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4720A - 隔離型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隔離型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24720A TW201724720A TW104143245A TW104143245A TW201724720A TW 201724720 A TW201724720 A TW 201724720A TW 104143245 A TW104143245 A TW 104143245A TW 104143245 A TW104143245 A TW 104143245A TW 201724720 A TW201724720 A TW 20172472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
- isolated converter
- time period
- node
- transform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種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適用於隔離型轉換器。隔離型轉換器包含第一開關、第二開關、第三開關、第四開關、第一諧振單元與變壓器。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係先於第一時段中,導通第一開關與第四開關。再於第二時段中,導通第二開關與第四開關。並於第三時段中,導通第二開關與第三開關。然後於第四時段中,導通第二開關與第四開關。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隔離型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在過往的隔離型轉換器中會包含至少一個變壓器來升降壓,經由調整變壓器的匝數比可獲得較輸入電壓更高或更低的輸出電壓。在一些實施態樣裏,可在變壓器上繞上多重繞組以便輸出多種電壓值。一般來說,隔離型轉換器的電源變換方式係為「直流-交流-直流」變換。而在轉換為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會配合電感或電容產生諧振,以進行零電流或零電壓開關。亦即,開關的導通和斷開發生在零電流點和零電壓點,以形成一個無損耗開關。
但是,用以進行諧振的電感或電容中會儲存餘能,而使得在於電路操作區間中,會有逆向諧振電流傳輸至輸入電源側,導致諧振電流有效值增加,輸入電源側必須提高淨實功率以抵銷逆向虛功率的能量。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適用於隔離型轉換器。隔離型轉換器包含串聯於電源兩端的第一開關與第二開關、串聯於電源兩端的第三開關與第四開關、第一諧振單元與變壓器。第一開關與第二開關間具有第一節點。第三開關與第四開關間具有第二節點。變壓器的第一側與第一諧振單元串聯於第一節點與第二節點之間。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係於第一時段中導通第一開關與第四開關。於第二時段中導通第二開關與第四開關。於第三時段中導通第二開關與第三開關。於第四時段中導通第二開關與第四開關。
本發明揭露了一種隔離型轉換器,耦接於電源與負載之間。隔離型轉換器包含變壓器、第一轉換模組、第一諧振單元與第二轉換模組。第一轉換模組耦接變壓器。第二轉換模組耦接變壓器且位於第二側。第一諧振單元耦接於變壓器第一側與第一節點之間。變壓器具有第一側與第二側。第一轉換模組包含串聯於電源兩端的第一開關與第二開關、串聯於電源兩端的第三開關與第四開關。第一開關與第二開關間具有第一節點,第三開關與第四開關間具有第二節點。變壓器的第一側耦接第一諧振單元與第二節點。第一開關、第二開關、第三開關與第四開關分別受控於多個第一控制訊號而分別選擇性地導通。第二轉換模組包含串聯於負載兩端的第五開關與第六開關、串聯於電源兩端的第七開關與第八開關。第五開關與第六開關間具有第三節點。第七開關與第八開關間具有第四節點。變壓器的第二側耦接第三節點與第四節點之間。第五開關、第六開關、第七開關與第八開關分別受控於多個第二控制訊號而分別選擇性地導通。其中於第一時段,第一開關與第四開關被導通。於第二時段,第二開關與第四開關被導通。於第三時段,第二開關與第三開關被導通。於第四時段,第二開關與第四開關被導通。
以上之關於本發明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請參照圖1、圖2以進行說明,圖1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圖2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圖。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此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適用於如圖1所示的隔離型轉換器1。隔離型轉換器1耦接於電源4與負載3之間。更詳細地來說,隔離型轉換器1具有變壓器11,電源4係設置於變壓器11的一次側,負載3係設置於變壓器11的二次側。以下係以電源4為一直流電源且負載3為一直流負載的示範例進行說明,但實際上均不以此為限制。
如圖1所示,變壓器11的第一側還設置第一諧振單元13與第一轉換模組15。第一諧振單元13耦接於第一節點N1與變壓器11的端點111之間。第一轉換模組15包含有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2、第三開關S3與第四開關S4。第一開關S1耦接於電源4的第一端與第一節點N1之間。第二開關S2耦接於電源4的第二端與第一節點N1之間。第三開關S3耦接於電源4的第一端與第二節點N2之間。第四開關S4耦接於電源4的第二端與第二節點N2之間。變壓器11的端點112耦接第二節點N2。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2、第三開關S3與第四開關S4例如為單一電晶體或由多個電子元件所組成的開關電路,後續係以N型金屬氧化物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MOSFET)舉例說明之,但並不以此為限。
此外,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諧振單元13具有第一電感Lr1與第一電容Cr1,第一電感Lr1耦接第一電容Cr1。變壓器11的二次側更設置有整流器17,整流器17耦接變壓器的端點113、114。整流器17例如包含有二極體D1~D4。輸入電容Ci與輸出電容Co係包含於隔離式變壓器1或者分別包含於電源4及負載3。上述僅為舉例示範,但實際上均不以此為限。
第一轉換模組15受控於第一控制訊號SC1~SC4而選擇性地導通不同的電流路徑,以協同於第一諧振單元13而將電源4提供的直流電能轉換成交流電能。其中,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2、第三開關S3與第四開關S4分別受控於第一控制訊號SC1、SC2、SC3、SC4而分別選擇性地導通。第一諧振單元13係用以決定隔離型轉換器1的品質因數(quality factor)。變壓器11係用以將前述轉換得的交流電能轉換至二次側,並用以調整交流電能的電壓位準,且依據隔離型轉換器1的工作週期而選擇性地輸出沿第一電流方向的電流或沿第二方向的電流。整流器17用以將前述沿第一電流方向的電流或沿第二方向的電流整流成直流電流,並提供給負載3。在此定義流經第一諧振單元13的電流為諧振電流ir,並定義整流器17輸出的電流為輸出電流is,以便後續說明。其中,諧振電流ir具有峰値Irp1、Irp2,變壓器11的匝數比係為1:n,因此輸出電流is的峰値係為諧振電流ir之峰値的n分之一。其中n係為一正整數。
本發明所提供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的步驟S201,係於第一時段中,導通第一開關S1與第四開關S4,以轉換直流電能至第二側,並據以由第二側輸出沿第一電流方向的電流。而步驟S203,係於第二時段中,導通第二開關S2與第四開關S4,以使第一諧振單元13釋能。接著在步驟S205,係於第三時段中,導通第二開關S2與第三開關S3,以轉換直流電能至第二側,並據以由第二側輸出沿第二電流方向的電流。然後在步驟S207,係於第四時段中,導通第二開關S2與第四開關S4,以使第一諧振單元13釋能。
請參照圖3以做進一步的說明,圖3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及圖2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時序示意圖。對應於上述的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第一控制信號SC1~SC4分別在第一工作週期T中的第一時段T1~第四時段T4具有對應的電壓準位。以下係就第一工作週期T中的不同時段進行說明。
需注意的是,如前述地,在此係以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2、第三開關S3與第四開關S4為N型金屬氧化物場效電晶體的示範例進行說明,因此當對應的第一控制信號SC1~SC4為高電壓準位時,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2、第三開關S3與第四開關S4被對應地導通。然實際上,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2、第三開關S3與第四開關S4因何電壓準位而導通係為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經詳閱本說明書後可自由設計,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在第一時段T1,第一控制信號SC1、SC4為高電壓準位,第一開關S1與第四開關S4被導通。電源4、第一開關S1、第一諧振單元13、變壓器11與第四開關S4形成第一電流路徑。此時,隔離型轉換器1將電源4提供的直流電能轉換至二次側。而第一諧振單元13儲存能量以讓隔離型轉換器1產生諧振。且變壓器11輸出沿第一電流方向的電流給整流器17。
在第二時段T2,第一控制信號SC2、SC4為高電壓準位,第二開關S2與第四開關S4被導通。第二開關S2、第一諧振單元13、變壓器11與第四開關S4形成短路電流路徑。此時,第一諧振單元13藉由此短路電流路徑釋放出儲存於第一諧振單元13當中的電能。
在第三時段T3,第一控制信號SC2、SC3為高電壓準位,第二開關S2與第三開關S3被導通。電源4、第三開關S3、變壓器11、第一諧振單元13與第二開關S2形成第二電流路徑。此時,隔離型轉換器1將電源4提供的直流電能轉換至二次側。而第一諧振單元13儲存能量以讓隔離型轉換器1產生諧振。且變壓器11輸出沿第二電流方向的電流給整流器17。
在第四時段T4,第一控制信號SC2、SC4為高電壓準位,第二開關S2與第四開關S4被導通。第二開關S2、第一諧振單元13、變壓器11與第四開關S4形成短路電流路徑。此時,第一諧振單元13藉由此短路電流路徑釋放出儲存於第一諧振單元13當中的電能。
藉著第二時段T2與第四時段T4所導通的短路電流路徑,第一諧振單元13得以釋放出所儲存的餘能,以避免在切換第一電流路徑與第二電流路徑時,產生與第一電流路徑與第二電流路徑上之電流方向相反的諧振電流ir。在習知的控制方法下,欲轉換的直流電能會因為反方向的諧振電流ir而耗損,使得電源4的輸出電流或輸出電壓必須再被提高,隔離型轉換器1方能輸出所欲的電壓或電流給負載3。但是,此舉勢必會提升諧振電流ir的峰値Irp1、Irp2。而諧振電流有效值irrms
與諧振電流的峰値Irp1、Irp2有關。諧振電流有效值irrms
的表示式係如式1所示:(式1) 因此,當諧振電流ir的峰値Irp1、Irp2提升時,諧振電流有效值irrms
也會對應增加。
請接著參照圖4以說明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所提供之隔離式轉換器控制方法相較於習知控制方法的效能差異,圖4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的效能示意圖。在圖4中,係以實線繪示有隔離型轉換器1在本案的控制方法下,於不同負載時所產生的諧振電流ir的有效值irrms
,並以虛線繪示隔離型轉換器1在習知的控制方法下於不同負載時所產生的諧振電流ir的有效值ir,conrms
。其中,橫軸為負載佔額定負載的百分比,縱軸為電流値,縱軸單位為安培。如圖4所示,隔離型轉換器1在中高負載時,本案控制方法所導致的諧振電流有效値irrms
大約為習知控制方法所導致的諧振電流有效値ir,conrms
的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八十八。
延續以上發想,本發明另提供了一種隔離型轉換器。請參照圖5A與圖5B以進行說明,圖5A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圖5B係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如圖5A、圖5B所示,隔離型轉換器2在變壓器21的左側之結構相仿於隔離型轉換器1的一次側的結構,於此不再重複贅述相關結構。而相較於隔離型轉換器1的二次側之結構,隔離型轉換器2在變壓器21的右側則是更設置了第二轉換模組29。第二轉換模組29包含有第五開關S5’、第六開關S6’、第七開關S7’與第八開關S8’。第五開關S5’耦接於負載3的第一端與第三節點N3之間。第六開關S6’耦接於負載3的第二端與第三節點N3之間。第七開關S7’耦接負載3的第一端與第四節點N4之間。第八開關S8’耦接第四節點N4與負載3的第二端。變壓器21的端點213、214分別耦接第三節點N3與第四節點N4。
第二轉換模組29係依據第二控制訊號SC5’~SC8’而選擇性地導通不同的電流路徑。其中第五開關S5’、第六開關S6’、第七開關S7’與第八開關S8’係分別對應於第二控制訊號SC5’、SC6’、SC7’、SC8’。如圖5A所示,在一實施例中,第二轉換模組29係用以將來自變壓器21的交流電能轉換成直流電能給負載3。其中,負載3位於如圖5A所示的變壓器21的右側。負載3例如是一個被充電的電池。電源4用以提供負載3所需的充電電能,電源4例如是一個放電的電池或其他可以提供直流電能的裝置或元件。在此實施例中,電源4的輸出電壓係大於負載3的端電壓,電源4因而得以對負載3充電。
在一種作法中,使用者可以分別選擇性地導通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2’、第三開關S3’或第四開關S4’,以將電源4提供的直流電能轉換成交流電能。所述的交流電能係被變壓器21由第一側轉換到第二側,也就是說,交流電能係由如圖5A所示的變壓器21的左側被轉換到變壓器21的右側。在另一種作法中,使用者也可以分別選擇性地導通第五開關S5’、第六開關S6’、第七開關S7’或第八開關S8’,以將電源4提供的電能由變壓器21的第一側轉換到變壓器21的第二側。
而如圖5B所示,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轉換模組29係用以將來自電源4’的直流電能轉換成交流電能給變壓器21,從而提供電能給負載3’。如圖5B所示,電源4’係位於變壓器21的右側,而負載3’係位於變壓器21的左側。相仿於圖5A,圖5B中的負載3’例如是一個被充電的電池。電源4’用以提供負載3’所需的充電電能,電源4’例如是一個放電的電池或其他可以提供電能的裝置或元件。與圖5A不同的是,在圖5B所示的實施例中,電能係由變壓器21的右側被傳遞到變壓器21的左側,且電源4’的輸出電壓並不必然大於負載3’的端電壓。請一併參照圖6進行說明圖5B所示之實施例的動作方式,圖6係為根據本發明圖5B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時序示意圖。如圖所示,第二控制信號SC5’~SC8’的時序係相仿於圖3中第一控制信號SC1~SC4的時序,在此並不重複贅述相關細節。以下係對第一控制信號SC1’~SC4’的時序進行解說。
在第一時段T1’中,第一控制信號SC2’、SC4’係為高電壓準位,第二開關S4’與第四開關S4’被導通。第二開關S2’、第一諧振單元23、變壓器21與第四開關S4’形成短路電流路徑。此時,藉由此短路電流路徑,從二次側轉換過來的交流電能被儲存於第一諧振單元23。
在第二時段T2’中,第一控制信號SC1’~SC4’係為低電壓準位。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2’、第三開關S3’與第四開關S4’皆不導通。此時,第一諧振單元23、第二開關S2’的寄生二極體、變壓器21、第三開關S3’的寄生二極體與負載3’形成第一充電路徑。此時,藉由第一充電路徑,第一諧振單元23放電而對負載3’進行充電。
在第三時段T3’中,第一控制信號SC2’、SC4’係為高電壓準位,第二開關S2’與第四開關S4’被導通。第二開關S2’、第一諧振單元23、變壓器21與第四開關S4’形成短路電流路徑。此時,藉由此短路電流路徑,從二次側轉換過來的交流電能被儲存於第一諧振單元23。
在第四時段T4’中,第一控制信號SC1’~SC4’係為低電壓準位。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2’、第三開關S3’與第四開關S4’皆不導通。此時,第一諧振單元23、第一開關S1’的寄生二極體、電源4、第四開關S4’的寄生二極體與變壓器21形成第二充電路徑。此時,藉由此第二充電路徑,第一諧振單元23放電而對負載3’進行充電。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藉由本發明所提供之隔離型轉換器的結構,只要調整第一控制訊號SC1’、 SC2’、 SC3’、 SC4’與第二控制訊號SC5’、 SC6’、 SC7’、 SC8’的相對時序,即可切換讓電源4對負載3供電或讓電源4’對負載3’充電。此外,在一實施例中,只要適當調整第一諧振單元23的諧振參數,縱使電源4’的輸出電壓小於負載3’的輸出電壓,依然可以藉由隔離型轉換器2讓電源4’對負載3’供電或充電。
對應於上述,本發明所提供的隔離型轉換器還具有另一種實施態樣,請參照圖7以進行說明,圖7係為根據本發明更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隔離型轉換器2相較於圖6更包含了第二諧振單元26。如圖所述,第二諧振單元26的一端耦接變壓器21的端點211,第二諧振單元26的另一端經由二極體D5、D6耦接於電源4的兩端。當隔離型轉換器2依據電源4對負載3供電時,隔離型轉換器2會以第一諧振單元23形成一次側的電流路徑。而當隔離型轉換器2依據負載3對電源4充電時,隔離型轉換器2會以第一諧振單元23及第二諧振單元26組成之等效諧振單元形成一次側的電流路徑。藉此,使用者得以藉由調整第一諧振單元23與第二諧振單元26中的元件參數値,而分別設計隔離型轉換器2在以電源4供電及對電源4充電時的品質因數,以最佳化隔離型轉換器2以電源4供電或隔離型轉換器2對電源4充電兩者的效能。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藉由在電流方向轉換區間中,提供短路路徑給電路中的第一諧振單元,讓第一諧振單元釋能,以消除逆向諧振能量而避免逆向的諧振電流。藉此,降低了開關切換損失並提升電路能源利用率。同時,依據這樣的控制方式,本發明更提供了一種隔離型轉換器,此隔離型轉換器藉由對變壓器兩側的轉換模組進行相應的時序控制,改變諧振能量或儲存諧振能量方式,而達到雙向能量傳輸之功能。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2‧‧‧隔離型轉換電路
11、21‧‧‧變壓器
111、112、113、114、211、212、213、214‧‧‧端點
13、23‧‧‧第一諧振單元
15、25‧‧‧第一轉換模組
17‧‧‧整流器
26‧‧‧第二諧振單元
29‧‧‧第二轉換模組
3‧‧‧負載
4‧‧‧電源
Cr1、Cr1’‧‧‧第一電容
Cr2’‧‧‧第二電容
Ci‧‧‧輸入電容
Co‧‧‧輸出電容
D1、D2、D3、D4、D5、D6‧‧‧二極體
ir‧‧‧諧振電流
ir,conrms、irrms‧‧‧諧振電流有效値
Irp1、Irp2‧‧‧諧振電流峰値
is‧‧‧輸出電流
Lr1’‧‧‧第一電感
Lr2’‧‧‧第二電感
N1‧‧‧第一節點
N2‧‧‧第二節點
N3‧‧‧第三節點
N4‧‧‧第四節點
T1、T1’‧‧‧第一時段
T2、T2’‧‧‧第二時段
T3、T3’‧‧‧第三時段
T4、T4’‧‧‧第四時段
T‧‧‧工作週期
S1、S1’‧‧‧第一開關
S2、S2’‧‧‧第二開關
S3、S3’‧‧‧第三開關
S4、S4’‧‧‧第四開關
S5’‧‧‧第五開關
S6’‧‧‧第六開關
S7’‧‧‧第七開關
S8’‧‧‧第八開關
SC1、SC2、SC3、SC4、SC1’、SC2’、SC3’、SC4’‧‧‧第一控制訊號
SC5’、SC6’、SC7’、SC8’‧‧‧第二控制訊號
S201~S207‧‧‧步驟流程
11、21‧‧‧變壓器
111、112、113、114、211、212、213、214‧‧‧端點
13、23‧‧‧第一諧振單元
15、25‧‧‧第一轉換模組
17‧‧‧整流器
26‧‧‧第二諧振單元
29‧‧‧第二轉換模組
3‧‧‧負載
4‧‧‧電源
Cr1、Cr1’‧‧‧第一電容
Cr2’‧‧‧第二電容
Ci‧‧‧輸入電容
Co‧‧‧輸出電容
D1、D2、D3、D4、D5、D6‧‧‧二極體
ir‧‧‧諧振電流
ir,conrms、irrms‧‧‧諧振電流有效値
Irp1、Irp2‧‧‧諧振電流峰値
is‧‧‧輸出電流
Lr1’‧‧‧第一電感
Lr2’‧‧‧第二電感
N1‧‧‧第一節點
N2‧‧‧第二節點
N3‧‧‧第三節點
N4‧‧‧第四節點
T1、T1’‧‧‧第一時段
T2、T2’‧‧‧第二時段
T3、T3’‧‧‧第三時段
T4、T4’‧‧‧第四時段
T‧‧‧工作週期
S1、S1’‧‧‧第一開關
S2、S2’‧‧‧第二開關
S3、S3’‧‧‧第三開關
S4、S4’‧‧‧第四開關
S5’‧‧‧第五開關
S6’‧‧‧第六開關
S7’‧‧‧第七開關
S8’‧‧‧第八開關
SC1、SC2、SC3、SC4、SC1’、SC2’、SC3’、SC4’‧‧‧第一控制訊號
SC5’、SC6’、SC7’、SC8’‧‧‧第二控制訊號
S201~S207‧‧‧步驟流程
圖1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 圖2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圖。 圖3係為根據本發明圖1及圖2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時序示意圖。 圖4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的效能示意圖。 圖5A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 圖5B係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 圖6係為根據本發明圖5B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時序示意圖。 圖7係為根據本發明更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隔離型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
Claims (13)
- 一種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適用於一隔離型轉換器,該隔離型轉換器包含串聯於一電源兩端的一第一開關與一第二開關、串聯於該電源兩端的一第三開關與一第四開關、一第一諧振單元與一變壓器,該第一開關與該第二開關間具有一第一節點,該第三開關與該第四開關間具有一第二節點,該變壓器的第一側與該第一諧振單元串聯於該第一節點與該第二節點之間,該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包含:於一第一時段中,導通該第一開關與該第四開關;於一第二時段中,導通該第二開關與該第四開關;於一第三時段中,導通該第二開關與該第三開關;以及於一第四時段中,導通該第二開關與該第四開關。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其中該隔離型轉換器係具有一工作週期,該工作週期包含該第一時段、該第二時段、該第三時段與該第四時段,其中該第一時段加上該第二時段為該工作週期的一半週期,該第三時段加上該第四時段為該工作週期的另一半週期。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其中該變壓器的第二側更設置有一整流器,該整流器耦接該變壓器的第二側的兩端。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一諧振單元包含有一第一電感與一第一電容。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其中該隔離型轉換器包含串聯於一負載兩端的一第五開關與一第六開關、串聯於該電源兩端的一第七開關與一第八開關,該第五開關與該第六開關間具有一第三節點,該第七開關與該第八開關間具有一第四節點,該變壓器的第二側耦接該第三節點與該第四節點。
- 如請求項5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其中該隔離型轉換器更包含有一第二諧振單元,該第二諧振單元耦接於該變壓器的第一側與該電源之間。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諧振單元包含一第二電感與一第二電容。
- 一種隔離型轉換器,耦接於一電源與一負載之間,包含:一變壓器,具有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一第一轉換模組,耦接該變壓器且位於該第一側,包含串聯於該電源兩端的一第一開關與一第二開關、串聯於該電源兩端的一第三開關與一第四開關,該第一開關與該第二開關間具有一第一節點,該第三開關與該第四開關間具有一第二節點,該第一側耦接該第一節點與該第二節點,該第一開關、該第二開關、該第三開關與該第四開關分別受控於多個第一控制訊號而分別選擇性地導通;一第一諧振單元,耦接於該變壓器與該第一節點之間;以及一第二轉換模組,耦接該變壓器且位於該第二側,包含串聯於該負載兩端的一第五開關與一第六開關、串聯於該電源兩端的一第七開關與一第八開關,該第五開關與該第六開關間具有一第三節點,該第七開關與該第八開關間具有一第四節點,該第二側耦接該第三節點與該第四節點,該第五開關、該第六開關、該第七開關與該第八開關分別受控於多個第二控制訊號而分別選擇性地導通;其中於一第一時段,該第一開關與該第四開關被導通,於一第二時段,該第二開關與該第四開關被導通,於一第三時段,該第二開關與該第三開關被導通,於一第四時段,該第二開關與該第四開關被導通。
- 如請求項8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其中於該第一時段與該第三時段,該第六開關與該第八開關被導通。
- 如請求項8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其中該隔離型轉換器係具有一工作週期,該工作週期包含該第一時段、該第二時段、該第三時段與該第四時段,其中該第一時段加上該第二時段為該工作週期的半週期,該第三時段加上該第四時段為該工作週期的半週期。
- 如請求項8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其中該第一諧振單元包含一第一電感與一第一電容。
- 如請求項8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其中該隔離型轉換器更包含有一第二諧振單元,該第二諧振單元耦接於該變壓器的該第一側與該電源之間。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隔離型轉換器,其中該第二諧振單元包含一第二電感與一第二電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143245A TWI568163B (zh) | 2015-12-22 | 2015-12-22 | 隔離型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143245A TWI568163B (zh) | 2015-12-22 | 2015-12-22 | 隔離型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68163B TWI568163B (zh) | 2017-01-21 |
TW201724720A true TW201724720A (zh) | 2017-07-01 |
Family
ID=58407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43245A TWI568163B (zh) | 2015-12-22 | 2015-12-22 | 隔離型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6816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78812B (zh) * | 2020-09-27 | 2022-09-21 | 光興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訊號轉換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382658U (en) * | 2010-02-23 | 2010-06-11 | Chicony Power Tech Co Ltd | Full-bridge phase-shift converter with assisted zero-voltage-switching circuit |
TWI465027B (zh) * | 2012-09-19 | 2014-12-11 | Ind Tech Res Inst | 全橋式準諧振直流-直流轉換器及其驅動方法 |
TWI509969B (zh) * | 2013-07-19 | 2015-11-21 | Acbel Polytech Inc | Switched power supply with resonant converter and its control method |
CN104377961B (zh) * | 2013-08-16 | 2017-09-15 |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 转换器与降低节点电压的方法 |
-
2015
- 2015-12-22 TW TW104143245A patent/TWI568163B/zh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78812B (zh) * | 2020-09-27 | 2022-09-21 | 光興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訊號轉換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68163B (zh) | 2017-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017102579A (ru) | Системная архитектура заряд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акумуляторов на базе устройств питания на основе нитрида галлия | |
US10263429B2 (en) |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power conditioner, and distributed power system | |
KR101632243B1 (ko) | 양방향 직류/직류 컨버터 | |
US7535733B2 (en) | Method of controlling DC-to-DC converter whereby switching control sequence applied to switching elements suppresses voltage surges at timings of switch-off of switching elements | |
CN111525800A (zh) | 返驰式电源转换装置及返驰式电源转换方法 | |
CN106685242B (zh) | 单级交流至直流转换器 | |
KR20120115769A (ko) | 전기 차량용 배터리 충전 장치 | |
CN111656661B (zh) | 恒频dc / dc功率转换器 | |
TWI723533B (zh) | 零電壓切換返馳式電源轉換裝置及零電壓切換返馳式電源轉換方法 | |
JP2010263701A (ja) | 絶縁型dc−dcコンバータ | |
TWI481156B (zh) | 電源供應裝置 | |
WO2015078095A1 (zh) | 返驰式交直流转换装置及其转换方法 | |
US9142966B2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grid-connected power supply system | |
TWI568163B (zh) | 隔離型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13110832A (ja)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
TWI586092B (zh) | 單級交流至直流轉換器 | |
TWI551025B (zh) | Lighting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 |
JP5599911B2 (ja) | 共通コア力率改善共振形コンバータ | |
US10014765B2 (en) | Single stag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onverter | |
TWI580167B (zh) | 單級降壓轉換器 | |
KR20110131912A (ko) | 넓은 범위의 출력 전압을 출력할 수 있는 차량용 충전기 | |
TWI384735B (zh) | 倍壓電路結構 | |
TWM477732U (zh) | 交交流電源轉換裝置 | |
TW201411997A (zh) | 整流電路 | |
US20150222177A1 (en) | High efficient single stage half bridg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onver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