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677995A -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77995A
CN102677995A CN2012101583234A CN201210158323A CN102677995A CN 102677995 A CN102677995 A CN 102677995A CN 2012101583234 A CN2012101583234 A CN 2012101583234A CN 201210158323 A CN201210158323 A CN 201210158323A CN 102677995 A CN102677995 A CN 102677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llet shot
slingshot
key
lock
key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583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77995B (zh
Inventor
余义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15832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779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77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79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779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79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是通过与钥匙体接触的驱动凹槽来使钥匙体从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进入锁体上,或通过与钥匙体接触来驱动钥匙体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进入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的设置方式,来将与钥匙体上的凸台或非凸台部位接触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的端头,从锁芯进入锁体,或从锁体进入锁芯来实现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的长距离移动,相反方向移动,提高锁的密容量,减少互开率,使开锁更方便简单。在该驱动凹槽放置在非圆形钥匙插入口的锁盖遮挡的锁内来阻止技术和破坏开锁。

Description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技术领域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实现了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可从锁芯上的钥匙孔进入锁体上的驱动凹槽,或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进入锁芯上的钥匙孔内来提高锁的安全性,该锁属于锁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已知的锁至少存在叁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已知锁上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在钥匙孔中,导致锁容易被技术开启或破坏性开启,二是已知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只能向同一方向移动,或钥匙孔中移动,给开锁工具实施技术开锁提供了条件。三是带动弹子孔内的隐藏弹子移动的钥匙复杂,开锁方法复杂,不易推广使用。其原因是锁具的设计观念和锁具结构造成的。已知开锁的钥匙,都是靠凹入钥匙体非凸台部位即弹子槽或驼形槽或外铣齿槽与钥匙孔中的弹子端头或叶片接触来带动所述弹子或叶片弹子向同一个方向移动或只能在钥匙孔中移动来实现开锁,这就为技术开锁或破坏性能锁提供了条件,随着开锁工具的优化及技术开锁工作的普及。锁的安全性已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必须从设计现念和结构上创新,提高锁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的已知锁存在的不足,从钥匙结构,与钥匙体上的凸台或非凸台部位接触的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端头可以从锁芯进入锁体,或从锁体进入锁芯的移动方式,钥匙孔中不放置与钥匙接的弹子端头,以及与钥匙接触的弹子所移动的方向不完全相同的数个方面来解决锁具的防破坏开锁和技术性开锁问题,制造出更安全的防盗锁。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实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它包括在无锁芯或有锁芯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钥匙孔与曲线形或曲线形的弹子孔相通,所述锁芯有闭锁时不能转动的锁芯或闭锁时能转动小于或大于360度角的可空转锁芯,所述的弹子孔设置有与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钥匙体接触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弹子,所述弹子有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所述隐藏弹子与所述钥匙体上突起的凸台接触的一端不在钥匙孔里,而凹入所述的弹子孔内或与该弹子孔的孔口平齐,而隐藏于所述的弹子孔中,所述的非隐藏弹子与所述钥匙体上的非凸台部位接触的一端在所述的钥匙孔中,所述的非凸台部位是凹入钥匙体的弹子槽或驼形槽或外铣齿槽,所述凸台是在钥匙体表面上突起的条杆或弧形台,其特征是:还包括有①锁体(1)或弹子孔(10)上有与所述钥匙体(46)接触的驱动凹槽(91、109、114),或②锁体(1)或锁芯(72)上有与所述钥匙体(46)接触的、可移动的驱动弹珠(33)或驱动板(61)与驱动弹簧(34或2)、锁体或锁芯顺序接触;所述锁体(1)上的驱动凹槽(91、109)是从锁体的内孔表面凹入锁体内而形成凹槽口大、凹槽底小的V形驱动凹槽或弧形驱动凹槽,即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与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一端连接,该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另一端分开后与锁体的内孔表面连接而形成凹槽口的宽度大于凹槽底的宽度。所述驱动凹槽(91)从锁体(1)的内孔表面凹入锁体,所述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与可空转锁芯(72)上钥匙孔(90)是相对设置,所述钥匙孔(90)是从可空转锁芯(72)上的外表面凹入构成有开口的钥匙孔,即由钥匙孔上的开口与锁体的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相对设置,所述设有凸台的钥匙体才能从所述的驱动凹槽和钥匙孔进入锁内,所述钥匙孔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弹子孔(10或11)相连通,在弹子孔中有所述的隐藏弹子(19)或非隐藏弹子(23或68)与弹簧(20或24)、可空转锁芯顺序接触,在该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上设有凹槽(12或111);解锁时,在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过程中,由驱动凹槽上的一个驱动凹槽边(96)与所述钥匙体滑动接触,来将钥匙体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移动到所述的钥匙孔中,使钥匙体上所述凸台(41或42)进入所述弹子孔(10或11)中,将所述的隐藏弹子(19)、非隐藏弹子(23或68)进入所述弹子孔内,而进行解锁;使所述的各弹子上的各凹槽都处于同一条直线的解锁状态时,由所述弹子上的凹槽允许设有凹槽的圆条形控制杆(108)移动或由所述弹子上的凹槽与非圆形控制板(93)接触来实现锁的开启。所述驱动凹槽(91)从锁体(1)的内孔表面凹入锁体,所述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是相对设置,该钥匙孔是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凹入而形成有开口的钥匙孔(90),即由钥匙孔的开口与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相对设置,所述钥匙孔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弹子孔(10或29)相连通,在弹子孔中放置有所述的隐藏弹子(19)或非隐藏弹子(68),可空转锁芯上的所述弹子孔(10或29)与锁体上放置外弹子(105)的外弹子孔(106)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成错位设置;解锁时,由所述钥匙体(46)经该钥匙孔和驱动凹槽插入锁内,在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的过程中,由驱动凹槽上的一个驱动凹槽边(95或96)与所的钥匙体滑动接触而驱动该钥匙体从锁体的驱动凹槽进入到所述钥匙孔(90)中,使钥匙体上所述的各凸台(42)进入所述弹子孔内,将隐藏弹子在所述弹子孔中移动,钥匙才能继续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实现开锁;所述弹子孔上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相连通的一端的孔口形状包括设置有缺口(113)或没有缺口,有缺口(113)的弹子孔(10)可防止非配套钥匙开锁时不报废锁,没有缺口的弹子孔(11)可杜绝非配套钥匙开锁,通过锁的自杀来报废锁。所述驱动凹槽(91)是从锁体(1)的内孔表面凹入锁体,所述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90)不相对设置,所述钥匙孔(90)是从可空转锁芯(72)的外表面凹入而形成有开口的钥匙孔,在可空转锁芯的弹子孔(29)中放置有带凹槽(111)的非隐藏弹子(23),该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与该弹子孔中的弹簧(24)接触,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经钥匙孔(90)上的开口与锁体(1)的内孔表面接触;解锁时,在配套钥匙插入所述的钥匙孔(90)与各非隐藏弹子(23)接触后,再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在转动的过程中,由与各非隐藏弹子接触的各弹簧(24)的弹力使所述钥匙体(46)的一部分区域或整个钥匙体(46)从钥匙孔进入驱动凹槽中,并使与钥匙体(46)上所述的非凸台部位接触的各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从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90)进入到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中,在各非隐藏弹子上的各凹槽(111)处于同一条直线后,使设有凹槽的圆条形控制杆(108)或非圆条的控制板(93)得以移动而去完成锁的开启。所述驱动凹槽(91)是从锁体内孔表面凹入锁体内,在锁体(1)内孔中放置有可空转锁芯(72),在可空转锁芯的弹子孔中放置有所述的非隐藏弹子或隐藏弹子,所述弹子孔与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相通,所述弹子孔的另一端在闭锁状态下,与锁体上的外弹子孔(106)不是相对设置,在该外弹子孔中有外弹子(105)与弹簧(107)接触,该外弹子孔(106)与所述的驱动凹槽(91)是相邻设置;解锁时,在用开锁钥匙插入钥匙孔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时,各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与所述的驱动凹槽(91)上的一个驱动凹槽边(95或96)滑动接触而自动移动到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平齐,使各隐藏弹子的另一端与钥匙体上凸台接触,各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进入钥匙孔与钥匙体上所述的非凸台部位接触,在钥匙的继续转动下完成锁的开启;所述弹子孔的一端孔口形状包括有设置了缺口(113)的孔口或没有缺口的孔口,所述弹子孔(10)上有缺口的孔口端在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位置,该弹子孔上的缺口(113)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相通。所述锁体上设有所述的两个驱动凹槽(第一驱动凹槽和第二驱动凹槽),所述第一驱动凹槽(91)与第二驱动凹槽(109)从锁体内孔的外表面凹入,而在锁体上是相对设置,在锁体的内孔中放置有可空转锁芯(72),在可空转锁芯上有与钥匙孔(90)相连通的弹子孔(10或11或29),弹子孔的另一端与锁体上与第二驱动凹槽(109)相对设置,在该弹子孔中的放置有所述的隐藏弹子(21)或非隐藏弹子(68),所述钥匙孔是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凹入而构成有开口的钥匙孔,所述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90)与锁体上的第一驱动凹槽(91)上的凹槽底相对设置,放置在该弹子孔的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的一端可从该弹子孔伸出而进入第二驱动凹槽(109)中,在所述第二驱动凹槽相邻的锁体上有外弹子孔(106),在外弹子孔中有外弹子(105)与弹簧(107)、锁体顺序接触,该外弹子的另一端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接触;解锁时,钥匙上的所述钥匙体和凸台插入第一驱动凹槽(91)和钥匙孔(90)中,然后经钥匙使可空转锁芯转动,由第一驱动凹槽上的一个驱动凹槽边(95或96)与所述钥匙体(46)滑动接触,使该钥匙体进入钥匙孔(90),使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进入弹子孔,从所述弹子孔的一端伸出的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与第二驱动凹槽(109)上的一个驱动凹槽边(95或96)滑动接触到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平齐,而使可空转锁芯得以再转动而完成锁的开启;所述弹子孔的形状包括有缺口(113)或没有设缺口的弹子孔,所述缺口(113)在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位置的弹子孔上,所述缺口(113)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相连通,没有缺口的弹子孔,对该锁实施自杀锁定,使锁不能开启,设有缺口(113)的弹子孔能防止锁自杀,又阻碍了技术开锁。所述锁体(1)上设有所述的两个驱动凹槽(第一驱动凹槽和第二驱动凹槽),所述第一驱动凹槽(91)与第二驱动凹槽(109)从锁体内孔表面凹入,而在锁体上不是相对设置,在锁体内孔中有可空转锁芯(72),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90)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凹入,而构成有开口的钥匙孔,该钥匙孔与第一驱动凹槽(91)不相对设置,所述两个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大于所述钥匙孔的孔径,所述钥匙孔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弹子孔(29)连通,该弹子孔的另一端与可空转锁芯表面连通,在弹子孔中有与所述钥匙体接触的非隐藏弹子(68),该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可从所述弹子孔伸出进入第二驱动凹槽(109)中,在与第二个驱动凹槽(109)相邻的锁体上有外弹子孔(106),该外弹子孔中放置有外弹子(105)与弹簧(107)、锁体顺序接触,该外弹子的另一端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接触;解锁时,所述钥匙体(46)插入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90)中与各非隐藏弹子(68)接触,而驱动所述各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滑动接触,使非隐藏弹子移动,来驱动所述钥匙体及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从所述钥匙孔进入第一驱动凹槽的凹槽底,使各所述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平齐,使锁芯转动完成开锁。所述驱动弹珠(33)或驱动板(61)与进入所述钥匙孔(32、80)中的所述钥匙体(46)接触,使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41、42、44、115、116、121、122)进入所述弹子孔,带动所述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移动来实现解锁;所述的驱动板(61)的形状包括有设置有所述驱动凹槽(91)的驱动板或没有驱动凹槽的条形驱动板,所述驱动弹珠或驱动板放放置的位置主要有以下情况,①放置在无锁芯锁的锁体(1)上,或②放置在锁芯上,或③放置在可转动的锁芯上,④放置在锁体上而与所述的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是不相对设置,或⑤放置在锁体上而与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是相对设置,所述设有驱动凹槽的驱动板是将所述的驱动凹槽(91)凹入驱动板,由驱动凹槽上的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一端分开后与驱动板的表面连接,而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另一端与凹入驱动板的凹槽底相连。所述驱动凹槽(114)在所述弹子孔与所述钥匙孔相连通的弹子孔(10)的孔口上,该驱动凹槽包括V形驱动凹槽或弧型驱动凹槽,所述驱动凹槽的凹槽口大于所述弹子孔的孔径,所述驱动凹槽在该弹子孔上所构成的开口空间小于所述弹子孔的孔径,但大于钥匙体(46)上的扇形凸台(115、116)或圆环形凸台(121、122)的厚度,而进入该弹子孔内,在所述驱动弹珠或驱动板与所述钥匙体(46)的压力接触下,经所述钥匙体转动,来使所述钥匙体上的扇形凸台(115、116)或圆环形的凸台(121、122)经该弹子孔上的所述驱动凹槽(114)进入该弹子孔内与设置在弹子孔内的所述隐藏弹子(19、21、8)接触,使所述隐藏弹子在弹子孔内移动,或使非隐藏弹子进入所述的弹子孔内来实现解锁,所述与有驱动凹槽(114)的弹子孔相连的所述钥匙孔放置的位置主要有以下情况,①钥匙孔放置在锁芯上,或②在锁芯上钥匙孔从锁芯的外表面凹入锁芯内构成有开口的钥匙孔,或③在可空转锁芯上钥匙孔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凹入,而形成有开口的钥匙孔,或④钥匙孔放置在锁体(1)上;该所述钥匙孔的形状主要有圆形的钥匙孔或非圆形的钥匙孔。所述钥匙体(46)上有所述凸台(41、42、115、121)的钥匙形状主要有以下情况,①一种钥匙体是可以S形变化的曲线形钥匙,或②一种钥匙体是弧形状的曲线形钥匙,或③一种是由非曲线的钥匙体(46)与弯曲连接杆(57)、钥匙手柄(47)顺序连接的钥匙,或④一种由曲线形或弧形的钥匙体与弯曲连接杆(57)、钥匙手柄(47)顺序连接的钥匙,或⑤一种是非曲线形钥匙体(46)与钥匙柄(47)连接的钥匙,或⑥一种钥匙体是圆环形的钥匙;由所述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与所述的隐藏弹子接触,所述凸台在钥匙体表面(51)突起,所述凸台的形状主要有以下情况,①一种凸台是圆球形的一部分球体,或②一种凸台是圆锥形,或③一种凸台是扁平的弧形凸台,或④一种凸台的端头倒了角,或⑤一种凸台是垂直钥匙体表面的条杆,或⑥一种凸台是围绕钥匙体表面突起的圆环形凸台(121、122),或⑦一种凸台是围绕钥匙的部分表面突起的扇形凸台(115、116)。所述钥匙体(46)上有所述凸台的钥匙功能或结构主要有以下情况,①一种钥匙有与锁上同一组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接触的A匙面和B匙面,所述A匙面和B匙面上的所述凸台的形状或结构相同,但排列的顺序相反,即钥匙上A匙面只能从锁上的插入口(75)进入钥匙孔(32)与所述弹子接触才能开启锁,钥匙上的B匙面只能从锁上的插入口(31)进入同一钥匙孔(32)与所述的同一组弹子接触才能开启锁,或②一种钥匙有开锁援权功能的A钥匙、B钥匙、C钥匙组合构成,所述A钥匙、B钥匙、C钥匙的主要差异是钥匙体的长度或外径大小或所述凸台数量多少或钥匙体上与锁上同一所述弹子接触的所述凸台的高度是按A钥匙小于B钥匙,B钥匙又小于C钥匙的方式设置,开锁功能的设置是首先用A钥匙解锁,在需淘汰A钥匙的开锁功能时,用B钥匙解锁,在需淘汰B钥匙开锁功能时,用C钥匙解锁,或③一种钥匙有与锁上同一组弹子分别接触的C匙面和D匙面上的所述凸台形状或数量是不完全相同的,即C匙面和D匙面上有至少一个凸台(41或54)与同一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分别接触,即所述C匙面上的所述凸台与所述的一组弹子接触而实现锁的第一次解锁,使锁进入待解锁状态,然后用所述钥匙的D匙面,在C匙面和D匙面上的所述凸台也与所述同一组弹子接触来实现第二解锁后,锁才能开启,或④一种钥匙体上有与所述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接触的所述凸台,以及与非隐藏弹子接触的所述非凸台部位的钥匙。所述的锁体(1)上有锁盖(63),该锁盖(63)上有非圆形钥匙插入口(100),该钥匙插入口允许钥匙上的钥匙体(46)及弯曲连接杆(57)从钥匙插入口进入锁内,所述钥匙插入口(100)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90)或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90)和锁体(1)的所述驱动凹槽(91)上的凹槽底相通,来将锁体(1)上的所述驱动凹槽(91)或所述驱动凹槽(91)上的所述的驱动凹槽边(95和96)被锁盖遮档而隐藏于锁内,所述驱动凹槽(91)从锁体内孔表面凹入而形成凹槽口大,凹槽底小,所述钥匙孔(90)是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凹入而形成有开口的钥匙孔。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1、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不放在钥匙孔中,只需对放置该弹子孔改进或对所述弹子外径改进,或在钥匙孔中设置与所述弹子的端头接触的驱动板,就可将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不放在钥匙孔中,而隐藏在弹子孔中,以解决弹子端头暴露在钥匙孔中易被破坏或技术开锁问题;2、在锁体内孔上凹入驱动凹槽,在可空转锁芯设钥匙孔,经开锁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在转动过程中开锁时,使钥匙体沿驱动凹槽上的驱动凹槽边移动,来将与钥匙上的凸台或非凸台部位接触的弹子端头从锁芯进入锁体,或从锁体进入锁芯的方式,解决已知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只能在锁体或锁芯上的钥匙孔内小距离移动的问题,终结技术开锁问题;3、钥匙体上突起的凸台能将进入钥匙孔的弹子端头带动到远离钥匙孔而进入弹子孔,使弹子移动距离超过钥匙孔的孔径长度,既提高密容量,又减少了锁的互开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处于闭锁状态的一种无锁芯的挂锁,在钥匙孔中有驱动钥匙体移动的驱动板,与钥匙接触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的端头不在钥匙孔中,而在弹子孔内,而隐藏于锁内。
图2是图1用配套钥匙体表面上突起的凸台进入弹子孔中与隐藏弹子接触,带动该隐藏弹子凹入弹子孔而远离钥匙孔,而钥匙体上的通道凹槽去接纳栏截弹子的一端头进入钥匙孔,而横穿钥匙孔。
图3是处于闭锁状态下的一种无锁芯的锁,在钥匙孔中设置既能将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上与钥匙接触的端头隐藏在锁内,又能帮助钥匙体移动来完成解锁的驱动板。
图4是图3的锁中插入了开锁钥匙,使隐藏弹子与非隐藏弹子向相反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解锁匙,该锁处于开锁状态。
图5是处于闭锁状态下有锁芯的锁,在钥匙孔中设置有可带动钥匙体移动的驱动板,及设有两个钥匙插入口的锁。
图6是图5的锁中插入开锁钥匙,使弹子既能向钥匙孔移动,又有至少一个弹子能离开钥匙孔而进入弹子孔中。
图7是锁上的一种孤形钥匙孔形状图,即将所述锁上的非曲线形钥匙孔改为曲线形钥匙孔图。
图8是一种装在锁芯的弧形弹子孔中扁平形的弧形隐藏弹子。
图9是与钥匙接触的一种阶梯形隐藏弹子在阶梯形弹子孔中,并由该隐藏弹子的一端头与该弹子孔的孔口平齐,或凹入该弹子孔中而不在钥匙孔中。
图10是与钥匙接触的隐藏弹子的端头与弹子孔上小于该隐藏弹子外径的孔口接触,使隐藏弹子不在钥匙孔中,在弹子孔内或与该弹子孔的孔口平齐。
图11是与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接触的钥匙结构,由钥匙体表面上突起的数个凸台与隐藏弹子接触,由凹入钥匙体的通道凹槽去接纳非隐藏弹子。
图12是图11的A-A剖面图,所述钥匙体上的凸台形状及通道凹槽形状图。
图13是一种与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接触的钥匙结构图。
图14是图13的B-B剖面图,提供了与隐藏弹子接触的另一种形状的凸台。
图15是曲线形钥匙,一种带弯曲连接杆的曲线形钥匙,钥匙体的端口与钥匙手柄方向相反,与隐藏弹子接触部位是钥匙体表面竖立起的条形的凸台。
图16是图15的W-W剖面图,钥匙体上有与驱动凹槽接触弧形表面。
图17是曲线形钥匙,是带弯曲连接杆的曲线形钥匙图,钥匙体的端口与钥匙手柄方向相反而距离远,与隐藏弹子接触的凸台是一种弧形的凸台。
图18是曲线形钥匙,是带弯曲连接杆的曲线形钥匙,该钥匙体的端口与钥匙手柄同方向而距离较近。
图19是曲线形钥匙,是弧形钥匙体与隐藏弹子接触的凸台形状。
图20是由钥匙体上凸台或非凸台部位与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接触,其钥匙体长度不一样、具有授权开锁功能的A、B、C钥匙形状结构图。
图21是钥匙体具有从锁上的1号钥匙口、2号钥匙口进入锁内,与锁上同一组隐藏弹子接触的、两个工作面的钥匙结构图。
图22是由钥匙体的数个凸台组成两个形状或结构不完全相同的工作面分别与同一组或至少一个隐藏弹子接触两次来提高锁的密容量的钥匙结构图。
图23是一种由钥匙体表面突起的凸台与隐藏弹子接触的,具有授权开锁功能的A、B、C钥匙形状结构图。
图24是钥匙体表上的凸台和凹入钥匙体的通道凹槽或非凸台部位的钥匙。
图25是有可空转锁芯及锁体上有驱动凹槽的锁,锁处于闭锁状态,开锁的带弯曲连接杆的钥匙已插入钥匙孔中,但钥匙体上的凸台未进入弹子孔与隐藏弹子接触的结构图。
图26是图25的F-F剖面图,在锁体上有驱动凹槽。
图27是图25的F-F剖面图,是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一定角度后,钥匙体全部进入钥匙孔而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脱离接触,使钥匙体上的凸台进入弹子孔并带动隐藏弹子移动完成解锁。
图28是图25的F-F剖面图,在开锁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一个角度后,实现锁芯上的锁尺带动舌移动完成开门的图。
图29是图25的E-E剖面图,设有条形钥匙插入口的锁盖,该条形钥匙插入口与可完转锁芯上的钥匙孔、锁体上的驱动凹槽相通。
图30是图25的F-F图,是在相似图25的在闭锁时可转动大于360度角的可空转锁芯及锁体上有驱动凹槽结构图。
图31是在锁体上设有与钥匙体接触来驱动钥匙体移动的弧形的驱动凹槽,该图31相似于图25上的F-F位置的另一种锁的剖面图,锁处于闭锁状态。
图32是图31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实现由闭锁到解锁状态图。
图33是在锁体上设有两个驱动凹槽的图,该图33相似于图25上的F-F位置的另一种锁的剖面图,锁处于闭锁状态,两个驱动凹槽在锁体上是相对设置。
图34是图33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实现由闭锁到解锁状态的图。
图35是闭锁状态下的可空转锁芯上的所述弹子端头在进入锁体上的驱动凹槽后才能实现解锁,使与钥匙接触的非隐藏弹子横穿钥匙孔并进入锁体驱动凹槽内,图35是锁处于闭锁。
图36是图35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使钥匙体及与钥匙体接触的非隐藏弹子的端头由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进入锁体上的驱动凹槽中才能实现解锁。
图37是在锁体上设有两个驱动凹槽,锁处于闭锁,该图37相似于用25的F-F位置的另一种锁的剖面图,两个驱动凹槽不是相对设置的。
图38是图37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使非隐藏弹子及钥匙体在闭锁状态下的可空转锁芯的钥匙孔进入锁体上的驱动凹槽后实现解锁图。
图39是锁上放置有隐藏弹子的弹子孔及钥匙孔的局部图,在弹子孔的一端孔口上设置有能让钥匙体在转动时,使钥匙体上的扇形凸台或圆环形凸台进入该弹子孔的驱动凹槽中与所述弹子接触,设有驱动凹槽的弹子孔的孔口与钥匙孔连通。
图40是一种设置有扇形凸台的钥匙体。
图41是图40的V-V图,一种扇形凸台。
图42是图40的V-V图,一种扇形凸台。
图43是一种设置有圆环形凸台的钥匙体。
图44是图43的P-P图,一种圆环形凸台。
图45是图43的P-P图,一种圆环形凸台。
图46是锁盖上设置的非圆形钥匙插入口,闭锁状态下,该非圆形钥匙插入口允许设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插入可空转锁芯的钥匙孔内,而将锁体上与钥匙体接触的所述驱动凹槽或所述驱动凹槽上的驱动凹槽边给隐藏在锁内来终止技术开锁。
图47是锁盖上设置的非圆形的钥匙插入口,闭锁状态下,该非圆形钥匙插入口允许设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插入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及锁体的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内,而将与钥匙体接触的驱动凹槽上的驱动凹槽边给隐藏在锁内来终止技术开锁。
具体实施方式
请见图1、图2、图9至图14,图1是一种无锁芯的挂锁,锁处于闭锁状态,在锁体(1)上有钥匙孔(32),钥匙孔与锁体(1)上的数个弹子孔(9、10、11、29)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弹子孔中有与钥匙接触的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弹子孔(9)中有非隐藏弹子(15),由该非隐藏弹子(15)的一端(7)与驱动杆(3)、驱动弹簧(2)、锁体(1)顺序接触,驱动杆(3)的外径大于弹子孔(9)的孔径,驱动弹簧(2)的弹力大于与非隐藏弹子(15)接触的弹簧(16)的弹力,弹子孔(10)一个孔口的孔径小于隐藏弹子的外径,隐藏弹子(19)的一端头(8)与弹子孔(10)上的孔径较小的孔口(6)接触(见图10),使该隐藏弹子(19)一端(8)不在钥匙孔(32)而隐藏在弹子孔中,该隐藏弹子(19)的另一端与弹簧(20)、锁体(1)顺序接触,(结合图9看)弹子孔(11)是由大小孔径连接构成的阶梯形弹子孔(11),该阶梯形弹子孔(11)上孔径较小孔口(87)与钥匙孔(32)连通,在该阶梯形弹子孔中放置有由外径不一样的条形杆连接构成的阶梯形的隐藏弹子(21),由阶梯形隐藏弹子上的台阶与该阶梯形弹子孔上的大小孔的台阶接触,使隐藏弹子的一端(4)不能向钥匙孔移动,该隐藏弹子(21)的另一端与弹簧(22)、锁体顺序接触,使所述的隐藏弹子(21)上外径较小部位的一端(4)与该阶梯弹子孔(11)的孔口平齐,或凹入该弹子孔(11)中。弹子孔(29)的一端孔口与钥匙孔(32)连接,弹子孔中有隐藏弹子(23),该隐藏弹子(23)上与钥匙接触的一端(30)与进入钥匙孔(32)中的圆球形弹珠(33)、驱动弹簧(34)、锁体(1)顺序接触,该隐藏弹子的另一端与弹簧(24)、锁体(1)顺序接触,因弹珠的外径大于弹子孔的孔径,驱动弹簧(34)的弹力大于弹簧(24)的弹力,使隐藏弹子(23)的一端(30)与弹珠(33)接触,不在钥匙孔(32)中。上述的数个隐藏弹子(19、21、23)及非隐藏弹子(15)上都设置有一个形状相同的凹槽(12、13、14、28)。闭锁时,所述的凹槽(12、13、14、28)未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而不能与锁体(1)孔槽中的控制板(27)接触,该控制板与弹簧、锁体顺序接触,来使控制板与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的外表面接触,控制板(27)上设有控制凹槽,在闭锁时,该控制凹槽与插入锁体(1)孔槽(25)中锁梁(18)两端(17、26)上的凹槽(40)接触,使锁梁不能与锁体分离,实现闭锁。钥匙孔(32)与钥匙插入口(31)相连,因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上与钥匙接触的一端不在钥匙孔中,加强了锁的防破坏和技术开启。与隐藏弹子(23)接触的弹珠(33)的外径应大于钥匙孔(32),使该弹珠(33)不能从钥匙孔滚出而与锁分离。在图1中还设有复位弹子(40),复位弹子在阶梯形弹子孔中,由复位弹子上的台阶与阶梯形弹子孔中的台阶接触定位,闭锁状态下,复位弹子的一端进入钥匙孔,而复位弹子的另一端与弹力较大的弹簧(48)、锁体顺序接触,在复位弹子上有凹槽(49)及与凹槽相连的凹入复位弹子中的滑动斜坡,闭锁时,由复位弹子的外表面与控制板(27)接触,来使控制板无法与所述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上的凹槽接触,就不能移动。请见图2,图2是图1,锁处于开锁的状态图,现将用所述钥匙解锁的过程叙述:结合图11、图12钥匙结构,将钥匙手柄(47)相连的钥匙体(46)的端口上的滑动斜坡(37)经钥匙插入口(31)进入弹珠(33)和隐藏弹子(23)的接触处通过,滑动斜坡(37)及钥匙体上通道凸台(36)使弹珠(33)移动而将弹簧(34)压缩,钥匙体(46)表面(51)上的数个凸台(41、42、43、44)依次与各弹子孔(29、11、10、9)滑动接触,因各所述凸台的端头部位是圆弧形或斜坡,凸台的高度有一定限止,就使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可顺序的进出各弹子孔,得以使钥匙体能顺利的全部进入钥匙孔中,凹入钥匙体的滑动斜坡(39)与非隐藏弹子(15)的一端(7)滑动接触,在弹簧(16)作用下进入与滑动斜坡相连的通道凹槽(38)中,因该通道凹槽(38)将钥匙体(46)上的两个表面连在一起而横穿钥匙体,就实现了该非隐藏弹子,经钥匙上的通道凹槽横穿钥匙孔,使该非隐藏弹子的一端(7)在与钥匙体接触时的移动方向与其它隐藏弹子(19、21、23)与钥匙体接触时的移动方向相反,这就克服了目前已知锁上,与钥匙接触的弹子只能朝同一个方向移动,所存在的技术开锁的问题。接纳非隐藏弹子(15)一端(7)部位的通道凹槽(38)与钥匙体上突起的通道凸台(36)连接,使通道凸台(36)的外表面(35)与驱动杆(3)接触,而带动驱动杆移动,使驱动弹簧(2)压缩,此时,钥匙体表面上突起的数个凸台分别进入各弹子孔中,受力压缩的驱动弹簧(2、31)经弹珠(33)、驱动杆(3)使钥匙体在钥匙孔中横向移动,而由钥匙体的表面与钥匙孔成压力接触,钥匙体(46)上的凸台(41)进入弹子孔(10)中与隐藏弹子(19)接触,使该隐藏弹子移动,钥匙体(46)上的凸台(42)进入弹子孔(11)中与隐藏弹子(21)接触,使该隐藏弹子移动,钥匙体(46)的外表面与复位弹子(40)接触,使复位弹子的外表面与控制板(27)脱离接触,而由复位弹子上的凹槽(49)与控制板(27)处于相对应位置,钥匙体(46)上的凸台(44)进入弹子孔(29)中与隐藏弹子(23)接触,使隐藏弹子移动。综上所述,非隐藏弹子(15)向钥匙孔(32)方向移动,隐藏弹子(19、21、23)向弹子孔内的方向移动而远离钥匙孔(32),这种无规则的,成相反方向移动后,使隐藏弹子上的凹槽(12、13、28),非隐藏弹子上的凹槽(14),以及复位弹子(40)上的凹槽(49)都处于同一条直线后,与弹簧接触的控制板(27)与所述的凹槽接触而移动,使控制板与锁梁(18)两端(17和26)上的凹槽(40)脱离接触,锁梁(18)得以从锁体(1)的孔槽(25)退出,实现开锁。图1、图2中图中,将钥匙孔(32)的孔径作了放大,处理,特作说明。闭锁时,需将开锁钥匙插入钥匙孔中,使非隐藏弹子、隐藏弹子、复位弹子移动,将所述弹子上的凹槽(14、13、12、28)移动到同一条直线,弹簧使控制板移动与所述凹槽(14、13、12、28)接触,此时,将锁梁上的两端头(17、26)插入锁体的孔槽(25)中后,使锁梁上的控制凹槽(40)与控制板(27)处于相对应位置,将钥匙体(46)退出锁,非隐藏弹子(15)的一端(7)会沿着通道凹槽(38)相连的滑动斜坡(39)沿钥匙体端口中的斜坡(37)与钥匙体锐离接触后,又与驱动杆(3)接触,复位弹子(40)与钥匙体表面(51)脱离接触,弹力较强的复位弹簧(48)使复位弹子移动,由复位弹子上的滑动斜坡与复位弹子的外表接触,使控制板移动,在控制板移动后,一方面是控制板与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上的凹槽脱离接触,由接触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的弹簧(16、20、22、24)使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移动复位,完成对控制板的锁定,另一方面是控制板与锁梁上的凹槽配合接触来将锁梁与锁体连为一体,完成了闭锁,钥匙从锁上取下。
请见图3、图4、图9、图10及钥匙图11至图19,图3是在无锁芯的锁头的钥匙孔(32)中放置有的驱动板(61),锁处于闭锁状态,钥匙孔中的驱动板(61)一端与驱动杆(3)、弹簧(1或34)顺序接触,驱动板的另一端与钥匙孔(32)及隐藏弹子(21)、非隐藏弹子(23、15)的一端接触,钥匙孔与锁体(1)上的凹槽(62)相通,钥匙孔有容纳钥匙体的停留空间(60)。在锁体(1)的弹子孔有隐藏弹子(19)(结合图10看),该弹子孔(10)是用锥形钻头成型的孔,使该弹子孔与钥匙孔相连位置处的孔径略小于弹子孔其它部位的孔径,来使隐藏弹子(19)上与钥匙接触的一端(8)与该弹子孔的孔口(83)平齐而不能进入钥匙孔中,在阶梯形的弹子孔(11)中放置有阶梯形隐藏弹子(21)(结合图9看),阶梯形弹子孔(11)是由孔径较大的孔(85)和孔径较小的孔(87)连接构成,在该连接处形成台阶(84),阶梯形隐藏弹子(21)是由外径较大的条杆和外径较小的条杆连接构成,在该连接处形成台阶(86),由阶梯形隐藏弹子上的台阶(86)与阶梯形弹子孔(11)上的台阶(84)接触,使隐藏弹子不能往钥匙孔移动,隐藏弹子上外径较小部位的一端(4)与该弹子孔(11)的孔口(83)平齐。弹子孔(29)中有非隐藏弹子(23),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与钥匙孔中的驱动板(61)接触而与所述弹子孔(29)的孔口平齐。弹子孔(9)中弹子(15)的一端(7)伸出弹子孔(9)后与钥匙孔中的驱动板(61)上的凹槽(36)接触;所述的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与弹簧(20或22或24或16)、锁体(1)顺序接触,所述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上有与控制板(27)接触的凹槽(12、13、28、14)闭锁下,各凹槽不在同一条直线或曲线上,所述推动控制板移动的弹簧(1、34)的弹力要大于与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接触的弹簧(20、22、24、16)的弹力,由所述的控制板去控制锁梁或锁尺来实现闭锁或解锁。锁体(1)的端头上有锁头套(63),它将驱动板保护在钥匙孔内,其钥匙插入口(31)与钥匙孔(32)及驱动板(61)上的滑动斜坡相通。见图4及图11至12,图4是在图3上将开锁钥匙插入钥匙孔,使锁处于开启状态。为帮助钥匙体轻松进出钥匙孔,将钥匙体(46)上设有滑动凸台(65)的钥匙,因滑动凸台(65)在钥匙体表面(51)上突起的高度大于或等于该钥匙体表面上突起的凸台(41、42、43)的高度,且滑动凸台(65)的外径大于容纳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的弹子孔的孔径,使滑动凸台不能进入所述的弹子孔,也使各所述凸台在进入钥匙孔内移动过程中不能进入各弹子孔,就使钥匙体轻松进出钥匙孔;或者是所述的滑动凸台(65)与所述的凸台(41、42、43)等不在同一条直线或曲线上。滑动凸台(65)进入钥匙孔上的凹槽(62)中,此时正好使钥匙体表面上的所述凸台进入各弹子孔中与隐藏弹子(19、21)接触,使所述的隐藏弹子(19、21)向弹子孔内移动,非隐藏弹子(15)的一端(7)与驱动板上的凹槽(36)脱离接触后进入钥匙体上的通道凹槽(38)而横穿钥匙孔(32),所述各隐藏弹子和非隐藏弹子的不同方向移动,使所述各弹子上的凹槽(12、13、14、28)移动到同一条直线或曲线上,而与锁体上的控制板(27)处于相对应的直线或曲线上,此时,用外力将锁梁与锁体分离完成解锁,锁的闭锁是这样完成的:经钥匙手柄(47)带动钥匙体(61)从钥匙孔(32)退出,因所述滑动凸台(65)作用,使钥匙体表面上外径小的圆弧形或带斜坡的凸台(41、42)等退出弹子孔,直到滑动凸台(65)与钥匙孔接触,非隐藏弹子(15)的一端沿着与通道凹槽(38)相连的滑动斜坡(39)滑动接触到与驱动板上的凹槽(36)接触。到此,各所述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的移动复位,由所述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上的外表面与控制板接触,使控制板的另一端与锁梁上有滑动斜坡的凹槽接触,使锁梁不能与锁体分离,完成闭锁。
请见图5、图6,图5是有锁芯的锁,与钥匙触的所述弹子的端头在钥匙孔中,该锁处于闭锁状态。本锁的特点是所述的钥匙体能将在钥匙孔中的所述弹子的一端移动到所述弹子孔中而远离钥匙孔,其次是该锁有两个钥匙插入口,所述同一把钥匙上A题面和B题面,该钥匙可分别从装在门外的1号钥匙口(31)和装在门内的2号钥匙口(75)插入,来与钥匙孔内的同一组弹子接触,实现锁的开启。在锁芯(72)上的钥匙孔(32)的两端有1号钥匙口(31)和2号钥匙口(75),弹珠(33、76)上大于二分之一的部位在锁芯的阶梯形定位孔中,该定位孔上与钥匙孔(32)连接端的孔径小于弹珠的直径,使该弹珠整体不能从该定位孔进入钥匙孔,所述定位孔上孔径较小端的孔口与弹珠(33或76),弹簧(34或2),锁芯(72)顺序接触,在锁芯的钥匙孔(32)上有两个用于容纳钥匙体上的滑动凸台(65)的凹槽(62、73),所述弹子的(67、71)一端进入锁芯的弹子孔与锁定弹子(69或70)、弹簧(16或20)、锁芯顺序接触。图6是在图5用开锁钥匙插入钥匙孔与所述弹子接触后,实现了解锁。其开锁过程如下,钥匙体(46)从钥匙插入口(32)进入,弹珠(33、76)是圆球形,使钥匙体可轻松进入钥匙孔,钥匙体与弹珠压力接触,使弹珠进入定位孔而将所述弹簧(34、2)压缩,在所述弹子(67、68、71)的一端沿着钥匙体表面(51)、凹入钥匙体中的滑动斜坡、进入弹子槽(77)时,滑动凸台(65)进入凹槽(62)所对应位置,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78)也进入放置弹子(71)弹子孔位置,弹力较大的弹簧(34、2)使驱动弹珠(34、76)移动,带动钥匙体(46)在钥匙孔中横向移动,使钥匙体上的滑动凸台(65)进入凹槽(62)中,钥匙体上的凸台(78)与弹子(71)的一端(74)接触,并一起进入放置该弹子(71)的弹子孔中,而远离钥匙孔,这样就将所述的弹子(71)的一端(74)从闭锁状态下,横穿钥匙孔(32)到离开钥匙孔而进入弹子孔,移动的距离有增加,所述弹子的移动,使各锁定弹子(69、70)等进入锁体中,完成解锁。经钥匙手柄带动锁芯转动实现开锁。在锁开启到闭锁时,将锁芯复位转动后,钥匙体从钥匙孔退出过程中,钥匙体上外径较大的滑动凸台(65)上的圆球形表面(见图12、图14)与孤形的凹槽(62)滑动接触,而进入与钥匙孔的孔壁接触,此时,使钥匙体上外径较小,高度较矮的圆孤形凸台(78)从弹子孔中退出,使钥匙体迅速与锁分离,所述弹子在弹簧力下复位移动,各锁定弹子(69、70)又将与锁体连为一体,完成闭锁工作。所述设有驱动凹槽的驱动板是将所述的驱动凹槽(91)凹入驱动板,由驱动凹槽上的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一端分开后与驱动板的表面连接,而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另一端与凹入驱动板的凹槽底相连,而形成凹槽口大,凹槽底小的驱动凹槽。所述设有驱动凹槽的驱动板设置在锁体上,所述钥匙孔与该驱动凹槽成相对设置或不相对设置来使钥匙体从锁体进入钥匙孔,或者使钥匙体从钥匙孔进入锁体上的驱动板的凹槽中。
请见图7及图9、图10,图19,图7是将图1中的非线形的钥匙孔(32)改为曲线形的钥匙孔(80),因此,图7只是对图1、图2、图5、图6中的钥匙孔作了改进,图7只画了曲线形的钥匙孔及与钥匙接触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的部分结构,所述的曲线形钥匙孔(80)是一定半径圆的一段圆弧形,故称弧形钥匙孔(80),该弧形通道孔设置在锁体(1)上,(结合图9、10看),在锁体(1)的阶梯形弹子孔(11)中有阶梯形的隐藏弹子(21),由阶梯的隐藏弹子(21)上的台阶(86)与阶梯形弹子孔(11)上的台阶(84)接触定位,该隐藏弹子的一端与弹簧、锁体顺序接触,该隐藏弹子的另一端(4)凹入弹子孔内或与该弹子的孔口(83)平齐,另一个阶梯形隐藏弹子(79)的一端与弹簧、锁体接触,该隐藏弹子上台阶与阶梯形的弹子孔中的台阶接触,使该隐藏弹子的另一端凹入阶梯形的弹子孔中或与该弹子的孔口平齐。另一个隐藏弹子(19)在弹子孔(10)中,由该弹子孔上与钥匙孔连接端的孔口约小于该隐藏弹子的外径,使该弹子的一端与弹子孔口(83)平齐或凹入该弹子孔内,该隐藏弹子的另一端与弹簧、锁体顺序接触,所述的隐藏弹子是有与所述的控制板接触的凹槽。所述弧形钥匙孔(80)内有至少一个圆球形的弹珠(33、76)上不足二分之一的部位进入钥匙孔(80)中,而该弹珠的大部分在锁体(1)的定位孔中,与定位孔中弹力较大的弹簧接触,使所述的弹珠(33、76)与定位孔上小于该弹珠外径的孔口接触,使弹球不能完全进入钥匙孔中,这样,与该弧形钥匙孔(80)所配合的弧形钥匙体(46)(见图19),就能沿着半径相同的弧形钥匙孔进入锁内,驱动所述弹珠(76、33)使弧形钥匙表面上的各所述凸台(41、42、44、52)分别进入各所述弹子孔中,带动弹子孔中的弹子移动来实现解锁。采用弧形钥匙钥匙孔可防技术和破坏开启。
本发明所涉及的钥匙及钥匙种类叙述如下:请见图11、图12、图12是图11的A-A图,钥匙手柄(47)与钥匙体(46)连接,在钥匙体(46)的表面(51)上突起有数个凸台(41、42、44),该所述凸台能进入所述弹子孔中带动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移动所述凸台(44)是钥匙体(46)上冲压的凹槽(53)后在钥匙体(46)的表面(51)上形成的圆球形的凸台(44),所述凸台(42)是带斜坡的凸台,所述凸台(41)是在钥匙体表面(51)的圆球形凸台上的两个对应边截去后形成的扁平的弧形凸台,在钥匙体(46)中凹入了弹子槽(64),在钥匙体(46)中有通道凹槽(38),该通道凹槽(38)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钥匙体(46)的厚度,即通道凹槽(38)一端与钥匙体表面(51)连接,另一端与钥匙体的另一表面上突起的通道凸台(36)相连而形成该通道凹槽的闭合端,该通道凹槽(38)与凹入钥匙体的滑动斜坡(39)连接,该滑动斜坡的另一端与钥匙体表面(51)或弹子槽(64)连接,该通道凹槽(38)用于接纳所述的非隐藏弹子,使非隐藏弹子经钥匙通道凹槽横穿钥匙孔口。在钥匙体上还设了有利于钥匙体轻松进出所述钥匙孔的滑动凸台(65),该滑动凸台(65)是圆球形凸台,其滑动凸台的在钥匙体表面突起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的凸台(41、42、44)在钥匙体表面上突起的高度,其滑动凸台的外径大于放置所述凸台(41、42、44)。
请见图13、图14钥匙,图14是图13的B-B图,钥匙体(46)与钥匙手柄(47)连接,钥匙体的端口有滑动斜坡(37),钥匙体(46)的表面上突起的凸台(54、55、56)分别与所述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接触,所述凸台(54、55)是一种非球形的弧形凸台,所述凸台(56)是一种方形的弧形凸台。钥匙体表面上有与图11所述功能的滑动凸台(65),该滑动凸台是一种扁平的弧形凸台。其次在钥匙体上凹入钥匙体的弹子槽(64),用来与所述弹子或非隐藏弹子的一端接触,在所述弹子槽与钥匙体表面间有滑动斜坡(39)。
请见图15、图16、图17,图16是图15的W-W剖面图,图16是一种曲线形钥匙,该曲线形钥匙是钥匙体(46)与弯曲接连线(57)、钥匙手柄(47)顺序连接,钥匙体(46)与钥匙手柄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成错位设置,所述钥匙体(46)表面(51)上是竖立的一个个条杆形的凸台(52、44、41、42)与所述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接触,其中凸台(52)的外径大于其余凸台(41、42、44)直径。使该钥匙体能轻松进出钥匙孔。在所述钥匙体的另一个表面是弧形表面(58)。图16是钥匙体(46)上的一个所述凸台(44)的剖面图,该钥匙的另一个表面是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滑动接触的弧形表面(58)。图17是另一种带弯曲连接杆(57)的曲线形钥匙。由钥匙体(46)与弯曲连接线(57)、钥匙手柄(47)顺序连接,所述该钥匙体(46)表面上突起有数个凸台(41、42、44、52)与所述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接触,该钥匙体上的数个凸台比图15所示的较个凸台在所钥匙体上的突起高度要低些,该所述凸台的凸顶是圆球形或弧形的形状。
请见图18该图是一种曲线形钥匙,由钥匙手柄(47)与弯曲连接杆(57)、钥匙体(46)顺序相连,该曲线形钥匙与图15、图17不一样,钥匙体上的端口近靠钥匙手柄,而图15、17的钥匙体端口远离钥匙手柄,但两个钥匙体都不与钥匙手柄在同一条直线上。此钥匙是用于钥匙孔被隐藏的锁上,其钥匙通道的进口处与锁上所述钥匙插入口的方向相反。在钥匙体(46)的表面(51)上有与所述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或所述弹子接触的所述凸台(41、42、44、52),该凸台的形状与前述的凸台一样。
请见图19,该图是一种按一定半径构成的圆弧形钥匙,故称为弧形钥匙,该弧形钥匙是用于和弧形钥匙的半径相同的弧形钥匙孔中,在钥匙体(46)的弧形的表面(51)上设置有与所述隐藏弹子接触的数个凸台(41、42、44、52),该所述的凸台的形状、高度、外径与前述的一样,钥匙体(46)的另一个弧形表面(51)与弧形钥匙孔中的所述驱动弹珠接触(见图7所示),来使弧形钥匙体在弧形钥匙孔中横向移动,来将所述的凸台(41、42、44、52)分别进入所述的弹子孔(11、10)中,与所述的隐藏弹子接触,而远离弧形钥匙孔中。该弧形钥匙是由钥匙手柄(47)与弧形钥匙体(46)连接,弧形钥匙体的端口上有滑动斜坡(37)。
请见图20,图23是同一锁配备有开锁授权功能的A钥匙、B钥匙和C钥匙,钥匙手柄(47)与钥匙体(46)连接,钥匙体的端头有斜坡(37),钥匙体表面(51)上突起了与所述隐藏弹子接触的数个所述的凸台(41、42、44)及与所述非隐藏弹子接触的通道凹槽(38),其中A钥匙是被授权首先进行开锁的钥匙,在A钥匙丢失或该锁的主人变化,或装修房屋完成或汽车销售出去,用B钥匙解锁,因B钥匙上的钥匙体(46)比A钥匙上的钥匙体(46)长,或B钥匙比A钥匙中的1个凸台要高些,使B钥匙上与锁上接触的所述隐藏弹子要多至少一个,或使至少一个弹子移动距离长些,这样B钥匙解锁时,自动将A钥匙的开锁功能淘汰,而只能用B钥匙开启该锁。同理,用C钥匙解锁时,因C钥匙比B钥匙长而至少多一个与隐藏弹子接触的凸台。或C钥匙上的至少一个凸台在钥匙体表面突起的高度大于B钥匙上与同一隐藏弹子接触的凸台在钥匙表面上突起的高度。这样在用C钥匙开锁后,B钥匙的开锁功能就自动解除了。以上所述的原理、结构已在我2007年的专利发明申请中作了详细叙述。
请见图21,该钥匙是为锁上设有两个钥匙插入口(31、35)、钥匙孔上只有一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的锁(见图5、图6所示)配用的钥匙,在所述同一把钥匙的上设A匙面(1)和B匙面(2号),在1号工作面上(见标有1号的钥匙图),从钥匙体(46)的端口上的斜坡(37)开始到钥匙手柄(47)结束的顺序,将所述凸台(41)、所述凸台(42)、所述凸台(44)、所述凸台(52)、所述通道凹槽(38)的顺序依次设置在所述钥匙体(46)的1号工作面上;而所述钥匙体(46)的2号工作面(见标有2号的钥匙图)上,则是从钥匙手柄(47)开始到钥匙体(46)的端口上的斜坡(37)结束的方式,将所述设在1号工作面上的数量和形状相同的所述凸台和通道凹槽完全相同的复别到2号工作面的钥匙上,即从手柄(47)开始,到钥匙体端口结束,将所述凸台(41)、所述凸台(42)、所述凸台(44)、所述凸台(52)、所述通道凹槽(38)的顺序依次设在所述的钥匙体(46)的2号工作面上,这样就实现了1号工作面与2号工作面上的结构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这样就可将现已知锁上的两组弹子减少为一组,锁的用材减半,并实现用钥匙体A匙面数个凸台从锁上的(门外)的钥匙插入口(31)(见图5)进入钥匙孔与锁内的一组隐藏弹子接触完成开锁,用同一钥匙B匙面的数个凸台从锁上(门内)的钥匙插入口(75)(见图5)进入钥匙孔与锁内的同一组隐藏弹子接触完成开锁。图21中,所述凸台在钥匙体表面(51)上突起,所述通道凹槽(38)横穿钥匙体,其所述凸台,所述凹槽及所述通道凹槽的形状、外径、高度等同前述。
请见图22是一种圆形钥匙体(46)表面(5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形状或结构不完全相同的C匙面和D匙面,来实现锁上的至少一个所述的隐藏弹子与该钥匙上的C匙面和D匙面,去实现锁的两次解锁后,锁才能开启,这样,在不改变所述锁的结构,尤其是不增加所述隐藏弹子数量的情况下,用代表两个不同开锁密码号的C匙面和D匙面依次接触来成倍提高锁的密容量,提高锁的安全性。只需用钥匙在锁内依次转动一次或移动一次就可用钥匙上的C匙面解锁,使锁由闭锁状态进入待解锁状态,然后再转动或移动钥匙一次,就可由同一钥匙上的D匙面去解锁,使去与锁内同一组隐藏弹子再次接触,才能使处于待解锁状态的锁进入解锁状态,完成开锁。此有关技术我已在2011年发明专利上公开,在本发明申请中主要技术是对山已公知的钥匙上的弹孔槽或蛇形槽或外铣齿改进,采用所述的凸台与所述隐藏弹子接触,来进一步提升本发明锁的安全性、适用性。实践中,图22所述的钥匙体(46)的形状也可以按所述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钥匙形状设置,也可以将设在同一把钥匙上的两个工作面(C匙面和D匙面)分开设在两把钥匙上,这样,同一把所述的锁,就需用两人分别依次插入锁内解锁后才能将该锁开启。此种所述的锁上的一组隐藏弹子上设有前所述的凹槽,由该凹槽能否与锁上的控制板接触去确定锁的开启或闭锁。其控制板的形状与本发明介绍的不完全一样。在图22中,钥匙手柄(47)与钥匙体(46)连接,C匙面有所述的数个凸台(41、42、44、52)在钥匙体表面(51)突起,而在同一条直线或曲线上,D匙面上有所数个凸台(54、55、56、53),在钥匙体的表面(51)的同一条直线或曲线突起,C匙面与D匙面的形状或结构不完全相同,即数个凸台依次在钥匙体表面上突起的高度不完全一样,也就是在C匙面工作与D匙面上有至少一个凸台与锁上至少同一个隐藏弹子接触时,使该隐藏弹子移动的距离不一样,图22中标的D-D图是所述钥匙体上的两个工作面上的至少一个与锁上同一个隐藏弹子接触的所述凸台(41)和所述凸台(54)的高度不一样,所述凸台(41)比所述凸台(54)在钥匙体表面(51)上突起的高度要大些,因而使隐藏弹子移动的距离大些。
请见图24,是一种将与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接触的所述钥匙与已知的所述弹子接触的钥匙结合在一个钥匙上,这样所述的钥匙能将隐藏在弹子孔中的所述弹子及放置在钥匙孔中的所述弹子的一端移动,而远离钥匙孔进入弹子孔中,能将锁上隐藏于弹子孔中的非隐藏弹子的端头从弹子伸出。经钥匙上所述通道凹槽横穿钥匙孔,这样具有将锁上的所述隐藏弹子、所述非隐藏弹子、所述弹子移动方向不完全一样,移动距离增加,移动位置进入隐藏区域,就无法用万能钥匙工具来解所述锁。该钥匙由钥匙手柄(47)与钥匙体(46)连接,钥匙体(46)表面(51)上设置与所述隐藏弹子接触所述数个凸台(41、42、44、54),设置有与所述弹子接触的凹入钥匙体(46)的弹子槽(64),设置有容纳所述非隐藏弹子的通道凹槽(38),钥匙体的端口处有滑动斜坡(37),所述通道凹槽(38)与凹入钥匙体的斜坡(39)连接,该斜坡的另一端与钥匙体表面(51)连接。图24所示的非曲线钥匙,也可按所述的钥匙设计为曲线形钥匙、弧形钥匙,以及具有A、B、C钥匙功能配套钥匙,具有在屋内和屋外开锁功能的钥匙,具有提高锁密容量,对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解锁功能的钥匙。
请见图25至图30及图15、图16,图25是处于闭锁状态的锁,图26是图25在闭锁状态时的F-F剖面图,图27是图25中开锁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72)转动一角度后,锁处于解锁状态下的F-F剖面图,图28是图25中开锁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72)转动较大角度后可空转锁芯上的锁尺(101)带动锁舌动完成开门时,锁处于开锁状态下的F-F剖面图,图29是图25中锁盖(63)的E-E剖面图,图30是图25中锁处于闭锁状态下时另一种锁的F-F图。在图25、图29中,将图15、图16所示的带弯曲连接按杆(57)的曲线形钥匙从锁上条形钥匙插入口(31)插入锁内,与弯曲连接扦(57)连接的钥匙体(46)分别进入锁体(1)上的驱动凹槽(91)和可空转锁芯(72)的钥匙孔(90)中,使钥匙体(46)表面(51)上竖立起的一个个凸台(42、41、44)进入钥匙孔(90)中,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和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道道孔(90),应保证钥匙体及凸台进入锁内,所述钥匙上的弯曲连接(57)上与钥匙体(46)的连接部位进入可空转锁芯(72)上的凹槽(92)中,来将钥匙与可空转锁芯连接,以便由钥匙上的钥匙手柄(47)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在钥匙体插入锁后。钥匙体另一表面上的弧形表面(58)(见图16、图15),与锁体(1)上的驱动凹槽(91)接触,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41、42、44)在钥匙孔(90)中,分别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弹子孔(9、10、11)的孔口相对应。在可空转锁芯上的梯形弹子孔(11)中放置有阶梯形隐藏弹子(21),该隐藏弹子的一端与弹簧(22)、可空转锁芯(72)顺序接触,由该阶梯形隐藏弹子上的台阶(86)与阶梯形弹子孔(84)上的台阶接触,使该隐藏弹子(21)的另一端(4)与该弹子孔(11)的孔口(83)平齐或凹入该弹子孔内(详图见图9、图10前述内容)而不在钥匙孔(90)中,在锁芯上的另一个弹子孔(10)中放置有隐藏弹子(19),所述弹子孔(10)的一个孔口的孔径小于该隐藏弹子外径,由该孔径较小的孔口与钥匙孔(90)相连,该隐藏弹子的另一端与弹簧(20)、可空转锁芯(72)顺序接触,该隐藏弹子(19)的一端与所述弹子孔(10)的孔口平齐或凹入该弹子孔内,而不在钥匙孔(90)中,(详见图10的介绍)。在可空转锁芯(72)上的另一个弹子孔中有隐藏弹子(23),所述弹子孔的一个孔口的孔径小于该隐藏弹子外径,由该孔口与钥匙孔(90)相连,该隐藏弹子的一端与弹簧、可空转锁芯顺序接触。该隐藏弹子的另一端与所述弹子孔上的孔径较小的孔口端接触。在所述的隐藏弹子(19、21、23)上设置有可与可空转锁芯上的控制板(93)接触的凹槽(12、13、28),在图25、图26中,锁处于闭锁状态下,控制板(93)的一端与所述的隐藏弹子上的外表面接触,而不是与所述的凹槽接触,该控制板(93)的另一端与锁体(1)内孔上的控制凹槽(94)接触,由于该控制凹槽(94)有一定长度,使控制板(93)可在该控制凹槽(94)移动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可空转锁芯在闭锁状态下,可空转动小于360度角度。所述锁体上用于接纳钥匙体的驱动凹槽(91)凹入锁体(1)中,驱动凹槽的两个凹槽边(95和96)的一端凹入锁体,另一端分别与锁体内孔(97)表面连接,可空转锁芯与带动锁舌移动的锁尺(101)连接。结合图29看,在锁体上有锁盖(63),锁盖(63)上有能让曲线形的钥匙插入锁内的条形钥匙插入口(31),该钥匙插入口(31)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上的凹槽底、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90)、及可空转锁芯上用来与弯曲连接杆接触的凹槽(92)相对应。解锁过程:请结合图27看,在图26的闭锁状态,钥匙插入锁后,使开锁钥匙与可空转锁芯上凹槽(92)的配合接触,经钥匙手柄(47),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来进行解锁,在可空转锁芯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钥匙体(46)上的弧形表面(58)与可空转锁芯一起同步转动,而沿着驱动凹槽的一个凹槽边(96)(即斜坡)滑动接触,来驱动钥匙体向钥匙通孔(90)中移动,并带动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41、42、44)分别进入所述弹子孔(11、10、9)而与在弹子孔中的所述隐藏弹子(21、19、23)接触,使所述隐藏弹子移动,当钥匙体上的弧形表面(58)与滑动斜坡(96)即驱动凹槽(91)的一个凹槽边(96)脱离接触,而进入与锁体内孔表面(97)接触时,使钥匙体全部进入钥匙孔(90)中,并将钥匙体上的所述高度不完全相同的凸台(41、42、44)分别进入所述的弹子孔(9、10、11)中,使所述的隐藏了弹子(19、21、23)较大距离的移动,所述隐藏弹子上的一端(4)等凹入弹子孔中,而将该隐藏弹子上与钥匙接触的一端远离钥匙孔而进一步隐藏在弹子孔中,并使各隐藏弹子上的凹槽(13、12、28)处于同一条直线而与所述的控制板(93)相对应,此时,可空转锁芯也将控制板的另一端带动到锁体(1)上的控制凹槽(94)的另一个凹槽边位置上,然后再转动可空转锁芯,使所述控制板的一端与锁体上的凹槽(94)的凹槽边摩擦滑动接触,来将控制板向可空转锁芯方向移动,使与控制板接触的弹簧压缩,将控制板的另一端进入所述隐藏弹子上处于同一条直线的各凹槽中而接触,控制板的移动,与所述的控制凹槽(94)脱离接触,变为与锁体(1)内孔表面(97)滑动接触,这样,该锁被开启。结合图28看,此后,经钥匙手柄就可带动可空转锁芯大角度的转动,由锁芯上的锁尺带动锁舌移动,完成开门,因锁尺与带动锁舌移动的卡扣上的孔是扇形孔,使开锁钥匙带动锁芯空转动的解锁的过程中(也就是可空转锁芯在未解锁时,闭锁状态都可转动一定的角度)锁尺不会与卡扣配合接触,锁舌在这个时候不会移动。在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进行转动带动锁舌移动的过程中,所述钥匙体上的弧形面继续与锁体内孔表面接触,使各隐藏弹子上的凹槽继续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在锁开启并带动锁舌完成开门后,经钥匙于手柄(47)带动可空转锁芯反方向作复位转动,可空转锁芯在转动到使钥匙体的弧形表面(58)与锁体内孔表面脱离接触,此时,所述的控制板(93)的一端已进入锁体上的控制凹槽(94)位置,与控制板接触弹簧使控制板复位移动,而与隐藏弹子上的凹槽脱离接触,而进入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的一个凹槽边(96)位置,在钥匙体的弧形面未与驱动凹槽的凹槽边接触时,与各所述隐藏弹子接触的弹簧(22、20、24)驱动所述的隐藏弹子复位移动,经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41、42、44),使钥匙体移动与驱动凹槽接触,使各隐藏弹子上的凹槽又不在同一直线上,而由各隐藏弹子的各表面与控制板的一端相对应。这样,至到所述钥匙体上的弧形表面(58)随可空转锁芯复位转动进入驱动凹槽(91)的凹槽底部接触时,所述弹簧(22、20、24)使各隐藏弹子复位移动结束,此时,所述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41、42、44)退出弹子孔而进入钥匙孔,开锁钥匙就可以从锁上取出完成闭锁过程。在用弯曲连接杆的开锁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从闭锁状态进入解锁状态至到开锁状态,因锁盖只有一个条形钥匙插入口,锁芯的转动,使锁芯上的钥匙孔和开锁钥匙一起被锁盖遮挡而隐藏锁内,而只有锁体上的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处于钥匙插入口可看到的位置,因此,在整个开锁过程中是无法进行技术开锁,又因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不在钥匙孔中,可防破坏开启。由于所述钥匙体(46)的端口部位上的所述凸台(52)的外径大于锁上所述的弹子孔的孔径,就使钥匙体在进出钥匙孔时,所述与隐藏弹子接触凸台(41、42、44)不能与所述弹子孔的孔口接触,因此,设有端盖,配用弯曲连接杆的钥匙锁,可终止技术开锁和破坏开锁。图25中是带弯曲连接杆(57)的钥匙。经锁盖上的条形钥匙插入口插入锁芯的结构图,实践中,可删除图25中的锁端盖(63),此时,采用一种如图11所示的非曲线形钥匙直接插入图25所示的钥匙孔(90)和驱动凹槽(91)中,经可空转锁芯转动,及驱动凹槽作用,来实现解锁,另一种也可用图19所示曲线形钥匙孔,即将图25中的钥匙孔(90)改为图19所述的弧形钥匙孔,将弧形钥匙体插入弧形钥匙孔中,而只有弧形钥匙体上的一部分弧形表面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接触,来驱动该钥匙体移动,经可空转锁芯转动及驱动凹槽作用来实现解锁。
请见图30,图30是一种未设控制凹槽,在锁体与可空转锁芯之间设有与锁尺相连的开锁盘,该锁处于图25所示的闭锁状态(即未将图30中锁的主视图给绘出,此结构在我的其它专利申请文体中已有叙述,因发明主要是阐述所述钥匙体、隐藏弹子及驱动凹槽)在图30中大部分结构与图25、图26一样,在锁体(1)的内孔中放置有可在闭锁状态下,都可以任意转动360度的可空转锁芯(72),开锁的钥匙如图15、图11、图19所示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钥匙上的钥匙体(46)及钥匙体表面上的凸台(42)等插入可空转锁芯(72)的钥匙孔(90)中,并使该钥匙体(46)的部分区域进入锁体(1)的驱动凹槽(91)中,由钥匙体上的弧形表面(58)(见图16所示)与驱动凹槽(91)的凹槽底部接触,驱动凹槽的两个凹槽边是一种滑动斜坡,即该凹槽边一端凹入锁体(1)与驱动凹槽底部相连,该凹槽边的另一端与锁体(1)的内孔表面(97)相连,钥匙体上突起的凸台(42)等进入钥匙孔中,在可空转锁芯(72)的所述弹子孔(11)中放置了与钥匙体上的凸台(42)接触的隐藏弹子(21),该隐藏弹子(21)的一端与弹子孔的孔口平齐或凹入该弹子孔内,而不在钥匙孔(90)中,该隐藏弹子(21)的另一端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弹簧(22)接触,在隐藏弹子上设置有弧形凹槽(13)。闭锁时,由该隐藏弹子的外表面与放置在可空转锁芯上的圆条形控制板(93)上的弧形凹槽接触,使该圆条形控制板不能移动,而不能与设在锁体与可空间锁芯之间的开锁盘上的孔接触,就不能使开锁盘随可空转锁芯一起转动,开锁盘上的锁尺就不能带动锁舌移动,因而锁处于闭锁状态下,可空转锁芯可以任意转动360度,而图25所示的可空转锁芯在闭锁状态下只能转动小于360度角,在钥匙插入锁内后,与图25、图26、图27所示,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72)转动,使钥匙体(46)上的弧形表面(58)(见图15、图16所示)与驱动凹槽(91)上的滑动斜坡(96)(即驱动凹槽的一个凹槽边)摩擦滑动接触,而使所述钥匙体向钥匙孔(90)中移动,使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42)进入所述弹子孔(11)中,并带动所述隐藏弹子(21)移动,使弹簧(22)压缩,在空转锁芯的转动下,由钥匙体的弧形表面与滑动斜坡接触到与锁体内孔表面(97)接触时,使所述钥匙体全部进入钥匙孔(90)中,将钥匙体上所述凸台(42)进入所述弹子孔(11)中而驱动该隐藏弹子(21)大幅度移动,使隐藏弹子上与凸台接触的端头进一步凹入弹子孔中而远离钥匙孔,并使隐藏弹子上的孤形凹槽(13)与圆条形控制板(93)相对应,而使圆条形控制板上的弧形凹槽(98)与隐藏弹子(21)的外表面脱离接触,使圆条形控制板经隐藏弹子上的弧形凹槽(13)通过,弹簧使圆条形控制板移动,来将控制板与开锁盘表面接触转为与所述的开锁盘上的孔槽接触,使可空转锁芯与开锁盘连接,转动钥匙经可空转锁芯,开锁盘,锁尺,带动锁舌移动完成开门,反之,闭锁原理同图25所叙述一样,不同的是,因开锁盘上与圆条形控制板接触的孔槽上,有滑动斜坡,该滑动斜坡一端凹入开锁盘内而与所述孔槽连接,而滑动斜坡的另一端与开锁盘表面连接,这样,可空转锁芯反方向转动进入闭锁时,使圆条形控制杆的一端沿滑动斜坡退出与开锁盘的表面接触,使开锁盘与控制杆脱离接触,而完成闭锁,并实现闭锁下,可空转锁芯可360度转动。图30所示的锁的其它结构前已叙述。
请见图31、图32,图31是开锁钥匙插入可空转锁芯(72)的钥匙孔(90)及锁体上(1)上的驱动凹槽(91)的凹槽底时的闭锁状态图,图32是图31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使钥匙体(46)与驱动凹槽(91)脱离接触后,实现了解锁图。在31图中,所述钥匙上的钥匙体(46)见图11所述的钥匙,或图15所述的设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当采用图15所述的钥匙时,在锁上设有锁盖(见图47),及钥匙体上所述凸台(42)等经锁上的钥匙插入口进入锁体(1)上的驱动凹槽(91)及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90)中,钥匙孔(90)与可空转锁芯上所述的弹子孔(10)连通,该弹子孔上与钥匙孔相连通的一端的孔口的孔经小于该弹子孔内的隐藏弹子(19)的外径而使该隐藏弹子的一端不在钥匙孔中而隐藏在弹子孔内,该隐藏弹子的另一端也在弹子孔内,该弹子孔的另一端上设有缺口(113),该缺口凹入弹子孔内,缺口另一端与可空转锁芯表面连接,其缺口的外径应大于锁体(1)的外弹子孔(106)中的外弹子(105)的外径,以保证非正常解锁时,可空转锁芯在复位转动时,一端进入弹子孔(10)的外弹子(105)能从弹子孔相连的缺口(113)通过,然后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接触使外弹子复位移动进入外弹子孔内,才能使可空转锁芯复位转动,进入闭锁状态,以便配套钥匙解锁,没有缺口的弹子孔会因外弹子不能退出弹子孔而实现锁的自杀来终止技术开锁。驱动凹槽(91)是一种弧形的驱动凹槽,即由一定半径的圆弧形在锁体上凹入构成,因而该驱动凹槽上的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是弧形的凹槽边,该驱动凹槽的凹槽口大于凹槽底,使两个凹槽边(95或96)在闭锁时不能和钥匙体接触。在锁体(1)的外弹子孔(106)中放置有外弹子(105)与弹簧(107)、锁体顺序接触,因外弹子孔(106)不与弹子孔(10)相对设置,而使外弹子的另一端与可空转锁芯(72)的外表面接触。请见图32,解锁时,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72)转动,使钥匙体(46)的弧形外表面与驱动凹槽底先脱离接触,进入与驱动凹槽上的一个弧形的驱动凹槽边(96)滑动接触,使钥匙体(46)向钥匙孔(90)方向移动,并将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42)由钥匙孔进入弹子孔(10)内与所述的隐藏弹子(19)接触,在钥匙体的表面转动到与锁体(1)的内孔表面接触时,所述钥匙体(46)全部进入钥匙孔,并使钥匙体上的所述各凸台(42)最大限度的进入弹子孔内,带动各隐藏弹子(19)移动,使隐藏弹子的另一端正好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即弹子孔的孔口)平齐,然后在可空转锁芯的继续转动下,使隐藏弹子(19)与外弹子接触之后又进入与锁体内孔表面接触,来实现锁的开启。当不是配套钥匙进行解锁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空转锁芯转动时,因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42)的长度过长,使隐藏弹子的一端与锁体(1)的内孔表面压力接触,而使钥匙体(46)的表面与驱动凹槽上的驱动凹槽边(96)压力接触,而无法与锁体内孔表面接触,使可空转锁芯不能转动去解锁;另一种情况是在可空转锁芯转动时,因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42)的长度过短,使隐藏弹子的一端凹入弹子孔内,在可空转锁芯带动弹子孔(10)转动到外弹子孔(106)相对时,弹簧(107)使外弹子(105)的一端进入弹子孔(10)中,而阻止可空转锁芯的转动,锁不能开启,但为了防止锁的自杀而无法使用,在该弹子孔的孔口位置设有缺口(113),此时,经非配套钥匙反向转动,带动可空转锁芯复位移动,使外弹子的一端从弹子孔(10)相连的缺口(113)经过,而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接触,来使外弹子与弹子孔脱离接触,以防止锁报废;在可空转锁芯复位转动到闭锁状态的图31所示情况下,先经钥匙体横向移动进入驱动凹槽,然后使钥匙体上的所述各凸台(42)从各弹子孔(10)退出后,钥匙体及凸台才能从锁上取出,完成闭锁。图31、图32所示可空转锁芯在闭锁状态下可转动小于360度角。
请见图33、图34,图33是闭锁状态,从锁体(1)内孔表面凹入两个相对设置的驱动凹槽(第一驱动凹槽和第二驱动凹槽),第一驱动凹槽(91)的凹槽底与可空转锁芯上(72)上的钥匙孔(90)相对设置,钥匙孔(90)与弹子孔(11)的一端连通,在阶梯形弹子孔(11)内放置有阶梯形的隐藏弹子(21),使该隐藏弹子与钥匙体接触的一端与弹子孔(11)的孔口平齐或凹入弹子孔内,该隐藏弹子的另一端凹入弹子孔内或可从该弹子孔伸出,该第一驱动凹槽的凹槽底与两个凹槽边(95和96)相连,两个凹槽边的另一端分开后与锁体内孔表面连接或接触而形成V形的驱动凹槽的凹槽口,该凹槽口的宽度大于凹槽底的宽度,所述弹子孔(11)的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凹槽(109)的凹槽底相对设置,在第二驱动凹槽上有驱动凹槽边(110),从可空转锁芯(72)上的弹子孔中伸出了另一个隐藏弹子(19)的一端进入第二个驱动凹槽(109)中,在锁体(1)的外弹子孔(106)中放置有外弹子(105)与弹簧(107)、锁体(1)顺序接触,该外弹子孔(106)与弹子孔(11)不是相对设置,使外弹子的一端与可空转锁芯表面接触。请见图34解锁时,图34是图33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使钥匙体(46)的外表面与第一驱动凹槽(91)上的驱动凹槽边(96)滑动接触,使钥匙体(46)横向移动而进入钥匙孔(90),钥匙体上各凸台(42)进入各弹子孔(11)与各隐藏弹子接触,在钥匙体表面与驱动凹槽边(96)脱离接触,而进入与锁体内孔表面接触时,整个钥匙体进入钥匙孔内,钥匙体上的各凸台(42)最大限度进入各弹子孔(11)内使各隐藏弹子最大距离移动,伸出弹子孔外的隐藏弹子(19)在与第二驱动凹槽(109)上的驱动凹槽边(110)滑动接触后移动,来将隐藏弹子(21、19)的另一端分别与可空转锁芯表面平齐,使可空转锁芯可继续转动,使锁体上的外弹子(105)不能进入可空转锁芯的弹子孔(11)内处,这时锁可开启。闭锁时,反向转动可空转锁芯复位移动,使钥匙体进入第一驱动凹槽(91)后,从锁上取出完成闭锁。
请见图35、图36,图35是从锁体的内孔表面凹入与钥匙体(46)接触的驱动凹槽(91),该驱动凹槽(91)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90)不是相对设置,所述钥匙孔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凹入而形成有开口的钥匙孔,在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90)与弹子孔(29)相连通,在弹子孔中有非隐藏弹子(23),非隐藏弹子的一端进入钥匙孔(90)与锁体内孔表面接触,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与弹簧(24)、可空转锁芯顺序接触,在该隐藏弹子(23)上设有凹槽或围绕该弹子外表面凹入的环形凹槽(111),该凹槽凹入非隐藏弹子,在可空转锁芯的孔中有可移动的圆条形控制杆(108),在该控制杆(108)上有凹槽或围绕该控制杆外表面凹入的环形凹槽(104),闭锁时,该凹槽或环形凹槽(104)与非隐藏弹子上的环形凹槽(111)不相对设置,所述圆条形控制杆(108)的一端与锁梁连接或接触;当锁梁与控制杆(108)连接,由锁梁的另一端与锁体(1)内的孔槽接触而构成掛锁,或当所述控制杆(108)的一端与锁梁上插入锁体孔槽内的凹槽接触来构成一种车锁,或当所述控制杆(108)与在锁体和可空转锁芯间的开锁盘上孔接触,来经开锁盘上的锁尺去带动锁舌移动,而构成一种门锁,或当所述控制杆(108)与电源开关接触来实现机动车的启动或电动门的开启;所述非隐藏弹子上形成弧形凹槽(111)的半径约大于所述圆条形控制杆(108)的最大外径的半径,以确保开锁时,该控制杆可以从弧形凹槽通过,所述控制杆(108)上形成弧形凹槽(104)的半径约大于所述非隐藏弹子最大外径的半径,由控制杆上的弧形凹槽(104)与非隐藏弹子的外表面接触,而阻止控制杆移动,使锁不能开启。所述的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与钥匙孔或锁体内孔表面接触时,非隐藏弹子上的环形凹槽(111)都远离控制杆(108),因此无法技术开锁。请见图36,将开锁的配套钥匙从图35所述钥匙插入口进入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90),钥匙体上的所述非凸台部位,使各非隐藏弹子(23)移动,使各非隐藏弹子上的环形凹槽(111)离所述的控制杆(108)更远,锁不能开启,尤其是配套钥匙采用设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见图15所示)时,锁上又采用是非圆形钥匙插入口(100)(见图46)的锁盖(63)时,任何类型的开锁工具,及非配套钥匙都无法在所述钥匙体进入隐藏锁内的驱动凹槽(90)下进行技术开锁。图35、图36所示的锁上的可空转锁芯放置在锁体内孔中,在未插入配套钥匙的闭锁状态下可转动大于360度角而锁无法开启,就进一步提高了锁的防破坏开启,由此可见,图35、图36所示的锁结构必然在今后引领引锁具的变革。只有当配套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到所述钥匙体(46)上的外表面与驱动凹槽(91)上的驱动凹槽边(95)接触时,因与各非隐藏弹子(23)接触的各弹簧(24)的弹力经非隐藏弹子传递去驱动所述钥匙体(46)表面与驱动凹槽上的驱动凹槽边(95)滑动接触,而进入与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即凹入锁体最深的部位)接触,使钥匙体及与钥匙体上的非凸台部位接触的各非隐藏弹子(23)的端头也进入驱动凹槽(91)中,因钥匙体上的非凸台部位是凹入钥匙体的弹子槽或驼形槽或外铣齿槽,使各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从闭锁状态下在可空转锁芯的钥匙孔(90)进入到凹入锁体内孔的驱动凹槽(91)内而实现锁的开启,各非隐藏弹子移动的距离不完全一样,但各非隐藏弹子上的各环形凹槽(111)移动才能向控制杆所在方向移动,并形成一条直线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圆条形控制杆(108)进入相对位置时,圆条形控制杆的上环形凹槽(104)与各非隐藏弹子的外表面脱离接触,使圆条形控制杆经各非隐藏弹子的环形凹槽(111)移动,就实现了前述的几种情况,一是使锁上的锁梁得以移动,实现掛锁或车锁开启,二是控制杆与门上的手柄连接或接触,由门上的手柄经杆扛或控制杆去使锁舌移动完成开门,或使电源开关的电源连通,使汽车之类的机动车启动进入行驶。所述的圆条形控制杆(108)放置在可空转锁芯(72)的孔(103)中。也可以采用两个一组的非隐藏弹子上的弧形凹槽,在解锁情况下构成一个圆形孔,而允许放在两个隐藏弹子中间的控制杆移动的方式来提高锁密容量和安全性。
请见图37、图38,图37的锁处于闭锁。在从锁体(1)的内孔表面凹入了两个驱动凹槽(第一驱动凹槽和第二驱动凹槽),第一驱动凹槽(91)与第二驱动凹槽(109)不是相对设置,两个驱动凹槽的两个凹槽底较长,在锁体(1)的内孔里放置有在闭锁状态下可转动小于360度角的可空转锁芯(72),钥匙孔(90)从可空转锁苡(72)的外表面凹入,构成有开口的钥匙孔,钥匙孔(90)与弹子孔(29)连通,该弹子孔的另一端与锁体上的第二驱动凹槽(109)上的凹槽底相对设置,在弹子孔中放置有非隐藏弹子(68),该非隐藏弹子的一端头(112)进入钥匙孔(90),另一端凹入弹子孔(29)内,在锁体(1)的外弹子孔(106)中有外弹子(105)与弹簧(107)、锁体顺序接触,该外弹子孔(106)与所述弹子孔(29)不相对设置,而使外弹子的另一端与可空转锁芯(72)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第一驱动凹槽(91)上有与钥匙体(46)表面接触的驱动凹槽边(95)来使钥匙体沿着该驱动凹槽边到凹入锁体内最深的凹槽底接触,所述第二驱动凹槽(109)上有与非隐藏弹子(68或67)一端滑动接触的驱动凹槽边(110),请见图38,解锁时为,将配套钥匙经图37的钥匙插入口进入钥匙孔(90)后,使各非隐藏弹子与钥匙体(46)上的所述非凸台部位接触,使各非隐藏弹子移动,所述非凸台部位是凹入钥匙体的弹子槽或驼形槽或外铣齿槽等,在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解锁过程中,所述各非隐藏弹子(67)的一端进入第二驱动凹槽(109)上的驱动凹槽边(110)滑动接触,使各非隐藏弹子(67)移动,而由各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112)与钥匙体接触,并驱动钥匙体横向移动,使钥匙体(46)沿着第一驱动凹槽(91)的驱动凹槽边(95)进入凹槽底,同时,又由第二驱动凹槽(109)上的驱动凹槽边(110)使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与第二驱动凹槽脱离接触而进入与锁体(1)的内孔表面接触,由于所述的第一驱动凹槽和第二驱动凹槽的凹槽底的长度较长,使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体(46)在随可空转锁芯小于360度角的转动中,始终处于与第一驱动凹槽(91)的凹槽底接触,就轻松实现可空转锁芯上的锁尺去实现门的开启,或将电源开关接触,实现汽车之类的机动车上的电源接通,汽车启动进入行驶,所述的非隐藏弹子不与弹簧接触。当用非配套钥匙解锁时,一是非隐藏弹子(67)移动距离过大,而使该非隐藏弹子由的一端与第二驱动凹槽(109)上的驱动凹槽边(110)压力接触,使可空转锁芯不能转动,锁不能开启,二是非隐藏弹子(68)的移动距离过小,而使该非隐藏弹子的一端凹入弹子孔内,在可空转锁芯上的弹子孔(29)转动到与锁体上的外弹子孔(106)时,弹簧(107)使外弹子(105)的一端进入弹子孔(29)中与非隐藏弹子(68)接触,使可空转锁芯不能转动,自动将锁锁定,使锁不能复位移动的方式来报废锁,来阻止技术开锁,当弹子孔(29)上设有如图31、图32所示的缺口(113)时,外弹子(105)才能从缺口(113)经过后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接触,使锁芯可复位转动,但锁体不能开启。本锁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使与钥匙体接触的非隐藏弹子(68)的一端(112)从闭锁状态下在钥匙孔(90)到解锁状态就进入锁体(1)内孔的驱动凹槽(91)内,克服了已知的非隐藏弹子的只能在钥匙孔内移动,发展到横穿钥匙孔后,与锁体上的凹槽接触的超长移动距离的高密锁。
请见图39,该图是锁上的所述钥匙孔(32)与所述弹子孔(10)的一部分结构图,弹子孔(10)的孔口的孔径小于放置在该弹子孔内的隐藏弹子的外径(详见前图10所述),该弹子孔的孔口与钥匙孔连通,在该孔口上有驱动凹槽(114),该驱动凹槽所构成的空间应大于图40至图45中所述的扇形凸台(115或116)或圆环形凸台(121或122)的厚度,才能使插入钥匙孔(32)后所述钥匙体(46)(是图40至图45)在转动时,钥匙孔(32)中的所述弹珠(33)使钥匙体上的扇形凸台或圆环形凸台(115或116或121或122)进入所述弹子孔(10)的驱动凹槽(114)中,与放置该弹子孔中的隐藏弹子接触而使所述隐藏弹子移动去完成锁的开启,所述弹珠(33)的另一端与锁体(1)内的驱动弹簧(34)、锁体顺序接触,所述钥匙孔(32)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凹入而构成有开口的钥匙孔,使所述的弹珠(33)的一部分从钥匙孔上的开口进入钥匙孔,所述驱动弹簧(34)的弹力要大于与各隐藏弹子接触各弹簧的弹力,所述隐藏弹子放置在图1至图7所示的锁内,即将设有驱动凹槽(114)的弹子孔放置在图1、图3所示的锁体(1)上,或放置在图5所示的锁芯上,或其它可空转锁芯的锁上,所述驱动凹槽(114)的形状又有所述的弧形驱动凹槽(114)或V形驱动凹槽。
请见图40至图42,图41、图42是图40的V-V剖面图,图41是配合图39上在弹子孔的孔口上设有驱动凹槽的锁配套的钥匙,在钥匙体(46)的端口有斜坡(37),钥匙体表面(51)上有一个实起的扇形凸台(115、116、117、118),该扇形凸是围绕钥匙体的部分表面上突起的非圆形的凸台,该钥匙体与钥匙手柄(47)相连。
请见图43至图45,图44、图45是图43的P-P剖面图,该图是在非曲线形钥匙体(46)的表面(51)上突起一个个围绕整个钥匙体表面的圆形凸台(121、122、123、124),钥匙体的端口有斜坡(37),钥匙体(46)与手柄(47)相连,该钥匙用于图39所示的弹子孔(10)上设有驱动凹槽(114)的锁上,在该钥匙体的第一个圆形凸台(121)的厚度较大,使钥匙体进入所述钥匙孔(见图39,图1至图6)使近靠钥匙插入口的各个弹子孔上的驱动凹槽在弹子孔的孔口上构成的空间小于所述圆环形凸台(121)的厚度,使钥匙体在插入钥匙孔的过程中,不能进入其它弹子孔内,而让钥匙体轻松进入锁内,在钥匙体的有效工作区域全部进入锁内后,转动钥匙体(46),在所述驱动弹簧(34)经驱动弹珠(33)使钥匙体上的各圆环形凸台分别进入各弹子孔上的驱动凹槽与所述隐藏弹子接触,而厚度较大的圆形凸台(121)从构成空间大于所述凸台(121)厚度的驱动凹槽进入弹子孔与隐藏弹子接触,来实现解锁,闭锁时,反向转动钥匙体,使扇形凸台或圆形凸台与驱动凹槽脱离接触,或使所述钥匙体由可空转锁芯上的所述钥匙孔进入锁体上的驱动凹槽位置时,横向移动钥匙体(46)而使钥匙体从锁上取出完成闭锁(见图35至图38所示)。
请见图46,图46是一种锁盖(63)结构图,将该锁盖设置在图25、图35至图38所示的锁上,采用图15至图18所示的设有弯曲连接杆(57)的钥匙来开启图38所示的锁。锁盖(63)上设有非圆形的钥匙插入口(100),即一种条形的钥匙插入口,该钥匙插入口(100)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凹槽(92)及钥匙孔(90)相通,所述凹槽(92)与钥匙体上的弯曲连接扦(57)配合接触来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该凹槽(92)凹入可空转锁芯。钥匙孔(90)是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凹入而形成有开口的钥匙孔与锁体(1)的内孔表面相邻。在图46中对锁盖遮盖下的驱动凹槽(91)的位置进行了局部剖视,锁体上的所述驱动凹槽(91)隐藏在锁内,该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口与可空转锁芯(72)的外表面相邻,该锁盖(63)与锁体(1)相连或接触。采用了此锁盖的图35至图38的锁时,就解决了现已知锁上,与钥匙接触的所述弹子只能在钥匙孔内小距离移动,所无法解决的锁芯密容量小,互开率大,易技术开锁,容易被破坏开锁的问题,创新了将钥匙孔中所述弹子的端头从钥匙孔移动到锁体的驱动凹槽中的长距离、超部件移动的设计理念,来提高锁的安全性。
请见图47是一种锁盖(63)的结构图,该锁盖可用于图25、图31至图34的锁上,在锁盖(63)上有非圆形孔的钥匙插入口(100),即一种条形钥匙插入口(100),该钥匙插入口(100)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凹槽(92)、钥匙孔(90)以及锁体(1)上的所述驱动凹槽(91)上凹槽底相通,所述凹槽(92)与图15所示的弯曲连接杆接触来带动可空转锁芯(72)转动。在图47中将锁盖(63)遮挡而隐藏锁内的驱动凹槽(91)上的所述驱动凹槽边(95或96)的位置进行了局部剖视,采用此锁盖(63)的锁,锁盖(63)与所述锁体(1)连接或接触,通过该锁盖及图15至图18所示的有弯曲连接杆(57)的钥匙,可将钥匙体(46)进入锁盖遮挡区域后,才能进入解锁,就克服了现已知锁在钥匙孔暴露于钥匙插入口(100)的情况下进行技术或破坏开锁的问题,并实现了钥匙体在随可空转锁芯转动,由锁体上的驱动凹槽将钥匙体移动,实现解锁。
所述设有驱动凹槽的驱动板是将所述的驱动凹槽(91)凹入驱动板,由驱动凹槽上的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一端分开后与驱动板的表面连接,而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另一端与凹入驱动板的凹槽底相连。
通过以上措施顺利完成本发明的目的。

Claims (12)

1.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它包括在无锁芯或有锁芯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钥匙孔与曲线形或曲线形的弹子孔相通,所述锁芯有闭锁时不能转动的锁芯或闭锁时能转动小于或大于360度角的可空转锁芯,所述的弹子孔设置有与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钥匙体接触的曲线形或非曲线形的弹子,所述弹子有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所述隐藏弹子与所述钥匙体上突起的凸台接触的一端不在钥匙孔里,而凹入所述的弹子孔内或与该弹子孔的孔口平齐,而隐藏于所述的弹子孔中,所述的非隐藏弹子与所述钥匙体上的非凸台部位接触的一端在所述的钥匙孔中,所述的非凸台部位是凹入钥匙体的弹子槽或驼形槽或外铣齿槽,所述凸台是在钥匙体表面上突起的条杆或弧形台,其特征是:还包括有①锁体(1)或弹子孔(10)上有与所述钥匙体(46)接触的驱动凹槽(91、109、114),或②锁体(1)或锁芯(72)上有与所述钥匙体(46)接触的、可移动的驱动弹珠(33)或驱动板(61)与驱动弹簧(34或2)、锁体或锁芯顺序接触;所述锁体(1)上的驱动凹槽(91、109)是从锁体的内孔表面凹入锁体内而形成凹槽口大、凹槽底小的V形驱动凹槽或弧形驱动凹槽,即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与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一端连接,该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另一端分开后与锁体的内孔表面连接而形成凹槽口的宽度大于凹槽底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驱动特征是:所述驱动凹槽(91)从锁体(1)的内孔表面凹入锁体,所述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与可空转锁芯(72)上钥匙孔(90)是相对设置,所述钥匙孔(90)是从可空转锁芯(72)上的外表面凹入构成有开口的钥匙孔,即由钥匙孔上的开口与锁体的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相对设置,所述设有凸台的钥匙体才能从所述的驱动凹槽和钥匙孔进入锁内,所述钥匙孔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弹子孔(10或11)相连通,在弹子孔中有所述的隐藏弹子(19)或非隐藏弹子(23或68)与弹簧(20或24)、可空转锁芯顺序接触,在该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上设有凹槽(12或111);解锁时,在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过程中,由驱动凹槽上的一个驱动凹槽边(96)与所述钥匙体滑动接触,来将钥匙体从锁体上的驱动凹槽移动到所述的钥匙孔中,使钥匙体上所述凸台(41或42)进入所述弹子孔(10或11)中,将所述的隐藏弹子(19)、非隐藏弹子(23或68)进入所述弹子孔内,而进行解锁;使所述的各弹子上的各凹槽都处于同一条直线的解锁状态时,由所述弹子上的凹槽允许设有凹槽的圆条形控制杆(108)移动或由所述弹子上的凹槽与非圆形控制板(93)接触来实现锁的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驱动凹槽(91)从锁体(1)的内孔表面凹入锁体,所述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是相对设置,该钥匙孔是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凹入而形成有开口的钥匙孔(90),即由钥匙孔的开口与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相对设置,所述钥匙孔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弹子孔(10或29)相连通,在弹子孔中放置有所述的隐藏弹子(19)或非隐藏弹子(68),可空转锁芯上的所述弹子孔(10或29)与锁体上放置外弹子(105)的外弹子孔(106)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成错位设置;解锁时,由所述钥匙体(46)经该钥匙孔和驱动凹槽插入锁内,在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的过程中,由驱动凹槽上的一个驱动凹槽边(95或96)与所的钥匙体滑动接触而驱动该钥匙体从锁体的驱动凹槽进入到所述钥匙孔(90)中,使钥匙体上所述的各凸台(42)进入所述弹子孔内,将隐藏弹子在所述弹子孔中移动,钥匙才能继续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实现开锁;所述弹子孔上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相连通的一端的孔口形状包括设置有缺口(113)或没有缺口,有缺(113)的弹子孔(10)可防止非配套钥匙开锁时不报废锁,没有缺口的弹子孔(11)可杜绝非配套钥匙开锁,通过锁的自杀来报废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驱动凹槽(91)是从锁体(1)的内孔表面凹入锁体,所述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90)不相对设置,所述钥匙孔(90)是从可空转锁芯(72)的外表面凹入而形成有开口的钥匙孔,在可空转锁芯的弹子孔(29)中放置有带凹槽(111)的非隐藏弹子(23),该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与该弹子孔中的弹簧(24)接触,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经钥匙孔(90)上的开口与锁体(1)的内孔表面接触;解锁时,在配套钥匙插入所述的钥匙孔(90)与各非隐藏弹子(23)接触后,再经钥匙带动可空转锁芯在转动的过程中,由与各非隐藏弹子接触的各弹簧(24)的弹力使所述钥匙体(46)的一部分区域或整个钥匙体(46)从钥匙孔进入驱动凹槽中,并使与钥匙体(46)上所述的非凸台部位接触的各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从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90)进入到锁体上的驱动凹槽(91)中,在各非隐藏弹子上的各凹槽(111)处于同一条直线后,使设有凹槽的圆条形控制杆(108)或非圆条的控制板(93)得以移动而去完成锁的开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驱动凹槽(91)是从锁体内孔表面凹入锁体内,在锁体(1)内孔中放置有可空转锁芯(72),在可空转锁芯的弹子孔中放置有所述的非隐藏弹子或隐藏弹子,所述弹子孔与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相通,所述弹子孔的另一端在闭锁状态下,与锁体上的外弹子孔(106)不是相对设置,在该外弹子孔中有外弹子(105)与弹簧(107)接触,该外弹子孔(106)与所述的驱动凹槽(91)是相邻设置;解锁时,在用开锁钥匙插入钥匙孔带动可空转锁芯转动时,各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与所述的驱动凹槽(91)上的一个驱动凹槽边(95或96)滑动接触而自动移动到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平齐,使各隐藏弹子的另一端与钥匙体上凸台接触,各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进入钥匙孔与钥匙体上所述的非凸台部位接触,在钥匙的继续转动下完成锁的开启;所述弹子孔的一端孔口形状包括有设置了缺口(113)的孔口或没有缺口的孔口,所述弹子孔(10)上有缺口的孔口端在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位置,该弹子孔上的缺口(113)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锁体上设有所述的两个驱动凹槽(第一驱动凹槽和第二驱动凹槽),所述第一驱动凹槽(91)与第二驱动凹槽(109)从锁体内孔的外表面凹入,而在锁体上是相对设置,在锁体的内孔中放置有可空转锁芯(72),在可空转锁芯上有与钥匙孔(90)相连通的弹子孔(10或11或29),弹子孔的另一端与锁体上与第二驱动凹槽(109)相对设置,在该弹子孔中的放置有所述的隐藏弹子(21)或非隐藏弹子(68),所述钥匙孔是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凹入而构成有开口的钥匙孔,所述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90)与锁体上的第一驱动凹槽(91)上的凹槽底相对设置,放置在该弹子孔的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的一端可从该弹子孔伸出而进入第二驱动凹槽(109)中,在所述第二驱动凹槽相邻的锁体上有外弹子孔(106),在外弹子孔中有外弹子(105)与弹簧(107)、锁体顺序接触,该外弹子的另一端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接触;解锁时,钥匙上的所述钥匙体和凸台插入第一驱动凹槽(91)和钥匙孔(90)中,然后经钥匙使可空转锁芯转动,由第一驱动凹槽上的一个驱动凹槽边(95或96)与所述钥匙体(46)滑动接触,使该钥匙体进入钥匙孔(90),使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进入弹子孔,从所述弹子孔的一端伸出的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与第二驱动凹槽(109)上的一个驱动凹槽边(95或96)滑动接触到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平齐,而使可空转锁芯得以再转动而完成锁的开启;所述弹子孔的形状包括有缺口(113)或没有设缺口的弹子孔,所述缺口(113)在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位置的弹子孔上,所述缺口(113)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相连通,没有缺口的弹子孔,对该锁实施自杀锁定,使锁不能开启,设有缺口(113)的弹子孔能防止锁自杀,又阻碍了技术开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锁体(1)上设有所述的两个驱动凹槽(第一驱动凹槽和第二驱动凹槽),所述第一驱动凹槽(91)与第二驱动凹槽(109)从锁体内孔表面凹入,而在锁体上不是相对设置,在锁体内孔中有可空转锁芯(72),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90)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凹入,而构成有开口的钥匙孔,该钥匙孔与第一驱动凹槽(91)不相对设置,所述两个驱动凹槽上的凹槽底大于所述钥匙孔的孔径,所述钥匙孔与可空转锁芯上的弹子孔(29)连通,该弹子孔的另一端与可空转锁芯表面连通,在弹子孔中有与所述钥匙体接触的非隐藏弹子(68),该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可从所述弹子孔伸出进入第二驱动凹槽(109)中,在与第二个驱动凹槽(109)相邻的锁体上有外弹子孔(106),该外弹子孔中放置有外弹子(105)与弹簧(107)、锁体顺序接触,该外弹子的另一端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接触;解锁时,所述钥匙体(46)插入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90)中与各非隐藏弹子(68)接触,而驱动所述各非隐藏弹子的另一端滑动接触,使非隐藏弹子移动,来驱动所述钥匙体及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从所述钥匙孔进入第一驱动凹槽的凹槽底,使各所述非隐藏弹子的一端与可空转锁芯外表面平齐,使锁芯转动完成开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驱动弹珠(33)或驱动板(61)与进入所述钥匙孔(32、80)中的所述钥匙体(46)接触,使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41、42、44、115、116、121、122)进入所述弹子孔,带动所述的隐藏弹子、非隐藏弹子移动来实现解锁;所述的驱动板(61)的形状包括有设置有所述驱动凹槽(91)的驱动板或没有驱动凹槽的条形驱动板,所述驱动弹珠或驱动板放放置的位置主要有以下情况,①放置在无锁芯锁的锁体(1)上,或②放置在锁芯上,或③放置在可转动的锁芯上,④放置在锁体上而与所述的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是不相对设置,或⑤放置在锁体上而与可空转锁芯上的钥匙孔是相对设置,所述设有驱动凹槽的驱动板是将所述的驱动凹槽(91)凹入驱动板,由驱动凹槽上的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一端分开后与驱动板的表面连接,而两个驱动凹槽边(95和96)的另一端与凹入驱动板的凹槽底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驱动凹槽(114)在所述弹子孔与所述钥匙孔相连通的弹子孔(10)的孔口上,该驱动凹槽包括V形驱动凹槽或弧型驱动凹槽,所述驱动凹槽的凹槽口大于所述弹子孔的孔径,所述驱动凹槽在该弹子孔上所构成的开口空间小于所述弹子孔的孔径,但大于钥匙体(46)上的扇形凸台(115、116)或圆环形凸台(121、122)的厚度,而进入该弹子孔内,在所述驱动弹珠或驱动板与所述钥匙体(46)的压力接触下,经所述钥匙体转动,来使所述钥匙体上的扇形凸台(115、116)或圆环形的凸台(121、122)经该弹子孔上的所述驱动凹槽(114)进入该弹子孔内与设置在弹子孔内的所述隐藏弹子(19、21、8)接触,使所述隐藏弹子在弹子孔内移动,或使非隐藏弹子进入所述的弹子孔内来实现解锁,所述与有驱动凹槽(114)的弹子孔相连的所述钥匙孔放置的位置主要有以下情况,①钥匙孔放置在锁芯上,或②在锁芯上钥匙孔从锁芯的外表面凹入锁芯内构成有开口的钥匙孔,或③在可空转锁芯上钥匙孔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凹入,而形成有开口的钥匙孔,或④钥匙孔放置在锁体(1)上;该所述钥匙孔的形状主要有圆形的钥匙孔或非圆形的钥匙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钥匙体(46)上有所述凸台(41、42、115、121)的钥匙形状主要有以下情况,①一种钥匙体是可以S形变化的曲线形钥匙,或②一种钥匙体是弧形状的曲线形钥匙,或③一种是由非曲线的钥匙体(46)与弯曲连接杆(57)、钥匙手柄(47)顺序连接的钥匙,或④一种由曲线形或弧形的钥匙体与弯曲连接杆(57)、钥匙手柄(47)顺序连接的钥匙,或⑤一种是非曲线形钥匙体(46)与钥匙柄(47)连接的钥匙,或⑥一种钥匙体是圆环形的钥匙;由所述钥匙体上的所述凸台与所述的隐藏弹子接触,所述凸台在钥匙体表面(51)突起,所述凸台的形状主要有以下情况,①一种凸台是圆球形的一部分球体,或②一种凸台是圆锥形,或③一种凸台是扁平的弧形凸台,或④一种凸台的端头倒了角,或⑤一种凸台是垂直钥匙体表面的条杆,或⑥一种凸台是围绕钥匙体表面突起的圆环形凸台(121、122),或⑦一种凸台是围绕钥匙的部分表面突起的扇形凸台(115、116)。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钥匙体(46)上有所述凸台的钥匙功能或结构主要有以下情况,①一种钥匙有与锁上同一组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接触的A匙面和B匙面,所述A匙面和B匙面上的所述凸台的形状或结构相同,但排列的顺序相反,即钥匙上A匙面只能从锁上的插入口(75)进入钥匙孔(32)与所述弹子接触才能开启锁,钥匙上的B匙面只能从锁上的插入口(31)进入同一钥匙孔(32)与所述的同一组弹子接触才能开启锁,或②一种钥匙有开锁援权功能的A钥匙、B钥匙、C钥匙组合构成,所述A钥匙、B钥匙、C钥匙的主要差异是钥匙体的长度或外径大小或所述凸台数量多少或钥匙体上与锁上同一所述弹子接触的所述凸台的高度是按A钥匙小于B钥匙,B钥匙又小于C钥匙的方式设置,开锁功能的设置是首先用A钥匙解锁,在需淘汰A钥匙的开锁功能时,用B钥匙解锁,在需淘汰B钥匙开锁功能时,用C钥匙解锁,或③一种钥匙有与锁上同一组弹子分别接触的C匙面和D匙面上的所述凸台形状或数量是不完全相同的,即C匙面和D匙面上有至少一个凸台(41或54)与同一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分别接触,即所述C匙面上的所述凸台与所述的一组弹子接触而实现锁的第一次解锁,使锁进入待解锁状态,然后用所述钥匙的D匙面,在C匙面和D匙面上的所述凸台也与所述同一组弹子接触来实现第二解锁后,锁才能开启,或④一种钥匙体上有与所述隐藏弹子或非隐藏弹子接触的所述凸台,以及与非隐藏弹子接触的所述非凸台部位的钥匙。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其特征是:所述的锁体(1)上有锁盖(63),该锁盖(63)上有非圆形钥匙插入口(100),该钥匙插入口允许钥匙上的钥匙体(46)及弯曲连接杆(57)从钥匙插入口进入锁内,所述钥匙插入口(100)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90)或与可空转锁芯(72)上的钥匙孔(90)和锁体(1)的所述驱动凹槽(91)上的凹槽底相通,来将锁体(1)上的所述驱动凹槽(91)或所述驱动凹槽(91)上的所述的驱动凹槽边(95和96)被锁盖遮档而隐藏于锁内,所述驱动凹槽(91)从锁体内孔表面凹入而形成凹槽口大,凹槽底小,所述钥匙孔(90)是从可空转锁芯的外表面凹入而形成有开口的钥匙孔。
CN201210158323.4A 2012-04-05 2012-05-12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79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58323.4A CN102677995B (zh) 2012-04-05 2012-05-12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5188 2012-04-05
CN201210105188.7 2012-04-05
CN201210158323.4A CN102677995B (zh) 2012-04-05 2012-05-12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7995A true CN102677995A (zh) 2012-09-19
CN102677995B CN102677995B (zh) 2014-08-20

Family

ID=46810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5832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7995B (zh) 2012-04-05 2012-05-12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7799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3649A (zh) * 2014-08-08 2014-11-19 余义伦 一种好锁
CN105370101A (zh) * 2015-12-27 2016-03-02 张卫 曲杆式钥匙
CN105401794A (zh) * 2015-12-27 2016-03-16 张卫 曲孔式安防锁头
CN108533086A (zh) * 2018-04-24 2018-09-14 浙江大丰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逃生门锁体的隐藏式解锁机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80639Y (zh) * 1999-07-21 2000-05-31 汲海波 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
CN2431353Y (zh) * 2000-07-26 2001-05-23 薛万军 一种防盗锁锁头
EP1300533A1 (fr) * 2001-05-07 2003-04-09 Etablissements Cavers Cadenas comportant un demi-barillet de type européen
JP2004068369A (ja) * 2002-08-05 2004-03-04 Hinaka Seisakusho:Kk 南京錠
CN1827988A (zh) * 2005-09-30 2006-09-06 余义伦 一种防破坏和技术开启锁
CN101871278A (zh) * 2010-06-17 2010-10-27 余义伦 一种高安全锁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80639Y (zh) * 1999-07-21 2000-05-31 汲海波 一种具有自毁功能的双重开启式弹子锁
CN2431353Y (zh) * 2000-07-26 2001-05-23 薛万军 一种防盗锁锁头
EP1300533A1 (fr) * 2001-05-07 2003-04-09 Etablissements Cavers Cadenas comportant un demi-barillet de type européen
JP2004068369A (ja) * 2002-08-05 2004-03-04 Hinaka Seisakusho:Kk 南京錠
CN1827988A (zh) * 2005-09-30 2006-09-06 余义伦 一种防破坏和技术开启锁
CN101871278A (zh) * 2010-06-17 2010-10-27 余义伦 一种高安全锁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3649A (zh) * 2014-08-08 2014-11-19 余义伦 一种好锁
CN105370101A (zh) * 2015-12-27 2016-03-02 张卫 曲杆式钥匙
CN105401794A (zh) * 2015-12-27 2016-03-16 张卫 曲孔式安防锁头
CN108533086A (zh) * 2018-04-24 2018-09-14 浙江大丰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逃生门锁体的隐藏式解锁机构
CN108533086B (zh) * 2018-04-24 2024-04-26 浙江大丰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逃生门锁体的隐藏式解锁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7995B (zh) 2014-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7995A (zh)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CN101012713A (zh) 防盗锁及其钥匙
CN1844625B (zh) 一种防破坏和技术开启锁头
CN101871278B (zh) 一种高安全锁
CN106223726A (zh) 一种安全锁
CN103938935A (zh) 一种高安全锁
CN102979372A (zh) 一种锁头及钥匙
CN1920227B (zh) 防技术和破坏开启的工程锁头
CN201059099Y (zh) 空转防盗锁头
CN101806175B (zh) 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
CN201747138U (zh) 一种高安全锁
CN202673218U (zh) 密室孔控空转防盗锁及钥匙
CN104153649A (zh) 一种好锁
CN105927040A (zh) 一种完美锁
CN2473285Y (zh) 双匙锁芯
CN104088529A (zh) 一种给力锁
CN201924672U (zh) 一种锁芯固定不旋转的锁头
CN103590663B (zh) 一种防盗钥匙及其专用防盗锁芯
CN201627411U (zh) 防盗锁
CN104775678A (zh) 一种无锁芯的好锁
CN206409051U (zh) 混合式锁具
CN205788230U (zh) 发卡机的安全卡箱和发卡机
CN2393959Y (zh) 一种边柱外压式弹子锁及钥匙
CN2839481Y (zh) 一种防破坏和技术开启锁
CN101566035A (zh) 防盗门锁的安装使用与开启方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