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6870857U - 导光组件、导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导光组件、导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70857U
CN216870857U CN202220646131.7U CN202220646131U CN216870857U CN 216870857 U CN216870857 U CN 216870857U CN 202220646131 U CN202220646131 U CN 202220646131U CN 216870857 U CN216870857 U CN 216870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light guide
guide module
accommoda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461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士毅
林育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70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70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导光组件、一种导光模块及一种显示设备。显示设备包括一壳体以及导光模块。导光模块包括至少一发光组件以及导光组件,并且至少一发光组件包含多个发光单元,而多个发光单元能用来发射波长各异的多种光线。导光组件具有一容置槽及自容置槽的边缘朝导光方向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凹陷结构,至少一凹陷结构与容置槽连通,并且至少一发光组件位于容置槽及/或至少一凹陷结构内。至少一凹陷结构的任一点的槽宽不小于容置槽的任一点的槽宽。借此,可改善导光模块的边缘混合白光时混色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导光组件、导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发光装置,特别是涉及改善混色不均及面发光均匀性的导光组件、导光模块及具导光模块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配置有RGB LED发光源的导光模块的显示设备,会有混色不均及进而造成面光源不均匀的问题。故,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项事业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导光组件、一种导光模块及一种显示设备,其能有效地改善因RGB混色不均所造成的显示设备面光源不均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公开一种导光模块,所述导光模块包括:至少一发光组件,包含多个发光单元,并且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能用来发射波长各异的多种光线;以及一导光组件,具有一容置槽及自所述容置槽的边缘朝导光方向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凹陷结构,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与所述容置槽连通,并且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及/或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内;其中,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的任一点的槽宽不小于所述容置槽的任一点的槽宽。
优选的,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还包含有一顶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顶部的相反两端的一第一侧部及一第二侧部,并且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所述出光侧具有一第一出光端及一第二出光端,其分别位置邻近于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
优选的,所述顶部的任一点与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出光侧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于3毫米。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光端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侧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于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长度的1/3。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光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部,并且所述第二出光端的边缘与所述第二侧部的垂直距离介于0mm~6mm之间。
优选的,所述顶部的其中一点与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所述出光侧之间的垂直距离,相较于上述一点与所述第二侧部之间的最短距离呈反比关系。
优选的,所述顶部为一槽角,并且所述第一侧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侧部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其一者,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配置,并相对于其他所述多个发光单元,配置远离所述容置槽。
优选的,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分别具备不同的发光强度,并且每个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相较于上述每个发光单元与所述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成正比关系。
优选的,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内还包含一光调整层,所述光调整层形成于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的内表面。
优选的,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彼此间隔地设置,并且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数量至少为三个,而至少三个所述发光单元所发射出来的各异波长光线能用来使人眼看见白光。
优选的,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数量为复数个,其排列配置于同一直线或不同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公开一种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用于传导多个发光组件的光线,所述导光组件包括条状容置槽,用以容纳所述多个发光组件;以及两个凹陷结构,其自所述条状容置槽的两端边缘沿导光方向延伸形成,所述两个凹陷结构与所述条状容置槽连通,并且位于所述条状容置槽两端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发光组件的至少一部份分别对应于所述两个凹陷结构配置;其中,所述两个凹陷结构的任一点的槽宽不小于所述条状容置槽的任一点的槽宽。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公开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一壳体,具有一透光区域;以及如上述的导光模块,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导光模块的出光面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透光区域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光组件、导光模块及显示设备,其能通过“所述导光组件具有所述容置槽及自所述容置槽的边缘朝导光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与所述容置槽连通,并且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及/或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内”的技术方案,降低所述发光组件位于边缘的所述发光单元入射于所述导光组件的光线数,从而减少所述发光单元的光线的反射,增加所述发光组件的混光,改善所述导光模块的边缘混合白光时混色不均的问题,进而能提高显示设备的面光源均匀度。
为使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光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具有图1的导光组件的导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具有图2的导光模块的显示设备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导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4的V区域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凹陷结构的另一态样的俯视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凹陷结构的另一态样的俯视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凹陷结构的另一态样的俯视示意图(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导光组件、导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实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对应到的附图及其所提及的相关数量与外形,仅用来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便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非用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3所示,其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模块的显示设备的局部剖面示意图,显示设备10包括:一壳体200以及设置于壳体200中的一导光模块100,并且壳体200具有一透光区域201,而导光模块100的出光面 (图未标)相对于壳体200的透光区域201配置,以使导光模块100所发出的光能通过出光面朝透光区域201射出。其中,于本实施例中,显示设备10 主要应用于市售的电竞产品(如:LED背光键盘或RGB鼠标),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举例来说,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显示设备1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进行RGB混光的电子产品(如:视讯设备或会议话机)。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模块100于本实施例中是以搭配于上述壳体200来说明,但在本实用新型未绘示的其他实施例中,导光模块100也可以是单独地应用(如:贩卖)或是搭配其他构件使用。
如图1及图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导光模块100包括:至少一发光组件1以及一导光组件2,至于导光模块100的其他构件,例如电路板等则为了说明的方便而省略。在较佳的实施例中,至少一发光组件1的数量不小于两个,且导光组件2由透明塑料制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此外,需事先说明的是,导光组件2于本实施例中是以搭配于上述至少一发光组件1来说明,但在本实用新型未绘示的其他实施例中,导光组件2也可以是单独地应用(如:贩卖)或是搭配其他构件使用。
以下为方便说明与理解,将依序说明至少一发光组件1以及导光组件2,并适时说明至少一发光组件1以及导光组件2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在说明至少一发光组件1时,将以一个发光组件1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如图2及图4所示,发光组件1包含多个发光单元11,并且多个发光单元11能用来发射波长各异的多种光线(图未标),而发光组件1的发光面定义为一出光侧12。其中,发光组件1的出光侧12具有一第一出光端121及与第一出光端121相对的一第二出光端122,并且第一出光端121及第二出光端122彼此间隔设置。
更详细地说,于本实施例中,并且每个发光组件1中的多个发光单元11 彼此间隔地设置,并且多个发光单元11所发射出来的各异波长光线混合后能使人眼看见白光。其中,多个发光单元11具备相同的发光强度,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举例来说,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发光组件1、发光单元11的数量可以依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且多个发光单元11也可以分别具备不同的发光强度。
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例中,每个发光单元11较佳为一发光二极管,并且每个发光组件1所包含的发光单元11的数量较佳为三个,而且上述三个发光单元11分别能用来发出红、蓝、绿三个色光,例如是RGB表面贴装发光二极管(SMD LED),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接着,将开始介绍导光组件2。为方便说明与理解,以下将搭配导光模块100一起说明导光组件2,且以多个发光组件1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如图1至图5所示,导光组件2具有大致呈条状的一容置槽21,以及自容置槽21的末端边缘沿导光方向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凹陷结构22,并且至少一发光组件1的部份位于至少一凹陷结构22内。在较佳的实施例中,至少一凹陷结构22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形成于容置槽21的两端边缘沿导光方向延伸形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每个凹陷结构22与容置槽21连通,并且多个发光组件1中配置于容置槽21两端的两个发光组件1的至少一部份位于凹陷结构22内,其余的发光组件1皆排列配置于容置槽21内。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多个发光单元11,位于凹陷结构22内的发光单元11其配置远离所述容置槽21。
每个凹陷结构22内较佳配置有一个发光组件1或至少发光组件1的一部份位于凹陷结构22内,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至少一凹陷结构22的数量、其形成位置及凹陷结构22内设置的发光组件1的数量,也可以依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容置槽21具有一入光部211及连接于入光部211的一槽体(图未标),而至少一发光组件1位于容置槽21 的槽体内且与入光部211呈间隔地设置。其中,槽体呈开放状且其剖面(沿Y 轴方向)呈L字形,并且如图3所示,位于槽体内的至少一发光组件1的数量为复数个,其排列配置实质上于同一直线,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如图5所示,凹陷结构22具有一顶部221及分别连接于顶部221的相反两端的一第一侧部222与一第二侧部223。而且,顶部221的任一点与出光侧12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入光部211的任一点与出光侧12之间的垂直距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容置槽21任一点的槽宽W1小于凹陷结构22任一点的槽宽W2,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省略第一侧部 222,也就是说,顶部221可以直接与容置槽21的入光部211连接,而在连接处的槽宽W2大致等于槽宽W1,但凹陷结构22的槽宽W2会随着远离容置槽21而变大,因此凹陷结构22的槽宽W2会大于容置槽21的槽宽W1。于本实施例中,当至少一发光组件1的多个发光单元11分别具备不同的发光强度时,每个发光单元11的发光强度相较于上述每个发光单元11与顶部221 之间的垂直距离,成正比关系,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换个角度来说,于本实施例中,位于容置槽21及凹陷结构22内的多个发光组件1,其皆位于同一水平面,而在此基础之上,顶部221的任一点与上述水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就是顶部221的高度),不小于入光部211 的任一点与上述水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就是入光部211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顶部221的任一点与发光组件1的出光侧12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于3毫米,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为方便理解和说明,所述凹陷结构22所定义的空间以点状底纹标示。而为方便标示和说明,所述凹陷结构22所定义的空间,于图6至图8中并未以点状底纹标示,为避免误会,特此说明。
如图5所示,所述凹陷结构22的第一侧部222及第二侧部223分别位置邻近于出光侧12的第一出光端121及第二出光端122,并且顶部221的其中一点与发光组件1的出光侧12之间的垂直距离,相较于上述一点与第二侧部223之间的最短距离呈反比关系。也就是说,上述一点越靠近第二侧部223,其与出光侧12的间距就会越大。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于本实施例中,举例而言,整体凹陷结构22略呈梯形结构,顶部221朝光传导方向呈渐进倾斜且为梯形结构的斜边,第一侧部222为梯形结构的顶边,并且第二侧部223为梯形结构的底边,而第一侧部222及第二侧部223的两个长度方向(沿Y轴方向)相互平行。其中,第一侧部222的长度为第二侧部223的长度的1/10倍至1倍之间,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部222与第一出光端121的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D1不大于发光组件1的长度(沿X轴方向)的1/3,但并不以此为限。再者,第一出光端121可以位于容置槽21内,第二出光端122的边缘与第二侧部223的垂直距离D2介于0mm~6mm之间,且较佳介于0mm~3mm,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如图8所示,第一出光端121垂直投影于导光组件2上的位置也可以大致对应于第一侧部222和入光部211交界处。
另外,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凹陷结构22的形状结构也可以依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举例来说,整体凹陷结构22可为长方形结构或正方型结构,此时,第一侧部222及第二侧部223的长度可以相同。或者如图7所示,凹陷结构22可为五边形结构,即顶部221为一槽角,并且第一侧部222及第二侧部223分别连接于为槽角的所述顶部221,使顶部221、第一侧部222 及部分第二侧部223共同形成三角形结构,而此时第一侧部222的长度小于第二侧部223的长度,换句话说,凹陷结构22的形状结构可依需求而调整设计,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以往若选用SMD RGB LED来当作模块光源,会因为各个波长相异的发光单元(红色、蓝色、绿色发光二极管)彼此之间的相隔距离较远,而位在边缘的发光单元的色光会尚未混光就直接打到导光件边缘而反射,造成边缘在混白光时会有混色不均的问题。所以,本实用新型借由凹陷结构22的设计能减少边缘发光单元11光线的入射,进而减少所述光线反射而累积在边缘的色光所造成的混色不均的情况。
此外,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凹陷结构22内还可包含一光调整层224,而光调整层224形成于凹陷结构22的内表面。也就是说,光调整层 224可以形成于顶部221、第一侧部222及第二侧部223的至少其一内表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光调整层224于本实施例可以是一体形成于凹陷结构22 内表面的粗糙层或涂覆有一光扩散层或一散射层,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光调整层224能用来增加至少一凹陷结构22的内表面的表面积、降低内表面的平整度,及调整光路径,提高混光效果,所以光调整层224于本实施例较佳为一光扩散层,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举凡是至少一凹陷结构22 的内表面通过表面粗化、雾化、具微结构等方式,所形成的一面或一层(结构),皆可视为光调整层224。
[第二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的至少一发光组件1的数量为复数个,并且相对两端的两个发光组件1的排列配置可以跟位于容置槽21内的其他发光组件1位于不同直线上。举例来说,相对两端的两个发光组件1的两个出光侧12分别朝向顶部221 及第二侧部223连接处配置,而与其他发光组件1呈一角度设置。也就是说,相对两端的两个发光组件1相对于位于容置槽21内的其他发光组件1,呈倾斜地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当相对两端的两个发光组件1呈倾斜地设置时,两个发光组件1需额外配合设置有承载部(件)(图未绘)以支撑,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光组件2、导光模块100及显示设备10,其能通过“导光组件2具有容置槽21及自容置槽21的边缘朝导光方向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凹陷结构22,至少一凹陷结构 22与容置槽21连通,并且至少一发光组件1位于容置槽21及/或至少一凹陷结构22内”的技术方案,降低发光组件1中邻近导光组件2边缘的发光单元11入射于导光组件2的光线数,从而减少该色光的反射,增加发光组件1 混光,改善导光模块100的边缘混合白光时混色不均的问题,进而能提高显示设备10的面光源均匀度。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模块包括:
至少一发光组件,包含多个发光单元,并且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能用来发射波长各异的多种光线;以及
一导光组件,具有一容置槽及自所述容置槽的边缘朝导光方向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凹陷结构,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与所述容置槽连通,并且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及/或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内;
其中,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的任一点的槽宽不小于所述容置槽的任一点的槽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还包含有一顶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顶部的相反两端的一第一侧部及一第二侧部,并且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出光侧具有一第一出光端及一第二出光端,其分别位置邻近于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的任一点与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出光侧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于3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光端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侧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于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长度的1/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光端位于所述第一侧部,并且所述第二出光端的边缘与所述第二侧部的垂直距离介于0mm~6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的其中一点与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所述出光侧之间的垂直距离,相较于上述一点与所述第二侧部之间的最短距离呈反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为一槽角,并且所述第一侧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侧部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其一者,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配置,并相对于其他所述多个发光单元,配置远离所述容置槽。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分别具备不同的发光强度,并且每个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相较于上述每个发光单元与所述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成正比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内还包含一光调整层,所述光调整层形成于所述至少一凹陷结构的内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彼此间隔地设置,并且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数量至少为三个,而至少三个所述发光单元所发射出来的各异波长光线能用来使人眼看见白光。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发光组件的数量为复数个,其排列配置于同一直线或不同直线上。
13.一种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组件用于传导多个发光组件的光线,所述导光组件包括:
条状容置槽,用以容纳所述多个发光组件;以及
两个凹陷结构,其自所述条状容置槽的两端边缘沿导光方向延伸形成,所述两个凹陷结构与所述条状容置槽连通,并且位于所述条状容置槽两端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发光组件的至少一部份分别对应于所述两个凹陷结构配置;其中,所述两个凹陷结构的任一点的槽宽不小于所述条状容置槽的任一点的槽宽。
14.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透光区域;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模块,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导光模块的出光面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透光区域配置。
CN202220646131.7U 2021-06-18 2022-03-23 导光组件、导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21687085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12124P 2021-06-18 2021-06-18
US63/212,124 2021-06-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70857U true CN216870857U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2316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46131.7U Active CN216870857U (zh) 2021-06-18 2022-03-23 导光组件、导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N202220989218.4U Active CN217134382U (zh) 2021-06-18 2022-04-26 光传感器及支架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89218.4U Active CN217134382U (zh) 2021-06-18 2022-04-26 光传感器及支架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6870857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4382U (zh) 2022-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20616B2 (ja) 直下型led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5403775B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0543552C (zh) 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装置
WO2012060313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0274663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50280075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TW201445197A (zh) 導光元件及背光模組
TWI501008B (zh) 背光模組
CN102954397A (zh) 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照明系统
JP6490136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216870857U (zh) 导光组件、导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JP5985364B2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照明装置
JP6559073B2 (ja) 照明装置
CN110542945B (zh) 背光模块
JP2014235784A (ja) 照明装置
CN115144949A (zh) 导光板及照明装置
WO2013121862A1 (ja) 光源ユニット
JP2018194566A (ja) 拡散レンズ及び発光装置
KR101405046B1 (ko) 분리형 가이드 패널 및 이를 갖는 측면 조광형 백라이트 장치
JP6587504B2 (ja) 照明装置
TWI531843B (zh) 發光模組及其背光模組的應用
CN204807875U (zh) 显示设备
US20140340935A1 (en)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non-dot area and light guide plate using same
TWM498899U (zh)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TWM648510U (zh) 無限鏡及無限鏡發光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