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540939Y - 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540939Y
CN2540939Y CN 02207439 CN02207439U CN2540939Y CN 2540939 Y CN2540939 Y CN 2540939Y CN 02207439 CN02207439 CN 02207439 CN 02207439 U CN02207439 U CN 02207439U CN 2540939 Y CN2540939 Y CN 254093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wheelchair
frame
bracket
vehicle frame
wheelchair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20743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伍必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hsiang Machinery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ihsiang Machinery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hsiang Machinery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ihsiang Machinery Mfg Co Ltd
Priority to CN 0220743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54093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54093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54093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防倾装置包括:一支架,枢接至车架上;一对防倾轮,分别枢接至板片上;一弹性构件,设置在支架与车架间,在各防倾轮因车架倾斜而被推压时产生变形,以使支架相对于车架后倾而旋动,改变二者间的相对位置,防止车架倾倒,尤其在此电动轮椅爬升不同高度的高台时,可因弹性构件的变形而使此电动轮椅更具有环境适应性,此弹性构件在电动轮椅自高台上落下时,可用以吸收下落的撞击力,以减低乘坐人员的不舒适感。

Description

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轮椅,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用以改善电动轮椅在不良路面上的行进安全。
                          背景技术
由于科技及医疗水准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寿命不断地增长,同时因伤而残者的存活率也提高不少,因此现今社会有相当多行动较为不便的老弱残障人士,但也由于科技的发达,这些老弱及残障等行动不便人士仍可通过适当工具而保有相当自行行动的能力,现在残障老弱人士的活动范围已不同于昔日仅能局限于居所附近等有限的区域内,在残障福利渐受重视的今日,各种有助于残障人士自主活动的器具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其中尤以轮椅最为常见及重要,通过轮椅的帮助,残障老弱人士可以将其活动范围有效地扩大,以改善其生活质量。然而,早期的轮椅以手动为主,必须要由其他的人帮忙推动,才可行动,如此对于残障老弱人士的活动就造成相当大的不便,否则残障人士必须要上半身健全,以手自行推动轮椅移动。对于上半身不健全或是较为虚弱的人而言,轮椅实非合适的选择。
电动轮椅或是电动代表车则是残障人士或身体虚弱人士在短途代步上的一项较佳选择,由于电动轮椅或电动代步车本身配置电力驱动的传动系统,非常有利于使用者自行活动,不加外力,更有甚者,由于电力驱动不同于石化燃料的驱动装置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深受使用者的喜爱。一般而言,四轮的电动轮椅常为老弱人士在短距离户外活动时所选用的交通工具,此类电动轮椅有多种不同的传动系统,或为前轮传动,或为后轮传动,也有中间传动者,但不论其传动方式如何,为保障使用者的安全,绝大多数的电动轮椅均具有防倾轮的设置,其目的在于防止电动轮椅行经崎岖路面时,因颠簸而至翻覆,造成乘坐者身体的伤害。
一般而言,由于户外的地面,不论是否为铺设良好的路面,均会具有高低起伏的状况,因此有时会有爬登台阶状高台或突起路面的可能,而在爬登时,由于前轮先登上高台,而后轮仍位于较低的位置,或者在移下高台时,前轮先下降至较低路面,而后轮仍然留在高台上,如此都会造成电动轮椅前后倾斜,在高低落差较大的情形下时,此种倾斜即可能造成电动轮椅因重心偏移至电动轮椅底盘范围之外而至翻覆,造成乘坐者的伤害。
所以如上所述,大部分的电动轮椅均会加设防倾轮,以防止上述的车辆翻覆情形发生。图15所示即为设有现有防倾轮的电动轮椅。此现有电动轮椅在图15中是以参考编号10加以标示,其包括有一车架12,其上架设一座椅14,以供人员(未显示于图中)乘坐,而在车架12下方二侧上设有一对主轮16,分别由电动驱动装置18加以驱动而带动电动轮椅10前行或后退。电动驱动装置18可以是任何一种合适的电动驱动装置,一般而言为电动马达,这些电动马达固定在车架12上,并由乘坐者以控制装置20来加以控制。在车架10的前方底面二侧上另设有一对前导轮22,用以提供此电动轮椅10的平稳移动,并且如有需要也用以控制电动轮椅10的移动方向。
在车架12的后方延伸出一对分隔开的支杆24,每一支杆24的末端设有一防倾轮26。在平坦路面上移动时,防倾轮26并不与地面相接触,因此不致影响电动轮椅10的移动,而在电动轮椅10爬升高台而导致车辆向后倾斜时,此各防倾轮26会接触到地面,限制此电动轮椅10向后倾斜的角度,因此可有效地防止电动轮椅10因过度倾斜而翻覆。
但此种的防倾轮相对于车架的相对位置是固定而无法调整的,对于电动轮椅所能爬升的高台高度会有所限制,从而限制电动轮椅的活动能力。因此实有需要能有一种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具有可因应不同的高度而自行调整的功能,以有助于提高电动轮椅的活动能力。
此外,现有的电动轮椅在自台阶状高台上向下移动时,会因主轮的瞬间落下高台撞击地面而对乘坐者造成不舒适感。所以需要能有一种电动轮椅可在自高台下行时吸收撞击的能量,以提供乘坐者较舒适的乘坐环境。
再者,现有的电动轮椅在爬升时是完全依赖驱动马达的动力来行进的,因此在爬升时会较为费力。所以,其也有需要能有一种辅助装置,以有助于在电动轮椅爬升高台,能提供更便捷而有效的操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其包括有防倾轮,通过弹性构件而与车架连接在一起,因此防倾轮相对于车架的相对位置是可因电动轮椅爬升的高台状况而自行调整,从而可扩大电动代步车活动的能力,更有效地防止电动轮椅发生倾覆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撞击力吸收装置的电动轮椅,其主要包括有弹性构件,当电动轮椅自高台上降下时,其弹性构件可吸收下落的撞击力,从而提供电动轮椅乘坐者的乘坐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轮椅,包括有由弹性构件加以连接至车架上的防倾轮,因此在爬升高台时,其弹性构件会因被压缩而储存能量于其内,此储存的能量在电动轮椅爬升的最后阶段,可因弹性元件的恢复而释放出来,从而能在瞬间将电动轮椅推送至高台上,对于电动轮椅的操控可更为有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其中所述电动轮椅包括有一车架,其上设有一对用以带动电动轮椅移动的主轮,所述防倾装置包括有:一支架,枢接至所述车架上;一对防倾轮,分别枢接至所述板片上;一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间,在所述各防倾轮因车架倾斜而被推压时产生变形,以使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车架后倾而旋动,改变二者间的相对位置,防止车架倾倒。
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其中该电动轮椅的车架上设有一座椅,以供人员乘坐,而其下则设有一对主轮,由电动马达加以驱动而带动此电动轮椅移动,另设有操控装置,以供乘坐人员控制电动马达的运转。此外,在车架的前方设有前导轮,用以控制电动轮椅的行进方向,并使电动轮椅的运转更为稳固。在车架的后方,相对于前导轮设置有防倾装置,其包括有一支架,其前侧端枢接至车架的后方处,而其后侧端上则设有至少一个防倾轮。另在此支架的后侧端与车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弹性构件,其可因支架相对于车架的旋转而压缩变形,从而改变防倾轮与车架间的相对位置,所以在此电动轮椅爬升不同高度的高台时,可因弹性构件的变形而使此电动轮椅更具有环境适应性。此弹性构件在爬升时所产生的压缩变形可在其内储存能量,而此能量在电动轮椅爬升至高台上的瞬间将可因弹性构件的恢复原状而释放出来,从而使电动轮椅能更顺利地登上高台。此外,此弹性构件在电动轮椅自台上落下时,可用以吸收下落的撞击力,以减低乘坐人员的不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步车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动轮椅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在爬升高台的第一阶段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动代步车在爬升高台的第二阶段的侧视图;
图5为图4的立体外观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在爬升高台的第三阶段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在自高台上落下时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动轮椅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轮椅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电动轮椅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电动轮椅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轮椅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电动轮椅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电动轮椅的立体分解图;
图15为具有现有防倾轮的电动轮椅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中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轮椅的第一个实施例,其在图中是以参考编号100加以标示,其包括有一车架112,其上架设一座椅114,以供人员(未显示于图中)乘坐,而在车架112下方二侧上设有一对主轮116,可由电动驱动装置118加以驱动而带动电动轮椅100移动。电动驱动装置118可以是任何一种合适的电动驱动装置,例如图中所示的电动马达。此电动马达118固定在车架112上,并由设置在座椅114上的控制装置120来加以控制。在车架112的前方底面二侧上另设有一对前导轮122,用以提供此电动轮椅100的平稳移动,也用以控制电动轮椅100的行动方向。
车架112包括有一种相对于前导轮122向后方延伸而互相分隔开的L形杆部128,此各L形杆部128包括有自车架112上水平延伸出的水平部位或称为第一部位128A,和自水平部位128A末端延伸出而大致垂直向上的垂直部位、或称为第二部位128B。在垂直部位128B之间架设有一横杆130。在横杆130上设有二个分隔开的穿孔132,其功能将在下文中进一步加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防倾装置,包括有一支架结构,其在本文中是以参考编号134加以标示,设置于车架112的后方。此支架结构134包括有一板片136,其宽度可供置于该各L形杆部128之间,此板片136的二侧分别向下突伸出一垂直的侧壁138,在侧壁138上设有一对第一穿孔140,是大致上互相对齐的。相对于此二穿孔140,在L形杆部128的水平部位128A上各设有一孔142,对齐于穿孔140,可供一轴杆144贯穿过,以将板片136枢接至L形杆部128的水平部位128A上。
在板片136的二侧侧壁138上另设有一对第二穿孔146,大致上互相对齐的,可供一轴148贯穿过,此轴148的二侧末端是突伸至侧壁138之外,并在其上分别设有一防倾轮150。为避免防倾轮150与板片136的侧壁138间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并为调整防倾轮150的间距,在每一防倾轮150及与其相对的侧壁138之间设有一套管152,其套设于轴148上,可将防倾轮150与侧壁138隔离开。
此各防倾轮150的大小最好是在此电动轮椅100在平坦路面上移动时,防倾轮150不接触到该路面,即在正常的平坦路面上移动时,防倾轮150悬吊在空中而不与路面接触的。
本实用新型的防倾装置还包括有一对弹性构件154,其在本实施例中为螺旋弹簧,架设于板片136与横杆130之间,通过弹性构件154的弹性变形功能,板片136可相对于车架112作旋转,从而改变防倾轮150相对于车架112的空间关系,即可改变二者间的相对位置。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到,虽然在此实施例中是以螺旋弹簧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是其它的可弹性变形而储存能量的弹性构件均可应用在本实用新型上,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
螺旋弹簧154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固定至板片136与横杆130上,在此实施例中,此各螺旋弹簧154分别套设于一支撑杆156上,每一支撑杆156的上方末端穿过横杆130上的每一穿孔132,并由一销160加以固定至横杆130上,而此支撑杆156的另一末端上则设有一贯穿孔162,可供轴148贯穿,在此实施例中,其是在支撑杆156的此末端上设置一个与此杆156互相垂直的管状部位,用以固定螺旋弹簧154相对的一端,而该贯穿孔162即是设置在该管状部位内。熟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其也可不设置此管状部位,而直接于杆156的末端上设有膨大部,并于其内开设贯穿孔162即可。板片136上开设有槽孔164,以供支撑杆156穿过而结合至轴148上。
为减少支撑杆156的管状部位间不必要的摩擦及磨损,在二管状部位之间可加设一套管166,以分隔开二者,然而此并非是绝对必要,仅是设计的选择而已。
再配合参阅图3至图6,其中图3、图4及图6中分别显示出电动轮椅100自平坦路面168爬升至台阶状高台170上的三个阶段的情形,而图5则为图4的立体外观图。如图3所示,当此电动轮椅100爬升高台时,其前导轮122会先接触到高台170的侧缘171,并因驱动马达118的推力及乘坐者的操控而向上攀爬,在此时由于前导轮122的向上攀爬移动,将会导致车架112及其上的座椅114向后倾斜,从而使防倾轮150接触到路面168。
如图4及图5所示,当前导轮122持续向上爬升至高台170上时,由于防倾轮150本身已与路面168互相接触,且由于用以支撑防倾轮150的板片136枢接至车架112上,并由弹性构件154加以支撑,因此车架112进一步地向后倾斜会造成弹性构件154的压缩变形。通过弹性构件154的压缩变形,防倾轮150相对于车架112的相对位置将可改变,而可允许前导轮122继续向上移动至高台170上,然而在此同时主轮116仍能保持与路面168相接触,确保电动轮椅100的平稳运动过程。
在前导轮122爬升至高台170上之后,电动轮椅100继续向前移动至主轮116接触到高台170的侧缘171并向上爬升,如图6所示。在此过程中,弹性构件154一直维持其被压缩变形的状态,因此当主轮116即将爬升至高台170时,防倾轮150的弹性构件154会因不再受到向后倾斜力量的作用,故反而会释放其变形所储存的能量、并将防倾轮150移回至其相对于车架112的原始位置处,此释能的过程中,其弹性力量将会作用于电动轮椅100的车架112与防倾轮150之间,形成一向上推升的抚助力量,从而将电动轮椅100迅速也推送至高台170上。
再配合图7所示,当电动轮椅100要自高台170上向下移动至较低的路面172上,在主轮116移至高台170侧缘173处而突然落下时,防倾轮150会接触到高台170的表面上,且由于弹性构件154具有可压缩变形能力之故,车架112的自高台170下落至路面172上所释出的位能及撞击力将可由弹性构件154所吸收,因而能有效地降低乘员的不舒适感,并且由于压缩变形原因也已消失,弹性构件154所吸收的能量也会迅速地被释出,此释能之举将可有一股向前推的分力,可有助于电动轮椅100的向前行进。
请参考图8,其中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防倾装置的支架构件也可以另一结构方式来构成,在本文中支架结构是以参考编号190加以标示,其设置于如实施例一车架112的后方。此支架结构190是由一管体所成的四方框管体架192,其宽度是可供置于该各L形杆部128之间,此四方框管体架192的二侧侧壁194设有一对第一穿孔196,其大致上互相对齐的。相对于此二穿孔196,在L形杆部128的水平部位128A上也各设有一孔142,对齐于穿孔196,可供一轴杆144贯穿过,以将四方框管体架192枢接至L形杆部128的水平部位128A上。在四方框管体架192的二侧侧壁194上另设有一对第二穿孔198,大致上也是互相对齐的,可供轴148贯穿过,此轴148的二侧末端突伸至四方框管体架192之外,并于其上分别设有一防倾轮150。为了避免防倾轮150与四方框管体架192的侧壁194间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并为调整防倾轮150的间距,在每一防倾轮150及与其相对的四方框管体架192侧壁194之间设有一套管152,其套设于轴148上,可将防倾轮150与四方框体架192隔离开。
本实用新型的防倾装置进一步也包括有一对弹性构件154,其在本实施中为螺旋弹簧,架设于四方框体架192与横杆130之间,通过弹性构件154弹性变形功能,四方框体架192可相对于车架112作旋转,从而改变防倾轮150相对于车架112的空间关系,即可改变二者间的相对位置。
螺旋弹簧154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固定至四方框体架192与横杆130上,在此实施例中,此各螺旋弹簧154分别套设于一支撑杆156上,每一支撑杆156的上方末端穿过横杆130上的穿孔132的,并由一销160加以固定至横杆130上,而此支撑杆156的另一末端上则设有一贯穿孔162,以供轴148贯穿,在此实施例中,其在支撑杆156的此末端上设置一个与此杆156互相垂直的管状部位,用以固定螺旋弹簧154相对的一端,而该贯穿孔162即是设置在该管状部位内,熟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其也可不设置此管状部位,而直接于杆156的末端上设有膨大部,并于其内开设贯穿孔162即可。
为减少支撑杆156的管状部位间不必要的摩擦及磨损,在二管状部位之间可加设一套管166,以分隔开二者,然而此并非是绝对必要,仅是设计的选择而已。
此第二实施例的电动轮椅100的动作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电动轮椅100相同,因此在此不再重覆说明。
下面请参考图9及图10,其中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以参考编号200来加以显示,包括有一车架212,其上架设一座椅214,以供人(未显示于图中)乘坐,而在车架212下方二侧上设有一对主轮216,可由电动驱动装置218加以驱动而带动电动代步车200前行或后退。
如同图1至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一样,此电动驱动装置21可以是任何一种合适的电动驱动装置,例如电动马达。此电动马达218固定在车架212上,并由设置在座椅214上的控制装置220来加以控制,在车架212的前方底面二侧上另设有一对前导轮222,用以提供此电动轮椅200的平稳移动,也用以控制电动轮椅200的行动方向。
车架212的后方设有一对向后方延伸而互相分隔开的L形杆部228。此各L形杆部228包括有自车架212上水平延伸出的水平部位或称之为第一部位228A,和自水平部位228A末端延伸出而大致垂直向上的垂直部位或称之为第二部位228B。在垂直部位228B之间架设有一横杆230,在横杆230上设有两个分隔开的穿孔232。
在车架212的后方设有一支架结构234,其包括一板片236,其宽度可供置于该各L形杆部228之间,此板片236的二侧分别向下突伸出一垂直的侧壁238,在侧壁238上设有一对第一穿孔240,大致上互相对齐的。相对于此二穿孔240,在L形杆部228的水平部位228A上各设有一孔242,对齐于穿孔240,可供一轴杆244贯穿过,以将板片236枢接至L形杆部228的水平部位228A。
在板片236的二侧侧壁238上另设有一对第二穿孔246,大致上互相对齐的,可供一轴248贯穿过,此轴248的二侧末端突伸至侧壁238之外,并于其上分别设置有一防倾轮250。为避免防倾轮250与板片246的侧壁238间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及摩损,在每一防倾轮250及与其相对的侧壁238之间设有一套管252,其套设于轴248上,可将防倾轮250与侧壁238隔离开。
本实用新型的防倾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对弹性构件254,其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相同的为螺旋弹簧,架设于板片236与横杆230之间,通过弹性构件254的弹性变形功能,板片236可相对于车架212旋转,从而改变防倾轮250相对于车架212的相对位置。
螺旋弹簧254分别套设于支撑杆256上,每一支撑杆256的下方末端上设有一管状部位(未标示),其内设有一穿孔262,其方向与支撑杆256大致上垂直,以供轴248贯穿。在板片236上开设有二槽孔264,可供该二支撑杆256穿过,以与轴248相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防倾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个调整装置,其具有一调整片276,其上开设二孔278,该各支撑杆256的上方末端先贯穿过孔278,并进一步延伸而穿过横杆230上的穿孔232,而由一销260加以固定在横杆230上。弹性构件254位于调整片276与支撑杆256的管状部位之间。
在横杆230上另设有一螺纹孔280,可供与一螺栓282相螺合,该螺栓282的末端设有一膨大部284,与调整片276相接触,通过旋转螺栓282可调整调整片276相对于板片236的距离,从而可对弹性构件254施加预变形量,以调整弹性构件254的动作范围,并可在弹性构件254弹性疲乏时,加以调整。
为了减少支撑杆256的管状部位间不必要的摩擦及磨损,在二管状部位之间可加设一套管266,以分隔开二者,然而此并非是绝对必要,仅是设计的选择而已。
此第三实施例的电动轮椅200的动作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电动轮椅100相同,因此在此不再重覆说明。
请参考图11所示,其中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它是将第二实施例应用于第三实施例的简化实施,同第二实施例所述,本实用新型防倾装置的支架构件也可以另一结构方式来构成,在本文中支架结构是以参考编号290加以标示,其设置于如实施例一车架212的后方。此支架结构290是由一管体所构成的四方框管体架292,其宽度可供置于该各L形杆部228之间,此四方框管体架292的二侧侧壁294设有一对第一穿孔296,其大致上互相对齐的。
相对于此二穿孔296,在L形杆部228的水平部位228A上也各设有一孔242,对齐于穿孔296,可供一轴杆244贯穿过,以将四方框管体架292枢接至L形杆部228的水平部位228A上。
在四方框管体架292的二侧侧壁294另设有一对第二穿孔298,大致上也是互相对齐的,可供轴248贯穿过,此轴248的二侧末端突伸至四方框管体架292之外,并在其上分别设有一防倾轮250。为避免防倾轮250与四方框管体架292的侧壁294间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并为调整防倾轮250的间距,在每一防倾轮250及与其相对的四方框管体架292侧壁294之间设有一套管252,其套设于轴248上,可将防倾轮250与四方框体架292的侧壁294隔离开。
本实施例的防倾装置进一步也包括有一对弹性构件254,其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相同为螺旋弹簧,架设于四方框管体架292与横杆230之间,通过弹性构件254的弹性变形功能,四方框管体架292可相对于车架212后倾旋转,从而改变防倾轮250相对于车架212的相对位置。
螺旋弹簧254分别套设于支撑杆256上,每一支撑杆256的下方末端上设有一管状部位,其内设有一贯穿孔262,其方向是与支撑杆256大致上垂直,可供轴248贯穿。
此第四实施例电动轮椅200的其他构件及其动作方式,与前述第三实施例的电动轮椅200相同,因此在此也不再重覆说明。
下面请参考图12及图13,其中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轮椅的第五实施例,其第一实施例的简化实施例,在图中是以参考编号300来加以标示,其包括有一车架312,其上架设一座椅314,以供人员(未显示于图中)乘坐,而在车架312下方二侧上设有一对主轮316,可由电动驱动装置318加以驱动而带动电动轮椅300前行或后退。如同图1至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或是图9和图10中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一样,此电动驱动装置318可以是任何一种合适的电动驱动装置,例如电动马达。此电动马达318固定在车架312上,并由设置在座椅314上的控制装置320来加以控制。在车架312的前方底面二侧上另设有一对前导轮322,用以提供此电动代步车300的平稳移动,也用以控制电动轮椅300的行动方向。
车架312的后方设有一对向后方延伸而互相分隔开的L形杆部328,其各在空间位置上相对于前导轮322设置的。此各L形杆部328包括有自车架312上水平延伸出的水平部位、或第一部位328A,和自水平部位328A末端延伸出而大致垂直向上的垂直部位、或第二部位328B。在垂直部位328B之间架设有一横杆330,在横杆330上设有一穿孔332。
本实用新型的防倾装置包括有一支架结构334,设置于车架312的后方。此支架结构334包括有一板片336,其宽度可供置于该各L形杆部328之间,此板片336的二侧分别向下突伸出一垂直的侧壁338,在侧壁338上设有一对第一穿孔340,大致上互相对齐的。相对于此二穿孔340,在L形杆部328的水平部位328A上各设有一孔342,对齐于穿孔340,可供一轴杆344贯穿过,以将板片336枢接至L形杆部328的水平部位328A上。
在板片336的二侧侧壁338上另设有一对第三穿孔346,其大致上互相对齐,可供一轴348贯穿过,此轴348的二侧末端突伸至侧壁338之外,并于其上分别设置有一防倾轮350。为避免防倾轮350与板片346的侧壁338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在每一防倾轮350及与其相对的侧壁338之间设有一套管352,其套设于轴348上,可将防倾轮350与侧壁338隔离开。
本实用新型的防倾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弹性构件354,其在本实施例中是与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中所示相同的为螺旋弹簧,架设于板片336与横杆330之间,通过弹性构件354的弹性变形功能,板片336可相对于车架312旋转,从而改变防倾轮350相对于车架312的相对位置。
螺旋弹簧354套设于支撑杆356上,支撑杆356的下方末端上则设有一管状部位,其内设有一贯穿孔362,其方向与杆356大致上垂直,可供轴348贯穿。在板片336上开设有槽孔364,可供该支撑杆356穿过,以与轴348相结合。支撑杆356的上方末端则贯穿过横杆330上的穿孔332,并由一销360加以固定在横杆330上。在轴348上另套设有二套管366,分别位于支撑杆356的管状部位与板片336的二侧突缘338之间,以减少其间不必要的摩擦及磨损。
此第五实施例的电动轮椅300的动作方式也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电动轮椅100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请参考图14所示,其中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它是将第二实施例应用于第五实施例的简化实施,同第二实施例所述,本实用新型防倾装置的支架构件也可以另一结构方式来构成,在本文中支架结构是以参考编号390加以标示,其设置于如实施例一车架312的后方。此支架结构390由一管体所成的四方框管体架392,其宽度可供置于该各L形杆部328之间,此四方框管体架392的二侧侧壁394设有一对第一穿孔396,大致上互相对齐的。
相对于此二穿孔396,在L形杆部328的水平部位328A上也各设有一孔342,对齐于穿孔396,可供一轴杆344贯穿过,以将四方框管体架392枢接至L形杆部328的水平部位328A上。在四方框管体架392的二侧侧壁394上另设有一对第二穿孔398,大致上也是互相对齐的,可供轴348贯穿过,此轴348的二侧末端突伸至四方框管体架392之外,并于其上分别设有一防倾轮350。为避免防倾轮350与四方框管体架292的侧壁294间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并为调整防倾轮350的间距,在每一防倾轮350及与其相对的四方框管体架392侧壁394之间设有一套管352,其套设于轴348上,可将防倾轮350与四方框体架392的侧壁394隔离开。
本实施例的防倾装置进一步也包括有一对弹性构件354,其在本实施例中是与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相同的为螺旋弹簧,其架设于四方框管体架392与横杆330之间,通过弹性构件354的弹性变形功能,四方框管体架392可相对于车架312后倾旋转,从而改变防倾轮350相对于车架312的相对位置。
螺旋弹簧354套设于支撑杆356上,支撑杆356的下方末端上则设有一管状部位,其内设有一贯穿孔362,其方向与杆356大致上垂直,可供轴348贯穿。支撑杆356的上方末端则贯穿过横杆330上的穿孔332,并由一销360加以固定在横杆330上。
而此第六实施例的电动轮椅300的其他构件及其动作方式,与前述第五实施例的电动轮椅300相同,因此在此不再重覆说明。
练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电动轮椅,其不仅可提供更平稳及安全的运动过程,且可具有相当简单的结构,非常有利于批量生产。

Claims (19)

1.一种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其中所述电动轮椅包括有一车架,其上设有一对用以带动电动轮椅移动的主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装置包括有:一支架,枢接至所述车架上;一对防倾轮,分别枢接至所述板片上;一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间,在所述各防倾轮因车架倾斜而被推压时产生变形,以使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车架后倾而旋动,改变二者间的相对位置,防止车架倾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一板片体,所述板片的两端缘分别具有一侧壁,其上设有对齐的孔洞,而所述车架包括有二分隔开的杆部,可供所述板片容置于其间,所述各车架杆部上设有与板片二侧侧壁孔洞相对齐的孔,一轴杆贯穿过所述孔洞及孔而将所述板片枢接至所述车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管件所成的四方框架体,所述四方框架体的两端缘分别具有一侧壁,其上设有相对齐的孔洞,而所述车架包括有二分隔开的杆部,以供所述四方框架体容于其间,所述各车架杆部上设有与四方框架体两侧侧壁的孔洞相对齐的孔,一轴杆贯穿过所述各孔洞及孔而将所述四方框架体枢接至所述车架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有二分隔开的L形杆部,其具有第一部位,其自车架后方延伸出来,以及第二部位,其自所述第一部位垂直向上延伸,一横杆设置在所述各第二部位间,所述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横杆与所述支架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构件为一螺旋弹簧,套设于一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的下方末端固设于所述支架上,而其上末端则固设于所述横杆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上方贯穿过一个设在所述横杆上的孔,并由一销加以固定住。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下方设有一轴孔,套设在一根设置在支架的轴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的二端突伸至支架的二侧外,所述二防倾轮分别结合至其轴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具有二侧壁,其上设有相对齐的、供所述轴二端贯穿的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的二端上分别套设一套管,设在每一防倾轮与相对的支架侧壁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二弹性构件,设置在车架与支架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用以调整所述弹性构件预变形量的调整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包括有一螺栓,螺合于一个设置于车架上的螺纹孔,所述螺栓的末端设有一膨大部,一可活动的调整片,与所述膨大部相接合,所述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调整片与所述支架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有二分隔开的L形杆部,其具有第一部位,其自车架后方延伸出来,以及第二部位,其自所述第一部位垂直向上延伸,一横杆设置在所述各第二部位间,所述螺纹孔设置在所述横杆上,而其膨大部则接合至所述调整片上,所述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调整片与所述支架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二弹性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调整片与所述支架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弹性构件为螺旋弹簧,其每一个均套设于一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的下方末端枢接于所述支架上,而其上末端则是固设于所述横杆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上方贯穿过一个设在所述横杆上的孔,并由一销加以固定住。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上方末端贯穿过一个设在所述调整片上的孔,并延伸穿过所述设在横上的孔,而其上所套设的螺旋弹簧则是固定在所述调整片与所述支架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防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车架延伸而在其上加装轮子,并用弹簧接至车架。
CN 02207439 2002-03-12 2002-03-12 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54093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207439 CN2540939Y (zh) 2002-03-12 2002-03-12 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207439 CN2540939Y (zh) 2002-03-12 2002-03-12 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540939Y true CN2540939Y (zh) 2003-03-26

Family

ID=33688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20743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540939Y (zh) 2002-03-12 2002-03-12 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540939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4491B (zh) * 2005-02-01 2010-05-12 必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车驱动轮平衡车架结构
CN103202748A (zh) * 2013-04-15 2013-07-17 常熟市平方轮椅有限公司 防后倾翻电动轮椅车
CN109823443A (zh) * 2019-03-19 2019-05-31 浙江欣奕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倾覆结构的机器人底盘
CN112336533A (zh) * 2020-12-17 2021-02-09 胡古月 一种医用康复手摇式防后仰轮椅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4491B (zh) * 2005-02-01 2010-05-12 必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车驱动轮平衡车架结构
CN103202748A (zh) * 2013-04-15 2013-07-17 常熟市平方轮椅有限公司 防后倾翻电动轮椅车
CN109823443A (zh) * 2019-03-19 2019-05-31 浙江欣奕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倾覆结构的机器人底盘
CN112336533A (zh) * 2020-12-17 2021-02-09 胡古月 一种医用康复手摇式防后仰轮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32753B1 (en) Obstacle traversing wheelchair
CN203042684U (zh) 一种多功能爬楼轮椅
CN208096908U (zh) 履带式移动机构
CN1720886A (zh) 轮椅用楼梯升降机
KR101215285B1 (ko) 턱이 있는 보도에서도 주행이 가능한 전동 휠체어
CN108852663B (zh) 一种电动轮椅
CN1882301A (zh) 座椅折叠机构及轮椅车
CN104108445B (zh) 个人运输载具
CN103230321A (zh) 一种轮腿复合式轮椅机架
CN201267580Y (zh) 一种履带式向前向后爬楼梯的轮椅
CN113081528A (zh) 一种三角履带式爬楼轮椅
CN201441549U (zh) 一种可变形轮履式轮椅机器人
CN2540939Y (zh) 电动轮椅的防倾装置
CN111904730B (zh) 一种阶梯式爬楼轮椅及其使用方法
CN1839779A (zh) 电动轮椅的底盘装置
CN102697611B (zh) 一种多功能爬楼轮椅
JP7498103B2 (ja) 電動車椅子
CN209757376U (zh) 一种载人移动机器人的底盘悬挂结构及载人移动机器人
JP5324983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キャスター付屋内移動装置
CN210338053U (zh) 一种轮距及重心高度可调的车身结构
CN209757397U (zh) 一种爬楼装置
CN108852662B (zh) 一种电动轮椅的底盘结构
CN213553028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电动轮椅
CN215821444U (zh) 一种三角履带式爬楼轮椅装置
CN108245330A (zh) 一种带有爬楼功能的轮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