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7316A - 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 - Google Patents
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417316A TW202417316A TW112136870A TW112136870A TW202417316A TW 202417316 A TW202417316 A TW 202417316A TW 112136870 A TW112136870 A TW 112136870A TW 112136870 A TW112136870 A TW 112136870A TW 202417316 A TW202417316 A TW 20241731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cable
- actuator
- outer connecting
- metal wir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31—Front derailleurs
- B62M9/137—Mounting or guiding of cab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31—Front derailleurs
- B62M9/134—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 B62M9/1342—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characterised by the linkage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Rop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課題] 要提供一種能提升可用性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
[解決手段] 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具備有:基座構件、外連桿、內金屬線固定構造;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包含:用來切換纜線固定狀態與纜線釋放狀態的纜線扣件、與用來移動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的纜線調節器;在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固定狀態時,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相對於上述外連桿旋轉。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
專利文獻1揭示了具備用來固定內金屬線的構造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的一個例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3/0085026號說明書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專利文獻1的前撥鏈器,藉由將用來固定內金屬線的構造釋放,則可使內金屬線移動。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要提供一種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可提升可用性。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第1型態的前撥鏈器,是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具備有:基座構件、外連桿、內金屬線固定構造;上述基座構件,連接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框架;上述外連桿,具有第1外連桿端與第2外連桿端,上述第1外連桿端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在上述前撥鏈器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的安裝狀態,上述外連桿的至少局部相較於上述基座構件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設置於上述外連桿;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包含:纜線扣件、纜線調節器;上述纜線扣件,用來切換纜線固定狀態與纜線釋放狀態,且當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固定狀態時,上述纜線扣件將波登型纜線的內金屬線固定,當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釋放狀態時,上述纜線扣件將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釋放;上述纜線調節器,用來移動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當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固定狀態時,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相對於上述外連桿旋轉。
藉由第1型態的前撥鏈器,當纜線扣件處於纜線固定狀態時,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相對於外連桿旋轉,藉此在固定著內金屬線的狀態可以調整內金屬線的張力。於是,能容易調整前撥鏈器,能有助於可用性。
依據本發明的第1型態的第2型態的前撥鏈器,進一步具備有鏈條導件,上述鏈條導件,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第2外連桿端,且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移動;上述拉出位置,是在上述安裝狀態,較上述拉入位置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藉由第2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鏈條導件可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移動,所以前撥鏈器可確實且順暢地動作。
依據本發明的第2型態的第3型態的前撥鏈器,進一步具備有內連桿,上述內連桿具有第1內連桿端與第2內連桿端,上述第1內連桿端,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上述鏈條導件,可繞第2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內連桿的上述第2內連桿端,上述外連桿,在上述安裝狀態,較上述內連桿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藉由第3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藉由內連桿及外連桿讓鏈條導件可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適當地移動,所以前撥鏈器可確實且順暢地動作。
依據本發明的第1至3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4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外連桿具有安裝孔,上述安裝孔包含安裝孔軸心;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可繞上述安裝孔軸心旋轉地安裝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安裝孔。
藉由第4型態的前撥鏈器,藉由讓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繞安裝孔軸心旋轉,則在固定著內金屬線的狀態可調整內金屬線的張力,能更容易調整前撥鏈器。
依據本發明的第4型態的第5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纜線扣件,包含纜線固定螺栓,上述纜線固定螺栓具有:纜線固定頭與纜線固定軸;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纜線致動器,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致動器孔;上述纜線致動器安裝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安裝孔;上述纜線固定螺栓的上述纜線固定軸,安裝於上述纜線致動器的上述致動器孔,且在上述前撥鏈器的組裝狀態的相對於上述安裝孔軸心的安裝孔軸方向,將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於上述纜線固定螺栓的上述纜線固定頭與上述纜線致動器之間。
藉由第5型態的前撥鏈器,可藉由纜線固定螺栓將內金屬線確實地安裝於內金屬線固定構造。
依據本發明的第5型態的第6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纜線扣件,包含纜線固定板,上述纜線固定板具有:在上述連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讓上述纜線固定軸通過且貫穿的板孔;上述纜線固定螺栓的上述纜線固定軸,安裝於上述纜線致動器的上述致動器孔,且在上述前撥鏈器的組裝狀態的上述安裝孔軸方向,將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於上述纜線扣件的上述纜線固定板與上述纜線致動器之間。
藉由第6型態的前撥鏈器,藉由將內金屬線固定於纜線固定板與纜線致動器之間,則能更確實地將內金屬線安裝於內金屬線固定構造。
依據本發明的第5或6型態的第7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致動器固定螺栓,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具有致動器固定頭與致動器固定軸;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的上述致動器固定頭,在上述前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接觸於上述外連桿,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的上述致動器固定軸,在上述前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安裝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安裝孔與上述纜線致動器的上述致動器孔。
藉由第7型態的前撥鏈器,可藉由致動器固定螺栓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確實地安裝於外連桿。
依據本發明的第5至7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8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纜線固定螺栓,具有在上述纜線固定軸處形成的纜線固定螺紋部,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在上述致動器孔處形成的致動器孔螺紋部,上述纜線固定螺紋部螺合於上述致動器孔螺紋部。
藉由第8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纜線固定螺栓可從纜線致動器卸下,則能更確實地將內金屬線可卸下地安裝於內金屬線固定構造。
依據本發明的第8型態的第9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致動器固定螺栓,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具有:致動器固定頭與致動器固定軸;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具有在上述致動器固定軸處形成的致動器固定螺紋部,上述致動器固定螺紋部,形成為用來螺合於上述致動器孔螺紋部。
藉由第9型態的前撥鏈器,可經由致動器固定螺栓將纜線調節器可卸下地安裝於外連桿。
依據本發明的第9型態的第10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纜線固定軸及上述致動器固定軸,在上述前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在上述安裝孔軸方向互相分離。
藉由第10型態的前撥鏈器,在致動器孔的內部,纜線固定螺栓及致動器固定螺栓不會互相接觸。於是可將致動器固定螺栓適當地緊固,能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確實地安裝於外連桿。
依據本發明的第4型態的第11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纜線致動器、致動器固定螺栓;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致動器孔;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具有致動器固定頭與致動器固定軸;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的上述致動器固定頭,在上述前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接觸於上述外連桿,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的上述致動器固定軸,在上述前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安裝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安裝孔與上述纜線致動器的上述致動器孔。
藉由第11型態的前撥鏈器,藉由致動器固定螺栓將外連桿與纜線致動器連接。於是能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確實地安裝於外連桿。
依據本發明的第5至11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12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致動器調節器,上述致動器調節器用來調整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相對於上述外連桿的旋轉,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調整孔,上述調整孔用來接收上述致動器調節器。
藉由第12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可藉由致動器調節器調整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繞安裝孔軸心的旋轉,所以能容易調整前撥鏈器。
依據本發明的第12型態的第13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致動器調節器,具有致動器調整螺紋部,上述纜線調節器,具有在上述調整孔處形成的調整孔螺紋部,上述致動器調整螺紋部用來螺合於上述調整孔螺紋部。
藉由第13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藉由致動器調節器螺合於調整孔,讓致動器調節器移動,所以能容易調整前撥鏈器。
依據本發明的第1至13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14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纜線致動器,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纜線導引溝部,上述纜線導引溝部,在上述前撥鏈器的組裝狀態用來接收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
藉由第14型態的前撥鏈器,能將內金屬線沿著纜線導引溝部容易地配置於纜線調節器。
依據本發明的第14型態的第15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在上述纜線導引溝部處設置的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上述至少一個的纜線固定突出部,用來促進上述纜線扣件與上述纜線調節器之間的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的固定。
藉由第15型態的前撥鏈器,藉由至少一個的纜線固定突出部,將內金屬線按壓於纜線扣件,則能將內金屬線確實地安裝於內金屬線固定構造。
本發明的第16型態的前撥鏈器,是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具備有:基座構件、內連桿、外連桿、內金屬線固定構造;上述基座構件,連接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框架;上述內連桿,具有第1內連桿端與第2內連桿端,上述第1內連桿端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上述外連桿,具有第1外連桿端與第2外連桿端,上述第1外連桿端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在上述前撥鏈器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的安裝狀態,相較於上述內連桿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未經由其他連桿而設置於上述內連桿及上述外連桿的其中一方;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包含:纜線扣件、纜線調節器;上述纜線扣件,用來切換纜線固定狀態與纜線釋放狀態,且當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固定狀態時,上述纜線扣件將波登型纜線的內金屬線固定,當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釋放狀態時,上述纜線扣件將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釋放;上述纜線調節器,用來移動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在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固定狀態時,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相對於上述內連桿及上述外連桿的上述其中一方旋轉。
藉由第16型態的前撥鏈器,當纜線扣件處於纜線固定狀態時,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相對於內連桿及外連桿的其中一方旋轉,藉此在固定著內金屬線的狀態可以調整內金屬線的張力。於是,能容易調整前撥鏈器,能有助於可用性。
依據本發明的第16型態的第17型態的前撥鏈器,進一步具備有鏈條導件,上述鏈條導件,可繞第2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內連桿的上述第2內連桿端,且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第2外連桿端,且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移動;上述拉出位置,是在上述安裝狀態,較上述拉入位置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藉由第17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鏈條導件可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適當地移動,所以前撥鏈器可確實且順暢地動作。
本發明的第18型態的前撥鏈器,是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具備有:基座構件、內連桿、外連桿、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內金屬線通路;上述基座構件,連接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框架;上述內連桿,具有第1內連桿端與第2內連桿端,上述第1內連桿端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上述外連桿,具有第1外連桿端與第2外連桿端,上述第1外連桿端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在上述前撥鏈器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的安裝狀態,相較於上述內連桿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設置於上述外連桿;上述內金屬線通路設置於上述外連桿。
藉由第18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能藉由內金屬線通路將內金屬線配置於外連桿,所以能容易將內金屬線配置於前撥鏈器。
依據本發明的第18型態的第19型態的前撥鏈器,進一步具備有鏈條導件,上述鏈條導件,可繞第2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內連桿的上述第2內連桿端,且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第2外連桿端,且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移動;上述拉出位置,是在上述安裝狀態,較上述拉入位置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藉由第19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藉由內連桿及外連桿讓鏈條導件可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適當地移動,所以前撥鏈器可確實且順暢地動作。
依據本發明的第18或19型態的第20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內金屬線通路,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端及上述第2外連桿端的至少一個。
藉由第20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能將內金屬線配置於第1外連桿端及第2外連桿端的至少一個,所以能容易將內金屬線配置於前撥鏈器。
依據本發明的第20型態的第21型態的前撥鏈器,進一步具備有鏈條導件,上述鏈條導件,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第2外連桿端,且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移動;上述拉出位置,是在上述安裝狀態,較上述拉入位置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上述內金屬線通路,與上述第1外連桿軸心及上述第2外連桿軸心的至少一個同軸。
藉由第21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能將內金屬線配置成與第1外連桿軸心及第2外連桿軸心的至少一個同軸,所以能更容易將內金屬線配置於前撥鏈器。
依據本發明的第20或21型態的第22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內金屬線通路,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端。
藉由第22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能將內金屬線配置於第1外連桿端,所以能容易將內金屬線配置於前撥鏈器。
依據本發明的第22型態的第23型態的前撥鏈器,上述內金屬線通路,與上述第1外連桿軸心同軸。
藉由第23型態的前撥鏈器,由於能將內金屬線配置成與第1外連桿軸心同軸,所以能容易將內金屬線配置於前撥鏈器。
[發明效果]
本發明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可提升可用性。
<第1實施方式>
參考圖1至圖18來說明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30。人力驅動車10具有至少一個車輪,是至少能藉由人力驅動力驅動的車輛。人力驅動車10例如包含:登山車、公路車、城市型自行車、載貨型自行車、手搖式自行車、及躺式自行車等各種種類的自行車。人力驅動車10所具有的車輪數量並未限定。人力驅動車10,例如也包括單輪車及具備2輪以上的車輪的車輛。人力驅動車10,並不限定僅藉由人力驅動力驅動的車輛。人力驅動車10,包含:不僅利用人力驅動力也利用電動馬達的驅動力來推進的電動自行車(E-bike)。電動自行車(E-bike),包括藉由電動馬達輔助推進的電動輔助自行車。以下在實施方式是將人力驅動車10說明為自行車。
在本說明書,顯示以下方向的用語「前」、「後」、「前方」、「後方」、「左」、「右」、「橫」、「上方」及「下方」及任意其他類似方向的用語,是代表在人力驅動車10的基準方向(例如鞍座或座墊上)以朝向車把桿的搭乘者為基準所決定的方向。
如圖1所示,人力驅動車10例如具備有:框架12、曲柄軸14、前鏈輪16、驅動鏈條18。曲柄軸14,安裝於框架12的底部支架且繞曲柄軸心C1旋轉。前鏈輪16安裝於曲柄臂30或曲柄軸14且繞曲柄軸心C1旋轉。驅動鏈條18,卡合於前鏈輪16且朝前鏈輪16的旋轉方向移動。在人力驅動車10的驅動輪為後輪的情況,藉由驅動鏈條18,將前鏈輪16的旋轉經由後鏈輪傳遞到人力驅動車10的後輪。在人力驅動車10的驅動輪為前輪的情況,也可藉由驅動鏈條18,將前鏈輪16的旋轉傳遞到前輪。
前鏈輪16包含直徑不同的複數的鏈輪。直徑不同的複數的鏈輪,例如包含:第1鏈輪16A、第2鏈輪16B。第2鏈輪16B的直徑大於第1鏈輪16A的直徑。第2鏈輪16B,安裝於人力驅動車10的曲柄臂或曲柄軸14,且較第1鏈輪16A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直徑不同的複數的鏈輪,也可包含直徑不同的3片以上的鏈輪。直徑不同的3片以上的鏈輪,例如安裝於人力驅動車10的曲柄軸14,且直徑越大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越遠。
人力驅動車10例如具備有前撥鏈器30。前撥鏈器30,用來使驅動鏈條18移動,來將驅動鏈條18卡合的鏈輪從第1鏈輪16A及第2鏈輪16B的其中一方變更到另一方。前撥鏈器30,藉由使驅動鏈條18移動來將驅動鏈條18所卡合的鏈輪變更,來變更變速比。變速比例如是人力驅動車10的後輪的轉速相對於曲柄軸14的轉速的比率。人力驅動車10例如具備有能用來選擇變速比的變速操作部。變速操作部,藉由波登型纜線20連接於前撥鏈器30。前撥鏈器30,藉由將驅動鏈條18所卡合的鏈輪,變更成藉由變速操作部所選擇的變速比所對應的鏈輪,來變更變速比。
如圖2所示,前撥鏈器30,具備有:基座構件32、外連桿38、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基座構件32,連接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外連桿38,具有:第1外連桿端38A與第2外連桿端38B。第1外連桿端38A,連接於基座構件32,且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旋轉。外連桿38的至少局部,在安裝狀態,較基座構件3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安裝狀態,是前撥鏈器30安裝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狀態。
基座構件32例如具有:框架安裝部34、主體部36。框架安裝部34,在安裝狀態將基座構件32安裝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在圖2顯示了前撥鏈器30為安裝狀態的情況的一個例子。框架安裝部34例如包含夾具34A。主體部36,例如藉由螺栓安裝於框架安裝部34。
主體部36包含:波登型纜線安裝部36A、外連桿彈壓構件36B。波登型纜線20例如包含:內金屬線20A、及用來收容內金屬線20A的外殼罩20B。在波登型纜線安裝部36A安裝著外殼罩20B的端部。外連桿彈壓構件36B,用來彈壓外連桿38,讓外連桿38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朝第1外連桿旋轉方向PL1旋轉。
前撥鏈器30例如進一步具備有鏈條導件44。鏈條導件44,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X2旋轉地連接於外連桿38的第2外連桿端38B,且相對於基座構件32在拉入位置PG1與拉出位置PG2之間移動。拉出位置PG2,在安裝狀態,較拉入位置PG1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
第1外連桿端38A,可相對於基座構件32繞著第1外連桿軸心X1朝第2外連桿旋轉方向PL2及第1外連桿旋轉方向PL1旋轉。第2外連桿端38B,連接於鏈條導件44,且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X2旋轉。
外連桿38,例如包含:第1外連桿軸構件38X、第2外連桿軸構件38Y。第1外連桿軸構件38X,將第1外連桿端38A連接於基座構件32,且讓第1外連桿端38A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旋轉。第1外連桿軸構件38X的軸心與第1外連桿軸心X1一致。第2外連桿軸構件38Y,將第2外連桿端38B連接於鏈條導件44,且讓第2外連桿端38B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X2旋轉。第2外連桿軸構件38Y的軸心與第2外連桿軸心X2一致。外連桿38,也可不包含:第1外連桿軸構件38X、第2外連桿軸構件38Y。也可將第1外連桿端38A直接連接於基座構件32,將第2外連桿端38B直接連接於鏈條導件44。
如圖2及圖3所示,例如外連桿38具有安裝孔40。例如安裝孔40包含安裝孔軸心A1。安裝孔軸心A1通過安裝孔40的中心軸心。安裝孔40,例如在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是貫穿外連桿38的貫穿孔。安裝孔40,例如形成於第1外連桿端38A。第1外連桿軸心X1及第2外連桿軸心X2,例如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配置成與安裝孔軸心A1實質平行。
如圖2所示,前撥鏈器30進一步具備有內連桿42。內連桿42,具有:第1內連桿端42A與第2內連桿端42B。第1內連桿端42A,連接於基座構件32,且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Y1旋轉。
朝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觀察,外連桿38的至少局部配置成,在安裝狀態,較基座構件3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朝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觀察,內連桿42的至少局部配置成,在安裝狀態,較基座構件3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
例如外連桿38的至少局部,在安裝狀態,較內連桿4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例如外連桿38,在安裝狀態,較內連桿4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如圖2所示,朝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觀察,外連桿38配置成,較內連桿4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
例如鏈條導件44,連接於內連桿42的第2內連桿端42B,且可繞第2內連桿軸心Y2旋轉。第1內連桿軸心Y1及第2內連桿軸心Y2,例如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配置成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
內連桿42,例如包含:第1內連桿軸構件42X、第2內連桿軸構件42Y。第1內連桿軸構件42X,將第1內連桿端42A連接於基座構件32,且讓第1內連桿端42A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Y1旋轉。第1內連桿軸構件42X的軸心與第1內連桿軸心Y1一致。第2內連桿軸構件42Y,將第2內連桿端42B連接於鏈條導件44,且讓第2內連桿端42B可繞第2內連桿軸心Y2旋轉。第2內連桿軸構件42Y的軸心與第2內連桿軸心Y2一致。內連桿42,也可不包含:第1內連桿軸構件42X、第2內連桿軸構件42Y。也可將第1內連桿端42A直接連接於基座構件32,將第2內連桿端42B直接連接於鏈條導件44。
鏈條導件44,可繞第2內連桿軸心Y2旋轉地連接於內連桿42的第2內連桿端42B,且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X2旋轉地連接於外連桿38的第2外連桿端38B,且相對於基座構件32在拉入位置PG1與拉出位置PG2之間移動。在鏈條導件44從拉入位置PG1移動到拉出位置PG2的情況,第1外連桿端38A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朝第2外連桿旋轉方向PL2旋轉。在鏈條導件44從拉出位置PG2移動到拉入位置PG1的情況,第1外連桿端38A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朝第1外連桿旋轉方向PL1旋轉。
例如鏈條導件44包含:橫向外導板44A與橫向內導板44B。橫向外導板44A,在安裝狀態,位於較橫向內導板44B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例如橫向外導板44A及橫向內導板44B,在之間形成有鏈條接收槽44C。在鏈條導件44位於拉入位置PG1的情況,朝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觀察,鏈條接收槽44C與前鏈輪16的第1鏈輪16A的至少局部重疊。在鏈條導件44位於拉出位置PG2的情況,朝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觀察,鏈條接收槽44C與前鏈輪16的第2鏈輪16B的至少局部重疊。
在鏈條導件44位於拉入位置PG1的情況,驅動鏈條18卡合於第1鏈輪16A。在鏈條導件44位於拉出位置PG2的情況,驅動鏈條18卡合於第2鏈輪16B。前撥鏈器30,藉由讓鏈條導件44相對於基座構件32在拉入位置PG1與拉出位置PG2之間移動,來變更驅動鏈條18所卡合的鏈輪。也就是說在鏈條導件44從拉入位置PG1移動到拉出位置PG2的情況,藉由橫向內導板44B,將驅動鏈條18所卡合的鏈輪從第1鏈輪16A變更為第2鏈輪16B。而且在鏈條導件44從拉出位置PG2移動到拉入位置PG1的情況,藉由橫向外導板44A,將驅動鏈條18所卡合的鏈輪從第2鏈輪16B變更為第1鏈輪16A。
如圖4所示,前撥鏈器30進一步具備有支承螺栓46。例如支承螺栓46設置於基座構件32。例如支承螺栓46,是用來調整前撥鏈器30相對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傾斜度。在支承螺栓46與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之間配置有支承板46A。在基座構件32例如形成有支承螺栓孔46B。支承螺栓孔46B例如包括貫穿孔。支承螺栓46用來螺合於支承螺栓孔46B。也可因應需要將支承板46A省略。
支承螺栓46,藉由旋入於支承螺栓孔46B,讓支承螺栓46的前端按壓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藉由讓支承螺栓46的前端按壓框架12,讓基座構件32的主體部36彈性變形。藉由讓基座構件32的主體部36彈性變形,來讓前撥鏈器30相對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傾斜度變化。於是藉由將支承螺栓46旋入於基座構件32,來調整前撥鏈器30相對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傾斜度。由於藉由支承螺栓46相對於框架12支承基座構件32,所以抑制前撥鏈器30相對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振動,且提升前撥鏈器30的剛性。
如圖2及圖5所示,外連桿38具有:第1外連桿端38A與第2外連桿端38B與開口部48。例如橫向D2是定義為:在安裝狀態,從橫向外導板44A與橫向內導板44B的其中一方朝向橫向外導板44A與橫向內導板44B的另一方的方向。橫向D2例如對應於朝向人力驅動車10的橫向的方向。例如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朝向橫向D2。
開口部48設置於外連桿38的外連桿外側面38C。外連桿外側面38C,是在安裝狀態中朝向遠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方向的外連桿38的面部。開口部48,例如包含朝橫向D2貫穿外連桿38的貫穿孔。開口部48,在從視點方向D1觀察外連桿38的情況,是形成於外連桿外側面38C,且可通過開口部48看見基座構件32。視點方向D1是從外連桿38朝向基座構件32的方向。例如在從視點方向D1觀察的情況,將支承螺栓46配置成可通過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看見。例如外連桿38具有周圍部分50。例如周圍部分50是用來定義開口部48。
如圖6所示,例如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及支承螺栓46設置成:讓用來使支承螺栓46旋轉的工具T1能通過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來接近支承螺栓46。開口部48的形狀可任意變更,只要能讓使支承螺栓46旋轉的工具T1能通過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而接近支承螺栓46。工具T1只要是基座構件32用的工具即可,也可是與使支承螺栓46旋轉的工具T1不同的工具。例如工具T1也可是用來將附著在基座構件32的泥巴、灰塵等去除的清潔用具。
如圖2所示,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未經由其他連桿而設置於內連桿42及外連桿38的其中一方。例如在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設置於內連桿42的情況,設置有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的內連桿42是由一個零件所構成。例如在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設置於外連桿38的情況,設置有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的外連桿38是由一個零件所構成。本實施方式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設置於外連桿38。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也可經由其他連桿而設置於內連桿42及外連桿38的其中一方。
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是用來固定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在固定住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的狀態,可調整內金屬線20A的張力。本說明書中的「固定」,在使用人力驅動車10的情況,允許在維持前撥鏈器30的功能的程度的內金屬線20A的動作。所謂維持前撥鏈器30的功能的程度的內金屬線20A的動作,例如包含:內金屬線20A的伸長的細微動作、內金屬線20A滑動的細微動作等。
在本實施方式,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設置於外連桿38的第1外連桿端38A。藉由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固定著內金屬線20A,而將內金屬線20A安裝於第1外連桿端38A。藉由內金屬線20A,來抑制外連桿彈壓構件36B導致第1外連桿端38A朝向第1外連桿旋轉方向PL1的旋轉。
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包含:纜線扣件54、纜線調節器56。纜線扣件54,用來切換纜線固定狀態與纜線釋放狀態。當纜線扣件54處於纜線固定狀態時,纜線扣件54將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固定。當纜線扣件54處於纜線釋放狀態時,纜線扣件54將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釋放。纜線調節器56,是用來使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移動。在纜線扣件54為纜線固定狀態的情況,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相對於內連桿42及外連桿38的其中一方旋轉。在本實施方式,當纜線扣件54處於纜線固定狀態時,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相對於外連桿38旋轉。
如圖7及圖8所示,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繞安裝孔軸心A1相對於外連桿38在第1安裝位置及第2安裝位置之間移動。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繞安裝孔軸心A1,朝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及第2纜線旋轉方向PC2旋轉。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是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從第1安裝位置朝向第2安裝位置的旋轉方向。第2纜線旋轉方向PC2,是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從第2安裝位置朝向第1安裝位置的旋轉方向。第2纜線旋轉方向PC2,是與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相反的旋轉方向。在安裝孔軸心A1周圍的從第1安裝位置起至第2安裝位置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的旋轉角度,可因應想要調整張力的內金屬線20A的長度任意設定。在一個例子,在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已從第1安裝位置移動到第2安裝位置的情況,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設定成繞安裝孔軸心A1旋轉48度。
圖3所示的纜線扣件54是纜線釋放狀態。例如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安裝於外連桿38的安裝孔40,且可繞安裝孔軸心A1旋轉。例如纜線扣件54包含纜線固定螺栓58。例如纜線固定螺栓58具有:纜線固定頭58A與纜線固定軸58B。例如纜線扣件54包含纜線固定板60。例如纜線固定板60具有板孔60A。例如板孔60A,是貫穿成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用來讓纜線固定軸58B通過。
例如纜線固定螺栓58的纜線固定軸58B,將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在安裝孔軸方向D3安裝於纜線致動器62的致動器孔62B,且固定於纜線固定螺栓58的纜線固定頭58A與纜線致動器62之間。例如纜線固定螺栓58的纜線固定軸58B,將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在安裝孔軸方向D3安裝於纜線致動器62的致動器孔62B,且固定於纜線扣件54的纜線固定板60與纜線致動器62之間。
例如纜線調節器56包含纜線致動器62。例如纜線調節器56包含:纜線致動器62、與致動器固定螺栓64。纜線致動器62,將第1外連桿端38A的至少局部覆蓋。例如纜線致動器62安裝於外連桿38的安裝孔40。纜線致動器62包含致動器安裝部62A。致動器安裝部62A形成為圓筒形狀。將致動器安裝部62A配置於外連桿38的安裝孔40,且能讓纜線致動器62相對於外連桿38繞安裝孔軸心A1旋轉。
例如纜線致動器62具有致動器孔62B。致動器孔62B形成於致動器安裝部62A且朝安裝孔軸方向D3貫穿。例如安裝孔軸方向D3,是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的相對於安裝孔軸心A1的方向。安裝孔軸方向D3,例如是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藉由讓纜線固定螺栓58螺合於致動器孔62B,讓纜線扣件54從纜線釋放狀態切換到纜線固定狀態。在纜線固定狀態讓纜線固定螺栓58螺合於致動器孔62B,所以讓纜線扣件54與纜線致動器62一體地相對於外連桿38旋轉。
如圖2及圖9所示,例如纜線致動器62具有纜線導引溝部66。纜線導引溝部66,是在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從纜線致動器62的表面凹入。纜線導引溝部66,在致動器孔62B周圍,形成在致動器孔62B周圍的至少局部。例如纜線導引溝部66,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用來接收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從波登型纜線安裝部36A經由纜線導引溝部66配置於內金屬線通路74。
例如纜線致動器62具有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纜線固定突出部68,在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從纜線致動器62的表面突出。在本實施方式,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包括3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例如將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設置於纜線導引溝部66。纜線固定突出部68,其前端部形成為相對於纜線導引溝部66延伸的方向垂直相交。於是在纜線固定狀態,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容易與纜線導引溝部66所接收的內金屬線20A接觸。
例如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用來促進在纜線扣件54與纜線調節器56之間的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的固定。例如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用來促進在纜線固定板60與纜線調節器56之間的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的固定。由於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將內金屬線20A按壓於纜線固定板60,所以促進在纜線固定板60與纜線調節器56之間的內金屬線20A的固定。
如圖3所示,例如纜線致動器62具有致動器孔螺紋部62C。例如致動器孔螺紋部62C形成於致動器孔62B。致動器孔螺紋部62C具有第1母螺紋部。例如纜線固定螺栓58具有纜線固定螺紋部58C。例如纜線固定螺紋部58C形成於纜線固定軸58B。纜線固定螺紋部58C具有第1公螺紋部。例如纜線固定螺紋部58C螺合於致動器孔螺紋部62C。第1公螺紋部例如螺合於第1母螺紋部。在本實施方式,致動器孔螺紋部62C的第1母螺紋部、及纜線固定螺紋部58C的第1公螺紋部是普通螺紋(順時鐘方向)。
如圖3及圖10所示,例如纜線調節器56具有致動器固定螺栓64。例如致動器固定螺栓64,具有:致動器固定頭64A與致動器固定軸64B。例如致動器固定螺栓64的致動器固定頭64A,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接觸於外連桿38。纜線致動器62及致動器固定螺栓64,在安裝孔軸方向D3配置成隔著外連桿38且分別接觸於外連桿38。由於纜線致動器62及致動器固定螺栓64隔著外連桿38且接觸於外連桿38,所以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在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相對於外連桿38定位。
例如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將致動器固定螺栓64的致動器固定軸64B安裝於外連桿38的安裝孔40與纜線致動器62的致動器孔62B。外連桿38的安裝孔40例如具有:第1安裝孔部40A、第2安裝孔部40B。第2安裝孔部40B在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與第1安裝孔部40A相鄰。在第1安裝孔部40A安裝著纜線致動器62的致動器安裝部62A。在第2安裝孔部40B安裝著致動器固定螺栓64的致動器固定軸64B。第2安裝孔部40B的內周面的直徑小於第1安裝孔部40A的內周面的直徑。由於致動器固定頭64A的直徑大於第2安裝孔部40B的內周面的直徑,所以致動器固定頭64A能在安裝孔軸方向D3適當地接觸於外連桿38。
例如致動器固定螺栓64,具有致動器固定螺紋部64C。例如致動器固定螺紋部64C形成於致動器固定軸64B。致動器固定螺紋部64C具有第2公螺紋部。致動器孔螺紋部62C具有第2母螺紋部。第2母螺紋部,形成於致動器孔螺紋部62C且在安裝孔軸方向D3與第1母螺紋部並排。例如致動器固定螺紋部64C形成為螺合於致動器孔螺紋部62C。第2公螺紋部例如螺合於第2母螺紋部。致動器固定螺紋部64C,在安裝孔軸方向D3從纜線固定螺紋部58C的相反側,螺合於致動器孔螺紋部62C。
如圖3所示,例如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將纜線固定軸58B及致動器固定軸64B配置成在安裝孔軸方向D3互相分離。主要讓纜線固定軸58B及致動器固定軸64B螺合於致動器孔螺紋部62C,且在致動器孔62B的內部不互相接觸。纜線固定軸58B的長度及致動器固定軸64B的長度,是設定成讓纜線固定軸58B及致動器固定軸64B在致動器孔62B的內部不互相接觸。於是讓第1母螺紋部及第1公螺紋部確實地螺合,且第2母螺紋部及第2公螺紋部確實地螺合。
如圖11及圖12所示,纜線調節器56,安裝於外連桿38的安裝孔40,且可繞安裝孔軸心A1旋轉。藉由讓纜線調節器56繞安裝孔軸心A1旋轉,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繞安裝孔軸心A1相對於外連桿38旋轉。藉由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繞安裝孔軸心A1相對於外連桿38旋轉,則讓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繞安裝孔軸心A1移動。
例如纜線調節器56包含致動器調節器70。例如致動器調節器70,用來調整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相對於外連桿38的旋轉。例如纜線致動器62具有調整孔72。調整孔72具有調整孔軸心A2。調整孔72,是貫穿孔且從與安裝孔軸心A1平行的方向觀察開口成讓調整孔軸心A2與外連桿38交叉。例如調整孔72,用來接收致動器調節器70。
例如致動器調節器70,具有致動器調整螺紋部70A。致動器調整螺紋部70A具有第3公螺紋部。例如纜線調節器56具有調整孔螺紋部72A。例如調整孔螺紋部72A形成於調整孔72。調整孔螺紋部72A具有第3母螺紋部。例如致動器調整螺紋部70A螺合於調整孔螺紋部72A。第3公螺紋部例如螺合於第3母螺紋部。致動器調整螺紋部70A,在與調整孔軸心A2平行的方向,螺合於調整孔螺紋部72A且從纜線調節器56朝向外連桿38。
藉由將致動器調節器70旋入於調整孔螺紋部72A,讓致動器調節器70朝向外連桿38移動。外連桿38包含讓致動器調節器70的前端部接觸的接觸面38Z。接觸面38Z形成凸輪面。當致動器調節器70旋入於調整孔螺紋部72A時,由於致動器調節器70來自於纜線調節器56的突出量增加,所以讓致動器調節器70的前端部移動於接觸面38Z上。在本實施方式,接觸面38Z形成為: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越從第1安裝位置移動到第2安裝位置,則調整孔軸心A2上的纜線調節器56與外連桿38的距離變得越大。
藉由將圖12的致動器調節器70更進一步旋入於調整孔螺紋部72A,則致動器調節器70來自於纜線調節器56的突出量變大。致動器調節器70來自於纜線調節器56的突出量變得越大,則致動器調節器70的前端部於接觸面38Z上越朝向對應於第2安裝位置的方向移動。由於致動器調節器70朝向對應於第2安裝位置的方向移動,所以纜線調節器56繞安裝孔軸心A1朝向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移動。於是致動器調節器70越旋入於調整孔螺紋部72A,則纜線調節器56越朝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移動,所以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也朝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移動。藉由讓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繞安裝孔軸心A1朝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移動,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從圖12的狀態變化為圖11的狀態。由於致動器調節器70的前端部接觸於接觸面38Z,所以在未施加外力的狀態,能抑制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繞安裝孔軸心A1的旋轉。
例如纜線調節器56,也可包含:具有延長調整孔72X的調整孔延長構件70X。延長調整孔72X,是軸心與調整孔軸心A2一致的貫穿孔。例如延長調整孔72X,用來接收致動器調節器70。延長調整孔72X具有延長調整孔螺紋部72Y。延長調整孔螺紋部72Y具有延長母螺紋部。例如致動器調整螺紋部70A螺合於延長調整孔螺紋部72Y。第3公螺紋部螺合於延長母螺紋部。藉由調整孔延長構件70X,使致動器調整螺紋部70A的第3公螺紋部螺合於第3母螺紋部與延長母螺紋部。藉由調整孔延長構件70X,在與調整孔軸心A2平行的方向,即使纜線致動器62較薄的情況,也能將致動器調節器70穩定安裝於纜線致動器62。
如圖2所示,前撥鏈器30具備有內金屬線通路74。內金屬線通路74,是用來導引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在本實施方式,內金屬線通路74,是將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從人力驅動車10的後方導引到前方。內金屬線通路74設置於外連桿38。例如內金屬線通路74,設置於第1外連桿端38A及第2外連桿端38B的至少一個。例如內金屬線通路74,與第1外連桿軸心X1及第2外連桿軸心X2的至少一個為同軸。例如內金屬線通路74設置於第1外連桿端38A。例如內金屬線通路74與第1外連桿軸心X1為同軸。在本實施方式,內金屬線通路74設置於第1外連桿軸構件38X。外連桿38例如具有內金屬線溝部74A,內金屬線溝部74A用來將內金屬線20A從纜線扣件54導引至內金屬線通路74。
如圖5及圖10所示,內金屬線通路74例如包含:設置於基座構件32的第1通路74X、設置於外連桿38的第2通路74Y。第1通路74X及第2通路74Y,是與第1外連桿軸心X1同軸的貫穿孔。內金屬線通路74,例如包含:設置於第1外連桿軸構件38X的第3通路74Z。第3通路74Z,是與第1外連桿軸心X1同軸的貫穿孔。內金屬線通路74,是用來導引內金屬線20A,讓內金屬線20A通過第1通路74X、第2通路74Y、及第3通路74Z。在藉由內金屬線通路74所導引的內金屬線20A的端部安裝著端蓋20C。
如圖5所示,前撥鏈器30具備有:基座構件32、外連桿38、鏈條導件44、位置調整構造76。前撥鏈器30具備有:基座構件32、內連桿42、外連桿38、鏈條導件44、位置調整構造76。位置調整構造76設置於外連桿38。
如圖13及圖14所示,位置調整構造76,可選擇性地調整為鏈條導件44的拉出位置PG2及拉入位置PG1的至少一個。位置調整構造76,設置於外連桿38的外連桿外側面38C,且可讓用來使位置調整構造76旋轉的工具T2從人力驅動車10的橫向D2接近。用來使位置調整構造76旋轉的工具T2,是用來調整鏈條導件44的位置的工具。位置調整構造76,包含: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的至少一個。在本實施方式,位置調整構造76,包含: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的雙方。例如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設置在周圍部分50。
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設置於外連桿38,且為了將相對於基座構件32的鏈條導件44的拉出位置PG2選擇性地調整,而選擇性地接觸基座構件32。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設置於外連桿38,且為了將相對於基座構件32的鏈條導件44的拉入位置PG1選擇性地調整,而選擇性地接觸基座構件32。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從外連桿38的外連桿內側面38D突出。外連桿內側面38D,在外連桿38是與外連桿外側面38C相反側的面部。外連桿內側面38D,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配置成面對於基座構件32。
例如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具有第1工具卡合面78A。例如第1工具卡合面78A,在安裝狀態朝向遠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方向。例如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具有第2工具卡合面80A。例如第2工具卡合面80A,在安裝狀態朝向遠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方向。第1工具卡合面78A及第2工具卡合面80A,朝向與外連桿外側面38C相同的方向。第1工具卡合面78A及第2工具卡合面80A,是讓用來使位置調整構造76旋轉的工具T2卡合。在第1工具卡合面78A,是讓與第2工具卡合面80A相同的工具T2卡合。
位置調整構造76,包含:拉出位置調整孔82、及拉入位置調整孔84的至少一個。在本實施方式,位置調整構造76,包含:拉出位置調整孔82、及拉入位置調整孔84的雙方。例如拉出位置調整孔82,是設置於外連桿38且用來接收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例如拉入位置調整孔84,是設置於外連桿38且用來接收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
例如拉出位置調整孔82具有拉出孔軸心B1。例如拉入位置調整孔84具有拉入孔軸心B2。例如在拉出孔軸心B1與拉入孔軸心B2之間設置有第1外連桿軸心X1。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如圖13所示,從與第1外連桿軸心X1平行的方向觀察,第1外連桿軸心X1設置成通過拉出孔軸心B1與拉入孔軸心B2之間。例如拉出位置調整螺栓82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4設置在周圍部分50。拉出位置調整孔82及拉入位置調整孔84,形成在外連桿38之中的周圍部分50。
例如位置調整構造76包含:拉出位置抵接面86、拉入位置抵接面88。例如拉出位置抵接面86,是設置於基座構件32且用來接觸於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例如拉入位置抵接面88,是設置於基座構件32且用來接觸於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第1外連桿軸心X1配置於拉出位置抵接面86與拉入位置抵接面88之間。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從橫向D2觀察,第1外連桿軸心X1設置成通過拉出位置抵接面86與拉入位置抵接面88之間。
如圖13所示,在基座構件32的鏈條導件44位於拉出位置PG2的情況,拉出位置抵接面86接觸於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越將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旋入於拉出位置調整孔82,則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越從外連桿38的外連桿內側面38D大幅地突出。在第1外連桿端38A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朝第2外連桿旋轉方向PL2旋轉的情況,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的突出量越大,則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接觸至拉出位置抵接面86的第1外連桿端38A的旋轉量變得越少。藉由讓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接觸於拉出位置抵接面86,來抑制第1外連桿端38A繞第1外連桿軸心X1且朝第2外連桿旋轉方向PL2的旋轉。於是藉由將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旋入於拉出位置調整孔82,則能選擇性地調整鏈條導件44的拉出位置PG2以接近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
如圖14所示,在基座構件32的鏈條導件44位於拉入位置PG1的情況,拉入位置抵接面88接觸於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越將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旋入於拉入位置調整孔84,則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越從外連桿38的外連桿內側面38D大幅地突出。在第1外連桿端38A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朝第1外連桿旋轉方向PL1旋轉的情況,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的突出量越大,則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接觸至拉入位置抵接面88的第1外連桿端38A的旋轉量變得越少。藉由讓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接觸於拉入位置抵接面88,來抑制第1外連桿端38A繞第1外連桿軸心X1且朝第1外連桿旋轉方向PL1的旋轉。於是藉由將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旋入於拉入位置調整孔84,則能選擇性地調整鏈條導件44的拉入位置PG1以遠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
如圖1及圖5所示,鏈條驅動方向D4定義為當踩踏時在鏈條接收槽44C之驅動鏈條18移動的方向。鏈條驅動方向D4,例如對應於從人力驅動車10的後方朝向前方的方向。位置調整構造76,例如相對於鏈條驅動方向D4配置於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下游側。例如,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相對於鏈條驅動方向D4配置於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下游側。
參考圖15至圖17,來說明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的前撥鏈器30的調整方法。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的前撥鏈器30的調整方法,是在安裝狀態進行。當纜線扣件54處於纜線固定狀態時,藉由讓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相對於外連桿38旋轉,來調整鏈條導件44相對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位置。調整方法包含:第1步驟、第2步驟、及第3步驟。
第1步驟,是將內金屬線20A固定於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的步驟。在第1步驟,例如是圖15所示的纜線釋放狀態的一個例子,例如將纜線扣件54卸下。在第1步驟,讓纜線扣件54成為纜線釋放狀態,且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配置在第1安裝位置。在纜線扣件54為纜線釋放狀態的情況,藉由外連桿彈壓構件36B的彈壓力,讓鏈條導件44移動到拉入位置PG1。內金屬線20A,配置在纜線導引溝部66且通過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上,藉由將纜線扣件54從纜線釋放狀態切換成纜線固定狀態,而將內金屬線20A固定於纜線固定板60與纜線致動器62之間。
第2步驟,是將鏈條導件44移動到拉出位置PG2的步驟。在第2步驟,如圖16所示,藉由操作變速操作部,讓鏈條導件44移動到拉出位置PG2。
第3步驟,是用來調整鏈條導件44相對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位置的步驟。在第3步驟,藉由將致動器調節器70旋入於纜線調節器56的調整孔72,讓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朝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旋轉,從圖16的狀態變化成圖17所示的狀態。藉由讓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朝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旋轉,則內金屬線20A繞安裝孔軸心A1朝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旋轉,所以內金屬線20A的張力變強。由於內金屬線20A的張力變強,所以第1外連桿端38A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朝第2外連桿旋轉方向PL2旋轉。藉由第1外連桿端38A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朝第2外連桿旋轉方向PL2旋轉,讓第2外連桿端38B朝橫向D2移動以遠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由於第2外連桿端38B朝橫向D2移動以遠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所以鏈條導件44也朝橫向D2移動以遠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由於鏈條導件44朝橫向D2移動,所以因應橫向內導引板44B與驅動鏈條18的位置關係來調整鏈條導件44的位置。
如圖18所示,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對前撥鏈器30的調整方法,例如使用第1夾具J1。在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位於第1安裝位置的狀態,為了抑制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的旋轉,將第1夾具J1配置在纜線致動器62與外連桿38之間。在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對前撥鏈器30的調整方法的第1步驟,將第1夾具J1安裝於前撥鏈器30。在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對前撥鏈器30的調整方法的第2步驟之後的步驟,是將第1夾具J1從前撥鏈器30卸下。藉由第1夾具J1,在第1步驟抑制了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朝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的旋轉,所以在纜線固定螺栓58的纜線固定螺紋部58C的第1公螺紋為正螺紋(順時鐘方向)的情況,容易進行上述第1步驟的內金屬線20A的固定。也可因應需要將第1夾具J1省略。
在省略第1夾具J1的情況,也可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作成:藉由將纜線固定螺栓58朝第2纜線旋轉方向PC2旋入於致動器孔62B,而將纜線扣件54從纜線釋放狀態切換成纜線固定狀態。也就是說,纜線固定螺栓58的纜線固定螺紋部58C的第1公螺紋部也能用逆螺紋(逆時鐘方向)。在纜線固定螺栓58的纜線固定螺紋部58C的第1公螺紋部為逆螺紋的情況,即使將纜線固定螺栓58朝第2纜線旋轉方向PC2旋入於致動器孔62B,也能抑制纜線致動器62朝第1纜線旋轉方向PC1的旋轉,而容易進行上述第1步驟的內金屬線20A的固定。
在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對前撥鏈器30的調整方法,例如使用第2夾具J2。在未將內金屬線20A配置於內金屬線通路74的情況,是將第2夾具J2配置於內金屬線通路74且貫穿內金屬線通路74。藉由第2夾具J2,能抑制泥巴等造成未使用的內金屬線通路74堵塞。在第1夾具J1配置於纜線致動器62與外連桿38之間的情況,為了抑制第1夾具J1從前撥鏈器30脫落,也可將第2夾具J2與第1夾具J1一體形成。也可因應需要將第2夾具J2省略。
<第2實施方式>
參考圖19及圖20針對第2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加以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不具備纜線調節器56,且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大小不同,以及前撥鏈器30不具備內金屬線通路74,其他與第1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相同。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不具備有纜線調節器56。本實施方式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的纜線扣件90例如包含纜線固定螺栓92。例如纜線扣件90包含纜線固定板94。纜線固定板94的板孔,例如貫穿成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讓纜線固定螺栓92的纜線固定軸通過。
在本實施方式,藉由將纜線固定螺栓92相對於外連桿38的安裝孔40旋入,而將纜線固定螺栓92螺合於外連桿38的安裝孔40。在本實施方式,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是在安裝孔軸方向D3固定於纜線固定螺栓92的纜線固定頭與外連桿38之間。在本實施方式,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是在安裝孔軸方向D3固定於纜線扣件90的纜線固定板94與外連桿38之間。
在本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大小與第1實施方式的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大小不同。在本實施方式,在從視點方向D1觀察的情況,在與安裝孔軸方向D3垂直的方向的開口部48的長度,較第1實施方式的與安裝孔軸方向D3垂直的方向的開口部48的長度更短。只要是在從視點方向D1觀察的情況能通過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看到支承螺栓46,則本實施方式的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大小與第1實施方式的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大小不同也可以。
本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不具備內金屬線通路74。在本實施方式,在固定於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的內金屬線20A的端部安裝著端蓋20C。
<第3實施方式>
參考圖21至圖23針對第3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加以說明。第3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外連桿38的安裝孔40的構造不同,其他與第1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相同。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圖2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安裝孔40的安裝孔軸心AX1,朝與第1外連桿軸心X1不同的方向延伸。安裝孔軸心AX1,例如在安裝狀態沿著人力驅動車10的上下方向延伸。第1外連桿軸心X1,例如在前撥鏈器30的組裝狀態朝與安裝孔軸心A1不同的方向延伸。在將安裝孔軸心AX1平行移動讓安裝孔軸心AX1與第1外連桿軸心X1交叉的情況,安裝孔軸心AX1與第1外連桿軸心X1構成的角度例如為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在將安裝孔軸心AX1平行移動讓安裝孔軸心AX1與第1外連桿軸心X1交叉的情況,安裝孔軸心AX1與第1外連桿軸心X1構成的角度例如為90度。
外連桿38例如包含內金屬線導引部96。內金屬線導引部96,用來將內金屬線20A從波登型纜線安裝部36A導引至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內金屬線導引部96,例如設置在外連桿38之中朝向基座構件32側的面部。內金屬線導引部96,用來將內金屬線20A沿著外連桿38從波登型纜線安裝部36A導引至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
內金屬線導引部96包含:第1導引部96A、第2導引部96B。第1導引部96A,用來將內金屬線20A從波登型纜線安裝部36A導引至外連桿38。第1導引部96A,例如在從波登型纜線安裝部36A起至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的部分,包含將外連桿38之中朝向基座構件32側的面部予以覆蓋的突起。內金屬線20A,設置在:第1導引部96A的突起、與外連桿38之中朝向基座構件32側的面部之間。藉由突起將內金屬線20A朝向外連桿38按壓,而將內金屬線20A從波登型纜線安裝部36A朝向外連桿38導引。
第2導引部96B,將藉由第1導引部96A朝向外連桿38導引的內金屬線20A,導引到纜線扣件54與纜線調節器56之間。第2導引部96B,例如具有:從外連桿38的端部朝向安裝孔40形成的溝部。內金屬線20A配置於第2導引部96B的溝部。藉由將內金屬線20A配置於第2導引部96B的溝部,而將其導引於纜線扣件54與纜線調節器56之間。
由於藉由內金屬線導引部96,將內金屬線20A沿著外連桿38配置,所以在第1外連桿端38A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旋轉的情況,內金屬線20A不易朝與內金屬線20A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動。於是本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即使安裝孔軸心AX1朝與第1外連桿軸心X1不同的方向延伸,也能適當地維持內金屬線20A的張力。
如圖22及圖2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在第1安裝位置及第2安裝位置之間移動的情況,朝與第1實施方式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不同的方向移動。本實施方式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例如在安裝狀態繞著:沿著人力驅動車1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安裝孔軸心AX1旋轉。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例如在安裝狀態沿著與人力驅動車10的上下方向交叉的平面移動。致動器調節器70,隔著外連桿38而配置在基座構件32的相反側。
本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使用者可從人力驅動車10的上方觀察來操作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所以可提升使用者的操作性。於是在本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30,由於使用者可適當地操作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所以有助於可用性。
<變更例>
關於各實施方式的說明,是本發明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採取的型態的例子,並非意圖限制其形態。本發明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可採取例如以下所示的各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及未相互矛盾的至少兩個變形例組合的型態。在以下的變更例,針對與實施方式共通的部分,加上與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
纜線扣件54也可不包含纜線固定板60。在纜線扣件54不包含纜線固定板60的情況,也可將內金屬線20A固定於纜線固定螺栓58與纜線致動器62之間。
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也可包括: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兩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或四個以上的纜線固定突出部68。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68的數量,例如可因應纜線導引溝部66的長度、安裝孔40的直徑等設定。
內金屬線通路74也可設置於第1外連桿軸構件38X以外的部位。例如也可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除了第1外連桿軸構件38X之外設置在第2外連桿軸構件38Y、第1內連桿軸構件42X、及第2內連桿軸構件42Y的至少一個。而且也可將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設置在外連桿38,且與第1外連桿軸心X1及第2外連桿軸心X2的任一個都不同軸。只要在外連桿38設置貫穿孔作為內金屬線通路74而能適當地導引內金屬線20A即可。
位置調整構造76,也可只包含: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的任一個。在位置調整構造76只包含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的情況,可至少調整鏈條導件44的拉出位置PG2,藉由位置調整構造76能容易調整鏈條導件44的位置。在位置調整構造76只包含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的情況,可至少調整鏈條導件44的拉入位置PG1,藉由位置調整構造76能容易調整鏈條導件44的位置。
位置調整構造76,也可只包含:拉出位置調整孔82、及拉入位置調整孔84的任一個。例如在位置調整構造76只包含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的情況,位置調整構造76也可只包含拉出位置調整孔82。例如在位置調整構造76只包含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的情況,位置調整構造76也可只包含拉入位置調整孔84。
位置調整構造76,只要是與外連桿內側面38D不同的面部,也可設置在外連桿外側面38C以外的外連桿38的面部。在位置調整構造76設置在與外連桿內側面38D不同的面部的情況,相較於將位置調整構造76設置在基座構件等的情況,能讓用來操作位置調整構造76的工具T2更容易接近。
外連桿外側面38C的位置調整構造76與開口部48的配置方式也可任意變更。例如,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也可相對於鏈條驅動方向D4配置於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上游側。或者,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也可配置於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上側,且在相對於鏈條驅動方向D4垂直的方向並排。
在第2實施方式,前撥鏈器30也可具備內金屬線通路74。例如內金屬線通路74設置於第1外連桿軸構件38X。
在第2實施方式,外連桿38也可具有纜線導引溝部66。
在第2實施方式,外連桿38也可具有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
在第2實施方式,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大小也可與第1實施方式的外連桿38的開口部48的大小相同。
例如前撥鏈器30,具備有:基座構件32、外連桿38、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基座構件32,連接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外連桿38,具有第1外連桿端38A與第2外連桿端38B,第1外連桿端38A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旋轉地連接於基座構件32,在前撥鏈器30安裝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安裝狀態,外連桿38的至少局部相較於基座構件3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設置於外連桿38;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包含纜線扣件54、纜線調節器56;纜線扣件54,用來切換纜線固定狀態與纜線釋放狀態,且當纜線扣件54處於纜線固定狀態時,纜線扣件54將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固定,當纜線扣件54處於纜線釋放狀態時,纜線扣件54將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釋放;纜線調節器56,用來移動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當纜線扣件54處於纜線固定狀態時,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相對於外連桿38旋轉;如果設置有上述構造的話則其他構造也可省略。
例如前撥鏈器30,具備有:基座構件32、內連桿42、外連桿38、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基座構件32,連接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內連桿42,具有第1內連桿端42A與第2內連桿端42B,第1內連桿端42A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Y1旋轉地連接於基座構件32;外連桿38,具有第1外連桿端38A與第2外連桿端38B,第1外連桿端38A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旋轉地連接於基座構件32,在前撥鏈器30安裝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安裝狀態,外連桿38相較於內連桿4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未經由其他連桿而設置於內連桿42及外連桿38的其中一方;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包含纜線扣件54、纜線調節器56;纜線扣件54,用來切換纜線固定狀態與纜線釋放狀態,且當纜線扣件54處於上述纜線固定狀態時,纜線扣件54將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固定,當纜線扣件54處於纜線釋放狀態時,纜線扣件54將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釋放;纜線調節器56,用來移動波登型纜線20的內金屬線20A;在纜線扣件54處於纜線固定狀態時,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相對於內連桿42及外連桿38的其中一方旋轉;如果設置有上述構造的話則其他構造也可省略。
例如前撥鏈器30,具備有:基座構件32、內連桿42、外連桿38、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內金屬線通路74;基座構件32,連接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內連桿42,具有第1內連桿端42A與第2內連桿端42B,第1內連桿端42A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Y1旋轉地連接於基座構件32;外連桿38,具有第1外連桿端38A與第2外連桿端38B,第1外連桿端38A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旋轉地連接於基座構件32,在前撥鏈器30安裝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安裝狀態,外連桿38相較於內連桿4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設置於外連桿38;內金屬線通路74設置於外連桿38;如果設置有上述構造的話則其他構造也可省略。
例如前撥鏈器30,具備有:基座構件32、外連桿38、鏈條導件44、位置調整構造76;基座構件32,連接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外連桿38,具有第1外連桿端38A、第2外連桿端38B、與開口部48,第1外連桿端38A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旋轉地連接於基座構件32,在前撥鏈器30安裝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安裝狀態,外連桿38的至少局部相較於基座構件3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鏈條導件44,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X2旋轉地連接於外連桿38的第2外連桿端38B,且相對於基座構件32在拉入位置PG1與拉出位置PG2之間移動;拉出位置PG2,是在安裝狀態,較拉入位置PG1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位置調整構造76,包含: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的至少一個;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設置於外連桿38,且為了將相對於基座構件32的鏈條導件44的拉出位置PG2選擇性地調整,而選擇性地接觸基座構件32;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設置於外連桿38,且為了將相對於基座構件32的鏈條導件44的拉入位置PG1選擇性地調整,而選擇性地接觸基座構件32;如果設置有上述構造的話則其他構造也可省略。本變更例的前撥鏈器30,也可進一步包含內金屬線固定構造52。
例如前撥鏈器30,具備有:基座構件32、內連桿42、外連桿38、鏈條導件44、位置調整構造76;基座構件32,連接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內連桿42,具有第1內連桿端42A與第2內連桿端42B,第1內連桿端42A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Y1旋轉地連接於基座構件32;外連桿38,具有第1外連桿端38A、第2外連桿端38B、與開口部48,第1外連桿端38A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X1旋轉地連接於基座構件32,在前撥鏈器30安裝於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的安裝狀態,外連桿38相較於內連桿42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鏈條導件44,可繞第2內連桿軸心Y2旋轉地連接於內連桿42的第2內連桿端42B,且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X2旋轉地連接於外連桿38的第2外連桿端38B,且相對於基座構件32在拉入位置PG1與拉出位置PG2之間移動;拉出位置PG2,是在安裝狀態,較拉入位置PG1距離人力驅動車10的框架12更遠;位置調整構造76,包含: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及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的至少一個;拉出位置調整螺栓78,設置於外連桿38,且為了將相對於基座構件32的鏈條導件44的拉出位置PG2選擇性地調整,而選擇性地接觸基座構件32;拉入位置調整螺栓80,設置於外連桿38,且為了將相對於基座構件32的鏈條導件44的拉入位置PG1選擇性地調整,而選擇性地接觸基座構件32;如果設置有上述構造的話則其他構造也可省略。
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至少一個」的表現方式,代表所需要的選項的「一個以上」。作為一個例子,在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至少一個」的表現方式,如果選項的數量為兩個的話,則代表「只有一個選項」或「兩個選項雙方」。作為其他例子,在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至少一個」的表現方式,如果選項的數量為三個以上的話,則代表「只有一個選項」或「兩個以上的任意選項的組合」。
10:人力驅動車
12:框架
20:波登型纜線
20A:內金屬線
30:前撥鏈器
32:基座構件
38:外連桿
38A:第1外連桿端
38B:第2外連桿端
40:安裝孔
42:內連桿
42A:第1內連桿端
42B:第2內連桿端
44:鏈條導件
52:內金屬線固定構造
54:纜線扣件
56:纜線調節器
58:纜線固定螺栓
58A:纜線固定頭
58B:纜線固定軸
58C:纜線固定螺紋部
60:纜線固定板
60A:板孔
62:纜線致動器
62B:致動器孔
62C:致動器孔螺紋部
64:致動器固定螺栓
64A:致動器固定頭
64B:致動器固定軸
64C:致動器固定螺紋部
66:纜線導引溝部
68:纜線固定突出部
70:致動器調節器
70A:致動器調整螺紋部
72:調整孔
72A:調整孔螺紋部
74:內金屬線通路
90:纜線扣件
92:纜線固定螺栓
94:纜線固定板
[圖1]是顯示第1實施方式的人力驅動車的前撥鏈器及其周邊的人力驅動車的側視圖。
[圖2]是顯示圖1的前撥鏈器及其周邊的後視圖。
[圖3]是圖2的3-3線的前撥鏈器的剖面圖。
[圖4]是圖1的前撥鏈器的底視圖。
[圖5]是圖1的前撥鏈器的立體圖。
[圖6]是在圖1的前撥鏈器中,顯示在支承螺栓卡合著用來使支承螺栓旋轉的工具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7]是顯示圖1的前撥鏈器的纜線致動器位於第1安裝位置的情況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及其周邊的立體圖。
[圖8]是顯示圖7的纜線致動器位於第2安裝位置的情況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及其周邊的立體圖。
[圖9]是圖7的纜線致動器的正視圖。
[圖10]是顯示圖1的前撥鏈器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及其周邊的立體圖。
[圖11]是沿著圖5的11-11線的剖面圖。
[圖12]是顯示圖11的位於第2安裝位置的纜線致動器移動到第1安裝位置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13]是沿著圖5的13-13線的剖面圖。
[圖14]是顯示圖13的位於拉出位置的鏈條導件移動到拉入位置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15]是顯示圖2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所進行的前撥鏈器的調整方法的第1步驟的示意圖。
[圖16]是顯示圖2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所進行的前撥鏈器的調整方法的第2步驟的示意圖。
[圖17]是顯示圖2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所進行的前撥鏈器的調整方法的第3步驟的一個例子的示意圖。
[圖18]是顯示在圖1的前撥鏈器的調整所使用的夾具的立體圖。
[圖19]是顯示第2實施方式的人力驅動車的前撥鏈器及其周邊的後視圖。
[圖20]是圖19的前撥鏈器的立體圖。
[圖21]是顯示第3實施方式的人力驅動車的前撥鏈器的立體圖。
[圖22]是顯示圖21的前撥鏈器的纜線致動器位於第1安裝位置的情況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及其周邊的立體圖。
[圖23]是顯示圖22的纜線致動器位於第2安裝位置的情況的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及其周邊的立體圖。
10:人力驅動車
12:框架
16:前鏈輪
16A:第1鏈輪
16B:第2鏈輪
18:驅動鏈條
20:波登型纜線
20A:內金屬線
20B:外殼罩
30:前撥鏈器
32:基座構件
34:框架安裝部
34A:夾具
36:主體部
36A:波登型纜線安裝部
36B:外連桿彈壓構件
38:外連桿
38A:第1外連桿端
38B:第2外連桿端
38C:外連桿外側面
38D:外連桿內側面
38X:第1外連桿軸構件
38Y:第2外連桿軸構件
42:內連桿
42A:第1內連桿端
42B:第2內連桿端
42X:第1內連桿軸構件
42Y:第2內連桿軸構件
44:鏈條導件
44A:橫向外導板
44B:橫向內導板
44C:鏈條接收槽
46:支承螺栓
52:內金屬線固定構造
54:纜線扣件
56:纜線調節器
62:纜線致動器
70:致動器調節器
74:內金屬線通路
74A:內金屬線溝部
A1:安裝孔軸心
D1:視點方向
PC1:第1纜線旋轉方向
PC2:第2纜線旋轉方向
PG1:拉入位置
PG2:拉出位置
PL1:第1外連桿旋轉方向
PL2:第2外連桿旋轉方向
X1:第1外連桿軸心
X2:第2外連桿軸心
Y1:第1內連桿軸心
Y2:第2內連桿軸心
Claims (23)
- 一種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具備有:基座構件、外連桿、內金屬線固定構造; 上述基座構件,連接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框架; 上述外連桿,具有第1外連桿端與第2外連桿端,上述第1外連桿端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在上述前撥鏈器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的安裝狀態,上述外連桿的至少局部相較於上述基座構件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設置於上述外連桿; 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包含:纜線扣件、纜線調節器; 上述纜線扣件,用來切換纜線固定狀態與纜線釋放狀態,且當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固定狀態時,上述纜線扣件將波登型纜線的內金屬線固定,當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釋放狀態時,上述纜線扣件將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釋放; 上述纜線調節器,用來移動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 當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固定狀態時,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相對於上述外連桿旋轉。
- 如請求項1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進一步具備有鏈條導件, 上述鏈條導件,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第2外連桿端,且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移動; 上述拉出位置,是在上述安裝狀態,較上述拉入位置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 如請求項2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進一步具備有內連桿, 上述內連桿具有第1內連桿端與第2內連桿端, 上述第1內連桿端,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 上述鏈條導件,可繞第2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內連桿的上述第2內連桿端, 上述外連桿,在上述安裝狀態,較上述內連桿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 如請求項1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外連桿具有安裝孔,上述安裝孔包含安裝孔軸心; 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可繞上述安裝孔軸心旋轉地安裝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安裝孔。
- 如請求項4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纜線扣件包含纜線固定螺栓, 上述纜線固定螺栓具有:纜線固定頭與纜線固定軸; 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纜線致動器,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致動器孔; 上述纜線致動器安裝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安裝孔; 上述纜線固定螺栓的上述纜線固定軸,安裝於上述纜線致動器的上述致動器孔,且在上述前撥鏈器的組裝狀態的相對於上述安裝孔軸心的安裝孔軸方向,將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於上述纜線固定螺栓的上述纜線固定頭與上述纜線致動器之間。
- 如請求項5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纜線扣件包含纜線固定板, 上述纜線固定板具有:在上述連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讓上述纜線固定軸通過且貫穿的板孔; 上述纜線固定螺栓的上述纜線固定軸,安裝於上述纜線致動器的上述致動器孔,且在上述前撥鏈器的組裝狀態的上述安裝孔軸方向,將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於上述纜線扣件的上述纜線固定板與上述纜線致動器之間。
- 如請求項5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致動器固定螺栓,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具有致動器固定頭與致動器固定軸; 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的上述致動器固定頭,在上述前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接觸於上述外連桿, 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的上述致動器固定軸,在上述前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安裝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安裝孔與上述纜線致動器的上述致動器孔。
- 如請求項5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纜線固定螺栓,具有在上述纜線固定軸處形成的纜線固定螺紋部, 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在上述致動器孔處形成的致動器孔螺紋部, 上述纜線固定螺紋部螺合於上述致動器孔螺紋部。
- 如請求項8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致動器固定螺栓, 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具有:致動器固定頭與致動器固定軸; 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具有在上述致動器固定軸處形成的致動器固定螺紋部, 上述致動器固定螺紋部,形成為用來螺合於上述致動器孔螺紋部。
- 如請求項9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纜線固定軸及上述致動器固定軸,在上述前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配置成在上述安裝孔軸方向互相分離。
- 如請求項4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纜線致動器、致動器固定螺栓; 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致動器孔; 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具有致動器固定頭與致動器固定軸; 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的上述致動器固定頭,在上述前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接觸於上述外連桿, 上述致動器固定螺栓的上述致動器固定軸,在上述前撥鏈器的上述組裝狀態,安裝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安裝孔與上述纜線致動器的上述致動器孔。
- 如請求項5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致動器調節器, 上述致動器調節器用來調整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相對於上述外連桿的旋轉, 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調整孔,上述調整孔用來接收上述致動器調節器。
- 如請求項12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致動器調節器,具有致動器調整螺紋部, 上述纜線調節器,具有在上述調整孔處形成的調整孔螺紋部, 上述致動器調整螺紋部用來螺合於上述調整孔螺紋部。
- 如請求項1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纜線調節器包含纜線致動器, 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纜線導引溝部, 上述纜線導引溝部,在上述前撥鏈器的組裝狀態用來接收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
- 如請求項14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纜線致動器,具有在上述纜線導引溝部處設置的至少一個纜線固定突出部, 上述至少一個的纜線固定突出部,用來促進上述纜線扣件與上述纜線調節器之間的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的固定。
- 一種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具備有:基座構件、內連桿、外連桿、內金屬線固定構造; 上述基座構件,連接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框架; 上述內連桿,具有第1內連桿端與第2內連桿端,上述第1內連桿端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 上述外連桿,具有第1外連桿端與第2外連桿端,上述第1外連桿端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在上述前撥鏈器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的安裝狀態,上述外連桿相較於上述內連桿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未經由其他連桿而設置於上述內連桿及上述外連桿的其中一方; 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包含:纜線扣件、纜線調節器; 上述纜線扣件,用來切換纜線固定狀態與纜線釋放狀態,且當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固定狀態時,上述纜線扣件將波登型纜線的內金屬線固定,當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釋放狀態時,上述纜線扣件將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釋放; 上述纜線調節器,用來移動上述波登型纜線的上述內金屬線; 在上述纜線扣件處於上述纜線固定狀態時,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相對於上述內連桿及上述外連桿的上述其中一方旋轉。
- 如請求項16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進一步具備有鏈條導件, 上述鏈條導件,可繞第2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內連桿的上述第2內連桿端,且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第2外連桿端,且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移動; 上述拉出位置,是在上述安裝狀態,較上述拉入位置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 一種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具備有:基座構件、內連桿、外連桿、內金屬線固定構造、內金屬線通路; 上述基座構件,連接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框架; 上述內連桿,具有第1內連桿端與第2內連桿端,上述第1內連桿端可繞第1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 上述外連桿,具有第1外連桿端與第2外連桿端,上述第1外連桿端可繞第1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基座構件,在上述前撥鏈器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的安裝狀態,上述外連桿相較於上述內連桿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上述內金屬線固定構造設置於上述外連桿; 上述內金屬線通路設置於上述外連桿。
- 如請求項18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進一步具備有鏈條導件, 上述鏈條導件,可繞第2內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內連桿的上述第2內連桿端,且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第2外連桿端,且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移動; 上述拉出位置,是在上述安裝狀態,較上述拉入位置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 如請求項18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內金屬線通路,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端及上述第2外連桿端的至少一個。
- 如請求項20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進一步具備有鏈條導件, 上述鏈條導件,可繞第2外連桿軸心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外連桿的上述第2外連桿端,且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在拉入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移動; 上述拉出位置,是在上述安裝狀態,較上述拉入位置距離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更遠; 上述內金屬線通路,與上述第1外連桿軸心及上述第2外連桿軸心的至少一個同軸。
- 如請求項20或21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內金屬線通路,設置於上述第1外連桿端。
- 如請求項22的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其中,上述內金屬線通路,與上述第1外連桿軸心同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71750 | 2022-10-26 | ||
JP2022171750 | 2022-10-26 | ||
JP2023-026027 | 2023-02-22 | ||
JP2023026027A JP2024063716A (ja) | 2022-10-26 | 2023-02-22 | 人力駆動車用のフロントディレイ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17316A true TW202417316A (zh) | 2024-05-01 |
Family
ID=91024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36870A TW202417316A (zh) | 2022-10-26 | 2023-09-26 | 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DE (1) | DE102023208193A1 (zh) |
TW (1) | TW202417316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3120895A1 (de) * | 2023-08-07 | 2025-02-13 | Shimano Inc. | Vorderer umwerfer für ein muskelkraftbetriebenes fahrzeu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067641B2 (en) | 2011-10-03 | 2015-06-30 | Shimano, Inc. | Bicycle front derailleur with a variable actuation ratio |
-
2023
- 2023-08-28 DE DE102023208193.8A patent/DE102023208193A1/de active Pending
- 2023-09-26 TW TW112136870A patent/TW202417316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23208193A1 (de) | 2024-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22487B2 (en) | Front derailleur with mounting fixture | |
EP2030889B1 (en) |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 |
EP2689998B1 (en) | Electric bicycle | |
EP1547914B1 (en) | Bicycle front derailleur assembly | |
US20070191159A1 (en) | Bicycle derailleur | |
US8663043B2 (en) | Cable control actuating device for a bicycle derailleur | |
US20070191158A1 (en) | Bicycle front derailleur | |
JP7325970B2 (ja) | 人力駆動車用のドライブユニットおよび人力駆動車用のバッテリ保持装置 | |
US9248885B2 (en) | Derailleur | |
US20080087131A1 (en) | Bicycle handlebar assembly and bicycle brake/derailleur operating unit | |
US6482115B2 (en) | Cable connecting apparatus for a bicycle component | |
WO2019167787A1 (ja) | バッテリ装置、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動自転車 | |
TW202417316A (zh) | 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 | |
US20150094177A1 (en) | Derailleur | |
US20030150290A1 (en) | Twist-grip shift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 |
US20080084046A1 (en) | Bicycle electric cable tensioning assembly | |
JP7194907B2 (ja) | 電動自転車 | |
TWI243782B (en) | Bicycle control cable fixing device | |
CN111469974A (zh) | 自行车操作装置 | |
TW202417313A (zh) | 人力驅動車用前撥鏈器 | |
TWI585002B (zh) | 撥鏈器 | |
TW201628917A (zh) | 自行車驅動系統 | |
EP1698551A2 (en) | Bicycle control apparatus | |
JP2024063716A (ja) | 人力駆動車用のフロントディレイラ | |
TWI775954B (zh) | 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