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2234434A - 逆變器單元、馬達單元及車輛 - Google Patents

逆變器單元、馬達單元及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4434A
TW202234434A TW111106440A TW111106440A TW202234434A TW 202234434 A TW202234434 A TW 202234434A TW 111106440 A TW111106440 A TW 111106440A TW 111106440 A TW111106440 A TW 111106440A TW 202234434 A TW202234434 A TW 20223443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positive
power module
negative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6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髙原祐太
中山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44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443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0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 H02M7/51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一方式的逆變器單元具有:功率模組,其將直流電力轉換為交流電力;電容器模組,其使從直流電源提供的直流電壓平滑化;以及板狀的正極母線和負極母線,其將功率模組和電容器模組電連接。正極母線和負極母線以使板厚方向相互一致並沿板厚方向重疊的狀態在功率模組和電容器模組之間延伸。

Description

逆變器單元、馬達單元及車輛
本發明關於逆變器單元、馬達單元及車輛。
近年來,車輛用馬達的逆變器單元的開發盛行。在逆變器單元中設置有通過母線相互連接的功率模組和電容器模組。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電容器模組和與該電容器模組連接的母線。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8/170872號。
為了穩定地使用功率模組,需要將在開關元件斷開時產生的浪湧電壓的值抑制一定程度。以往,為了抑制浪湧電壓的值而增大柵極電阻的值,但此時存在逆變器中的損失增大、逆變器的轉換效率降低這樣的問題。
鑒於上述情況,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轉換效率的逆變器單元、以及具備這種逆變器單元的馬達單元和車輛。
本發明的一方式的逆變器單元具有:功率模組,其將直流電力轉換為交流電力;電容器模組,其使從直流電源提供的直流電壓平滑化;以及板狀的正極母線和負極母線,其電連接所述功率模組和所述電容器模組。所述正極母線和所述負極母線以使板厚方向相互一致且沿板厚方向重疊的狀態在所述功率模組和所述電容器模組之間延伸。
本發明的一方式的馬達單元具備上述逆變器單元。
本發明的一方式的車輛具備上述馬達單元。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式,可提供一種能夠提高轉換效率的逆變器單元、以及具備這種逆變器單元的馬達單元及車輛。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逆變器單元1、馬達單元40及車輛41進行說明。
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以第一方向及與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為基礎說明逆變器單元1的各部分。另外,在各附圖中,適當地作為三維直角座標系示出XYZ座標系。第一方向是Z軸方向。另外,第二方向是X軸方向。
在本說明書中,以+Z方向為上側、-Z方向為下側對逆變器單元1進行說明。但是,逆變器單元1的實際使用時的姿勢不限於本說明書中說明的上下方向。
圖1是示意性地示出逆變器單元1的縱剖面的說明圖。圖2是裝設逆變器單元1的馬達單元40的電路框圖。圖3是示出在逆變器單元1中將母線組9分解後的狀態的分解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逆變器單元1具備電容器模組2、功率模組3、母線組9、框體7和製冷劑流路8。另外,在圖1中,紙面進深方向是逆變器單元1的長度方向等。
框體7收納電容器模組2、功率模組3和製冷劑流路8。逆變器單元1的各部件在框體7的內部沿上下方向層疊配置。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在上下方向(第一方向)上層疊配置。另外,製冷劑流路8配置在功率模組3與電容器模組2之間。
如圖2所示,逆變器單元1裝設在馬達單元40上。即,馬達單元40具有逆變器單元1。馬達單元40裝設在混合動力汽車(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V)、電動汽車(EV)等以馬達為動力源的車輛41上,作為其動力源使用。車輛41具有馬達單元40、向馬達單元40提供電力的直流電源6、由馬達單元40驅動的車輪(省略圖示)。直流電源6例如是二次電池或雙電層電容器。另外,直流電源6也可以提供將二次電池或雙電層電容器的電壓用升壓轉換器升壓後的電壓。
逆變器單元1連接在直流電源6和馬達5之間。逆變器單元1將從直流電源6提供的直流電力轉換為交流電力,向馬達5提供電力。
在本實施方式中,馬達5是三相馬達。馬達5也可以是四相以上的多相馬達。馬達5與逆變器單元1的功率模組3連接。另外,功率模組3也可以代替馬達5而與發電機連接。在這種情況下,逆變器單元1將從發電機輸入的電力轉換為直流電力,對直流電源6進行充電。
功率模組3具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六個)開關元件30。本實施方式的開關元件30是絕緣柵型雙極電晶體(以下稱為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開關元件30也可以是IGBT以外的功率半導體元件。例如,開關元件30也可以是MOSFET等場效應電晶體。
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分別構成逆變器電路31的一部分。逆變器電路31是由六個開關元件30構成的三相逆變器。即,逆變器電路31具有與U相、V相、W相對應的三相的由兩個開關元件構成的橋臂。各橋臂的中點連接到馬達5。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逆變器電路31中設有一個功率模組3,該功率模組3具有六個開關元件30。但是,逆變器電路31也可以由具有兩個開關元件的三個功率模組構成逆變器電路。另外,開關元件30也可以將多個開關元件並聯連接而構成。
逆變器電路31的三個橋臂的正極側的連接端子3p經由母線組9的正極母線10與電容器模組2的正極側端子2p連接。同樣地,逆變器電路31的三個橋臂的負極側的連接端子3n經由母線組9的負極母線20與電容器模組2的負極側端子2n連接。
功率模組3具有圖1所示的冷卻部件3A。冷卻部件3A與功率模組3接觸。冷卻部件3A的一部分位於製冷劑流路8內。製冷劑流路8設置於框體7或功率模組3。在製冷劑流路8內流通的製冷劑通過與冷卻部件3A接觸,經由冷卻部件3A冷卻功率模組3。在製冷劑流路8中流通的製冷劑例如是乙二醇水溶液。製冷劑也可以是水。另外,逆變器單元1也可以具備冷卻電容器模組2的機構。
如圖3所示,功率模組3具有從X軸方向(第二方向)的一側(+X側)的側面3f沿X軸方向延伸出的多個連接端子3p、3n。連接端子3p、3n是沿著水平面(與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的板狀。
功率模組3的多個連接端子3p、3n被分類為正極側的連接端子(正極側端子3p)和負極側的連接端子(負極側端子3n)。在本實施方式中,正極側端子3p及負極側端子3n分別各設置三個。三個正極側端子3p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同樣,三個負極側端子3n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功率模組3的負極側端子3n相對於正極側端子3p位於稍上側。
如圖2所示,電容器模組2與直流電源6及功率模組3並聯連接。電容器模組2使提供給功率模組3的直流電壓平滑化。
如圖1所示,電容器模組2具有電容器元件2a和收納電容器元件2a的電容器殼體2b。在本實施方式中,電容器模組2配置在製冷劑流路8的下側,與製冷劑流路8接觸。製冷劑流路8通過電容器殼體2b冷卻電容器元件2a,抑制電容器元件2a成為高溫。由此,提高了電容器模組2的可靠性。
如圖3所示,電容器模組2具有從X軸方向(第二方向)的一側(+X側)的側面2f沿X軸方向延伸出的多個連接端子2p、2n。連接端子2p、2n是沿著水平面(與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的板狀。
電容器模組2的多個連接端子2p、2n被分類為正極側的連接端子(以下稱為正極側端子2p)和負極側的連接端子(以下稱為負極側端子2n)。在本實施方式中,正極側端子2p及負極側端子2n分別各設置三個。三個正極側端子2p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同樣地,三個負極側端子2n配置在同一平面上。電容器模組2的負極側端子2n相對於正極側端子2p位於稍下側。另外,電容器模組2的正極側端子2p和負極側端子2n的上下位置關係與功率模組3的正極側端子3p和負極側端子3n的上下位置關係相互反轉。
如圖3所示,母線組9具有正極母線10、負極母線20和絕緣紙(絕緣部件)4。即,逆變器單元1具有正極母線10、負極母線20和絕緣紙4。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分別為板狀。
正極母線10及負極母線20將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電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在上下方向(第一方向)上層疊。因此,正極母線10及負極母線20跨越功率模組3及電容器模組2的X軸方向(第二方向)的一側(+X側)的側部彼此而延伸。正極母線10連接功率模組3的正極側端子3p和電容器模組2的正極側端子2p。另一方面,負極母線20連接功率模組3的負極側端子3n和電容器模組2的負極側端子2n。
正極母線10具有: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正極主機板部15;與正極主機板部15的上端部連接的正極上板部16;以及與正極主機板部15的下端部連接的正極下板部17。同樣地,負極母線20具有: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負極主機板部25;與負極主機板部25的上端部連接的負極上板部26;以及與負極主機板部25的下端部連接的負極下板部27。
正極主機板部15和負極主機板部25在使板厚方向相互一致且沿板厚方向重疊的狀態下相互平行地延伸。正極主機板部15及負極主機板部25沿著功率模組3及電容器模組2的X軸方向(第二方向)的一側(+X側)的側面3f、2f配置。另外,負極主機板部25配置在正極主機板部15的X軸方向(第二方向)的一側(+X側)。
使正極上板部16和負極上板部26的板厚方向相互一致。正極上板部16和負極上板部26沿著水平面(與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延伸。即,正極上板部16和負極上板部26相互平行地延伸。
正極上板部16從正極主機板部15的上端向X軸方向(第二方向)的另一側(-X側)延伸。同樣地,負極上板部26從負極主機板部25的上端向X軸方向(第二方向)的另一側(-X側)延伸。負極上板部26配置在正極上板部16的上側。
正極下板部17及負極下板部27使板厚方向相互一致。正極下板部17和負極下板部27沿著水平面(與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延伸。即,正極下板部17和負極下板部27相互平行地延伸。
正極下板部17從正極主機板部15的下端向X軸方向(第二方向)的另一側(-X側)延伸。同樣地,負極下板部27從負極主機板部25的下端向X軸方向(第二方向)的另一側(-X側)延伸。負極下板部27配置在正極下板部17的下側。
根據本實施方式,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以使板厚方向相互一致且沿板厚方向重疊的狀態在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之間延伸。
在此,功率模組3為了處理大電力而使寄生電感增大到無法忽視的程度。根據本實施方式,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在厚度方向上重疊配置。另外,在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中,相互在相反方向上流過相等電流值的電流。因此,由流過正極母線10的電流和流過負極母線20的電流產生的互感起到抵消自感的作用,能夠降低有效的寄生電感。
從厚度方向觀察的正極母線10與負極母線20重疊的面積越大,寄生電感越小。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較佳者寬度尺寸的90%以上重疊,更佳者95%以上重疊。另外,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較佳者長度尺寸的90%以上重疊,更佳者95%以上重疊。通過這樣調整正極母線10與負極母線20的重疊量,能夠充分地得到抑制寄生電感的效果。
另外,越是在厚度方向上接近地配置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寄生電感就越小。正極母線10與負極母線20之間的沿厚度方向的間隙尺寸較佳者比正極母線10及負極母線20的板厚小。通過這樣將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靠近配置,能夠充分地得到抑制寄生電感的效果。在本實施方式中,正極母線10與負極母線20之間的間隙與配置在該間隙中的絕緣紙4的厚度大致一致。
通常,對於IGBT等開關元件30,預先確定最大額定電壓,要求以比最大額定電壓小的電壓進行驅動。即,功率模組3被設計成施加給開關元件30的電壓小於最大額定電壓。提供給開關元件30的最大電壓是在開關元件30斷開時產生的浪湧電壓。已知浪湧電壓的值可以通過增大柵極電阻的值來降低。因此,在功率模組3中設置有具有浪湧電壓的值不超過開關元件30的最大額定電壓的程度的足夠大的電阻值的柵極電阻。由此,能夠抑制浪湧電壓的值,另一方面,逆變器電路31整體的電阻值也變大,存在逆變器電路31的轉換效率降低的問題。
另外,已知浪湧電壓的值與寄生電感也具有相關關係。即,浪湧電壓的值隨著寄生電感變大而變大。根據本實施方式,如上所述,由於寄生電感降低,因此能夠抑制浪湧電壓的值。其結果,即使減小柵極電阻的值,也能夠抑制浪湧電壓的值超過最大額定電壓。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提供提高逆變器電路31的轉換效率、功耗小的逆變器單元1。
如圖1所示,在正極母線10的正極上板部16設置有與功率模組3連接的上側正極連接部(連接部)11,在正極下板部17設置有與電容器模組2連接的下側正極連接部(連接部)12。同樣,在負極母線20的負極上板部26設置有與功率模組3連接的上側負極連接部(連接部)21,在負極下板部27設置有與電容器模組2連接的下側負極連接部(連接部)22。即,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分別具有與功率模組3連接的連接部11、21和與電容器模組2連接的連接部12、22。
如圖3所示,功率模組3的正極側端子3p和負極側端子3n的上下方向位置相互錯開。另外,多個正極側端子3p彼此的上下方向位置相互一致,多個負極側端子3n彼此的上下方向位置相互一致。正極母線10的上側正極連接部11跨多個正極側端子3p而連接。同樣地,負極母線20的上側負極連接部21跨多個負極側端子3n而連接。
電容器模組2的正極側端子2p和負極側端子2n的上下方向位置相互錯開。另外,多個正極側端子2p彼此的上下方向位置相互一致,多個負極側端子2n彼此的上下方向位置相互一致。正極母線10的下側正極連接部12跨多個正極側端子2p而連接。同樣地,負極母線20的下側負極連接部22跨多個負極側端子2n而連接。
圖4是上側正極連接部11及上側負極連接部21的放大示意圖。
正極母線10的上側正極連接部11與功率模組3的正極側端子3p在上下方向上相對配置,經由焊接部W相互焊接連接。同樣地,負極母線20的上側負極連接部21與功率模組3的負極側端子3n在上下方向上相對配置,經由焊接部W相互焊接連接。
根據本實施方式,上側正極連接部11和上側負極連接部21在上下方向上層疊配置,前端位置相互一致。即,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在與功率模組3連接的連接部11、21中也在板厚方向上相互重疊,在連接部11、21中也能夠抑制寄生電感。
圖5是下側正極連接部12及下側負極連接部22的放大示意圖。
正極母線10的下側正極連接部12與電容器模組2的正極側端子2p在上下方向上相對配置,經由焊接部W相互焊接連接。同樣地,負極母線20的下側負極連接部22與電容器模組2的負極側端子2n在上下方向上相對配置,經由焊接部W相互焊接連接。
根據本實施方式,下側正極連接部12和下側負極連接部22在上下方向上層疊配置,前端位置相互一致。即,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在與電容器模組2的連接部12、22中也在板厚方向上相互重疊,在連接部12、22中也能夠抑制寄生電感。
在本實施方式中,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在與功率模組3連接的連接部11、21和與電容器模組2連接的連接部12、22中都相互重疊。由此,能夠進一步減小作為整體的寄生電感。但是,只要在與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中的任一方的連接部中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重疊,就能夠在抑制寄生電感方面得到一定的效果。即,只要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在與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中的至少一方連接的連接部中在板厚方向上相互重疊,就能夠得到一定的效果。
根據本實施方式,正極母線10及負極母線20在連接部11、12、21、22處與從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中的至少一方延伸出的連接端子2p、3p、2n、3n焊接連接。焊接是能夠抑制接合部的厚度方向尺寸大型化的連接方法。根據本實施方式,正極母線10及負極母線20在連接部11、12、21、22處別不易在厚度方向上大型化,能夠在厚度方向上接近配置。由此,能夠有效地抑制連接部11、12、21、22中的寄生電感。
如圖3所示,絕緣紙4被夾在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之間。絕緣紙4配置在正極母線10和負極母線20的主機板部15、25彼此之間、上板部16、26彼此之間以及下板部17、27彼此之間。絕緣紙4可以在這三處分別各配置一張,另外,也可以是以跨越這三處的方式彎折的一張絕緣紙4。由此,即使使正極母線10與負極母線20接近,也能夠確保正極母線10與負極母線20之間的絕緣。結果,能夠提高逆變器單元1的可靠性。
另外,夾在正極母線10與負極母線20之間的部件只要是絕緣性的部件(絕緣部件)即可,其材質沒有限定,例如也可以是成形為板狀或片狀的絕緣性的樹脂部件。
<變形例1> 圖6是能夠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採用的變形例1的負極母線120的連接部122的放大示意圖。
另外,對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構成要素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本變形例的負極母線120主要是連接部122的結構不同。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對負極母線120與電容器模組2的連接部122進行說明。但是,負極母線120與功率模組3的連接部、正極母線110與電容器模組2和功率模組3中的至少一方的連接部也能夠採用同樣的結構。
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正極母線110和電容器模組2的正極側端子102p在上下方向上相對配置。同樣,負極母線120和電容器模組的負極側端子102n在上下方向上相對配置。正極母線110及正極側端子102p配置在比負極母線120及負極側端子102n稍靠上側的位置。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地,本變形例的正極母線110和負極母線120在連接部122處在板厚方向上相互重疊,因此能夠抑制連接部122中的寄生電感。
在負極母線120的連接部122設置有沿厚度方向貫通的緊固孔129。同樣地,在負極側端子102n上設有沿厚度方向貫通的緊固孔102h。螺栓151穿過這些緊固孔129、102h。負極母線120的連接部122通過螺栓151及螺母152緊固在負極側端子102n上。
另一方面,在正極母線110上設有退避孔118。從上下方向觀察,退避孔118與負極母線120及負極側端子102n的緊固孔129、102h重疊。在退避孔118的內部配置有螺栓151的軸部及螺母152。即,在正極母線110上設有避開在負極母線120的緊固中使用的螺栓151及螺母152的退避孔118。根據本變形例,由於正極母線110在退避孔118中避免與螺母152的干涉,因此能夠將正極母線110靠近負極母線120配置,能夠有效地抑制寄生電感。
在本變形例中,說明了從正極母線110的下側插入螺栓151且在正極母線110的上側配置螺母152的情況。但是,也可以從正極母線110的上側插入螺栓151。在這種情況下,退避孔118僅避免與螺栓151干涉。
另外,在正極母線110的連接部具有同樣的結構的情況下,較佳者在負極母線120上設置退避孔。即,較佳者在正極母線110和負極母線120中的一方設置避開用於緊固另一方的螺栓或螺母的退避孔。
根據本變形例,負極母線120的緊固孔129與正極母線110的退避孔118重疊。因此,在緊固孔129的周圍和退避孔118的周圍,能夠使流過負極母線120及正極母線110的電流的狀態接近。由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寄生電感。
<變形例2> 圖7是示意性地示出變形例2的逆變器單元201的縱剖面的說明圖。本變形例的逆變器單元201與上述實施方式相比,主要是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的配置不同,隨之母線組209的結構也不同。
另外,對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構成要素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本變形例的逆變器單元201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具備電容器模組2、功率模組3、母線組209、製冷劑流路8以及收納它們的框體207。
在框體207的內部,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在X軸方向(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對配置。另外,製冷劑流路8層疊配置在功率模組3的下側。母線組209沿著X軸方向(第二方向)延伸,連接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
母線組209具有正極母線210、負極母線220和絕緣紙204。即,逆變器單元201具有正極母線210、負極母線220和絕緣紙204。正極母線210和負極母線220分別為板狀。正極母線210和負極母線220以使板厚方向相互一致且沿板厚方向重疊的狀態在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之間延伸。另外,絕緣紙204被夾在正極母線210和負極母線220之間。
在本變形例中,功率模組3和電容器模組2在X軸方向(第二方向)上並列配置。因此,正極母線210及負極母線220跨過功率模組3及電容器模組2的相對面彼此而配置。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及其變形例,但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的各結構及它們的組合等只是一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能夠進行結構的附加、省略、置換及其他變更。另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實施方式及變形例。
正極母線也可以是與功率模組的正極側端子和電容器模組的正極側端子中的任一方一體的部件。同樣地,負極母線也可以是與功率模組的負極側端子和電容器模組的負極側端子中的任一方一體的部件。
1,201:逆變器單元 2:電容器模組 2a:電容器元件 2b:電容器殼體 2f:側面 2n,2p,3n,3p:連接端子 3:功率模組 3A:冷卻部件 3f:側面 4,204:絕緣紙(絕緣部件) 5:馬達 6:直流電源 7,207:框體 8:製冷劑流路 9,209:母線組 10,110,210:正極母線 11,12,21,22,122:連接部 15:正極主機板部 16:正極上板部 17:正極下板部 20,120,220:負極母線 25:負極主機板部 26:負極上板部 27:負極下板部 30:開關元件 31:逆變器電路 40:馬達單元 41:車輛 102h,129緊固孔 102n:負極側端子 102p:正極側端子 118:退避孔 151:螺栓 152:螺母 W:焊接部
圖1是示意性地示出一實施方式的逆變器單元的縱剖面的說明圖。 圖2是裝設一實施方式的逆變器單元的馬達單元的電路框圖。 圖3是一實施方式的逆變器單元的分解圖。 圖4是一實施方式的母線與功率模組的連接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5是一實施方式的母線與電容器模組的連接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6是變形例1的母線與電容器模組的連接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7是示意性地示出變形例2的逆變器單元的縱剖面的說明圖。
1:逆變器單元
2:電容器模組
2a:電容器元件
2b:電容器殼體
2f:側面
3:功率模組
3A:冷卻部件
3f:側面
4:絕緣紙(絕緣部件)
7:框體
8:製冷劑流路
9:母線組
10:正極母線
11,12,21,22:連接部
15:正極主機板部
16:正極上板部
17:正極下板部
20:負極母線
25:負極主機板部
26:負極上板部
27:負極下板部

Claims (11)

  1. 一種逆變器單元,具有: 功率模組,該功率模組將直流電力轉換為交流電力; 電容器模組,該電容器模組對從直流電源提供的直流電壓進行平滑化;以及 板狀的正極母線及負極母線,該正極母線及負極母線將所述功率模組和所述電容器模組電連接, 所述正極母線和所述負極母線以使板厚方向相互一致且在板厚方向上重疊的狀態在所述功率模組與所述電容器模組之間延伸。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逆變器單元,其中, 所述正極母線和所述負極母線具有與所述功率模組和所述電容器模組中的至少一方連接的連接部, 所述正極母線和所述負極母線在所述連接部處也在板厚方向上相互重疊。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逆變器單元,其中, 所述正極母線及所述負極母線在所述連接部處與從所述功率模組和所述電容器模組延伸出的連接端子中的至少一方焊接連接。
  4.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逆變器單元,其中, 所述正極母線及所述負極母線在所述連接部處通過螺栓及螺母與從所述功率模組和所述電容器模組延伸出的連接端子中的至少一方緊固, 在所述正極母線和所述負極母線中的一方設置有避開在另一方的緊固中使用的所述螺栓或所述螺母的退避孔。
  5. 根據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逆變器單元,其中, 在所述正極母線與所述負極母線之間夾著絕緣部件。
  6. 根據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逆變器單元,其中, 所述功率模組和所述電容器模組在第一方向上層疊配置, 所述正極母線及所述負極母線跨越所述功率模組及所述電容器模組的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側的側部彼此而延伸。
  7. 根據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逆變器單元,其中, 所述功率模組與所述電容器模組彼此相對配置,所述正極母線及所述負極母線跨過所述功率模組和所述電容器模組的相對面彼此配置。
  8. 根據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逆變器單元,其中, 所述功率模組具有絕緣柵型雙極電晶體。
  9. 根據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逆變器單元,其中, 所述功率模組具有場效應電晶體。
  10. . 一種馬達單元,具備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逆變器單元。
  11. 一種車輛,具備根據請求項10所述的馬達單元。
TW111106440A 2021-02-24 2022-02-22 逆變器單元、馬達單元及車輛 TW2022344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7004 2021-02-24
JP2021027004A JP2022128662A (ja) 2021-02-24 2021-02-24 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4434A true TW202234434A (zh) 2022-09-01

Family

ID=83118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6440A TW202234434A (zh) 2021-02-24 2022-02-22 逆變器單元、馬達單元及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28662A (zh)
CN (1) CN115037174A (zh)
TW (1) TW20223443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351516U (zh) * 2023-03-03 2023-07-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CN118231143B (zh) * 2023-03-03 2024-1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器件模组、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28662A (ja) 2022-09-05
CN115037174A (zh) 2022-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22043B2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9425707B2 (en) Inverter device capable of appropriately fixing a power module having a switching element and a smoothing capacitor in a limited region
US9065322B2 (en) Inverter device
US9018807B2 (en) Inverter device
WO2012090667A1 (ja) 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
US10374523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2014090538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3219967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690478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677346B2 (ja) 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
TW202234434A (zh) 逆變器單元、馬達單元及車輛
US11424689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2018098913A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230328938A1 (en) Power module
JP6693348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3826315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13140889A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JP7294058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862282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7935444U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模块及车辆
US20240032265A1 (en) Power card
JP2019193443A (ja) 電力変換装置
WO2021014512A1 (ja) 電力変換器
CN110323951A (zh) 电力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