144、146‧‧‧開口
152a、152b、152c、154a、154b、154c、156a‧‧‧發光層
162a、162b、162c‧‧‧陰極層
210、220‧‧‧圖案化導體層
250a、250b‧‧‧圖案化發光層
260a、260b‧‧‧圖案化陰極層
D1、D2‧‧‧方向
圖1A至圖1D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一種有機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流程上視示意圖。
圖2A至圖2D為沿圖1A至圖1D之A-A’線、B-B’線以及C-C’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A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一種有機發光裝置的上視示意圖。
圖3B為沿圖3A之A-A’線、B-B’線以及C-C’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的一種有機發光裝置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的一種有機發光裝置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10‧‧‧發光裝置
110a、110b、110c‧‧‧發光單元
120a、120b、120c‧‧‧陽極層
122a、122b、122c、124a、124b、124c‧‧‧次電極
126a、126b、126c、130a、130b、130c‧‧‧導線
146‧‧‧開口
152a、152b、152c、154a、154b、154c‧‧‧發光層
162a、162b、162c‧‧‧陰極層
250a、250b‧‧‧圖案化發光層
260a、260b‧‧‧圖案化陰極層
D1、D2‧‧‧方向
Claims (15)
- 一種有機發光裝置,包括:一基板;一第一發光單元,包括:一第一陽極層,配置於該基板上,包括一第一次電極、一第二次電極以及一連接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次電極的第一導線,其中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一第一方向;一第二導線,配置於該基板上,位於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次電極之間;一第一絕緣層,配置於該第一次電極、該第二次電極以及該第二導線上,具有分別暴露出該第一次電極、該第二次電極以及該第二導線的一第一開口、一第二開口以及一第三開口;一第一有機發光層,配置於該第一開口中;一第二有機發光層,配置於該第二開口中;以及一第一陰極層,配置於該第一有機發光層與該第二有機發光層上且填入該第三開口中,其中該第一陰極層經由該第三開口與該第二導線電性連接;以及一第二發光單元,該第二發光單元與該第一發光單元實質上排列於一第二方向,其中該第二發光單元包括配置於該基板上的一第二陽極層,該第二陽極層與該第二導線電性連接,使該第二發光單元的該第二陽極層經由該第二導線與該第一發光單元的該第一陰 極層電性連接,以在該第二方向上串聯該第一發光單元與該第二發光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陰極層實質上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次電極與第二次電極包括相同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導線與該第二導線包括相同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陽極層包括一第三次電極、一第四次電極以及一連接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次電極的第三導線,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該第一方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導線與該第三導線電性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發光單元更包括:一第四導線,配置於該基板上,位於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次電極之間;一第二絕緣層,配置於該第三次電極、該第四次電極以及該第四導線上,具有分別暴露出該第三次電極、該第四次電極以及該第四導線的一第四開口、一第五開口以及一第六開口;一第三發光層,配置於該第四開口中;一第四發光層,配置於該第五開口中;以及 一第二陰極層,配置於該第三發光層與該第四發光層上且填入該第六開口中,其中該第二陰極層經由該第六開口與該第四導線電性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三次電極之間具有一間隙,該第一有機發光層與該第三發光層在結構上為彼此連結,且該第一有機發光層與該第三發光層覆蓋該第一次電極、該第三次電極以及該間隙並實質上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次電極與該第四次電極之間具有一間隙,該第二有機發光層與該第四發光層在結構上為彼此連結,且該第二有機發光層與該第四發光層覆蓋該第二次電極、該第四次電極以及該間隙並實質上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陰極層實質上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更包括一第三發光單元,該第三發光單元與該第一發光單元實質上排列於該第一方向,其中該第三發光單元包括配置於該基板上的一第三陰極層,該第三陰極層與該第一發光單元的該第一陰極層電性連接,以在該第一方向上並聯該第一發光單元與該第三發光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陰極層與該第三陰極層在結構上為彼此連結並實質上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
- 一種有機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於一基板上形成一第一圖案化導體層,該第一圖案化導體層包括一第一導線、一第二導線、一第三導線以及一第四導線,其中該第二導線與該第三導線電性連接;於該基板上形成一第二圖案化導體層,該第二圖案化導體層包括一第一次電極、一第二次電極、一第三次電極以及一第四次電極,其中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一第一方向,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該第一方向,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三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一第二方向,以及該第二次電極與該第四次電極實質上排列於該第二方向,該第一導線電性連接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次電極,該第二導線位於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次電極之間,該第三導線電性連接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次電極,以及該第四導線位於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次電極之間,其中該第一次電極、該第二次電極以及該第一導線構成一第一陽極層,以及該第三次電極、該第四次電極以及該第三導線構成一第二陽極層;於該基板上形成一絕緣層,且該絕緣層具有分別暴露出該第一次電極、該第二次電極以及該第二導線的一第一開口、一第二開口以及一第三開口,以及分別暴露出該第三次電極、該第四次電極以及該第四導線的一第四開口、一第五開口以及一第六開口;於該絕緣層上形成一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與一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其中該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填入該 第一開口與該第四開口中,以及該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填入該第二開口與該第五開口中;以及於該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與該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上形成一第一圖案化陰極層與一第二圖案化陰極層,其中該第一圖案化陰極層配置於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次電極上且填入該第三開口中,該第二圖案化陰極層配置於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次電極上且填入該第六開口中,其中該第一圖案化陰極層經由該第三開口與該第二導線電性連接以及該第二圖案化陰極層經由該第六開口與該第四導線電性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與該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實質上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以及該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與該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實質上在該第一方向上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有機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圖案化陰極層與該第二圖案化陰極層層實質上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該第一圖案化陰極層與該第二圖案化陰極層實質上在該第二方向上排列,且該第一圖案化陰極層橫跨(cross over)該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及該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以及該第二圖案化陰極層橫跨該第一圖案化有機發光層及該第二圖案化有機發光層。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9136996A TWI430442B (zh) | 2010-10-28 | 2010-10-28 |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US13/023,506 US8637855B2 (en) | 2010-10-28 | 2011-02-08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9136996A TWI430442B (zh) | 2010-10-28 | 2010-10-28 |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18368A TW201218368A (en) | 2012-05-01 |
TWI430442B true TWI430442B (zh) | 2014-03-11 |
Family
ID=45995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36996A TWI430442B (zh) | 2010-10-28 | 2010-10-28 |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37855B2 (zh) |
TW (1) | TWI43044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24961B (zh) * | 2015-11-18 | 2018-05-21 |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及發光陣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9907120D0 (en) * | 1998-12-16 | 1999-05-19 |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 Organic light-emissive devices |
US6861810B2 (en) * | 2001-10-23 | 2005-03-01 | Fpd Systems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7034470B2 (en) | 2002-08-07 | 2006-04-25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Serially connecting OLED devices for area illumination |
US6693296B1 (en) | 2002-08-07 | 2004-02-17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OLED apparatus including a series of OLED devices |
US6870196B2 (en) | 2003-03-19 | 2005-03-22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Series/parallel OLED light source |
JP2006010986A (ja) * | 2004-06-24 | 2006-01-12 | Kyocera Corp | 画像表示装置 |
CN100499156C (zh) | 2007-03-21 | 2009-06-10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电激发光显示面板 |
-
2010
- 2010-10-28 TW TW099136996A patent/TWI430442B/zh active
-
2011
- 2011-02-08 US US13/023,506 patent/US8637855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18368A (en) | 2012-05-01 |
US20120104363A1 (en) | 2012-05-03 |
US8637855B2 (en) | 2014-01-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7103254A (ja) | 発光装置 | |
JP4981371B2 (ja) | 有機el素子 | |
CN103840092A (zh) |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JP5698362B2 (ja) |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上の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複数の光源デバイスを備えた光源装置 | |
WO2022217919A1 (zh) | 发光基板和发光装置 | |
KR20180047535A (ko) | 유기발광소자를 이용한 조명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2007311159A (ja)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 |
JP2007073338A (ja) |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el装置 | |
JP2009259413A (ja) | 有機el素子 | |
KR20180060322A (ko) | 유기발광소자를 이용한 조명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15280509B (zh)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 |
TWI425858B (zh) | 有機發光裝置、照明裝置以及液晶顯示器 | |
TWI430442B (zh) |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JP6184514B2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照明システム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
CN107393428B (zh) | 无电极遮光的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结构及其工艺 | |
CN111384123B (zh) | 电致发光照明装置 | |
US10892436B2 (en) | Narrow bezel electroluminance lighting device | |
JP2009187774A (ja)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 |
US8390188B2 (en) | Light emitting unit of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capable of increasing aperture 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2082165B (zh) |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200082504A (ko) | 조명 장치 | |
CN112470285A (zh) |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及掩膜版 | |
JP2008123882A (ja) | 有機el素子 | |
TWI801648B (zh) | 顯示裝置的導電基板 | |
US10764972B2 (en)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ing dev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