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2304977A - 抗C1s抗體 - Google Patents

抗C1s抗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4977A
TW202304977A TW111114212A TW111114212A TW202304977A TW 202304977 A TW202304977 A TW 202304977A TW 111114212 A TW111114212 A TW 111114212A TW 111114212 A TW111114212 A TW 111114212A TW 202304977 A TW202304977 A TW 2023049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vr
antibody
amino acid
antibodies
bi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4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賀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4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497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4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containing regions, domains or residues from different species, e.g. chimeric, humanized or veneer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2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specific for a neo-epitope on a complex, e.g. antibody-antigen or ligand-recept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3Crossreactivity, e.g. for species or epitope, or lack of said crossrea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07K2317/524CH2 dom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07K2317/526CH3 dom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5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1Decreased effector function due to an Fc-modific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2Affinity (KD), association rate (Ka), dissociation rate (Kd) or EC50 valu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包含抗原結合區及抗體恆定區的pH依賴性結合C1s的抗體。本發明更提供含有該抗體任一種的醫藥組合物,以及提供包含投予個體該抗體任一種之治療具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之方法或預防具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可能性的個體之方法。

Description

抗C1s抗體
本發明關於抗C1s抗體等的抗體及其使用方法。
C1複合體是作為古典路徑級聯反應的主要起始因子作用的大型蛋白質複合體。C1複合體由莫耳比為1:2:2的C1q、C1r、及C1s的3個成分所構成(非專利文獻1)。當C1複合體結合於與抗體結合的標靶時,起始古典路徑。具有6個球狀頭部的C1q,經由與Fc區親合型(avidity)交互作用,媒介C1複合體與抗體結合。一旦與標靶緊密結合,C1複合體內的C1r自體活化,成為酵素性活性。活化的C1r之後切斷C1複合體內的酶原C1s而使活化(非專利文獻2)。之後,活化的C1s切斷為其基質的補體成分C2及C4,分別成為C2a/C2b及C4a/C4b片段。經由此等,在標靶表面上表現為C3轉化酶的C4b2a的集合體,切斷C3形成C3b。C3b之後切斷C5,開始形成C5b、C6、C7、C8、及C9的終端膜攻擊複合體,此等透過形成孔而使標靶溶解。
C1s及C1r的兩個蛋白質具有所謂CUB1-EGF-CUB2-CCP1-CCP2-絲氨酸蛋白酶的相同區域構成(非專利文獻3)。CUB1-EGF-CUB2區域媒介用以形成C1r2s2四聚體的C1r與C1s之間的交互作用(非專利文獻4),也媒介C1r2s2與C1q之間的交互作用(非專利文獻5)。相對於這些,C1r及C1s的CCP1-CCP2-絲氨酸蛋白酶區域則是擔負該等各基質的蛋白質分解切斷(非專利文獻6、非專利文獻7)。C1r2s2四聚體透過此四聚體的CUB1-EGF-CUB2區域內的6個結合部位,與C1q的6個莖部交互作用(非專利文獻5)。
適當發揮作用的補體系統保護宿主免於病原體侵害,但是古典路徑的異常調節或不適當的活化引發多種的補體媒介性的障礙,例如,非限定地,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AIHA)、貝塞特氏症(Behcet's disease) 、大疱性類天皰瘡(BP)、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ITP)等。因此,古典路徑的過多的或未被控制的活化的抑制,可提供患有如此障礙的患者臨床上的利益。
已被報導與C1s的β區域結合的抗體HI532可抑制C1r2s2與C1q的交互作用(非專利文獻8)。然而,此抗體不能完全中和人血清的溶血活性,血清在與此抗體共同培養24小時後,還殘存30%的活性。
抗體在血漿中有安定性,該等對標靶有高度特異性,一般顯示優良的藥物動力曲線(pharmacokinetics profile),因此為非常有吸引力的醫藥品。但是,由於該等的大分子體積,治療用抗體的用量通常為多。在標靶大量存在的情形,必須要的抗體的治療用量變得更多。其結果,改善抗體的藥物動力、藥力學、及抗原結合特性的方法為,減少伴隨治療用抗體的用量及高製造費的有吸引力的方法。
已有報導,pH依賴性結合抗原的抗體(以下,在本說明書,也稱為「pH依賴性抗體」或「pH依賴性結合抗體」)可經由單一抗體分子中和複數種抗原分子(非專利文獻9、專利文獻1)。pH依賴性抗體在血漿中的中性pH條件下與其抗原強力結合,但在細胞的胞內體(endosome)內的酸性pH條件下自抗原解離。當自抗原解離時,抗體經由FcRn受體在血漿中被回收,解離的抗原在細胞的溶酶體(lysosome)被分解。被回收的抗體之後再自由地與抗原分子結合、中和該等,只要抗體留在血中,就會重複此過程。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WO2009/125825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Wang et. al. Mol Cell. 2016 Jul 7;63(1):135-45 非專利文獻2:Mortensen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 Jan 31;114(5):986-991 非專利文獻3:Gal et. al. Mol Immunol. 2009 Sep;46(14):2745-52 非專利文獻4:Almitair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 Jan 23;115(4):768-773 非專利文獻5:Bally et. al. J Biol Chem. 2009 Jul 17;284(29):19340-8 非專利文獻6:Rossi et. al. 1998 J Biol Chem. 1998 Jan 9;273(2):1232-9 非專利文獻7:Lacroix et. al. J Biol Chem. 2001 Sep 28;276(39):36233-40 非專利文獻8:Tseng et. al. Mol Immunol. 1997 Jun;34(8-9):671-9 非專利文獻9:Igawa et. al. Nat Biotechnol. 2010 Nov;28(11):1203-7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抗C1s抗體等的抗補體成分抗體、包含該等的醫藥組合物、及該等的使用方法。 [用以解決問題的手段]
在一態樣,本發明提供一種抗體,包含抗原結合區及抗體恆定區,具有與C1qrs複合體結合、促進C1q從C1qrs複合體解離的解離促進功能(displacement function),且/或具有與C1r2s2結合、抑制C1q向C1r2s2結合的阻斷功能,且pH依賴性結合C1s之抗體。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之抗體具有包含使對FcγR的結合活性下降的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及/或使Fc區的等電點(pI)下降的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之變異恆定區。
具體為,本發明關於下述: [1]一種單離的抗體,包含抗原結合區及抗體恆定區,其中,該抗體促進C1q從C1qrs複合體的解離,且/或抑制C1q向C1r2s2的結合, 該抗原結合區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的組合: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60、61、及62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2) 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7、38、39、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48、49、及50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9、30、31、52、53、及54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3、34、35、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2]如[1]之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重鏈可變區(VH)及輕鏈可變區(VL):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59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2)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6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4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8及51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2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3]如[1]或[2]之抗體,其中,為在酸性pH區域的KD值對在中性pH區域的KD值之比的酸性KD/中性KD比,為107以上。 [4]如[1]~[3]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原結合區可與人C1s的CUB1-EGF-CUB2區域特異性結合。 [5]如[1]~[4]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具有包含使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下降的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的變異恆定區。 [6]如[5]之抗體,其中,該變異恆定區在EU編號位置235、及236之中的至少1個含有胺基酸改變。 [7]如[1]~[6]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具有包含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的變異恆定區,該胺基酸改變使變異恆定區的等電點(pI)較親代恆定區的等電點下降。 [8]如[7]之抗體,其中,該變異恆定區在EU編號位置137、268、274、355、及419之中的至少1個含有胺基酸改變。 [9]如[1]~[8]任一項之抗體,其pI為7.8以下。 [10]如[1]~[8]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恆定區包括含有由序列識別號4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含有由序列識別號23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11]一種具有對C1s的結合活性的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的組合: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60、61、及62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2) 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7、38、39、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48、49、及50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9、30、31、52、53、及54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3、34、35、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12]如[11]之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重鏈可變區(VH)及輕鏈可變區(VL):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59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2)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6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4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8及51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2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13]如[11]或[12]之抗體,其中,該抗體恆定區包括含有由序列識別號4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的H鏈恆定區,以及含有由序列識別號23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的L鏈恆定區。 [14]一種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重鏈(H鏈)及輕鏈(L鏈):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66及6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2)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68及69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0及71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2及73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4及7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6及7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15]一種醫藥組合物,包含如[1]~[14]任一項之抗體及至少1個藥學上容許之載體。 [16]如[15]之醫藥組合物,用於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之治療、或有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可能性的個體之預防。 [17]一種治療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或預防有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可能性的個體之方法,包含投予該個體有效量的如[1]~[14]任一項之抗體之步驟。 [18]如[1]~[14]任一項之抗體,用於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治療或預防。 [19]一種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治療劑或預防劑,包含如[1]~[14]任一項之抗體。 [20]一種如[1]~[14]任一項之抗體的使用,用於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治療劑或預防劑的製造。 [21]一種單離的抗體,包含抗原結合區及抗體恆定區,其中, 在酸性pH區域的KD值對在中性pH區域的KD值的比,酸性KD/中性KD比,為107以上, 抗體恆定區包含使對FcγR的結合活性下降的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及使等電點(pI)下降的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本說明書所記載或引用之手法及順序一般可充分被理解,例如使用記載於Sambrook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3d edition (2001)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Cold Spring Harbor, N.Y.;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F.M. Ausubel, et al. eds., (2003));the series Methods in Enzymology (Academic Press, Inc.): PCR 2: A Practical Approach (M.J. MacPherson, B.D. Hames and G.R. Taylor eds. (1995)), Harlow and Lane, eds. (1988) 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 and Animal Cell Culture (R.I. Freshney, ed. (1987));Oligonucleotide Synthesis (M.J. Gait, ed., 1984);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Humana Press; Cell Biology: A Laboratory Notebook (J.E. Cellis, ed., 1998) Academic Press; Animal Cell Culture (R.I. Freshney), ed., 1987);Introduction to Cell and Tissue Culture (J. P. Mather and P.E. Roberts, 1998) Plenum Press; Cell and Tissue Culture: Laboratory Procedures (A. Doyle, J.B. Griffiths, and D.G. Newell, eds., 1993-8) J. Wiley and Son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D.M. Weir and C.C. Blackwell, eds.);Gene Transfer Vectors for Mammalian Cells (J.M. Miller and M.P. Calos, eds., 1987);PCR: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lis et al., eds., 1994);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 (J.E. Coligan et al., eds., 1991);Shor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Wiley and Sons, 1999);Immunobiology (C.A. Janeway and P. Travers, 1997);Antibodies (P. Finch, 1997);Antibodies: A Practical Approach (D. Catty., ed., IRL Press, 1988-1989);Monoclonal Antibodies: A Practical Approach (P. Shepherd and C. Dean, e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Using 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 (E. Harlow and D. Lane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1999);The Antibodies (M. Zanetti and J. D. Capra, eds.,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及Cance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Oncology (V.T. DeVita et al., eds., J.B. Lippincott Company, 1993)的廣泛利用之技法等的習知技術,經由此技術領域之人士一般使用。
I.定義 除非特別定義,本說明書所使用之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人士通常理解者相同的意義。Singleton et al., Dictionary of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nd ed., J. Wiley & Sons (New York, N.Y. 1994)、及March,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 4th ed.,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N.Y. 1992)提供本技術領域之人士對多數本申請所使用之用語的一般指南。包含專利申請案及刊物之本說明書所引用的所有參考文獻,全體經由參照併入本說明書。
為了解釋本發明之目的,適用下述定義,即使在相當的情形使用單數形的用語,也包含複數形,反之亦同。應該理解,在本說明書所使用的用語只是說明特定態樣的目的,並非意圖限定。下述之定義若有與經由參照併入本說明書的任意文件矛盾之時,以下述定義優先。
在本說明書之旨趣之「受體人框架」為,包含以下定義之來自人免疫球蛋白框架或人共有框架的輕鏈可變區(VL)框架或重鏈可變區(VH)的框架的胺基酸序列之框架。「來自」人免疫球蛋白框架或人共有框架的受體人框架可包含與該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也可包含胺基酸序列的改變。在一些態樣,胺基酸的改變的數為10以下、9以下、8以下、7以下、6以下、5以下、4以下、3以下、或2以下。在一些態樣,VL受體人框架、與VL人免疫球蛋白框架序列或人共有框架序列為相同序列。
「親和性」(affinity)是指分子(例如抗體)的1個結合部位、與分子的結合夥伴(例如抗原)之間的非共價鍵結的交互作用的總和強度。除非有特別說明,本說明書所使用之「結合親和性」是指,反映某結合對的成員(例如抗體與抗原)之間的1:1交互作用的固有的結合親和性。分子X對其夥伴Y的親和性,通常可經由解離常數(Kd或KD)表示。親和性可經由包含本說明書所記載的在該技術領域已知的一般方法測量。關於測量結合親和性用的各個具體實例及舉例的態樣如後所述。「親和性」、「結合親和性」、「結合能力」及「結合活性」可相互交換使用。用語「結合活性」是指,在某分子(例如抗體)的單一個或複數個結合部位與其結合夥伴(例如抗原)之間的非共價鍵結的交互作用的總和強度。在本說明書,結合活性不嚴格限制於反映結合對的成員(例如抗體與抗原)間的1:1的交互作用的活性。在結合對的成員可以單價鍵結及多價鍵結兩者樣式相互結合的情形,結合活性為此等的結合的總和強度。分子X對其夥伴Y的結合活性通常可經由解離常數(KD)表示。或者,結合速度及解離速度(Kon及Koff)可被用於結合的評估。結合活性可經由包含本說明書所記載的以該技術領域公知的一般方法測量。測量結合親和性用的具體實例的及舉例的態樣如後所述。
「親和性成熟」抗體是指,相較於未具有改變的親代抗體,在1個或複數個的高度變異區(hypervariable region:HVR)中具有改善抗體對抗原的親和性的1個或複數個的改變的抗體。
用語「抗C1s抗體」、「與C1s結合的抗體」、或「對C1s具有結合活性的抗體」,為可以充分的親和性與C1s結合的抗體,結果在將C1s標靶化時該抗體有效作為診斷劑及/或治療劑之抗體。在一態樣,抗C1s抗體向沒關係的非C1s蛋白結合的程度,例如在經由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測量時,抗體向C1s的結合小於約10%。在特定態樣,與C1s結合的抗體具有1微莫耳濃度(μm)以下、100nM以下、10nM以下、1nM以下、0.1nM以下、0.01nM以下、或0.001nM以下(例如10 8M以下,例如10 8M~10 13M,例如10 9M~10 13M)的解離常數 (Kd)。在特定態樣,抗C1s抗體與來自不同種的C1s間保留的C1s的抗原結合位結合。
在本說明書,用語「抗體」以最廣義的意義使用,只要是顯示所欲的抗原結合活性,不限定於此等,包括含有單株抗體、多株抗體、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及抗體片段之多種抗體結構。
「抗體片段」是指,包含與完全抗體結合的抗原結合的該完全抗體的一部分之該完全抗體以外的分子。抗體片段之例,不限定於此等,包含Fv、Fab、Fab'、Fab'-SH、F(ab') 2;雙價抗體(diabody);線狀抗體;單鏈抗體分子(例如scFv);及由抗體片段所形成的多特異性抗體。
與對照抗體「相同的抗原結合位結合的抗體」是指,在競爭分析,阻止該對照抗體向自身的抗原的結合50%以上的抗體,且相反地說,在競爭分析,對照抗體阻止前述抗體對自身的抗原的結合50%以上。本說明書提供舉例的競爭分析。
用語「嵌合」抗體是指,重鏈及/或輕鏈的一部分來自特定的供給源或種,另一方面,重鏈及/或輕鏈的剩餘部分來自不同的供給源或種的抗體。
抗體的「型別」(class)是指抗體的重鏈所具的恆定區域或恆定區的型。抗體有5個主要的型別:IgA、IgD、IgE、IgG、及IgM。其中一些可進一步分類為次型別(subclass)(同型(isotype))。例如IgG 1、IgG 2、IgG 3、IgG 4、IgA 1、及IgA 2。對應不同型別的免疫球蛋白的重鏈恆定區域,分別稱為α、δ、ε、γ、及μ。
本說明書所述用語「細胞毒性劑」是指,抑制或妨礙細胞功能、及/或成為細胞死亡或破壞的原因之物質。細胞毒性劑不限於此等,包含放射性同位素(例如 211At、 131I、 125I、 90Y、 186Re、 188Re、 153Sm、 212Bi、 32P、 212Pb、及Lu的放射性同位素);化療劑或化療藥(例如,氨甲蝶呤(methotrexate)、艾黴素(adriamycin)、長春花屬生物鹼類(vinca alkaloid)(長春新鹼(vincristine)、敏伯斯登(vinblastine)、癌妥滅 (etoposide) )、阿黴素(doxorubicin)、威克瘤(melphalan)、絲裂黴素C(mitomycin C)、瘤克寧(chlorambucil)、唐黴素(daunorubicin)、或其他的嵌入劑(intercalating agent));增殖抑制劑;核酸分解酵素等的酵素及其片段;抗生素;例如小分子毒素或細菌、真菌、植物、或動物起源的酵素性活性毒素(包含其片段及/或變異體)等的毒素;以及下列揭示之多種抗腫瘤劑或抗癌劑。
「效應物功能」(effector function)是指,起因於抗體的Fc區、根據抗體的同型而不同的生物活性。抗體的效應物功能之例包含下述:C1q結合及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Fc受體結合;抗體依賴性細胞媒介的細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吞噬作用;細胞表面受體(例如B細胞受體)的下游調控;及B細胞活化。
某劑(例如醫藥製劑)的「有效量」是指,有效達成所欲的治療或預防結果的必須用量及渡過必要期間的量。
用語「抗原決定位」包括經由抗體可被結合的任意決定基。抗原決定位是經由以抗原為標靶的抗體所結合的該抗原的區域,包含直接接觸抗體的特定胺基酸。抗原決定位的決定基可包含胺基酸、糖側鏈、磷酸基或磺醯基等的化學性活性的表面分子群,且可具有特異性三維構造特性及/或特定的電荷特性。一般而言,對特定的標靶抗原特異性的抗體,在蛋白質及/或巨大分子的複雜的混合物中,優先辨識該標靶抗原上的抗原決定位。
在本說明書,用語「Fc區」用以定義至少包含一部份的恆定區的免疫球蛋白重鏈的C端區。此用語包含天然型序列Fc區及變異體Fc區。在一態樣,人IgG重鏈Fc區從Cys226、或從Pro230延伸至重鏈的羧基端。但是, Fc區的C端的離胺酸(Lys447)或甘胺酸-離胺酸(殘基446-447)可存在也可不存在。在本說明書只要沒有特別限定,Fc區或恆定區中的胺基酸殘基的編號根據Kabat et al.,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所記載的EU編號系統(也稱為EU索引)。
「框架」或「FR」是指高度變異區(HVR)殘基以外的可變區域殘基。可變區域的FR通常由4個FR區域所構成:FR1、FR2、FR3、及FR4。對應該等,FR及HVR的序列通常以下列順序出現在VH(或VL):FR1-H1(L1)-FR2-H2(L2)-FR3-H3(L3)-FR4。
用語「全長抗體」、「完全抗體」、及「全部抗體」在本說明書可相互交替使用,是指具有與天然型抗體構造實質上類似的構造、或具有包含本說明書所定義的Fc區的重鏈之抗體。
用語「宿主細胞」、「宿主細胞株」、「宿主細胞培養物」可相互交替使用,是指導入外來核酸的細胞(包含如此的細胞的子代)。宿主細胞包含「轉形體」及「轉形細胞」,這些包括初代轉形細胞及不問繼代數來自該細胞的子代。子代可以是核酸內容與親代細胞完全不同,也可以包含變異。具有與篩選或選擇原始的轉形細胞時所用者相同功能或生物活性的變異體子代,也包含於本說明書。
「人抗體」為經由人或人細胞所產生的抗體或人抗體庫或具有對應來自使用其他的人抗體編碼序列的非人供給源的抗體的胺基酸序列的胺基酸序列之抗體。此人抗體的定義明確排除包含非人的抗原結合殘基的人源化抗體。
「人共有框架」為在人免疫球蛋白VL或VH框架序列的選擇群顯示最共同產生的胺基酸殘基的框架。通常,人免疫球蛋白VL或VH序列的選擇來自可變區域序列的亞群(subgroup)。通常,序列的亞群為Kabat et al.,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Fifth Edition, NIH Publication 91-3242, Bethesda MD (1991), vols. 1-3的亞群。在一態樣,關於VL,亞群為根據上述Kabat等人的亞群κI。在一態樣,關於VH,亞群為根據上述Kabat等人的亞群III。
「人源化」抗體是指包含來自非人HVR的胺基酸殘基及來自人FR的胺基酸殘基的嵌合抗體。在某態樣,人源化抗體包含至少1個、典型為2個的可變區域的實質上全部,在該可變區,全部或實質上全部的HVR(例如CDR)對應非人抗體,且全部或實質上全部的FR對應人抗體。人源化抗體也可任意地包含來自人抗體的抗體恆定區的至少一部份。抗體(例如非人抗體)的「人源化的形態」是指經過人源化的抗體。
在本說明書所使用的用語「高度變異區」或「HVR」是指,在序列為高度變異(「互補性決定區」或「CDR」(complementariry determining region))、及/或形成構造上定義的環(「高度變異環」)、及/或包含抗原接觸殘基(「抗原接觸」))之抗體的可變區域的各區。通常抗體包含6個HVR,亦即,在VH包含3個(H1、H2、H3),在VL包含3個(L1、L2、L3),共計6個HVR。在本說明書舉例的HVR包含下列者: (a)在胺基酸殘基26-32 (L1)、50-52 (L2)、91-96 (L3)、26-32 (H1)、53-55 (H2)、及96-101 (H3)處產生的高度變異環(Chothia and Lesk, J. Mol. Biol. 196: 901-917 (1987)); (b)在胺基酸殘基24-34 (L1)、50-56 (L2)、89-97 (L3)、31-35b (H1)、50-65 (H2)、 及95-102 (H3) 處產生的CDR(Kabat et al.,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 (c)在胺基酸殘基27c-36 (L1)、46-55 (L2)、89-96 (L3)、30-35b (H1)、47-58 (H2)、及93-101 (H3) 處產生的抗原接觸(MacCallum et al. J. Mol. Biol. 262: 732-745 (1996));以及 (d)包含HVR胺基酸殘基46-56 (L2)、47-56 (L2)、48-56 (L2)、49-56 (L2)、26-35 (H1)、26-35b (H1)、49-65 (H2)、93-102 (H3)、及94-102 (H3)的(a)、(b)、及/或(c)的組合。 除非有特別說明,HVR殘基及可變區域中的其他殘基(例如FR殘基)在本說明書根據上述Kabat等人編號。
「免疫共軛物」為與1個或複數個不同種的分子共軛的抗體(不同種的分子不限於此等,包含細胞毒性劑)。
「個體」或「對象」為哺乳動物。哺乳動物不限於此等,包含家畜(例如牛、羊、貓、狗、馬)、靈長類(例如人、及猴等的非人靈長類)、兔、以及嚙齒類(如小鼠及大鼠)。在特定態樣,個體或對象為人。
「單離的」抗體為從該原始環境的成分分離者。在一些態樣,抗體以例如電泳(例如SDS-PAGE、等電點分離法(isoelectric focusing:IEF)、毛細管電泳)或層析法(例如離子交換或逆相HPLC)測量,純化到超過95%或99%的純度。抗體純度評估用的方法的總論,見例如Flatman et al., J. Chromatogr. B 848:79-87 (2007)。
「單離的」核酸是指從該原始環境的成分分離的核酸分子。單離的核酸包括在通常包含該核酸分子的細胞中所含的核酸分子,但該核酸分子存在染色體外或者存在與原來的染色體上的位置不同的染色體上的位置。
「編碼抗C1s抗體的單離的核酸」或「編碼抗C1r抗體的單離的核酸」是指編碼抗體的重鏈及輕鏈(或其片段)的1個或複數個核酸分子,包括載於1個載體或各個載體的核酸分子、及存在於宿主細胞的1個或複數個位置的核酸分子。
本說明書所述用語「單株抗體」是指從實質上均一的抗體集團所得的抗體。亦即,構成該集團的各抗體,除了可產生的變異抗體(例如,包含自然產生的變異的變異抗體,或在單株抗體調製物的製造中產生的變異抗體。如此的變異體通常存在若干量)外,是相同的及/或與相同的抗原決定位結合。對照於典型包含對不同的決定基(抗原決定位)的不同抗體的多株抗體調製物,單株抗體調製物的各單株抗體是對抗原上的單一決定基者。因此,形容詞「單株」表示從實質上均一的抗體集團獲得的抗體特徵,不應解釋為經由任何特定方法希望製造抗體。例如,根據本發明所使用的單株抗體,不限於此等,可經由包括融合瘤法、重組DNA法、噬菌體展示法、利用包含人免疫球蛋白基因座的全部或一部分的轉殖基因動物的方法之各種手法而作成,製作單株抗體用的方法及其他舉例方法記載於本說明書。
「裸抗體」是指未與不同種的部分(例如細胞毒性部分)或放射性標誌共軛的抗體。裸抗體也可存在醫藥製劑中。
「天然型抗體」是指具有天然產生的多種構造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例如,天然型IgG抗體為由雙硫鍵結合的2個相同輕鏈及2個相同重鏈所構成約150,000道爾頓的雜四聚體糖蛋白。從N端向C端,各重鏈具有也稱為可變重鏈區域或重鏈可變區域的可變區(VH),在該等連接3個恆定區域(CH1、CH2、及CH3)。相同地,從N端向C端,各輕鏈具有也稱為可變輕鏈區域或輕鏈可變區域的可變區(VL),在該等連接恆定輕鏈(CL)區域。抗體的輕鏈,基於其恆定區域的胺基酸序列,可歸於稱為κ及λ的2型的1個。
用語「附屬資料」通常包含於治療用品的商用包裝,用於所謂包含對於如此治療用品的使用相關的適應症、用法、用量、投予方法、合併療法、禁忌、及/或警告的訊息的使用說明書。
對於對照多胜肽序列的「百分比(%)胺基酸序列相同性」定義為,排列序列使獲得最大的百分比序列相同性,且如果必要導入間隙(gap)後,且不考慮任何的保留取代也是序列相同性的一部分時,與對照多胜肽序列中的胺基酸殘基相同的候選序列中的胺基酸殘基的百分比。決定百分比胺基酸序列相同性的目的整列(alignment)可經由使用在該技術領域的技術範圍內多種方法例如BLAST、BLAST-2、ALIGN、Megalign (DNASTAR) 軟體、或GENETYX (註冊商標) (Genetyx Co., Ltd.)等的可公開取得的電腦軟體而達成。此技術領域之人士可決定取得序列的整列用的適當參數,包括橫跨被比較的序列全長達成最大的整列所必要的任意演算法。
ALIGN-2序列比較電腦程式為Genentech公司的著作,其原始碼在美國著作權廳(U.S. Copyright Office, Wasington D.C., 20559)與使用者文件被提出, 登記為美國著作權註冊編號TXU510087。ALIGN-2程式可從Genentech公司(Genentech, Inc., South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公開取得,也可從原始碼編譯。ALIGN-2程式被編譯以在包含Digital UNIX V4.0D的UNIX作業系統上使用。所有的序列比較參數經由ALIGN-2程式設定,不變動。在胺基酸序列比較上使用ALIGN-2的狀況,所提供的胺基酸序列A的、向所提供的胺基酸序列B的、或與該等的、或相對於該等的%胺基酸序列相同性(或者,也可以說是,向所提供的胺基酸序列B的、或與該等的、或相對於該等的、具有或含有某%胺基酸序列相同性的所提供的胺基酸序列A),如下計算: 分率X/Y的100倍 在此,X為經由序列整列程式ALIGN-2,在該程式的A及B的整列做成相同的一致而被給分的胺基酸殘基的數,Y為B中的胺基酸殘基的全數。應理解,在胺基酸序列A的長度與胺基酸序列B的長度不相同的情形,A對B的%胺基酸序列相同性、與B對A的%胺基酸序列相同性不相同。除非有特別說明,本說明書所使用的所有的%胺基酸序列相同性值,如上一段所述,為使用ALIGN-2電腦程式所獲得。
用語「醫藥製劑」為,使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可發揮效果的型態之調製物,且不包含在投予製劑的對象不容許的程度追加有毒性的要素的調製物。
「藥學上容許之載體」是指,對對象無毒、醫藥製劑中有效成分以外的成分。藥學上容許之載體不限定於此等,包含緩衝液、賦形劑、安定劑或保存劑。
本說明書所使用之「特異性結合」是指,在包含背景結合(亦即,非特異性結合)但不包含有意的結合(亦即,特異性結合)的結合水平,抗體與非關心對象的抗原結合的活性或特徵。換句話說,「特異性結合」是指,除了背景結合(亦即,非特異性結合)外、或代替該等包含有意的結合(亦即,特異性結合)的結合水平,抗體與關心對象的抗原結合的活性或特徵。特異性可經由本說明書所提及或該技術領域公知的任意方法而測量。上述的非特異性結合或背景結合的水平,可為零,或者不為零、在零附近,或者可為該技術領域之人士在技術上無視的程度地非常小者。例如,該技術領域之人士在適當的結合分析,關於抗體與非關心對象的抗原之間的結合,未能偵測或觀察有意的(或相對強的)訊號的情形,可說該抗體與非關心對象的抗原為「未特異性結合」。相反地,該技術領域之人士在適當的結合分析,關於抗體與關心對象的抗原之間的結合,可偵測或觀察有意的(或相對強的)訊號的情形,可說該抗體與關心對象的抗原為「特異性結合」。
本說明書之用語「C1s」除非另有說明,為來自包含靈長類(例如人)及嚙齒類(例如小鼠及大鼠)等的哺乳動物之任意脊椎動物供給源的任意的天然型C1s。此用語也包含「全長」未接受處理(processing)的C1s,也包含在細胞中的處理結果所產生的任何型態的C1s。此用語也包含自然產生的C1s的變異體,例如剪接變異體或等位基因變異體。舉例的人C1s的胺基酸序列顯示於序列識別號:1。舉例的食蟹獼猴C1s的胺基酸序列顯示於序列識別號:3。 本說明書之用語「C1r」除非另有說明,為來自包含靈長類(例如人)及嚙齒類(例如小鼠及大鼠)等的哺乳動物之任意脊椎動物供給源的任意的天然型C1r。此用語也包含「全長」未接受處理的C1r,也包含在細胞中的處理結果所產生的任何型態的C1r。此用語也包含自然產生的C1r的變異體,例如剪接變異體或等位基因變異體。舉例的人C1r的胺基酸序列顯示於序列識別號:2。舉例的食蟹獼猴C1r的胺基酸序列顯示於序列識別號:4。
本說明書所使用的「治療」(以及,文法上的衍生語,例如「進行治療」、「進行治療者」等)表示企圖改變被治療個體的自然經過的臨床介入,即使是用於預防,也可在臨床病態的經過期間實施。治療所希望的效果不限於此等,包含疾病的發生或復發的防止、症狀的減輕、因疾病導致的任意的直接或間接的病理影響的減弱、轉移的防止、疾病進行速度的降低、疾病狀態的回復或緩和、及寬解或改善的預後。在一些態樣,本發明之抗體用於延緩疾病的發病、或延緩疾病的進行。
用語「可變區」或「可變區域」是指關於使抗體向抗原結合的抗體的重鏈或輕鏈的區域。天然型抗體的重鏈及輕鏈的可變區域(分別為VH及VL),通常具有各區域包含4個保留的框架區(FR)及3個高度變異區(HVR)的類似構造(例如見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W.H. Freeman and Co., page 91 (2007))。1個VH或VL區域在提供抗原結合特異性上應該是足夠的。再者,與某特定抗原結合的抗體,也可使用來自與該抗原結合的抗體的VH或VL區域篩選分別與VL或VH區域互補的資料庫而分離。例如見Portolano et al., J. Immunol. 150:880-887 (1993); Clarkson et al., Nature 352:624-628 (1991)。
本說明書所使用的用語「載體」是指可增加連接該等的再1個核酸之核酸分子。此用語包含自體複製核酸構造的載體,及在導入該等的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被插入的載體。某載體可導致自身操作性連接的核酸表現。如此的載體在本說明書也稱為「表現載體」。
II.抗體 在一方面,本發明一部分基於包含抗原結合區及抗體恆定區的抗體。在特定的態樣,提供與C1s結合的抗體。在特定的態樣,提供與C1s特異性結合的抗體。本發明之抗體在例如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診斷或治療是有用的。
在一態樣,C1s的物種可從1個或複數個物種選擇。在特定的態樣,物種為人及非人動物。在特定的態樣,物種為人、大鼠、及猴(例如食蟹獼猴、獼猴、白鬢狨、黑猩猩、及狒狒)。在特定的態樣,物種為人及猴(例如食蟹獼猴、獼猴、白鬢狨、黑猩猩、及狒狒)。在特定的態樣,物種為人及食蟹獼猴。
在本態樣,抗體包括包含抗體片段、嵌合抗體及人源化抗體、人抗體、來自資料庫的抗體、以及多特異性抗體之多種抗體。在本態樣,抗體可為全長抗體,例如完全IgG1、IgG2、IgG3、或IgG4抗體,或者也可以是本說明書所定義的其他抗體型別或同型。
(抗體片段) 在特定態樣,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體為抗體片段。抗體片段不限於此等,包含Fab、Fab'、Fab'-SH、F(ab') 2、Fv、及scFv片段、以及後述的其他片段。關於特定抗體片段的總論,見Hudson et al., Nat. Med. 9:129-134 (2003)。關於scFv片段的總論,見例如Pluckthun, in The Pharmacology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vol. 113, Rosenburg and Moore ed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pp.269-315 (1994);以及,WO93/16185;以及美國專利第5,571,894號及第5,587,458號。關於包含補救受體(salvage receptor)結合抗原決定位殘基、在體內(in vivo)的半衰期延長的Fab及F(ab’) 2片段的總論,見美國專利第5,869,046號。
雙價抗體(diabody)可為二價或雙特異性,為具有2個抗原結合部位的抗體片段。例如見EP404,097號; WO1993/01161; Hudson et al., Nat. Med. 9:129-134 (2003); Hollinger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6444-6448 (1993)。三價抗體(triabody)、四價抗體(tetrabody)也記載於Hudson et al., Nat. Med. 9:129-134 (2003)。
單域抗體(single-domain antibody)為包含抗體的重鏈可變區域的全部或一部分、或輕鏈可變區域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抗體片段。在特定態樣,單域抗體為人單域抗體(見Domantis, Inc., Waltham, MA;例如美國專利第6,248,516 B1號)。
抗體片段不限於此等,可包含經由本說明書所記載之完全抗體的蛋白質分解消化、經由重組的宿主細胞(例如大腸桿菌 (E. coli)或噬菌體)產生的多種手法而製作。
(嵌合抗體及人源化抗體) 在特定態樣,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體為嵌合抗體。特定的嵌合抗體例如記載於美國專利第4,816,567號;及Morrison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1:6851-6855 (1984)。在一例,嵌合抗體包含非人可變區(例如來自小鼠、大鼠、倉鼠、兔、或猴等的非靈長類的可變區)及人恆定區。在更一例,嵌合抗體為來自親代抗體的型別或次型別被改變的「型別轉換」(class switch)抗體。嵌合抗體包含其抗原結合片段。
在特定態樣,嵌合抗體為人源化抗體。典型地,為了以維持親代非人抗體的特異性及親和性的狀態使對人的免疫原性下降,使非人抗體人源化。通常,人源化抗體包含1個或複數個可變區域,該可變區域中,HVR(例如CDR(或其部分))來自非人抗體,FR(或其部分)來自人抗體序列。人源化抗體任意地包含人恆定區的至少一部份。在一些態樣,人源化抗體中的一些FR殘基,例如為了恢復或改善抗體的特異性或親和性,以來自非人抗體(例如成為HVR殘基來源的抗體)的對應殘基取代。
人源化抗體及其製作方法在Almagro and Fransson, Front. Biosci. 13:1619-1633 (2008)有總論,又例如在Riechmann et al., Nature 332:323-329 (1988); Queen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6:10029-10033 (1989); 美國專利第5,821,337號、第7,527,791號、第6,982,321號、及第7,087,409號;Kashmiri et al., Methods 36:25-34 (2005)(特異性決定區 (specificity determining region: SDR) 記載接枝(grafting));Padlan, Mol. Immunol. 28:489-498 (1991) (記載重塑(resurfacing)); Dall'Acqua et al., Methods 36:43-60 (2005) (記載FR重洗(shuffling));以及Osbourn et al., Methods 36:61-68 (2005) 及Klimka et al., Br. J. Cancer, 83:252-260 (2000) (記載FR重洗用的「指引篩選」方法),進一步被記載。
可用於人源化的人框架區不限於此等,包含使用「最適」法(見Sims et al., J. Immunol. 151:2296 (1993) )所篩選的框架區;來自輕鏈或重鏈可變區的特定亞群的人抗體的共有序列的框架區(見Carter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9:4285 (1992)及Presta et al., J. Immunol., 151:2623 (1993));人成熟(體細胞變異)框架區或人生殖細胞系框架區(例如見Almagro and Fransson, Front. Biosci. 13:1619-1633 (2008));及來自FR資料庫的篩選的框架區(見Baca et al., J. Biol. Chem. 272:10678-10684 (1997)及Rosok et al., J. Biol. Chem. 271:22611-22618 (1996))。
(人抗體) 在特定態樣,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體為人抗體。人抗體可經由該技術領域已知的多種手法製造。人抗體概述於van Dijk and van de Winkel, Curr. Opin. Pharmacol. 5:368-74 (2001)及 Lonberg, Curr. Opin. Immunol. 20:450-459 (2008)。
人抗體也可經由對改變的轉殖基因動物投予免疫原,以反應抗原攻擊(antigen challenge)(負荷)而產生完全人抗體或具有人可變區的完全抗體而調製。如此的動物典型包含人免疫球蛋白基因座的全部或一部分,人免疫球蛋白基因座的全部或一部分,以取代內因性的免疫球蛋白基因座的狀態、或以隨機加入染色體外或該動物的染色體內的狀態存在。在如此的轉殖基因小鼠,內因性的免疫球蛋白基因座通常不活化。從轉殖基因動物獲得人抗體的方法的總論,見Lonberg, Nat. Biotech. 23:1117-1125 (2005)。又,例如合併見記載XENOMOUSE(註冊商標)技術的美國專利第6,075,181號及第6,150,584號;記載HUMAB(註冊商標)技術的美國專利第5,770,429號;記載K-M MOUSE(註冊商標)技術技術的美國專利第7,041,870號;及記載VELOCIMOUSE(註冊商標)技術技術的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7/0061900號。來自經由如此的動物所生成的完全抗體的人可變區,例如與不同的人恆定區組合等,也可被進一步地修飾。
人抗體可基於融合瘤的方法製作。人單株抗體的製造用的人骨髓瘤及小鼠-人雜交骨髓瘤細胞株,已被記述(例如見,Kozbor, J. Immunol. 133: 3001 (1984);Brodeur et al.,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pp.51-63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1987);及Boerner et al., J. Immunol. 147: 86 (1991) )。透過人B細胞融合瘤技術所生成的人抗體也敘述於L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3:3557-3562 (2006)。額外追加的方法記載於例如美國專利第7,189,826號(從融合瘤細胞株製造單株人IgM抗體),及Ni, Xiandai Mianyixue 26(4):265-268 (2006)(記載人-人融合瘤)。人融合瘤技術(三融合瘤(trioma)技術)也記載於Vollmers and Brandlein, Histology and Histopathology 20(3):927-937 (2005) 及Vollmers and Brandlein, Methods and Findings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27(3):185-91 (2005)。
人抗體也可透過分離選自由來自人的噬菌體展示庫的Fv選殖株可變區域序列而生成。如此的可變區域序列可在之後與所欲的人恆定區域組合。從抗體庫選擇人抗體的手法如下所述。
(來自資料庫的抗體) 本發明之抗體,對於具有所欲的1種或複數種活性的抗體,也可經由篩選組合資料庫而單離。例如,噬菌體展示庫的生成、或對於具有所欲結合特性的抗體而篩選那樣的資料庫用的多種方法,在該技術領域為已知。那樣的方法在Hoogenboom et al.,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78:1-37 (O'Brien et al., ed., Human Press, Totowa, NJ, 2001)有總論,更例如記載於McCafferty et al., Nature 348:552-554;Clackson et al., Nature 352: 624-628 (1991); Marks et al., J. Mol. Biol. 222: 581-597 (1992); Marks and Bradbury,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248:161-175 (Lo, ed., Human Press, Totowa, NJ, 2003); Sidhu et al., J. Mol. Biol. 338(2):299-310 (2004); Lee et al., J. Mol. Biol. 340(5):1073-1093 (2004); Fellous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34):12467-12472 (2004); 及Lee et al., J. Immunol. Methods 284(1-2):119-132 (2004)。
在特定的噬菌體展示法,VH及VL基因的組庫經由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tion:PCR)個別選殖(cloning),隨機在噬菌體庫中再結合,該噬菌體庫如Winter et al., Ann. Rev. Immunol. 12: 433-455 (1994)所述,可篩選抗原結合噬菌體。噬菌體典型以作為單鏈Fv(scFv)片段或Fab片段任一種而展示抗體片段。來自被免疫化的供給源的資料庫,不必構築融合瘤,提供對免疫源高親和性的抗體。或者,如Griffiths et al., EMBO J, 12: 725-734 (1993)記載,對初始組庫(naïve repertoire)(例如來自人)進行選殖,無須免疫化,也可提供對廣泛的非自體或自體抗原的抗體的單一供給源。最後,初始組庫如Hoogenboom and Winter, J. Mol. Biol. 227: 381-388 (1992)記載,從幹細胞選殖重組前的V-基因節段(V-gene segment),經由使用含有編碼高度變異CDR3區、且在體外(in vitro)達成重建用的隨機序列之PCR引子,也可合成製作。記載人抗體噬菌體庫的專利文獻例如包含美國專利第5,750,373號、以及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5/0079574號、2005/0119455號、第2005/0266000號、第2007/0117126號、第2007/0160598號、第2007/0237764號、第2007/0292936號、及第2009/0002360號。
從人抗體庫單離的抗體或抗體片段,在本說明書視為人抗體或人抗體片段。
(多特異性抗體) 在特定態樣,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體為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多特異性抗體為在至少2個不同部位具有結合特異性的單株抗體。在特定態樣,結合特異性的1個對C1s,另一個則對其他任意抗原。在特定態樣,雙特異性抗體也可與C1s的不同的2個抗原決定位結合。為了使細胞毒性劑局部存在表現C1s的細胞,也可使用雙特異性抗體。可調製雙特異性抗體為全長抗體或抗體片段。
製作多特異性抗體的手法不限於此等,包含使具有不同特異性的2個免疫球蛋白重鏈-輕鏈對的重組共同表現(見Milstein and Cuello, Nature 305: 537 (1983)、WO93/08829、及Traunecker et al., EMBO J. 10: 3655 (1991))、及「knob-in-hole」技術(例如見美國專利第5,731,168號)。多特異性抗體也可經由操作靜電轉向效應(electrostatic steering effect)用以製作Fc雜二聚體分子(WO2009/089004A1);使2個以上的抗體或片段交聯(見美國專利第4,676,980號及Brennan et al., Science 229: 81 (1985));使用白胺酸拉鍊(leucine zipper)做成具有2個特異性的抗體(見Kostelny et al., J. Immunol. 148(5):1547-1553 (1992));使用「雙價抗體」技術製作雙特異性抗體片段(見Hollinger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6444-6448 (1993));以及使用單鏈Fv(scFv)二聚體(見Gruber et al., J. Immunol., 152:5368 (1994));以及例如Tutt et al., J. Immunol. 147: 60 (1991)所記載的調製三特異性抗體來製造。
本說明書也包括包含「章魚抗體」的具有3個以上功能性抗原結合部位的改變抗體(例如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6/0025576 A1號)。
在本說明書,抗體或片段也包括含有與C1s及其他不同抗原結合的1個抗原結合部位之「雙動Fab」或「DAF」(例如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8/0069820號)。
A.單離的抗體 在特定態樣,抗體為單離的抗體。在本態樣,單離的抗體包含抗原結合區及抗體恆定區。
在本態樣,單離的抗體也可具有與C1s特異性結合、促進C1q從C1qrs複合體解離的解離促進功能。在本態樣,單離的抗體也可具有與C1s特異性結合、抑制C1q向C1r2s2的結合之阻斷功能。單離的抗體也可具有解離促進功能及阻斷功能任一者或兩者。較佳為,抗體具有兩者此等功能。
在一態樣,單離的抗體pH依賴性與C1s特異性結合。本態樣之具體例為,在經由表面電漿共振測量該抗體對人及/或食蟹獼猴C1s的結合活性的情形, i)在中性pH區域的解離常數(KD)值可具信賴性的計算,且由於沒有結合活性或結合活性非常低,在酸性pH區域的KD值無法具信賴性的計算;或者 ii)在中性pH區域及酸性pH區域兩方的KD值可具信賴性的計算的條件,在酸性pH區域的KD值對在中性pH區域的KD值的比(酸性KD/中性KD比)大於10。
如此的抗體可減少在患者的用量及投予頻率,結果可減少其總用量,因此預期作為醫藥品特別優良。抗C1s抗體只從血漿(透過和C1s結合)去除C1r2s2,沒有從血漿去除C1q,因此預期和與C1qrs複合體結合而從血漿去除該等的抗體相比,具有優良的安全性曲線。其結果可避免與C1q缺乏相關的副作用。而且,具有C1q高速解離促進能力的抗體,預期顯示較快中和補體活性,這些可導致較快產生治療效果。
(a1)BIACORE(註冊商標)/解離促進的概念 在一態樣,抑制C1q與C1r2s2複合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單離的抗體為,與表面電漿共振分析用的晶片(例如BIACORE(註冊商標)晶片)上的C1qrs複合體結合、促進C1q從C1qrs複合體解離的抗體。在一些態樣,上述與C1qrs複合體結合、促進C1q從C1qrs複合體解離的功能,在本說明書稱為「解離促進功能/活性」或「C1q解離促進功能/活性」。此功能/活性可使用表面電漿共振分析,例如本說明書所記載的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定性或定量的適當評估。在更一態樣,在經過充足的時間後,經由表面電漿共振分析例如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確定,在該抗體存在下的反應單位(RU)的值低於該抗體不存在下的反應單位(RU)的值的情形,可判定該抗體為具有解離促進功能的抗體。在如此分析所得的感測圖,可識別C1q及抗體存在下的曲線、向C1q存在下且抗體不存在下的曲線接近。在更一態樣,可辨識C1q存在下且抗體不存在下的曲線、與C1q及抗體存在下的曲線交叉的「交叉時點」(詳細見實施例)。嚴格地說,因為噪音、或與前者曲線交叉時的後者曲線的振動,即使在1個感測圖也能觀察到複數個交叉時點。在如此之例,可選擇複數個交叉時點之中的任一個作為「交叉時點」。「經過充足的時間」表示在測量的目的上,反應單位(RU)的值的測量時點在「交叉時點」相當之後。在一些態樣,反應單位(RU)的值的測量時點為抗體注入開始時點的至少60秒後、100秒後、150秒後、200秒後、500秒後、700秒後、1000秒後、1500秒後、或2000秒後。或者,測量時點可為交叉時點的至少100秒後、200秒後、300秒後、400秒後、500秒後、600秒後、700秒後、800秒後、900秒後、1000秒後、3000秒後、5000秒後、7000秒後、或10000秒後。
在一態樣,抑制C1q與C1r2s2複合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單離的抗體,在例如使用「C1r2s2複合體及C1q的捕捉量分別為200反應單位(RU)及200反應單位(RU),以10微升(μL)/分注入500nM的抗體作為分析物」的條件,經由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而被確定的情形(例如在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在交叉時點為抗體注入開始時點後的60秒以内、100秒以内、150秒以内、200秒以内、500秒以内、700秒以内、1000秒以内、1500秒以内、或2000秒以内的情形,可判定為具有解離促進功能的抗體。
在一態樣,抑制C1q與C1r2s2複合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單離的抗體,在例如使用「C1r2s2複合體及C1q的捕捉量分別為200反應單位(RU)及200反應單位(RU),以10微升(μL)/分注入500nM的抗體作為分析物」的條件,經由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而被確定的情形,在抗體注入開始時點後的100秒以内、300秒以内、500秒以内、700秒以内、1000秒以内、1500秒以内、2000秒以内、3000秒以内、5000秒以内、7000秒以内、或10000秒以内,C1q幾乎全部(或者全部)從C1qrs複合體分離的情形,可判斷為具有解離促進功能的抗體。例如,在如此分析所得的感測圖,在C1q及抗體的存在下的值(RU)、接近或達到抗體存在下且C1q不存在下的值(RU)的情形,可判定為「C1q幾乎全部(或者全部)從C1qrs複合體解離」。在本說明書,「(C1q)幾乎全部」表示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高的比例,「(C1q)全部」表示100%。解離的C1q的比例可經由本說明書記載的任意分析法被定量確定。在一些態樣,本發明為促進C1q從C1r2s2複合體解離的抗體的篩選方法,提供使用測量如此抗體的「解離促進功能/活性」的上述方法之篩選方法。在一態樣,此篩選方法包括選擇抑制C1q與C1r2s2複合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抗體之步驟,亦即,選擇與C1qrs複合體結合、促進C1q從C1qrs複合體解離的抗體之步驟。可使用表面電漿共振分析,例如本說明書記載之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適當選擇具有解離促進功能/活性的抗體。在一些態樣,此篩選方法包括,在經過充足的時間後,經由表面電漿共振分析例如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確定(i)在抗體存在下的反應單位(RU)的值及(ii)在抗體不存在下的反應單位(RU)的值之步驟。此篩選方法可包括比較上述(i)的值及上述(ii)的值之步驟。此篩選方法可包括在上述(i)的值低於上述(ii)的值的情形篩選該抗體之步驟。此篩選方法可包括,辨識C1q存在下且抗體不存在下的曲線、與C1q及抗體存在下的曲線交叉的「交叉時點」之步驟。如上述,即使在1個感測圖也可觀察到複數個交叉時點,複數個交叉時點的任一個可選擇作為「交叉時點」。在一些態樣,此篩選方法可包括測量在抗體注入開始時點的至少60秒後、100秒後、150秒後、200秒後、500秒後、700秒後、1000秒後、1500秒後、或2000秒後的反應單位(RU)的值之步驟。或者,此篩選方法可包括測量在交叉時點的至少100秒後、200秒後、300秒後、400秒後、500秒後、600秒後、700秒後、800秒後、900秒後、1000秒後、3000秒後、5000秒後、7000秒後、或10000秒後的反應單位(RU)的值之步驟。在一些態樣,此篩選方法為選擇抑制C1q與C1r2s2複合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抗體或具有解離促進功能的抗體之步驟,包括在例如使用「C1r2s2複合體及C1q的捕捉量分別為200反應單位(RU)及200反應單位(RU),以10微升(μL)/分注入500nM的抗體作為分析物」的條件,經由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而被確定的情形,在該抗體的交叉時點為抗體注入開始時點後的60秒以内、100秒以内、150秒以内、200秒以内、500秒以内、700秒以内、1000秒以内、1500秒以内、或2000秒以内的情形,選擇該抗體之步驟。在一些態樣,此篩選方法為選擇抑制C1q與C1r2s2複合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抗體或具有解離促進功能的抗體之步驟,包括在例如使用「C1r2s2複合體及C1q的捕捉量分別為200反應單位(RU)及200反應單位(RU),以10μL/分注入500nM的抗體作為分析物」的條件,經由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而被確定的情形,在抗體注入開始時點後的100秒以内、300秒以内、500秒以内、700秒以内、1000秒以内、1500秒以内、2000秒以内、3000秒以内、5000秒以内、7000秒以内、或10000秒以内,C1q幾乎全部(或者全部)從C1qrs複合體分離的情形,選擇該抗體之步驟。如上述,「(C1q)幾乎全部」表示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高的比例,「(C1q)全部」表示100%,解離的C1q的比例可經由包含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的本說明書記載的任意分析法定量確定。
(a2)BIACORE(註冊商標)/阻斷的概念 在一態樣,本發明提供抑制C1q與C1r2s2複合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單離的抗體,此抗體具有此抗體與C1r2s2結合、抑制C1q對C1r2s2的結合之阻斷功能。在更一態樣,抗體具有至少60%、65%、70%、75%、80%、85%、90%、95%、或更高的阻斷比例。此阻斷功能/活性或阻斷比例可經由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分析而確定。為了評估C1q阻斷的水平,可使用以下條件:C1r2s2的捕捉量以50、100、200、400共振單位(RU)為目標。注入250、500、1000、2000 nM的抗體變異體使抗體結合飽和,接著與250、500、1000、2000 nM的抗體變異體一起或沒有這些,注入50、100、200nM的人C1q。阻斷比例以下式計算:[1-(抗體變異體存在下的人C1q結合反應/抗體變異體不存在下的人C1q結合反應)]×100%。
(a3)pH依賴性 在一態樣,單離的抗體pH依賴性與C1s特異性結合。在較佳態樣,在酸性pH區域(例如pH6.0)抗體對C1s的結合活性低於在中性pH區域(例如pH7.4)的結合活性。
在本態樣,抗體在經由表面電漿共振測量結合活性,基於該數據計算解離常數(KD)值的情形,在酸性pH區域的KD值的信賴性低,或在酸性pH區域無法測量對C1s的結合活性的程度,也可在酸性pH區域具有對C1s非常低的結合性。亦即,經由表面電漿共振測量抗體對人及/或食蟹獼猴C1s的結合活性的情形, i)在中性pH區域的KD值可具信賴性的計算,且由於沒有結合活性或結合活性非常低,在酸性pH區域的KD值無法具信賴性的計算;或者 ii)在中性pH區域及酸性pH區域兩方的KD值可具信賴性的計算的條件,在酸性pH區域的KD值對在中性pH區域的KD值的比(酸性KD/中性KD比)大於10。
在本態樣,上述ii)的酸性KD/中性KD比,較佳為14以上、44以上、45以上、72以上、99以上、100以上、107以上、110以上、117以上、120以上、138以上、181以上、209以上、225以上、278以上。在本態樣,上述ii)的酸性KD/中性KD比,更佳為44以上、45以上、72以上、99以上、100以上、107以上、110以上、117以上、120以上、138以上、181以上、209以上、225以上、278以上。
在本例的用語「具信賴性的」所表示者如下記載。在37℃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T200機器(Cytiva),確定各樣本在pH7.4及pH6.0的KD值。使用胺耦合套組(GE Healthcare),將純化的小鼠抗人Igκ輕鏈(GE Healthcare)固定在CM5感應晶片的全部流量槽(flow cell)上。使用含有20mM ACES、150mM NaCl、1.2mM CaCl 2、1mg/mL 牛血清白蛋白(BSA)(不含IgG)、1mg/mL CMD(CM-聚葡糖鈉鹽)、0.05% Tween(註冊商標)20、及0.005%NaN 3(pH7.4或pH6.0)的緩衝液,作為電泳緩衝液。可透過抗人Igκ輕鏈在感應器表面捕捉各抗體。將抗體捕捉量調整為50共振單位(RU)。對於在pH7.4的KD值,可以30μL/分注入人C1r2s2複合體0、25、40、100、200、400nM、0、12.5、25、40、100、200nM、或0、6.3、12.5、25、50、100nM的該蛋白質複合體而調製。對於在pH6.0的KD值,可使用例如甘胺酸pH2.0(GE Healthcare),以30μL/分注入人或食蟹獼猴C1r2s2複合體0、200、400、800、1600、3200nM、或0、50、100、200、400、800nM的該蛋白質複合體而調製。每個循環使用例如甘胺酸pH2.0(GE Healthcare)使感應器表面再生。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T200評估軟體2.0版(Cytiva)取得KD值。將pH6.0的KD值與pH7.4的KD值進行比較(酸性KD/中性KD比)。BIACORE(註冊商標)軟體的精度管理(quality control)結果,對於抗體記載為「無法唯一的確認動力學常數」("kinetics constants cannot be uniquely determined")的情形,視為該抗體的KD值不能具信賴性的計算。
在本例,經由表面電漿共振的結合活性的測量,使用透過人Igκ輕鏈捕捉50共振單位的各抗體的感應晶片,及含有20mM ACES(N-(2-乙醯胺)-2-胺基乙烷磺)、150mM NaCl、1.2mM CaCl 2、1mg/mL牛血清白蛋白(BSA)、1mg/mL CM-聚葡糖鈉鹽(CMD)、0.05%聚山梨醇酯20、0.005%NaN 3的電泳緩衝液,在37℃進行。
在本態樣,上述抗體不包含由於沒有結合活性或結合活性非常低而無法具信賴性的計算在中性pH區域的KD值之抗體。
除了以pH依賴性的樣式與C1s結合,鈣對於對C1s的pH依賴性抗體的親和性的影響可為其他的重要特性。C1s在高鈣濃度下形成二聚體,但在低鈣濃度下向單體解離。當C1s為二聚體狀態時,二價抗體可經由使複數個C1s分子交聯而形成免疫複合體。因此,抗體可經由親和(affinity)型及親合(avidity)型兩方的交互作用與複合體內的C1s分子結合,因此該抗體表面上的親和性增加。相對於此,當C1s為單體狀態時,抗體只經由親和型交互作用與C1s結合。這表示pH依賴性C1s抗體可與血漿中的二聚體C1s形成免疫複合體,但是當進入酸性的胞內體(endosome)內時,則C1s向單體解離。因此,免疫複合體被解體,該等增強抗體從抗原的pH依賴性解離。
在一方面,關於單離的抗C1s抗體,在中性pH及酸性pH兩方在高鈣濃度下測量的情形,在酸性pH的該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該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大於10。在一方面,關於單離的抗C1s抗體,在中性pH的高鈣濃度下及在酸性pH的低鈣濃度下測量的情形,在酸性pH的該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該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大於10。在一些態樣,關於單離的抗C1s抗體,在中性pH及酸性pH兩方在低鈣濃度下測量的情形,在酸性pH的該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該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大於10,在此該抗C1s抗體與二聚體狀態的C1s結合。
雖不限於特定理論,但1)在經由抗體所結合的C1s的抗原決定位構造可因鈣的不存在而立體結構上改變,因此改變抗體的親和性的情形,或者2)在抗體的交互作用(親和型或親合型)依賴C1s的狀態(單體狀態或二聚體狀態)而可改變的情形,為了評估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可使用特定條件(在中性pH的高鈣濃度下及在酸性pH的低鈣濃度下)的測量。
換句話說,抗體如下述(i)或(ii)所記載在中性pH較在酸性pH以高親和性與C1s結合: (i)在中性pH及酸性pH兩方在高鈣濃度下測量的情形,在酸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大於10, (ii)在中性pH的高鈣濃度下及在酸性pH的低鈣濃度下測量的情形,在酸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大於10。
更一般地說,雖不限於特定理論,但1)在經由抗體所結合的特定抗原的抗原決定位構造可因鈣的不存在而立體結構上改變,因此改變抗體的親和性的情形,或者2)在抗體的交互作用(親和型或親合型)依賴抗原的狀態(單體狀態或二聚體狀態)而可改變的情形,為了評估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可使用特定條件(在中性pH的高鈣濃度下及在酸性pH的低鈣濃度下)的測量。
因此,抗體如下述在中性pH較在酸性pH以高親和性與抗原結合:在中性pH的高鈣濃度下及在酸性pH的低鈣濃度下測量的情形,在酸性pH的抗原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抗原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大於10。
上述KD比,即KD(酸性pH)/KD(中性pH)可在親代抗體(即本發明之改變前的原始抗體)及對該原始(親代)抗體導入1個或複數個胺基酸變異(例如增加、插入、缺失或取代)的抗體之間進行比較。原始(親代)抗體只要是該等與C1s特異性結合,可為任意的公知抗體或新的單離的抗體。因此,在一方面,關於單離的抗C1s抗體,在酸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較該原始(親代)抗體在酸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至少高1.2倍、1.4倍、1.6倍、1.8倍、2倍、3倍、3.5倍、4倍、5倍、8倍、10倍。換句話說,本發明提供對親代(原始)抗體導入1個或複數個胺基酸變異(例如增加、插入、缺失或取代)、下述(i)對(ii)的比為至少1.2、1.4、1.6、1.8、2、2.5、3、3.5、4、5、8或10的單離的抗C1s抗體:(i)單離的抗C1s抗體在酸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ii) 親代(原始)抗體在酸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這些KD比可在任意的(高或低)鈣濃度下被測量,例如,可在中性pH及酸性pH兩方在高鈣濃度下測量的情形被測量,或者可在中性pH的高鈣濃度下及在酸性pH的低鈣濃度下測量的情形被測量。
在一方面,抗體在細胞內條件及細胞外條件之間具有不同的抗原結合活性。細胞內條件及細胞外條件是指在細胞的內部與外部之間不同的條件。條件的範疇包括例如離子濃度,更具體為金屬離子濃度、氫離子濃度(pH)及鈣離子濃度。「細胞內條件」較佳為胞內體內的環境為特徵的環境,「細胞外條件」較佳為血漿中的環境為特徵的環境。具有因應離子濃度而改變的抗原結合活性之特性的抗體,關於具有如此特性的區域,可經由篩選多數抗體而取得。例如,具有上述特性的抗體經由融合瘤法或抗體庫法產生該序列彼此不同的多數抗體,可經由在不同離子濃度下測量該等的抗原結合活性而取得。B細胞選殖法為篩選如此抗體的方法之一例。再者,如後述,辨識可提供抗體具有因應離子濃度而改變的抗原結合活性之特性的至少1個特徵的胺基酸殘基,調製將該特徵的胺基酸殘基做為共同構造而共有同時具有不同序列的多數抗體的資料庫。可篩選如此的資料庫以有效地分離具有上述特性的抗體。
在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以在中性pH較在酸性pH高的親和性與C1s結合的抗體。在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對C1s顯示pH依賴性結合的抗C1s抗體。在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表現「pH依賴性結合」表示「與在中性pH的結合相比下降的在酸性pH的結合」,兩表現可交替。例如,「具有pH依賴性結合特性」的抗C1s抗體,包含以在中性pH較在酸性pH高的親和性與C1s結合的抗體。
在特定態樣,在中性pH及酸性pH兩方在高鈣濃度下測量的情形,在酸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大於10。在特定態樣,抗體以在中性pH較在酸性pH至少11、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200、400、1000、10000倍或更高的親和性與C1s結合。
在特定態樣,在中性pH的高鈣濃度下及在酸性pH的低鈣濃度下測量的情形,在酸性pH的該C1s結合活性的KD值對在中性pH該C1s結合活性的KD值的比(KD(酸性pH)/KD(中性pH))大於10。在特定態樣,本發明之抗體以在中性pH較在酸性pH至少11、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200、400、1000、10000倍或更高的親和性與C1s結合。
在上述例,例如酸性pH為6.0,中性pH為7.4,因此KD(酸性pH)/KD(中性pH)為KD(pH6.0)/KD(pH7.4)。關於這些,酸性pH及中性pH之例在本說明書詳細記載於後。在一些態樣,KD(酸性pH)/KD(中性pH)例如KD(pH6.0)/KD(pH7.4),可為11~10,000。
在抗原為可溶性蛋白質的情形,抗體在血漿中較抗原本身可具有較長的半衰期且可作為抗原的載體而發揮作用,因此抗體向抗原的結合可導致抗原的血漿中半衰期的延長(即減少抗原從血漿中的清除)。這是起因於透過細胞內的胞內體路徑經由FcRn的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再循環(Roopenian and Akilesh (2007) Nat Rev Immunol 7(9): 715-725)。然而,在中性的細胞外環境下與抗原結合、但在向細胞內侵入後在酸性的胞內體區劃內釋出抗原的具有pH依賴性結合特性的抗體,與以非pH依賴性樣式結合的對應物相比,預期在抗原的中和及清除的點具有優良的特性(Igawa et al (2010) Nature Biotechnol 28(11); 1203-1207; Devanaboyina et al (2013) mAbs 5(6): 851-859; 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編號:WO 2009/125825)。
在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在高鈣濃度條件下較低鈣濃度條件下以高親和性與C1s結合的抗體。
在一態樣,較佳的金屬離子包含例如鈣離子。鈣離子與包括肌肉例如骨骼肌、平滑肌及心肌的收縮;白血球的運動、吞噬作用等的活化;血小板的形狀變化、分泌等的活化;淋巴球的活化;包含組胺酸的分泌的肥大細胞的活化;經由兒茶酚胺α受體或乙醯膽鹼受體所媒介的細胞反應;胞吐作用;傳導物質從神經元末端的釋放;以及在神經元的軸突流;的多種生物學現象的調整有關。公知的細胞內鈣離子受體,包括肌鈣蛋白C(troponin C)、鈣調蛋白(calmodulin)、小白蛋白(parvalbumin)及肌凝蛋白(myosin)輕鏈,這些具有幾個鈣離子結合部位,在分子進化的點推測從共同起源衍生。又,許多鈣結合模體為公知。如此周知的模體(motif),包括例如黏附蛋白(cadherin)區域、鈣調蛋白(calmodulin)的EF手、蛋白激酶C的C2區域、血液凝固蛋白第IX因子的Gla區域、去唾液酸醣蛋白(asialoglycoprotein)受體及甘露糖結合受體的C型凝集素(lectin)、LDL受體的A區域、膜聯蛋白(annexin)、血小板活化素(thrombospondin)3型區域及類EFG區域。
在一態樣,在金屬離子為鈣離子的情形,希望在低鈣離子濃度條件下的抗原結合活性較在高鈣離子濃度條件下的抗原結合活性低。另一方面,細胞內鈣離子濃度較細胞外鈣離子濃度低。相反地,細胞外鈣離子濃度較細胞內鈣離子濃度高。在一態樣,低鈣離子濃度較佳為0.1μM~30μM,更佳為0.5μM~10μM,特佳為接近生物體內的早期胞內體內的鈣離子濃度1μM~5μM。在一方面,在一態樣,高鈣離子濃度較佳為100μM~10μM,更佳為200μM~5 mM,特佳為接近血漿中(血中)鈣離子濃度0.5 mM~2.5 mM。在一態樣,低鈣離子濃度為胞內體內的鈣離子濃度,高鈣離子濃度為血漿中的鈣離子濃度為佳。在低鈣離子濃度下與高鈣離子濃度下比較抗原結合活性的水平的情形,抗體的結合以在高鈣離子濃度下較在低鈣離子濃度下強者為佳。換句話說,抗體的抗原結合活性以在低鈣離子濃度下較在高鈣離子濃度下低者為佳。在以解離常數(KD)表示結合活性的水平的情形,KD(低鈣離子濃度)/ KD(高鈣離子濃度)的值大於1,較佳為2以上,更佳為10以上,更佳為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200、400、1000、10000或更大。KD(低鈣離子濃度)/ KD(高鈣離子濃度)的值的上限沒有限定,只要是在此技術領域之人士的技術可以製作,也可以是100、400、1000、或10000等的任何值。也可使用解離速度常數(kd)代替KD。在難以計算KD值的情形,也可基於在BIACORE(註冊商標)以相同濃度使分析物流動時的結合反應性的水平,評估活性。在使抗原在固定抗體的晶片上流動的情形,在低鈣濃度下的結合反應性,較佳為在高鈣濃度下的結合反應性的1/2以下,更佳為1/3以下,再更佳為1/5以下,特佳為1/10以下。一般已知,生物體內的細胞外(例如血漿中)的鈣離子濃度高,細胞內(例如胞內體內)的鈣離子濃度低。因此,在一態樣,細胞外條件為高鈣離子濃度,細胞內條件為低鈣離子濃度者為佳。在賦予抗體所謂與細胞外的鈣離子濃度條件下相比、在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條件下的抗原結合特性低的特性的情形,在細胞外與抗體結合的抗原在細胞內從抗體解離,因此增強抗原從細胞外向細胞內的捕獲。在投予生物體如此抗體的情形,由於使血漿中的抗原濃度下降、使在生物體的抗原的生理活性減低,因此抗體為有用。在篩選與高鈣離子濃度條件相比、低鈣離子濃度條件下抗原結合活性低的抗原結合區或抗體之方法,包括例如WO2012/073992(例如段落0200~0213)記載之方法。賦予抗原結合區與高鈣離子濃度條件相比、在低鈣離子濃度條件下與抗原弱結合特性之方法,沒有特別限定,也可經由任何方法進行。具體為,該方法包括,例如將在抗原結合區的至少1個胺基酸殘基取代為具有金屬螯合作用的胺基酸殘基之方法,及/或將具有金屬螯合作用的至少1個胺基酸殘基插入抗原結合區域之方法。將在抗原結合區的至少1個胺基酸殘基取代為具有金屬螯合作用的胺基酸殘基、及/或將具有金屬螯合作用的至少1個胺基酸殘基插入抗原結合區域的抗體,為抗體的較佳態樣之一。
具有金屬螯合作用的胺基酸殘基,較佳包含例如絲胺酸、蘇胺酸、天冬醯胺酸、麩醯胺酸、天冬胺酸及麩胺酸。又,因應鈣離子濃度使抗原結合區的抗原結合活性改變的胺基酸殘基,較佳包含例如形成鈣結合模體的胺基酸殘基。鈣結合模體為此技術領域之人士所周知,被詳細地報導(例如Springer et al., (Cell (2000) 102, 275-277); Kawasaki and Kretsinger (Protein Prof. (1995) 2, 305-490); Moncrief et al., (J. Mol. Evol. (1990) 30, 522-562); Chauvaux et al., (Biochem. J. (1990) 265, 261-265); Bairoch and Cox (FEBS Lett. (1990) 269, 454-456); Davis (New Biol. (1990) 2, 410-419); Schaefer et al., (Genomics (1995) 25, 638 to 643); Economou et al., (EMBO J. (1990) 9, 349- 354); Wurzburg et al., (Structure. (2006) 14, 6, 1049-1058))。適合使用肌鈣蛋白C、鈣調蛋白、小白蛋白及肌凝蛋白輕鏈的EF手;蛋白激酶C的C2區域;血液凝固蛋白第IX因子的Gla區域;去唾液酸醣蛋白受體及甘露糖結合受體、ASGPR、CD23、及DC-SIGN的C型凝集素;LDL受體的A區域;膜聯蛋白區域;黏附蛋白區域;血小板活化素3型區域;及類EFG區域,作為鈣結合模體。
抗原結合區可包含,因應具有上述金屬螯合作用的胺基酸殘基或形成鈣結合模體的胺基酸殘基等的鈣離子濃度而使抗原結合活性改變的胺基酸殘基。抗原結合區內如此的胺基酸殘基的位置沒有特別限制,只要是因應鈣離子濃度而使抗原結合活性改變,在任何位置皆可。又,只要是因應鈣離子濃度而使抗原結合活性改變,也可單獨含有如此的胺基酸殘基,也可含有2個以上的組合。如此的胺基酸殘基,較佳例如絲胺酸、蘇胺酸、天冬醯胺酸、麩醯胺酸、天冬胺酸及麩胺酸。在抗原結合區為抗體的可變區的情形,重鏈可變區及/或輕鏈可變區可含有該等的胺基酸殘基。在較佳態樣,該等的胺基酸殘基也可被包含在重鏈可變區的CDR3,更佳也可被包含在重鏈可變區的CDR3的Kabat編號所表的95位、96位、100a位及/或101位。
在另一較佳態樣,該等的胺基酸殘基也可被包含在輕鏈可變區的CDR1,較佳也可被包含在輕鏈可變區的CDR1的Kabat編號所表的30位、31位及/或32位。又,在另一較佳態樣,該等的胺基酸殘基也可被包含在輕鏈可變區的CDR2,較佳也可被包含在輕鏈可變區的CDR2的Kabat編號所表的50位。又在另一較佳態樣,該等的胺基酸殘基也可被包含在輕鏈可變區的CDR3,較佳也可被包含在輕鏈可變區的CDR3的Kabat編號所表的92位。
再者,也可組合前述態樣,例如也可在選自由輕鏈可變區的CDR1、CDR2及CDR3的2個或3個的CDR包含該胺基酸殘基,更佳也可包含於輕鏈可變區的Kabat編號所表的30位、31位、32位、50位及/或92位的任1個以上。
經由具有如前述因應鈣離子濃度而使抗原結合活性改變的胺基酸殘基作為共同的構造、且將彼此序列不同的多數抗原結合區作成資料庫,之後從資料庫中進行篩選,可有效率地取得對所欲抗原具有結合活性、且因應鈣離子濃度而使抗原結合活性改變的抗原結合區。
抗體對C1s的「親和性」在本揭示之目的,表示該抗體的KD。抗體的KD是指抗體-抗原交互作用的平衡解離常數。抗體對該抗原的結合的KD值越大,對該特定抗原的該結合親和性越弱。因此,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表現「在中性pH較在酸性pH高的親和性」(或者相同的表現「pH依賴性結合」)表示,在酸性pH的抗體的KD較在中性pH的抗體的KD大。例如,在本發明的上下文,在酸性pH的抗體向C1s的結合的KD,與在中性pH的抗體向C1s的結合的KD相比,大於10倍的情形,視為該抗體在中性pH較在酸性pH以高的親和性與C1s結合。因此,本發明包括,以較在中性pH的抗體向C1s的結合的KD的至少11、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200、400、1000、10000倍、或該等以上大的KD,在酸性pH與C1s結合的抗體。在另一態樣,在中性pH該抗體的KD值可為10 7M、10 8M、10 9M、10 10M、10 11M、10 12M、或小於該等。在另一態樣,在酸性pH該抗體的KD值可為10 9M、10 8M、10 7M、10 6M、或該等以上。
又,對特定抗原的結合特性可以抗體的kd表示。抗體的kd是指抗體對特定抗原的解離速度常數,以秒的倒數(即sec 1)的單位表示。kd值的增加表示抗體對該抗原的結合較弱。因此,本發明包括,在酸性pH較在中性pH以高kd值與C1s結合的抗體。本發明包括,以較在中性pH的抗體對C1s結合的kd的至少11、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200、400、1000、10000倍、或該等以上大的kd,在酸性pH與C1s結合的抗體。在另一態樣,在中性pH的該抗體的kd值可為10 21/s、10 31/s、10 41/s、10 51/s、10 61/s、或小於該等。在另一態樣,在酸性pH的該抗體的kd值可為10 31/s、10 21/s、10 11/s、或該等以上。
在特定之例,「與在中性pH的結合相比下降的、在酸性pH的結合」表示,在酸性pH的抗體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抗體的KD值的比(或者相反)。例如,在抗體顯示10以上的酸性/中性KD比的情形,關於本發明之目的,可視為該抗體顯示「與在中性pH向C1s的結合相比下降的、在酸性pH向C1s的結合」。在特定例的態樣,抗體的酸性/中性KD比可為11、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200、400、1000、10000倍、或該等以上。在另一態樣,在中性pH的抗體的KD值可為10 7M、10 8M、10 9M、10 10M、10 11M、10 12M、或小於該等。在另一態樣,在酸性pH的抗體的KD值可為10 9M、10 8M、10 7M、10 6M、或該等以上。
在特定之例,「與在中性pH的結合相比下降的、在酸性pH的結合」表示,在酸性pH的抗體的kd值對在中性pH的抗體的kd值的比(或者相反)。例如,在抗體顯示2以上的酸性/中性kd比的情形,目的上可視為該抗體顯示「與在中性pH向C1s的結合相比下降的、在酸性pH向C1s的結合」。在特定例的態樣,抗體的酸性/中性kd比可為11、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200、400、1000、10000倍、或該等以上。在另一態樣,在中性pH的抗體的kd值可為10 21/s、10 31/s、10 41/s、10 51/s、10 61/s、或小於該等。在另一態樣,在酸性pH的抗體的kd值可為10 31/s、10 21/s、10 11/s、或該等以上。
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表現「酸性pH」表示pH 4.0~6.5。表現「酸性pH」包含pH值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及6.5。在特定的方面,「酸性pH」為6.0。
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表現「中性pH」表示pH 6.7~約10.0。表現「中性pH」包含pH值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及10.0。在特定的方面,「中性pH」為7.4。
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表現「高鈣濃度條件下」或「高鈣濃度下」表示100μM~10mM,更佳為200μM~5mM,特佳為接近血漿中(血中)的鈣離子濃度0.5mM~2.5mM。表現「高鈣濃度條件下」或「在高鈣濃度」包括100μM、200μM、300μM、400μM、500μM、600μM、700μM、800μM、900μM、0.5mM、0.7mM、0.9 mM、1mM、1.2mM、1.4mM、1.6mM、1.8mM、2.0mM、2.2mM、2.4mM、2.5mM、3mM、4mM、5mM、6mM、7mM、8mM、9mM及10mM Ca 2+的鈣濃度值。在特定的方面,「高鈣濃度條件下」或「高鈣濃度下」表示1.2mM Ca 2+
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表現「低鈣濃度條件下」或「低鈣濃度下」表示0.1μM~30μM,更佳為0.5μM~10μM,特佳為接近生物體內的早期胞內體內的鈣離子濃度1μM~5μM。表現「低鈣濃度條件下」或「低鈣濃度下」包括0.1μM、0.5μM、1μM、1.5μM、2.0μM、2.5μM、2.6μM、2.7μM、2.8μM、2.9μM、3.0μM、3.1μM、3.2μM、3.3μM、3.4μM、3.5μM、4.0μM、5.0μM、6.0μM、7.0μM、8.0μM、9.0μM、10μM、15μM、20μM、25μM及30μM Ca 2+的鈣濃度值。在特定的方面,「低鈣濃度條件下」或「低鈣濃度下」表示3.0μM Ca 2+
可使用基於表面電漿共振的生物感應器,確定本說明書所表的KD值及kd值,賦予抗體-抗原交互作用的特徵(例如,見本說明書的實施例5)。KD值及kd值可在攝氏25度(℃)或37℃確定。此確定可在150mM NaCl的存在下實施。在一些態樣,此確定可使用固定抗體、將抗原作為分析物、使用下列條件的表面電漿共振技術而實施:在攝氏37度(℃)20mM ACES及150mM NaCl。
在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增強從個體的血漿清除C1s的方法。在一些態樣,此方法包含投予個體有效量的抗C1s抗體以增強從血漿清除C1s之步驟。本發明又提供增強從個體的血漿清除C1r及C1s的複合體的方法。在一些態樣,此方法包含投予個體有效量的抗C1s抗體以增強從血漿清除C1r及C1s的複合體之步驟。在一些態樣,此方法包含投予個體有效量的抗C1s抗體以增強從血漿清除C1r2s2之步驟。在一些態樣,此方法包含投予個體有效量的抗C1s抗體以不增強從血漿清除C1q但增強從血漿清除C1r2s2之步驟。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為從血漿去除C1s的方法,提供包含(a)鑑定有必要從該血漿去除C1s的個體之步驟;(b)提供與C1s結合的抗體之步驟,該抗體透過該抗體的抗原結合(C1s結合)區域與C1s結合,且具有11~10,000的KD(pH 6.0)/KD(pH 7.4)值,此處,KD(pH 6.0)/KD(pH 7.4)定義為,在使用表面電漿共振技術確定KD的情形,在pH 6.0對C1s的KD與在pH 7.4對C1s的KD的比,該抗體在生物體內與血漿中的C1s結合、存在於生物體內的胞內體內的條件下,從結合的C1s解離,該抗體為人IgG或人源化IgG之步驟;以及(c)投予個體該抗體之步驟的方法。在更一方面,如此的表面電漿共振技術可在37℃及150mM NaCl使用。在更一方面,如此的表面電漿共振技術可使用固定抗體、使用抗原作為分析物、且使用條件「在37℃、20mM ACES、及150mM NaCl」。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為在對象從血漿去除C1s的方法,提供包括(a)鑑定第1抗體之步驟,第1抗體透過第1抗體的抗原結合區域與C1s結合之步驟;(b) 鑑定第2抗體之步驟,第2抗體(1)透過第2抗體的抗原結合(C1s結合)區域與C1s結合,(2)除了第1抗體的可變區的至少1個胺基酸以組胺酸取代,及/或在第1抗體的可變區插入至少1個組胺酸以外,與第1抗體胺基酸序列相同,(3)具有較第1抗體的KD(pH 6.0)/KD(pH 7.4)值高且為11~10,000的KD(pH 6.0)/KD(pH 7.4)值,此處,KD(pH 6.0)/KD(pH 7.4)定義為,在使用表面電漿共振技術確定KD的情形,在pH 6.0對C1s的KD與在pH 7.4對C1s的KD的比,(4)與生物體內的血漿中的C1s結合,(5)在存在於生物體內的胞內體內的條件下,從結合的C1s解離,且(6)為人IgG或人源化IgG,之步驟;(c)辨識有必要使血漿中C1s水平減少的對象之步驟;以及(d)投予對象第2抗體使對象的血漿中C1s水平減少之步驟;的方法。在更一方面,如此的表面電漿共振技術可在37℃及150mM NaCl使用。在更一方面,如此的表面電漿共振技術可在37℃及150mM NaCl使用。在更一方面,如此的表面電漿共振技術可使用固定抗體、使用抗原作為分析物、且使用條件「在37℃、20mM ACES、及150mM NaCl」。
在另一方面,本發明為在對象從血漿去除C1s的方法,提供包括(a)鑑定第1抗體之步驟,第1抗體(1)透過第1抗體的抗原結合區域與C1s結合,(2)除了第1抗體的可變區較第2抗體對應的可變區多至少1個組胺酸殘基以外,與透過第2抗體的抗原結合(C1s結合)區域與C1s結合的第2抗體胺基酸序列相同,(3)具有較第2抗體的KD(pH 6.0)/KD(pH 7.4)值高且為11~10,000的KD(pH 6.0)/KD(pH 7.4)值,此處,KD(pH 6.0)/KD(pH 7.4)定義為,在使用表面電漿共振技術確定KD的情形,在pH 6.0對C1s的KD與在pH 7.4對C1s的KD的比,(4)與生物體內的血漿中的C1s結合,(5)在存在於生物體內的胞內體內的條件下,從結合的C1s解離,且(6)為人IgG或人源化IgG,之步驟;(b)辨識有必要使血漿中C1s水平減少的對象之步驟;以及(c)投予對象至少1次第1抗體使對象的血漿中C1s水平減少之步驟;的方法。在更一方面,如此的表面電漿共振技術可在37℃及150mM NaCl被使用。在更一方面,如此的表面電漿共振技術可在37℃及150mM NaCl被使用。在更一方面,如此的表面電漿共振技術可使用固定抗體、使用抗原作為分析物、且使用條件「在37℃、20mM ACES、及150mM NaCl」。在一些例,抗體抑制古典補體路徑的成分,在一些例,古典補體路徑的成分為C1s。
(a4)單離的抗體的pI 在一態樣,單離的抗體的等電點(pI)經由恆定區的改變而下降。在本態樣,pI下降的單離的抗體在恆定區域包含較其親代恆定區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例如胺基酸的加成、插入、缺失或取代)。在更一態樣,各胺基酸改變使恆定區的等電點(pI)較親代恆定區下降。在更一態樣,該胺基酸也可露出於該區的表面。可在親代抗體(本發明之改變前的原始抗體)、與對該原始(親代)抗體的抗體恆定區(親代恆定區)導入1個或複數個胺基酸變異(例如加成、插入、缺失或取代)的改變後的本發明之抗體之間比較pI。該胺基酸改變使變異恆定區的等電點(pI)較親代恆定區者下降。亦即,本發明之抗體為,具有包含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的變異恆定區,該胺基酸改變使變異恆定區的等電點(pI)較親代恆定區者下降的抗體。原始(親代)抗體只要是其與C1s特異性結合,可為任意的公知抗體或新的單離的抗體。在一方面,經改變的抗C1s抗體的pI較其原始(親代)抗體的pI至少低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或2.0。經改變的抗C1s抗體的pI較其原始(親代)抗體的pI較佳低0.6、0.7、0.8、0.9或1.0,更佳低1.1、1.2、1.3、1.4、1.5,再更佳低1.6、1.7、1.8、1.9、或2.0。在更一態樣,單離的抗體包含恆定區及抗原結合區域。在更一態樣,抗原結合區域的抗原結合活性根據離子濃度條件而改變。
在更一態樣,使本發明之pI下降的恆定區,在選自由EU編號137、268、274、285、311、312、315、318、333、335、337、341、342、343、355、384、385、388、390、399、400、401、402、413、419、420、422、及431所構成的群組之至少1個位置,包含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較佳為,使pI降低的變異恆定區,在EU編號的位置137、268、274、355、及419之中至少1個位置包含胺基酸改變。在更一態樣,使pI降低的恆定區,在所選擇的各位置,胺基酸取代為精胺酸、麩胺酸、絲胺酸、麩醯胺酸任一個。
在特定態樣,使pI降低的恆定區,在137、268、274、355、419的胺基酸取代為精胺酸、麩胺酸、絲胺酸、麩醯胺酸任一個(任一編號皆根據EU編號系統)。
在一態樣,單離的抗體等電點(pI)也可經由重鏈可變區及/或輕鏈可變區的改變而下降。在本態樣,使pI下降的單離的抗體在重鏈可變區及/或輕鏈可變區較其親代區包含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因為該重鏈可變區及/或輕鏈可變區的改變導致的pI的下降、及/或因為恆定區的改變導致的pI的下降,可有助於單離的抗體的PK的改善。
在單離的抗體的一態樣,抗體的pI為7.8以下,或7.7以下,或7.6以下,或7.5以下。較佳為,pI為7.7以下,更佳為7.6以下,再更佳為7.5以下。在pI為該等任一點以下的情形,延長抗體的血中半衰期。另一方面,pI可能的最低值通常為4.28以上。
在一態樣,抗體的pI可經由毛細管等電點聚焦電泳(cIEF)測量。本態樣之一例,使用氟化碳塗佈的毛細管匣,在ProteinSimple iCE3全毛細管影像系統上實施cIEF。陽極液及陰極液分別為0.1%m/v甲基纖維素(MC)中的0.08M磷酸、及0.1%m/v MC中的0.1M氫氧化鈉。被分析的所有樣本含有作用的0.2mg/mL抗體、0.35% m/v MC、6mM IDA(亞胺二乙酸)、10mM精胺酸、0.5w/v%的pI標誌物5.85及0.5w/v%的pI標誌物9.99、以及2vol% pharmalyte 8-10.5及2vol%pharmalyte 5-8。所有樣本在進入自動取樣機的隔室前被渦動、短暫離心。樣本在測量開始前在自動取樣機內進行2小時的培養。在1分鐘1.5kV後各7分鐘3.0kV的條件被聚焦。自動取樣機的隔室維持在10℃。各樣本的測量重複2次,經由計算n=2的測量值的平均值,獲得各樣本的pI值。 或者,在一態樣,抗體的pI可經由毛細管等電點聚焦電泳(cIEF)而測量。本態樣之一例,使用氟化碳塗佈的毛細管匣,在ProteinSimple iCE3全毛細管影像系統上實施cIEF。陽極液及陰極液分別為0.1%m/v甲基纖維素(MC)中的0.08M磷酸、及0.1%m/v MC中的0.1M氫氧化鈉。被分析的所有樣本含有作用的0.35% m/v MC、4mM IDA(亞胺二乙酸)、10mM精胺酸、pI標誌物(3.21或4.22或4.65或5.12或5.85或6.14或6.61或7.05或7.65或8.40或8.79或9.46或9.77或10.1)、以及下列的v/v混合物之一個:含有4% pharmalyte 3-10。所有樣本在進入自動取樣機的隔室前被渦動、短暫離心。在1分鐘1.5kV後各8分鐘3.0kV的條件被聚焦。自動取樣機的隔室維持在10℃。各樣本的測量重複2次,經由計算n=2的測量值的平均值,獲得各樣本的pI值。
在本事例之一態樣,經由使用0.1%m/v甲基纖維素(MC)中含有0.08M磷酸的溶液作為陽極液、使用0.1%m/v MC中含有0.1M氫氧化鈉的溶液作為陰極液,使用含有0.5 mg/mL抗體、0.3%m/v MC、6.0mM 亞胺二乙酸(IDA)、10 mM精胺酸、4 M尿素、及pI標誌物(7.65及9.77)的溶液作為抗體溶解用的作用溶液之毛細管等電點聚焦電泳,測量pI。
(a5)抗原結合區 在一態樣,抗體包含抗原結合區。在較佳態樣,抗原結合區可與C1s的CUB1-EGF-CUB2區域內的抗原決定位特異性結合。在更佳態樣,抗原結合區可與C1s的CUB1-EGF-CUB2區域特異性結合。在這些態樣,C1s包含人C1s但不限於此等。C1s較佳為人C1s。
在一態樣,抗原結合區也可為抗體可變區。抗原結合區只要不損及解離促進功能及/或阻斷功能等的單離的抗體的特性,且不損及抗體的下列結合活性,抗體可變區也可為抗體可變區的全部或一部分: 在經由表面電漿共振測量抗體對人及/或石蟹獼猴C1s的結合活性的情形, i)在中性pH區域的解離常數(KD)值可具信賴性的計算,且在酸性pH區域的KD值由於沒有結合活性或結合活性非常低,無法具信賴性的計算;或者 ii)在中性pH區域及酸性pH區域兩方的KD值可具信賴性的計算的條件,在酸性pH區域的KD值對在中性pH區域的KD值的比(酸性KD/中性KD比)大於10。
在本態樣,抗體可變區經人源化。抗原結合區較佳為人源化抗體可變區。將如此的人源化抗體做為醫藥使用時,期待較非人源化抗體避免副作用。
在一態樣,單離的抗C1s抗體的抗原結合區包含選自由以下1)~6)所構成的群組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的組合: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60、61、及62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2) 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7、38、39、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48、49、及50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9、30、31、52、53、及54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3、34、35、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單離的抗C1s抗體包含重鏈可變區、輕鏈可變區、及抗體恆定區。在本態樣,單離的抗C1s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重鏈可變區(VH)及輕鏈可變區(VL):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59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2)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6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4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8及51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2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a6)抗體恆定區 在一態樣,單離的抗體的抗體恆定區包含人抗體的恆定區,但不限於該等。人抗體的恆定區也可包含重鏈及輕鏈。人抗體包含人IgG1,但不限於該等。人抗體較佳為人IgG1。
在一態樣,抗體恆定區包含至少1個胺基酸,與不含該至少1個胺基酸的單離的抗體相比,可增強在酸性pH區域單離的抗體向FcRn的結合能力之至少一個胺基酸。
在本態樣,恆定區包含下述: (a)根據EU編號的434位的Ala;438位的Glu、Arg、Ser、或Lys;及440位的Glu、Asp、或Gln; (b)根據EU編號的434位的Ala;438位的Arg或Lys;及440位的Glu或Asp; (c)根據EU編號的428位的Ile或Leu;434位的Ala;436位的Ile、Leu、Val、Thr、或Phe;438位的Glu、Arg、Ser、或Lys;及440位的Glu、Asp、或Gln; (d)根據EU編號的428位的Ile或Leu;434位的Ala;436位的Ile、Leu、Val、Thr、或Phe;438位的Arg或Lys;及440位的Glu或Asp; (e)根據EU編號的428位的Leu;434位的Ala;436位的Val或Thr;438位的Glu、Arg、Ser、或Lys;及440位的Glu、Asp、或Gln;或 (f)根據EU編號的428位的Leu;434位的Ala;436位的Val或Thr;438位的Arg或Lys;及440位的Glu或Asp。
WO2013/046704具體報導,在與可增強在酸性條件下對FcRn的結合性的胺基酸取代組合的情形、造成對類風濕因子的結合有意義的下降之根據EU編號的Q438R/S440E、Q438R/S440D、Q438K/S440E、及Q438K/S440D的二胺基酸殘基取代。
在本態樣,恆定區較佳包含選自由下列組成的群組之胺基酸取代的組合: (I) 根據EU編號的(a)N434A/Q438R/S440E;(b)N434A/Q438R/S440D;(c)N434A/Q438K/S440E;(d)N434A/Q438K/S440D;(e)N434A/Y436T/Q438R/S440E;(f)N434A/Y436T/Q438R/S440D;(g)N434A/Y436T/Q438K/S440E;(h)N434A/Y436T/Q438K/S440D;(i)N434A/Y436V/Q438R/S440E;(j)N434A/Y436V/Q438R/S440D;(k)N434A/Y436V/Q438K/S440E;(l)N434A/Y436V/Q438K/S440D;(m)N434A/R435H/F436T/Q438R/S440E;(n)N434A/R435H/F436T/Q438R/S440D;(o)N434A/R435H/F436T/Q438K/S440E;(p)N434A/R435H/F436T/Q438K/S440D;(q)N434A/R435H/F436V/Q438R/S440E;(r)N434A/R435H/F436V/Q438R/S440D;(s)N434A/R435H/F436V/Q438K/S440E;(t)N434A/R435H/F436V/Q438K/S440D;(u) M428L/N434A/Q438R/S440E;(v)M428L/N434A/Q438R/S440D;(w)M428L/N434A/Q438K/S440E;(x)M428L/N434A/Q438K/S440D;(y)M428L/N434A/Y436T/Q438R/S440E;(z)M428L/N434A/Y436T/Q438R/S440D;(aa)M428L/N434A/Y436T/Q438K/S440E;(ab)M428L/N434A/Y436T/Q438K/S440D;(ac)M428L/N434A/Y436V/Q438R/S440E;(ad)M428L/N434A/Y436V/Q438R/S440D;(ae)M428L/N434A/Y436V/Q438K/S440E;(af)M428L/N434A/Y436V/Q438K/S440D;(ag) L235R/G236R/S239K/M428L/N434A/Y436T/Q438R/S440E;(ah)L235R/G236R/A327G/A330S/P331S/M428L/N434A/Y436T/Q438R/S440E;或者 (II) 根據EU編號的(a)N434A/Q438R/S440E;(b)N434A/Y436T/Q438R/S440E;(c)N434A/Y436V/Q438R/S440E;(d)M428L/N434A/Q438R/S440E;(e)M428L/N434A/Y436T/Q438R/S440E;(f)M428L/N434A/Y436V/Q438R/S440E;(g)L235R/G236R/S239K/M428L/N434A/Y436T/Q438R/S440E;及(h)L235R/G236R/A327G/A330S/P331S/M428L/N434A/Y436T/Q438R/S440E。
在另一態樣,恆定區較佳包含選自由428位的白胺酸、434位的丙胺酸、及436位的蘇胺酸(全部編號根據EU編號系統)所構成的群組之至少1個胺基酸。在本態樣,恆定區更佳包含428位的白胺酸、434位的丙胺酸、及436位的蘇胺酸(全部編號根據EU編號系統)。
Fc區變異體 (掃除技術) 在特定態樣,也可在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體的Fc區導入1個或複數個胺基酸改變,經此生成Fc區變異體。Fc區變異體也可包含在1個或複數個胺基酸位置含有胺基酸改變(例如取代)的人Fc區序列(例如人IgG1、IgG2、IgG3、或IgG4的Fc區)。在一些態樣,Fc區為人IgG1的Fc區。
為了促進血漿中抗原濃度的下降及/或改善抗體的藥物動力,可改變IgG的Fc區內對FcRn的結合部位的胺基酸殘基,以促進該等向細胞內的捕獲。在具有pH依賴性的抗體被如此改變的情形,其變異體為,較強地與FcRn結合,可有效率的將抗原向(pH為酸性)胞內體內移送而分解,但其本身可更有效率的在細胞表面再循環的「掃除」(sweeping)抗體。如此經改變的「掃除」抗體,與不具有該改變的原始(親代)抗體相比,在中性pH與細胞表面上的FcRn強結合,可提高抗原的捕獲及分解(Semin Immunopathol. 2018; 40(1): 125-140)。
在一些方面,抗體包含在Fc區內具有用以促進血漿中抗原濃度的下降且/或改善抗體的藥物動力的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的Fc區。
本發明之抗體恆定區特別以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下降者為佳。例如,本發明之抗體具有包含使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下降的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的變異恆定區。此處,Fcγ受體(在本說明書記載為Fcγ受體、FcγR或FcgR)是指,可與IgG1、IgG2、IgG3、IgG4的Fc區結合的受體,實質上也意味Fcγ受體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家族的任一個成員。在人,該家族也包括包含同型FcγRIa、FcγRIb及FcγRIc的FcγRI(CD64);包含同型FcγRIIa(包含同種異型H131(H型)及R131(R型))、FcγRIIb(包含FcγRIIb-1及FcγRIIb-2)及FcγRIIc的FcγRII(CD32);及包含同型FcγRIIIa(包含同種異型V158及F158)及FcγRIIIb(包含同種異型FcγRIIIb-NA1及FcγRIIIb-NA2)的FcγRIII(CD16);以及任何未發現的人FcγR類或FcγR同型或同種異型,但不限於此等。FcγR包含來自人、小鼠、大鼠、兔及猴者,但不限於此等,也可來自任何生物。小鼠FcγR類也包含FcγRI(CD64)、FcγRII(CD32)、FcγRIII(CD16)及FcγRIII-2(CD16-2)以及任何未發現的小鼠FcγR類或FcγR同型或同種異型,但不限於此等。這些Fcγ受體的較佳例,如人FcγRI(CD64)、FcγRIIa(CD32)、FcγRIIb(CD32)、FcγRIIIa(CD16)及/或FcγRIIIb(CD16)。
FcγR存在具有ITAM(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的活性型受體及具有ITIM(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的抑制型受體。FcγR分類為FcγRI、FcγRIIa R、FcγRIIa H、FcγRIIIa、FcγRIIIb的活性型FcγR、及FcγRIIb的抑制型FcγR。
FcγRI的多核苷酸序列及胺基酸序列分別記載為NM_000566.3及NP_000557.1,FcγRIIa的多核苷酸序列及胺基酸序列分別記載為BC020823.1及AAH20823.1,FcγRIIb的多核苷酸序列及胺基酸序列分別記載為BC146678.1及AAI46679.1,FcγRIIIa的多核苷酸序列及胺基酸序列分別記載為BC033678.1及AAH33678.1,以及FcγRIIIb的多核苷酸序列及胺基酸序列分別記載為BC128562.1及AAI28563.1(RefSeq註冊編號)。又,FcγRIIa存在FcγRIIa的第131位的胺基酸取代為組胺酸(H型)或精胺酸(R型)的2種基因多型(J. Exp. Med, 172, 19-25, 1990)。又,FcγRIIb存在FcγRIIb的第232位的胺基酸取代為異白胺酸(I型)或蘇胺酸(T型) 的2種基因多型(Arthritis. Rheum. 46: 1242-1254 (2002))。又,FcγRIIIa存在FcγRIIIa的第158位的胺基酸取代為纈胺酸(V型)或苯丙胺酸(F型) 的2種基因多型(J. Clin. Invest. 100(5): 1059-1070 (1997))。又,FcγRIIIb存在NA1型、NA2型的2種基因多型(J. Clin. Invest. 85: 1287-1295 (1990))。
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是否下降,可經由FACS、ELISA Format、ALPHA篩選 (Amplified Luminescent Proximity Homogeneous Assay)或利用表面電漿共振 (SPR)現象的BIACORE法等的周知方法來確認(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 (11), 4005-4010)。
例如,在25℃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T200機器(Cytiva),確定在pH7.4的各樣本對FcγR的結合特性。首先,使用胺耦合套組第2型(Cytiva),將蛋白L(BioVision)固定在CM4感應晶片的全部的流量槽(flow cell)上。使用含有150mM NaCl、0.05% Tween(註冊商標)20的 50mM磷酸緩衝液(pH7.4)作為電泳緩衝液,在感應器表面捕捉調製成結合反應為500RU或2000RU的抗體。在此,注入以電泳緩衝液稀釋的FcγR(例如人或猴的FcγR),測量向抗體的結合量。每一循環,使用10mM甘胺酸鹽酸溶液、pH1.5,使感應器表面再生。從所得測量結果,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T200 評估軟體2.0版(Cytiva),計算出FcγR的結合量除以捕捉的各抗體的結合量的值(結合/捕捉;Binding/capture)。亦即,FcγR的結合量依賴捕捉的抗體的量,所以計算出FcγR的結合量除以各抗體的捕捉量的校正值,進行抗體間的比較。 在本發明之抗體,FcγR的結合量除以捕捉的各抗體的結合量的值(結合/捕捉)顯示1.0、0.9、0.8、0.7、0.6、0.5、0.4、0.3、0.2、0.1、0.09、0.08、0.07、0.06、0.05、0.04、0.03、0.02、或0.01以下,較佳為0.05、0.04、0.03、0.02以下,特佳為0.01以下,或者因為沒有結合活性或結合活性非常低而無法具信賴性的計算。又,具有包含使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下降的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的變異恆定區的本發明之抗體,與具有不包含該胺基酸改變的(親代)恆定區的抗體相比,對Fcγ受體的相對結合活性,可以具有包含使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下降的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的變異恆定區的本發明之抗體所得到的結合/捕捉值,除以不包含該胺基酸改變的抗體(例如賀癌平(Herceptin))所得到的結合/捕捉值的相對值(向FcγRs的相對結合比例)來表示,該相對值為0.06以下、0.05以下、0.04以下、0.03以下、0.02以下、0.01以下、或0.00以下,較佳為0.00以下,或者因為沒有結合活性或結合活性非常低而無法具信賴性的計算。
α篩選可根據使用供體(donor)及受體(acceptor)的2種珠的α技術基於下述原理實施。與供體珠結合的分子、和與受體珠結合的分子進行生物學上的交互作用,2種珠只有在接近的狀態時,才能偵測到發光訊號。經由雷射被激發的供體珠內的光敏劑,使周圍的氧轉變成激發狀態的單重態氧。單重態氧在供體珠周圍擴散,到達接近的受體珠時,引發珠內的化學發光反應,最終釋放光。在與供體珠結合的分子、和與受體珠結合的分子不進行交互作用時,供體珠產生的單重態氧未到達受體珠,因此不發生化學發光反應。
例如,在抗體包含抗體Fc區作為FcRn結合區域的情形,準備具有野生型Fc區的抗體、及具有增加對Fcγ受體的結合改變的胺基酸變異的變異Fc區的抗體,使供體珠與生物素(biotin)標記的抗體結合,使受體珠與穀胱甘肽S-轉移酶(GST)標籤化的Fcγ受體結合。在具有變異Fc區的抗體存在下,具有野生型Fc區的抗體與Fcγ受體交互作用,產生520-620nm的訊號。在沒有使具有變異Fc區的抗體標籤化的情形,具有野生型Fc區的抗體競爭與Fcγ受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經由定量競爭結果所表現的螢光的減少,可確定相對的結合親合性。使用Sulfo-NHS-Biotin等使抗體生物素化之事為公知。以GST使Fcγ受體標籤化的方法,可適宜採用在具有可表現的載體的細胞等使編碼Fcγ受體的多核苷酸與編碼GST的多核苷酸以同框(inframe)融合的融合基因表現,使用穀胱甘肽柱純化的方法等。所得的訊號較佳例如經由使用GRAPHPAD PRISM(GraphPad社,San Diego)等的軟體,適合利用非線性回歸分析的單位競爭(one-site competition)模式而分析。
將觀察交互作用的物質的一方(配體(ligand))固定在感應晶片的金薄膜上,從感應晶片的背側照光使在金薄膜及玻璃的界面進行全反射時,部分反射光形成反射強度下降的部分(SPR訊號)。使觀察交互作用的物質的另一方(分析物)在感應晶片表面流動,配體與分析物結合時,被固定的配體分子的質量增加,使感應晶片表面的溶劑的折射率改變。經由此折射率的改變,使SPR訊號的位置漂移(相反地,當結合解離時,回到訊號位置)。Biacore系統將上述漂移的量、即感應晶片表面的質量變化,作為縱軸,質量的時間變化作為測量數據表示(感測圖)。從感測圖的曲線的動態:結合速度常數(ka)與解離速度常數(kd),從該常數的比求得親和性(KD)。BIACORE法也適合使用抑制測量法。抑制測量法之例記載於Proc.Natl.Acad.Sci.USA (2006) 103 (11), 4005-4010。
在本說明書,「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下降」、或「使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下降」是指,例如基於上述分析方法,比較具有作為對照的抗體恆定區的抗體(例如親代抗體,即本發明之改變前的原始抗體)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及對該原始(親代)抗體的抗體恆定區導入1個或複數個胺基酸變異(例如加成、插入、欠缺或取代)的改變後的本發明之抗體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之間,與親代抗體的結合活性相比,改變後的本發明之抗體的結合活性顯示50%以下的結合活性,較佳為45%以下、40%以下、35%以下、30%以下、20%以下、15%以下、10%以下、9%以下、8%以下、7%以下、6%以下,特佳顯示為5%以下、4%以下、3%以下、2%以下、1%以下、或0%的結合活性。
作為對照的抗體(親代抗體)可適宜使用例如具有包含IgG1、IgG2、IgG3或IgG4單株抗體的Fc區的區域的改變前的抗體。又,在使用具有某特定同型的抗體的Fc區的變異體的抗體作為測驗物質使用的情形,經由使用具有該特定同型的抗體的Fc區的抗體作為對照,可驗證經由該變異體所具的變異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的效果。如上所述,可適宜製作具有被驗證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下降的Fc區的變異體的抗體。
如此的變異體之例,根據EU編號辨識的胺基酸231A-238S的缺失(WO 2009/011941)、C226S、C229S、P238S、(C220S)(J.Rheumatol (2007) 34, 11)、C226S、C229S(Hum.Antibod.Hybridomas (1990) 1(1), 47-54)、C226S、C229S、E233P、L234V、L235A(Blood (2007) 109, 1185-1192)等的變異體為公知。
亦即,較佳例如,具有在構成特定的同型的抗體的Fc區的胺基酸之中,根據EU編號辨識的下列任一個胺基酸被取代的Fc區的抗體:220位、226位、229位、231位、232位、233位、234位、235位、236位、237位、238位、239位、240位、264位、265位、266位、267位、269位、270位、295位、296位、297位、298位、299位、300位、325位、327位、328位、329位、330位、331位、332位。特佳例如235位、236位。為Fc區的起源的抗體同型沒有特別限定,可適宜利用以IgG1、IgG2、IgG3或IgG4單株抗體作為起源的Fc區,較佳利用以天然型人IgG1抗體作為起源的Fc區。
例如,也可適宜使用,在構成IgG1抗體的Fc區的胺基酸之中,具有根據EU編號辨識的下列任一個被施以取代(數字表示根據EU編號辨識的胺基酸殘基的位置,位於數字前的單字母胺基酸記號表示取代前的胺基酸殘基,位於數字後的單字母胺基酸記號表示取代後的胺基酸殘基)的Fc區: (a)L234F、L235E、P331S、 (b)C226S、C229S、P238S、 (c)C226S、C229S、 (d)C226S、C229S、E233P、L234V、L235A, 或者,231位至238位的胺基酸序列缺失的Fc區,的抗體。
又,也可適宜使用,在構成IgG2抗體的Fc區的胺基酸之中,具有根據EU編號辨識的下列任一個被施以取代(數字表示根據EU編號辨識的胺基酸殘基的位置,位於數字前的單字母胺基酸記號表示取代前的胺基酸殘基,位於數字後的單字母胺基酸記號表示取代後的胺基酸殘基)的Fc區的抗體: (e)H268Q、V309L、A330S、P331S (f)V234A (g)G237A (h)V234A、G237A (i)A235E、G237A (j)V234A、A235E、G237A。
又,也可適宜使用,在構成IgG3抗體的Fc區的胺基酸之中,具有根據EU編號辨識的下列任一個被施以取代(數字表示根據EU編號辨識的胺基酸殘基的位置,位於數字前的單字母胺基酸記號表示取代前的胺基酸殘基,位於數字後的單字母胺基酸記號表示取代後的胺基酸殘基)的Fc區的抗體: (k)F241A (l)D265A (m)V264A。
又,也可適宜使用,在構成IgG4抗體的Fc區的胺基酸之中,具有根據EU編號辨識的下列任一個被施以取代(數字表示根據EU編號辨識的胺基酸殘基的位置,位於數字前的單字母胺基酸記號表示取代前的胺基酸殘基,位於數字後的單字母胺基酸記號表示取代後的胺基酸殘基)的Fc區的抗體: (n)L235A、G237A、E318A (o)L235E (p)F234A、L235A。
其他的較佳例,在構成天然型人IgG1抗體的Fc區的胺基酸之中,具有根據EU編號辨識的下列任一個胺基酸:233位、234位、235位、236位、237位、327位、330位、331位被取代為在對應的IgG2或IgG4其EU編號對應的胺基酸的Fc區的抗體。
其他的較佳例,在構成天然型人IgG1抗體的Fc區的胺基酸之中,具有根據EU編號辨識的下列任一個或該等以上的胺基酸:235位、236位被其他胺基酸所取代的Fc區的抗體。取代後存在的胺基酸種類沒有特別限定,以具有235位、236位的任一個或二個胺基酸被取代為精胺酸的Fc區的抗體為特佳。
在特定的態樣,具有一些但不是全部的效應物功能的抗體變異體也在本發明之考慮內,該效應物功能在抗體在體內的半衰期是重要的,但特定的效應物功能(補體及ADCC等)在不需要或有害的情形的適用上作為希望的候選。為了確認CDC及/或ADCC活性的下降/缺乏,可進行體外(in vitro)及/或體內(in vivo)的細胞毒性測量。例如,可進行Fc受體(FcR)結合測量,用以確認抗體缺少FcR結合特性(因此缺少ADCC活性的機率高)同時維持FcRn結合能力者。媒介ADCC的初代細胞之NK細胞只表現FcγRIII,另一方面,單核球表現FcγRI、FcγRII、FcγRIII。造血細胞上的FcR的表現歸結於Ravetch and Kinet, Annu. Rev. Immunol. 9:457-492 (1991) 第464頁Table 3。評估目的分子的ADCC活性用的體外(in vitro)測量法(分析)的非限定例,記載於美國專利第5,500,362號(例如,見Hellstrom 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3:7059-7063 (1986) )及 Hellstrom 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2:1499-1502 (1985);美國專利第5,821,337號(見Bruggemann M. et al., J. Exp. Med. 166:1351-1361 (1987) )。或者,也可使用非放射性測量法(例如,見流式細胞儀用的ACT1(註冊商標)非放射性細胞毒性分析(CellTechnology, Inc. Mountain View, CA);及CytoTox 96(註冊商標)non-radioactive cytotoxicity assays 法 (Promega, Madison, WI) )。在如此測量法有用的效應物細胞包括末梢血單核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及自然殺手(natural killer:NK)細胞。或者,除此之外,目的分子的ADCC活性也可在例如Clynes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652-656 (1998)記載之動物模式進行體內(in vivo)評估。又,為了確認抗體不能與C1q結合因此缺少CDC活性之事,也可進行C1q結合測量。例如見WO2006/029879 及 WO2005/100402的C1q及C3c結合ELISA。又,為了評估補體活化,也可進行CDC測量(例如見Gazzano-Santoro et al., J. Immunol. Methods 202:163 (1996);Cragg M.S. et al., Blood 101:1045-1052 (2003);及Cragg M.S. and M.J. Glennie et al., Blood 103:2738-2743 (2004))。再者,FcRn結合性及體內(in vivo)的清除/半衰期的確定,也可使用該技術領域已知方法進行(例如見Petkova S.B. et al., Int'l. Immunol. 18(12):1759-1769 (2006))。
在一態樣,本案抗體為,包含抗體恆定區含有由序列識別號4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恆定區、及由序列識別號23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L鏈恆定區的抗體。
在一態樣,本案抗體為包含選自由1)~6)所構成的群組之重鏈(H鏈)及輕鏈(L鏈)的抗體: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66及6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2)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68及69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0及71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2及73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4及7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6及7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a7)其他態樣 (抗體變異體) 在特定態樣,本說明書所提供之抗體的胺基酸序列變異體也在考慮之內。例如,也希望改善抗體的結合親和性及/或其他的生物學特性。也可在編碼抗體的核苷酸序列導入適當的修飾、或者經由胜肽合成,調製抗體的胺基酸序列變異體。如此的修飾,包括例如抗體的胺基酸序列的缺失、及/或在抗體的胺基酸序列中的插入、及/或抗體的胺基酸序列中的殘基的取代。在最終的構築體具備所欲的特徵(例如抗原結合性)為前提,可進行缺失、插入、及取代的任意的組合以達成最終構築體。
a7-1)取代、插入、及缺失變異體 在特定的態樣,提供具有1個或複數個胺基酸取代的抗體變異體。取代性變異導入之目的部位包含HVR及FR。表A的「偏好的取代」的標題表示保留性取代。表A的「舉例的取代」的標題提供更實質的變更,同時言及胺基酸側鏈的類別如下詳述。也可將胺基酸取代導入目的抗體,也可對於例如維持/改善的抗原結合性、下降的免疫原性、或改善的ADCC或CDC等的所欲活性,篩選產物。
(表A)
Figure 02_image001
胺基酸可根據共同的側鏈特性分類: (1)疏水性:正白胺酸、甲硫胺酸(Met)、丙胺酸(Ala)、纈胺酸(Val)、白胺酸(Leu)、異白胺酸(Ile); (2)中性的親水性:半胱胺酸(Cys)、絲胺酸(Ser)、蘇胺酸(Thr)、天冬醯胺酸(Asn)、麩醯胺酸 (Gln); (3)酸性:天冬胺酸(Asp)、麩胺酸(Glu); (4)鹼性:組胺酸(His)、離胺酸(Lys)、精胺酸(Arg); (5)影響鏈配位的殘基:甘胺酸(Gly)、脯胺酸(Pro); (6)芳族性:色胺酸(Trp)、酪胺酸(Tyr)、苯丙胺酸(Phe)。 非保留性取代是指將這些類別的1個成員換成其他類別的成員。
取代變異體的一型,包含親代抗體(例如人源化或人抗體)的1個或複數個高度變異區殘基的取代。通常,該結果所產生、為了進一步試驗所篩選的變異體,相較於親代抗體,具有特定生物學特性的修飾(例如改善)(例如增加的親和性、下降的免疫原性)、及/或實質上保留親代抗體的特定生物學特性。舉例的取代變異體為親和性成熟抗體,可使用例如基於噬菌體展示法的親和性成熟技術(例如本說明書所記載者)適宜製作。簡潔地說,使1個或複數個HVR殘基變異,之後在噬菌體上展示變異抗體,對於特定的生物活性(例如結合親和性)進行篩選。
改變(例如取代)例如可在HVR進行以改善抗體的親和性。如此的改變可在HVR的「熱點」,即在體細胞成熟過程之間高頻率發生變異的密碼子所編碼的殘基(見Chowdhury, Methods Mol. Biol. 207:179-196 (2008))及/或在接觸抗原的殘基進行,可測試所得的變異VH及VL關於結合親和性。從次級資料庫的構築及再篩選的親和性成熟,記載於Hoogenboom et al., in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78:1-37 (O'Brien et al., ed., Human Press, Totowa, NJ, (2001))。在親和性成熟的一些態樣,多樣性經由任意的多種方法(例如error-prone PCR、chain shuffling、或oligonucleotide directed  mutagenesis)導入為了成熟所篩選的可變基因。之後,製作次級資料庫。接著,篩選此資料庫以鑑定具有所欲親和性的任意的抗體變異體。導入多樣性的其他方法,包含使一些HVR殘基(例如同時4~6個殘基)隨機化的HVR導向方法。可使用例如丙胺酸掃描變異導入或模式化,可具體地辨識與抗原結合相關的HVR殘基。特別是CDR-H3及CDR-L3經常被標靶化。
在特定的態樣,取代、插入、或缺失,如此的改變只要是不使與抗原結合的抗體能力實質地下降,可在1個或複數個HVR內進行。例如,不使結合親和性實質地下降的保留性改變(例如,本說明書所提供的保留性取代),可在HVR進行。如此的改變例如可在HVR的抗原接觸殘基的外側。上述的變異VH及VL在特定的態樣,各HVR不被改變、或包含少許的1個、2個、或3個的胺基酸取代。
在鑑定為了導入變異而可被標靶化的抗體的殘基或區域的有效方法,根據Cunningham and Wells (1989), Science 244:1081-1085所記載,稱為「丙胺酸掃描變異導入」。在此方法,鑑定一殘基或一群標靶殘基(例如,帶電殘基如精胺酸、天冬胺酸、組胺酸、離胺酸、及麩胺酸),以中性或帶負電的胺基酸(例如丙胺酸或聚丙胺酸)取代,確定抗體與抗原的交互作用是否受到影響。在對此初期取代顯示機能致敏性的胺基酸位置,可進一步導入取代。或者,除此之外,為了鑑定抗體與抗原之間的接觸點,也可分析抗原抗體複合體的結晶構造。如此的接觸殘基及鄰近的殘基也可做為取代候選而標靶化,或者也可排除於取代候選。可篩選變異體以確定該等是否包含所欲特性。
胺基酸序列的插入,與單一或複數個胺基酸殘基向序列內部的插入一樣,也包括在胺基酸末段及/或羧基端含有1個殘基至100個殘基以上的多胜肽的長度範圍的融合。末端的插入之例包括在N端具有甲硫胺醯基(methionyl)殘基的抗體。抗體分子的其他的插入變異體包括,在抗體的N-或C-端融合使酵素(例如ADEPT用的)或抗體的血漿半衰期增加的多胜肽。
a7-2)醣基化變異體 在特定的態樣,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體被改變以增加或減少抗體醣基化的程度。對抗體的醣基化部位的額外增加或去除,經由改變胺基酸序列以產生或去除1個或複數個醣基化部位,可簡便地達成。
在抗體包含Fc區的情形,加成於此的碳水化合物也可被改變。經由哺乳動物細胞所產生的天然型抗體,典型的包含分枝的雙角(biantennary)的寡糖,通常在Fc區的CH2區域的Asn297經由N-連結而加成該寡糖。例如見Wright et al., TIBTECH 15:26-32 (1997)。寡糖包含例如甘露糖、N-乙醯葡糖胺(GlcNAc)、半乳糖、及唾液酸等的多種碳水化合物,又,加成於雙角的寡糖構造的「幹」中的GlcNAc的岩藻糖。在一些態樣,也可進行本發明之抗體中的寡糖的修飾以產生具有特定的改善特性的抗體變異體。
在一態樣,提供具有缺少(直接或間接)加成於Fc區的岩藻糖的碳水化合物構造體的抗體變異體。例如,在如此的抗體的岩藻糖的量可為1%~80%、1%~65%、5%~65%或20%~40%。岩藻糖的量可例如WO2008/077546記載經由MALDI-TOF質量分析測量,經由計算在Asn297的糖鏈內的岩藻糖相對於加成於Asn297的所有的醣構造體(例如,複合、雜交、及高甘露糖構造體)的總和的平均值而確定。Asn297表示位於Fc區的297位的天冬醯胺酸殘基(Fc區殘基的EU編號)。但是,起因於複數個抗體間微小的序列多樣性,Asn297也可位於297位的±3個胺基酸上游或下游,亦即294位~300位之間。如此的岩藻糖基化變異體可具有改善的ADCC功能。例如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3/0157108號 (Presta, L.) ;第2004/0093621號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關於「去岩藻糖基化」或「岩藻糖缺失」抗體變異體的刊物之例包括US2003/0157108; WO2000/61739; WO2001/29246; US2003/0115614; US2002/0164328; US2004/0093621; US2004/0132140; US2004/0110704; US2004/0110282; US2004/0109865; WO2003/085119; WO2003/084570; WO2005/035586; WO2005/035778; WO2005/053742; WO2002/031140; Okazaki et al., J. Mol. Biol. 336:1239-1249 (2004); Yamane-Ohnuki et al., Biotech. Bioeng. 87: 614 (2004)。可產生去岩藻糖基化抗體的細胞株之例包括,缺少蛋白質的岩藻糖基化的Lec13 CHO細胞(Ripka et al., Arch. Biochem. Biophys. 249:533-545 (1986);US2003/0157108 A1,Presta, L;及WO2004/056312 A1、Adams et al.、特別是實施例11)及剔除(knock-out)細胞株,例如α-1,6-岩藻糖基轉移酶基因FUT8剔除CHO細胞(例如見Yamane-Ohnuki et al., Biotech. Bioeng. 87: 614 (2004);Kanda Y. et al., Biotechnol. Bioeng. 94(4):680-688 (2006);及WO2003/085107)。
更提供例如加成於抗體的Fc區的雙角型寡糖因GlcNAc而被分為二的具有被分為二的寡糖的抗體變異體。如此的抗體變異體可具有減少的岩藻糖基化及/或改善的ADCC功能。如此的抗體變異體之例記載於例如WO2003/011878 (Jean-Mairet et al.);美國專利第6,602,684號 (Umana et al.);及US2005/0123546 (Umana et al.)。也提供加成於Fc區的寡糖中具有至少1個半乳糖殘基的抗體變異體。如此的抗體變異體可具有改善的CDC功能。如此的抗體變異體記載於例如WO1997/30087 (Patel et al.);WO1998/58964 (Raju, S.); 及WO1999/22764 (Raju, S.)。
a7-3)半胱胺酸改變抗體變異體 在特定的態樣,希望製作抗體的1個或複數個殘基以半胱胺酸殘基取代的半胱胺酸改變抗體(例如「thioMAb」)。在特定的態樣,接受取代的殘基產生於抗體的可接近部位。經由以半胱胺酸取代此等殘基,在抗體的可接近部位配置反應性的硫醇(thiol)基,也可使用該反應性的硫醇基與該抗體的其他部分(藥劑部分或連接子-藥劑部分等)共軛,如本說明書進一步詳述製作免疫共軛物。在特定態樣,下列的殘基的任意1個或複數個可取代為半胱胺酸:輕鏈的V205(Kabat編號);重鏈的A118(EU編號);及重鏈Fc區的S400(EU編號)。也可如美國專利第7,521,541號記載生成半胱胺酸改變抗體。
a7-4)抗體衍生物 在特定態樣,本發明所提供的抗體也可被進一步修飾以包含在該技術領域為已知且容易獲得的追加的非蛋白質部分。對抗體的衍生物化的適合部分不限於此等,包含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聚合物的非限定例不限於此等,包括聚乙二醇(PEG)、乙二醇/丙二醇的共聚物、羧甲基纖維素、葡聚糖、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酮、聚1,3二氧戊環(poly-1,3-dioxolane)、聚1,3,6,三氧環己烷(poly-1,3,6-trioxane)、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聚胺基酸(均聚物或無規共聚物任一者)、以及葡聚糖或聚(n-乙烯基吡咯酮)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均聚物、聚環氧丙烷/環氧乙烷共聚物、聚氧乙基化多元醇類(例如甘油)、聚乙烯醇、及此等的混合物。聚乙二醇丙醛由於其對水的安定性,在製造上是有利的。聚合物可具有任何的分子量,也可以是分支的也可以不是。加成於抗體的聚合物的數量可廣,如果加成2個以上的聚合物,該等可為相同分子也可以是不同分子。一般而言,使用於衍生物化的聚合物的數量及/或型態不限定於此等,可根據應改善的抗體的特定特性或功能、抗體衍生物是否使用在規定的條件下的療法等的考量而決定。
在另一態樣,提供抗體、與經由曝露於放射線而可選擇性加熱的非蛋白質部分的共軛物。在一態樣,非蛋白質部分為奈米碳管(Kam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 11600-11605 (2005))。放射線可為任何波長,又不限於此等,包含以對一般細胞無害但是使接近抗體-非蛋白質部分的細胞死亡的溫度加熱非蛋白質部分的波長。
B.重組的方法及構成 例如,如美國專利第4,816,567號記載,可使用重組的方法或構成製造抗體。在一態樣,提供編碼本說明書記載的抗C1s抗體的單離的核酸。如此的核酸也可編碼含有抗體的VL的胺基酸序列及/或含有VH的胺基酸序列(例如抗體的輕鏈及/或重鏈)。在更一態樣,提供包含如此的核酸的1個或複數個載體(例如表現載體)。在更一態樣,提供包含如此核酸的宿主細胞。如此態樣之一,宿主細胞(1)包含編碼含有抗體的VL的胺基酸序列及含有抗體的VH的胺基酸序列的核酸的載體,(2)包含編碼含有抗體的VL的胺基酸序列的核酸的第1載體及包含編碼含有抗體的VH的胺基酸序列的核酸的第2載體(例如轉形)。在一態樣,宿主細胞為真核性(例如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或淋巴系統的細胞(例如Y0、NS0、SP2/0細胞)。在一態樣,提供製作抗C1s抗體的方法,包括在適合抗C1s抗體表現的條件下,培養如上述含有編碼該抗體的核酸的宿主細胞,及任意地從宿主細胞(或宿主細胞培養基)回收該抗體。
為了抗C1s抗體的重組製造,分離(例如上述等的)編碼抗體的核酸,插入1個或複數個載體以進一步選殖及/或在宿主細胞中表現。如此的核酸使用習知步驟容易地分離及確定序列(例如透過使用可與編碼抗體的重鏈及輕鏈的基因特異性結合的寡核苷酸探針)。
適合編碼抗體的載體的選殖或表現的宿主細胞,包括本說明書記載的原核細胞或真核細胞。例如,特別是在岩藻糖基化及Fc效應物功能不是必要的情形,也可以細菌製造抗體。關於在細菌的抗體片段及多胜肽的表現,見美國專利第5,648,237號、第5,789,199號、及第5,840,523號。(除此之外,也見關於在大腸桿菌的抗體片段的表現所記載的Charlton,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Vol. 248 (B.K.C. Lo, ed., Humana Press, Totowa, NJ, 2003), pp.245-254)。表現後,抗體也可在可溶性分餾中從細菌細胞糊分離,又可進一步純化。
除了原核生物外,包含造成具有部分或完全的人的岩藻糖基化模式的抗體的產生、岩藻糖基化路徑被「人源化」的菌類及酵母的細胞株之絲狀菌或酵母菌等的真核性微生物,為抗體編碼載體的合適的選殖或表現宿主。見Gerngross, Nat. Biotech. 22:1409-1414 (2004)及 Li et al., Nat. Biotech. 24:210-215 (2006)。
來自多細胞生物(無脊椎動物及脊椎動物)也為用以經岩藻糖基化的抗體表現的合適的宿主細胞。無脊椎生物細胞之例,包括植物及昆蟲細胞。用於與昆蟲細胞的接合、特別是秋行軍蟲(Spodoptera frugiperda)細胞的轉形,多數的桿狀病毒株被鑑定。
植物細胞培養物也可利用作為宿主細胞。例如見美國專利5,959,177號、第6,040,498號、第6,420,548號、第7,125,978號、及第6,417,429號(記載在轉殖基因植物產生抗體用的PLANTIBODIES(註冊商標)技術)。
脊椎動物細胞也可作為宿主使用。例如,適應以浮游狀態增殖的哺乳動物細胞是有用的。有用的哺乳動物宿主細胞株的其他例為,以SV40轉形的猴腎CV1株(COS-7);人胎兒腎株(Graham et al., J. Gen Virol. 36:59 (1977)等記載的293或293細胞);幼倉鼠腎細胞(BHK);小鼠塞特利氏細胞(sertoli cell)(Mather, Biol. Reprod. 23:243-251 (1980)等記載的TM4細胞);猴腎細胞(CV1);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76);人子宮頸部癌細胞(HELA);犬腎細胞(MDCK);水牛鼠(Buffalo Rat)肝細胞(BRL 3A);人肺細胞(W138);人肝細胞(Hep G2);小鼠乳癌(MMT 060562);TRI細胞(例如Mather et al., Annals N.Y. Acad. Sci. 383:44-68 (1982)記載);MRC5細胞;及FS4細胞等。其他有用的哺乳動物宿主細胞株包括,包含DHFR CHO細胞 (Urlaub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77:4216 (1980)) 的中國倉鼠卵巢(CHO) 細胞;及Y0、NS0、以及Sp2/0等的骨髓瘤細胞株。適合產生抗體的特定的哺乳動物宿主細胞株的總論,見例如Yazaki and Wu,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Vol. 248 (B.K.C. Lo, ed., Humana Press, Totowa, NJ), pp. 255-268 (2003)。
具有pH依賴性的抗體,例如WO 2009/125825所記載,可經由篩選方法及/或突變誘發方法而取得。該篩選方法可包括,從對特定抗原特異的抗體集團內鑑定具有pH依賴性結合特性的抗體之任意的過程。在特定的態樣,該篩選方法可包括,測量在酸性pH及中性pH兩方,初期抗體集團內的各抗體的1個或複數個結合參數(例如KD或kd)。抗體的結合參數可使用例如表面電漿共振、或者可對特定抗原的抗體的結合特性的定量或定性評估的任意的其他方法而測量。在特定的態樣,該篩選方法可包含,以2以上的酸性KD/中性KD比,鑑定與抗原結合的抗體。或者,該篩選方法可包含,以2以上的酸性kd/中性kd比,鑑定與抗原結合的抗體。
在其他態樣,突變誘發方法可包含,在抗體的重鏈內及/或輕鏈內加入胺基酸的缺失、取代或加成以增強抗體對抗原的pH依賴性結合。在特定的態樣,突變誘發可在抗體的1個或複數個可變區域內,例如1個或複數個HVR(例如CDR)內進行。例如,突變誘發可包含,抗體的1個或複數個HVR(例如CDR)內的胺基酸以其他胺基酸取代。在特定的態樣,突變誘發可包含,抗體的至少1個HVR(例如CDR)內的1個或複數個胺基酸以組胺酸取代。在特定的態樣,「增強的pH依賴性結合性」表示,變異型抗體顯示,較突變誘發前的原始「親代」抗體(即pH依賴性低的抗體)大的酸性KD/中性KD比或大的酸性kd/中性kd比。在特定的態樣,變異型抗體具有2以上的酸性KD/中性KD比。或者,變異型抗體具有2以上的酸性kd/中性kd比。
多株抗體較佳經由相關的抗原及佐劑複數次皮下(sc)或腹腔內(ip)注射,在動物產生。可使用二官能基物質或衍生物化劑,例如順丁醯亞胺苯甲醯基磺基琥珀醯亞胺酯(透過半胱胺酸殘基共軛)、N-羥基琥珀醯亞胺(透過離胺酸)、戊二醛、琥珀酸酐、SOCl 2、或R 1N=C=NR(此處R及R 1為不同的烷基),使相關的抗原,與經免疫化的物種、為免疫原性的蛋白質,例如鎖孔帽貝血藍素(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血清白蛋白、牛甲狀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共軛者是有用的。
動物(通常是非人哺乳動物)經由例如組合(分別對於山羊或小鼠) 100μg或5μg的蛋白質或共軛物與3倍體積的完全弗式佐劑(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將該溶液皮內注射複數部位,使對抗原、免疫原性共軛物、或衍生物產生免疫化。1個月後,經由皮下注射複數部位,以最初量的1/5~1/10的完全弗式佐劑中的胜肽或共軛物,對該動物進行追加免疫。7~14日後,從該動物採血,分析血清的抗體力價。使動物進行追加免疫直到力價達到高原期。較佳使用,為相同抗原但與其他蛋白質共軛及/或透過其他交聯試劑而共軛的共軛物,使該動物進行追加免疫。共軛物也可調製做為重組細胞培養物中的蛋白質融合體。又,為了增強免疫反應,明礬等的凝集劑也適合使用。
單株抗體從實質上均一的抗體集團獲得,亦即,構成該集團的各個抗體,除了可若干量存在的自然產生的潛在的突變及/或轉譯後修飾(例如異構化、醯胺化),是相同的。因此,形容詞「單株」表示不是不同抗體的混合物的抗體特徵。
例如,單株抗體可使用例如Kohler et al., Nature 256(5517):495-497 (1975)最初記載的融合瘤法製作。融合瘤法如本說明書上述記載,使小鼠或其他適當的宿主動物例如倉鼠免疫化,製造與用於免疫化的蛋白質特異性結合的抗體或誘導具有製造能力的淋巴球。或者,也可在體外(in vitro)使淋巴球免疫化。
免疫化劑典型包含抗原蛋白質或其融合變異體。一般來說,在期望是人來源的細胞的情形,使用末梢血淋巴球(PBL),在期望是非人哺乳動物源的情形,使用脾臟細胞或淋巴結細胞。之後,使用聚乙二醇等的適當融合劑,使淋巴球與不朽化細胞株融合,形成融合瘤細胞(God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Academic Press (1986), pp. 59-103)。
不朽化細胞通常為轉形的哺乳動物細胞,特別是嚙齒類、牛、及人來源的骨髓瘤細胞。通常利用大鼠或小鼠的骨髓瘤細胞株。將如此所製作的融合瘤細胞接種於較佳含有抑制未融合的親代骨髓瘤細胞的增殖或生存的1種以上的物質的適當培養基中,使其增殖。例如,在親代骨髓瘤細胞缺乏酵素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苷轉移酶(HGPRT或HPRT)的情形,融合瘤用的培養基典型包含妨礙HGPRT缺乏細胞的增殖的物質之次黃嘌呤、氨喋呤、及胸苷(HAT培養基)。
較佳的不朽化骨髓瘤細胞為,有效率地進行融合、輔助經由所篩選的抗體產生細胞所造成的抗體穩定高水平的製造、且對如HAT培養基的培養基有致敏性之細胞。這些之中,以小鼠骨髓瘤株,例如來自獲得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Salk Institute Cell Distribution Center的MOPC-21及MPC-11小鼠腫瘤者,以及獲得自美國維吉尼亞州馬納薩斯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的SP-2細胞(及其衍生物,例如X63-Ag8-653)為佳。關於人單株抗體的製造,也記載人骨髓瘤細胞株及小鼠-人雜交骨髓瘤細胞株(Kozbor et al., J Immunol. 133(6):3001-3005 (1984); Brodeur et al.,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pp. 51-63 (1987))。
關於對抗原的單株抗體的製造,分析融合瘤細胞增殖的培養基。較佳為,經由融合瘤細胞所製造的單株抗體的結合特異性,經由免疫沉澱,或經由體外(in vitro)結合測量法,例如放射線免疫測量法(RIA)或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測量法(ELISA)確定。如此的技術及測量法為該技術領域公知。例如結合親和性可經由Munson, Anal Biochem. 107(1):220-239 (1980)的作圖(Scatchard)分析而求得。
在辨識製造所欲特異性、親和性、及/或活性的抗體的融合瘤細胞後,可經由限制稀釋法,次選殖(subcloning)該選殖株,經由標準方法(前述的Goding)使其增殖。此目的之適當培養基例如D-MEM或RPMI-1640培養基。又,融合瘤細胞可作為哺乳動物內的腫瘤,在體內(in vivo)增殖。
經由次選殖所分泌的單株抗體,經由例如Protein A-Sepharose、氫氧磷灰石層析法、凝膠電泳、透析、或親和性層析法等的習知免疫球蛋白純化法,從培養基、腹水、或血清適當分離。
III.測量法(分析法) 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C1s抗體也可經由該技術領域已知的多種測量法,進行鑑定、進行篩選、或清楚物理/化學特性及/或生物活性。
A.結合測量法及其他測量法 在一方面,本發明之抗體,關於其抗原結合活性,經由例如ELISA、western blotting等的公知方法測試。
在其他方面,關於向C1s的結合,為了鑑定與本說明書所記載的任一抗C1s抗體競爭的抗體,或者為了鑑定與本說明書所記載的任一抗C1s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位結合的抗體,可使用競爭分析法。在特定的態樣,在如此的競爭抗體過量存在的情形,此等阻止(例如使降低)對照抗體對C1s的結合至少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或該等以上。在特定的態樣,如此的競爭抗體,與經由本說明書所記載的任一抗C1s抗體所結合者相同的抗原決定位(例如線狀或立體結構抗原決定位)結合。將抗體結合的抗原決定位作圖(mapping)的詳細舉例說明的方法,提供於Morris (1996), "Epitope Mapping Protocols," in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vol. 66 (Humana Press, Totowa, NJ)。在特定的態樣,可在中性pH條件實施如此的競爭分析法。在一些態樣,競爭分析法為使用例如Octet(註冊商標)系統的隨機競爭分析法。
在舉例的競爭分析法,被固定的C1s被培養在含有與C1s結合的第1的標記抗體(例如本說明書所記載者的其中1個)、及測試關於向C1s的結合、關於與第1抗體競爭的能力的第2的未標記抗體的溶液中。第2抗體可存在融合瘤上清液。對照為,被固定的C1s被培養在含有第1的標記抗體但不含第2的未標記抗體的溶液中。在容許第1抗體向C1s結合的條件下進行培養後,去除剩餘的未結合的抗體,測量與被固定的C1s結合的標記的量。將與被固定的C1s結合的標記的量和對照樣本比較,測試樣本實質上減少的情形,顯示第2抗體向C1s的結合,與第1抗體競爭。見Harlow and Lane (1988), 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 ch.14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Cold Spring Harbor, NY)。
在其他方面,關於與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C1s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位結合或與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C1s抗體向C1s的結合競爭的抗體,可使用三明治分析法鑑定。三明治分析法包含使用2個抗體,該抗體可分別與希望偵測的蛋白質的不同免疫原性部分或抗原決定位結合者。在三明治分析法,測試樣本分析物與固定在固體支持體上的第1抗體結合,接著第2抗體與分析物結合,因此形成不溶性的三複合體。見David & Greene,美國專利第4,376,110號。第2抗體也可本身在可偵測部分進行標記(直接三明治分析法),也使用在可偵測部分被標記的抗免疫球蛋白抗體進行測量(間接三明治分析法)。例如,三明治分析法之一為ELISA分析法,在此例,可偵測部分為酵素。與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C1s抗體同時與C1s結合的抗體,可判定為與該抗C1s抗體不同的抗原決定位結合的抗體。因此,與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C1s抗體同時不與C1s結合的抗體,可判定為與該抗C1s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位結合或該抗C1s抗體向C1s的結合競爭的抗體。
B.活性分析法 在一方面,提供鑑定具有生物活性的抗C1s抗體用的分析法。生物活性可包含阻止古典路徑的活化、及阻止經由該路徑的活化所產生的切割產物C2a、C2b、C3a、C3b、C4a、C4b、C5a、及C5b的生成。也提供在體內(in vivo)及/或體外(in vitro)具有如此生物活性的抗體。
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之抗體對於如此的生物活性進行試驗。在一些態樣,可對於抑制經由對綿羊紅血球(RBC)抗原的抗體而致敏化的綿羊RBC補體媒介性溶血的能力,亦即使用RBC分析法,評估本發明之抗體。在一些態樣,可對於抑制經由對雞紅血球(cRBC)抗原的抗體而致敏化的cRBC補體媒介性溶血的能力,評估本發明之抗體。當使用人血清作為補體蛋白質的供給源時,經由分光光度法測量釋放的血紅素的量,可確定本發明之抗體的活性。
RBC分析法可使用公知方法例如J. Vis. Exp. 2010; (37): 1923所揭示之方法適當實施。此文獻記載關於實施50%溶血性補體(CH50)分析法作為RBC溶解分析法的方法。簡要的說,此分析法測量古典補體路徑的活化,偵測該路徑的任意成分的減少、不存在、或不活化。該等評估血清中的補體成分的紅血球溶解活性。當抗體與測試血清共同培養時,此路徑被活化,引發溶血。當古典路徑的1個或複數個成分減少時,CH50值減少。CH50分析法與測量經由補體成分對細胞溶解的抑制%的本說明書之實施例所使用的分析法不完全相同,但觀念及基本構成與本發明實質上相同。在一態樣,RBC分析法如下述實施。將人血清與關心對象的抗體共同預培養(例如在攝氏37度(℃)3小時)。之後,在等量的致敏綿羊紅血球添加此血清,進行培養(例如37℃1小時)使紅血球溶解。之後停止此反應。將此混合物進行離心,使未溶解細胞片狀沉澱(pellet)化,取出該上清液,使用415nm的吸光度(OD)分析血紅素的釋放。為了計算紅血球溶解的抑制率(%),設定0%抑制為未添加抗體(只有緩衝液)的條件,設定100%抑制為添加終濃度5mM的EDTA的條件(例如見實施例7)。在抗體顯示一定的紅血球溶解抑制率(%)時,此表示該抗體具有對人血清補體的中和活性,例如抑制C1q與C1r2s2複合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活性。
如此,為了評估抑制C1q與C1r2s2複合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活性,使用RBC分析法,可評估抗體對人血清補體的中和活性。在一態樣,本發明提供,在RBC分析法,對至少70%的人血清補體具有中和活性、抑制C1q與C1r2s2複合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單離的抗體。
C.免疫原性的評估 如WO2018/124005(Kubo C.等)所記載,使用顯示積極增殖前的IL-2分泌CD4 +T細胞的比例作為指標,評估抗體的免疫原性。具體為,從人PBMC調整CD8 CD25 lowPBMC(末梢血單核球細胞),在抗體存在下培養該細胞67小時。
IV.免疫共軛物 本發明又提供包含與1個或複數個細胞毒性劑(例如化療劑或化療藥、增殖抑制劑、毒素(例如來自細菌、真菌、植物或動物的蛋白質毒素、酵素性的活性毒素、或該等的片段)或放射性同位素)共軛的本說明書之抗C1s抗體的免疫共軛物。
在一態樣,免疫共軛物為抗體、與不限於此等包含以下1個或複數個藥劑共軛的抗體-藥劑共軛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美登素(maitansine)(見美國專利第5,208,020號、第5,416,064號、及歐洲專利第0,425,235號B1);例如一甲基澳瑞他汀(monomethyl auristatin)藥劑部分DE及DF(MMAE及MMAF)(見美國專利第5,635,483號及第5,780,588號及第7,498,298號)等的澳瑞他汀(auristatin);多拉斯他丁(dolastatine);卡奇黴素(calicheamicin)或其衍生物(見美國專利第5,712,374號、第5,714,586號、第5,739,116號、第5,767,285號、第5,770,701號、第5,770,710號、第5,773,001號、及第5,877,296號;Hinman et al., Cancer Res. 53:3336-3342 (1993);以及見Lode et al., Cancer Res. 58:2925-2928 (1998) );唐黴素(daunorubicin)或阿黴素(doxorubicin)等的蒽環類藥物(anthracycline)(見Kratz et al., Current Med. Chem. 13:477-523 (2006);Jeffrey et al., Bioorganic & Med. Chem. Letters 16:358-362 (2006);Torgov et al., Bioconj. Chem. 16:717-721 (2005);Nagy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7:829-834 (2000);Dubowchik et al., Bioorg. & Med. Chem. Letters 12:1529-1532 (2002);King et al., J. Med. Chem. 45:4336-4343 (2002);及美國專利第6,630,579號);氨甲蝶呤(methotrexate);長春地辛(vindesine);歐洲紫杉醇(docetaxel)、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拉羅他塞(larotaxel)、替西他塞(tesetaxel)、及沃塔紫杉醇(ortataxel)等的紫杉醇;新月毒素(trichothecene);以及CC1065。
在其他態樣,免疫共軛物包括與不限於此等包含以下的酵素性的活性毒素或其片段共軛的本說明書記載的抗體:白喉A鏈、白喉毒素的非結合活性片段、外毒素A鏈(來自綠膿桿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蓖麻毒蛋白(ricin)A鏈、雞母株毒素(abrin)A鏈、蒴蓮根毒素(modeccin)A鏈、α-帚取毒蛋白(α-sarcin)、油桐(Aleurites fordii)蛋白、石竹素(dianthin)蛋白、美洲商陸(phytolacca americana) 蛋白(PAPI、PAPII及PAP-S)、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抑制劑、麻風樹毒蛋白(curcin)、藏紅花素(crocin)、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nalis) 抑制劑、白樹毒素(gelonin)、有絲分裂素(mitogellin)、局限曲菌素(restrictocin)、盼黴素(phenomycin)、伊諾黴素 (enomycin)、以及新月毒素(trichothecene)。
在其他態樣,免疫共軛物包含與放射性原子共軛的本說明書所記載的抗體以形成放射性共軛物。多種的放射性同位素可利用於放射性共軛物的製造。例如,包括 211At、 131I、 125I、 90Y、 186Re、 188Re、 153Sm、 212Bi、 32P、 212Pb、及Lu的放射性同位素。在使用於偵測放射性共軛物的情形,放射性共軛物可包含閃爍圖術(scintigraphy)檢查用的放射性原子(例如Tc-99m或 123I)、或核磁共振(NMR)顯影(也知為磁共振顯影MRI)用的自旋標記(例如,即使在此也為碘-123、碘-131、銦-111、氟-19、碳-13、氮-15、氧-17、釓、錳、或鐵)。
抗體及細胞毒性劑的共軛物可使用多種的二官能基蛋白質連結劑製造。例如N-琥珀醯亞胺基-3-(2-吡啶基二硫)丙酯(SPDP)、琥珀醯亞胺基-4-(N-馬來醯亞胺基甲基)環己烷-1-羧酸酯(SMCC)、亞胺基硫烷鹽(IT)、亞胺酯的二官能基衍生物(例如二甲基己二醯亞胺鹽酸鹽)、活性酯(例如辛二酸二琥珀醯亞胺酯)、醛(例如戊二醛)、雙-疊氮化合物(例如,雙(p-疊氮苯甲醯基)己烷二胺)、雙-重氮鹽衍生物(例如雙(p-重氮苯甲醯基)-乙二胺)、二異氰酸酯(例如甲苯2,6-二異氰酸酯)、及雙活性氟化物(例如1,5-二氟-2,4-二硝基苯)。例如可如Vitetta et al., Science 238:1098 (1987)記載調製蓖麻毒蛋白免疫毒素。碳-14標記的1-異硫氰氧基苄基-3-甲基二乙烯三胺五乙酸(MX-DTPA)為向抗體的放射性核種的共軛用的舉例的螯合劑。見WO94/11026。連接子(linker)可為促進細胞內的細胞毒性劑釋放的「可切斷連接子」。例如,可使用酸不穩定性連接子、胜肽酶致敏性連接子、光不穩定性連接子、二甲基連接子、或含有二硫化物的連接子(Chari et al., Cancer Res. 52:127-131 (1992);美國專利第5,208,020號)。
本說明書之免疫共軛物或ADC清楚地考慮使用包含(例如來自Pierce Biotechnology, Inc., Rockford, IL., U.S.A)市售的BMPS、EMCS、GMBS、HBVS、LC-SMCC、MBS、MPBH、SBAP、SIA、SIAB、SMCC、SMPB、SMPH、sulfo-EMCS、sulfo-GMBS、sulfo-KMUS、sulfo-MBS、sulfo-SIAB、sulfo-SMCC、及sulfo-SMPB、以及SVSB(琥珀醯亞胺基-(4-乙烯基碸)苯甲酸酯)但不限於此等的交聯試劑所調製的共軛物,但不限於此等。
V.診斷及偵測用的方法及組合物 在特定的態樣,本說明書所提供之抗C1s抗體任一者在偵測在生物學樣本的C1s的存在皆是有用的。本說明書所使用的「偵測」包括定量或定性的偵測。在特定的態樣,生物學樣本包括細胞或組織,例如血清、全血液、血漿、生物檢體樣本、組織樣本、細胞懸浮物、唾液、痰、口腔液、腦脊髓液、羊水、腹水、母乳、初乳、乳腺分泌物、淋巴液、尿、汗、淚液、胃液、滑液、腹水、眼用晶體液、或黏液。
在一態樣,提供在診斷方法或偵測方法使用的抗C1s抗體。在更一方面,提供偵測生物學樣本中的C1s的存在的方法。在特定的態樣,此方法包括,在容許抗C1s抗體向C1s的結合的條件下,使本說明書記載的抗C1s抗體與生物學樣本接觸,及偵測抗C1s抗體與C1s之間是否形成複合體。如此的方法可為體外(in vitro)方法或體內(in vivo)方法。在一態樣,在例如C1s為篩選患者的生物標誌的情形,使用抗C1s抗體以篩選適合使用抗C1s抗體的治療的對象。
可使用本發明之抗體診斷的障礙之例,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嗜銀顆粒性痴呆(argyrophilic grain dementia)、關節炎(例如風濕性關節炎)、氣喘、動脈粥狀硬化、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自體免疫疾病、巴洛克-賽門氏症候群(Barraquer-Simons syndrome)、貝塞特氏症(Behcet's disease) 、英國型類澱粉血管病變(British  amyloid angiopathy)、大疱性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柏格氏症(Buerger's disease)、C1q腎病、癌症、災難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腦類澱粉血管病變(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冷凝集素病(cold agglutinin disease)、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 庫賈氏病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冷凝球蛋白血管炎(cryoglobulinemic vasculitis)、拳擊手型失智症(dementia pugilistica)、路易氏體失智症(DLB)、具鈣化的瀰漫性神經纖維糾結(diffuse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with calcification)、圓盤狀紅斑狼瘡(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唐氏症、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形式思考障礙、額顳葉失智症(FTD)、連接第17號染色體伴隨帕金森氏症的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額顳葉型退化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格斯特曼症候群(Gerstmann-Sträussler-Scheinker syndrome)、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 Barre syndrome)、Hallervorden-Spatz 二氏症候群、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遺傳性血管水腫(hereditary angioedema)、低磷酸酯酶症(hypophosphatasia) 、特發性肺炎症候群(idiopathic pneumonia syndrome)、免疫複合性疾病、包涵體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 、感染症(例如經由細菌(例如腦膜炎球菌或鏈球菌)、病毒(例如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或其他感染病原體所引起的疾病)、發炎性疾病、缺血/再灌注損傷、輕度認知障礙、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ITP)、鉬輔酶缺乏症(MoCD)A型、膜性增生性腎絲球腎炎(MPGN)I、膜性增生性腎絲球腎炎(MPGN)II(密度沈積病((dense deposit disease))、膜性腎炎、 多發性腦梗塞失智症、紅斑性狼瘡(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絲球體腎炎、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多灶性運動神經病變、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系統退化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重症肌無力、心肌梗塞、肌肉強直症、視神經脊髓炎、尼曼匹克氏症(Niemann-Pick disease)C型、呈現神經原纖維化的非關島型運動神經元疾病、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具失智症的帕金森氏症、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尋常性天皰瘡、皮克氏症(Pick's disease)、腦炎後帕金森氏症、多發性肌炎、普恩蛋白(prion) 腦類澱粉血管病變、進行性皮質下膠質增生(progressive subcortical gliosis)、進行性核上麻痺(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乾癬、敗血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E.coli)(STEC)-HuS、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腦中風、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神經元纖維型失智症、移植物排斥、血管炎(例如ANCA相關血管炎)、韋格納氏肉芽腫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 、鐮刀型貧血、冷凝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混合型冷凝球蛋白血症、原發性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II型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III型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腎炎、藥物性血小板減少症、狼瘡性腎炎、大疱性類天皰瘡、後天性表皮分解性水疱症(acquired epidermolysis bullosa)、遲發型溶血性輸血反應(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低補體蕁麻疹性血管炎症候群(hypocomplementemic urticarial vasculitis syndrome)、人工水晶體性水泡性角膜病變(pseudophakic bullous keratopathy)、及血小板輸注無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但不限於此等。
在特定的態樣,提供被標記的抗C1s抗體。標記包括被直接偵測的標記或部分(例如螢光標記、發色標記、高電子密度標記、化學發光標記、及放射性標記),以及例如透過酵素反應或分子間的交互作用而被間接偵測的部分(例如酵素或配體),但不限於此等。舉例的標記不限於此等,包括下列:放射性同位素 32P、 14C、 125I、 3H及 131I、稀土類螯合劑等的發螢光團或螢光素及其衍生物、羅丹明(rhodamine)及其衍生物、丹磺醯(dansyl)、繖形酮(umbelliferone)、螢火蟲螢光素酶及細菌螢光素酶(美國專利第4,737,456號)等的螢光素酶、發光素(luciferin)、雙酮酞嗪(2,3-dihydrophthalazinedione)、辣根過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鹼性磷酸酶、β-半乳糖酐酶、葡萄糖澱粉酶(glucoamylase)、溶菌酶(lysozyme)、單糖氧化酶(例如葡萄糖氧化酶、半乳糖氧化酶及葡萄糖-6-磷酸去氫酶)、連接使用過氧化氫使色素前驅體氧化的酵素(例如HRP、乳過氧化酶(lactoperoxidase)、或微過氧化酶)者、尿酸酶(uricase)及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等的雜環氧化酶、生物素(biotin)/抗生物素蛋白(avidin)、自旋標記、噬菌體標記、穩定的自由基類、以及此等類似者。
VI.醫藥製劑 本說明書記載之抗C1s抗體的醫藥製劑,係經由將具有所欲純度的抗體、與1個或複數個任意的藥學上容許之載體(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6th edition, Osol, A. Ed. (1980))混合,以冷凍乾燥製劑或水溶液的形態調製。藥學上容許之載體概略地為,在使用時的用量及濃度對接受者無毒性,不限於此等,包含下列者:磷酸鹽、檸檬酸鹽、及其他有機酸等的緩衝液;含有抗壞血酸及甲硫胺酸的抗氧化劑;防腐劑(十八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銨;氯化六羥季銨;氯化苯二甲烴銨(benzalkonium chloride);氯化苯索寧(benzethonium chloride);苯酚、丁醇、或苯甲醇;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甲酯或丙酯等的對羥基苯甲酸烷酯;兒茶酚(catechol);間苯二酚(resorcinol);環己醇;3-戊醇;及m-甲酚等);小分子(小於約10個殘基)多胜肽;血清白蛋白、明膠、或免疫球蛋白等的蛋白質;聚乙烯吡咯酮等的親水性聚合物;甘胺酸、麩醯胺酸、天冬醯胺酸、組胺酸、精胺酸、或離胺酸等的胺基酸;包含葡萄糖、甘露糖、或葡聚糖的單糖、雙糖、及其他碳水化合物;EDTA等的螯合劑;蔗糖、甘露醇、海藻糖、山梨糖醇等的糖類;鈉等的形成鹽的相對離子類;金屬錯合物(例如Zn-蛋白質錯合物);及/或聚乙二醇(PEG)等的非離子類表面活性劑。本說明書舉例的藥學上容許之載體更包含,可溶性中性活性型透明質酸酶醣蛋白(sHASEGP)(例如rHuPH20 (HYLENEX(註冊商標),Baxter International, Inc.)等的人可溶性PH-20透明質酸酶醣蛋白)等的間質性藥劑分散劑。特定舉例說明的sHASEGP及其使用方法(包含rHuPH20)記載於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5/0260186號及第2006/0104968號。在一方面,sHASEGP與軟骨素酶(chondroitinase)等的1個或複數個追加的醣胺聚多醣酶(glycosaminoglycanase)組合。
舉例說明的冷凍乾燥抗體製劑記載於美國專利第6,267,958號。水溶液抗體製劑包括記載於美國專利第6,171,586號及WO2006/044908者,後者的製劑包含組胺酸-乙酸鹽緩衝液。
如果因為治療的特定適應症而有必要的話,本說明書之製劑也可包含多於1個的有效成分。較佳為具有彼此不造成副作用的互補的活性者。例如有,希望進一步提供用於合併療法的製劑的情形。如此的有效成分以有意圖目的的有效量適合地組合存在。
有效成分可例如經由液滴形成(凝聚作用(coacervation))方法或界面聚合,被併入所調製的微膠囊(分別例如羥甲基纖維素或明膠微膠囊、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膠囊),也可併入膠體狀藥物遞送系統(例如微脂體、白蛋白小球體、微乳液、奈米粒子、及奈米膠囊),也可併入微乳液。如此的方法揭示於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6th edition, Osol, A. Ed. (1980)。
也可調製緩釋性製劑。緩釋性製劑的較佳例,包含含有抗體的固體疏水性聚合物的半透過性基質,該基質為例如薄膜或微膠囊等的造型品的形態。
體內(in vivo)投予所使用的製劑通常為無菌。經由例如通過滅菌過濾膜進行過濾等,容易達成無菌狀態。
VII.治療方法及治療用組合物 本說明書所提供之抗C1s抗體皆可使用於治療方法。 在一方面,提供抗C1s抗體,用以作為醫藥品使用。在更一方面,提供抗C1s抗體,用以在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治療的使用。在特定的態樣,提供抗C1s抗體,用以在治療方法的使用。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提供抗C1s抗體,用以治療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的方法的使用,包含投予該個體抗C1s抗體的有效量之步驟。在如此的態樣之一,方法更包含投予該個體有效量的至少1個追加治療劑之步驟。上述態樣任一個之「個體」較佳為人。
在更一態樣,本發明提供抗C1s抗體以使用於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治療。在更一態樣,抗C1s抗體可使用於增強C1s從血漿的清除。在更一態樣,抗C1s抗體可使用於增強C1r2s2從血漿的清除。在更一態樣,抗C1s抗體可使用於不增強C1q從血漿的清除而增強C1r2s2從血漿的清除。在一些例,該抗體抑制古典補體路徑的成分,在一些例,古典補體路徑的成分為C1s。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提供抗C1s抗體以在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治療方法使用。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提供抗C1s抗體以在增強C1s從血漿清除的方法使用。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提供抗C1s抗體以在增強C1r2s2從血漿清除的方法使用。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提供抗C1s抗體以在不增強C1q從血漿的清除而增強C1r2s2從血漿的清除使用。在特定的態樣,本發明提供抗C1s抗體以在抑制古典補體路徑的成分的方法使用,在一些例,古典補體路徑的成分為C1s。在上述態樣的任一個,「個體」較佳為人。
在一方面,本揭示提供調整補體活化的方法。在一些態樣,此方法抑制補體的活化,如減少C4b2a的產生。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在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調整補體活化的方法,包含投予個體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或本揭示之醫藥組合物之步驟,醫藥組合物包含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一些態樣,如此的方法抑制補體活化。在一些態樣,個體為哺乳動物。在一些態樣,個體為人。投予可經由包含本說明書所揭示之該技術領域之人士公知的任意路徑。在一些態樣,投予為靜脈內投予或皮下投予。在一些態樣,投予為骨髓腔內投予。
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在個體的細胞、組織、或體液以異常量的補體C1s或異常水平的補體C1s蛋白質分解活性為特徵的障礙。
在一些例,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以在細胞、組織、或體液增加(較一般多)量的C1s或水平上升的補體C1s活性的存在為特徵。例如,在一些例,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以在腦組織及/或腦脊髓液增加量的C1s或上升的活性的C1s的存在為特徵。在細胞、組織、或體液「較一般多的」量的C1s,表示該細胞、組織、或體液中C1s的量較一般的對照水平多,例如較相同年齡群的個體或個體集團的一般對照水平多。在細胞、組織、或體液「較一般高的」水平的C1s活性,表示在該細胞、組織、或體液,經由C1s所造成的蛋白質分解切斷較一般的對照水平高,例如較相同年齡群的個體或個體集團的一般對照水平高。在一些例,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顯示如此疾病或障礙的1個或複數個進一步的症狀。
在其他例,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以在細胞、組織、或體液較一般少的量的C1s或低水平的補體C1s活性的存在為特徵。例如,在一些例,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以在腦組織及/或腦脊髓液少量的C1s或低活性的C1s的存在為特徵。在細胞、組織、或體液「較一般少的」量的C1s,表示該細胞、組織、或體液中C1s的量較一般的對照水平少,例如較相同年齡群的個體或個體集團的一般對照水平少。在細胞、組織、或體液「較一般低的」水平的C1s活性,表示在該細胞、組織、或體液,經由C1s所造成的蛋白質分解切斷較一般的對照水平低,例如較相同年齡群的個體或個體集團的一般對照水平低。在一些例,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顯示如此疾病或障礙的1個或複數個進一步的症狀。
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補體C1s的量或活性在個體為引發疾病或障礙的程度之疾病或障礙。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選自由自體免疫疾病、癌症、血液疾病、感染症、發炎性疾病、缺血•再灌注損傷、神經病變疾病、神經病變障礙、眼疾病、腎臟病、移植物排斥、血管疾病、及血管炎疾病所構成的群組。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自體免疫疾病。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癌症。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感染疾病。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發炎性疾病。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血液疾病。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缺血•再灌注損傷。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眼疾病。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腎臟病。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移植物排斥。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因抗體的移植物排斥。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血管疾病。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血管炎疾病。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神經病變疾病或障礙。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神經病變疾病。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神經病變障礙。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為tau蛋白疾病(tauopathy)。
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之例,包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嗜銀顆粒性痴呆(argyrophilic grain dementia)、關節炎(例如風濕性關節炎)、氣喘、動脈粥狀硬化、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自體免疫疾病、巴洛克-賽門氏症候群(Barraquer-Simons syndrome)、貝塞特氏症(Behcet's disease) 、英國型類澱粉血管病變(British  amyloid angiopathy)、大疱性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柏格氏症(Buerger's disease)、C1q腎病、癌症、災難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腦類澱粉血管病變(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冷凝集素病(cold agglutinin disease)、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 庫賈氏病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冷凝球蛋白血管炎(cryoglobulinemic vasculitis)、拳擊手型失智症(dementia pugilistica)、路易氏體失智症(DLB)、具鈣化的瀰漫性神經纖維糾結(diffuse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with calcification)、圓盤狀紅斑狼瘡(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唐氏症、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形式思考障礙、額顳葉失智症(FTD)、連接第17號染色體伴隨帕金森氏症的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額顳葉型退化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格斯特曼症候群(Gerstmann-Sträussler-Scheinker syndrome)、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 Barre syndrome)、Hallervorden-Spatz 二氏症候群、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遺傳性血管水腫(hereditary angioedema)、低磷酸酯酶症(hypophosphatasia) 、特發性肺炎症候群(idiopathic pneumonia syndrome)、免疫複合性疾病、包涵體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 、感染症(例如經由細菌(例如腦膜炎球菌或鏈球菌)、病毒(例如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或其他感染病原體所引起的疾病)、發炎性疾病、缺血/再灌注損傷、輕度認知障礙、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ITP)、鉬輔酶缺乏症(MoCD)A型、膜性增生性腎絲球腎炎(MPGN)I、膜性增生性腎絲球腎炎(MPGN)II(密度沈積病((dense deposit disease))、膜性腎炎、 多發性腦梗塞失智症、紅斑性狼瘡(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絲球體腎炎、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多灶性運動神經病變、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系統退化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重症肌無力、心肌梗塞、肌肉強直症、視神經脊髓炎、尼曼匹克氏症(Niemann-Pick disease)C型、呈現神經原纖維化的非關島型運動神經元疾病、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具失智症的帕金森氏症、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尋常性天皰瘡、皮克氏症(Pick's disease)、腦炎後帕金森氏症、多發性肌炎、普恩蛋白(prion) 腦類澱粉血管病變、進行性皮質下膠質增生(progressive subcortical gliosis)、進行性核上麻痺(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乾癬、敗血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E.coli)(STEC)-HuS、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腦中風、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神經元纖維型失智症、移植物排斥、血管炎(例如ANCA相關血管炎)、韋格納氏肉芽腫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 、鐮刀型貧血、冷凝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混合型冷凝球蛋白血症、原發性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II型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III型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腎炎、藥物性血小板減少症、狼瘡性腎炎、大疱性類天皰瘡、後天性表皮分解性水疱症(acquired epidermolysis bullosa)、遲發型溶血性輸血反應(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低補體蕁麻疹性血管炎症候群(hypocomplementemic urticarial vasculitis syndrome)、人工水晶體性水泡性角膜病變(pseudophakic bullous keratopathy)、及血小板輸注無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但不限於此等。
阿茲海默症及特定型態的額顳葉失智症(皮克氏症、散發性額顳葉失智症、及連接第17號染色體伴隨帕金森氏症的額顳葉失智症)是最一般型態的tau蛋白疾病(tauopathy)。因此,本發明與tau蛋白疾病為阿茲海默症、皮克氏症、散發性額顳葉失智症、及連接第17號染色體伴隨帕金森氏症的額顳葉失智症之上述任意方法有關。其他的tau蛋白疾病包括進行性核上麻痺(PSP)、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CBD)、及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但不限於此等。
神經病變tau蛋白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帕金森氏症性失智症複合症、嗜銀顆粒性痴呆、英國型類澱粉血管病變、腦類澱粉血管病變、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庫賈氏病、拳擊手型失智症、具鈣化的瀰漫性神經纖維糾結、唐氏症、額顳葉失智症、連接第17號染色體伴隨帕金森氏症的額顳葉失智症、額顳葉型退化症、格斯特曼症候群、Hallervorden-Spatz 二氏症候群、包涵體肌炎、多發性系統退化症、肌肉強直症、尼曼匹克氏症C型、呈現神經原纖維化的非關島型運動神經元疾病、皮克氏症、腦炎後帕金森氏症、普恩蛋白(prion) 腦類澱粉血管病變、進行性皮質下膠質增生、進行性核上麻痺、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神經元纖維型失智症、多發性腦梗塞失智症、缺血性腦中風、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創傷性腦損傷(TBI)、及腦中風。
本揭示又提供治療突觸核蛋白病(synucleinopathy)的方法,例如帕金森氏症(PD);路易氏體失智症(DLB);多發性系統退化症(MSA)等。例如帶有失智症的PD(PDD)可使用本揭示之方法治療。
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包括阿茲海默症。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包括帕金森氏症。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包括移植物排斥。在一些態樣,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包括因抗體的移植物排斥。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防止或延遲在個體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之至少1個症狀的發病。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減輕或去除在個體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之至少1個症狀。症狀之例包括,與自體免疫疾病、癌症、血液疾病、感染疾病、發炎性疾病、缺血•再灌注損傷、神經病變疾病、神經病變障礙、腎臟疾病、移植物排斥、眼疾病、血管疾病或血管炎疾病相關的症狀,但不限於此等。症狀可為神經學上症狀,例如認知功能障礙、記憶障礙、運動功能喪失等。又症狀可為個體的細胞、組織、或體液中的C1s蛋白的活性。又症狀可為在個體的細胞、組織、或體液中的補體活化的程度。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向個體的投予,在個體的細胞、組織、或體液調整補體活化。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向個體的投予,在個體的細胞、組織、或體液抑制補體活化。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補體活化相比,抑制個體的補體活化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減少C3向紅血球的沉積,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減少C3b、iC3b等向RBC的沉積。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抑制補體媒介性的紅血球溶解。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減少C3向血小板的沉積減少。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減少C3b、iC3b等向血小板的沉積減少。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的投予造成選自由下列所構成之群組的結果:(a)補體活化的降低、(b)認知功能的改善、(c)神經元喪失的減少、(d)在神經元的磷酸化Tau蛋白水平的下降、(e)神經膠細胞(glial cell)活化的降低、(f)淋巴球浸潤的減少、(g)巨噬細胞浸潤的減少、(h)抗體沉積的減少、(i)神經膠細胞喪失的減少、(j) 寡樹突膠細胞(oligodendrocytes) 喪失的減少、(k)樹突細胞浸潤的減少、(l)嗜中性球浸潤的減少、(m)紅血球溶解的減少、(n)紅血球胞噬作用的減少、(o)血小板胞噬作用的減少、(p) 血小板溶解的減少、(q)移植物生存的改善、(r)經巨噬細胞媒介的胞噬作用的減少、(s)視力的改善、(t)運動調控的改善、(u)血栓形成的改善、(v)凝固的改善、(w)腎臟功能的改善、(x)經由抗體媒介的補體活化的降低、(y)經由自體抗體媒介的補體活化的降低、(z)貧血的改善、(aa)脫髓鞘的減少、(ab)嗜酸性球增加的減少、(ac)C3向紅血球細胞的沉積的減少(例如C3b、iC3b等向RBC的沉積的減少)、及(ad)C3向血小板的沉積的減少(例如C3b、iC3b等向血小板的沉積的減少)、及(ae)過敏毒素 (anaphylatoxin)產生的減少、(af)經由自體抗體媒介的水泡形成的減少、(ag)經由自體抗體誘導的搔癢的減少、(ah)經由自體抗體誘導的紅斑的減少、(ai)經由自體抗體媒介的皮膚糜爛的減少、(aj)起因於輸血反應的紅血球破壞的減少、(ak)起因於同種抗體的紅血球溶解的減少、(al)起因於輸血反應的溶血的減少、(am)經由同種抗體媒介的血小板溶解的減少、(an)起因於輸血反應的血小板溶解的減少、(ao)肥大細胞活化的降低、(ap)肥大細胞組胺酸釋放的減少、(aq)血管通透性的降低、(ar)浮腫的降低、(as)補體向移植物內皮的沉積的減少、(at)在移植物內皮的過敏毒素生成的減少、(au)真皮表皮接合部位的分離的減少、(av)在真皮表皮接合部位的過敏毒素生成的減少、(aw)在移植物內皮經由同種抗體媒介的補體活化的降低、(ax)經由抗體媒介的神經肌肉接合部位的喪失的減少、(ay)在神經肌肉接合部位的補體活化的降低、(az) 在神經肌肉接合部位的過敏毒素生成的減少、(ba)在神經肌肉接合部位的補體沉積的減少、(bb)麻痺的減輕、(be)麻木的減輕、(bd)膀胱控制的提升、(be)排便管理的提升、(bf)自體抗體相關的死亡的減少、以及(bg) 自體抗體相關的疾病狀態的減輕。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下列的結果:(a)補體活化;(b)認知功能的下降;(c)神經元的喪失;(d)在神經元的磷酸化Tau蛋白水平;(e)神經膠細胞的活化;(f)淋巴球浸潤;(g)巨噬細胞浸潤;(h)抗體沉積;(i)神經膠細胞的喪失;(j) 寡樹突膠細胞的喪失;(k)樹突細胞浸潤;(l)嗜中性球浸潤;(m)紅血球溶解;(n)紅血球胞噬作用;(o)血小板胞噬作用;(p) 血小板溶解;(q)移植物排斥;(r)經巨噬細胞媒介的胞噬作用;(s)視力降低;(t)經由抗體媒介的補體活化;(u) 經由自體抗體媒介的補體活化;(v)脫髓鞘;(w)嗜酸性球增加;之中的1個或複數個,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結果的水平或程度相比,降低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者為有效。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下列的結果:a)認知功能;b)移植物生存;c)視力;d)運動調控;e)血栓形成;f)凝固;g)腎臟功能;及h)血溶比(紅血球數);之中的1個或複數個,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結果的水平或程度相比,改善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者為有效。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向個體的投予降低個體的補體活化。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個體的補體活化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補體活化相比,降低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的投予改善個體的認知功能。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個體的認知功能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認知功能相比,改善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的投予使個體的認知功能的下降率降低。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個體的認知功能的下降率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認知功能的下降率相比,降低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向個體的投予減少個體的神經元喪失。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個體的神經元喪失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神經元喪失相比,減少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向個體的投予使個體的磷酸化Tau蛋白水平下降。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個體的磷酸化Tau蛋白水平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磷酸化Tau蛋白水平相比,減少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向個體的投予降低個體的神經膠細胞活化。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個體的神經膠細胞活化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神經膠細胞活化相比,降低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在一些態樣,神經膠細胞為星形細胞(astrocytes)或微膠細胞(microglia)。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向個體的投予減少個體的淋巴球浸潤。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個體的淋巴球浸潤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淋巴球浸潤相比,減少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向個體的投予減少個體的巨噬細胞浸潤。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個體的巨噬細胞浸潤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巨噬細胞浸潤相比,減少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向個體的投予使個體的抗體沉積減少。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個體的抗體沉積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抗體沉積相比,減少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向個體的投予使個體的過敏毒素(anaphylatoxin)(例如C3a、C4a、C5a)產生減少。例如,在一些態樣,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作為單獨療法或在合併療法以1個或複數個用量投予的情形,個體的過敏毒素產生與使用抗C1s抗體處理前的個體的過敏毒素產生水平相比,減少至少約10%、至少約15%、至少約20%、至少約25%、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或大於90%。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或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的使用,用以治療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的使用,用以治療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的使用,用以治療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的使用,在用以治療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的醫藥品的製造。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或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的使用,用以抑制補體活化。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或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的使用,用以抑制在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的補體活化。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的使用,用以抑制在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的補體活化。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的使用,用以抑制在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的補體活化。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的使用,在用以調整補體活化的醫藥品的製造。在一些態樣,該醫藥品抑制補體活化。在一些態樣,該醫藥品抑制在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的補體活化。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或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在藥物療法使用。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在藥物療法使用。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在藥物療法使用。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或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以治療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以治療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以治療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
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或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以調整補體活化。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本揭示之抗C1s抗體,以調整補體活化。在一些態樣,本揭示提供,含有本揭示之抗C1s抗體及藥學上容許之賦形劑的醫藥組合物,以調整補體活化。在一些方面,抗C1s抗體抑制補體活化。
在更一方面,本發明提供,抗C1s抗體的使用,在醫藥品的製造或調製。在一態樣,醫藥品用以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治療。在更一態樣,醫藥品使用於包括對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投予有效量的該醫藥品之步驟的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治療方法。在一如此的態樣,該方法更包含對個體投予有效量的至少1種進一步的治療劑(如後述)之步驟。在更一態樣,醫藥品使用於增強C1s從血漿的清除(或從血漿去除C1s)。在更一態樣,醫藥品使用於增強C1r2s2從血漿的清除(或從血漿去除C1r2s2)。在更一態樣,醫藥品使用於不增強C1q從血漿的清除(或從血漿去除C1q)而增強C1r2s2從血漿的清除(或從血漿去除C1r2s2)。在更一態樣,醫藥品使用於古典補體路徑的成分的抑制,在一些例,古典補體路徑的成分為C1s。
在更一態樣,醫藥品使用於包含投予個體有效量的該醫藥品之步驟的患有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的治療方法。在上述任一態樣,「個體」可為人。
在更一方面,本發明提供治療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方法。在一態樣,該方法包含,對患有如此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個體投予有效量的抗C1s抗體之步驟。在如此的一態樣,該方法更包含對個體投予有效量的至少1種進一步的治療劑(如後述)之步驟。在上述任一態樣,「個體」可為人。
在更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增強在個體的C1s從血漿的清除(或從血漿去除C1s)的方法。在更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增強在個體的C1r2s2從血漿的清除(或從血漿去除C1r2s2) 的方法。在更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不增強在個體的C1q從血漿的清除(或從血漿去除C1q)而增強C1r2s2從血漿的清除(或從血漿去除C1r2s2)的方法。在一些例,本發明提供,抑制在個體的古典補體路徑的成分的方法,在一些例,古典補體路徑的成分為C1s。在一態樣,「個體」為人。
在更一方面,本發明提供,包含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C1s抗體任一者的醫藥製劑,用以使用於例如上述的任一治療方法。在一態樣,醫藥製劑包含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C1s抗體任一者、及藥學上容許之載體。在另一態樣,醫藥製劑包含本說明書所提供的抗C1s抗體任一者、及至少1種進一步的治療劑(如後述)。
本發明之抗體在治療法也可單獨或與其他劑組合使用。例如,本發明之抗體也可與至少1種追加的治療劑同時投予。
如上述之合併療法包括合併投予(2種以上的治療劑被包含於相同或個別的製劑)、及個別投予,在個別投予的情形,本發明之抗體的投予在追加治療劑的投予之前,可同時及/或接續進行。在一態樣,抗C1s抗體的投予及追加治療劑的投予彼此在約1個月內,或約1、2、或3周內,或約1、2、3、4、5、或6日內進行。本發明之抗體可與放射線療法組合使用。
本發明之抗體(及任意的追加劑)可經由包括非經口投予、肺內投予、及經鼻投予、或希望局部處理時在病兆內投予之任意的適當手段投予。非經口投予包括肌肉內、靜脈內、動脈內、腹腔內、或皮下投予。投予部分取決於投予是短期或長期,經由例如靜脈內注射或皮下注射等的注射等之任意的適合路徑而做成。不限定於此等,但包括單次投予或在多個時點重複投予、大劑量注射、及動脈注射之多種投予時程,在本說明書的考量之內。
本發明之抗體以符合優良醫療規範(good medical practice)的方式,被製劑化、投予、又被投予。從此觀點應被考慮的因素,包括被治療的該特定障礙、被治療的該特定哺乳動物、個別的患者臨床狀態、障礙原因、送達藥劑的部位、投予方法、投予的時程、及醫療從事者公知的其他因素。抗體也不一定是那樣,但任意地與為了預防或治療問題的障礙目前所使用的1個或複數個藥劑同時被製劑化。如此其他的製劑的有效量取決於製劑中存在的抗體量、障礙或治療型態、及上述的其他因素。這些通常以本說明書所述者相同的用量及投予路徑,或以本說明書所述的用量的約1至99%,或以經驗上/臨床上被判斷為適當的任意用量及任意路徑使用。
為了疾病的預防或治療,本發明之抗體的適當用量(單獨使用時或與1個或複數個其他的追加治療劑一起使用時),應取決於被治療的疾病型態、抗體型態、疾病的重症度及經過、抗體是以預防目的投予或是以治療目的投予、藥物史、患者的臨床病史及對抗體的反應、以及主治醫師的裁量。對患者以1次或經過一連串處置適當投予抗體。根據疾病的型態及重症度,例如1次或複數次的個別投予或連續注入約1μg/kg至15 mg/kg(例如0.1mg/kg~10mg/kg)的抗體,可作為對患者的投予用的最初的候選用量。一典型的1日用量,取決於上述因素,為約1μg/kg至100mg/kg以上或更寬範圍。在經過數日或更長時間重複投予的情形,視情況治療維持到產生通常疾病症狀所欲的抑制。抗體的1個舉例用量為約0.05mg/kg 至約 10mg/kg的範圍內。因此,也可投予患者約0.5mg/kg、2.0mg/kg、4.0mg/kg、或10mg/kg的1次或複數次用量(或者此等的任意組合)。如此的用量也可斷續地,例如每1週或每3週(例如患者接受約2至約20、或例如約6用量的抗體)投予。在高的初次負荷用量後,也可投予1次或複數次的低用量。然而,也有其他的投予方案是有用的情況。此療程根據習知手法及測量法可容易監測。
可理解,上述的製劑或治療方法皆可使用本發明之免疫共軛物代替或追加抗C1s抗體而實施。
VIII.製品 在本發明之其他方面,提供包含有用於上述障礙之治療、預防、及/或診斷的器材的製品。製品包含容器、及在該容器上的標籤或附於該容器的仿單。較佳的容器包括例如瓶、安瓶、注射器、IV溶液包裝等。容器類可由玻璃或塑膠等的多種材料所形成。容器可將組合物以單體保存,也可與用以症狀之治療、預防、及/或診斷的有效的其他組合物組合而保存,又也可具有無菌的出入口(例如,容器為具有可經由皮下注射針刺穿的塞子的靜脈內投予用溶液包裝或安瓶)。組合物中的至少1個有效成分為本發明之抗體。標籤或仿單顯示使用組合物以治療選擇的症狀。再者,製品也包括,(a)第一容器,具有包含收納於其中的本發明之抗體的組合物,及(b)第二容器,具有包含收納於其中的進一步的細胞毒性劑或除此之外的治療藥劑的組合物。在本發明之此態樣的製品也可進一步包含,顯示可使用組合物以治療特定症狀之仿單。或者或除此之外,製品也可進一步包括,包含注射用抑菌水(BWFI)、磷酸緩衝生理食鹽水、林格氏液(Ringer's Solution)、及葡萄糖溶液等的藥學上容許緩衝液的第二(或第三)容器。也可進一步包括其他緩衝液、稀釋劑、過濾器、針、及注射器等的從其他商業觀點或使用者立場希望的器材。
可理解,上述製品皆可包含本發明之免疫共軛物以代替或追加於抗C1s抗體。 [實施例]
以下為本發明之方法及組合物之實施例。可理解依照上述一般記載可實施多種其他態樣。
前述之發明是以幫助明確理解為目的,使用實例及舉例詳細記載,但是本說明書之記載及舉例不應解釋為限定本發明之範圍。本說明書所引用的所有專利文獻及科學文獻之揭示其全體經參照明確地併入本說明書。
實施例1 重組的C1r2s2的調製 1.1.人C1r2s2四聚體(hC1r2s2)的表現及純化 用於表現及純化的序列為,人C1s(NCBI reference sequence:NP_958850.1)(序列識別號:1)及人C1r(NCBI reference sequence:NP_001724.3)。人C1r序列具有R463Q及S654A 變異(序列識別號:2)。為了重組的人C1r2s2四聚體的表現,使用HEK293(Expi293(註冊商標))細胞株(Thermo Fisher, Carlsbad, CA, USA)或FreeStyle(註冊商標)293-F細胞株(Thermo Fisher, Carlsbad, CA, USA),使人C1s及人C1r暫時性共同表現。將表現重組的人C1r2s2的培養上清液以MilliQ(註冊商標)水稀釋3倍,加入CaCl 2(Wako)以成為終濃度2mM,以1N NaOH調整pH為8,提供於以50mM Tris-HCl、2mM CaCl 2、pH8.0平衡的Q Sepharose HP陰離子交換樹脂層析柱(GE healthcare),使用NaCl梯度溶出。收集含有重組的人C1r2s2四聚體的溶出分餾,使濃縮,接著提供於以1×TBS (Wako)、2mM CaCl 2緩衝液平衡的Superdex(註冊商標)200膠過濾柱(GE healthcare)。之後池化(pool)含有重組的人C1r2s2四聚體的分餾,視需要進行濃縮,保存於-80℃。
1.2.食蟹獼猴C1r2s2四聚體(cy C1r2s2)的表現及純化 用於表現及純化的序列為,食蟹獼猴C1s(序列識別號:3)及食蟹獼猴C1r。食蟹獼猴C1r序列具有R463Q及S654A變異(序列識別號:4)。為了重組的食蟹獼猴C1r2s2四聚體的表現,使用HEK293(Expi293(註冊商標))細胞株(Thermo Fisher, Carlsbad, CA, USA),使食蟹獼猴C1s及食蟹獼猴C1r暫時性共同表現。將表現重組的食蟹獼猴C1r2s2的培養上清液以MilliQ(註冊商標)水稀釋3倍,加入CaCl 2(Wako)以成為終濃度2mM,以1N NaOH調整pH為8,提供於以50mM Tris-HCl、2mM CaCl 2、pH8.0平衡的Q Sepharose HP陰離子交換樹脂層析柱(GE healthcare),使用NaCl梯度溶出。收集含有重組的食蟹獼猴C1r2s2四聚體的溶出分餾,使濃縮,接著提供於以1×TBS (Wako)、2mM CaCl 2緩衝液平衡的Superdex(註冊商標)200膠過濾柱(GE healthcare)。之後池化含有重組的食蟹獼猴C1r2s2四聚體的分餾,保存於-80℃。
實施例2 重組的Fcγ受體的調製 2.1食蟹獼猴Fcγ受體(cyFcγRs)的調製 使用該技術領域之人士已知方法,藉由從食蟹獼猴選殖各Fcγ受體的cDNA,構築食蟹獼猴Fcγ受體的細胞外區域的基因。Fcγ受體的細胞外區域的胺基酸序列如下顯示於序列表:(關於食蟹獼猴Fcγ受體Ia [cyFcγRIa]為序列識別號5,關於食蟹獼猴Fcγ受體IIa1[cyFcγRIIa1] 為序列識別號6,關於食蟹獼猴Fcγ受體IIa2[cyFcγRIIa2] 為序列識別號7,關於食蟹獼猴Fcγ受體IIa3[cyFcγRIIa3] 為序列識別號8,關於食蟹獼猴Fcγ受體IIb[cyFcγRIIb] 為序列識別號9,關於食蟹獼猴Fcγ受體IIIa(R)[cyFcγRIIIa(R)] 為序列識別號10,關於食蟹獼猴Fcγ受體IIIa(S)[cyFcγRIIIa(S)] 為序列識別號11)。之後,在各基因的3’端加上編碼His tag的基因序列。所得的各基因經由此技術領域之人士公知方法插入設計為哺乳動物細胞表現用的表現載體。將表現載體導入來自人胎兒腎細胞的FreeStyle293細胞(Invitrogen),使標靶蛋白表現。培養後,所得的培養上清液原則上以下列4步驟進行過濾、純化。作為最初步驟實施使用SP Sepharose FF的陽離子交換層析。作為第2步驟實施對His tag的親和性層析(HisTrap HP)。作為第3步驟實施膠過濾柱層析(Superdex200)。作為第4步驟實施滅菌過濾。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純化的蛋白質在280nm的吸光度,使用經由PACE方法(Protein Science 4:2411-2423(1995))計算的吸光係數,確定純化的蛋白質的濃度。
2.2人Fcγ受體(hFcγRs)的調製 從人Fcγ受體Ia(NCBI reference sequence:NM_000566.3)、人Fcγ受體IIa(NCBI reference sequence:NM_001136219.1)、人Fcγ受體IIb(NCBI reference sequence:NM_004001.3)、人Fcγ受體IIIa(NCBI reference sequence:NM_001127593.1)、人Fcγ受體IIIb (NCBI reference sequence:NM_000570.3),取得人Fcγ受體的細胞外區域的基因,關於多型部位參考下列文獻設計(關於人Fcγ受體IIa參考Warmerdam, P. A. M. et al., 1990, J. Exp. Med. 172:19-25,關於人Fcγ受體IIIa參考Wu, J. et al., 1997, J. Clin. Invest. 100(5):1059-1070,關於人Fcγ受體IIIb參考Ory, P. A. et al., 1989, J. Clin. Invest. 84:1688-1691)。
用於表現及純化的人Fcγ受體的細胞外區域的胺基酸序列如下顯示於序列表:(關於人Fcγ受體Ia [hFcγRIa]為序列識別號12,關於人 Fcγ受體IIa_167R [hFcγRIIa_167R]為序列識別號13,關於人 Fcγ受體IIa_167H [hFcγIIa_167H]為序列識別號14,關於人 Fcγ受體IIb [hFcγRIIb]為序列識別號15,關於人 Fcγ受體IIIa_176F [hFcγRIIIa_176F]為序列識別號16,關於人 Fcγ受體IIIa_176V [hFcγRIIIa_176V]為序列識別號17,關於人Fcγ受體IIIb_NA1[hFcγRIIIb_NA1]為序列識別號18,關於人Fcγ受體IIIb_NA2[hFcγRIIIb_NA2]為序列識別號19)。之後,在C端加上His tag,所得的各基因經由此技術領域之人士公知方法插入設計為哺乳動物細胞表現用的載體。將表現載體導入來自人胎兒腎細胞的FreeStyle293細胞(Invitrogen),使標靶蛋白表現。培養後,所得的培養上清液原則上以下列4步驟,或以去除最初的陰離子交換樹脂層析之步驟的3步驟,進行過濾、純化。作為最初步驟使用Q Sepharose Fast Flow(GE Healthcare)實施陰離子交換樹脂層析。作為第2步驟使用HisTrap HP(GE Healthcare)實施對His tag的親和性層析。作為第3步驟使用HiLoad 26/600 Superdex 200 pg(GE Healthcare)實施膠過濾柱層析。作為第4步驟實施滅菌過濾。使用分光光度計測量純化的蛋白質在280nm的吸光度,使用經由PACE方法(Protein Science 4:2411-2423(1995))計算的吸光係數,確定純化的蛋白質的濃度。
實施例3 抗C1s抗體的調製 3.1. IPN009VH2VK3-SG1148的調製 合成抗C1s抗體的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之IPN009VH2(序列識別號:20)及IPN009VK3(序列識別號:21)(如WO2019/098212記載)的多核苷酸。在含有重鏈恆定區SG1148(序列識別號:22)及輕鏈恆定區SK1(序列識別號:23)的表現載體,分別選殖此重鏈及輕鏈可變區。 根據製造所的指示,使用Expi293(註冊商標)F細胞(Life technologies),使抗C1s抗體IPN009VH2VK3-SG1148暫時性表現。使用Protein A(GE Healthcare)純化重組的抗體,於D-PBS、Tris緩衝生理食鹽水(Tris Buffered Saline;TBS)或His緩衝液(20mM組胺酸、150mM NaCl、pH6.0)溶出。視需要進一步進行粒徑排除層析法,去除高分子量及/或低分子量成分。
3.2.使pH依賴性及等電點、向Fcγ受體的結合性最適化的抗C1s抗體的創造、及各種抗C1s抗體的調製 為了創造增強C1s從血漿的清除之抗C1s掃除抗體、達成長時間的血中C1s的中和,調製增強向FcγR結合的重鏈恆定區SG1077R (對應人用TT91R的食蟹獼猴替代性Fc)分別與3個Fab (COS0637pHv2、COS0637pHv3、COS0637pHv8 (特願2019-189148))連接的3種抗體(序列見表1)。使用此等抗體實施猴的藥物動力(PK)試驗,但全部抗體的PK曲線較一般治療用抗體差,補體活性也不能長時間抑制(實施例4、10)。比較PK最差的COS0637pHv2-SG1077R及PK稍微好的COS0637pHv3-SG1077R、COS0637pHv8-SG1077R,COS0637pHv3-SG1077R、COS0637pHv8-SG1077R的理論等電點(pI)比COS0637pHv2-SG1077R低(分別為8.76(COS0637pHv3-SG1077R)、8.76(COS0637pHv8-SG1077R)、9.27(COS0637pHv2-SG1077R))。又比較Fab的結合性,COS0637pHv3、COS0637pHv8的pH依賴性比COS0637pHv2強(特願2019-189148: KD(pH5.8)/KD(pH7.4)=44(COS0637pHv2)、278(COS0637pHv3)、117(COS0637pHv8))。於是,建立抗C1s抗體的PK經由pH依賴性的進一步增強及pI的下降而可更加改善的假說,進行驗證。又,為了考察向FcγR的結合與對PK的影響,進行COS0637pHv2-SG1077R與COS0637pHv2-SG1077R向食蟹獼猴FcγR的結合全部靜默的COS0637pHv2-FcgSil(表9、10)的猴PK試驗(實施例4)。結果可知,抗C1s抗體COS0637pHv2-SG1077R的PK透過使向FcγR的結合靜默而被改善。根據以上結果,實施從Fab及Fc兩方面的最適化的動力改善。猴PK試驗所使用的抗體及序列識別號顯示於表1。又,結合試驗的控制組所使用的抗體COS0637pHv8-TT91R、COS0637pHv3-TT91R的序列也顯示於表1。
(表1) 猴PK試驗使用的抗體及結合試驗的控制組使用的抗體名稱及對應的序列識別號
抗體名稱 序列識別號:
VH VL CH CL
COS0637pHv2-SG1077R 41 46 42 23
COS0637pHv2-FcgSil 41 46 43 23
COS0637pHv3-SG1077R 40 64 42 23
COS0637pHv8-SG1077R 24 63 42 23
COS0637pHv8-TT91R 24 63 44 23
COS0637pHv3-TT91R 40 64 44 23
為了以藥物動力及藥效改善為目的之抗體最適化,將經確認高pH依賴性的COS0637pHv8-TT91R的Fab(實施例5)作為鑄模,探討pH依賴性提高的Fab上的胺基酸改變、與pI下降及降低向FcγR的結合的Fc上的胺基酸改變。 首先,透過在COS0637pHv8增加胺基酸改變,以提高pH依賴性,製作表2記載的pH依賴性被改善的抗體(pH依賴性的改善如實施例5所示)。
(表2)提高pH依賴性的抗體名稱及對應的序列識別號
抗體名稱 序列識別號:
H鏈 L鏈 VH VL CH CL HVR-H1 HVR-H2 HVR-H3 HVR-L1 HVR-L2 HVR-L3
COS0637pHv15-TT91R 78 79 24 59 44 23 25 26 27 60 61 62
COS0637pHv16-TT91R 80 81 36 55 44 23 37 38 39 56 57 58
COS0637pHv17-TT91R 82 83 24 55 44 23 25 26 27 56 57 58
COS0637pHv21-TT91R 84 85 24 47 44 23 25 26 27 48 49 50
COS0637pHv23-TT91R 86 87 28 51 44 23 29 30 31 52 53 54
COS0637pHv25-TT91R 88 89 32 55 44 23 33 34 35 56 57 58
又顯示,這些抗體全部具有C1q與C1r2s2複合體(C1qrs複合體)結合,促進C1q從C1r2s2複合體的解離之「解離促進功能/活性」或「C1q解離促進功能/活性」(實施例6)。 再者,製作pI下降、抑制向FcγR的結合的重鏈恆定區(G1A3FcgSil+LowpI)(實施例7、8)。對天然型IgG1序列導入的G137E、H268Q、K274Q、R355Q、Q419E(編號皆根據EU編號系統)的改變,使pI下降。又,對天然型IgG1序列導入的L235R、G236R的改變,抑制向FcγR的結合。 經由組合此等的Fab序列與重鏈恆定區序列,製作pH依賴性改善、pI下降、抑制向FcγR的結合的分子(表3)。又,pH依賴性進一步被改善的這些抗C1s Fab序列,透過例如與增強TT91R或SG1077R等向FcγR的結合的掃除抗體用的Fc組合,較pH依賴性低的抗體,可發揮較高的掃除能力及較長時間的補體活性中和能力。
(表3)組合pH依賴性提高的Fab與pI下降及抑制向FcγR的結合的Fc之抗體名稱及對應的序列識別號
抗體名稱 序列識別號:
H鏈 L鏈 VH VL CH CL
COS0637pHv15-G1A3FcgSil+LowpI 66 67 24 59 45 23
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 68 69 36 55 45 23
COS0637pHv17-G1A3FcgSil+LowpI 70 71 24 55 45 23
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 72 73 24 47 45 23
COS0637pHv23-G1A3FcgSil+LowpI 74 75 28 51 45 23
COS0637pHv25-G1A3FcgSil+LowpI 76 77 32 55 45 23
COS0637pHv8-G1A3FcgSil+LowpI 24 63 45 23
各抗體序列合成編碼重鏈可變區(VH)的基因,與改變的人IgG1重鏈恆定區(CH)(SG1,序列識別號:65)、改變的人IgG1 CH例如SG1077R(序列識別號:42)、FcgSil(序列識別號:43)、TT91R(序列識別號:44)、G1A3FcgSil+LowpI(序列識別號:45)、及SG1148(序列識別號:22)組合。合成編碼輕鏈可變區(VL)的基因,與人輕鏈恆定區(CL)(SK1,序列識別號:23)組合。組合的這些序列以此技術領域之人士公知方法在表現載體進行選殖。
在共同導入重鏈及輕鏈的表現載體混合物的HEK293細胞,使抗體表現,從回收的培養上清液經由Protein A或Protein G以此技術領域之人士公知方法純化各抗體。視需要進一步進行過濾。
實施例4 抗C1s抗體的體內(in vivo)試驗 經由食蟹獼猴的體內(in vivo)試驗 使用柬埔寨產的3歲至5歲食蟹獼猴的體內試驗,評估抗C1s抗體投予後的血漿中的抗體及內因性C1s濃度(株式會社新日本科學)。使用拋棄式注射筒及留置針,在前臂頭靜脈內以10mg/kg用量投予抗C1s抗體。以0.5mL/kg/min或2mL/min的速度投予。對於COS0637pHv2-SG1077R,在投予前、投予後5分鐘、2小時、8小時、1日、2日、4日、7日、14日、21日、28日、42日及56日採血。對於其他抗體,再於投予後10日實施採血。使用加入肝素鈉的注射筒從大腿靜脈採集血液。使血液快速冰冷後,進行離心(4℃,1700×g,5分鐘或10分鐘),取出血漿。將血漿在超低溫冷凍庫(容許範圍 : -70℃以下)冷凍保存。投予的抗C1s抗體為COS0637pHv2-SG1077R、COS0637pHv3-SG1077R、COS0637pHv8-SG1077R及COS0637pHv2-FcgSil之4種抗體。
經由電化學發光(ECL)法的血漿中抗體濃度測量 經由ECL法測量食蟹獼猴血漿中COS0637pHv2-SG1077R及COS0637pHv2-FcgSil的濃度。在MULTI-ARRAY 96孔盤(Meso Scale Discovery)分注抗人IgG Fc小鼠抗體(SouthernBiotech,9040-01),在室溫靜置1小時使固定。檢量線及食蟹獼猴血漿樣本稀釋100倍以上。檢量線調製為食蟹獼猴血漿中濃度0.410、1.02、2.56、6.40、16.0、40.0及100μg/mL。洗淨已固定抗人IgG Fc抗體的盤後,在盤中添加稀釋的樣本,在室溫攪拌1小時。洗淨盤後,添加生物素(biotin)化的抗人IgG抗體(Bethyl Laboratories,A80-319A),在室溫攪拌1小時。洗淨盤後,添加SULFO-TAG鏈黴親和素(Streptavidin)(Meso Scale Discovery),在室溫攪拌1小時。洗淨盤後,立即在盤中加入Read Buffer T(x2)(Meso Scale Discovery),以SECTOR Imager 2400(Meso Scale Discovery)偵測訊號。根據檢量線的訊號使用分析軟體SOFTmax PRO (Molecular Devices),計算各抗體濃度。根據本測量所得的血漿中抗體濃度推移顯示於圖1-1。
經由高效液相層析串聯型電噴灑游離質譜儀(LC/ESI-MS/MS)的血漿中抗體濃度測量 經由LC/ESI-MS/MS測量食蟹獼猴血漿中COS0637pHv3-SG1077R及COS0637pHv8-SG1077R濃度。檢量線調製為食蟹獼猴血漿中濃度0.781、1.56、3.13、6.25、12.5、25.0及50μg/mL。在50μL的固定有與COS0637pHv3-SG1077R或COS0637pHv8-SG1077R特異性結合的抗體的磁珠(Magnosphere MS300/ Low Carboxyl,JSR),添加檢量線及血漿樣本2μL,在25℃振盪1.5小時。樣本中的磁珠以0.2 mL的含有0.05% Tween 20的PBS洗淨3次後,以0.2 mL的PBS洗淨。使磁珠在含有24μL的7.5 mol/L尿素、8mmol/L二硫蘇糖醇(dithiothreitol)及0.1μg/mL溶菌酶(lysozyme)(chicken egg white)的50 mmol/L碳酸氫銨懸浮後,在56℃振盪45分鐘。接著添加500 mmol/L碘乙醯胺2μL,在遮光下37℃振盪30分鐘。接著,添加含有0.5μg/mL定序等級修飾胰蛋白酶(Promega)的50 mmol/L碳酸氫銨160μL。樣本在37℃振盪16小時後,添加10%三氟乙酸5μL,使反應停止。將酵素分解樣本50μL使用於經LC/ESI-MS/MS的分析。LC/ESI-MS/MS分析使用連接I-class UPLC (Waters)的Xevo TQ-S 三級四極儀(Waters)。以選擇性反應監測(SRM)偵測抗C1s抗體特異性胜肽NQVSLTC(Carbamidomethyl)LVK。SRM轉換為,抗C1s抗体的母離子為[M+2H] 2+(m/z 581.3),子離子為y 7離子 (m/z 820.4)。根據使用濃度與峰面積的直線回歸以1/x 2加權,製作內部校正檢量線。食蟹獼猴血漿中的抗體濃度使用分析軟體Masslynx Ver.4.1 (Waters)計算。經由本測量所得的血漿中濃度推移顯示於圖1-1。
經由高效液相層析串聯型電噴灑游離質譜儀(LC/ESI-MS/MS)的血漿中內因性C1s濃度測量 經由LC/ESI-MS/MS測量食蟹獼猴血漿中的C1s濃度。檢量線以小鼠血漿稀釋食蟹獼猴C1r2s2,調製食蟹獼猴C1s血漿中濃度為0.477、0.954、1.91、3.82、7.63、15.3及30.5μg/mL。食蟹獼猴血漿樣本使用小鼠血漿稀釋成5倍。將檢量線及血漿樣本2μL與26μL的50mmol/L碳酸氫銨混合溶液(7.5mol/L尿素/100mmol/L二硫蘇糖醇/10μg/mL溶菌酶(chicken egg white)/100μg/mL人C1s=20/2/2/2)混合後,在56℃振盪45分鐘。使用人C1s作為內部標準品。接著添加500mmol/L碘乙醯胺2μL,在遮光下37℃振盪30分鐘。接著,添加含有0.5μg/mL定序等級修飾胰蛋白酶(Promega)的50mmol/L碳酸氫銨160μL。樣本在37℃振盪16小時後,添加10%三氟乙酸5μL,使反應停止。將酵素分解樣本50μL使用於經LC/ESI-MS/MS的分析。LC/ESI-MS/MS分析使用連接I-class UPLC (Waters)的Xevo TQ-S 三級四極儀(Waters)。以選擇性反應監測(SRM)偵測食蟹獼猴C1s特異性胜肽LLEVPEAR。SRM轉換為,抗C1s抗体的母離子為[M+2H] 2+(m/z 463.8),子離子為y 6離子 (m/z 700.4)。根據使用濃度與峰面積的直線回歸以1/x 2加權,製作內部校正檢量線。食蟹獼猴血漿中的C1s濃度使用分析軟體Masslynx Ver.4.1 (Waters)計算。經由本測量所得的血漿中C1s濃度推移顯示於圖1-2。
食蟹獼猴的抗C1s抗體濃度及對補體抑制活性的pH依賴性以及FcγR靜默(silent)抗體的效果 具有加入對猴FcγRIIa及FcγRIIb的結合增強改變的Fc的3種抗C1s抗體(COS0637pHv2-、COS0637pHv3-及COS0637pHv8-SG1077R),到投予後2日的血漿中C1s濃度,最大下降到投予前的18.9%至26.4%(圖1-2)。然而,此等的抗體消失比通常治療用IgG抗體早(圖1-1),發現在投予後14日以後,血漿中的抗體濃度下降及總C1s濃度再增加。但是發現,改善對抗體結合的pH依賴性的COS0637pHv3-及COS0637pHv8-SG1077R,較COS0637pHv2- SG1077R,抗體PK改善。因此,相對於COS0637pHv2- SG1077R投予時的補體抑制活性到投予後7日,COS0637pHv3-及COS0637pHv8-SG1077R投予時的補體抑制活性持續到投予後14日及21日,顯示長時間的抗體中和及補體抑制(圖4)。
另一方面,具有加入使對猴FcγRs的結合下降的改變的Fc的抗C1s抗體COS0637pHv2-FcgSil,比猴FcγRIIa及FcγRIIb結合增強改變的抗體,顯示良好的PK(圖1-1)。COS0637pHv2-FcgSil投予時的補體抑制活性持續至投予後14日(圖4)。COS0637pHv2-FcgSil投予時的總C1s濃度最大只有下降到投予前的75.5%(圖1-2),但經由PK的改善,與COS0637pHv2- SG1077R相比,顯示長時間的抗原中和及補體抑制活性。
實施例5 使用Biocore(註冊商標)在不同pH條件下的結合評估 在37℃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T200機器(Cytiva),確定在pH7.4及pH6.0的各樣本的結合活性。首先,使用胺耦合套組第2型(Cytiva),將抗人C1r2s2抗體IPN009VH2Vk3-SG1148(IPN009)固定在CM5感應晶片的全部流量槽(flow cell)上。使用20mM ACES、150mM NaCl、1.2mM CaCl 2、1mg/mL BSA(不含IgG)、1mg/mL CMD、0.05% Tween(註冊商標)20、0.005w/v% NaN 3、pH7.4或pH6.0緩衝液作為電泳緩衝液。之後,經由IPN009在感應器表面捕捉結合反應調製成100共振單位 (RU)的重組的人C1r2s2四聚體(hC1r2s2)及重組的食蟹獼猴C1r2s2四聚體(cyC1r2s2)。在此,透過以30μL/min注入抗體溶液120秒後,以30μL/min注入電泳緩衝液180秒,計算各抗體對hC1r2s2及cyC1r2s2的解離常數(K D)。又,在pH7.4的K D的計算,是注入使用pH7.4的電泳緩衝液稀釋成0、0.8、1.6、3.1、6.3、13nM的抗體溶液,在pH6.0的K D的計算,是注入使用pH6.0的電泳緩衝液調製成0、6.3、12.5、25、50、100nM的抗體溶液。每次循環,使用3M MgCl 2(本公司調製品)使感應器表面再生。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T200評估軟體2.0版(Cytiva)計算KD值。又,在各pH條件的結合強度,根據在pH6.0的KD值除以在pH7.4的KD值進行比較(表4)。
(表4)在酸性條件及中性條件下對人C1r2s2抗體的結合活性
hC1r2s2
抗體名 KD (mol/L) K D(pH6.0) / K D(pH7.4)
pH6.0 pH7.4
COS0637pHv8-TT91R 1.25E-08 2.49E-10 50.2
COS0637pHv3-TT91R 1.03E-08 3.88E-10 26.5
COS0637pHv15-G1A3FcgSil+LowpI 3.18E-07 3.99E-10 797.0
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 2.92E-08 1.81E-10 161.3
COS0637pHv17-G1A3FcgSil+LowpI 3.29E-08 2.30E-10 143.0
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 3.13E-08 2.60E-10 120.4
COS0637pHv23-G1A3FcgSil+LowpI 2.74E-08 2.49E-10 110.0
COS0637pHv25-G1A3FcgSil+LowpI 2.13E-08 1.98E-10 107.6
COS0637pHv8-G1A3FcgSil+LowpI 1.93E-08 2.72E-10 71.0
顯示使用Biacore計算的對人C1r2s2在pH6.0及pH7.4的KD值,以及在pH6.0的KD值對在pH7.4的KD值的比。
(表5)在酸性條件及中性條件下對食蟹獼猴C1r2s2抗體的結合活性
cyC1r2s2
抗體名 KD (mol/L) K D(pH6.0) / K D(pH7.4)
pH6.0 pH7.4
COS0637pHv8-TT91R 2.33E-08 3.45E-10 67.5
COS0637pHv3-TT91R 2.20E-08 5.02E-10 43.8
COS0637pHv15-G1A3FcgSil+LowpI 1.11E-07 4.92E-10 225.6
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 9.12E-08 1.96E-10 465.3
COS0637pHv17-G1A3FcgSil+LowpI 1.06E-07 2.52E-10 420.6
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 6.29E-08 3.46E-10 181.8
COS0637pHv23-G1A3FcgSil+LowpI 4.63E-08 3.34E-10 138.6
COS0637pHv25-G1A3FcgSil+LowpI 6.71E-08 2.43E-10 276.1
COS0637pHv8-G1A3FcgSil+LowpI 3.03E-08 3.65E-10 83.0
顯示使用Biacore計算的對猴C1r2s2在pH6.0及pH7.4的KD值,以及在pH6.0的KD值對在pH7.4的KD值的比。
實施例6 抗C1s抗體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 經由在37℃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T200機器(Cytiva)的C1r2s2捕捉法,實證抗體的C1q解離促進功能。使用胺耦合套組第2型(Cytiva),將抗人C1r2s2抗體IPN009VH2Vk3-SG1148固定在CM5感應晶片上。以pH7.4的電泳緩衝液(20mM ACES、150mM NaCl、1.2mM CaCl 2、1mg/mL BSA(不含IgG)、1mg/mL CMD、0.05% Tween(註冊商標)20、0.005w/v% NaN 3、pH7.4),調製抗體、重組的人C1r2s2四聚體(hC1r2s2)、及天然型人C1q(CompTech, hC1q)。一開始,經由IPN009VH2Vk3-SG1148,在感應器表面捕捉hC1r2s2。捕捉量以200共振單位(RU)為目標。接著,注入以電泳緩衝液稀釋成100nM的hC1q,之後立即以10μL/分注入以電泳緩衝液稀釋成500nM的抗體溶液1500秒。感應器表面每次循環使用3M MgCl 2(本公司調製品)再生。結果顯示於圖2-1~2-14。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T200評估軟體2.0版(Cytiva)取得感測圖。實線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反映感應晶片表面的C1qrs複合體形成(以下,記載為感測圖1)。點鏈線為,在hC1r2s2注入hC1q後、實施抗體注入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Ab),反映抗體對感應晶片表面的C1qrs複合體的影響(以下,記載為感測圖2)。虛線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圖顯示抗體只和感應晶片表面的hC1r2s2結合(以下,記載為感測圖3)。圖2-1~2-14顯示感測圖1~3。為了比較這些感測圖,將C1r2s2的結合反應作為100RU以常態化。
抗C1s抗體由於與C1qrs結合,從C1q添加後的時點,當添加抗體時感測圖的反應上升。對於不具有C1q解離促進功能的C1s抗體,從C1q添加後的時點,當添加抗體時感測圖的反應上升,其反應單位在抗體添加結束時幾乎不變(引用:WO2019198807,Fig2A的COS0583)。 對於具有C1q解離促進功能的抗體,從C1q添加後的時點,當添加抗體時感測圖的反應上升,但抗體添加結束時的反應單位較C1q添加後只添加緩衝液的情形的反應單位低,或者相對於抗體添加開始後立即,添加結束時的下降程度的下降程度,較只添加緩衝液的情形的下降程度大。 從圖2-1~2-14的感測圖3推測,各Ab在C1q不存在下可與C1r2s2穩定結合。在感測圖1,在Ab不存在下C1q與C1r2s2穩定結合。在此之中,在幾乎所有抗體,感測圖2的抗體添加結束後的反應單位較感測圖1低,在一些抗體,在感測圖2,相對於抗體添加後立即,添加結束時的反應單位的下降程度,較感測圖1的下降程度大。從此結果可知,所有的改變抗體可使C1q從C1qrs複合體解離。
實施例7 抗C1s抗體的等電點(pI)的評估 4.1.使用毛細管等電點電泳(cIEF)的抗C1s抗體的等電點(pI)的測量 使用毛細管匣在Maurice (Protein simple)進行cIEF。陽極液及陰極液分別為,含0.1w/v%甲基纖維素(MC)的0.08M磷酸,及含0.1w/v% MC的0.1M氫氧化鈉。所有的分析樣本包括,作用的0.2mg/mL抗體、0.35w/v% MC、6.0mM IDA(亞胺二乙酸)、10mM精胺酸、0.5w/v%pI標誌物5.85及0.5w/v%pI標誌物9.99,及2vol% pharmalyte 8-10.5及2vol% pharmalyte 5-8。所有樣本在進入自動取樣機的隔室前被渦動、短暫離心。樣本在1分鐘1.5kV後各7分鐘3.0kV的條件被聚焦。自動取樣機的隔室維持在10℃。測量重複2次,經由計算n=2的測量值的平均值,獲得各樣本的pI值。算出的pI值顯示於表6。
(表6)具有使pI下降及抑制向FcγRs的結合的Fc的各抗C1s抗體的實測pI
抗體名 pI  (n2測量的平均值)
COS0637pHv8-TT91R 9.0
COS0637pHv8-G1A3FcgSil+LowpI 7.7
COS0637pHv15-G1A3FcgSil+LowpI 7.5
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 7.8
COS0637pHv17-G1A3FcgSil+LowpI 7.8
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 7.6
COS0637pHv23-G1A3FcgSil+LowpI 7.6
COS0637pHv25-G1A3FcgSil+LowpI 7.8
顯示使用Maurice(Protein simple)測量的各抗體的pI。pI值為2次測量的值的平均值。
實施例8 向FcγR的結合確認 在25℃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T200機器(Cytiva),確定在pH7.4的各樣本對FcγRs的結合特性。首先,使用胺耦合套組第2型(Cytiva),將蛋白L(BioVision)固定在CM5感應晶片的全部流量槽上。使用含有150mM NaCl、0.05% Tween(註冊商標)20的50mM磷酸緩衝液(pH7.4)作為電泳緩衝液,在感應器表面捕捉結合反應調製成500RU或2000RU的抗體。在此,注入以電泳緩衝液稀釋的人及猴FcγRs,測量向抗體的結合量。此時,將hFcγRIa及cyFcγRIa稀釋成8nM,其他的稀釋成1000nM。每次循環,使用10mM甘胺酸鹽酸溶液、pH1.5(本公司調製品),使感應器表面再生。從所得結果,使用BIACORE(註冊商標)T200評估軟體2.0版(Cytiva),計算FcγR的結合量除以捕捉的各抗體的結合量的值(結合/捕捉;Binding/capture)(表7及表9)。再由此結果,以賀癌平(Herceptin)(中外製藥株式會社)(人IgG1/κ)所得的結合/捕捉的值作為1時,其他檢體的結合/捕捉的值,顯示於表(表8及表10)。
(表7)向人FcγRs的捕捉抗體每1RU的反應值
    hFcγR Ia hFcγR IIa_167H hFcγR IIa_167R hFcγR IIb hFcγR IIIa_176F hFcγR IIIa_176V hFcγR IIIb_NA1 hFcγR IIIb_NA2
hFcγRs (結合/捕捉) 賀癌平 0.20 0.06 0.05 0.01 0.04 0.10 0.01 0.02
COS0637pHv8-G1A3FcgSil+LowpI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表示使用Biocore計算的對人FcγRs的結合/捕捉的值。
(表8)向人FcγRs的相對結合比
    hFcγR Ia hFcγR IIa_167H hFcγR IIa_167R hFcγR IIb hFcγR IIIa_176F hFcγR IIIa_176V hFcγR IIIb_NA1 hFcγR IIIb_NA2
hFcγRs (結合/捕捉的相對值) 賀癌平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COS0637pHv8-G1A3FcgSil+LowpI 0.00 -0.01 -0.01 -0.08 -0.05 -0.02 -0.12 -0.07
從使用Biocore計算的對人FcγRs的結合/捕捉的值,計算開發抗體對賀癌平的相對結合比。
(表9)向食蟹獼猴FcγRs的捕捉抗體每1RU的反應值
    cyFcγR Ia cyFcγR IIa1 cyFcγR IIa2 cyFcγR IIa3 cyFcγR IIb cyFcγR IIIa(R) cyFcγR IIIa(S)
cyFcγRs (結合/捕捉) 賀癌平 0.22 0.02 0.02 0.01 0.03 0.12 0.13
COS0637pHv8-G1A3FcgSil+LowpI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COS0637pHv2-SG1077R 0.02 0.05 0.05 0.03 0.08 0.01 0.01
COS0637pHv2-FcgSil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表示使用Biocore計算的對猴FcγRs的結合/捕捉的值。
(表10)向食蟹獼猴FcγRs的相對結合比
    cyFcγR Ia cyFcγR IIa1 cyFcγR IIa2 cyFcγR IIa3 cyFcγR IIb cyFcγR IIIa(R) cyFcγR IIIa(S)
cyFcγRs (結合/捕捉的相對值) 賀癌平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COS0637pHv8-G1A3FcgSil+LowpI 0.00 -0.01 -0.04 -0.09 -0.01 -0.01 -0.01
COS0637pHv2-SG1077R 0.07 2.16 2.55 4.47 2.74 0.07 0.08
COS0637pHv2-FcgSil 0.00 0.00 -0.02 -0.06 0.00 -0.01 -0.01
從使用Biocore計算的對猴FcγRs的結合/捕捉的值,計算開發抗體對賀癌平的相對結合比。
實施例9 經由食蟹獼猴的體內(in vivo)試驗 同實施例4的方法實施試驗。投予的抗C1s抗體為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及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的2種抗體。
經由高效液相層析串聯型電噴灑游離質譜儀(LC/ESI-MS/MS)的血漿中抗體濃度測量 經由LC/ESI-MS/MS測量食蟹獼猴血漿中的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及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濃度。檢量線調製為食蟹獼猴血漿中濃度0.781、1.56、3.13、6.25、12.5、25.0及50μg/mL。在50μL的固定有與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或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特異性結合的抗體的磁珠(Magnosphere MS300/ Low Carboxyl,JSR),添加檢量線及血漿樣本2μL,離心後在25℃振盪1.5小時。樣本中的磁珠以0.2mL的含有0.05% Tween 20的PBS洗淨3次後,以0.2mL的PBS洗淨。使磁珠在含有24μL的7.5mol/L尿素、8.3mmol/L二硫蘇糖醇及0.083μg/mL溶菌酶(chicken egg white)的50mmol/L碳酸氫銨中懸浮後,在56℃振盪45分鐘。接著添加500mmol/L碘乙醯胺2μL,在遮光下37℃振盪30分鐘。接著,添加含有0.5μg/mL定序等級修飾胰蛋白酶(Promega)的50mmol/L碳酸氫銨160μL。樣本在37℃振盪一晚,添加10%三氟乙酸5μL,使反應停止。將酵素分解樣本50μL使用於經LC/ESI-MS/MS的分析。LC/ESI-MS/MS分析使用連接I-class UPLC (Waters)的Xevo TQ-S 三級四極儀(Waters)。以選擇性反應監測(SRM)偵測抗C1s抗體特異性胜肽GPSVFPLAPSSR。SRM轉換為,抗C1s抗体的母離子為[M+2H] 2+(m/z 607.8),子離子為y 7離子 (m/z 727.4)。根據使用濃度與峰面積的直線回歸以1/x 2加權,製作內部校正檢量線。食蟹獼猴血漿中的抗體濃度使用分析軟體Masslynx Ver.4.2 (Waters)計算。經由本測量所得的血漿中抗體濃度推移顯示於圖3-1。
經由高效液相層析串聯型電噴灑游離質譜儀(LC/ESI-MS/MS)的血漿中內因性C1s濃度測量 經由LC/ESI-MS/MS測量食蟹獼猴血漿中的C1s濃度。檢量線以小鼠血漿稀釋食蟹獼猴C1r2s2,調製食蟹獼猴C1s血漿中濃度為0.477、0.954、1.91、3.82、7.63、15.3及30.5μg/mL。食蟹獼猴血漿樣本使用小鼠血漿稀釋成5倍。將檢量線及血漿樣本2μL與26μL的50 mmol/L碳酸氫銨混合溶液(7.5mol/L尿素/100mmol/L二硫蘇糖醇/10μg/mL溶菌酶(chicken egg white)/300μg/mL人C1s2r2=20/2/2/2)混合後,在56℃振盪45分鐘。使用人C1s作為內部標準品。接著添加500mmol/L碘乙醯胺2μL,在遮光下37℃振盪30分鐘。接著,添加含有0.5μg/mL定序等級修飾胰蛋白酶(Promega)的50mmol/L碳酸氫銨160μL。樣本在37℃振盪16小時後,添加10%三氟乙酸5μL,使反應停止。將酵素分解樣本50μL使用於經LC/ESI-MS/MS的分析。LC/ESI-MS/MS分析使用連接I-class UPLC (Waters)的Xevo TQ-S 三級四極儀(Waters)。以選擇性反應監測(SRM)偵測食蟹獼猴C1s特異性胜肽LLEVPEAR。SRM轉換為,抗C1s抗体的母離子為[M+2H] 2+(m/z 463.8),子離子為y 6離子 (m/z 700.4)。根據使用濃度與峰面積的直線回歸以1/x 2加權,製作內部校正檢量線。食蟹獼猴血漿中的C1s濃度使用分析軟體Masslynx Ver.4.2 (Waters)計算。經由本測量所得的血漿中C1s濃度推移顯示於圖3-2。
在食蟹獼猴的抗C1s抗體濃度及對補體抑制活性的pH依賴性以及pI的效果 對於具有加入使對猴FcγRs的結合下降的改變的Fc的抗C1s抗體,確認再加入改善對抗原結合的pH依賴性、使抗體的pI下降的改變之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及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抗體及抗原濃度推移。確認抗體投予後的C1s濃度推移與COS0637pHv2-FcgSil投予時沒有大的差異,另一方面,投予後56日的抗體濃度與COS0637pHv2-FcgSil相比,顯示高20倍以上的濃度,可見大幅的PK改善。各抗體投予時的補體抑制活性持續至少到投予後56日(圖4)。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及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經由PK的大幅改善,顯示長時間的抗原中和及補體抑制活性。
實施例10 在猴的補體中和功能的評估(RBC溶解抑制效果) 抗體的補體抑制活性使用致敏化的雞的紅血球,如下進行評估。將採自猴的血漿以分析緩衝液(含0.05%BSA的HBSS Ca 2+Mg 2+)稀釋至10%。使用抗雞紅血球抗體(Rockland)使雞紅血球(Japan Bio Serum)致敏化,清洗後計數,調整為分析緩衝液中1×10 8細胞/mL。之後,將來自猴的血漿添加於等量的致敏化的雞紅血球中,在37℃培養7分鐘,使紅血球溶解。在此反應物中的猴血漿的終濃度為5%。以含有EDTA的冷分析緩衝液使反應停止。將此混合物離心,使未溶解細胞片狀沉澱(pellet)化,取出該上清液,使用415nm的吸光度(OD)分析血紅素的釋放。為了計算紅血球溶解率(%),將經由抗體投予球的血漿的紅血球溶解訂為100%,在不添加血漿的條件的溶解率訂為0%,計算各時點的紅血球溶解率。使用3隻猴的血漿,每一時點分別評估1孔(well)。顯示於圖4的數據表示,抗抗體判斷為陰性的數據的平均值±SD。 [產業利用性]
PK改善的本發明之抗體,經長時間仍顯示血中C1s的中和及補體抑制活性。如此之本發明之抗體,可用於補體媒介性的疾病或障礙的治療或預防。
[圖1-1]圖1-1顯示在雄食蟹獼猴COS0637pHv2-FcgSil、COS0637pHv2-SG1077R、COS0637pHv3-SG1077R及COS0637pHv8-SG1077R抗體的單次靜脈內投予後的血漿中抗體濃度推移(對數-線性)。數據顯示平均值±標準差(N=3)。 [圖1-2]圖1-2顯示在雄食蟹獼猴COS0637pHv2-FcgSil、COS0637pHv2-SG1077R、COS0637pHv3-SG1077R及COS0637pHv8-SG1077R抗體的單次靜脈內投予後、相對於投予前的血漿中C1s濃度比的推移(對數-線性)。數據顯示平均值±標準差(N=3)。 [圖2-1]圖2-1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8-TT91R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8-TT91R 作為Ab。 [圖2-2]圖2-2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15-TT91R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15-TT91R 作為Ab。 [圖2-3]圖2-3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16-TT91R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16-TT91R 作為Ab。 [圖2-4]圖2-4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17-TT91R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17-TT91R 作為Ab。 [圖2-5]圖2-5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21-TT91R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21-TT91R 作為Ab。 [圖2-6]圖2-6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23-TT91R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23-TT91R 作為Ab。 [圖2-7]圖2-7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25-TT91R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25-TT91R 作為Ab。 [圖2-8]圖2-8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8-G1A3FcgSil+LowpI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8-G1A3FcgSil+LowpI 作為Ab。 [圖2-9]圖2-9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15-G1A3FcgSil+LowpI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15-G1A3FcgSil+LowpI 作為Ab。 [圖2-10]圖2-10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 作為Ab。 [圖2-11]圖2-11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17-G1A3FcgSil+LowpI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17-G1A3FcgSil+LowpI 作為Ab。 [圖2-12]圖2-12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 作為Ab。 [圖2-13]圖2-13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23-G1A3FcgSil+LowpI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23-G1A3FcgSil+LowpI 作為Ab。 [圖2-14]圖2-14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25-G1A3FcgSil+LowpI的C1q解離促進功能的評估。實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注入緩衝液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C1q):感測圖1,點鏈線顯示在hC1r2s2注入hC1q之後、在實施抗體的注入時的感測圖(C1r2s2+C1q+Ab):感測圖2,虛線顯示在hC1r2s2不注入hC1q、只注入抗體時所取得的感測圖(C1r2s2+Ab):感測圖3。注射COS0637pHv25-G1A3FcgSil+LowpI作為Ab。 [圖3-1]圖3-1顯示在雄食蟹獼猴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及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抗體的單次靜脈內投予後的血漿中抗體濃度推移(對數-線性)。數據顯示平均值±標準差(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抗體 ; N = 3,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抗體 ; N = 2)。 [圖3-2]圖3-2顯示在雄食蟹獼猴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及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抗體的單次靜脈內投予後、相對於投予前的血漿中C1s濃度比的推移(對數-線性)。數據顯示平均值±標準差(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抗體 ; N = 3,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抗體 ; N = 2)。 [圖4]圖4顯示抗C1s抗體在猴的補體中和功能的評估。顯示抗C1s抗體(COS0637pHv2-FcgSil、COS0637pHv2-SG1077R、COS0637pHv3-SG1077R、COS0637pHv8-SG1077R、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pI、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pI)在猴的補體中和活性。每一個檢體都在投予後立即抑制紅血球溶解。又,確認COS0637pHv16-G1A3FcgSil+Low pI及COS0637pHv21-G1A3FcgSil+Low pI到投予後第56日仍抑制紅血球溶解。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6
Figure 12_A0101_SEQ_0007
Figure 12_A0101_SEQ_0008
Figure 12_A0101_SEQ_0009
Figure 12_A0101_SEQ_0010
Figure 12_A0101_SEQ_0011
Figure 12_A0101_SEQ_0012
Figure 12_A0101_SEQ_0013
Figure 12_A0101_SEQ_0014
Figure 12_A0101_SEQ_0015
Figure 12_A0101_SEQ_0016
Figure 12_A0101_SEQ_0017
Figure 12_A0101_SEQ_0018
Figure 12_A0101_SEQ_0019
Figure 12_A0101_SEQ_0020
Figure 12_A0101_SEQ_0021
Figure 12_A0101_SEQ_0022
Figure 12_A0101_SEQ_0023
Figure 12_A0101_SEQ_0024
Figure 12_A0101_SEQ_0025
Figure 12_A0101_SEQ_0026
Figure 12_A0101_SEQ_0027
Figure 12_A0101_SEQ_0028
Figure 12_A0101_SEQ_0029
Figure 12_A0101_SEQ_0030
Figure 12_A0101_SEQ_0031
Figure 12_A0101_SEQ_0032
Figure 12_A0101_SEQ_0033
Figure 12_A0101_SEQ_0034
Figure 12_A0101_SEQ_0035
Figure 12_A0101_SEQ_0036
Figure 12_A0101_SEQ_0037
Figure 12_A0101_SEQ_0038
Figure 12_A0101_SEQ_0039
Figure 12_A0101_SEQ_0040
Figure 12_A0101_SEQ_0041
Figure 12_A0101_SEQ_0042
Figure 12_A0101_SEQ_0043
Figure 12_A0101_SEQ_0044
Figure 12_A0101_SEQ_0045
Figure 12_A0101_SEQ_0046
Figure 12_A0101_SEQ_0047
Figure 12_A0101_SEQ_0048
Figure 12_A0101_SEQ_0049
Figure 12_A0101_SEQ_0050
Figure 12_A0101_SEQ_0051
Figure 12_A0101_SEQ_0052
Figure 12_A0101_SEQ_0053
Figure 12_A0101_SEQ_0054
Figure 12_A0101_SEQ_0055
Figure 12_A0101_SEQ_0056
Figure 12_A0101_SEQ_0057
Figure 12_A0101_SEQ_0058
Figure 12_A0101_SEQ_0059
Figure 12_A0101_SEQ_0060
Figure 12_A0101_SEQ_0061
Figure 12_A0101_SEQ_0062
Figure 12_A0101_SEQ_0063
Figure 12_A0101_SEQ_0064
Figure 12_A0101_SEQ_0065
Figure 12_A0101_SEQ_0066
Figure 12_A0101_SEQ_0067
Figure 12_A0101_SEQ_0068
Figure 12_A0101_SEQ_0069
Figure 12_A0101_SEQ_0070
Figure 12_A0101_SEQ_0071
Figure 12_A0101_SEQ_0072
Figure 12_A0101_SEQ_0073
Figure 12_A0101_SEQ_0074
Figure 12_A0101_SEQ_0075
Figure 12_A0101_SEQ_0076
Figure 12_A0101_SEQ_0077
Figure 12_A0101_SEQ_0078
Figure 12_A0101_SEQ_0079
Figure 12_A0101_SEQ_0080
Figure 12_A0101_SEQ_0081
Figure 12_A0101_SEQ_0082
Figure 12_A0101_SEQ_0083
Figure 12_A0101_SEQ_0084
Figure 12_A0101_SEQ_0085
Figure 12_A0101_SEQ_0086
Figure 12_A0101_SEQ_0087
Figure 12_A0101_SEQ_0088
Figure 12_A0101_SEQ_0089
Figure 12_A0101_SEQ_0090
Figure 12_A0101_SEQ_0091
Figure 12_A0101_SEQ_0092
Figure 12_A0101_SEQ_0093
Figure 12_A0101_SEQ_0094
Figure 12_A0101_SEQ_0095
Figure 12_A0101_SEQ_0096
Figure 12_A0101_SEQ_0097
Figure 12_A0101_SEQ_0098
Figure 12_A0101_SEQ_0099
Figure 12_A0101_SEQ_0100
Figure 12_A0101_SEQ_0101
Figure 12_A0101_SEQ_0102
Figure 12_A0101_SEQ_0103
Figure 12_A0101_SEQ_0104
Figure 12_A0101_SEQ_0105
Figure 12_A0101_SEQ_0106
Figure 12_A0101_SEQ_0107
Figure 12_A0101_SEQ_0108
Figure 12_A0101_SEQ_0109
Figure 12_A0101_SEQ_0110
Figure 12_A0101_SEQ_0111

Claims (14)

  1. 一種單離的抗體,包含抗原結合區及抗體恆定區,其中,該抗體促進C1q從C1qrs複合體的解離,且/或抑制C1q向C1r2s2的結合, 該抗原結合區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的組合: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60、61、及62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2)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7、38、39、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48、49、及50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9、30、31、52、53、及54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3、34、35、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2. 如請求項1之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重鏈可變區(VH)及輕鏈可變區(VL):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59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2)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6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4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8及51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2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3. 如請求項1或2之抗體,其中,為在酸性pH區域的KD值對在中性pH區域的KD值之比的酸性KD/中性KD比,為107以上。
  4. 如請求項1~3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原結合區可與人C1s的CUB1-EGF-CUB2區域特異性結合。
  5. 如請求項1~4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具有包含使對Fcγ受體的結合活性下降的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的變異恆定區。
  6. 如請求項5之抗體,其中,該變異恆定區在EU編號位置235、及236之中的至少1個含有胺基酸改變。
  7. 如請求項1~6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具有包含至少1個胺基酸改變的變異恆定區, 該胺基酸改變使變異恆定區的等電點(pI)較親代恆定區的等電點下降。
  8. 如請求項7之抗體,其中,該變異恆定區在EU編號位置137、268、274、355、及419之中的至少1個含有胺基酸改變。
  9. 如請求項1~8任一項之抗體,其pI為7.8以下。
  10. 如請求項1~8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恆定區包括含有由序列識別號4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恆定區,及含有由序列識別號23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恆定區。
  11. 一種具有對C1s的結合活性的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的組合: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60、61、及62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2) 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7、38、39、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5、26、27、48、49、及50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9、30、31、52、53、及54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3、34、35、56、57、及58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VR-H1、HVR-H2、HVR-H3、HVR-L1、HVR-L2、及HVR-L3。
  12. 如請求項11之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重鏈可變區(VH)及輕鏈可變區(VL):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59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2)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6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4及4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28及51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32及5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VH及VL。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抗體,其中,該抗體恆定區包括含有由序列識別號4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的H鏈恆定區,以及含有由序列識別號23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的L鏈恆定區。
  14. 一種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1)~6)所構成的群組之重鏈(H鏈)及輕鏈(L鏈): 1)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66及6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2)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68及69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3)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0及71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4)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2及73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5)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4及75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以及 6)包含分別由序列識別號76及77所構成的胺基酸序列之H鏈及L鏈。
TW111114212A 2021-04-15 2022-04-14 抗C1s抗體 TW2023049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8964 2021-04-15
JP2021-068964 2021-04-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4977A true TW202304977A (zh) 2023-02-01

Family

ID=83640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4212A TW202304977A (zh) 2021-04-15 2022-04-14 抗C1s抗體

Country Status (1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87163A1 (zh)
EP (1) EP4324925A4 (zh)
JP (1) JPWO2022220275A1 (zh)
KR (1) KR20230170017A (zh)
CN (1) CN117120615A (zh)
AR (1) AR125344A1 (zh)
AU (1) AU2022257471A1 (zh)
BR (1) BR112023015422A2 (zh)
CA (1) CA3213912A1 (zh)
CL (1) CL2023003047A1 (zh)
CO (1) CO2023012831A2 (zh)
CR (1) CR20230528A (zh)
IL (1) IL305041A (zh)
MX (1) MX2023010764A (zh)
PE (1) PE20242224A1 (zh)
TW (1) TW202304977A (zh)
WO (1) WO20222202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84513B2 (en) 2017-11-14 2024-09-10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Anti-C1S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6110A (en) 1980-08-04 1983-03-08 Hybritech, Incorporated Immunometric assays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US4816567A (en) 1983-04-08 1989-03-28 Genentech, Inc. Recombinant immunoglobin preparations
US4737456A (en) 1985-05-09 1988-04-12 Syntex (U.S.A.) Inc.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ligand-receptor binding assays
US4676980A (en) 1985-09-23 1987-06-30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arget specific cross-linked heteroantibodies
US6548640B1 (en) 1986-03-27 2003-04-15 Btg International Limited Altered antibodies
IL85035A0 (en) 1987-01-08 1988-06-30 Int Genetic Eng Polynucleotide molecule,a chimeric antibody with specificity for human b cell surface antigen,a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methods utilizing the same
US5606040A (en) 1987-10-30 1997-02-25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Antitumor and antibacterial substituted disulfide derivatives prepared from compounds possessing a methyl-trithio group
US5770701A (en) 1987-10-30 1998-06-23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Process for preparing targeted forms of methyltrithio antitumor agents
JP2919890B2 (ja) 1988-11-11 1999-07-19 メディカル リサーチ カウンスル 単一ドメインリガンド、そのリガンドからなる受容体、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リガンドおよび受容体の使用
DE3920358A1 (de) 1989-06-22 1991-01-17 Behringwerke Ag Bispezifische und oligospezifische, mono- und oligovalente antikoerperkonstrukte, ihre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US5208020A (en) 1989-10-25 1993-05-04 Immunogen Inc. Cytotoxic agents comprising maytansinoids and their therapeutic use
CA2026147C (en) 1989-10-25 2006-02-07 Ravi J. Chari Cytotoxic agents comprising maytansinoids and their therapeutic use
US5959177A (en) 1989-10-27 1999-09-28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assembled secretory antibodies
US6075181A (en) 1990-01-12 2000-06-13 Abgenix, Inc. Human antibodies derived from immunized xenomice
US6150584A (en) 1990-01-12 2000-11-21 Abgenix, Inc. Human antibodies derived from immunized xenomice
US5770429A (en) 1990-08-29 1998-06-23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CA2405246A1 (en) 1990-12-03 1992-06-11 Genentech, Inc. Enrichment method for variant proteins with alterred binding properties
US5571894A (en) 1991-02-05 1996-11-05 Ciba-Geigy Corporation Recombinant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a growth factor receptor
LU91067I2 (fr) 1991-06-14 2004-04-02 Genentech Inc Trastuzumab et ses variantes et dérivés immuno chimiques y compris les immotoxines
GB9114948D0 (en) 1991-07-11 1991-08-28 Pfizer Ltd Process for preparing sertraline intermediates
EP0861893A3 (en) 1991-09-19 1999-11-10 Genentech, Inc. High level expression of immunoglobulin polypeptides
FI941572L (fi) 1991-10-07 1994-05-27 Oncologix Inc Anti-erbB-2-monoklonaalisten vasta-aineiden yhdistelmä ja käyttömenetelmä
WO1993008829A1 (en) 1991-11-04 1993-05-13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ompositions that mediate killing of hiv-infected cells
WO1993016185A2 (en) 1992-02-06 1993-08-19 Creative Biomolecules, Inc. Biosynthetic binding protein for cancer marker
PT752248E (pt) 1992-11-13 2001-01-31 Idec Pharma Corp Aplicacao terapeutica de anticorpos quimericos e marcados radioactivamente contra antigenios de diferenciacao restrita de linfocitos b humanos para o tratamento do linfoma de celulas b
US5635483A (en) 1992-12-03 1997-06-03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Acting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umor inhibiting tetrapeptide bearing modified phenethyl amides
US5780588A (en) 1993-01-26 1998-07-14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Elucidation and synthesis of selected pentapeptides
US5773001A (en) 1994-06-03 1998-06-30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Conjugates of methyltrithio antitumor agents and intermediates for their synthesis
US5789199A (en) 1994-11-03 1998-08-04 Genentech, Inc. Process for bacterial production of polypeptides
US5840523A (en) 1995-03-01 1998-11-24 Genetech,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secretion of heterologous polypeptides
US5731168A (en) 1995-03-01 1998-03-24 Genentech, Inc. Method for making heteromultimeric polypeptides
US5869046A (en) 1995-04-14 1999-02-09 Genentech, Inc. Altered polypeptides with increased half-life
US5714586A (en) 1995-06-07 1998-02-03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Method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onomeric calicheamicin derivative/carrier conjugates
US5712374A (en) 1995-06-07 1998-01-27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ubstantiallly monomeric calicheamicin derivative/carrier conjugates
US6267958B1 (en) 1995-07-27 2001-07-31 Genentech, Inc. Protein formulation
GB9603256D0 (en) 1996-02-16 1996-04-17 Wellcome Found Antibodies
US6171586B1 (en) 1997-06-13 2001-01-09 Genentech, Inc. Antibody formulation
ATE296315T1 (de) 1997-06-24 2005-06-15 Genentech Inc Galactosylierte glykoproteine enthaltende zusammensetzungen und verfahren zur deren herstellung
US6040498A (en) 1998-08-11 2000-03-21 North Caroline State Universit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duckweed
CA2307166A1 (en) 1997-10-31 1999-05-14 Genentech,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glycoprotein glycoforms
US6610833B1 (en) 1997-11-24 2003-08-26 The Institute For Human Genetics And Biochemistry Monoclonal human natural antibodies
JP4460155B2 (ja) 1997-12-05 2010-05-12 ザ・スクリプス・リサーチ・インステイチユート マウス抗体のヒト化
EP1071700B1 (en) 1998-04-20 2010-02-17 GlycArt Biotechnology AG Glycosylation engineering of antibodies for improving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EP2275541B1 (en) 1999-04-09 2016-03-23 Kyowa Hakko Kirin Co.,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activity of immunologically functional molecule
US7125978B1 (en) 1999-10-04 2006-10-24 Medicago Inc. Promoter for 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foreign genes
ES2248127T3 (es) 1999-10-04 2006-03-16 Medicago Inc. Metodo para regular la transcripcion de genes foraneos en presencia de nigtrogeno.
EP1229125A4 (en) 1999-10-19 2005-06-01 Kyowa Hakko Kogyo Kk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POLYPEPTIDE
JP2003516755A (ja) 1999-12-15 2003-05-20 ジェネンテック・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ショットガン走査、すなわち機能性タンパク質エピトープをマッピングするための組み合わせ方法
ES2274823T3 (es) 1999-12-29 2007-06-01 Immunogen, Inc. Agentes cototoxicos que comprenden doxorrubicinas y daunorrubicinas y su utilizacion terapeutica.
KR20020093029A (ko) 2000-04-11 2002-12-12 제넨테크, 인크. 다가 항체 및 그의 용도
US7064191B2 (en) 2000-10-06 2006-06-20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 Process for purifying antibody
US6946292B2 (en) 2000-10-06 2005-09-20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 Cells producing antibody compositions with increased antibody dependent cytotoxic activity
ES2639222T5 (es) 2000-10-06 2023-11-24 Kyowa Kirin Co Ltd Células que producen unas composiciones de anticuerpo
US6596541B2 (en) 2000-10-31 2003-07-22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of modifying eukaryotic cells
CN1487996B (zh) 2000-11-30 2010-06-16 米德列斯公司 用于生产人类抗体的转基因转染色体啮齿动物
WO2003011878A2 (en) 2001-08-03 2003-02-13 Glycart Biotechnology Ag Antibody glycosylation variants having increased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EP1443961B1 (en) 2001-10-25 2009-05-06 Genentech, Inc. Glycoprotein compositions
US20040093621A1 (en) 2001-12-25 2004-05-13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 Antibody composition which specifically binds to CD20
US7749753B2 (en) 2002-04-09 2010-07-06 Kyowa Hakko Kirin Co., Ltd Cells in which activity of the protein involved in transportation of GDP-fucose is reduced or lost
CN102911987B (zh) 2002-04-09 2015-09-30 协和发酵麒麟株式会社 基因组被修饰的细胞
US20050031613A1 (en) 2002-04-09 2005-02-10 Kazuyasu Nakamura Therapeutic agent for patients having human FcgammaRIIIa
JPWO2003085118A1 (ja) 2002-04-09 2005-08-11 協和醗酵工業株式会社 抗体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AU2003236017B2 (en) 2002-04-09 2009-03-26 Kyowa Kirin Co., Ltd. Drug containing antibody composition
CA2481658A1 (en) 2002-04-09 2003-10-16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 Method of enhancing of binding activity of antibody composition to fcy receptor iiia
CA2488441C (en) 2002-06-03 2015-01-27 Genentech, Inc. Synthetic antibody phage libraries
DE60332957D1 (de) 2002-12-16 2010-07-22 Genentech Inc Immunoglobulinvarianten und deren verwendungen
AU2004205631A1 (en) 2003-01-16 2004-08-05 Genentech, Inc. Synthetic antibody phage libraries
US7871607B2 (en) 2003-03-05 2011-01-18 Halozyme, Inc. Soluble glycosaminoglycanases and methods of preparing and using soluble glycosaminoglycanases
US20080241884A1 (en) 2003-10-08 2008-10-02 Kenya Shitara Fused Protein Composition
JPWO2005035778A1 (ja) 2003-10-09 2006-12-21 協和醗酵工業株式会社 α1,6−フコシルトランスフェラーゼの機能を抑制するRNAを用いた抗体組成物の製造法
US9296820B2 (en) 2003-11-05 2016-03-29 Roche Glycart Ag Polynucleotides encoding anti-CD20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with increased Fc receptor binding affinity and effector function
DK1725249T3 (en) 2003-11-06 2014-03-17 Seattle Genetics Inc Monomethylvaline compounds capable of conjugating to ligands.
WO2005053742A1 (ja) 2003-12-04 2005-06-16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 抗体組成物を含有する医薬
MXPA06011199A (es) 2004-03-31 2007-04-16 Genentech Inc Anticuerpos anti-tgf-beta humanizados.
US7785903B2 (en) 2004-04-09 2010-08-31 Genentech, Inc. Variable domain library and uses
SG172616A1 (en) 2004-04-13 2011-07-28 Hoffmann La Roche Anti-p-selectin antibodies
TWI309240B (en) 2004-09-17 2009-05-01 Hoffmann La Roche Anti-ox40l antibodies
US7521541B2 (en) 2004-09-23 2009-04-21 Genetech Inc. Cysteine engineered antibodies and conjugates
JO3000B1 (ar) 2004-10-20 2016-09-05 Genentech Inc مركبات أجسام مضادة .
WO2007056441A2 (en) 2005-11-07 2007-05-18 Genentech, Inc. Binding polypeptides with diversified and consensus vh/vl hypervariable sequences
US20070237764A1 (en) 2005-12-02 2007-10-11 Genentech, Inc. Binding polypeptides with restricted diversity sequences
CA2651567A1 (en) 2006-05-09 2007-11-22 Genentech, Inc. Binding polypeptides with optimized scaffolds
US10118970B2 (en) 2006-08-30 2018-11-06 Genentech, Inc.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US20080226635A1 (en) 2006-12-22 2008-09-18 Hans Koll Antibodies against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receptor and uses thereof
WO2009011941A2 (en) 2007-04-04 2009-01-22 The Government Of U.S.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Departmet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dengue and other viruses with deletion in fc region
CN100592373C (zh) 2007-05-25 2010-02-24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AU2009204501B2 (en) 2008-01-07 2015-02-12 Amgen Inc. Method for making antibody Fc-heterodimeric molecules using electrostatic steering effects
JP4954326B2 (ja) 2008-04-11 2012-06-13 中外製薬株式会社 複数分子の抗原に繰り返し結合する抗原結合分子
CN103052649B (zh) * 2010-07-29 2015-12-16 Xencor公司 具有修改的等电点的抗体
SG190727A1 (en) 2010-11-30 2013-07-31 Chug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Antigen-binding molecule capable of binding to plurality of antigen molecules repeatedly
TW201817745A (zh) 2011-09-30 2018-05-16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促進抗原清除之FcRn結合域的治療性抗原結合分子
CA2851534C (en) * 2011-10-10 2023-02-14 Xencor, Inc. A method for purifying antibodies
JP7369524B2 (ja) 2016-12-27 2023-10-26 中外製薬株式会社 被験物質の免疫原性を評価する方法
US12084513B2 (en) * 2017-11-14 2024-09-10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Anti-C1S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TW201938194A (zh) * 2017-12-05 2019-10-01 日商中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包含結合cd3及cd137的改變的抗體可變區之抗原結合分子
KR20200143459A (ko) 2018-04-13 2020-12-23 추가이 세이야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항-보체 성분 항체 및 사용 방법
JP6968025B2 (ja) 2018-04-27 2021-11-17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車載用電子機器筐体
CN114096562B (zh) * 2019-05-15 2025-02-21 中外制药株式会社 抗原结合分子、药物组合物和方法
CA3153207A1 (en) * 2019-10-16 2021-04-22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An antibody, a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and a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24925A4 (en) 2025-04-09
AU2022257471A1 (en) 2023-08-24
MX2023010764A (es) 2023-09-22
IL305041A (en) 2023-10-01
EP4324925A1 (en) 2024-02-21
CO2023012831A2 (es) 2023-10-19
US20240287163A1 (en) 2024-08-29
WO2022220275A1 (ja) 2022-10-20
CA3213912A1 (en) 2022-10-20
CR20230528A (es) 2023-12-05
BR112023015422A2 (pt) 2023-11-07
JPWO2022220275A1 (zh) 2022-10-20
CN117120615A (zh) 2023-11-24
PE20242224A1 (es) 2024-11-19
CL2023003047A1 (es) 2024-03-15
AU2022257471A9 (en) 2024-07-18
KR20230170017A (ko) 2023-12-18
AR125344A1 (es) 2023-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33789B2 (ja) 抗補体成分抗体および使用方法
CN109790217B (zh) 抗登革热病毒抗体、含有变体fc区域的多肽及使用方法
US12084513B2 (en) Anti-C1S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JP2021059591A (ja) 2種以上の抗c5抗体の組み合わせおよび使用方法
CN114096562B (zh) 抗原结合分子、药物组合物和方法
CN114829604B (zh) 抗体、药物组合物和方法
TW202304977A (zh) 抗C1s抗體
KR20240054896A (ko) 항C1s 항체의 사용
JP2024059593A (ja) 抗C1s抗体の使用
HK40062981A (zh) 抗原結合分子、藥物組合物和方法
EA048622B1 (ru) АНТИТЕЛО ПРОТИВ C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