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7804B - 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 - Google Patents
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87804B TWI387804B TW097150626A TW97150626A TWI387804B TW I387804 B TWI387804 B TW I387804B TW 097150626 A TW097150626 A TW 097150626A TW 97150626 A TW97150626 A TW 97150626A TW I387804 B TWI387804 B TW I38780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ing element
- gate
- electrode
- disposed
- switch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8 ed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H10D30/6729—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10D30/673—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gat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441—Interconnections, e.g. scanning lin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6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wherein the TFTs are in active matric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尤指一種可降低切換元件閘極線與切換元件之汲極電極以及源極電極間之耦合效應之主動式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
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主要是利用呈矩陣狀排列的薄膜電晶體,配合適當的電容、轉接墊等電子元件來驅動液晶畫素,以產生豐富亮麗的影像。近年來,為確保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顯示品質,於製作主動陣列式顯示器時會一併製作一檢測電路,其中檢測電路之一端電性連接至畫素閘極線以及畫素資料線,並且透過檢測電路之另一端輸入一檢測訊號,以對顯示器之畫素電路、畫素閘極線以及畫素資料線進行檢測。
雖然檢測電路可提供檢測顯示器畫素電路之功能,但由於檢測電路包含有一短路棒(shorting bar),直接將所有畫素掃描線與所有畫素資料線短路在一起,因此於測試完成後,必須利用雷射方式切斷將各畫素掃描線與各畫素資料線之間的短路狀態,或是利用磨邊方式磨除液晶顯示面板之側邊以去除各畫素掃描線與各畫素資料線間之短路棒,否則顯示器將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然而上述方式均具有增加成本與降低產能的缺點,如雷射方法費時且增加成本,而磨除方式除增加成本外,更無法適用於雙液晶顯示面板(dual display panel)共用資料線的狀況。
因此,現在已發展出利用切換元件來切換顯示器之操作與檢測狀態之方法,亦即於各畫素掃描線或各畫素資料線與短路棒之間係另設置一切換元件,例如薄膜電晶體。於檢測顯示器時,切換元件係為導通狀態,使檢測訊號經由短路棒通過切換元件傳送至各畫素掃描線與各畫素資料線,以進行檢測,而當顯示器欲正常顯示時,切換元件係為斷路狀態,使各掃描線與各資料線之間保持電性分離。
請參考第1圖,第1圖係為習知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習知切換元件結構10包含有一基板11、一沿著第一方向X設置之切換元件閘極線12、複數個第一切換元件14a以及複數個第二切換元件14b。第一切換元件14a與第二切換元件14b皆以切換元件閘極線12為閘極電極。第一切換元件14a與第二切換元件14b皆分別包含有一汲極電極20a、20b以及一源極電極22a、22b。其中第一切換元件14a與第二切換元件14b之汲極電極20a、20b皆分別沿著第二方向Y之一端連接至顯示區之畫素閘極線或畫素資料線(圖未示),且第一切換元件14a與第二切換元件14b之源極電極22a、22b則分別沿著第二方向Y之另一端連接至一第一短路棒24a與一第二短路棒24b。此外,切換元件閘極線12係為長條狀,其與源極電極22a、22b以及汲極電極20a、20b重疊部分之長度與第一切換元件14a以及第二切換元件14b之通道寬度26相同。
一般而言,第一切換元件14a以及第二切換元件14b係皆設置於顯示器之側邊,為了使檢測訊號可傳送至每個畫素以進行檢測,所輸入之檢測訊號需具有足夠之電流量才能驅動每個畫素之薄膜電晶體,而得以完成檢測。為了使輸入至顯示器中之電流量夠大,切換元件之通道寬度亦須增加,以提高切換元件之電流量限制,使檢測訊號具有足夠之電流量傳送至每個畫素。然而,於上述習知切換結構中,增加第一切換元件14a與第二切換元件14b之通道寬度26即表示增加切換元件閘極線12之寬度,但由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寬度的增加亦使切換元件閘極線12與汲極電極20a、20b以及源極電極22a、22b之重疊面積增加,而使切換元件閘極線12與汲極電極20a、20b以及源極電極22a、22b間之耦合電容增加,而產生耦合效應。亦即,於輸入檢測訊號至第一短路棒24a且未輸入檢測訊號至第二短路棒24b之情況下,檢測訊號於經過第一切換元件14a之源極電極22a與汲極電極20a時,檢測訊號會藉由耦合電容且經由切換元件閘極線12傳遞至第二切換元件14b,進而會於第二切換元件14b所連接之第二短路棒24b接收到錯誤訊號。因此,切換元件閘極線12與汲極電極20a、20b以及源極電極22a、22b間之耦合效應會影響針對不同畫素資料線或畫素閘極線之檢測結果。
此外,目前為了製作小尺寸之顯示器,皆將切換元件與短路棒設計成設置於顯示器之同一側,因此縮短了各切換元件間之距離,然而,此距離之縮減將使各切換元件間會產生耦合效應,而亦會造成錯誤檢測結果。
由上述可知,改善閘極線與汲極電極以及源極電極間之耦合效應以及各切換元件之耦合效應實為業界亟需努力之目標。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以降低切換元件閘極線與切換元件之汲極電極以及源極電極間之耦合效應以及降低各切換元件間之耦合效應。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係揭露一種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其包含有一基板、複數條沿著一第一方向設置於基板上之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以及複數個沿第一方向設置於基板上之切換元件。各切換元件包含有一閘極電極、一覆蓋於閘極電極與基板上之閘極絕緣層、一設置於閘極絕緣層上之半導體層、一沿著一第二方向設置於半導體層與閘極絕緣層上之汲極電極以及一沿著第二方向設置於半導體層與閘極絕緣層上之源極電極。其中,閘極電極係與兩相鄰之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電性連接,且閘極電極係沿第二方向突出於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之至少一側,而汲極電極與源極電極係分別對應於閘極電極之兩側。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另揭露一種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其包含有一基板、複數條設置於基板上之切換元件閘極線以及複數個沿一第一方向設置於基板上之切換元件。切換元件閘極線分別沿著第一方向設置且互相平行,且各切換元件包含有一閘極電極,而閘極電極分別電性連接至切換元件閘極線,其中二相鄰之切換元件係設置於切換元件閘極線之其中之一之兩側。
本發明提供切換元件之閘極電極係沿一方向突出於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之至少一側,並且縮減切換元件閘極線與切換元件之汲極電極以及源極電極之重疊面積,以及本發明利用切換元件閘極線區隔各切換元件,提高切換元件間之距離,藉此切換元件閘極線與切換元件之汲極電極以及源極電極間之耦合效應以及切換元件間之耦合效應皆可被降低。
請參考第2圖與第3圖,第2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第3圖為第2圖之切換元件結構沿著AA’線之剖面示意圖。如第2圖所示,本發明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100包含有一基板102、複數條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以及複數個切換元件106,其中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係沿著一第一方向X設置於基板102上,且切換元件106亦沿第一方向X設置於基板102上。如第3圖所示,各切換元件106包含有一閘極電極110、一閘極絕緣層112、一半導體層114、一汲極電極116以及一源極電極118,其中閘極電極110係與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為同一金屬層,且閘極電極110係沿第一方向X排列。並且,各閘極電極110係與二相鄰之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電性連接,且各閘極電極110係沿一第二方向Y突出於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之至少一側。閘極絕緣層112係覆蓋於閘極電極110、部份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以及基板102上,且半導體層114設置於閘極絕緣層112上。汲極電極116分別沿著第二方向Y設置於半導體層114以及閘極絕緣層112上,且源極電極118係分別沿著第二方向Y設置於半導體層114以及閘極絕緣層112上,而汲極電極116與源極電極118分別對應於閘極電極110之兩側。
於本實施例中,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係連接成一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且各閘極電極110係沿第二方向Y連接於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之兩側,使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與各閘極電極110構成一十字形狀,其中切換元件106之通道寬度W係為各閘極電極110沿第二方向Y突出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1兩側之距離。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閘極電極110係沿第二方向Y突出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兩側,因此切換元件106之通道寬度W並不限於與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寬度相同,而可根據閘極電極110沿第二方向Y突出之距離來決定切換元件106之通道寬度W,藉此,本發明可於不影響切換元件106之通道寬度W之情況下縮減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寬度,以降低切換元件閘極線121與汲極電極116以及源極電極118之重疊面積,而可有效縮小切換元件閘極線104與汲極電極116以及源極電極118間之耦合電容,以降低其間之耦合效應。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切換元件結構100另包含有一第一短路棒122a、一第二短路棒122b以及第三短路棒122c,並且此等切換元件106可區分為第一切換元件部106a、第二切換元件部106b以及第三切換元件部106c。第一切換元件部106a之源極電極118係朝第二方向Y之一端電性連接至第一短路棒122a,且第二切換元件部106b之源極電極118係朝第二方向Y之一端電性連接至第二短路棒122b,而第三切換元件部106c之源極電極118係朝第二方向Y之一端電性連接至第三短路棒122c。第一切換元件部106a之汲極電極116係朝第二方向Y之另一端電性連接至偶數條畫素閘極線124a,且第二切換元件部106b之汲極電極116係朝第二方向Y之另一端電性連接至畫素資料線126,而第三切換元件部106c之汲極電極116係朝第二方向Y之另一端電性連接至奇數條畫素閘極線124b。藉此偶數條畫素閘極線124a、畫素資料線126以及奇數條畫素閘極線124b可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短路棒122a、第二短路棒122b以及第三短路棒122c,並且藉由將第一短路棒122a、第二短路棒122b以及第三短路棒122c外接至一檢測訊號,即可檢測畫素閘極線124a、124b與畫素資料線126。於進行檢測時,須先提供一開啟訊號至切換元件閘極線121將各切換元件106開啟,然後再將檢測訊號分別或同時輸入至第一短路棒122a、第二短路棒122b以及第三短路棒122c以檢測顯示器之各畫素是否顯示正常。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藉由降低切換元件閘極線121與汲極電極116以及源極電極118之重疊面積,使得於輸入檢測訊號至第一短路棒122a以檢測偶數條畫素閘極線124a時,可降低對畫素資料線126與奇數條畫素閘極線124b之耦合效應,而不會產生錯誤訊號。相同地,檢測畫素資料線126或奇數條畫素閘極線124b時亦可降低對其他畫素閘極線124a、124b或畫素資料線126的耦合效應。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於三條短路棒,而切換元件結構可具有至少一條短路棒,電性連接至各切換元件106之源極電極118,亦即畫素資料線126、偶數條畫素閘極線124a以及奇數條畫素閘極線124b可由同一短路棒來進行檢測,但本發明主要可依不同功能或位置之畫素資料線126或畫素閘極線124a、124b來增加短路棒之數量,以助於檢測。舉例來說,畫素資料線可區分為紅色次畫素資料線、綠色次畫素資料線與藍色次畫素資料線,因此所有紅色次畫素資料線可連接至一紅色次畫素短路棒,且所有綠色次畫素資料線可連接至一綠色次畫素短路棒,而所有藍色次畫素資料線可連接至一藍色次畫素短路棒,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另外,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中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與閘極電極之佈局與配置方式,而可以有效降低切換元件閘極線與汲極電極以及源極電極之重疊面積來調整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與閘極電極之配置圖案。為了方便比較各實施例之差異,下述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元件將使用相同元件編號標示,且與第一實施例相同部份之結構在此不詳細贅述。請參考第4圖,第4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如第4圖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切換元件結構150的各閘極電極110係沿第二方向Y連接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一側,使切換元件閘極線121與各閘極電極110構成一T字形狀。
請參考第5圖,第5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切換元件結構200之各閘極電極110亦沿第二方向Y連接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一側,使切換元件閘極線121與各閘極電極110構成一T字形狀,但不同於第二實施例之切換元件結構150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之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並未與源極電極118重疊,而僅與各切換元件106之汲極電極116部分重疊,因此,相較於第二實施例之切換元件結構150,本實施例更可有效地減少切換元件閘極線121與源極電極118以及汲極電極116之重疊面積,而更有效改善耦合效應之影響。此外,本發明之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並不限於未與源極電極重疊且與汲極電極部分重疊之配置情況,而亦可為未與汲極電極重疊且與源極電極部分重疊之配置情況。
請參考第6圖,第6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切換元件結構250之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包含有複數條第一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a以及複數條第二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b,其中第一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a與第二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b係沿第一方向X設置且互相平行。並且,本實施例之切換元件結構250另包含有複數條連接線段252,連接線段252係沿第二方向Y設置並連接於相對應之第一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a與第二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b之間。其中,各連接線段252與各閘極電極110係沿著第一方向X依序交替排列,且第一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a、閘極電極110、第二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b以及連接線段252、係依序以串聯方式連接,以構成一切換元件閘極線121。由此可知,本實施例之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104與連接線段252係配置於未與切換元件106之源極電極118與汲極電極116重疊之區域,可有效避免切換元件閘極線104與源極電極118以及汲極電極116間之耦合效應。
請參考第7圖,第7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如第7圖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切換元件結構300之任二相鄰之閘極電極110係分別沿第二方向Y之兩端連接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兩側,亦即沿著第一方向X排列之閘極電極110係依序交錯設置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兩側,使位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一側之各切換元件106與位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另一側之各切換元件106係沿該第一方向X依
序交替排列。藉此,切換元件106亦依序交錯設置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兩側,而可避免因兩相鄰之切換元件106距離太近所造成切換元件106間之耦合效應。此外,本實施例之切換元件閘極線121僅與各切換元件106之源極電極118與汲極電極116之其中之一部分重疊,所以亦可有效降低切換元件閘極線121與源極電極118以及汲極電極116間之耦合效應。
請參考第8圖,第8圖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如第8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切換元件結構350的各閘極電極110亦沿第二方向Y連接於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一側,使切換元件閘極線121與各閘極電極110構成一T字形狀,且任二相鄰之閘極電極110係具有不同之長度,使任二相鄰之切換元件106距離切換元件閘極線121之長度不同,藉此可避免因二相鄰之切換元件106距離太近所造成切換元件106間之耦合效應。
此外,本發明之切換元件結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僅包含有一條切換元件閘極線,而可包含有複數條切換元件閘極線。並且,由於上述實施例已針對單一切換元件閘極線與切換元件之閘極電極之配置方式進行說明,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以下將不再針對切換元件閘極線與切換元件之閘極電極之配置方式的部分進行說明以及圖例之標示。請參考第9
圖,第9圖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如第9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切換元件結構400包含有一基板402、一設置於基板402上之第一切換元件閘極線404a、一設置於基板402上之第二切換元件閘極線404b、複數個沿著一第一方向X設置於基板402上之第一切換元件408a以及複數個沿著一第一方向X設置於基板402上之第二切換元件408b。其中,第一切換元件閘極線404a與第二切換元件閘極線404b分別沿著第一方向X設置且互相平行。各第一切換元件408a包含有一第一閘極電極410a、一第一原極電極412a以及一第一汲極電極414a,且各第二切換元件408b包含有一第二閘極電極410b、一第二源極電極412b以及一第二汲極電極414b,而第一閘極電極410a與第二閘極電極410b係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切換元件閘極線404a與第二切換元件閘極線404b。值得注意的是,各第一切換元件408a與各第二切換元件408b係沿著第一方向X交錯設置,且第一切換元件408a與第二切換元件408b係分別設置於第一切換元件閘極線404a之兩側,以藉由第一切換元件閘極線404a將第一切換元件408a與第二切換元件408b區隔開,以提高任二相鄰第一切換元件408a與第二切換元件408b之距離,避免相鄰第一切換元件408a與第二切換元件408b間之耦合效應。然而,本發明之第一切換元件408a與第二切換元件408b並不限於設置於第一切換元件閘極線404a之兩側,第一切換元件408a與第二切換元件
408b亦可設置於第二切換元件閘極線404b之兩側,而主要以任二相鄰之第一切換元件408a與第二切換元件408b分別設置於第一切換元件閘極線404a或第二切換元件閘極線404b之兩側。此外,本發明並不限於兩條切換元件閘極線,亦可僅具有至少一條切換元件閘極線,而主要可依實際需求來增加或縮減切換元件閘極線之數量。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切換元件結構400另包含有第一短路棒416a以及第二短路棒416b,且第一源極電極412a與第二源極電極412b係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短路棒416a與第二短路棒416b。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二條短路棒,而切換元件結構可具有至少一條短路棒,主要可依不同功能、位置或搭配切換元件閘極線之功用來增加短路棒之數量,以助於檢測。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切換元件之閘極電極係沿一方向突出於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之至少一側,並且縮減切換元件閘極線與切換元件之汲極電極以及源極電極之重疊面積,以有效降低切換元件閘極線與切換元件之汲極電極以及源極電極間之耦合效應。此外,本發明亦藉由切換元件閘極線區隔各切換元件或遠離任二相鄰之切換元件,以提高任二相鄰切換元件間之距離,可避免切換元件間之耦合效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切換元件結構
11‧‧‧基板
12‧‧‧切換元件閘極線
14a‧‧‧第一切換元件
14b‧‧‧第二切換元件
20a、20b‧‧‧汲極電極
22a、22b‧‧‧源極電極
24a‧‧‧第一短路棒
24b‧‧‧第二短路棒
26‧‧‧通道寬度
100‧‧‧切換元件結構
102‧‧‧基板
104‧‧‧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
104a‧‧‧第一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
104b‧‧‧第二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
106‧‧‧切換元件
106a‧‧‧第一切換元件部
106b‧‧‧第二切換元件部
106c‧‧‧第三切換元件部
110‧‧‧閘極電極
112‧‧‧閘極絕緣層
114‧‧‧半導體層
116‧‧‧汲極電極
118‧‧‧源極電極
121‧‧‧切換元件閘極線
122a‧‧‧第一短路棒
122b‧‧‧第二短路棒
122c‧‧‧第三短路棒
124a‧‧‧偶數條畫素閘極線
124b‧‧‧奇數條畫素閘極線
126‧‧‧畫素資料線
150‧‧‧切換元件結構
200‧‧‧切換元件結構
250‧‧‧切換元件結構
252‧‧‧連接線段
300‧‧‧切換元件結構
350‧‧‧切換元件結構
400‧‧‧切換元件結構
402‧‧‧基板
404a‧‧‧第一切換元件閘極線
404b‧‧‧第二切換元件閘極線
408a‧‧‧第一切換元件
408b‧‧‧第二切換元件
410a‧‧‧第一閘極電極
410b‧‧‧第二閘極電極
412a‧‧‧第一源極電極
412b‧‧‧第二源極電極
414a‧‧‧第一汲極電極
414b‧‧‧第二汲極電極
416a‧‧‧第一短路棒
416b‧‧‧第二短路棒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第1圖係為習知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
第3圖為第2圖之切換元件結構沿著AA’線之剖面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
第8圖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
第9圖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之上視示意圖。
100...切換元件結構
102...基板
104...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
106...切換元件
106a...第一切換元件部
106b...第二切換元件部
106c...第三切換元件部
110...閘極電極
112...閘極絕緣層
114...半導體層
116...汲極電極
118...源極電極
121...切換元件閘極線
122a...第一短路棒
122b...第二短路棒
122c...第三短路棒
124a...偶數條畫素閘極線
124b...奇數條畫素閘極線
126...畫素資料線
Claims (5)
- 一種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其包含有:一基板;複數條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沿一第一方向設置於該基板上,該等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連接成一切換元件閘極線;複數個切換元件,設置於該基板上,任兩相鄰的該等切換元件分別位於該切換元件閘極線的兩側,且位於該切換元件閘極線一側之各該切換元件與位於該切換元件閘極線之另一側之各該切換元件係沿該第一方向依序交替排列,各該切換元件包含有:一閘極電極,沿一第二方向連接於該切換元件閘極線,其中任兩相鄰之該等閘極電極係分別沿該第二方向連接於該切換元件閘極線之兩側;一閘極絕緣層,覆蓋於該閘極電極與該基板上;一半導體層設置於該閘極絕緣層上;一汲極電極,沿著該第二方向設置於該閘極絕緣層上;以及一源極電極,沿著該第二方向設置於該閘極絕緣層上,其中該汲極電極與該源極電極係分別對應於該閘極電極之兩側;以及至少一短路棒,與該等源極電極相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其中該汲極電極係電性連接至一畫素資料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其中該汲極電極係電性連接至一畫素閘極線。
- 一種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其包含有:一基板;複數條切換元件閘極線,設置於該基板上,該等切換元件閘極線分別沿著一第一方向設置且互相平行;複數個切換元件,設置於該基板上,各該切換元件包含有一閘極電極以及一源極電極,且該等閘極電極分別電性連接至該等切換元件閘極線,其中任二相鄰之該等切換元件係設置於該等切換元件閘極線之其中之一之兩側;以及至少一短路棒,電性連接至該等源極電極,與該等切換元件閘極線以及該等閘極電極電性絕緣。
- 一種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其包含有:一基板;複數條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設置於該基板上,該等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包含有複數條第一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以及複數條第二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其中該 等第一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與該等第二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係沿一第一方向設置且互相平行;複數條連接線段,該等連接線段沿一第二方向設置並分別連接於相對應之各該第一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與各該第二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之間;複數個切換元件,沿該第一方向設置於該基板上且各該切換元件包含有:一閘極電極,沿該第二方向設置,並分別連接於相對應之各該第一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與各該第二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之間,各該閘極電極與各該連接線段沿著該第一方向依序交替排列,其中各該第一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各該閘極電極、各該第二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與各該連接線段依序以串聯方式連接,以構成一切換元件閘極線;一閘極絕緣層,覆蓋於該閘極電極與該基板上;一半導體層設置於該閘極絕緣層上;一汲極電極,沿著該第二方向設置於該閘極絕緣層上,其中各該汲極電極電性連接至一畫素資料線或一畫素閘極線;以及一源極電極,沿著該第二方向設置於該閘極絕緣層上,其中該汲極電極與該源極電極係分別對應於該閘極電極之兩側,且未與該等切換元件閘極連接線段以及該等連接線段重疊;以及 至少一短路棒,與該等源極電極相連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7150626A TWI387804B (zh) | 2008-12-25 | 2008-12-25 | 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 |
US12/427,760 US20100163884A1 (en) | 2008-12-25 | 2009-04-22 | Switching device structure of active matrix displa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7150626A TWI387804B (zh) | 2008-12-25 | 2008-12-25 | 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24833A TW201024833A (en) | 2010-07-01 |
TWI387804B true TWI387804B (zh) | 2013-03-01 |
Family
ID=42283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7150626A TWI387804B (zh) | 2008-12-25 | 2008-12-25 | 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163884A1 (zh) |
TW (1) | TWI38780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0083457A1 (en) * | 2011-09-30 | 2013-04-04 | Apple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panel or other patterned device |
CN104218042B (zh) * | 2014-09-02 | 2017-06-09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JP6681926B2 (ja) | 2016-02-10 | 2020-04-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表示パネ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66685B2 (en) * | 2000-04-12 | 2003-05-20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Double gate photo sensor array |
KR100602062B1 (ko) * | 2003-04-03 | 2006-07-14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수평 전계 인가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0560402B1 (ko) * | 2003-11-04 | 2006-03-14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수평 전계 인가형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1048365B1 (ko) * | 2004-09-09 | 2011-07-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트랜지스터와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
WO2009104302A1 (ja) * | 2008-02-19 | 2009-08-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Tft、シフトレジスタ、走査信号線駆動回路、スイッチ回路、および、表示装置 |
-
2008
- 2008-12-25 TW TW097150626A patent/TWI38780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
- 2009-04-22 US US12/427,760 patent/US2010016388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24833A (en) | 2010-07-01 |
US20100163884A1 (en) | 2010-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912813B2 (en) | Test device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test method thereof | |
US8330691B2 (en) |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dummy pixels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panel | |
CN108874194A (zh) | 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测试方法和制作方法 | |
US7852437B2 (en) | Display device | |
WO2017024716A1 (zh) |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14121574A1 (zh) |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 |
CN105446034A (zh) | 双扫描线像素阵列结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 |
US10629635B2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WO2015109986A1 (zh) | 显示面板 | |
JP2014134647A (ja) |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検査方法 | |
US20160181280A1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panel | |
CN107065363A (zh) |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 |
TWI387804B (zh) | 主動陣列式顯示器之切換元件結構 | |
US10296118B2 (en) |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 |
JP4725358B2 (ja) | カラー液晶表示パネル | |
WO2017118088A1 (zh) | 阵列基板及其维修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TW200813540A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20150123882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testing method thereof | |
JP4058882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H0333724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10908200B (zh) | 显示面板 | |
CN110794631B (zh) | 子像素结构、液晶面板及反射式液晶显示设备 | |
TWI424235B (zh) | 主動元件陣列基板 | |
CN101826533B (zh) | 主动阵列式显示器的切换组件结构 | |
CN101387801A (zh) | 液晶显示面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