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393923B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3923B
TWI393923B TW96136311A TW96136311A TWI393923B TW I393923 B TWI393923 B TW I393923B TW 96136311 A TW96136311 A TW 96136311A TW 96136311 A TW96136311 A TW 96136311A TW I393923 B TWI393923 B TW I3939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s
micro
cymbal
backlight module
groo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36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14886A (en
Inventor
Tung Ming Hsu
Shao Han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961363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393923B/zh
Publication of TW200914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4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3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3923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本發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尤其涉及一種用於液晶顯示之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請參閱圖1,所示為一種習知直下式背光模組100,其包括框架11、設置於框架11內部之複數光源12、依次設置於光源12上方並蓋住框架11之一擴散板13及一稜鏡片10。其中,擴散板13內一般含有用以擴散光線之散射粒子。稜鏡片10包括一用以接收光束之入光面101、與入光面101相對之出光面103以及形成於出光面103之複數長條形V型凸起105。
使用時,由複數光源12產生之光線進入擴散板13被均勻擴散後,其繼續進入稜鏡片10,於稜鏡片10之長條形V型凸起105之作用下使出射光線發生一定程度之聚集,從而提高背光模組100於特定視角範圍內之亮度。
請一併參閱圖2與圖3,光線經擴散板13擴散後變得均勻,惟,亦使散射後之光線入射稜鏡片10之角度變得較為雜亂。此雜亂光線進入稜鏡片10後於V型凸起105界面出射,部分出射光線(如a1、a2)會沿靠近豎直之方向(即與Y軸相平行之方向)聚集,此部分出射光線可提升背光模組100之正面出射亮度;惟,部分出射光線(如a3、a4)於V型凸起105界面朝靠近水平方向(X軸方向)出射,此部分出射光線未能有效利用;另,仍有部分光線(如a5、a6)於V型凸起105界面發生折射後又重新進入稜鏡片10,此過程中光能損失較大。另,稜鏡片10之複數V型凸起105平行排佈,其對光線之聚集作用 主要發生於與V型凸起105之延伸方向相垂直之平面,而對與V型凸起105之延伸方向相平行之平面之光線無聚集作用,使該部分光線未能有效利用。
鑒於上述狀況,有必要提供一種可提高光線有效利用率、出光亮度高之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一種稜鏡片,其由一透明本體構成,該透明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該透明本體之第一表面具有複數圓台狀凹槽,該透明本體之第二表面具有複數微凹槽,每一微凹槽包括依次連接之四內側面,每一內側面之水平寬度自該第二表面向內逐漸減小。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光源、擴散板及稜鏡片,該擴散板及稜鏡片依次設於該光源之上方,該稜鏡片由一透明本體構成,該透明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該透明本體之第一表面具有複數圓台狀凹槽,該透明本體之第二表面具有複數微凹槽,每一微凹槽包括依次連接之四內側面,每一內側面之水平寬度自該第二表面向內逐漸減小。
上述稜鏡片之第一表面具有複數圓台狀凹槽、第二表面具有複數微凹槽,由於該第一表面上之複數圓台狀凹槽具有變化之曲面結構,第二表面之複數微凹槽具有傾斜表面結構,該變化之曲面結構與傾斜表面結構相配合而協同作用於入射該稜鏡片之光線,故可使採用該稜鏡片之背光模組提高光線有效利用率以及出射光亮度。
(本發明)
200‧‧‧背光模組
20、30、40、50‧‧‧稜鏡片
201、401、501‧‧‧第一表面
202、302‧‧‧第二表面
203、403、503‧‧‧圓台狀凹槽
204、304‧‧‧微凹槽
3041‧‧‧微凹槽槽底
3042‧‧‧微凹槽槽口
21‧‧‧擴散板
22‧‧‧光源
23‧‧‧框架
圖1係一種習知背光模組之剖面示意圖。
圖2係圖1所示背光模組之稜鏡片之立體圖。
圖3係圖2所示稜鏡片沿III-III線剖開之光線出射示意圖。
圖4係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之背光模組之剖面示意圖。
圖5係圖4所示背光模組之稜鏡片之立體圖。
圖6係圖4所示背光模組之稜鏡片之俯視圖。
圖7係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之稜鏡片之俯視圖。
圖8係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之稜鏡片之仰視圖。
圖9係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四之稜鏡片之仰視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之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作進一步之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4,所示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之背光模組200,其包括稜鏡片20與依次設置於稜鏡片20一側之擴散板21、複數光源22及用於容納複數光源22之框架23。稜鏡片20與擴散板21蓋住框架23。光源22發出之光線直接或藉由框架23反射進入擴散板21,經擴散板21擴散後再進入稜鏡片20進行聚集。
請參閱圖5,稜鏡片20由一透明本體構成,該透明本體包括第一表面201及與第一表面201相對之第二表面202。第一表面201具有複數圓台狀凹槽203,第二表面202具有複數微凹槽204。
請同時參閱圖4與圖5,第一表面201面向擴散板21,其上之圓台狀凹槽203用於收斂射入稜鏡片20之光線。複數圓台狀凹槽203呈規則陣列排佈。相鄰圓台狀凹槽203之中心之間距P為0.025毫米至1.5毫米。每一圓台狀凹槽203之最大半徑R為P/4至P;每一圓台狀凹槽203之內側面與圓台狀凹槽203之中心線之間之夾角θ為30度至75度。即當相鄰圓台狀凹槽203之中心間 距P為0.025毫米至1.5毫米時,每一圓台狀凹槽203之最大半徑R可為0.006毫米至1.5毫米。本實施例中,圓台狀凹槽203之最大半徑R等於P/2,即本實施例中複數圓台狀凹槽203呈規則陣列緊密排佈。
請同時參閱圖4與圖6,第二表面202背向擴散板21,其上之微凹槽204用於使從稜鏡片20出射之光線發生聚集作用。複數微凹槽204呈規則陣列緊密排佈。每一微凹槽204包括依次連接之四內側面,且微凹槽204之內側面為兩兩相對之四等腰三角形,即微凹槽204為四稜錐狀。微凹槽204兩兩相對之內側面所形成之夾角相等且其角度範圍為60度至120度。於X方向上,相鄰微凹槽204之間之中心距離X1為0.025毫米至1毫米;於Y方向上,相鄰微凹槽204之間之中心距離Y1為0.025毫米至1毫米。可以理解,該微凹槽204兩兩相對之內側面所形成之夾角亦可不相等,藉由調整該夾角之角度及微凹槽204之長寬比,可調整稜鏡片20之增光率及出光視角。
稜鏡片20之總體厚度可為0.5毫米至3毫米。稜鏡片20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中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材料注塑成型而成。製備過程中需於模具上設置與圓台狀凹槽203與微凹槽204相應之凸起結構,以使稜鏡片20可於單次注塑過程中成型。
光源22可為線光源或點光源,例如發光二極體與冷陰極螢光燈。
框架23可由具有高反射率之金屬或塑膠製成,或塗佈有高反射率塗層之金屬或塑膠製成。
由於第一表面201上之複數圓台狀凹槽203具有變化之曲面結構,第二表面202之複數微凹槽204具有傾斜表面結構,該變化之曲面結構與傾斜表面結構相配合而協同作用於入射稜鏡片20之光線,故易於使使用稜鏡片20之背光模組200提高光線有效利用率以及出射光亮度。
具體於本實施例中,當光線從第一表面201進入稜鏡片20時,由於第一表面存在複數圓台狀凹槽203,圓台狀凹槽203逐步變化之曲面結構使得光線向垂直於稜鏡片20之方向發生一定程度收斂;當光線從第二表面202出射時,由於第二表面202存在複數微凹槽204,微凹槽204傾斜之表面結構使得出射光線向垂直於稜鏡片20之方向進一步聚集,從而可較大程度提高背光模組200之出射光亮度。與此同時,由於第一表面201於光線進入稜鏡片20時,將大部分光線收斂至靠近垂直於稜鏡片20之方向,故當光線從第二表面202出射時,與稜鏡片20相平行方向出射之光線較少,從而減少了再次返回稜鏡片20之光線而使更多之光線被有效利用。
進一步,由於第二表面202之微凹槽204為四稜錐狀,其具有四依次連接之四內側面,故無論於X-Z平面或於Y-Z平面上,出射光線都可被有效聚集,從而充分利用各方向之光線以更進一步提高背光模組200之正面出射光亮度。
另,稜鏡片20係採用注塑成型方式一體成型,而傳統之稜鏡片係採用於透明板上塗覆樹脂膜成型微結構之方法成型,兩者相比,稜鏡片20更易實現快速量產及降低成本;另,使用時,稜鏡片20內不存在光線界面損失,具有更高之光線利用率。此外,傳統方法於透明板上塗覆樹脂膜成型微結構,由於塗覆之樹脂膜與透明板之間結合力一般較低且樹脂膜本身難以形成高強度,故容易導致微結構被刮傷、壓損,而採用注塑成型方式成型之稜鏡片20,其圓台狀凹槽203及微凹槽204與稜鏡片20之其他部分一起形成,可使得圓台狀凹槽203及微凹槽204具有較高之結構強度,同時還能提升圓台狀凹槽203及微凹槽204與稜鏡片20之其他部分之結合力,故可避免或減少圓台狀凹槽203及微凹槽204於稜鏡片20使用過程中被損壞之危險。
可以理解,第二表面202亦可用於面向擴散板21,而使第一表面201背向擴 散板21。
請參閱圖7,所示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之稜鏡片30。稜鏡片30與實施例一之稜鏡片20相似,其不同在於:第二表面302之微凹槽304為四稜台狀,且槽底3041與槽口3042之形狀均為正方形,微凹槽304呈規則陣列間隔排佈。可以理解,該微凹槽304之槽底3041與槽口3042之形狀還可為長方形。
請參閱圖8,所示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之稜鏡片40。稜鏡片40與實施例一之稜鏡片20相似,其不同在於:第一表面401之圓台狀凹槽403呈陣列狀緊密交錯排佈。
請參見圖9,所示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四之稜鏡片50。稜鏡片50與實施例一之稜鏡片20相似,其不同在於:第一表面501之圓台狀凹槽503呈隨機排佈。
可以理解,上述稜鏡片中,第一表面之圓台狀凹槽還可為陣列間隔排佈或相對於稜鏡片之中心呈圓環狀中心對稱排佈等,且於陣列排佈中圓台狀凹槽之排佈方向還可與稜鏡片之側邊形成一銳角。同樣,第二表面之微凹槽亦可具有與圓台狀凹槽相類似之排佈方式。
綜上所述,本發明符合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本發明之範圍並不以上述實施方式為限,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於援依本案發明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包含於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200‧‧‧背光模組
20‧‧‧稜鏡片
201‧‧‧第一表面
202‧‧‧第二表面
203‧‧‧圓台狀凹槽
204‧‧‧微凹槽
21‧‧‧擴散板
22‧‧‧光源
23‧‧‧框架

Claims (17)

  1. 一種稜鏡片,其為一透明本體,該透明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其改良在於:該透明本體之第一表面具有複數圓台狀凹槽,該透明本體之第二表面具有複數微凹槽,每一微凹槽包括依次連接之四內側面,每一內側面之水平寬度自該第二表面向內逐漸減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相鄰圓台狀凹槽之中心間距為0.025毫米至1.5毫米;每一圓台狀凹槽之最大半徑為0.006毫米至1.5毫米;每一圓台狀凹槽之內側面與圓台狀凹槽之中心線之夾角為30度至75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該複數微凹槽為四稜錐狀凹槽或四稜台狀凹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每一微凹槽之兩相對內側面之夾角為60度至120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相鄰微凹槽之中心間距為0.025毫米至1毫米。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該稜鏡片之厚度為0.5毫米至3毫米。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該複數圓台狀凹槽與該複數微凹槽之排佈方式為陣列排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該稜鏡片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中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材料注塑成型而成。
  9.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光源、擴散板及稜鏡片,該擴散板及稜鏡片依次 設於該光源之上方,該稜鏡片由一透明本體構成,該透明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其改良在於:該透明本體之第一表面具有複數圓台狀凹槽,該透明本體之第二表面具有複數微凹槽,每一微凹槽包括依次連接之四內側面,每一內側面之水平寬度自該第二表面向內逐漸減小。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表面面向該擴散板。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相鄰圓台狀凹槽之中心間距為0.025毫米至1.5毫米;每一圓台狀凹槽之最大半徑為0.006毫米至1.5毫米;每一圓台狀凹槽之內側面與圓台狀凹槽之中心線之夾角為30度至75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複數微凹槽為四稜錐狀凹槽或四稜台狀凹槽。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每一微凹槽之兩相對內側面之夾角為60度至120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相鄰微凹槽之中心間距為0.025毫米至1毫米。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稜鏡片之厚度為0.5毫米至3毫米。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複數圓台狀凹槽與該複數微凹槽之排佈方式為陣列排佈。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稜鏡片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中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材質注塑成型而成。
TW96136311A 2007-09-28 2007-09-28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TWI3939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36311A TWI393923B (zh) 2007-09-28 2007-09-28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36311A TWI393923B (zh) 2007-09-28 2007-09-28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4886A TW200914886A (en) 2009-04-01
TWI393923B true TWI393923B (zh) 2013-04-21

Family

ID=44725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36311A TWI393923B (zh) 2007-09-28 2007-09-28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39392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22721A (en) * 2003-04-25 2004-11-01 Au Op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6833884B2 (en) * 2001-09-04 2004-1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optical compensation film
TWM277016U (en) * 2005-02-05 2005-10-01 Pong & Huang Internat Co Ltd A composite structure for light diffusion with a polarizing conversion layer
US20050275334A1 (en) * 2004-04-27 2005-12-15 Jong-Dae Park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60002149A1 (en) * 2004-07-02 2006-01-05 Lee Sang G Prism sheet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US20070171671A1 (en) * 2004-02-26 2007-07-26 Yuji Kurokawa Light diffusing sheet an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light diffusing shee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33884B2 (en) * 2001-09-04 2004-1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optical compensation film
TW200422721A (en) * 2003-04-25 2004-11-01 Au Op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70171671A1 (en) * 2004-02-26 2007-07-26 Yuji Kurokawa Light diffusing sheet an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light diffusing sheet
US20050275334A1 (en) * 2004-04-27 2005-12-15 Jong-Dae Park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60002149A1 (en) * 2004-07-02 2006-01-05 Lee Sang G Prism sheet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TWM277016U (en) * 2005-02-05 2005-10-01 Pong & Huang Internat Co Ltd A composite structure for light diffusion with a polarizing conversion lay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4886A (en) 2009-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3282B (zh)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CN101393279B (zh)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JP2008139878A (ja) 光学板
CN101644854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US7753543B2 (en)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2004046076A (ja) 光偏向素子及び面光源装置
JP2008146058A (ja) 光学板
TWI393923B (zh)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TWI407154B (zh)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TWI390254B (zh)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TWI402538B (zh)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TWI385444B (zh)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TWI385443B (zh)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TWI390253B (zh)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JP2007103325A (ja) 照明装置これが備える光制御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CN101644405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TWI407153B (zh)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TWI407155B (zh)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JPH09101520A (ja) 液晶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TWI438530B (zh) 稜鏡片
TWI400531B (zh) 背光模組及其光學板
TWI383180B (zh) 液晶顯示裝置及其稜鏡片
KR100620575B1 (ko) 오목 5각형 구조의 프리즘 패턴을 갖는 도광판
KR20050094191A (ko) 혼합 5각형 구조의 프리즘 패턴을 갖는 도광판
TW201003132A (en)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