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380639Y - 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380639Y CN2380639Y CN 99224581 CN99224581U CN2380639Y CN 2380639 Y CN2380639 Y CN 2380639Y CN 99224581 CN99224581 CN 99224581 CN 99224581 U CN99224581 U CN 99224581U CN 2380639 Y CN2380639 Y CN 2380639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llet shot
- core body
- slingshot
- self
-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11258 core-shel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8188 pelle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rushing And Gri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芯体内设有一个可以转动和轴向移动的副芯体,弹子组安装在芯体内并穿过副芯体与芯体之间的开启面;芯壳中安装有穿过芯壳与芯体之间开启面的隐藏弹子组,同时在副芯体的圆周面上沿轴向开有一个用于承接隐藏弹子组的凹槽,在芯壳内位于隐藏弹子组的一侧安装有能够将隐藏弹子组卡住的自毁弹子组。本实用新型只要不拿自身钥匙开启便可造成弹子锁卡死自毁,不给非法开启者任何可乘之机。
Description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子锁,尤其是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
目前使用的弹子锁,其锁芯包括芯壳、芯体、铅封、弹簧和弹子组,芯壳与芯体之间的圆弧面为开启面,弹子组穿过开启面,芯壳与芯体成为一体而达到锁住锁芯的目的,如果两颗弹子之间的活动平面与开启面重合,便可达到开启锁芯的目的,要使各弹子组均处于开启状态,所需钥匙齿的高度是唯一确定的。由于生产加工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使每一把锁的弹子均不能同时阻挡芯体转动而产生了钢丝开锁法,既使在加工中无误差,也可在开启面之间开一细缝采用塞尺塞入法开启。尽管授权公告号为CN2309403Y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重开启结构的弹子锁”,该弹子锁由于在锁芯的芯壳内增设一可动的付芯体,从而增加了二次开启面,只有当两个开启面均处于开启状态时,芯体才能自由转动,打开锁,而非法开锁者虽然用钢丝能够触及一次开启面,却无法用开启一次开启面的办法打开二次开启面,因此具有很强的防盗能力。但是由于锁芯中的各弹子组是同时穿过两个开启面的,而且又缺少将弹子组进行锁定卡死的自毁机构,使得各弹子组均可以被无数次地上下移动,这就给非法开锁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因为,只要弹子组能够被无数次地上下移动,弹子锁就可以被开锁工具开启。如此看来,此弹子锁的防盗能力还是有限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只要不拿自身钥匙开启便可造成弹子锁卡死自毁,不给非法开启者任何可乘之机,确保防盗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其锁芯包括芯壳、芯体、铅封、弹簧、弹子组、芯体与芯壳之间形成一个开启面,在芯体内设有一个可以转动和轴向移动的付芯体,它与芯体之间形成一个开启面,弹子组、弹簧及铅封安装在芯体内,并由弹子组穿过付芯体与芯体之间形成的开启面;在芯壳中安装有隐藏弹子组、弹簧及铅封,并由隐藏弹子组穿过芯壳与芯体之间形成的开启面,同时在付芯体的圆周面上沿轴向开有一个用于承接隐藏弹子组的凹槽,在芯壳内位于隐藏弹子组的一侧安装有能够将隐藏弹子组卡住的自毁弹子组及与自毁弹子组相配合的弹簧和铅封。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锁芯的芯体内增设了一个付芯体,从而增加了一个开启面,而且两个开启面是由各自的弹子组分别穿过的,其中穿过芯壳与芯体之间开启面的弹子组又处于隐藏状态,并在隐藏弹子组的侧面安装有能够将其锁住卡死的自毁弹子组,因此开锁高手即便用开锁工具能够打开第一开启面,但是,等到开启第二开启面时往往会因为开锁工具不能准确控制所有隐藏弹子组的下落高度,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弹子的下落距离超过规定的范围,从而引发自毁弹子组动作,将隐藏弹子组卡住锁死使其再也不能上下移动,造成弹子锁自毁,此时就是再用自身钥匙也无法打开,彻底阻止了开锁高手的非法开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芯壳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芯体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右视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付芯体的主视图;
图7为图6的右视图,
图8为钥匙与隐藏弹子组接触时的未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钥匙与隐藏弹子组接触时的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其锁芯包括芯壳1、芯体2、铅封5、弹簧6、弹子组8、芯体2与芯壳1之间形成一个开启面10,在芯体2内设有一个可以转动和轴向移动的付芯体3,它与芯体2之间形成一个开启面9,弹子组8、弹簧6及铅封5安装在芯体2内,并由弹子组8穿过付芯体3与芯体2之间形成的开启面9;在芯壳1中安装有隐藏弹子组4、弹簧6及铅封5,并由隐藏弹子组4穿过芯壳1与芯体2之间形成的开启面10,同时在付芯体3的圆周面上沿轴向开有一个用于承接隐藏弹子组4的凹槽31,在芯壳1内位于隐藏弹子组4的一侧安装有能够将隐藏弹子组4卡住的自毁弹子组7及与自毁弹子组7相配合的弹簧6和铅封5。
如图1所示,自毁弹子组7中的弹子前端为圆弧形,其弧面始终与隐藏弹子组4中的圆柱形的上弹子41相接触,在圆柱形上弹子41的后端开有一个与自毁弹子7前端的圆弧形相配合的环形凹槽411。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芯壳1上分别开有一组用于安装隐藏弹子组4及弹簧6的通孔11,并在该组通孔11的一侧开有一组与其相连通的用于安装自毁弹子组7及弹簧6的通孔12。
如图4、5、6、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芯体2上开有一组与芯壳1中用于安装隐藏弹子组4相对应的通孔21,同时在芯体2与附芯体3上还分别开有互相对应的用于安装弹子组8及弹簧6的通孔22和通孔32。另外,在付芯体3的表面上开有一个径向和轴向互相连通的滑槽33,在芯体2上沿径向开有一个通孔23,在通孔23中通过铅封5安装一个与付芯体3上的滑槽33相配合的滑杆24。
如图1、6、7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付芯体3圆弧面上沿轴向开设的一个用于承接隐藏弹子组4的凹槽31与付芯体3中的锁孔34相重合。此时用一把两面齿的钥匙便可开启该种结构的锁。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付芯体3与芯体2之间的开启面9是由靠近弹簧的上弹子81阻挡开启的,而芯体2与芯壳1之间的开启面10是由远离弹簧的下弹子阻挡开启的,并且该下弹子的长度是其它弹子的2~3倍。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自毁弹子组7与隐藏弹子组4之间是互相垂直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将钥匙(该钥匙为双面齿)插入锁孔,使芯体2与付芯体3之间的弹子组8与第一开启面9处于同一平面,第一开启面9开启。如图4、5、6、7所示,此时芯体3中的滑杆孔23内的滑杆24正位于付芯体3中便于旋转运动的径向滑槽中,付芯体3只能顺时针旋转90°,当钥匙跟随付芯体3旋转90°后,钥匙的另一面齿刚好与穿过芯壳1与芯体2之间开启面10的隐藏弹子组4相接触,并且钥匙齿的高出部分与付芯体3的圆弧面一平,第二开启面10的芯壳1与芯体2之间仍处于未开启状态(如图8所示)。此时芯体2中的滑杆24位于付芯体3的便于轴向移动的滑槽33中,钥匙与付芯体3推进到位后,隐藏弹子组4落入钥匙的齿中(如图9所示),第二开启面10开启,芯体2处于任意转动状态,锁便可打开。当拉出钥匙时(付芯体一同拉出),第二开启面10因隐藏弹子组4中的下弹子被迫上行而使芯壳1与芯体2之间处于阻挡状态,再逆时针旋转90°拔出钥匙,第一开启面9的芯体2与付芯体3之间处于阻挡状态。
本实用新型中的每一开启面至少设有五组弹子组,每组设有两颗弹子,自毁弹子组中至少设有两组弹子组,每组设有一颗自毁弹子。
本实用新型的一次开启面9为普通型锁,擅长开锁者可以打开,而普通人打不开,有效地防止了因插错钥匙而造成的自毁,而第二开启面10的隐藏状态防止了冷冻开锁法的开启,第二开启面10的下弹子阻挡芯壳这一方法防止了钢丝开锁法、塞尺开锁法和胶开法,第二开启面10的下弹子的长度较长防止了用排梳法和梳簧法开锁。
Claims (7)
1、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其锁芯包括芯壳(1)、芯体(2)、铅封(5)、弹簧(6)、弹子组(8)、芯体(2)与芯壳(1)之间形成一个开启面(10),其特征在于在芯体(2)内设有一个可以转动和轴向移动的付芯体(3),它与芯体(2)之间形成一个开启面(9),弹子组(8)、弹簧(6)及铅封(5)安装在芯体(2)内,并由弹子组(8)穿过付芯体(3)与芯体(2)之间形成的开启面(9);在芯壳(1)中安装有隐藏弹子组(4)、弹簧(6)及铅封(5),并由隐藏弹子组(4)穿过芯壳(1)与芯体(2)之间形成的开启面(10),同时在付芯体(3)的圆周面上沿轴向开有一个用于承接隐藏弹子组(4)的凹槽(31),在芯壳(1)内位于隐藏弹子组(4)的一侧安装有能够将隐藏弹子组(4)卡住的自毁弹子组(7)及与自毁弹子组(7)相配合的弹簧(6)和铅封(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其特征在于自毁弹子组(7)中弹子的前端为圆弧形,其弧面始终与隐藏弹子组(4)中圆柱形的上弹子(41)相接触,在圆柱形上弹子(41)的后端开有一个与自毁弹子前端的圆弧形相配合的环形凹槽(4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其特征在于在付芯体(3)的表面上开有一个径向和轴向互相连通的滑槽(33),在芯体(2)上沿径向开有一个通孔(23),在通孔(23)中通过铅封(5)安装一个与付芯体(3)上的滑槽(33)相配合的滑杆(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其特征在于付芯体(3)圆弧面上沿轴向开设的一个用于承接隐藏弹子组(4)的凹槽(31)与付芯体(3)中的锁孔(34)相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其特征在于付芯体(3)与芯体(2)之间的开启面(9)是由靠近弹簧的上弹子(81)阻挡开启的,而芯体(2)与芯壳(1)之间的开启面(10)是由远离弹簧的下弹子阻挡开启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其特征在于阻挡芯体(2)与芯壳(1)之间开启面的下弹子的长度是其它弹子的2~3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其特征在于自毁弹子组(7)与隐藏弹子组(4)之间是互相垂直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9224581 CN2380639Y (zh) | 1999-07-21 | 1999-07-21 | 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9224581 CN2380639Y (zh) | 1999-07-21 | 1999-07-21 | 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380639Y true CN2380639Y (zh) | 2000-05-31 |
Family
ID=34014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9922458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380639Y (zh) | 1999-07-21 | 1999-07-21 | 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380639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10480C (zh) * | 2005-02-23 | 2008-08-13 | 北京华清九地锁业科技有限公司 | 拨启锁死禁盗锁 |
CN102677995A (zh) * | 2012-04-05 | 2012-09-19 | 余义伦 |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
CN104110166A (zh) * | 2013-04-17 | 2014-10-22 | 李国翔 | 反技术开锁的锁头装置 |
-
1999
- 1999-07-21 CN CN 99224581 patent/CN2380639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10480C (zh) * | 2005-02-23 | 2008-08-13 | 北京华清九地锁业科技有限公司 | 拨启锁死禁盗锁 |
CN102677995A (zh) * | 2012-04-05 | 2012-09-19 | 余义伦 |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
CN102677995B (zh) * | 2012-04-05 | 2014-08-20 | 余义伦 |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
CN104110166A (zh) * | 2013-04-17 | 2014-10-22 | 李国翔 | 反技术开锁的锁头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25060B (zh) | 螺旋定位防钻防盗锁 | |
CN2380639Y (zh) | 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 | |
CN1117911C (zh) | 一种防盗弹子锁锁头及钥匙 | |
CN101852040B (zh) | 闭匙机械锁 | |
CN201343901Y (zh) | 防盗锁芯及钥匙 | |
CN1270041C (zh) | 一种弹子锁锁头及钥匙 | |
CN2420384Y (zh) | 弹子锁头及其钥匙 | |
CN2651377Y (zh) | 一种组合锁头 | |
CN206299218U (zh) | 开锁助力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锁 | |
CN2651374Y (zh) | 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 | |
CN2581639Y (zh) | 机械智能弹子锁 | |
CN101307662B (zh) | 一种可变码的防盗弹子锁锁头 | |
CN200968097Y (zh) | 二次验证防拨锁芯 | |
CN2309403Y (zh) | 双重开启结构的弹子锁 | |
CN110952839B (zh) | 一种安全防盗锁 | |
CN200961386Y (zh) | 一种机械弹子锁头 | |
CN221990098U (zh) | 一种多层弹珠双锁芯高效防盗锁 | |
CN2747325Y (zh) | 一种机械式防盗锁具 | |
CN2393959Y (zh) | 一种边柱外压式弹子锁及钥匙 | |
CN2214499Y (zh) | 带有联锁机构的锁具 | |
CN2763409Y (zh) | 带有副锁体弹子的锁体 | |
CN202755746U (zh) | 闭式锁芯 | |
CN2232064Y (zh) | 双芯十字暗锁头及十字钥匙 | |
CN2816248Y (zh) | 交叉弹子防拨锁 | |
CN2479143Y (zh) | 磁性、弹子复合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