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25760Y -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725760Y CN2725760Y CN 200420074090 CN200420074090U CN2725760Y CN 2725760 Y CN2725760 Y CN 2725760Y CN 200420074090 CN200420074090 CN 200420074090 CN 200420074090 U CN200420074090 U CN 200420074090U CN 2725760 Y CN2725760 Y CN 272576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storage
- storage container
- support member
- outdoor unit
- refriger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21 machine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valve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是在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壳体内部用垂直延伸的隔板以及热交换器的管板分隔为送风机室与机械室,具有:配置在机械室(S2)内且连接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闭锁阀(37、38);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储液容器(33);支承储液容器(33)下部的储液容器安装板(41)。储液容器安装板(41)固定在单元壳体(2)的底板(21)上,确保储液容器(33)的下侧具有能够配置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空间(S6)。采用上述室外单元,在增大储液容器体积的同时,不会限制在机械室内与闭锁阀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伸出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尤其涉及通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连接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大致长方体箱状壳体内部被垂直延伸的隔板以及热交换器的管板分隔为送风机室与机械室。
背景技术
作为过去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构造为: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壳体内部被垂直延伸的隔板以及热交换器的管板分隔为送风机室与机械室。该送风机室中,主要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室外风扇。另外,机械室中,主要配置有压缩机、可储存液体制冷剂的储液容器、阀类及制冷剂配管。此类室外单元通常配置在距离空调室较进处,且通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与一台室内单元连接。
然而,在将此类室外单元配置在距离空调室较远处而使用较长制冷剂用连接配管时,或连接多台室内单元作为多机式空调装置使用时,为了确保整套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必须增大储液容器的容量。为此,考虑除了配置在机械室内部的储液容器外,在送风机室内部另外设置别的储液容器,以增加储液容器全体的容量(参照文献1)。
然而,如果这样将储液容器设置在送风机室内部的话,会降低室外风扇的送风性能,且会大幅度变更壳体内部的机器以及制冷剂配管的平面设置。因此,考虑通过增大设置在机械室内部的储液容器的体积增大容量,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储液容器的重量随着储液容器的容量增大而增大,壳体的底板必须能够承受储液容器的重量。
另外,有些室外单元的壳体内部配置有与制冷剂用连接配管进行连接的闭锁阀。此类室外单元是利用机械室内的壳体底板附近的空间在安装现场使与闭锁阀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沿壳体的前面侧、侧面侧以及背面侧等方向伸出。因此,若为了延长制冷剂用连接配管或与多个室内单元连接以作为多机式空调装置使用而增大储液容器的容量,则会由于机械室内的壳体底板附近的空间狭窄而限制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伸出方向。
[文献1]特开2001-173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壳体内部被垂直延伸的隔板以及热交换器的管板分隔为送风机室与机械室的室外单元,该室外单元即使增大储液容器体积,也不会限制在机械室内连接闭锁阀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伸出方向。
技术方案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室外单元的大致长方体箱状壳体内部被垂直延伸的隔板以及热交换器的管板分隔为送风机室与机械室,通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而与室内单元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机械室内部且与制冷剂用连接配管连接的闭锁阀;配置在机械室内部的储液容器;支承储液容器下部的下方支承构件。下方支承构件固定在壳体底板上,可确保在储液容器的下侧具有可配置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配管配置空间。
由于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依靠下方支承构件而可确保在储液容器的下方有可配置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配管配置空间,因此即使储液容器体积增大,也可在支承储液容器下部的同时对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在壳体内的配置进行处理。因此,在安装现场不会限制在机械室内与闭锁阀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伸出方向。
技术方案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的装置上,下方支承构件具有:固定于底板且从底板向上方延伸的第一脚部;与底板之间留有间隔地从第一脚部向侧方延伸并支承储液容器的下部的容器支承部。
这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是利用壳体底板与构成下方支承构件的第一脚部以及容器支承部,来形成可对制冷剂用连接配管进行处理的配管配置空间。
技术方案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是在技术方案2的装置上,下方支承构件具有与第一脚部之间留有间隔地从容器支承部向下方延伸且固定于底板的第二脚部。
这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下方支承构件还具有第二脚部,因此容器支承部受到第一脚部与第二脚部两方支承,可提高下方支承构件的强度。
技术方案4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是在技术方案3的装置上,下方支承构件可分割成至少构成第二脚部一部分的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以及构成第一脚部、容器支承部、第二脚部中除了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以外的部分的固定式下方支承构件。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可在储液容器被固定式下方支承构件支承的情况下从固定式下方支承构件拆卸。
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下方支承构件由固定在底板上且支承储液容器的下部的固定式下方支承构件、及可在固定式下方支承构件上装拆的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构成。因此,当安装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时,容器支承部受到第一脚部与第二脚部两方的支承,因此可提高下方支承构件的强度。而在卸下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时,可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从下方支承构件的侧方,从卸下了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的部位引导到配管配置空间,因此可提高现场配管施工的作业性。
技术方案5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是在技术方案4的室外单元中,下方支承构件的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沿着壳体的一部分配置。壳体的一部分在与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开口。
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沿着例如壳体的一部分(譬如侧板)配置,且在壳体的一部分的与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开口,不用卸下壳体的一部分,就能够卸下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这样,可以从壳体一部分的与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对应的部分的开口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引导到配管配置空间,因此可提高现场配管施工的作业性。
技术方案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是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的室外单元中,闭锁阀配置在壳体前面侧。下方支承构件配置成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可从壳体的前面侧向背面侧贯通配管配置空间的状态。
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即使在闭锁阀配置在壳体前板侧的情况下,也可利用下方支承构件来确保在储液容器的下侧有可配置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配管配置空间,因此可从背面取出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因此可以不限制在机械室内与闭锁阀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伸出方向。
如上所述,如果使用本实用新型,可得到如下效果。
技术方案1的特征在于,由于可依靠下方支承构件来确保储液容器下方可配置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配管配置空间,因此即使储液容器体积增大,也能在支承储液容器下部的同时进行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在壳体内的处理。因此,在安装现场不会限制在机械室内与闭锁阀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伸出方向。
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利用壳体底板与构成下方支承构件的第一脚部以及容器支承部来形成可对制冷剂用连接配管进行处理的配管配置空间。
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由于下方支承构件还具有第二脚部,因此容器支承部受到第一脚部与第二脚部两方支承,可提高下方支承构件的强度。
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在安装了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的情况下,由于容器支承部受到第一脚部与第二脚部两方支承,可提高下方支承构件的强度。另外,在卸下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的情况下,可从下方支承构件的侧方卸下了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的部位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引导到配管配置空间,因此可提高现场配管施工的作业性。
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沿着例如壳体的一部分(譬如侧板)配置,且在壳体的一部分的与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开口,因此不用卸下壳体的一部分,就能够卸下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由于可从壳体的一部分的与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对应的部分上的开口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引导到配管配置空间,因此,可提高现场配管施工的作业性。
技术方案6的特征在于,即使在闭锁阀配置在壳体前板侧的情况下,也可利用下方支承构件确保在储液容器的下侧有可配置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配管配置空间,因此,可从背面取出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因此在安装现场不会限制在机械室内与闭锁阀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伸出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第一实施例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去掉了单元壳体的右前板、顶板、风扇格栅、以及室外风扇)。
图2表示从图1的室外单元中去掉左前板、左侧板、右侧板以及热交换器后的情况。
图3是图1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从图1的室外单元中去掉了左前板、左侧板、右侧板以及电气零件单元)。
图4是图3的A向视图。
图5是在储液容器上安装了储液容器挡板且在储液容器安装板上安装了储液容器的立体图。
图6是卸下了储液容器安装板的可卸脚构件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实施例。
(1)室外单元的整体构造
图1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第一实施例的室外单元1的立体图(去掉了单元壳体的右前板、顶板、风扇格栅、以及室外风扇)。另外,图2是从图1的室外单元1中去掉了左前板22、左侧板23、右侧板24以及热交换器31。该室外单元1设置在空调室外,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单元壳体2的内部被垂直延伸的隔板25以及热交换器的管板26分隔为送风机室S1与机械室S2。该室外单元1通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未图示)与配置在空调室内部的室内单元(未图示)连接。
室外单元1主要包括:大致箱状的单元壳体2;室外风扇(未图示);具有热交换器31、压缩机32以及储液容器33等机器、阀、配管等构件且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3;对室外单元1的运行进行控制的电气零件单元5。本实施例的室外单元1为了能配置在远离设有室内单元的空调室的位置,或与多台室内单元连接而作为多式空调装置使用,增大了作为储液容器33的容量。具体说来,是通过增大储液容器33的高度尺寸来增大储液容器33的容量。
<单元壳体>
单元壳体2主要包括:底板21、顶板(未图示)、左前板22、左侧板23、右前板(未图示)、右侧板24、隔板25、管板26。
底板21是构成单元壳体2的下面部分的横长的大致长方形金属制板状构件。底板21的周缘部向上弯折。底板21的下面设有固定在现场安装面上的2个固定脚21a。
顶板是构成室外单元1上面部分的横长的大致长方形金属制板状构件。
左前板22是主要构成单元壳体2的左前面部分的金属制板状构件,其下部用螺钉等固定在底板21上。在左前板22上设有将被室外风扇从单元壳体2的背面侧以及左侧面侧吸入到内部的空气吹出到室外的吹出口22a。本实施例是上下并排设置两个吹出口22a。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各吹出口22a上设置有风扇格栅(未图示)。
左侧板23是主要构成单元壳体2的左侧面部分的金属制板状构件,其下部用螺钉等固定在底板21上。该左侧板可作为被室外风扇吸入单元壳体2内部的空气的吸入口。
右前板是主要构成单元壳体2的右前面部分以及右侧面的前侧部分的金属制板状构件,其下部用螺钉等固定在底板21上。另外,该右前板的左侧部用螺钉固定在左前板23的右侧部上。
右侧板24是主要构成单元壳体2的右侧面的后侧部分以及背面的右侧部分的金属制板状构件,其下部用螺钉等固定在底板21上。本实施例中的右侧板24的角部的下部被切除,可用未图示的其他板状构件或右前板来遮盖那个被切去的部分。
隔板25是相对于底板21而垂直延伸的金属制板状构件,配置在单元壳体2内部而将单元壳体2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左右两个。隔板25的下部用螺钉等固定在底板21上。另外,左前板22的右侧部用螺钉等固定在隔板25的位于单元壳体前面侧的端部。
管板26是与从单元壳体2的左侧面沿背面配置的大致L字形热交换器31的背面侧的端面对应地设置的金属制板状构件,其下部用螺钉等固定在底板21上。管板26的位于单元壳体前面侧的端部与隔板25的位于单元壳体背面侧的端部相互用螺钉等固定。另外,右侧板24的位于背面侧的端部用螺钉等固定在管板26的位于单元壳体背面侧的端部。
如上所述,壳体2的内部空间被垂直延伸的隔板25以及热交换器的管板26分隔为送风机室S1与机械室S2。更具体一点就是送风机室S1是被底板21、顶板、左前板22、左侧板23、隔板25及管板26所包围的空间,其中配置送风风扇以及热交换器31。机械室S2是被底板21、顶板、右前板、右侧板24、隔板25、及管板26所包围的空间,其中配置包括压缩机32以及储液容器33等机器、阀以及配管等构件且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3(除去热交换器31)与电气零件单元5。该单元壳体2中,如图1所示,取下右前板,就可看见机械室S2内部。
<室外风扇>
室外风扇是有多个叶片的螺旋桨式风扇,配置在送风机室S1内的热交换器31的前面侧。一旦驱动该室外风扇,空气就通过单元壳体2的背面以及左侧面被吸入内部,在通过热交换器31后,从左前板22的吹出口22a被吹出到单元壳体2的外部。
<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3具有:热交换器31、压缩机32、储液容器33、四路切换阀34、电动膨胀阀35、分油器36以及闭锁阀37、38等。在此,图3是图1的室外单元1的俯视图(从图1的室外单元1中去掉了左前板22、左侧板23、右侧板24以及电气零件单元5)。图4是图3的A向视图。
热交换器31配置在送风机室S1中、与被室外风扇吸入单元壳体2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31是从单元壳体2的左侧面沿背面配置的大致L字形热交换器。
压缩机32配置在机械室S2下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受到底板21的支承。压缩机32是对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低压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升压的机器。
储液容器33配置在机械室S2的右侧板24的角部附近,该储液容器的下部受到底板21支承,侧部受到管板26以及右侧板24的支承。储液容器33用于储存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为纵长的大致圆筒形容器。在该储液容器33的上侧设有配置电气零件单元5的上部电气零件单元51(后述)的空间机械室S3。另外,在储液容器33的下侧,设有可将与闭锁阀37、38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从单元壳体2的背面侧取出的空间S6(配管配置空间)。关于该储液容器33的详细支承构造在后面说明。
四路切换阀34配置在机械室S2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的大致中央位置。四路切换阀34对应制冷运转以及制暖运转的切换而改变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向。
电动膨胀阀35在机械室S2内配置在四路切换阀34的右下侧。电动膨胀阀35用于对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操作以及流量调节。
分油器36在机械室S2内配置在四路切换阀34的左侧。分油器36与压缩机32的吐出侧连接,将混入从压缩机32吐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从气体制冷剂中分离后送回压缩机32的吸入侧。
闭锁阀37、38在本实施例的室外单元1中是在单元壳体2的机械室S2内配置在右前板的附近。具体说来,闭锁阀37、38配置在右前板角部附近的位置、即储液容器33的前侧。本实施例的室外单元1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在单元壳体2内部与闭锁阀37、38连接。在闭锁阀37、38的上侧,沿着右前板的内面设置有空间S4且配置有电气零件单元5的下部电气零件单元52(后述)。在闭锁阀37、38的下侧,设置有用于将与闭锁阀37、38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从前面侧、底面侧以及侧面侧取出的空间S5。
<电气零件单元>
电气零件单元5具有:包括进行控制运转的微型计算机等在内的控制P板和逆变器等各种电器零件。本实施例中,电气零件单元5主要由配置在机械室S2的上部的空间S3中的上部电气零件单元51和配置在沿机械室S2的右前板内面形成的空间S4中的下部电气零件单元52构成。
上部电气零件单元51主要具有逆变换回路以及扼流圈等发热量大的高发热零件。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部电气零件单元51主要由沿着右前板(未图示)的内面配置的第一上部基板51a与沿着隔板25配置的第二上部基板51b构成,第一上部基板51a与第二上部基板51b通过支柱51c互相固定。
下部电气零件单元52主要具有包括微型计算机等在内的控制P板之类低发热零件。
本实施例中的电气零件单元5是由上部电气零件单元51和下部电气零件单元52构成的分割构造,配置在机械室S2内不会与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3之间相互干扰的位置。
(2)储液容器的支承构造
下面,利用图2~图6说明关于储液容器33的支承构造。在此,图5是表示在储液容器33上安装储液容器挡板42、43(侧方支承构件)、且在储液容器安装板41(下方支承构件)上安装储液容器33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储液容器33上安装储液容器挡板42、43且在储液容器安装板41上安装储液容器33的立体图。
储液容器33的支承构造主要具有:储液容器安装板41与多个(本实施例中为2个)储液容器挡板42、43。
储液容器安装板41固定在单元壳体2的底板21上并支承储液容器33的下部。储液容器安装板41确保在储液容器33的下侧具有能够配置制冷剂用连接配管61(图6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空间S6且支承储液容器的下部。具体说来,储液容器安装板41具有:固定于底板21并从底板21向上延伸的第一脚部41a以及与底板21之间隔着空隙而从第一脚部41a向侧方延伸并支承储液容器33的容器支承部41b。第一脚部41a在下端形成向侧方延伸的平板部分,在这部分用螺钉等固定在底板21上。即,利用底板21、第一脚部41a以及容器支承部41b,形成可配置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空间S6。本实施例中,将储液容器安装板41配置成可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61从单元壳体2的前后方向取出的状态。由此使与闭锁阀37、38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61可通过在闭锁阀37、38的下侧形成的空间S5以及S6而取出到单元壳体2的背面侧。即,室外单元1不仅可使与闭锁阀37、38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61通过空间S5而从前面侧、底面侧以及侧面侧取出,还可通过空间S5以及空间S6而从背面取出(见图6),在安装现场就不会对在机械室内与闭锁阀37、38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61的伸出方向有所限制。
另外,储液容器安装板41还具有与第一脚部41a之间有间隔地从容器支承部41b向下方延伸且固定于底板21的第二脚部41c,成为大致逆U字形的板状构件。因此容器支承部41b受到2个脚部41a、41c的支承,可提高储液容器安装板41的强度。
另外,第二脚部41c的下部作为可卸脚构件41d(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可以从其他部分、即构成第一脚部41a、容器支承部41b以及第二脚部41c的上部的固定脚构件41 e(固定式下方支承构件)取下(参照图6)。说得更具体一点,可卸脚构件41d的上端部用螺钉等固定在固定脚构件41e上,可卸脚构件41d的下端部用螺钉等固定在底板21。且,可卸脚构件41d沿着右侧板24配置,且与右侧板24的可卸脚构件41d对应的部分被切掉。因此,不用卸下右侧板24,就可以将可卸脚构件41d从固定脚构件41e上卸下。因此,在可卸脚构件41d安装在固定脚构件41e上的情况下,储液容器安装板41的强度提高,而在将可卸脚构件41d从固定脚构件41e卸下的情况下,由于可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61从储液容器安装板41的侧方引导到空间S6,因此,可以提高现场配管施工的作业性。
储液容器挡板42、43固定在隔板25、管板26以及右侧板24中的至少一个,支承储液容器33的侧部。在俯视储液容器33时,储液容器挡板42、43向互为不同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在俯视储液容器33时,储液容器挡板42、43延伸成大致互相正交的状态。具体说来,储液容器挡板42是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储液容器33的侧部、向单元壳体2的左方延伸的板状构件,其端部用螺钉等固定在管板26上。储液容器挡板43是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储液容器33的侧部、向单元壳体2的前方延伸的构件,其端部用螺钉等固定在右侧板24上。而且储液容器挡板42、43支承储液容器33侧面的上部。
如上所述,该储液容器33的支承构造在利用储液容器安装板41来支承储液容器33的下部的同时,还通过设置多个支承储液容器33的侧部、俯视时向互为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储液容器挡板42、43来实现高强度支承构造,因此即使在如本实施例那样增大储液容器33的高度以增大容量、由此增加储液容器33自身重量的场合,也能确保足够的承受力来应付室外单元1运输时的振动或者落下时的冲击力。另外,由于储液容器挡板42、43支承了储液容器33侧部的上侧部分,因此给与储液容器33强大的支承力而可避免倾倒。
(3)室外单元的特征
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1有以下特征。
(A)本实施例的室外单元1可利用储液容器安装板41来确保在储液容器下方有能够配置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空间S6。因此,即使储液容器33的体积增大,也能在支承储液容器33的下部的同时对单元壳体2内部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进行处理。因此在安装现场就不会限制在机械室S2内与闭锁阀37、38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伸出方向。
特别是,本实施例的室外单元1的闭锁阀37、38配置在单元壳体2的右前板侧、即很难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从背面取出的位置上。但是,即使闭锁阀37、38配置在这种位置上,由于可利用储液容器安装板41确保下方的空间S6,因此可以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从背面取出。
(B)本实施例的储液容器安装板41具有:固定在底板21上且从底板21向上方延伸的第一脚部41a、与底板21之间留有间隔地从第一脚部41a向侧方延伸并且支承储液容器33下部的容器支承部41b,因此能够支承储液容器33的下部。储液容器安装板41还具有:与第一脚部41a之间留有间隔地从容器支承部41b向下方延伸且固定在底板21的第二脚部41c,容器支承部41b受到第一脚部41a与第二脚部41c双方的支承,所以可提高储液容器安装板41的强度。
(C)本实施例的室外单元1的储液容器安装板41可分割成可卸脚构件41d和固定脚构件41e,可卸脚构件41d构成第二脚部41c的至少一部分,固定脚构件41e则构成第一脚部41a、容器支承部41b及第二脚部41c中除了可卸脚构件41d以外的部分。可卸脚构件41d在储液容器33受到固定脚构件41e支承的情况下可从固定脚构件41e脱离。即,储液容器安装板41由固定在底板21上且支承储液容器33的下部的固定脚构件41e以及可以在固定脚构件41e上装拆的可卸脚构件41d构成。因此,在安装可卸脚构件41d的情况下,由于容器支承部41b受到第一脚部41a以及第二脚部41c两方的支承,可提高储液容器安装板41的强度。而在卸下可卸脚构件41d的情况下,由于可从储液容器安装板41侧方的卸下可卸脚构件41d的部位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向空间S6内引导,因此可提高现场配管施工的作业性。
另外,本实施例的室外单元1的可卸脚构件41d沿着作为单元壳体一部分的右侧板24配置,且右侧板24的与可卸脚构件41d对应的部分被切掉。因此,不用取下右侧板24,就可以将可卸脚构件41d从固定脚构件41e上取下。因此,可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从单元壳体2的一部分(具体说来就是右侧板24)的与可卸脚构件41d对应的部分的缺口引导到空间S6内,可提高现场配管施工的作业性。
(4)其他实施例
以上利用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具体的构成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可在不偏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变更。
(A)前述实施例中,是将本实用新型用作为储液容器的支承构造,但只要是能储存液制冷剂的容器均可适用,例如在设有包括蓄电池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本实用新型可用作为蓄电池的支承构造。
(B)前述实施例中,闭锁阀配置在机械室内的前面侧,但并不局限于此。譬如当闭锁阀配置在背面侧时,储液容器要相应地配置在前面侧,从前面取出就变得困难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储液容器安装板,也能够形成可对制冷剂用连接配管进行处理的配管配置空间,因此仍可从前面取出制冷剂用连接配管。
(C)前述实施例中,由于储液容器配置在右侧板的角部附近,因此储液容器安装板的第二角部沿右侧板的角部配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譬如当储液容器配置在右前板的角部时,储液容器安装板的第二角部也可沿右前板的角部配置。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利用本实用新型,当用于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壳体内部被垂直延伸的隔板以及热交换器的管板分隔为送风机室与机械室的室外单元中,即使增大储液容器体积,也不会限制在机械室内与闭锁阀连接的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伸出方向。
Claims (6)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大致长方箱状的壳体(2)的内部被垂直延伸的分割板(25)及热交换器的管板(26)分割成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所述室外单元经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61)而与室内单元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配置在所述机械室内、连接所述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封闭阀(37、38),
配置在所述机械室内的储液容器(33),
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底板(21)上、在确保所述储液容器的下侧具有可配置所述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配管配置空间(S6)的同时支承所述储液容器的下部的下方支承构件(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方支承构件(41)具有固定在所述底板(21)上且从所述底板向上方延伸的第1脚部(41a)、及与所述底板之间隔开空隙而从所述第1脚部向侧方延伸且支承所述储液容器(33)的下部的容器支承部(41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方支承构件(41)还具有与所述第1脚部(41a)之间隔开空隙而从所述容器支承部(41b)向下方延伸且固定在所述底板(21)上的第2脚部(41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方支承构件(41)可分割成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41d)和固定式下方支承构件(41e),所述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41d)构成所述第2脚部(41c)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固定式下方支承构件(41e)构成所述第1脚部(41a)、所述容器支承部(41b)及所述第2脚部中除了所述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以外的部分,
所述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可在所述储液容器支承于所述固定式下方支承构件上的状态下在所述固定式下方支承构件上装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方支承构件(41)的所述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41d)沿着所述壳体的一部分(24)配置,
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在与所述可卸式下方支承构件对应的部位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阀(37、38)配置在所述壳体(2)的前面侧,
所述下方支承构件(41)配置成可使所述制冷剂用连接配管(61)在所述配管配置空间(S6)内从所述壳体的前面侧向背面侧贯通的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305887 | 2003-08-29 | ||
JP2003305887A JP4352818B2 (ja) | 2003-08-29 | 2003-08-29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725760Y true CN2725760Y (zh) | 2005-09-14 |
Family
ID=34409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42007409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25760Y (zh) | 2003-08-29 | 2004-08-24 |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352818B2 (zh) |
CN (1) | CN2725760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2365B (zh) * | 2008-05-26 | 2013-04-10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外机 |
CN111316044A (zh) * | 2017-11-15 | 2020-06-1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35304B2 (ja) * | 2006-11-06 | 2012-05-2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電装品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JP6536820B2 (ja) * | 2015-12-17 | 2019-07-0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JP6481827B2 (ja) * | 2015-12-22 | 2019-03-1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JP6867861B2 (ja) * | 2017-04-26 | 2021-05-12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2003
- 2003-08-29 JP JP2003305887A patent/JP435281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8-24 CN CN 200420074090 patent/CN272576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2365B (zh) * | 2008-05-26 | 2013-04-10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外机 |
CN111316044A (zh) * | 2017-11-15 | 2020-06-1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CN111316044B (zh) * | 2017-11-15 | 2022-02-0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US11543138B2 (en) | 2017-11-15 | 2023-01-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5076923A (ja) | 2005-03-24 |
JP4352818B2 (ja) | 2009-10-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04865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 |
CN101292120B (zh) | 截止阀支撑部件及具有该部件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 |
JP5103251B2 (ja) | 天井埋め込み型熱源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JP5028204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EP2821719A1 (en) |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
JP6541691B2 (ja) | 室外機 | |
JP2011153806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201307980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 |
JP2010175231A (ja) |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2725760Y (zh) |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 |
JP2024123144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02792283U (zh) |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 |
WO2018193520A1 (ja) | 室外機、空気調和機、及び、室外機の製造方法 | |
JP2005076924A (ja) | 液溜容器の支持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2003148770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4859801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454422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209588208U (zh) |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 |
JP2006214632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2005098625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CN202835596U (zh) |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 |
CN1908532A (zh) | 空气调节器 | |
JP2014240713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KR101457692B1 (ko) | 컨트롤박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 |
JP2014149098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914 Termination date: 2011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