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2032317A - 折疊式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折疊式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2317A
TW202032317A TW108143039A TW108143039A TW202032317A TW 202032317 A TW202032317 A TW 202032317A TW 108143039 A TW108143039 A TW 108143039A TW 108143039 A TW108143039 A TW 108143039A TW 202032317 A TW202032317 A TW 2020323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tate
portable terminal
display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3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2817B (zh
Inventor
西岡佑
西村剛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寫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寫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寫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2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23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28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281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sliding enclosures, e.g. sliding keyboard or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1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foldable display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47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omprising more than two body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攜帶終端機1具有第一殼體3、第二殼體5。轉動連結部9連結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以可進行藉由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張開而成為平面狀之張開狀態與藉由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閉合而成為向內側折彎狀之閉合狀態。可撓性顯示器107配置成覆蓋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的主面。支撐構件11配置於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間,且具有在可撓性顯示器7成為張開狀態時支撐可撓性顯示器7的平坦支撐面13a。顯示器7具有:接著於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之接著部7a、7b;及可在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間從支撐構件11的平坦支撐面13a離開之非接著部7c。

Description

折疊式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折疊式顯示裝置,尤其關於一種設有可向一對殼體之內側折疊之顯示器的裝置。
近年來,行動電話或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等攜帶終端裝置已廣為普及。尤其在行動電話中,折疊式的終端機已廣為普及。其理由係因為希望在使用時畫面較大,另一方面則希望在攜帶時較小型化之故。此外,在智慧型手機中,亦已提出一種使用了無縫(seamless)顯示器之可折疊之終端機的方案(例如參照發明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發明專利文獻]
發明專利文獻1:日本國際公開第2015/126068號公報
發明專利文獻1的折疊式智慧型手機係採用了雙軸鉸鏈(hinge)。在此情形下,當要進行折疊時,就會變成顯示器的彎折部分從顯示器之原本所在的基準位置往下方鑽入的形狀。為了避開此彎折部分,支撐著顯示器的基底亦需往下方退開。因此,構造變得複雜。
此外,亦已探討了將殼體折疊成Z字形以作為折疊式智慧型手機的課 題。若實現此點,就可在折疊時形成為智慧型手機尺寸,而在展開時則形成為平板(tablet)尺寸,亦即將折疊式的優點發揮至極致。然而,在此情形下,必須實現兼具顯示器之外彎與內彎的構造。
本發明之目的為在折疊式顯示裝置中,將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藉由簡單的構造予以可轉動地連結。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為在折疊式顯示裝置中,使殼體可折疊成Z字形。
以下說明作為用以解決問題的手段之複數個態樣。此等態樣係可視需要任意地組合。
本發明之一觀點的折疊式顯示裝置,係一種複數個殼體以可折疊之方式連結而成的裝置,該折疊式顯示裝置係具備有:第一殼體;第二殼體;轉動連結部;可撓性(flexible)顯示器(display);及支撐構件。
轉動連結部係連結了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以可供進行張開狀態與閉合狀態,該張開狀態係藉由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張開而成為平面狀態者,該閉合狀態係藉由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閉合而成為向內側折彎的狀態者。
顯示器係配置成覆蓋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的一面。
支撐構件係配置於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且具有在顯示器成為張開狀態時支撐顯示器的平坦支撐面。
顯示器係具有:接著部,係接著於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及非接著部,係可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從支撐構件的平坦支撐面離開。
在此裝置中,於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張開的狀態下,顯示器的非接著 部係被支撐構件的平坦支撐面所支撐。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閉合的狀態下,顯示器的非接著部係以從支撐構件的平坦支撐面離開之方式彎折。
在此裝置中,連結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的構造變得簡單。
朝轉動連結部的轉動軸所延伸的方向觀看時,轉動連結部的轉動中心亦可與平坦支撐面一致。
顯示器的非接著部亦可當顯示器成為閉合狀態時,在從平坦支撐面離開的位置彎折。
在此裝置中,於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閉合的狀態下,顯示器的非接著部係以從平坦支撐面往上方離開之方式彎折。
支撐構件亦可具有朝轉動連結部之轉動軸所延伸的方向觀看時,對應於以轉動連結部之轉動中心為中心之圓弧之一部分的第一彎曲面及第二彎曲面。
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亦可分別具有互補地支撐第一彎曲面及第二彎曲面的第三彎曲面及第四彎曲面。
在此裝置中,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於開閉動作中係被支撐構件的彎曲面朝轉動方向被引導。因此,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的開閉動作穩定。
支撐構件亦可具有:第一抵接部,係朝向第一殼體側;及第二抵接部,係朝向第二殼體側。
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亦可分別具有第三抵接部及第四抵接部,該第三抵接部及第四抵接部係在顯示器為張開狀態下相對於第一抵接部與第二抵接部朝轉動方向離開,而當顯示器成為閉合狀態時,則分別抵接於第一抵接部與第二抵接部。
在此裝置中,當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閉合時,第一殼體的第三抵接部與第二殼體的第四抵接部分別抵接於支撐構件的第一抵接部與第二抵接部。因此,支撐構件係被保持為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無法轉動,不易滑移。
折疊式顯示裝置亦可更具備第一彈性覆蓋構件。第一彈性覆蓋構件亦可固定於第二殼體的第一殼體側端,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從張開狀態轉換為閉合狀態時及閉合狀態下,覆蓋支撐構件的外側。
在此裝置中,在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已閉合的狀態或要閉合之途中的狀態下,係由第一彈性覆蓋構件覆蓋支撐構件的外側。因此,在上述的狀態下操作者不會接觸到支撐構件。
折疊式顯示裝置亦可更具備第二彈性覆蓋構件。第二彈性覆蓋構件係固定於第二殼體的第一殼體側端,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為張開狀態時支撐著顯示器的非接著部。第二彈性覆蓋構件亦可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為閉合狀態時,以彎曲的狀態覆蓋彎折之非接著部的外側。
在此裝置中,係當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成為閉合狀態時,由第二彈性覆蓋構件以彎曲的狀態覆蓋非接觸部。如此,由於第二彈性覆蓋構件會確保非接觸部用的收納空間,因此可將折疊後之狀態下之裝置的厚度縮小。
本發明之另一觀點的折疊式顯示裝置,係一種複數個殼體以可折疊之方式連結而成的裝置,該折疊式顯示裝置係具備:第一殼體;第二殼體;第三殼體;可撓性顯示器;第一轉動連結部;第二轉動連結部;及移動支撐構件。
顯示器係配置成覆蓋第一殼體、第二殼體及第三殼體的一面,且具 有:第一接著部及第二接著部,係分別接著於第一殼體及第三殼體的主要部分;及非接著部,係可在第一接著部與第二接著部之間相對於第一殼體、第二殼體及第三殼體離開。
第一轉動連結部係連結了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以可供進行張開狀態與閉合狀態,該張開狀態係藉由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張開而使顯示器成為平面狀態者,該閉合狀態係藉由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閉合而成為使顯示器向外側折彎的狀態者。
第二轉動連結部係連結了第二殼體與第三殼體以可供進行張開狀態與閉合狀態,該張開狀態係藉由第二殼體與第三殼體張開而使顯示器成為平面狀態者,該閉合狀態係藉由第二殼體與第三殼體閉合而成為使顯示器向內側折彎的狀態者。
移動支撐構件係以在第二殼體內可朝第一殼體側與第三殼體側移動之方式配置,且接著於非接著部而支撐非接著部的至少一部分以成為平面狀態。
在此裝置中,移動支撐構件係在第二殼體中,支撐顯示器的非接著部以成為平面狀態。在開閉第一殼體、第二殼體、及第三殼體時,支撐滑塊(slider)係在第二殼體內移動。
在此裝置中,係可將殼體折疊成Z字形。
移動支撐構件亦可為支撐滑塊。
折疊式顯示裝置亦可更具備彈推構件,該彈推構件係連結第二殼體與支撐滑塊,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閉合而使顯示器向外側折彎的閉合狀態下,係將支撐滑塊從第一轉動連結部側朝向第二轉動連結部側彈推。
在此裝置中,由於在將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向外彎地閉合時,彈推構件會將支撐滑塊朝向第二轉動連結部側彈推,因此顯示器在第一轉動連結部附近的張力(tension)會變高。結果,抑制顯示器在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外彎部的鬆弛。
第二殼體亦可具有引導部,該引導部係引導支撐滑塊使之可朝第一殼體側與第三殼體側移動。
在此裝置中,由於支撐滑塊在第二殼體內移動時被引導部所引導,因此支撐滑塊的移動穩定。
支撐滑塊亦可朝與第二殼體之與第一殼體及第三殼體之連結方向交叉的方向增長延伸。
在此裝置中,由於支撐滑塊增長延伸,因此顯示器在第二殼體部分被支撐滑塊所支撐的區域會擴大。
折疊式顯示裝置亦可更具備角度調整機構。鏈結(link)構件亦可連結第一殼體與第三殼體,以使相對於第二殼體之第一殼體的角度與第三殼體的角度總是相同。
在此裝置中,係藉由角度調整機構,而在開閉動作的途中,使相對於第二殼體之第一殼體的角度與第三殼體的角度總是相同。
在本發明之折疊式顯示裝置中,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係以簡單的構造可轉動地連結。
在本發明之折疊式顯示裝置中,係可將殼體折疊成Z字形。
1、1A、1B、1C、1D、1E、1F、101、101A、101B、101C、101D、101F:攜帶終端機
3、3A、5B、103A:第一殼體
3a、5a:內側端
3b:第三彎曲面
3e:第三抵接部
5、5A、104:第二殼體
5b:第四彎曲面
5e:第四抵接部
7、161、187:可撓性顯示器
7a、7b:接著部
7c:非接著部
9:轉動連結部
9a、9b:鉸鏈
11、146:支撐構件
13:支撐本體
13a:平坦支撐面
13b:彎曲面
13c:第一彎曲面
13d:第二彎曲面
15:卡止構件
15a:第一溝
15b:第一壁面
15c:第二溝
15d:第二壁面
21:第一支撐構件爪部
22:第二支撐構件爪部
23:第一殼體爪部
24:第二殼體爪部
25:凹部
26:板構件
31:扭力彈簧
31a:捲部
31b、31c:兩端
32:第一磁鐵
33:第二磁鐵
34:第三磁鐵
35:第四磁鐵
37:鉸鏈機構
38:第一轉動構件
39:第二轉動構件
40:柱塞
41:溝
45:縐折構件
45a:排列方向第一端
45b:排列方向第二端
46:支撐構件
104a:框體
104b:空間
105、105A:第三殼體
107、107A:可撓性顯示器
107a:第一接著部
107b:第二接著部
107c:非接著部
107d:固定部
109:第一轉動連結部
111:第二轉動連結部
119A:第一鉸鏈
119B:第二鉸鏈
131:鏈結機構
135a:第一鏈結構件
135b:第二鏈結構件
137a:第一轉動部
139a:第二轉動部
141:連結構件
145:縐折構件
145a:排列方向第一端
145b:排列方向第二端
150:非接著部支撐機構
151:支撐滑塊
153:引導構件
155:彈簧
162:接著層
164:第一補強薄膜
165:第二補強薄膜
171:薄膜
172:引導部
172a:第一引導部
172b:第二引導部
173:帶
174:齒輪
175A:第一鉸鏈
175B:第二鉸鏈
181:攜帶終端機
184:殼體
A:空間
C:轉動中心
F:指
S:空間
第1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立體圖。
第2圖係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側視圖。
第3圖係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側視圖。
第4圖係支撐構件及其周邊的剖面圖。
第5圖係支撐構件及其周邊的剖面圖。
第6圖係支撐構件及其周邊的剖面圖。
第7圖係鉸鏈機構及支撐構件之示意部分俯視圖。
第8圖係第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9圖係第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10圖係第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11圖係第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12圖係第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13圖係第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14圖係第三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15圖係第三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16圖係第三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17圖係第四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18圖係第五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19圖係第六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20圖係第六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21圖係第六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22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俯視圖。
第23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一階段)的立體圖。
第24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一階段)的側視圖。
第25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立體圖。
第26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側視圖。
第27圖係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立體圖。
第28圖係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俯視圖(無可撓性顯示器)。
第29圖係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立體圖(無可撓性顯示器)。
第30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一階段)的立體圖(無可撓性顯示器)。
第31圖係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32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
第33圖係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34圖係顯示一般之可撓性顯示器之翹曲的示意側視圖。
第35圖係第七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36圖係第八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37圖係第八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
第38圖係第八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39圖係第九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40圖係顯示可撓性顯示器與引導部的示意立體圖。
第41圖係第九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
第42圖係第九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43圖係第十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44圖係第十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
第45圖係第十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46圖係第十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47圖係第十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
第48圖係第十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第49圖係第十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 視圖。
第50圖係第十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
第51圖係第十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1、第一實施形態
(1)概略說明
茲使用第1圖至第3圖來說明第一實施形態之攜帶終端機1(折疊式顯示裝置之一例)。第1圖係第一實施形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立體圖。第2圖係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側視圖。第3圖係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側視圖。
攜帶終端機1係可折疊成兩折的裝置,例如為智慧型手機、平板、行動電話、遊戲機、電子書籍終端機。
如第1圖所示,攜帶終端機1係具備第一殼體3、第二殼體5、可撓性顯示器7、轉動連結部9、及支撐構件11。
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係俯視時為矩形的平板狀構件,於俯視時具有大致相同的大小。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係具有內部空間。另外,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係長邊彼此接近。以下,在第1圖中,將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排列的方向設為「排列方向」,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接近之側設為「排列方向內側」,從該處離開之側設為「排列方向外側」。再者,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之長邊所延伸的方向設為「長邊延伸方向」。
另外,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係在內部具備有進行可撓性顯示器7中 之圖像顯示之控制等的控制電路等(未圖示)。
轉動連結部9係連結了第一殼體3之排列方向內側長邊與第二殼體5之排列方向內側長邊。藉此,即能夠進行張開狀態(使用狀態)與閉合狀態(收納狀態),該張開狀態係藉由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張開而成為平面狀態者,該閉合狀態係藉由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閉合而成為向內側折彎的狀態者。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在攜帶終端機1為張開狀態(使用狀態)時,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係配置成使主面彼此成為大致相同面。
如第3圖所示,在攜帶終端機1為閉合狀態(折疊狀態)時,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係配置成使主面彼此互相相向緊貼,且使背面彼此分別朝向外側。
可撓性顯示器7係無縫(無接縫)的一片可撓性顯示器,其係針對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的主面以覆蓋整體之方式安裝。換言之,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係具有支撐可撓性顯示器7之背面整體的大小。可撓性顯示器7係為例如具有高柔軟性之紙狀構造之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等可撓性顯示器。可撓性顯示器7亦可更具備觸控面板(touch panel)。
可撓性顯示器7係伴隨著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的開閉動作張開或折彎。換言之,可撓性顯示器7係在折疊了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之際一起被折疊。
可撓性顯示器7係具有分別接著於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的一對接著部7a、7b。一對接著部7a、7b之間,係形成為未接著於第一殼體3 與第二殼體5的非接著部7c。另外,接著部7a、7b係可撓性顯示器107中分別對應於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之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
支撐構件11係在攜帶終端機1張開的狀態下,用以支撐可撓性顯示器7的中間部分亦即非接著部7c的構件。支撐構件11係配置於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之間,且朝長邊延伸方向增長延伸。支撐構件11係具有當攜帶終端機1成為張開狀態時支撐可撓性顯示器7之非接著部7c的平坦支撐面13a(後述)。另外,非接著部7c係可從支撐構件11的平坦支撐面13a離開。
在此裝置中,不需要用以收納可撓性顯示器7之彎折部之特別的構造。因此,連結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的構造變得簡單。
(2)詳細說明
(2-1)轉動連結部
如第1圖所示,轉動連結部9係具有設於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之兩端部的一對鉸鏈9a、9b。一對鉸鏈9a、9b係單軸鉸鏈,設於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之長邊延伸方向兩端。一對鉸鏈9a、9b係將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連結成可進行第1圖所示的折疊狀態與第2圖所示的平面狀態。
(2-2)支撐構件
茲使用第4圖至第7圖來詳細地說明支撐構件11。第4圖至第6圖係支撐構件及其周邊的剖面圖。第7圖係鉸鏈機構及支撐構件的示意部分俯視圖。
支撐構件11係具有支撐本體13。支撐本體13係延伸為細長狀的構件,具有上側的平坦支撐面13a、與下側的彎曲面13b。當朝轉動連結部9之轉動軸所延伸的方向觀看時,彎曲面13b係具有對應於以轉動連結部9之轉動 中心C為中心之圓弧之一部分的第一彎曲面13c及第二彎曲面13d。
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係具有內側端3a及內側端5a,且配置成使其等覆蓋支撐本體13的彎曲面13b。具體而言,如第4圖所示,內側端3a及內側端5a係確保了朝上方張開以收納支撐本體13之下部的凹處。
內側端3a及內側端5a係具有互補地支撐第一彎曲面13c及第二彎曲面13d各者的第三彎曲面3b及第四彎曲面5b。
支撐構件11係具有設於支撐本體13之兩端的一對卡止構件15。一對卡止構件15係以接近一對鉸鏈9a、9b之長邊延伸方向內側之方式配置。如第4圖及第7圖所示,卡止構件15係具有形成於第一殼體3側的第一溝15a。第一溝15a係具有構成朝向第一殼體3側之鉛直面的第一壁面15b。如第7圖所示,卡止構件15係具有形成於第二殼體5側的第二溝15c。第二溝15c係具有構成朝向第二殼體5側之鉛直面的第二壁面15d。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係分別具有第三抵接部3e及第四抵接部5e。第三抵接部3e及第四抵接部5e係在可撓性顯示器7為張開狀態下,以相對於第一壁面15b與第二壁面15d朝轉動方向離開之方式配置。
當可撓性顯示器7成為閉合的狀態時,第三抵接部3e及第四抵接部5e即分別抵接於第一壁面15b及第二壁面15d。藉此,支撐構件11即會被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朝轉動方向夾緊,因此,相對於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朝轉動方向被固定。
另外,如第4圖所示,在朝轉動連結部9之轉動軸所延伸的方向(與長邊延伸方向一致)觀看時,轉動連結部9的轉動中心C(亦即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之折疊動作的中心),係與支撐構件11的平坦支撐面13a一致。
(2-3)可撓性顯示器
當可撓性顯示器7成為折彎的狀態時,如第6圖所示,可撓性顯示器7的非接著部7c即在從平坦支撐面13a離開的位置彎折。如此,由於非接著部7c的曲率半徑成為較大的狀態,因此張力降低。因此,即使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的折彎次數增加,可撓性顯示器7的彎折部亦不易產生損傷或劣化。
(3)開閉動作
在第4圖中,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係形成為朝預定的一方向延伸而張開的狀態,可撓性顯示器7亦朝預定的一方向延伸而形成為平面形狀。具體而言,可撓性顯示器7的非接著部7c係被支撐本體13的平坦支撐面13a從下方支撐著。此時,第一殼體3的內側端3a與第二殼體5的內側端5a係彼此朝排列方向抵接著,因此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不會再更進一步地張開。此外,支撐構件11係被內側端3a與內側端5a所覆蓋著,亦即未露出於下方。
在第5圖中,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係形成為折彎途中狀態,第三彎曲面3b滑動於第一彎曲面13c,而第四彎曲面5b滑動於第二彎曲面13d。如此,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係在開閉動作中被支撐構件11的彎曲面13b朝轉動方向引導。因此,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的開閉動作穩定。
此時,可撓性顯示器7的非接著部7c係以從支撐本體13之平坦支撐面13a朝上方離開之方式彎折。
在第6圖中,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形成為已閉合的折疊狀 態。具體而言,可撓性顯示器7的非接著部7c,係以從支撐構件11之支撐本體13之平坦支撐面13a朝上方離開之方式彎折。
(4)第一變形例
茲使用第8圖至第10圖來說明第一變形例作為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8圖係第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9圖係第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10圖係第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另外,以下之第一至第六變形例之基本的構造係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因此,共通點予以簡化或省略。
在第一變形例中,係說明在將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折疊的狀態下,使支撐構件11成為無法轉動的構造。
在第8圖中,攜帶終端機1A係張開後的使用狀態。
支撐構件11係在上部側方具有朝排列方向兩側突出的第一支撐構件爪部21及第二支撐構件爪部22。再者,第一殼體3係具有在第二殼體5側的下部朝上方突出的第一殼體爪部23。第二殼體5係具有在第一殼體3側的下部朝上方突出的第二殼體爪部24。
如第9圖所示,當攜帶終端機1A逐漸折疊時,第一殼體爪部23即從下方接近第一支撐構件爪部21,第二殼體爪部24即從下方接近第二支撐構件爪部22。
如第10圖所示,當攜帶終端機1A被折疊時,第一殼體爪部23即於下方抵接於第一支撐構件爪部21,第二殼體爪部24即從下方接近第二支撐構件爪部22。結果,支撐構件11成為相對於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無法轉動。
(5)第二變形例
茲使用第11圖至第13圖說明第二變形例以作為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11圖係第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12圖係第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13圖係第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在第二變形例中,係說明在將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折疊的狀態下,使作業者不會接觸到支撐構件11的構造。
在第11圖中,攜帶終端機1B係張開後的使用狀態。
攜帶終端機1B係具有板(plate)構件26(第一彈性覆蓋構件的一例)。板構件26係在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從張開狀態轉換為閉合狀態時及在閉合狀態下,覆蓋支撐構件11之外側(圖下側)的構件。
具體而言,第一殼體3係在下部具有朝排列方向延伸而向第二殼體5側開口的凹部25。凹部25亦朝長邊延伸方向增長形成。
凹部25係以可供板構件26移動之方式配置。板構件26係朝排列方向及長邊延伸方向延伸之矩形的構件。板構件26的第二殼體5側端部,係固定於第二殼體5。板構件26係具有可撓性的性質。
如第12圖所示,當攜帶終端機1B逐漸折疊時,板構件26即從凹部25被拉出。此時,板構件26係成為彎曲的形狀而覆蓋著支撐構件11的下部。
如第13圖所示,當攜帶終端機1B被折疊時,板構件26即形成彎曲的形狀而成為覆蓋了支撐構件11之下部的狀態。結果,使用者不會接觸到支撐構件11。
(6)第三變形例
茲使用第14圖至第16圖來說明第三變形例作為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14圖係第三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15圖係第三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16圖係第三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在第三變形例中,係說明在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折疊的狀態下,使支撐構件11成為無法轉動的構造。
在第14圖中,攜帶終端機1C係張開後的使用狀態。
在支撐構件11的卡止構件15中,係固定有扭力彈簧31的捲部31a。扭力彈簧31係兩端31b、31c分別固定於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
如第15圖所示,當攜帶終端機1C逐漸折疊時,扭力彈簧31即會逐漸變形。
如第16圖所示,當攜帶終端機1C被折疊時,扭力彈簧31更進一步變形。在此狀態下,支撐構件11係藉由扭力彈簧31而成為相對於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無法轉動。
(7)第四變形例
茲使用第17圖來說明第四變形例以作為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17圖係第四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在第四變形例中,係說明在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折疊的狀態或張開的狀態下,能夠維持其姿勢的構造。
在第17圖中,攜帶終端機1D係折疊途中的狀態。
在第一殼體3之排列方向外側的主面,係設有第一磁鐵32。在第二殼 體5之排列方向外側的主面,係設有第二磁鐵33。當攜帶終端機1D被折疊時,第一磁鐵32與第二磁鐵33即抵接,從而維持攜帶終端機1D的折疊狀態。另外,磁鐵的一方亦可為強磁性材料。
在第一殼體3之排列方向內側的前端,係設有第三磁鐵34。在第二殼體5之排列方向內側的前端,係設有第四磁鐵35。當攜帶終端機1D張開時,第三磁鐵34與第四磁鐵35即抵接,從而維持攜帶終端機1D的平面狀態。另外,磁鐵的一方亦可為強磁性材料。
另外,使用了磁鐵之第一殼體3及第二殼體5的固定方式,亦可僅使用於折疊狀態及張開狀態的一方。
(8)第五變形例
茲使用第18圖來說明第五變形例以作為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18圖係第五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在第五變形例中,係說明在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折疊的狀態或張開的狀態下,能夠維持其姿勢的構造。
在第18圖中,攜帶終端機1E係折疊途中的狀態。
轉動連結部9的鉸鏈機構37係具有第一轉動構件38與第二轉動構件39。第一轉動構件38係具有被彈簧(未圖示)之力所彈推之狀態的柱塞(plunger)40。第二轉動構件39係具有位於朝轉動方向離開180度之位置的一對溝41(僅圖示一方)。
當柱塞40進入溝41內時,若欲使之轉動的力為預定值以下,則第一轉動構件38與第二轉動構件39相對於彼此不會轉動。因此,會分別維持第一殼體3與第二殼體5的折疊狀態及張開狀態。
(9)第六變形例
茲使用第19圖至第21圖來說明第六變形例以作為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19圖係第六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20圖係第六變形例的攜帶終端機(折疊途中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21圖係第六變形例的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在第六變形例中,係說明使攜帶終端機之厚度減少的構造。
在第19圖中,攜帶終端機1F係張開後的使用狀態。
第一殼體3A係其長邊延伸方向兩端在第二殼體5A側朝向第二殼體5A側延伸而轉動自如地連結,而其排列方向內側長邊則以從第二殼體5A的排列方向內側長邊朝排列方向離開之方式配置。
攜帶終端機1F係具有縐折構件45(移動支撐構件、第二彈性覆蓋構件的一例)。縐折構件45係配置於第二殼體5A的第二殼體側長邊。縐折構件45係在第一殼體3A與第二殼體5A為張開狀態時支撐著可撓性顯示器7的非接著部7c,而在第一殼體3A與第二殼體5A從張開狀態轉換為閉合狀態時及在閉合狀態下,以彎曲的狀態覆蓋彎折之非接著部7c的外側。
具體而言,縐折構件45係從第二殼體5A的排列方向內側長邊更朝第一殼體3A側延伸,且從下方支撐著可撓性顯示器7的非接著部7c。縐折構件45係以排列方向第一端45a抵接或接近第二殼體5A之排列方向內側端部之方式被支撐著,且以排列方向第二端45b抵接或接近第一殼體5B之排列方向內側長邊之方式被支撐著。
第一殼體3A係在排列方向內側的下部具有側視觀察時具有傾斜之支撐 面的支撐構件46。
如第20圖所示,當攜帶終端機1F逐漸折疊時,可撓性顯示器7的非接著部7c即逐漸彎折。此時,縐折構件45係其排列方向第二端45b被支撐於支撐構件46的斜面,同時以覆蓋著可撓性顯示器7之非接著部7c的狀態逐漸彎曲。
如第21圖所示,當攜帶終端機1F被折疊時,可撓性顯示器7的非接著部7c即成為最彎折的狀態,再者,會以縐折構件45覆蓋著非接著部7c的狀態維持。此時,縐折構件45的排列方向第二端45b係被支撐於支撐構件46的斜面。此外,在此時間點,縐折構件45的排列方向第一端45a係從第二殼體5A的排列方向內側端部離開。
在此實施形態中,於折疊狀態下,縐折構件45係落入第一殼體3A的厚度範圍內,不會增加攜帶終端機1F的厚度。此外,藉由縐折構件45,確保了收納可撓性顯示器7之非接著部7c之彎折狀態的空間S,而該空間S更被縐折構件45所覆蓋著。
由於如第21圖所示被收納於空間S中,使得非接著部7c的曲率半徑成為較大的狀態,因此張力降低。因此,即使第一殼體3A與第二殼體5A的折彎次數增加,可撓性顯示器7的彎折部亦不易產生損傷或劣化。
再者,在此實施形態中,並未於第二殼體5A之排列方向內側的背面側設有突出部分等,而維持著平坦的面。
另外,亦可使用可彈性變形的其他構件(例如橡膠構件)以取代縐折構件。
2、第二實施形態
(1)概略說明
茲使用第22圖至第27圖來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之攜帶終端機101(折疊式顯示裝置之一例)。第22圖係第二實施形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俯視圖。第23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一階段)的立體圖。第24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一階段)的側視圖。第25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立體圖。第26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側視圖。第27圖係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立體圖。
攜帶終端機101係可折疊為三折(Z字形)的裝置,例如為智慧型手機、平板、行動電話、遊戲機、及電子書籍終端機。
攜帶終端機101係具備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第三殼體105、可撓性顯示器107、第一轉動連結部109、及第二轉動連結部111。
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第三殼體105係俯視觀察時為矩形的平板狀構件,於俯視觀察時具有大致相同的大小。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具有內部空間。另外,第一殼體103與第二殼體104係長邊彼此接近著,而第二殼體104與第三殼體105係長邊彼此接近著。以下,在第22圖中,將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排列的方向設為「排列方向」,例如從第一殼體103或第三殼體105觀看時將第二殼體104側設為「排列方向內側」,且將從該處離開之側設為「排列方向外側」。再者,將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之長邊所延伸的方向設為「長邊延伸方向」。
第一轉動連結部109係連結了第一殼體103的排列方向內側長邊與第二殼體104之一方的長邊。藉此,即可進行張開狀態(使用狀 態)與閉合狀態(收納狀態),該張開狀態係藉由第一殼體103與第二殼體104張開而成為平面狀態者,該閉合狀態係藉由第一殼體103與第二殼體104閉合而成為向外側折彎的狀態者。
第二轉動連結部111係連結了第二殼體104之另一方的長邊與第三殼體105的排列方向內側長邊。藉此,即可進行張開狀態(使用狀態)與閉合狀態(收納狀態),該張開狀態係藉由第二殼體104與第三殼體105張開而成為平面狀態者,該閉合狀態係藉由第二殼體104與第三殼體105閉合而成為向內側折彎的狀態者。
第一轉動連結部109係具有設於第一殼體103與第二殼體104之兩端部的一對鉸鏈。第二轉動連結部111係具有設於第二殼體104與第三殼體105之兩端部的一對鉸鏈。
如第22圖所示,在攜帶終端機101已展開為平面狀的狀態(使用狀態)時,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配置成使主面彼此成為大致相同面。
如第27圖所示,攜帶終端機101為折疊狀態時,第一殼體103與第二殼體104係配置成使背面彼此互相相向緊貼,而第二殼體104與第三殼體105係配置成使主面彼此互相相向緊貼。
可撓性顯示器107係無縫(無接縫)的一片可撓性顯示器,其係針對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的主面以覆蓋整體之方式安裝。換言之,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具有支撐可撓性顯示器107之背面整體的大小。可撓性顯示器107係為例如具有高柔軟性之紙狀構造之有機EL等可撓性顯示器。可撓性顯示器107亦可更具 備觸控面板。
可撓性顯示器107係追隨著例如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的開閉動作而張開或折彎。可撓性顯示器107係在折疊狀態下於第一殼體103與第二殼體104之間向外側折彎,且於第二殼體104與第三殼體105之間向內側折彎。
可撓性顯示器107係以覆蓋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之主面之方式配置。可撓性顯示器107係具有:第一接著部107a及第二接著部107b,係分別對應且又接著於第一殼體103及第三殼體105;及非接著部107c,雖對應但未接著於第二殼體104。另外,第一接著部107a及第二接著部107b係在可撓性顯示器107中分別對應於第一殼體103及第三殼體105之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
(2)開閉動作
在第22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形成為張開的狀態,而可撓性顯示器107係形成為平面形狀。
在第23圖及第24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在折彎途中第一階段。
在第25圖及第26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在折彎途中第二階段。
在第27圖中,係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形成為閉合後的折疊狀態。
(3)非接著部支撐機構
茲使用第28圖至第33圖來說明非接著部支撐機構150。第28圖係攜帶 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俯視圖(無可撓性顯示器)。第29圖係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立體圖(無可撓性顯示器)。第30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一階段)的立體圖(無可撓性顯示器)。第31圖係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32圖係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第33圖係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如第28圖至第30圖所示,非接著部支撐機構150主要具有支撐滑塊151、及引導構件153。
支撐滑塊151(移動支撐構件的一例)係接著於非接著部107c而支撐非接著部107c的至少一部分使之成為平面狀態的構件。支撐滑塊151係於將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開閉時,在第二殼體104內朝排列方向移動。
具體而言,支撐滑塊151係朝長邊延伸方向增長延伸的板構件。藉由此構造,在可撓性顯示器107之第二殼體104的部分中被支撐於支撐滑塊151的區域即擴大。
引導構件153係在第二殼體104中,引導支撐滑塊151使之可在第一殼體103側與第三殼體105側之間移動。因此,支撐滑塊151的移動穩定。
具體而言,第二殼體104係具有矩形的框體104a、及框體104a內的空間104b。空間104b係用以容許支撐滑塊151之移動的空間。在空間104b內,引導構件153係朝排列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細小的板構件,其嵌合於支撐滑塊151之兩面的複數個溝。藉此,支撐滑塊151不會從第二殼體104脫落, 而可朝排列方向移動。
如第28圖所示,非接著部支撐機構150更具有彈簧155。彈簧155係連結第二殼體104與支撐滑塊151,在第一殼體103與第二殼體104閉合而使可撓性顯示器107向外側彎折的閉合狀態下,係將支撐滑塊151從第一轉動連結部109側朝向第二轉動連結部111側彈推。因此,可撓性顯示器107在第一轉動連結部109附近的張力會變高。結果,抑制可撓性顯示器107在外彎部的鬆弛。
茲使用第31圖至第33圖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在第31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形成為張開的狀態,可撓性顯示器107係形成為平面形狀。
在第32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在折彎途中階段。此時,雖會從第一轉動連結部109中之可撓性顯示器107的外側彎折部產生對於非接著部107c拉伸之力的作用,但由於彈簧155朝相反側彈推著支撐滑塊151及非接著部107c,因此在可撓性顯示器107的外側彎折部分不會產生鬆弛。另外,彈簧係可予以省略。
在第33圖中,係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形成為閉合後的折疊狀態。此時在可撓性顯示器107的外側彎折部分亦不會產生鬆弛。
(4)鏈結機構
攜帶終端機101更具有鏈結機構131(角度調整機構的一例)。鏈結機構131係用以使相對於第二殼體104之第一殼體103的角度與第三殼體105的角度總是成為相同的機構。
鏈結機構131係具有第一鏈結構件135a、及第二鏈結構件135b。第一鏈結構件135a及第二鏈結構件135b係以使相對於第二殼體104之第一殼體103的角度與第三殼體105的角度總是成為相同之方式連結第一殼體103與第三殼體105。
具體而言,第一鏈結構件135a係一端藉由第一轉動部137a對應地連結至在第一殼體103之長邊延伸方向端部中較第一轉動連結部109更靠排列方向外側的位置。再者,第一鏈結構件135a係另一端藉由第二轉動部139a對應地連結至在第二殼體104之長邊延伸方向端部中較第二轉動連結部111更靠排列方向內側的位置。
第二鏈結構件135b係與第一鏈結構件135a相同。
鏈結機構131係具有連結構件141。連結構件141係連結了第一鏈結構件135a與第二鏈結構件135b。具體而言,連結構件141係朝長邊延伸方向延伸之細小的板。
如第23圖至第27圖所示,藉由鏈結機構131,而使相對於第二殼體104之第一殼體103的角度與第三殼體105的角度總是成為相同。
因此,在可撓性顯示器7的折疊動作中之推出量與拉入量會變成相同。結果,不會在可撓性顯示器7產生大的壓縮應力或拉伸應力。
再者,藉由鏈結機構131,可使第一殼體103與第二殼體104、再者第二殼體104與第三殼體105只能朝所意圖的方向折彎。
(5)第七變形例
茲使用第34圖及第35圖來說明第七變形例以作為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34圖係顯示一般之可撓性顯示器之翹曲的示意側視圖。第35圖係第 七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另外,以下的第七至第十二變形例的基本構造係與第二實施形態相同。因此,共通點予以簡化或省略。
在第一實施形態中係藉由支撐構件11,而在第二實施形態中則係藉由支撐滑塊151支撐了可撓性顯示器107的非接著部107c。較佳為減少藉由此等構件的支撐面積或去除支撐本身。
另一方面,若要如上所述減少可撓性顯示器107的支撐面積或去除支撐,可考慮下述問題。如第34圖所示,作為一般的說明,會有如下的情形:當在攜帶終端機181中被殼體184所支撐的可撓性顯示器187(具有觸控面板)較薄時,若下側無支撐構件,如圖所示會因為指F的操作而翹曲。在此情形下,可撓性顯示器187會因為翹曲而受到損傷。此外,外觀上亦不理想。
因此,在第35圖所示的第七變形例中,攜帶終端機101A係藉由具有某程度厚度的補強薄膜來挾持可撓性顯示器,從而增大整體的厚度。此時,可確保即使產生壓力作用亦不會撓曲的剛性。
另外,於可撓性顯示器在轉動連結部分彎折之際,為使拉伸或壓縮的力不會作用於可撓性顯示器,補強薄膜較佳為相同的厚度。
具體而言,在攜帶終端機101A中,係於第二殼體104A之上設有可撓性顯示器161。在可撓性顯示器161的兩面,係隔著接著層162、163分別接著有第一補強薄膜164與第二補強薄膜165。
藉此,縱使存在可撓性顯示器161之下方的空間A,指F按壓可撓性顯示器161亦不易產生翹曲。
此變形例在第一實施形態中亦具功效。
(6)第八變形例
茲使用第36圖至第38圖來說明第八變形例以作為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36圖係第八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37圖係第八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第38圖係第八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此實施形態係在第二殼體104中,於可撓性顯示器107之非接著部107c的下方不會形成空間或空間變得較小的構造。結果,將不需要支撐滑塊。
具體而言,攜帶終端機101B係在第二殼體104的內部具有無端的薄膜171(移動支撐構件的一例)。薄膜171係一部分固定於屬於可撓性顯示器107之非接著部107c之一部分的固定部107d。在薄膜171、第二殼體104的內部,伴隨著非接著部107c之排列方向的移動,一面旋轉一面移動。
茲使用第36圖至第38圖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在第36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形成為張開的狀態,而可撓性顯示器107係形成為平面形狀。在此狀態下,係由薄膜171從下方支撐著可撓性顯示器107的非接著部107c。
在第37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在折彎途中階段。此時,薄膜171係一面被可撓性顯示器107的非接著部107c拉伸,一面旋轉同時朝排列方向移動於第二殼體104內。
在第38圖中,係形成為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已閉合的折疊狀態。
(7)第九變形例
茲使用第39圖至第42圖來說明第九變形例以作為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39圖係第九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40圖係顯示可撓性顯示器與引導部的示意立體圖。第41圖係第九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第42圖係第九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如第39圖及第40圖所示,攜帶終端機101C係具有引導部172。引導部172係設於第二殼體104。具體而言,引導部172係作為第一引導部172a及第二引導部172b被設於第二殼體104之長邊延伸方向兩端,朝排列方向引導著可撓性顯示器107的非接著部107c。更具體而言,引導部172係覆蓋了非接著部107c之長邊延伸方向兩端的上側。
茲使用第39圖至第41圖更詳細地說明。
在第39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形成為張開的狀態,可撓性顯示器107係形成為平面形狀。
在第40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在折彎途中階段。此時,可撓性顯示器107的非接著部107c係一面被引導部172引導一面朝排列方向移動。
在第41圖中,係形成為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已閉合的折疊狀態。
(8)第十變形例
茲使用第43圖至第45圖來說明第十變形例以作為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43圖係第十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 圖。第44圖係第十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第45圖係第十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在第43圖中,攜帶終端機101D係張開後的使用狀態。換言之,第一殼體103A、第二殼體104A及第三殼體105A係形成為張開的狀態,而可撓性顯示器107A係形成為平面形狀。
第三殼體105A係長邊延伸方向兩端在第二殼體104A側朝向第一殼體103A延伸而轉動自如地連結,且排列方向長邊係以從第二殼體104A之排列方向內側長邊朝排列方向離開之方式配置。
攜帶終端機101D係具有縐折構件145。縐折構件145係從第二殼體104A更朝第三殼體105A側延伸,且從下方支撐著可撓性顯示器107的非接著部107c。縐折構件145係以排列方向第一端145a抵接或接近第二殼體104A之長邊之方式被支撐著,且以排列方向第二端145b抵接或接近第三殼體105A之排列方向內側長邊之方式被支撐著。
第三殼體105A係在排列方向內側的下部具有側視時具有傾斜之支撐面的支撐構件146。
如第44圖所示,當攜帶終端機101D逐漸折疊時,可撓性顯示器107的非接著部107c即在第二殼體104A與第三殼體105A之間逐漸彎折。此時,縐折構件145係排列方向第二端145b一面被支撐於支撐構件146的斜面,一面以覆蓋著可撓性顯示器107之非接著部107c之彎折部的狀態逐漸彎折。
如第45圖所示,當攜帶終端機101D被折疊時,可撓性顯示器107之非接著部107c即成為最彎折的狀態,再者,以縐折構件145覆蓋著非接著部7c 的狀態維持。另外,縐折構件145的排列方向第二端145b,係被支撐於支撐構件146的斜面。此外,在此時間點,縐折構件145之排列方向第一端145a係從第三殼體105A的長邊離開。
在此實施形態中,於折疊狀態下,縐折構件145係落入第三殼體105A的厚度範圍內,不會增加終端機的厚度。此外,藉由縐折構件145,確保收納可撓性顯示器107之非接著部107c之彎折狀態的空間S,而該空間更被縐折構件145所覆蓋著。
由於如第45圖所示被收納於空間S中,使得非接著部107c的曲率半徑成為較大的狀態,因此張力降低。因此,即使第二殼體104A與第三殼體105A的折彎次數增加,可撓性顯示器107的彎折部亦不易產生損傷或劣化。
再者,在此實施形態中,並未於第二殼體104A之排列方向內側的背面側(圖上側)設有突出部分等,而維持著平坦的面。綜上所述,可將折疊時之攜帶終端機101D的厚度整體縮小。
另外,亦可使用可彈性變形的其他構件(例如橡膠構件)以取代縐折構件。
(9)第十一變形例
茲使用第46圖至第48圖來說明第十一變形例以作為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46圖係第十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47圖係第十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第48圖係第十一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圖。
攜帶終端機101E係具有無端的帶(belt)173(角度調整機構的一例)。帶173係掛繞於第一鉸鏈119A及第二鉸鏈119B。第一鉸鏈119A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連結於第一殼體103的構件。第二鉸鏈119B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連結於第三殼體105的構件。
藉由帶173進行調整以使第一鉸鏈119A及第二鉸鏈119B的轉動角度(亦即相對於第二殼體104之第一殼體103及第三殼體105的角度)成為相同。藉此,使在可撓性顯示器107的折疊動作中之推出量與拉入量變成相同。結果,不會在可撓性顯示器107產生大的壓縮應力或拉伸應力。
茲使用第46圖至第48圖更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在第46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形成為張開的狀態,而可撓性顯示器107係形成為平面形狀。
在第47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在折彎途中階段。藉由帶173進行調整以使相對於第二殼體104之第一殼體103及第三殼體105的角度成為相同。藉此,在可撓性顯示器107的折疊動作中之推出量與拉入量變成相同。
在第48圖中,係形成為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已閉合的折疊狀態。
(10)第十二變形例
茲使用第49圖至第51圖來說明第十二變形例以作為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第49圖係第十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張開後的平面狀態)的示意側視圖。第50圖係第十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彎途中第二階段)的示意側視圖。第51圖係第十二變形例之攜帶終端機(折疊狀態)的示意側視 圖。
攜帶終端機101F係在第二殼體104的側方具有朝排列方向排列的複數個齒輪174(角度調整機構的一例)。複數個齒輪174係彼此咬合,而兩端的齒輪174係咬合於設在第一鉸鏈175A及第二鉸鏈175B的齒輪。第一鉸鏈175A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連結於第一殼體103的構件。第二鉸鏈175B係以無法轉動之方式連結於第三殼體105的構件。
藉由複數個齒輪174進行調整以使第一鉸鏈175A及第二鉸鏈175B的旋轉角度(亦即相對於第二殼體104之第一殼體103及第三殼體105的角度)成為相同。藉此,使在可撓性顯示器107的折疊動作中之推出量與拉出量變成相同。結果,不會在可撓性顯示器107產生大的壓縮應力或拉伸應力。
茲使用第49圖至第51圖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在第49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形成為張開的狀態,而可撓性顯示器107係形成為平面形狀。
在第50圖中,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係在折彎途中階段。藉由複數個齒輪174進行調整以使相對於第二殼體104之第一殼體103及第三殼體105的角度成為相同。藉此,使在可撓性顯示器107的折疊動作中之推出量與拉入量變成相同。
在第51圖中,係形成為第一殼體103、第二殼體104及第三殼體105已閉合的折疊狀態。
3、其他實施形態
綜上雖已說明了本發明的複數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 施形態,在不脫離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尤其本說明書所載之複數個實施形態及變形例係可視需要而任意地組合。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可廣泛地應用於折疊式顯示裝置上。
3:第一殼體
3a、5a:內側端
3b:第三彎曲面
5:第二殼體
5b:第四彎曲面
5e:第四抵接部
7a、7b:接著部
7c:非接著部
11:支撐構件
13:支撐本體
13a:平坦支撐面
13b:彎曲面
15c:第二溝
C:轉動中心

Claims (11)

  1. 一種折疊式顯示裝置,係複數個殼體以可折疊之方式連結而成者,該折疊式顯示裝置係具備有:
    第一殼體;
    第二殼體;
    轉動連結部,係連結了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以可供進行張開狀態與閉合狀態,該張開狀態係藉由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張開而成為平面狀態者,該閉合狀態係藉由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閉合而成為向內側折彎的狀態者;
    可撓性顯示器,係配置成覆蓋前述第一殼體及前述第二殼體的一面;及
    支撐構件,係配置於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之間,且具有在前述顯示器成為張開狀態時支撐前述顯示器的平坦支撐面;
    前述顯示器係具有:接著部,係接著於前述第一殼體及前述第二殼體;及非接著部,係可在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之間從前述支撐構件的前述平坦支撐面離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折疊式顯示裝置,在朝前述轉動連結部的轉動軸所延伸的方向觀看時,前述轉動連結部的轉動中心係與前述平坦支撐面一致;
    前述顯示器的前述非接著部係當前述顯示器成為閉合狀態時,在從前述平坦支撐面離開的位置彎折。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前述支撐 構件係具有在朝轉動連結部之轉動軸所延伸的方向觀看時,對應於以前述轉動連結部之轉動中心為中心之圓弧之一部分的第一彎曲面及第二彎曲面;
    前述第一殼體及前述第二殼體係分別具有互補地支撐前述第一彎曲面及前述第二彎曲面的第三彎曲面及第四彎曲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前述支撐構件係具有:第一抵接部,係朝向前述第一殼體側;及第二抵接部,係朝向前述第二殼體側;
    前述第一殼體及前述第二殼體係分別具有第三抵接部及第四抵接部,該第三抵接部及第四抵接部係在前述顯示器為張開狀態下相對於前述第一抵接部與前述第二抵接部朝轉動方向離開,而當前述顯示器成為閉合狀態時,則分別抵接於前述第一抵接部與前述第二抵接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折疊式顯示裝置,更具備第一彈性覆蓋構件,該第一彈性覆蓋構件係固定於前述第二殼體的前述第一殼體側端,在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從張開狀態轉換為閉合狀態時及在閉合狀態下,覆蓋前述支撐構件的外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中任一項所述之折疊式顯示裝置,更具備第二彈性覆蓋構件,該第二彈性覆蓋構件係固定於前述第二殼體的前述第一殼體側端,在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為張開狀態時支撐著前述顯示器的前述非接著部,而在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為閉合狀態時,以彎曲的狀態覆蓋彎折之前述非接著部的外側。
  7. 一種折疊式顯示裝置,係複數個殼體以可折疊之方式連結而成者,該折 疊式顯示裝置係具備:
    第一殼體;
    第二殼體;
    第三殼體;
    可撓性顯示器,係具有:第一接著部及第二接著部,係配置成覆蓋前述第一殼體、前述第二殼體及前述第三殼體的一面,且分別接著於前述第一殼體及前述第三殼體的主要部分;及非接著部,係可在前述第一接著部與前述第二接著部之間相對於前述第一殼體、前述第二殼體及前述第三殼體離開;
    第一轉動連結部,係連結了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以可供進行張開狀態與閉合狀態,該張開狀態係藉由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張開而使前述顯示器成為平面狀態者,該閉合狀態係藉由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閉合而成為使前述顯示器向外側折彎的狀態者;
    第二轉動連結部,係連結了前述第二殼體與前述第三殼體以可供進行張開狀態與閉合狀態,該張開狀態係藉由前述第二殼體與前述第三殼體張開而使前述顯示器成為平面狀態者,該閉合狀態係藉由前述第二殼體與前述第三殼體閉合而成為使前述顯示器向內側折彎的狀態者;及
    移動支撐構件,係以在前述第二殼體內可朝前述第一殼體側與前述第三殼體側移動之方式配置,且接著於前述非接著部而支撐前述非接著部的至少一部分使之成為平面狀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前述移動支撐構件係支撐滑塊;
    該折疊式顯示裝置更具備彈推構件,該彈推構件係連結前述第二殼體與前述支撐滑塊,在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二殼體閉合而使前述顯示器向外側折彎的閉合狀態下,係將前述支撐滑塊從前述第一轉動連結部側朝向前述第二轉動連結部側彈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前述第二殼體係具有引導部,該引導部係引導前述支撐滑塊使之可朝前述第一殼體側與前述第三殼體側移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或第9項所述之折疊式顯示裝置,其中,前述支撐滑塊係朝與前述第二殼體之與前述第一殼體及前述第三殼體之連結方向交叉的方向增長延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折疊式顯示裝置,更具備角度調整機構,該角度調整機構係連結前述第一殼體與前述第三殼體,以使相對於前述第二殼體之前述第一殼體的角度與前述第三殼體的角度總是相同。
TW108143039A 2018-12-28 2019-11-27 折疊式顯示裝置 TWI8128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8516 2018-12-28
JP2018248516A JP6917973B2 (ja) 2018-12-28 2018-12-28 折り畳み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2317A true TW202032317A (zh) 2020-09-01
TWI812817B TWI812817B (zh) 2023-08-21

Family

ID=71129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3039A TWI812817B (zh) 2018-12-28 2019-11-27 折疊式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2111693B2 (zh)
EP (1) EP3879799B1 (zh)
JP (1) JP6917973B2 (zh)
KR (1) KR102765425B1 (zh)
CN (1) CN113228602B (zh)
TW (1) TWI812817B (zh)
WO (1) WO20201372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131662A (ko) 2019-05-14 2020-11-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CN113950654A (zh) * 2019-05-28 2022-01-18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2991936B (zh) * 2019-12-02 2023-02-2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4005357B (zh) * 2020-07-28 2023-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屏幕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071204B (zh) * 2020-09-11 2022-10-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885023B (zh) * 2021-02-28 2022-05-24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动化综合管理功能的建筑控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3129753B (zh) 2021-04-15 2023-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内折式电子设备
CN115695597A (zh) * 2021-07-27 2023-02-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折叠式屏幕及电子设备
EP4339733A4 (en) * 2021-08-10 2024-08-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20230024521A (ko) 2021-08-12 2023-02-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7496B1 (en) * 2001-01-18 2003-06-10 Palm, Inc. Non-rigid mounting of a foldable display
JP2008106852A (ja) * 2006-10-25 2008-05-08 Sugatsune Ind Co Ltd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電話機
US20140123436A1 (en) * 2012-11-02 2014-05-0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upport for a flexible display
WO2013080191A2 (en) * 2013-02-22 2013-06-06 Wasfi Alshdaifat Foldable flexible display (tri-phone)
KR102020659B1 (ko) * 2013-06-03 2019-09-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이식 표시 장치
US9395070B2 (en) * 2013-07-19 2016-07-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upport of flexible component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KR102190539B1 (ko) * 2013-08-30 2020-12-1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KR101875855B1 (ko) * 2014-02-17 2018-07-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힌지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727971B1 (ko) 2014-02-21 2017-04-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접철식 기기
JP6425114B2 (ja) * 2014-07-02 2018-11-21 Tianma Japan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式表示装置及び電気機器
US9541962B2 (en) * 2014-10-16 2017-01-1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having a flexible hinge structure
KR20160089164A (ko) * 2015-01-19 2016-07-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의 디스플레이의 형상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
KR102366516B1 (ko) * 2015-08-31 2022-02-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이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440840B2 (en) * 2015-09-24 2019-10-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lexible device
JP6639313B2 (ja) * 2016-04-08 2020-02-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携帯端末
JP2017192659A (ja) * 2016-04-22 2017-10-26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ウェアラブル・バンド並びにこれを取り付けた電子機器
JP6429909B2 (ja) * 2017-01-10 2018-11-28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携帯用情報機器
JP2020522730A (ja) * 2017-05-19 2020-07-30 イー インク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デジタル化およびタッチ感知を含む折畳可能電気光学ディスプレイ
US10110717B1 (en) * 2018-01-02 2018-10-23 Yongbiao Liu Smartphone with flexible folding screen
CN108415511A (zh) 2018-02-27 2018-08-17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2817B (zh) 2023-08-21
US12111693B2 (en) 2024-10-08
JP6917973B2 (ja) 2021-08-11
CN113228602B (zh) 2023-11-21
CN113228602A (zh) 2021-08-06
KR20210106413A (ko) 2021-08-30
EP3879799B1 (en) 2023-08-23
US20220083102A1 (en) 2022-03-17
JP2020106776A (ja) 2020-07-09
KR102765425B1 (ko) 2025-02-12
EP3879799A4 (en) 2022-02-16
WO2020137288A1 (ja) 2020-07-02
EP3879799A1 (en) 202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32317A (zh) 折疊式顯示裝置
US11567540B2 (en) Foldable device
US20230185338A1 (en) Foldable device
US9013864B2 (en) Support for a flexible display
KR101839615B1 (ko) 연성 표시부를 구비한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CN115699138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632661A (zh) 便携式信息设备
EP2728434B1 (en) Support for a flexible display
EP2728433A1 (en) Support for a flexible display
WO2008083361A1 (en) Folding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ntinuous display
JP2022518987A (ja) ディスプレイフォールディング型携帯端末機
CN109451685B (zh) 折叠式电子设备
US20200192437A1 (en) Expansion hinge and electronic deivce having the same
EP4344173A1 (en) Hinge structur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116434658A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KR20160077752A (ko)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케이스
US20230305593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Sliding Device Housings and Translating Flexible Display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TWI720692B (zh) 可折式裝置
EP3866145A1 (en) Display panel support fram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759817B1 (ko) 폴더블 스마트폰 케이스
CN104665171B (zh) 一种平板型电子产品保护支撑件
TWI782867B (zh) 用於一手持裝置之立架及包含該立架之保護殼
US10932381B1 (en) Display panel support frame and display device
TW202043974A (zh) 具滑轉機制的電子裝置
CA2828860A1 (en) Support for a flexible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