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23120Y - 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623120Y CN2623120Y CN 03246041 CN03246041U CN2623120Y CN 2623120 Y CN2623120 Y CN 2623120Y CN 03246041 CN03246041 CN 03246041 CN 03246041 U CN03246041 U CN 03246041U CN 2623120 Y CN2623120 Y CN 262312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opsticks
- spoon
- person
- dish
- fo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由一根普通的筷子和一根夹菜端为扩大头的筷子组成,上述扩大头呈勺形、叉形、铲形。该种结构的勺筷可以按普通筷子的用法用来夹菜。也可以作为勺子盛豆、杏仁等用筷子不易夹起的菜。作为筷子用时,如夹起菜直接吃,因勺筷的宽度方向正好和人嘴的宽度方向垂直,勺筷和所夹的菜都放不到嘴里。如再将勺筷转90度硬往嘴里放,会感到非常别扭。作为勺子(铲子)用时,如盛起菜直接吃,这双勺筷中的那根普通的筷子就会先靠向人的脸部,提醒人不能直接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筷子,尤其是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
背景技术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饮食文化之一。遍布全球的中国餐馆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餐的饮食文化,包括菜肴和餐具等,是和中国人合餐的饮食习惯一起历经千百年演变而来的。但是合餐会引起疾病的交叉感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一种极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由于“非典”的流行,有关部门倡导了数十年而没有推行开的分餐制,又一次被作为改善公共健康环境的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可是改变千百年形成的饮食习惯难度相当大。
中国人给饮食赋予了丰厚的文化特色,推行分餐制也应该尽量保持这些文化特色。如因实行分餐,而使中餐失去了许多特色(例如一些色、香、味、形极佳的菜肴会被淘汰),实在让人感到惋惜。只有能保持中餐的饮食文化的精髓,推行分餐制才会更容易些。
目前有关部门为中餐推荐的分餐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在后厨将菜肴分成每人一份再上菜。2.将菜肴上桌后再由服务员分成每人一份。3.使用公筷公勺。其中方式1.有以下主要缺陷:一.成本增加较多。饭店需配备和清洗大量小盘子。由于盘子小,服务员分盘、传菜的难度和劳动量会大大增加,服务员的人数也要相应增加。由于要将菜分到数个小盘中,原定的菜量往往会显得太少,需要增加菜量。二.顾客进餐不能随意,并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顾客面前除去摆放餐具的位置外,只能摆一两样菜。每人的进食速度不同,一旦主客的哪一种菜吃完了,其他人也得赶快吃完这种菜,不然会影响给主客上下一道菜。如主客吃得慢,其他人也不便将某一道菜先吃完。人人都要相互观察着进食速度,这样吃饭并不轻松。每人的食量和口味不同,可大家分的菜量大致相等,某一道菜可能有人吃不完、有人不够吃。撤下去的菜也无法再打包了,只有浪费掉。三.削弱了菜肴的艺术性和美感。中餐讲究色、香、味、形。一旦菜被分成小份,色和形就无从谈起了。方式2.有以下主要缺陷:(一.二.同方式1.)。三.对顾客干扰较大。新上的菜要先放在桌上让客人看看,然后端到旁边分(或就在桌上分)成小份,再端到客人面前,对顾客就餐干扰较大。如果朋友们聚在一起喝酒,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上述两种方式根本就无法适应。方式3.有以下主要缺陷:公私餐具容易混淆。人们主要还是在自己家里吃饭,而家里目前很难实行分餐制,用一套筷子(勺子)夹了菜直接进口还是日常习惯。一旦和外人聚餐往往习惯改不了,公私餐具总是混淆。大部分人都混淆,个别人也就无法再认真了。配的公筷公勺往往会没人用。另外,一道菜刚端上来,人们总是习惯互相谦让,谦让的结果往往是大家或几位主要就餐者同时下筷子。如果一道菜配一套公筷公勺,顾客会感到很不方便。
综上所述,虽然有关部门多年来数次提倡分餐制,但由于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影响,分餐制总也推广不开。“非典”过后,分餐制还有可能推行不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专用勺筷,吃中餐时将该勺筷作为公筷公勺使用,这样既能基本保持中餐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又不易将公私餐具混淆使用,不仅能较容易地实现分餐制,还基本不增加饭店的运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一根筷子的夹菜端为扩大头。
上述扩大头呈勺形、叉形、铲形。
两根筷子手握端可通过柔性材料联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利用该种结构的勺筷施行中餐分餐制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式。这种方式能全面地保留中餐丰富的饮食文化,并能基本适应于中国人千百年形成的饮食习惯。服务员的工作量与合餐制相比基本没有增加。饭店的运营成本与合餐制相比也基本没有增加。剩下的菜顾客可以打包,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勺筷可以在饭店、家庭等各种场合使用。
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使得中餐分餐制较容易推行了。数十年多少次倡导、推行而效果总是不佳的中餐分餐制,会因这个发明的实施很快在全国推行开。这对改善中国的公共卫生,提高人们的健康条件,有极大的意义。
另外对不会使用筷子的外国人来说,使用该种结构的勺筷会比使用普通的筷子更方便。这对在世界上更好地弘扬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有重大的意义。
该种结构的勺筷可以按普通筷子的用法用来夹菜。也可以作为勺子盛豆、杏仁等用筷子不易夹起的菜。作为筷子用时,如夹起菜直接吃,因勺筷的宽度方向正好和人嘴的宽度方向垂直,这样筷子和所夹的菜都放不到嘴里。如再将勺筷转90度硬往嘴里放,会感到非常别扭。作为勺子(铲子)用时,如盛起菜直接吃,这双勺筷中的那根普通的筷子就会先靠向人的脸部,提醒人不能直接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在A-A方向的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主视图,
图4为图3在B-B方向的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主视图,
图6为图5在C-C方向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
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一根筷子为普通筷子1,另一根筷子2的夹菜端较宽呈勺形3、叉形4或铲形5。筷子1、2手握端通过柔性材料6联在一起。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就餐方式举例如下:
一双勺筷由一根普通的筷子1和一根特殊的筷子2组成一双勺筷。特殊的那根筷子2用于夹菜的一头是扁宽形的扩大头,宽度以当其垂直于人嘴宽度方向时不易放进张开的嘴里为宜。扁宽形部分可以作成勺形3、叉形4、铲形5等各种形状。勺筷的长度和普通的筷子一样。在人手握的那头的合适位置,可以用柔性材料6将两根筷子联在一起。勺筷可用竹、木、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一双勺筷的两根也可分别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每位顾客面前摆放:一双勺筷及配套的支架,和一杯用于涮洗勺筷的开水。一个小盘子。一套用于将菜从小盘里夹(盛)入嘴中的筷子(勺子),为了避免用这套筷子(勺子)直接从公共菜盘里夹(盛)菜,这套筷子(勺子)要较短一些。
客人先用自己的该种结构的勺筷将菜夹(盛)到面前的小盘里,再用那套较短些的筷子(勺子)将小盘里的菜放入嘴中。
由于该种结构的勺筷只在分餐时使用,不能在进餐时放进人的嘴里,所以上面会粘着一些菜汤。客人可时常将勺筷在面前的开水杯里涮一下。在下一次要用勺筷时,筷子上如还有欲滴的菜汤(水珠),可以先将其在支架底盘里的餐巾纸上点一下,吸去欲滴的菜汤(水珠)后再用,避免菜汤(水珠)在桌盘上乱滴。在吃完拔丝等粘度较大的菜肴后,服务员要及时更换勺筷。服务员还要经常更换客人面前的开水杯。
Claims (3)
1.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其特征是:一根筷子的夹菜端为扩大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其特征是:上述扩大头呈勺形、叉形、铲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其特征是:两根筷子手握端通过柔性材料联在一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246041 CN2623120Y (zh) | 2003-06-26 | 2003-06-26 | 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246041 CN2623120Y (zh) | 2003-06-26 | 2003-06-26 | 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623120Y true CN2623120Y (zh) | 2004-07-07 |
Family
ID=34251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324604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23120Y (zh) | 2003-06-26 | 2003-06-26 | 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623120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27585A (zh) * | 2018-11-28 | 2020-06-05 | 季武卫 | 一种一体式放置筷、勺公用菜盘 |
CN113171003A (zh) * | 2021-05-06 | 2021-07-27 | 四川红豹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唾沫传染大头带支撑架的一体卫生公筷夹 |
-
2003
- 2003-06-26 CN CN 03246041 patent/CN262312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27585A (zh) * | 2018-11-28 | 2020-06-05 | 季武卫 | 一种一体式放置筷、勺公用菜盘 |
CN113171003A (zh) * | 2021-05-06 | 2021-07-27 | 四川红豹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唾沫传染大头带支撑架的一体卫生公筷夹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623120Y (zh) | 一种用于中餐分餐制的勺筷 | |
CN209644557U (zh) | 一种一体式放置筷、勺公用菜盘 | |
CN201061434Y (zh) | 多功能组合公勺公筷 | |
USD495555S1 (en) | Flatware utensil | |
CN216256529U (zh) | 一种新型陶瓷调料碟 | |
CN2902064Y (zh) | 一种多功能餐盘 | |
CN2891880Y (zh) | 四合一醋碟调味品碟筷匙架 | |
CN202950458U (zh) | 一种筷子勺子一体化餐具 | |
Magness | Early Islamic Pottery: Evidence of a Revolution in Diet and Dining Habits? | |
CN217547840U (zh) | 一种多功能调料勺 | |
CN219331248U (zh) | 一种用于分餐的餐具套件 | |
CN2875230Y (zh) | 叉勺 | |
CN201782484U (zh) | 一种勺子 | |
CN213940393U (zh) | 一种可做公勺的组合餐具 | |
CN213464651U (zh) | 一种多功能自用取菜夹 | |
CN201135317Y (zh) | 一种餐盘 | |
CN201557906U (zh) | 一种手抓式食物拾取器 | |
KR200242345Y1 (ko) | 확장면을 구비한 광고용 젓가락 받침대 | |
CN2870664Y (zh) | 多功能卫生筷子 | |
CN2719146Y (zh) | 分餐筷 | |
CN2805482Y (zh) | 中西餐具组盒 | |
CN201088391Y (zh) | 酱醋多功能组合盘子 | |
KR200168663Y1 (ko) | 위생 수저 받침대 | |
CN2621541Y (zh) | 一种餐具架 | |
CN111248706A (zh) | 一种贴盘放置筷、勺托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