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7500A -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37500A TW201837500A TW106111916A TW106111916A TW201837500A TW 201837500 A TW201837500 A TW 201837500A TW 106111916 A TW106111916 A TW 106111916A TW 106111916 A TW106111916 A TW 106111916A TW 201837500 A TW201837500 A TW 20183750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ing lens
- central axis
- plastic lens
- imaging
- lens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透鏡組,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為成像透鏡,成像透鏡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塑膠透鏡具有中心軸且包含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像側表面與物側表面相對設置,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由中心軸至塑膠透鏡邊緣各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及透鏡周邊區。光學有效區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環繞光學有效區。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的透鏡周邊區包含至少一環狀凹槽結構,環狀凹槽結構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藉此,有利於降低雜散光線的反射。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及成像鏡頭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成像透鏡組及成像鏡頭模組。
塑膠透鏡通常用以有效降低成像鏡頭模組的生產成本,習用的塑膠透鏡主要使用射出成型的方法製造而成,由於塑膠透鏡的表面光滑明亮並具有較高的反射率,當雜散光線入射至塑膠透鏡的表面時,因而無法有效衰減雜散光線之反射光強度。進一步地,成像鏡頭模組中未經足夠衰減的雜散光線將導致鬼影等問題,而影響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品質。
此外,當前的小型化成像鏡頭模組中通常包含多個塑膠透鏡,以藉由塑膠透鏡可形成曲率變化極高的小型非球面透鏡的優點來提升成像品質,不過小型非球面透鏡卻常產生透鏡精度不足或對心不易等問題。
綜上所述,如何同時兼顧小型化成像鏡頭模組在抑制雜散光線及精度方面的要求,進而提升小型化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品質以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透鏡組,藉由塑膠透鏡的透鏡周邊區的環狀凹槽結構上追加複數個階梯狀表面,可使環狀凹槽結構上較細小的表面積大幅增加,以增加雜散光線在塑膠透鏡內部反射的阻礙,也減少雜散光線在透鏡周邊區表面反射的機會,同時反射強度也會被預先排列的階梯狀表面破壞並衰減,進而有效減少鬼影等問題,以提升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品質。進一步地,光線吸收塗層部位設置於至少部分的階梯狀表面上,其中階梯狀表面使光線吸收塗層部位更容易停留其上,有利於累積較厚的光線吸收塗層部位而使遮蔽雜散光線的效果更佳。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透鏡組,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為成像透鏡,成像透鏡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塑膠透鏡具有中心軸且包含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像側表面與物側表面相對設置,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由中心軸至塑膠透鏡邊緣各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及透鏡周邊區。光學有效區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環繞光學有效區。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的 透鏡周邊區包含至少一環狀凹槽結構,環狀凹槽結構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藉此,進而有效減少鬼影等問題。
根據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塑膠透鏡及其環狀凹槽結構可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的透鏡周邊區及其像側表面的透鏡周邊區可各包含承靠面,承靠面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環狀凹槽結構平行於中心軸的最大深度為h,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在中心軸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h/w<4.5。環狀凹槽結構平行於中心軸的最大深度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h<0.21mm。階梯狀表面中最遠離中心軸的一者及最接近中心軸的一者各為一凹槽末端部,環狀凹槽結構由二凹槽末端部定義的夾角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5度<α<150度。環狀凹槽結構可不與成像透鏡組的其他光學元件接觸。物側表面的透鏡周邊區的環狀凹槽結構的數量可僅為一個,且像側表面的透鏡周邊區的環狀凹槽結構的數量可僅為一個。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形成一子凹槽,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子凹槽的數量,及其像側表面的子凹槽的數量的總和為Ns,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Ns<25。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Ns<16。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在中心軸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w<0.19mm。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的階梯狀表面的數量,及其像側表面的階梯狀表面的數量的總和可為4個以上,且48個以下。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的階梯狀表面 的數量,及其像側表面的階梯狀表面的數量的總和可為6個以上,且38個以下。塑膠透鏡的一光學有效區,與塑膠透鏡相鄰的成像透鏡的一光學有效區可以黏合膠水黏合。塑膠透鏡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沿中心軸排列,塑膠透鏡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可各包含軸向連接結構,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各軸向連接結構可包含承靠面及圓錐面,承靠面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承靠面較圓錐面遠離光學有效區。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有利於塑膠透鏡生產的流暢。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前述的成像透鏡組及塑膠鏡筒,成像透鏡組沿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內,塑膠鏡筒包含鏡筒中心開孔,鏡筒中心開孔具有最小直徑位置。藉此,有助於抑制雜散光線。
根據前段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鏡筒中心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可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藉此,有利於降低成像鏡頭模組的機構複雜度。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面。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透鏡組,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為成像透鏡,成像透鏡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塑膠透鏡具有中心軸且包含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像側表面與物側表面相對設置,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由中心軸至塑膠透鏡邊緣各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及透鏡周邊區。光學有效區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 鏡周邊區環繞光學有效區。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的透鏡周邊區包含至少一環狀凹槽結構,環狀凹槽結構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光線吸收塗層部位設置於至少部分的階梯狀表面上。藉此,有利於累積較厚的光線吸收塗層部位而使遮蔽雜散光線的效果更佳。
根據前段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塑膠透鏡及其環狀凹槽結構可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環狀凹槽結構可不與成像透鏡組的其他光學元件接觸。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在中心軸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w<0.19mm。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形成一子凹槽,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子凹槽的數量,及其像側表面的子凹槽的數量的總和為Ns,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Ns<25。塑膠透鏡的物側表面的階梯狀表面的數量,及其像側表面的階梯狀表面的數量的總和可為4個以上,且48個以下。塑膠透鏡的一光學有效區,與塑膠透鏡相鄰的成像透鏡的一光學有效區可以黏合膠水黏合。塑膠透鏡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沿中心軸排列,塑膠透鏡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可各包含軸向連接結構,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各軸向連接結構可包含承靠面及圓錐面,承靠面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承靠面較圓錐面遠離光學有效區。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有助於在製造品質與降低表面面反射之間取得平衡。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前述的成像透鏡組及塑膠鏡筒,成像透鏡組沿中心軸設置於塑 膠鏡筒內,塑膠鏡筒包含鏡筒中心開孔,鏡筒中心開孔具有最小直徑位置。藉此,可提升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品質。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面。藉此,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10、20、30‧‧‧電子裝置
11‧‧‧相機模組
16‧‧‧感測元件
17‧‧‧輔助光學元件
18‧‧‧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19‧‧‧使用者介面
19a‧‧‧觸控螢幕
19b‧‧‧按鍵
77‧‧‧軟性電路板
78‧‧‧連接器
14‧‧‧自動對焦組件
15‧‧‧光學防手震組件
13‧‧‧電子感光元件
12、22、32、1000、2000、3000、4000‧‧‧成像鏡頭模組
1400、2400、3400、4400‧‧‧塑膠鏡筒
1600、2600、3600、4600‧‧‧鏡筒中心開孔
1650、2650、3650、4650‧‧‧最小直徑位置
3900‧‧‧玻璃面板
1950、2950、3950、4950‧‧‧成像面
1800、2800、3800、4800‧‧‧成像透鏡組
103、203、204、303、304、403、503、504、603、604、703、1831、1832、1833、1834、2831、2832、2833、2834、2835、3831、3832、3833、3834、4831、4832、4833、4834‧‧‧遮光片
348、438、548、738‧‧‧承靠面
407、707、1871、2871、3871、4871‧‧‧間隔環
478、778‧‧‧承靠面
1881、2881、3881、4881‧‧‧固定環
1300、3300‧‧‧微結構
105、106、205、206、305、505、605、606、1801、1802、2801、2802、2803、2804、2805、3801、3802、3803、4801、4802‧‧‧成像透鏡
154、554‧‧‧光學有效區
156、256、356、556、656、1806、2806、3806、3886、4806‧‧‧軸向連接結構
157、257、357、557、657、1807、2807、3807、3887、4807‧‧‧圓錐面
158、258、358、558、658、1808、2808、3808、3888、4808‧‧‧承靠面
166、266、666‧‧‧軸向連接結構
167、267、667‧‧‧圓錐面
168、268、668‧‧‧承靠面
100、200、300、400、500、600、700‧‧‧塑膠透鏡
113、213、313、413、513、613、713‧‧‧物側表面
114、214、314、414、514、614、714‧‧‧光學有效區
115、215、315、415、515、615、715‧‧‧透鏡周邊區
116、216、316、516、616‧‧‧軸向連接結構
117、217、317、517、617‧‧‧圓錐面
118、218、318、418、518、618、718‧‧‧承靠面
101、201、301、401、501、701‧‧‧環狀凹槽結構
131、231、331、431、531、731‧‧‧階梯狀表面
141、151、241、251、341、351、441、451、541、551、741、751‧‧‧凹槽末端部
161、261、361、461、561、761‧‧‧凹槽底部
730‧‧‧凹槽間隔
170、270、370、470、570、770‧‧‧子凹槽
171、172、173、174、175、271、272、273、274、275、276、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471、571、572、573、574、575、576、771‧‧‧子凹槽底部
123、223、323、423、523、623、723‧‧‧像側表面
124、224、324、424、524、624、724‧‧‧光學有效區
125、225、325、425、525、625、725‧‧‧透鏡周邊區
126、226、626‧‧‧軸向連接結構
127、227、627‧‧‧圓錐面
128、228、328、428、528、628、728‧‧‧承靠面
102、202、602‧‧‧環狀凹槽結構
132、232、632‧‧‧階梯狀表面
142、152、242、252、642、652‧‧‧凹槽末端部
162、262、662‧‧‧凹槽底部
180、280、680‧‧‧子凹槽
181、182、183、184、185、186、281、282、283、284、285、286、681、682、683、684‧‧‧子凹槽底部
190、590、1891、2891、4891‧‧‧黏合膠水
540‧‧‧光線吸收塗層部位
544‧‧‧針頭
543 ‧‧‧透鏡托台
z‧‧‧中心軸
θ‧‧‧凹槽間隔相對於中心軸的角度
h1、h2‧‧‧環狀凹槽結構平行於中心軸的最大深度
w1、w2‧‧‧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在中心軸的徑向方向的長度
α1、α2‧‧‧環狀凹槽結構由二凹槽末端部定義的夾角
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的塑膠透鏡的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C圖的一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1E圖繪示依照第1C圖的另一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B圖的塑膠透鏡的立體圖;第1G圖繪示依照第1B圖的塑膠透鏡的另一立體圖;第1H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塑膠透鏡及成像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的塑膠透鏡的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2D圖繪示依照第2C圖的一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2E圖繪示依照第2C圖的另一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 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的塑膠透鏡的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3D圖繪示依照第3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另一示意圖;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的塑膠透鏡的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4D圖繪示依照第4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另一示意圖;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的塑膠透鏡的示意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5D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另一示意圖;第5E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塑膠透鏡的立體圖;第5F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塑膠透鏡的另一立體圖;第5G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塑膠透鏡的平面圖;第5H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中塗佈光線吸收塗層部位的示意圖;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的塑膠透鏡的示意圖;第6C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6D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另一示意圖;第6E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塑膠透鏡的立體圖;第6F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塑膠透鏡的另一立體圖;第7A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的塑膠透鏡的立體圖; 第7C圖繪示依照第7B圖的塑膠透鏡的平面圖;第7D圖繪示依照第7C圖剖面線7D-7D的剖視圖;第7E圖繪示依照第7D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示意圖;第7F圖繪示依照第7D圖的環狀凹槽結構的另一示意圖;第8圖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第9圖繪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第10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第11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第12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12B圖繪示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第12C圖繪示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方塊圖;第13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14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配合參照第1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由第1A圖可知,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為成像透鏡,成像透鏡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100。
配合參照第1B圖及第1C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的塑膠透鏡100的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101的示意圖。由第1B圖及第1C圖可知, 塑膠透鏡100具有中心軸z(即成像透鏡組的光軸)且包含物側表面113及像側表面123,像側表面123與物側表面113相對設置。物側表面11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114及透鏡周邊區115,光學有效區11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115環繞光學有效區114。像側表面12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124及透鏡周邊區125,光學有效區12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125環繞光學有效區124。
物側表面113的透鏡周邊區115及像側表面123的透鏡周邊區125中至少一者(至少為透鏡周邊區115)包含至少一環狀凹槽結構101,環狀凹槽結構101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131。現有技術的透鏡周邊區大都為明亮光滑的環型平面,以致加劇雜散光線在塑膠透鏡內部的反射。本發明至少藉由環狀凹槽結構101上追加複數個階梯狀表面131,可使環狀凹槽結構101上較細小的表面積大幅增加,以增加雜散光線在塑膠透鏡101內部反射的阻礙,也減少雜散光線在透鏡周邊區115表面反射的機會,同時反射強度也會被預先排列的階梯狀表面131破壞並衰減,進而有效減少鬼影等問題,以提升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品質。
由第1A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101可不與成像透鏡組的其他光學元件接觸。藉此,可避免環狀凹槽結構101在成像透鏡組組裝前後遭到破壞,有助於塑膠透鏡100維持降低雜散光線的功效。
進一步而言,成像透鏡組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成像透鏡105、塑膠透鏡100、遮光片103及成像透鏡106,成像透鏡(即成像透鏡105、塑膠透鏡100、成像透鏡106)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100,其中塑膠透鏡100與成像透鏡105以黏合膠水190黏合。再者,成像透鏡組於成像透鏡105的物側及成像透鏡106的像側可更包含其他光學元件。一般而言,光學元件可以是成像透鏡、成像補償元件、遮光片、間隔環、固定環等。
第一實施例中,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的塑膠透鏡100的示意圖,第1B圖亦可說是塑膠透鏡1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通過中心軸z且其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且所有滿足所述剖面條件的剖視圖皆相同。由第1B圖及第1C圖可知,物側表面113的透鏡周邊區115包含一個環狀凹槽結構101,環狀凹槽結構101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131。像側表面123的透鏡周邊區125包含一個環狀凹槽結構102,環狀凹槽結構102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132。以第1B圖的角度觀之,依據本發明的環狀凹槽結構101及102可以是一個近似U字型或V字型的環狀凹槽。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環狀凹槽結構的外觀具有環狀凹槽的特徵,環狀凹槽結構的通過中心軸且法線垂直於中心軸的剖面可不相同。
更具體地,環狀凹槽結構101及102皆為封閉的環狀凹槽。其他實施例中,環狀凹槽結構可由複數個弧狀凹槽組成,即兩個相鄰的弧狀凹槽之間有凹槽間隔,且由所述 複數個弧狀凹槽組成的環狀凹槽結構的整體外觀仍為環狀凹槽。
由第1A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101及102皆不與成像透鏡組中除塑膠透鏡100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成像透鏡105、遮光片103及成像透鏡106)接觸。
由第1B圖及第1C圖可知,塑膠透鏡100及其環狀凹槽結構101及102可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藉此,塑膠透鏡100適合大量生產,並可減少生產成本。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塑膠透鏡及其環狀凹槽結構可由其他成型方式,如機械加工、3D列印或其他模造方法製成,但不以此為限。
為了較易於理解及描述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特徵,階梯狀表面131是指環狀凹槽結構101中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狀表面,相鄰的兩個階梯狀表面131之間的環狀表面(未另標號)的法線可垂直於中心軸z,階梯狀表面132是指環狀凹槽結構102中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狀表面,相鄰的兩個階梯狀表面132之間的環狀表面(未另標號)的法線可垂直於中心軸z,也可說是階梯狀表面131及132皆由中心軸z朝塑膠透鏡邊緣的方向延伸。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階梯狀表面的外觀具有階梯狀的特徵,階梯狀表面的法線與中心軸可不平行亦不垂直。
依據本發明的階梯狀表面的表面性質並不侷限為光滑的,階梯狀表面的表面性質可近似石階(Stone Steps),也就是外觀可觀察到階梯的特徵,但表面性質有粗 糙度。一般射出成型的塑膠透鏡依照不同需求來調整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其表面粗糙度Ra的使用範圍約在0.12μm<Ra<3.5μm,但不以此為限。再者,理想中平整的階梯狀表面,也可能會因為實際射出成型的條件差異而使階梯狀表面略有瑕疵,但外觀仍可觀察到階梯的特徵。
由第1C圖可知,一個環形凹槽結構101的範圍由兩端的凹槽末端部141及151所界定,且凹槽末端部141及151分別較其相鄰的階梯狀表面131接近物側,亦即環狀凹槽結構101的階梯狀表面1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141,階梯狀表面131中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151,階梯狀表面131中最接近像側的一者為凹槽底部161。
一個環形凹槽結構102的範圍由兩端的凹槽末端部142及152所界定,且凹槽末端部142較其相鄰的階梯狀表面132接近像側,亦即環狀凹槽結構102的階梯狀表面132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142,階梯狀表面132中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152,階梯狀表面132中最接近物側的一者為凹槽底部162。
此外,凹槽末端部152屬於環狀凹槽結構102設計上的收尾情況,使得凹槽末端部152並不較其相鄰的階梯狀表面132接近像側。由於作為凹槽末端部152的階梯狀表面132對於環狀凹槽結構102整體的功效具有貢獻,第1C圖所示的凹槽末端部152仍然包含於環狀凹槽結構102。再 者,由此可理解到本發明部分其他實施例亦揭示了本段所述的情況,故不再分別於相關實施例中贅述。
物側表面113的透鏡周邊區115的環狀凹槽結構101的數量可僅為一個,且像側表面123的透鏡周邊區125的環狀凹槽結構102的數量可僅為一個。藉此,物側表面113及像側表面123分別維持僅一個環狀凹槽結構101及102,分別有助於階梯狀表面131及132的延續,並能減少圖面設計的複雜度,且能簡化加工模具的流程,以降低加工成果低於預期的情況。第一實施例中,環狀凹槽結構101的數量及環狀凹槽結構102的數量各僅為一個。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物側表面的環狀凹槽結構的數量可為二個以上,像側表面的環狀凹槽結構的數量可為二個以上。
在第1C圖中,環狀凹槽結構101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1,環狀凹槽結構1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1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h1/w1<4.5。環狀凹槽結構102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2,環狀凹槽結構102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132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h2/w2<4.5。再者,各實施例所述的參數h1及h2皆滿足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中參數h的定義,各實施例所述的參數w1及w2皆滿足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中參數w的定義,各實施例所述的參數h1/w1及h2/w2皆滿足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中參數h/w的定義。藉由徑向方向的長度與最大深度的配合,有利 於設計出合適深寬比例的階梯狀表面的環狀凹槽結構101及102,並有利於塑膠透鏡100的射出成型製程,進而維持塑膠透鏡100生產的流暢。
第一實施例中,凹槽末端部141及151中較接近物側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141,參數h1即為凹槽末端部141與凹槽底部161之間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第1C圖中的參數w1表示所標示的階梯狀表面131算起朝中心軸z連續三個階梯狀表面1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且第一實施例中所有參數w1的數值皆相同。進一步地,所有階梯狀表面131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皆相同,此處所稱的數值或長度皆相同指的是階梯狀表面131在設計與部品圖面上的本意是取相同的數值,並未考慮實際製造情形下,不可避免的製造上差異。
第一實施例中,凹槽末端部142及152中較接近像側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152,參數h2即為凹槽末端部152與凹槽底部162之間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第1C圖中的參數w2表示所標示的階梯狀表面132算起朝中心軸z連續三個階梯狀表面132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且第一實施例中所有參數w2的數值皆相同。進一步地,所有階梯狀表面132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皆相同,此處所稱的數值或長度皆相同指的是階梯狀表面132在設計與部品圖面上的本意是取相同的數值,並未考慮實際製造情形下,不可避免的製造上差異。
此外,第一實施例中的凹槽末端部151較其他的階梯狀表面131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短,凹槽末端部152較其他的階梯狀表面132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短,分別屬於環狀凹槽結構101及102設計上難以避免的收尾情況,當本發明的實施例提及所有參數w1的數值皆相同、所有參數w2的數值皆相同、所有階梯狀表面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皆相同時,皆表示已排除了收尾情況的凹槽末端部有關的數值。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在中心軸的徑向方向的長度(即參數w)可不同,即是在排除了收尾情況的凹槽末端部的參數w的數值後可不同。
在第1C圖中,環狀凹槽結構101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h1<0.21mm。環狀凹槽結構102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h2<0.21mm。再者,各實施例所述的參數h1及h2皆滿足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中參數h的定義。藉此,有助於環狀凹槽結構適用於薄透鏡,其中薄透鏡一般可以指成像透鏡組中最薄的成像透鏡。
在第1C圖中,階梯狀表面1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及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分別為凹槽末端部141及151,環狀凹槽結構101由凹槽末端部141及151定義的夾角為α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5度<α1<150度。階梯狀表面132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及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分別為凹槽末端部142及152,環狀凹槽結構102由凹槽末端 部142及152定義的夾角為α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5度<α2<150度。再者,各實施例所述的參數α1及α2皆滿足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中參數α的定義。實務上,當光學有效區與透鏡周邊區的厚度差異過大時,容易產生製造上的問題,且成型後的塑膠透鏡較易有瑕疵。而滿足前述條件的塑膠透鏡100,其環狀凹槽結構101及102分別維持一定的夾角α1及α2,有助於控制塑膠透鏡100的透鏡周邊區115及125的厚度不至於過大,因此可降低塑膠透鏡100的製造及成型問題。
更具體地,第一實施例中,參數α1即為第1C圖中凹槽末端部141中點及凹槽底部161中點的連線,與凹槽末端部151中點及凹槽底部161中點的連線的夾角。參數α2即為第1C圖中凹槽末端部142中點及凹槽底部162中點的連線,與凹槽末端部152中點及凹槽底部162中點的連線的夾角。
配合參照第1D圖至第1G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C圖的環狀凹槽結構101的示意圖,第1E圖繪示依照第1C圖的環狀凹槽結構102的示意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B圖的塑膠透鏡100的立體圖,第1G圖繪示依照第1B圖的塑膠透鏡100的另一立體圖。由第1B圖、第1D圖至第1G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1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131形成一子凹槽170,環狀凹槽結構102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132形成一子凹槽180,塑膠透鏡100的物側表面113的環狀凹槽結構101的子凹槽170的數量,及其像側表面123的環狀凹槽結 構102的子凹槽180的數量的總和為Ns,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Ns<25。藉此,滿足一定數量範圍的子凹槽170及180可用來構成塑膠透鏡100上較明顯外觀特徵,如第1F圖及第1G圖所示,子凹槽170及180皆為環形管狀通道的形狀。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Ns<16。由於過多的子凹槽有礙射出成型的流暢度,過少則無法達成有效的階梯狀表面,而滿足前述條件的塑膠透鏡100可降低此類問題的發生。更具體地,以第1D圖及第1E圖的角度觀之,子凹槽170及180呈U字型或V字型,亦如第1B圖所示。
由第1D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1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131形成一子凹槽170,所述連續三階梯狀表面131的中間的一者較旁邊兩者接近像側。如第1D圖所標示的子凹槽170的中間一者為子凹槽底部171,以此類推環狀凹槽結構101由塑膠透鏡邊緣至中心軸z有五個子凹槽170,其分別對應子凹槽底部171、172、173、174及175,其中相鄰兩個子凹槽170可具有同一個階梯狀表面131。
由第1E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102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132形成一子凹槽180,所述連續三階梯狀表面132的中間的一者較旁邊兩者接近物側。如第1E圖所標示的子凹槽180的中間一者為子凹槽底部181,以此類推環狀凹槽結構102由塑膠透鏡邊緣至中心軸z有六個子凹槽180,其分別對應子凹槽底部181、182、183、184、185及186,其中相鄰兩個子凹槽180可具有同一個階梯狀表面132。根據上述,塑膠透鏡100的物側表面113的環狀凹槽結構101 的子凹槽170的數量為Ns1(第一實施例中,Ns1=5),像側表面123的環狀凹槽結構102的子凹槽180的數量為Ns2(第一實施例中,Ns2=6),所述二者總和為Ns,即是「Ns=Ns1+Ns2」。
由第1C圖、第1F圖及第1G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1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1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w1<0.19mm。環狀凹槽結構102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132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w2<0.19mm。再者,各實施例所述的參數w1及w2皆滿足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中參數w的定義。藉此,較密集地排列階梯狀表面131及132,有助於達成比噴砂效果更明顯的高低對比。再者,參數w1及w2的數值過小,則不容易加工模具,參數w1及w2的數值過大,則高低對比較不明顯,而無益於降低塑膠透鏡100的反射。
由第1D圖及第1E圖可知,塑膠透鏡100的物側表面113的環狀凹槽結構101的階梯狀表面131的數量為N1,像側表面123的環狀凹槽結構102的階梯狀表面132的數量為N2,前述二者的總和為N,即是「N=N1+N2」,且參數N可為4個以上,且48個以下。藉此,有助於塑膠透鏡100在製造品質與降低表面面反射之間取得平衡。較佳地,參數N可為6個以上,且38個以下。藉此,更加有助於塑膠透鏡100在製造品質與降低表面面反射之間取得平衡。再者,參數N1的數值即是指環狀凹槽結構101中由凹槽 末端部141算起至凹槽末端部151的階梯狀表面131的數量,參數N2的數值即是指環狀凹槽結構102中由凹槽末端部142算起至凹槽末端部152的階梯狀表面132的數量。
由第1A圖可知,塑膠透鏡100的物側表面113的透鏡周邊區115可包含承靠面118,承靠面11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像側表面123的透鏡周邊區125可包含承靠面128,承靠面12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藉此,適合成像透鏡組中的光學元件堆疊,以便利於組裝。更具體地,塑膠透鏡100的承靠面118與成像透鏡105的承靠面158承靠,塑膠透鏡100的承靠面128與成像透鏡106的承靠面168承靠。
塑膠透鏡100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105及106沿中心軸z排列,塑膠透鏡100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至少為成像透鏡105)可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116及15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藉此,軸向連接結構116及156可用以維持成像透鏡組的成像品質,確保塑膠透鏡100及成像透鏡105對正中心軸z的精確度,且使得成像透鏡組適用於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調制轉移函數)需求較嚴苛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軸向連接結構可位於不含有環狀凹槽結構的物側表面或像側表面。
塑膠透鏡100的軸向連接結構116可包含承靠面118及圓錐面117,承靠面11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圓錐面117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承靠面118 較圓錐面117遠離光學有效區114。成像透鏡105的軸向連接結構156可包含承靠面158及圓錐面157,承靠面15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圓錐面157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承靠面158較圓錐面157遠離成像透鏡105的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154。藉此,軸向連接結構116及156可較易於製造。
第一實施例中,塑膠透鏡100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105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116及15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116包含承靠面118及圓錐面117,承靠面11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118較圓錐面117遠離光學有效區114,且圓錐面117較環狀凹槽結構101遠離光學有效區114,也就是圓錐面117較階梯狀表面131遠離光學有效區114。軸向連接結構156包含承靠面158及圓錐面157,承靠面15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158較圓錐面157遠離成像透鏡105的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154。更具體地,承靠面118及15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117及15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100及成像透鏡105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塑膠透鏡100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106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126及16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126包含承靠面128及圓錐面127,承靠面12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128較圓錐面127遠離光學有效區124,且圓錐面127較環狀凹槽結構102遠離光學有效區124,也就是圓錐面127較階梯狀表面132遠離光學有效 區124。軸向連接結構166包含承靠面168及圓錐面167,承靠面16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168較圓錐面167遠離成像透鏡106的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未另標號)。更具體地,承靠面128及16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127及16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100及成像透鏡106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一般而言,軸向連接結構係用以將兩個相鄰的光學元件連接且對正中心軸,其實施方式可以是但不限於第一實施例中皆位於中心軸的圓周方向且相互對應的承靠面及相互對應的圓錐面。
塑膠透鏡100的一光學有效區114,與塑膠透鏡100相鄰的成像透鏡105的一光學有效區154可以黏合膠水190黏合。藉此,塑膠透鏡100適用於黏合透鏡。一般而言,當成像透鏡之間因為縮短鏡間距的需求而黏合時,黏合的成像透鏡表面傾向不追加抗反射膜層的處理,使得不鍍抗反射膜層的成像透鏡表面有更高的反射率,較有面反射的疑慮。然而,依據本發明的塑膠透鏡100使得黏合透鏡適用於短總長需求的成像鏡頭模組,並同時達到抑制雜散光線的功效。
配合參照第1H圖,其繪示第一實施例的塑膠透鏡100及成像透鏡105的組裝示意圖。由第1H圖可知,在黏合膠水190黏合塑膠透鏡100及成像透鏡105的組裝過程中,首先成像透鏡105以像側表面(未另標號)朝上的方向置於透鏡托台(圖未揭示),接著將經估算體積的非固體狀態的黏合膠水190以單點方式注入光學有效區154的中央,塑膠透鏡100以物側表面113朝下的方向透過軸向連接結構116 與156連接,使黏合膠水190受塑膠透鏡100及成像透鏡105擠壓,由光學有效區114的中央及光學有效區154的中央輻射狀擴散,黏合膠水190遂固化並黏合塑膠透鏡100及成像透鏡105,使塑膠透鏡100及成像透鏡105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並使光學有效區114及154對正中心軸z。再者,藉由第一實施例中非固體狀態的黏合膠水190以單點方式注入光學有效區154的中央,可有效降低固化後的黏合膠水190的氣泡,更加提升黏合透鏡的密合度及對心精度,以更加維持成像透鏡組的成像品質。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非固體狀態的黏合膠水可以多點方式注入光學有效區之間,但不以此為限。此外,黏合膠水190即是黏著劑且無材質上的限制,更可由黏合透鏡結構及組裝製程所需調整非固體狀態的黏合膠水190的黏滯性。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一,其表列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及其塑膠透鏡1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1C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2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由第2A圖可知,成像透鏡組(未另標 號)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成像透鏡205、遮光片203、塑膠透鏡200、遮光片204及成像透鏡206,成像透鏡(即成像透鏡205、塑膠透鏡200、成像透鏡206)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200。再者,成像透鏡組於成像透鏡205的物側及成像透鏡206的像側可更包含其他光學元件。
配合參照第2B圖及第2C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的塑膠透鏡200的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201及202的示意圖。由第2B圖及第2C圖可知,塑膠透鏡200具有中心軸z(即成像透鏡組的光軸)且包含物側表面213及像側表面223,像側表面223與物側表面213相對設置。物側表面21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214及透鏡周邊區215,光學有效區21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215環繞光學有效區214。像側表面22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224及透鏡周邊區225,光學有效區22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225環繞光學有效區224。
第二實施例中,第2B圖亦可說是塑膠透鏡2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通過中心軸z且其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且所有滿足所述剖面條件的剖視圖皆相同。由第2B圖及第2C圖可知,物側表面213的透鏡周邊區215包含一個環狀凹槽結構201,環狀凹槽結構201包含複數階梯狀表 面231。像側表面223的透鏡周邊區225包含一個環狀凹槽結構202,環狀凹槽結構202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232。
由第2A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201及202皆不與成像透鏡組中除塑膠透鏡200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成像透鏡205、遮光片203、204及成像透鏡206)接觸。
由第2B圖及第2C圖可知,塑膠透鏡200及其環狀凹槽結構201及202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為了較易於理解及描述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特徵,階梯狀表面231是指環狀凹槽結構201中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狀表面,相鄰的兩個階梯狀表面231之間的環狀表面(未另標號)的法線可垂直於中心軸z,階梯狀表面232是指環狀凹槽結構202中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狀表面,相鄰的兩個階梯狀表面232之間的環狀表面(未另標號)的法線可垂直於中心軸z,也可說是階梯狀表面231及232皆由中心軸z朝塑膠透鏡邊緣的方向延伸。
由第2C圖可知,一個環形凹槽結構201的範圍由兩端的凹槽末端部241及251所界定,且凹槽末端部241較其相鄰的階梯狀表面231接近物側,亦即環狀凹槽結構201的階梯狀表面2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241,階梯狀表面231中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251,階梯狀表面231中最接近像側的一者為凹槽底部261。一個環形凹槽結構202的範圍由兩端的凹槽末端部242及252所界定,且凹槽末端部252較其相鄰的階梯狀表面232接近像側,亦即環狀凹槽結構202的階梯狀表面232 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242,階梯狀表面232中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252,階梯狀表面232中最接近物側的一者為凹槽底部262,凹槽底部262的數量為二個。根據上述,環狀凹槽結構201的數量及環狀凹槽結構202的數量各僅為一個。
在第2C圖中,環狀凹槽結構201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1,環狀凹槽結構2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2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1。第二實施例中,凹槽末端部241及251兩者同樣接近物側,參數h1即為凹槽末端部241(或是凹槽末端部251)與凹槽底部261之間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第2C圖中的參數w1表示所標示的階梯狀表面231算起朝中心軸z連續三個階梯狀表面2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且第二實施例中所有參數w1的數值皆相同。進一步地,所有階梯狀表面231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皆相同。
環狀凹槽結構202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2,環狀凹槽結構202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232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2。凹槽末端部242及252中較接近像側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242,參數h2即為凹槽末端部242與凹槽底部262之間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第2C圖中的參數w2表示所標示的階梯狀表面232算起朝中心軸z連續三個階梯狀表面232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且第二實施例中所有參數w2的數值皆相同。進一步地,所有階梯狀表面232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皆相同。
在第2C圖中,階梯狀表面2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及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分別為凹槽末端部241及251,環狀凹槽結構201由凹槽末端部241及251定義的夾角為α1。階梯狀表面232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及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分別為凹槽末端部242及252,環狀凹槽結構202由凹槽末端部242及252定義的夾角為α2。
更具體地,第二實施例中,參數α1即為第2C圖中凹槽末端部241中點及凹槽底部261中點的連線,與凹槽末端部251中點及凹槽底部261中點的連線的夾角。參數α2即為第2C圖中凹槽末端部242中點及一凹槽底部262中點的連線,與凹槽末端部252中點及另一凹槽底部262中點的連線的夾角。此外,當本發明實施例的凹槽底部的數量為二個以上時(如第二實施例中凹槽底部262的數量為二個),兩凹槽末端部分別連接與其最接近的凹槽底部成連線,此二連線的夾角即為本發明所述的參數α1或α2。
配合參照第2D圖,其繪示依照第2C圖的環狀凹槽結構201的示意圖。由第2D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2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231形成一子凹槽270,所述連續三階梯狀表面231的中間的一者較旁邊兩者接近像側。如第2D圖所標示的子凹槽270的中間一者為子凹槽底部271,以此類推環狀凹槽結構201由塑膠透鏡邊緣至中心軸z有六個子凹槽270,其分別對應子凹槽底部271、272、273、274、275及276,其中相鄰兩個子凹槽270可具有同一個階梯狀表面231。
配合參照第2E圖,其繪示依照第2C圖的環狀凹槽結構202的示意圖。由第2B圖及第2E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202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232形成一子凹槽280,所述連續三階梯狀表面232的中間的一者較旁邊兩者接近物側。如第2E圖所標示的子凹槽280的中間一者為子凹槽底部281,以此類推環狀凹槽結構202由塑膠透鏡邊緣至中心軸z有六個子凹槽280,其分別對應子凹槽底部281、282、283、284、285及286,其中相鄰兩個子凹槽280可具有同一個階梯狀表面232。
由第2A圖可知,塑膠透鏡200的物側表面213的透鏡周邊區215包含承靠面218,承靠面21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像側表面223的透鏡周邊區225包含承靠面228,承靠面22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更具體地,塑膠透鏡200的承靠面218與成像透鏡205的承靠面258承靠,塑膠透鏡200的承靠面228與成像透鏡206的承靠面268承靠。
塑膠透鏡200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205及206沿中心軸z排列。塑膠透鏡200與成像透鏡205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216及25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216包含承靠面218及圓錐面217,承靠面21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218較圓錐面217遠離光學有效區214,且圓錐面217較環狀凹槽結構201遠離光學有效區214,也就是圓錐面217較階梯狀表面231遠離光學有效區214。軸向連接結構256包含承靠面258及圓錐面257,承靠 面25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258較圓錐面257遠離成像透鏡205的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未另標號)。更具體地,承靠面218及25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217及25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200及成像透鏡205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塑膠透鏡200與成像透鏡206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226及26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226包含承靠面228及圓錐面227,承靠面22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228較圓錐面227遠離光學有效區224,且圓錐面227較環狀凹槽結構202遠離光學有效區224,也就是圓錐面227較階梯狀表面232遠離光學有效區224。軸向連接結構266包含承靠面268及圓錐面267,承靠面26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268較圓錐面267遠離成像透鏡206的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未另標號)。更具體地,承靠面228及26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227及26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200及成像透鏡206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二,其表列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及其塑膠透鏡200中參數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並如第2C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3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由第3A圖可知,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成像透鏡305、遮光片303、塑膠透鏡300及遮光片304,成像透鏡(即成像透鏡305、塑膠透鏡300)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300。再者,成像透鏡組於成像透鏡305的物側及遮光片304的像側可更包含其他光學元件。
配合參照第3B圖及第3C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的塑膠透鏡300的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301的示意圖。由第3B圖及第3C圖可知,塑膠透鏡300具有中心軸z(即成像透鏡組的光軸)且包含物側表面313及像側表面323,像側表面323與物側表面313相對設置。物側表面31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314及透鏡周邊區315,光學有效區31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315環繞光學有效區314。像側表面32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324及透鏡周邊區325,光學有效區32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325環繞光學有效區324。
第三實施例中,第3B圖亦可說是塑膠透鏡3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通過中心軸z且其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且所有滿足所述剖面條件的剖視圖皆相同。由第 3B圖及第3C圖可知,物側表面313的透鏡周邊區315包含一個環狀凹槽結構301,環狀凹槽結構301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331。
由第3A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301皆不與成像透鏡組中除塑膠透鏡300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成像透鏡305、遮光片303及304)接觸。
由第3B圖及第3C圖可知,塑膠透鏡300及其環狀凹槽結構301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為了較易於理解及描述依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特徵,階梯狀表面331是指環狀凹槽結構301中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狀表面,相鄰的兩個階梯狀表面331之間的環狀表面(未另標號)的法線可垂直於中心軸z,也可說是階梯狀表面331皆由中心軸z朝塑膠透鏡邊緣的方向延伸。
由第3C圖可知,一個環形凹槽結構301的範圍由兩端的凹槽末端部341及351所界定,且凹槽末端部341及351分別較其相鄰的階梯狀表面331接近物側,亦即環狀凹槽結構301的階梯狀表面3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341,階梯狀表面331中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351,階梯狀表面331中最接近像側的一者為凹槽底部361。根據上述,環狀凹槽結構301的數量為一個。
在第3C圖中,環狀凹槽結構301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1,環狀凹槽結構3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3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1。第三實施例中,凹槽末端部341及351中較接近物側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 351,參數h1即為凹槽末端部351與凹槽底部361之間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第3C圖中的參數w1表示所標示的階梯狀表面331算起朝中心軸z連續三個階梯狀表面3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且第三實施例中所有參數w1的數值皆相同。進一步地,所有階梯狀表面331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皆相同。
在第3C圖中,階梯狀表面3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及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分別為凹槽末端部341及351,環狀凹槽結構301由凹槽末端部341及351定義的夾角為α1。更具體地,第三實施例中,參數α1即為第3C圖中凹槽末端部341中點及凹槽底部361中點的連線,與凹槽末端部351中點及凹槽底部361中點的連線的夾角。
配合參照第3D圖,其繪示依照第3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301的另一示意圖。由第3D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3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331形成一子凹槽370,所述連續三階梯狀表面331的中間的一者較旁邊兩者接近像側。如第3D圖所標示的子凹槽370的中間一者為子凹槽底部371,以此類推環狀凹槽結構301由塑膠透鏡邊緣至中心軸z有十個子凹槽370,其分別對應子凹槽底部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及380,其中相鄰兩個子凹槽370可具有同一個階梯狀表面331。
由第3A圖可知,塑膠透鏡300的物側表面313的透鏡周邊區315包含承靠面318,承靠面31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像側表面323的透鏡周邊區325 包含承靠面328,承靠面32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更具體地,塑膠透鏡300的承靠面318與成像透鏡305的承靠面358承靠,塑膠透鏡300的承靠面328與遮光片304的承靠面348承靠。
塑膠透鏡300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305沿中心軸z排列。塑膠透鏡300與成像透鏡305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316及35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316包含承靠面318及圓錐面317,承靠面31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318較圓錐面317遠離光學有效區314,且圓錐面317較環狀凹槽結構301遠離光學有效區314,也就是圓錐面317較階梯狀表面331遠離光學有效區314。軸向連接結構356包含承靠面358及圓錐面357,承靠面35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358較圓錐面357遠離成像透鏡305的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未另標號)。更具體地,承靠面318及35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317及35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300及成像透鏡305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三,其表列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及其塑膠透鏡300中參數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並如第3C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4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由第4A圖可知,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遮光片403、塑膠透鏡400及間隔環407,成像透鏡(即塑膠透鏡400)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400。再者,成像透鏡組於遮光片403的物側及間隔環407的像側可更包含其他光學元件。
配合參照第4B圖及第4C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的塑膠透鏡400的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401的示意圖。由第4B圖及第4C圖可知,塑膠透鏡400具有中心軸z(即成像透鏡組的光軸)且包含物側表面413及像側表面423,像側表面423與物側表面413相對設置。物側表面41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414及透鏡周邊區415,光學有效區41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415環繞光學有效區414。像側表面42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424及透鏡周邊區425,光學有效區42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425環繞光學有效區424。
第四實施例中,第4B圖亦可說是塑膠透鏡4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通過中心軸z且其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且所有滿足所述剖面條件的剖視圖皆相同。由第4B圖及第4C圖可知,物側表面413的透鏡周邊區415包含一個環狀凹槽結構401,環狀凹槽結構401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431。
由第4A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401皆不與成像透鏡組中除塑膠透鏡400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遮光片403、間隔環407)接觸。
由第4B圖及第4C圖可知,塑膠透鏡400及其環狀凹槽結構401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為了較易於理解及描述依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特徵,階梯狀表面431是指環狀凹槽結構401中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狀表面,相鄰的兩個階梯狀表面431之間的環狀表面(未另標號)的法線可垂直於中心軸z,也可說是階梯狀表面431皆由中心軸z朝塑膠透鏡邊緣的方向延伸。
由第4C圖可知,一個環形凹槽結構401的範圍由兩端的凹槽末端部441及451所界定,且凹槽末端部441及451分別較其相鄰的階梯狀表面431接近物側,亦即環狀凹槽結構401的階梯狀表面4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441,階梯狀表面431中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451,階梯狀表面431中最接近像側的一者為凹槽底部461。根據上述,環狀凹槽結構401的數量為一個。
在第4C圖中,環狀凹槽結構401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1,環狀凹槽結構4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4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1。第四實施例中,凹槽末端部441及451兩者同樣接近物側,參數h1即為凹槽末端部441(或是凹槽末端部451)與凹槽底部461之間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第4C圖中的參數w1表示所標示的階梯狀表面431算起朝中心軸z連續三個階梯狀表面431在中心軸z 的徑向方向的長度,且第四實施例中所有參數w1的數值皆相同。進一步地,所有階梯狀表面431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皆相同。
在第4C圖中,階梯狀表面4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及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分別為凹槽末端部441及451,環狀凹槽結構401由凹槽末端部441及451定義的夾角為α1。更具體地,第四實施例中,參數α1即為第4C圖中凹槽末端部441中點及凹槽底部461中點的連線,與凹槽末端部451中點及凹槽底部461中點的連線的夾角。
配合參照第4D圖,其繪示依照第4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401的另一示意圖。由第4D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4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431形成一子凹槽470,所述連續三階梯狀表面431的中間的一者較旁邊兩者接近像側。如第4D圖所標示的子凹槽470的中間一者為子凹槽底部471,環狀凹槽結構401由塑膠透鏡邊緣至中心軸z有一個子凹槽470,其對應子凹槽底部471。
由第4A圖可知,塑膠透鏡400的物側表面413的透鏡周邊區415包含承靠面418,承靠面41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像側表面423的透鏡周邊區425包含承靠面428,承靠面42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更具體地,塑膠透鏡400的承靠面418與遮光片403的承靠面438承靠,塑膠透鏡400的承靠面428與間隔環407的承靠面478承靠。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四,其表列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及其塑膠透鏡400中參數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並如第4C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5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由第5A圖可知,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且省略部分光學元件細節)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成像透鏡505、遮光片503、塑膠透鏡500及遮光片504,成像透鏡(即成像透鏡505、塑膠透鏡500)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500,其中塑膠透鏡500與成像透鏡505以黏合膠水590黏合。再者,成像透鏡組於成像透鏡505的物側及遮光片504的像側可更包含其他光學元件。
配合參照第5B圖及第5C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的塑膠透鏡500的示意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501的示意圖。由第5B圖及第5C圖可知,塑膠透鏡500具有中心軸z(即成像透鏡組的光軸)且包含物側表面513及像側表面523,像側表面523與物側表面513相對設置。物側表面51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514及透鏡周邊區515,光學有效區51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515環繞光學有效 區514。像側表面52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524及透鏡周邊區525,光學有效區52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525環繞光學有效區524。
第五實施例中,第5B圖亦可說是塑膠透鏡5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通過中心軸z且其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且所有滿足所述剖面條件的剖視圖皆相同。由第5B圖及第5C圖可知,物側表面513的透鏡周邊區515包含一個環狀凹槽結構501,環狀凹槽結構501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531,光線吸收塗層部位540設置於至少部分的階梯狀表面531上。藉此,階梯狀表面531使光線吸收塗層部位540更容易停留其上,有利於累積較厚的光線吸收塗層部位540而使遮蔽雜散光線的效果更佳。
由第5A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501可皆不與成像透鏡組中除塑膠透鏡500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成像透鏡505、遮光片503及504)接觸。
由第5B圖及第5C圖可知,塑膠透鏡500及其環狀凹槽結構501可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為了較易於理解及描述依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特徵,階梯狀表面531是指環狀凹槽結構501中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狀表面,相鄰的兩個階梯狀表面531之間的環狀表面(未另標號)的法線可垂直於中心軸z,也可說是階梯狀表面531皆由中心軸z朝塑膠透鏡邊緣的方向延伸。
由第5C圖可知,一個環形凹槽結構501的範圍由兩端的凹槽末端部541及551所界定,且凹槽末端部541及551分別較其相鄰的階梯狀表面531接近物側,亦即環狀凹槽結構501的階梯狀表面5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541,階梯狀表面531中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551,階梯狀表面531中最接近像側的一者為凹槽底部561。根據上述,環狀凹槽結構501的數量為一個。
在第5C圖中,環狀凹槽結構501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1,環狀凹槽結構5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5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w1<0.19mm。第五實施例中,凹槽末端部541及551中較接近物側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551,參數h1即為凹槽末端部551與凹槽底部561之間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第5C圖中的參數w1表示所標示的階梯狀表面531算起朝中心軸z連續三個階梯狀表面5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且第五實施例中所有參數w1的數值皆相同。進一步地,所有階梯狀表面531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皆相同。
在第5C圖中,階梯狀表面5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及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分別為凹槽末端部541及551,環狀凹槽結構501由凹槽末端部541及551定義的夾角為α1。更具體地,第五實施例中,參數α1即為第5C圖中凹槽末端部541中點及凹槽底部561中點的連線,與凹槽末端部551中點及凹槽底部561中點的連線的夾角。
配合參照第5D圖至第5F圖,第5D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501的另一示意圖,第5E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塑膠透鏡500的立體圖,第5F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塑膠透鏡500的另一立體圖。由第5D圖至第5F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5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531形成一子凹槽570,所述連續三階梯狀表面531的中間的一者較旁邊兩者接近像側。塑膠透鏡500的物側表面513的環狀凹槽結構501的子凹槽570的數量,及其像側表面523的環狀凹槽結構的子凹槽的數量的總和為Ns,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Ns<25。如第5D圖所標示的子凹槽570的中間一者為子凹槽底部571,以此類推環狀凹槽結構501由塑膠透鏡邊緣至中心軸z有六個子凹槽570,其分別對應子凹槽底部571、572、573、574、575及576,其中相鄰兩個子凹槽570可具有同一個階梯狀表面531。塑膠透鏡500的物側表面513的環狀凹槽結構501的階梯狀表面531的數量為N1,像側表面523的環狀凹槽結構的階梯狀表面的數量為N2,前述二者的總和為N,即是「N=N1+N2」,且參數N可為4個以上,且48個以下。第五實施例中,像側表面523不包含具有階梯狀表面的環狀凹槽結構及子凹槽。
配合參照第5G圖及第5H圖,第5G圖繪示依照第5B圖的塑膠透鏡500的平面圖,第5H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中塗佈光線吸收塗層部位540的示意圖。由第5G圖及第5H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部位540可以針頭544塗佈而成。藉此,可有效控制光線吸收塗層部位540的塗佈範圍。在光線 吸收塗層部位540以針頭544塗佈的過程中,先將塑膠透鏡500以物側表面513朝上的方向置於透鏡托台543上,透鏡托台543可以是單一透鏡的固定治具或是多透鏡的陣列固定板來固定塑膠透鏡500,針頭544置於塑膠透鏡500的階梯狀表面531上方,且透鏡托台543與針頭544之間具有自由度可以相對移動或相對旋轉,接著光線吸收塗層部位540可以間歇式塗佈而成。
再者,光線吸收塗層部位540在初始時可為具有可流動特性的黑色墨水,藉以降低雜散光線的反射。階梯狀表面531亦可依需求調整其表面粗糙度,以利於控制光線吸收塗層部位540的塗佈。此外,光線吸收塗層部位540不限於以針頭544塗佈的方式達成。
由第5A圖可知,塑膠透鏡500的物側表面513的透鏡周邊區515包含承靠面518,承靠面51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像側表面523的透鏡周邊區525包含承靠面528,承靠面52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更具體地,塑膠透鏡500的承靠面518與成像透鏡505的承靠面558承靠,塑膠透鏡500的承靠面528與遮光片504的承靠面548承靠。
塑膠透鏡500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505沿中心軸z排列。塑膠透鏡500與成像透鏡505可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516及55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516可包含承靠面518及圓錐面517,承靠面51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518較圓錐面517遠離光學有效區 514。進一步而言,圓錐面517較環狀凹槽結構501遠離光學有效區514,也就是圓錐面517較階梯狀表面531遠離光學有效區514。軸向連接結構556可包含承靠面558及圓錐面557,承靠面55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558較圓錐面557遠離成像透鏡505的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未另標號)。更具體地,承靠面518及55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517及55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500及成像透鏡505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再者,塑膠透鏡500的一光學有效區514,與塑膠透鏡500相鄰的成像透鏡505的一光學有效區554可以黏合膠水590黏合。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五,其表列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及其塑膠透鏡500中參數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並如第5C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6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由第6A圖可知,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且省略部分光學元件細節)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成像透鏡605、遮光片603、塑膠透鏡600、遮光片604及成像透鏡606,成像透鏡(即成像透鏡 605、塑膠透鏡600、成像透鏡606)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600。再者,成像透鏡組於成像透鏡605的物側及成像透鏡606的像側可更包含其他光學元件。
配合參照第6B圖及第6C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的塑膠透鏡600的示意圖,第6C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602的示意圖。由第6B圖及第6C圖可知,塑膠透鏡600具有中心軸z(即成像透鏡組的光軸)且包含物側表面613及像側表面623,像側表面623與物側表面613相對設置。物側表面61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614及透鏡周邊區615,光學有效區61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615環繞光學有效區614。像側表面62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624及透鏡周邊區625,光學有效區62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625環繞光學有效區624。
第六實施例中,第6B圖亦可說是塑膠透鏡6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通過中心軸z且其法線垂直於中心軸z,且所有滿足所述剖面條件的剖視圖皆相同。由第6B圖及第6C圖可知,像側表面623的透鏡周邊區625包含一個環狀凹槽結構602,環狀凹槽結構602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632。
由第6A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602不與成像透鏡組中除塑膠透鏡600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成像透鏡605、遮光片603、604及成像透鏡606)接觸。
由第6B圖及第6C圖可知,塑膠透鏡600及其環狀凹槽結構602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為了較易於理解及描述依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特徵,階梯狀表面632是指環狀凹槽結構602中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狀表面,相鄰的兩個階梯狀表面632之間的環狀表面(未另標號)的法線可垂直於中心軸z,也可說是階梯狀表面632皆由中心軸z朝塑膠透鏡邊緣的方向延伸。
由第6C圖可知,一個環形凹槽結構602的範圍由兩端的凹槽末端部642及652所界定,且凹槽末端部642及652分別較其相鄰的階梯狀表面632接近像側,亦即環狀凹槽結構602的階梯狀表面632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642,階梯狀表面632中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652,階梯狀表面632中最接近物側的一者為凹槽底部662,凹槽底部662的數量為三個。根據上述,環狀凹槽結構602的數量為一個。
在第6C圖中,環狀凹槽結構602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2,環狀凹槽結構602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632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2。第六實施例中,凹槽末端部642及652兩者同樣接近像側,參數h2即為凹槽末端部642(或是凹槽末端部652)與凹槽底部662之間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第6C圖中的參數w2表示所標示的階梯狀表面632算起朝中心軸z連續三個階梯狀表面632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且第六實施例中所有參數w2的數值皆 相同。進一步地,所有階梯狀表面632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皆相同。
在第6C圖中,階梯狀表面632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及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分別為凹槽末端部642及652,環狀凹槽結構602由凹槽末端部642及652定義的夾角為α2。更具體地,第六實施例中,參數α2即為第6C圖中凹槽末端部642中點及一凹槽底部662中點的連線,與凹槽末端部652中點及另一凹槽底部662中點的連線的夾角。
配合參照第6D圖至第6F圖,第6D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環狀凹槽結構602的另一示意圖,第6E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塑膠透鏡600的立體圖,第6F圖繪示依照第6B圖的塑膠透鏡600的另一立體圖。由第6D圖至第6F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602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632形成一子凹槽680,所述連續三階梯狀表面632的中間的一者較旁邊兩者接近物側。如第6D圖所標示的子凹槽680的中間一者為子凹槽底部681,以此類推環狀凹槽結構602由塑膠透鏡邊緣至中心軸z有四個子凹槽680,其分別對應子凹槽底部681、682、683及684,其中相鄰兩個子凹槽680可具有同一個階梯狀表面632。
由第6A圖可知,塑膠透鏡600的物側表面613的透鏡周邊區615包含承靠面618,承靠面61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像側表面623的透鏡周邊區625包含承靠面628,承靠面62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更具體地,塑膠透鏡600的承靠面618與成像透鏡 605的承靠面658承靠,塑膠透鏡600的承靠面628與成像透鏡606的承靠面668承靠。
塑膠透鏡600與其相鄰的成像透鏡605及606沿中心軸z排列。塑膠透鏡600與成像透鏡605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616及65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616包含承靠面618及圓錐面617,承靠面61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618較圓錐面617遠離光學有效區614。軸向連接結構656包含承靠面658及圓錐面657,承靠面65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658較圓錐面657遠離成像透鏡605的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未另標號)。更具體地,承靠面618及65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617及65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600及成像透鏡605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塑膠透鏡600與成像透鏡606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626及66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626包含承靠面628及圓錐面627,承靠面62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628較圓錐面627遠離光學有效區624,且圓錐面627較環狀凹槽結構602遠離光學有效區624,也就是圓錐面627較階梯狀表面632遠離光學有效區624。軸向連接結構666包含承靠面668及圓錐面667,承靠面668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承靠面668較圓錐面667遠離成像透鏡606的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未另標號)。更具體地,承靠面628及66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627及667對應且 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600及成像透鏡606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六,其表列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及其塑膠透鏡600中參數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並如第6C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7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的示意圖。由第7A圖可知,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遮光片703、塑膠透鏡700及間隔環707,成像透鏡(即塑膠透鏡700)中至少一者為塑膠透鏡700。再者,成像透鏡組於遮光片703的物側及間隔環707的像側可更包含其他光學元件。
配合參照第7B圖至第7D圖,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的塑膠透鏡700的立體圖,第7C圖繪示依照第7B圖的塑膠透鏡700的平面圖,第7D圖繪示依照第7C圖剖面線7D-7D的剖視圖。由第7B圖至第7D圖可知,塑膠透鏡700具有中心軸z(即成像透鏡組的光軸)且包含物側表面713及像側表面723,像側表面723與物側表面713相對設置。物側表面71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714及透鏡周邊區715,光學有效區71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 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715環繞光學有效區714。像側表面723由中心軸z至塑膠透鏡邊緣依序包含光學有效區724及透鏡周邊區725,光學有效區724用於讓成像光線通過且是非球面,透鏡周邊區725環繞光學有效區724。
由第7B圖及第7C圖可知,物側表面713的透鏡周邊區715包含一個環狀凹槽結構701,環狀凹槽結構701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731。
具體而言,環狀凹槽結構701由四個弧狀凹槽(未另標號)組成,即兩個相鄰的弧狀凹槽之間有凹槽間隔730,且由所述四個弧狀凹槽組成的環狀凹槽結構701的整體外觀仍為環狀凹槽。第七實施例中,四個弧狀凹槽相對於中心軸z的角度皆相同,凹槽間隔730相對於中心軸z的角度為θ,且第七實施例中的參數θ的數值皆相同。
由第7A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701皆不與成像透鏡組中除塑膠透鏡700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遮光片703、間隔環707)接觸。
由第7D圖可知,塑膠透鏡700及其環狀凹槽結構701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為了較易於理解及描述依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特徵,階梯狀表面731是指環狀凹槽結構701中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狀表面,相鄰的兩個階梯狀表面731之間的環狀表面(未另標號)的法線可垂直於中心軸z,也可說是階梯狀表面731皆由中心軸z朝塑膠透鏡邊緣的方向延伸。
配合參照第7E圖,其繪示依照第7D圖的環狀凹槽結構701的示意圖。由第7E圖可知,一個環形凹槽結構701的範圍由兩端的凹槽末端部741及751所界定,且凹槽末端部741及751分別較其相鄰的階梯狀表面731接近物側,亦即環狀凹槽結構701的階梯狀表面7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741,階梯狀表面731中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為凹槽末端部751,階梯狀表面731中最接近像側的一者為凹槽底部761。根據上述,環狀凹槽結構701的數量為一個。
在第7E圖中,環狀凹槽結構701平行於中心軸z的最大深度為h1,環狀凹槽結構7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7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1。第七實施例中,凹槽末端部741及751兩者同樣接近物側,參數h1即為凹槽末端部741(或是凹槽末端部751)與凹槽底部761之間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第7E圖中的參數w1表示所標示的階梯狀表面731算起朝中心軸z連續三個階梯狀表面731在中心軸z的徑向方向的長度,且第七實施例中所有參數w1的數值皆相同。進一步地,所有階梯狀表面731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皆相同。
在第7E圖中,階梯狀表面731中最遠離中心軸z的一者及最接近中心軸z的一者分別為凹槽末端部741及751,環狀凹槽結構701由凹槽末端部741及751定義的夾角為α1。更具體地,第七實施例中,參數α1即為第7E圖中凹 槽末端部741中點及凹槽底部761中點的連線,與凹槽末端部751中點及凹槽底部761中點的連線的夾角。
配合參照第7F圖,其繪示依照第7D圖的環狀凹槽結構701的另一示意圖。由第7F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701中連續三階梯狀表面731形成一子凹槽770,所述連續三階梯狀表面731的中間的一者較旁邊兩者接近像側。如第7F圖所標示的子凹槽770的中間一者為子凹槽底部771,環狀凹槽結構701由塑膠透鏡邊緣至中心軸z有一個子凹槽770,其對應子凹槽底部771。
由第7A圖可知,塑膠透鏡700的物側表面713的透鏡周邊區715包含承靠面718,承靠面71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像側表面723的透鏡周邊區725包含承靠面728,承靠面728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更具體地,塑膠透鏡700的承靠面718與遮光片703的承靠面738承靠,塑膠透鏡700的承靠面728與間隔環707的承靠面778承靠。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七,其表列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組及其塑膠透鏡700中參數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依據前述及第一實施例,並如第7C圖及第7E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8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100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光學元件細節)。由第8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1000包含成像透鏡組1800及塑膠鏡筒1400,成像透鏡組1800包含複數光學元件,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為成像透鏡,成像透鏡中至少一者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塑膠透鏡100。關於塑膠透鏡1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成像透鏡組1800沿成像鏡頭模組1000的光軸(即塑膠透鏡100的中心軸z)設置於塑膠鏡筒1400內,塑膠鏡筒1400包含鏡筒中心開孔1600,鏡筒中心開孔1600具有最小直徑位置1650。藉此,有助於抑制雜散光線,進而提升成像鏡頭模組1000的成像品質。
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1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成像透鏡組1800及成像面1950。成像透鏡組18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成像透鏡1801、塑膠透鏡100、第二實施例的塑膠透鏡200、第三實施例的塑膠透鏡300、第四實施例的塑膠透鏡400及成像透鏡1802,其中成像透鏡組1800的成像透鏡為六片(1801、100、200、300、400、1802),且皆沿成像鏡頭模組1000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1400內。藉此,更加有助於抑制雜散光線,進而提升成像鏡頭模組1000的成像品質。請一併參照第1B圖及第8圖,塑膠透鏡100的一光學有效區114,與塑膠透鏡100相鄰的成像透鏡1801的一光學有效區(未另標號)以黏合膠水1891 黏合。關於塑膠透鏡200、300、400的其他細節請分別參照前述第二實施例、第三實施例、第四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鏡筒中心開孔1600的最小直徑位置1650可為成像鏡頭模組1000的光圈。藉此,有利於降低成像鏡頭模組1000的機構複雜度。
再者,由第8圖可知,成像透鏡組1800亦可包含其他光學元件,如遮光片1831、1832、1833、1834、間隔環1871及固定環1881。由第1B圖、第2B圖、第3B圖、第4B圖、及第8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101、102、201、202、301及401皆不與成像透鏡組1800中除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接觸。
由第8圖可知,成像透鏡1801與塑膠透鏡100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1806及11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1806包含承靠面1808及圓錐面1807,軸向連接結構116包含承靠面118及圓錐面117。更具體地,承靠面1808及11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1807及11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成像透鏡1801及塑膠透鏡100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塑膠透鏡100及200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126及21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126包含承靠面128及圓錐面127,軸向連接結構216包含承靠面218及圓錐面217。更具體地,承靠面128及218對應且 連接,圓錐面127及21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100及200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塑膠透鏡200及300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226及31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226包含承靠面228及圓錐面227,軸向連接結構316包含承靠面318及圓錐面317。更具體地,承靠面228及31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227及31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200及300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再者,塑膠透鏡300的承靠面328與遮光片1833的一承靠面(未另標號)承靠,遮光片1833的另一承靠面(未另標號)與塑膠透鏡400的承靠面418承靠,塑膠透鏡400的承靠面428與間隔環1871的一承靠面(未另標號)承靠。
此外,間隔環1871包含微結構1300,微結構1300可為複數連續且同軸的環形凸起結構,各環形凸起結構可為環形弧面。藉此,可有效消除雜散光線。
配合參照第9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200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光學元件細節)。由第9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2000包含成像透鏡組2800及塑膠鏡筒2400,成像透鏡組2800包含複數光學元件。
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2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成像透鏡組2800及成像面2950。成像透鏡組28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成像透鏡2801、2802、2803、 2804、第五實施例的塑膠透鏡500及成像透鏡2805,其中成像透鏡組2800的成像透鏡為六片(2801、2802、2803、2804、500、2805),且皆沿成像鏡頭模組2000的光軸(即塑膠透鏡500的中心軸z)設置於塑膠鏡筒2400內。塑膠鏡筒2400包含鏡筒中心開孔2600,鏡筒中心開孔2600具有最小直徑位置2650。請一併參照第5B圖及第9圖,塑膠透鏡500的一光學有效區514,與塑膠透鏡500相鄰的成像透鏡2804的一光學有效區(未另標號)以黏合膠水2891黏合。關於塑膠透鏡500的其他細節請分別參照前述第五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由第9圖可知,成像透鏡組2800亦包含其他光學元件,如遮光片2831、2832、2833、2834、2835、間隔環2871及固定環2881。由第5B圖及第9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501不與成像透鏡組2800中除塑膠透鏡500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接觸。
由第9圖可知,成像透鏡2804與塑膠透鏡500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2806及51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2806包含承靠面2808及圓錐面2807,軸向連接結構516包含承靠面518及圓錐面517。更具體地,承靠面2808及51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2807及51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成像透鏡2804及塑膠透鏡500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再者,塑膠透鏡500的承靠面528與遮光片2834的一承靠面(未另標號)承靠。
配合參照第10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300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光學元件細節)。由第10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3000包含成像透鏡組3800及塑膠鏡筒3400,成像透鏡組3800包含複數光學元件。
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3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成像透鏡組3800、玻璃面板3900及成像面3950。成像透鏡組38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成像透鏡3801、第六實施例的塑膠透鏡600、成像透鏡3802及3803,其中成像透鏡組3800的成像透鏡為四片(3801、600、3802、3803),且皆沿成像鏡頭模組3000的光軸(即塑膠透鏡600的中心軸z)設置於塑膠鏡筒3400內。玻璃面板3900可為保護玻璃元件、濾光元件或前述二者,且不影響成像透鏡組3800的焦距。塑膠鏡筒3400包含鏡筒中心開孔3600,鏡筒中心開孔3600具有最小直徑位置3650。關於塑膠透鏡600的其他細節請分別參照前述第六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鏡筒中心開孔3600的最小直徑位置3650為成像鏡頭模組3000的光圈。再者,由第10圖可知,成像透鏡組3800亦包含其他光學元件,如遮光片3831、3832、3833、3834、間隔環3871及固定環3881。由第6B圖及第10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602不與成像透鏡組3800中除塑膠透鏡600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接觸。
由第10圖可知,成像透鏡3801與塑膠透鏡600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3806及61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 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3806包含承靠面3808及圓錐面3807,軸向連接結構616包含承靠面618及圓錐面617。更具體地,承靠面3808及61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3807及61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成像透鏡3801及塑膠透鏡600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塑膠透鏡600與成像透鏡3802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626及388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626包含承靠面628及圓錐面627,軸向連接結構3886包含承靠面3888及圓錐面3887。更具體地,承靠面628及388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627及388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600及成像透鏡3802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此外,固定環3881包含微結構3300,微結構3300可為複數連續且同軸的環形凸起結構,各環形凸起結構可為環形弧面。藉此,可有效消除雜散光線。
配合參照第11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400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光學元件細節)。由第11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4000包含成像透鏡組4800及塑膠鏡筒4400,成像透鏡組4800包含複數光學元件。
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4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成像透鏡組4800及成像面4950。成像透鏡組48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成像透鏡4801、第一實施例的塑膠 透鏡100、第二實施例的塑膠透鏡200、第三實施例的塑膠透鏡300、第七實施例的塑膠透鏡700及成像透鏡4802,其中成像透鏡組4800的成像透鏡為六片(4801、100、200、300、700、4802),且皆沿成像鏡頭模組4000的光軸(即中心軸z)設置於塑膠鏡筒4400內。塑膠鏡筒4400包含鏡筒中心開孔4600,鏡筒中心開孔4600具有最小直徑位置4650。請一併參照第1B圖及第11圖,塑膠透鏡100的一光學有效區114,與塑膠透鏡100相鄰的成像透鏡4801的一光學有效區(未另標號)以黏合膠水4891黏合。關於塑膠透鏡100、200、300、700的其他細節請分別參照前述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第三實施例、第七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鏡筒中心開孔4600的最小直徑位置4650為成像鏡頭模組4000的光圈。再者,由第11圖可知,成像透鏡組4800亦包含其他光學元件,如遮光片4831、4832、4833、4834、間隔環4871及固定環4881。由第1B圖、第2B圖、第3B圖、第7D圖、及第11圖可知,環狀凹槽結構101、102、201、202、301及701皆不與成像透鏡組4800中除本身以外的光學元件接觸。
由第11圖可知,成像透鏡4801與塑膠透鏡100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4806及11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4806包含承靠面4808及圓錐面4807,軸向連接結構116包含承靠面118及圓錐面117。更具體地,承靠面4808及11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4807及117 對應且連接,用以將成像透鏡4801及塑膠透鏡100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塑膠透鏡100及200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126及21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126包含承靠面128及圓錐面127,軸向連接結構216包含承靠面218及圓錐面217。更具體地,承靠面128及21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127及21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100及200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塑膠透鏡200及300分別包含軸向連接結構226及316,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軸向連接結構226包含承靠面228及圓錐面227,軸向連接結構316包含承靠面318及圓錐面317。更具體地,承靠面228及318對應且連接,圓錐面227及317對應且連接,用以將塑膠透鏡200及300互相組裝並對正中心軸z。
再者,塑膠透鏡300的承靠面328與遮光片4833的一承靠面(未另標號)承靠,遮光片4833的另一承靠面(未另標號)與塑膠透鏡700的承靠面718承靠,塑膠透鏡700的承靠面728與間隔環4871的一承靠面(未另標號)承靠。
配合參照第12A圖及第12B圖,其中第12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12B圖繪示第十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另一示意圖,且第12A圖及第12B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示意圖。由第12A 圖及第12B圖可知,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10包含相機模組11,相機模組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12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3,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3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12的成像面(圖未揭示)。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10的使用者介面19進入拍攝模式,其中第十二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19可為觸控螢幕19a、按鍵19b等。此時成像鏡頭模組12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13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18。
配合參照第12C圖,其繪示第十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方塊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方塊圖。由第12A圖至第12C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10的相機規格,相機模組11可更包含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電子裝置1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17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16。輔助光學元件17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16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使相機模組11配置的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發揮功能,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10具備多 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19a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19a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再者,由第12B圖可知,相機模組11、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可設置在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77上,並透過連接器78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相機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十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包含複數感測元件16及複數輔助光學元件17,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設置在軟性電路板77及另外至少一個軟性電路板(未另標號)上,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1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無線通訊單元(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控制單元 (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配合參照第13圖,第13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2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22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22的成像面(圖未揭示)。
配合參照第14圖,第14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穿戴式裝置,電子裝置3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32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32的成像面(圖未揭示)。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30)
- 一種成像透鏡組,包含複數光學元件,該些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為成像透鏡,該成像透鏡中至少一者為一塑膠透鏡,該塑膠透鏡具有一中心軸且包含一物側表面及一像側表面,該像側表面與該物側表面相對設置,該物側表面及該像側表面由該中心軸至塑膠透鏡邊緣各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區,其用於讓一成像光線通過,該光學有效區是非球面;以及一透鏡周邊區,其環繞該光學有效區;其中,該物側表面及該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的該透鏡周邊區包含至少一環狀凹槽結構,該環狀凹槽結構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及其該環狀凹槽結構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的該透鏡周邊區及其該像側表面的該透鏡周邊區各包含一承靠面,該些承靠面為平直表面且其法線平行於該中心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環狀凹槽結構平行於該中心軸的最大深度為h,該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該階梯狀表面在該中心軸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其滿足下列條件:0.5<h/w<4.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環狀凹槽結構平行於該中心軸的最大深度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0.02mm<h<0.21m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些階梯狀表面中最遠離該中心軸的一者及最接近該中心軸的一者各為一凹槽末端部,該環狀凹槽結構由該二凹槽末端部定義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35度<α<150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環狀凹槽結構不與該成像透鏡組的該些光學元件接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物側表面的該透鏡周邊區的該環狀凹槽結構的數量僅為一個,且該像側表面的該透鏡周邊區的該環狀凹槽結構的數量僅為一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該階梯狀表面形成一子凹槽,該塑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的該子凹槽的數量,及其該像側表面的該子凹槽的數量的總和為Ns,其滿足下列條件:1 Ns<2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的該子凹槽的數量,及 其該像側表面的該子凹槽的數量的總和為Ns,其滿足下列條件:2 Ns<16。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該階梯狀表面在該中心軸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其滿足下列條件:0.02mm<w<0.19m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的該些階梯狀表面的數量,及其該像側表面的該些階梯狀表面的數量的總和為4個以上,且48個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的該些階梯狀表面的數量,及其該像側表面的該些階梯狀表面的數量的總和為6個以上,且38個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的一該光學有效區,與該塑膠透鏡相鄰的一該成像透鏡的一光學有效區以一黏合膠水黏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與其相鄰的一該成像透鏡沿該中心軸排列,該塑膠透鏡與其相鄰的該成像透鏡各包含一軸向連接結構,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該中心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各該軸向連接結構包含一承靠面及一圓錐面,該 承靠面的法線平行於該中心軸,該承靠面較該圓錐面遠離該光學有效區。
-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以及一塑膠鏡筒,該成像透鏡組沿該中心軸設置於該塑膠鏡筒內,該塑膠鏡筒包含一鏡筒中心開孔,該鏡筒中心開孔具有一最小直徑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中心開孔的該最小直徑位置為該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
-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面。
- 一種成像透鏡組,包含複數光學元件,該些光學元件中至少一者為成像透鏡,該成像透鏡中至少一者為一塑膠透鏡,該塑膠透鏡具有一中心軸且包含一物側表面及一像側表面,該像側表面與該物側表面相對設置,該物側表面及該像側表面由該中心軸至塑膠透鏡邊緣各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區,其用於讓一成像光線通過,該光學有效區是非球面;以及一透鏡周邊區,其環繞該光學有效區;其中,該物側表面及該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的該透鏡周邊區包含至少一環狀凹槽結構,該環狀凹槽結構包含複 數階梯狀表面,一光線吸收塗層部位設置於至少部分的該些階梯狀表面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及其該環狀凹槽結構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環狀凹槽結構不與該成像透鏡組的該些光學元件接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該階梯狀表面在該中心軸的徑向方向的長度為w,其滿足下列條件:0.02mm<w<0.19m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環狀凹槽結構中連續三該階梯狀表面形成一子凹槽,該塑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的該子凹槽的數量,及其該像側表面的該子凹槽的數量的總和為Ns,其滿足下列條件:1 Ns<2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的該物側表面的該些階梯狀表面的數量,及其該像側表面的該些階梯狀表面的數量的總和為4個以上,且48個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的一該光學有效區,與該塑膠透鏡相鄰的一該成像透鏡的一光學有效區以一黏合膠水黏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塑膠透鏡與其相鄰的一該成像透鏡沿該中心軸排列,該塑膠透鏡與其相鄰的該成像透鏡各包含一軸向連接結構,用以互相組裝並對正該中心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其中各該軸向連接結構包含一承靠面及一圓錐面,該承靠面的法線平行於該中心軸,該承靠面較該圓錐面遠離該光學有效區。
-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以及一塑膠鏡筒,該成像透鏡組沿該中心軸設置於該塑膠鏡筒內,該塑膠鏡筒包含一鏡筒中心開孔,該鏡筒中心開孔具有一最小直徑位置。
-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11916A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 2017-04-10 |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CN202011276715.1A CN112379506A (zh) | 2017-04-10 | 2017-05-12 | 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CN201710331870.0A CN108693629B (zh) | 2017-04-10 | 2017-05-12 | 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US15/687,708 US10564383B2 (en) | 2017-04-10 | 2017-08-28 | Imaging lens set with plastic lens element,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6/735,852 US11307375B2 (en) | 2017-04-10 | 2020-01-07 | Imaging lens set with plastic lens element,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11916A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 2017-04-10 |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37500A true TW201837500A (zh) | 2018-10-16 |
TWI639029B TWI639029B (zh) | 2018-10-21 |
Family
ID=63711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11916A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 2017-04-10 |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564383B2 (zh) |
CN (2) | CN108693629B (zh) |
TW (1) | TWI639029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02419B (zh) * | 2019-09-25 | 2020-08-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
TWI783760B (zh) * | 2021-10-28 | 2022-11-11 |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鏡筒及光學式辨識裝置 |
TWI820748B (zh) * | 2022-06-15 | 2023-11-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透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46909A (zh) * | 2018-06-26 | 2020-01-03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胶合透镜及其胶合方法 |
US11686884B2 (en) * | 2018-12-07 | 2023-06-27 | Apple Inc. | Light-absorbing flange lenses |
US11327340B2 (en) * | 2019-02-22 | 2022-05-10 | Tectus Corporation | Femtoprojector optical systems with surrounding grooves |
TWI689750B (zh) * | 2019-03-20 | 2020-04-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
TWI703342B (zh) | 2019-03-29 | 2020-09-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CN112444927A (zh) * | 2019-08-30 | 2021-03-05 |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 镜片组、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
TWI696010B (zh) | 2019-09-17 | 2020-06-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US11703656B2 (en) | 2019-09-19 | 2023-07-18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Lens mount, optical element, and lens module |
TWI728690B (zh) * | 2020-02-10 | 2021-05-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CN111190259A (zh) * | 2020-03-04 | 2020-05-22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及光学成像系统的制造方法 |
TWI728769B (zh) * | 2020-03-31 | 2021-05-21 |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
CN113655584A (zh) * | 2020-05-12 | 2021-11-16 |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
TWI742687B (zh) * | 2020-05-22 | 2021-10-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塑膠透鏡與成像鏡頭 |
CN114089450A (zh) * | 2020-08-06 | 2022-02-25 |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 光学镜片、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
CN114089449A (zh) * | 2020-08-06 | 2022-02-25 |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 光学镜片、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
CN114325893A (zh) * | 2020-09-30 | 2022-04-12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透镜 |
CN114355539A (zh) * | 2020-10-13 | 2022-04-1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4488469B (zh) * | 2020-11-13 | 2025-01-2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CN112764183B (zh) * | 2021-01-11 | 2022-07-08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镜片组合结构 |
TWI753795B (zh) * | 2021-02-09 | 2022-01-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US12153279B2 (en) | 2021-09-16 | 2024-11-26 | Banner Engineering Corp. | Lens alignment system with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
TWI798008B (zh) * | 2022-02-25 | 2023-04-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WO2024014646A1 (ko) * | 2022-07-11 | 2024-01-18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07307A (ja) * | 1984-10-31 | 1986-05-26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レンズ保持装置 |
US6011661A (en) | 1998-04-07 | 2000-01-04 | Weng; Leo | Optical holder for an optical apparatus |
SE520604C2 (sv) | 2001-06-29 | 2003-07-29 | Flir Systems Ab | Anordning för dämpning eller eliminering av ströljus och reflexer i ett optiskt system |
JP2005532589A (ja) * | 2002-07-08 | 2005-10-27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光学レンズ要素及びこのレンズ要素を備える光学レンズ装置 |
JP4269334B2 (ja) * | 2002-10-28 | 2009-05-27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
US6898030B1 (en) | 2004-06-17 | 2005-05-24 | Prodisc Technology Inc. | Camera lens assembly |
JP4833569B2 (ja) | 2005-03-24 | 2011-12-0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反射防止構造を有する光学レンズ |
KR100665176B1 (ko) * | 2005-05-18 | 2007-01-09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웨이퍼 스케일 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광학계 |
JP4729395B2 (ja) | 2005-12-13 | 2011-07-20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JP4866750B2 (ja) | 2007-01-30 | 2012-02-0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光学部品、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
JP4577584B2 (ja) | 2008-01-23 | 2010-11-1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
KR100973005B1 (ko) * | 2008-08-04 | 2010-07-30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CN102033284A (zh) | 2009-09-28 | 2011-04-27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镜片卡合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镜头模组 |
TW201111144A (en) | 2009-09-30 | 2011-04-01 |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 High sag optical lens and method for fast molding the same |
CN102053325B (zh) | 2009-10-30 | 2013-07-31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JP5599093B2 (ja) | 2010-05-17 | 2014-10-01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光学系レンズ及びその光学系レンズを用いたレンズユニット |
TWI506329B (zh) | 2011-07-28 | 2015-11-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鏡頭模組 |
TW201310104A (zh) * | 2011-08-29 | 2013-03-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鏡頭模組 |
TWI476453B (zh) | 2012-05-18 | 2015-03-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塑膠透鏡 |
TW201411217A (zh) | 2012-09-14 | 2014-03-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鏡頭模組 |
CN202975443U (zh) * | 2012-11-19 | 2013-06-05 | 东莞市旭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组件 |
JP6118100B2 (ja) | 2012-12-19 | 2017-04-19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接合レンズ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
KR101444585B1 (ko) | 2013-03-06 | 2014-09-24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TWI487951B (zh) * | 2013-05-27 | 2015-06-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塑膠透鏡 |
KR101525673B1 (ko) | 2013-09-03 | 2015-06-0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및 렌즈 모듈 |
CN104570168A (zh) | 2013-10-16 | 2015-04-29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镜片、镜头及镜片的制造方法 |
TWI507716B (zh) | 2013-11-22 | 2015-11-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取像鏡頭及行動裝置 |
US9507116B2 (en) | 2013-11-26 | 2016-11-29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Lens module |
JP2015194528A (ja) * | 2014-03-31 | 2015-11-0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CN107209342B (zh) * | 2015-01-23 | 2020-03-27 | 夏普株式会社 | 相机模块的制造方法、像面侧组透镜、像面侧组透镜的制造方法和摄像元件 |
TWI581030B (zh) * | 2015-04-27 | 2017-05-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
CN204650004U (zh) * | 2015-05-27 | 2015-09-16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环形光学元件、成像镜组、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TWM512712U (zh) * | 2015-05-27 | 2015-11-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M514580U (zh) | 2015-07-06 | 2015-12-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塑膠鏡筒、光學鏡頭、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205139406U (zh) * | 2015-11-20 | 2016-04-06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塑胶透镜、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US9638838B1 (en) * | 2015-12-09 | 2017-05-02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Lens having microstructures |
TWM520143U (zh) | 2015-12-17 | 2016-04-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TWM527093U (zh) | 2016-02-05 | 2016-08-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 |
CN105629425A (zh) * | 2016-03-28 | 2016-06-01 | 福建福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高分辨率、低畸变日夜两用定焦镜头 |
CN206074846U (zh) | 2016-08-19 | 2017-04-05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塑料透镜及成像镜头 |
-
2017
- 2017-04-10 TW TW106111916A patent/TWI639029B/zh active
- 2017-05-12 CN CN201710331870.0A patent/CN108693629B/zh active Active
- 2017-05-12 CN CN202011276715.1A patent/CN112379506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8-28 US US15/687,708 patent/US1056438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07 US US16/735,852 patent/US11307375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02419B (zh) * | 2019-09-25 | 2020-08-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
US11762132B2 (en) | 2019-09-25 | 2023-09-19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TWI783760B (zh) * | 2021-10-28 | 2022-11-11 |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鏡筒及光學式辨識裝置 |
TWI820748B (zh) * | 2022-06-15 | 2023-11-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透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292626A1 (en) | 2018-10-11 |
US20200142150A1 (en) | 2020-05-07 |
CN108693629B (zh) | 2020-12-04 |
US10564383B2 (en) | 2020-02-18 |
US11307375B2 (en) | 2022-04-19 |
CN108693629A (zh) | 2018-10-23 |
TWI639029B (zh) | 2018-10-21 |
CN112379506A (zh) | 2021-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39029B (zh) |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
TWI614536B (zh) |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
TWI623787B (zh) |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
TWI631381B (zh) |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 |
CN210136344U (zh) | 含有塑胶镜筒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
CN112649938B (zh) |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
TWI728690B (zh)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
TWM520143U (zh) |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
CN211014787U (zh) |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
CN108020900A (zh) |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
CN108508679A (zh) | 遮光片、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 |
TWI671548B (zh)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
TW201901213A (zh) |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
TWI633381B (zh) |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 |
TWI623777B (zh) | 成像透鏡、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
CN114503540A (zh) | 包括相机模块的电子设备 | |
TWI732541B (zh) | 成像透鏡組與成像鏡頭模組 | |
TWI691782B (zh) |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
CN218068334U (zh) | 金属遮光元件、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