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5106A - 固體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固體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15106A TW202315106A TW111145135A TW111145135A TW202315106A TW 202315106 A TW202315106 A TW 202315106A TW 111145135 A TW111145135 A TW 111145135A TW 111145135 A TW111145135 A TW 111145135A TW 202315106 A TW202315106 A TW 20231510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id
- state imaging
- imaging device
- semiconductor element
- logic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F30/00, e.g. radiation detectors comprising photodiode arrays
- H10F3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age sensors
- H10F39/80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age sensors of hybrid image senso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F30/00, e.g. radiation detectors comprising photodiode arrays
- H10F39/01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image sensors covered by group H10F39/12
- H10F39/0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image sensors covered by group H10F39/12 of hybrid image senso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F30/00, e.g. radiation detectors comprising photodiode arrays
- H10F39/10—Integrated devices
- H10F39/12—Image sensors
- H10F39/199—Back-illuminated image senso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F30/00, e.g. radiation detectors comprising photodiode arrays
- H10F3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age sensors
- H10F39/802—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elements in pixels, e.g. address-lines or gat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F30/00, e.g. radiation detectors comprising photodiode arrays
- H10F3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age sensors
- H10F39/811—Inter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tructures Or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ng Or Co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re Bond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ncapsulation Of And Coatings For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Dic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係關於可減低製造成本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將經單片化之記憶體電路及邏輯電路於水平方向進行佈局,藉由氧化膜嵌埋而平坦化之後,以於固體攝像元件之下內包於平面方向之方式積層。本揭示可應用於攝像裝置。
Description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尤其係關於可減低製造成本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固體攝像裝置以高解析、4K×2K超高解析、進而以超慢動作功能之形態而高畫質化,伴隨於此,像素數變多,變為高訊框率且高灰階。
由於傳送率為像素數×訊框率×灰階,故例如4k×2K=8M之像素下訊框率為240f/s、14bit灰階之情形時,變為8M×240f/s×14bit=26Gbps。
對於固體攝像元件後段之信號處理後,由於為色彩座標之RGB輸出,若為26G×3=78Gbps,則需要進而高速之傳送。
若以較少連接端子數進行高速傳送,則每1連接端子之信號率變高,用以取得高速傳送路徑之阻抗匹配之難易度變高,且時脈頻率較高,損耗亦變大,故消耗電力增大。
為避免該情況,較佳為增多連接端子數,分割傳送,延遲信號率。但,增多連接端子數時,由於配置對於固體攝像元件與後段之信號處理電路、或記憶體電路等之連接所需要之端子,故會導致各電路之封裝變大。
又,後段之信號處理電路、或記憶體電路所需要之電性配線之基板亦需要積層配線且配線密度更細微者,進而使配線路徑長度變長,伴隨於此,消耗電力變大。
若各電路之封裝變大,則安裝之基板本身亦變大,最終導致搭載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裝置構成其本身變大。
因此,作為用以使攝像裝置之構成小型化之技術,提案有藉由將固體攝像元件與信號處理電路、或記憶體電路等電路以晶圓狀態接合之WoW(Wafer on Wafer,堆疊晶圓)積層之技術(參照專利文獻1)。
藉由利用使用WoW之積層技術,可以較多細微配線連接半導體,故每1條之傳送速度變為低速,可抑制消耗電力。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09958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但,WoW之情形時,積層之晶圓之晶片只要為相同尺寸即可,但若構成為晶圓之各晶片尺寸不同,則必須使尺寸與最大晶片尺寸一致,每個電路之理論產量變差,成本上昇。
又,所積層之各晶圓之良率由於係各晶圓之晶片不良所積層之其他晶圓之晶片亦作為不良處理,積層全體之晶圓之良率成為各晶圓良率之乘積(相乘),故導致良率惡化,成本上昇。
又,亦提案有形成小型凸塊而將晶片尺寸不同之晶片連接之技術。該情形時,由於將良品篩選後之不同尺寸之晶片經由凸塊連接,故各晶圓之理論產量差或各晶片之良率之影響較少。
但,由於小型凸塊之形成較困難,又,連接間距受限制,故連接端子數無法多於WoW。又,由於以安裝製程連接,故當連接端子數變多時,因連接所致之良率降低而使成本上昇。又,由於安裝製程之連接亦各自接合,故連接花費之時間變長,故製程成本增大。
本揭示係鑑於此種狀況而完成者,尤其係可減低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成本者。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固體攝像元件為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包含:第1半導體元件,其具有以像素單位產生像素信號之攝像元件;第2半導體元件,其藉由嵌埋構件嵌埋上述像素信號之信號處理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及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且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而積層。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可設為大於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者。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可設為小於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者。
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中可包含第1信號處理電路及第2信號處理電路,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中,上述第1信號處理電路及上述第2信號處理電路可於水平方向並列配置,並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
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中可包含第1信號處理電路及第2信號處理電路,上述配線中可包含第1配線及第2配線,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中,上述第1信號處理電路可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且可包含上述第2信號處理電路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之第3半導體元件,上述第1配線可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電性連接,上述第2配線可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電性連接,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而積層。
上述配線可設為CuCu接合。
上述配線可經由通孔電性連接。
上述配線可經由自上述攝像元件之攝像面側形成之通孔電性連接。
上述配線可經由自上述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之相反側之面形成之通孔電性連接。
上述嵌埋構件可設為氧化膜。
上述嵌埋構件可設為有機材料。
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內,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係以將上述信號處理電路間之間隙設為最小之方式進行佈局,可藉由包含有機材料之上述嵌埋構件嵌埋。
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中,除了上述信號處理電路外,可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包含半導體元件之包含虛設配線之虛設電路。
於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積層之面相反側之面,可積層包含高於特定熱傳導率之構件之散出熱的散熱構件。
上述散熱構件可包含SiC、AlN、SiN、Cu、Al及C。
上述散熱構件可包含循環冷卻水之水路。
上述信號處理電路可包含邏輯電路、記憶體電路、電源電路、圖像信號壓縮電路、時脈電路及光通信轉換電路。
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亦可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於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
上述信號處理電路可為其一部分對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定位抵接,自抵接部位之周邊部位逐漸接合後,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
上述其一部分可包含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之端邊及端點。
上述信號處理電路可小於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
上述信號處理電路可為其一部分對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定位抵接,自抵接部位之周邊部位逐漸接合後,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
上述其一部分可包含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之端邊及端點。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係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元件之製造方法,該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包含:第1半導體元件,其具有以像素單位產生像素信號之攝像元件;第2半導體元件,其藉由嵌埋構件嵌埋上述像素信號之信號處理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及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且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予以積層,該製造方法係將具有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之上述攝像元件之第1晶圓、與再配置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之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中由電性檢查判定為良品之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並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之第2晶圓,以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間之配線電性連接之方式,以氧化膜接合予以積層後,進行單片化。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攝像裝置為具備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攝像裝置,該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包含:第1半導體元件,其具有以像素單位產生像素信號之攝像元件;第2半導體元件,其藉由嵌埋構件嵌埋上述像素信號之信號處理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及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且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予以積層。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電子機器為具備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電子機器,該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包含:第1半導體元件,其具有以像素單位產生像素信號之攝像元件;第2半導體元件,其藉由嵌埋構件嵌埋上述像素信號之信號處理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及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且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予以積層。
本揭示之一態樣中,將具有以像素單元產生像素信號之攝像元件之第1半導體元件與藉由嵌埋構件嵌埋上述像素信號之信號處理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之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藉由配線電性連接,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予以積層。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揭示之一態樣,尤其可減低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成本。
以下,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針對本揭示之較佳實施形態詳細說明。另,本說明書及圖式中,對於實質上具有同一功能構成之構成要素,藉由標註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又,按以下之順序進行說明。
1.本揭示之概要
2.第1實施形態
3.第2實施形態
4.第3實施形態
5.第4實施形態
6.第5實施形態
7.第5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8.第6實施形態
9.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
10.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變化例
11.散熱構造
12.對電子機器之應用例
13.攝像元件之使用例
14.對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應用例
15.對移動體之應用例
<<1.本揭示之概要>>
本揭示係可減低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成本者。
此處,說明本揭示時,針對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WoW(Wafer on Wafer,堆疊晶圓)進行說明。
WoW例如如圖1所示,為將包含固體攝像裝置、信號處理電路或記憶體電路等之IC的電路以晶圓狀態接合並積層之技術。
圖1係模式性表示將形成複數個固體攝像元件11之晶圓W1、形成複數個記憶體電路12之晶圓W2、及形成複數個邏輯電路13之晶圓W3以精巧地對位之狀態接合並積層之WoW。
藉由將如此積層之構成單片化,例如形成如圖2所示之固體攝像裝置。
圖2之固體攝像裝置1中,構成為自上依序積層晶載透鏡與晶載彩色濾光片10、固體攝像元件11、記憶體電路12、邏輯電路13及支撐基板14。
此處,藉由應用WoW之技術,將固體攝像元件11與記憶體電路12電性連接之配線21-1,及將記憶體電路12與邏輯電路13電性連接之配線21-2可以細微間距連接。
結果,由於可增大配線數,故可減低各信號線之傳送速度,故可謀求省電化。
但,積層之固體攝像裝置11、記憶體電路12及邏輯電路13之各者所需要之面積不同,故於面積小於最大固體攝像元件11的記憶體電路12之圖中之左右,產生未形成電路亦未形成配線之空間Z1。又,於面積小於記憶體電路12之邏輯電路之圖中之左右,產生未形成電路亦未形成配線之空間Z2。
即,該空間Z1、Z2係起因於固體攝像元件11、記憶體電路12及邏輯電路13之各者所需要之面積不同而產生者,圖2中,產生以需要最大面積之固體攝像元件11為基準進行積層之結果。
藉此,固體攝像裝置1之製造理論產量減低,結果增大製造成本。
又,圖1中,對於形成於晶圓W1至W3各者之固體攝像元件11、記憶體電路12及邏輯電路13中成為不良之構成,以塗黑方格表現。即,圖1中,顯示於各晶圓W1至W3各分別產生2個不良。
如圖1所示,形成於晶圓W1至W3各者之固體攝像元件11、記憶體電路12及邏輯電路13中產生之不良並非一定產生於同一位置。因此,如圖1所示,作為積層而形成之固體攝像裝置1,產生於固體攝像元件11之晶圓W1上標註有十字符號之6個不良。
藉此,對於6個不良之固體攝像裝置1,各個固體攝像元件11、記憶體電路12及邏輯電路13之3個零件中,儘管至少2個零件並非不良,卻仍分別作為6個不良予以處理,對於各零件,原本2個的良率係堪用,但成為經累計晶圓之片數之分別6個的良率。
結果,降低固體攝像裝置1之良率,增大製造成本。
又,如圖3所示,考慮將晶片尺寸不同之固體攝像元件11、記憶體電路12及邏輯電路13單片化後,僅選擇配置良品,形成小型凸塊並連接。
圖3之固體攝像裝置1中,構成為自上起積層晶載透鏡與晶載彩色濾光片10、固體攝像元件11,於其下,記憶體電路12及邏輯電路13積層於同一層,於其下設置並積層支撐基板14。又,固體攝像元件11、配置於同一層之記憶體電路12及邏輯電路13係經由小型凸塊31電性連接。
圖3之固體攝像裝置1中,良品篩選後之不同尺寸之晶片經由凸塊31連接之後,降低各晶圓之理論產量差,或各晶片之良率之影響。
但,小型凸塊31之形成較困難,如圖3所示,由於縮小連接間距d2有界限,故無法小於使用WoW之情形之圖2之連接間距d1。
因此,使用凸塊積層之圖3之固體攝像裝置1與藉由WoW積層之圖2之固體攝像裝置1相比,無法增多連接端子數。又,如圖3之固體攝像裝置1,使用凸塊連接之情形時,若連接端子數變多,則以安裝製程接合,故導致產生接合之良率降低,成本增大。再者,安裝製程之凸塊之連接亦各自作業,故各製程之時間變長,製程成本亦增大。
基於以上,本揭示之攝像元件基於理論產量、安裝成本及製程成本之觀點而言,係減低製造成本者。
<<2.第1實施形態>>
圖4係說明藉由製造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時使用之WoW技術積層複數個晶圓之構造之圖。
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時,係將包含形成有複數個固體攝像元件(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測器或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裝置))120之晶圓101與經再配置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晶圓102之2片晶圓以配線精密地對位之狀態積層。
於晶圓101,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有複數個固體攝像元件120。
於晶圓102再配置有複數個記憶體電路121,其於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於晶圓103上並單片化後,分別完成電性檢查,確認為良品晶片。
於晶圓102再配置有複數個邏輯電路122,其於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於晶圓104上並單片化後,分別完成電性檢查,確認為良品晶片。
<藉由利用圖4之WoW技術積層之晶圓形成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
藉由如圖4所示之WoW技術,積層複數個晶圓後,予以單片化,藉此形成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111(圖5)。
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例如設為如圖5所示之構成。另,圖5上段為側視剖視圖,下段為顯示自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上表面觀察之水平方向配置關係之圖。
圖5之上段之固體攝像裝置111自圖中上起積層晶載透鏡與晶載彩色濾光片131,及固體攝像元件120,於其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於同一層配置於左右並積層,於其下形成支撐基板132。即,如圖5之上段所示,圖5之固體攝像裝置111由包含由晶圓101形成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半導體元件層E1,及包含形成於晶圓102上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半導體元件層E2而構成。
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中,記憶體電路121上之端子120a係藉由利用CuCu連接而與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連接之配線134予以電性連接。
又,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中,邏輯電路122上之端子120a係藉由利用CuCu連接而與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連接之配線134予以電性連接。
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半導體元件層E2中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周邊部之空間,成為填滿氧化膜133之狀態。藉此,半導體元件層E2中,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成為嵌埋於氧化膜133之狀態。又,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半導體元件層E1與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半導體元件層E2之邊界,係藉由氧化膜接合,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經受接合。再者,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半導體元件層E2與支撐基板132係藉由氧化膜接合而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經受接合。
又,如圖5之下段所示,自上面觀察,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係以內包於最上層之固體攝像元件120存在之範圍內之方式配置。藉由如此配置,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層中,由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以外之空的空間縮小,故可提高理論產量。
圖4之晶圓102上,各個固體攝像裝置111被單片化時,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以自各個上面觀察,配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範圍內之方式,精緻地調整並再配置。
<圖5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
接著,參照圖6至圖9,針對圖5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另,圖6至圖9之側面剖視圖6A至6L係顯示固體攝像裝置111之側面剖視圖。
第1步驟中,如圖6之側面剖視圖6A所示,於再配置基板151上,進行電性檢查後,將確認為良品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以成為如圖5之下段所示之佈局之方式再配置。於再配置基板151上,塗佈黏著劑152,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藉由黏著劑152再配置於再配置基板151上並固定。
第2步驟中,如圖6之側面剖視圖6B所示,於以側面剖視圖6A所示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上表面成為下表面之方式反轉,成膜氧化膜,並於平坦化之支撐基板161上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進行氧化膜接合。
第3步驟中,如圖6之側面剖視圖6C所示,將再配置基板151與黏著劑152一起脫黏、剝離並去除。
第4步驟中,如圖7之側面剖視圖6D所示,將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圖中之上表面部分之矽層,減薄至不影響裝置之特性的高度A。
第5步驟中,如圖7之側面剖視圖6E所示,成膜作為絕緣膜發揮功能之氧化膜133,嵌埋包含經再配置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晶片。此時,以對應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高度,將氧化膜133之面平坦化。
第6步驟中,如圖7之側面剖視圖6F所示,藉由於經平坦化之氧化膜133上氧化膜接合支撐基板171,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經受接合。
第7步驟中,如圖8之側面剖視圖6G所示,將支撐基板171脫黏或藉由蝕刻去除。藉由第1步驟至第7步驟之處理,將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以圖5之下段所示之佈局再配置,以包含氧化膜133之絕緣膜嵌埋,成為完成於經平坦化之最上表面形成有氧化膜接合層135之狀態的晶圓102之狀態。
第8步驟中,如圖8之側面剖視圖6H所示,對用以與固體攝像元件120電性連接之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及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形成配線134。
第9步驟中,如圖8之側面剖視圖6I所示,來自晶圓102之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及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之配線134,及來自晶圓101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之配線134以成為適當對向位置之方式,完成對位。
第10步驟中,如圖9之側面剖視圖6J所示,來自晶圓102之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及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之配線134,及來自晶圓101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之配線134以藉由CuCu接合而連接之方式,藉由WoW使晶圓101、102貼合。藉由該處理,晶圓102之各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成為對晶圓101之各個固體攝像元件120電性連接之狀態。
第11步驟中,如圖9之側面剖視圖6K所示,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圖中上部之層即矽層薄壁化。
第12步驟中,如圖9之側面剖視圖6L所示,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131設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藉由單片化而完成固體攝像裝置111。
藉由如上之步驟,製造包含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第1層、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第2層之固體攝像裝置111。
藉由如此之構成,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電路間之連接以與WoW相同之方式,可藉半導體之微影技術,以微細配線之配線密度形成端子者連接,故可增多連接端子數,可減低各配線之信號處理速度,故可謀求消耗電力之減低。
又,由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僅連接良品晶片,故WoW之缺點即各晶圓之不良得以減低,故可減低良率損失之發生。
再者,由於連接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與WoW不同,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晶片尺寸無關,可設為儘可能小之尺寸,如圖5之下段所示,可配置成分別獨立之島形狀,故可提高連接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理論產量。
此係因固體攝像元件120需要用以對光學性光反應之最低限度之像素尺寸,故固體攝像元件120之製程製程中,不一定需要微細配線之製程,故可減低製程成本。又,邏輯電路122之製造製程藉由使用最尖端之微細配線之製程,而可減低消耗電力。再者,可提高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理論產量。結果,可減低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製造成本。
又,由於為可將晶片重新排列接合於晶圓之構造,故即使有難以於相同晶圓內製作以電源IC、時脈等類比電路、邏輯電路122完全不同之製程構成者之異種製程,或有晶圓尺寸之差異,亦可積層於1晶片。
又,以上,已針對使用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作為連接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之電路之例進行說明,但若為固體攝像元件120之控制之電路,及所拍攝之像素信號的處理之電路等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動作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則亦可為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以外之電路。作為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動作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亦可為例如電源電路、圖像信號壓縮電路、時脈電路及光通信轉換電路等。
<<3.第2實施形態>>
以上,已針對包含積層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層、再配置有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層之2層構成之固體攝像裝置111進行說明,但亦可為3層構成之固體攝像裝置111。
圖10係說明藉由製造本揭示之3層構造之固體攝像裝置時應用之WoW技術構成之晶圓之積層構造之圖。
圖10中,自圖中之上起積層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之晶圓101、再配置有記憶體電路121之晶圓201、及再配置有邏輯電路122之晶圓202。
晶圓101與圖4之晶圓101相同,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複數個固體攝像元件120。
於晶圓201上選擇並再配置有複數個記憶體電路121,該記憶體電路121係於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於晶圓103上並單片化後,分別完成電性檢查,確認為良品晶片。
於晶圓202選擇並再配置有複數個邏輯電路122,該邏輯電路122於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於晶圓104上並單片化後,分別完成電性檢查,確認為良品晶片。
<藉由利用圖10之WoW技術積層之晶圓形成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
藉由將利用如圖10所示之WoW技術積層之晶圓單片化,形成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例如設為如圖11所示之構成。另,圖11上段為側面剖視圖,下段為自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上面觀察之配置圖。
即,圖11之上段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中,自圖中上起依序形成晶載透鏡與晶載彩色濾光片131、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邏輯電路122及支撐基板132。即,如圖11之上段所示,圖11之固體攝像裝置111由包含藉由晶圓101形成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半導體元件層E11、包含形成於晶圓201上之記憶體電路121之半導體元件層E12、及包含形成於晶圓202上之邏輯電路122之半導體元件層E13所構成。
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係藉由利用CuCu連接與記憶體121之端子121a-1連接之配線134-1電性連接。
又,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2係藉由利用CuCu連接而與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連接之配線134-2電性連接。
於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邏輯電路122及支撐基板132周邊之空間,形成有氧化膜133。又,於形成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半導體元件層E11,與形成嵌埋於氧化膜133之記憶體電路121之半導體元件層E12之邊界,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使層間進行氧化膜接合。再者,於形成嵌埋於氧化膜133之記憶體電路121之半導體元件層E12,與形成嵌埋於氧化膜133之邏輯電路22之半導體元件層E13之邊界,形成有氧化膜接合層135,使層間進行氧化膜接合。於形成邏輯電路122之半導體元件層E12與支撐基板132之邊界,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使層間進行氧化膜接合。
又,如圖11之下段所示,自上面觀察,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下的層之大致中央位置,形成記憶體電路121,進而於記憶體電路121下的層之大致中央位置,配置邏輯電路122。
即,圖10之晶圓201上,各個固體攝像裝置111被單片化時,記憶體電路121以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中央位置一致之方式再配置,於晶圓202上,邏輯電路122以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中央位置一致之方式再配置。
<圖11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
接著,參照圖12、圖13,針對圖11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另,圖12、圖13之側面剖視圖12A至12F係顯示固體攝像裝置111之側面剖視圖。
第1步驟中,如圖12之側面剖視圖12A所示,於支撐基板132-1上,自上起積層固體攝像元件120及記憶體電路121,固體攝像元件120及記憶體電路121間之空間且記憶體電路121之周邊成為被氧化膜133填滿之狀態,藉由氧化膜133嵌埋記憶體電路121。
另,直至形成圖12之側面剖視圖12A前之步驟與藉由圖6之側面剖視圖6A至圖9之側面剖視圖6J之步驟僅形成記憶體電路121之情形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第2步驟中,如圖12之側面剖視圖12B所示,將支撐基板132-1去除,進而於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2形成配線134-2。
第3步驟中,如圖12之側面剖視圖12C之一點鏈線所包圍之範圍所示,對於端子122a形成有配線134-2之設置於支撐基板132-2上之邏輯電路122以各個配線134-2與記憶體電路121對向之方式對位。
另,於以一點鏈線包圍之支撐基板132-2上構成記憶體電路121之部位與藉由直至圖6之側面剖視圖6A至圖8之側面剖視圖6H前之步驟僅形成邏輯電路122之情形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第4步驟中,如圖13之側面剖視圖12D所示,將記憶體電路121之下表面部與邏輯電路122之上表面部藉由氧化膜結合而結合,將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1及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藉由配線134-2連接。藉此,將記憶體電路121、邏輯電路122及固體攝像元件120電性連接。
第5步驟中,如圖13之側面剖視圖12E所示,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矽層薄壁化。
第6步驟中,如圖13之側面剖視圖12F所示,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131設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藉由單片化而完成固體攝像裝置111。
如上,製造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第1層、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之第2層及形成有邏輯電路122之第3層之合計3層構造之固體攝像裝置111。
如此之構成中,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各個電路間之連接亦可以與WoW相同之方式,以半導體之微影技術,以微細配線之配線密度形成端子者連接,故可增多連接端子數,可謀求消耗電力之減低。
又,由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僅連接良品晶片,故可減低WoW之缺點即各晶圓之良率,可減低良率損失之產生。
再者,如上述圖12之側面剖視圖12A至12C所示,亦可藉由形成圖中之下表面之配線(背面配線),而成為3層以上之構成。
<<4.第3實施形態>>
<固體攝像元件小於記憶體電路或邏輯電路之情形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
以上,已針對固體攝像元件120大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任一者之情形之例進行說明,但亦可為小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至少任一者之構成。
圖14係顯示固體攝像元件120小於記憶體電路121,大於邏輯電路122之情形之包含2層構成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構成例。
即,如圖14之上部所示,於支撐基板132上設置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層,於端子121a、122a形成配線134之構成之上,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又,如圖14之下部所示,固體攝像元件120自上面觀察,設置於跨及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位置。即,如圖14之上段所示,圖14之固體攝像裝置111由包含藉由晶圓101形成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半導體元件層E1,及包含形成於晶圓102上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半導體元件層E2而構成。
另,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周圍形成有包含氧化膜133之絕緣膜。
<圖14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
接著,參照圖15、圖16,針對圖14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另,圖15、圖16之側面剖視圖15A至15F係顯示固體攝像裝置111之側面剖視圖。
第1步驟中,如圖15之側面剖視圖15A所示,於支撐基板132上形成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藉由包含氧化膜133之絕緣膜嵌埋,於最上層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於端子121a、122a形成配線134。
另,直至形成圖15之側面剖視圖15A前之步驟與藉由圖6之側面剖視圖6A至圖9之側面剖視圖6H之步驟,於支撐基板132上形成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情形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第2步驟中,如圖15之側面剖視圖15B所示,於塗佈有黏著劑212之再配置基板211上,經單片化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以使攝像面側與再配置基板211對向之方式,再配置於再配置基板211上。又,如圖14之下段所示,固體攝像元件120對於平面方向,於跨及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位置,再配置於再配置基板211上。
第3步驟中,如圖15之側面剖視圖15C所示,將側面剖視圖15B之狀態之固體攝像元件120反轉,使側面剖視圖15A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互相之配線層134藉由CuCu接合而連接,且對向之層藉由氧化膜接合而接合。
第4步驟中,如圖16之側面剖視圖15D所示,將再配置基板211去除。
第5步驟中,如圖16之側面剖視圖15E所示,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矽層薄壁化。
第6步驟中,如圖16之側面剖視圖15F所示,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131設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完成固體攝像裝置111。另,該例中,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於組裝前之階段全部被單片化。
如以上,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大小小於記憶體電路121,大於邏輯電路122之情形時,亦製造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第1層、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第2層之合計2層構造之固體攝像裝置111。
如此之構成中,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各個電路間之連接亦可以與WoW相同之方式,以半導體之微影技術,以微細配線之配線密度形成端子者連接,故可增多連接端子數,可謀求消耗電力之減低。
又,由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僅連接良品晶片,故可減低WoW之缺點即各晶圓之良率,可減低良率損失之產生。
另,固體攝像元件120小於邏輯電路122,大於記憶體電路121之情形時,亦可藉由相同步驟製造固體攝像裝置111。又,同樣地,固體攝像元件120於小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任一者之情形時,亦可藉由相同步驟製造固體攝像裝置111。
<<5.第4實施形態>>
<固體攝像元件小於記憶體電路及邏輯電路之情形之3層構造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
以上,已針對固體攝像元件120小於記憶體電路121,大於邏輯電路122之情形之2層構造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構成例進行說明,但固體攝像元件120小於記憶體電路121,大於邏輯電路122之情形時,亦可設為3層構造之固體攝像裝置111。
圖17係顯示固體攝像元件120小於記憶體電路121,大於邏輯電路122之情形之包含3層構成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構成例。
即,如圖17之上部所示,於支撐基板132上藉由氧化膜接合層135進行氧化膜結合,形成邏輯電路122,於其上,藉由氧化膜接合層135進行氧化膜結合,形成記憶體電路121。再者,於其上,藉由氧化膜接合層135進行氧化膜結合,形成固體攝像元件120,於其上形成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131。即,如圖17之上段所示,圖17之固體攝像裝置111由包含藉由晶圓101形成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半導體元件層E11、包含形成於晶圓201上之記憶體電路121之半導體元件層E12、及包含形成於晶圓202上之邏輯電路122之半導體元件層E13而構成。
又,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與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1係藉由利用配線134-1之CuCu接合而電性連接,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2與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係藉由利用配線134-2之CuCu結合而電性連接。
該情形時,如圖17之下部所示,使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各者之中心位置對齊地形成。
另,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周圍形成有包含氧化膜133之絕緣膜。
又,關於圖17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製造方法,藉由圖6之側面剖視圖6A至圖8之側面剖視圖6H之步驟僅形成邏輯電路122,其後,如圖15之側面剖視圖15B所示,將記憶體電路121載置於再配置基板211上,如圖15之側面剖視圖15C所示,連接於邏輯電路122上,其後,只要以相同方法形成固體攝像元件120即可,故省略使用圖示之說明。
如此之構成中,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各個電路間之連接亦可以與WoW相同之方式,以半導體之微影技術,以微細配線之配線密度形成端子者連接,故可增多連接端子數,可謀求消耗電力之減低。
又,由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僅連接良品晶片,故可減低WoW之缺點即各晶圓之良率,可減低良率損失之產生。
另,固體攝像元件120小於邏輯電路122,大於記憶體電路121之情形時,亦可藉由相同步驟製造固體攝像裝置111。又,同樣地,固體攝像元件120小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任一者之情形時,亦可藉由相同步驟製造固體攝像裝置111。
<<6.第5實施形態>>
<將記憶體電路及邏輯電路直接形成於固體攝像元件之晶圓之情形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
以上,已針對將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單片化,確認為良品晶片之後,形成於晶圓102(支撐基板132)之例進行說明。但,亦可於晶圓101上之固體攝像元件120,直接形成經單片化,確認為良品晶片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
圖18係說明於晶圓101上之固體攝像元件120,直接形成經單片化,確認為良品晶片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固體攝像裝置的製造方法之圖。
即,圖18中,藉由半導體製程,於晶圓101形成複數個固體攝像元件120。再者,於形成於晶圓101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上,選擇並再配置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於晶圓103上,經單片化後分別完成電性檢查,確認為良品晶片之複數個記憶體電路121,及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於晶圓104上,經單片化後分別完成電性檢查,確認為良品晶片之複數個邏輯電路122。即,將確認為良品晶片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再配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故此處設為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均小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之構成。
另,對於在晶圓101上之固體攝像元件120,直接形成經單片化,確認為良品晶片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情形之包含2層構成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構成例,由於與圖5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圖14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
接著,參照圖19、圖20,針對圖18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另,圖19、圖20之側面剖視圖19A至19E係顯示固體攝像裝置111之側面剖視圖。
第1步驟中,如圖19之側面剖視圖19A所示,對晶圓101上之固體攝像元件120進行電性檢查後,確認為良品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以成為如圖5之下段所示之佈局之方式形成,於端子120a、121a形成配線134。又,來自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及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之配線134,及來自晶圓101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之配線134以成為適當對向之位置之方式完成對位,藉由CuCu接合而連接,且將對向之層藉由氧化膜接合,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經受接合。
第2步驟中,如圖19之側面剖視圖19B所示,將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圖中上表面部分之矽層減薄至不影響裝置特性之高度,成膜作為絕緣膜發揮功能之氧化膜133,嵌埋包含經再配置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晶片。
第3步驟中,如圖19之側面剖視圖19C所示,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上部,接合支撐基板132。此時,支撐基板132與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對向之層藉由氧化膜接合,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經受接合。
第4步驟中,如圖20之側面剖視圖19D所示,以固體攝像元件120成為上部之方式上下反轉,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圖中上部之層即矽層薄壁化。
第5步驟中,如圖20之側面剖視圖19E所示,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131設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藉由單片化而完成固體攝像裝置111。
另,第1步驟中,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122再配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而接合時,分別進行親水化處理後,例如如圖21之上段所示,經單片化之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122之端邊或端點等之一部分以確實對於固體攝像元件120對位之狀態被抵接。且,如圖21之下段所示,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122之部位中,自靠近抵接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之部位之其他部分進行對位,逐漸抵接全體,藉由氧化膜接合而接合。
如此,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122之端邊或端點等之一部分部位以高精度對位,抵接於固體攝像元件120後,自靠近被抵接部位之部分逐漸抵接全體並再配置,從而可提高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122對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對準精度。
又,如此,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122之一部分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以對位狀態抵接後,逐漸將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之全體接合,藉此可逐漸一面擠出產生於接合面內之空隙(氣泡)一面接合。
結果,由於可抑制接合面內空隙之產生,故固體攝像裝置111於其他製造步驟或動作時,即使變為高溫狀態,亦可抑制如空隙(氣泡)內之氣體膨脹、爆發之情況,提高製品精度。另,參照圖6之側面剖視圖6A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第1步驟中,亦可使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122之一部分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以對位之狀態抵接後,逐漸將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之全體接合。
又,第2步驟中,如圖22之上段(與圖21之下段相同)所示,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與固體攝像元件120接合後,如圖22之下段所示,將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圖中上表面部分之矽層減薄至不影響裝置之特性之高度。且,將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以包含氧化膜133之絕緣膜嵌埋,於經平坦化之最上表面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成為如圖19之側面剖視圖19B所示之構成。
藉由如此之製造步驟,製造包含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第1層、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第2層之固體攝像裝置111。
結果,藉由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直接連接於固體攝像元件120,而不需要配置於支撐基板之步驟,可減低工數。又,因製造上一部分不需要支撐基板,而可減低製造成本。再者,藉由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以直接對位之狀態下,再配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可提高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對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對準精度。
<<7.第5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將記憶體電路及邏輯電路直接形成於固體攝像元件之晶圓之情形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變化例>
以上,以包含氧化膜133之絕緣膜嵌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於經平坦化之最上表面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成為如圖19之側面剖視圖19B所示之構成,但亦可取代氧化膜133,塗佈或層壓高耐熱樹脂。
即,如圖23之上段所示,將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形成於晶圓101上之固體攝像元件120後,亦可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上,塗佈或層壓包含有機膜等之高耐熱樹脂251。
如圖23之下段所示,於保持塗佈或層壓有高耐熱樹脂251之狀態下,藉由接合支撐基板132,可不使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上表面部分之矽層薄壁化地貼合支撐基板132,可減低工數。
另,對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成為成絕緣膜之嵌埋構件之氧化膜133較佳為例如為SiO
2、SiO、SRO等Si系氧化膜。又,高耐熱樹脂241,作為包含有機膜之高耐熱材質,較佳為PI、PBO等聚醯亞胺系膜或聚醯胺系膜。
<<8.第6實施形態>>
<於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之晶圓形成複數層記憶體電路及邏輯電路之情形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
以上,已針對於形成於晶圓101上之固體攝像元件120,再配置並形成1層量的經單片化、確認為良品晶片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例進行說明,但亦可再分配並形成複數層量的確認為良品晶片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
圖24係說明藉由於形成於本揭示之晶圓101上之固體攝像元件120,形成並製造2層經單片化、確認為良品晶片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固體攝像裝置所應用之WoW技術而構成之晶圓之積層構造之圖。
圖24中,自圖中之上起積層再配置有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晶圓102,及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再配置有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晶圓101。另,圖24中,晶圓102與晶圓101分別成為再配置有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面相對向之構成。即,圖24中,以虛線記載晶圓102上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係表示再構成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面與晶圓101對向。
<藉由圖24之利用WoW技術積層之晶圓形成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
藉由將如圖24所示之利用WoW技術積層之晶圓單片化,形成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例如設為如圖25之側面剖視圖所示之構成。
即,圖25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係自圖中上起依序藉由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131、固體攝像元件120、自上起第1層之記憶體電路121-11、及邏輯電路122-11,自上起第2層之記憶體電路121-11、邏輯電路122-12及支撐基板132所構成。
即,如圖25所示,圖24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係由包含藉由晶圓101形成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半導體元件層E31、直接再配置並形成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包含第1層記憶體電路121-11及邏輯電路122-11之半導體元件層E32、及包含形成於晶圓102上之第2層記憶體電路121-12及邏輯電路122-12之半導體元件層E33所構成。
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係藉由利用CuCu連接而連接之配線134-11與半導體元件層E32之記憶體電路121-11之端子121a-11及邏輯電路122-11之端子122a-11電性連接。又,半導體元件層E32之記憶體電路121-11之端子121a-11及邏輯電路122-11之端子122a-11係藉由利用CuCu連接而連接之配線134-12與半導體元件層E33之記憶體電路121-12之端子121a-12及邏輯電路122-12之端子122a-12 電性連接。
於固體攝像元件120、半導體元件層E32、E33之各者的記憶體電路121-11、121-12、邏輯電路122-11、122-12及支撐基板132周邊之空間,形成有氧化膜133。又,於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半導體元件層E31,與嵌埋於氧化膜133之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11及邏輯電路122-11之半導體元件層E32之邊界,形成有氧化膜接合層135,使層間進行氧化膜接合。再者,於嵌埋於氧化膜133之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11及邏輯電路122-11之半導體元件層E32,與嵌埋於氧化膜133之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12及邏輯電路122-12之半導體元件層E33之邊界,形成有氧化膜接合層135,使層間進行氧化膜接合。於嵌埋於氧化膜133之形成有記憶體電路121-12及邏輯電路122-12之半導體元件層E33與支撐基板132之邊界,形成有氧化膜接合層135,使層間進行氧化膜接合。
<圖25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
接著,參照圖26至圖28,針對圖25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另,圖26至圖28之側面剖視圖26A至26G係顯示固體攝像裝置111之側面剖視圖。
第1步驟中,如圖26之側面剖視圖26A所示,對晶圓101上之固體攝像元件120進行電性檢查後,確認為良品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形成為如圖5之下段所示之佈局,於端子120a、121a形成配線134-11。又,來自記憶體電路121-11之端子121a-11及邏輯電路122-11之端子122a-11之配線134-11,及來自晶圓101之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之配線134-11以成適當對向之位置之方式完成對位,藉由CuCu接合而連接,且對向之層藉由氧化膜接合,而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經受接合。
第2步驟中,如圖26之側面剖視圖26B所示,對記憶體電路121-11之端子121a-11及邏輯電路122-11之端子122a-11,例如形成包含貫通電極(TSV)之配線134-12。
第3步驟中,如圖26之側面剖視圖26C所示,對配線134-12形成連接用PAD及連接用氧化膜接合層135。
第4步驟中,如圖27之側面剖視圖26D所示,以與參照圖19之側面剖視圖19A、圖19B及圖21、圖22說明之方法相同之方法,以記憶體電路121-12之端子121a-12及邏輯電路122-12之端子122a-12經由配線134-12而電性連接之狀態形成。
第5步驟中,如圖27之側面剖視圖26E所示,於記憶體電路121-12及邏輯電路122-12之上部,接合支撐基板132。此時,支撐基板133與記憶體電路121-12及邏輯電路122-12所對向之層藉由氧化膜接合而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經受接合。
第6步驟中,如圖27之側面剖視圖26F所示,以固體攝像元件120成為上部之方式上下反轉,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圖中上部之層即矽層薄壁化。
第7步驟中,如圖28之側面剖視圖26G所示,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131設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藉由單片化而完成固體攝像裝置111。
藉由如此接合,可積層複數層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
另,以上,已針對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積層2層之例進行說明,但亦可藉由使用相同方法,積層3層以上。
<<9.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
<第1連接例>
以上,已針對對於接合,端子以外之部分係作成氧化膜結合,對於端子,形成配線134作為CuCu接合並電性連接之例進行說明,但亦可為此以外之連接方法。
圖29係顯示左上段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框Z11內所示範圍之固體攝像元件120與邏輯電路122之各個端子120a、122a連接之情形之連接例29A至29D。
連接例29A係如下之例: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及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對於圖中之水平方向配置於同一位置,且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對於圖中之垂直方向靠近於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邊界側而配置。又,以自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背面側(圖中下側)刺穿端子122a、120a之狀態貫通之方式形成通孔,於通孔內形成配線134A。
連接例29B為如下之例: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對於圖中之水平方向錯開配置,且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對於圖中之垂直方向靠近於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邊界側而配置,以自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背面側(圖中下側)對端子122a、120a分別獨立貫通之方式形成通孔,於通孔內形成配線134B,於背面側之表面連接配線。
連接例29C係如下之例: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對於圖中之水平方向配置於同一位置,且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對於圖中之垂直方向靠近於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背面側(圖中下側)而配置。又,以自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背面側(圖中下側)刺穿端子122a、120a之狀態貫通之方式形成通孔,於通孔內形成配線134C。
連接例29D係如下之例: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及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對於圖中之水平方向錯開配置,且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對於圖中之垂直方向靠近於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背面側(圖中下側)而配置。又,以自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背面側(圖中下側)對端子122a、120a分別獨立貫通之方式形成通道,於通道內形成配線134D,於背面側之表面連接配線。
<使用圖29之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
接著,參照圖30至圖32,針對使用圖29之連接例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另,圖30至圖32之側面剖視圖30A至30H係顯示固體攝像裝置111之側面剖視圖。又,此處,針對連接例29A進行說明。
第1步驟中,如圖30之側面剖視圖30A所示,於對應於晶圓102之再配置基板151上,將進行電性檢查後,確認為良品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再配置。於再配置基板151上,塗佈黏著劑152,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藉由黏著劑152再配置並固定於再配置基板151上。另,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122如參照圖22所說明,使端面或端點等之一部分的部位與固體攝像元件120抵接後,使其他部位自靠近被抵接部位之部位逐漸抵接全體並接合、再配置。
第2步驟中,如圖30之側面剖視圖30B所示,以側面剖視圖30A所示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上表面成為下表面之方式反轉,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進行氧化膜結合。
第3步驟中,如圖30之側面剖視圖30C所示,將再配置基板151與黏著劑152一起脫黏、剝離並去除。
第4步驟中,如圖31之側面剖視圖30D所示,將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圖中之上表面部分之矽層,減薄至不影響裝置之特性之幅度。
第5步驟中,如圖31之側面剖視圖30E所示,成膜作為絕緣膜發揮功能之氧化膜133,嵌埋包含再配置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晶片,使之平坦化。再者,此處,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係於水平方向配置於同一位置,以貫通端子120a、121a之方式形成通孔後,藉由對通孔嵌埋金屬而形成配線134A。
第6步驟中,如圖31之側面剖視圖30F所示,將側面剖視圖30E所示之構成反轉,於支撐基板132上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進行氧化膜接合。
第7步驟中,如圖32之側面剖視圖30G所示,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矽層薄壁化。
第8步驟中,如圖32之側面剖視圖30H所示,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131設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藉由單片化而完成固體攝像裝置111。
藉由如上之步驟,以自背面側形成並貫通之方式,藉由通孔形成配線134A,成為使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電性連接之狀態,製造固體攝像裝置111。
另,關於連接例29B至29C所示之配線134B至134D,雖設置貫通通孔之位置、深度及數量不同,但亦可藉由相同步驟製造。
如此之構成中,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電路間之連接亦可以與WoW相同之方式,以半導體之微影技術,以微細配線之配線密度形成端子者連接,故可增多連接端子數,可謀求消耗電力之減低。
<第2連接例>
以上,已針對自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背面側(對於攝像面之相反側)形成通孔,形成將端子電性連接之配線之例進行說明,但亦可自表面側(攝像面側)形成通孔,流入金屬而形成配線。
圖33係顯示左上段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框Z21內所示範圍之固體攝像元件120與邏輯電路122之各個端子120a、122a連接之情形之連接例33A至33D。
連接例33A為如下之例: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對於圖中之水平方向配置於同一位置,且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對於圖中之垂直方向靠近於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邊界側而配置,以自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表面側(圖中上側)刺穿端子122a、120a之狀態貫穿之方式形成通孔,於通孔內形成配線134E。
連接例33B係如下之例: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對於圖中之水平方向錯開配置,且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對於圖中之垂直方向靠近於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邊界側而配置。又,以自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表面側(圖中上側)對端子122a、120a分別獨立貫通之方式形成通孔,於通孔內形成配線134F,於表面側之表面連接配線。
連接例33C係如下之例: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對於圖中之水平方向配置於同一位置,且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對於圖中之垂直方向靠近於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背面側(圖中下側)而配置。又,以自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表面側(圖中上側)刺穿端子122a、120a之狀態貫通之方式形成通孔,於通孔內形成配線134G。
連接例33D係如下之例: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及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對於圖中之水平方向錯開配置,且邏輯電路122之端子122a對於圖中之垂直方向靠近於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背面側(圖中下側)而配置。又,以自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表面側(圖中上側)對端子122a、120a分別獨立貫通之方式形成通孔,於通孔內形成配線134H,於背面側之表面連接配線。
另,由於需要自攝像面形成通孔,故配線134E至134H任一者均對於水平方向,形成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像素區域之外側。
<使用圖33之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
接著,參照圖34至圖36,針對使用圖33之連接例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另,圖34至圖36之側面剖視圖34A至34H係顯示固體攝像裝置111之側面剖視圖。又,此處,針對連接例33A進行說明。
第1步驟中,如圖34之側面剖視圖34A所示,將進行電性檢查後,確認為良品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再配置於對應於晶圓102之再配置基板151上。於再配置基板151上,塗佈黏著劑152,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藉由黏著劑152再配置並固定於再配置基板151上。另,記憶體電路121或邏輯電路122如參照圖22所說明,使端面或端點等之一部分的部位與固體攝像元件120抵接後,使其他部位自靠近被抵接部位之部位逐漸抵接全體並接合、再配置。
第2步驟中,如圖34之側面剖視圖34B所示,以側面剖視圖34B所示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上表面成為下表面之方式反轉,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進行氧化膜接合。
第3步驟中,如圖34之側面剖視圖34C所示,將再配置基板151與黏著劑152一起脫黏、剝離並去除。
第4步驟中,如圖35之側面剖視圖34D所示,將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圖中之上表面部分之矽層,減薄至不影響裝置之特性之幅度。
第5步驟中,如圖35之側面剖視圖34E所示,成膜作為絕緣膜發揮功能之氧化膜133,嵌埋包含再配置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晶片,使之平坦化。
第6步驟中,如圖35之側面剖視圖34F所示,將側面剖視圖34F所示之構成反轉,於支撐基板132上形成氧化膜接合層135,進行氧化膜接合。
第7步驟中,如圖36之側面剖視圖34G所示,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矽層薄壁化。再者,此處,記憶體電路121之端子121a與固體攝像元件120之端子120a係於水平方向配置於同一位置,以成為刺穿端子120a、121a之狀態,自表面側貫通之方式形成通孔後,藉由對通孔嵌埋金屬而形成配線134E。
第8步驟中,如圖36之側面剖視圖34H所示,將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131設置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上,藉由單片化而完成固體攝像裝置111。
藉由如上之步驟,藉由自表面側(攝像面側)形成之通孔形成配線134A,使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成為電性連接之狀態,製造固體攝像裝置111。
另,關於連接例33B至33C所示之配線134F至134H,雖設置通孔之位置、深度及數量不同,但亦可藉由相同步驟製造。
如此之構成中,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電路間之連接可以與WoW相同之方式,以半導體之微影技術,以微細配線之配線密度形成端子者連接,故可增多連接端子數,可謀求消耗電力之減低。
<<10.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變化例>>
<與第1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變化例>>
關於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電性連接方法,亦可為圖29、圖33之連接例以外。
圖37係顯示固體攝像裝置111之固體攝像元件120與記憶體電路121,及與邏輯電路122之電性連接例之變化例。
圖37中,自上起積層第1半導體基板321、第2半導體基板322及第3半導體基板323,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形成固體攝像元件120,於第2半導體基板322形成記憶體電路121,於第3半導體基板323形成邏輯電路122。另,形成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基板亦可互換。
又,第1半導體基板321、第2半導體基板322及第3半導體基板323分別形成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多層配線層331、332、333。又,圖37中,多層配線層332係朝向第3半導體基板323,多層配線層332、333成為於第2半導體基板32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邊界貼合之構造。
再者,設有外部連接用之例如包含鋁等金屬等之焊墊341、342,將與經由焊墊孔350連接之外部裝置之信號經由連接於焊墊342之焊墊341輸入輸出。
如圖37所示,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以自第1半導體基板321之背面側(受光面側)到達焊墊341之方式形成焊墊孔350。且,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之多層配線層331形成焊墊342。
又,圖37之構成中,設有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251,及第2半導體基板32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352。接點351及接點352係作為雙接點構成。
即,如圖37所示,對於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電性連接,亦可使用雙接點351、352。
<與第2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變化例>
如圖38所示,第1半導體基板321之多層配線層331朝向第2半導體基板322側(圖中上側),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邊界,使多層配線層331、332貼合。
圖38之構成中,與圖37之情形不同,焊墊342係設置於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多層配線層332內。且,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以自第1半導體基板321之背面側(受光面側)到達焊墊341之方式,形成焊墊孔350。
又,圖38之構成中,設有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361,及第2半導體基板32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362。接點361、362係作為雙接點構成。
圖38之構成之情形與圖37之情形不同,接點362貫通第1半導體基板321及第2半導體基板322,到達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多層配線層333。
即,如圖38所示,對於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電性連接,亦可使用雙接點361、362。
<與第3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變化例>
圖39之構成中,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絕緣膜層371朝向第3半導體基板323側(圖中下側),使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貼合。
又,圖39之構成中,與圖37同樣地,設有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351,及第2半導體基板32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352。接點351、352係作為雙接點構成。
再者,圖39之構成中,與圖37之情形不同,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間形成有絕緣膜層371。且,於絕緣膜層371內配置有焊墊341,於連接於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多層配線層332之接點372連接有焊墊341。
且,圖39之構成中,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以自第1半導體基板321之背面側(受光面側)到達絕緣膜層371內之焊墊341之方式,形成焊墊孔350。
即,如圖39所示,對於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電性連接,亦可使用雙接點351、352,進而亦可設為於連接於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多層配線層332之接點372連接焊墊341之構成。
<與第4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變化例>
圖40之構成中,與圖37之情形同樣地,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以自第1半導體基板321之背面側(受光面側)到達焊墊341之方式,形成焊墊孔350。且,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之多層配線層331形成焊墊342。
又,圖40之構成中,與圖37之情形同樣地,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多層配線層332朝向第3半導體基板323側(圖中下側),使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貼合。
再者,圖40之構成中,與圖37之情形同樣地,設有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351。接點351係作為雙接點構成。
圖40之構成中,與圖37之情形不同,未設置第2半導體基板32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352。另一方面,設有第2半導體基板32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381、382。
接點381、382之各者係藉由設置貫通第2半導體基板322,到達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多層配線層333之貫通孔,並嵌埋導體而形成。即,接點381、382之各者係以僅設置1個貫通孔,將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多層配線層33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多層配線層333連接之方式完成。
即,接點381、382分別係作為共用接點而構成。
又,參照圖37至圖39之上述構成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中,對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電性連接,或第2半導體基板32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電性連接,依然可使用共用接點。
即,如圖40所示,對於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電性連接,亦可使用雙接點351及共用接點381、382。
<與第5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變化例>
圖41之構成中,與圖37之情形同樣地,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以自第1半導體基板321之背面側(受光面側)到達焊墊341之方式,形成焊墊孔350。且,於第1半導體基板321之多層配線層331形成焊墊342。
又,圖41之構成中,與圖37之情形同樣地,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多層配線層332朝向第3半導體基板323側(圖中下側),使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貼合。
再者,圖41之構成中,設有第2半導體基板32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391。接點391係作為雙接點而構成。
又,圖41之構成中,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多層配線層332內之金屬配線332a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之多層配線層333內之金屬配線333a係直接接合。再者,多層配線層332內之金屬配線332b與多層配線層333內之金屬配線333b係直接接合。藉此,第2半導體基板32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電性連接。
即,圖41之構成之情形時,為了將第2半導體基板322與第3半導體基板323電性連接,不使用接點,而使用直接接合。因此,可簡化製造步驟,可縮小基板上之面積。
即,如圖41所示,對於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電性連接,亦可使用雙接點391,及金屬配線332a、333a、及332b、333b。
<第6實施形態之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變化例>
圖42之構成中,與圖41之情形不同,設有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之電性連接所使用之接點401、402。即,圖42之構成之情形時,藉由將接點401之圖中左側之下側端部連接於接點402之圖中上側端部,而將第1半導體基板321與第2半導體基板322電性連接。另,接點401係作為雙接點而構成。
圖42之構成中,例如如圖41之接點391之形成,無需設置自受光面到達多層配線層332之孔。因此,可更簡單地進行接點之形成。
圖42之其他部分之構成與圖41之情形相同,故省略詳細說明。
即,如圖42所示,對於固體攝像元件120、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電性連接,亦可使用雙接點401、402,及金屬配線332a、333a及332b、333b。
<<11.散熱構造>>
高畫質且高訊框率之固體攝像元件12易發熱,故需要散熱對策。由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係光學感測,故為了於經感測之表面攝取光,而如圖43之側面剖視圖43A所示,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之前段配置透鏡431,且存在空氣的空間432。
固體攝像元件120內產生之熱對應於材料之熱傳導率而移動。由於空氣之熱傳導率相對於矽之熱傳導率為約7000倍,故產生之熱幾乎不通過空氣之空間432,而通過連接於固體攝像元件120之材料進行散熱。因此,例如如圖43之側面剖視圖43A所示之構成之情形時,固體攝像元件120產生之熱如箭頭所示,對氧化膜133及邏輯電路122、以及支撐基板132移動並散熱。
如圖43之側面剖視圖43A所示,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之周圍為了填補高度並平坦化,而藉氧化膜133覆蓋。
由於各基板之氧化膜接合層135之厚度非常薄,故熱阻較小,但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之高度與氧化膜接合層135之厚度相較較厚,又,氧化膜133之熱傳導率小於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之材料即矽,故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所連接之區域及被氧化膜133覆蓋之區域中,熱之移動度改變。
另,圖43之側面剖視圖43A中,箭頭之大小表現熱之移動度大小,箭頭愈大,熱之移動度愈高,表示散熱效率較高。即,圖43之側面剖視圖43A中,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之熱傳導率高於氧化膜133,故表現為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之散熱效率較高。
因此,如圖43之側面剖視圖43B所示,亦可於氧化膜133中,未形成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之區域,設置包含與構成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之構件相同之矽的虛設電路441。由於構成虛設電路441之矽之熱傳導率高於氧化膜133之熱傳導率,故如箭頭所示,較通過氧化膜133而散熱,可更效率良好地散熱。
如圖43之側面剖視圖43B所示,設置虛設電路441之情形時,使用WoW技術製造時,如圖44所示,於晶圓104上將以半導體製程形成之邏輯電路122中之電性檢查之結果,視作良品者再配置於晶圓451上。
此時,於晶圓451上,於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周圍,以成為如圖43之側面剖視圖43A所示般配置之方式,預先再配置虛設電路441。且,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之晶圓101定位並積層於晶圓451上後,經單片化,完成固體攝像裝置111。
<第1散熱構造之變化例>
以上,已針對取代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周圍之氧化膜133,而配置虛設電路441之例進行說明,但對於虛設電路441,亦可包含含有熱傳導率更高之金屬之虛設配線。
例如,如圖45所示,虛設電路441中亦可進而包含虛設配線441a。
即,圖45之情形時,藉由於虛設電路441中包含含有熱傳導率高於矽之金屬之虛設配線441a,而可以更高效率散熱。
<第2散熱構造之變化例>
以上,已針對取代邏輯電路122或記憶體電路121周邊之氧化膜133,而設置包含虛設配線441a之虛設電路441,從而提高散熱效率之例進行說明,但亦可於支撐基板132之背側張貼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提高散熱效率。
圖46係顯示於支撐基板132之背側張貼高熱傳導率材料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構成例。
即,如側面剖視圖46A所示,於支撐基板132之背側(圖中之下側),張貼包含高熱傳導率之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471。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471例如為SiC、AlN、SiN、Cu、Al、C等。
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471張貼於支撐基板132之背側之情形時,使用WoW技術製造時,如立體圖46B所示,於再配置有於晶圓104上以半導體製程形成之邏輯電路122中之電性檢查之結果視為良品者之晶圓201之下,積層包含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471之晶圓481。
即,該情形時,自圖中之上起積層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有固體攝像元件120之晶圓101、再配置有良品之邏輯電路122之晶圓201、及包含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471之晶圓481之3片晶圓。
再者,如圖46之側面剖視圖46C所示,亦可於邏輯電路122周圍之空間形成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471,並以氧化膜133嵌埋。
<第3散熱構造之變化例>
以上,已針對藉由於支撐基板132之背側張貼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471,從而提高散熱效率之例進行說明,但亦可進而於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471內設置用以使冷卻水循環之水路,設置水冷方式之散熱機構。
圖47係顯示形成水冷方式之散熱機構,進而提高散熱效率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構成例。
即,圖47之固體攝像裝置111之基本構成如圖47之側面剖視圖47A所示,雖與參照圖46說明之固體攝像裝置111為相同構成,但進而於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471內設置冷卻水之水路491。
藉由於水路491內使冷卻水循環,而形成水冷式散熱機構,可藉由冷卻水使由固體攝像元件120產生之熱散熱,可更效率良好地散熱。
設置水冷式散熱機構之情形時,如圖47之立體圖47B所示,以於晶圓481上,使積層之晶圓101、201之固體攝像元件120及邏輯電路122分別對位之方式,以形成有水路491之狀態予以積層。
<第4散熱構造之變化例>
以上,如圖48之左上部所示,已針對於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周邊,以氧化膜133嵌埋成為間隙之區域之構成之例進行說明,嵌埋氧化膜133時,由於花費時間,故製程成本增大。
因此,如圖48之右上部所示,亦可取代氧化膜133,以包含有機材料之有機材料構件495嵌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周邊部之間隙而形成。
但,若以有機材料構件495嵌埋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之周邊部,則於最上表面成膜氧化膜接合層135時,因熱之影響而平坦性受損,或因嵌埋材料之線膨脹係數差而發生翹曲或起伏,有無法進行支撐基板132之貼合之情況。
因此,如圖48之下部所示,較佳為以根據記憶體電路121及邏輯電路122以及虛設電路441之形狀,儘可能縮小間隙之方式,形成佈局。如此,藉由以間隙變小之方式佈局,有機材料構件495之使用量成最低限度,從而可使於最上表面成膜氧化膜接合層135時之熱的影響、因嵌埋材料之線膨脹係數差之翹曲或起伏之影響最小,可實現對支撐基板132之貼合。
<<12.對電子機器之應用例>>
上述攝像元件可應用於例如數位靜態相機或數位攝影機等之攝像裝置、具備攝像功能之行動電話、或具備攝像功能之其他機器等之各種電子機器。
圖49係顯示作為應用本技術之電子機器之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49所示之攝像裝置501構成為具備:光學系統502、快門裝置503、固體攝像元件504、驅動電路505、信號處理電路506、監視器507、及記憶體508,可拍攝靜態圖像及動態圖像。
光學系統502構成為具有1片或複數片透鏡,將來自被攝體之光(入射光)引導至固體攝像元件504,使其於固體攝像元件504之受光面上成像。
快門裝置503配置於光學系統502及固體攝像元件504之間,按照驅動電路505之控制,控制對固體攝像元件504之光照射期間及遮光期間。
固體攝像元件504係由包含上述固體攝像元件之封裝而構成。固體攝像元件504對應於經由光學系統502及快門裝置503成像於受光面之光,於一定期間蓄積信號電荷。蓄積於固體攝像元件504之信號電荷按照自驅動電路505供給之驅動信號(時序信號)被傳送。
驅動電路505輸出控制固體攝像元件504之傳送動作及快門裝置503之快門動作之驅動信號,驅動固體攝像元件504及快門裝置503。
信號處理電路506對自固體攝像裝置504輸出之信號電荷實施各種信號處理。藉由信號處理電路506實施信號處理而獲得之圖像(圖像資料)係供給至監視器507予以顯示,或供給至記憶體508予以記憶(記錄)。
如此構成之攝像裝置501中,藉由對光學系統502及固體攝像元件204,應用上述固體攝像裝置111,而可提高良率,減低製造成本。
<<13.攝像元件之使用例>>
圖50係顯示使用上述固體攝像裝置111之使用例之圖。
上述攝像元件例如可於如下般感測可見光、紅外光、紫外光、X射線等光之各種實例中使用。
·數位相機、或附相機功能之行動機器等之拍攝供鑒賞用之圖像之裝置
·為了自動停止等安全駕駛、或識別駕駛者之狀態等,而拍攝汽車之前方或後方、周圍、車內等之車載用感測器、監視行駛車輛或道路之監視相機、進行車輛間等之測距之測距感測器等之供交通用之裝置
·為了拍攝使用者之姿勢而進行遵照該姿勢之機器操作,而供用於TV、冰箱、空調等家電之裝置
·內視鏡、或利用紅外光之受光進行血管攝影之裝置等之供醫療或保健用之裝置
·防盜用途之監視相機、或人物認證用途之相機等之供保全用之裝置
·拍攝皮膚之皮膚檢測器、或拍攝頭皮之顯微鏡等之供美容用之裝置
·適於運動用途等之運動相機或穿戴式相機等之供運動用之裝置
·用於監視農田或作物之狀態之相機等之供農業用之裝置
<<14.對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應用例>>
本揭示之技術(本技術)可應用於各種製品。例如,本揭示之技術亦可應用於內視鏡手術系統。
圖51係顯示可應用本揭示之技術(本技術)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51中,圖示施術者(醫生)11131使用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對病床11133上之患者11132進行手術之情況。如圖示,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係由內視鏡11100、氣腹管11111或能量處置器械11112等之其他手術器械11110、支持內視鏡11100之支持臂裝置11120、及搭載有用以內視鏡下手術之各種裝置之台車11200而構成。
內視鏡11100由將距離前端特定之長度區域插入患者11132之體腔內之鏡筒11101、及連接於鏡筒11101之基端之相機頭11102構成。圖示例中,圖示作為具有硬性鏡筒11101之所謂硬性鏡構成之內視鏡11100,但內視鏡11100亦可作為具有軟性鏡筒之所謂軟性鏡構成。
於鏡筒11101之前端,設有嵌入有對物透鏡之開口部。於內視鏡11100連接有光源裝置11203,由該光源裝置11203產生之光藉由延設於鏡筒11101內部之光導而被導光至該鏡筒之前端,經由對物透鏡朝患者11132之體腔內之觀察對象照射。另,內視鏡11100可為直視鏡,亦可為斜視鏡或側視鏡。
於相機頭11102之內部設有光學系統及攝像元件,來自觀察對象之反射光(觀察光)藉由該光學系統而聚光於該攝像元件。藉由該攝像元件將觀察光進行光電轉換,產生對應於觀察光之電性信號,即對應於觀察像之圖像信號。該圖像信號作為RAW資料被發送至相機控制器單元(CCU:Camera Control Unit)11201。
CCU11201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或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等構成,統一控制內視鏡11100及顯示裝置11202之動作。再者,CCU11201自相機頭11102接收圖像信號,對該圖像信號實施例如顯像處理(解馬賽克處理)等之基於該圖像信號用以顯示圖像之各種圖像處理。
顯示裝置11202藉由自CCU11201之控制,基於由該CCU11201實施圖像處理之圖像信號而顯示圖像。
光源裝置11203例如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光源構成,將拍攝手術部位等時之照射光供給至內視鏡11100。
輸入裝置11204為對於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之輸入介面。使用者可經由輸入裝置11204,對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進行各種資訊之輸入或指示輸入。例如,使用者輸入變更內視鏡11100之攝像條件(照射光之種類、倍率及焦點距離等)之主旨的指示等。
處置器械控制裝置11205控制用於組織之燒灼、切開或閉合血管等之能量處置器械11112之驅動。氣腹裝置11206係基於確保利用內視鏡11100之視野及確保施術者作業空間之目的,為了使患者11132之體腔鼓起,而經由氣腹管11111對該體腔內送入氣體。記錄器11207係可記錄手術相關之各種資訊之裝置。印表機11208係可以文書、圖像或圖表等各種形式列印手術相關之各種資訊之裝置。
另,對內視鏡11100拍攝施術部時供給照射光之光源裝置11203例如可由藉由LED、雷射光源或該等之組合而構成之白色光源構成。藉由RGB雷射光源之組合構成白色光源之情形時,由於可高精度地控制各色(各波長)之輸出強度及輸出時序,故光源裝置11203中可進行攝像圖像之白平衡之調整。又,該情形時,分時對觀察對象照射來自RGB雷射光源各者之雷射光,與其照射時序同步控制相機頭11102之攝像元件之驅動,藉此亦可分時拍攝與RGB各者對應之圖像。根據該方法,即使不於該攝像元件設置彩色濾光片,亦可獲得彩色圖像。
又,光源裝置11203亦可以每特定時間變更輸出之光的強度之方式控制其驅動。藉由與其光強度之變更時序同步控制相機頭11102之攝像元件之驅動,分時取得圖像,並合成其圖像,而可產生並無所謂欠曝及曝光之高動態範圍之圖像。
又,光源裝置11203亦可構成為可供給對應於特殊光觀察之特定波長頻帶之光。特殊光觀察係例如利用人體組織中光吸收之波長依存性,照射與通常觀察時之照射光(即白色光)相比窄頻帶之光,藉此進行以高對比度拍攝黏膜表層之血管等之特定組織之所謂窄頻帶光觀察(Narrow Band Imaging)。或特殊光觀察亦可藉由因照射激發光產生之螢光獲得圖像之螢光觀察。螢光觀察係對人體組織照射激發光,觀察來自該人體組織之螢光(自螢光觀察),或將靛青綠(ICG)等試劑局部注入人體組織,且對該人體組織照射對應於該試劑之螢光波長之激發發光而獲得螢光像等而進行。光源裝置11203可構成為可供給對應於此種特殊光觀察之窄頻帶光及/或激發光。
圖52係顯示圖51所示之相機頭11102及CCU11201之功能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相機頭11102具有透鏡單元11401、攝像部11402、驅動部11403、通信部11404、及相機頭控制部11405。CCU11201具有通信部11411、圖像處理部11412、及控制部11413。相機頭11102與CCU11201可藉由傳送電纜11400而互相可通信地連接。
透鏡單元11401係設置於與鏡筒11101之連接部之光學系統。自鏡筒11101之前端攝入之觀察光被導光至相機頭11102,入射於該透鏡單元11401。透鏡單元11401構成為組合包含變焦透鏡及聚焦透鏡之複數個透鏡。
攝像部11402係以攝像元件構成。構成攝像部11402之攝像元件可為1個(所謂單板式),亦可為複數個(所謂多板式)。攝像部11402以多板式構成之情形時,亦可為例如藉由各攝像元件產生與RGB之各者對應之圖像信號,藉由合成該等而獲得彩色圖像。或攝像部11402亦可構成為具有用以分別取得對應於3D(Dimensional,維)顯示之右眼用及左眼用圖像信號之1對攝像元件。藉由進行3D顯示,施術者11131可更正確地掌握施術部之生物組織之深度。另,攝像部11402以多板式構成之情形時,亦可對應於各攝像元件,設置複數個透鏡單元11401。
又,攝像部11402並非一定設置於相機頭11102。例如,攝像部11402亦可於鏡筒11101之內部設置於接物透鏡之正後方。
驅動部11403係藉由致動器構成,藉由來自相機頭控制部11405之控制,使透鏡單元11401之變焦透鏡及聚焦透鏡沿光軸僅移動特定距離。藉此,可適當調整利用攝像部11402之攝像圖像之倍率及焦點。
通信部11404係藉由用以與CCU11201之間收發各種資訊之通信裝置而構成。通信部11404將自攝像部11402所得之圖像信號作為RAW資料,經由傳送電纜11400發送至CCU11201。
又,通信部11404自CCU11201接收用以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並供給至相機頭控制部11405。該控制信號中包含例如指定攝像圖像之訊框率之主旨之資訊、指定攝像時之曝光值之主旨之資訊、及/或指定攝像圖像之倍率及焦點之主旨之資訊等之攝像條件相關之資訊。
另,上述訊框率或曝光值、倍率、焦點等之攝像條件可由使用者適當指定,亦可基於取得之圖像信號由CCU11201之控制部11413自動設定。後者之情形時,於內視鏡11100搭載所謂AE(Auto Exposure,自動曝光)功能、AF(Auto Focus,自動聚焦)功能及AWB(Auto White Balance,自動白平衡)功能。
相機頭控制部11405基於經由通信部11404接收之來自CCU11201之控制信號,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
通信部11411係藉由用以與CCU11102之間收發各種資訊之通信裝置而構成。通信部11411自相機頭11102接收經由傳送電纜11400發送來之圖像信號。
又,通信部11411對相機頭11102發送用以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圖像信號或控制信號可藉由電性通信或光通信等發送。
圖像處理部11412對自相機頭11102發送之RAW資料即圖像信號實施各種圖像處理。
控制部11413進行利用內視鏡11100之施術部等之攝像、及藉由施術部等之攝像所得之攝像圖像之顯示相關之各種控制。例如,控制部11413產生用以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
又,控制部11413基於由圖像處理部11412實施圖像處理之圖像信號,於顯示裝置11202顯示映射施術部等之攝像圖像。此時,控制部11413亦可使用各種圖像識別技術識別攝像圖像內之各種物體。例如,控制部11413藉由檢測攝像圖像所含之物體之邊緣形狀或顏色等,而可識別鉗子等手術器具、特定之生物體部位、出血、使用能量處置器械11112時之霧氣等。控制部11413將攝像圖像顯示於顯示裝置11202時,亦可使用其識別結果,使各種手術支援資訊與該手術部之圖像重疊顯示。藉由重疊顯示手術支援資訊,並對施術者11131提示,而可減輕施術者11131之負擔,施術者11131可確實進行手術。
連接相機頭11102及CCU11201之傳送電纜11400係對應於電性信號之通信之電性信號電纜、對應於光通信之光纖、或該等之複合電纜。
此處,圖示例中,係使用傳送電纜11400以有線進行通信,但亦可以無線進行相機頭11102與CCU11201之間的通信。
以上,已針對可應用本揭示之技術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之一例進行說明。本揭示之技術可應用於以上說明之構成中,內視鏡11100或相機頭11102(之攝像部11402)等。具體而言,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111可應用於攝像部10402。藉由對內視鏡11100或相機頭11102(之攝像部11402)等應用本揭示之技術,而可提高良率,減低製造成本。
另,此處,作為一例,已針對內視鏡手術系統進行說明,但本揭示之技術亦可應用於除此以外之例如顯微鏡手術系統等。
<<15.對移動體之應用例>>
本揭示之技術(本技術)可應用於各種製品。例如,本揭示之技術可作為搭載於汽車、電動汽車、油電混合汽車、機車、自行車、個人行動裝置、飛機、無人機、船舶、機器人等任一種類之移動體之裝置而實現。
圖53係顯示可應用本揭示之技術之移動體控制系統之一例即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構成例之方塊圖。
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經由通信網路12001連接之複數個電子控制單元。於圖53所示之例中,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主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及綜合控制單元12050。又,作為綜合控制單元12050之功能構成,圖示有微電腦12051、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及車載網路I/F(interface,介面)12053。
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根據各種程式控制與車輛之驅動系統關聯之裝置之動作。例如,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作為內燃機或驅動用馬達等之用以產生車輛之驅動力之驅動力產生裝置、用以將驅動力傳達至車輪之驅動力傳達機構、調節車輛之舵角之轉向機構、及產生車輛之制動力之制動裝置等之控制裝置發揮功能。
主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根據各種程式控制裝備於車體之各種裝置之動作。例如,主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作為無鑰匙門禁系統、智能鑰匙系統、電動窗裝置、或頭燈、尾燈、剎車燈、轉向指示燈、霧燈等各種燈之控制裝置發揮功能。此時,可對主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入自代替鑰匙之可攜帶式機器發送之電波或各種開關之信號。主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接收該等電波或信號之輸入,控制車輛之門鎖裝置、電動窗裝置、燈等。
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搭載有車輛控制系統12000之車輛的外部資訊。例如,對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連接攝像部12031。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與由攝像部12031拍攝車外圖像之同時接收所拍攝之圖像。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亦可基於所接收之圖像,進行人、車、障礙物、標識或路面上之文字等物體檢測處理或距離檢測處理。
攝像部12031係接收光而輸出對應於該光之受光量之電性信號之光感測器。攝像部12031可將電性信號作為圖像輸出,亦可作為測距之資訊輸出。又,攝像部12031接收之光可為可視光,亦可為紅外線等非可視光。
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檢測車內之資訊。對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連接例如檢測駕駛者之狀態之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例如包含拍攝駕駛者之相機,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可基於自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輸入之檢測資訊,算出駕駛者之疲勞程度或注意力程度,亦可判斷駕駛者是否打瞌睡。
微電腦12051可基於以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獲取之車內外之資訊,運算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之控制目標值,並對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進行以實現包含避免車輛之碰撞或緩和衝擊、基於車輛間距離之追蹤行駛、車速維持行駛、車輛之碰撞警告或車輛偏離車道之警告等之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之功能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藉由基於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所取得之車輛周圍之資訊,控制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等,而進行以不拘於駕駛者之操作而自動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可基於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所取得之車外資訊,對主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根據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所檢測之前方車或對向車之位置控制頭燈,進行以謀求將遠光燈切換成近光燈等之防眩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對車輛之搭乘者或車外向可進行視覺性或聽覺性通知資訊之輸出裝置發送聲音及圖像中之任一輸出信號。於圖53之例中,作為輸出裝置,例示有擴音器12061、顯示部12062及儀表板12063。顯示部12062例如亦可包含車載顯示器及抬頭顯示器之至少一者。
圖54係顯示攝像部12031之設置位置之例之圖。
於圖54中,車輛12100具有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作為攝像部12031。
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例如設置於車輛12100之前保險桿、側視鏡、後保險桿、後門及車體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等位置。前保險桿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1及車體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5主要取得車輛12100前方之圖像。側視鏡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2、12103主要取得車輛12100側方之圖像。後保險桿或後門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4主要取得車輛12100後方之圖像。攝像部12101及12105取得之前方之圖像主要使用於前方車輛或行人、障礙物、號誌燈、交通標誌或車道線等之檢測。
另,圖54係顯示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影範圍之一例。攝像範圍12111表示設置於前保險桿之攝像部12101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2、12113分別表示設置於側視鏡之攝像部12102、12103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4表示設置於後保險桿或後門之攝像部12104之攝像範圍。例如,藉由使攝像部12101至12104所拍攝之圖像資料重疊,而獲得自上方觀察車輛12100之俯瞰圖像。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一者亦可具有取得距離資訊之功能。例如,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一者可為包含複數個攝像元件之攝影機,亦可為具有相位差檢測用像素之攝像元件。
例如,微電腦12051基於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取得之距離資訊,求得攝像範圍12111至12114內之對各立體物之距離、及該距離之時間變化(相對於車輛12100之相對速度),藉此可擷取尤其車輛12100之行進路上最近之立體物,即在與車輛12100大致相同之方向以特定速度(例如為0 km/h以上)行駛之立體物作為前方車。再者,微電腦12051可設定前方車之近前側應預先確保之車間距離,進行自動剎車控制(亦包含追隨停止控制)或自動加速控制(亦包含追隨起動控制)等。如此而可不拘於駕駛者之操作進行以自動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例如,微電腦12051基於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所得之距離資訊,將立體物相關之立體物資料分類成2輪車、普通車輛、大型車輛、行人、電線桿等其他立體物而擷取,用於障礙物之自動迴避。例如,微電腦12051可將車輛12100周邊之障礙物識別為車輛12100之駕駛者可視認之障礙物與難以視認之障礙物。且,微電腦12051判斷顯示與各障礙物之碰撞危險度之碰撞風險,碰撞風險為設定值以上而有碰撞可能性之情形時,經由擴音器12061或顯示部12062對駕駛者輸出警報,或經由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進行強制減速或迴避轉舵,藉此可進行用以避免碰撞之駕駛支援。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一者亦可為檢測紅外線之紅外線相機。例如,微電腦12051可藉由判斷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是否存在行人而識別行人。該行人之識別例如係根據擷取作為紅外線相機之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之特徵點之順序,與對表示物體輪廓之一連串特徵點進行圖案匹配處理而判斷是否為行人之順序而進行。若微電腦12051判斷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存在行人,於識別行人時,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以對該經識別之行人重疊顯示用以強調之方形輪廓線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另,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亦可以將表示行人之圖標等顯示於期望之位置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
以上,已針對可應用本揭示之技術之車輛控制系統之一例進行說明。本揭示之技術可應用於以上說明之構成中之例如攝像部12031等。具體而言,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111可應用於攝像部12031。藉由將本揭示之技術應用於攝像部12031,可提高良率,減低製造成本。
本揭示之技術可應用於如上之固體攝像裝置。
另,本揭示亦可採用如下之構成。
<1>一種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包含:第1半導體元件,其具有以像素單位產生像素信號之攝像元件;
第2半導體元件,其藉由嵌埋構件嵌埋上述像素信號之信號處理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及
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而積層。
<2>如<1>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大於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
<3>如<1>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小於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
<4>如<1>至<3>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信號處理電路包含第1信號處理電路及第2信號處理電路,
於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於水平方向並列配置上述第1信號處理電路及上述第2信號處理電路,並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
<5>如<1>至<4>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信號處理電路包含第1信號處理電路,及第2信號處理電路,
上述配線包含第1配線及第2配線,
於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中上述第1信號處理電路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且
包含上述第2信號處理電路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之第3半導體元件,
上述第1配線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電性連接,
上述第2配線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電性連接,
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而積層。
<6>如<1>至<5>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配線為CuCu接合。
<7>如<1>至<5>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配線經由通孔電性連接。
<8>如<7>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配線經由自上述攝像元件之攝像面側形成之通孔電性連接。
<9>如<7>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配線經由自上述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之相反側之面形成之通孔電性連接。
<10>如<1>至<9>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嵌埋構件為氧化膜。
<11>如<1>至<9>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嵌埋構件為有機材料。
<12>如<11>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內,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係以將上述信號處理電路間之間隙設為最小之方式佈局,藉由包含有機材料之上述嵌埋構件嵌埋。
<13>如<1>至<12>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中,除了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以外,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包含半導體元件之包含虛設配線之虛設電路。
<14>如<1>至<13>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積層之面之相反側之面,積層包含高於特定熱傳導率之構件之散出熱的散熱構件。
<15>如<14>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散熱構件包含SiC、AlN、SiN、Cu、Al及C。
<16>如<14>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散熱構件包含使冷卻水循環之水路。
<17>如<1>至<16>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信號處理電路包含邏輯電路、記憶體電路、電源電路、圖像信號壓縮電路、時脈電路及光通信轉換電路。
<18>如<1>至<17>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信號處理電路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於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
<19>如<18>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係其一部分對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定位抵接,自抵接之部位的周邊部位逐漸接合後,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
<20>如<19>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其一部分包含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之端邊及端點。
<21>如<19>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信號處理電路小於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
<22>如<1>至<17>中任一項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係其一部分對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定位抵接,自抵接之部位的周邊部位逐漸接合後,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
<23>如<22>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其一部分包含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之端邊及端點。
<24>一種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該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包含:第1半導體元件,其具有以像素單位產生像素信號之攝像元件;
第2半導體元件,其藉由嵌埋構件嵌埋上述像素信號之信號處理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及
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予以積層,
該製造方法係將具有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之上述攝像元件之第1晶圓,與
再配置藉由半導體製程形成之上述信號處理電路中藉由電性檢查判定為良品之上述信號電路且藉由上述嵌埋構件嵌埋之第2晶圓,
以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間之配線電性連接之方式,以氧化膜接合積層後,進行單片化。
<25>一種攝像裝置,其具備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該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包含:第1半導體元件,其具有以像素單位產生像素信號之攝像元件;
第2半導體元件,其藉由嵌埋構件嵌埋上述像素信號之信號處理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及
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而積層。
<26>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該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包含:第1半導體元件,其具有以像素單位產生像素信號之攝像元件;
第2半導體元件,其藉由嵌埋構件嵌埋上述像素信號之信號處理所需要之信號處理電路;及
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以氧化膜接合而積層。
1:固體攝像裝置
10: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
11:固體攝像元件
12:記憶體電路
21-1、21-2:配線
13:邏輯電路
31:凸塊
101~104:晶圓
111:固體攝像裝置
112a-11:端子
120:固體攝像元件
120a:端子
121:記憶體電路
121-12:第2層記憶體電路
121a、121a-1、121a-2:端子
121a-12:端子
122:邏輯電路
122-12:邏輯電路
122a:端子
122a-12:端子
131: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
132:支撐基板
132-1:支撐基板
133:氧化膜
134、134-1、134-2、134A~134H:配線
134-11:配線
134-12:配線
135:氧化膜接合層
151:再配置基板
152:黏著劑
161、171:支撐基板
201:晶圓
202:晶圓
211:再配置基板
212:再配置基板
321:第1半導體基板
322:第2半導體基板
323:第3半導體基板
331~333:多層配線層
332a、332b、333a、333b:金屬配線
341、342:焊墊
350:焊墊孔
351、352、361、362、372、381、382、391、401、402:接點
371:絕緣層
432:空氣
441:虛設電路
441a:虛設配線
451:晶圓
471:高熱傳導率材料構件
481:晶圓
491:水路
495:有機材料構件
501:攝像裝置
502:光學系統
503:快門裝置
504:固體攝像元件
505:驅動電路
506:信號處理電路
507:監視器
508:記憶體
11100:內視鏡
11101:鏡筒
11102:相機頭
11110:手術器械
11111:氣腹管
11112:能量處置器械
11120:支持臂裝置
11122:能量處置器械
11131:施術者(醫生)
11132:患者
11133:病床
11200:台車
11201:CCU
11202:顯示裝置
11203:光源裝置
11204:輸入裝置
11205:處置器械控制裝置
11206:氣腹裝置
11207:記錄器
11208:印表機
11400:傳送電纜
11401:透鏡單元
11402:攝像部
11403:驅動部
11404:通信部
11405:相機頭控制部
11411:通信部
11412:圖像處理部
11413:控制部
12000:車輛控制系統
12001:通信網路
12010:驅動系統控制單元
12020:主體系統控制單元
1203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
12031:攝像部
1204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
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
12050:綜合控制單元
12051:微電腦
12052:聲音圖像輸出部
12053:車載網路I/F
12061:擴音器
12062:顯示部
12063:儀錶板
12100:車輛
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攝像部
12111~12114:攝像範圍
A:高度
d1、d2:連接間距
E1、E2:半導體元件層
E11、E12、E13:半導體元件層
E31、E32、E33:半導體元件層
W1、W2、W3:晶圓
Z1、Z2:空間
Z11、Z21:框
圖1係說明良率之圖。
圖2係說明理論產量降低之圖。
圖3係說明使用凸塊之連接之圖。
圖4係說明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概要之圖。
圖5係說明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6係說明圖5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7係說明圖5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8係說明圖5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9係說明圖5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10係說明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概要之圖。
圖11係說明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12係說明圖10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13係說明圖10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14係說明本揭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15係說明圖14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16係說明圖14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17係說明本揭示之第4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18係說明本揭示之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19係說明圖18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20係說明圖18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21係說明圖18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22係說明圖18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23係說明成為本揭示之第5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24係說明本揭示之第6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概要之圖。
圖25係說明本揭示之第6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26係說明圖25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27係說明圖25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28係說明圖25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29係說明與固體攝像元件之第1連接例之圖。
圖30係說明圖29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31係說明圖29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32係說明圖29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33係說明與固體攝像元件之第2連接例之圖。
圖34係說明圖33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35係說明圖33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36係說明圖33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37係說明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第1變化例之圖。
圖38係說明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第2變化例之圖。
圖39係說明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第3變化例之圖。
圖40係說明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第4變化例之圖。
圖41係說明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第5變化例之圖。
圖42係說明與固體攝像元件之連接例之第6變化例之圖。
圖43係說明固體攝像裝置之散熱構造之圖。
圖44係說明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圖。
圖45係說明固體攝像裝置之第1散熱構造之變化例之圖。
圖46係說明固體攝像裝置之第2散熱構造之變化例之圖。
圖47係說明固體攝像裝置之第3散熱構造之變化例之圖。
圖48係說明固體攝像裝置之第4散熱構造之變化例之圖。
圖49係顯示作為應用本揭示之攝像裝置之構成之電子機器之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50係說明應用本揭示之技術之攝像裝置之使用例之圖。
圖51係顯示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52係顯示相機頭及CCU之功能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53係顯示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54係顯示車外資訊檢測部及攝像部之設置位置之一例之說明圖。
111:固體攝像裝置
120:固體攝像元件
120a:端子
121:記憶體電路
121a:端子
122:邏輯電路
122a:端子
131:晶載透鏡及晶載彩色濾光片
132:支撐基板
133:氧化膜
134:配線
135:氧化膜接合層
E1、E2:半導體元件層
Claims (17)
- 一種固體攝像裝置,其包含: 第1半導體元件; 第2半導體元件; 第3半導體元件; 第1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及 第2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且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積層;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係積層; 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係於同一層於水平方向並列配置。
-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大於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
- 如請求項2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大於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
-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大於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
-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之大小相同。
-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於俯視時,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之配置區域係在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之配置區域之範圍內。
-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具有攝像元件。
- 如請求項7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包含邏輯電路。
- 如請求項7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包含記憶體電路。
-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係藉由嵌埋構件予以覆蓋。
- 如請求項10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於剖視時,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之間配置有上述嵌埋構件之一部份。
- 如請求項10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嵌埋構件為氧化膜。
-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配線為CuCu接合用之配線。
- 如請求項13之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2配線為CuCu接合用之配線。
- 如請求項7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攝像元件為背面照射型。
- 如請求項10之固體攝像裝置,其更包含: 支撐基板,其係積層於覆蓋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之上述嵌埋構件。
-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固體攝像裝置, 該固體攝像裝置包含: 第1半導體元件; 第2半導體元件; 第3半導體元件; 第1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及 第2配線,其將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及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之間電性連接;且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係積層; 上述第1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係積層; 上述第2半導體元件與上述第3半導體元件係於同一層於水平方向並列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08864 | 2017-10-30 | ||
JP2017208864 | 2017-10-30 | ||
JP2018-062477 | 2018-03-28 | ||
JP2018062477 | 2018-03-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15106A true TW202315106A (zh) | 2023-04-01 |
Family
ID=663317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35485A TWI788430B (zh) | 2017-10-30 | 2018-10-09 | 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
TW111145135A TW202315106A (zh) | 2017-10-30 | 2018-10-09 | 固體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35485A TWI788430B (zh) | 2017-10-30 | 2018-10-09 | 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200258924A1 (zh) |
EP (1) | EP3706169A4 (zh) |
JP (2) | JP7293123B2 (zh) |
KR (4) | KR102677875B1 (zh) |
CN (3) | CN111247638A (zh) |
DE (1) | DE112018005315T5 (zh) |
TW (2) | TWI788430B (zh) |
WO (1) | WO201908776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66935B (zh) * | 2018-12-20 | 2024-12-21 |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 背面照射型固體攝像裝置、背面照射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
EP4006975A4 (en) | 2019-07-23 | 2022-11-16 |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 SEMICONDUCTOR HOUSING |
JPWO2021014849A1 (zh) * | 2019-07-24 | 2021-01-28 | ||
TW202118280A (zh) * | 2019-09-10 | 2021-05-01 |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 攝像裝置、電子機𠾖及製造方法 |
CN114450795A (zh) * | 2019-09-30 | 2022-05-06 | 株式会社尼康 | 拍摄元件及拍摄装置 |
JP2021068950A (ja) * | 2019-10-18 | 2021-04-30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14730782A (zh) * | 2020-01-06 | 2022-07-08 |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 光接收装置 |
EP4099684A4 (en) * | 2020-01-31 | 2023-07-05 |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METHOD |
US20230117629A1 (en) * | 2020-03-31 | 2023-04-20 |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 Imag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ing element |
US20230139201A1 (en) * | 2020-03-31 | 2023-05-04 |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 Imag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ing element |
JPWO2022009530A1 (zh) | 2020-07-07 | 2022-01-13 | ||
JP2022040579A (ja) * | 2020-08-31 | 2022-03-11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DE112021005467T5 (de) | 2020-10-16 | 2023-08-10 |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 Bildgebungsvorrichtung und elektronische einrichtung |
WO2022091615A1 (ja) * | 2020-10-26 | 2022-05-05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
JP2022089275A (ja) * | 2020-12-04 | 2022-06-16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電子機器、製造方法 |
JP7556504B2 (ja) | 2020-12-25 | 2024-09-26 |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22196188A1 (ja) * | 2021-03-15 | 2022-09-22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2022174486A (ja) * | 2021-05-11 | 2022-11-24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
CN117652029A (zh) * | 2021-07-27 | 2024-03-05 |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 固体摄像元件、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
EP4379803A1 (en) * | 2021-07-30 | 2024-06-05 | Kyocera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element-mounting substrate and electrical device |
JP2023082375A (ja) * | 2021-12-02 | 2023-06-14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WO2023145388A1 (ja) * | 2022-01-25 | 2023-08-03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US20230268372A1 (en) * | 2022-02-21 | 2023-08-24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Stacked cmos image sensor |
EP4539098A1 (en) | 2022-06-10 | 2025-04-16 |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
KR20250026254A (ko) | 2022-06-20 | 2025-02-25 | 소니 세미컨덕터 솔루션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광 검출 소자 및 광 검출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
JP2024016742A (ja) * | 2022-07-26 | 2024-02-07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子デバイス |
WO2024225232A1 (ja) * | 2023-04-28 | 2024-10-31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半導体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25018144A1 (ja) * | 2023-07-20 | 2025-01-23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半導体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18042A (ja) * | 1988-02-26 | 1989-08-31 | Nec Corp | 半導体装置 |
JP2004008406A (ja) * | 2002-06-05 | 2004-01-15 | Toshiba Corp | 放射線検出器の製造方法、放射線検出器およびx線ct装置 |
JP4379295B2 (ja) | 2004-10-26 | 2009-12-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半導体イメージセンサ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TW200824058A (en) * | 2005-02-23 | 2008-06-01 | Almt Corp | Semiconductor element mounting member, semiconductor device, imaging device, light emitting diode constituting member,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
KR101070921B1 (ko) * | 2006-10-19 | 2011-10-06 |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 이미지 센서용 칩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
KR101018225B1 (ko) * | 2009-02-10 | 2011-02-28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다층 회로기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JP5985136B2 (ja) * | 2009-03-19 | 2016-09-0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JP5442394B2 (ja) * | 2009-10-29 | 2014-03-1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JP5685898B2 (ja) * | 2010-01-08 | 2015-03-1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
KR101123805B1 (ko) * | 2010-07-26 | 2012-03-12 |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 스택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5577965B2 (ja) * | 2010-09-02 | 2014-08-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
JP5943544B2 (ja) * | 2010-12-20 | 2016-07-05 |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 積層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及び積層デバイス |
JP5696513B2 (ja) * | 2011-02-08 | 2015-04-0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JP6149277B2 (ja) | 2011-03-30 | 2017-06-21 | ボンドテック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電子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基板 |
JP2013187529A (ja) | 2012-03-12 | 2013-09-19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 チップ部品の組立方法 |
US8766387B2 (en) * | 2012-05-18 | 2014-07-01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Vertically integrated image sensor chip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
JP2014099582A (ja) * | 2012-10-18 | 2014-05-29 | Sony Corp | 固体撮像装置 |
JPWO2014077044A1 (ja) * | 2012-11-16 | 2017-01-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フリップチップ接合方法、および当該フリップチップ接合方法を含むことを特徴とする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
KR101334220B1 (ko) * | 2012-11-16 | 2013-11-29 | (주)실리콘화일 | 버팅 콘택 방식을 이용한 웨이퍼 간의 전기적 연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구현한 반도체 장치 |
KR102029077B1 (ko) | 2013-02-04 | 2019-10-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패키지의 외부접속단자 형성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
JP5939184B2 (ja) | 2013-03-22 | 2016-06-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WO2015004867A1 (ja) * | 2013-07-12 | 2015-01-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放射線検出用半導体装置 |
JP6299406B2 (ja) * | 2013-12-19 | 2018-03-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JP2015195235A (ja) * | 2014-03-31 | 2015-11-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素子、電子機器、および撮像方法 |
JP6245474B2 (ja) * | 2014-04-21 | 2017-12-1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素子、固体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
JP2016018962A (ja) * | 2014-07-10 | 2016-02-01 | 株式会社東芝 |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16146376A (ja) * | 2015-02-06 | 2016-08-12 |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16143288A1 (en) * | 2015-03-12 | 2016-09-15 | Sony Corporation | Imag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JP6693068B2 (ja) | 2015-03-12 | 2020-05-1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
JP2017139325A (ja) * | 2016-02-03 | 2017-08-1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6922887B2 (ja) * | 2016-03-01 | 2021-08-18 |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電子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CN116995085A (zh) * | 2016-03-31 | 2023-11-03 | 株式会社尼康 | 摄像元件 |
US9881956B2 (en) * | 2016-05-06 | 2018-01-3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using wafer-to-wafer stacking with die size adjustment |
KR102460077B1 (ko) * | 2016-08-05 | 2022-10-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스택 이미지 센서 패키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스택 이미지 센서 모듈 |
KR102619666B1 (ko) * | 2016-11-23 | 2023-12-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미지 센서 패키지 |
KR102275684B1 (ko) * | 2017-04-18 | 2021-07-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도체 패키지 |
KR102380823B1 (ko) * | 2017-08-16 | 2022-04-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발열체를 포함하는 칩 구조체 |
-
2018
- 2018-10-09 TW TW107135485A patent/TWI788430B/zh active
- 2018-10-09 TW TW111145135A patent/TW202315106A/zh unknown
- 2018-10-16 US US16/758,535 patent/US20200258924A1/en active Pending
- 2018-10-16 CN CN201880068715.7A patent/CN111247638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0-16 DE DE112018005315.6T patent/DE112018005315T5/de active Pending
- 2018-10-16 CN CN202411399321.3A patent/CN119403256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0-16 WO PCT/JP2018/038423 patent/WO2019087764A1/ja unknown
- 2018-10-16 EP EP18872679.8A patent/EP3706169A4/en active Pending
- 2018-10-16 JP JP2019551025A patent/JP7293123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0-16 KR KR1020207011647A patent/KR102677875B1/ko active Active
- 2018-10-16 KR KR1020237015204A patent/KR102619140B1/ko active Active
- 2018-10-16 KR KR1020257008639A patent/KR20250042847A/ko active Pending
- 2018-10-16 CN CN202411398888.9A patent/CN119403255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0-16 KR KR1020237044668A patent/KR102785111B1/ko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15 US US17/841,513 patent/US2022031068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6-08 JP JP2023094867A patent/JP7596446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88430B (zh) | 2023-01-01 |
KR102619140B1 (ko) | 2023-12-28 |
EP3706169A1 (en) | 2020-09-09 |
US20220310680A1 (en) | 2022-09-29 |
KR20250042847A (ko) | 2025-03-27 |
EP3706169A4 (en) | 2020-12-16 |
KR20200077522A (ko) | 2020-06-30 |
CN119403255A (zh) | 2025-02-07 |
WO2019087764A1 (ja) | 2019-05-09 |
JPWO2019087764A1 (ja) | 2020-11-19 |
CN111247638A (zh) | 2020-06-05 |
KR20230066488A (ko) | 2023-05-15 |
KR102785111B1 (ko) | 2025-03-20 |
JP7293123B2 (ja) | 2023-06-19 |
DE112018005315T5 (de) | 2020-07-23 |
KR102677875B1 (ko) | 2024-06-25 |
KR20240001292A (ko) | 2024-01-03 |
CN119403256A (zh) | 2025-02-07 |
TW201924035A (zh) | 2019-06-16 |
US20200258924A1 (en) | 2020-08-13 |
JP7596446B2 (ja) | 2024-12-09 |
JP2023115053A (ja) | 2023-08-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88430B (zh) | 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背面照射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 |
CN110574164B (zh) | 固态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 |
TWI782058B (zh) | 固體攝像裝置 | |
US12230662B2 (en) | Backside-illumination solid-state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including embedment members | |
JP7128178B2 (ja) |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
WO2018186196A1 (ja) |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WO2018186195A1 (ja) |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2019040893A (ja) |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 |
CN115104184A (zh) | 固态成像装置 | |
JP7654551B2 (ja) | 撮像装置、電子機器、製造方法 | |
WO2022209128A1 (ja) | 半導体装置 | |
TW202504081A (zh) | 半導體裝置 | |
WO2024101204A1 (ja) | 光検出装置及び積層基板 | |
TW202410437A (zh) | 半導體裝置及攝像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