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3185A -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03185A TW201403185A TW101147803A TW101147803A TW201403185A TW 201403185 A TW201403185 A TW 201403185A TW 101147803 A TW101147803 A TW 101147803A TW 101147803 A TW101147803 A TW 101147803A TW 201403185 A TW201403185 A TW 201403185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point
- sources
- backlight module
- light sources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該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及光源,該導光板包括入光面、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底面及與該底面相對的出光面。該光源包括第一排點光源和第二排點光源,該第一排點光源和該第二排點光源位於該導光板的同一側且對應該入光面,該第一排點光源包括多個間隔設置且排列在第一直線上的第一點光源,該第二排點光源包括多個間隔設置且排列在第二直線上的第二點光源,該第二直線不同於該第一直線但平行於該第一直線,其中該多個第二點光源的位置對應該多個第一點光源之間的間隔處。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液晶顯示裝置因具有低輻射性、體積輕薄短小及耗電低等特點,已廣泛應用於手機、個人數位助理、計算機及電視等領域。由於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面板本身不具有發光特性,因此,為達到顯示效果,需要給液晶面板提供一背光模組以向液晶面板提供亮度充分且分佈均勻的平面光,從而實現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功能。
背光模組主要包括導光板、光源、反射片以及一至多個光學膜片。光源通常為點光源或者線光源,點光源如發光二極體(LED)因其節能、環保的優點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背光模組中用於提供光線。而導光板則用於引導光線的方向,並達到亮度均勻的效果,從而為液晶面板提供分佈均勻的平面光。
為了適用於中大尺寸的液晶面板,可採用多顆點光源排列成線狀的光源帶(Light bar)以取代傳統的冷陰極燈管(CCFL)。為便於點光源的散熱,兩個相鄰的點光源之間的一般具有一定間隔,然而,當點光源提供的光線入射於導光板入光面時,該相鄰兩個點光源之間的間隔處的亮度較該點光源處低,導致該導光板的出光產生明顯的亮暗交替的現象,即熱點(Hotspot),引起整個背光模組出光不均勻。
有鑑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出光均勻的背光模組。
也有必要提供一種採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導光板及光源,該導光板包括入光面、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底面及與該底面相對的出光面。該光源包括第一排點光源和第二排點光源,該第一排點光源和該第二排點光源位於該導光板的同一側且對應該入光面,該第一排點光源包括多個間隔設置且排列在第一直線上的第一點光源,該第二排點光源包括多個間隔設置且排列在第二直線上的第二點光源,該第二直線不同於該第一直線但平行於該第一直線,其中該多個第二點光源的位置對應該多個第一點光源之間的間隔處。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液晶顯示面板與為該液晶顯示面板提供平面光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及光源,該導光板包括入光面、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底面及與該底面相對的出光面。該光源包括第一排點光源和第二排點光源,該第一排點光源和該第二排點光源位於該導光板的同一側且對應該入光面,該第一排點光源包括多個間隔設置且排列在第一直線上的第一點光源,該第二排點光源包括多個間隔設置且排列在第二直線上的第二點光源,該第二直線不同於該第一直線但平行於該第一直線,其中該多個第二點光源的位置對應該多個第一點光源之間的間隔處。
相較於先前技術,該背光模組中,由於該多個第二點光源的位置對應該多個第一點光源之間的間隔處,進而該多個第二點光源可以提供光線至該導光板對應該多個第一點光源之間的間隔處,從而減少熱點,該背光模組出光均勻。
請參閱圖1,圖1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10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該液晶顯示裝置10包括液晶顯示面板11與為該液晶顯示面板11提供平面光的背光模組12。該背光模組12包括導光板13及光源14。該導光板13包括入光面131、與該入光面131相鄰的底面132及與該底面132相對的出光面133。該光源14位於該入光面131一側,其包括基板141、多個第一點光源142與多個第二點光源143、及驅動晶片144。
該基板141包括用於設置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與該驅動晶片144的承載面145。本實施例中,該承載面145平行於該出光面133。該基板141可以為印刷電路板或者軟性電路板,其內部包括驅動線路(圖未示)。該驅動晶片144設置於該基板141的一端,且該驅動晶片144通過該基板141內部的驅動線路與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電連接。
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與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排列成兩排。具體地,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為第一排點光源,即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排列在第一直線D1上。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為第二排點光源,即改多個第二點光源143排列在不同於該第一直線但平行於該第一直線D1的第二直線D2上。其中,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較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更靠近該入光面131。在沿垂直於該第一直線D1但平行於該出光面133的方向X看(本實施例中,該方向X也是垂直該入光面131的方向),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的位置對應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之間的間隔處。本實施例中,在沿垂直於該第一直線D1但平行於該出光面133的方向X看,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與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一一交替且錯開設置。當然,在一種變更實施例中,在沿垂直於該第一直線D1但平行於該出光面133的方向X看,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與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可以兩兩交替(或者三兩交替、三三交替、一二交替)且錯開設置。
另外,優選地,本實施例中,在該第一直線D1所在的方向上,相鄰兩個第一點光源142之間的距離等於該第二點光源143的長度,相鄰兩個第二點光源143之間的距離等於或大於該第一點光源142的長度。
進一步地,該第一點光源142與該第二點光源143沿垂直該出光面方向Z的厚度均與該導光板13的厚度基本相同。該第一點光源142與該第二點光源143可以為發光二極體,優選地,為白光發光二極體,該第一點光源142與該第二點光源143均包括發光表面146及多個非發光表面147,且該發光表面146正對該入光面131。其中,該第一點光源142的非發光表面147設置有反射層,用於反射該第二點光源143發出的光線。
可以理解,本實施例中,相鄰的兩個第一點光源142具有一第一間隔空間(未標示),相鄰的兩個第二點光源143具有一第二間隔空間(未標示)。每個第一點光源142的位置正對該第二間隔空間,且每個第一點光源142發出的光線直接射向該入光面131從而進入該導光板13。每個第二點光源143的位置正對該第一間隔空間,且該每個第二點光源143發出的光線經由該第一間隔空間射向該入光面131從而進入該導光板13。
相較於先前技術,該背光模組12中,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與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排列成兩排且間隔設置,不僅有助光源14的散熱,而且,由於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的位置對應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之間的間隔處,進而該多個第二點光源143可以提供光線至該導光板13對應該多個第一點光源142之間的間隔處,從而減少熱點,該背光模組12出光均勻,該液晶顯示面板11的顯示效果較好。
請參閱圖2,圖2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20第二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該液晶顯示裝置20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10的區別主要在於:導光板23的入光面為一凸凹不平的表面,該凸凹不平的表面界定多個間隔設置的凸塊234及多個連接於相鄰兩個凸塊234之間的第一入光區域235,多個第一點光源242分別對應該多個第一入光區域235且每個第一點光源242發出的光線從對應的第一入光區域235進入該導光板23,每個凸塊234包括對應該第二點光源243的第二入光區域236及連接於該第一入光區域235與該第二入光區域236之間的連接區域237,每個第二點光源243發出的光線從對應的第二入光區域236進入該導光板23。進一步地,相鄰的兩個凸塊234與連接於該兩個凸塊234之間的第一入光區域235界定凹陷部238,每一凹陷部238收容一第一點光源242。其中,本實施例中,沿垂直出光面的方向Z看,該凸塊234及該凹陷部238均為矩形,該第一入光區域235與該第二入光區域236均為垂直於出光面233的平面,且該第一入光區域235與該第二入光區域236平行。
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較,本案的導光板23的入光面界定該多個凸塊234,該多個第二點光源243發出的光線可以直接經由該多個凸塊234進入導光板23,使得該多個第二點光源243發出的光線能夠更多的進入該導光板23,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該多個第二點光源243的光利用率。該多個第一點光源242位於該多個凸塊234之間的凹陷部238中,也使光源24與該導光板23的組裝與結合更緊密。
請參閱圖3,圖3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30第三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該液晶顯示裝置30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10的區別主要在於:基板341的承載面345平行於該導光板33的入光面331。在沿垂直於出光面333的方向Z看,多個第一點光源342與多個第二點光源343一一交替且錯開設置。
綜上所述,本發明符合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在爰依本發明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20、30...液晶顯示裝置
11...液晶顯示面板
12...背光模組
13、23...導光板
14、24...光源
131、331...入光面
132...底面
133、233、333...出光面
141、341...基板
142、242、342...第一點光源
143、243、343...第二點光源
144...驅動晶片
145、345...承載面
146...發光表面
147...非發光表面
234...凸塊
235...第一入光區域
236...第二入光區域
237...連接區域
238...凹陷部
D1...第一直線
D2...第二直線
X、Z...方向
圖1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第二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第三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
10...液晶顯示裝置
11...液晶顯示面板
12...背光模組
13...導光板
14...光源
131...入光面
132...底面
133...出光面
141...基板
142...第一點光源
143...第二點光源
144...驅動晶片
145...承載面
146...發光表面
147...非發光表面
D1...第一直線
D2...第二直線
X、Z...方向
Claims (10)
-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導光板及光源,該導光板包括入光面、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底面及與該底面相對的出光面,其中,該光源包括第一排點光源和第二排點光源,該第一排點光源和該第二排點光源位於該導光板的同一側且對應該入光面,該第一排點光源包括多個間隔設置且排列在第一直線上的第一點光源,該第二排點光源包括多個間隔設置且排列在第二直線上的第二點光源,該第二直線不同於該第一直線但平行於該第一直線,其中該多個第二點光源的位置對應該多個第一點光源之間的間隔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還包括基板,該基板包括用於設置該多個第一點光源與該多個第二點光源的承載面,該承載面平行於該導光板的出光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在沿垂直於該出光面的方向看,該多個第一點光源與該多個第二點光源交替且錯開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多個第一點光源與該多個第二點光源一一交替且錯開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在該第一直線所在的方向上,相鄰兩個第一點光源之間的距離等於該第二點光源的長度,相鄰兩個第二點光源之間的距離等於該第一點光源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入光面為一凸凹不平的表面,該凸凹不平的表面界定多個間隔設置的凸塊及多個連接於相鄰兩個凸塊之間的第一入光區域,該多個第一點光源分別對應該多個第一入光區域且該第一點光源發出的光線從對應的第一入光區域進入該導光板,每個凸塊包括對應該第二點光源的第二入光區域及連接於該第一入光區域與該第二入光區域之間的連接區域,該多個第二點光源發出的光線從該第二入光區域進入該導光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相鄰的兩個凸塊與連接於該兩個凸塊之間的第一入光區域界定凹陷部,每一凹陷部至少部分收容一第一點光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入光區域與該第二入光區域均為平面,且該第一入光區域與該第二入光區域平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還包括基板,該基板包括用於設置該多個第一點光源與該多個第二點光源的承載面,該承載面平行於該導光板的入光面。
-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液晶顯示面板與為該液晶顯示面板提供平面光的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採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任意一項所述的背光模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47803A TW201403185A (zh) | 2012-12-17 | 2012-12-17 |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47803A TW201403185A (zh) | 2012-12-17 | 2012-12-17 |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03185A true TW201403185A (zh) | 2014-01-16 |
Family
ID=50345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47803A TW201403185A (zh) | 2012-12-17 | 2012-12-17 |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1403185A (zh) |
-
2012
- 2012-12-17 TW TW101147803A patent/TW201403185A/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88821B (zh) |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设备 | |
US8926128B2 (en) | Light unit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 |
KR101529556B1 (ko) | 방열이 용이한 액정표시소자 | |
CN102518988B (zh) | 背光模块 | |
TWI546593B (zh) | 背光模組及使用該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 |
KR101867044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 장치 | |
KR102461530B1 (ko) | 이형 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130036447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 |
JP2006286638A (ja) | 複数の隣り合って重なり合う導光板を有する発光装置 | |
US8858011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US9176269B2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 |
CN102606956B (zh) | 背光模块及其光源模块 | |
US8876316B2 (en) | Backlight module | |
CN108319071B (zh) | 显示装置 | |
JP3187636U (ja) | 直取付型エッジライト式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 |
KR20130019884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 |
TWI479237B (zh) | 背光模組 | |
JP2013026528A (ja) |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KR20110009962A (ko) |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장치 | |
KR101898211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TW201403185A (zh) |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
KR20120082775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20110057710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KR101700791B1 (ko) | 표시장치 | |
KR101894352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