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645860Y - 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45860Y
CN2645860Y CN03260985.XU CN03260985U CN2645860Y CN 2645860 Y CN2645860 Y CN 2645860Y CN 03260985 U CN03260985 U CN 03260985U CN 2645860 Y CN2645860 Y CN 264586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tool body
battery
electric tool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0326098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建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biletro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obiletro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biletro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obiletro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0326098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4586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4586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4586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工具,工具本体与电池组件间,主要通过一组形成在工具本体上的结合槽和一组设置在电池组件上的滑轨相互结合,达到其间的结合效果,且更由于设置在电池上的二锁掣件及设置在工具本体上的二相对应凸块间的卡合,达到电池组件与工具本体间的锁掣效果;通过上述结合槽及滑轨的设置可减小工具本体及电池组件的体积,并强化工具本体与电池组件间的结合效果。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特别是关于一种使用直流电池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一般电动工具所使用的电源分为交流电源与直流电池二种,后者因不受使用场所的限制而广受一般非专业使用者的喜爱。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直流电池电动工具,例如美国专利第5799739、5902080等案所示,主要包含有一工具本体及一电池组件。其中,工具本体具有一连接座,连接座内部形成有一容置室,容置室具有一开口;另外,容置室内还设有一电源导接端子。电池组件具有一凸出的插接部,其上设有一电源输出端子;电池组件是以其插接部插入容置室中,使电源输出端子导接电源导接端子,并使电池组件结合在工具本体上。
一般而言,上述电池组件上会设有一组锁掣机构,主要包含一按钮及一卡榫,当电池组件与连接座结合时,藉由卡榫卡合在一形成在容置室内壁面上相对应位置处的卡块上,使电池组件可以固定在工具本体上而不会脱落。当要取下电池组件时,只需按压该按钮,使按钮连动卡榫脱离卡块,便可以取下电池组件。
上述插接部和容置室分别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和深度,以增加插接部与容置室的接触面积而加强电池组件与工具本体的结合稳定度,以避免电池组件产生晃动并因而导致电池组件的电源输出端子与工具本体的电源导接端子接触不良。这样便导致电池组件和工具本体的体积加大,造成电动工具携带不便。
另外,在上述的电池组件与工具本体的结合关系中,卡榫必须直接承受整组电池组件的重量,使得即便电池组件受到轻微的碰击,也容易导致卡榫或卡块的损毁,造成电池组件脱离工具本体。此种现象特别容易出现在美国第5799739号专利案所揭示的一类的电动工具上。再者,上述以单一按钮控制电池组件脱离工具本体的方式,常容易造成使用者在使用上述电动工具的过程中,因误触该按钮而产生误动,导致电池组件脱离工具本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其电池组件与工具本体间具有较佳的结合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其电池组件及工具本体的体积有效减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动工具包含有:
一工具本体,其具有一主体部、以及一连结在主体部底部的连结部;连结部的内部形成有一容置室,容置室在连结部的底部及一侧部分别形成有一底部开口及一侧部开口,且底部开口与侧部开口相连通;连结部上形成有二结合槽,分别位于容置室二侧而且相互平行,二结合槽的槽口相面对;二结合槽的相同侧各具有一穿入口,面对侧部开口;连结部还形成有二挡块,位于容置室中且分别位于二结合槽的下方,二档块各具有一基端及一末端,且二末端为相面对;各挡块上形成有一导引面,从末端朝向侧部开口的一侧向基端方向延伸;
一电池组件,其包含有一壳体及二锁掣件;壳体内部形成一电池容室,壳体具有一顶面;顶面上形成二平行的结合轨及二穿孔,二结合轨各具有一基部及一结合部,且二结合部分别从二基部的顶部朝相反方向延伸,二穿孔则连通电池容室;壳体二相对侧部还各形成有一容室,各容室具有一通孔与电池容室相连通;二锁掣件各具有一按压部、一锁掣部及一连接按压部及锁掣部的连接部;二锁掣件分别结合在壳体上,则二按压部分别位于二容室中、二连接部分别穿置在二通孔中、及二锁掣部分别从二穿孔凸伸在顶面外并分别位于二结合轨的结合部下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图;
图2~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部份工具本体连结部及电池组件的立体图,其中,图3是工具本体的连结部的仰视角度立体图;
图4是沿图1中4-4剖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现举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动工具A,其包含有一工具本体1及一电池组件2,其中:
工具本体1具有一主体部10、及一连结在主体部10底部的连结部20,由于主体部10的构造与一般习知相同,在此便不加赘述。连结部20的内部形成有一容置室21,如图3所示,容置室21在连结部20的底部及一侧部分别形成一底部开口211及一侧部开口212,且底部开口211与侧部开口212相互连通。连结部20内部形成有一组分别位于容置室21两侧位置的肋状构件22,分别从连结部20的接近侧部开口212端向相对端平行延伸;二肋状构件22上分别形成有一结合槽221,二结合槽221分别在二肋状构件22上,自接近侧部开口212的一端向相对端平行延伸,且二结合槽221的槽口相面对。另外,二结合槽221分别在二肋状构件22的接近侧部开口212端的端面上形成一穿入口222。连结部20还具有二挡块23,分别位于二肋状构件22的下方。各挡块23具有一基端231及一末端232,且二末端232相互面对。各挡块23上还形成有一第一导引面233,其从末端232朝向侧部开口212的一侧向基端231的方向延伸。另外,连结部20还具有一组电源导接端子24,位于容置室21中。
如图2所示,电池组件2包含有一壳体30、二锁掣件40、二弹簧50及一电池组60。其中:
壳体30内部形成一电池容室31,用于收容并固定电池组60;壳体30上相对应电源导接端子24的位置上设有一电源输出端子32,用于导接电池组60的电极。壳体30还具有一顶面33及一组形成在顶面33上并配合二结合槽221而设置的结合轨34。结合轨34相互平行,各具有一第一端341及一第二端342,且二第一端341位于同侧,二第二端342也位于同侧。各结合轨34具有一基部343及一结合部344,二基部343为从顶面33垂直延伸而上,而二结合部344则分别从二基部343顶端以相反方向水平延伸;藉此,可将壳体30的结合轨34的第一端341朝向二结合槽221的穿入口222,并将二结合部344从二穿入口222穿置入二结合槽221中,使壳体30结合在连结部20上。另外,顶面33上具有二穿孔331,位于二结合轨34的基部343下方。壳体30两侧部相对称位置分别形成一容室35,二容室35在壳体30的二侧面相对称位置处各形成一开口351,且各容室35的底面上具有一通孔352连通电池容室31。另外,壳体30还具有二分别沿二容室35的部份开口缘凸伸出的凸缘36。
各锁掣件40具有一按压部41、一锁掣部42及一连结按压部41及锁掣部42的连接部43。按压部41具有一本体411及一凸缘412,本体411概呈扁平状,具有一外侧面411a和一内侧面411b,且外侧面411a上形成一供人手按压的凹部413。凸缘412相对应于壳体30的凸缘36而从本体411的部份周缘向外凸伸出。连接部43呈长扁条状,其具有一基端431及一末端432,基端431连接在按压部41的本体411的内侧面411b上。锁掣部42呈一凸块状,形成在连接部43的末端432处,且锁掣部43上具有一第二导引面421。
二锁掣件40结合在壳体30上,其中,二按压部41分别位于二容室35中,且各本体411的外侧面411a露在开口外。二连接部43分别从二通孔352穿入电池容室31中;二锁掣部42分别从二穿孔331穿出,分别位于二结合轨34的结合部344下方。
二弹簧50分别位于二容室35中,各弹簧50的二端分别顶抵所在的容室35底面及按压部41的本体411的内侧面411b上。
如图4所示,并参阅图1~图3,工具本体1与电池组件2的结合方式,是将电池组件2的结合轨34的第一端341朝向连结座20的侧部开口212,并以二结合部344分别从结合槽221的二穿口222穿置入二结合槽221中;施力推动电池组件30,使二结合部344完全滑入二结合槽221中。在此过程中,二锁掣件40的锁掣部42行经二挡块23,使二锁掣部42的第二导引面421分别受到二挡块23的第一导引面233推掣,从而带动整个锁掣件40向壳体30内部方向移动。当二锁掣件40的锁掣部42经过二挡块23后,二结合部344已完全滑入二结合槽221中,且二锁掣件40因二弹簧50的顶抵而分别复回原位,分别与二挡块23相互形成卡合,可阻止电池组件2从工具本体1脱出。
当要取下电池组件2时,使用者可用单手的二手指(例如以单手的姆指及食指、或姆指及中指)按压二锁掣件40的按压部41,分别带动二锁掣部42脱离二凸块23,并同时施力拉动电池组件2,使二结合部344从二结合槽221滑出,以取出电池组件2。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动工具A的详细说明,下面介绍电动工具A的优点:
一、由于二结合槽221及二结合轨34的体积小,因此工具本体1及电池组件2的体积可有效地比前述习用工具减小,有利于电动工具A的携带及使用。
二、将二锁掣件40的锁掣部42设于结合轨34的结合部344下方的方式,可将结合部344下方的空间有效利用,有效减小电池组件2的体积。
三、二结合槽221与二结合轨34结合时,连结座20的底面与壳体30的顶面33也同时相互抵接,因此增大工具本体1与电池组件2间的结合接触面积,从而加强其间的结合强度,使其间不易产生晃动。
四、当电池组件2结合在工具本体1上时,电池组件2的重量由二结合槽221与二结合轨34承受,而不必由产生工具本体1及电池组件2的锁闭效果的二锁掣部42与二挡块23负担,因此,工具本体1与电池组件2间的锁闭效果较牢固。
五、要使电池组件2从工具本体1上脱离,使用者必须同时按压二锁掣件40的按压部41才能实现,这样便可避免使用者在使用电动工具A的过程中因误触二锁掣件40的其中之一而造成电池组件2脱离工具本体1。

Claims (6)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工具本体,所述工具本体具有一主体部、以及一连结在所述主体部底部的连结部;所述连结部的内部形成有一容置室,所述容置室在所述连结部的底部及一侧部分别形成有一底部开口及一侧部开口,且所述底部开口与所述侧部开口相连通;所述连结部上形成有二结合槽,分别位于所述容置室二侧而且相互平行,所述二结合槽的槽口相面对;所述二结合槽的相同侧各具有一穿入口,面对所述侧部开口;所述连结部还形成有二挡块,位于所述容置室中且分别位于所述二结合槽的下方,所述二档块各具有一基端及一末端,且所述二末端为相面对;各所述挡块上形成有一导引面,从所述末端朝向所述侧部开口的一侧向所述基端方向延伸;
一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含有一壳体及二锁掣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一电池容室,所述壳体具有一顶面;所述顶面上形成二平行的结合轨及二穿孔,所述二结合轨各具有一基部及一结合部,且所述二结合部分别从所述二基部的顶部朝相反方向延伸,所述二穿孔连通所述电池容室;所述壳体二相对侧部还各形成有一容室,且各所述容室具有一通孔与所述电池容室相连通;所述二锁掣件各具有一按压部、一锁掣部及一连接所述按压部及所述锁掣部的连接部;所述二锁掣件分别结合在所述壳体上,则所述二按压部分别位于所述二容室中、所述二连接部分别穿置在所述二通孔中、及所述二锁掣部分别从所述二穿孔凸伸于所述顶面外而分别位于所述二结合轨的结合部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本体的所述连结部内部形成有一组分别位于所述容置室两侧位置的肋状构件,位于所述连结部内部,从所述连结部的接近侧部开口端向相对端平行延伸;所述二结合槽分别形成在所述二肋状构件上,从接近所述侧部开口的一端向相对端平行延伸,所述各结合槽的穿入口位于所在肋状构件的接近所述侧部开口的一端的端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本体还具有一组电源导接端子,位于所述容置室中,且所述电池组件也具有一组电源输出端子,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相对应所述电源导接端子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还具有一组电池,固设在所述电池容室中,且所述组电池的电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子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容室分别在所述壳体二侧面相对称位置上形成一开口;所述各按压部具有一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一内侧面及一外侧面,且所述连接部为连接所述本体的内侧面及所述锁掣部;所述锁掣件结合在所述壳体上时,所述本体的外侧面露在所述开口之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还包含有二弹簧,分别设置在所述二容室中,所述各弹簧的二端分别顶抵所在的容室底面及按压部的本体的内侧面上。
CN03260985.XU 2003-08-11 2003-08-11 电动工具 Expired - Lifetime CN264586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3260985.XU CN2645860Y (zh) 2003-08-11 2003-08-11 电动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3260985.XU CN2645860Y (zh) 2003-08-11 2003-08-11 电动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45860Y true CN2645860Y (zh) 2004-10-06

Family

ID=34296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260985.XU Expired - Lifetime CN2645860Y (zh) 2003-08-11 2003-08-11 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45860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93854C (zh) * 2005-11-17 2009-06-0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动工具
CN100533847C (zh) * 2007-01-29 2009-08-26 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的电池
CN101237074B (zh) * 2007-01-11 2010-07-21 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的电池
CN101494279B (zh) * 2008-01-24 2013-04-1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池包
CN105807115A (zh) * 2008-04-09 2016-07-27 密尔沃基电动工具公司 具有手枪握把式把手的测试和测量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93854C (zh) * 2005-11-17 2009-06-0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动工具
CN101237074B (zh) * 2007-01-11 2010-07-21 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的电池
CN100533847C (zh) * 2007-01-29 2009-08-26 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的电池
CN101494279B (zh) * 2008-01-24 2013-04-1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池包
CN105807115A (zh) * 2008-04-09 2016-07-27 密尔沃基电动工具公司 具有手枪握把式把手的测试和测量装置
CN105807115B (zh) * 2008-04-09 2020-08-28 密尔沃基电动工具公司 具有手枪握把式把手的测试和测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6128034A (ja) ブレードコンタクト
JPH0427678B2 (zh)
US6589082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JP4054741B2 (ja) 低背型fpc用zifコネクタ
CN2645860Y (zh) 电动工具
JP2005108464A (ja) Fpc用zifコネクタ
JP4642899B2 (ja) 改良された離脱可能な係止手段を備えた電気コネクタ
JP7353035B2 (ja) 積層型ワイヤマウントウェハ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US6340316B2 (en) Connector and set of connectors
US20020076994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JP2011096397A (ja) 積層式コネクタ
JPH10241778A (ja) コネクタホルダー
JP2000243477A (ja) 端子装置
JP4344099B2 (ja) プラグ/ソケット嵌合スライダを有するプラグ/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JP528105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TW200527763A (en) A connector housing assembly and an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KR101251178B1 (ko) 로크 구조 및 상기 구조를 구비하는 로크 기구가 달린커넥터
TWD106773S1 (zh) 電連接器
CN105103384B (zh) 连接器
JP2000252001A (ja) 合体コネクタ
JP2014060007A (ja) モジュラージャック
JP2005259435A (ja) ロックアーム付電気コネクタ
CN200979955Y (zh) 一种电连接器
TW202101831A (zh) 低高度邊緣連接器及使用其的連接器系統
JP2002319449A (ja) 防水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3081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