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632774U - 一种建筑施工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施工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632774U CN222632774U CN202421309940.4U CN202421309940U CN222632774U CN 222632774 U CN222632774 U CN 222632774U CN 202421309940 U CN202421309940 U CN 202421309940U CN 222632774 U CN222632774 U CN 2226327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upport
- shaft
- unit
- cla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支架,包括支架、移动单元、调节单元、承载板和固定单元,通过支架来进行主要的支撑,通过移动单元便于使支架进行移动,通过调节单元来调节承载板的高度,通过固定单元将调节单元的高度进行固定,从而固定住承载板的高度,通过限位盖能够防止调节单元过度升高,从而离开支架,通过螺纹轴能够在移动耳的螺纹孔内进行升降,进而改变万向轮的高度,使其能够接触或离开地面,通过拧环便于拧动螺纹轴,通过限位块能够防止螺纹轴从移动耳的螺纹孔内脱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支架。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是人们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按照特定的设计蓝图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进行的为建造各式各样的建筑产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它包括从施工准备、破土动工到工程竣工验收的全部生产过程。
在建筑行业施工时,由于建筑工人自身身高有限,对建筑内部许多建筑工人够不到的场所进行施工时都需要用到建筑施工支架。
目前的施工支架是通过钢管、螺栓和承载台组合而成,在施工支架使用前需要进行组装,十分的麻烦,而一体式支架则储存占用面积较大,同时其承载台部分为固定安装,不能够根据需要调节高度,故需要一种建筑施工支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支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支架、移动单元、调节单元、承载板和固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U形体状结构,所述支架有两个,两个支架左右对称分布,所述支架的下端外侧面前后两部处均设置有移动耳,所述移动耳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支架的内侧面上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支架的上端处设置有限位盖;所述移动单元设置在移动耳上;所述调节单元设置在支架上;所述承载板的左右两端设置在承载板上;所述固定单元设置在调节单元上,且与第一定位孔相配合,通过支架来进行主要的支撑,通过移动单元便于使支架进行移动,通过调节单元来调节承载板的高度,通过固定单元将调节单元的高度进行固定,从而固定住承载板的高度,通过限位盖能够防止调节单元过度升高,从而离开支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架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移动单元包含螺纹轴、限位块、拧环和万向轮,所述螺纹轴螺纹安装在移动耳的螺纹孔内,所述限位块设置在螺纹轴的上端上,且卡在移动耳上方,所述拧环设置在限位块的上端,所述万向轮设置在螺纹轴的下端处,通过螺纹轴能够在移动耳的螺纹孔内进行升降,进而改变万向轮的高度,使其能够接触或离开地面,通过拧环便于拧动螺纹轴,通过限位块能够防止螺纹轴从移动耳的螺纹孔内脱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架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调节单元包含柱体、滑动孔、第二定位孔、转动槽和转动轴,所述滑动孔开设在柱体的前后两端上表面处,且滑动孔滑动套接在支架上,所述第二定位孔开设在柱体的内侧面前后两端处,所述第二定位孔可与第一定位孔相连通,所述转动槽开设在柱体的上表面上,所述转动轴从前至后固定安装在转动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架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承载板包含第一板、第二板、连接轴和卡板,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外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转动轴上,且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向下转动空间被转动槽进行限制,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内端被连接轴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上表面上分别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板分别设置在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上表面内端上,所述卡板可卡在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卡槽内,通过第一板和第二板来承载施工人员,通过连接轴使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连接部进行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翻折收纳,通过卡板能够使第一板和第二板展开平直时相互卡接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架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单元包含安装筒、活动轴、推动板、固定块、弹簧和拉环,所述安装筒的外端固定安装在柱体上,且将第二定位孔进行包裹,所述活动轴活动设置于安装筒内,所述活动轴的外端活动伸出于安装筒的外端处,且固定安装有拉环,所述推动板固定安装在活动轴的内端处,且滑动安装在安装筒内,且被柱体卡住,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为斜面状,所述固定块固定安装在推动板的外侧面上,且固定块可穿过第二定位孔伸入第一定位孔内,所述弹簧套接在活动轴上,且位于安装筒内部推动板的外侧,通过固定块穿过第二定位孔伸入第一定位孔内,能够将调节单元的高度进行固定,通过安装筒和推动板来限制固定块的活动方向,通过弹簧能够推动固定块进入第一定位孔内,同时弹簧能够配合固定块的上斜面进行收缩,从而使调节单元上升,通过活动轴和拉环能够将固定块从第一定位孔内拉出,从而便于调节单元下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架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筒的内部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卡块,所述推动板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可穿过卡块,通过拧动推动板卡在卡块上,能够将固定块固定离开第一定位孔内,便于将调节单元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架来进行主要的支撑,通过移动单元便于使支架进行移动,通过调节单元来调节承载板的高度,通过固定单元将调节单元的高度进行固定,从而固定住承载板的高度,通过限位盖能够防止调节单元过度升高,从而离开支架,通过螺纹轴能够在移动耳的螺纹孔内进行升降,进而改变万向轮的高度,使其能够接触或离开地面,通过拧环便于拧动螺纹轴,通过限位块能够防止螺纹轴从移动耳的螺纹孔内脱离,通过第一板和第二板来承载施工人员,通过连接轴使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连接部进行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翻折收纳,通过卡板能够使第一板和第二板展开平直时相互卡接支撑,通过固定块穿过第二定位孔伸入第一定位孔内,能够将调节单元的高度进行固定,通过安装筒和推动板来限制固定块的活动方向,通过弹簧能够推动固定块进入第一定位孔内,同时弹簧能够配合固定块的上斜面进行收缩,从而使调节单元上升,通过活动轴和拉环能够将固定块从第一定位孔内拉出,从而便于调节单元下降,通过拧动推动板卡在卡块上,能够将固定块固定离开第一定位孔内,便于将调节单元下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单元剖视图。
图中:1-支架、101-移动耳、102-第一定位孔、103-限位盖、2-移动单元、21-螺纹轴、22-限位块、23-拧环、24-万向轮、3-调节单元、31-柱体、32-滑动孔、33-第二定位孔、34-转动槽、35-转动轴、4-承载板、41-第一板、42-第二板、43-连接轴、44-卡板、5-固定单元、51-安装筒、52-活动轴、53-推动板、54-固定块、55-弹簧、56-拉环、501-卡槽、502-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支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支架1、移动单元2、调节单元3、承载板4和固定单元5,其特征在于,支架1为U形体状结构,支架1有两个,两个支架1左右对称分布,支架1的下端外侧面前后两部处均设置有移动耳101,移动耳101上开设有螺纹孔,支架1的内侧面上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02,支架1的上端处设置有限位盖103;移动单元2设置在移动耳101上,移动单元2包含螺纹轴21、限位块22、拧环23和万向轮24,螺纹轴21螺纹安装在移动耳101的螺纹孔内,限位块22设置在螺纹轴21的上端上,且卡在移动耳101上方,拧环23设置在限位块22的上端,万向轮24设置在螺纹轴21的下端处,通过螺纹轴21能够在移动耳101的螺纹孔内进行升降,进而改变万向轮24的高度,使其能够接触或离开地面,通过拧环23便于拧动螺纹轴21,通过限位块22能够防止螺纹轴21从移动耳101的螺纹孔内脱离;调节单元3设置在支架1上,调节单元3包含柱体31、滑动孔32、第二定位孔33、转动槽34和转动轴35,滑动孔32开设在柱体31的前后两端上表面处,且滑动孔32滑动套接在支架1上,第二定位孔33开设在柱体31的内侧面前后两端处,第二定位孔33可与第一定位孔102相连通,转动槽34开设在柱体31的上表面上,转动轴35从前至后固定安装在转动槽34内;承载板4的左右两端设置在承载板4上,承载板4包含第一板41、第二板42、连接轴43和卡板44,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外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转动轴35上,且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向下转动空间被转动槽34进行限制,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内端被连接轴4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上表面上分别开设有卡槽,卡板44分别设置在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上表面内端上,卡板44可卡在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卡槽内,通过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来承载施工人员,通过连接轴43使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连接部进行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翻折收纳,通过卡板44能够使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展开平直时相互卡接支撑;固定单元5设置在调节单元3上,且与第一定位孔102相配合,固定单元5包含安装筒51、活动轴52、推动板53、固定块54、弹簧55和拉环56,安装筒51的外端固定安装在柱体31上,且将第二定位孔33进行包裹,活动轴52活动设置于安装筒51内,活动轴52的外端活动伸出于安装筒51的外端处,且固定安装有拉环56,推动板53固定安装在活动轴52的内端处,且滑动安装在安装筒51内,且被柱体31卡住,固定块54的上表面为斜面状,固定块54固定安装在推动板53的外侧面上,且固定块54可穿过第二定位孔33伸入第一定位孔102内,弹簧55套接在活动轴52上,且位于安装筒51内部推动板53的外侧,通过固定块54穿过第二定位孔33伸入第一定位孔102内,能够将调节单元3的高度进行固定,通过安装筒51和推动板53来限制固定块54的活动方向,通过弹簧55能够推动固定块54进入第一定位孔102内,同时弹簧55能够配合固定块54的上斜面进行收缩,从而使调节单元4上升,通过活动轴52和拉环56能够将固定块54从第一定位孔102内拉出,从而便于调节单元4下降,安装筒51的内部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卡块502,推动板53上开设有卡槽501,卡槽501可穿过卡块502,通过拧动推动板53卡在卡块502上,能够将固定块54固定离开第一定位孔102内,便于将调节单元4下降,通过支架1来进行主要的支撑,通过移动单元2便于使支架1进行移动,通过调节单元3来调节承载板4的高度,通过固定单元5将调节单元3的高度进行固定,从而固定住承载板4的高度,通过限位盖103能够防止调节单元3过度升高,从而离开支架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抓住拧环23进行拧动,使万向轮24下降,与地面相接触,推动本施工支架到达施工位置,抓住两个柱体31,固定块54被弹簧55推动进入最下方的第一定位孔102内,需要继续提高高度时,继续向上推动,固定块54的上斜面被第一定位孔102的上部推动收缩,进入安装筒51内,弹簧55推动固定块54使其进入下一个第一定位孔102内,直到调节单元3到达合适的高度,停止推动,随后抓住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向下拉动,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外端分别在两个转动轴35上进行转动,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内端在连接轴43上进行转动,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平直后被转动槽34卡住,防止其向下转动,卡板44将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进行相互卡接,提高其结构强度,两个支架1被承载板4推动展开,推动支架1到达合适位置后拧动拧环23,万向轮24上升,支架1底端接触到地面进行支撑,随后进行使用,使用完成需要进行收纳时,将万向轮24与地面相接触,顶起支架1,抓住拉环56进行拉动,卡槽501经过卡块502后,固定块54收入安装筒51内,拧动拉环56使推动板53被卡块502卡住,固定块54始终被收入安装筒51内,将调节单元3下推至支架1的最下方,抓住活动轴52向上推动,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翻折,两个支架1靠近,进行收纳。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路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的惯用手段,可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技术启示,属于广泛使用的现有技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部件为现有技术。
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6)
1.一种建筑施工支架,包括支架(1)、移动单元(2)、调节单元(3)、承载板(4)和固定单元(5),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为U形体状结构,所述支架(1)有两个,两个支架(1)左右对称分布,所述支架(1)的下端外侧面前后两部处均设置有移动耳(101),所述移动耳(101)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支架(1)的内侧面上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02),所述支架(1)的上端处设置有限位盖(103);所述移动单元(2)设置在移动耳(101)
上;所述调节单元(3)设置在支架(1)上;所述承载板(4)的左右两端设置在承载板(4)上;所述固定单元(5)设置在调节单元(3)上,且与第一定位孔(102)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单元(2)包含螺纹轴(21)、限位块(22)、拧环(23)和万向轮(24),所述螺纹轴(21)螺纹安装在移动耳(101)的螺纹孔内,所述限位块(22)设置在螺纹轴(21)的上端上,且卡在移动耳(101)上方,所述拧环(23)设置在限位块(22)的上端,所述万向轮(24)设置在螺纹轴(21)的下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单元(3)包含柱体(31)、滑动孔(32)、第二定位孔(33)、转动槽(34)和转动轴(35),所述滑动孔(32)开设在柱体(31)的前后两端上表面处,且滑动孔(32)滑动套接在支架(1)上,所述第二定位孔(33)开设在柱体(31)的内侧面前后两端处,所述第二定位孔(33)可与第一定位孔(102)相连通,所述转动槽(34)开设在柱体(31)的上表面上,所述转动轴(35)从前至后固定安装在转动槽(34)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4)包含第一板(41)、第二板(42)、连接轴(43)和卡板(44),所述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外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转动轴(35)上,且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向下转动空间被转动槽(34)进行限制,所述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内端被连接轴(43)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上表面上分别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板(44)分别设置在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上表面内端上,所述卡板(44)可卡在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卡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5)包含安装筒(51)、活动轴(52)、推动板(53)、固定块(54)、弹簧(55)和拉环(56),所述安装筒(51)的外端固定安装在柱体(31)上,且将第二定位孔(33)进行包裹,所述活动轴(52)活动设置于安装筒(51)内,所述活动轴(52)的外端活动伸出于安装筒(51)的外端处,且固定安装有拉环(56),所述推动板(53)固定安装在活动轴(52)的内端处,且滑动安装在安装筒(51)内,且被柱体(31)卡住,所述固定块(54)的上表面为斜面状,所述固定块(54)固定安装在推动板(53)的外侧面上,且固定块(54)可穿过第二定位孔(33)伸入第一定位孔(102)内,所述弹簧(55)套接在活动轴(52)上,且位于安装筒(51)内部推动板(53)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筒(51)的内部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卡块(502),所述推动板(53)上开设有卡槽(501),所述卡槽(501)可穿过卡块(50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309940.4U CN222632774U (zh) | 2024-06-11 | 2024-06-11 | 一种建筑施工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1309940.4U CN222632774U (zh) | 2024-06-11 | 2024-06-11 | 一种建筑施工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632774U true CN222632774U (zh) | 2025-03-18 |
Family
ID=94929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309940.4U Active CN222632774U (zh) | 2024-06-11 | 2024-06-11 | 一种建筑施工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632774U (zh) |
-
2024
- 2024-06-11 CN CN202421309940.4U patent/CN22263277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2632774U (zh) | 一种建筑施工支架 | |
CN211647206U (zh) |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移动操作架 | |
CN219409120U (zh) | 一种卷芯更换装置 | |
CN212475957U (zh) | 一种垂直顶升机构 | |
CN213888515U (zh) | 一种机械齿轮加工固定装置 | |
CN116409669A (zh) | 一种电缆线盘放线架 | |
CN220976063U (zh) | 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放线架 | |
CN221537725U (zh) | 一种桥墩模具加工钢结构板材折弯设备 | |
CN219026507U (zh) | 一种用于电动葫芦的焊接定位工装 | |
CN112157142A (zh) | 一种矫直机 | |
CN220376215U (zh) | 一种电动葫芦吊装装置 | |
CN220351335U (zh) | 一种便捷式盘电缆工具 | |
CN209970599U (zh) | 一种汽车车桥的装配台 | |
CN219061557U (zh) | 一种用于采油井架的立放装置 | |
CN218657639U (zh) | 一种用于金属制品的组装设备 | |
CN220007642U (zh) | 一种大型天线罩滑移式拆卸机构 | |
CN219665563U (zh) | 一种移动式箱梁焊接压紧工装 | |
CN222792035U (zh) | 一种辊轴放置架 | |
CN220979418U (zh) | 可移动式钻台排管机器人用升降台 | |
CN217346687U (zh) | 一种用于客车顶盖蒙皮的液压涨拉机 | |
CN222469615U (zh) | 一种建筑钢管调节装置 | |
CN216965940U (zh) | 一种高效率数控系统折弯机 | |
CN219078966U (zh) | 一种显示屏自动上料用置料装置 | |
CN222120906U (zh) | 一种圆管式支撑胎架 | |
CN218620152U (zh) | 自动冲压生产线物料升降平台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