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956705U - 桩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桩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956705U CN221956705U CN202420112285.7U CN202420112285U CN221956705U CN 221956705 U CN221956705 U CN 221956705U CN 202420112285 U CN202420112285 U CN 202420112285U CN 221956705 U CN221956705 U CN 2219567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e
- hoop
- section
- lower section
- connect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9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08000010392 Bone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abstract 1
- 206010017076 Fracture Diseas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78 precast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28 prem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桩连接组件,包括上节桩、位于上节桩下方的下节桩和连接板,所述上节桩和下节桩均包括桩身,所述上节桩的桩身和下节桩的桩身彼此对接的端部均设置有端板和桩套箍,所述连接板分别与上节桩的桩套箍和下节桩的桩套箍相连;所述桩套箍的内侧面均设置有锚固件,所述锚固件埋设在桩身中。本实用新型在抗拉、抗弯或者抗剪工况下,桩身可通过锚固件传递应力至桩套箍,降低主筋墩头断裂的风险,保证了接桩处的力学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桩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桩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的连接是不可或缺的。如公告号为CN20571215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即公开了相关的桩连接结构,在现有的这些桩连接结构中,桩套箍是采用薄铁皮包裹桩头的外周面,桩套箍只起到防止桩端部漏水泥浆及焊接散热的作用,与端板之间不传递抗拉力。当预制桩用于需要承受较大抗拔力的工况时,由于现有的套箍结构无法分担桩身主筋墩头受到的抗拉力,所以在抗拉、抗弯或者抗剪工况下,其桩焊接位置可能还没破坏,而桩身的主筋墩头已发生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桩连接组件,在抗拉、抗弯或者抗剪工况下,桩身可通过锚固件传递应力至桩套箍,降低主筋墩头断裂的风险,保证了接桩处的力学性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桩连接组件,包括上节桩、位于上节桩下方的下节桩和连接板,所述上节桩和下节桩均包括桩身,所述上节桩的桩身和下节桩的桩身彼此对接的端部均设置有端板和桩套箍,所述连接板分别与上节桩的桩套箍和下节桩的桩套箍相连;所述桩套箍的内侧面均设置有锚固件,所述锚固件埋设在桩身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桩套箍的内侧面固定有连接件,所述锚固件的一端与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另一端向桩套箍的内侧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螺母,所述锚固件为锚固螺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母与桩套箍的内侧面焊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固件在桩套箍的内侧面上沿桩套箍的周向均匀分布;在桩套箍的轴向上分布有多个锚固件组,每个锚固件组均包括多个锚固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节桩的桩套箍和下节桩的桩套箍焊接固定,且连接板上设置有两组固定件,其中一组固定件将连接板和上节桩的桩套箍固定在一起,另外一组固定件将连接板和下节桩的桩套箍固定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螺栓,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贯穿的穿孔,所述桩套箍上设置有与穿孔相对应的螺纹孔,所述螺栓穿过穿孔并固定在螺纹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节桩的端板和下节桩的端板彼此紧贴并焊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节桩的桩套箍与上节桩的端板的边沿焊接固定,所述下节桩的桩套箍与下节桩的端板的边沿焊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桩套箍嵌设在桩身的周面。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上节桩和下节桩的桩套箍的内侧面均设置有锚固件,锚固件埋设在桩身中,实现桩套箍与桩身的深度锚固连接,即使桩身破坏,桩套箍也不会脱离桩身,起到对桩身的持续保护作用;同时,在抗拉、抗弯或者抗剪工况下,桩身可通过锚固件传递应力至桩套箍,桩套箍和锚固件可分担桩身主筋受到的一部分拉力,降低主筋墩头断裂的风险,进而保证了接桩处的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桩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桩连接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端板、桩套箍和锚固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连接板、桩套箍和桩身在水平剖面下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上节桩110,下节桩120;
连接板200,固定件210,
端板300,上端板310,下端板320;
桩套箍400,螺纹孔401,上桩套箍410,下桩套箍420,
锚固件510,连接件520,
第一焊缝610,第二焊缝620,第三焊缝63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来帮助全面理解如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描述包括各种具体细节以帮助理解,但这些细节应被视为只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能够对本文描述的各种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应理解,当一个元件(例如,第一元件)与另一元件(例如,第二元件)“连接”时,该元件可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者在该元件和另一元件之间可以有居间的元件(例如,第三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桩连接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上节桩110、位于上节桩110下方的下节桩120和连接板200,上节桩110和下节桩120均包括由混凝土制成的桩身,上节桩110的桩身和下节桩120的桩身彼此对接的端部均设置有端板和桩套箍,具体的,上节桩110的桩身的下端的端面固定有上端板310,上节桩110的桩身的下端的周面固定有上桩套箍410,下节桩120的桩身的下端的端面固定有下端板320,下节桩120的桩身的下端的周面固定有下桩套箍420。上端板310和下端板320可紧贴在一起,连接板200分别与上节桩110的上桩套箍410和下节桩120的下桩套箍420相连,由此将上节桩110和下节桩120连接在一起。上桩套箍410和下桩套箍420的内侧面均设置有锚固件510,上桩套箍410内侧的锚固件510埋设在上节桩110的桩身中,下桩套箍420内侧的锚固件510埋设在下节桩120的桩身中。由此实现桩套箍与桩身的深度锚固连接,即使桩身破坏,桩套箍也不会脱离桩身,桩套箍起到对桩身的持续保护作用。同时,在抗拉、抗弯或者抗剪工况下,桩身可通过锚固件510传递应力至桩套箍,桩套箍和锚固件510可分担桩身主筋受到的一部分拉力,降低主筋墩头断裂的风险,进而保证了接桩处的力学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桩身内可埋设有钢筋笼,在制造本实施例的上节桩110或下节桩120时,可将钢筋笼和带有锚固件510的桩套箍放入制桩模具内,混凝土将流入到桩套箍的内侧,使得锚固件510埋设在桩身的混凝土中,这可大大加强桩套箍与桩身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桩套箍400的内侧面固定有连接件520,锚固件510的一端与连接件520可拆卸式,另一端向桩套箍400的内侧延伸。由于采用了可拆卸式连接,这便于在制造管桩的过程中,将锚固件510与连接件520相连。可先将连接件520固定在桩套箍400的内侧,钢筋笼置于未连接有锚固件510的桩套箍400中,再将锚固件510与连接件520相连,由此,连接件520就不会阻碍钢筋笼放置到桩套箍400的内侧,且在钢筋笼放置到位后,连接件520又能够方便地与连接件520相连。
进一步的,连接件520为螺母,锚固件510为锚固螺杆。螺母的轴向可朝向桩套箍400的中心,例如,当桩套箍400为圆筒形结构时,螺母的轴向沿桩套箍400的径向延伸。通过旋拧锚固螺杆就可以使锚固螺杆与螺母连接,或者与螺母分离,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同时,锚固螺钉的表面螺牙密布,因而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更强,能够提升桩套箍40与桩体的连接强度;锚固螺钉具有头部,成桩后,锚固螺钉的头部相当于形成一个墩头嵌固在混凝土中,受力更均匀,更不容易从混凝土中拔出。
更进一步的,螺母与桩套箍400的内侧面焊接固定,螺母的横截面较大,焊缝长度比常规的剪力钉的焊缝更长,抗剪性能更优。
在一些实施例中,锚固件510在桩套箍400的内侧面上沿桩套箍400的周向均匀分布,这使得桩套箍400受力更加均匀,桩身的混凝土不易于从局部沿侧向变形、位移。在桩套箍400的轴向上分布有多个锚固件组,每个锚固件组均包括多个锚固件510,这相当于增加了锚固件510的数量,且锚固件510还分布在桩套箍400的轴向上的不同位置,这可进一步加强桩套箍400与桩身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接板20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节桩110的上桩套箍410和下节桩120的下桩套箍420焊接固定,且连接板200上设置有两组固定件210,其中一组固定件210将连接板200和上节桩110的上桩套箍410固定在一起,另外一组固定件210将连接板200和下节桩120的下桩套箍420固定在一起。这样,连接板采用机械连接加焊接的复合连接方法将两节桩的桩套箍相连,实现上节桩110和下节桩120之间的应力通过桩套箍进行传递,进一步分担了桩身主筋墩头受到的一部分拉力,降低主筋墩头提前断裂的风险,进而保证了接桩处的力学性能。
连接板200与桩套箍的外围形状匹配,连接板200可以是若干单独的钢板拼接,也可以是完整的环形钢板,使其可贴在桩套箍外侧,方便后期两者焊接固定。焊接位置可环绕桩套箍一周,形成第一焊缝610。
进一步的,如2和图3所示,固定件210为螺栓,连接板200上设置有贯穿的穿孔,桩套箍400上设置有与穿孔相对应的螺纹孔401,螺栓穿过穿孔并固定在螺纹孔中。连接板200与桩套箍400可通过螺栓实现快速机械连接,机械连接的抗拔性能高、施工效率快,也为后续连接板200与桩套箍400焊接提供了固定连接板200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焊接接缝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节桩110的上端板310和下节桩120的下端板320彼此紧贴并焊接固定,以加强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可围绕端板的外周满焊一圈,形成第二焊缝。
进一步的,上节桩110的上桩套箍410与上节桩110的上端板310的边沿焊接固定,下节桩120的下桩套箍420与下节桩120的下端板320的边沿焊接固定。由此,在传统的端板之间焊接的基础上,增加了连接板200与桩套箍的机械连接以及端板和桩套箍的焊接,使桩身抗弯、抗拉受力节点从单一的端板焊接处,分担到了桩套箍覆盖的整个区域,进而提高了结构的安全系数。焊接对工艺要求低,且焊接的连接强度更大,具体可以采用满焊一圈的方式,在桩套箍的内侧形成第三焊缝6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桩套箍400嵌设在桩身的周面,因而桩套箍400的外周面与桩身的外周面齐平,整个管桩的周面更加平整,便于沉桩。
在以上描述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和字词不受限于字面含义,而只是被申请人用来使得能够对于本实用新型有清楚、一致的理解。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提供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如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
Claims (10)
1.一种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节桩、位于上节桩下方的下节桩和连接板,所述上节桩和下节桩均包括桩身,所述上节桩的桩身和下节桩的桩身彼此对接的端部均设置有端板和桩套箍,所述连接板分别与上节桩的桩套箍和下节桩的桩套箍相连;所述桩套箍的内侧面均设置有锚固件,所述锚固件埋设在桩身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套箍的内侧面固定有连接件,所述锚固件的一端与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另一端向桩套箍的内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螺母,所述锚固件为锚固螺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与桩套箍的内侧面焊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在桩套箍的内侧面上沿桩套箍的周向均匀分布;在桩套箍的轴向上分布有多个锚固件组,每个锚固件组均包括多个锚固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节桩的桩套箍和下节桩的桩套箍焊接固定,且连接板上设置有两组固定件,其中一组固定件将连接板和上节桩的桩套箍固定在一起,另外一组固定件将连接板和下节桩的桩套箍固定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螺栓,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贯穿的穿孔,所述桩套箍上设置有与穿孔相对应的螺纹孔,所述螺栓穿过穿孔并固定在螺纹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节桩的端板和下节桩的端板彼此紧贴并焊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节桩的桩套箍与上节桩的端板的边沿焊接固定,所述下节桩的桩套箍与下节桩的端板的边沿焊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桩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套箍嵌设在桩身的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112285.7U CN221956705U (zh) | 2024-01-16 | 2024-01-16 | 桩连接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112285.7U CN221956705U (zh) | 2024-01-16 | 2024-01-16 | 桩连接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956705U true CN221956705U (zh) | 2024-11-05 |
Family
ID=93274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112285.7U Active CN221956705U (zh) | 2024-01-16 | 2024-01-16 | 桩连接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956705U (zh) |
-
2024
- 2024-01-16 CN CN202420112285.7U patent/CN22195670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06729A (zh) | 一种可拆装套筒灌浆连接设计与施工方法 | |
CN107386098B (zh) | 屈曲抑制圆端型钢管混凝土桥墩及与承台连接结构和方法 | |
CN108915158B (zh) | 一种分离式组合灌浆套筒及连接方法 | |
CN221956705U (zh) | 桩连接组件 | |
CN216787102U (zh) | 高剪切预应力混凝土桩 | |
CN108426772A (zh) | 实现钢管与混凝土初期同时受荷加载的试验装置及其方法 | |
CN216787103U (zh) | 高剪切预应力混凝土桩 | |
CN111188462A (zh) | 钢筋连接用拼接式灌浆套筒及制作方法 | |
JP4362981B2 (ja) | 鋼管および鋼管杭の接続構造 | |
CN216787100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桩 | |
CN211286301U (zh) | 钢筋锥套筒连接件 | |
CN216640556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桩 | |
CN216739580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桩 | |
CN217810968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桩连接锚固套筒及预制混凝土桩 | |
CN217631632U (zh) | 一种中空夹层复合材料杆塔 | |
CN114215045A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桩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5406036U (zh) | 一种高强度环保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 |
CN212405758U (zh) | 一种钢结构套筒高强螺栓连接结构 | |
CN209099639U (zh) | 一种分离式组合灌浆套筒 | |
CN212336009U (zh) | 一种楔块预紧式纤维锚杆连接套筒 | |
CN210482289U (zh) | 预制混凝土桩连接结构 | |
CN211898327U (zh) | 快速对接组件及快速对接机构 | |
CN208076298U (zh) | 实现钢管与混凝土初期同时受荷加载的试验装置 | |
CN217758727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桩 | |
CN216739592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桩连接套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