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9564A - 鏡頭模組 - Google Patents
鏡頭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629564A TW201629564A TW104140430A TW104140430A TW201629564A TW 201629564 A TW201629564 A TW 201629564A TW 104140430 A TW104140430 A TW 104140430A TW 104140430 A TW104140430 A TW 104140430A TW 201629564 A TW201629564 A TW 20162956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horizontal surface
- outer horizontal
- tapered
- lens modu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0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to keep optical surfaces clean, e.g. by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irt, stains, contamination, condens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0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第一鏡頭,包括凹部及自所述凹部的外側延伸的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第二鏡頭,包括耦合至所述凹部的凸部及自所述凸部的外側延伸的第二外側水平表面;以及第一通風部,安置於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之間,使得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第二鏡頭之間的空間連接外部環境。
Description
以下說明是有關於一種鏡頭模組。
容置鏡頭的鏡頭筒設置於用於照相機的鏡頭模組中。鏡頭插入鏡頭筒中並固定至所述鏡頭筒。在其中各鏡頭緊密黏附至彼此而無間隙或鏡頭與鏡頭筒緊密黏附至彼此而無間隙的情形中,鏡頭在其中空氣被密閉於各鏡頭之間的狀態下進行附裝。
密閉於各鏡頭之間的空氣依據周圍環境內的溫度變化而收縮或膨脹是不合需要的,乃因鏡頭的附裝位置可因密閉於各鏡頭之間的空氣的收縮或膨脹而改變。
此外,密閉於各鏡頭之間的空氣因凝結現象而被液化是不合需要的,乃因照相機模組的效能可因各鏡頭之間的凝結而降低。因此,需要密閉於各鏡頭之間的空氣進行外部循環。
提供此發明內容是為了以簡化形式介紹下文在實施方式中進一步闡述的一系列概念。此發明內容並非旨在識別所主張主題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也並非旨在幫助確定所主張主題的範圍。
根據一個一般態樣,一種鏡頭模組包括:第一鏡頭,包括凹部及自所述凹部的外側延伸的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第二鏡頭,包括耦合至所述凹部的凸部及自所述凸部的外側延伸的第二外側水平表面;以及第一通風部,安置於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之間,使得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第二鏡頭之間的空間連接外部環境。
所述第一通風部可包括形成於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之間的間隙。
所述凹部可包括傾斜的第一錐形表面及延伸至所述第一錐形表面的內側的第一內側水平表面;且所述凸部可包括面對所述第一錐形表面的第二錐形表面及延伸至所述第二錐形表面的內側的第二內側水平表面。
所述第一內側水平表面與所述第二內側水平表面可彼此間隔開。
所述第二錐形表面的第一部分可與所述第一錐形表面間隔開,且所述第二錐形表面的第二部分可緊密黏附至所述第一錐形表面。
所述第二錐形表面的所述第二部分可包括垂直平面,且所述第二錐形表面的所述第一部分可包括傾斜的彎曲表面。
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的某些部分與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的某些部分可緊密黏附至彼此,且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的其他部分與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的其他部分可彼此間隔開。
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或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包括與所述第一通風部連通的第二通風部。
所述第二通風部可由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的一部分、或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的所述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的另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且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的所述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的另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所述第二通風部可包括形成於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或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中的凹槽。
所述鏡頭模組可更包括鏡頭筒,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第二鏡頭層疊地附裝於所述鏡頭筒中。
所述鏡頭模組可更包括位於所述第二鏡頭的側表面與所述鏡頭筒的內表面之間的與所述第二通風部連通的第三通風部,其中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與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連接至彼此。
所述第三通風部可由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的一部分、或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的所述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的另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且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的所述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的所述另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所述第三通風部可包括形成於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或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中的凹槽。
根據另一一般態樣,一種鏡頭模組包括:鏡頭筒;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被層疊地附裝於所述鏡頭筒中;以及空氣通道,形成於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第二鏡頭之間以及所述第二鏡頭與所述鏡頭筒之間,使得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第二鏡頭之間的空間連接外部環境。
所述第一鏡頭可包括凹部,且所述第二鏡頭可包括耦合至所述凹部的凸部。所述凸部的一部分可不接觸所述凹部,且所述凸部的另一部分可接觸所述凹部。所述第二鏡頭的側表面的一部分可不接觸所述鏡頭筒的內表面,且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的另一部分可接觸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
所述空氣通道可由所述第一鏡頭的粗糙表面或所述第二鏡頭的粗糙表面形成。
所述空氣通道可由所述第一鏡頭中的凹槽或所述第二鏡頭中的凹槽形成。
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及態樣將變得顯而易見。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是為了幫助讀者獲得對本文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廣泛理解。然而,本文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變化、潤飾、及等效物將對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變得顯而易見。本文所述操作的順序僅為實例,而並非僅限於本文所述者,而是除了必須按某一次序進行的操作之外可進行改變,如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此外,為增強清楚及簡潔性,可省略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習知的功能及構造的說明。
本文所述特徵可實施為不同形式,而不應被視為僅限於本文所述的實例。而是相反,已提供了本文所述的實例以使此揭露內容將透徹及完整,並將向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傳達本發明的全部範圍。
圖1是根據實例的鏡頭模組100的剖視圖。圖2是圖1所示部分A的放大圖。圖3是根據實例的設置於鏡頭模組100中的第二鏡頭30的立體圖。
參照圖1至圖3,鏡頭模組(lens module)100包括鏡頭筒(lens barrel)10及層疊地附裝於鏡頭筒10中的鏡頭20、30、及40。
鏡頭筒10可具有空心圓柱形狀,使得拍攝物體的鏡頭20、30、及40容置於鏡頭筒10中,且鏡頭20、30、及40沿光軸X而附裝於鏡頭筒10中。
所需數目的鏡頭20、30、及40可依據鏡頭模組100的設計來層疊,並可具有光學特性,例如相同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等。
鏡頭20、30、及40分別包括光學部件(分別為20a、30a、及40a)及肋(rib)(分別為20b、30b、及40b),所述光學部件用以折射自物體反射的入射光,所述肋自所述光學部件延伸至相應鏡頭的外側。
在鏡頭20、30、及40之間安置間隔壁(spacer)50,以保持所述鏡頭之間的間隙。鏡頭20、30、及40被安置成由間隔壁50彼此間隔開預定間隙。間隔壁50可設置成膜形狀(film shape),或可設置成具有預定厚度的形狀。
間隔壁50在防止多餘的入射光透射過間隔壁50時可被塗佈以擋光材料或可附裝有擋光膜。此外,間隔壁50可由不透明材料形成。舉例而言,間隔壁50可由非鐵金屬(例如,銅、鋁等)形成。在此種情形中,可具有以下優點:可易於形成間隔壁50,且間隔壁50的製造成本可被降低。
參照圖1,儘管其中的實例說明第一鏡頭20被安置成最靠近物件側,第二鏡頭30層疊於第一鏡頭20上,且第三鏡頭40層疊於第二鏡頭30上,但本發明的範圍並非僅限於此數目的鏡頭。舉例而言,鏡頭模組100可依據欲實施的解決方案而包括多於3個鏡頭或少於3個鏡頭。
以下,為便於闡釋,將關於第一鏡頭20及第二鏡頭30提供說明。在以下說明中,每一鏡頭20及30的第一表面指代其最靠近物件側的表面(或物件側表面),且每一鏡頭20及30的第二表面指代其最靠近影像側的表面(或影像側表面)。
第一鏡頭20的第二表面包括凹部24。舉例而言,第一鏡頭20的第二表面包括傾斜的第一錐形表面21、以及形成於第一錐形表面21的相對側的第一內側水平表面22及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形成於自第一錐形表面21起的外側方向(移動遠離光軸X的方向)上。相反地,第一內側水平表面22形成於自第一錐形表面21起的內側方向(朝光軸X移動的方向)上。
因此,第一鏡頭20的第二表面包括凹部24,凹部24藉由傾斜的第一錐形表面21與沿自第一錐形表面21起的內側方向延伸的第一內側水平表面22而被形成為凹面。由於第一錐形表面21具有傾斜的曲面,因此凹部24具有錐形形狀。
第二鏡頭30的第一表面面對第一鏡頭20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包括向凹部24突出的凸部34。舉例而言,第二鏡頭30的第一表面包括形成於面對第一錐形表面(first conical surface)21的位置處的傾斜的第二錐形表面(second conical surface)31以及形成於第二錐形表面31的相對側的第二內側水平表面32及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形成於自第二錐形表面31起的外側方向(移動遠離光軸X的方向)上。相反地,第二內側水平表面32可形成於自第二錐形表面31起的內側方向(朝光軸X移動的方向)上。
因此,第二鏡頭30的第一表面包括凸部34,凸部34藉由傾斜的第二錐形表面31與沿自第二錐形表面31起的內側方向延伸的第二內側水平表面32而被形成為向凹部24突出。由於第二錐形表面31具有傾斜的曲面,因此凸部34具有錐形形狀。
第一鏡頭20的第一內側水平表面22與第二鏡頭30的第二內側水平表面32彼此間隔開,且間隔壁50安置於第一內側水平表面22與第二內側水平表面32之間。在此種情形中,間隔壁50緊密黏附至第一內側水平表面22,並與第二內側水平表面32間隔開。因此,在第二內側水平表面32與間隔壁50之間形成有預定間隙。
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層疊地附裝於鏡頭筒10中。舉例而言,凸部34插入凹部24中並耦合至凹部24,且因此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耦合至彼此。如圖1所示,當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耦合至彼此時,在第一鏡頭20的光學部件與第二鏡頭30的光學部件之間形成有空間S。
在其中第一鏡頭20的整個表面與第二鏡頭30的整個表面耦合至彼此致使其緊密黏附的情形中,難以將來自空間S的空氣向外排出。因此,當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耦合至彼此時,空間S中的空氣膨脹,且因此第二鏡頭30的耦合位置可能發生偏離。此外,由於在鏡頭20及鏡頭30的附裝完成之後難以使空間S中空氣進行外部循環,因此可因周圍環境的溫度及濕度的變化而在空間S中出現水汽凝結。因此,鏡頭模組100包括凸部34與凹部24之間的第一通風部(first ventilation part)60,且因此空間S中的空氣經由第一通風部60而連接外部環境。
第一通風部60可為形成於凹部24的第一錐形表面21與凸部34的第二錐形表面31之間的間隙。所述間隙用作容許空間S中的空氣與外部連接的空氣通道。
在鏡頭模組100中,第二錐形表面31的一部分31a與第一錐形表面21間隔開,且第二錐形表面31的另一部分31b(圖1及圖3)緊密黏附至第一錐形表面21。因此,空氣通道形成於第一錐形表面21與第二錐形表面31彼此間隔開的部分31a中,且空氣通道用作第一通風部60。
參照圖2,第二錐形表面31的部分31a可具有切口形狀。因此,如圖1及圖3所示,第二錐形表面31的部分31a可為平行於光軸的平面,且第二錐形表面31的另一部分31b可為傾斜的彎曲表面。因此,如圖3所示,當自光軸方向觀察時,凸部34可被形成為具有‘D’形狀。
因此,在其中凸部34耦合至凹部24的情形中,由於第二錐形表面31的切口部分31a與第一錐形表面21間隔開,因此第一通風部60可形成於凸部34與凹部24之間。
同時,第一鏡頭20包括延伸至凹部24的外側的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且第二鏡頭30包括緊密黏附至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的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的某些部分與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的某些部分可緊密黏附至彼此,而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的其他部分與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的其他部分可彼此間隔開。此處,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或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中的至少一者包括與第一通風部60連通的第二通風部70。
藉由形成相較於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的其他部分或相較於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的其他部分的表面粗糙度更粗糙的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或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中的至少一者的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而形成第二通風部70。舉例而言,可藉由在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或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中的至少一者的一部分的表面上執行腐蝕性蝕刻而改變表面粗糙度。
參照圖2及圖3,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的部分33a的表面粗糙度被形成為較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的其他部分的表面粗糙度更粗糙。因此,在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與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之間形成空氣通道,且所述空氣通道用作第二通風部70。
在其中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層疊地附裝於鏡頭筒10中的情形中,第一鏡頭20的側表面與第二鏡頭30的側表面接觸鏡頭筒10的內表面。
在第二鏡頭30的側表面35與鏡頭筒10的內表面之間設置與第二通風部70連通的第三通風部80。類似於第二通風部70,可藉由改變表面粗糙度而形成第三通風部80。舉例而言,可藉由形成較第二鏡頭30的其他部分或鏡頭筒10的其他部分的表面粗糙度更粗糙的第二鏡頭30的側表面35或鏡頭筒10的內表面中的至少一者的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而形成第三通風部80。參照圖2及圖3,側表面35的一部分35a的粗糙度可被形成為較側表面35的其他部分的粗糙度更粗糙。
因此,彼此連通的第一通風部60、第二通風部70、及第三通風部80設置於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之間。因此,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之間的空間S可與外部環境連通。
亦即,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之間的空間S經由第二內側水平表面32與間隔壁50之間的間隙、形成於第一錐形表21與第二錐形表面31之間的第一通風部60、形成於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與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之間的第二通風部70、及形成於第二鏡頭30的側表面35與鏡頭筒10的內表面之間的第三通風部80而連接外部環境。
因此,當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耦合至彼此時,由於可防止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之間的空氣的膨脹,因此可防止第二鏡頭30的附裝位置的偏離。
此外,即使在第一鏡頭20及第二鏡頭30的附裝完成之後,由於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之間的空間S連接外部環境,因此亦可防止因周圍環境的溫度及濕度的變化而引起的第一鏡頭20與第二鏡頭30之間的水汽凝結的形成。
圖4是說明協同第一鏡頭20形成第二通風部70’及第三通風部80’的第二鏡頭30’的修改實例的視圖。圖5是根據圖4所示修改實例的第二鏡頭30’的立體圖。
參照圖4及圖5,可在第一外側水平表面23與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中的至少一者中形成凹槽。更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在第二鏡頭30’的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中形成凹槽36。藉由凹槽36形成空氣通道,且所述空氣通道用作第二通風部70’。
此外,可在第二鏡頭30’的側表面35與鏡頭筒10的內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中形成凹槽。更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在第二鏡頭30’的側表面35中形成凹槽37。因此,亦在第二鏡頭30’的側表面35與鏡頭筒10的內表面之間形成空氣通道,且此空氣通道用作第三通風部80’。
因此,圖4及圖5所示實例分別缺少第二外側水平表面33及側表面35的粗糙部分33a及35a,而是轉而包括凹槽36及37以形成第二通風部70’及第三通風部80’。
圖6及圖7是分別說明第二鏡頭30’’及30’’’的凸部34’的第二錐形表面的修改實例的視圖。圖6所示鏡頭30’’類似於圖1至圖3所示鏡頭30,除了凸部34’,而圖7所示鏡頭30’’’類似於圖4及圖5所示鏡頭30’,除了凸部34’。
參照圖6及圖7,第二鏡頭30’’及30’’’的凸部34’的第二錐形表面31’的部分31a’可被切成使切口部分31a’的一個部分為垂直平面(vertical plane),而切口部分31a’的另一部分為傾斜的彎曲表面(inclined curved surface)。
更具體而言,切口部分31a’包括傾斜的表面,所述傾斜的表面具有與第二錐形表面31’的傾斜的彎曲表面(如圖3及圖5所示部分31b)的梯度(gradient)相同的梯度,並設置於第二內側水平表面32與部分31a’的垂直平面之間。
當第二鏡頭30’’/30’’’的凸部34’耦合至第一鏡頭20的凹部24時,切口部分31a’的傾斜的表面可防止第二鏡頭30的凸部34’的邊緣部分被接觸震動破壞。
如上所述,根據本文所揭露的實例,鏡頭模組容許各鏡頭之間的空間連接外部環境。因此,可防止在鏡頭的附裝過程期間或鏡頭附裝之後因各鏡頭之間的空氣而引起所述鏡頭的附裝位置的變更或水汽凝結的形成。
儘管本發明包括具體實例,但對於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可作出各種形式及細節上的變化。本文所述實例應被視為僅具有說明性意義,而非用於限制目的。在每一實例中對特徵或態樣的說明應被視為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類似特徵或態樣。當所述技術以不同次序執行時及/或當所述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以不同方式進行組合及/或由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代或增補時,可達成合適的結果。因此,本發明的範圍並非由詳細說明來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來界定,且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範圍內的所有變型皆應被視為包含於本發明中。
10‧‧‧鏡頭筒
20‧‧‧鏡頭/第一鏡頭
20a‧‧‧光學部件
20b‧‧‧肋
21‧‧‧第一錐形表面
22‧‧‧第一內側水平表面
23‧‧‧第一外側水平表面
24‧‧‧凹部
30‧‧‧鏡頭/第二鏡頭
30’‧‧‧第二鏡頭
30’’‧‧‧第二鏡頭
30’’’‧‧‧第二鏡頭
30a‧‧‧光學部件
30b‧‧‧肋
31‧‧‧第二錐形表面
31’‧‧‧第二錐形表面
31a‧‧‧部分/切口部分
31a’‧‧‧部分/切口部分
31b‧‧‧部分
32‧‧‧第二內側水平表面
33‧‧‧第二外側水平表面
33a‧‧‧部分/粗糙部分
34‧‧‧凸部
34’‧‧‧凸部
35‧‧‧側表面
35a‧‧‧部分/粗糙部分
36‧‧‧凹槽
37‧‧‧凹槽
40‧‧‧鏡頭/第三鏡頭
40a‧‧‧光學部件
40b‧‧‧肋
50‧‧‧間隔壁
60‧‧‧第一通風部
70‧‧‧第二通風部
70’‧‧‧第二通風部
80‧‧‧第三通風部
80’‧‧‧第三通風部
100‧‧‧鏡頭模組
A‧‧‧部分
S‧‧‧空間
X‧‧‧光軸
20‧‧‧鏡頭/第一鏡頭
20a‧‧‧光學部件
20b‧‧‧肋
21‧‧‧第一錐形表面
22‧‧‧第一內側水平表面
23‧‧‧第一外側水平表面
24‧‧‧凹部
30‧‧‧鏡頭/第二鏡頭
30’‧‧‧第二鏡頭
30’’‧‧‧第二鏡頭
30’’’‧‧‧第二鏡頭
30a‧‧‧光學部件
30b‧‧‧肋
31‧‧‧第二錐形表面
31’‧‧‧第二錐形表面
31a‧‧‧部分/切口部分
31a’‧‧‧部分/切口部分
31b‧‧‧部分
32‧‧‧第二內側水平表面
33‧‧‧第二外側水平表面
33a‧‧‧部分/粗糙部分
34‧‧‧凸部
34’‧‧‧凸部
35‧‧‧側表面
35a‧‧‧部分/粗糙部分
36‧‧‧凹槽
37‧‧‧凹槽
40‧‧‧鏡頭/第三鏡頭
40a‧‧‧光學部件
40b‧‧‧肋
50‧‧‧間隔壁
60‧‧‧第一通風部
70‧‧‧第二通風部
70’‧‧‧第二通風部
80‧‧‧第三通風部
80’‧‧‧第三通風部
100‧‧‧鏡頭模組
A‧‧‧部分
S‧‧‧空間
X‧‧‧光軸
圖1是根據實例的鏡頭模組的剖視圖。 圖2是圖1所示部分A的放大圖。 圖3是根據實例的設置於鏡頭模組中的第二鏡頭的立體圖。 圖4是說明鏡頭模組的第二通風部及第三通風部的修改實例的視圖。 圖5是根據圖4所示修改實例的第二鏡頭的立體圖。 圖6及圖7是說明包括鏡頭的凸部的第二錐形表面的修改實例的第二鏡頭的視圖。 在圖式及詳細說明通篇中,相同參考編號指代相同元件。圖式可不按比例繪製,且為清楚、說明、及方便起見,可誇大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及描述。
10‧‧‧鏡頭筒
20‧‧‧鏡頭/第一鏡頭
21‧‧‧第一錐形表面
22‧‧‧第一內側水平表面
23‧‧‧第一外側水平表面
24‧‧‧凹部
30‧‧‧鏡頭/第二鏡頭
31‧‧‧第二錐形表面
31a‧‧‧部分/切口部分
32‧‧‧第二內側水平表面
33a‧‧‧部分/粗糙部分
34‧‧‧凸部
35‧‧‧側表面
35a‧‧‧部分/粗糙部分
50‧‧‧間隔壁
60‧‧‧第一通風部
70‧‧‧第二通風部
80‧‧‧第三通風部
A‧‧‧部分
Claims (18)
-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 第一鏡頭,包括凹部及自所述凹部的外側延伸的第一外側水平表面; 第二鏡頭,包括耦合至所述凹部的凸部及自所述凸部的外側延伸的第二外側水平表面;以及 第一通風部,安置於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之間,使得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第二鏡頭之間的空間連接外部環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通風部包括形成於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之間的間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 所述凹部包括傾斜的第一錐形表面及延伸至所述第一錐形表面的內側的第一內側水平表面;以及 所述凸部包括面對所述第一錐形表面的第二錐形表面及延伸至所述第二錐形表面的內側的第二內側水平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內側水平表面與所述第二內側水平表面彼此間隔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二錐形表面的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一錐形表面間隔開,且所述第二錐形表面的第二部分緊密黏附至所述第一錐形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二錐形表面的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垂直平面,且所述第二錐形表面的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傾斜的彎曲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的某些部分與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的某些部分緊密黏附至彼此,且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的其他部分與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的其他部分彼此間隔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或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包括與所述第一通風部連通的第二通風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二通風部是由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的一部分、或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的所述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的另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且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的所述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的另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二通風部包括形成於所述第一外側水平表面或所述第二外側水平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中的凹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鏡頭模組,更包括鏡頭筒,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第二鏡頭層疊地附裝於所述鏡頭筒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更包括位於所述第二鏡頭的側表面與所述鏡頭筒的內表面之間的與所述第二通風部連通的第三通風部,其中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與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連接至彼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三通風部是由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的一部分、或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的所述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的另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且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的所述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大於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的所述另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三通風部包括形成於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或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中的凹槽。
-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 鏡頭筒; 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被層疊地附裝於所述鏡頭筒中;以及 空氣通道,形成於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第二鏡頭之間以及所述第二鏡頭與所述鏡頭筒之間,使得所述第一鏡頭與所述第二鏡頭之間的空間連接外部環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 所述第一鏡頭包括凹部; 所述第二鏡頭包括耦合至所述凹部的凸部; 所述凸部的一部分不接觸所述凹部; 所述凸部的另一部分接觸所述凹部; 所述第二鏡頭的側表面的一部分不接觸所述鏡頭筒的內表面;且 所述第二鏡頭的所述側表面的另一部分接觸所述鏡頭筒的所述內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空氣通道是由所述第一鏡頭的粗糙表面或所述第二鏡頭的粗糙表面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空氣通道是由所述第一鏡頭中的凹槽或所述第二鏡頭中的凹槽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50016011A KR20160094692A (ko) | 2015-02-02 | 2015-02-02 | 렌즈 모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29564A true TW201629564A (zh) | 2016-08-16 |
Family
ID=56553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40430A TW201629564A (zh) | 2015-02-02 | 2015-12-03 | 鏡頭模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223776A1 (zh) |
KR (1) | KR20160094692A (zh) |
CN (1) | CN105842812A (zh) |
TW (1) | TW201629564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68900B (zh) * | 2021-05-14 | 2022-06-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取像模組與電子裝置 |
TWI821706B (zh) * | 2021-04-06 | 2023-11-11 |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透鏡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75262A (zh) * | 2018-03-16 | 2019-09-24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具有逃气通道的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 |
CN208636522U (zh) * | 2018-08-10 | 2019-03-22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CN209525507U (zh) * | 2018-12-26 | 2019-10-22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一种镜头 |
CN209387985U (zh) * | 2018-12-31 | 2019-09-13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JP7165894B2 (ja) * | 2019-03-08 | 2022-11-0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
WO2021168741A1 (zh) * | 2020-02-27 | 2021-09-02 |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 用于光学镜头的镜片组、光学镜头和摄像装置 |
TWI813249B (zh) * | 2021-12-28 | 2023-08-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透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US20230213727A1 (en) * | 2021-12-30 | 2023-07-06 | Changzhou Aac Raytech Optronics Co., Ltd. | Optical lens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
CN116299937B (zh) * | 2023-05-26 | 2023-07-28 | 苏州华英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水冷的自动温度补偿的变倍扩束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75375B1 (en) * | 1997-04-16 | 2003-09-03 | Bausch & Lomb Incorporated | Sealing and venting system for oxidative disinfection of contact lenses |
US7088530B1 (en) * | 2005-01-28 | 2006-08-08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Passively aligned optical elements |
CN101589112B (zh) * | 2006-11-24 | 2012-06-27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聚烯烃系树脂用稳定剂及被稳定化的聚烯烃系树脂组合物 |
CN101452101A (zh) * | 2007-12-06 | 2009-06-10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及相机模组 |
JP2014041167A (ja) * | 2010-12-21 | 2014-03-06 | Fujifilm Corp |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
-
2015
- 2015-02-02 KR KR1020150016011A patent/KR20160094692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12-03 TW TW104140430A patent/TW201629564A/zh unknown
- 2015-12-04 US US14/959,389 patent/US2016022377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12-24 CN CN201510983289.8A patent/CN10584281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21706B (zh) * | 2021-04-06 | 2023-11-11 |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透鏡組 |
TWI768900B (zh) * | 2021-05-14 | 2022-06-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取像模組與電子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223776A1 (en) | 2016-08-04 |
KR20160094692A (ko) | 2016-08-10 |
CN105842812A (zh) | 2016-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629564A (zh) | 鏡頭模組 | |
JP5527859B2 (ja) |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 |
KR101503982B1 (ko) | 렌즈 모듈 | |
KR20160068508A (ko) | 렌즈 모듈 | |
CN102645820B (zh) | 相机模组 | |
US10067320B2 (en) | Lens module | |
WO2016130302A3 (en) | Camera lens system | |
JP6786189B2 (ja) |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 |
JP6366658B2 (ja) |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 |
US10473881B2 (en) | Lens unit | |
JP2020021067A (ja) | 押さえ環および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 |
CN110501795A (zh) | 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 |
JP2020021068A (ja) | 押さえ環および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 |
JP2021009377A (ja) |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 |
TWI782440B (zh) | 鏡頭模組以及相機模組 | |
TW202240208A (zh) | 透鏡組合 | |
JP2018010268A (ja) |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 |
US20190373150A1 (en) | Imaging module | |
US20180017754A1 (en) | Lens Module | |
US10795110B2 (en) | Lens module | |
JPWO2019189919A1 (ja) | 光学素子、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 |
TW201903438A (zh) | 透鏡 | |
EP1998198A2 (en) | Optical coupling element and optical coupling unit | |
JP2018169424A (ja) | 光学レンズ装置 | |
CN207067506U (zh) | 镜头模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