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8601B - 擠壓成型用之聚酯共聚物樹脂組成及其模鑄物品 - Google Patents
擠壓成型用之聚酯共聚物樹脂組成及其模鑄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88601B TWI388601B TW095131737A TW95131737A TWI388601B TW I388601 B TWI388601 B TW I388601B TW 095131737 A TW095131737 A TW 095131737A TW 95131737 A TW95131737 A TW 95131737A TW I388601 B TWI388601 B TW I38860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cid
- resin composition
- copolyester resin
- extrusion molding
- produc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8—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the acids or 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cyclic rings
- C08G63/199—Acids or 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cycloaliphatic ring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20—Polyesters having been prepared in the presence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reactive group or more than two reactive group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66—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 C08G63/668—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672—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49—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1—Phosphorus bound to oxygen
- C08K5/52—Phosphorus bound to oxygen only
- C08K5/521—Esters of phosphoric acids, e.g. of H3PO4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擠壓成型用之共聚酯樹脂組合物組成以及由此相同樹脂製造的物品。特別的是,本發明之關於一種擠壓成型加工用之共聚酯樹脂組合物結構,呈現出在擠壓成型之產品生產時能改善熔融態之流動能力和增加熔融態的可製程性,如此,產品可以增加透明度並同時具有優秀的尺寸穩定性,由此樹脂成分所製成的成型物品亦是如此。
雖然已普遍使用的聚酯樹脂熔融狀態的黏度,是適合於薄片狀模具之射出成型製程以及滾筒輪壓的層級。相對地,它很少被用於具有一個恆定的斷面外形而不需要滾筒輪壓的擠壓成型之產品。
特別是當與1,4-環己烷二甲醇(1,4-cyclohexanedimethanol)共聚合的聚酯樹脂被使用時,它非常難得到所要的呎吋,因為此樹脂的冷卻速率非常低的。並且,在使用聚酯樹脂製造平板和瓶子的例子中,此聚酯樹脂是由乙二醇(ethylene glycol)和對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及其它各種醇類或二羧酸共聚合而成的,而此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很難使用這些樹脂當需要具透明度的應用上,因為當樹脂冷卻效率降低時,這些樹脂會呈現出一種結晶而造成白化現象。
由於這些原因,各種改進擠壓性質的技術已被發展,但這些只包括了透過聚合方法來改良樹脂的努力。
關於這點,美國專利第5,399,595號揭露共聚酯組合物,其使用了很高的固有黏度(固有黏度,IV)。前述專利揭露加入0.5-5.0mol%之二羧酸磺酸單體(dicarboxylic acid sulfomonomer)。如此,共聚酯組合物便有0.70-1.20dl/g高的固有黏度(IV)。在這種情況下,共聚酯組合物的擠壓是可能的,但它仍難以防止由結晶所造成白化現象。
美國專利第4,983,711號揭露了一種加入三官能基單體(trifunctional monomer)來增加熔融態黏性的方法。前述方法包括加入0.10-0.25mol%偏苯三甲酸(trimellitic acid)或偏苯三酸酐(trimellitic anhydride)到含有二酸之殘餘物(主要為由對苯二甲酸組成)以及二醇殘餘物(主要為由25-75mol%之乙二醇和25-75mol%之1,4-環己烷二甲醇組成)的共聚酯樹脂組合物。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支鏈效應,共聚酯樹脂組合物的分子量增加,而增加了熔融態黏度,但這會造成一個問題,就是因熔融態黏度提高而增加了樹脂的剪切應力,如此在樹脂加工時,會導致模具機器壓力增加。並且,因為在擠壓模子周圍形成不規則的熔融態破裂,使樹脂製產品的尺寸穩定性惡化,如此一來便對產品的透明度有不良的影響。
同時,美國專利第6,100,320號揭露一種在擠壓成型過程中,加入一以鋅為主的潤滑劑來降低產品在擠壓模之阻力的方法。根據前述專利,在樹脂加工期間,把以鋅為主的潤滑劑加入共聚酯樹脂組合物,包括一種由對苯二甲酸組成之二元酸以及50-85mol%乙二醇和15-50mol%新戊二醇(neopentyl glycol)組成的二元醇或是由5-97mol%乙二醇和3-95mol% 1,4-環己烷二甲醇組成的二元醇。在這種情況下,以鋅為主的潤滑劑伴演一種外在潤滑劑使聚合物對擠壓模的阻力降低,而使不規則的熔融態破裂不會發生。然而,這會有一些問題,在樹脂加工處理期間,由於熔點過高,使得以鋅為主的潤滑劑的分散作用無法順利完成,並且在樹脂產品製造時,潤滑劑微粒會結成像魚眼的塊狀,因而產生無法熔解的部分。
因此,本案發明者進行許多研究來解決以上描述的問題,以及生產出比先前的擠壓成型的共聚酯樹脂組合物產品更好的物品。結果發現,當單一的或雙硬脂磷酸鹽(mono-or distearyl acid phosphate)加入到與1,4-環己烷二甲醇共聚的聚酯樹脂中,在擠壓成型時熔融態樹脂的不規則破裂的問題就會解決。並且,因樹脂的分散性改善,與之前的專利所提到的樹脂產品比較起來,它可能產出有更好的透明度的產品。根據這樣的發現,完成本發明。
因此,本發明的目標為提供一種可以改進加工能力,透明度,和優秀尺寸穩定性的擠壓成型用之共聚酯樹脂組合物,以及由此樹脂組成做成的成型產品。
為達到上述目標,本發明提供一種共聚酯組合物樹脂組成供擠壓成型之用,包括:(a)由(i)由對苯二甲酸組成之二羧酸(ii)包括20-80 mol%1,4-環己烷二甲醇和20-80mol%乙二醇所組成的二醇,及(iii)0.05-0.5 mol%以二羧酸為主的多官能單體,經酯化反應和縮合聚合反應(polycondensation)所得到的共聚酯樹脂組合物;以及(b)基於共聚酯組合物樹脂之50-5000ppm的單一或雙硬脂磷酸鹽。
以下,將進一步描述本發明的細節。
如上所述,本發明中加入單一或雙硬脂磷酸鹽到與1,4-環己烷二甲醇共聚合的聚酯樹脂中。此樹脂組成用於擠壓成型生產具有恆定斷面的產品,例如管子或管狀物,呈現改善的可製程性(processability),例如流動能力。因此,本發明提出的擠壓成型用之共聚酯樹脂組合物,可用來生產具有乾淨表面、良好的透明度和改善的尺寸穩定性的產品,以及由此樹脂組成所製成的成型產品。
本發明使用的共聚酯樹脂組合物,需經過第一步驟酯化反應和第二步驟縮合聚合反應來製備。
第一步酯化反應可以在一個批次或連續製程中執行。雖然每個用於酯化反應的原材料可以分開地加入,但最好的是以二醇和二羧酸組成的混漿的形式加入。
更明確地,加入多官能單體(polyfunctional monomer)以及選擇性地聚乙二醇雙酚-A(polyethylene glycol bisphenol-A)且與共聚酯樹脂組合物起反應,此共聚酯樹脂組合物是由對苯二甲酸組成的二羧酸成分,以及由乙二醇和1,4-環己烷二甲醇組成的二醇反應得到。
就此,較佳是以1.2-3.0(二元醇成分):1(二羧酸成分)之比率將二醇成分加入到二羧酸成分中,並且讓這些成分在溫度230℃-260℃以及壓力1.0-3.0kg/cm2
的條件下進行酯化反應,但本發明不限制於此。更佳的是,酯化反應能在溫度240℃-260℃中進行,最佳是溫度245℃-255℃。並且,本發明中酯化反應進行的時間可以根據酯化反應溫度和壓力以及二醇與二羧酸的莫耳比率,在100-300分鐘間適當地調整。
以二羧酸為例,在本發明中用來改善共聚酯樹脂組合物的物理性質,包括,除對苯二甲酸的酸之外,還有鄰苯二甲酸(isophthalic acid)、1,4-環己烷二羧酸(1,4-cyclohexanedicarboxylic acid)、1,3-環己烷二羧酸(1,3-cyclohexanedicarboxy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戊二酸(glutaric acid)、脂肪酸(adipic acid)、癸二酸(sebacic acid)和2,6-萘二甲酸(2,6-naphthalenedicarboxylic),但不限制於這些。
更佳地,使用一數量1-40 mol%的鄰苯二甲酸(基於對苯二甲酸)。
同時,在本發明中使用的二醇成分中,乙二醇和1,4-環己烷二甲醇的劑量分別都為20-80mol%。
特別的是,用1,4-環己烷二甲醇來改進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所組成的聚合物之塑型力(moldability)以及其它的物理特性,並且能夠以同側異構體(cis-isomer)、對側異構體(trans-isomer)或其混合的形式來使用。在最後的聚合物中,它的使用量大約是幾個莫耳百分比。為防止因結晶導致較差的塑型力(moldability),根據二醇成分的總量,使用20-80mol%的1,4-環己烷二甲醇。
除上述的二元醇成分之外,在本發明能使用的其它二醇成分,包括1,2-丙二醇(1,2-propanediol)、1,3-丙二醇(1,3-propanediol)、1,4-丁二醇(1,4-butanediol)、2,2-二甲基-1,3-丙二醇(2,2-dimethyl-1,3-propanediol)、1,6-己二醇(1,6-hexanediol)、1,2-環己烷二醇(1,2-cyclohexanediol)、1,4-環己烷二醇(1,4-cyclohexanediol)、1,2-環己烷二甲醇(1,2-cyclohexanedimethanol)以及1,3-環己烷二甲醇(1,3-cyclohexanedimethanol)。
本提案發明使用的多官能單體,擔任一種交叉連結的媒介來改進擠壓成型的性質,在此的例子包括有偏苯三甲酸(trimellitic acid)、偏苯三酸酐(trimellitic anhydride)、苯三甲酸(hemimellitic acid)、苯三甲酸酐(hemimellitic anhydride)、苯均三酸(trimesic acid)、丙三甲酸(tricarballylic acid)、三甲基三羥甲基丙烷(trimethylolpropane)、三羥甲基乙烷(trimethylolethane)、甘油(glycerin)和異戊四醇(pentaerythritol),但不限制於此。
基於二羧酸的組成,多官能單體的使用量為0.05-0.5mol%。如果使用數量少於0.05mol%,此成份無法達到可利用於擠壓成型之熔融態的強度,並且如果使用數量超過0.5mol%,將因活躍的交叉聯結行為而減少透明度,而無法得到所要求的成型物品。
同時,聚乙二醇雙酚-A(polyethykeneglycolbisphenol-A),可以附加地使用於本發明,其功用在於增加共聚酯組合物樹脂的塑型力(moldability),其由下列分子式1表示:
其中m+n是從2到12範圍之整數。
基於二羧酸成分,較佳的聚乙二醇雙酚-A使用量為0.1-20mol%。如果它的使用數量少於0.1 mol%,將難以感受到加入聚乙二醇雙酚-A改善性質的效果,並且如果它超出20mol%,它將減少反應性。
酯化反應時並不需要在催化劑,但是能選擇性地加入一些以縮短反應時間。
在第一步驟酯化反應完成以後,則執行第二步驟縮合聚合反應(polycondensation)。在開始縮合聚合反應之前,如果需要的話,可以選擇性地使用常用在縮合聚合反應中的成分,例如,縮合聚合催化劑、安定劑、和著色劑。
在本發明能使用的縮合聚合反應的催化劑,包括有鈦化合物、鍺化合物和銻化合物,但不限制於此。
以鈦作基礎的催化劑,用來作為聚酯樹脂與15 wt%(基於對苯二甲酸的重量)或更多的1,4-環己烷二甲醇共聚合時之縮合聚合的催化劑。既使當它的用量比以銻為基礎的催化劑少時,這種以鈦作基礎的催化劑可以執行反應作用。並且,與基於鍺的催化劑比較起來,它是更便宜的。
本發明可使用的以鈦為基礎的催化劑的例子,包括有四乙氧基鈦(tetraethyltitanate)、acethyltriprOpyltitanate、四丙氧基鈦(tetrapropyltitanate)、四丁氧基鈦(tetrabutyltitanate)、四丁氧基鈦(tetrabutyltitanate)、polybutyltitanate、2-乙基己鈦(2-ethylhexyltitanate)、octyleneglycoltitanate、lactatetitanate、三乙醇胺鈦酸鹽(triethanolaminetitanate)、acetylacetonatetitanate、ethylacetoaceticestertitanate、isostearyltitanate、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二氧化鈦和二氧化矽(silicon dioxide)的共沉澱物、以及二氧化鈦和二氧化鋯(zirconium dioxide)共沉澱物。
而且,縮合聚合催化劑的使用量會影響最後的聚合物的顏色,因此,可依所要求的顏色和使用之安定劑及著色劑而有不同的使用量。較佳的是,依據最後聚合物的重量,使用1-100ppm的鈦元素作為縮合聚合催化劑。更佳的是,以1-50ppm的鈦元素用量,以及使用10ppm或更少量的矽元素。如果鈦元素的量少於1ppm,則無法達到所要的聚合程度,並且如果它超出100ppm,最後的聚合物的顏色可能會被染黃,而無法得到所要的顏色。
另外,其它添加劑譬如安定劑和著色劑也能使用在本發明中。
本發明可使用的安定劑的例子,一般性地包括磷酸、磷酸三甲酯(trimethylphosphate)、三乙基磷酸酯(triethylphosphate)、及三乙基亞磷醋酸(triethyl phosphonoacetate)等等,並且它最好能基於最後聚合物的重量,加入10-100ppm之磷元素的量。如果安定劑加入的量少於10ppm,則難以獲得所要求的淺色,並且如果它超出100ppm,則無法到達高的聚合度。
還有,本發明中用來改善聚合物顏色的著色劑的例子,包括有習知的著色劑,例如醋酸鈷(cobalt acetate)和丙酸鈷(cobalt propionate),以及著色劑的量較佳為基於最後聚合物的重量的0-100ppm。
除上述的著色劑之外,在本發明中也可以使用所習知的有機化合物作為著色劑。
同時,第二步驟縮合聚合反應,在加入上述的組成物後執行。較佳為在400-0.1mmHg低壓下及溫度介於260℃-290℃時執行,但不限制於此。
縮合聚合反應進行的時間必需達到要求的固有黏度。此時,反應溫度一般是在260℃-290℃的範圍,較佳為260℃-280℃,更佳為265℃-275℃。
並且,縮合聚合反應在400-0.1 mmHg低壓下執行是為了移走副產物-二醇,如此以獲得與1,4-環己烷二甲醇共聚合的聚酯樹脂。
根據本發明,加入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到上述聚合的聚酯樹脂,是為了使樹脂在擠壓加工時,有良好的可製程性,譬如流動能力。
本發明中所使用的潤滑劑的例子,包括有有機酸,例如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但不限制於此。
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為基礎的潤滑劑由以下分子式2表示:
其中,n是整數1或2。
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為基礎的潤滑劑,依據最後聚合物的重量,較佳的使用量為50-5000ppm(百萬分之一)。如果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為基礎的潤滑劑的使用量少於50ppm,將因用量不足而無法進行光滑的分散作用,因而無法抑制一種不規則的熔融態破裂現象,其發生於樹脂從擠壓模頭中脫模時。另一方面,如果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為基礎的潤滑劑超過5000ppm,它將因過度的用量使螺絲難以轉動,並且因太多的粉末碎片而無法將熱完全導入產品中,使得未熔化的產品透明度減低,因而無法獲得所要求的模鑄物品。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擠壓成型的共聚酯組合物,可依據一個習知的擠壓成型方法被擠壓,如此獲得具有恆定的斷面的擠壓成型產品,譬如管子和管狀物,因而改善了表面之不規則形狀以及顏色和尺寸的穩定性。
以下,本發明將以範例和比較例子來進一步描述細節。然而,能被理解的,這些例子僅為說明目的,並且不能被解釋為限制本發明的範圍。
在下列範例和比較例中顯示的物理特性是以下列方式測量。
如圖1所示,所使用的擠壓成型機包括有一把切削刀10,一個取出單元20,一成型機30,一個成型模子40,一個擠壓模子50和一擠壓機60。使用在擠壓成型的成型機30和取出單元20,是一般被廣泛使用的工藝。單螺絲的擠壓機具有L/D比為30,以及能擠壓聚烯烴和聚氯乙烯的一般性構造。
擠壓機圓筒的溫度是240℃,模子的溫度是220℃,且成型機的RPM是30,產品是厚度0.5毫米的方形管子。
是使用由日本Nippone Denshoku製造的模糊度測量儀(haze meter)進行測量的。
如圖1所示,擠壓機製成的產品,觀察在擠壓方向為300毫米以及與擠壓方向垂直為15毫米間中的區域。產品生產中,由於不規則的熔融態破裂造成的表面缺陷,以圖案之數的一數值來表示,亦即是產生在與擠壓方向垂直的那些線條。
如圖1所示之擠壓機製成的產品,在擠壓方向為300毫米以及與擠壓方向垂直為15毫米的區域觀察。發生在產品表面魚眼數量以一數值表達。
是使用由德國Bekum製造的吹模擠壓機(blow molding machine)所做的測量。大約20公斤的樣品被放進了模具機器20分鐘之後,當模具機器設定的內部溫度和實際內部溫度之間的差異少於1℃,並且熔化壓力的偏差少於4 bar時。
使用一種美國Physica製造的平行板式的Physica Rheometer量測,在剪切率(1/s)=1的範圍下進行測量。
使用由德國Bekum製造的吹模擠壓機(blow molding machine)測量。那是在當一個擠壓的過程在20RPM,週期17秒,模子直徑30毫米,以及擠模機溫度和模子溫度分別為195℃-220℃和190℃-205℃的條件下執行,其由吹模擠壓機擠壓出來的材料的部份之直徑(位於模具機的模子向下100毫米的距離)來決定的。
熔化強度(%)是根據以下等式計算:{(X-D)/(D)}×100
其中,X是材料的部份之直徑(距離模子10 cm),D是模子的直徑。因此,如果X比D小,熔化強度(%)為負值。同時,當X比D大,熔化強度(%)為正值。
在裝備有攪拌器和放電冷凝器(discharge condenser)之3公升的反應器,以6莫耳對苯二甲酸為基準,加入2.0公克的偏苯三酸酐到包括有294公克之1,4-環己烷二甲醇和469公克乙二醇的共聚酯樹脂組合物。然後,加入10公克之分子式1中m+n=2的聚乙二醇雙酚-A,並且在反應器溫度慢慢地增加到255℃過程中,將反應器之內容物互相攪拌混合。
此時,產生的水被排到到系統外面以進行反應器內容物的酯化反應。在水的產生和排放完成後,酯化反應之產品被轉移到配有一絞拌器、一冷凝器、和真空系統的縮合聚合反應器中。
然後,0.5公克的四丁基汰酸鹽(tetrabutyltitanate)、0.4公克的三乙基磷酸酯(triethylphosphate)、和0.5公克醋酸鈷(cobalt acetate)加入酯化反應產品中。當反應器的內部溫度從240℃上升到275℃,壓力從一大氣壓減少到50mmHg的低真空反應期間的40分鐘間,排出乙二醇。然後,當反應器的壓力慢慢地減少了到0.1mmHg,進一步進行縮合聚合反應,直到產品到達了要求的內在黏度(inherent viscosity)。產生的聚合物從反應器中被釋出並且被切為屑片的形態。
經由上述反應過程生產的樹脂被放在一除濕烘乾機中,在65℃烘乾6個小時以防止樹脂的固有黏度(IV)降低。烘乾的樹脂與0.66公克的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在攪拌器(翻轉機)中預先混合。然後,使用一般如圖1所示的擠壓成型機將樹脂製作成擠膜產品。上述的反應條件與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及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如下列表1所示。
使用和範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增加了0.66公克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單體。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使用和範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將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使用雙螺絲的擠壓機做成母粒以作為添加劑,而沒有在攪拌器執行預先混合,然後根據聚合物的總重量加入了0.66公克的母粒。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使用和範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根據對苯二甲酸的量加入31 mol%鄰苯二甲酸來製備共聚物。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使用和範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聚乙二醇雙酚-A單體沒有加在反應步驟中。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使用和範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加入190公克的聚乙二醇雙酚-A單體。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使用和範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未加入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化合物。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使用和範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在聚合步驟未加入聚乙二醇雙酚-A,以及在成形擠壓步驟中未加入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使用和範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使用以鋅為基礎的潤滑劑取代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使用和比較例3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另外使用以磷為基礎安定劑。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使用和比較例3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根據對苯二甲酸的量,使用了31 mol%鄰苯二甲酸來製備共聚物。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使用和範例1中相同的方式製造一成形產品,除了在聚合步驟中未添加偏苯三甲酸和聚乙二醇雙酚-A,以及在聚合物的擠壓成形中未加入其它材料。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由於低的熔融態黏度和強度,擠膜產品無法製造。其表面缺陷,魚眼,透明度,熔融態黏度,熔化強度和熔化壓力的測量結果以及反應條件,如下表1所示。
由這著些範例和比較例可看出,根據本發明,將以單一或雙硬脂酸磷酸鹽為基楚的潤滑劑加入與1,4-環己烷二甲醇共聚合之聚酯樹脂。與使用先前方法製作的共聚酯樹脂組合物相較起來,使用含有這種潤滑劑的共聚酯樹脂組合物所製成之擠壓成型產品,能獲得具有良好顏色和尺寸穩定及乾淨的產品表面的。
明顯的是,此工藝中的各項技巧,對本發明所為之各式修改和改變均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範圍。本發明包括屬於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和其均等的範圍之修改和變化。
切削刀...10
取出單元...20
成型機...30
成型模子...40
擠壓模子...50
擠壓機...60
圖1係本發明之用以擠壓出模鑄物品之擠壓成型機之系統架構圖。
切削刀...10
取出單元...20
成型機...30
成型模子...40
擠壓模子...50
擠壓機...60
Claims (4)
- 一種擠壓成型用之共聚酯樹脂組合物,包括:(a)由(i)一包括對苯二甲酸之二羧酸成分,(ii)一包括20-80莫耳百分比之1,4-環己烷二甲醇和20-80莫耳百分比之乙二醇組成的二醇成分,該二醇與該二羧酸的莫爾比範圍介於1.2-3.0之間,以及(iii)一基於二羧酸量之0.05-0.5莫耳百分比的多官能單體,該多官能單體係選自下列群組,包括偏苯三甲酸(trimellitic acid)、偏苯三酸酐(trimellitic anhydride)、苯三甲酸(hemimellitic acid)、苯三甲酸酐(hemimellitic anhydride)、苯均三酸(trimesic acid)、丙三甲酸(tricarballylic acid)、三羥甲醇丙烷(trimethylolpropane)、三甲醇基乙烷(trimethylolethane)、甘油(glycerin)以及異戊四醇(pentaerythritol);以及(iv)一基於該二羧酸成分量之0.1-20莫耳百分比之聚乙二醇雙酚-A(polyethyleneglycol bisphenol-A)單體,其以分子式1表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共聚酯樹脂組合物,其 中,該單一或雙硬脂磷酸鹽是一化合物,其以分子式2表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共聚酯樹脂組合物,其中,該二羧酸成分包括一基於該對苯二甲酸量之1-40莫耳百分比的鄰苯二甲酸。
- 一種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之任一項之共聚酯樹脂組合物經由擠壓成型所得到之模鑄物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50080142A KR101204136B1 (ko) | 2005-08-30 | 2005-08-30 | 공중합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조성물을 이용하여 프로파일 압출 성형제품을 제조하는 방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720341A TW200720341A (en) | 2007-06-01 |
TWI388601B true TWI388601B (zh) | 2013-03-11 |
Family
ID=37809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5131737A TWI388601B (zh) | 2005-08-30 | 2006-08-29 | 擠壓成型用之聚酯共聚物樹脂組成及其模鑄物品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1204136B1 (zh) |
TW (1) | TWI388601B (zh) |
WO (1) | WO200702704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04138B2 (en) | 2008-01-14 | 2013-12-10 |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 Extrusion blow molded articles |
FR2944021B1 (fr) | 2009-04-02 | 2011-06-17 | Solvay | Poly(hydroxyacide) ramifie et procede pour sa fabrication |
JP6394181B2 (ja) * | 2013-08-29 | 2018-09-26 |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
JP2015147830A (ja) * | 2014-02-05 | 2015-08-20 | 帝人株式会社 | 全脂環族ポリエス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2553939B1 (ko) * | 2018-02-07 | 2023-07-11 | 에스케이케미칼 주식회사 | 공중합 포화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코팅 조성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225124A (ja) * | 1982-06-23 | 1983-12-27 | Nippon Ester Co Ltd | 易滑性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法 |
US4983711A (en) | 1989-12-04 | 1991-01-08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Copolyesters and articles extrusion blow-molded therefrom |
JP3516532B2 (ja) * | 1995-03-06 | 2004-04-05 | 日本エステル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の製造法 |
JP4267751B2 (ja) | 1999-04-16 | 2009-05-27 | オカモト株式会社 | カレンダー成形用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
JP4527842B2 (ja) * | 2000-04-25 | 2010-08-18 | オカモト株式会社 | 軟質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からの壁紙 |
KR100361961B1 (ko) | 2000-05-17 | 2002-11-23 | 에스케이케미칼주식회사 | 1,4-사이클로헥산디메탄올이 공중합된 폴리에스테르수지의 제조방법 |
JP4688272B2 (ja) * | 2000-10-23 | 2011-05-25 | シーアイ化成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シ―トの製造方法 |
KR100503440B1 (ko) | 2002-06-18 | 2005-07-26 | 에스케이케미칼주식회사 |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의 프로파일 압출 성형방법 및 장치 |
-
2005
- 2005-08-30 KR KR1020050080142A patent/KR10120413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6
- 2006-08-29 TW TW095131737A patent/TWI388601B/zh active
- 2006-08-29 WO PCT/KR2006/003406 patent/WO200702704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70028642A (ko) | 2007-03-13 |
WO2007027043A1 (en) | 2007-03-08 |
KR101204136B1 (ko) | 2012-11-22 |
TW200720341A (en) | 2007-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17520B2 (ja) | 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及び樹脂成形体 | |
TW201502160A (zh) | 含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及聚酯基底共聚物的熱收縮膜的組成與熱收縮膜 | |
TWI388601B (zh) | 擠壓成型用之聚酯共聚物樹脂組成及其模鑄物品 | |
JP4600807B2 (ja) |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樹脂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成形製品 | |
CN107001602B (zh) | 聚酯树脂颗粒、其制造方法和由其得到的成型品 | |
JP3566250B2 (ja) | 押出加工性及び色合いが改善されたコポリエステル | |
KR101297963B1 (ko) | 공중합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성형제품 | |
TW202110994A (zh) | 聚酯樹脂共混物 | |
JP6152989B2 (ja) | ポリエステルのペレットを含有する混合ペレット及び樹脂組成物 | |
JP2007277305A (ja) | 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フィルム | |
KR100547347B1 (ko) | 공중합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성형제품 | |
KR101222791B1 (ko) | 공중합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를 이용한 압출 성형 제품 | |
JP5606803B2 (ja) |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固相重合ペレットの製造方法 | |
JP6300266B2 (ja) |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樹脂及びその中空容器 | |
JP7431862B2 (ja) |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混合物 | |
TWI720195B (zh) | 聚酯樹脂組成物 | |
KR20040106785A (ko) | 유동성이 향상된 공중합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성형품 및이의 제조방법 | |
JP2024134860A (ja) | ポリエステル及びそれからなる成形品 | |
TW202411290A (zh) | 聚酯及由此所構成之成形品 | |
JP2002241597A (ja) |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101159839B1 (ko) | 프로파일 압출 성형용 공중합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조성물및 이를 이용한 성형제품 | |
JP2024541374A (ja) | 生分解性高分子 | |
KR101334346B1 (ko) | 고용융강도를 갖는 플라스틱 다층벽 시트용 조성물, 시트및 시트의 제조방법 | |
JP2001139781A (ja) | 成形品 | |
JPH06107817A (ja) | 熱成形用シート製造用樹脂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