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519827U - 一种导线拉直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线拉直工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519827U CN222519827U CN202420406168.1U CN202420406168U CN222519827U CN 222519827 U CN222519827 U CN 222519827U CN 202420406168 U CN202420406168 U CN 202420406168U CN 222519827 U CN222519827 U CN 2225198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movable
- straightening
- wire
- bottom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2—Recycling of waste of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Landscapes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导线拉直工装,包括底板,底板的一端设有放置机构,导线卷通过放置机构固定在底板的一端,底板上设置有拉直机构,底板上安装有竖向气缸,竖向气缸的上端设有顶杆,顶杆的上端开设有缺口,缺口内穿有下顶板,下顶板的上端设有上板,上板通过一对竖杆安装于底板上。通过顶杆和下顶板,能对导线进行限位,此外还能对导线进行夹持,并且还可以在下顶板上设置切断气缸,并且在切断气缸的下端设置切刀,当拉直完成后对导线进行切断操作。本实用新型方便进行导线的拉直操作,提高了拉直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线拉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线拉直工装。
背景技术
电控柜内的导线用于电气配件之间的电导通连接。其中,为了方便进行导线之间的连接操作,通常需要进行导线的拉直操作。在拉直时,现有的是操作人员将导线的一端夹持在桌钳上,而后通过老虎钳对导线的另外一端进行夹持,并通过紧绷拉直的方式最终使导线绷直,而后操作人员需要将两端剪掉,并露出导线内的铜线。而这种拉直方式其效率较低,并且操作繁琐,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导线被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线拉直工装,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方便导线的拉直操作,以提高导线拉直的效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
一种导线拉直工装,包括底板,底板的一端设有放置机构,导线卷通过放置机构固定在底板的一端。
底板上开设有一对活动孔,底板的一端安装有拉直气缸,拉直气缸的活动端设有活动板,活动板上设有一对活动穿杆,活动穿杆穿于活动孔内,且活动穿杆的上端设有拉直背板,拉直背板上开设有矩形孔,拉直背板的下端安装有凹形架,凹形架的外侧端安装有夹持气缸,夹持气缸的活动端设有凹形拉板,凹形拉板的竖直段上开设有孔眼,凹形拉板的水平段穿于拉直背板上,凹形拉板的另一端设有拉动矩形框,拉动矩形框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压杆,矩形孔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活动座,活动座之间设有外顶弹簧,活动座上设有夹持爪,夹持爪的外壁为斜面,压杆的外周与斜面相切。当在进行拉直操作时,夹持爪在拉直气缸的带动下运动至活动孔的端部,而后通过夹持气缸拉动拉动矩形框进行运动,而在拉动矩形框进行运动时,将通过压杆作用于夹持爪的斜面,进而使得夹持爪对导线的端部进行夹持,夹持后通过拉直气缸拉动导线进行运动,并且当导线伸长至一定长度后,通过一个夹持机构对导线的内侧端进行定位,定位完成后,再次通过拉直气缸对导线进行拉直,拉直完成后,剪掉导线的拉直段,而后再次进行导线的拉直操作。
进一步地,放置机构包括安装于底板上的侧板,侧板上转动设有转轴,转轴的另一端设有内盘,内盘上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多对导向孔,每对导向孔的外侧端安装于端板,端板上设有多个弹簧,每对弹簧的内侧端设有内推板,每个内推板的内侧端设有一对内穿杆,内穿杆穿于导向孔内,每对内穿杆的内侧端设有内顶弧板,内顶弧板的内壁外侧端成型有圆锥弧面,内盘上设有连接丝杆,连接丝杆上设有外推锥件,外推锥件的内侧端为小端,外推锥件的外周作用于圆锥弧面,以使内顶弧板的外壁作用与线缆卷的内侧。当在进行导线卷的固定时,操作人员将导线卷套设在内顶弧板上,而后通过向内移动外推锥件的方式,以使内顶弧板张开并对导线卷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内顶弧板的外壁为弧形结构,这种结构设计能避免对导线造成损伤。
进一步地,内顶弧板的内侧端设有挡板,挡板对导线卷的一端起着限位的效果。
进一步地,外推锥件的外侧端设有L型杆,以便于进行外推锥件的转动操作。
进一步地,底板上安装有竖向气缸,竖向气缸的上端设有顶杆,顶杆的上端开设有缺口,缺口内穿有下顶板,下顶板的上端设有上板,上板通过一对竖杆安装于底板上。通过顶杆和下顶板,能对导线进行限位,此外还能对导线进行夹持,并且还可以在下顶板上设置切断气缸,并且在切断气缸的下端设置切刀,当拉直完成后对导线进行切断操作。
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方便进行导线的拉直操作,提高了拉直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其中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2示出了A处放大图。
图3示出了B处放大图。
图4示出了放置机构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5示出了放置机构的立体结构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一种导线拉直工装,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一端设有放置机构。底板1上开设有一对活动孔10,底板1的一端安装有拉直气缸5,拉直气缸5的活动端设有活动板,活动板上设有一对活动穿杆,活动穿杆穿于活动孔10内,且活动穿杆的上端设有拉直背板30,拉直背板30上开设有矩形孔31,拉直背板30的下端安装有凹形架32,凹形架32的外侧端安装有夹持气缸33,夹持气缸33的活动端设有凹形拉板34,凹形拉板34的竖直段上开设有孔眼,凹形拉板34的水平段穿于拉直背板30上,凹形拉板34的另一端设有拉动矩形框35,拉动矩形框35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压杆36,矩形孔3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活动座38,活动座38之间设有外顶弹簧,活动座38上设有夹持爪37,夹持爪37的外壁为斜面,压杆36的外周与斜面相切。
放置机构包括安装于底板1上的侧板2,侧板2上转动设有转轴20,转轴20的另一端设有内盘21,内盘21上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多对导向孔22,每对导向孔22的外侧端安装于端板23,端板23上设有多个弹簧240,每对弹簧240的内侧端设有内推板24,每个内推板24的内侧端设有一对内穿杆,内穿杆穿于导向孔22内,每对内穿杆的内侧端设有内顶弧板25,内顶弧板25的外壁为弧形结构。内顶弧板25的内侧端设有挡板27。内顶弧板25的内壁外侧端成型有圆锥弧面26,内盘21上设有连接丝杆28,连接丝杆28上设有外推锥件29,外推锥件29的外侧端设有L型杆290。外推锥件29的内侧端为小端,外推锥件29的外周作用于圆锥弧面26,以使内顶弧板25的外壁作用与线缆卷的内侧。
底板1上安装有竖向气缸4,竖向气缸4的上端设有顶杆,顶杆的上端开设有缺口40,缺口40内穿有下顶板43,下顶板43的上端设有上板42,上板42通过一对竖杆41安装于底板1上。
本实施例在进行操作时,操作人员将导线卷套设在内顶弧板25上,而后通过L型杆290对外推锥件29进行转动,以通过外推锥件29将内顶弧板25撑开同时弹簧240被压缩,并最终通过内顶弧板25完成对导线卷的固定操作。
导线固定后,操作人员牵引导线的一端,使得导线穿过缺口40,并且使导线伸出一段距离。
启动拉直气缸5,并在拉直气缸5的带动下使得夹持爪37移动至导线的伸出段处,而后启动夹持气缸33,并带动凹形拉板34及拉动矩形框35向前运动,并且当拉动矩形框35向前运动时,将通过压杆36使得夹持爪37收缩,并且通过夹持爪37对导线的一端进行夹持,导线夹持后,牵引导线向前移动,而后顶杆在竖向气缸4的带动下向上运动,以通过顶杆和下顶板对导线进行夹持,夹持完成后,再次在拉直气缸5的拉动下将导线完成拉直,而后夹持爪37取消对导线的夹持,并在拉直气缸5的带动下再次进行拉直操作,拉直完成后,操作人员根据需要进行导线的裁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6)
1.一种导线拉直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一端设有放置机构;
底板(1)上开设有一对活动孔(10),底板(1)的一端安装有拉直气缸(5),拉直气缸(5)的活动端设有活动板,活动板上设有一对活动穿杆,活动穿杆穿于活动孔(10)内,且活动穿杆的上端设有拉直背板(30),拉直背板(30)上开设有矩形孔(31),拉直背板(30)的下端安装有凹形架(32),凹形架(32)的外侧端安装有夹持气缸(33),夹持气缸(33)的活动端设有凹形拉板(34),凹形拉板(34)的竖直段上开设有孔眼,凹形拉板(34)的水平段穿于拉直背板(30)上,凹形拉板(34)的另一端设有拉动矩形框(35),拉动矩形框(35)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压杆(36),矩形孔(3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活动座(38),活动座(38)之间设有外顶弹簧,活动座(38)上设有夹持爪(37),夹持爪(37)的外壁为斜面,压杆(36)的外周与斜面相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拉直工装,其特征在于,放置机构包括安装于底板(1)上的侧板(2),侧板(2)上转动设有转轴(20),转轴(20)的另一端设有内盘(21),内盘(21)上呈圆周阵列地开设有多对导向孔(22),每对导向孔(22)的外侧端安装于端板(23),端板(23)上设有多个弹簧(240),每对弹簧(240)的内侧端设有内推板(24),每个内推板(24)的内侧端设有一对内穿杆,内穿杆穿于导向孔(22)内,每对内穿杆的内侧端设有内顶弧板(25),内顶弧板(25)的内壁外侧端成型有圆锥弧面(26),内盘(21)上设有连接丝杆(28),连接丝杆(28)上设有外推锥件(29),外推锥件(29)的内侧端为小端,外推锥件的外周作用于圆锥弧面(26),以使内顶弧板(25)的外壁作用与线缆卷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拉直工装,其特征在于,内顶弧板(25)的外壁为弧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拉直工装,其特征在于,内顶弧板(25)的内侧端设有挡板(2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拉直工装,其特征在于,外推锥件(29)的外侧端设有L型杆(2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拉直工装,其特征在于,底板(1)上安装有竖向气缸(4),竖向气缸(4)的上端设有顶杆,顶杆的上端开设有缺口(40),缺口(40)内穿有下顶板(43),下顶板(43)的上端设有上板(42),上板(42)通过一对竖杆(41)安装于底板(1)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406168.1U CN222519827U (zh) | 2024-03-04 | 2024-03-04 | 一种导线拉直工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406168.1U CN222519827U (zh) | 2024-03-04 | 2024-03-04 | 一种导线拉直工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519827U true CN222519827U (zh) | 2025-02-25 |
Family
ID=94677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406168.1U Active CN222519827U (zh) | 2024-03-04 | 2024-03-04 | 一种导线拉直工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519827U (zh) |
-
2024
- 2024-03-04 CN CN202420406168.1U patent/CN2225198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63861B (zh) | 全自动转子绕线机 | |
CN111864508A (zh) | 一种多芯电缆自动理线分线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222519827U (zh) | 一种导线拉直工装 | |
CN213959310U (zh) | 一种自动剥线压接机 | |
CN213692609U (zh) | 一种多芯电源线尾部处理自动机 | |
CN117477316A (zh) | 一种线缆自动剥线压线机及剥线压线方法 | |
CN108057817B (zh) | 线缆机拉线器 | |
CN217902802U (zh) | 一种三芯线材分色夹线排线模组 | |
CN218136162U (zh) | 一种丝杆轴承座自动装配机构 | |
CN117239633A (zh) | 线束自动化生产线用自动剥线机构 | |
CN214321587U (zh) | 一种金属丝压弯装置 | |
CN211637844U (zh) | 一种折板机用的折板机构 | |
CN109346853A (zh) | 一种电线快速接线装置 | |
CN213341038U (zh) | 自动剥皮扭线结构 | |
CN211238778U (zh) | 同轴线线束自动化生产线 | |
CN109842248B (zh) | 交流电机定子接线片整形装置 | |
CN222996118U (zh) | 扭力组合式的射枪试操作杆 | |
CN203406496U (zh) | 极细同轴线中剥拉拔机 | |
CN215033177U (zh) | 一种金属丝校直装置 | |
CN219350108U (zh) | 方壳保险丝引脚自动剥线搓线设备 | |
CN219378464U (zh) | 一种铜铝复合导电排轧头机 | |
CN221767243U (zh) | 一种接线装置 | |
CN222691065U (zh) | 一种线束端子压接机整形机构 | |
CN218569476U (zh) | 一种插壳机的定位夹持装置 | |
CN221201743U (zh) | 铜鼻子自动送料回收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