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003286U - 一种助力扳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助力扳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003286U CN222003286U CN202420043692.7U CN202420043692U CN222003286U CN 222003286 U CN222003286 U CN 222003286U CN 202420043692 U CN202420043692 U CN 202420043692U CN 222003286 U CN222003286 U CN 2220032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ratchet
- bevel gear
- limiting
- connecting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五金工具领域,是关于一种助力扳手,其包括:壳体;传动组件,连接于壳体内;所述传动组件具有扭矩输入部和扭矩输出部;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与扭矩输入部转动连接,所述把手相对于壳体能折叠。采用上述结构后,其有益效果是:在不延长把手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切换省力或省距离,以实现最优化选择;可以在横向空间不足时,将把手折叠90°,在纵向拧动螺母,反之亦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五金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助力扳手。
背景技术
扳手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拧转螺母以实现安装与拆卸的工具,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螺母拧得太紧无法松开或手臂力量不足无法拧紧的情况,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借助套筒等其他工具延长扳手力臂,以达到松开或拧紧螺母的效果。但如果遇到空间不允许或无法找到加长杆的情况时,此操作就不易实现,因此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助力扳手,在不增加扳手力臂的长度情况下,在安装或拆卸螺母时提供助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助力扳手,其包括:
壳体;
传动组件,连接于壳体内;所述传动组件具有扭矩输入部和扭矩输出部;
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与扭矩输入部转动连接,所述把手相对于壳体能折叠。
作为可选地,还包括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包括连接于壳体上的第一限位部和连接于把手靠近扭矩输入部上的与第一限位部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
作为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壳体上的从动轴和主动轴;所述从动轴的一端延伸至壳外侧形成扭矩输出部;所述从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有从动锥齿轮;所述主动轴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外侧形成扭矩输入部,主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相啮合。
作为可选地,所述从动轴的中心线与主动轴的中心线相垂直。
作为可选地,还包括连接轴,所述扭矩输出部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把手的一端上连接有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之间通过连接轴连接,使得把手以连接轴为支点,相对于扭矩输出部能折叠。
作为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为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为与限位槽相适配的定位杆。
作为可选地,所述定位杆呈L形,其一端连接于把手上,另一端与限位槽相配合。
作为可选地,还包括棘轮套筒,所述棘轮套筒包括外筒,所述外筒的内壁设有若干卡槽;
所述外筒内连接有与螺母相配合的内筒;所述内筒连接于外筒内;所述外筒的一端形成有与扭矩输出部相配合的套筒连接孔;所述内筒与外筒之间设有若干棘块,所述棘块的一侧与内筒相抵接,棘块的另一侧与外筒内壁上的卡槽相接;
所述棘轮套筒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棘块相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内筒相连接,使棘块能保持在内筒和卡槽之间。
作为可选地,所述内筒通过卡件连接于外筒内。
本实用新型的助力扳手,其有益效果,具体体现在:1、在不延长把手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切换省力或省距离,以实现最优化选择;2、可以在横向空间不足时,将把手折叠90°,在纵向拧动螺母,反之亦然;3、配合棘轮套筒使用时,可以实现类棘轮扳手的效果;4、相比传统扳手依靠增加把手长度来增大扭矩,这种通过齿轮啮合的方式,节省空间,同时不用担心把手过长导致的强度不够。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助力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助力扳手的结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套筒的结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套筒的结构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套筒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助力扳手,如图1-图2所示,其包括:壳体1;
传动组件2,连接于壳体1内;所述传动组件2具有扭矩输入部21和扭矩输出部22;所述扭矩输出部22与不同规格紧固件相适配的不同规格的套筒3相配合,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把手4,所述把手4的一端与扭矩输入部21转动连接,所述把手4相对于壳体1能折叠,在操作空间有限或无法找到加长杆的情况时,把手4相对于壳体1折叠后,进行相应的拧转操作,在安装或拆卸螺母时提供助力;
还包括限位单元5,所述限位单元5包括连接于壳体1上的第一限位部51和连接于把手4靠近扭矩输入部21上的与第一限位部51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52,所述第一限位部51与壳体1一体成型;作为示例,所述第一限位部51为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52为与限位槽相适配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呈L形,其一端连接于把手4上,另一端与限位槽相配合;当把手4动作,使所述第二限位部52与第一限位部51相配合,把手4转动,实现扭矩输入部21的扭矩输入,方便扭矩的输入;当操作空间有限或无法找到加长杆时,所述把手4相对于壳体1折叠后,把手4的中心线与扭矩输入部21的中心线相垂直时,所述第二限位部52与第一限位部51相分离,把手4转动,实现扭矩输入部21的扭矩输入,方便扭矩的输入;通过切换把手4的状态,实现不同操作空间的使用状态,使拧转操作更方便。
作为进一步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2包括转动连接于壳体1上的从动轴23和主动轴24,所述从动轴23的中心线与主动轴24的中心线相垂直;所述从动轴23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外侧形成扭矩输出部22,扭矩输出部22为快拆接头结构,其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所述从动轴23的另一端连接有从动锥齿轮25;所述主动轴24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外侧形成扭矩输入部21,主动轴24的另一端连接有主动锥齿轮26,所述主动锥齿轮26与从动锥齿轮25相啮合;所述主动锥齿轮26的齿数与从动锥齿轮25的齿数之间的齿数比根据需求进行设计,作为优选地,所述主动锥齿轮26的齿数与从动锥齿轮25的齿数之间的齿数比为1:2,此齿数比省力效果较佳。
作为进一步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还包括连接轴6,所述扭矩输出部22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把手4的一端上连接有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之间通过连接轴6连接,使得把手4以连接轴6为支点,相对于扭矩输出部22能折叠,实现不同操作空间的使用状态,使拧转操作更方便。
作为进一步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套筒3为适应不同规格的套筒,此结构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或所述套筒3为适应不同规格的棘轮套筒,如图4-图6所示,所述棘轮套筒包括外筒31,所述外筒31的内壁按环形阵列设有若干卡槽311;
所述外筒31内连接有与螺母相配合的内筒32;所述内筒32通过卡件35连接于外筒31内;所述外筒31的一端形成有与扭矩输出部22相配合的套筒连接孔33;所述内筒32与外筒31之间按环形阵列方式设有若干棘块34,所述棘块34的一侧与内筒32相抵接,棘块34的另一侧与外筒31内壁上的卡槽311相接;
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棘块34相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内筒32相连接,使棘块34能保持在内筒32和卡槽311之间,外筒31转动,外筒31与内筒32之间通过棘块34和弹性件的棘轮式配合,实现类棘轮扳手的效果,即使内筒32往一个方向旋转时会自动锁死,往另一个方向旋转时则可以自由旋转的特点。
应当说明,为了加工和安装方便,所述套筒连接孔33连接于连接块上,连接块与外筒31的一端相连接,此结构为本领域常用技术,不再赘述。
传统模式:在如图1所示状态下,假设套筒3的一端固定在扭矩输出部22上,另一端卡在待拆螺母上;当沿着水平方向扳动把手时,由于L形的定位杆卡在限位槽内,那么把手不会绕把手中心线方向转动的,则主动锥齿轮26就不会绕自身轴向转动。在此种情况下,把手、主动锥齿轮26、从动锥齿轮25、壳体作为一个整体;此时其就和传统常见的扳手功能一样,当沿着水平方向扳动把手,把手、主动锥齿轮26、从动锥齿轮25、壳体整体会绕着螺母中轴线旋转。
省力模式:当在拆卸一些锁紧力比较大的螺母,无法通过上述传统模式转动扳手时;这时只需将把手向上折叠,L形的定位杆就会从限位槽中脱离;将把手绕连接轴转动成90°,如图2所示,然后再去沿着垂直方向扳动把手;此时主动锥齿轮26将会绕自身轴向转动;由于在这种状态下手部施加在把手上的力是向下的,因此壳体在水平方向几乎不受力,故而不会绕水平方向转动;当壳体不动时,从动锥齿轮25会在主动锥齿轮26带动下一起转动。
无论是传动组件或是把手都看作一种杠杆;根据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知,省力就不省距离、反之省距离就不省力;在此处假定主动锥齿轮26与从动锥齿轮25的齿数比为1:2,如果为了更省力,也可以设定更大的齿数比;由于传统模式下,把手直接带动从动锥齿轮25转动;而在省力模式下把手先带动主动锥齿轮26转动,然后由主动锥齿轮26带动从动锥齿轮25转动;假设在两种模式下,把手尾部转动的弧长一样,那么省力模式下从动锥齿轮25转动距离应该是传统模式下的一半;换言之,省力模式下把手所施加的力只需要传统模式下的一半;传统扳手要实现相同的效果就需要将扳手把手延长一倍。
当在拆卸锁紧力比较大的螺母时,只需要将其切换到省力模式下,在施加相同外力情况下,省力模式下可以产生更大的力矩,便于螺母的拆卸。由生活经验可知,在松螺母时,只要克服了最初锁紧力比较大的阶段,接下来就会比较容易拆卸。因此可以在两种模式下自由切换,在锁紧力比较大时用位移换扭矩,当锁紧力较小时就使用传统模式以实现快速拆卸。当锁紧螺母时,如果手臂力量比较小无法拧到预设扭矩,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式,在传统模式下拧不动后,切换到省力模式,继续锁紧,原理显而易见,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效果在于:1、在不延长把手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切换省力或省距离,以实现最优化选择;2、可以在横向空间不足时,将把手折叠90°,在纵向拧动螺母,反之亦然;3、配合棘轮套筒使用时,可以实现类棘轮扳手的效果;4、相比传统扳手依靠增加把手长度来增大扭矩,这种通过齿轮啮合的方式,节省空间,同时不用担心把手过长导致的强度不够。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做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有”、“连接”等,应作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6)
1.一种助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壳体;
传动组件,连接于壳体内;所述传动组件具有扭矩输入部和扭矩输出部;
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与扭矩输入部转动连接,所述把手相对于壳体能折叠;
还包括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包括连接于壳体上的第一限位部和连接于把手靠近扭矩输入部上的与第一限位部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
还包括连接轴,所述扭矩输出部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把手的一端上连接有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之间通过连接轴连接,使得把手以连接轴为支点,相对于扭矩输出部能折叠;
所述第一限位部为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为与限位槽相适配的定位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壳体上的从动轴和主动轴;所述从动轴的一端延伸至壳外侧形成扭矩输出部;所述从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有从动锥齿轮;所述主动轴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外侧形成扭矩输入部,主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相啮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轴的中心线与主动轴的中心线相垂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呈L形,其一端连接于把手上,另一端与限位槽相配合。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助力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棘轮套筒,所述棘轮套筒包括外筒,所述外筒的内壁设有若干卡槽;
所述外筒内连接有与螺母相配合的内筒;所述内筒连接于外筒内;所述外筒的一端形成有与扭矩输出部相配合的套筒连接孔;所述内筒与外筒之间设有若干棘块,所述棘块的一侧与内筒相抵接,棘块的另一侧与外筒内壁上的卡槽相接;
所述棘轮套筒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棘块相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内筒相连接,使棘块能保持在内筒和卡槽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助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通过卡件连接于外筒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043692.7U CN222003286U (zh) | 2024-01-08 | 2024-01-08 | 一种助力扳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043692.7U CN222003286U (zh) | 2024-01-08 | 2024-01-08 | 一种助力扳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003286U true CN222003286U (zh) | 2024-11-15 |
Family
ID=93423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043692.7U Active CN222003286U (zh) | 2024-01-08 | 2024-01-08 | 一种助力扳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003286U (zh) |
-
2024
- 2024-01-08 CN CN202420043692.7U patent/CN22200328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73397B (zh) | 枪形快转棘轮螺丝刀 | |
CN222003286U (zh) | 一种助力扳手 | |
US4960017A (en) | Hand tool for mounting or dismounting bicycle cranks | |
CN210616344U (zh) | 一种扳手转接辅助装备 | |
US8601914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ng a socket wrench | |
CN2291264Y (zh) | 蜗杆扳手 | |
CN215847894U (zh) | 一种变向拧螺丝装置 | |
CN214643203U (zh) | 一种用于有限作业空间可直角换向的内六角扳手 | |
CN211992700U (zh) | 一种快速螺丝刀 | |
CN205393701U (zh) | 打滑螺母快速攻装装置 | |
CN207901071U (zh) | 一种手动式钻锯扭一体机的扭转机构 | |
CN112621637A (zh) | 用于小型台体半封闭空间螺钉的紧固辅具 | |
CN208601413U (zh) | 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的自锁式扳手 | |
CN208323196U (zh) | 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的扳手 | |
CN213165112U (zh) | 一种电动扳手 | |
CN221020840U (zh) | 一种螺栓紧固拆卸器 | |
CN214771671U (zh) | 一种钻井设备螺母快速拆装工具 | |
CN216681958U (zh) | 一种离合器踏板总成装配工具 | |
CN222712024U (zh) | 一种t型棘轮扳手 | |
WO2014190938A1 (en) | Socket wrench | |
CN220162317U (zh) | 一种五金扳手 | |
CN219521938U (zh) | 一种便于在狭窄空间拆装的扳手 | |
CN222003292U (zh) | 一种汽车真空助力器组装用螺母拧紧装置 | |
CN220331167U (zh) | 一种安装拧紧防转装置及车把安装装置 | |
CN211728952U (zh) | 方便换向的扳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