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265304U - 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265304U
CN222265304U CN202420481635.7U CN202420481635U CN222265304U CN 222265304 U CN222265304 U CN 222265304U CN 202420481635 U CN202420481635 U CN 202420481635U CN 222265304 U CN222265304 U CN 2222653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tching
groove
rotating frame
opening
cervical verteb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48163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辉
丁文元
王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42048163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2653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2653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2653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包括撑开器与限位器;所述撑开器包括第一撑开部与第二撑开部;所述第一撑开部与第二撑开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撑开部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撑开槽,所述第二撑开部的侧壁上设置第二撑开槽;所述第一撑开槽、第二撑开槽与限位器适配。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第一撑开部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撑开槽,第二撑开部的侧壁上设置第二撑开槽,将椎板撑开后,第一撑开槽与第二撑开槽为限位器让出安装位置,能迅速的限定张开角度,无需专人手持夹持钳较长时间的进行手动弯曲;省时省力,也降低了椎板断裂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脊髓受压迫,会有如下表现,比如双上肢的麻木、无法完成精细动作,双下肢的肌力减退、行走无力、行走不稳,还会有胸腰腹部的束带感。这种患者宜做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给颈椎椎管减压,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适用于严重的颈椎椎管狭窄,狭窄范围在3个节段以上(甚至全颈椎广泛退变增生并有脊髓压迫)的患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呈连续型、混合型或间断型,累及范围广泛,需后路减压;黄韧带钙化症,也需后路减压。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医生需要咬除颈椎一侧的椎板开门,并安全有效地将开门侧进行掀起撑开、维持开门位置及合理间距。目前,临床上医生普遍采用骨膜剥离子等器械进行此项手术操作。此种方式较为繁琐,并且在撑开之后不能迅速的限定张开角度,而需专人手持夹持钳较长时间的进行手动弯曲。费时费力的同时,还增加了椎板断裂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包括撑开器与限位器;所述撑开器包括第一撑开部与第二撑开部;所述第一撑开部与第二撑开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撑开部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撑开槽,所述第二撑开部的侧壁上设置第二撑开槽;所述第一撑开槽、第二撑开槽与限位器适配。
进一步,所述第一撑开部包括第一持握端、第一转动架与第一撑开端;所述第一转动架的一侧与第一持握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撑开端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撑开部包括第二持握端、第二转动架与第二撑开端;所述第二转动架的一侧与第二持握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撑开端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撑开端远离第二撑开端的一侧设置第一防滑结构;所述第二撑开端远离第一撑开端的一侧设置第二防滑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防滑结构包括第一齿形面;所述第二防滑结构包括第二齿形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转动架与第二转动架适配,使得第一撑开部与第二撑开部转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限位器包括撑开结构与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分别设置在撑开结构的两侧;所述撑开结构与固定结构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撑开结构与固定结构之间存在小于180°的夹角。
进一步,所述第一撑开部与第二撑开部之间设有复位部。
进一步,所述复位部包括第一复位臂与第二复位臂;所述第一复位臂的一端与第二复位臂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撑开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复位远离第一复位臂的一端与第二撑开部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第一撑开部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撑开槽,第二撑开部的侧壁上设置第二撑开槽,将椎板撑开后,第一撑开槽与第二撑开槽为限位器让出安装位置,能迅速的限定张开角度,无需专人手持夹持钳较长时间的进行手动弯曲;省时省力,也降低了椎板断裂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一种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撑开部的主视图;
图4为一种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撑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撑开部的主视图;
图6为一种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撑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撑开部;2、第二撑开部;3、复位部;4、限位器;11、第一持握端;12、第一转动架;13、第一撑开端;14、第一撑开槽;21、第二持握端;22、第二转动架;23、第二撑开端;24、第二撑开槽;31、第一复位臂;32、第二复位臂;41、撑开结构;42、固定结构;421、定位孔;111、第一安装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7所示的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包括撑开器与限位器4;撑开器包括第一撑开部1与第二撑开部2;第一撑开部1与第二撑开部2转动连接;第一撑开部1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撑开槽14,第二撑开部2的侧壁上设置第二撑开槽24;第一撑开槽14、第二撑开槽24与限位器4适配。
第一撑开部1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撑开槽14,第二撑开部2的侧壁上设置第二撑开槽24,将椎板撑开后,第一撑开槽14与第二撑开槽24为限位器4让出安装位置,能迅速的限定张开角度,无需专人手持夹持钳较长时间的进行手动弯曲;省时省力,也降低了椎板断裂的风险。
进一步的,第一撑开部1的侧壁上设置多个第一撑开槽14,多个第一撑开槽14在第一撑开部1上直线阵列。第二撑开部2的侧壁上设置多个第二撑开槽24,多个第二撑开槽24在第二撑开部2上直线阵列。
如图2-6所示,第一撑开部1包括第一持握端11、第一转动架12与第一撑开端13;第一转动架12的一侧与第一持握端1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撑开端13相连接。第一转动架12与第二撑开部2转动连接。第一持握端11与第一撑开端13之间存在小于180°的夹角。
第二撑开部2包括第二持握端21、第二转动架22与第二撑开端23;第二转动架22的一侧与第二持握端2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撑开端23相连接。第二转动架22与第一撑开部1转动连接。第二持握端21与第二撑开端23之间存在小于180°的夹角。
具体的,第一转动架12与第二转动架22适配,使得第一撑开部1与第二撑开部2转动连接。结合图1-2可知,当第一撑开端13与第二撑开端23贴合时,第一持握端11与第二持握端21之间存在夹角。
使用时将第一撑开端13与第二撑开端23贴合并插入椎板开门的内部,再按动第一持握端11与第二持握端21,使第一撑开端13与第二撑开端23张开至一定角度后,将限位器4从第一撑开槽14、第二撑开槽24中放入,最后将限位器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椎板开门的两侧,限定椎板开门的角度(如图8所示)。
进一步的,第一撑开端13远离第二撑开端23的一侧设置第一防滑结构;第二撑开端23远离第一撑开端13的一侧设置第二防滑结构。防止在撑开椎板的过程中,椎板与撑开器之间发生滑动,而导致椎板受到冲击而导致患者神经损伤。
具体的,第一防滑结构包括第一齿形面;第二防滑结构包括第二齿形面。
或者,第一防滑结构包括第一防滑纹;第二防滑结构包括第二防滑纹。
本实施例虽然只给出了两种能够达到防滑效果的方案,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以本实施例为基础推导出的其他能够防止椎板与撑开器之间发生滑动的方案,依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如图1-7所示,限位器4包括撑开结构41与固定结构42;固定结构42分别设置在撑开结构41的两侧;撑开结构41与固定结构42固定连接。固定结构42的内部设置定位孔421,使用时,螺栓穿过定位孔421后固定在椎体上,便能够将限位器4安装在椎体上。
具体的,撑开结构41与固定结构42之间存在小于180°的夹角,以便于固定结构42贴合在椎体表面。
如图1-7所示,第一撑开部1与第二撑开部2之间设有复位部3。复位部3具备一定的弹性,按动第一持握端11与第二持握端21,使得第一撑开端13与第二撑开端23张开时,复位部3受到压缩。松开第一持握端11与第二持握端21后,复位部3欲恢复其自身原有形态,驱使第一持握端11与第二持握端21张开,使得第一撑开端13与第二撑合并。
具体的,复位部3包括第一复位臂31与第二复位臂32;第一复位臂31的一端与第二复位臂32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撑开部1可拆卸连接;第二复位远离第一复位臂31的一端与第二撑开部2可拆卸连接。
第一持握端11朝向第二持握端21的一侧设置第一安装位111,第二持握端21朝向第一持握端11的一侧设置第二安装位(图中未示出)。第一安装位111与第二安装位对称设置。第一复位臂3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安装位111上。第二复位臂32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安装位上。
具体的,第一安装位111、第二安装位均为螺纹孔。螺丝穿过第一复位臂31或第二复位臂32后拧入螺纹孔内,便将复位部3固定在第一撑开部1与第二撑开部2之间。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
1、将第一撑开端13与第二撑开端23贴合并插入椎板开门的内部;
2、按动第一持握端11与第二持握端21,使第一撑开端13与第二撑开端23张开至一定角度;
3、将限位器4从第一撑开槽14、第二撑开槽24中放入;
4、将限位器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椎板开门的两侧,限定椎板开门的角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包括撑开器与限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器包括第一撑开部与第二撑开部;所述第一撑开部与第二撑开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撑开部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撑开槽,所述第二撑开部的侧壁上设置第二撑开槽;所述第一撑开槽、第二撑开槽与限位器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部包括第一持握端、第一转动架与第一撑开端;所述第一转动架的一侧与第一持握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撑开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撑开部包括第二持握端、第二转动架与第二撑开端;所述第二转动架的一侧与第二持握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撑开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端远离第二撑开端的一侧设置第一防滑结构;所述第二撑开端远离第一撑开端的一侧设置第二防滑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结构包括第一齿形面;所述第二防滑结构包括第二齿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架与第二转动架适配,使得第一撑开部与第二撑开部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器包括撑开结构与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分别设置在撑开结构的两侧;所述撑开结构与固定结构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结构与固定结构之间存在小于180°的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部与第二撑开部之间设有复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部包括第一复位臂与第二复位臂;所述第一复位臂的一端与第二复位臂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撑开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复位远离第一复位臂的一端与第二撑开部可拆卸连接。
CN202420481635.7U 2024-03-13 2024-03-13 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Active CN2222653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481635.7U CN222265304U (zh) 2024-03-13 2024-03-13 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481635.7U CN222265304U (zh) 2024-03-13 2024-03-13 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265304U true CN222265304U (zh) 2024-12-31

Family

ID=93961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481635.7U Active CN222265304U (zh) 2024-03-13 2024-03-13 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2653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44368B2 (en) Guided retractor and methods of use
EP3069674B1 (en) Laminoplasty implant and instrumentation
US5810750A (en) Method for aligning a fractured bone
JPH07136186A (ja) 外科用牽引子
BRPI0617357B1 (pt) Aparelho de fixação para fixar elementos de osso
US9402665B2 (en) Expansion and compression instrument for fracture fixation
CN107684444A (zh) 椎体撑开器
JP6437545B2 (ja) 単皮質ピンの固定具
US7143458B2 (en) Stabilizer for forearm traction
CN222265304U (zh) 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可控性撑开及固定装置
CN111643170A (zh) 一种骨折外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4681030A (zh) 一种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
US20120101506A1 (en) Tissue retractor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use
CN113040891A (zh) 一种颈椎前路手术撑开复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US9888951B1 (en) Device for repairing a bone fracture
CN106510834B (zh) 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CN217338801U (zh) 骨折复位钳
CN207012235U (zh) 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CN215384277U (zh) 脊柱手术牵开器
CN210871769U (zh) 微创手术撑开装置及撑开器
CN205729422U (zh) 切口组织牵开器
CN208551990U (zh) 弧形撑开或加压的连接器
CN114081547A (zh) 可调型颈椎手术间隙扩张通道装置
CN207236835U (zh) 一种微创加压器
CN105559835A (zh) 切口组织牵开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