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426218B - 發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發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6218B
TWI426218B TW100131367A TW100131367A TWI426218B TW I426218 B TWI426218 B TW I426218B TW 100131367 A TW100131367 A TW 100131367A TW 100131367 A TW100131367 A TW 100131367A TW I426218 B TWI426218 B TW I4262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imaginary line
emitting elements
virtual imagina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1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9975A (zh
Inventor
Yuje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TW100131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2621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09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9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6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6218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發光模組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發光模組,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增加出光利用率之發光模組。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鍵盤的設計愈來愈多樣化,除了考量產品的功能外,產品的視覺效果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到銷售量並且愈來愈受到重視。舉例而言,目前市面上之鍵盤內裝有發光模組以成為一發光鍵盤。發光鍵盤除了在視覺上產生吸引力外,於夜間或燈光不足的地方亦可以使用。
傳統發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及光源。光源係由多個發光二極體元件(LED)所組成。此些發光二極體元件位於導光板可呈現其厚度之外側。當發光二極體元件之光線進入導光板時,此光線便被引導至導光板之表面以提供面光源。
然而,由於發光二極體元件所發出之光線具有一定之角度範圍,通常來說,此角度範圍之一中間線具最強之亮度(後稱主要發光軸),此角度範圍中越遠離主要發光軸之亮度將相對逐漸遞減。
如此,當發光二極體元件之主要發光軸與導光板可呈現其厚度之外側呈垂直時,發光二極體元件之主要發光軸將通過導光板,無法有效提高光利用率,使得導光板角落產生陰暗光場之問題,造成整體導光板的光亮均勻度不足。
本發明為揭露一種發光模組,藉由改變發光二極體元件之佈局方式,以增加導光板之發光效率及光線於導光板內之光行進路徑,以便提昇整體導光板的光亮均勻度。
本發明之一態樣是提供一種發光模組。此發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多個第一發光元件及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導光板包含一側邊、多個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個第二入光面。此些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共同沿此側邊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且此些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藉由一虛擬假想線進行區隔。第一發光元件分別一一地朝第一入光面發光。第二發光元件朝第二入光面發光。此外,各第一發光元件之一主要發光軸分別與第二發光元件之一主要發光軸相互交錯,且此些第一發光元件之主要發光軸與虛擬假想線所成夾角之大小,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而成反比。
此態樣之一第一實施例中,所述側邊為導光板之出光面之一長邊外側,且此些第一入光面與此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於此出光面之此長邊外側。此外,此實施例中,出光面之長邊外側包含多個第一缺口,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分別一一位於第一缺口內,其中第一缺口為封閉式或開放式。
此態樣之第二實施例中,所述側邊為導光板之出光面之一短邊外側,且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於此出光面之此短邊外側。此外,此另一實施例中,此出光面之短邊外側包含多個第二缺口,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分別一一位於第二缺口內,其中第二缺口為封閉式或開放式。
此態樣之第三實施例中,所述側邊為導光板之出光面之一短邊外側,且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於出光面之一內部位置。此外,此又一實施例中,出光面之內部位置包含多個第三缺口,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分別一一位於第三缺口內,第三缺口為封閉式。
此態樣之第四實施例中,所述側邊為導光板之出光面之一長邊外側,且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於出光面之一內部位置。此外,此又一實施例中,出光面之內部位置包含多個第四缺口,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分別一一位於第四缺口內,第四缺口為封閉式。
上述各實施例中,此些第二發光元件之主要發光軸與虛擬假想線所成夾角之大小,隨著此些第二發光元件之位置愈遠離虛擬假想線成而反比。
上述各實施例中,多個第二發光元件分別一一朝多個第二入光面發光。
上述各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至少二個第二發光元件之此些主要發光軸分別與虛擬假想線所成夾角之大小皆一致。
上述各實施例中,導光板更包含多個微結構列。微結構列間隔地排列於導光板之出光面上,其延伸方向平行出光面之一長邊外側。此外,任一微結構列具有多個等距排列之微結構圖案。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是提供一種發光模組。此發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多個第一發光元件及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導光板包含一側邊、多個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個第二入光面。此些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共同沿此側邊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且此些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藉由一虛擬假想線進行區隔。第一發光元件分別一一地朝第一入光面發光。第二發光元件朝第二入光面發光。此外各第一發光元件之一主要發光軸分別與各第二發光元件之一主要發光軸相互交錯,且至少二個此些第一發光元件之此些主要發光軸相互平行。
綜上所述,本發明發光模組藉由改變發光二極體元件之佈局方式,使得光線於導光板中之利用率有所提升,可減少發光二極體元件之使用量,進而降低產品成本與能源之浪費、提高更有效率的涵蓋作用以及減少導光板之材料用量而降低成本。
以下將以圖示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發明之精神,如熟悉此技術之人員在瞭解本發明之實施例後,當可由本發明所教示之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並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請參閱第1A圖所示。第1A圖本發明發光模組100於一第一實施例中之外觀示意圖。
本發明之發光模組100至少包含一導光板200及一光源組300。光源組300包含多個第一發光元件310及多個第二發光元件320。發光模組100之導光板200具有一出光面210及相對出光面210之底面(圖未示),以及環繞其出光面210與底面之多個側邊(此實施例中為二長邊外側211、211’與二短邊外側212、212’),其中出光面210或底面的面積均大於其中一側邊的面積。導光板200上更包含多個第一入光面220及多個第二入光面230。此些第一入光面220及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共同沿此導光板200之其中一側邊之延伸方向進行間隔地排列,且此些第一入光面220與此些第二入光面230之間係藉由一虛擬假想線C進行區隔。
所述光源組300更包含一軟性電路板330。軟性電路板330位於底面之一側。。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分別位於軟性電路板330上,且分別一一面向此些第一入光面220,以便朝此些第一入光面220發光。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分別位於軟性電路板330上,且分別一一面向此些第二入光面230,以便朝此些第二入光面230發光。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及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例如為發光二極體元件。
復請參閱第1A圖所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第一入光面220與第二入光面230共同排列於此出光面210之其中一長邊外側211。舉例來說,出光面210之此長邊外側211包含呈開放式之多個第一缺口240,此些第一缺口240沿此長邊外側211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即於此長邊外側211上呈現不規則之鋸齒狀。此些第一入光面220與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分別一一位於此些第一缺口240內,且共同沿此長邊外側211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然而,此第一實施例中,此些第一缺口240也可分別為一呈封閉式之開槽,並沿此長邊外側211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於長邊外側211(第1B圖)。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於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皆朝另一長邊外側211’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此外,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
舉例而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次位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2為35度,以及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第三位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3為25度;同樣地,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次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2為43度,以及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第三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3為30度。
如此,由於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分別朝另一長邊外側211’之方向發光,且其主要發光軸A1、A2彼此產生交錯,使得第一發光元件310與第二發光元件320對應於導光板200之相對區域可得到應有光線照射之覆蓋,進而提昇整體導光板200的光亮均勻度。加上,由於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使得最遠離虛擬假想線C之數位第一發光元件310、第二發光元件320之發光範圍也可彌補第一發光元件310與第二發光元件320對應於導光板200之兩側角落,使得導光板200相對第一發光元件310與第二發光元件320之兩側角落得到應有之光線輝度,進而提昇整體導光板200的光亮均勻度。
復請參閱第1A圖所示。第一實施例之其他一變化中,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皆朝另一長邊外側211’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反觀,至少二個第二發光元件32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2分別與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皆一致。
舉例而言,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角度同上;反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主要發光軸A2之次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2也為45度,以及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第三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3為25度。
請參閱第1B圖所示。第1B圖本發明發光模組101於第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之外觀示意圖。
此第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此些第一缺口240也可分別為一呈封閉式之開槽241,並沿此長邊外側211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於長邊外側211。
此另一變化中,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分別朝另一長邊外側211’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至少二個第一發光元件31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1相互平行;至少二個第二發光元件32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2相互平行,使得第一發光元件310與第二發光元件320對應於導光板200之相對區域可得到應有光線照射之覆蓋,進而提昇整體導光板200的光亮均勻度。
舉例而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二位第一發光元件31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1皆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二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皆為45度。
此第一實施例之又一變化中,最遠離虛擬假想線之首位第一發光元件與第二發光元件可設置成與此出光面之其中一短邊外側平行或大致平行(圖中未示),然而,本發明之此又一變化並不僅限於此。
請參閱第2A圖所示。第2A圖本發明發光模組102於一第二實施例中之外觀示意圖。
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第一入光面220與第二入光面230共同排列於此出光面210之其中一短邊外側212。舉例來說,出光面210之此短邊外側212包含呈開放式之多個第二缺口250,此些第二缺口250沿此短邊外側212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即於此短邊外側212上呈現不規則之鋸齒狀。此些第一入光面220與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分別一一位於此些第二缺口250內,且共同沿此短邊外側212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然而,此第二實施例中,此些第二缺口250也可分別為一呈封閉式之開槽,並沿此短邊外側212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於短邊外側212。
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分別朝相對二長邊外側211、211’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此外,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
舉例而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一發光元件31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次位第一發光元件31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2為35度及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第三位第一發光元件31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3為25度。相似地,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次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2為43度及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第三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3為38度。
如此,由於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分別朝兩相對長邊外側211’、211之方向發光,且其主要發光軸A1、A2彼此產生交錯,使得第一發光元件310與第二發光元件320對應於導光板200之相對區域可得到應有光線照射之覆蓋,進而提昇整體導光板200的光亮均勻度。加上,由於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使得最遠離虛擬假想線C之數位第一發光元件310、第二發光元件320之發光範圍也可彌補第一發光元件310與第二發光元件320對應於導光板200之兩側角落,使得導光板200相對第一發光元件310與第二發光元件320之兩側角落得到應有之光線輝度,進而提昇整體導光板200的光亮均勻度。
復請參閱第2A圖所示。第二實施例之其他一變化中,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分別相對二長邊外側211、211’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反觀,至少二個第二發光元件32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2分別與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皆一致。
舉例而言,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角度同上;反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主要發光軸A2之次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2也為45度。
請參閱第2B圖所示。第2B圖本發明發光模組103於第二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之外觀示意圖。
第二實施例之其他另一變化中,此些第二缺口250也可分別為一呈封閉式之開槽251,並沿此短邊外側212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於短邊外側212。
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分別朝相對二長邊外側211、211’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至少二個第一發光元件31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1相互平行;至少二個第二發光元件32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2相互平行,使得導光板200之所有區域可得到應有光線照射之覆蓋,進而提昇整體導光板200的光亮均勻度。
舉例而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二位第一發光元件31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1皆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二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皆為45度。
此第二實施例之又一變化中,最遠離虛擬假想線之首位第一發光元件與第二發光元件可設置成與此出光面之其中一長邊外側平行或大致平行(圖中未示),然而,本發明之此又一變化並不僅限於此。
請參閱第3A圖所示。第3A圖本發明發光模組104於一第三實施例中之外觀示意圖。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第一入光面220與第二入光面230共同排列於此出光面210之一內部位置213。舉例來說,出光面210之內部位置包含呈封閉式之多個第三缺口260,例如為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中所述之開槽,此些第三缺口260沿其中一短邊外側212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此些第一入光面220與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分別一一地位於此些第三缺口260內,且共同沿此短邊外側212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於出光面210之內部位置。
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分別朝相對二長邊外側211、211’及一共同短邊外側212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此外,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
舉例而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次位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2為35度,以及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第三位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3為25度;同樣地,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次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2為43度,以及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第三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3為35度。
如此,由於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分別朝二相對長邊外側211、211’及一共同短邊外側212之方向發光,且其主要發光軸A1、A2彼此產生交錯,使得第一發光元件310與第二發光元件320對應於導光板200之共同短邊外側212之區域可得到應有光線照射之覆蓋,進而提昇整體導光板200的光亮均勻度。
復請參閱第3A圖所示。第三實施例之其他一變化中,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分別相對二長邊外側211、211’及一共同短邊外側212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反觀,至少二個第二發光元件32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2分別與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皆一致。
舉例而言,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角度同上;反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主要發光軸A2之次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2也為45度。
需說明的是,第3A圖中朝另一短邊外側212’發光的多個發光元件340,可以依據或不需依據上述第三實施例之排列方式進行,當第3A圖中朝另一短邊外側212’發光的多個發光元件340依據上述第三實施例之排列方式進行時,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發光元件34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發光元件340之主要發光軸分別朝相對二長邊外側211、211’及一共同短邊外側212’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
請參閱第3B圖所示。第3B圖本發明發光模組105於第三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之外觀示意圖。
第三實施例之其他另一變化中,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分別朝相對二長邊外側211、211’及一共同短邊外側212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至少二個第一發光元件31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1相互平行;至少二個第二發光元件32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2相互平行,使得導光板200之所有區域可得到應有光線照射之覆蓋,進而提昇整體導光板200的光亮均勻度。
舉例而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二位第一發光元件31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1皆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二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皆為45度。
此第三實施例之又一變化中,最遠離虛擬假想線之首位第一發光元件與第二發光元件可設置成與此出光面之其中一短邊外側平行或大致平行(圖中未示),然而,本發明之此又一變化並不僅限於此。
需說明的是,第3B圖中朝另一短邊外側212’發光的多個發光元件340,可以或不需依據上述第三實施例之排列方式進行,當第3B圖中朝另一短邊外側212’發光的多個發光元件340依據上述第三實施例之排列方式進行時,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發光元件34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發光元件340之主要發光軸分別朝相對二長邊外側211、211’及一共同短邊外側212’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
請參閱第4A圖所示。第4A圖本發明發光模組106於一第四實施例中之外觀示意圖。
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第一入光面220與第二入光面230共同排列於此出光面210之一內部位置214。內部位置214可位於出光面210上大約跨越短邊外側212、212’中間點之區域。
舉例來說,出光面210之內部位置214包含呈封閉式之多個第四缺口280,例如為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中所述之開槽,此些第四缺口280沿其中一長邊外側211’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此些第一入光面220與此些第二入光面230分別一一地位於此些第四缺口280內,且共同沿此長邊外側211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於出光面210之內部位置214。
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分別朝二相對短邊外側212、212’及一共同長邊外側211’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此外,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
舉例而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次位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2為35度,以及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第三位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3為25度;同樣地,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次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2為43度,以及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第三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3為35度。
如此,由於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分別朝二相對短邊外側212、212’及一共同長邊外側211’之方向發光,且其主要發光軸A1、A2彼此產生交錯,使得第一發光元件310與第二發光元件320對應於導光板200之共同短邊外側212之區域可得到應有光線照射之覆蓋,進而提昇整體導光板200的光亮均勻度。
復請參閱第4A圖所示。第四實施例之其他一變化中,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分別相對二短邊外側212、212’及一共同長邊外側211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係隨著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位置愈遠離此虛擬假想線C之距離而成反比,反觀,至少二個第二發光元件32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2分別與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之大小皆一致。
舉例而言,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角度同上;反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主要發光軸A2之次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2也為45度。
需說明的是,第4A圖中朝另一長邊外側211發光的多個發光元件340,可以依據或不需依據上述第四實施例之排列方式進行,當第4A圖中朝另一長邊外側211發光的多個發光元件340依據上述第四實施例之排列方式進行時,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發光元件34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發光元件340之主要發光軸分別朝相對二短邊外側212、212’及一共同長邊外側211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
請參閱第4B圖所示。第4B圖本發明發光模組107於第四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之外觀示意圖。
第四實施例之其他另一變化中,藉由分別改變此些第一發光元件310與此些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佈局方式,使得各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一主要發光軸A1與各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一主要發光軸A2皆朝相對二短邊外側212、212’及一共同長邊外側211’之方向發光,且彼此產生交錯。至少二個第一發光元件31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1相互平行;至少二個第二發光元件320之此些主要發光軸A2相互平行,使得導光板200之所有區域可得到應有光線照射之覆蓋,進而提昇整體導光板200的光亮均勻度。
舉例而言,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二位第一發光元件31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11皆為45度、最接近虛擬假想線C之首二位第二發光元件320與上述虛擬假想線C所成夾角θ21皆為45度。
此第四實施例之又一變化中,最遠離虛擬假想線C之首位第一發光元件310與第二發光元件320可設置成與此出光面210之其中一短邊外側212平行或大致平行(圖中未示),然而,本發明之此又一變化並不僅限於此。
另外,上述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第三實施例及第四實施例中,所述之出光面210表面更排列有多個微結構列270。此些微結構列270各自之延伸方向大致平行長邊外側211、211’之延伸方向。而且此些微結構列270分別具有多個間距排列之微結構圖案271,此些微結構列270之所有微結構圖案271分別因應一鍵盤按鍵之對應位置而設置。
需定義的是,由於發光二極體元件為指向性發光,且發光二極體元件具有一定之出光角度,發光二極體元件之主要出光軸係指發光二極體中之發光方向中能量最強的光線;而且,所述之內部區域為大致落於導光板200內,而非鄰近長邊外側211、211’或短邊外側212、212’所界定之範圍;而且,各第一入光面220與對應第一發光元件310之主要發光軸A1相互垂直;各第二入光面230與對應第二發光元件320之主要發光軸A2相互垂直;此外,以上所述元件命名為第一入光面220及第二入光面230、第一發光元件310及第二發光元件320、第一缺口240至第三缺口260僅為了於說明畫中便於說明,並非刻意意指此些元件不具相同之用途。
本發明所揭露如上之各實施例中,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107...發光模組
200...導光板
210...出光面
211、211’...長邊外側
212、212’...短邊外側
213、214...內部位置
220...第一入光面
230...第二入光面
240...第一缺口
241、251...開槽
250...第二缺口
260...第三缺口
270...微結構列
271...微結構圖案
280...第四缺口
300...光源組
310...第一發光元件
320...第二發光元件
330...軟性電路板
340...發光元件
C...虛擬假想線
A1...主要發光軸
A2...主要發光軸
θ11、θ12、θ13、θ21、θ22、θ23...夾角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詳細說明如下:
第1A圖本發明發光模組於一第一實施例中之外觀示意圖。
第1B圖本發明發光模組於第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之外觀示意圖。
第2A圖本發明發光模組於一第二實施例中之外觀示意圖。
第2B圖本發明發光模組於第二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之外觀示意圖。
第3A圖本發明發光模組於一第三實施例中之外觀示意圖。
第3B圖本發明發光模組於第三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之外觀示意圖。
第4A圖本發明發光模組於一第四實施例中之外觀示意圖。
第4B圖本發明發光模組於第四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之外觀示意圖。
100...發光模組
200...導光板
210...出光面
211、211’...長邊外側
212、212’...短邊外側
220...第一入光面
230...第二入光面
240...第一缺口
270...微結構列
271...微結構圖案
300...光源組
310...第一發光元件
320...第二發光元件
330...軟性電路板
C...虛擬假想線
A1...主要發光軸
A2...主要發光軸
θ11、θ12、θ13、θ21、θ22、θ23...夾角

Claims (9)

  1. 一種發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出光面、多個第一入光面及多個第二入光面,該出光面包含一短邊外側與一長邊外側,該些第一入光面與該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於該出光面之一內部位置,共同沿該出光面之該短邊外側或該長邊外側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且該些第一入光面與該些第二入光面藉由一虛擬假想線進行區隔;多個第一發光元件,分別朝該些第一入光面發光;以及多個第二發光元件,分別朝該些第二入光面發光,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之主要發光軸分別與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之主要發光軸相互交錯,且每一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之該主要發光軸與該虛擬假想線所成夾角之大小,隨著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之位置愈遠離該虛擬假想線成反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之該些主要發光軸與該虛擬假想線所成夾角之大小,隨著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之位置愈遠離該虛擬假想線成反比。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模組,其中至少二個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之該些主要發光軸分別與該虛擬假想線所成夾角之大小皆一致。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發光模組,其中該出光面之該 內部位置包含多個第三缺口,該些第一入光面與該些第二入光面分別位於該些第三缺口內,該些第三缺口為封閉式。
  5.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發光模組,其中該出光面之該內部位置包含多個第四缺口,該些第一入光面與該些第二入光面分別位於該些第四缺口內,該些第四缺口為封閉式。
  6. 一種發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出光面、多個第一入光面及多個第二入光面,該出光面包含一短邊外側與一長邊外側,該些第一入光面與該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於該出光面之一內部位置,共同沿該出光面之該短邊外側或該長邊外側之延伸方向間隔地排列,且該些第一入光面與該些第二入光面藉由一虛擬假想線進行區隔;多個第一發光元件,分別朝該些第一入光面發光;以及多個第二發光元件,分別朝該些第二入光面發光,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之主要發光軸分別與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之主要發光軸相互交錯,且至少二個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之該些主要發光軸相互平行。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發光模組,其中至少二個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之該些主要發光軸相互平行。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發光模組,其中該出光面之該內部 位置包含多個第三缺口,該些第一入光面與該些第二入光面分別位於該些第三缺口內,該些第三缺口為封閉式。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發光模組,其中該出光面之該內部位置包含多個第四缺口,該些第一入光面與該些第二入光面分別位於該些第四缺口內,該些第四缺口為封閉式。
TW100131367A 2011-08-31 2011-08-31 發光模組 TWI4262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1367A TWI426218B (zh) 2011-08-31 2011-08-31 發光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1367A TWI426218B (zh) 2011-08-31 2011-08-31 發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9975A TW201309975A (zh) 2013-03-01
TWI426218B true TWI426218B (zh) 2014-02-11

Family

ID=48481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1367A TWI426218B (zh) 2011-08-31 2011-08-31 發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262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62154B (zh) 2023-09-08 2024-11-11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及導光模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17585U (en) * 2007-01-18 2007-08-2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T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 mixing effect
TW200801703A (en) * 2006-06-02 2008-0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20100300855A1 (en) * 2008-11-23 2010-12-02 Shih-Chou Chen Light Guidance Illuminating Keyboard
US7891829B2 (en) * 2007-04-19 2011-02-22 Minebea Co., Ltd. Backlighted keyboard and method using patterned light guide
TWI341419B (en) * 2005-06-03 2011-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US7939773B2 (en) * 2008-04-11 2011-05-10 Tingo Mol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hen Zhen) Co., Ltd. Illuminated keyboard with a light guide plat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41419B (en) * 2005-06-03 2011-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TW200801703A (en) * 2006-06-02 2008-0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TWM317585U (en) * 2007-01-18 2007-08-2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T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 mixing effect
US7891829B2 (en) * 2007-04-19 2011-02-22 Minebea Co., Ltd. Backlighted keyboard and method using patterned light guide
US7939773B2 (en) * 2008-04-11 2011-05-10 Tingo Mol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hen Zhen) Co., Ltd. Illuminated keyboard with a light guide plate
US20100300855A1 (en) * 2008-11-23 2010-12-02 Shih-Chou Chen Light Guidance Illuminating Keyboar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9975A (zh) 2013-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7471B (zh) 背光模組
CN104102045B (zh) 显示设备
US9068716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US10121938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US8534853B2 (en) Backlight module
WO2012060313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0274663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9371976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JP2012104390A (ja) 面光源装置
US20160223734A1 (en) Front 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US20100172150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426218B (zh) 發光模組
CN105114868A (zh)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US20180100960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2021878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guiding structure thereof
US20170205555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WO2011132450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20236539A1 (en)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7580048B2 (ja) 導光板、及び、照明装置
US20130272024A1 (en) Diffusion structure and lighting device with such diffusion structure
JP6131107B2 (ja) 照明装置
TW201816488A (zh) 光源及背光裝置
US8092066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216870857U (zh) 导光组件、导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TWI414837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