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12235U - 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012235U CN207012235U CN201621257263.1U CN201621257263U CN207012235U CN 207012235 U CN207012235 U CN 207012235U CN 201621257263 U CN201621257263 U CN 201621257263U CN 207012235 U CN207012235 U CN 2070122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ntral tube
- piece
- return
- pedicle
- vertebral ar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17 oper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24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80 postop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8035 Back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16654 Fibr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8930 Low Back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2193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8907 Spinal deformit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4 chro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12 degen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5475 disord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224 diss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761 fibro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02 ische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074 necrotic cell dea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9722 scoli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33 traum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包括中心管、提拉组件和把手。提拉组件由其提拉套筒套设在中心管上、并能相对于中心管沿中心管轴线方向上下移动,且由提拉组件的止回装置在其向下移动时进行阻挡;止回装置还具有手动解除止回的功能;所述中心管使用时能由其下端部位下压式设置在连接棒上且在周向上相互限位。所述提拉套筒设有使用时能对各片撑开片的尾部进行限位而使撑开片尾部并拢。所述把手使用时固定设置在中心管的上端头上。操作人员手持把手转动时即可有效而直接地对通过转动连接棒而将椎弓根固定单元旋转定位到所需部位,也即使得椎弓根螺钉被旋转到位,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能有效地解决椎弓根固定系统安装的一系列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背景技术
椎弓根固定系统(以下也可简称为固定系统)通常由多个椎弓根固定单元构成,每个椎弓根固定单元包括椎弓根螺钉、压圈、支座、连接棒和压紧螺钉。支座的下部设有通孔,支座还具有侧腿部位,侧腿部位设有内螺纹且具有2个相对设置的侧腿,2个侧腿之间形成U形通道。压圈的上部设有U形槽,压圈由其下部从上方套扣在椎弓根螺钉的头部,其两者紧密接触。椎弓根螺钉由其尾部从上向下穿过支座下部的通孔,且其头被限位在该通孔处,此时压圈的U形槽与支座的U形通道沿同一个方向设置,且压圈的U形槽位于支座的U形通道中。连接棒与支座的U形通道以及与压圈的U形槽相配合。
在进行把椎弓根螺钉旋入椎弓根的操作时,椎弓根螺钉被位于上方的压圈压紧,而压圈又被压紧螺钉压紧,从而可以完成将椎弓根螺钉的旋入椎弓根内的操作。然后则要进行固定系统的调整。调整前,需要将连接棒设置在相邻的2个椎弓根固定单元之间,或者是相邻的3个椎弓根固定单元之间。具体的安装方法是:旋下压紧螺钉后,将连接棒的一个端头嵌入支座的U形通道以及压圈的U形槽中,再旋上并旋紧压紧螺钉,从而通过压圈而将位于下方的椎弓根螺钉的头部压紧在支座上。将连接棒的另一端嵌入相邻的其它椎弓根固定单元的支座的U形通道中且通过相同的方式固定在该另一个支座上,从而使得相邻的2个椎弓根固定单元相互固定连接。根据需要也可以将一根连接棒与3个依次相邻且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椎弓根固定单元相连。然后即可进行整个固定系统的调整,直至调整完成。
上述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脊柱外科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脊柱侧弯和脊柱滑脱等脊柱创伤及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需要进行开放式后路手术,虽然很好地矫正了脊柱畸形,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手术过程中需要广泛组织切开并长时间牵拉周围组织,导致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较多。同时,手术过程中对椎旁肌的过度牵拉和破坏,而使腰背部肌肉缺血坏死和纤维化,从而导致病人术后因慢性腰背疼痛而不能早期下床活动,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使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
微创手术能够利用内窥镜等现代医疗设备,在较小的创口环境中在人体内施行手术,具有创口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越性。通过结合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和微创手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发展了脊柱经皮内固定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传统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中手术切口大、肌肉剥离多、出血多、后路稳定结构破坏大、康复慢等不足。但是,由于脊柱经皮内固定技术需要借助微创手术进行,在手术的过程中操作人员视野不佳,导致了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较长,难度大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产生了在椎弓根固定系统的支座上设置撑开片来保证手术部位全部暴露在视野内的技术,撑开片的使用,使得操作人员在手术中,可以将处于脊椎外侧的组织由撑开片向外推开,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连接棒的更换和整个固定系统的调整等。但是现有的撑开片和支座固定连接时,要么固定时需要使用专用的器械将撑开片安装在支座上,要么直接插接在支座的侧腿部位的上部,前者因使用专用的器械将撑开片安装在支座上时会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且操作麻烦,后者虽然能够将手术部位完全暴露在视野内,但是直接将撑开片插接在支座尾部的情形在手术过程中容易脱落,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中国专利文献CN204931830U公开了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该系统“包括支座和撑开片,支座尾部具有两条对称设置的侧腿,撑开片包括一体成型的撑开片主体和连接头,连接头与侧腿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侧腿开设有一固定槽,所述连接头具有一沿撑开片长度方向的滑槽,所述滑槽的形状与侧腿形状相匹配,所述滑槽内具有一与固定槽配合、将撑开片与支座固定的凸块”。“当侧腿沿滑槽滑动过程中,滑槽会在凸块的作用下产生微变形,当侧腿滑动到极限位置时,凸块正好卡设在固定槽内,安装方便,并且有效避免了撑开片从支座上脱落”。
但是,上述带有撑开片的椎弓根固定系统在安装时,通常是将撑开片先安装在椎弓根支座上,带着撑开片一并安装在椎弓根部。如果将撑开片简单并拢安装,不利于转动器械以将椎弓根螺钉固定。如果先将撑开片撑开再安装,因视线受撑开片的影响,会导致手术切口的不准确。若切口过大,则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若切口过小,在安装椎弓根螺钉时,撑开片会对切口周边的组织产生剪切。因此,带有撑开片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的安装,依然是本领域医生面临的巨大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使用时既能顺利地安装椎弓根固定系统,又能有效避开撑开片对安装过程的干扰,有效解决了带撑开片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的安装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包括2片撑开片。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中心管、提拉组件和把手。提拉组件包括提拉套筒和止回装置;使用时提拉组件由其提拉套筒套设在中心管上、并能相对于中心管在中心管的中上部沿中心管轴线方向上下移动,且由止回装置在提拉套筒沿中心管轴线方向向下移动时进行阻挡;止回装置还具有手动解除止回的功能;所述中心管使用时能由其下端部位下压式设置在椎弓根固定系统的连接棒上且在周向上相互限位,而使得中心管能与椎弓根固定系统一同转动;所述提拉套筒设有使用时能对各片撑开片的尾部进行限位的相应的限位部,且各片撑开片在使用时能贴近设置在中心管的左右侧的相应的一侧,各片撑开片的下端是使用时能固定连接在支座的相应一个侧腿上的部位。所述把手使用时固定设置在中心管的上端头上。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安装工具固定椎弓根螺钉时,其支撑片的尾部被收拢于提拉组件中,从而有利于操作人员手握把手、或者同时手握把手和提拉套筒而将安装工具压住连接棒而将椎弓根固定单元调整到适宜位置,并且更能轻松地将椎弓根螺钉通过安装工具旋入椎弓根中,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工作量。
所述中心管的下端部位的前后侧板上设有一对弧形卡槽,也即中心管在使用时通过该对弧形卡槽卡住连接棒而实现与连接棒在周向上的相互限位。所述把手为橡胶材质的球形把手;使用时球形把手紧配合套设在中心管的上端头上。由于在中心管的下端设置弧形卡槽而作为对固定单元的操作部位,可以有效而直接地对通过转动连接棒而将椎弓根固定单元旋转定位到所需部位。同时将把手设置成球形且采用橡胶材质,将更有利于操作的进行。
所述提拉组件包括提拉套筒和2个止回装置;中心管在其中上部前后侧的每侧设有一个阻挡部;所述提拉组件使用时由其提拉套筒套设在中心管上,且提拉组件使用时由其提拉套筒相对于中心管在中心管的中上部沿中心管轴线方向移动;所述提拉套筒的左右两侧的每侧设有能对相应一片撑开片的尾部进行限位的限位部;所述各个止回装置使用时设置在提拉套筒的前后侧的相应一侧上,且能够在中心管的相应的阻挡部的共同作用下,在提拉套筒沿中心管轴线方向移动时,阻止其向下移动。设置2个止回装置有利于增加提拉套筒相对于中心管移动时的稳定性。这样的设置能够更有利于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求调节提拉套筒的上下位置,方便手术操作。
所述中心管的中上部的阻挡部为设置在中心管的前后侧板的板体上、位于板体的中上部且朝向外侧的若干止回齿牙;各个止回装置均包括止回片、转轴和弹性机构;提拉套筒的前后侧各设有一个止回槽部;提拉套筒的各个止回槽部设有相应的止回槽;转轴设置在提拉套筒的相应一个止回槽部上,止回片套在转轴上且位于所述止回槽部的止回槽中,所述止回片下端具有使用时能与止回齿牙相啮合的卡齿;弹性机构设置在止回片上,或者同时设置在止回片和转轴上,且弹性机构在使用时由其弹力能使得止回片的卡齿与相应的止回齿牙弹性啮合。这种设置使得止回装置的工作更为可靠和操作简便。
所述弹性机构为设置在止回片上且位于止回片上部的压缩弹簧,或者弹性机构是设置在止回片和转轴上的扭簧。这种设置使得止回装置的工作更为可靠和操作简便。
所述的提拉套筒的每个止回槽部上,均设有一个位于止回槽上部的阻挡板,且该阻挡板与相应的止回片的上部相对应。这种设置使得止回装置的工作更为可靠和操作简便。
所述的弹性机构为设置在止回片上的压缩弹簧,止回片的上端端部设有一限位块。这种设置在安装止回装置时,较为简便和快捷。
所述提拉套筒的左右两侧的每侧的限位部为设置在提拉套筒左右两侧每侧的1-2个定位凸起和围绕定位凸起设置的定位卡槽。这种设置有利于撑开片的快速定位。
所述提拉组件还包括外套筒;所述外套筒设有2个操作窗口;外套筒使用时套在提拉套筒上,且其每个操作窗口对准相应一个止回装置的止回片,并且止回片在其卡齿与相应的止回齿牙弹性啮合的状态下,止回片的上部处于操作窗口中,从而此时操作窗口能在周向上对止回片的上部进行限位。设置外套筒有利于对撑开片的径向外侧进行限位,设置操作窗有利于通过该窗口对止回装置进行操作。
所述提拉套筒的左右侧的每侧均设有一个位于下部的拉耳,且两个拉耳对称设置,并且每个拉耳设有使用时便于撑开片的尾部穿过的上下贯穿的空心通道。设置拉耳可以方便操作人员由手握持提拉组件而进行相应的操作。
所述的2片撑开片是形状形同的注塑一体件或者钛合金一体件。所述撑开片包括撑开片主体、连接头、撑开片尾部(也可简称为尾部)和凸块。连接头、撑开片主体和撑开片尾部依次相连。撑开片主体连同撑开片尾部为一字形的平板状。连接头分为前限位部、连接板和后限位部。前限位部和后限位部分前后对称设置在连接板的左右端面的朝向外侧的端面的前后两侧,且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滑槽,其中前限位部与连接板之间形成前滑槽,连接板与后限位部之间则形成后滑槽。凸块设置并连接在连接板上,且朝向设置滑槽的方向伸出。使用时,各片撑开片通过其连接头与支座的左右侧腿中相应一个侧腿的侧腿上段按照可拆卸插接固定方式固定连接。将撑开片主体连同撑开片尾部设置为一字形的平板状,可以方便采用撑开器将相对设置的2片撑开片进行撑开,并满足撑开时所需要的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
上述撑开片主体上设有若干定位孔,定位孔为腰圆孔,腰圆孔的长轴方向与撑开片的长度方向一致。定位孔的具体数量为3-6个,优选为4个。定位孔的设计,能够有效的解决在手术过程中撑开片定位困难的问题;而定位孔选择腰圆孔,可以在撑开片的撑开位置固定后,通过腰圆孔对撑开片的撑开幅度进行微调,以适应手术的操作,进一步增强了撑开片的适用性。两片撑开片优选采用形状和材质相同的撑开片,从而更有利于操作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可以先将椎弓根固定系统的撑开片利用套筒和提拉组件并拢,同时中心管和提拉组件与连接棒配合形成椎弓根固定系统的安装工具,既能顺利地安装椎弓根固定系统,又能有效避开撑开片对安装过程的干扰。同时安装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紧配合套设在中心管的上端头上的球形把手和利用在中心管的下端设置弧形卡槽而作为对固定单元的操作部位,可以有效而直接地对通过转动连接棒而将椎弓根固定单元旋转定位到所需部位;减少了操作者的工作量。同时将把手设置成球形且采用橡胶材质,将更有利于操作的进行;综上设置能够有效解决了带撑开片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的安装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工具用于安装椎弓根固定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提拉套筒和止回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且视图方向相对于图2旋转了90度。
图4是图2中中心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的位于右侧的一片撑开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的支座与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工具的2片撑开片相互配合使用的装配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撑开片1,撑开片主体11,连接头12,前限位部12-1,连接板12-2,后限位部12-3,撑开片尾部13,凸块14,定位孔15,固定孔16,滑槽17,前滑槽17-1,后滑槽17-2,支座2,侧腿21,侧腿上段21-1,侧腿下段21-2,固定槽22,折断口23,中心管3,弧形卡槽31,止回齿牙32,前侧板33,连接棒41, 压紧螺钉42,椎弓根螺钉43,压圈44,提拉套筒5,拉耳51,空心通道52,止回槽53,定位卡槽54,定位凸起55,阻挡板56,转轴孔57,压簧孔58,外套筒6,操作窗口61,止回片71,卡齿71-1,限位块71-2,转轴72,安装柱73,球形把手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1)
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包括:中心管3、提拉组件、球形把手8和2片撑开片1。
仍见图1及图2,提拉组件使用时能套设在中心管3上、并能相对于中心管3在中心管3的中上部沿中心管3轴线方向移动。所述中心管3使用时能由其下端下压式设置在椎弓根固定系统的连接棒41上且在周向上相互限位,而使得中心管3能与椎弓根固定系统一同转动。所述提拉组件设有使用时能对各片撑开片1的尾部13进行限位的相应的限位部,且各片撑开片1在使用时能贴近设置在中心管3的左右侧的相应的一侧,各片撑开片1的下端是使用时能固定连接在支座2的相应一个侧腿21上的部位。球形把手8为橡胶材质的一体件。球形把手8使用时紧配合套设在中心管3的上端头上。
见图4,中心管3为钢制一体件,设有下端部位和2个阻挡部。所述下端部位的前后侧板上设有一对弧形卡槽31,也即中心管3在使用时通过该对弧形卡槽31卡住连接棒41而实现与连接棒41在周向上的相互限位(图1)。所述中心管3的各个阻挡部设置在其管体的前后侧的相应一块板体上,也即所述的各个阻挡部为设置在中心管3的前后侧板的相应一块板体上、位于该板体的中上部且朝向外侧的若干止回齿牙32。
见图3,所述提拉组件包括提拉套筒5、外套筒6和2个止回装置。见图1,提拉组件使用时由其提拉套筒5套设在中心管3上,且提拉组件使用时由其提拉套筒5相对于中心管3在中心管3的中上部沿中心管3轴线方向移动。所述各个止回装置使用时设置在提拉套筒5的前后侧的相应一侧上,且能够在中心管3的相应的阻挡部的共同作用下,在提拉套筒5沿中心管3轴线方向移动时,阻止其向下移动。
见图1及图3,所述提拉组件的提拉套筒5为注塑一体件,设有中央部、2个限位部、2个止回槽部、2个拉耳51和2块阻挡板56。提拉套筒5的中央部设有中央通孔,使用时提拉套筒5由其中央通孔套设在中心管3上。所述的2个限位部位于中央部的左右两侧,且每侧的限位部使用时能对相应一片撑开片1的尾部13进行限位。所述的左右两侧的每侧的限位部为设置在提拉套筒5左右两侧相应一侧的2个定位凸起55和围绕所述定位凸起55设置的定位卡槽54。所述的2个止回槽部位于中央部的前后两侧,且每侧的止回槽部均设有相应的止回槽53。所述的2个拉耳51位于中央部的左右两侧,且位于相应的定位凸起55的下方,两个拉耳51对称设置,并且每个拉耳51设有使用时便于撑开片1的尾部13穿过的上下贯穿的空心通道52。所述的2块阻挡板56的每块阻挡板56位于相应的止回槽部的止回槽53的上部。每块阻挡板56上设有一个压簧孔58。提拉套筒5的每个止回槽部还各设有2个沿左右向设置的转轴孔57,且该2个转轴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仍见图1及图3,所述提拉组件的2个止回装置的每个均包括止回片71、转轴72、弹簧安装柱73和弹性机构。止回片71为注塑一体件,转轴72和弹簧安装柱73均为钢制一体件,弹性机构为钢制压缩弹簧。转轴72设置在提拉套筒5的相应一个止回槽部上,且穿过相应的转轴孔57。止回片71由其下部套在转轴72上,且止回片71位于所述止回槽部的止回槽52中。所述止回片71下端具有使用时能与止回齿牙32相啮合的卡齿71-1。弹簧安装柱73作为嵌件在止回片71注塑成型时设置在止回片71上。弹性机构设置在止回片71上,本实施例中,作为弹性机构的压缩弹簧由其一端套固在弹簧安装柱73上,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则穿过相应的阻挡板56的弹簧孔而在使用时与中心管3的前后侧板的相应一块侧板相互弹性接触,在弹力的作用下使得止回片71的上部向前后侧的向外的一侧伸出,从而使得止回片71的位于下端的卡齿71-1与中心管3的相应的止回齿牙32弹性啮合。
见图1和图2,所述提拉组件的外套筒6为注塑一体件。所述外套筒6设有2个操作窗口61。外套筒6使用时套在提拉套筒5上,且其每个操作窗口61对准相应一个止回装置的止回片71,并且止回片71在其卡齿71-1与相应的止回齿牙32弹性啮合的状态下,其上部处于操作窗口61中,从而此时操作窗口61能在周向上对止回片71的上部进行限位。
见图5和图6,所述的2片撑开片1是形状形同的注塑一体件或者是由钛合金材料经过3D打印机打印成型的钛合金一体件。所述撑开片1包括撑开片主体11、连接头12、撑开片尾部13(也可简称为尾部13)和凸块14。连接头12、撑开片主体11和撑开片尾部13依次相连。连接头12包括前限位部12-1、连接板12-2和后限位部12-3。前限位部12-1和后限位部12-3分前后对称设置在连接板12-2的前后端面的朝向外侧的一个端面的前后两侧,且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滑槽17,其中前限位部12-1与连接板12-2之间形成前滑槽17-1,连接板12-2与后限位部12-3之间则形成后滑槽17-2。凸块14设置并连接在连接板12-2上,且朝向设置滑槽17的方向伸出。使用时,各片撑开片1通过其连接头12与支座2的左右侧腿中相应一个侧腿21的侧腿上段21-1按照可拆卸插接固定方式固定连接。
见图5,撑开片主体11上设有若干定位孔15,定位孔15为腰圆孔,腰圆孔的长轴方向与撑开片1的长度方向一致。定位孔15的具体数量为3-6个。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4个。定位孔15的设计,能够有效的解决在手术过程中撑开片定位困难的问题;而定位孔15选择腰圆孔,可以在撑开片1的撑开位置固定后,通过腰圆孔对撑开片1的撑开幅度进行微调,以适应手术的操作,进一步增强了撑开片1的适用性。
(应用例1)
见图1至图6,本应用例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安装工具,并将安装工具与椎弓根固定系统连接在一起。
本应用例的椎弓根固定系统包括多个椎弓根固定单元。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椎弓根固定单元包括椎弓根螺钉43、压圈44、支座2、连接棒41和压紧螺钉42。支座2的下部设有通孔,支座2还具有侧腿部位,侧腿部位设有内螺纹且具有2个相对设置的侧腿21,2个侧腿21之间形成U形通道。压圈44的上部设有U形槽,压圈44由其下部从上方套扣在椎弓根螺钉43的头部,其两者紧密接触。椎弓根螺钉43由其尾部从上向下穿过支座2下部的通孔,且其头部被限位在该通孔处,此时压圈44的U形槽与支座2的U形通道沿同一个方向设置,且压圈44的U形槽位于支座2的U形通道中。连接棒41与支座2的U形通道以及与压圈44的U形槽相配合。对于留在体内的连接棒41来说,连接棒41由其一个端头嵌入支座2的U形通道以及压圈44的U形槽中而可将位于下方的椎弓根螺钉43的头部压紧。压紧螺钉42旋合在支座2的侧腿部位的内螺纹上,从上方压紧连接棒41,从而压紧椎弓根螺钉43。连接棒41的另一端嵌入相邻的其它椎弓根固定单元的支座的U形通道槽中且被固定在该另一个支座上,从而使得相邻的2个椎弓根固定单元相互固定连接。整个椎弓根固定系统的其余相邻椎弓根固定单元之间的连接根据需要也可以是一根连接棒与3个依次相邻且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椎弓根固定单元相连。对于在椎弓根上钻孔后旋入椎弓根螺钉43时,此时所采用的连接棒41的长度较短,且只固定连接在一个支座2上,从而方便椎弓根螺钉43随着转动安装工具而旋入椎弓根内。
实施例1所得到的安装工具和上述椎弓根固定单元共同进行手术操作时,先完成安装工具的组装,再进行安装工具与椎弓根固定单元的连接,再进行椎弓根固定单元的固定操作,直至整个椎弓根固定系统的手术操作完成,其具体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将各个止回装置安装在提拉套筒5的相应一个止回槽部,也即将压缩弹簧的一端套在固定于止回片71上部的安装柱73上,且使得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伸入阻挡板56的压簧孔58中,并使得止回片71的限位块71-2的朝向前后侧的外侧的一面位于提拉套筒5的中央通孔的朝向中心轴线的内壁相对,从而将止回片71通过压缩弹簧定位在相应的止回槽53处。再将转轴72依次穿过止回槽部的一个转轴孔57、止回片71下部的相应的安装孔和止回槽部的另一个转轴孔57,从而将止回装置安装在提拉套筒5上。在将转轴72穿过止回片71下部的安装孔时,止回片71相对于止回槽53向下移动了一小段距离,而使得止回片71的限位块71-2进入止回槽53中。上述这种安装方式使得止回装置的安装较为方便快捷。
第二,将2片撑开片1的每一片,由其尾部13从下向上穿过提拉套筒5的拉耳51的空心通道52后,伸入提拉套筒5的定位卡槽54中,并由其2个固定孔16套在提拉套筒5的定位凸起55上。
第三,将外套筒6套在提拉套筒5上,并使得外套筒6的各个操作窗口61对准相应一个止回片71,并且此时的2片撑开片1的尾部13也均位于外套筒6中。
第四,将球形把手8套在中心管3的上端头上,再将中心管3由其下端头从上至下穿过提拉套筒5的中央通孔,且其设有止回齿牙32的前后两侧与提拉套筒5的设有止回槽53的前后两侧相对应。在中心管3插入提拉套筒5时,其前侧板33和后侧板均与止回片71的卡齿71-1弹性接触并向外推开卡齿71-1,直到中心管3到达相对于提拉套筒5的所需的位置。此时,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中心管3要相对于提拉套筒5向上移动时,则由于止回片71的卡齿71-1的下端面与中心管3的止回齿牙32的朝向上方的端面相接触而限位,从而被卡住而止回。此时,需要人用手指由外向内按压住止回片71的上部,使得卡齿71-1的下端面与中心管3的止回齿牙32的上端面脱离接触,才能将中心管3向上移动。从而可以对中心管3相对于提拉套筒5的位置进行调整。
第五,当调整中心管3相对于提拉套筒5的位置到位时,即可进行椎弓根固定单元与安装工具的连接。见图6,所述支座2的各个侧腿21分为侧腿上段21-1和侧腿下段21-2,每个侧腿上段21-1上均设有固定槽22,且在侧腿上段21-1和侧腿下段21-2之间设有用于折断的折断口23。
撑开片1安装在支座2上时,将中心管3由其弧形卡槽31从上向下对准固定系统的连接棒,并将其卡住。然后由各片撑开片1的连接头12上的前限位部12-1和后限位部12-3卡住相应一个侧腿21的侧腿上段21-1,从而使得各片撑开片1由其连接头12套在相应一个侧腿21上,且由撑开片1的凸块14插入支座2的相应一个侧腿上段21-1的固定槽22中,从而将撑开片1固定在支座2的相应一个侧腿21的侧腿上段21-1上。
当各个撑开片1由其两侧的滑槽17套在相应一个侧腿上段21-1上而沿着侧腿上段21-1的两侧向下滑动至凸块14插入固定槽22中时,凸块14会形成一定的变形,在凸块14的因变形而产生的弹力的作用下,使得撑开片1相对于侧腿21运动到极限位置。连接头12的连接板12-2的板厚较薄,在1-3mm之间,而且材质选用的具有弹性的材料,如塑料等,完全可以解决现有的椎弓根固定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使用方便。第六、在进行椎弓根螺钉43的固定操作时,操作人员用右手握住球形把手8,左手握住提拉套筒5的拉耳51和外套筒6,并且通过操作止回装置来调整提拉套筒5相对于中心管3的位置,在向下转动球形把手8而由安装工具将位于撑开片1下方的脊柱椎弓根螺钉43旋入椎弓根后,依次取下带球形把手8的中心管3和外套筒6,再将撑开片1的尾部13脱开与提拉套筒5的定位连接,从而可以将提拉套筒5连同其所带有的止回装置一起取下,此时即可用撑开器将相对设置在支座2上的2个撑开片1撑开相互之间的距离。撑开过程中可以通过腰圆定位孔15进行位置上的选择。然后,即可将较短的连接棒41更换为所需的较长的连接棒41,并在较好的视野和操作范围内进行椎弓根固定系统的调整,直至调整完成。
第七、用折断器在支座2的折断口23处折断支座2的侧腿上段21,从而连同撑开片1一同从手术部位取下,再进行缝合等后续操作即完成手术。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4)
1.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包括2片撑开片(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心管(3)、提拉组件和把手;提拉组件包括提拉套筒(5)和止回装置;使用时提拉组件由其提拉套筒(5)套设在中心管(3)上、并能相对于中心管(3)沿中心管(3)轴线方向上下移动,且由止回装置在提拉套筒(5)沿中心管(3)轴线方向向下移动时进行阻挡;止回装置还具有手动解除止回的功能;所述中心管(3)使用时能由其下端部位下压式设置在椎弓根固定系统的连接棒(41)上且在周向上相互限位,而使得中心管(3)能与椎弓根固定系统一同转动;所述提拉套筒(5)设有使用时能对各片撑开片(1)的尾部(13)进行限位的相应的限位部,且各片撑开片(1)在使用时能贴近设置在中心管(3)的左右侧的相应的一侧,各片撑开片(1)的下端是使用时能固定连接在支座(2)的相应一个侧腿(21)上的部位;所述把手使用时固定设置在中心管(3)的上端头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组件包括提拉套筒(5)和2个止回装置;中心管(3)在其中上部前后侧的每侧设有一个阻挡部;所述提拉组件使用时由其提拉套筒(5)套设在中心管(3)上,且提拉组件使用时由其提拉套筒(5)相对于中心管(3)在中心管(3)的中上部沿中心管(3)轴线方向移动;所述提拉套筒(5)的左右两侧的每侧设有能对相应一片撑开片(1)的尾部(13)进行限位的限位部;所述各个止回装置使用时设置在提拉套筒(5)的前后侧的相应一侧上,且能够在中心管(3)的相应的阻挡部的共同作用下,在提拉套筒(5)沿中心管(3)轴线方向移动时,阻止其向下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3)的中上部的阻挡部为设置在中心管(3)的前后侧板的板体上、位于板体的中上部且朝向外侧的若干止回齿牙(32);各个止回装置均包括止回片(71)、转轴(72)和弹性机构;提拉套筒(5)的前后侧各设有一个止回槽部;提拉套筒(5)的各个止回槽部设有相应的止回槽(52);转轴(72)设置在提拉套筒(5)的相应一个止回槽部上,止回片(71)套在转轴(72)上且位于所述止回槽部的止回槽(52)中,所述止回片(71)下端具有使用时能与止回齿牙(32)相啮合的卡齿(71-1);弹性机构设置在止回片(71)上,或者同时设置在止回片(71)和转轴(72)上,且弹性机构在使用时由其弹力能使得止回片(71)的卡齿(71-1)与相应的止回齿牙(32)弹性啮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组件还包括外套筒(6);所述外套筒(6)设有2个操作窗口(61);外套筒(6)使用时套在提拉套筒(5)上,且其每个操作窗口(61)对准相应一个止回装置的止回片(71),并且止回片(71)在其卡齿(71-1)与相应的止回齿牙(32)弹性啮合的状态下,止回片(71)的上部处于操作窗口(61)中,从而此时操作窗口(61)能在周向上对止回片(71)的上部进行限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257263.1U CN207012235U (zh) | 2016-11-22 | 2016-11-22 | 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257263.1U CN207012235U (zh) | 2016-11-22 | 2016-11-22 | 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012235U true CN207012235U (zh) | 2018-02-16 |
Family
ID=61460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257263.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012235U (zh) | 2016-11-22 | 2016-11-22 | 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01223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10834A (zh) * | 2016-11-22 | 2017-03-22 | 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
CN111700672A (zh) * | 2020-07-03 | 2020-09-25 | 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持板器、持板组件以及板件固定工具 |
-
2016
- 2016-11-22 CN CN201621257263.1U patent/CN20701223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10834A (zh) * | 2016-11-22 | 2017-03-22 | 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
CN111700672A (zh) * | 2020-07-03 | 2020-09-25 | 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持板器、持板组件以及板件固定工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956393B2 (en) |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cetabulum repair | |
CN105559869B (zh) | 一种通用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 | |
CN205493979U (zh) | 一种通用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 | |
CN207012235U (zh) | 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 |
CN108236493B (zh) | 脊柱侧弯钉棒矫正支架系统 | |
CN203677225U (zh) | 一种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急诊复位的外固定器具 | |
CN2904965Y (zh) | 一种脊柱内固定装置及其专用工具 | |
CN206896389U (zh) | 脊柱侧弯钉棒矫正支架系统 | |
CN106510834A (zh) | 椎弓根固定系统用安装工具 | |
CN113040891A (zh) | 一种颈椎前路手术撑开复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7236810U (zh) | 一种椎弓根固定系统用撑开片 | |
CN209464080U (zh) | 一种喙锁韧带重建器 | |
CN111184567A (zh) | 一种髌骨复位及克氏针导向固定装置 | |
CN201684011U (zh) | 经皮微创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及配套器械 | |
CN207384308U (zh) | 用于脊柱椎体手术的穿刺套管装置 | |
CN205493904U (zh) | 一种微创撑开加压器 | |
CN201855302U (zh) | 经皮固定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的操作器械 | |
CN203693716U (zh) | 脊椎椎板撑开装置 | |
CN204446071U (zh) | 寰枢椎脱位复位内固定装置 | |
CN107361834A (zh) | 一种用于颈椎前路微创手术的装置 | |
CN205322466U (zh) | 一种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钉棒系统之连接棒 | |
CN111839709A (zh) | 一种用于腰椎滑脱复位的可量化撑开提拉装置 | |
CN205729422U (zh) | 切口组织牵开器 | |
CN106473783A (zh) | 椎弓根固定系统用撑开片 | |
CN205411301U (zh) | 寰椎椎弓根空心万向螺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