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31873B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Google Patent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231873B TWI231873B TW092122154A TW92122154A TWI231873B TW I231873 B TWI231873 B TW I231873B TW 092122154 A TW092122154 A TW 092122154A TW 92122154 A TW92122154 A TW 92122154A TW I231873 B TWI231873 B TW I23187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crystal display
- pixel electrode
- patent application
- item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birefringence of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e.g. ECB-, DAP-, HAN-, PI-LC cel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41—Circular polari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1) 1231873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液晶顯示器。 【先前技術】 液晶顯示器係有著厚度薄且低耗電量等各種特徵 廣泛使用於文字處理器、個人攜帶式電腦、攜帶電話 車衛星定位系統等顯示上。就液晶顯示器而言,目前 用薄膜電晶體(以下,稱爲TFT )等的主動式元 active device)作爲開關式元件(switching device) 用向列型液晶TFT-TN模式爲主(Twisted Nematic ) 用此種模式的液晶顯示器,除可實現1 〇吋程度的畫 全彩顯示外,亦可利用於資訊終端用顯示器等。 但且,TN模式的液晶顯示器於採用可構成全彩 合,產生了視野角(v i e w i n g a n g 1 e )變得極爲狹窄的 。再者,於顯示動畫(dynamic picture image)之際 生色滲(tailing )現象,而有動畫顯示品質低的問題 如此之理由,限制了利用向列型液晶之液晶顯示器之 〇
近年,液晶顯示器,開始要求於加在個人桌上型 或工作站等的螢幕及電視等的應用。在上述的TN模 無法實現要求如此用途之視野角及反應時間(resf time )的特性,因此,檢討採用如使用向列型液晶之 模式、VAN ( Vertical Aligned Nematic)模式及 IPS ,而 及汽 ,利 件( 來使 。利 面和 的場 問題 會產 。由 用途 電腦 式, ο n s e OCB 模式 (4) 1231873 且和前述第2基板對向之畫素電極,支撐在前述第2基板 且和則述畫素電極對向之共同電極,及具備有介在前述畫 素S ί逛和前述共同電極之間之液晶層之液晶顯示晶胞和與 SU述液晶顯示晶胞對向之第1圓偏光元件,和介在前述液 晶顯示晶胞和前述第1圓偏光元件之間之第1之1 / 4波 長板前述畫素電極之各個電極係提供了具備有鋸齒狀溝漕 之長軸方向互不相同且互相連接電氣之複數之鋸齒狀導電 層。 鲁 【實施方式】 以下’關於本發明的樣式,一面參考構造圖一面詳細 的說明。尙且,在各構造圖上,於發揮同樣或類似功能之 構成要素,附上相同的參考符號,重複的說明係省略。 圖1係表示關於本發明之一種樣式之液晶顯示器之槪 略的側視圖。
圖1表示之液晶顯示器100係一種VAN型之液晶顯 示器,夾在液晶顯示晶胞之一對偏光板102a及l〇2b ,介 在液晶顯示晶胞1 0 1和偏光板1 02a及液晶顯示晶胞1 〇 1 和偏光板1 〇 2 b之間各自有1 / 4波長板1 0 3 a及1 〇 3 b的構 造。尙且,偏光板1 0 2 a和1 / 4波長板1 0 3 a構成了圓偏 光元件l〇5a,偏光板l〇2b和1/4波長板l〇3b構成了圓 偏光元件1 〇 5 b。再者,於此使用之用語「1 / 4波長板」 係包含了在一對偏光成分中,給予1 / 4波長板之相位差 之防止薄膜及防止薄板。 5 1231873 圖2係表示圖1所示之液晶顯示器1 00之液晶顯示晶 胞1 〇 1之槪略的斷面圖。圖2表示之液晶顯示晶胞係具有 夾在主動矩陣基板2 (或者是矩陣基板)和對向基板3之 間之液晶層4之構造。這些主動矩陣基板2和對向基板3 的間隔,沒有如圖示之間隙物而固定維持住。
主動矩陣基板2具有如玻璃基板般之透明基板7。透 明基板7之一面之主面上形成線路及開關式元件8。再者 ,於此上面可依序形成彩色濾光片9、畫素電極1 〇及配 向膜1 1。
形成於透明基板7上之線路係由鋁、鉬及銅等組成之掃 描線(scanning line )及訊號線(signal line )等。再者 ’開關式元件8係由如非晶矽化合物或聚矽化合物而成之 半導體,鋁、鉬、鉻、銅及钽等而成之金屬層之TFT,連 接著掃描線及訊號線等線路並行之畫素電極1 〇。於主動 矩陣基板2上,藉由如此之構造,對於所希望的畫素電極 1 〇可以施加選擇的電壓。 彩色濾光片9係由構成之藍色、綠色、紅色之著色層 9 a至9 c。於彩色濾光片9設置了接觸點,畫素電極1 〇係 介在此接觸點而連接開關式元件8。著色層9a至9c係可 以形成使用含有者色染料(coloring dye)或著色顔料( coloring pigment)之感光性樹脂。 畫素電極1 0係可組成由如ITO之透明導電材料。晝 素電極1 〇係可藉由如濺鍍法等形成薄膜後,利用顯影技 術及蝕刻技術可形成作爲圖案之薄膜。 (6) 1231873 形成於晝素電極1 〇上之配向膜1 1係由聚亞胺等之透 明樹脂變成之薄膜所構成。尙且,本樣式中,此配向膜 11 係摩擦處理是沒有施行之垂直配向膜(ν e 1: t i c a 1 alignment layer ) °
對向基板3係於如玻璃基板之透明基板1 5上,具有 依序形成之共同電極16及配向膜17之構造。這些共同電 極1 6及配向膜1 7係可形成和設置於主動矩陣基板2上之 晝素電極1 〇及配向膜1 1之同樣的材料。尙且,本樣式中 ,共同電極1 6係形成平坦的連續膜。
圖3係表示圖2所示以液晶顯示晶胞1 〇 1之可利用構 造之一例之槪略的平面圖。表示於圖3之構造,一個畫素 電極1 0係構成鋸齒狀溝漕之長軸方向互不相同且互相連 接電氣之四個鋸齒狀導電層至l〇d。構成畫素電極10 之各個鋸齒狀導電層至10d係具有鋸齒狀溝漕部1〇-1 和槽隙部1 0-2交互及反覆配列之構造。表示於圖2之液 晶顯示晶胞1 0 1 ’由於採用如此之構造,對應在構成畫素 領域之畫素電極1 0之鋸齒狀導電層1 〇 a至1 0 d,液晶分 子之傾斜方向可分割成互不相同之四個區域。關於此點係 一面參考圖4A至4D —面說明。 圖4A至4D係表示發生採用圖2所示之液晶顯示晶 胞1 0 1於圖3所示之構造場合之液晶分子之配向變化之槪 略的圖。尙且,圖4A及4C係平面圖,圖4B及4D係表 示於圖4 A及4 C之構造,由圖中下方觀看之側面圖。再 者,於圖4 A至4D,省略了由於簡略化之幾個構成要素。 -10- (7) 1231873 沒有施加於畫素電極1 〇和共同電極1 6之間之電壓之 場合,配向膜1 1及1 7係構成液晶層4之液晶分子2 5, 具體的說,介電率向異性使負液晶分子如垂直配向之作用 。因此,液晶分子25係負液晶分子之長軸對於配向膜1 1 之膜面大致配向成垂直方式。
施加於畫素電極1 〇和共同電極1 6之間比較低之第1 電壓,設置在畫素電極10之槽隙部的上方,產生了 散亂電場(stray electric filed)。換言之,於此處產生了 如圖4 B所示之傾斜之電力線(e 1 e c t r i c f 1 u X 1 i n e )。 由於產生施加於畫素電極1 〇和共同電極1 6之間之電 壓之電場,對於作用於液晶分子2 5,此電力線配向成垂 直方向。因此,液晶分子2 5係由於從配向膜1 1及1 7及 電場的作用,將配向成如圖4A所示。
但且,表示於圖4A之狀態,右側的液晶分子25之 配向狀態和左側的液晶分子2 5之配向狀態係互相干涉。 因此,液晶分子2 5,於圖中,變化朝上或朝下之傾斜方 向’將得到更安定之配向狀態。 於此,如圖4 A所示,鋸齒狀溝槽部1 0 - 1及其附近, 於圖中,具有關於上下方向之對稱(或者是等方向)形狀 (或者是同方向)。此場合,液晶分子25係變化如以箭 頭3 1所示之朝上之傾斜方向之準確率,和如變化以箭頭 3 2所示之朝下之傾斜方向之準確率是爲相等的。 相反地,如圖4 C所示,鋸齒狀溝槽部1 〇 - 1及其附近 ’於圖中,具有關於上下方向之非對稱(或者是異方向) -11 - (8) 1231873
形狀之場合,在畫素電極1 0之兩末端部間之電力線是爲 非對稱,同樣的,即使在槽隙部1 〇 - 2的兩末端部間之電 力線也是非對稱。因此,液晶分子2 5配向於以箭頭3 2表 示之方向之配向狀態,比液晶分子2 5配向於以箭頭3 1表 示之方向之配向狀態會變得更安定。此結果,液晶分子 2 5之平均傾斜方向(指示方向)係如圖4 C以箭頭3 2所 示會變爲朝下。 I 提高畫素電極1 0和共同電極1 6之間施加之電壓,比 4 第1電壓高之第2電壓,配向膜1 1及1 7對於將垂直配向 之液晶分子2 5之作用,電場係液晶分子2 5於此電力線配 向之垂直方向之作用變得更大。因此,液晶分子2 5係變 化接近於水平配向之方向之傾斜角。 於此,即使以施加於電極1 0和1 6之間之電壓爲第2 電壓之場合,和以施加於電極1 0和1 6之間之電壓爲第1 電壓之場合是相同的,液晶分子2 5配向於以箭頭3 2表示 之方向之配向狀態,比液晶分子2 5配向於以箭頭3 1表示 4 之方向之配向狀態會變得更安定。因此,變化施加於電極 1 0和1 6之間之電壓在第1及第2電壓間之場合,液晶分 子25之指示方向係於鋸齒狀溝槽部1〇-1或槽隙部10-2 之配列方向上變化爲垂直的往內部方向。換言之,變化施 加於電極1 0和1 6之間之電壓在第1及第2電壓間之場合 ,液晶分子2 5係變化其平均傾斜方向於鋸齒狀溝槽部 1 〇- 1或槽隙部1 0-2之配列方向上維持爲垂直的往內部方 向之傾斜角。 -12- (9) 1231873
因此,在構成畫素電極10之四個鋸齒狀導電層l〇a 至10d間,由於不同之鋸齒狀溝槽部10-1或槽隙部10-2 之長軸方向,液晶分子2 5之傾斜方向如圖3所不維持固 定,可變化其傾斜角。換言之,設置在主動矩陣基板2之 構造中,於一個畫素領域內,液晶分子2 5之傾斜方向可 形成互不相同之四個區域。再者,本樣式中,由於可變化 液晶分子2 5之平均傾斜方向於鋸齒狀溝槽部1 〇 - 1或槽隙 部 1 〇 - 2之配列方向上維持爲垂直的往內部方向之傾斜角 ,加上可實現更短的反應時間,配向不良是難以發生,良 好的配向分割是有可能的。
如此,本樣式中,由於實行隨著形成於畫素領域內之 平面波浪狀之電場強度之分佈,變化其強度,控制液晶層 4之光學特性之顯示。實行如上述之控制之場合,於液晶 層4中之鋸齒狀溝槽部1 0- 1上之部份,形成比槽隙部1 0-2上之部份更強之電場。因此,在鋸齒狀溝槽部1〇-1上 之部份,比槽隙部1 0-2上之部份,液晶分子25係更大的 倒塌。換言之,在液晶層4之鋸齒狀溝槽部1 〇 - 1上之部 份和槽隙部1 0 - 2上之部份,液晶分子2 5之平均的傾斜角 係互不相同。如此之傾斜角之不同,可觀察其光學之不同 圖5係表示觀察採用於圖2所示以液晶顯示晶胞1 0 1 在圖3所示之構造之場合之透過率分佈之一例的圖。尙且 ’圖5係配置於液晶顯示晶胞1 0 1之光源側及觀察者側之 •-對偏光板(或者是偏光膜),那些透過容易軸( -13- (10) 1231873 transmission easy axis )對於鋸齒狀溝槽部10-1之長軸方 向改變± 4 5 °之角度,在此狀態係表示觀察施加於電極1 0 和16之間之第1電壓至第2電壓之範圍內之第3電壓之 場合之平面波浪狀之透過率分佈。如此,根據本樣式,參 考圖2至圖4說明之特徵,可觀察光學的特徵。 可是,表示於圖5之透過率分佈,於鋸齒狀導電層 1 0 a至1 0 d之間的邊界位置,大致上產生了十字型的陰影 部。爲了實行更明亮之顯示,期望排除如此類之陰影部之 存在。 有關本樣式之液晶顯示器1 〇 〇,如圖1所示,各自介 在液晶顯示晶胞1 01和偏光板1 02a之間及液晶顯示晶胞 101和偏光板l〇2b之間之1/ 4波長板103a及l〇3b。採 用如此之構造,如以下之說明,可控制上述大致上產生之 十字型的陰影部。 換言之,上述之十字狀的異常黑線,在鋸齒狀導電層 l〇a至l〇d之間的邊界位置,液晶分子25之傾斜方向由 於和偏光板之透過容易軸發生平行或者是垂直。使用1 / 4波長板103a及103b,於液晶層4,由於入射不是直線 偏光(linearly polarized light)而是圓偏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透過率之傾斜方向之依賴性是消滅了 。因此,於明亮顯示時,十字狀的異常黑線消失不見,透 過率提高。尙且,即使使用1 / 4波長板1 0 3 a及1 〇 3 b, 透過率之傾斜角之依賴性是沒有變化的。因此,陰暗顯示 就用不著變爲明亮。再者,也可以觀察對應在鋸齒狀溝槽 -14- (11) 1231873 部1 ο - 1或槽隙部1 ο - 2之鋸齒狀溝槽狀之透過率分佈。
使用1 / 4波長板1 0 3 a及1 0 3 b之場合’加上明亮顯 示時之透過率增加,如以下之說明,外觀上之反應時間也 變短。在電壓施加後之液晶分子之配向變化過程,首先’ 液晶分子2 5倒塌,其次,倒塌之液晶分子2 5之傾斜方向 變化(旋轉)。如上述,使用1 / 4波長板1 〇 3 a及1 0 3 b ,由於透過率之傾斜方向之依賴性消失,液晶分子2 5在 倒塌時間上完成了透過率變化。因此,外觀上之反應時間 就變短。 在參考圖3至圖5說明之構造’鋸齒狀溝槽部1 〇 - 1 或槽隙部1 0 - 2之寬度爲一定,變化鋸齒狀溝槽部1 〇 - 1或 槽隙部1 0 - 2之寬度,沿著那些長軸方向較佳。
圖6係表示圖2所示以液晶顯示晶胞1 〇 1之可利用構 造之其它例之槪略的平面圖。再者,圖7係表示發生採用 於圖2之液晶顯示晶胞1 〇 1在圖6之構造之場合之液晶分 子之配向變化之槪略的圖。尙且,在圖6,描繪了構成畫 素電極10之四個鋸齒狀導電層l〇a至10d之導電層l〇a 的內容,在圖7,描繪了表示如圖6之導電層l〇a之一部 份的內容。 表示圖6及圖7之構造中,鋸齒狀溝槽部1 〇-1之寬 度係由畫素電極1 〇之中央部向邊緣部連續的減少’槽隙 部1 〇 - 2之寬度係由畫素電極1 〇之中央部向邊緣部連續的 增加。根據如此類之構造,如圖7所示,位於鋸齒狀溝槽 部1 0-1之上端之液晶配向及位於槽隙部1 0-2之下端之液 15- (12) 1231873 晶配向,加上位於鋸齒狀溝槽部1 Ο - 1或槽隙部1 Ο - 2之兩 側端之液晶配向也係作用於指示之方向以箭頭3 2表示之 方向。因此,根據表示圖6及圖7之構造,可以更提高透 過率或更縮短反應時間。 上述之說明中,畫素電極1 0係由於具備鋸齒狀溝槽 部10-1和槽隙部10-2構成在鋸齒狀導電層l〇a至l〇d, 於各區域內,產生了電場強度之弱領域和電場強度之強領 域之交叉及周期的配列之電場分佈。利用如此之鋸齒狀導 Φ 電層10a至10d之場合,可實行在比較的高自由度之設計 。但且,像那樣的電場分佈也可用其他的方法產生。 例如,於沒有設置槽隙部1 0-2之一般形狀之畫素電 極1 〇上,和槽隙部1 0-2以同樣之圖案設置之誘電體層較 佳。此場合,誘電體層之材料如壓克力系樹脂、環氣系樹 脂、酚醛系樹脂等比液晶材料之誘電率更低的話,在誘電 體層上方之電場強度可形成更弱領域。因此,可以得到設 置和槽隙部1 0-2之場合之同樣的效果。 β 再者,介在設置於沒有設置槽隙部1 0-2之一般形狀 之畫素電極1 0上之透明絕緣體層之線路較佳。此線路, 如訊號線、閘門線、補助容量線路等,配列和槽隙部10-2之同樣之圖案。根據此構造,線路上方之電場強度可以 形成更強領域。因此,此場合也可以得到形成和槽隙部 10-2之場合之同樣的效果。 尙且,液晶顯示器 100有著透過型(transmissive type )之場合,上述之誘電體層及線路材料係由透過率之 -16- (13) 1231873 觀點來看,透明的材料是合乎理想的。再者,液晶顯 100有著反射型(reflective type)之場合,作爲上述 電體層及線路材料,除了透明的材料外,也可以使用 屬材料之不透明的材料。 在以上說明之樣式,液晶層4中之電場強度更強 之寬度W 1和電場強度更弱領域之寬度w 2之總和爲 係在2 0 // m以下是合乎理想的。通常,若總和w 1 2 0 m以下的g舌’液晶分子之配向可以如上述般的控制 實現完全的透過率。再者,總和W 1 2在6 // m以上是 理想的。一般’若總和W1 2在6 // m以上的話,由於 於液晶層4中之電場強度之更強領域和更弱領域,除 以完全高精度來形成構造外,亦可產生上述之安定的 配向。 尙且,總和W 1 2係畫素電極1 0之鋸齒狀溝槽部 之寬度和槽隙部1 0 - 2之寬度之和,夾在畫素電極1 0 誘電體層之領域之寬度和誘電體層之寬度之和,設置 素電極1 0上之線路之寬度和夾在線路之領域之寬度 ,於第3電壓施加時之傾斜角更大領域之寬度和更小 之寬度之和,於第3電壓施加時之透過率更高領域之 和更低領域之寬度之和等大致相等。因此,這些寬度 2 0 μ m以下及在6 // m以上是合乎理想的。 在本樣式,寬度W1及寬度W2係各自在8 // m 是合乎理想的。再者,寬度W1及寬度W2係各自在‘ 以上是合乎理想的。在此範圍,可以期待關於反應時 示器 之誘 如金 領域 W1 2 2在 ,可 合乎 產生 了可 液晶 10-1 上之 於畫 之和 領域 寬度 也在 以下 \ β m 間及 -17- (14) 1231873 透過率之實用上之完全的性能。
尙且,寬度W1和寬度W2係對應在畫素電極1 0之鋸 齒狀溝槽部10-1之寬度和槽隙部10·2之寬度,夾在畫素 電極10上之誘電體層之領域之寬度和誘電體層之寬度’ 設置於畫素電極1 〇上之線路之寬度和夾在線路之領域之 寬度,於第3電壓施加時之傾斜角更大領域之寬度和更小 領域之寬度,於第3電壓施加時之透過率更高領域之寬度 和更低領域之寬度等。因此,這些寬度也在8 // m以下及 在4 // m以上是合乎理想的。 在本樣式,液晶層4中之電場強度更強領域之長度和 電場強度更弱領域之長度,各自比寬度W 1及寬度W2愈 長愈好,且這些和對於寬度W 1 2在2倍以上是合乎理想 的。此場合,更多的液晶分子可以配向在這些領域之長度 方向。
上述樣式中,液晶層4中之電場強度更強領域及電場 強度更弱領域,如圖4C所示之關於上下方向爲非對稱’ 如圖4 A所示之關於上下方向爲對稱較佳。但是,前者之 場合在反應時間等方面是有利的。 本樣式中,採用垂直配向之誘電異方性爲負之向列型 液晶之 V AN模式,但也可使用誘電異方性爲正之向列型 液晶。特別是高對比所期待之場合,由於採用 VAN模式 且作爲標準黑色,如可藉由400 ·· 1以上之高對比和高透 過率設計之明亮的畫面設計。 在本樣式,外觀上由於加速液晶之光學反應,偏光膜 -18- (15) 1231873 1 Ο 2 a及1 Ο 2 b之透過容易軸或吸收軸和電場強領域和弱領 域之配列方向爲角度,即使由45 °到所定的角度0也較佳 。此角度0也可設定對應在視野角等,且於縮短反應時間 爲22.5°是最有效果的。
在本樣式,構成畫素電極10之鋸齒狀導電層10a至 1 〇 d之形狀是沒有特別的限制,如可爲矩形或扇形。再者 ,本樣式中,構成畫素電極之四個鋸齒狀導電層10a至 1 0 d,若構成畫素電極之鋸齒狀導電層的數量有2個以上 的話是沒有特別的限制。 本樣式中,設置產生於第3電壓施加時在液晶層中之 電場強度更強領域和更弱領域之構造之主動矩陣基板2之 中,且也可設置於主動矩陣基板2及對向基板3之雙方。 但是,前者之場合,互相貼合主動矩陣基板2和對向基板 3而形成晶胞之際,利用位置整合記號等之高精度的位置 貼合是不需要的。
再者,本樣式中,採用設置彩色濾光層9於主動矩陣 基板2上之構造(COA: color filter on array),且彩色 濾光層9設置在相對基板3上較佳。但是,前者之場合, 互相貼合主動矩陣基板2和對向基板3而形成晶胞之際, 利用位置整合記號等之高精度的位置貼合是不需要的。 此外,本樣式中,液晶顯示器1 〇 〇係關於有著透過型 之某種場合說明,且也可爲反射型。此場合在圖1,以上 方爲觀察者側,圓偏光元件l〇5a是不需要的。 以下,關於本發明之例子的說明。 -19- (16) 1231873 (例" 本例中,根據以下說明的方法而製作圖1所示之液晶 顯示器1 0 0。尙且,本例中,畫素電極1 0是形成圖8所 示之形狀。
首先,反覆的和普通T F T形成處理器和同樣的成膜 和圖案,形成在玻璃基板7上之掃描線及訊號線等線路平 行之TFT8。其次,形成玻璃基板7之TFT8等的面板, 藉由常用方法形成彩色濾光層9。 其次,對於形成玻璃基板7之透明絕緣膜9的一面, 介在所定之圖案光罩而濺鍍ITO。之後,於此ITO膜上形 成光阻圖案,使用以此光阻圖案爲光罩而對ITO膜露出部 份做顯影處理。依照以上之方式,形成如圖8A之畫素電 極1 0。尙且,於此之鋸齒狀溝槽部1 0 -1之寬度及槽隙部 1 0 - 2之見度爲5 // m。
之後,塗佈形成於玻璃基板7之畫素電極1 〇的一面 之整面之熱硬化性樹脂,藉由燒烤此塗佈膜’形成所示具 有垂直配向性之厚度70 nm之配向膜1 1。依照以上之方式 ,製作主動矩陣基板2。 其次,準備另一方法在玻璃基板1 5之一面的主面上 做共同電極1 6,用濺鍍法形成ITO膜。接著’在此共同 電極1 6之整面,關於主動矩陣基板2的說明’以同樣的 方法形成配向膜1 7。依照以上之方式,製作對向基板3 ° 其次,主動矩陣基板2和對向基板3之對向面邊緣處 -20- (17) 1231873
,藉由這些配向膜1 1及1 7形成的一面,由於如對向般而 注入液晶材料之注入口介在殘留之接著劑而貼合,形成圖 2所示之液晶顯示晶胞1 01。尙且,此液晶顯示晶胞1 〇 1 之晶胞溝槽是在主動矩陣基板2和對向基板3之間置一間 隙物’藉由高度4 // m的樹脂固定維持住。再者,貼合這 些基板2及3之際,基板2及3之貼合位置是藉由整合這 些端面位置而實行,利用位置整合記號等之高精度的位置 貼合是不實行的。
其次’在這空的液晶顯示晶胞1 0 1中,藉由普通的方 法注入負介電率向異性有著負之液晶材料而形成液晶層4 。之後’液晶注入口用紫外線硬化樹脂封口,在液晶顯示 晶胞1 〇 1的兩面貼上1 / 4波長板1 0 3 a及1 0 3 b,此外, 藉由在1/4波長板l〇3a及103b的上方各自貼上偏光膜 1 0 2 a及1 0 2 b而得到圖1所示之液晶顯示器1 〇 〇。於此如 圖8所示,偏光膜l〇2a及l〇2b,這些透過容易軸(圖中 以兩個箭頭表示)對於鋸齒狀導電層1 0 a至1 0 d間之邊界 ’成爲22.5°或67.5°之角度而貼合。再者,1/4波長板 103a及103b如圖1所示,這些光軸對於隨著偏光膜i〇2a 及102b之透過容易軸變爲45°之角度,而這些光軸們如 正交般的貼合。尙且,此液晶顯示器1 〇 〇,如藉由變化在 畫素電極1 〇和共同電極1 6之間施加之電壓在約1 . 5 V和 約5V之間得到驅動。 其次,依照以上之方式,製作的液晶顯示器1 0 0觀察 在畫素電極1 〇和共同電極1 6之間施加5 V的電壓狀態。 -21 - (18) 1231873 此結果對應在衋素電極1 0之鋸齒狀溝槽部1 0- i和槽隙部 1 0 - 2可看到透過率分佈,且對應在鋸齒狀導電層丨〇 a至 1 Od間之邊界’大致上看不到十字狀的陰影部。 (比較例)
不使用1 / 4波長板1 0 3 a及1 〇 3 b以外,以上述例i 和說明’藉由同樣的方法製作圖1所示之液晶顯示器。此 液晶顯示器1 0 0觀察在畫素電極1 0和共同電極1 6之間外 加5 V的電壓狀態。此結果除了對應在畫素電極1 〇之鋸 齒狀溝槽部1 〇 - 1和槽隙部1 0 - 2之透過率分佈外,且對應、 在鋸齒狀導電層1 0 a至1 0 d間之邊界,大致上看得到十字 狀的陰影部。
其次,對於以例1的方式所製作之液晶顯示器1 〇〇和 以本比較例的方式所製作之液晶顯示器,在畫素電極! 〇 和共同電極1 6之間施加5 V的電壓,對應在由電壓施加 開始之經過時間來調整透過率變化。換言之,即調整外觀 上之反應時間。 圖9 A是表示關於例1之液晶顯示器1 〇 〇之反應時間 的圖表。 圖9B是表示關於本比較例之液晶顯示器之反應時間 的圖表。圖中,橫軸是表示由電壓外加開始之經過時間, 縱軸是表示透過率。如圖S 9 A及9 B所示,由電壓施加開 始之透過率變化到結束的時間之反應時間Ton,對於有關 比較例之液晶顯示器是25ms,有關例1之液晶顯示器1 00 -22- (19) 1231873 是1 〇 m s,縮短了一半以下。再者,有關例〗之液晶顯示 器1 0 0比有關比較例之液晶顯示器可得到高透過率。 (例2 )
畫素電極1 0做成圖8所示之形狀,鋸齒狀溝槽部 1 〇 - 1之覓度和槽隙部1 〇 - 2之寬度爲4 // m以外,以例1 和說明’錯由同樣的方法製作圖1所示之液晶顯示器。尙 且,此液晶顯不器1 〇 〇,如藉由變化在畫素電極丨〇和共 同電極1 6之間施加之電壓在約1 . 5 v和約5 V之間得到驅 動。
其次’依照以上之方式,製作之液晶顯示器丨〇 〇觀察 在畫素電極1 0和共同電極1 6之間外加5 V的電壓狀態。 此結果對應在畫素電極1 〇之鋸齒狀溝槽部1 〇 _ 1和槽隙部 10-2可看到透過率分佈’且對應在鋸齒狀導電層1〇&至 1 0 d間之邊界,大致上看不到十字狀的陰影部。再者,此 液晶顯示器1 00之反應時間及透過率和關於例1之液晶顯 示器1 〇 〇是相同的。 (例3 ) 畫素電極1 0做成圖8 C所示之形狀以外,以例1和說 明’藉由同樣的方法製作圖1所示之液晶顯示器1 〇〇。尙 且’此液晶顯示器1 0 0,如藉由變化在畫素電極1 〇和共 同電極1 6之間外加之電壓在約1 . 5 V和約5 V之間得到驅 動0 -23- (20) 1231873 其次’依照以上之方式,製作之液晶顯示器丨〇 〇觀察 在畫素電極1 〇和共同電極1 6之間外加5 V的電壓狀態。 此結果對應在畫素電極1 0之鋸齒狀溝槽部1 〇 _ 1和槽隙部 1 0 - 2可看到透過率分佈’且對應在鋸齒狀導電層丨〇 a至 1 0 d間之邊界,大致上看不到十字狀的陰影部。再者,此 液晶顯示器1 〇 0之應答時間及透過率和關於例1之液晶顯 示器1 〇 〇是相同的。
如以上說明’在畫素範圍內以所定的圖案形成電場強 度之分佈而控制液晶分子之傾斜方向,藉由此法,分割畫 素範圍之液晶分子之傾斜方向是互不相同複數之區域之場 合,在這些區域間的邊界,由於無法控制液晶分子之傾斜 方向爲所期望之方向,在明亮顯示時會產生陰影部。再者 ,此場合,在這些區域間的邊界,由於傾斜方向到安定化 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由電壓施加之透過率到安定化之要求 時間要長。
相反地,此技術中,夾在液晶顯示晶胞和偏光板之間 之1 / 4波長板,由於入射於液晶層中不是直線偏光而是 圓偏光,且透過率之傾斜方向的依賴性消失。因此’明亮 顯示時防止於區域間的邊界所產生之陰影部’及可縮短透 過率到安定化之時間。換言之,根據此技術,即使採用多 區域型VAN模式之場合,可實現高透過率及短反應時間 【圖式簡單說明】 -24- (21) 1231873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種樣式之液晶顯示器之槪略的 側視圖。 圖2係表示圖i所示之液晶顯示器之液晶顯示晶胞之 槪略的斷面圖。 圖3係表示圖2所示以液晶顯示晶胞1 0 1之可利用構 造之一例之槪略的平面圖。
圖4A至4D係表示發生採用圖2所示之液晶顯示晶 胞1 〇 1於圖3所示之構造場合之液晶分子之配向變化之槪 略的圖。 圖5係表示觀察採用於圖2所示以液晶顯示晶胞1 0 1 在圖3所示之構造場合之透過率分佈之一例的圖。 圖6係表示圖2所示以液晶顯示晶胞1 0 1之可利用構 造之其它例之槪略的平面圖。 圖7係表示發生採用圖2所示之液晶顯示晶胞1 0 1於 圖6所示之構造場合之液晶分子之配向變化之槪略的圖。
圖8 A至8 C係表示採用各個以例1至例3之構造之 槪略的平面圖。 圖9A係表示有關例1之液晶顯示器之反應時間之圖 表;及圖9B係表示有關比較例之液晶顯示器之反應時間 之圖表 〔圖號說明〕 2 :主動矩陣基板(矩陣基板) 3 :對向基板 -25- (22) (22)1231873 4 :液晶層 7 :透明基板(主動矩陣基板 8 :開關式元件(TFT ) 9 :彩色濾光層 9a〜9c :著色層(藍、綠、紅 10:畫素電極 1 0a〜1 0d :鋸齒狀導電層 1 〇 - 1 :鋸齒狀溝槽部 1 〇 - 2 :槽隙部 1 1 :配向膜(主動矩陣基板) 1 5 :透明基板(對向基板) 1 6 :共同電極 1 7 :配向膜(對向基板) 2 5 :液晶分子 3 1 :箭頭 3 2 :箭頭 1 〇 〇 :液晶顯示器 1 0 1 :液晶顯不晶胞 1 0 2 a :偏光板(偏光膜) 1 0 2 b :偏光板(偏光膜) 1 0 3 a : 1 / 4波長板 1 0 3 b : 1 / 4波長板 1 〇 5 a :圓偏光元件 1 〇 5 b :圓偏光元件
Claims (1)
- 參·'正太 拾、申請專利範圍 第92 1 22 1 54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3年7月2日修正 1 · 一種液晶顯示器,其特徵爲,具備有互相對向之 第1及第2基板,在前述第!基板上配列且和前述第2基 板對向之畫素電極,支撐在前述第2基板且和前述畫素電 極對向之共同電極,及具備有介在前述畫素電極和前述共 同電極之間之液晶層之液晶顯示晶胞 和與前述液晶顯示晶胞對向之第1圓偏光元件,和介 在前述液晶顯示晶胞和前述第1圓偏光元件之間之第1之 1/4波長板,前述畫素電極之各個畫素電極係具備有鋸 齒狀溝槽之長軸方向互不相同且互相連接電氣之複數之鋸 齒狀導電層; 前述顯示器係夾在前述畫素電極之一個和前述共同電 極之間,對應在前述液晶層之領域之畫素領域內,於前述 畫素電極和前述共同電極之間施加電壓之際,透過率或反 射率形成互不相同之第1及第2領域 於前述第1及第2領域之各個領域之前述液晶層的表 面上延伸在平行的第1方向 前述第1及第2領域爲和前述第1方向交叉且於前述 液晶層的前述表面之平行的第2方向上之交互配列。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器,其 中,第2圓偏光元件,更具備有,前述第1及第2圓偏光 1231873 元件夾在前述液晶顯示晶胞,和介在前述液晶顯示晶胞與 前述第2圓偏光元件之間之第2之1/4波長板。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器,其 中,前述液晶層係含有負介電率向異性之液晶材料。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器,其 中,更具備有,配置於前述畫素電極上之第1垂直配向膜 ,和配置於前述共同電極上之第2垂直配向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器,其 中,更具備有,配置於前述畫素電極上之第1垂直配向膜 ,和配置於前述共同電極上之第2垂直配向膜 前述液晶層係含有負介電率向異性之液晶材料。 6· —種液晶顯示器,其特徵爲,具備有互相對向之 第1及第2基板,在前述第1基板上配列且和前述第2基 板對向之畫素電極,支撐在前述第2基板且和前述畫素電 極對向之共同電極,及具備有介在前述畫素電極和前述共 同電極之間之液晶層之液晶顯示晶胞 和與前述液晶顯示晶胞對向之第1圓偏光元件,和介 在前述液晶顯示晶胞和前述第1圓偏光元件之間之第1之 1/4波長板,前述畫素電極之各個畫素電極係具備有鋸 齒狀溝槽之長軸方向互不相同且互相連接電氣之複數之鋸 齒狀導電層; 前述顯示器係夾在前述畫素電極之一個和前述共同電 極之間,對應在前述液晶層之領域之畫素領域內,於前述 畫素電極和前述共同電極之間施加電壓之際,電場強度或 -2- 1231873 液晶分子之傾斜角形成互不相同之第1及第2領域 於前述第1及第2領域之各個領域之前述液晶層的表 面上延伸在平行的第1方向 前述第1及第2領域爲和前述第1方向交叉且於前述 液晶層的前述表面之平行的第2方向上之交互配列。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器,其 中前述第1及第2區域係電場強度互不相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器,其 中前述第1及第2區域係液晶分子之傾斜角互不相同。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器,其 中第2圓偏光元件,更具備有,前述第丨及第2圓偏光元 件夾在前述液晶顯示晶胞,和介在前述液晶顯示晶胞與前 述第2圓偏光元件之間之第2之1/4波長板。 1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器,其 中前述液晶層係含有負介電率向異性之液晶材料。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器,其 中更具備有,配置於前述畫素電極上之第1垂直配向膜, 和配置於前述共同電極上之第2垂直配向膜。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液晶顯示器,其 中更具備有,配置於前述畫素電極上之第1垂直配向膜, 和配置於前述共同電極上之第2垂直配向膜 前述液晶層係含有負介電率向異性之液晶材料。 13· —種液晶顯示器,其特徵爲,具備有互相對向之 第1及第2基板,在前述第1基板上配列且和前述第2基 -3- 1231873 板對向之畫素電極,支撐在前述第2基板且和前述 極對向之共同電極,及具備有介在前述畫素電極和 同電極間之包含具有負介電率向異性之液晶材料之 之液晶顯不晶胞 和與前述液晶顯示晶胞對向之第1圓偏光元件 在前述液晶顯示晶胞和前述第1圓偏光元件之間之 1 / 4波長板 前述畫素電極之各個畫素電極係具備有鋸齒狀 長軸方向互不相同且互相連接電氣之複數之鋸齒狀 〇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所記載之液晶顯 其中,第2圓偏光元件,更具備有,前述第1及第 光元件夾在前述液晶顯示晶胞,和介在前述液晶顯 與前述第2圓偏光元件之間之第2之1/4波長板。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所記載之液晶顯 其中更具備有,配置於前述畫素電極上之第1垂直 ,和配置於前述共同電極上之第2垂直配向膜。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所記載之液晶顯 其中更具備有,配置於前述畫素電極上之第1垂直 ,和配置於前述共同電極上之第2垂直配向膜 前述液晶層係含有負介電率向異性之液晶材料 畫素電 前述共 液晶層 ,和介 第1之 溝槽之 導電層 示器, 2圓偏 不晶胞 示器, 配向膜 示器, 配向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236497A JP2004077697A (ja) | 2002-08-14 | 2002-08-14 | 液晶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407592A TW200407592A (en) | 2004-05-16 |
TWI231873B true TWI231873B (en) | 2005-05-01 |
Family
ID=32020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2122154A TWI231873B (en) | 2002-08-14 | 2003-08-12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40100607A1 (zh) |
JP (1) | JP2004077697A (zh) |
KR (1) | KR20040016404A (zh) |
TW (1) | TWI23187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27148B2 (ja) * | 2004-04-09 | 2011-02-09 |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 表示装置 |
JP2006133619A (ja) * | 2004-11-08 | 2006-05-25 | Sharp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7453086B2 (en) | 2005-01-14 | 2008-11-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hin film transistor panel |
KR20070051642A (ko) * | 2005-11-15 | 2007-05-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표시 기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
JP5075718B2 (ja) * | 2008-04-08 | 2012-11-21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 液晶表示装置 |
KR20100012080A (ko) * | 2008-07-28 | 2010-02-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어레이 기판,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US20120033160A1 (en) * | 2009-03-31 | 2012-02-09 | Kunihiro Tashiro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US9104037B2 (en) * | 2009-07-30 | 2015-08-1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KR101623160B1 (ko) | 2009-09-16 | 2016-05-2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
TWI485495B (zh) * | 2011-01-26 | 2015-05-21 | Innolux Corp | 液晶顯示裝置 |
CN102681271A (zh) * | 2012-05-24 | 2012-09-19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应用的显示装置 |
JP2014095783A (ja) | 2012-11-08 | 2014-05-22 | Sony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KR102329049B1 (ko) | 2015-02-17 | 2021-11-1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
CN110908160B (zh) * | 2019-12-10 | 2021-07-06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49015A (ja) * | 1997-11-14 | 1999-06-02 | Nitto Denko Corp | 積層波長板、円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KR100354904B1 (ko) * | 1998-05-19 | 2002-12-2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광시야각액정표시장치 |
US6642984B1 (en) * | 1998-12-08 | 2003-11-04 |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wide transparent electrode and stripe electrodes |
US6927824B1 (en) * | 1999-09-16 | 2005-08-09 |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
JP4108234B2 (ja) * | 1999-10-04 | 2008-06-25 | オプト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KR20020024720A (ko) * | 2000-09-26 | 2002-04-01 | 윤종용 | 광시야각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100674233B1 (ko) * | 2000-12-05 | 2007-01-25 | 비오이 하이디스 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 프린지 필드 구동 모드 액정 표시 장치 |
TW588171B (en) * | 2001-10-12 | 2004-05-21 | Fujitsu Display Tech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2002
- 2002-08-14 JP JP2002236497A patent/JP2004077697A/ja active Pending
-
2003
- 2003-08-12 TW TW092122154A patent/TWI231873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8-12 US US10/638,419 patent/US2004010060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8-13 KR KR1020030056125A patent/KR20040016404A/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40016404A (ko) | 2004-02-21 |
TW200407592A (en) | 2004-05-16 |
US20040100607A1 (en) | 2004-05-27 |
JP2004077697A (ja) | 2004-03-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531928B1 (ko) | 액정디스플레이 | |
JP3656734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565639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TWI354143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2147549B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
JP3850002B2 (ja) | 液晶電気光学装置 | |
US7683998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slits in the pixel electrode having a curvilinear shape | |
TWI231873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JP2005266215A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抵抗検出式タッチパネル | |
CN111208676B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
JP2002182230A (ja) | フリンジフィールドスイッチングモード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6003830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TWI317452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KR100486186B1 (ko) |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JP2007192917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1498871B (zh) | 视角可控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JP2004037850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0577991B1 (ko) | 멀티도메인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4127623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4077699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4077698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7233015A (ja) |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636626B2 (ja) | 液晶表示素子 | |
JP2003029284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3315776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