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352382U - 锅架和灶具 - Google Patents
锅架和灶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352382U CN222352382U CN202420391886.6U CN202420391886U CN222352382U CN 222352382 U CN222352382 U CN 222352382U CN 202420391886 U CN202420391886 U CN 202420391886U CN 222352382 U CN222352382 U CN 2223523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flow
- heat exchange
- heat
- secondary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9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dioxosilane;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Si]=O.O=[Al]O[Al]=O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21536 Zeo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262 metallic fo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57 zeoli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679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018 Cast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91 carbon mon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17 fum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2260 Accidental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323 aluminium silic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98 dental enam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7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锅架和灶具。其中,锅架包括锅架主体以及导流预热结构。锅架主体呈环状设置并围合形成有燃烧腔,燃烧腔用于供燃烧器的火焰通过,锅架主体具有朝向燃烧腔设置的内侧面。导流预热结构设置于锅架主体的内侧面,并包括位于燃烧腔内的导流基体,导流基体用于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并将预热后的二次空气导向燃烧器的火孔。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提升燃烧效率,从而对锅具进行高效且有效地加热,提高加热效率,提升灶具的整体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架和应用该锅架的灶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厨房灶具都会配备锅架,锅架能够起到支撑锅具的作用。
相关技术中,燃烧器设置在锅架内侧,在使用厨房灶具时,二次空气会经过锅支架补充到燃烧器附近。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厨房灶具的热效率仍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锅架和灶具,能够实现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锅架,包括:
锅架主体,呈环状设置并围合形成有燃烧腔,所述燃烧腔用于供燃烧器的火焰通过,所述锅架主体具有朝向所述燃烧腔设置的内侧面;以及
导流预热结构,设置于所述锅架主体的所述内侧面,并包括位于所述燃烧腔内的导流基体,所述导流基体用于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并将预热后的二次空气导向所述燃烧器的火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基体由内而外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锅架的径向相同或相对于所述锅架的径向向下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基体由内而外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锅架的径向呈角度α设置,角度α满足关系:0°≤α≤6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基体为平板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锅架主体的顶部具有高度差,且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锅架主体的内侧面限定出位于所述导流基体上方的烟气滞留腔,所述烟气滞留腔与所述燃烧腔连通,以阻滞所述导流基体上方的烟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预热结构还包括导流换热件,所述导流换热件设于所述导流基体的至少上表面或至少下表面,以使得所述导流基体的至少上表面或至少下表面不平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多个导流换热翅片,所述多个导流换热翅片至少设在所述导流基体的下表面,且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换热翅片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所述导流换热翅片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延伸设置;
所述导流换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呈夹角设置;
所述导流换热翅片相对于所述锅架的高度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多个凸起结构,多个所述凸起结构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波纹结构,所述波纹结构设置在所述导流基体的至少部分表面;
其中,所述波纹结构为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延伸的径向波纹结构;或者,
所述波纹结构为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延伸的周向波纹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预热扰流件,所述预热扰流件内形成涡流通道,所述涡流通道被配置为引导流经所述导流基体的所述二次空气形成涡流。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预热扰流件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子件和多个第二扰流子件,多个所述第一扰流子件和多个所述第二扰流子件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交替排布,且一所述第一扰流子件和一所述第二扰流子件之间形成一所述涡流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
多孔介质件,所述多孔介质件设置在所述导流基体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换热件和所述导流基体为一体式构件;或者,
所述导流换热件与所述导流基体为分体构件,且所述导流换热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导流基体的下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预热结构还包括:
辐射体,设置于所述导流基体的上方,用于将热量倾斜向下辐射至所述导流基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辐射体包括:
连接板,与所述锅架主体连接;以及
辐射板,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导流基体连接,且由外而内倾斜向上延伸,以将热量倾斜向下辐射至所述导流基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基体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连续延伸或者断续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基体为一体式构件;和/或,
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锅架主体为一体式构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锅架主体包括沿上下方向连接在一起的顶板以及底板,所述顶板以及所述底板围合形成隔热腔;
所述导流基体连接于所述顶板或所述底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顶板为一体构件,或者;
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底板为一体构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预热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基体,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基体沿所述锅架的高度方向层叠设置,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锅架主体连接;
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基体之间限定出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具有连通所述燃烧腔的出风口,且构成所述导流通道的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基体中,位于下方的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锅架主体的内侧面限定出进风口,二次空气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导流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基体的数量为两个,位于上方的所述导流基体连接所述锅架主体,位于下方的所述导流基体与位于上方的所述导流基体连接,并与所述锅架主体间隔设置,以形成环形的所述进风口;或者,
所述导流基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流基体均连接所述锅架主体,且位于下方的所述导流基体具有多个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所述进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基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和/或,
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基体远离所述锅架主体的端部相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基体的连接处设有连通所述导流通道和所述燃烧腔的多个出风口,所述多个出风口沿所述燃烧腔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预热结构还包括导流换热件,至少部分所述导流换热件设于所述导流通道内,并设置在所述导流通道的至少上壁面或至少下壁面;
其中,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多个导流换热翅片、多个凸起结构、波纹结构、多孔介质件以及预热扰流件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底部换热结构,所述底部换热结构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连接,以使得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不平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
翅片换热器,连接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并包括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所述换热翅片沿所述锅架的周向间隔排布,以使二次空气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进入至所述燃烧腔的过程中与所述换热翅片进行热交换;
其中,各个所述换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呈夹角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换热翅片由内而外向所述燃烧腔延伸,所述换热翅片相对于穿过其自身的所述径向倾斜设置,且对于不同的所述换热翅片,倾斜方向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
挖孔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并具有多个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换热孔道,二次空气能够与所述换热孔道的壁面进行热交换后流入所述燃烧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
底部波纹结构,设置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以使二次空气与所述底部波纹结构进行热交换后进入所述燃烧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波纹结构包括周向底部波纹结构,所述周向底部波纹结构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连续延伸或者断续延伸;和/或,
所述底部波纹结构包括径向底部波纹结构,所述径向底部波纹结构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连续延伸或者断续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
底部多孔介质件,设置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二次空气能够流经所述底部多孔介质件并与所述底部多孔介质件换热后进入所述燃烧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多孔介质件的孔隙率不小于80%;和/或,
所述底部多孔介质件包括泡沫金属、金属网、金属纤维、沸石中的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至少一圈底部扰流件,每圈的多组所述底部扰流件均凸出设置在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并沿所述底部的周向间隔布置;
所述底部扰流件包括第一底部扰流件和第二底部扰流件,所述第一底部扰流件和所述第二底部扰流件均相对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倾斜设置;任一组所述底部扰流件中,所述第一底部扰流件和所述第二底部扰流件呈夹角并间隔设置,在所述径向且朝向所述锅架主体中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底部扰流件和所述第二底部扰流件的间距逐渐增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
凸起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并包括多个呈间隔设置的凸起,以使二次空气与多个所述凸起进行热交换后进入所述燃烧腔。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灶具,包括:
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锅架;和
燃烧器,所述燃烧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燃烧腔。
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锅架主体的轴向进行投影,所述导流预热结构的在所述燃烧器上的投影不覆盖所述燃烧器最外圈的火孔。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锅架主体的内侧面设置导流预热结构,导流预热结构包括导流基体,导流基体将二次空气导向燃烧器的火孔,能够使燃烧更充分,提高燃烧效率且降低烟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燃烧产生的烟气能够加热导流基体,导流基体与二次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预热后的二次空气与火孔喷出的混合气体混合,提升燃烧效率,且能够形成燃点温度较高的火焰,从而对锅具进行高效且有效地加热,提高加热效率,从而提升灶具的整体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外界的锅具与本申请灶具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灶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锅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锅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锅架在A-A截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锅架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锅架另一实施例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锅架具有凸起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锅架具有波纹结构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锅架具有预热扰流件的一实施例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7中锅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为锅架具有多层导流基体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G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锅架具有辐射体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H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为锅架具有翅片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锅架去除部分结构后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23为锅架具有挖孔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锅架具有底部波纹结构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中锅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26为锅架具有底部径向波纹结构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27为锅架具有凸起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锅架具有凸起换热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9为锅架具有凸起换热器的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0为锅架具有凸起换热器的再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为锅架具有底部多孔介质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锅架具有底部扰流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32中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0、灶具;100、锅架;10、锅架主体;10a、燃烧腔;10b、烟气滞留腔;10d、隔热腔;101、顶部;102、底部;103、内侧面;105、顶板;106、底板;11、底部扰流件;111、第一底部扰流件;1111、第一内侧端部;1112、第一外侧端部;112、第二底部扰流件;1121、第二内侧端部;1122、第二外侧端部;115、扰流通道;12、翅片换热器;121、换热翅片;13、挖孔换热器;13a、换热孔道;14、底部波纹结构;141、径向底部波纹结构;142、周向底部波纹结构;144、波峰;145、波谷;15、底部多孔介质件;16、凸起换热器;161、凸起;163、凸点;164、凸包;165、凸条;166、凸柱;20、导流预热结构;21、导流基体;21a、导流通道;21b、出风口;21c、进风口;22、导流换热翅片;22a、气流通道;223、翅片连接件;23、凸起结构;24、预热扰流件;241、第一扰流子件;242、第二扰流子件;24a、涡流通道;25、径向波纹结构;29、辐射体;29a、空腔;291、辐射板;292、连接板;50、锅支脚;60、支撑腿;200、燃烧器;210、外环火盖;220、内环火盖;2101、外火孔;2201、内火孔;2000、锅具。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部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部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部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出一种灶具1000,在一些实施例中,灶具1000包括锅架100和燃烧器200。
燃烧器200通常设置在灶台(图中未示出),用于对锅具2000进行加热。具体地,燃烧器200设有火孔,包含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从燃烧器200的火孔中喷出,并被点火装置点燃,借助二次空气形成火焰,这些火焰可被用来加热锅具2000。可选地,燃烧器200可以包括外环火盖210和内环火盖220,外环火盖210上形成有外火孔2101,内环火盖220上形成有内火孔2201,外火孔2101和内火孔2201均能够喷出火焰。
锅架100用于放置在灶台上,并用于支撑锅具2000。锅架100环绕在燃烧器200的外侧,并形成有燃烧腔10a,燃烧器200在工作过程中所生成的火焰可穿过燃烧腔10a以与锅具2000的底部接触,实现对锅具2000的加热。在锅架100的环设下,燃烧器200的热量集中向锅具2000的方向传递,阻挡热量外泄,进而可以使燃烧器200的热量充分作用于锅具2000上。
为进一步提高灶具1000的热效率,请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锅架100包括锅架主体10、锅支脚50、支撑腿60以及导流预热结构20。
锅架主体10能够将高温火焰和外部环境隔开,减少外界低温气流对火焰的影响以及减少燃烧热量的损失,同时能够让热气体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停留更长时间,提高燃烧效率。锅架主体10呈环状设置,例如可以是呈圆环状、椭圆环状或者方环状等设置。锅架主体10可以是铸铁、搪瓷或者镀锌等具有耐高温、强度佳等优点的材质。其中,锅架主体10具有面向锅具的环形顶部101及面向灶台的环形底部102,并在顶部101和底部102之间形成上下贯穿的燃烧腔10a。
锅支脚50设置在锅架主体10的顶部101,用于支撑锅具2000的底部。可选地,锅支脚50可以是呈长条状,增加锅支脚50与锅具2000底部的接触面积。锅支脚50的数量可选为多个,多个锅支脚50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间隔地设置在锅架主体10的顶部101,以提升对锅具2000支撑的稳固性,防止锅具2000在加热过程中发生滑动或倾倒,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其中,锅支脚50可以是铸铁等具有耐高温特性的材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支撑腿60设置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用于放置在灶台的台面上,并支撑锅架主体10。支撑腿6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腿60沿锅架100的周向间隔连接于锅架主体10,以提高锅架主体10的稳定性。
可选的是,锅支脚50、支撑腿60与锅架主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可以采用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在此,对锅支脚50与锅架主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支撑腿60与锅架主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制。
请结合参照1至图3,锅架主体10还具有朝向燃烧腔10a设置的内侧面103,导流预热结构20连接该内侧面103。具体地,导流预热结构20包括导流基体21,导流基体21用于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并将预热后的二次空气导向燃烧器200的火孔。如图3和图4所示,导流基体21位于燃烧腔10a内,并沿靠近或远离锅架主体10的中心的方向延展。可以理解地,导流基体21并不构成对经过燃烧腔10a的火焰的完全遮挡。二次空气沿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和内侧面103流动,在流动至导流基体21处时,二次空气沿着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流动,因而导流基体21能够引导二次空气流动向燃烧器200的火孔流动。
示例性地,导流基体21的远离锅架主体10的边缘在外火孔2101附近,二次空气沿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流动,并可直接被导引至外火孔2101喷出的火焰的火根部。锅架主体10具有与自身周向垂直的轴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锅架主体10被安装在灶台上时,锅架主体10的轴向与高度方向重合。可选地,沿锅架主体10的轴向进行投影,导流基体21的在燃烧器200上的投影不覆盖燃烧器200最外圈的火孔(外火孔2101)。如此,在保证导流基体21能够将二次空气导引至外火孔2101的同时,避免导流基体21对火焰造成阻挡,也就能够避免因持续炙烤而造成导流预热结构20的损坏。
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锅架主体10的内侧面103设置导流预热结构20,导流预热结构20包括导流基体21,导流基体21能够将二次空气导向燃烧器200的火孔,燃烧器200的火孔喷出的火焰能够较为直接地与二次空气结合,使火焰燃烧更充分,提高燃烧效率且降低烟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
锅架主体10的顶部101与锅具2000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间隙,燃烧产生的烟气能够沿着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并经上述间隙流出。其中,导流基体21可采用耐高温且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比如不锈钢、铝合金等。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在流动的过程中烟气与导流基体21换热,从而使导流基体21的温度升高。由此,导流基体21能够与自身下方的二次空气进行热交换,在二次空气抵达火孔前对其进行预先加热。预热后的二次空气与火孔喷出的混合气体混合,形成燃点温度较高的火焰,不仅可以提升燃烧效率,还能够对锅具2000进行高效且有效地加热,提高加热效率,从而提升灶具1000的整体热效率。
请参照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基体21由内而外的延伸方向与锅架100的径向相同。比如说,锅架100的中心与燃烧腔10a的中心重合,当锅架100被安装在灶台上时,水平面内沿靠近或远离锅架100的中心的方向是为锅架100的径向。也即,在一实施例中,导流基体21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在引导二次空气流动的同时,气流转角较小,对二次空气的阻碍较为轻微,使得二次空气能够较为顺畅地抵达火孔,在燃烧器200具有多层火孔时,二次空气能够到达较远的火孔处,使燃烧更充分。此外,在保证导流基体21与燃烧器200之间间隙的同时,本申请实施例的锅架100还能够使灶具1000整体结构更紧凑,节省空间和占空体积。
在其他的一些未图示的实施例中,导流基体21由内而外的延伸方向与锅架100的径向还可呈夹角设置。示例性地,燃烧器200大致位于导流基体21的下方,导流基体2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锅架100的径向向下倾斜,而使得导流基体21靠近锅架100中心的一端较为靠近燃烧器200的火孔,将二次空气更快速且针对性地导引至火孔处,使得位于燃烧器200上的火孔喷出的火焰能够充分燃烧,以提升燃烧效率和对锅具2000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设定导流基体21由内而外的延伸方向与锅架100的径向所呈夹角为α,角度α满足关系:0°≤α≤60°。可以理解地,α取0°时即为导流基体21的延伸方向与锅架100的径向相同,此时若是锅架100的径向沿水平方向,导流基体21的延伸方向也为水平方向,其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多赘述。0°<α≤60°时,意为导流基体21由内而外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锅架100的径向倾斜,而若是α>60°,导流基体21相对于锅架100的径向倾斜程度过大,一方面导流基体21对二次空气具有较明显的阻挡,容易使补气量不足,且易使得气流流速加快,预热效果较差,从而影响燃烧效果;另一方面,可能会使导流基体21的加工较为困难,且不利于燃烧器200的排布,致使较多的占用空间。由此,为保证补气效果和燃烧效果,同时易于加工和结构排布,本申请实施例限定角度α满足关系:0°≤α≤60°,α可选20°、25°、45°等。
当然,导流基体2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锅架100的径向也可以是向上倾斜,可适用于火孔位置较高的结构形式,或者将二次空气针对性地导向火焰的某部分,以提高燃烧效率和加热效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基体21为平板结构。即是说,导流基体21呈板状设置,且具有相对较为平整的两表面,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锅架100被固定在灶台上时,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较为平整。可想而知,平板状的导流基体21沿靠近锅架100中心的方向延展,较为平整的表面和较好的延展程度使得二次空气能够沿导流基体21更顺畅地流动,引导效果更好。而且,导流基体21较为简单的结构使其导热较为直接快速,导流基体21与烟气换热后能够较快升温并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具有较好的预热效果。此外,平板状的导流基体21还便于加工,能够减少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当然,导流基体21自身还可以是不是平板状的,而是被配置成为在锅架100的高度方向上,导流基体21上表面或下表面中至少一个高低起伏设置。示例性地,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可以呈波浪状、锯齿状起伏设置,又或者是弧形、波浪形等起伏方式的组合。当然,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也可如上述示例似的进行起伏。又或者,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是不平的,均高低起伏设置,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起伏形状可相同也可不同,可对称也可不对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相比于平板状的导流基体21,采用下表面高低起伏的导流基体21时,二次空气与导流预热结构20之间的换热面积增大,二次空气在流经导流基体21下方时的流动情况也更加复杂,比如可能会产生涡流等,能够一定程度延长二次空气的滞留时间,提高导流预热结构20与二次空气的换热效率;上表面高低起伏的导流基体21能够增大高温烟气与导流预热结构20之间的换热面积,延长高温烟气的滞留时间,提高导流预热结构20与高温烟气的换热效率,使导流预热结构20能够被充分加热,且能够使高温烟气对锅具2000的底部进行充分加热,从而提高对燃烧产生热量的利用率,提高加热效率,并使得导流预热结构20能够更好地加热二次空气,提升预热效果。
此外,针对导流基体21,其在内侧面103上的设置方式可以是两种,一种是导流基体21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连续延伸,如此可以提高导流基体21的接触面积,以增大对二次空气的预热面积。另一种是导流基体21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断续延伸。比如,导流基体21可与锅支脚50或支撑腿60在锅架主体10的周向上接续,不仅能够针对性地对二次空气气量较大的地方进行引导,也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为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预热结构20还包括导流换热件,导流换热件设于导流基体21的至少上表面或至少下表面,以使得导流基体21的至少上表面或至少下表面不平整。
具体请参照图7和图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导流换热件包括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至少设在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且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导流换热翅片22与导流基体21限定出一气流通道22a,可以理解地,气流通道22a内的气流与导流预热结构20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能够充分地进行换热。导流换热翅片22的形状可以被构成直线形、弧线形、波浪形或者折线形,其中,形状为直线形与弧线形的导流换热翅片22形状较为规整,以便于制造成型,而形状为波浪形或者折线形的导流换热翅片22,能够增加二次空气与导流换热翅片22的热交换时间,以提升换热翅片121对二次空气的热交换效果。导流换热翅片22的材质可以是铜、铝等具有较佳的导热性能的金属材质,本实施例对此均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设置在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时,二次空气可流经气流通道22a,并与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进行换热;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设置在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时,燃烧产生的烟气可流经气流通道22a,并与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进行换热。由此,导流基体21和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相配合而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并将预热后的二次空气导向燃烧器200的火孔。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设置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增大二次空气与导流预热结构20之间的换热面积,使得二次空气能够被充分预热,提高加热效率,并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和热量利用率,使得灶具1000的整体热效率得到提高。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也设有导流换热翅片22时,能够增大高温烟气与导流预热结构20之间的换热面积,使导流预热结构20被充分加热,进而也能够使二次空气被充分预热,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请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换热翅片22沿锅架主体10的径向延伸设置。相应地,气流通道22a也沿锅架主体10的径向延伸设置,如此,导流换热翅片22能够对流经的二次空气起到梳导作用,能够使二次空气更为均匀稳定地流向火孔,提高燃烧稳定性。
当然,请参照图9和图10,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换热翅片22的延伸方向与锅架主体10的径向呈夹角设置。例如,该夹角的具体值可以为10度、20度、30度、40度、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相较于导流换热翅片22沿锅架主体10的径向延伸的形式而言,本实施例能够通过导流换热翅片22的倾斜以增加导流换热翅片22的自身长度,从而也增加了二次空气流经导流换热翅片22的路径长度,使得二次空气与导流换热翅片22的换热面积增加,有效提升二次空气与导流换热翅片22的热交换效率。
更进一步地,导流换热翅片22相对于锅架100的高度方向呈夹角设置。在同等高度的情况下,倾斜的导流换热翅片22与二次空气的换热面积更大,从而与二次空气的换热效率更高。此外,倾斜的导流换热翅片22还能对进入气流通道22a的二次空气进行搅动,使得二次空气能够停留更长的时间,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可以理解地,无论导流换热翅片22是否沿锅架主体10的径向延伸设置,也均可相对于锅架100的高度方向呈夹角设置,并能够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锅架100的高度方向以安装环境的高度方向为准,比如,锅架100的高度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以下将继续以这一标准进行解释说明。
请参照图11和图12,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导流换热件包括多个凸起结构23,多个凸起结构23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当多个凸起结构23设置于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时,如此以增大导流预热结构20与烟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以进一步提高导流基体21的温度提升效率,提高二次空气的加热效率。而当多个凸起结构23设置于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时,能够进一步增大二次空气与导流预热结构20之间的换热面积,使得二次空气能够被充分预热,从而也提高加热效率。可以理解地,也可以同时在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同时设有多个凸起结构23,如此即能够增大高温烟气与导流预热结构20之间的换热面积,使导流预热结构20被充分加热,同时也可以同步增大导流预热结构20与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些结构形式中,凸起结构23包括凸点、凸包、凸条以及柱体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凸点是指在表面上突出的单个点,如半球状等形状,通常以较小的尺寸存在。而凸包可以为圆形凸包或者方形凸包。而凸条是在表面呈长条延伸的突出结构,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而柱体作为凸起结构23的形式,是三维的突出体,具体可以为圆锥或者棱柱等形状。如此凸起结构23可以如上述等规则形状进行设置,如此以便于加工制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凸起结构23还可以设置为其他不规则形状,以实现增大与烟气或者与二次空气的换热面积的效果既可。
请参照图13和图14,在一实施例中,导流换热件包括波纹结构,波纹结构设置在导流基体21的至少部分表面。可以理解地,可以是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设置有波纹结构,或者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设有波纹结构,当然也可以是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波纹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波纹结构相对于导流基体21的其他表面是高低起伏的,通过设置波纹结构,能够增大二次空气或者烟气与导流预热结构20之间的换热面积,使得二次空气能够被充分预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火焰的燃点温度,以进一步提升对锅具2000的加热效率。
其中,波纹结构可以是沿锅架主体10的径向延伸的径向波纹结构25,波纹结构的波谷和波峰在锅架主体10的径向上分布,针对每一个波谷和波峰而言其延伸方向是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或者,波纹结构还可为设置在导流基体21表面且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延伸的周向波纹结构,波纹结构的波谷和波峰在锅架主体10的周向上分布,针对每一个波谷和波峰而言其延伸方向是沿锅架主体10的径向。在实际的生产制造中,可以根据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对波纹结构的延伸方向作适应性选择。在此,不作限制。
结合参照图15,在这一实施例中,导流换热件包括预热扰流件24,预热扰流件24设置在导流基体21的至少下表面或者至少上表面,预热扰流件24内形成涡流通道24a,涡流通道24a被配置为引导流经导流基体21的二次空气形成涡流。
当预热扰流件24设置于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时,如此以增大导流预热结构20与烟气的接触面积,并且烟气在经过预热扰流件24的涡流通道24a时会形成涡流,扰动了烟气的流动方向,延长烟气在导流预热结构20的滞留时间,实现较好的换热效果和更多热量的回收。当预热扰流件24设置于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时,能够进一步增大二次空气与导流预热结构20之间的换热面积,使得二次空气能够被充分预热。二次空气在经过预热扰流件24的涡流通道24a时会形成涡流,扰动了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延长二次空气在导流预热结构20的滞留时间,实现较好的换热效果和更多热量的回收。
当然,也可以同时在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同时设有预热扰流件24,如此即能够使导流预热结构20被充分加热,同时也可以同步增大导流预热结构20与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些结构形式中,每一预热扰流件24包括第一扰流子件241和第二扰流子件242,在多个预热扰流件24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进行排布时,多个第一扰流子件241和多个第二扰流子件242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交替排布,且一第一扰流子件241和一第二扰流子件242之间形成一涡流通道24a。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扰流子件241和第二扰流子件242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扰流子件241和第二扰流子件242的位置或者形状设计来形成特定形状的涡流通道24a可以节省开孔工艺产生的费用,且便于对涡流通道24a内进行清洁,降低堵塞的情况。
示例性地,第一扰流子件241和第二扰流子件242呈平面片状,如此以便于生产制造。安装后的第一扰流子件24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扰流子件242的延伸方向与锅架主体10的径向呈夹角设置。如此以使得烟气或者二次空气在经过第一扰流子件241或者第二扰流子件242时,会沿着第一扰流子件241和第二扰流子件242进行流向,避免烟气或者二次空气直接沿锅架主体10的径向排出,从而一实现延长烟气或者二次空气在导流预热结构20上滞留时间的效果。比如,每个预热扰流件24的第一扰流子件241和第二扰流子件242以在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设有形成“八”字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换热件包括多孔介质件,多孔介质件可选为泡沫铜、沸石、金属网或金属纤维等具有孔洞的导热介质。多孔介质件通过换热而具有一定的热量,其多孔构造还便于存热。多孔介质件设置在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能够与导流基体21换热,二次空气能够穿过多孔介质件的孔洞,并与多孔介质件进行换热,换热较为充分,使得二次空气能够被充分预热。当然,多孔介质件也可设置在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以增大导流预热结构20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换热件的形式可以为以上几种实施例中的某一种,也可以是由两个、三个乃至更多个实施例的方案的组合,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多赘述。如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导流换热件设置在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时,能够增大二次空气与导流预热结构20之间的换热面积,使得二次空气能够被充分预热,提高加热效率,并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和热量利用率。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也设有导流换热件时,能够增大高温烟气与导流预热结构20之间的换热面积,使导流预热结构20被充分加热,且能够使高温烟气充分加热锅具底部,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使得灶具1000的整体热效率得到提高。
其中,导流换热件与导流基体21为一体构件。比如,导流换热翅片22、凸起结构23、波纹结构或预热扰流件24等可与导流基体21一体铸造成型,或者,在成型导流基体21后,通过拉伸、冲压等方式形成导流换热翅片22、凸起结构23、波纹结构或预热扰流件24等构件。一体式的导流基体21和导流换热件有着良好的结构一体性,且使锅架100整体具有良好的导热一致性,如此,锅架100的制造工序也较为简便,进一步提升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锅架100的加工效率。
而在其他可能的结构形式中,导流换热件与导流基体21为分体构件。导流换热翅片22、凸起结构23、波纹结构、预热扰流件24以及多孔介质件等可通过粘贴、焊接等方式与导流基体21连接。这其中,导流预热结构还可设一中间连接件,将导流换热翅片22、凸起结构23、波纹结构、预热扰流件24以及多孔介质件等连接到中间连接件上,再将中间连接件与导流基体21进行连接,以便于组装,提高生产效率。示例性地,请参照图7、图8以及图16,导流预热结构20还包括翅片连接件223,翅片连接件223与导流基体21为分体构件。即是说,导流基体21与翅片连接件223分别采用两个不同的基材形成,且将导流基体21与翅片连接件223分别加工好之后,将两部分再连接在一起。翅片连接件223作为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的连接基础,其至少设于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连接翅片连接件223背离导流基体21的一侧。比如,翅片连接件223与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连接,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设置在翅片连接件223的下方。可以理解地,通过设置翅片连接件223即能够使导流基体21与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分体成型,降低加工难度,也能够通过将翅片连接件223与导流基体21连接使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一次性安装到位,提高装配效率。进一步地,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和翅片连接件223为一体构件。比如,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和翅片连接件223可以是被一同铸造成型,提高加工效率和结构一体性。
进一步地,针对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可以是一体式构件。此处的一体式构件可以理解为是,锅架主体10与导流基体21之间采用一体成型的连接方式。例如是在锅架主体10的内侧面103的位置处通过冲压、拉伸、弯曲等工艺形成导流预热结构20,提升加工效率和结构一体性。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为一体结构的基础上,且导流基体21与预热扰流件24为一体结构。如此,锅架100的制造工序较为简便,只需要通过在同一基材上形成导流基体21并在导流基体21上形成预热扰流件24即可,这样,则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锅架100的加工效率,并能够提高结构一体性,使锅架100整体具有良好的导热一致性。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导流预热结构20以及导流预热结构20与锅架主体10之间采用的一体成型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提到的成型方式,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成型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参照图6和图16,在一些结构形式中,锅架主体10包括沿上下方向连接在一起的顶板105以及底板106,顶板105以及底板106围合形成隔热腔10d,导流基体21连接于顶板105或底板106。可选地,顶板105大致呈倒扣的圆环状的盘体结构设置,底板106同样呈圆环状设置,并沿高度方向朝向下方拱起。顶板105的边缘和底板106的边缘相连接,以使顶板105和底板106围合形成隔热腔10d。其中,顶板105和底板106可选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简单方便。或者,顶板105和底板106均为金属材料,并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因而顶板105和底板106的连接较为可靠,且锅架主体10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隔热腔10d也呈环状设置,能够一定程度阻隔燃烧产生的热量向外辐射,提高热量利用率。此外,锅架主体10内可以形成多个层叠设置的隔热腔10d,如此以进一步提高热量利用率。
进一步地,导流基体21则既可以与顶板105为一体式构件,当导流基体21与顶板105为一体式构件时,对一基材先通过冲压或拉伸等成型方式形成顶板105的主体结构和导流基体21,进一步地还可在导流基体21成型凸起结构。或者,导流基体21也可以与底板106为一体式构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以上是以导流基体21为单层结构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
在其他结构形式中,请参照图17和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预热结构20包括至少两个导流基体21,至少两个导流基体21沿锅架100的高度方向层叠设置,且其中至少一个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连接。每相邻两个导流基体21之间限定出一导流通道21a,且构成该导流通道21a的相邻两个导流基体21中,位于下方的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的内侧面103限定出进风口21c,二次空气自进风口21c进入导流通道21a,并经由导流通道21a流向燃烧器200的火孔。
以两个导流基体21为例,两个导流基体21均可以连接锅架主体10。其中,位于下方的导流基体21设有多个进风口21c,或者位于下方的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的内侧面103限定出多个进风口21c,多个进风口21c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以使锅架主体10周向上的二次空气均可进入至导流通道21a内而被预热。示例性地,在锅架主体10包括顶板105和底板106的情况下,上方的导流基体21连接顶板105,下方的导流基体21连接底板106。此种情况下,可在下方的导流基体21设置若干开口,以使二次空气能够流入导流通道21a内。这种实施方式中,可将两个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进行一体成型,提高加工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其中之一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连接,其余的导流基体21依次连接在前一导流基体21的上方或下方。仍是以两个导流基体21为例,位于上方的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连接,位于下方的导流基体21与位于上方的导流基体21连接,且与锅架主体10间隔设置而形成环形的进风口21c。如此,二次空气能够通过下方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之间限定出的进风口21c流入导流通道21a。本实施例中,两个导流基体21可以是一体结构,并与锅架主体10连接。
如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导流预热结构20通过至少两个导流基体21形成导流通道21a,二次空气在流经导流通道21a时,能够同时与至少两个导流基体21进行换热,换热面积更大,从而能够提升预热效果,有利于使燃烧更充分,提高热效率。
在如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导流基体21的延伸方向平行,构造出流通面积较为稳定的导流通道21a,使二次空气能够较为顺场地从导流通道21a流过,且能够较为充分地进行预热。当然,相邻两个导流基体21a还可以呈夹角设置,以使得沿靠近燃烧腔10a的方向,导流通道21a呈渐扩或渐缩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相邻两个导流基体21远离锅架主体10的端部相连接,至少两个导流基体21的连接处设有多个出风口21b,多个出风口21b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且连通导流通道21a和燃烧腔10a,以使二次空气能够经由出风口21b流向火孔。多个出风口21b能够对流出的二次空气进行再次梳理,提高二次空气的流动均匀性,使火焰燃烧效果更均匀,加热效果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导流换热件设置在导流基体21的至少上表面或至少下表面,而对于多层导流基体21的实施例,至少有部分导流换热件设置在导流通道21a内。导流换热件可以是设置在导流通道21a的上壁面(上方导流基体21的下表面),或者设置在导流通道21a的下壁面(下方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亦或者导流换热件可连接导流通道21a的上壁面和导流通道21a的下壁面,以使流经导流通道21a的二次空气能够充分被预热。而其中,导流换热件可以包括多个导流换热翅片22、多个凸起结构23、波纹结构、多孔介质件以及预热扰流件24中的至少一种,以上各结构的具体介绍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举例来说,多孔介质件设于导流通道21a内,并与至少一导流基体21连接。可选地,导流基体21和多孔介质件为金属材质时,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较为可靠。在导流基体21的加热下,多孔介质件能够吸收并储存一部分热量,可以理解地,二次空气能够穿过多孔介质件的孔洞,并与多孔介质件进行换热,换热较为充分,预热效果较好。
请继续参照图18或再次参照图6,在一实施例中,沿锅架100的高度方向,位于上方的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的顶部101具有高度差。具体地,导流基体21低于锅架主体10的顶部10,导流基体21的上表面与锅架主体10的内侧面103限定出位于导流基体21上方的烟气滞留腔10b。导流基体21远离锅架主体10的一端不设阻挡,而使得烟气滞留腔10b与燃烧腔10a连通,待锅具2000放置在锅架上10时,锅具2000与锅架主体10的顶部101之间的空隙与烟气滞留腔10b连通。如此,燃烧产生的烟气能够从烟气滞留腔10b经上述锅具2000与锅架主体10的顶部101之间的空隙流出。在这个过程中,烟气滞留腔10b用于阻滞导流基体21上方的烟气。在烟气散逸时,由于导流基体21与锅架主体10的顶部101之间具有高度差,烟气在流向锅具2000与锅架主体10的顶部101之间的空隙时进行回旋,从而增加烟气的滞留时间,延长烟气与锅具2000底部的热交换时间。同时,烟气滞留腔10b的内壁面(锅架主体10的内侧面103部分)还能够反射热量至燃烧腔10a或锅具2000的底部,从而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的同时,提高热量利用率。
请参照图19和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预热结构20还包括辐射体29。辐射体29设置于导流基体21的上方,用于将热量倾斜向下辐射至导流基体21。辐射体29的形状可以为板状、块状等形状,在此不作限定。辐射体29可以为实心结构或者空心结构,在此不作限定。辐射体29的材质可以是铜、铝等具有较佳的导热性能的金属材质,本实施例对此均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辐射体29设置在导流基体21的上方时,燃烧产生的烟气可流经辐射体29,并与辐射体29进行换热,辐射体29吸热后将热量向下辐射至导流基体21,从而提升导流基体21的温度。或者辐射体29也能直接辐射烟气的热量,从而提升导流基体21的温度。由此,导流基体21可以进一步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并将预热后的二次空气导向燃烧器200的火孔。
请参照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辐射体29包括连接板292和辐射板291。可选地,连接板292和辐射板291为板体结构,板体结构便于生产制造,且较为节省材料。此外,板体结构还具有较好的导流效果,从而使得烟气流经连接板292时阻力较小,减小排烟阻力。连接板292一端与锅架100主体连接,另一端与辐射板291连接。其中,辐射体29与导流基体21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铆接、螺接、卡接、一体成型以及过盈配合中的至少一种,在此不作限定。连接板292连接锅架100主体与辐射板291,可以提高辐射板291的安装强度。可选地,连接部与辐射板291的连接位置位于辐射板291的上半部,从而提升辐射板291安装的稳定性。可选地,连接板292连接辐射板291的顶部101,以使辐射板291安装的稳定性达到最佳。
辐射板291与导流基体21或锅架100主体的内侧面103连接,由于烟气从锅架100主体的内部朝向外部流动,因而辐射板291由外而内倾斜向上延伸,以将热量倾斜向下辐射至导流基体21。辐射板291由外而内倾斜向上延伸,还可以阻挡烟气的流动,从而使得辐射板291与能够充分地将烟气的热量辐射至导流基体21,以提升导流基体21的温度,进而提升二次空气的预热温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辐射板291、连接板292与内侧面103围合形成用于隔热的空腔29a。空腔29a可以尽量避免烟气的热量辐射至锅架100的外部,以尽量保证烟气的热量能够被辐射板291辐射至导流基体21,进一步提升导流基体21的温度,进而提升二次空气的预热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架100还包括底部换热结构,底部换热结构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连接,且被配置为使得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不平整,以用于与二次空气换热,并将二次空气导向导流预热结构20。可以理解的是,二次空气在从锅架100的底部102流向导流预热结构20,由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不平整,相对于规整的锅架主体10底面,本实施例中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二次空气在流经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时能够更充分地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换热,从而进一步提高预热效果。
请参照图21和图2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底部换热结构包括翅片换热器12。翅片换热器12连接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可以理解的是,燃烧器200在工作过程中,其产生的火焰所产生热辐射会作用于环绕在燃烧器200外侧的锅架主体10上,对锅架主体10起到间接加热的作用,进一步地,锅架主体10上热量也会以热交换的方式与翅片换热器12换热,提高翅片换热器12的温度。在二次空气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进入至燃烧腔10a的过程中,二次空气能够与换热翅片121进行热交换以提升自身温度,如此能够在二次空气流经导流预热结构20之前,通过换热翅片121实现对二次空气的更先一步的预热。
翅片换热器12包括多个换热翅片121,以使二次空气在流经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的过程中与换热翅片121进行热交换。换热翅片121的形状可以被构成直线形、弧线形、波浪形或者折线形,其中,形状为直线形与弧线形的换热翅片121形状较为规整,以便于制造成型,而形状为波浪形或者折线形的换热翅片121,使得二次空气于换热翅片121上的流动路径中形成有拐弯处,以适当降低二次空气的流速,增加二次空气与换热翅片121的热交换时间,以提升换热翅片121对二次空气的热交换效果,此外,换热翅片121的材质可以是铜、铝等具有较佳的导热性能的金属材质,本实施例对此均不作限制。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论是燃烧器200的外环火盖或者内环火盖均呈圆环形设置,且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上的多个出火孔均是沿周向间隔排布,故二次空气会沿锅架100的周向的各个位置流入,以对应多个出火孔的位置。基于此,本实施例将多个换热翅片121设置为沿锅架100的周向间隔排布,使得沿锅架100的周向的各个位置的二次空气均能够与换热翅片121进行热交换,从而提升二次空气对燃烧器200的火焰补充的均匀性。
请参阅图22,其中,各个换热翅片121的延伸方向与锅架主体10的径向呈夹角β设置,例如,该夹角β的具体值可以为10度、20度、30度、40度、50度、60度或者70度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通过换热翅片121与二次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对二次空气起到预热效果,如此,不仅能够通过二次空气将火焰辐射到锅架主体10上的热量重新带回燃烧腔10a以对火焰进行补充,实现热量的回收,提高灶具1000的燃烧器200的燃烧效率,还能够借由翅片换热器12降低锅架主体10的温度,有效改善锅架主体10的高温烧蚀现象,同时,能有效提升二次空气对燃烧器200的火焰的补充效果,使得燃烧器200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一氧化碳能较好地转化为二氧化碳,降低了烟气的排放,以保证用户的身体安全。
本实施例换热翅片121的延伸方向与锅架主体10的径向呈夹角设置的形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换热翅片121沿锅架主体10的径向延伸的形式而言,本实施例能够通过换热翅片121的倾斜以增加换热翅片121的自身长度,从而使得二次空气流经相邻两个换热翅片121之间的间隙时,与换热翅片121的换热面积能够增加,从而有效提升二次空气与换热翅片121的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各个换热翅片121由内而外向燃烧腔10a延伸,换热翅片121相对于穿过其自身的径向倾斜设置,且对于不同的换热翅片121,倾斜方向一致,例如,各个换热翅片121可以是均沿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进行倾斜。如此,相较于不同的换热翅片121,倾斜方向不一致的形式,例如相邻的两个换热翅片121中的一个沿顺时针倾斜,另一个沿逆时针倾斜的形式,本实施例能够减少相邻两个换热翅片121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的占用面积,提高利用率,以增加换热翅片121的数量,从而加大翅片换热器12与二次空气的总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翅片换热器12对二次空气的预热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不同的换热翅片121,倾斜方向可以是设置为不一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结合图23,在另一实施例中,底部换热结构包括挖孔换热器13。挖孔换热器13可以是呈环形设置,例如可以是呈圆环状、椭圆环状或者方环状等设置,并且,挖孔换热器13的材质可以是铜、铝等具有较佳的导热性能的金属材质,本实施例对此均不作限制。挖孔换热器13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可以理解的是,燃烧器200在工作过程中会对锅架主体10起到间接加热的作用,锅架主体10上热量也会以热交换的方式与挖孔换热器13换热,提高挖孔换热器13的温度。
挖孔换热器13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可以包括以下两种:第一种,挖孔换热器13直接连接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以实现挖孔换热器13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第二种,挖孔换热器13通过额外设置的连接构件与锅架主体10进行间接连接,并且挖孔换热器13能够位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如此也能够实现挖孔换热器13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挖孔换热器13具有换热孔道13a,其中,二次空气能够与换热孔道13a的壁面进行热交换后流入燃烧腔10a。
其中,换热孔道13a呈直线状,直线状的孔道设计可以使二次空气的流动路径更加直接、简单。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孔道13a也可以呈弧线状,弧线状的换热孔道13a能够增加二次空气的湍流度,使得二次空气与换热孔道13a的壁面的接触更加频繁,以增加二次空气与换热孔道13a壁面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增强两者的换热效率。
换热孔道13a的流通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方形、菱形、三角形或者长条形。如此,使得换热孔道13a的流体截面形状较为规整,便于车间制出换热孔道13a。
本实施例中,通过换热孔道13a与二次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对二次空气起到预热效果,通过二次空气将火焰辐射到锅架主体10上的热量重新带回燃烧腔10a以对火焰进行补充,实现热量的回收,提高灶具1000的燃烧器200的燃烧效率;借由挖孔换热器13降低锅架主体10的温度,有效改善锅架主体10的高温烧蚀现象;再者还能有效提升了二次空气对燃烧器200的火焰的补充效果,以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并保证用户的身体安全。
请参照图24至图26,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底部换热结构还包括底部波纹结构14。底部波纹结构14的材质可以是铜、铝等具有较佳的导热性能的金属材质,本实施例对此均不作限制。二次空气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进入至燃烧腔10a的过程中,二次空气能够与底部波纹结构14进行热交换以提升自身温度,如此能够通过底部波纹结构14实现对二次空气的预热。
其中,底部波纹结构14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的具体设置形式可以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种,底部波纹结构14直接连接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以实现底部波纹结构14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第二种,底部波纹结构14成型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以实现底部波纹结构14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第三种,底部波纹结构14通过额外设置的连接构件与锅架主体10进行间接连接,并且底部波纹结构14位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如此也能够实现底部波纹结构14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底部波纹结构14由于自身特性会进行起伏或者弯曲。比如底部波纹结构14会由于自身特性以包括波峰144、波谷145,或同时包括波峰144和波谷145,其中,波峰144可呈圆弧形或者V形。
本实施例通过底部波纹结构14与二次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对二次空气起到预热效果,底部波纹结构14的形式中,由于自身特性会进行起伏或者弯曲,因而在二次空气流经底部波纹结构14的起伏处或者弯曲处时,二次空气较为容易产生涡流,如此可以增加二次空气在锅架100底部的停留时间,以提升二次空气与底部波纹结构14的热交换效率,大大提升本实施例的锅架100对二次空气的预热效果。
请参阅图25,在一些结构形式,底部波纹结构14包括周向底部波纹结构142,周向底部波纹结构142可以沿锅架主体10的周向连续延伸。如此,位于锅架主体10的周向上不同区域的二次空气均能与周向底部波纹结构142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增加二次空气与周向底部波纹结构142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底部波纹结构14对二次空气的预热效果,并且,位于锅架主体10的周向上不同区域的二次空气在被周向底部波纹结构142预热后的温度能接近一致。
请参阅图26,在另一些结构形式中,底部波纹结构14包括径向底部波纹结构141,径向底部波纹结构141沿锅架主体10的径向连续延伸。如此,二次空气沿径向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进行流动时,能长时间地与径向底部波纹结构141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增加二次空气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对二次空气的预热效果。
请参照图27,在一实施例中,底部换热结构还包括凸起换热器16。凸起换热器16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在二次空气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进入至燃烧腔10a的过程中,二次空气能够与凸起换热器16进行热交换以提升自身温度,如此能够在二次空气在对燃烧器200火焰进行补充之前,通过凸起换热器16实现对二次空气的预热。
其中,凸起换热器16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的具体设置形式可以至少包括以下两种:第一种,凸起换热器16直接连接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以实现凸起换热器16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第二种,凸起换热器16通过额外设置的连接构件与锅架主体10进行间接连接,并且凸起换热器16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凸起换热器16包括多个凸起161,多个凸起161呈间隔设置,以使二次空气与多个凸起161进行热交换后进入燃烧腔10a。
请结合参阅图27至图30,凸起161可以包括多种结构形式,在图中示例性示出的,凸起161可以包括凸包164、凸点163、凸条165以及凸柱166中至少一种,具体而言,凸起161可以为凸包164、凸点163、凸条165或者凸柱166当中的任意一个,凸起161也可以为凸包164、凸点163、凸条165以及凸柱166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多个凸起161与二次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对二次空气起到预热效果,提高灶具1000的燃烧器200的燃烧效率,有效改善锅架主体10的高温烧蚀现象,同时,能有效提升了二次空气对燃烧器200的火焰的补充效果,使得燃烧器200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一氧化碳能较好地转化为二氧化碳,降低了烟气的排放,以保证用户的身体安全。
请结合参照图31,在一实施例中,底部换热结构包括底部多孔介质件15。底部多孔介质件15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二次空气能够流经底部多孔介质件15,以使得底部多孔介质件15可以与二次空气进行充分的换热,并将换热后的二次空气流进燃烧腔10a。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设置底部多孔介质件15,使得二次空气被底部多孔介质件15进行更充分预热,一方面,使得二次空气在底部多孔介质件15的停留时间变长,另一方面,增大二次空气与底部多孔介质件15的换热面积,二次空气通过二次空气回热通道时被底部多孔介质件15加热,从而实现对二次空气进行更充分预热,进而将加热后的二次空气带回到燃烧腔10a中,避免燃烧器200火焰的温度被大幅度降低,如此,提高了燃烧器200的燃烧效率,提高了灶具1000对锅具2000的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部多孔介质件15的孔隙率不小于80%,可以理解的是,底部多孔介质件15的孔隙率较为合适,当二次空气从底部多孔介质件15流过时,二次空气受到底部多孔介质件15产生的压力较小,也即,二次空气在底部多孔介质件15中流动时受到的压力损失较小,以使得二次空气通过底部多孔介质件15的二次空气回热通道与底部多孔介质件15进行热交换,如此,增加了换热接触面积,以及提高换热效率。
若底部多孔介质件15的孔隙率小于80%,此时,底部多孔介质件15的孔隙率较低,当二次空气从底部多孔介质件15流过时,不仅导致二次空气与底部多孔介质件15的换热面积减小,换热效率降低,而且底部多孔介质件15对二次空气的风阻较大,二次空气在底部多孔介质件15中流动时受到的压力损失较大,不利于二次空气快速补充到燃烧腔10a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部多孔介质件15可以包括泡沫金属、金属网、金属纤维、沸石中的一种。具体地,泡沫金属是指含有泡沫孔的特种金属材料,可选地,泡沫金属可以为泡沫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金属网可以是金属板网,也即表面具有各类形状孔型的金属板;金属纤维是指具有金属含量较高,且金属材料连续分布的、横向尺寸在微米级的纤维形材料;沸石是指微孔结晶硅铝酸盐材料。
示例性地,当底部多孔介质件15为泡沫金属时,泡沫金属是一种在金属基体中均匀分布着大量连通或者不连通孔洞的新型多功能材料,且泡沫金属具有导热性能好、延展性能高以及孔隙率高的特点,当泡沫金属设置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时,二次空气流过泡沫金属,并与泡沫金属进行换热,如此,增大了二次空气与泡沫金属的换热面积,且换热后的二次空气流进燃烧腔10a中,如此,提高了灶具1000的燃烧效率。
当底部多孔介质件15为金属网时,也即,金属网可以设置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且因金属网为金属材质,所以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锅架主体10上的余热可以传递给金属网,金属网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以提高锅架主体10上的余热利用率,且由于金属网为网状结构,当二次空气流经金属网时,二次空气可以与金属网进行充分换热,以增大二次空气与金属网的换热面积,并将换热后的二次空气引进燃烧腔10a中,以使得换热后的二次空气促进燃烧器200的火焰进行充分燃烧,如此,提高了对灶具1000的加热效率。
请参照图32和图33,在一实施例中,底部换热结构还包括底部扰流件11。具体地,锅架主体10呈环形,其具有中轴线Z,锅架100被安装在灶台上时,中轴线Z可以与水平面垂直。底部扰流件11有至少一圈,每圈有多组底部扰流件11,每圈中,各组底部扰流件11均凸出设置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且各组底部扰流件11沿底部102的周向间隔布置。各组底部扰流件11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底部扰流件111和第二底部扰流件112,第一底部扰流件111和第二底部扰流件112均倾斜于锅架主体10的径向设置,第一底部扰流件111和第二底部扰流件112之间具有夹角,第一底部扰流件111具有靠近锅架主体10中轴线Z的第一内侧端部1111和远离锅架主体10中轴线Z的第一外侧端部1112,第二底部扰流件112具有靠近锅架主体10中轴线Z的第二内侧端部1121和远离锅架主体10中轴线Z的第二外侧端部1122。对于任一组底部扰流件11,在锅架主体10的径向上且朝向锅架主体10的中轴线Z的方向上,其第一底部扰流件111和第二底部扰流件112的间距逐渐增大,其第一外侧端部1112和第二外侧端部1122相向聚拢,其第一内侧端部1111和第二外侧端部1121相背张开,使底部扰流件11呈朝内张开的八字形。
对于任一圈底部扰流件11,第一底部扰流件111和第二底部扰流件112在底部102的周向上交替分布,任一第一底部扰流件111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底部扰流件112之间,任一第二底部扰流件112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底部扰流件111之间。对于任一底部扰流件11,其第一底部扰流件111和第二底部扰流件112之间形成扰流通道115,扰流通道115朝向锅架主体10的中轴线Z。当二次空气沿锅架主体10径向经扰流通道115流入燃烧区域时,能够被第一底部扰流件111、第二底部扰流件112加热,能够将第一底部扰流件111、第二底部扰流件112上的热量带回至燃烧区域内以提高燃烧效率。
本实施例通过在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凸出形成多组八字形底部扰流件11,增加了二次空气与锅架主体10底部的热接触面积;同时,二次空气经过底部扰流件11时,在八字形底部扰流件11外侧和内侧形成压差,二次空气会从外侧绕到内侧的扰流通道115而形成能够强化空气扰动的涡流,从而能够在锅架主体10底部进气过程中,实现较好的换热效果和更多热量的回收,进而能够将底部的进气充分预加热,提升灶具的燃烧效率。
以上几例示出了底部换热结构的几种可能的结构形式,可以理解的是,底部换热结构的形式可以为以上几种实施例中的某一种,也可以是由两个、三个乃至更多个实施例的方案的组合,在此不多赘述。通过设置底部换热结构,二次空气在经过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时,能够充分地通过底部换热结构与锅架主体10进行换热,实现较好的换热效果和更多热量的回收。此外,本申请中,二次空气先后经底部换热结构和导流预热结构的先后加热,能够被充分预热,在到达火孔参与燃烧之前有较高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燃烧效率,使火焰燃烧更充分,达到更高的燃点温度,而提高对锅具2000底部的加热效果,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锅架100的整体热效率。
其中,底部换热结构和锅架主体10可以为一体构件。比如,翅片换热器12、挖孔换热器13、底部波纹结构14、凸起换热器16或底部扰流件11等可与锅架主体10一体铸造成型,或者,在成型锅架主体10后,通过拉伸、冲压等方式形成上述结构。一体式的底部换热结构和锅架主体10有着良好的结构一体性,且使锅架100整体具有良好的导热一致性,如此,锅架100的制造工序也较为简便,进一步提升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锅架100的加工效率。
而在其他可能的结构形式中,底部换热结构和锅架主体10可以为分体构件。翅片换热器12、挖孔换热器13、底部波纹结构14、凸起换热器16、底部多孔介质件15以及底部扰流件11等可在成型后通过粘贴、焊接等方式与锅架主体10的底部102连接,以便于分开成型,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为本申请实施例锅架100的具体结构示例的解释说明,可以理解地,由于本申请的灶具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6)
1.一种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架主体,呈环状设置并围合形成有燃烧腔,所述燃烧腔用于供燃烧器的火焰通过,所述锅架主体具有朝向所述燃烧腔设置的内侧面;以及
导流预热结构,设置于所述锅架主体的所述内侧面,并包括位于所述燃烧腔内的导流基体,所述导流基体用于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并将预热后的二次空气导向所述燃烧器的火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体由内而外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锅架的径向相同或相对于所述锅架的径向向下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体由内而外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锅架的径向呈角度α设置,角度α满足关系:0°≤α≤6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体为平板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锅架主体的顶部具有高度差,且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锅架主体的内侧面限定出位于所述导流基体上方的烟气滞留腔,所述烟气滞留腔与所述燃烧腔连通,以阻滞所述导流基体上方的烟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预热结构还包括导流换热件,所述导流换热件设于所述导流基体的至少上表面或至少下表面,以使得所述导流基体的至少上表面或至少下表面不平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多个导流换热翅片,所述多个导流换热翅片至少设在所述导流基体的下表面,且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换热翅片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所述导流换热翅片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延伸设置;
所述导流换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呈夹角设置;
所述导流换热翅片相对于所述锅架的高度方向呈夹角设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多个凸起结构,多个所述凸起结构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波纹结构,所述波纹结构设置在所述导流基体的至少部分表面;
其中,所述波纹结构为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延伸的径向波纹结构;或者,
所述波纹结构为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延伸的周向波纹结构。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预热扰流件,所述预热扰流件内形成涡流通道,所述涡流通道被配置为引导流经所述导流基体的所述二次空气形成涡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预热扰流件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子件和多个第二扰流子件,多个所述第一扰流子件和多个所述第二扰流子件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交替排布,且一所述第一扰流子件和一所述第二扰流子件之间形成一所述涡流通道。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
多孔介质件,所述多孔介质件设置在所述导流基体上。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换热件和所述导流基体为一体式构件;或者,
所述导流换热件与所述导流基体为分体构件,且所述导流换热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导流基体的下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预热结构还包括:
辐射体,设置于所述导流基体的上方,用于将热量倾斜向下辐射至所述导流基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体包括:
连接板,与所述锅架主体连接;以及
辐射板,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导流基体连接,且由外而内倾斜向上延伸,以将热量倾斜向下辐射至所述导流基体。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体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连续延伸或者断续延伸。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体为一体式构件;和/或,
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锅架主体为一体式构件。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架主体包括沿上下方向连接在一起的顶板以及底板,所述顶板以及所述底板围合形成隔热腔;
所述导流基体连接于所述顶板或所述底板。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顶板为一体构件,或者;
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底板为一体构件。
21.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预热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基体,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基体沿所述锅架的高度方向层叠设置,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锅架主体连接;
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基体之间限定出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具有连通所述燃烧腔的出风口,且构成所述导流通道的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基体中,位于下方的所述导流基体与所述锅架主体的内侧面限定出进风口,二次空气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导流通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体的数量为两个,位于上方的所述导流基体连接所述锅架主体,位于下方的所述导流基体与位于上方的所述导流基体连接,并与所述锅架主体间隔设置,以形成环形的所述进风口;或者,
所述导流基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流基体均连接所述锅架主体,且位于下方的所述导流基体具有多个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所述进风口。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基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和/或,
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基体远离所述锅架主体的端部相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基体的连接处设有连通所述导流通道和所述燃烧腔的多个所述出风口,多个所述出风口沿所述燃烧腔的周向间隔设置。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预热结构还包括导流换热件,至少部分所述导流换热件设于所述导流通道内,并设置在所述导流通道的至少上壁面或至少下壁面;
其中,所述导流换热件包括多个导流换热翅片、多个凸起结构、波纹结构、多孔介质件以及预热扰流件的至少一种。
25.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部换热结构,所述底部换热结构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连接,以使得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不平整。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
翅片换热器,连接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并包括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所述换热翅片沿所述锅架的周向间隔排布,以使二次空气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进入至所述燃烧腔的过程中与所述换热翅片进行热交换;
其中,各个所述换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呈夹角设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换热翅片由内而外向所述燃烧腔延伸,所述换热翅片相对于穿过其自身的所述径向倾斜设置,且对于不同的所述换热翅片,倾斜方向一致。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
挖孔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并具有多个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换热孔道,二次空气能够与所述换热孔道的壁面进行热交换后流入所述燃烧腔。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
底部波纹结构,设置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以使二次空气与所述底部波纹结构进行热交换后进入所述燃烧腔。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波纹结构包括周向底部波纹结构,所述周向底部波纹结构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周向连续延伸或者断续延伸;和/或,
所述底部波纹结构包括径向底部波纹结构,所述径向底部波纹结构沿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连续延伸或者断续延伸。
31.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
底部多孔介质件,设置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二次空气能够流经所述底部多孔介质件并与所述底部多孔介质件换热后进入所述燃烧腔。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多孔介质件的孔隙率不小于80%;和/或,
所述底部多孔介质件包括泡沫金属、金属网、金属纤维、沸石中的一种。
33.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至少一圈底部扰流件,每圈的多组所述底部扰流件均凸出设置在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并沿所述底部的周向间隔布置;
所述底部扰流件包括第一底部扰流件和第二底部扰流件,所述第一底部扰流件和所述第二底部扰流件均相对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径向倾斜设置;任一组所述底部扰流件中,所述第一底部扰流件和所述第二底部扰流件呈夹角并间隔设置,在所述径向且朝向所述锅架主体中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底部扰流件和所述第二底部扰流件的间距逐渐增大。
34.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换热结构包括:
凸起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锅架主体的底部,并包括多个呈间隔设置的凸起,以使二次空气与多个所述凸起进行热交换后进入所述燃烧腔。
35.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锅架;和
燃烧器,所述燃烧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燃烧腔。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锅架主体的轴向进行投影,所述导流预热结构的在所述燃烧器上的投影不覆盖所述燃烧器最外圈的火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391886.6U CN222352382U (zh) | 2024-02-29 | 2024-02-29 | 锅架和灶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391886.6U CN222352382U (zh) | 2024-02-29 | 2024-02-29 | 锅架和灶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352382U true CN222352382U (zh) | 2025-01-14 |
Family
ID=94206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391886.6U Active CN222352382U (zh) | 2024-02-29 | 2024-02-29 | 锅架和灶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352382U (zh) |
-
2024
- 2024-02-29 CN CN202420391886.6U patent/CN22235238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86838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18347034A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222352382U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118347023A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118347031A (zh) | 一种锅架和灶具 | |
CN221881554U (zh) | 锅架及灶具 | |
CN221881557U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222543914U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221881558U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221881556U (zh) | 锅架及灶具 | |
CN216744466U (zh) | 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 |
CN214406171U (zh) | 锅支架、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221881563U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221881562U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214891355U (zh) | 燃气灶的聚能罩组件及燃气灶 | |
CN221881560U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221958921U (zh) | 锅架及灶具 | |
CN118347028A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221958922U (zh) | 锅架及灶具 | |
CN115095889A (zh) | 一种燃气灶锅架及燃气灶 | |
CN118347026A (zh) | 锅架及灶具 | |
CN118347035A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210398901U (zh) | 一种加热均匀的燃烧器 | |
CN118347027A (zh) | 锅架和灶具 | |
CN108386833B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