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306329B - Motor speed control circuit - Google Patents

Motor speed control circu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06329B
TWI306329B TW094135827A TW94135827A TWI306329B TW I306329 B TWI306329 B TW I306329B TW 094135827 A TW094135827 A TW 094135827A TW 94135827 A TW94135827 A TW 94135827A TW I306329 B TWI306329 B TW I3063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motor
voltage
control
spe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35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09550A (en
Inventor
Koichiro Ogino
Takashi Harashima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Publication of TW200709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09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06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0632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6/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synchronous motors or other dynamo-electric motors using electronic commutation dependent on the rotor position; Electronic commutators therefor
    • H02P6/06Arrangements for speed regulation of a single motor wherein the motor speed is measured and compared with a given physical value so as to adjust the motor spe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7/00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 H02P7/06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 H02P7/18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 H02P7/24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P7/28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P7/285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ontrolling armature supply only
    • H02P7/29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ontrolling armature supply only using pulse modulation
    • H02P7/2913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ontrolling armature supply only using pulse modulation whereby the speed is regulated by measuring the motor speed and comparing it with a given physical valu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7/00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 H02P7/06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 H02P7/18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 H02P7/24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P7/28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P7/282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electric DC motor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an individual DC dynamo-electric motor by varying field or armature current by master control with auxiliary power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ontrolling field supply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1306329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馬達速度控制電路。 , 【先前技術】 , 各種電子機器係具有在該電子機器作動時產生熱度之 發熱體,為了將該發熱體予以冷卻,一般而言係設置風扇 馬達(fan motor)。例如個人電腦或伺服器等,其cpu的2 鲁作頻率係逐年趨向於高速化,此外,伴隨於此cpu的發熱 量變大。因此,個人電腦或飼服器等通常係設有用以冷卻 CPU的風扇馬達、以及驅動該風扇馬達之馬達驅動電路。 又,作為風扇馬達之速度控制方式有例如如第1〇圖所示之 和PWM(Pulse Width Modulati〇n :脈衝寬度調變)驅動方式 組合之速度伺服控制(例如參考以下之專利文獻1)。 詳述之’則自馬達1的脈衝產生器PG所取得之旋轉 速度檢測信號係供應於速度電壓產生用之運算放大器7。 籲該運异放大器7的輸出即藉由Rc濾波電路予以積分而形 成直流之速度電壓VV,並施諸比較器9之反轉輸入端 子。此外,在CPU5中所設定之PWM信號係供應於基準 電麗產生用的運算放大器6。又,pWM信號係根據其工作 比而設定馬達!的旋轉速度。運算放大器6的輸出係藉由 RC濾、波電路予以積分而形成直流之基準電塵州,並施 加於比較器9之非反轉輸入端子。 ^比較器9係將施加於反轉輸入端子的速度電壓VV和 把加於非反轉輸入端子的基準電屢VRi作比較,而產生並 317502 5 1306329 輸出該比較結果之控制信號%。馬㈣動電路11# 來自比較盗9的控制信號vc而使對應於該控制信號vc 的位準之電流量流通於馬達】之驅動線圈,藉此控制馬達 1的旋轉速度。此外,馬達1的定子係配設有霍爾it件(Hall Α_ί)13’馬達驅動電路n即自霍爾元件i3 轉子的檢測位置之霍爾元件輸出,而⑽㈣於馬達^ 驅動線圈的^流之方向,藉此而控制馬達i的旋轉方向。 如此,實施風扇馬達之速度伺服控制時,則如第忉 圖所示,通常係設有相當於下列之電路: 運算放大器7,係產生表示馬達之實際旋轉速度的檢 測結果之速度電壓VV ; 〃運算放大器6,係產生具有根據pwM信號等之馬達的 旋轉速度指令的位準之基準電壓VR1 ;以及 比較器9,係用以將由運算放大器7所供應之速度電 墼VV和由運异放大器6所供應之基準電壓vri作比較。 少又,作為比較器9的構成係如第10圖所示,一般而言 係利用運算放大器。詳述之,係具有: σ 差動電晶體對(ΤΙ、Τ2); 定電流源Τ3,係設置於差動電晶體對(Τ卜Τ2)之接地 電壓GND侧;以及 電流鏡電路(Τ4、Τ5)’係設置於差動電晶體對(η、Τ2) 之偏壓電壓VREG側。 、亦即,電流鏡電路(Τ4、Τ5)、差動電晶體對Τ2)、 以及定電流源Τ3係串聯於偏壓電壓VREG和接地電壓 317502 6 1306329 -GND之間。又,因電晶體種類的差異,亦有定電流源τ3 .係設置於差動電晶體對(ΤΙ、Τ2)的控制電極VREG侧,而 將電机鏡電路(T4、T5)設置於差動電晶體對(T1、τ2)的接 „ 地電壓GND側之情形。 ,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204692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籲 茲舉第10圖所示之馬達速度控制系統為例,並根據第 _ 11圖而說明本發明欲解決之課題如下。 比較器9之非反轉、反轉輸入係和差動電晶體對(T1、 T2)之各基極電極相連接。此外,差 之偏壓電壓慨G侧係設有電流鏡電路(T4、T/)(,而差動) 電晶體對(Τ卜Τ2)之接地電星GND側係設有定電流源Τ3。 該情形時,比較器9之非反轉、反轉輸入間之施加電壓範 圍,理想上理當容許自偏壓電壓VREG至接地電壓gND 鲁為止之範圍。 、但,比較器9之非反轉、反轉輸入的上限位準會比偏 壓電壓之位準至少下降相當於電流鏡電路(Τ4、τ5)的集 極、射極間之飽和電壓VCE(sat)之份量。此外,比較器9 非反轉反轉輸入的下限位準,會比接地電壓GND之 位準上昇至少相當於定電流源Τ3的集極、射極間飽和電 壓VCE(sat)之份量。其結果,比較器9之非反轉、反轉輸 =之施加電壓範圍則受限制。又,如此受限制之施加電 壓範圍’一般稱為「同相輸入電壓範圍」。 317502 7 1306329 在此,比較器9係以具有同相輸入電壓範圍作為電性 特性為鈉提,考慮將PWM信號的工作比(duty ratio)為從 0%至100%為止產生變化之情形。該情形時,施加於比較
為9的非反轉輸入之基準電壓vr 1的位準係響應於pwM 信號的工作比之變化而自接地電壓GND概略性地變化至 偏壓電壓VREG為止。但,由於比較器9的非反轉輸入係
、因受到同相輸入電壓範圍之限制,故無法響應根據pWM
信號的工作比之基準電壓VR1全部的變化。亦即,在pwM #唬的工作比自0%至1〇〇%為止之範圍中,具有自比較器 9之電性的特性之同相輸入電壓範圍偏離之情形,該情形 時,比較器9係存在有無法正常作動之課題。 (解決課題之手段) 用以解決^述課題之主要發明係在藉由控制流通於馬 存驅動線圈的電流量而控制前述馬達的旋轉速度之馬達 速度控制電路中,係具有·· •令之路,係接收對前述馬達的旋轉速度發出指 '之基準ΐ』:°號之輸入,並產生對應於該速度指令信號 胃基準==準隸μ㈣電路所產生之前述 π早父1:路 丨尔伐收對應π刖述馬、去 速度電麼、以及在前職位電路;實際旋轉速度之 電堡而將兩者予以作比H及皮限制位準之前述基準 控制信號產生電路’係根 J项比#父電路之比較結 317502 8 1306329 '果’而產生並輪出用以控制流通於前述驅動線圈的電流量 、 之控制信號。 (發明之功效) '根據本發明’即能提供能提升馬達的速度控制精度之 k 馬達速度控制電路。 【實施方式】 <馬達速度控制系統> 鲁 適當地參閱第2圖至第90,並以第i圖為基礎而說 明本發明之馬達速度控制系統的一構成例。 第1圖所示之馬達速度控制系統係由作為控制對象之 馬達1〇0、馬達驅動IC200(本發明之『第i電路』)、以及 馬達速度控制IC300(本發明之『第2電路』)所構成。亦即, 本發明之『馬達速度控制電路』係具有分別將馬達驅動 IC2〇〇和馬達速度控制1C3〇〇積體化成1晶片之2晶片構 成之情形。又,本發明之『馬達速度控制電路』係亦可將 鲁馬達驅動IC200和馬達速度控制IC3〇〇積體化^曰 情形。 日日炙 馬達100係有具有單相份的驅動線圈之所謂單相馬達 =情形,此外,有作成霍爾元件110為固定於定子之所謂 霍爾馬達之情形。又,馬達100並不限定於單相霍爾馬達明 亦:採用三相份的驅動線圈星形接法(star connecti之 所明二相霍爾馬達、或未設置霍爾元件110等之磁性感測 器之所謂無感測馬達等。此外,作為馬達100的用途係例 如將用以冷卻載裝於個人電腦或伺服器等之CPU , 317502 9 1306329 -馬達設為對象。 、狀,隹爾凡件UG係當馬達1GG的轉子旋轉時為正弦波 生互相形成反相之旋轉位置檢測信號S1、S2。又, 」立置k測仏冑S1 ' S2係用以能辨識轉子的旋轉位置 .$彳°说此外’其頻率係比例於馬達1〇〇之旋轉速度。由 =爾兀件U〇所輸出之旋轉位置檢測信號SI、S2係分別 ‘於馬達驅動IC2⑼的IN+端子、m-端子。在此,IN+ ❿子係連接於馬達驅動ic2。。内的霍_放大器23Q之非反 'J j^子係連接於霍爾放大器230之反轉輸入。 焉達驅動IC200係驅動馬達! 〇〇的積體電路。馬達驅 動1⑽係具有:〇UT1端子和OUT2端子,係和馬達100 的,動線圈之兩端相連接;IN+端子、in—端子,係輸入有
t隹爾兀件110所輸出之旋轉位置檢測信號SI、S2,· VI 端子,係輸入有來自馬達速度控制IC3〇()之v〇端子的控 亲J L號VC ’以及FGO端子,係輸出往馬達速度控制IC3〇〇 •之FGI^端子的FG信號。馬達驅動IC2〇〇係具有控制電路 21〇、别置驅動器(predriver)220、霍爾放大器23〇、以及 FG輸出電路240。 控制電路210係根據自馬達速度控制1(:3〇〇之v〇端 子輸入於馬達驅動IC200之^端子的控制信號vc,使流 通於馬it 100的驅動線圈之電流量作成可變而控制馬達 ⑽之旋轉速度。此外,控制電路21G係根據霍爾放大器 21〇之輸出H0UT而產生切換控制信號D1、D2,其係用 以控制馬達100的驅動線圈之通電方向的切換。 317502 10 1306329 前置驅動器220係對連接於 端子和OUT2端子之馬達1〇〇的驅:動1C200的ουτι 母的%字之方式連接相輔性地 組電晶體對、以及該驅動線圈而 、之2 置驅動器22G係根據由控制電 明㈣接電路。前 號D1、D2,將Η橋接電路之2 έ ^所供應之切換控制信 作成導通.不導通,而;:::==對予以相輔性地 .電方向。 '、、、達00的驅動線圈之通 k 霍爾放大器230係產生並輸 掏出將來自霍爾元件11〇的 旋轉位置檢測信號S1、S2予以茬& & „ , 差動放大的結果之霍爾放 大斋輸出HOUT。又,該霍爾放士 乂隹_放大态輸出Η〇υτ係供應 控制電路210、以及FG輸出電路24〇。 〜、 FG輸出電路240係根據由霍爾放大器23〇所供應之霍 爾放大器輸出HOUT’而產生並輸出具有對應於馬達_ 的實際旋轉速度的頻率之FG信號。亦即,霍爾放Μ輸 出HOUT係表示實際所檢測之轉子的旋轉位置。因此,藉 由霍爾放大器輸出H0UT可監視轉子預定位置之檢測^ 期。因此’FG輸出電路240係根據由霍爾放大器輸出h〇ut 所監視之轉子預定位置的檢測週期,而能產生具有對應於 馬達1〇〇的實際旋轉速度的頻率之FG信號。又,FG信號 係經由馬達驅動IC200的FG〇端子,而輸入於馬達速度控 制IC300的FGI端子。 在此,以第2圖為基礎而說明FG輸出電路240的電 路構成之一實施形態。 317502 11 1306329 供二=器21。所輸出之霍爾放大器輸出H0_ ;應於射極接地之卿型電晶體⑽之基極電極。npn 亦連接二電 體ou中兮隹 極電極。在NPN型電晶 ^中Μ木極電極係和電阻元件R10相連接的同時, =射極電極係和電阻元件Rn相連接的同時,亦和射極 之NPN型電晶體q12相連接。繼而由和 體叫的集極電極相連接之咖端子取 根據FG輸出電路24〇的上述構成, 出HOUT係邏輯上為H位準時,由 = 係作動於導通的方向,且NPN型電晶體Qn: = = 2被及向接地電廢側,故NpN型電晶體叫係作 ¥通的方向。因此,由於NPN型電晶體Qu之基極電極 係經由電阻讀R11而被沒向接地電壓側,& 晶=係作動於不導通的方向。因此,該情形時,二 乂5J=么位準。另一方面,霍爾放大器輸出 ^ 為L位準時’由於和前述的動作形成正相反 的動作,故最後,NPN型電晶體叫係作動 因\,該情形時,FG信號係邏輯上成為L位準。如此 和頻率之脈衝信號。'隹爾放大讀出H〇UT之邏輯位準 Γρ馬料度㈣1C3⑼係具有:爪料,係將來自 咖彻的迷度指令信號作為輸入對象;以及rc端子,: 用以外加使該速度指令信號平滑化用的平滑用電容器 317502 12 1306329
Cl。此外,馬達速度控制IC300係具有:FGI端子,係輸 入來自馬達驅動IC200的FGO端子之FG信號;VO端子, 係將輸入於馬達驅動IC200之VI端子的控制信號VC予以 輸出;以及FB端子,係用以經由電容器C2將由VO端子 所輸出之控制信號VC回授至比較電路340之反轉輸入。 此外,馬達速度控制IC300係具有基準電壓電路310、下 側箝位電路311、上側箝位電路3 12、邊緣檢測電路3 2 0、 ‘速度電壓電路330、比較電路340、以及控制信號產生電路 ·_ 350 。 基準電壓電路310係產生並輸出基準電壓VR1,其係 具有對應輸入於CTL端子的速度指令信號之位準。 在此,以第3圖為基礎而說明基準電壓電路310的電 路構成之一實施形態。 CTL端子係有能和總括控制整個馬達速度控制系統的 CPU400進行通信而連接之情形。CTL端子係將CPU400 • 中所設定之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信號作為速度 指令信號而輸入。又,P WM信號係根據其工作比而設定馬 '達100的旋轉速度者。此外,RC端子係連接平滑用電容 _ 器C1,且和電阻元件R3 —起構成RC濾、波電路。 PNP型電晶體Ql、Q2之電晶體對(pair)係共通連接著 雙方的射極電極,且連接著電流源11於此等之射極電極。 此外,PNP型電晶體Q1之基極電極係接受來自CTL端子 的P WM信號,PNP型電晶體Q2之基極電極係施加有藉由 電阻元件Rl、R2的串聯連接體而將偏壓電壓VREG予以 13 317502 1306329 _ 分壓之參考電壓VREF。又,PNP型電晶體Q2之集極電極 係和呈二極體連接(diode connection)(集極電極和基極電 極之短路)而且射極接地之NPN型電晶體Q3相連接。NPN 型電晶體Q3之基極電極係藉由和射極接地之NPN型電晶 體Q4之基極電極相連接,而使NPN型電晶體Q3、Q4構 成所謂電流鏡電路。 NPN型電晶體Q4之集極電極係和電流源12、以及射 •極接地之NPN型電晶體Q5的基極電極相連接。NPN型電 胃晶體Q5之集極電極係和電流源13、以及二極體連接且射 •極接地之NPN型電晶體Q6相連接。NPN型電晶體Q6之 基極電極係措由和NPN型電晶體Q7之基極電極相連接9 而使NPN型電晶體Q6、Q7構成所謂電流鏡電路。NPN型 電晶體Q7係和基極電極連接有電流源14之PNP型電晶體 Q8串聯連接。又,PNP型電晶體Q8之電晶體尺寸N1係 設定為較NPN型電晶體Q7之電晶體尺寸N2更大,且設 鲁成使NPN型電晶體Q7之電流吸入能力較高之情形。PNP 型電晶體Q8和NPN型電晶體Q7的連接點係和電阻元件 ' R3相連接。此外,PNP型電晶體Q8和NPN型電晶體Q7 的連接點之脈衝電壓VX係藉由電阻元件R3和平滑用電 容C組成之RC滤波電路而施以平滑化。該經平滑化之 脈衝電壓VX係作為基準電壓VR1而被取出。 在基準電壓電路310的構成中,PWM信號係邏輯上為 L位準,且當PWM信號的位準較參考電壓VERVE為低 時,由於PNP型電晶體Q1係作動於導通的方向,且相較 14 317502 1306329 _ 於PNP型電晶體Q2流通於PNP型電晶體Q1之電流較多, 故NPN型電晶體Q3、Q4係作動於不導通的方向。其結果, NPN型電晶體Q5之基極電極係流通著電流源12的電流, 且作動於導通的方向,而NPN型電晶體Q6之基極電極係 經由NPN型電晶體Q5而被汲向接地電壓側。因此,由於 NPN型電晶體Q6、Q7係作動於不導通的方向,且PNP型 電晶體Q8即導通,故脈衝電壓VX係被汲向偏壓電壓 VREG側,而邏輯上成為Η位準。此外,如此之脈衝電壓 胃VX係藉由電阻元件R3和平滑用電容器C組成之RC濾波 '電路施以平滑化,而形成基準電壓VR1。 另一方面,P WM信號係邏輯上為Η位準,且當P WM 信號的位準較參考電壓VERVE為高時,則形成和前述的 動作為完全相反的動作,最後,和PNP型電晶體Q8 —起, NPN型電晶體Q7亦作動於導通的方向。又,由於NPN型 電晶體Q7相較於PNP型電晶體Q8之電流吸入能力更大, 鲁故脈衝電壓VX係被汲向接地電壓側,而邏輯上形成L位 準。此外,如此之脈衝電壓VX係藉由電阻元件R3和平 ' 滑用電容器C組成之RC濾波電路施以平滑化,而形成基 '準電壓VR1。
如此,基準電壓電路310係關於輸入於CTL端子的 PWM信號,而變換成自偏壓電壓VREG至接地電壓GND 為止的振幅之脈衝狀的脈衝電壓VX。此外,基準電壓電 路310係藉由電阻元件R3和平滑用電容器C組成之RC 濾波電路將脈衝電壓VX施以平滑化,而將對應於PWM 15 317502 1306329 信號的工作比之直流電壓作為基準電壓州而輪出。 當丄,二二Ρ:Γ號和基準電壓 田PWMQ朴上為L位準時,基準㈣vr 另一方面,當PWM仿缺、跋I & 阿 L旒迷軻上為H位準時,基 即降低之情形。因此,為加速馬達100而將 導通負荷設定為較大時,基準電壓VR1則降低,而 .馬達100而將PWM信號之導通負荷設定為 vR1則升高。換言之,在基準電壓電路31〇 = 邏輯上為11位準時,則使馬達_作動 於減速的方向,而當基準電壓VR1邏輯上Μ位準時 使馬達1〇0作動於加速的方向。又,當然亦可將PWM信 號和基準電壓VR1的關係設定成和上述關係呈正相反之 狀態。 下側箝位電路311和上侧箝位電路312係自基準電壓 電路310對比較電路34〇施加基準電壓vri時,為對應於 比較電路340之非反轉、反轉輸入間的同相輸入電壓範圍 而限制基準電壓VR1的位準之箝位電路。又,以下將該位 準受限制之基準電壓VR1稱為箝位電壓VR2。 下側箝位電路311係將基準電壓VR1的下限位準限制 於比較電路340的同相輸入電壓範圍的下限以上。 在此,將如此之下側箝位電路311之一實施形態表示 於第4圖。 下侧箝位電路311係在偏壓電壓VREG和接地電壓 GND之間,設置電阻元件R5〇、呈二極體連接(集極電極 317502 16 1306329 和基極電極的短路)之NPN型電晶體Q50、以及電阻元件 R51之串聯連接體。在此,該串聯連接體全部係施加有偏 壓電壓VREG,其結果,電阻元件R5〇、R51係分別產生 . 根據各電阻值之偏壓電壓VREG的分壓電壓,此外,Npn .型電晶體Q50係由射極電極(陰極)產生順向電壓VF於集 極電極(陽極)的方向。在此,將電阻元件R50和NPN型電 晶體Q50的集極電極之連接點313的電壓稱為下侧箝位電 ‘壓 VL。 r 此外,下侧箝位電路311係具有NPN型電晶體Q5i, ’其係施加有連接,點313的下侧箝位電M %㈣極電極, ^經由施加線317而施加有來自基準電壓電路则的基準 电【VR1於射極電極,並施加有偏壓電壓於集極電 和又NPN型電晶體⑽^^係共通 極:而構成所謂電流鏡電路。此外,Np“= 二::::::::下 壓VR2。 ㈣疋條件下,形成接受下侧限制之箝位電 VR1就^^下侧掛位電路311的構成,不但基準電壓 的基極Hi的電壓較高時,WN型電晶體⑼ voltage), VBE ^ ^ ^ ^ (threshold 為籍位電壓;係不受任何限制’且維持原狀作 另—方面,不但基準電壓衝就連連接點314的電壓 317502 17 1306329 . 接近於接地電壓GND時,NPN型電晶體Q51的基極·射 極間電壓VBE係變得較臨界值電壓為高,且NPN型電晶 體Q5 1係形成導通之狀態。此時,連接點314的電壓係由 . 連接點313的下側箝位電壓VL形成增加了 NPN型電晶體 Q5 1的基極.射極間電壓VBE份之電壓,且作為箝位電壓 VR2而輸出。又,由於NPN型電晶體Q50的順向電壓VF 和NPN型電晶體Q51的基極·射極間電壓VBE係相同特 '性且為相反方向,故可視為相抵之狀態。因此,此時之箝 ▼位電壓VR2係形成僅根據電阻元件R50、R51的電阻值之 ’下側箝位電壓VL。此外,此後即使基準電壓VR1更接近 於接地電壓GND,基準電壓VR1亦受限制而使其不會較 下側箝位電壓VL更低。 因此,藉由適當調整電阻元件R50、R51的電阻值, 即能將下側箝位電壓VL預先設定為在比較電路340之規 格上預定的同相輸入範圍之下限以上。此外,其結果,由 •基準電壓電路3 10對比較電路3 4 0,即可不施加成為未滿 比較電路340之同相輸入範圍之下限的基準電壓VR1。 ' 上侧箝位電路312係將基準電壓VR1的上限位準限制 於比較電路340的同相輸入電壓範圍的上限以下。 在此,將如此之上側箝位電路3 12之一實施形態表示 於第5圖。 上側箝位電路312係在偏壓電壓VREG和接地電壓 GND之間,設置電阻元件R52、二極體連接(集極電極和 基極電極的短路)之PNP型電晶體Q52、以及電阻元件R53 18 317502 1306329 之串聯連接體。在此,該串聯連接體全部係施加有偏壓電 壓VREG,其結果,電阻元件R50、R51係分別產生根據 各電阻值之偏壓電壓VREG的分壓電壓,此外,PNP型電 晶體Q52係自集極電極(陰極)產生順向電壓VF於射極電 極(陽極)的方向。在此,將PNP型電晶體Q 5 2之集極電極 和電阻元件R53之連接點315的電壓稱為上側箝位電壓 VH。 此外,上側箝位電路3 12係具有PNP型電晶體Q53, 其係施加有連接點315的上侧箝位電壓VH於基極電極, 且經由施加線3 17而施加有來自基準電壓電路3 10的基準 電壓VR1於射極電極,並使集極電極接地。又,PNP型電 晶體Q52、Q53係共通連接著雙方的基極電極,而構成所 謂電流鏡電路。此外^ PNP型電晶體Q 5 3的射極電極和基 準電壓VR1的施加線317之連接點316的電壓係在固定條 件下,形成接受上側限制之箝位電壓VR2。 根據如此之上侧箝位電路312的構成,不但基準電壓 VR1就連連接點316的電壓較低時,PNP型電晶體Q53的 基極.射極間電壓VBE係較臨界值電壓為低,且PNP型 電晶體Q53係維持不導通之狀態。該情形時,基準電壓 VR1係不受任何限制,且維持原狀作為箝位電壓VR2而輸 出。 另一方面,當不但基準電壓VR1就連連接點3 16的電 壓接近於偏壓電壓VREG時,則PNP型電晶體Q53的基 極.射極間電壓VBE係較臨界值電壓為高,且PNP型電 19 317502 1306329 _ 晶體Q53係形成導通之狀態。此時,連接點3 16的電壓係 由連接點3 15的上側箝位電壓VH而成為增加了 PNP型電 晶體Q53的基極·射極間電壓VBE份之電壓,且作為箝 位電壓VR2而輸出。又,由於PNP型電晶體Q52的順向 電壓VF和PNP型電晶體Q53的基極·射極間電壓VBE 係相同特性且為相反方向,故可視為相抵之狀態。因此, 此時之箝位電壓VR2係形成僅根據電阻元件R52、R53的 ‘電阻值之上側箝位電壓VH。此外,此後即使基準電壓VR1 更接近於偏壓電壓VREG,基準電壓VR1亦受限制使其不 '會較上側箝位電壓VH更高。 因此,藉由適當調整電阻元件R52、R53的電阻值, 即能將上側箝位電壓VH預先設定為在比較電路340之規 格上預定的同相輸入範圍之上限以下。此外,其結果,由 基準電壓電路310對比較電路340,即可不施加超過比較 電路340之同相輸入範圍之上限的基準電壓VR1。 φ 邊緣檢測電路320係供應由FGO端子輸入於FGI端 子的FG信號。此外,邊緣檢測電路320係在檢測FG信號 的兩個邊緣的同時,亦於該檢測時,產生並輸出較FG信 號的脈衝寬度為窄之脈衝寬度的邊緣信號ED(參閱第7圖 (a)、⑻)。 速度電壓電路330係接受由邊緣檢測電路320所輸出 的邊緣信號ED。在此,邊緣信號ED的頻率係對應於馬達 100的旋轉速度。因此,速度電壓電路330係根據邊緣信 號ED而產生對應馬達100的旋轉速度之速度電壓VV。 20 317502 1306329 在此,以第6圖為基礎而說明速度電壓電路330的電 路構成之一實施形態。 對施加有偏壓電壓VREG的電阻元件R21和電容器 C21的串聯連接體,而射極接地之NPN型電晶體Q20係和 電容器C21並聯連接。NPN型電晶體Q20之基極電極係接 受邊緣信號ED之供應。 PNP型電晶體Q21、Q22之電晶體對係共通連接著雙 •方的射極電極,且連接著電流源121於此等之射極電極。 ®此外,PNP型電晶體Q21之基極電極係施加有電容器C21 '的充放電電壓V1,而PNP型電晶體Q22之基極電極係施 加有電阻元件R22、R23、R24的串聯電阻體之偏壓電壓 VREG之分壓電壓V2。此外,PNP型電晶體Q21、Q22之 電晶體對(pair)的集極電極係和由NPN型電晶體Q23與呈 二極體連接的NPN型電晶體Q24組成之所謂電流鏡電路 相連接。又,PNP型電晶體Q21之基極電極係與集極接地, 鲁且施加有分壓電壓V2於基極電極之NPN型電晶體Q26的 射極電極相連接。 ' PNP型電晶體Q21和NPN型電晶體Q23的連接點係 •和射極接地之NPN型電晶體Q25相連接。NPN型電晶體 Q25之集極電極係和電流源122、射極接地且和電阻元件 R24並聯連接之NPN型電晶體Q27、以及射極接地之NPN 型電晶體Q28的基極電極相連接。NPN型電晶體Q28的 集極電極係和電流源12 3、以及射極接地之NPN型電晶體 Q29的基極電極相連接。NPN型電晶體Q29的集極電極係 21 317502 1306329 和定電流源124相連接。此外,由定電流源124和NPN型 電晶體Q29的連接點而取出脈衝狀之速度電壓VV。 根據速度電壓電路330之如此構成,首先,作成在邊 ,緣檢測電路320中不檢測FG信號的邊緣,且供應於NPN 型電晶體Q20之基極電極的邊緣信號ED係邏輯上為L位 準之情形。該情形時,由於NPN型電晶體Q20係不導通, 故電容器C21即進行充電。因此,當施加於PNP型電晶體 • Q21的基極電極之充放電電壓VI較電阻元件R22、R23、 R24的串聯電阻體之分壓電壓V2為高時,則PNP型電晶 •體Q21之流動電流係較PNP型電晶體Q22為少。因此, NPN型電晶體Q25係作動於不導通的方向,而NPN型電 晶體Q28係作動於導通的方向,NPN型電晶體Q29係作 動於不導通的方向。因此,速度電壓VV係被汲向偏壓電 壓VREG側,且邏輯上成為Η位準(參閱第7圖(b)、(c))。 另一方面,作成在邊緣檢測電路320中檢測FG信號 鲁的邊緣,且供應於NPN型電晶體Q20之基極電極的邊緣 信號ED係邏輯上為Η位準之情形。該情形時,和前述之 " 動作係形成完全相反的動作,最後,ΝΡΝ型電晶體Q29係 ‘作動於導通的方向。因此,速度電壓VV係被汲向接地電 壓側,而邏輯上成為L位準(參閱第7圖(b)、(c))。 又,在檢測到FG信號的邊緣時,速度電壓VV為L 寬度(表示L位準之寬度)係根據電阻元件R21和電容器 C21之RC時間常數而制定。因此,即使在馬達100的旋 轉速度產生變化時,若RC時間常數為固定,則速度電壓 22 317502 1306329 係根據馬:=:走:速:由於1度電壓VV的脈衝週期 因此,將速度電Γ^Τ ,故為可變之狀態。 ⑽的旋轉” ν予以積分時之直流電壓係根據馬達 為高速時=形^可變。例如’馬達100的旋轉速度 vv 、 G仏號的脈衝週期變短,且速度電壓 •以产八所佔有之L寬度變長,故將速度電壓VV予 .為二時=係降低。此外’馬達100的旋轉速度 .VV的-週期所佔古信號的脈衝週期變長’且速度電壓 以籍八士 L寬度變短,故將速度電壓VV予 積刀蚪之直流電壓係上升。 路3 =車父電路340係藉由下側箝位電路311和上側箝位電 速产雷二之基準電屢VR1(亦即箝位電M VR2)和將在 '又電£%路33〇中所產生的脈衝狀 I::;,作比較。此外,控制信號產生電二 们0〇1 340之比較結果’而產生並輸出在馬達驅動 肖以控制流通於馬達100的驅動線 控制信號VC。 j电机I之 以弟9圖為基礎而說明比較電路34G和控制信 &生電路350的電路構成之一實施形態。 方的=】::連= ν 連 源140於此等之射極電極。 ,型電晶體Q40之基極電極(比較電路340的反轉 317502 23 1306329 ^ 輸入)係自速度電壓電路330而施加有速度電壓VV,而 NPN型電晶體Q41之基極電極(比較電路340的非反轉輸 入)係施加有來自下側箝位電路3 11和上側箝位電路3 12之 箝位電壓VR2。又,施加於NPN型電晶體Q40之基極電 極的速度電壓VV係作成藉由連接於VO端子和FB端子間 之電容器C2而予以積分之直流電壓。 NPN型電晶體Q40之集極電極係與施加有偏壓電壓 •VREG於射極電極,且成二極體連接之PNP型電晶體Q42 相連接。PNP型電晶體Q42之基極電極係和施加有偏壓電 ’壓VREG於射極電極之PNP型電晶體Q43之基極電極共 通連接,而PNP型電晶體Q42、Q43係構成所謂電流鏡電 路。 NPN型電晶體Q41之集極電極係與施加有偏壓電壓 VREG於射極電極,且成二極體連接之PNP型電晶體Q44 相連接。PNP型電晶體Q44之基極電極係和施加有偏壓電 鲁壓VREG於射極電極之PNP型電晶體Q45之基極電極共 通連接,而PNP型電晶體Q44、Q45係構成所謂電流鏡電 路。 胃 PNP型電晶體Q45之集極電極係與射極接地,且成二 極體連接之NPN型電晶體Q46相連接。PNP型電晶體Q46 之基極電極係和與PNP型電晶體Q43串聯連接且射極接地 之NPN型電晶體Q47之基極電極共通連接,而NPN型電 晶體Q 4 6、Q 4 7係構成所謂電流鏡電路。
NPN型電晶體Q47之集極電極係和集極接地之NPN 24 317502 1306329 _ 型電晶體Q50之基極電極相連接。NPN型電晶體Q50之 集極電極係和電流源15 0、以及NP N型電晶體Q51的基極 電極相連接。又,NPN型電晶體Q51之集極電極係和電流 ,源15 1相連接’ NPN型電晶體Q51之射極電極係和射極接 地之NPN型電晶體Q52之基極電極相連接。 NPN型電晶體Q52之集極電極係和二極體連接之PNP 型電晶體Q53相連接。又,PNP型電晶體Q53之基極電極 ‘係和集極接地之PNP型電晶體Q55的基極電極共通連接, ——而PNP型電晶體Q53、Q55係構成所謂電流鏡電路。
• PNP型電晶體Q53之射極電極係和二極體連接之NPN 型電晶體Q54相連接。NPN型電晶體Q54之集極電極係 和電流源152相連接’此外’ NPN型電晶體Q54之基極電 極係和NPN型電晶體Q56的基極電極共通連接,而NPN 型電晶體Q54、Q56係構成所謂電流鏡電路。 NPN型電晶體Q56和PNP型電晶體Q55係構成共通 鲁連接雙方的射極電極之串聯連接體,而由和NPN型電晶體 Q56與PNP型電晶體Q55的連接點相連接之VO端子取出 ' 控制信號VC。 根據比較電路340和控制信號產生電路350的上述構 成,則作成施加於NPN型電晶體Q40的基極電極之速度 電壓VV為較施加於NPN型電晶體Q41的基極電極之箝位 電壓VR2更高之情形,亦即,作成馬達100的實際旋轉速 度係較根據PWM信號而設定的旋轉速度為慢之情形(加速 指令狀態)。該情形時,NPN型電晶體Q40係較NPN型電 25 317502 1306329 曰曰體Q41流通更多的電流,進而電流鏡電路(q42、q43) 係較電流鏡電路(Q46、Q47)流通更多的電流。因此,由於 PMP型电晶體Q5〇之基極電極係被沒向偏壓電壓vreg 侧,故PNP型電晶體Q50係作動於不導通之方向。其結果, 卿N型電晶體Q51、Q52係作動於導通之方向,且控制信 號VC的位準係形成下降之狀態。 另一方面’則作成施加於卿型電晶體⑽的基極 ,極之速度電壓vv係較施加於NPN型電晶體Q4i的基極 =極之箝位電Μ彻為低之情形,亦即,作成馬達1〇〇的 ^際㈣速度係較根據PWM信號設 == 令狀,)。該情形時,則形成和前述= 動方Γ,由於NPN型電晶”5i、Q52係作 狀態。 向,故控制信號vc的位準係形成上升之 態^田工5〜 係作為馬達驅動IC200的杵制電 屋而使用。此外,即使在馬達 =控制電 成當控制信號vc的位準較高時,則使馬==中,亦作 度咸速,而當控制信,uVc :疋轉速 的旋轉速度加速之情妒。力μ &低&則使馬達· 亦執,第8圖所示之、達馬達逮度控制IC300 洋述之,在速度電壓γν係較1 態(加速指令狀態),由馬達速^電塾抑2更高之狀 信號VC的位準係持續下降,' ^二1 iC300所輸出之控制 速度則持續上升。立έ士 一方面,馬達〗00的旋轉 —,迷度電愿VV的位準即緩慢下 317502 26 1306329 降,並接近基準電壓VR1的位準。另一方面,在速度電壓 VV係較箝位電壓VR2更低之狀態(減速指令狀態),由馬 達速度控制IC300所輸出之控制信號VC的位準係持續上 升,另一方面,馬達1 〇〇的旋轉速度則持續下降。其結果, 速度電壓VV的位準即缓慢上升,並接近箝位電壓VR2的 位準。如此,馬達速度控制IC300係以將箝位電壓VR2和 速度電壓VV作比較,使兩者之位準趨於一致之方式,而 ‘控制對應於馬達驅動IC200的控制電壓之控制信號VC的 籲位準。 '<設置上側箝位電路之功效> 現在,CPU400係作成為使馬達100完全停止,而設 定工作比之PWM信號,並將該PWM信號供應於馬 達速度控制IC300的CTL端子之情形。該情形時,在基準 電壓電路310中所產生之基準電壓VR1係如前述,形成偏 壓電壓VREG(邏輯上為Η位準)近傍。另一方面,此時之 鲁基準電壓VR1係在施加於比較電路340的非反轉輸入之 前,藉由上側箝位電路312而受限制,以使能不超過比較 ' 電路340之同相輸入範圍的上限以下所設定之上側箝位電 • 壓VH。因此,馬達驅動IC200係無關接受到馬達100的 停止指令,而能確實解除使馬達100加速之不合適的情 形。亦即,藉由設置上侧箝位電路312,即能提升使馬達 100停止之方向控制的精確度。 <設置下側箝位電路之功效> 現在,CPU400係作成為使馬達100全速運轉,而設 27 317502 1306329 定工作比“薦”之PWM信號,並將該pw 馬達速度控制請的CTL端子之情形。該情形 =⑽”所產生之基準電屢VR1係如前述: 接地電壓遍(邏輯上為L位準)近傍。另—方面,此= 基準電壓VR1係在絲於比較電路34㈣非 前,藉由下側箝位電路311而受限制,以使能不低^匕較 料则之同相輸人範圍的下限以上所設^之下側籍位電 -^ 因此’馬達驅動1C200係無關接受引馬達100的 ^速運轉指令’而能確實解除使馬達i⑻減速之不合適的 ^形。亦即’藉由設置下側箝位電路311,即能提升使馬 達100全速運轉之方向控制的精確度。 β又,在與前述之實施形態為正反對的邏輯,設成基準 電產VR1係邏輯上為Η位準(偏壓電壓VREG側)時,使馬 達1〇〇作動於加速之方向,基準電壓VRl係邏 準«地電壓_側)時,使馬達1〇〇作動於減速之^/之 情形。該情形時’藉由上側箝位電路312而能提升使馬達 =0曰加速之方向控制的精確度,藉由下側箝位電路3U而 月b提升使馬達1〇〇減速之方向控制的精確度。 ' 、上雖°兒明有關於本實施形態,但前述之實施例係 為了使本發明易於理解而作,並非限定本發明而作解釋。 本毛明係不脫離其宗旨而能進行變更/改良的同時,本發明 亦包含其等效物。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馬達速度控制系 28 317502 1306329 統的構成之圖示。 第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F G輪出電路 構成之圖示。 ' 弟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基準電壓電路的 構成之圖示。 第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下側箝位電路的 構成之圖示。 第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上側箝位電路的 構成之圖示。 第6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速度電壓電路的 構成之圖示。 第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邊緣檢測電路和 速度電壓電路之主要信號的波形之圖示。 第8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馬達速度控 制之圖示。 第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比較電路和控制 信號產生電路的構成之圖示。 第10圖係表示習知之馬達速度控制系統的構成之圖 >|> ° 第11圖係表示在習知之馬達速度控制系統中,對應 PWM信號的變化之基準電壓vr的響應波形之圖示。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100 馬達 5、400 CPU 6、7 運算放大器 9 比較器 29 317502 1306329 11、20 馬達驅動電路 13、110 霍爾元件(Hall element) 200 馬達驅動IC 210 控制電路 220 前置驅動器 230 霍爾放大器 240 FG輸出電路 300 馬達速度控制 310 基準電壓電路 311 下側箝位電路 312 上側箝位電路 313 ' 314 、 315 、 316 317 施加線 320 邊緣檢測電路 330 速度電壓電路 340 比較電路 350 控制信號產生電路
IC 連接點
30 317502

Claims (1)

1306329 、 厂幣姻嫩m專祉請袁 十、申請專利範圍: 匕”槪醜: 1‘一種馬達速隸㈣路,係#由控鬚 線圈之電流量而控制前述馬達的旋轉速度者,係具有. “基2壓電路’係接收對前述馬達的旋轉速度發出’ ▲令之速度指令信號之輸人,並產生對應於該速度 信號之基準電壓; 係限财前縣準電壓電路巾所產生之 别述基準電壓的位準; 之、# 路’係接收對應於前述馬達的實際旋轉速度 壓、以及在前述箝位電路中被限制位準之前述 基準電麗而將兩者予以作比較;以及 控:Hs號產生電路,係根據前述比較電路之比較結 而生並輸出用以控制流通於前^ ^ 量之控制信號。.踝圈的電/瓜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馬達速度控制電路,1中, …料箝位電路係對應於前述 同、 電塵範圍而限制前述基準電壓的位準。 3·如申:專:範圍第2項之馬達速度控制電路,其中, 準吧制^ +電路係作成為將前述基準電壓的下限位 =於則述同相輸入電壓範圍的下限以上之下侧籍 4.如申請專利範圍 二 項之馬達速度控制電路,其中, 準限電路係作成為將前述基準電壓的上限位 制於Μ同相輪入電壓範圍的上限以下之上侧籍 317502修正本 31 1306329 位電路。 L ,丨夕 \·3ς 申:專利乾圍第2項之馬達速度控制電路,其中 前述箝位電路係具有: :位電路’係將前述基準電麗的下限位準限制 於别述同相輪入電壓範圍的下限以上;以及 =箝位電路,係將前述基準電㈣上限位準限制 、别迹同相輸入電壓範圍的上限以下。 6·=請專·圍第3項或第5項之馬達迷度控制電路, 具中, 前述下側箝位電路係具有: 叙數個電阻兀件之串聯連接體,係施加有偏壓電 澄,以及 _ 專利申請案 年月日修(更)正替換 1 5 ΝΡΝ型電晶體,係施加有前述串聯連接體之前述偏 '電壓的刀壓電壓於基極電極,施加有前述基準電壓於 射極電極’而施加有前述偏壓電Μ於集極電極, 並根據别述分壓電壓而限制前述基準電壓的下 位準。 5項之馬達速度控制電路,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 其中, 前述上側箝位電路係具有: 複數個電阻元件之串聯連接體,係施加有偏愿電 壓;以及 ^ ΡΝΡ型電晶體,係施加有前述串聯連接體之前述偏 墼電[的刀壓電壓於基極電極,施加有前述基準電壓於 317502修正本 32 1306329 年月叽· 驅頁 射極電極,且集極電極係接地, 並根料述分壓㈣M — 位準。 壓的上限 5項中任一項之馬達速度 如申凊專利範圍第1項乃至第 控制電路,其中, :述馬達速度控制電路係作成為分別將下列之 "路/、弟2電路予以積體化 片結構; 合成1日日片,而成為2晶 述馬=,係使前述馬達之驅動線圈通電而驅動前 路、:It係具有前述基準電壓電路、前述箝位電 T仏電路、以及前述控制信號產生電路,並根 传轳丄 所產生而輸出之前述控制 由前述第i電路而控额通於前述馬達之 以控制前述馬達之旋轉速度。 -控制電路,其中, 項之馬達逮度 前述馬達速度控制電路係作成將下列之第!電路與 電路予以積體化成為1晶片: ^ ^ 1電路,係使前述馬達之驅動線圈通電而驅 延馬達;以及 J 路電路’係具有前述基準電壓電路、前述籍位電 二則、述比較電路、以及前述控制信號產生電路,並根 1圮控制信號產生電路中所產生而輸出之前述控制 317502修正本 33 13〇6329 i 萆 94評|7 號 :號,經=述第1電路而控制流通t前 10.如= = 此以控制前述馬達之旋轉速度广動 前述馬達速度控制電:=制電路’其中, 電路盥第2電路+以接㈣ 作成為刀別將下列之第1 片結構;予以積體化而各成1晶片,而成為2晶 述馬==^“馬達之驅動線圈通電而驅動前 第2電路,係具有前诚 路、前述比較電路、、前述箝位電 + 及刖述控制信號產生電路,並棍 信於,錄m , + 所產生而輸出之前述控制 =電路而控制流通於 ^圈^流量=之驅動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馬達速度控制電路,㈠, 則述馬達速度㈣電路係作成為分 ^路與第2電路予以積體化而各成1晶/,而成為2 B 片結構; 叩风马2日曰 $ 1電路,係使前述馬達之驅動線圈通電 述馬達;以及 J ^電路,係具有前述基準錢電路、前述籍位電 2别述比較電路、以及前述控制信號產生電路,並根 據别述控制信號產生電路中所產生而輸出之前述控制 信號,經由前述第丨電路而控制流通於前述馬達之驅動 線圈的電流量’藉此以控制前述馬達之旋轉速度。 317502修正本 34 a,329 「_s_ 〜申請專利_6…達 _ 弟項之馬達逮度控制電路,其申, 電路:Ϊ馬達速度控制電路係作成為分別將下列之第1 :::第2電路予以積體化而各成1晶片,而成為二 而驅動前 述馬達第:::’係使前述馬達之驅動線圈通電 :2 = ’係具有前述基準電壓電路、前述箝位電 =、别述比較電路、以及前述控制信號產生電路,並根 據别述控制信號產生電路中所產生而輸出之前述控制 信號’經由前述第!電路而控制流通於前述馬達之驅動 線圈的電流量,藉此讀制前述馬達之旋轉速度。 317502修正本 35
TW094135827A 2005-08-31 2005-10-14 Motor speed control circuit TWI306329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52789A JP4914591B2 (ja) 2005-08-31 2005-08-31 モータ速度制御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9550A TW200709550A (en) 2007-03-01
TWI306329B true TWI306329B (en) 2009-02-11

Family

ID=37803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35827A TWI306329B (en) 2005-08-31 2005-10-14 Motor speed control circuit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20340B2 (zh)
JP (1) JP4914591B2 (zh)
KR (1) KR100682008B1 (zh)
CN (1) CN100463353C (zh)
TW (1) TWI3063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7324B2 (ja) * 2007-07-03 2013-01-23 オンセミコンダクター・トレーディング・リミテッド ファンモータ速度制御回路、ファン装置、電子機器
JP5450960B2 (ja) 2008-01-23 2014-03-26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
JP5383100B2 (ja) * 2008-06-20 2014-01-08 セミコンダクター・コンポーネンツ・インダストリーズ・リミテッド・ライアビリティ・カンパニー モータ駆動回路
CN101629577A (zh) * 2008-07-18 2010-01-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风扇控制电路
US20100019703A1 (en) * 2008-07-22 2010-01-28 Hsien-Meng Lee Dual power supply type brushless fan motor speed control device
US9391544B2 (en) 2008-11-18 2016-07-12 Stmicroelectronics, Inc. Asymmetrical driver
US8471509B2 (en) * 2008-12-30 2013-06-25 Stmicroelectronics, Inc. Management of disk drive during power loss
US8124468B2 (en) * 2009-06-30 2012-02-28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Process of form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well region
JP2012070540A (ja) * 2010-09-24 2012-04-05 Nidec Techno Motor Holdings Corp モータ
JP5387804B1 (ja) * 2012-03-09 2014-01-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US9436171B2 (en) 2012-03-12 2016-09-0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Motor control system, motor control device, brushless motor, and motor control method
CN102769368B (zh) * 2012-07-31 2015-10-14 上海交通大学 闭合绕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扩速方法
JP5538506B2 (ja) * 2012-10-11 2014-07-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内蔵した電動機、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JP6069024B2 (ja) * 2013-02-22 2017-01-25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ロータ位置検出回路及びその方法
CN104989663B (zh) * 2015-08-07 2018-02-06 成都芯进电子有限公司 电压控制转速的直流无刷风扇驱动芯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0781A (en) * 1973-06-27 1975-08-19 Cutler Hammer Inc Motor speed control system with timed speed reference clamp and speed error spill-through circuit
DE3504159A1 (de) * 1985-02-07 1986-08-07 Accumulatorenfabrik Sonnenschein GmbH, 6470 Büdingen Steuerschaltung fuer den strom eines schweisstransformators
JPH077957A (ja) * 1993-06-14 1995-01-10 Toshiba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US5572096A (en) * 1994-05-27 1996-11-05 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circuit for clamping the recirculation current in stator windings
JPH0866090A (ja) * 1994-08-19 1996-03-08 Toshiba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JP3119611B2 (ja) * 1997-11-21 2000-12-25 日本電気アイシーマイコン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演算増幅器
JP3687732B2 (ja) * 1999-06-14 2005-08-24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速度制御信号形成装置
JP5124899B2 (ja) * 2001-09-28 2013-01-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3796177B2 (ja) * 2002-01-09 2006-07-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pwm駆動回路
JP2003304696A (ja) * 2002-04-09 2003-10-24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4244907A (ja) * 2003-02-13 2004-09-02 Yazaki Corp パワーウインドの駆動装置
JP4296811B2 (ja) * 2003-03-25 2009-07-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物理量センサ装置
JP2004328968A (ja) * 2003-04-28 2004-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7106107B2 (en) * 2005-01-31 2006-09-12 Agere Systems Inc. Reliability comparator with hysteresi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20340B2 (en) 2008-09-02
TW200709550A (en) 2007-03-01
KR100682008B1 (ko) 2007-02-15
CN100463353C (zh) 2009-02-18
US20070046229A1 (en) 2007-03-01
JP4914591B2 (ja) 2012-04-11
JP2007068347A (ja) 2007-03-15
CN1925309A (zh) 2007-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06329B (en) Motor speed control circuit
TWI304677B (en) Integrated circuit for controlling motor speed
US8384324B2 (en) Motor drive circuit
US7564204B2 (en) Motor speed control circuit
TWI687040B (zh) 馬達驅動電路、冷卻裝置及電子機器
TWI221700B (en) Motor driving circuit
JP2015154658A (ja) 回路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812935B2 (ja) 車載用判定回路及び車載用電源装置
US8030864B2 (en) Motor drive circuit
JP5767855B2 (ja) レギュレータ回路
US8482232B2 (en) Motor drive circuit
JP2007037387A (ja) モータ駆動回路
US9695833B2 (en) Rotational speed control system for fan
US9252691B2 (en) Back electromagnetic force (BEMF) sense system
JP2005201665A (ja) 電圧検出回路
JP5759787B2 (ja) 温度検出回路
JP4619109B2 (ja) Pwm信号生成回路
KR101186160B1 (ko) 유니버설 모터 제어 장치
JP4632808B2 (ja) 信号発生回路
CN104378046B (zh) 马达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4520607A (zh) 直流无刷马达驱动电路及其启动控制方法
JPH08205577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H06177669A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駆動回路
JP2007037386A (ja) モータ駆動回路
JPS63305795A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タ駆動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