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013451U - 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013451U CN222013451U CN202323598506.0U CN202323598506U CN222013451U CN 222013451 U CN222013451 U CN 222013451U CN 202323598506 U CN202323598506 U CN 202323598506U CN 222013451 U CN222013451 U CN 2220134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detection
- rear shock
- air
- top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零配件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包括基座和气动式检测组件,气动式检测组件包括定位环、检测杆、支撑板和安置座,定位环与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基座的上方,检测杆与基座拆卸连接,且检测杆设置在定位环的中心,支撑板与基座拆卸连接,安置座与支撑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支撑板的一侧,通过将原有的水下检测方式替换为注气式检测,并增加气动式检测组件,由此将积极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检测工装大多是将工件放置在水中进行观察是否有气泡,这样检测周期长,检测效果差,并且检测完成后将在工件的内部残留水分,对后续的操作或存放将带来不小的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零配件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
背景技术
现在的后减震主要运用的是液压杆,但是液压杆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易查出是否存在漏气的现象,导致很多漏气的液压杆投入市场。
而后减震的减震效果好坏将取决与后减震的整体密封性,传统的检测工装大多是将工件放置在水中进行观察是否有气泡,这样检测周期长,检测效果差,并且检测完成后将在工件的内部残留水分,对后续的操作或存放将带来不小的困难。
由此现急需一种检测周期短且检测效果优良的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解决了传统的检测工装大多是将工件放置在水中进行观察是否有气泡,这样检测周期长,检测效果差,并且检测完成后将在工件的内部残留水分,对后续的操作或存放将带来不小的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包括基座和气动式检测组件,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包括定位环、检测杆、支撑板和安置座,所述定位环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上方,所述检测杆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上方,且所述检测杆设置在所述定位环的中心,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上方一侧,所述安置座与所述支撑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还包括伸缩柱和滑动板,所述伸缩柱与所述安置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安置座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所述滑动板与所述伸缩柱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伸缩柱远离所述安置座的一侧。
其中,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还包括装夹爪和顶板,所述装夹爪与所述滑动板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滑动板远离所述伸缩柱的一侧,所述顶板与所述支撑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上方。
其中,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还包括充气腔和注气管,所述充气腔与所述顶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顶板的上方,所述注气管与所述充气腔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充气腔的下方,且所述注气管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其中,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还包括限位杆和密封套,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顶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顶板的下方,且所述限位杆设置在所述注气管的四周,所述密封套与所述顶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顶板的下方,且所述密封套设置在所述限位杆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还包括移动分析组件、所述移动分析组件包括内置槽、传输盘、检测箱和轮子,所述轮子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下方,所述内置槽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内部,所述传输盘穿过所述基座与所述检测杆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检测杆的下方,且所述传输盘设置在所述内置槽的内部,所述检测箱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是基座的内部,且所述检测箱与所述传输盘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传输盘远离所述检测杆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包括基座和气动式检测组件,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包括定位环、检测杆、支撑板和安置座,所述定位环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上方,所述检测杆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上方,且所述检测杆设置在所述定位环的中心,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上方一侧,所述安置座与所述支撑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由于将原有的水下检测方式替换为注气式检测,并增加气动式检测组件,由此将积极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检测工装大多是将工件放置在水中进行观察是否有气泡,这样检测周期长,检测效果差,并且检测完成后将在工件的内部残留水分,对后续的操作或存放将带来不小的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A-A线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01-基座、102-定位环、103-检测杆、104-支撑板、105-安置座、106-伸缩柱、107-滑动板、108-装夹爪、109-顶板、110-充气腔、111-注气管、112-限位杆、113-密封套、201-轮子、202-传输盘、203-检测箱、204-内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A-A线结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包括基座101和气动式检测组件,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包括定位环102、检测杆103、支撑板104、安置座105、伸缩柱106、滑动板107、装夹爪108、顶板109、充气腔110、注气管111、限位杆112和密封套113,通过前述方案解决了传统的检测工装大多是将工件放置在水中进行观察是否有气泡,这样检测周期长,检测效果差,并且检测完成后将在工件的内部残留水分,对后续的操作或存放将带来不小的困难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方案可以在需要对后减震工件进行密封性检测时,将工件放置在所述定位环102中,使工件的下端与所述检测杆103连接,而所述装夹爪108将通过在所述滑动板107上进行滑动,将工件进行固定装夹,然后由所述充气腔110提供高压气体,通过所述注气管111向工件内部进行注气,由此将由所述检测杆103对工件内部的压强进行检测,由此完成对后减震工件的密封性检测,由此将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检测工装大多是将工件放置在水中进行观察是否有气泡,这样检测周期长,检测效果差,并且检测完成后将在工件的内部残留水分,对后续的操作或存放将带来不小的困难的问题。
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定位环102与所述基座101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101的上方,所述检测杆103与所述基座101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101的上方,且所述检测杆103设置在所述定位环102的中心,所述支撑板104与所述基座101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101的上方一侧,所述安置座105与所述支撑板104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104的一侧。
其中,所述伸缩柱106与所述安置座105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安置座105远离所述支撑板104的一侧,所述滑动板107与所述伸缩柱106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伸缩柱106远离所述安置座105的一侧,所述伸缩柱106是控制所述装夹爪108水平位置的主要零部件,而所述滑动板107是控制所述装夹爪108进行装夹的主要零部件。
其次,所述装夹爪108与所述滑动板107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滑动板107远离所述伸缩柱106的一侧,所述顶板109与所述支撑板104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104的上方,所述装夹爪108是对后减震工件进行装夹的主要零部件,而所述顶板109是安置所述充气腔110的主要零部件。
同时,所述充气腔110与所述顶板109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顶板109的上方,所述注气管111与所述充气腔110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充气腔110的下方,且所述注气管111设置在所述顶板109的下方,所述充气腔110是进行充气的主要零部件,而所述注气管111是传输高压气体到后减震工件的主要零部件。
另外,所述限位杆112与所述顶板109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顶板109的下方,且所述限位杆112设置在所述注气管111的四周,所述密封套113与所述顶板109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顶板109的下方,且所述密封套113设置在所述限位杆112的外表面,所述限位杆112是限制固定工件的主要零部件,而所述密封套113是对工件进行密封防止出现检测误差的主要零部件。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对后减震工件进行密封性检测时,将工件放置在所述定位环102中,使工件的下端与所述检测杆103连接,而所述装夹爪108将通过在所述滑动板107上进行滑动,将工件进行固定装夹,然后由所述充气腔110提供高压气体,通过所述注气管111向工件内部进行注气,由此将由所述检测杆103对工件内部的压强进行检测,由此完成对后减震工件的密封性检测,由此将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检测工装大多是将工件放置在水中进行观察是否有气泡,这样检测周期长,检测效果差,并且检测完成后将在工件的内部残留水分,对后续的操作或存放将带来不小的困难的问题。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还包括移动分析组件、所述移动分析组件包括内置槽204、传输盘202、检测箱203和轮子201。
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轮子201与所述基座101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101的下方,所述内置槽204与所述基座10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101的内部,所述传输盘202穿过所述基座101与所述检测杆103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检测杆103的下方,且所述传输盘202设置在所述内置槽204的内部,所述检测箱203与所述基座101拆卸连接,并位于是基座101的内部,且所述检测箱203与所述传输盘202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传输盘202远离所述检测杆103的一端,所述轮子201是为整体提供移动功能的主要零部件,而所述内置槽204是安置所述传输盘202和所述检测箱203的主要零部件,而所述传输盘202是主要进行检测数据传输的传输零部件,而所述检测箱203将有效的对检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是主要的分析零部件。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包括基座,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气动式检测组件,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包括定位环、检测杆、支撑板和安置座,所述定位环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上方,所述检测杆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上方,且所述检测杆设置在所述定位环的中心,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上方一侧,所述安置座与所述支撑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还包括伸缩柱和滑动板,所述伸缩柱与所述安置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安置座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所述滑动板与所述伸缩柱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伸缩柱远离所述安置座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还包括装夹爪和顶板,所述装夹爪与所述滑动板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滑动板远离所述伸缩柱的一侧,所述顶板与所述支撑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还包括充气腔和注气管,所述充气腔与所述顶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顶板的上方,所述注气管与所述充气腔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充气腔的下方,且所述注气管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动式检测组件还包括限位杆和密封套,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顶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顶板的下方,且所述限位杆设置在所述注气管的四周,所述密封套与所述顶板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顶板的下方,且所述密封套设置在所述限位杆的外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还包括移动分析组件、所述移动分析组件包括内置槽、传输盘、检测箱和轮子,所述轮子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下方,所述内置槽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基座的内部,所述传输盘穿过所述基座与所述检测杆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检测杆的下方,且所述传输盘设置在所述内置槽的内部,所述检测箱与所述基座拆卸连接,并位于是基座的内部,且所述检测箱与所述传输盘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传输盘远离所述检测杆的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598506.0U CN222013451U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598506.0U CN222013451U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013451U true CN222013451U (zh) | 2024-11-15 |
Family
ID=93420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598506.0U Active CN222013451U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013451U (zh) |
-
2023
- 2023-12-28 CN CN202323598506.0U patent/CN2220134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38051B (zh) | 波纹管气密性检测设备及其检测方法 | |
CN112665484B (zh) | 一种大型容器圆形筒体成型内壁尺寸形位组合测量装置 | |
CN108507733B (zh) | 一种天然气球阀的检漏设备 | |
CN108844696B (zh) | 一种天然气管件检测设备 | |
CN104236825B (zh) | 一种壳体试漏夹具 | |
CN118275061B (zh) | 一种汽车减震器壳体密封性检测装置 | |
CN101832846B (zh) | 一种气阀气密性检测的工作台 | |
CN222013451U (zh) | 一种后减震充气试漏工装 | |
CN109374222B (zh) | 一种汽车零部件的气密性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 |
CN112611556B (zh) | 一种安全阀检测用测试台 | |
CN221224129U (zh) | 一种气囊气密性检测装置 | |
CN209014211U (zh) | 一种管道试漏机 | |
CN201637555U (zh) | 一种气阀气密性检测的工作台 | |
CN203848994U (zh) | 发动机缸头气密性检测装置 | |
CN207423457U (zh) | 一种液压千斤顶气密性检测装置 | |
CN208283011U (zh) | 一种燃油泵气密性检测装置 | |
CN217059629U (zh) | 一种特种设备压力管道承压检测装置 | |
CN212844232U (zh) | 减震器气密性检测系统 | |
CN210719687U (zh) | 用于封堵头快速连接器耐久测试的工装 | |
CN212432451U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缸盖气门导管便携式试漏设备 | |
CN109506851B (zh) | 汽车发动机消声器漏气检具及其方法 | |
CN210243115U (zh) | 液压管气密性检测装置 | |
CN208672257U (zh) | 摩托车端盖高效气密性检测装置 | |
CN223064774U (zh) | 中间壳体试漏夹具 | |
CN208672245U (zh) | 一种减振器贮油筒的气密性检测工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