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0919728A - Multi-layer thin film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 Google Patents

Multi-layer thin film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19728A
TW200919728A TW96139096A TW96139096A TW200919728A TW 200919728 A TW200919728 A TW 200919728A TW 96139096 A TW96139096 A TW 96139096A TW 96139096 A TW96139096 A TW 96139096A TW 200919728 A TW200919728 A TW 20091972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tanium
electrode structure
titanium dioxide
film electrod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39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70549B (zh
Inventor
Jen-Chieh Chung
Yu-Zhen Zeng
Yu-Chang Liu
Original Assignee
Iner Aec Executive Yu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er Aec Executive Yuan filed Critical Iner Aec Executive Yuan
Priority to TW961390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0919728A/zh
Priority to US12/078,545 priority patent/US20090104428A1/en
Publication of TW200919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9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05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05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27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 H01G9/2031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comprising titanium oxide, e.g. Ti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59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rganic dye as the active light absorbing material, e.g. adsorbed on an electrode or dissolved in solu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10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 H10K2102/101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 H10K2102/102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comprising tin oxides, e.g. fluorine-doped SnO2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2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7With nonvoid component of specified composition
    • Y10T428/249988Of about the same composition as, and adjacent to, the void-containing compon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Description

200919728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頜域】 本發明係有關/種電極結構及其形成之方法,尤其是 指一種利用不同性質之二氧化鈦漿料塗佈於導電其材上以 製備成多I薄膜工作電極之- #多層薄膜電極㈣籌及其形成 方法。 八 【先前技術】 二氧化鈦過去已被廣泛使詩包括顏料、紙業、油 ;用:媒由::氧2具理::水處理等各種工業 :高科技的發展’亦遂漸用於能:近 構可分為三種型態,1:,於閃鋅晶格,主要晶型結 (mue)及板鈦礦:1]為:兄鈦礦(an細)、金紅石 在常溫下為非晶形社ro〇 ite)。一般而言,二氧化鈦 銳鈦礦晶型存在,於5〇〇煆燒溫度於200。(:至50(TC會以 燒溫度大於70(TCMr 〇〇C至6〇(rC為金紅石晶型,若煆 會隨溫度改變,故常^板欽鑛晶型存在。銳鈦礦與金紅石 型最為穩定,而光反應用於光催化反應,其中金紅石晶 工業(如太陽能電池广活^'生則以銳鈦礦最佳,因此在能源 有關太陽能電池的應用上通常以銳鈦礦為主要原料。 導體為主的太陽能電、、’除了過去積極發展以ΙΠ — ν族半 Gratzel提出一種染外’ 1990年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solar cell,簡稱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如美國專利 4, 927, 721 ( 1990 ), 200919728 引發世界各國科學家們對於異相光催化反應的興趣與投 入。此種太陽能電池結構主要包含下列幾項必要部分,(1) 透明導電層:通常為銦錫氧化物(i nd i um t i n ox i de,簡 稱I TO)及使用氟來取代銦的氟掺雜之錫氧化物(fluorine doped tin oxide,簡稱FT0)玻璃;(2)多孔性奈米半導 體薄膜:作為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子傳導層,一般最常使 用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製成之漿料,均勻塗佈在導電玻璃 上;(3)染料:必須具有良好吸光性及穩定性,且容易 吸附於二氧化鈦表面;(4)電解質:必須具有良好氧化 還原反應性,雖然其有不同的組成配方,基本上仍以碘離 子(I)與三鐵離子(ΙΓ)為主要成分;(5)逆電極(counter electrode):目前主要利用銘。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色素分子來 吸收太陽光以產生電荷分離,將電子從色素注入二氧化鈦 薄膜之傳導帶(conduction band,簡稱CB)中,經由外 部導線導出至輔助電極(一般係使用鉑),再經由電解質 I與13進行氧化還原作用,使電子回到染料基態與電洞結 合形成迴路。為提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二 氧化鈦薄膜工作電極的品質通常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薄 膜工作電極的品質又取決於二氧化鈦漿料的特性與製作 方法。通常二氧化鈦漿料需具有多孔性、稠度高、對ΙΤ0 導電玻璃附著性佳等特性,才能有效應用於敏化太陽能電 池。為提高二氧化鈦懸浮液之固含量,美國專利5, 290, 352 (1994 )揭示一種利用濕式研磨方式直接將工業用二氧化 鈦顏料與水混合製成5至75%固含量之顏料,另外美國專 200919728 利4, 288, 254 ( 1981 )亦揭示一種利用濕式研磨方式製備 金紅石型態之二氧化鈦高固含量顏料。除金紅石型態之二 氧化鈦顏料外,美國專利6, 197, 104 ( 2001 )則揭示一種 直接使用銳鈦礦型態之二氧化鈦顏料與水、分散劑(如丙 烯酸)及少量單分子物質(如馬來酸、丙烯醯胺等)混合 製成固含量大於7 5 %之二氧化鈦顏料。上列專利所述各項 技術,起始原料一般均係由含鈦礦物粗製提煉而成的二氧 化鈦工業原料直接調製,不但二氧化鈦顆粒大,且亦含有 較多雜質,雖可提高二氧化鈦顏料的固含量,然而除一般 工業所需之原料外,較不適合用於需要高純度原料之高科 技能源工業。此外,除固含量提高外,該等專利並未說明 二氧化鈦顏料對於ITO導電玻璃附著性及其於太陽能電池 的應用。 為有效應用於敏化太陽能電池之薄膜工作電極,美國 專利5, 084, 365 ( 1992)開發出一種奈米二氧化鈦漿料, 其係由鈦醇鹽作為起始物,進行溶膠一凝膠反應,再於適 當溫度及壓力下稠化所製成。此種漿料稠度高,具有多孔 性,但製程複雜且原料價格較貴。 一般用於製備奈米二氧化鈦粉末的方法可分成兩大 類,第一類為液相合成法,第二類為氣相合成法。第一類 液相合成法又可再分成(1)溶膠一凝膠法(sol-gel): 將高純度金屬烧氧化物(M ( OR ) η )或金屬鹽類溶於水或 醇類等溶劑中,經由水解及縮合反應形成凝膠,進而生成 具有若干空間結構之凝膠;(2 )水解法(hydro 1 ys i s ): 將金屬鹽類在不同酸鹼性溶液中強迫水解產生均勻分散 200919728 的奈米粒子;(3 )水熱法(hydrothermal):在不鏽鋼密 閉容器中及特定溫度和壓力條件下進行反應生成奈米粒 子;(4)微乳液法(microemulsion):將含鈦之前驅物加 入水與界面活性劑的微乳液中,反應形成近乎單分散奈米 尺寸的微胞,再經烘乾及煆燒後製得。 第二類氣相合成法可分成(1 )化學氣相沉積法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在低壓的化學氣相沉積 (, 裝置内’前驅物會與氧氣經由化學反應進行薄膜沉積,生 成薄膜或粉末,(2)火焰合成法(fiame synthesis):利 用氫氧焰或乙块氣焰專對系統供應的金屬化合物蒸氣加 熱’並與其產生化學反應生成奈米微粒;(3)氣相冷凝法 (vapor condense):將原料使用真空蒸發、加熱、或高 頻感應等加熱方法氣化或形成等粒子體,然後急速冷卻以 收集生成的奈米粉末;(4 )雷射剝離法(laser abla1:i〇n): 利用高能量雷射光束把金屬或非金屬靶材氣化,再將蒸氣 〇 冷凝後,於氣相中獲得穩定的原子團簇。 不同的一氧化鈦製法均各有其特性及優缺點,並不完 .^適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具有多孔性、稠度高及附 1性大的二氧化鈦奈米槳料仍是各界追求的首要目標。目 前研究顯示由溶膠-凝膠法所製得的二氧化鈦漿料具有 二孔性及對™導電玻璃附著性大等優點,但其所生成的 ’寻臈厚度僅約4至6微米’與一般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工 ,電極所需的薄膜厚度15至18微米仍有—段差距,一般 ^,在此厚度下膜對染料的吸附量及光反應傳遞的效 最佳。因此’ ~加電池卫作電極的薄膜厚度以提升太陽 200919728 能之轉換效率是各界研究的重點。 工紫又ίίΐ ’奈米級二氧化鈦粉末已被廣泛應用於不同 業,且尚求量不斷增加,因此許多大量生產粉末 L斷L展出來,使得商㈣得之奈米二氧化鈦粉末的價^ 中田降低,例如Degussa Ρ25。直接使用商業購得之二 化鈦粉末配製成漿料以降低:氧錄薄膜卫作電極㈣久 =另1可行途徑 '然而,此方式通常會降低薄膜與電極 間,附者性,影響太陽能之轉換效率,如何改進此項缺點 亦是研究人員努力的目標。目前有—些研究顯示直接使用 此種商業購得之二氧化鈦產品調配成漿料塗佈於導 璃基材上製成薄膜的技術。 Ο 例如美國專利6, 881,604 ( 2005)揭示在不添加任何 結^劑下,將商業購得2Degussa P25二氧化鈦粉末(2〇 重置% )加入揮發性溶劑(如甲醇、乙醇或丙酮),調製 成水料塗佈於基材上來製備太陽能薄膜工作電極,待溶^ 揮發後利用加壓方式製成約50微米厚度的薄膜,雖可改 σ薄膜厚度不足的問題,但並未說明由此方式製成的薄膜 ,基材間之附著度;另外,通常此方式因為未添加結合 J ’、罪加壓方式製成的薄膜容易脫落’所以亦會影響太 陽能轉換效率。再者,除了利用加壓方式使薄膜成型的方 法外,亦有利用加熱燒結方式來製作薄膜,例如美國專利 5, 569, 561 ( 1996 )、5, 084, 365 ( 1992)、5, 441,827 ( 1995 ) 等。此外’美國專利5, 830, 597 ( 1998 )則揭示利用網印 (screen printing)方式來製備薄膜,此方法不同於刮 刀塗佈的方式’可用於大量製造薄膜。美國專利6, 5〇6, 288 200919728 ( 2003 )揭示使用磁場加強直流滅鍍(DC-sputtering) 方式來製備二氧化鈦薄膜。 【發明内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製備多層二氧化鈦薄膜電極結構及 其形成方法,此電極共由三層不同特性組成之二氧化鈦漿 料分別批覆於基材上所製得,其中包括第一層組成為較細 緻的奈米二氧化鈥漿料,第二層組成則為一種多孔性奈米二 氧化鈦漿料,及第三層組成係使用第二層多孔性奈米漿料再 添加商業購得之不同金屬氧化物粉末混合配製成漿料。 本發明提供一種製備多層二氧化鈦薄膜電極結構及 其形成方法,其中第一層二氧化鈦漿料除了可改善薄膜與 基材間附著度不理想的問題外,亦可作為阻隔層,避免發 生短路現象,第二層使用多孔性二氧化鈦漿料可促進電子 傳導及染料的分佈,第三層結合商業化漿料及添加其它金 屬氧化物可增加薄膜厚度及對染料的吸附量,同時可作為 反射層。經由電池組合測試結果,顯示此種多層薄膜電極 組合,對於太陽能轉換效率確實有增加的效果。 本發明提供一種製備多層二氧化鈦薄膜電極結構之 形成方法,其係形成一多層組合之電極結構以可改善一般使 用單一由溶膠一凝膠法所製得薄膜厚度不足之問題。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一種多層薄膜電極結 構,包括··一基板;一含鈦阻隔層,其係形成於該基板上以 提升電池的光能轉換效率;一含鈦多孔性材料層,其係形成 於該含鈦阻隔層上以促進電子傳導及染料的分佈;以及一含 10 200919728 鈦混合材料層,其係形成於該含 體電極結構厚度及對染料、的x 3糾=孔性材料層上以增加整 在另-實施例t,本發明更据里’—同時可作為反射層。 之形成方法,其係包括有下列步驟:接一種多層薄膜電極結構 化鈦漿料塗佈於該基材上並〃 一基材,將一二氧 基材上行成一二氧化鈦薄膜;將二夕第〜處理程序以於該 塗佈於該二氧化鈦薄臈上以進,夕孔性奈米二氧化鈦漿料 氧化鈦薄膜表面生成—多孔性第二處理程序使該二 孔性奈米二氧化鈦漿盥「軋化鈦薄膜;以及將該多 塗佈於該多孔性二氧化鈦^鈦粉末相混合之一混合物 以形成一多層薄膜電極結構八。、上並進行一第三處理程序 【實施方式】 為使貴審查委員能對本發明之特料 進一步的認知與瞭解,下文特、1 、目的及功能有更 構以及設計的理念原由進行說明,以=巧統的相關細部結 本發明之特點,詳細說明陳述如下:#番查委員可以了解 構剖料本料^層_電極結 稱口j面不思圖。该多層缚膜電極結構2 -含鈦阻隔層2卜—含鈦多孔 .:基板2〇、 錫二:t t導電性基板’其係可選擇為氧化姻 (ndlum tln oxlde,IT〇)導 f 玻_ 2retln°xlde,FT。)導電破璃,但不以 该含鈦阻隔層21,其係形成於該基板 = 、羊在本只知例中,該含鈦阻隔層之材料係可選擇 200919728 為丙氧基鈦化物、丁氧基鈦化物、戊氧基鈦化物或者是前 述之組成其中之一。另外,該含鈦阻隔層21之厚度係為1 至6微米,較佳2至4微米。 該含鈦多孔性材料層22,其係形成於該含鈦阻隔層21上 以促進電子傳導及染料的分佈。該含鈦多孔性材料層22之 晶體結構為銳鈦礦且該含鈦多孔性材料層之平均膜厚約3 至10微米。該含鈦混合材料層23,其係形成於該含鈦多孔 性材料層22上以增加整體電極結構2之厚度以及對染料的 吸附量,同時可作為反射層。 接下說明該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製備方法,首先說明本 發明形成該含鈦阻隔層所需之二氧化鈦漿料製備方法。該鈦 阻隔層之漿料係使用鈦氧化物在醇溶劑存在下進行溶膠-凝 膠反應所製成。參考圖二所示,製備方法3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以步驟30將適量之鈦氧化物溶解於醇溶劑中。然後進 行步驟31將混合物混合攪拌一段時間(約2至3小時), 調配成適當濃度之漿狀溶液。 接著說明該製備該含鈦多孔性材料層所需之多孔性奈米 二氧化鈦梁料之方法,其主要係為將包括使欽醇鹽在醇溶劑存 在下進行酸性水解,並藉由適當控制鈦醇鹽與醇溶劑之烷基 數,及控制酸/鈦醇鹽與水/鈦醇鹽之莫耳比,可製得一 種具有多孔性、稠度適合且對導電基材附著性佳之二氧化 鈦漿料。參考圖三所示,本發明製備該該含鈦多孔性材料層 之方法4包括以下步驟:首先以步驟40將酸與水混合,接 著進行步驟41將醇溶劑與鈦醇鹽混合。然後進行步驟42, 於大氣或惰性氣體下,將步驟41所得混合溶液以每秒一至 200919728 數滴緩慢滴加至步驟40所得混合溶液中使鈦醇鹽進行酸 性水解反應。接著進行步驟43將步驟42所得溶液放置於 溫度60至100°C維持2至6小時以形成一二氧化鈦漿液。 然後以步驟4 4將步驟4 3所得二氧化鈦漿液放置於溫度13 0 至300°C維持10至24小時後冷卻。此二氧化鈦漿料之粒 徑介於5至150奈米間,較佳介於10至100奈米間。 上述步驟40及41之順序並無任何限制,亦可先實施步驟 41後再實施步驟40。此外,步驟40至步驟42需於溫度為3 至10°C下進行。步驟42需於大氣或惰性氣體環境下混合酸 /水與醇溶劑/鈦醇鹽,其中惰性氣體並無特別限制,只 要不參與反應即可,可舉例如氮氣、氬氣等。 本發明製備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漿料之方法中所用之鈦 醇鹽為具有1至6個碳原子之鈦醇鹽,實例可列舉有曱鈦 醇鹽、乙鈦醇鹽、丙鈦醇鹽、異丙鈦醇鹽、丁鈦醇鹽等,較 佳為乙鈦醇鹽、異丙鈦醇鹽及丁鈦醇鹽。此外,醇溶劑為具 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醇類,實例可列舉有曱醇、乙醇、 丙醇、異丙醇、丁醇等,較佳為甲醇、丙醇、異丙醇及丁醇。 而在步驟40所使用之酸可為有機酸或無機酸。有機酸為具 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酸類,例如曱酸、醋酸、丙酸等。 無機酸可舉例如硝酸、硫酸、鹽酸等。另外,本發明製備 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漿料之方法中,水與鈦醇鹽之莫耳比應 控制於大於10與500間,較佳為大於10與300間;酸與 鈦醇鹽之莫耳比應控制於大於0. 1與2間,較佳為大於0. 1 與1間。 接著說明本發明製備含鈦混合材料層所需之混合物漿料 13 200919728 的方法,其係主要利用前述之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漿料與商 業購得之二氧化鈦粉末混合,此外再加入適量的金屬氧化 物(如Nb2〇5、Ta2〇5等)調配成混合漿料。其中,前述之多孔 性奈米二氧化鈦漿料重量比例佔30至95% (較好佔60至 90重量% )。該混合漿料對導電基材之附著性優於僅由商 業購得之二氧化鈦粉末所製成漿料對導電基材之附著性。 參考圖四所示,主要製備含鈦混合材料層之方法5,包 括以下步驟:首先進行步驟50,將商業購得之二氧化鈦粉末 加入前述步驟43所製得之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漿料中研磨 混合調配成漿料。接著進行步驟51,再添加適當金屬氧化 物(如Nb2〇5、Ta2〇5等)至步驟50所得漿料中研磨混合均勻, 調配成黏度適中之混合漿料。 圖四之流程中,其中步驟50亦可添加少量之結合劑,此 結合劑及其用量並無特別限制,可由熟習技藝人士視商業 購得之二氧化鈦粉末種類及依本發明方法製得之二氧化鈦 漿料之添加量而決定。結合劑實例可列舉有乙醯基丙酮、 分子量400至50000之聚乙二醇、Triton X-100、聚乙烯 醇(PVA)、阿拉伯膠粉末、明膠粉末、聚乙烯吡咯酮(PVP)、 苯乙烯等,較佳為乙醯基丙酮、分子量400至50000之聚 乙二醇、及Triton X-100。此外,步驟50中溶劑種類及其 用量可由熟習技藝人士視商業購得之二氧化鈦粉末種類及 依本發明方法所製得之二氧化鈦漿料之添加量而決定,通 常使用水。 參考圖五所示,該圖係為本發明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 形成方法實施例流程示意圖。其主要係利用前述之三種具有 14 200919728 不同性質組成之二畜、 上,製備忐夕& ^ 水料/刀別依序塗佈於導電A材 先進行μ mu; 6包括有π-、 ^備之一顧漿料塗佈於該基材 、:-所 序:於該基材上形成一二氧化鈦薄 ::處理程 -處理程序更包括有τ列步mx s A — ’該第 液利用刮刀塗佈技術直接塗佈於—糾上,漿狀溶 然乾燥。最後,再以步驟611 ^ 二空軋中自 ,溫至45〇至_,維持爐中, 製得一 f表面透明且極為細緻之奈米二氧化欽=冷部,可 層, ^至4微米。由於阻隔層具有降低暗電流的功:未因= 提升電池的光能轉換效率。其中所用之鈦原料包 ^ ^匕物、丁氧基鈦化物、戊氧基鈦化物等,較佳為丁氧= ,物(man· but0X1de)。另外本方法中所用之醇溶二為 具有3至6個碳原子之烷醇類,較佳為丙醇、及丁片,、、' 步驟6丨巾之《伟㈣鈦氧化物麵 訂 溶膠-凝膠反觸製紅較為細緻的二氧化㈣料; 基材上形成之薄膜作為阻隔層之應用,可改盖 j 一笔 業購得之二氧化鈦粉末製成的薄膜對於導電 不理想的問題,且具有降低暗電流的功致。 寸者度 夕再回到圖额示’步驟61之後,接著進行步驟的 夕孔性奈米一氧化鈦漿料塗佈於該二氧、 -第二處理程序使該二氧化欽薄膜表面 200919728 化鈦薄犋。如圖六B 步驟,首先進行步驟不,该第二處理程序更包括有下列 直接塗佈於步驟61 0’、將該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漿料, 然後再進行步驟621,完成之細緻之奈米二氧化鈦薄膜上。 〇- F» $ 1 , 一 ’將形成之薄膜於450°C至500。(:假燒 〇. 5至1小時,平均膜 …w、-Μ V工υυυ匕瑕甓 之多孔性二氣化欽H3至1〇微米。雨述流程所形成 化欽薄膜間有良好的㈣^㈣度⑲第一層之二氧 達6Η,顯示薄膜斑導雷 、Ί專膜鉛筆硬度測試最高可 轉換效率的提升間的附著性極佳,有助於光能 下進行酸性水解,得到^ 2漿料由鈦醇鹽在醇溶劑存在 膜可促進電子料及‘的分二氧化鈦漿料,形成之薄 二氧所示,最後進行步驟63,將該多孔性奈米 多孔性二氧化鈦薄臈上 物塗佈於該 μ 第一處理耘序以形成—多 @極結構。如圖六c所示,該第三處理 “ 首先以步驟咖將混合物漿料塗佈於步驟^^ ^之生二氧化欽薄膜上。然後進行步驟咖將塗佈嘴 電基材在450至载燒結30分鐘至1小時芦 缚U電極結構。 夕增 本發明方法所用之商業購得之二氧化欽粉末並 限制,只要為市售奈米級二氧化鈦粉末即可,可舉
Degussa P25、ISK STS-01、Hombikat l/V-loo 等。步驟阳如 混合物漿料係使用步驟62所使用之二氧化鈦漿料與由商業$ 件之—氧化欽及Nb2〇5金屬氧化物粉末混合配製成繁料制、 的薄膜可增加薄膜厚度及對染料的吸附量,同時可作 16 200919728 射曰一種漿料分別以刮刀成膜、去铲& 備成薄社作電極。此—序批㈣導電基材上製 組成之薄膜電極,具有提升之二氧化鈦裝料所 化太陽能電池之光能轉換效率等^材之附著性及增加敏 本發明製備多層薄膜工作電極 料塗佈於導電基材上可使 1方去中,將不同性質漿 達到所需腹 本技六已知任何塗佈方法,只要可
iw疋轉塗佈(spinc〇ati 贈_)、含浸㈣(dipeQa — (dQ咖b論 之電極結構厚度約5至4(m米,^外’9圖五所製備 膜粒徑介於5謂奈㈣,較^;^至2()微米;薄 薄膜硬度範圍介於2 B至6 H錯筆硬度。至15 〇奈未間’ 為了能徹底瞭解本發明,將於下㈣㈣細描 步驟或組成結構: 實施例1 :細緻之奈米二氧化鈦漿料及薄膜的製備方法 秤取適量之鈦氧化物,如h36 g四異丁氧基鈦 (tetrabutyl orthotitanate)加入適量之醇溶液,如 2〇ml 丁醇(butoxide)溶液中,將此混合溶液置入3〇ml錐形瓶中 蓋上瓶蓋,於震盪器中攪拌至少2小時以上,最佳為3小 時,使二者充分混合形成漿料。取出適量漿料以刮刀塗佈 法均勻塗佈於FT0導電玻璃基材上,將此基材於適溫中自 然乾燥至少3至8小時,最佳為5小時,再置放於45〇。〇 至500°C的高溫爐中烺燒〇. 5至1小時,然後冷卻至室溫, 使於FT0基材表面生成一層細緻透明之二氧化鈦薄膜,此 一薄膜層與基材間有極佳的附著性,粒徑分析顯示平均顆 200919728 粒為10至30奈米’且形成之薄膜厚度介於1至5微米, 較佳為2至3微米。其中所用之鈦原料包括丙氧基鈦化物、 丁氧基鈦化物、戊氧基鈦化物等,較佳為丁氧基鈦化物 (titanium butoxide)。另外本方法中所用之醇溶劑為具有 3至6個碳原子之烷醇類,較佳為丙醇、及丁醇。 實施例2: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漿料之製備 混合10ml異丙醇與37ml乙鈦醇鹽,將此混合溶液置 入100ml滴管中。另外,混合80ml醋酸與250ml蒸顧水, 將此混合溶液置入500ml燒瓶中,放入恆溫槽中,設定恆 溫槽中的溫度為。於氮氣環境下,將上述滴管中混合 溶液滴入燒瓶,維持固定攪拌速率,且控制滴定的速度約 每秒兩滴,在1小時内滴完。滴定完後的溶液會呈現透明 狀態,若仍有懸浮物時,再繼續增加攪拌的時間,直到呈 現透明的溶液。將滴定完後的溶液放入80°C恆溫槽中維持 3小時後取出冷卻,此時原本的溶液會呈果凍狀。將此果 凍狀的二氧化鈦漿液放入壓力釜中,置於190Ϊ的高溫爐 中維持12小時後冷卻至室溫,使原本二氧化鈦漿液會形成 液體層與二氧化鈦層。將位於上層的液體取出留下二氧化 鈦層,再進一步攪拌得到二氧化鈦漿料。粒徑分析顯示顆 粒大小介於10至60奈米,平均約為25奈米,晶體結構為 銳鈦礦’比表面積為30至45m2/g。表1為本發明方法所製 得之二氧化鈦漿料與其它商業購得之產品規格比較。 200919728 Γ 表1:商業化二氧化鈦與本^明方法所製得之多孔性奈米 Ti〇2漿料特性比較
Ti〇2商品名 廠家 P25粉體 Degussa ST2-02(MC-150)#i~ Ishihara
Ti-Nanoxide HT 漿料 Solaronix SA Tia粉體 Alfa 玉系所製 多孔性奈米Ti〇2漿料 晶體結構 Τ5%-85%^^^ 25%-15%金紅石
100%銳鈦礦 100%銳鈦確 顆粒大小 (奈米) 比表面積 (m2/g) 15-50 35-65 5 287 9 165 38 40 10-60 30-45 -_ 實施例3 :以多孔性牟乎_ 化物粉體製傷二氧化鈦混;:裝料及商業化購得之氧 料二氧化鈦漿 至30重量百八比)靖什之DegUSSa P25 :氧化鈦粉體(5 ,,^ 百刀比)’攻佳為10至20重量百分比,罟认 绰中混合研磨10至2 百刀比置於研 外,再於漿狀'、容句之槳狀溶液。另 至10重量百分比),最 Ya2G5減物粉體(1 研磨10至20分鐘,你重里百分比,繼續混合 出適量漿料以刮刀^ ^均_之二氧化鈦混合默料。取 塗佈法均勻塗佈於咖導電破璃基材 19 200919728 上,將此基材於適溫中自然乾燥至少3至8小時,最佳為 5小時,再置放於4 5 0 °C至5 0 〇 C的南溫爐中锻燒0 · 5至1 小時,然後冷卻至室溫,使於FT0基材表面生成二氧化鈦 薄膜,此一薄膜層與基材間有極佳的附著性,粒徑分析顯 示平均顆粒為50至250奈米,且形成之薄膜厚度介於5至 15微米,較佳為8至12微米。另外,於混合漿料中亦可 添加微量之結和劑(〇至3重量百分比),結合劑實例可列 舉有乙酿基丙酮、分子量400至50000之聚乙二醇、Tri ton X-100、聚乙烯醇(PVA)、阿拉伯膠粉末、明膠粉末、聚 乙烯。比咯酮(PVP)、苯乙烯等,較佳為乙醯基丙酮、分子 量 400 至 50000 之聚乙二醇、及 Triton X-100。 實施例4:多層薄膜工作電極製備及光能轉換效率測試 首先利用與實例1相同之反應步驟製備細緻之奈米二 氧化鈦漿料’取適量漿料以刮刀塗佈法均勻塗佈於FT0導電 玻璃基材上’將此基材於適溫中自然乾燥至少3至8小時, 最佳為5小時,再置放於450〇C至50(TC的高溫爐中煅燒 0. 5至1小時,然後冷卻至室溫,使於FT〇基材表面生成 第一層細緻透明之二氧化鈦薄膜。其次利用與實例2相同 之反應步驟製備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漿料,再取適量漿料 以刮刀塗佈法均勻塗佈於上述所製備成之細緻透明之二氧 化鈦$膜上,同樣的將此基材於適溫中自然乾燥至少3至 8 \日1最佳為5小時,再置放於450°c至500°c的高温爐 中瓜k 5至1小時’然後冷卻至室溫,使於FT0基材表 面生成第一層具多孔性之二氧化鈦薄膜。最後再利用與實 20 200919728 Γ 例3相同之反應步驟製備二氧化鈦混合漿料,不同之處為 所加入之Degussa Ρ25二氧化鈦粉末分別為⑽及1〇%重量 百分比,再取出適量製備完成之漿料以刮刀塗佈法均勻塗 佈於上述已製備完成之雙層二氧化鈦薄膜基材上,同樣將 此基材於適溫中自然乾燥至少3至8小時,最佳為5小時, 再置放於45(TC至500〇C的高溫爐中煅燒〇.5至1小時,使 於FTO基材表面生成第三層二氧化鈦薄膜。當此多層薄膜 工作電極自然降溫至80°C後,將其浸泡於〇 3mMRuthenium 533染料溶液2小時。使用另一個鍍鉑且具有相同尺寸之 FT0導電玻璃基材作為陰極,及使用含蛾成分之溶液 電解質,組裝成電池。以AM1. 5太陽光模擬器進行光处線 換效率(7/ )測試。結果如表2及圖七與圖八所示,= 圖七為添加5% Degussa P25二氧化鈦粉末之薄祺略、中 得之光能轉換效率(77 )為7.Π%,而圖八為=所測 Degussa Ρ25二氧化鈦粉末之薄膜電極所測得之光乂 υ/ο 效率(77 )為8.16%,光能轉換效率(々)比單層忐轉換 極之光能轉換效率(77 )大幅提升。 "涛膜電 薄膜 光電流Is。 光電壓Voc (百分比為重量%) (mA) (V) 第一層/第二層/ 第三層(5% P25) 2.38 0.70 第一層/第二層/ 第三層(10% P25) 2.88 0.71 填充因子 FF 0.69 0.64 ※规丨· 5光照測試,面積為〇. 16cm2,電解液為R150。
M7 8.16 200919728 貝施例5.以不同組成份製備薄膜工作電極及光能轉換效 率測試 首先利用與實例3相同之反應步驟製備混合奈米二氧 化鈦桌料’不同之處為所加入之Degussa p25二氧化鈦粉末 分別為5%及1〇%重量百分比,取適量混合漿料以刮刀塗佈 法均㈣佈於™導電破璃基材上,將此基材於適溫令自 然乾心至> 3至8小時’最佳為5小時,再置放於45〇°c 至500 C的冋咖爐中锻、燒〇. 5至j小時,然後冷卻至室溫, 使於FTQ基材表面生成單—層二氧化鈦薄膜,將此單一層 薄膜電極浸泡於〇.3mM Ruthenium 533染料溶液2小時。 LI另St且具有相同尺寸之™導電玻璃基材作為 :e + e t碘成分之溶液作為電解質,組裝成電池。 1味丨用盥每陽光模擬器進行光能轉換效率(77 )測試。另 4 $和物,再利用與實例 米二氧化崎料 j ^應步驟衣u 鈦粉末分別為5%及所加入之―25二氧化 , 10/^重1百分比,取適量製備完成之混 料以刮刀塗佈法均句塗佈於上述製備完 膜,同田樣將氧化鈦電極薄膜上’使生成第二層電極薄 533染料溶液2二層:::極浸泡於〇.3mM Ruthenimn ™導電玻璃基材作為=另—個賴且具有相同尺寸之 電解質,組裝;為 使用含蛾成分之溶液作為 換效率(^測二二=·5太陽光模擬器進行光能轉 °另外再利用與實例4相同之反應步驟 22 200919728
製備三層薄膜工作I 料溶液2小時,&及浸泡於^㈣——犯染 行光能轉換效率(、題成電池,αΑΜ1. 5太陽光模擬器進 Degussa Ρ25二^)測試。結果如表3。其中添加⑽ Γ ),八 ^化鈦粉末之薄膜電極其光能轉換效率 5 m二节:層薄膜電極為3.24% ’雙層薄膜電極為 ·/’二層涛勝電極為7.m。而添加10% Degussa Ρ25 4化鈦粉末之薄膜電極其光能轉換效率⑴,分別單
層薄膜電極為3身。,雙層薄膜電極為6.78%,三層薄膜電 極,8.⑽,由此可知三層薄膜電極之光能轉換效率“) 比單層溥膜電極之光能轉換效率(β )可大幅提升3至5%。 且添加10% Degussa Ρ25二氧化鈦粉末之薄膜電極比添加 5% Degussa P25二氧化鈦粉末之薄膜電極,其光能轉換效 率(C )可增加1°/〇。 根據上述各實例所示結果,本發明方法所製得之多層 不同組成之二氧化鈦電極薄膜除可提升薄膜工作電極與基 材間之附著度外,應用於敏化太陽能電池亦可使光能轉換 效率大幅提升。 ' 表3 :以不同組成份製備之細:L作電極其光能轉換效率比較 薄膜 (百分比為重量%) 光電流Ise (mA) 光電壓V。。 (V) 填充因子 FF 光 效率(η) (%、 單層(混合奈米二氧化欽 +5%Ρ25) 1.09 0.70 --—— 0.68 V /0 1 3.24 單層(混合奈米二氧化敛 +10%Ρ25) ~~ ......— 1.35 " ' - 一 " 1. — 0.67 0.68 ---^_ 3.80 雙層(細敏性奈米二氧化鈥 薄膜/混合奈米二氧化鈦 +5%Ρ25 薄膜) 1.73 0.71 0.67 5.11 23 200919728 雙層(細緻性奈米二氧化鈦 薄膜/混合奈米二氧化鈦 +10%Ρ25 薄膜) 2.41 0.67 0.67 6.78 三層(細緻性奈米二氧化敛 薄膜/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 薄膜/混合奈米二氧化鈦 +5%Ρ25 薄膜) 2.38 0.70 0.69 7.17 三層(細敏性奈米二氧化敛 薄膜/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 薄膜/混合奈米二氧化鈦 +10%Ρ25 薄膜) 2.88 0.71 0.64 8.16 f ' ※鳩匕光照孭I式,®Μ^〇·16αη2,ΊΜ1ϋΙ1150。 唯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之 限制本發明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 變化及修飾,仍將不失本發明之要義所在,故都應視為本發 明的進一步實施狀況。
L 24 200919728 【圖式簡單說明】 圖一係為本發明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剖面厂立 ==本發明含鈦阻隔層所需之二氧化二備方法流 =係為树_備㈣含❹紐_叙方法流程示 圖四係為本發明製備含鈦混合材料層 圖五係為本發明之多層賴電極 ^絲示意圖。 程示意圖。 之%成方法實施例流 圖六A係為本發明之多層薄膜 理程序流奸意圖。 t構切成方法之第-處 = f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方法之第二處 之錢雜料結狀形射私第三處 犋電極所 加5% Degussa P25二氧化鈦粉末之薄 ’、J侍之光能轉換效率。 ::)為添加10% Degussa P25二氧化鈦粉 測件之光能轉換效率。 犋電極所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2〜多層薄臈電極結構 2〇~基板 21~含鈦阻隔層 25 200919728 22- 含鈦多孔性材料層 23- 含鈦混合材料層 3 -含鈦阻隔層漿料製備方法 30〜31-步驟 4 -含鈦多孔性材料層漿料製備方法 40〜44-步驟 5 -含鈦混合材料層漿料製備方法 Γ 50〜51-步驟 6-多層薄膜電極結構形成方法 60〜63_步驟 610〜611-步驟 620〜621-步驟 630〜631-步驟 C... 26

Claims (1)

  1. 200919728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多層薄臈電極結構,包括: 一基板; 一含鈦阻隔層,其係形成於該基板上以提升 轉換效率; 的先此 一含鈦多孔性材料層,其係形成於該含鈦阻隔層上以促 進電子傳導及染料的分佈;以及 一含鈦混合材料層,其係形成於該含鈦多孔性材料層上 以增加整體電極結構厚度及對染料的吸附量,同時 可作為反射層。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 基材係可為導電基材。
    電極結構,其中該 l極結構,其中該 FT0導電玻璃其 4.如申請專概圍第丨項所述之多層薄膜您
    5·如申請專利朗第丨項所述之多層薄 膜您極結構,其中該 &鍊化物、丁氧基鈦 其中之一。 含欽阻陪廢夕/1危Μ ,
    犋厚約3至lQ 膜電極結構,其中該 膜電極結構,其中該 膜t極結構,其中該 ^ 10微米。 27 200919728 8· 一種多層_電極結構之 法,其 提供-基材; 打列步驟: 將一氧化鈦漿料塗佈於該基材上並進行一 ,序以於該基材上行成—二氧化鈦;弟-處 將上2性奈t二氧化鈦漿料塗佈於該二氧化鈦薄膜 進仃一弟二處理程序使該二氧化、 成-多孔性二氧化鈦薄膜;以及 额表面生 Γ 將氧化鈦漿與—二氧化鈇粉末相混合 塗佈於該多孔性二氧化鈇薄膜上並進 弟二處理程序以形成一多層薄膜電極 .^所述之多層_電赌構^形成方 ι醇溶劑存二二:= 成為將•物在 專第9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带成 =類其中該醇容劑係可選擇為具有3至 U·如中請專利範圍第1G項所述之多層薄 方法,其中魏醇類係可選擇為_及丁醇其、=之一形成 •睛專職11第8項所述之多層薄 方法,其令該第-處理程序更包括有下列步驟/之开4 將S材上之二氧化爾置於空氣中自然 ⑽UL維持0·5至1小時後冷卻。 28 200919728 13.如申明專利乾圍第8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形成該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聚料之方法更包括 有下列步驟: (a) =醇鹽在醇溶劑存在下進行酸性水解;以及 (b) 藉由控制鈦醉鹽與醇溶劑之烷基數,及控制酸/ 1 太醇鹽與水/鈦醇鹽之莫耳比,以得到言亥多孔性二 氧化鈦漿料。 ^專利fell第13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法’其中該步驟(a)更包括有下列步驟: (al)將酸與水混合; (a2)將醇溶劑與鈦醇鹽混合,·以及 (&3)於大氣或惰性氣體下,將步驟(a2)所得混合 溶液緩慢滴加至步驟(al)所得混合溶液中使 欽醇鹽進行酸性水解反應。 15· 圍第14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1R °括有對(a3)之溶液進行一處理程序之步驟。 )將乂 ^ (a3)所得溶液放置於溫度卯 維持2至6小時以得到二氧化鈦裝液:C 二步咖寻之二氧化鈦浆液放置於溫度 17 +申 3〇〇C:維持10至24小時後冷卻。、又 •方園苐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r成 ,、中水-鈦醇鹽之莫耳比應控制於大於1〇與开= 29 200919728 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酸與鈦醇鹽之莫耳比應控制於大於0. 1與2 間。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該鈦醇鹽為具有1至6個碳原子之鈦醇鹽。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該酸可為有機酸或無機酸,該有機酸為具有 1至6個碳原子之烷酸類。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該醇溶劑為具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醇類。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該第二處理程序係為將此具有該多孔性二氧 化鈦漿料之基材放置於高溫爐中,於450°C至500°C煆 燒0. 5至1小時。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該混合物更具有一金屬氧化物。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該金屬氧化物係為Nb2〇5、Ta2〇5以及其組成。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該混合物更具有一結合劑。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該結合劑係可選擇為乙醯基丙酮、分子量400 至50000之聚乙二醇、Triton X-100、聚乙烯醇(PVA)、 30 200919728 阿拉伯膠粉末、明膠粉末、聚乙烯吡咯酮(PVP)以及 苯乙烯其中之一。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該混合物中之多孔性奈米二氧化鈦漿料重量比 例佔30至95%。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多層薄膜電極結構之形成 方法,其中該第三處理程序係為將此具有該混合物之基 材放置於高溫爐中450至500°C燒結30分鐘至1小時。 31
TW96139096A 2007-10-19 2007-10-19 Multi-layer thin film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TW200919728A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39096A TW200919728A (en) 2007-10-19 2007-10-19 Multi-layer thin film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US12/078,545 US20090104428A1 (en) 2007-10-19 2008-04-01 Multi-layer film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its prepar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39096A TW200919728A (en) 2007-10-19 2007-10-19 Multi-layer thin film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9728A true TW200919728A (en) 2009-05-01
TWI370549B TWI370549B (zh) 2012-08-11

Family

ID=40563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39096A TW200919728A (en) 2007-10-19 2007-10-19 Multi-layer thin film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104428A1 (zh)
TW (1) TW20091972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T104869A (pt) * 2009-12-10 2011-06-14 Univ Aveiro Módulos fotovoltaicos e respectivo processo de fabrico - interligação de células solares activadas por corante
JP4993150B1 (ja) * 2012-02-13 2012-08-08 Jsr株式会社 電極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電極用スラリー、電極、および蓄電デバイス
KR20130108027A (ko) * 2012-03-23 2013-10-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전자소자용 기판의 제조방법
US9437863B2 (en) * 2013-03-05 2016-09-06 GM Global Technologies Operations LLC Surface coating method and a method for reducing irreversible capacity loss of a lithium rich transitional oxide electrode
TWI583947B (zh) * 2013-12-16 2017-05-21 聖高拜塑膠製品公司 電極及製造電極的方法
JP6478283B2 (ja) * 2015-12-24 2019-03-06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Euv露光用ペリクル
CN118533932A (zh) 2016-11-30 2024-08-23 美国圣戈班性能塑料公司 电极及电极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8254A (en) * 1979-07-27 1981-09-08 Nl Chem Canada Inc. Predispersed slurry of titanium dioxide
CH674596A5 (zh) * 1988-02-12 1990-06-15 Sulzer Ag
US5290352A (en) * 1991-11-11 1994-03-01 Bayer Ag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pigment suspension
CH686206A5 (it) * 1992-03-26 1996-01-31 Asulab Sa Cellule photoelectrochimique regeneratrice transparente.
CH686747A5 (de) * 1993-04-01 1996-06-14 Balzers Hochvakuum Optisches Schichtmaterial.
FR2715508B1 (fr) * 1994-01-21 1996-03-29 Renata Ag Générateur électrochimique primaire ou secondaire à électrode nanoparticulaire.
DE19514156A1 (de) * 1995-04-15 1996-10-24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Photochemische Zelle
US6197104B1 (en) * 1998-05-04 2001-03-06 Millennium Inorganic Chemicals, Inc. Very high solids TiO2 slurries
US6881604B2 (en) * 1999-05-25 2005-04-19 Forskarpatent I Uppsala Ab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anostructured thin film electrodes
JP4613468B2 (ja) * 1999-12-27 2011-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ユニット
JP4461656B2 (ja) * 2000-12-07 2010-05-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US6677516B2 (en) * 2001-01-29 2004-01-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hotovoltaic cel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70549B (zh) 2012-08-11
US20090104428A1 (en) 2009-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anmani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iO2/ZnO core/shell nanomaterials for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Li et al. One-pot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TiO2 microphere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high-efficiency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Chen et al. Electrochemically synthesized CdS nanoparticle-modified TiO2 nanotube-array photoelectrode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s
Singh et al. Hydrothermal synthesized Nd-doped TiO2 with Anatase and Brookite phases as highly improved photoanode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Lee et al. Preparations of TiO2 past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ight-scattering layer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Kitiyanan et al. Structural and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binary TiO2–ZrO2 oxides system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
Shang et al. Enhancement of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by modifying tin oxide nanorods with titanium oxide layer
TW200919728A (en) Multi-layer thin film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Mori et al. Organic solvent based TiO 2 dispersion paste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prepared by industrial production level procedure
TW201016611A (en) Method for making metal/titania pulp and photocatalyst
Lee et al. CTAB facilitated spherical rutile TiO2 particles and their advantage in a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Karthikeyan et al. Different mesoporous titania films for solid-state dye sensitised solar cells
Huo et al. Mixed solvents assisted flame spray pyrolysis synthesis of TiO2 hierarchically porous hollow spheres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Tu et al. Study on the fabrication and photovoltaic property of TiO2 mesoporous microspheres
TWI308554B (zh)
KR101458759B1 (ko) 산화티타늄/금속나노입자/탄소나노구조체를 포함하는 나노복합체,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태양전지 전극
Sun et al. Mixed P25 nanoparticles and large rutile particles as a top scattering layer to enhance performance of nanocrystalline TiO2 based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Moghaddam et al. Improved photon to current conversion in nanostructured TiO2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by incorporating cubic BaTiO3 particles deliting incident
US9299504B2 (en) Preparation method of low temperature sintering active electrode paste for 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
Mali et al. Efficient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based on hierarchical rutile TiO 2 microspheres
Jin et al. Nanostructured TiO2 films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KR101408696B1 (ko) 금 나노입자를 함유하는 하이브리드 나노구조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전지용 광전극
Byun et al. Beneficial role of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in the enhancement of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dye-sensitized rutile TiO2 solar cells
Yang et al. Formation of pore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ass transport property of vacuum cold sprayed TiO 2 coatings using strengthened nanostructured powder
Kiran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WO 3/activated carbon and BiVO 4 nanoparticles for improv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